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类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用知识分类论与教学论分析人教版课标教科书中的习作安排
(一)写作内容(陈述性知识)
1、要求表达的的认识有所拓展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记实文,除了传统题材外,增加了现代元素与文化元素,如记事要求写民俗,写参加艺术活动,写对生命的感受等;想象文,拓展了看图作文如漫画作文和图片报道作文,增加了对未来的想象,如“未来的我,未来的家乡,未来的发明”等。应用文除了读后感、书信以外,增加了导游词、活动总结、还要求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
2、要求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
随着写作素材的拓展,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既有对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的情感,又有对世界遗产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情感,既有对现实生活,又有对未来生活,既有科学生活,又有艺术生活的审美情感;对以人为写作对象来说,既有对己的反思、又有对别人的敬佩,还有对生命的热爱的情感。
(二)写作技能(程序性知识)
1、简化写作程序性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要求,写作技能有所简化,突出最基本的写作技能,比如,“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怎样写具体”“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等。
2、以“我的发现”和“交流平台”为载体
第二学段以是“我的发现”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遣词造句的规律,比如三下册的发现拟人句的特点,四上册发现“仔细观察与写具体;第三学段是以“交流平台”为载体,交流对课文的表达方式的学习体会,比如五上册的“学习说明的基本方法”,六上册的“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的描写”等。
3、以小练笔训练子规则
写作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需要训练。教材安排小练笔训练程序性知识中的子规则。比如,四上册《颐和园》,“我要学《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在“按一定的顺序写”中,主要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有如,四下册《金鱼游到了纸上》“我好象看到了围观的议论的情境,我想把它写下来”,主要学习对话描写中的“群体的议论”;再如,五上册《落花生》,“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在借物喻理和借物喻人中,主要学习借物喻理。
(三)写作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主要是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的构思策略和修改策略。
1、构思策略
比如,三上册第二单元《写熟悉的人》,要求“先想一想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这是初步学习布局谋篇;又如,四上册第一单元《写游览过的地方》,要求“写之前要想想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想想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这是学习选材;再如,三上册第八单元不限内容习作,也要求“动笔前,先想一想自己最想告诉别人什么”,“最想告诉别人什么”,是立意选材的训练。后面这个例也提醒我们,即使是大家眼里的不限内容和范围特别自由的习作,也有构思的要求。
2、修改策略
从三上册第八单元开始,多数习作要求写完后修改,如,“把不满意的地方改一改”,“写完后,同学间互相修改”。
二、用知识分类论与教学论指导习作教学
(一)写作内容
写作内容属陈述性知识。认知心理学家主张,写作陈述性知识的综合表征形式图式是在两个以上事例的基础上改进的,因此,要让学生掌握写作内容必须要引导学生接触大量的实例。
1、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与学生的作文关系最密切的图式种类,有自然范畴图式,事件图式,人物角色图式和场景图式。这几种图式的实例皆来自社会生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可以很好地积累写作素材。
2、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
课标教材,由于是按专题编排,课文内容、口语交际话题和习作内容范围,有着很大的一致性。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习作内容的图式。比如五上册第二单元的专题是“月是故乡明”,属爱国思乡专题,课文《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表现的都是浓浓的乡情;口语交际是“策划一次活动——浓浓的乡情”;习作是“二十年后回故乡”。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可以积累对家乡的感性认识,升华对家乡的感情,有利写好本次习作。
3、课外阅读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一是直接来自生活,二是间接来自阅读,扩大阅读面,可以丰富学生写作内容的认知图式,丰富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把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学习了五上册第一单元有关怎样读书的课文,可以介绍名人如何读书的文章给学生,也可以介绍同龄人怎么读书的文章给学生,引导学生扩大阅读。
4、知识补差
有的习作,到写作前,学生仍缺乏相关写作内容的认知图式,应及时弥补。比如,四上册要求写导游词,写作前,如果学生对世界遗产了解不多,课前可引导阅读有关著名世界遗产的图文;又比如,六上册要求写如何保护自己,课前可印发有关如何保护自己的常识,如遇到坏人如何保护自己,遇到火灾如何保护自己,一个人在家如何保护自己等,还要印发有关小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的实例。再如,五下册《看图作文·守门员》,学生有机会接触足球的并不多,多数缺乏感性认识,应通过观看足球比赛录像,阅读文字材料等,使学生对足球竞赛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来指导本次的看图作文。
(二)程序性知识
写作程序性知识涉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应把指导重点放在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运用技能上。
1、在“我的发现”“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掌握写作陈述性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程序性知识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习的的程序性知识就是它的陈述性形式,它是可以言传的,是在书本中发现的知识。在“我的发现”“交流平台”所安排的程序性知识就是它的陈述性形式,比如三上册的“我的发现”中“认识拟人句”,要引导学生掌握拟人句的特征,然后通过练习,掌握写拟人句的技能;又如五上册“交流平台”中的“基本的说明方法”,要引导学生认识举例说明、列数字说明、作比较说明、打比方说明等方法,并在练习中掌握说明的技能。
2、通过小练笔,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小练笔能有效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除。因此,除了教材安排的小练笔外,对“我的发现”“交流平台”的写作知识,也要适当补充小练笔。比如,五上册《回顾拓展》“交流平台”安排的是“人物描写:外貌、动作与语言”,在学生回顾欣赏了课文的有关语段后,应有侧重地让学生练一练。
3、根据习作要求适当补充程序性知识
多数习作之前,教材没有安排小练笔,可根据习作要求,适当增加小练笔。比如五上册第二单元《二十年后回故乡》要求“回忆一下课文中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并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习作之前,可以随文安排小练笔,学习通过抒情或议论来表达思想感情。对每次习作要补充的程序性知识,最好两个学段统筹安排,比如,写人的习作共有几次,怎么把“用事件来表现人”“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外貌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安排进去。
4、程序性知识的课堂指导指导
首先是要做好课前准备。一是要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该次习作重点训练的程序性知识;二是选择体现程序性知识的例文若干篇。比如,五下册《一件令你感动的事》,根据所在单元“交流平台”所安排的知识——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把直接抒发感情定为本次习作重点掌握的知识,同时学习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的描写中表达思想感情。并确定好直接抒发感动例文《我的感动》,在心理活动或对话中抒发感动的例文《关爱》,在环境描写中抒发感动的例文《暴风雨的日子》。
其次是课堂指导:第一,突出训练重点。每次习作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性进行训练。通常是一次习作突出训练一到两个子技能,尽量避免面面俱到,按照明确题意——感知概念——学习例文——形成概念——练习写作”的顺序进行。比如,《我的感动》的习作,首先就是明确题意,要写的是“令我感动的事”,接下来就是感性认识什么是感动,我们为什么会被感动?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再接下来就是怎么表现自己的感动,如怎么在对话描写或心理描写中表达自己的感动,怎么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动,在后来就是草稿、交流、定稿。
(三)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是有关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和修改文章的方法与规则,它不是一般意义的作文方法,而是选择与使用作文方法的方式与技巧。比如,直接抒感、叙事中表达情感、在环境描写中表达情感等写作方法都属于怎么表达思想感情这一程序性知识,但怎样根据不同语境灵活运用上述知识,是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必须以学习构成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和规则为出发点,以灵活运用有关概念和规则为落脚点。在进行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规则个条件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例文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有关规则。
1、阅读教学中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渗透
新课标十分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在教科书中,学习表达方式的提示与要求随处可见,比如,五下册《草原》“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表达上的特点”,五下册《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一些词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三篇短文中找一找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是有关遣词造句的策略性知识;五下册“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再和同学交流”,六上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练习?你觉得这么写有什么好处”,这是有关布局谋篇的策略性知识。要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渗透习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2、习作指导课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首先是课前的备课,一是确定每次习作所要学习的写作策略性知识是什么,以此作为该次习作教学的目标;二是围绕写作策略性知识,广泛搜集,精心审计相应的例文;三是准备好有关教具。比如,六上册第八单元习作《记一次艺术感受》,艺术感受的表达,是本次要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围绕艺术表达的学习这一目标,精选例文时要考虑到艺术的主要方面和学生可介绍程度,因此,《我喜欢的一首歌》《我喜欢的一幅画》《看画展》《我学吹笛子》,作为例文。
1.1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关联度不高
10所大学培养目标大同小异.不同学校在表述和侧重点上略有不同,总体上看贪大求全.在实际执行上培养目标定位为学术型培养的较多,重理论,轻实践,不能突出时代特征和自身特点,没有形成师范类院校的个性特色,造成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关联度不高,致使毕业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率不高.
1.2课程设置不科学和培养过程较粗放
由于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造成了各校在课程学分分布上针对性不强,具体课程设置上较为随意,不能很好地与社会需求对接[4],具体表现为1)课程学分分配不合理公共课和专业基础学分占比过重,选修课和实践课学分占比较低,“重理论、轻实践”,与目前社会对体育类研究生人才需求不匹配;2)课程内容过时课程内容停留在本科阶段,不能与时俱进,反映不出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造成研究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3)选修课范围受约束目前选修课大多局限在本学科或本专业内,学生不能完全按照自身需求自由选择跨学科的课程;4)授课形式单一教学组织形式大班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思维、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的状态;5)缺乏教师指导技术课是以学生自己练习为主,导师参与不多,学生技术动作不规范,基本功不扎实;6)缺乏课程质量管理由于各课程教师对课程质量掌控自由度较大,而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又缺乏有效监督管理,造成教师在教学和考核上较为随意.
1.3学制缺乏弹性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这10所大学中,有4所大学能执行严格的固定学制管理,规定不能提前毕业,其余的6所大学尽管实行弹性学制,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形式上的,有的学校还规定学生申请提前毕业而未能提前毕业的按结业对待.这种较固定的学制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造成一定的教育资源浪费.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目前,一是各校普遍存在师资紧缺,学科带头人缺乏,导师队伍没有形成梯队,导师组没有跨学科教师参与的现象;二是有些导师自身学术素养不高,责任心欠缺,表现为讲课内容缺乏前沿性,“大锅饭”式的培养方式较普遍;三是有的导师参与各种社会及学术活动较多,精力分散,对学生指导互动不够.同时,这10所大学缺乏全面衡量培养模式的评价和反馈系统,学校只管在校培养,学生毕业后是否受欢迎、社会和市场的评价如何不得而知,极大影响了人才培养与社会和市场的紧密联系.
二、培养模式改进策略
2.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应突出应用型社会需求的是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因此,围绕培养目标,应设计相关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主的系列指标体系,体育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应放在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5];2)培养目标应注重宽领域目前体育的内涵和外延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扩充,急需增加具有针对性、更加宽泛的高级体育教育训练学人才.
2.2优化调整课程结构和加强培养过程管控
1)实用性和新颖性原则要发挥师范类院校的优势,注重增加实用性和新颖性的课程.重视方法论教学,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各种技能和创新能力;2)个性化和前瞻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多地与新兴、边缘学科结合,减少必修课的专业课程份量,增加学生选修课的自,设置跨专业和跨学科的课程[6];3)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推进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创业课程,将第2课堂纳入课程化建设并实行创新学分认证,规定获得一定的“创新教育学分”方能毕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4)规范性和灵活性原则尊重教学规律,既继承传统又体现时代特征.允许学生提前修完学分.建议开设平台课程和方向课程,并按1级学科打基础、2级学科进行培养;5)积极推进考试招生改革研究生教育要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提升,实行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考试,适当减少保送生比例;6)加强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考核完善学生培养各环节质量综合测评制度,实行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加大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考核淘汰力度;7)实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学生毕业后跟踪评价制度.
2.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1)增加导师数量即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且已具备从事指导能力的教师充实到导师队伍中来,采取外引、外聘的方式改善目前导师队伍结构,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解决目前跨学科导师缺乏的问题[7];2)提高导师队伍素质鼓励导师通过自学,培训、进修、访学等途径提高知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指导能力[8].开展教育质量月活动(包括公开课、常态课、学术争鸣活动),要求教师针对现实、热点话题提出自己的新见解;3)加强考核监督严格导师准入门槛,对研究生导师条件作硬性规定,改革研究生导师评定办法.既要考虑到学科特点、学术水平,又要考虑师德表现、教学质量,加强履职考核.对导师履职情况实行跟踪评估,将考核结果与导师的任职资格、职称等级等挂钩[9].
2.4建立健全有效的培养模式评价反馈机制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加强电气工程专业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系领导积极向学院申请经费,购置实验设备,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经统筹考虑,学院拨款50万元,购买新的实验设备,以满足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专业理论课的实验教学需要。2010年5月,在教务处和国资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招标,购置了THSMS-B型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含配套电脑)10台、THMPE-2型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装置(含配套LDS21010型数字存储示波器)10台、THKKL-5型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含配套电脑)10台。上述设备较好地满足了对应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极大地改善了电气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条件。为迎接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的合格评估,加大本专业所开设的实验项目中三性实验所占的比重,达到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三性实验占比达到75的要求,我们对已有的实验项目进行综合性改造,使电力电子技术和电气控制与PLC应用2门课程的实验项目不断朝综合性和设计性方向改进。为此,需要为THSMS-B型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添置一些四层电梯和十字路通灯等控制对象模型,为THMPE-2型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装置添置若干实验挂箱、配件、电机导轨和相应的电机模型。此外,为进一步完善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组建传感器技术和运动控制系统两个新的实验室[3]。这一要求得到了院系两级领导的积极支持,目前资金已经全部到位,设备也即将完成调试安装。这两个实验室的建成,提高了三性实验的占比,将确保达到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合格评估的要求;为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可靠的实习基地。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电气工程专业是一个新开设专业,原有教师队伍中能够胜任该专业教学任务的人相对较少。因此,为了加强师资力量,更好地完成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我们每年都有计划地从外部引进应届毕业的电气工程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来充实教研室和实验室的师资队伍。5年来,累计引进理论课教师4人(次),实验教师3人(次),打造了一支能够较好地满足本专业实验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积极支持教师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5年来,累计有教师5人考取脱产或在职研究生,进入著名高校深造。另有10(人)次前往其他高校进行中短期进修,有针对性地提高了业务水平。此外,实验室还邀请实验设备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实验教学技能培训,使教师熟悉实验设备的性能,能独立操作设备完成实验,5年来累计完成培训22人(次)。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到实验设备厂家参观访问,了解实验设备的最新发展情况,更新实验教学内容[4]。
推动实验项目的综合性改造
鼓励开展实验科研工作,对现有实验项目进行综合性改造,开发新的综合性实验,提高三性实验占比,使学生接受更具有挑战性的实验任务,主动参加实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推动了实验教学效果的改善[5]。例如,电路分析实验课,原来只有基本元件的伏安特性的测绘、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叠加定理的验证、诺顿定理/戴维南定理的验证、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和受控源VCCS,CCVS的研究等6个实验项目。其中只有基本元件的伏安特性的测绘、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和受控源VCCS,CCVS的研究等3个实验是综合性实验,其余都是验证性实验项目。通过积极努力,我们开发出了RC一阶电路响应测试和RC二阶电路动态响应研究2个新的综合性实验。这2个实验都要用到示波器,都需要自己去总结归纳实验现象和规律,实验的难度相对更大,也更有挑战性,学生普遍反映很有兴趣。而对叠加定理的验证和诺顿定理/戴维南定理的验证2个实验,我们在保留原来的验证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要求学生应用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完成了实验项目的综合性改造。学生反映实验项目内容充实,很有挑战性,获益匪浅。经过上述实验项目的改造和拓展,电路分析实验课程可以开出8个实验项目,其中7个是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只有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1个验证性实验,三性实验占比达到87.5,完全达到了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的评估要求。鼓励将实验科研的成果固化为论文,5年来累计发表实验教学论文26篇,有力地推动了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为达到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合格评估的要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编写实验讲义
为巩固和保留实验教学成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积极编写实验讲义。通过实验讲义,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前预习,减少了抄写实验报告的时间,增加了用于实验操作的有效时间,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验课的效率和实验的成功率。尊重教学基本规律,充分认识实验讲义的编写有一个从低到高,不断改进的过程;要求实验讲义一年一改版,保障了讲义的水平逐年提升[6]。为提高编写讲义的积极性,对参与实验讲义编写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高质量实验讲义予以优先出版。目前已有7门实验课程编写了15种实验讲义,其中5门课程的实验讲义已经更新到第二版,2门课程的实验讲义更新到第三版,即将正式出版2本实验教材,有效地满足了实验课程对讲义的需求,推动了实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改进教学教法
鼓励并提倡老师对分层次、启发式、研讨式等实验教学法大胆尝试,寻找适合于自己和学生的实验教学方法,力争达到最佳的实验教学效果[7]。提倡同学多向老师提问,把老师当做一个平等的讨论伙伴,互相交流思想,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教师更多地做一个旁观者和监督者,而不是参与者,把实验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还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学习氛围,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强化规范,改进教学质量
为规范实验教学,制定了详细的实验教学规范,每位教师人手一册;规范详细阐述了教师和学生应该遵循的原则。对教师要求遵循备课,板书,讲解,操作示范,巡回指导,原始数据单签字,批改实验报告等一系列标准流程;对学生要求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小心操作,仔细观察,课后搞好实验室卫生,并认真撰写实验报告。系部还安排人员每天巡查实验课堂,确保了实验教学规范的切实有效执行。详尽的规范确保了实验教学质量不断稳步攀升。
论文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信息技术;网络
1前言
作为信息技术工作者,在日常工作学习中,都离不开计算机与网络,时常利用它们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整理、存储等。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存储的资料越来越多,有时经常会找不到需要的信息,从而悔恨当初没有将其妥善保管与整理。相信很多教师对此深有体会。于是,该如何高效便捷地将自己有价值的知识进行管理便显得迫在眉睫。
如今,有很多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诸如Mindmanager、Google日历、mybase等。笔者在其使用过程中觉得确实好用,也为自己带来一定的方便,可是在与一些学科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对其并不重视。主要原因在于:1)软件多是英文版本,操作起来十分不便;2)软件版权因素,网络上流传的版本多为试用版本,存在使用时间有限制与部分功能模块无法使用的问题,且有时运行不稳定,而有些正式版需要收费;3)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技能作支撑;4)教师没有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
以上问题在年纪偏大的、来自偏远地区的教师身上尤为明显,他们对其有~定的抵触情绪,称“增加了自己的负担”。介绍什么样的工具或者方法能够照顾到这部分教师呢?于是,一种“零技术”或者“傻瓜技术”且低成本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理念与技术,值得人们去探究与发展。
2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最常见的知识管理技术有文档管理技术、内部网技术、知识或数据挖掘技术、专家系统技术、搜索引擎技术、智能检索技术、群件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和知识地图等。对于个人,文档管理技术、搜索引擎技术与智能检索技术是利用最多的。下面以这3种技术为蓝本,介绍如何将其具体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化为一个个“妙招”,从而轻松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以下操作皆在WindowsXP系统下实现)。
2.1本地电脑篇
方法一:我的电脑我做主
1)文件夹分类技术。利用文件夹结构,建立个人数字化资源库。例如在主文件夹下创建教案、课例、论文集、教学视频、动画、专家讲座等子文件夹,将不同的文件资料放入相应的子文件夹下,从而方便查找与利用。
2)利用本地IE收藏夹。本地IE收藏夹(IE收藏夹的地址在C:\DocumentsandSettings\Allusers\Favorites或已设置用户名的将ALLUsers换成自己的用户名即可)可以帮助人们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将有价值的网站的网址保存,以方便再次利用。其实,它还可以保存本地文件夹的地址。例如打开论文集文件夹,点击窗口上面的收藏选项,将其添加到收藏夹,以后就可以利用收藏夹直接点击访问该文件夹。
3)桌面快捷方式。将最近需要频繁访问和重要的文件夹或文档利用桌面快捷方式进行管理,具体流程为:鼠标右键单击需要的文件夹或文档一发送到一桌面快捷方式。这样就可以在桌面上轻松访问目标文件夹或文档。
4)文件命名。教师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一稿再稿,特别是在电子稿中,有时分不清哪个是原稿与修改稿。因此,文件命名时采取“文件名+日期”的做法,可以省时省力。例如在2009年12月10日写的教学反思,命其名为“教学反思20091210”;如果在2009年12月27日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则命其名为“教学反思20091227”,这样既避免重复,而且方便记忆与查找。
2.2网络篇
方法二:活用电子邮箱
电子邮箱(E—mail),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基于计算机和通信网的信息传递业务,现在有很多企业提供免费的电子邮箱业务,下面以网易163免费邮箱为例进行介绍。
1)资料收藏。邮箱支持自定义文件夹的建立,如同本地计算机建立一个数字化资源库,将整理好的资料以邮件的形式发到自己的邮箱,再将其移动到建立好的文件下,实现轻松网络管理。网易163邮件还支持全文搜索功能,不仅支持邮件收/发件人、地址、标题、正文、附件名关键词搜索,还实现对附件正文搜索。搜索结果更提供多重条件筛选功能,帮助迅速定位目标邮件。该邮箱支持单个5OM的附件上传发送,如果需要更大容量的传送,则推荐使用QQ邮箱的文件中转站功能,最大单个支持1G附件上传发送。但需要注意的是,该附件免费在网络中存储的时间只有7天,还需尽快下载到本地电脑。
2)备忘功能。利用邮箱自带的记事本功能,轻松记录需要办理的事情,而且利用归档的搜索功能,方便回溯。另外,邮箱的定时发送也可以用作备忘功能,将重要的事情以邮件的形式定时(可以精确到分钟>发给自己,实现“大事不忘”。
3)其他功能。利用邮箱提供的其他服务功能,如网络硬盘、百宝箱等实现网络资源的“一网打尽”。例如在百宝箱栏目中,万年历、公交查询、万用计算器、城市地图等都是十分实用的,而且操作简单。
方法三:巧用Blog+RSS组合
1)Blog(也叫网络日志,Weblog)。Blog现在是很多教师的最爱,由于只要会打字,就会Blog,所以可以将Blog称为“零技术”起点的网络平台。同样,Blog也是个人知识积累很好的工具。
以新浪B1og为例,该平台是集合了传统的博客、播客(视频功能)还有微博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平台。在博客中,将搜集的或者自己写的文章进行分类管理,它的收藏功能还能快捷地将其他新浪博客中的文章直接收藏到自己的“博文收藏”栏目。新浪博客还可以存储照片,照片收藏与管理的方法与博文是一样的,支持上传的格式有GIF、JPG、PNG等,只要单张上传大小为5M,每月累计上传总量不超过200M即可。另外,博客的归档功能(按时间顺序排列)与站内全文搜索功能也能更加方便地支持教师进行资料的查找与使用。
在播客中,最大上传视频的大小为200MB,且支持的格式有MPEG、AVI、MP4、3GP、RM、RMVB、MOV、WMV、FLV、ASF等,而且如果本机配有摄像头与麦克等设备,可以进行在线录制并实现实时上传,此录制支持的连续时间为1O分钟。录制的操作方法类似普通播放器,根据需要点击录制、停止、回放或保存键即可完成。
微博是近年来兴起的。通过微博用一句话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内容丰富,写一句话的同时还能发图片、音乐、视频、文章链接等。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及时记录自己的心情与感悟,或者用它来做备忘录都是不错的选择。它的正文字数限制在140字以内。此外,它还可以与移动手机绑定,实现多层次的交互。
2)Rss(也叫聚合内容,Real1YsimP1eSyndication)。大多数人在阅读别人的博客时,都是采用直接浏览的方式,这样一个个的访问会花掉自己大量的时间。如今,Blog平台都支持RSS等新闻聚合的方式,借助于在线或者客户端RSS阅读器,能使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在第一时间按照人们的要求直达桌面,最大限度提高上网效率以及节约时间。
在此推荐2个国内在线RSS阅读器:鲜果(网址:httP://xianguo.com/)与抓虾(网址:http://www.zhuaxia.tom)。在线注册一个账号,即可享受RSS阅读器带来的便利。订阅博客或者新闻网站的方法是:在提供RSS输出的网站上一般都有RSS、XML这样的橙色小图标,这些小图标一般链接NRSS地址,也就是所说的频道地址:鼠标点击小图标,复制地址栏链接地址,或右键单击小图标,选择“复制快捷方式”,就获取了这个网站的RSS地址;再把这个地址拷贝NRSS地址框就可以直接订阅这个频道。这样以后只需要登录在线RSS阅读器,便可在此获取由自己订阅(收藏)的Blog或新闻网站的更新信息。
人类学对教育的关注是由非正式教育(家庭教育)入手的,即婴儿成长过程中教育信息的获得为切入点,探析人类通过平常生活习俗中得到教育的重要性。比如玛格瑞德•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年),米德在本书的最后两章,在重新系统地叙述萨摩亚养育儿童的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与美国儿童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并作了对比剖析。她在书中这样描述萨摩亚姑娘的青春期:“萨摩亚姑娘的青春期与生命中的其他任何时期别无二异,甚至会因为可以自由地谈情说爱而显得更加美好……那种在别处会出现的青春期的不安和压力在这里消失了……萨摩亚社会的轻松愉快的生活态度使青春期变得容易度过。……这正是由萨摩亚社会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人类学对教育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过研究,因此后来人类学领域发展出了一门教育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专门研究人类获得教育信息的途径、方式、模式等一系列问题。“教育人类学主要涉及对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进行研究。教育人类学在1970年以前的历史主要是社会性的而非学术性的。其历史的第一阶段始于1900年,止于1960年;第二阶段从1960年起持续至大约1970年。在第一阶段中,人类学家驳拆了关于美国公立学校中移民、少数民族和低收入层次儿童以及殖民地属地中原住民儿童学习症结的“错误理论”。他们对这些儿童在学校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解释,对学校的问题提供了一些选择性的解决方案,并开展了研究工作,以为更好地解决学校问题提供知识扶持。第二阶段所做的主要大事为,人类学家开始鼓励在大学前的教育层次教授他们的学科。美国人类学协会成立了一个课程研究委员会负责开发和散播合适的课程材料。人类学家准备了一份教育参考书目,组织了多场研讨会,并就具体的教育问题撰写了论文。将人类学家引进教育的另一个原因是为纠正文化概念被误用的需要,教育研究人员和干预主义者针对低收入阶层和少数民族儿童提出的“文化匮乏”论。“文化匮乏”论意指这些儿童不具有他们来自主流白人中产阶级的同龄人中所常见的一些“特质”。人类学家反对这种对文化的特质定义,支持少数民族群体关于他们的儿童在学校遇到困难的原因是基于他们的“文化中断”的说法,并在不同少数民族群体和学校展开民族志研究以展示和寻求解救这种文化中断。……1970年由关注教育问题的人类学家和对应用人类学概念解决教育问题感兴趣的非人类学家共同成立了人类学与教育理事会。该理事会下设12个委员会,对学科与文化研究、认知与语言学研究、人类学教学、少数民族事务以及教师备课等兴趣领域开展研究。从此,教育人类学作为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得于发展。”人类学的教育研究就是这样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从1970年开始美国黑人孩子在官方学校(正规学校)所遇到的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委员会的人员站在体质特征上认为黑人孩子(或少数民族和收入低下的家庭孩子)在学校跟不上所设课程的原因在于他们的身体在进化过程中存在缺陷,由于他们的文化低下、脑部不发达所致,用一种文化偏见和人种歧视的眼光去看他们,而人类学家认为这种差异不在于体质上的不同,而是在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差异不应该用文化高低来看待,而是每个人群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他们的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文化中断”现象,所以人类学家提倡在这些少数民族和低收入的地区去了解情况,进行民族志的调研,要找出文化差异存在的根源,从而解决他们在学校所遇到的问题等。那么,中国也是多民族的国家,内地(沿海地区)和边疆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且各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因素和传统非正式教育系统,因此,在中国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的学校教育中也存在着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对学习乏味、在巨大的压力中学习、应付考试、理论学习跟实际应用联系不上等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在新疆地区大学、中学甚至在小学也存在着。下面笔者举例新疆教育中的问题和双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作一番探讨。
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教育中存在的有些问题跟基础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甚至可以与基础教育相关。中国人口众多,各个地区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后就选择了报考硕士研究生,导致研究生也难就业的问题。这些光追究学历不考虑质量的教育体系为什么会蔓延?是学校教育,即教育体制所导致的。我认为中国的孩子负担最重,他们一生下来会走路以后就承担了国家未来发展的艰难任务。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不是忘记或忽略了非正式教育的环节呢?按照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劳动是创造人类的重要环节。那么现在的孩子们学会了生存的基本技能了吗?就像现代人对电脑或网络依赖性越来越强一样,他们对正式教育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没有自己的设想、爱好,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创造力等。我们的教育似乎在在制造一些机械性的机器,总想把孩子培养得十全十美,让孩子什么都要学,课外学习音乐(钢琴、小提琴等等)、美术、外语、数学等,当然以上课程对于孩子的思维发育有好处的,但是强迫的学习会使孩子对这种正式教育产生怀疑,失去积极性。有些孩子怕长辈,只能应付性地学习,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反面影响。“家有小儿,一天,忽地问道‘:爸,我明天可以不上学吗?’父亲一时没有反应过来,随口应了一声:‘嗯!’却突然听见了欢呼声:‘哦!明天不上学了!’父亲这才想起,明天即非周末,也非公休日,怎么就可以不上学呢?于是狠狠地说:‘不行,明天得去上学!否则周末不带你去玩儿。’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有理由想象,这样的状况绝不仅仅只发生在一个家庭……”越来越多的都市孩子面临如此的困惑,而想上学而没有条件上不了学的偏远的牧区、农区孩子也很多,这种问题教育学和人类学等学科也在研究并寻找解决的方法。现代人对于工具的依赖远远超出了原始人使用工具的情况,虽然原始人所创造的工具很粗燥,但那是他们在艰难的自然环境中的斗争中所制造的,是普通生活中发现的。因此,培养孩子也要考虑地方特色和非学校教育中所学到的内容。
(一)教材和教师梯队缺乏,是影响双语教学顺利进行的根源
边疆民族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相同,因此具有地方性知识的文化传承和非正式教育的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化教育并存的特点。所以全国统一进行的双语教育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各地区的教育实际。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学校教育时统一的教材(统一编的小学、中学汉文教材)不能普遍使用的原因就是统一的语言———汉语。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也非常渴望学会一口流利的汉语,但是没有很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甚至缺乏优秀的汉语教师,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新疆,辽阔的土地上分散地居住着众多民族)学校设立在偏远的牧区或山区,教学环境很差,教师的待遇也不高,因此很少有教师愿意在那里教学。个案:“为了传承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阿依特斯”文化的传承和培养接班人,我们从2011年开始编纂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中小学通用的课外教材《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文化教材》(1)(2)(3),目前已经在青河县各中小学开始试用,如果自治区政府和教育厅同意使用,我们想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等哈萨克族聚集区普及使用,这在哈萨克族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期对哈萨克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起到保存和传承作用。”以上个案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地方性教材(尤其是文化类的教材)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保存和传承少数民族优良口头传统文化。
(二)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富裕人民和解决这些地区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包括牧民定居、奔小康、建设食宿学校(在牧区)、民汉合校(最近几年全疆市、县、乡学校都实现了合校)、进行双语教学工程等,其中我认为存在问题最多的应该是民汉合校和双语教育工程的实施。民汉合校指同一个市、县、乡的民族学校和汉族学校一体化,并统一管理,统一授课。在这种一体化过程中明显发现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的差别,文化、习俗、教育等方面的差异。民汉合校的初衷是好的,是想提高民汉学生交流学习、提高团结、共同学习,但是交流肯定带来一些冲突,尤其是文化上的冲突,这种冲突不是明显的、容易发现的身体间的冲突,而是在思维方式、文化差异、习俗方面的冲突。民汉合校后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在小学、中学理科类课程都用汉语授课。这种教学方式,第一,对授课的民族教师带来压力,以前一脉相传的用自己的母语进行教学的老师,一夜间要求汉语授课,使这些教师很难接受。第二,对于刚在小学和中学开始学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以他们的汉语水平接受这种教育会很吃力。一门学科最关键的部分应该是专业词汇,小学、中学物理、数学、化学等课程都有自己的很多专业词汇,这些孩子所学的只是初级汉语,只掌握了日常使用汉语,专业汉语学习还很差。这种情况下有些孩子会受到歧视,对学习不感兴趣,越往后越没有学习的兴趣,严重时会导致退学、逃学等现象。也有部分都市孩子适应很快,容易适应这种学习氛围,但是这些占少数。我们分析问题时不要用少数的成功案例来分析民汉合校、双语教育中的问题,其实在这些教育模式中仍有很多问题。这些学生考入大学后,在大学基本上都用汉语授课,由于基础很薄弱,在大学的专业学习和汉语学习中都遇到很大困难。甚至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利用他(她)们业余的时间学习外语(英语、外语、日语等),而不愿意学汉语,问题的根源出在基础教育层面上,使他们对汉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些问题一方面说明中小学以及大学教育教学中没有地区特色,教材中缺乏地方性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在大学教育教学中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很差,缺乏书本知识和实际实践联系能力,缺乏创业意识的培养。
三、解决的措施
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民汉合校后,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改革,其次是中小学教材和相关课程设置中的问题。双语教学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核心,也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由于在小学、中学里教学方式的不妥当,导致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受挫。由于突然实行民汉合校、汉语授课措施,给没有心理准备的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应该实行教育改革之前对少数民族教师进行培训,在专业和汉语授课方面能够全面发展。在小学(民族班)课程里设立一门专业汉语学科,包括小学数学、物理、化学的专业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词汇相对应的内容。而初中和高中也同样设立这样的专业汉语课程并编出教材,同时从小学开始教授初级、中级、高级汉语课程。这样学生进入到大学对于汉语授课的环境并不陌生,容易适应这种教学环境。大学教育教学中,设立专业时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并且设置一些地区特色的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该地区,如全校设立民俗、民族文化等公共课,以便更多的人了解新特的民族风情,设立旅游专业时也要考虑民族文化、民族民俗、人类学的有关知识跟旅游资格证等挂钩,让民族文化以正宗的方式介绍给旅客。在大学教学中尽量塑造条件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学生也应该在大学能接受到创业、企业操纵等工作的运行过程和创建过程,从而及时适应社会,转变观念,把知识转变为职业能力,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四、总结
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学一直处于举步维艰的瓶颈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是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这就造成了艺术类学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尤其英语课的现象。从高中开始多数艺术类学生就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专业课的学习。进入大学阶段,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课程安排主要以专业为主,而且占极大比例,课后作业负担重,更是无暇顾及英语课。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在逐渐淡化,甚至对英语课产生了消极情绪。其次,大多数英语教师未能针对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区别性特征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而习惯采用传统单一的以“课本+粉笔+黑板”为主的教学模式,老师往往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晕头转向。整个课堂缺乏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英语学习现状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有的教师简单地、长时间地使用PPT演示,造成学生视觉、听觉疲劳,课堂上昏昏欲睡,灌输式的教学实质并没有改变。最后,在艺术类英语课堂上各班学生总人数常常高达五六十人,从而造成师生互动时间缩短,学生的语言操练机会减少。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会为自己争取机会,锻炼自己,他们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英语基础较差、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则不肯主动发言,更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如何提高其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2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孕育动力的源头,是引发学习动机的最好老师。多模态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方便快捷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更有效地提高可理解性的信息知识输入。Krashen认为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现代技术提供美丽的图片、幽默的简笔画、秀丽的环境介绍,同时采用背景音乐渲染气氛,使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自觉、自主地学习,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2.2创设真实语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重在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即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交际能力。由于技术和条件的限制,传统教学虽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模拟交际语境,但缺乏环境的支持,实际语境只能停留在想象层面,学生依然体验不到真情实景。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手段创设真实的语境,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亲身感受真实的目标语交际环境,既能有效地提高交际能力,又有利于克服“文化休克”现象。
2.3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传统的识读能力是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识读认知能力,学生仅能学会从文字这种单一符号里获取知识,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摄入的需要。而多元识读能力不仅包含有传统意义上的读写识读能力,还包含有对文字、图像、声音、绘画等多模态符号系统的分析、吸收、批判的能力。(胡雯,2011)多模态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体验多模态交际模式,更有效、更广泛地获取各类信息,迎接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
多模态教学模式是一种多元素、多角度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师的多模态教学和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3.1教师的多模态教学
多模态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某些教学环节中充分调用多模态获取、传递和接收信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包括由文字、图片、音频、视频、PPT、网络等工具整合而成的多模态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多模态认知和感知手段。(张莉,2012)以英语精读课的教学为例,课前导入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课前导入部分,教师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篇章讲解部分,教师可有效利用手势、动作、面部表情、语速语调的适当改变、空间移动、黑板书面语、PPT书面语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课堂讨论部分,教师可通过师生问答、模拟演讲、辩论赛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所学知识。此外,由于艺术类学生表现欲强,活波好动,比较感性,善于形象思维,记忆力好,模仿力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创设真实语境,开展诸如角色互换、情景表演、电影配音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验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模态信息表达,锻炼学生接收和处理多模态话语信息的能力。
3.2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多模态学习指的是学生运用多模态观察、分析、表述各类信息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多模态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两种方式进行。(章玮,2013)英语精读课的学习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在课前,学生应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知语篇信息,通过视觉模态进行教材文字识读,找出疑点、难点。在课堂上,学生应积极配合教师的多模态教学以获取语篇信息和非语篇信息,听教师讲解,回答教师问题,主动提问,观看视频片段,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勇于交流和主动展现自己,达到课堂的高度互动。在课后,学生应依据教学要求,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方法,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来自主学习以加强巩固当前所学知识。
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学一直处于举步维艰的瓶颈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是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这就造成了艺术类学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尤其英语课的现象。从高中开始多数艺术类学生就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专业课的学习。进入大学阶段,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课程安排主要以专业为主,而且占极大比例,课后作业负担重,更是无暇顾及英语课。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在逐渐淡化,甚至对英语课产生了消极情绪。其次,大多数英语教师未能针对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区别性特征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而习惯采用传统单一的以“课本+粉笔+黑板”为主的教学模式,老师往往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晕头转向。整个课堂缺乏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英语学习现状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有的教师简单地、长时间地使用PPT演示,造成学生视觉、听觉疲劳,课堂上昏昏欲睡,灌输式的教学实质并没有改变。最后,在艺术类英语课堂上各班学生总人数常常高达五六十人,从而造成师生互动时间缩短,学生的语言操练机会减少。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会为自己争取机会,锻炼自己,他们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英语基础较差、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则不肯主动发言,更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如何提高其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2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孕育动力的源头,是引发学习动机的最好老师。多模态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方便快捷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更有效地提高可理解性的信息知识输入。Krashen认为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现代技术提供美丽的图片、幽默的简笔画、秀丽的环境介绍,同时采用背景音乐渲染气氛,使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自觉、自主地学习,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2.2创设真实语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重在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即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交际能力。由于技术和条件的限制,传统教学虽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模拟交际语境,但缺乏环境的支持,实际语境只能停留在想象层面,学生依然体验不到真情实景。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手段创设真实的语境,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亲身感受真实的目标语交际环境,既能有效地提高交际能力,又有利于克服“文化休克”现象。
2.3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传统的识读能力是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识读认知能力,学生仅能学会从文字这种单一符号里获取知识,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摄入的需要。而多元识读能力不仅包含有传统意义上的读写识读能力,还包含有对文字、图像、声音、绘画等多模态符号系统的分析、吸收、批判的能力。(胡雯,2011)多模态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体验多模态交际模式,更有效、更广泛地获取各类信息,迎接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
多模态教学模式是一种多元素、多角度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师的多模态教学和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3.1教师的多模态教学
多模态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某些教学环节中充分调用多模态获取、传递和接收信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包括由文字、图片、音频、视频、PPT、网络等工具整合而成的多模态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多模态认知和感知手段。(张莉,2012)以英语精读课的教学为例,课前导入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课前导入部分,教师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篇章讲解部分,教师可有效利用手势、动作、面部表情、语速语调的适当改变、空间移动、黑板书面语、PPT书面语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课堂讨论部分,教师可通过师生问答、模拟演讲、辩论赛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所学知识。此外,由于艺术类学生表现欲强,活波好动,比较感性,善于形象思维,记忆力好,模仿力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创设真实语境,开展诸如角色互换、情景表演、电影配音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验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模态信息表达,锻炼学生接收和处理多模态话语信息的能力。
3.2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多模态学习指的是学生运用多模态观察、分析、表述各类信息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多模态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两种方式进行。(章玮,2013)英语精读课的学习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在课前,学生应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知语篇信息,通过视觉模态进行教材文字识读,找出疑点、难点。在课堂上,学生应积极配合教师的多模态教学以获取语篇信息和非语篇信息,听教师讲解,回答教师问题,主动提问,观看视频片段,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勇于交流和主动展现自己,达到课堂的高度互动。在课后,学生应依据教学要求,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方法,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来自主学习以加强巩固当前所学知识。
4结语
(一)终身教育理念的传播与政策的指导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与推广,其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接纳。终身教育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在我国,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制定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促进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主张推动各方面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要对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进行创新发展,培养各方面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麻省理工大学的彼得•圣吉(PeterSenge)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指出,在21世纪,组织之间的国际竞争加剧,最成功的将是学习型组织,并且这种比竞争者更快地学习知识的能力,是组织继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这种学习型组织的理念随之扩展到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我国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也在战略的高度上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并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与任务,要求构建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三)师范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以师范类院校为主的师范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师范教育逐步发展为教师教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愈来愈受到重视,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体系逐步走向开放、多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概念变化的背后是观念的更新与制度的变革。师范教育体制的创新,不仅是要提高职前教育的培养质量,更是要加强在职教师的职业培训与发展。教师的在职进修培训、持续的专业发展将成为教师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推动传统的师范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促进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革新,加强对教师教育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二、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分析
师范类高校是我国实施继续教育的重要力量,并承担着以教师继续教育为主体的任务。良好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能够促进继续教育更健康地发展。为了掌握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状况,课题组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调研的方式,对5所师范类高校(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了调查。在获得实证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一)管理体制状况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包括学校层面对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和继续教育机构对自身内部的管理两个方面。从实际调查来看,虽然5所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名称与办学范围不尽相同,但都定性为二级学院,由学校归口管理,校领导分管,并承担着继续教育办学以及统筹管理成人学历教育业务发展的双重职能。5所高校未单独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继续教育业务进行管理。
1.继续教育机构在学校的归口管理
5所师范类高校都建有独立的继续教育机构实体,均为学校二级学院,其中3所高校具有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资格。在具有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资格的高校中,2所高校将网络教育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进行了整合,统一为一个学院,同时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网络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业务;1所高校保持了继续教育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的各自建制,分别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以及网络学历教育为主,也同时开展培训业务。另外2所高校都设立继续教育学院,其中1所正逐步筹建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机构都由高校分管领导直接管理,或由高校领导直接兼任机构领导,属于垂直型的管理体制。在办学业务范畴方面,5所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都承担着对成人学历教育进行统一管理与办学两重职能,并都开展非学历培训业务;有个别高校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培训业务实施统一管理,实施管办分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专业开设、培训项目确定等教学业务方面具有较大的自,在人员配置、办学规模方面享有部分自,但在财务方面则都由学校财务部门进行直接管理,统一核算。
2.继续教育机构内部管理体制
5所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管理制度,包括人事、财务和事务管理制度。人事制度方面,继续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主要分为两种:事业编制以及合同编制(或人事)。由于多数继续教育机构没有专职的教学师资,所以一般采取自主聘请师资或者与教学院系所合作安排师资的方式来解决师资问题。上海师大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师资由校内相关学院统筹安排,教师教学工作计入基本工作量;若二级学院跨院直接聘请教师,则教学工作不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计算范畴,由继续教育学院直接发放课酬。
(二)继续教育机构的运行机制状况
5所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围绕各自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运行机制,并采取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与其他院校、行业、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促进办学业务有效开展。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机构重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根据自身特色建设创新性的质量保障体系。
1.决策机制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办学业务方面享有具有较大的自,为保证决策科学、有效,一般都通过设立专家委员会的形式提供咨询、建议,并通过召开院务会、党政联席会等方式进行决策。从实际的调查来看,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通过院务会、党政联席会议审议决定重要决策,并通过网络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人教育督导委员会提供咨询建议。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专业开设、培训项目确定、课程设置方面等都通过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在重大决议方面执行负责人联席会制度,坚持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和集体决议。上海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负责办学体制机制、行政管理、资金分配等方面问题的决策咨询,专家指导委员会则负责专业设置、培训项目开展等方面工作的项目咨询和评审。从调研来看,继续教育机构虽然在办学业务方面有较大自,但需解决的问题若属于重大问题、要由学校决策的,都会通过分管校长提交学校讨论决策。
2.人员聘用机制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一般都建立了灵活的人员聘用机制,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决定聘用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并能参考劳动力市场工资标准为员工定制工资待遇。从具体的调查情况来看,各继续教育机构人员由事业编制工作人员以及合同制聘用员工两部分组成。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人员以合同制员工为主,如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合同制员工数量占到员工总数的70%以上,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合同制员工也占到整体员工总数的60%以上。
3.质量保障机制
为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继续教育机构需要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从调查来看,5所师范类高校普遍建立了相应的质量保障机制,对招生、教学、支持服务等多环节进行管理,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创新性建立了以质量关键点和风险控制点为支撑的“支架式”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操作体系;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依托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了整套质量管理体系;上海师范大学长期致力于建立一套适合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目前已经基本成型;广西师范大学构建起包括6个环节的成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控制机制”。
4.与相关院校、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针对成人学历教育以及培训等业务,主要通过3种方式积极开展与相关院校、行业、企业等校外机构的合作。一是针对校外机构的特定人才培养与培训需求,建立短期限的委托培养合作关系;二是与校外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的整体性、伙伴式合作关系,校外机构并不提出短期的特定需求,而是根据长期的战略规划由双方建立整体性、持续、长期的合作;三是项目推介型合作关系,双方基于继续教育办学机构推出的特色项目进行合作。在具体的项目合作实施过程中,有些机构会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并能按照行业企业的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
三、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变革应处理的若干问题
从调研来看,师范类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在本质上没有显著差别,两类高校既具有普遍性特征,也有其自身特点。要促进继续教育快速发展,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管理上要处理好特色性与开放性、公益性与市场性、多元性与单一性等方面的问题。
(一)特色性与开放性
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高校的平台优势,不同类型高校具有的不同特征,对继续教育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部分师范类高校在近些年虽然也在走向综合型发展之路,但在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是更加偏重于教师教育。这极大促进了继续教育机构在教师教育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但同时,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继续教育机构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形成多样化、综合型、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所以师范类高校要在强化特色的同时,也要强化与其他行业、企业的合作,拓展开放性办学渠道。
(二)公益性与市场性
继续教育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密切相关,高校举办继续教育,本质上是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但目前高校举办继续教育,政府并不投入经费,这就要求继续教育机构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继续教育就具有了市场性特征。在这种环境下,需要高校继续教育机构既要提高办学效率、重视效益;同时,也必须承担公益的职责、不能以片面赢得经济利润为导向,而是要以质量和服务为导向。
(三)多元化与单一性
从继续教育的管理权与办学权来看,有的高校将管理权与办学权结合在一起,实行管办结合,即继续教育机构自身承担办学与管理两重任务;有的高校将其分离,实行管办分离,即继续教育机构只负责实施办学业务,学校再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继续教育机构进行指导、监控与管理。这实际上就是组织架构上的直线制“实体型”一级管理形式、职能制“非实体型”二级管理形式以及直线——职能制“实非混合型”管理形式的体现。同时,有的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具有两重属性,既作为学校二级学院存在,同时也成立公司进行人事、财务方面的管理。这实际上都体现了组织管理上的多元化与单一性的关系问题。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采用何种组织结构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同时也需要高校在未来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改善上,需要根据机构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的制度架构。
四、关于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建议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改进与完善。目前国家正在宏观层面推动继续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正对继续教育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与重新整合、定位,从而保证继续教育各环节的有效运作及相互协调。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需要增加开放性与竞争性,提高管理与运行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强化自身的特色与质量建设。
(一)建立灵活开放的管理体制
所调研的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作为学校的二级学院而存在,其组织结构的设计、管理与学校密切相关,带有强烈的事业单位属性。这样的管理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自主性不足,带有计划性色彩,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培养培训市场性格局中,市场因素与开放性上显得明显不够。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需要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增加自身的开放性,根据市场需求构建管理体系。同时,与社会性的专业培训机构相比,依托于高校的继续教育机构,在管理制度上偏向于保守与封闭,在竞争性上呈现出不足;在组织与制度层面上,显现出结构性劣势,面对外来竞争反应机制过慢,服务性不足,在面临重大变革时很难做出及时调整。所以,在未来的改革发展中,高等学校应转变学校管理的职能,注重建立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根据社会需求有限度放开继续教育机构的自主办学权,使得继续教育机构能够在人力、财务以及办学事务上享有更高的自,从而更快适应外在环境的竞争。
(二)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面向市场办学,承担着服务社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使命,需要严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关,将质量视为发展的生命线。从调研来看,各机构都能把质量置于办学指导思想的首位。但由于继续教育办学环节多、程序复杂,同时虽然标准与额度不一,但各继续教育机构也都有着上缴学校管理费的压力,这都要求继续教育机构必须进一步加强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推动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与统一化,落实规范科学的管理,防止出现片面追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现象。现实的情况表明,由于继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功利性强的问题,同时继续教育机构人员流动性较强,这都对学校内部的科学管理带来挑战。现代科层制理论要求组织实体对自身的责权利进行合理的划分,对具体的管理流程进行科学规范化要求,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组织的运作效率。继续教育机构需要围绕继续教育的办学规律,建立与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理顺人、财、物等运行机制所涉及的要素,做好计划、执行、控制与检查等全方位质量保障环节,注重建立民主化的管理程序、实施民主决策,并建立统一、有效、良性发展的运行模式,实施规范化管理。
(三)转变职能,建立服务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组织注重对外服务职能的实现,主张建立服务型组织,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从而有效提高组织的效能。高校以培养人为职责,学生是高校服务的对象,这就需要强化继续教育机构服务的定位,建立服务型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关系管理。从长远来看,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教育市场中的学生、教师以及单位,注重提升办学能力与服务能力,方是继续教育机构长远发展之计。这就要求继续教育机构减少机构的管理层次,使得组织发展扁平化,提高部门的运作效率,提高问题的解决与反馈速度。同时,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上,要注重以学生发展的利益为主,确立质量标准与服务规范,保障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继续教育机构要及时、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多渠道接收问题反映,对存在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状况进行有效改善,使现有的组织机构发展成为服务型组织。同时,在建立服务型组织之外,要对组织资源进行协调,调动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向学习型组织迈进,增强继续教育机构的学习性特征。
(四)研究教师教育规律,把握特色,深入推进行业、企业的合作
关键词 文科类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是技能和体质上的,更多的是人文素质方面的,包括思想品德。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在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呢?
一、体育教学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人要生存与发展,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和掌握多种技能,还要有健康的体魄,遵守社会群体的道德行为规范。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所以,体育教学作为思想品德教育途径之一,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因此,体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应结合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上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课堂常规本身就包含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在体育课上,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难以进行体育教学。课前整队集合,检查人数,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这些在组织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品德教育因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生活的各种准则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加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德。利用竞技体育中拼搏奋争、战胜困难、承受挫折、争冠夺魁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不畏艰难、不甘落后的意志品质。首先,在教学中,通过课堂常规要求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加强组织纪律性,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还要把品德教育同教学条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护器材、爱护公物的品质。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其优势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只要我们把握体育运动的特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以德育人”的独特优势,一定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二、文科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一般以集体或分组的形式进行练习,因而构成了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群体关系。其中有较平和的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的关系,也有情感色彩较为鲜明的合作支援、对抗竞争的关系。体育活动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
体育活动的每一项目都有其特点,作为文科类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积极主动地分析研究体育活动每一项目的基本内容,挖掘其中存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文科物流管理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职业道德和较强的适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善于表达和沟通,具有协作及团队工作能力,具备较高的物流操作技能和一定管理能力,主要在生产、流通、服务、管理第一线从事采购、仓储、配送、运输、货运、信息服务等物流业务操作和基层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这一特点,体育教学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集体协作精神。
外贸类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外贸行业生产、营销、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考虑到外贸工程类专业的特点,在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利用体育所独具的功能,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又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以及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意志品质,为其今后从事外贸工作在身体和心理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可通过武术、体操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敏捷沉着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意志品质教育。在教学中,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制造挫折环境,同时通过表现、表演、评比、测试、竞赛等形式,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诱导学生向难题、障碍、对手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高尚品质和优良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不气馁,顽强拼搏;胜利时不骄傲自满、冷静待之的品质。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具备的能力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才类型,在创业过程中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也就各有侧重,想要借助单一的创业模式来解决所有问题并不现实,由此在对不同人才类型的大学生进行优势分析后,找出适合该人才类型的创业模式便极具应用价值。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人才类型;创业模式
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很多研究对大学生所面临的创业困境做了深入的共性分析,比如融资难、创业经验不足、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等;同时也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策略,如建议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提倡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类型各不相同,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把他们培养成全能人才,而是要根据不同的人才类型尝试探索出符合他们自身的创业模式,这样才会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人才类型
通过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我们将人才类型划分为T型、O型、H型和A型。
1.T型人才
同时具有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大学生属于T型人才,他们一方面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能力极强,能够不断吸取新知识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并在很多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由于这类学生大多会有较大的发明创造,所以将其转化成专利后作为创业项目的基础是他们的优势。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企业家要把创新的理念融于新产品的开发之中。只有这样,企业在创业之初才具有比较优势,才能存活下来。T型人才的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也有自己的劣势,他们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能力而导致管理不善、团队之间不能有效的沟通等诸多问题。
2.O型人才
同时具备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大学生属于O型人才。虽然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在专业技能上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正是由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当市场发生改变或者行业发展趋势出现变动,需要企业重新定位甚至转做其他行业时,创业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因而可以根据市场的动态更为灵活的选择创业方向与模式,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跨领域的创业能力。在创业过程中,他们虽不像T型人才那样可在短时间内明确自己的企业模式和创新理念,可是O型人才所能涉足的领域极为广泛,这种人才既能解决创业中出现的问题又能与人进行协商沟通,所以只要他们持之以恒,便可逐渐摸索出适合于自己的企业发展模式。
3.H型人才
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相整合的大学生属于H型人才。由于具有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人才(H型人才)在培养上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因此当前这种人才大多是由专业人才逐渐转化而来的。一旦成功转化,他们将成为整个社会的精英。在创业过程中,由于社会能力属于与人相处的能力,但凡涉及到人的问题都会与社会能力有关,因此这种人才既有专业素养又具备协调沟通能力,为管理型人才。他们适合前期作为CEO或高层管理人员,一旦条件成熟,便可创立自己的企业进行运营。对于大学生来说,H型人才很难在学校教育中得到真正的培养,所以将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相结合的创业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4.A型人才
当代各种教育理论所追求的均是三种能力的整合,认为三者整合的结果决定着个体在动态变化的职业与创业生涯中的综合能力。[3]这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现实中大多数个体都或多或少的具备三种能力并拥有相应的发展潜能,因此培养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互相整合的人才(A型人才)是可能的。然而实际上这种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极难实现,它的要求更为严格,即便是社会的精英群体大多也只是T、O、H三种类型人才的延伸与拓展,而并非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三种能力的综合全面发展。
首先,三种能力虽然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似乎存在着矛盾性与冲突性。有目的的系统培养A型人才并非是三种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真正的将其整合于一个体系之内。其别强调个体在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体系中,对由学科体系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由行动体系获得的实践经验,必须通过思维方式作为媒介加以融合。然而专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能力的养成,两者所附有的思维方式并不相同,有的甚至彼此冲突:同时由于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对方法能力又都具有方式固着作用,所以用一种思维方式统一三者难度倍增。其次,三种能力的整合是一个耗费巨大的过程。就个体而言,如果单一能力或两种综合能力能够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与自我满足,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他将不会追求三种能力的整合;就社会而言,各行各业对人才的类型与规格要求不一,只要满足其提出的标准,社会并不会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投入。最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发展若真能实现三者的全面发展,虽然在人口素质上实现了教育的意义,但在以竞争为主导的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又会陷入“人才饱和”的泥沼中,这显然是一种悖论。故而,我们现阶段所讨论的大学生的创业模式主要是针对T型、O型和H型人才而言的,A型人才尚不在此研究范围之内。
二、不同人才类型的创业发展模式
1.经济协商科研开发模式
此模式十分适合于T型人才大学生的创业。所谓“经济协商科研开发”就是国家通过与中小型企业协商,拟定能发展中小企业的科研项目后由国家直接投资给普通高校进行研发。研发的成果既不归普通高校所有,也不归企业所有,而是由国家和政府确保其能应用、普及到每一所职业学校。经过新技术与新理论输入的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会间接提升中小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目前我们应以国家为导向(投资和监管),以中小企业和普通高校为主体,积极走出一条“经济协商科研开发”的道路。该模式主要是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而提出的,但通过进一步延伸,同样可以作为大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
在“经济协商科研开发”模式的基础上,将部分研究成果的专利使用权与经营权交给大学生或大学生团队(在校期间参与研发项目的学生通过提交市场分析报告、企业运营可行性分析报告等方可申请),而政府和国家保留该项专利的所有权,以避免学生直接转让专利变现或被个别企业独占专利技术,由此才能保证大学生创业的有效进行。如果企业盈利,可在一定期限内向政府购买专利的所有权,从而进一步实施研发;如果企业运营不顺,达到一定时限后,政府可视情况对其进行干预(注资、引入运营或研究人员、变更专利经营者)。
通过这种模式,T人才类型的大学生以项目专利作为创业契机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相结合的优势,解决了学生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产品与技术的创新问题。
2.零起点模式
这种模式适用于广大的O型人才大学生的创业。由于这类大学生并不具备突出的专业技能,在创业伊始并没有明确的创业项目和成熟的运营模式,但正是因为如此,使其在创业过程中并不会局限于所学的单一领域,他们能凭借着卓越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逐渐摸索出适合于自身的创业之路。他们所需的仅仅是前期的创业资金和可选择的创业项目。在“零起点”模式下,一些地方政府已出台相关政策(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 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等)以及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校企合作方式(由企业提供经费、产品,由高校出人力和设备,企业和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方式解决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经验不足和创业资金紧缺的问题,学生可以不用自己找项目,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品做策划案)。
【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策略
自2013年12月考次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作局部调整,四级考试中翻译题型从原来的句子补充翻译演变为段落翻译。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翻译题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从这两年的翻译真题看,汉语内容均属介绍型。介绍型文本的翻译该如何进行呢,根据文本类型理论,在特定文本中所强调的重点不同,那其语言功能、特点、焦点、翻译目的与方法都会不尽相同。
一、文本类型理论
文本类型理论起源于语言功能论,包括布勒的语言工具模式与雅可布逊的语言功能模式。[3] 历经莱思(Reiss)与纽马克(Newmark)两位翻译家的发展。莱思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论,把文本类型分为三种: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根据莱思的文本类型论,翻译的功能应该优先于对等论的标准。(张美芳,2005:70)。信息型文本语言逻辑性强,翻译时侧重内容,做到简介明了;而表情型文本言语中充满美感,其形式上的需求较高,翻译时要忠实于原作者;操作型文本重感染读者,翻译仿佛是译者与读者的对话,凸显等效功能。莱思在文本类型理论中提到翻译文本类型对翻译方法的限制,但并未对翻译方法进行具体阐释。后来纽马克(Peter Newmark)对经由雅可布逊修改的布勒的功能语言理论,语言的三大功能: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感染功能(vocative function),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忠于作者、充分表达作者原意称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忠于读者,便于读者接受的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语义翻译的目的是“在目标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再现出来”[1],而交际翻译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和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1]。
文本类型与文本功能对翻译方法提出了要求。在纽马克的翻译方法中,对重源语的文本采用语义翻译,强调逐字翻译,直译文本,追求忠实效果,包括原句的长度,语义与结构等。结合目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翻译题型要求,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均属于信息型文本,故而在翻译过程中采用语义翻译,侧重信息传递。
二、大学英语四级翻译策略
(一)词句形式对等
自2013年12月来近三次考试的翻译真题试卷一分别是关于信息技术、核能开发、旅游等话题展开的文本。如2013年12月翻译题:“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正在飞速发展,中国公民也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有些学校甚至将信息技术作为必修课程,对这一现象大家持不同观点。”可直接翻译成 “With full spee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inese citizen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it. Some schools even tak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required course. For this phenomenon,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 ” 从用词、语序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看,译文就是原文的完全再现。专有名词 “信息技术”对应 “Information Technology”,“必修课程”对应 “required course”,语序上也与原文一致,未做调整,但直译不代表就是死译,译文在处理句子关系时充分考虑到英语句子的逻辑性,将形式分散的中文表达用一定的英文技巧组合,如首句“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中国公民也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形式上是两套主谓宾,但实际上有着因果关系,所以在译文中用介词短语“with.....”充当原因状语。
(二)转换
2014年12月翻译考题:“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正对旅游产生兴趣,这是近年来的新趋势。”英文“More and more Chinese young people are getting interested in traveling,which is a new trend recently.”语序未变,但英文重逻辑思维,转换成定语从句完成完全避免了翻译的汉语干扰。
2014年6月翻译:“2011年3月日本核电站事故后,中国的核能开发停了下来,终止审批新的核电站,并开展全国性的核安全检查。”其对应英文翻译 “In March 2011,after the accident of Japanese nuclear power station,China stopped its nuclear energy development,with approvals for new nuclear power plants suspended,and national nuclear safety inspection carried out.” 用主动态stop替代原文中核能被开发的被动之意,原文“审批”是动词,转换成名词“approvals”更加服务于整句的需要,后面动词“开展”在英语中则转换了定语身份。
显然这些转换都是在忠实基础上不断将原文信息传递,英语表达着重信息的完整再现,句式整齐,内容详实,是语义翻译的真实写照。
结语
翻译本身是件费力不太好的事,尤其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翻译方法也绝不是单一的。但是目前大学英语四级翻译考试对学生的要求侧重词汇和基本英语表达习惯。语义翻译对于四级考试的翻译策略有一定提示作用,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力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但最终成效的好坏需要老师重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Newmark,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Prentice Hall. 1988a:22
一、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_。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理论性和逻辑性,忽视了数学类课程与实际生活、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这也导致出现了李大潜院士所说的“一方面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生学了数学以后却不会用”的矛盾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着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改革教学内容,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素质教育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过程的介绍、推理论证思路的延续等,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要强调过程。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研究现状,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要用现代的数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来组织和处理传统的教学内容,突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尽管公共类数学课程是独立的课程,但是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以全景的介绍。例如,以下公共数学类基础课是很有代表性的:高等数学代表连续的量,主要研究对象是函数;线性代数代表离散的量,主要研究对象是向量、矩阵和线性方程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代表随机量,研究随机现象,随机变量等等。这三门课程都是在实数域内进行研究,而复变函数则是在复数域内研究函数的形态,包括微分和积分等性质。其次要在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彼此的关系,并能了解相互之间的应用。在高等数学中学习利用微分研究函数性态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工具研究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包括这个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极值型和凹凸性等性质,这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研究正态分布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线性代数中讲解二次型的正交替换等非退化的线性替换,为高等数学中二次曲面的学习做准备。再比如,在学习完高等数学后,引导学生按照模块整理所学知识,如一元微积分学模块、多元微积分学模块、无穷级数与常微分方程模块等,为之后复变函数的研究打下基础。
2.更新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好的教学方法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应为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和余地,课堂教学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要尽量结合实际背景和现实原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实际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始终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型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采用研究性、探索性、讨论式、研讨课等形式的、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宏观把握,帮助学生进行细致及微观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传统教学内容为主体框架基础上局部优化教学结构,适当引入科研成果,形成特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采取线上线下结合起来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基于020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启动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加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和工具,将传统的黑板教学与现代的互联网+教学方式相结合,改进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网络平台预先观看学习内容,进行初步的学习。预习材料包括课程的知识点、小测试、简单的情景案例提问,一方面让学生先粗略了解大致框架,另一方面是找出不懂的地方,即带着问题来学习。在正式课堂上,学生就理解困难的地方求教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实现及时交流,实现有内容和针对性的师生互动。这种方式真正实现了“主导一主体”的学习思想。通过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后复习的方式翻转课堂,将以往课堂上讲授与演练7:3的比例变成3:7的比例,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和干货学习。
二、提高课程辅导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方法,还要注重教学互动,及时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辅导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极为重要的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对辅导答疑环节进行有效、系统的管理,通过反馈式教学,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于高校管理制度的特点,很多学生在课堂之外见不到教师。为了方便学生及时和教师沟通,提高交流的质量,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课程辅导的方式。与教学进度同步进行一定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答疑辅导,不能让学生的问题堆积起来。答疑辅导要与教学内容同步进行,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及时加深加宽。比如,我们很多教师在课前提前20分钟左右到课堂,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再如,安排统一的时间对学生_对_答疑,或者针对按教学班教学的情况,照顾到不同学院学生时间的不同,按照学生时间统一安排答疑,更加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课后自学。另外,还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即时通讯工具,如QQ和微信等,及时沟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网络上教师可以和学生共享自己的讲义和相关资料等,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洞时即时通讯工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主要的疑问进行课堂讲解,减少习题讲解的盲目性,提高教学针对性。
三、注重过程性考核的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教育教学论文课题研究异彩纷呈,教师素质也今非昔比。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经验,需把自己的探索、体会、经验写成教育论文,因此撰写教育论文已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迫切愿望。
然而在实际中,我们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虽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遗憾的是没有及时总结,没有上升为理论,没有写成教育论文,也就是说,只会教学,只会研究,但不会写作,结果研究成果推广不出去,这将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损失。有的教师虽然已准备了很多材料,也很想写教育论文,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写,如何去下笔,始终感到难度很大.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写作经验,(如何引导和鼓励教师写好论文)谈谈教育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注意写作方向
绝大部分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还兼任班主任,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写教育论文。因此,根据自己当前教学的实际确定教育论文写作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你当前是从事学科教学,那么你的写作方向可考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和教材其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设计,还可以研究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渗透教育思想方法,等等.总之,你的写作方向最好同你当前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做到教学与科研两不误,另一方面教学为你的写作提供课题和素材,而你的写作也促进了教学的提高,做到教研相长。
二、要注盘选好课题
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既关系到论文写什么的问题,也决定着所从事的教学研究的价值问题,所以论文写作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并确定好
NK 现金网 WWW.BEIJINGJY.NET
研究课题。人们常说,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办事需量力而行。同样,在教育研究中,在选题上,也必须从自身的、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在论文选题时要注意:
(一)题目难易要适当。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如果急于求成,好高玲远,选择的题目过大,那么即使勉强定题,也不知从何下笔,不但力不从心,往往举步维艰,久攻不下,则常常是半途而废。
(二)题目大小要适中。初学写作的同志在选题上最易犯的毛病是贪大求全,以为题目越大越有分量,其实论文的分量与题目的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追求大题目,全面论述一个问题,由于学力不足,无法深人,很容易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个道理也论述不深,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说:“题目越小,钻得越深,论文就越有分量”。因此,若能抓住本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使是小问题,深人展开,从各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的见解,把问题解决了,那么,这篇论文就很有分量。所以我们选择课题,应尽量具体一些,范围小一些,宁可小题大做.也不要大题小做。
三、要注意提纲的设计
论题选好以后,就要设计提纲,考虑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思路.编拟提纲如同建筑设计蓝图,又像画家作画,先勾出大的轮廓,再勾细部分,然后再描画。有了提纲,文章才能按顺序从容地写下去。编提纲要做些什么呢编提纲就是规划好论文的结构层次,将全文分几个部分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分几段,每段讲什么内容,重点是什么,各部分主要选用哪些材料。一般来说,3000字以下的论文编一级提纲,论文较长最好编二级提纲。提纲宜细不宜粗,如写得过粗,就起不到提纲的作用,写时难把握,容易出现“跑题”、“放羊”,顾此失彼的情况。
四、要注意资料的搜集
定题定纲以后,就要广泛搜集资料,进行认真钻研了。我们要盖一座
楼房,就需要用钢筋、水泥、白灰、砖瓦、材料,有了这些材料,楼房才能建成,写文章也是这样。没有材料,文章就会空洞,主题也难以实现。俗话说:“广采白花酿佳蜜”。搜集资料是起草论文中一项基本的,没有必要的资料,后续将寸步难移。资料同时也是选题的基础,是完成论文的保证.我们搜集到大量资料后,怎样从中选取所需要的资料呢这里需要注意“四个标准”.
五、要注意执笔写作
撰写教育论文除了应注意上述几个问题外,在具体写作时应将教学和教研有机结合起来,在“教”中“研”,“研”中“写”,“写”中“教”,才能撰写出符合实际的有价值的论文.经过选题、定纲、备料一系列的准备,教学研究进人了总结阶段,也就是把教研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只要具备了上述条件,对于有一定写作水平的人来说,起草论文初稿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把构思内容转化为文字形式就可以了。但对于刚刚从事教研的人来说,开始撰写教育论文是会感到相当吃力的,他们经过一定的酝酿和准备,但提起笔来不知如何下手,如何才能写好教育论文,这是每位初学写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同时你可以关注:如何撰写教育科学研究论文和如何撰写职业教育论文
六、教育教学的
注意事项
撰写教育论文要站在时展的新高度,也就是说要以教育发展的新走势,以党的教育政策方针,以现行的《新课程标准》,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为依据,去观察、分析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只有这样,选题才能站得高,望得远,这样的文章,档次高,去投稿,命中率也很高。如何才能提高投稿命中率大家应注意:
(一)要选准投稿对象。首先要了解刊物栏目,看一看想投的刊物栏目有哪些内容,并从中获知刊物栏目的动态及读者对象;其次明确文稿类别,
也就是说要明确自己所撰写的稿件符合什么栏目有哪些刊物有此栏目所适合读者对象是谁
(二)要把握投稿时机。好的稿件未必一定能被采用,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投稿时机间题。通常应把握好这样几点:一是注意教学进度。一般来说,有关教材分析的稿件一般要比正常教学进度提前4个月寄给有关刊物编辑部;二是新开栏目投递稿件的作者比较少,因而向有此栏目的有关刊物投稿,被采用率就高.三是给缺稿件的栏目撰稿,这方面的稿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很大。
(一)选题——论文写作成功的基础。
1、尽可能要避免的选题:
(1)选题太大、太宽泛。如《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若干问题》、《谈家庭教育》、《论高中课改》等。
(2)只谈某学科的细节,缺乏概括和提炼。如《解数列题的两种常见方法》、《并联和串联的区别》、《作文的开头技巧》等。
(3)空谈理论不联系实际。如《新课程与建构理论的关系》《校本教研的理论依据》《合作学习理论探究》。
(4)只有案例没有反思。如《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固定装片实验观察》教学设计、《我最难忘的一节生物课》。
(5)老生常谈缺乏个性。如《谈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2、如何选题?好的题目能大体反映出作者研究的方向、成果、内容、意义。题目引用语要确切、简洁、精炼、通俗和新颖。确定题目时,题目要专一,开掘要透,道理要深,立意要新。
(1)切口小探讨深,以小见大。如《课后小结——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感恩行动从这里起飞》
(2)提出一种新的观点或设想。如《儿童焉能丢失了人生“余裕”》、《教育是被遗忘筛选过的记忆》。
举例:
(3)研究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普遍现象。如《一个被忽视略的问题:教育人际关系》、《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
(4)具有争鸣性的话题。如《校长是管理者还是领导者》、《“现代私塾”收获的将是什么》。
(5)充满着教育智慧与思想。如《教师管理“方”和“圆”》、《教学“意识流”》、《这样的“合作学习”有价值吗》。
(6)散文式的论文,真情实感。如《自信,点亮心智的明灯》、《把悄悄话装进我的行囊》。
(二)教育论文的写作技巧
1、功夫在文章之外。成功属于“有心人”,平时抽空看有关的论文。碰到问题要善于思考,发现可研究的问题。将有关的问题写下来,记一些笔记。(勤于积累)
2、写文章最好先写提纲。如果可能的话,写论文前拟一个提纲。层次清楚,前后呼应。(提笔写作)
3、给文章取一个精致的标题。能抓住文章精华,体现出创新的地方,标题能吸引人。(精心构思)
4、观点和内容。观点要正确,又有一定的新意。论点是什么?如何展开论证?开头和结尾的呼应。文字表达恰当,修辞加工润色。文章体现了一个教师的创新能力,选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体现一个教师的思想和情感,能写好文章的人通常是有思想的人,情感丰富的人;文章体现一个教师的精神面貌,消极忧伤的人也许能写好艺术作品,但很难写好教育论文。写好教育论文需要激情和智慧,只有“有心人”才会具有这样一颗好奇心和敏锐感。(标新立异)
(三)教育论文的写作要求
1、方法型教育论文的写作?
(1)方法型教育论文。这是一种介绍具体教学方法和经验的论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会摸索出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当这种方法和经验相对成熟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总结和提炼把它写成教育教学论文。这种论文的标题,通常是用《……的尝试》,或者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句子。
方法型教育教学论文,最实用;最易写。因为它来自自己的实践,都是自己曾经做过的和想过的,写起来比较顺手。
(2)方法型教育论文的写作程式:
A、阐述运用方法的依据。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依据是什么?背景(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概念诠释。
B、介绍方法的实施过程。介绍方法实施的过程是教育教学论文的重点部分,必须对方法作详细的叙述。介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方法是渐进式的,有逻辑顺序,这就应该按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地介绍;有的方法是并列式的,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可以根据先主后次的顺序来介绍。在介绍时,小标题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词语,也不要用表示结果的话来代替操作,要尽量用操作性的语言,直接写明怎么做。介绍过程时,最好用小标题,分条列项。如果操作步骤较多,在小标题下还可以再分几个方面来说。总之,方法的介绍要有层次性,力求让读者读起来方便。
C、陈述方法实施的效果。一种科学而新颖的方法实施后,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作为方法型的教育教学论文,有必要把效果陈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
效果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对显性的效果,能够用数据说明的,尽量用数据;对有些无法用数据说明的,可举例说明,选择一两个典型事例。
陈述效果时,最忌讳的是光说些大而空的话,比如“提高了积极性,激发了兴趣”。
用事实说话,让人心服口服,是这一部分的关键。当然,陈述的效果必须与实施的方法相关,不要把与本方法毫不相干的效果也统统扯上去。
一、教育论文也叫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研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那些既无明确的研究目标,又无新的发现和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经验、工作过程描述上的工作总结,则不能称作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
二、教育论文的特点。(1)学术性。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2)科学性。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暇可击。科学性是教育论文的生命。(3)创造性。教育论文应浸透作者的心血,闪耀作者智慧的光华,表现作者独到的见解。(4)理论性。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有理论高度,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整体发展与个别差异规律、认知规律、迁移规律,学习动机理论。中小学常见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想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想结合原则,整体性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作到以理服人,要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可以说,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5)探索性。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找到改革的突破口。(6)实用性。教育论文应面对现实针对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学术上的研究探索,并力求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回答,达到“有的放矢”地指导人们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第 1 页 共 5 页
三、什么是教育经验。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系统影响活动。经验是指人们的经历和体验。在哲学上通常指感性认识。有的也泛指人们在实践中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经验总结则是指教育实践者在回溯性研究活动中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相关理论,分析,归纳自己在驾御实践活动中的体会和所取得的成绩,并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到带规律性的东西,再通过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合符逻辑的、有借鉴价值的书面材料。它反映和评断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并指导教育的再实践。教育经验总结的层次按其对教育现象揭示的深度和对总结要求的不同可分为一般(即经验性)经验总结和科学性经验总结。一般教育经验总结带有“经历”的意味。主要叙述已发生的教育现象的过程和状况。回答这些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表现为一段教育经验中某些感觉的有序结合。我们把所感觉到的这些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序列,如实地叙述出来,就是一般教育经验总结。科学性教育经验总结是教育经验总结的最高层次。它必须建立在一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但它不满足于或停留在对教育现象的直观叙述,而要进一步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作出解释和说明。回答这些现象“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即它要在一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逻辑的、理性的分析,揭示经验的实质,主要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教学研究论文的类型
1.经验总结报告(最低层次,最常见)2.调查报告。对某个教育问题的调查(很实用)3.实验报告。对某种教育现象实验,要参与后。4.专论。5.评述。6.综述。7.学位论文
五、怎样把教育经验变为教育论文
(一)、教育经验和教育论文写作角度的异同
真实的、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育经验和教育论文写作的基础源泉。所以,
教育经验和教育论文在内容上相互联系,有相同之处:它们都源于实践高于实践,都要回答“为什么”、“是什么”、(什么是)“怎么办”(怎么做)的问题,都要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揭示教育规律,阐明新观点、新思想、新成果。然而其写作角度却有所不同:
1.从写作目的看:经验是让读者相信并学习这一成功的做法,使其经验得到交流、借鉴;论文是让读者赞成其主张,吸取其学术观点,使其科研成果得到应用、推广。
2.从写作任务看:经验是揭示教育措施和教育效果获得的内在机制;论文则要以充足的论据阐明自己创新的学术见解。
3.从用笔着力点看:经验重在写做法,从有效的做法中说明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论文重在讲观点,从富有的逻辑的论证中阐明自己对某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学术观点是什么。
4.从具体内容看:经验内在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上多用叙述、说明的方法,落脚于从自己的做法上讲所取得的成效,说明经验之所在;论文在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上多用,多用论证的方法,落脚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阐明的独到见解和创新观点上。为了论证自己观点(中心论点)形成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作者可以用自己的改革实践作例证,也可以调动自己平时的知识、经验,还可以站在局部的感性经验上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直至古今中外)系统地搜寻组织论据(材料)。这就是说教育论文的所有内容,都是未了证明中心论点并被中心论点所统帅。
5.从构成要素看:经验由思想认识、具体做法、教育效果三要素构成,有一定的理论色彩;论文则由鲜明的中心论点、充分的论据、严密的论证三要素构成,有很浓厚的理论色彩。
6.从文章构思看:经验讲做法、谈体会、反映因果、探索规律上去介绍成功的做法(经验);论文从 论证观点、认识事物、得出结论上去阐明深邃的学术见解。
7.从思维运行特点看:经验总结要围绕工作(做法、结果、体会)做文章,可以纵向归纳几个步骤,也可以横向综合几个方面,以给读者真实、具体的印象;论文所
注重的不是清晰的过程、实在的结果、深切的体会,它探讨和研究的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透过对某个问题的探究,揭示出内在的规律,从而给读者一新鲜的认识和理性的启迪。
8.从表现方法看:经验主要采用描述、概述和说明的表现方法,在谈体会时行文比较自由;论文主要采用论证的表现方法,在逻辑推导上十分严密。
(二)、教育经验变教育论文
1.在文章观点形成上下功夫。要认识经验中的规律性联系,并把这种认识加以提炼,对原所阐述的每一条经验,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火车,经过论证后,进一步概括升华,使经验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上,形成自己创新的学术观点,并把每一个小标题变成相应的分论点。
2.在文章要素上变角度。要在论证的过程中,充分阐述自己的学术见解,把原来经验中的概括的成功“做法”,变为自己的“看法”(观点),再把经验中用来作为效果的材料,在论文中作为例证,作为论点、分论点的依据,而不要停留在说明成功做法的实效上。
3.在表现方法上做文章。在表现方法上,要处处注意自己是在论述阐述学术观点,而不是在说明做法、介绍经验。因此,行文时必须灵活用多种论证方法,并恰当地用好“可、要、宜、应、应该、能、就能、会将会、须、必须”等词表明观点;用“因为……所以……”、“既然……就……” “即使……也……”、“不但……而且……”等关联词语,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严谨。(如谈做法:在教学工作中我做到了教学“六认真”;一改传统的填鸭式为启发式。讲观点:在教学中要做到教学“六认真”;运用启发式教学。)
4.在理论色彩上增浓度。要特别强调增强文章的理论色彩,引经据典,给人以理性上的思考。(智力发展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动机理论:(1)动机因素论,(2)归因理论,(3)动机激发论。
当然,这仅是“变”的要领,而不是机械的模式,在“变”的过程中,要特别作到从理论上升华,抓住中心论点,从总体上考虑,进行逻辑严密的论证
举例讲做法:我在进行教学时,力图创设一个情景,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集中到这个情景之中,使学生进行情景再现有了基础。(概括自己成功的做法,谈了自己的认识,提炼出一条经验)
讲观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力图创设一个情景,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集中到这个情景之中,这是学生进行情景再现的基础。(把成功的做法,粗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一中理性认识,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育科研并不神秘,教师已进行了教育实践,有了教育实践经验,研究教育理论就有了基础和前提,只要教师们注意学习教育学理论。提高理论自觉性和视野,不囿于一己经验之所得,不怕付出脑力劳动的艰辛,注意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就能将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丰富教育科学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