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通讯系统论文范文

通讯系统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通讯系统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通讯系统论文

第1篇

LDPC码的译码

信道编码的译码算法是决定编码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LDPC码的BP译码算法是一种基于编码因子图结构,采用软输出进行译码的技术,它通过进行多次迭代来改善译码纠错性能,使它最大限度地接近最大似然译码,其中初始消息对LDPC码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13]。

1BP译码算法

(1)初始化计算经过信道后接收到的初始对数似然比为。(2)校验节点更新。对每个校验节点m和n∈N(m),计算:(略)。(3)变量节点更新。对每个变量节点n和m∈M(n),计算:(略)。(4)译码判决。一次迭代完成后,进行译码判决。由此可以得到关于译码码字的一个估计值^y(k),再计算伴随式s(s=^yT×H,其中^y为译码码字的估计值,T表矩阵转置,H为LDPC码的校验矩阵),如果s=0,那么译码成功,结束译码,并将作为^y(k)有效输出值;否则转步骤(2)继续迭代,直至达到预定的最大迭代次数。

2译码消息初始化

在采用OOK调制的无线光通信系统中,假设:yi是接收信号;xi是发送的信息比特,x∈{0,1};α是信道状态信息,是大气湍流引入的乘性噪声。对于OOK调制,yi=αxi+n,并且发送的信息比特“0”和“1”的概率相等,n是均值为0,方差为σ12的高斯白噪声。则由Bayes公式可得基于OOK调制的BP译码算法的消息初始化值为:(略)。可以看出,LDPC译码利用接收信号、估计噪声值等作为软信息进行迭代译码。当无线光通信系统采用BPPM方式时,比特信号是在两个相邻时间间隔之一上进行脉冲发送,在接收端按如下方式处理[14]:设同一个符号内发射比特和接收比特分别为xk=(xk0,xk1)和yk=(yk0,yk1),xk=(0,1)和xk=(1,0)分别表示发射“1”比特和“0”比特。设Xk=xk0-xk1,Yk=yk0-yk1,则通过大气传输后的比特信号表示为Yk=αXk+n2,α是信道状态信息,是大气湍流引入的乘性噪声,接收器件等引入的加性高斯白噪声n2=n(t1)-n(t2),n(t1)和n(t2)是一帧中前后两时隙的加性噪声,假设它们相互独立,可得n2是均值为0,方差为σ22=2σ12的高斯白噪声。则相应的消息初始化值为:(略)。可以看出,对于BPPM,LDPC译码是利用每一帧中前后两时隙的信号差值作为软信息进行迭代译码。通过(9)式还可以证明,基于BPPM的光通信信道具有对称性的特点。(8)式和(9)式中,信道状态信息α在NCSI情况下可以用α的均值E[α]估计(方框表均值),E[α]可以由(2)式计算得到;在CSI情况下,α由接收端进行信道估计得到。

仿真分析

目前能比较客观地评价无线电数字通信系统差错性能的参量是归一化信噪比SSNR=Eb/N0,为保证符号功率相同,编码后的信噪比SSNR,1=REb/N0,Eb为输入信道的平均比特能量,N0为信道噪声的单边功率谱密度,R是比特率;但是由于IM/DD体制无线光通信系统光电探测器的平方率特性,定义编码前的信噪比[15]SSNR=E[GP0]2/N0,为保证符号的平均发射功率相同,则编码后的信噪比SSNR,2=R2×SSNR;另外在符号发射功率和比特速率相同的条件下,BPPM的接收信噪比为OOK的接收信噪比的1/2,因此,在后面的仿真分析中所用信噪比为SSNR=SSNR,BPPM=SSNR,OOK/2。根据参考文献[16]中的实验观测结果,估测室外的大气湍流强度约在Cn2=5×10-15m-2/3的弱湍流区域附近,通信距离L=1.5km,波长λ=1.55μm,相应的σlnI2=0.21。假设信道完全交织,图2中给出了大气信道下已知完美信道消息、未知信道消息以及高斯信道下基于LDPC码和BPPM的无线光通信系统的误比特率曲线和大气信道下未编码的BPPM的误比特率曲线,其中LDPC码的码长为2000,比特率R=0.5,最大迭代次数为20次。从图中可以看出,BPPM的无线光通信的误比特率要达到10-5,在NCSI的情况下,LDPC编码的系统有12dB的编码增益,CSI情况下有12.7dB的编码增益,同时也可以看出NCSI相对于CSI只有0.7dB的损失,大气湍流信道中的系统性能相对于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中的系统性能约有1.5dB~2dB的损失。图3中给出了OOK调制光通信系统的误比特率曲线,其中未编码的误比特率曲线是采用理想的自适应最佳判决门限下情况下给出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当误比特率为10-5时,NCSI情况下,LDPC编码的系统相对于未编码系统有10dB的增益,CSI情况下有13dB的编码增益。对比图2和图3可以发现,未编码的BPPM相对于OOK调制的光通信系统有3dB的增益,这与参考文献[17]中的仿真结果一致;当对系统进行LDPC编码时,分别在NCSI和CSI情况下,BPPM相对于OOK调制有5.5dB和3.2dB的增益。图4是σlnI2=0.293(其它仿真参量不变,Cn2=7×10-15m-2/3),NCSI情况下LDPC编码分别与OOK调制和BPPM结合的误比特率曲线,由图可知,在误比特率等于10-5时,LDPC+BPPM相对于LDPC+OOK有7dB的增益;与图2、图3的曲线比较可以发现,在不需要信道估计的条件下,随着湍流强度的增大,LD-PC+BPPM相对于LDPC+OOK的优势更加明显;在σlnI2=0.293的湍流强度下LDPC+BPPM的系统,相比σlnI2=0.21的情况,只有不到1dB的性能损失,而LDPC+OOK有约2.5dB的性能损失。

第2篇

武器系统网络拓扑

1系统网络拓扑设计

某武器系统地面15个节点,弹上8个节点,若全部采用星形结构,假设地面每个节点距“中央设备”的平均距离为3m、弹上每个节点距“中央设备”的平均距离为5m,则总线总长度为:15×3×2+8×5×2=170m根据2.2.2条的论述,此结果大于134.2m,是不适用的,因此系统不能全部采用星形结构。

若全部采用链形结构,由于导弹发动机燃烧喷出的尾焰、导弹发射后的冲击力都可能对链的连接点产生影响,影响整个系统的通讯。所以,将8发导弹单独组网并与地面网络隔离是必要的,即采用“双网”完成系统通讯。地面各节点位置相对固定,适合采用链型网络。总线的主干网布好后,在联试联调中各节点移动、离开主干网,都不会影响其它节点的正常通讯。弹上网络适合选择星形结构。基于以上分析,最终的某武器系统网络由导弹网络及导弹发射车网络(地面网)组成,地面CAN网络为链型结构,由屏蔽双绞线加两端的匹配电阻构成,各部件节点挂接在网络上;导弹网络为星型结构,所有节点通过接插件接在CANHUB上。网络拓扑见图3,图3中虚线所示的连接,在导弹飞离发射架后断开。地面网与弹上网之间通讯,还需要转接设备,目前使用发控装置(图3中节点3)进行转接。

发控装置有两个独立的CAN口,一个与地面网络连接,另一个与弹上网络连接;发控装置CPU对数据判读,将两个CAN口数据相互传递,实现地面数据上传或弹上数据下传。在实验室摸底时,发控装置计算机两个CAN口数据转接的延迟不大于2ms。

在导弹发射前,地面网所有分系统已经上电工作,弹上只有弹上计算机接收地面发控装置装定的诸元。导弹击发并飞离发射架后,弹上计算机与发控装置的连接断开,导弹所有节点上电工作,形成导弹、导弹发射车两个独立的CAN网络。增加或失去一个节点对CAN网络通讯没有明显影响,而且导弹与武器站两个网络之间没有直接连接,所以导弹是否在位不影响武器系统的通讯。

2最大总线线路估算

根据各项参数及芯片特性,考虑网络拓扑结构的特点,计算总线最大长度及两个节点之间的最小距离如下有以下两个公式:

系统通讯延时

1系统流程分析

系统工作流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只有传递对准阶段数据量大、实时性要求高,其它时间段的通讯有的数据量大但实时性要求不高,有的实时性要求高但数据量不大。在传递对准阶段,节点A将敏感到的传递对准信息通过CAN总线发送给发控装置,发控装置再转发给弹上计算机;弹上计算机通过RS422将传递对准信息传给节点B,节点B执行传递对准任务。

2传递延时计算

按照传递对准信息传递要求,有:式中,B为波特率,T转为发控装置的两个CAN口进行传递对准信息传递所需时间。T转在电路上有微秒级的延迟,更多的延迟是进行打包转发、数据拼接所耗费的时间。经过实验室摸底,时间T转<2ms。t0不大于5ms,则上式为:

2.1波特率选250kbps

当波特率选择250kbps时,式(3)为18.94ms<20ms;此时总线负载预计为:当总线数据量小于30%时,CAN总线才能稳定可靠工作。波特率为250kbps时,CAN总线负载大于30%,不能满足系统要求。

2.2波特率选500kbps

当波特率为500kbps时,式(3)为17.08ms<20ms;此时总线负载预计为:能够满足CAN总线的要求。

2.3结论

综上所述,系统在进行传递对准时,如果没有其它大数据量的信息传递,波特率选择为500kbps时,传递对准信息传递时间小于20ms,总线负载小于30%,能够满足系统要求。

第3篇

当前我国交通网上信息系统的发展处于一个较落后的水平,广大乘客可以获得信息的方式很少,通常依赖于火车飞机时刻表,而汽车只能到车站查询。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加快发展交通信息化,设计一个交通信息网上查询系统是具有一定实际应用意义的。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设计开发了一套B/S结构的交通信息网上查询系统。本文中首先考虑了我国交通的现状和不同乘客的实际要求,分析了此系统应该具有的功能;其次对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其中主要包括查询模块和管理更新模块,最后结合系统开发阶段和调试阶段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系统需要完善的地方,总结了开发此系统所取得的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交通;;查询;B/S结构;数据库

1引言

1.1课题背景

交通信息网上查询,就是将各类交通班次的出发时间、经过城市、所需价格等相关信息放在WEB服务器中,并通过网络上的计算机终端通过特定的条件将其检索出来。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条件的发展呈现出无法比拟的优势:数量上的海量化、繁多的种类、分布开放、时效性、高增值性等。目前类似的时刻表都只是列出了相关车次的信息,并不能按要求检索,还需要旅客自己在返回的信息中去比对和选择,而返回的信息可能是海量的,一个时刻表查询平台只提供一种交通工具,要考虑多种交通工具往往还需要查询几个平台。

1.2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互联网查询的资料来看,国内目前类似的系统比较多的是公交查询系统,而城际之间的交通查询系统并不过见,较多的仍然是以时刻表为基础的查询系统,其缺点在于不能根据特定条件进行检索,转乘查询也不支持,由于交通工具单一,一个系统只支持火车或飞机,加之服务与成本意识较为薄弱,使城际间的交通信息查询常常给旅客带来困绕。

1.3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旅客是交通体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尊重旅客,以旅客的需求为中心,不只是一句口头上的空话,而要付诸行动。因此希望通过此次调查研究,设计出一个更适合旅客的交通信息查询系统,在有限的成本范围内提高旅客的满意度,在侧面完善我国的交通体制。并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通信息查询体制,方便以后旅客的查询和相关部门的统计。

1.4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通过访问现有网上的火车时刻查询系统、公交查询系统等,做出分析报告,然后通过.net语言和SQL2000来进行开发。在设计中以需求分析为基础,写出系统开发计划、实现流程及相关问题的实现方法,然后用这个流程进行本次开发。

1.5本文所做工作

首先介绍了交通信息网上查询系统的开发环境以及选用的开发工具与数据库的关系,阐明了计算机互联网络的概念。并对数据库的体系结构、DBMS进行了介绍;从工作原理入手,介绍;并且介绍了B/S模式的概念、特点;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分析交通信息网上查询系统,对整个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功能模块划分,并通过ER图对数据库进行概念设计;对交通信息网上查询系统的具体设计,描述了查询、录入模块的实现过程。最后,在结束语的总结部分指出了系统的亮点以及不足之处,简单介绍了自己开发过程中的体会与心得: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摸索。

2设计环境

2.1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连接起来,在网络软件的支持下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以覆盖全球,小的仅局限于一个办公室。现在一般按照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将计算机网络分为三类: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2.2系统运行环境

该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模式进行设计:在服务器上运行Web服务器、数据库程序,服务器操作系统为WindowsNT/2000/XP/2003server,客户机操作为Windows9×/NT/2000/XP/2003,其上运行浏览器程序,服务器和客户机可为同一设备。2.3系统开发工具

该系统采用.NET环境,运用Dreamweaver进行开发,数据库服务器为SQL2000,WEB服务器为Windows2003Server;客户端使用浏览器运行程序,整个系统调试成功。

2.4开发工具介绍

2.4.1Dreamweaver介绍

Dreamweaver是美国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集网页制作和管理网站于一身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器,它是第一套针对专业网页设计师特别发展的视觉化网页开发工具,利用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出跨越平台限制和跨越浏览器限制的充满动感的网页。

DREAMWEAVER特点:最佳的制作效率、网站管理、无可比拟的控制能力。

2.4.2SQL2000介绍

SQLServer2000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最新版本,该版本继承了SQLServer7.0版本的优点同时又比它增加了许多更先进的功能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等优点。可跨越从运行MicrosoftWindows98的膝上型电脑到运行MicrosoftWindows2000的大型多处理器的服务器等多种平台使用。

3设计理论依据

3.1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作为数据管理技术,是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产生于60年代末。现已形成相当规模的理论体系和实用技术。优秀的数据库设计是应用成功的基石。万万丈高楼平地起,数据库设计如同高楼的基石,是开发高品质应用的前提。

3.1.1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数据的体系结构分成三级:内部级(Internal),概念级(Conceptual)和外部级(External)。这个三级结构有时也称为“三级模式结构”。

外部级:最接近用户,是单个用户所能看到的数据特性。单个用户使用的数据视图的描述称为“外模式”。

概念级:涉及到所有用户的数据定义、是全局的数据视图。全局视图的描述称为“概念模式”。

内部级:最接近于物理存储设备,涉及到实际数据存储的结构物理存储数据视图的描述称为“内模式”。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是数据的三个抽象级别。它把数据的具体组织留给DBMS去做,用户只要抽象地处理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存储,这样就减轻了用户使用系统的负担。

3.1.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指数据库系统中管理数据的软件系统。DBMS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数据库的一切操作,包括定义、查询、更新及各种控制,都是通过DBMS进行的。

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即使同种数据模型的DBMS,它们在用户接口、系统功能方面也常常是不相同的。

用户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是由DBMS把操作从应用程序带到外部级、概念级、再导向内部级,进而操作存储器中的数据。DBMS的主要目标,是使数据作为一种可管理的资源处理。

DBMS的主要功能为:

数据库定义功能:DBMS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定义数据库的三级结构,包括外模式、概念模式、内模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映象,定义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控制等约束。因此,在DBMS中应包括DDL的编译程序。

数据库的操纵功能:DBMS提供数据操纵语言(DML)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操作。基本的数据操作分成两类四种:检索(查询)、更新(插入、删除、修改)。

数据库的保护功能: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信息社会的战略资源,对数据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大事。DBMS对数据库的保护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实现:

数据库的恢复:在数据库被破坏或数据不正确时,系统有能力把数据库恢复到正确的状态。

数据库的并发控制:DBMS的并发控制子系统能防止错误发生,正确处理好多用户、多任务环境下的并发操作。

数据库的完整性控制:保证数据库中数据及语义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防止任何对数据造成错误的操作。

数据库的安全性控制: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蓄谋或无意地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以免数据的泄露、更改或破坏。

数据库的存储管理:把各种DML语句转换成低层的文件系统命令,起到数据的存储、检索和更新的作用。

数据库的维护功能:它有许多实用程序提供给数据库管理员:

数据装载程序

备份程序

文件重组织程序

性能监控程序

数据字典:数据库系统中存放三级结构定义的数据库称为数据字典(DD)。对数据库的操作都要通过访问DD才能实现,通常DD中还存放数据库运行时的统计信息。

语言介绍

与asp的区别

1.效率

Asp是一个脚本编程环境,只能用VBscript或者javascript这样的非模块化语言来编写。当ASP程序完成之后,在每次请求的时候解释执行。这就意味着它在使用其他语言编程写大量组件的时候会遇到困难,并且无法实现对操作系统的低层操作。则是建立在.NETFramework之上的,他可以使用VisualBasic、C++这样的模块化程序设计语言,并且它在第一次执行时进行编译,之后的执行不需要重新编译就可以直接运行,所以速度和效率比ASP提高很多。

2.可重用性

在编写ASP应用程序的时候,ASP代码和HTML混合在一起。只要需要,就可以在任意的一个位置插入一段代码来实现特定的功能。这样方法表面上看起来很方便,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繁琐的页面,很难读懂,导致代码维护很困难。则可以实现代码和内容的完全分离,使得维护方便。

第4篇

1.1评价标准

独立完成检查是指内镜医师能够独立完成整个十二指肠镜操作,指导教师在旁全程监督,无或仅需指导教师进行口头指导,无需手把手指导。如指导教师口头指导无效并需手把手指导,则认为不能独立完成检查。十二指肠镜完成时间是指从十二指肠镜进入食管至十二指肠充分暴露所需要的时间。

1.2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和B组接受模拟内镜培训天数分别为(13.40±2.07)天和(10.20±0.84)天,B组接受模拟内镜培训天数明显低于A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A组和B组的十二指肠镜独立完成率分别为52%和80%,B组的十二指肠镜独立完成率明显高于A组(χ2=4.367,P=0.037)。A组和B组的十二指肠镜完成时间分别为(8.60±1.14)分钟和(6.80±1.30)分钟(P=0.049)。

3讨论

第5篇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晚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联邦政府直接干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成立了一些国家级管理机构,负责管理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建立联邦国家之时,澳大利亚宪法就明确规定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联邦政府并不直接干预教育,教育被视为州的职责。直到20世纪20年代,联邦政府才开始涉足澳大利亚首都领地内的教育。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成立了行业培训委员会和国家培训委员会,负责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管理。另外,澳大利亚宪法规定由澳大利亚技术教育理事会、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分别管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采用等级模式,借助调查委员会、顾问委员会等相关机构干预职业教育。20世纪70年代成立“行业培训理事会”(IndustryTrainingCouncil)、“全国培训理事会”(NationalTrainingCouncil)等管理机构负责培训管理。1974年,技术与继续教育咨询委员会出台了《坎甘报告》(Kanganreport)。《坎甘报告》不仅再次提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介入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发展,加大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的投入,而且提出成立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20世纪70年代,由于澳大利亚经济进入低谷期,不仅传统的制造业、采矿业和农业开始衰落,教育也受到冲击。这一时期,15~19岁寻找全职工作的青年的失业率已由1976年的10%,上升到1983年的23%。但是,职业教育的地位却得到提升,社会各界都非常肯定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参加学徒培训的人数从1976年的12.3万人,上升到1982年的最高值14.7万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及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缓解了职业教育资金短缺的压力。为了提高青年的就业机会,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澳大利亚成立了高级技术学院,并将其纳入高等教育学院(CollegesofAdvancedEducation)。高等教育学院只授予应用类学位,而不授予高级研究类学位。在就业环境比较动荡的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开始着手建立新一轮的国家认证系统。20世纪80年代中期,联邦政府对教育质量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修订了初中高年级的课程结构,增加了很多学术科目,删除掉了大多数职业类课程。但是这一时期政府为了发展新兴技术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制定了行业奖励机制,鼓励行业运用灵活的培训方法。行业技能培训成为这个时期职业教育结构改革和政府制定培训政策的主题。1986年,澳大利亚学者科比(Kirby)提出受训制概念。这种培训是一种时间比较短、形式比较灵活的契约培训,是一种比传统学徒制培训范围广的形式,这为未来基于学校的新学徒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结构化改革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到90年代初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结构和管理模式连续调整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之前,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的设计和认证完全是在国家和州层面上,虽然有些项目是不同州之间的合作或互认,但是职业教育的实施几乎都由州政府拨款和管理的公共职业技术和继续教育(TAFE)学院负责。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公众不满经济衰退。80年代中期,青年失业率高达15.1%。80年代晚期,澳大利亚参加学徒制和受训制的人数下降。1989年和1992年,学徒和受培训者分别下降6%和25%,青年失业率增加了11%。此时,联邦政府决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进行结构化改革,把为青年就业做好准备纳入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重要目标。20世纪80~90年代,多数TAFE学院开展培训失业者的工作,还为青年人特别是那些辍学者提供职业教育课程。劳动力市场的恶化以及经济的基础地位,导致了澳大利亚部分经济转型,致使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更加注重海外市场和国内竞争。这一时期,TAFE学院与行业联系并不紧密,青年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转换缺少结构化学习路径。因此,1987年的《澳大利亚重建》(CommonwealthReconstructionTrainingScheme)报告提出关注职业教育与企业技能形成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多数州政府都致力于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资金提供,培训政策没有与行业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整合起来。1987年,联邦政府出台的报告《澳大利亚技能》(SkillsforAustralia)提升了职业培训的地位,该报告提出职业培训处于经济转型的中心地位,并建议设置整合就业、教育和培训的项目。[8]1987-1989年,职业主义共同体政策开启了政策重大变化的窗口。国家就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就业技能形成委员会等新的咨询机构引进政府、行业、学校伙伴关系的政策,实现跨部门合作发展职业教育。1992年以后,通过澳大利亚培训署制定的相关协议,使联邦、州、地方政府达成一致,创建了在澳大利亚培训署管理下、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由此也建立起了联邦、州、地方政府共同决议职业教育优先权的框架。20世纪80年代,劳动力市场变化很大,澳大利亚服务业发展迅速,传统的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不断萎缩,无技术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岗位不断减少,就业岗位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在这个时期,私人培训机构不断出现,为服务业提供培训。同时,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也在这一时期兴起。伙伴关系的建立,也促使企业代表在州或领地层面上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很多行业制定了本行业的国家能力标准,参与开发州层面的、能力本位的课程和模块。同时,州教育局也开发了一系列职业教育课程满足学生需要。经过80年代的发展和调整,TAFE学院遍布澳大利亚各地,毕业生受到雇主的青睐。

三、推进体现新职业主义倾向的改革阶段

1992年至今,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澳大利亚推进体现新职业主义倾向的改革,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快速发展的时期。此时,劳动力市场变化很大,产业部门中经济服务业、咨询和人力服务业占了很高比例,无技术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岗位不断减少,就业岗位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澳大利亚逐步向知识经济社会过渡。这一阶段,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在澳大利亚得到各界的重视,伴随着权力下放政策的实施,职业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组织建立起社会伙伴关系。同时,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体现出新职业主义倾向,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应该满足区域青年的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框架。尤其是1992年,澳大利亚国家培训署(AustralianNationalTrainingAuthority)成立,这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事件。国家培训署在制定国家战略、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框架,促进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建立有效的培训市场,促进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联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组织成为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十年,联邦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国家培训署制定了三个非常有影响的国家战略。第一个国家战略《迈向技能型的澳大利亚》(TowardsaSkilledAustralia)提出优先扩展培训市场,通过竞争筹资试图开放培训市场,特别是通过竞争方式分配资金。该战略试图开放竞争市场,提高培训学校的质量。第二个国家战略《通向未来的桥梁》(ABridgetotheFuture)提出加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鼓励组织学习文化的发展,强调培养澳大利亚劳动力技能基础。该政策强调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实现职业教育公平,提高培训投入,最大程度提供公立职业教育费用。第三个国家战略《塑造我们的未来》(ShapingourFuture)倡导广泛合作与协商,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未来发展的愿景和战略。它试图反映劳动力的结构、就业形式与工作组织构成的变化,满足学习者多种形式学习的需求。这个政策揭示了未来职业教育政策将以个体和雇主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了一系列国家框架,澳大利亚联邦、州政府与企业、雇员和培训机构代表共同开发国家培训系统,为澳大利亚适龄工作者提供国家认证培训。1995年,澳大利亚政府了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AustralianQualificationsFramework,简称AQF),该框架为职业教育与培训部门资格证书提供了详细的和不同等级的国家路径。1996年,了国家培训框架(NationalTrainingFramework,简称NTF),该框架包括培训包概念,提供了确定能力标准、传授和评价的方法,采用先前学习认证原则加快课程学习。1997年,了澳大利亚国家培训认证框架(AustralianRecognitionFramework,简称ARF),该框架提供了全国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其标准得到各州、领地的认可。1998-2003年制定的国家战略体现了职业教育“灵活性”、“问责制”、“可获得性”等规则目标。

其一,联邦政府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以为澳大利亚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配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能的人才为己任,鼓励多种途径开展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项目。这样既可以提高那些失业的早期辍学者的就业机会,又可以为国家储备潜在的拥有新技能的人才。其二,通过注册培训机构为州、领地劳动者提供国家认证资格证培训,促进劳动力洲际流动。需要确定培训结构,去除障碍。其三,政策制定、资金划拨、技能传授都应该以满足受培训者需求为中心,必须保证个体获得公平待遇。其四,提出建立一系列澳大利亚国家技能标准,确保澳大利亚的国际领先地位,提高澳大利亚技能水平,使全社会重视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五,通过完善问责制,提高州、领地职业教育信息管理,实现职业教育价值最大化。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资金主要来自政府、企业和个人。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价值的认识提高,联邦政府、州政府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逐年提高。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依然是主要投资方,联邦政府占政府投入的1/3,但地方政府的投入要高于联邦政府。以2008-2012年澳大利亚公共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获得经费为例,各种资金的总额由2008年的61.108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84.285亿美元。2012年,州政府拨款43.334亿美元,联邦政府拨款23.254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将“有限竞争”理念引入培训市场。1994年的《澳大利亚国家竞争政策》(NationalcompetitionpolicyforAustralia)报告指出,政府拥有的实体需要有更大的竞争力,需要去除州际间的障碍,摒弃某些领域的垄断行为。1997年颁布的《用户选择》(Userchoice)政策允许雇主和他们的学徒、实习生自由选择那些由政府资助的正式注册培训组织参与培训项目。为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公平竞争,一些领域专家建议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州政府应该定期为公立职业院校拨款,同时也应该为私立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拨款资助。这些改革使非TAFE学院可以获得资金开展培训活动,同时也促进了跨州培训活动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职业教育政策和管理发生变化。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试图使职业教育与行业联系更紧密,这些政策希望能提高澳大利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联邦政府所倡导的新学徒制被各州、领地所接受,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都将校企合作放在重要位置。1994年成立的澳大利亚学生实习基地,建立了校企合作项目的伙伴关系。这种实践与经验的职业化模式,是一种关注区域利益、整合教育资源、践行做中学、重视工作场所中的学生福利的模式。1998年,《新学徒制》(NewApprenticeship)等国家层面的学徒系统、实习系统项目开始运行。为提高企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在1990-1994年,澳大利亚执行了《培训保障法》(TheTrainingGuaranteeAct)。该法旨在提高企业自主教育与培训的水平,提出企业将1.5%的工资总额用于员工培训。然而,这个强制征收比较注重大企业,大企业用于培训的花费多于中小型企业。这一时期,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关注点由学习生活向学习工作转变。此时,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关系也发生变化,企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化也促使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改变其培养目标,重塑宗旨。2013年,51.9%的企业运用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满足它们的培训需要,其中33.3%的企业提供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26.9%的企业提供了学徒或实习,20%的企业采用国家认证培训。47.5%的企业采用了非认证培训,高达77.6%的企业运用非正式培训,有12.4%的企业没有组织培训活动。从2007年到2011年,15岁以上的学习者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成功通过培训的人数比例逐年稳步上升。通过率从2007年的79.4%上升到2011年的82.7%。另外,职业教育与培训对学习者的就业也产生影响,经过培训的学习者比没有参与培训的人获得工作机会多。例如,2007年,二者相差7%。2008年,二者相差6.7%。澳大利亚工业部每年都进行雇主满意度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雇主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满意度一直很高。以2013年为例,90%以上的雇主认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对工作技能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雇主对工作需要的职业资格培训的满意度为78.3%,雇主对学徒制和受训制的满意度为78.8%,雇主对国家认定资格的培训满意度为83.1%,雇主对非认定培训的满意度为90.3%。这些指标2005-2013年间呈现逐渐上升趋势。随着行业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工会和雇主委员会在政策决策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工会和雇主委员会参与制定国家行业能力标准,参与开发与行业相关的、符合行业标准的国家课程文件。此外,澳大利亚国家培训署与联邦政府、州政府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各种水平的决策确立行业的领导地位,包括教授课程、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促使职业教育模式由“供给模式”向“需求模式”转换。

四、结语

第6篇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用药咨询情况,为临床药师搞好用药咨询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4年3月至2006年6月期间的用药咨询记录资料进行分类、统计。结果:526例记录完整的用药咨询问题中,排前三位的问题分别是药物的用法用量、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所占比例依次为37.3%、22.6%、13.3%。结论:从事用药咨询工作的临床药师现阶段应主要从儿童用药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及其预防、药物相互作用等三个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和掌握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用药知识。

[关键词]儿童;用药咨询;临床药学

Analysisof526casesofmedicationconsultationforchildren

[Abstract]Objective:Togetaclearideaofmedicationconsultationinourhospitalasareferencetohelpclinicalpharmacistsimprovemedicationconsultation.Methods:MedicationconsultationdataofourhospitalfromMarch,2004toJune,2006,wereclassifiedandanalyzed.Results:Amongtheproblemsin526consultations,theusageanddosagedirection,adversereactionandinteractionwerethefirstthreeelements,countingfor37.3%,22.6%and13.3%respectively.Conclusions:Clinicalpharmacistswhoareontheoccupationofprovidingmedicationconsultationmustenrichthemselvesofmedicalknowledgeinthedrugusageanddosagedirectionforchildrenandofpreclusionofdrugadversereactionandinteraction.

[Keywords]Children;Medicationconsultation;Clinicalpharmacy

开展直接面向患者的用药咨询服务是我院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搞好这项工作可以提高患儿用药的依从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障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将我院2004年3月至2006年6月间记录完整的用药咨询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以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根据预先设计的表格,从我院门诊药房窗口咨询记录本和临床药学室电话咨询记录本中统计出与儿童用药有关的问题,凡是与用药咨询无关的问题如询问药品价格和药品是否到货等不统计在内。

2结果

结果见表1。用药咨询内容共有15类526例次,并在表中按咨询次数依次排列。其中有关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其处理、药物相互作用、帮助推荐药物等内容占咨询总量的50%以上。

3讨论

关于咨询药物的用法用量问题最多,占37.3%,这点与文献[1-3]报道有所不同,可能与儿科特色有关。我们分析认为其原因有三:一是药品说明书中对于儿童的用法、用量写的不够清楚、具体;二是医师处方书表1用药咨询内容分类表写潦草,发药人员交代用法、用量含糊不清,从而使家长不得不打进热线电话进行咨询;三是个别家长对孩子的用药过分关心和担忧,虽然已经知道药物的用法、用量,但还是前来进行咨询后才感到放心。提示进行用药咨询工作的药学人员应注意加强常用药物用法、用量的掌握,并结合患儿的病情给予准确的解答。

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咨询占22.6%,排第二位。在119例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中,大多数为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以及皮肤出现发红、斑疹等过敏症状。大多属于一过性的轻微表现,正确处理可以避免家长担忧或再次到医院就诊。例如,一位9岁男孩,因多动症服用盐酸哌醋甲酯后,家长反映孩子总是食欲不振,不想吃饭,前来咨询是什么原因。咨询药师告诉家长这正是盐酸哌醋甲酯所引起的胃肠道反应[4],建议其改在饭后服药,选用可口食物,用健胃药物。当然,在回答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时,咨询药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和处理。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家长经常咨询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中西药之间的配伍,二是微量元素制剂之间的合用。大多数处方往往不止一种药物,能不能配伍使用,这就需要从药物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虑,避免有不当的配伍出现,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

咨询中要求推荐和介绍药物的情况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感冒退烧药和婴儿湿疹用药较多。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家长对于小孩比较轻微的疾病往往想首先自己在家进行治疗,于是打电话求助我们咨询药师要求推荐药物。这就要求临床药师必须有丰富的药学方面的知识,对各个系统、常见疾病所用药物有一详细的了解。对临床上的各种影像检查以及各种化验结果应做到心中有数,综合患儿病理、生理等各方面的信息,才能正确的指导病人用药。

关于药物与食物的关系,在用药咨询工作中也是常常提及的问题。例如,鱼甘油滴剂能否和牛奶一起服用;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分散片到底是饭前服还是饭后服好;服用中成药宝婴丹期间哪些食物应禁忌等等。这反映出家长们有一定的合理用药意识,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哪些药物容易受食物的影响,从而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加以避免。从事用药咨询的临床药师要注意研究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占所有咨询内容的90%,而表中排序从第6位到第13位共10个方面的问题总共只占10%,说明家长们对儿童用药所关注的问题比较集中,对用药剂量的关心其实也是家长们担心药物过量容易造成小孩中毒或不良反应,故排序在第1位和第2位两个方面的问题突出地反映家长更加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在我们的咨询工作中很少有患专科疑难病的患儿家长前来咨询,这一方面由于专科医师已经对患儿家长进行了用药教育,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用药咨询工作深度不够,应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加强。综上所述,开展用药咨询工作对于防止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儿童合理用药,保障广大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卫生部医院药事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儿科、儿童医院应加大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张丽辉,李光,张华生,等.门诊用药咨询调查分析[J].安徽医药,2004,8(2):135-136.

[2]李波,赵树进,唐镜波.4510例合理用药咨询的调查总结[J].广东医学,2002,23(12):1313-1314.

第7篇

光强概率分布

通常认为在弱湍流条件下,光强起伏的概率密度满足对数正态分布,而在中、强湍流条件下则服从Gamma-Gamma分布[9]。对于通信距离几千米以内的无线光通信系统,考虑到孔径平均效应,光强起伏一般都看作弱起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饶瑞中等[11]曾提出:根据湍流大气中激光对数强度的最低几阶中心矩,可以建立一种能准确地描述实际概率分布的最大似然概率分布模型。通常,实验数据的高阶矩的精度是较低的,只有较低级次的矩比较可靠。它应满足归一化条件,即μ0等于1。由归一化条件和4个矩方程构成5个未知系数λ0、λ1、λ2、λ3和λ4的非线性积分方程组。借助于五阶矩μ5和六阶矩μ6,再根据(9)式的形式推断它在无穷大时以指数趋于零,使用分部积分法可以得到λi的方程组,解得此方程组后系数λ0可以通过数值积分求得。

实验结果

本文的实验使用波长为670nm的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发射光源,使用口径100mm的卡塞格伦望远镜作为接收天线,APD探测器被安放在望远镜焦点附近;探测器输出的信号被接入8位数据采集卡,由计算机软件进行采集和阈值判决。激光水平传输距离为1km,传输路径距离地面约10m,水面和陆地约各占一半。在提取数据过程中,时钟信号的累计误差可能导致数据的错位,因此使用连续激光来模拟一段时间的全“1”信号,而使用光阑阻断光路来模拟一段时间的全“0”信号,将两组数据的误码累加起来作为最终误码结果。实验时间选择在9月份的晴朗天气,持续进行24h,信号采集频率为10MHz,每次采集2×108个样本点,相邻两次采集相隔30min。由于经历了全天的变化,对数光强起伏方差跨越了近两个数量级,但是仍然满足弱起伏条件。由于误码率中虚警概率Pfalse不受湍流影响,使用正态分布计算的结果与拟合分布没有差别,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光强起伏对漏警概率Pmiss的影响。计算中使用的参数i0、i1(1)和σ20是通过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获得,其中i0和σ20分别为全“0”数据的统计均值和方差,而i1(1)在忽略光束扩展的影响时可以认为与全“1”数据的统计均值〈i1〉相等。(5)式中的参数2eBMF可以通过事先的系统标定得到,具体做法是:在无湍流影响的实验室环境中,使用探测器接收高稳定度激光器输出的连续激光并采集数据,对数据的统计均值和方差进行线性拟合,所得拟合直线的斜率即可作为参数2eBMF进行计算。对于实际大气湍流,单纯根据对数起伏方差σ2lnI衡量起伏强度并不可靠。由(6)式可知,除了平均信噪比和对数起伏方差,光强概率分布函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也有较大的影响。图1为在平均信噪比〈R1SN〉=6、对数起伏方差σ2lnI=0.035的条件下,同一天内两个不同时刻实测的漏警概率曲线。图中纵坐标为漏警概率Pmiss,横坐标为归一化判决阈值iT/〈i1〉,空心圆点对应的样本采集于凌晨3:00,实心圆点对应的样本采集于中午12:00。可以看出即使平均信噪比和对数起伏方差相同,系统性能仍然会由于光强概率分布的变化而产生几个数量级的波动。图2是实测数据以及使用(7)式和(10)式计算得到的概率分布直方图。图中横坐标为S,纵坐标代表S值落在某一区间内的概率,空心圆点代表从2×108个实测样本点直接获得的概率分布直方图,实线代表用极大似然拟合分布计算的结果,虚线代表使用对数正态分布计算所得结果,其中图2(a)和(b)所用样本对应的σ2lnI都为0.014。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情况下正态分布和拟合分布与实际分布都比较接近,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正态分布与实际分布的偏差较大,这也将导致漏警概率计算中的较大偏差。图3是24h内正态分布、拟合分布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样本之间的相关系数变化曲线。图中实线代表正态分布与实测样本之间的相关系数,虚线代表拟合分布与实测样本之间的相关系数。总的来说,大部分情况下正态分布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实际分布,但是在某些时刻实际分布明显偏离正态分布,而拟合分布具有更高的相关性,以此分布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可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图4为不同起伏强度条件下根据(6)式分别按照正态分布和拟合分布计算的漏警概率曲线。图中空心圆点代表从2×108个实测样本点直接获得的漏警概率,实线代表按照拟合分布计算的结果,虚线代表按照正态分布计算的结果。由于采样数据总量的限制,实测漏警概率的精度无法超出10-9量级,图中漏警概率实测值在个别点上显示为0,而采集卡的精度限制也导致实测漏警概率出现阶梯状。可以看出,随着对数起伏方差的增大和平均信噪比的减小,漏警概率的计算值和实测值都迅速升高,这与之前的研究相吻合;在测量精度范围内,使用拟合分布计算的结果基本上都与实测值相吻合,而使用正态分布计算的结果则在某些情况下偏差相对较大。正态分布计算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偏差可以通过光强概率分布的偏斜度和陡峭度反映出来。偏斜度和陡峭度的绝对值越小,偏差程度越小,反之亦然;当偏斜度为负时,实测值通常大于正态分布计算结果;当偏斜度为正时,实测值通常小于正态分布计算结果。对此现象可做出如下可能的解释:通信系统的归一化判决阈值一般都会被设置为0.5或更小。偏斜度和陡峭度的绝对值越小,实际概率分布与正态分布越接近,计算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偏差自然越小;当偏斜度为负时,实测光强低于判决阈值的概率大于正态分布,实测漏警概率也自然大于正态分布计算结果。

第8篇

系统设计

无衍射光通信系统采用强度调制/直接检测。其结构包括上位机、发送系统和接收系统,如图1所示。工作时上位机经过串口发送信号,经接口电路的电平转换,传输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进行信号调制,把经过调制的信号传输给激光驱动器,激光驱动器驱动激光器发出光信号,经过无衍射光发生装置,以无衍射光的形式发送出去;光电接收把接收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过放大电路、整形电路、解调模组和接口电路把收到的信号传送给上位机。上位机比较发送的数据和接收的数据,进而计算出误码率。

1无衍射光的产生

本系统采用结构简单、能量利用率高的圆锥透镜法产生无衍射光。如图2所示,激光器发出的激光通过准直透镜,之后入射圆锥透镜,圆锥透镜后的光场在最大无衍射距离内满足贝塞尔分布。无衍射距离zmax由圆锥透镜的孔径半径a和底角φ决定[4]。激光器输出波长为635nm,工作电流小于70mA,出瞳功率为2mW,工作温度范围为-10℃~40℃。准直透镜放大倍数为5×~10×,圆锥透镜的规格为Φ30,α=0.5°。产生的无衍射光最大传输距离超过3000mm。

2调制解调设计

本系统采用微处理器进行双头脉冲间隔调制(DH-PIM)及其解调。DH-PIM的每个符号所包含的时隙数是变化的,并且采用两种起始脉冲。调制符号Sk(k为符号所表示的十进制数)由头部时隙和后续的m个空时隙组成。头部时隙由α+1个时隙组成(α为整数),两种头部形式为H1和H2。H1起始脉冲宽度为α/2个时隙,其后为(α/2)+1个保护时隙;H2脉冲宽度为α个时隙,其后为1个保护时隙。当k<2M-1时,Sk符号的头部时隙为H1,反之为H2。DH-PIM调制不需要时钟的同步,具有较好的功率利用率、较高的传输容量、较小的误时隙率等优点[13]。

3激光驱动设计

激光驱动器选择MAXIM公司MAX3766,它为622MbpsLAN/WAN激光驱动器,包括激光调制器、自动功率控制、安全关闭等组件。激光驱动模块如图3所示,调整BIASMAX端口电阻阻值,设置激光器静态工作电流(即偏置电流),偏置电流要略小于激光器阈值电流;调整MOD端口电阻阻值,设置调制电流。

4接收系统设计

接收系统的作用是检测光信号,将受调制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经放大、整形、解调等过程后发送给计算机。接收系统由光电探测器、放大电路、整形电路、解调模块等组成。光电探测器采用PIN光电二极管,其使用简单,灵敏度较高。本系统中采用KODENSHI公司生产的HPI-1KL5作为光电探测器,它属于硅PIN光电二极管,感光波长范围为450nm~1050nm。放大电路由两级集成运放组成。第一级为电压并联负反馈放大电路,其可以看作是电流-电压转换电路,把光电二极管的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第二级同为电压并联负反馈放大电路,把第一级放大电路的输出反相并放大。由于光信号在大气中传播,造成的信号衰减及噪声,导致信号畸变,所以需要对经过放大电路的信号进行整形。经过整形的信号要满足TTL电平。整形电路由AD790电压比较器实现。AD790的响应时间为40ns。基准电压选择2V。当输入电压大于2V,输出4.7V,当电压小于2V,输出0.5V。经过整形的信号传输给信号解调模块,解调之后,通过串口传输给上位机。

实验验证

本系统示意图如图4所示,计算机通过串口发送数据,经过微处理器调制,激光驱动模块驱动半导体激光器,经过无衍射光发生光路后,由PIN光电二极管接收光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再经放大整形及微处理器解调,最后又串口发送给计算机接收。计算机对发送的数据和接收的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出无衍射光通信系统的误码率。

1无衍射光产生实验

本系统产生的近似无衍射光的光斑如图5所示,在1000mm和2000mm处的无衍射光斑基本相同,表明无衍射光在传输过程中光场分布基本不变,光斑的略微变形是由于圆锥透镜加工误差、准直透镜的焦距误差、激光器输出不稳定等因素造成的。

2传输性能测试

本实验使用误码率对基于无衍射光的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进行传输性能评价。误码率是指在测量时间内,数字码元误差的数量与数字码元总数之比[14]。在本实验中,计算机通过串口发送随机数据,经过此通信系统后返回计算机,之后对比发送的数据和接收的数据,计算出误码率。调整激光器驱动电流,使半导体激光器输出功率分别为2mW和0.8mW,通信比特率设为9600bps,在不同的通信距离下的误码率如图6所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当激光器输出功率设为2mW和0.8mW时,在无衍射光最大传输距离内,误码率都能满足要求。当激光器输出功率为2mW时误码率的波动不大,误码率随传输距离的变化较小。误码率主要由光电接收器件的分辨力、激光驱动装置和信号检测电路的误差、串口通信的误码等因素引起。当激光器输出功率为0.8mW、传输距离大于1500mm时,误码率明显增大,这主要是由于激光器的输出功率较小,在传输至较远距离时光强较弱,导致PIN光电二极管接收到的高低电平不易分辨,使传输系统的误码率上升。因此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激光器的输出功率,或者使用更高灵敏度的光电接收器件和更精密的检测电路,都可以有效地改善通信系统的质量。

第9篇

确保通信线路安全运行的技术对策

1合理进行光纤布线

通常情况下,在机房中因为尾纤问题导致光通信中断的原因有:(1)机房灰尘大,尾纤接头有灰或者比较脏;(2)尾纤与法兰盘连接处松动;(3)法兰盘与尾纤角度不正导致对接偏离;(4)盘纤不合理,尾纤弯曲半径过小;(5)尾纤紧固不好;(6)线路衰耗大,接收的光功率在正常工作的临界点附近,尾纤的轻微扰动让光板反应敏感等。针对尾纤问题,可以通过优化机房环境、提高技术操作注意操作的细节等避免因为尾纤问题导致通信故障。

2做好接头,减小衰耗

在光缆线路中用到许多活接头,光设备接头接触不良产生的故障,其表现形式是光功率偏低,这主要是因为结构不精密、环境不清洁、接插不彻底,造成接触不良。在线路抢修过程中,也遇到接头问题。光缆接头比较复杂,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接头环境尽量避免在灰尘过多的场合。(2)待光纤热塑保护管完全冷凝后再往接头托盘上的接头卡槽中放置。(3)当光纤接续完毕后,应安置好接头盒中的光纤,不能出现光纤曲率半径过小的现象,以免加大弯曲损耗。(4)光纤的每个接头损耗衰减应保证不大于0.1dB。(5)注意光缆接头盒的防水处理。

3通信光板的1+1保护

就一个光端机来说,光板使用1+1保护的旨意在于:两块光板同在工作,只要有一块光板工作正常,就能够保证通信不中断。在关键时刻1+1保护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在用的光板故障,或者在用纤芯的衰耗过大导致收不到光功率,系统能够马上切换到备用的通道,保证通信的正常运行。

4防强电措施

有金属构件的光缆线路,当其与高压电力线路、交流电气化铁道接触网平行,或与发电厂或变电站的地线网、高压电力线路杆塔的接地装置等强电设施接近时,应主要考虑强电设施在故障状态和工作状态时由电磁感应、地电位升高等因素在光缆金属构件上产生的危险影响。(1)光缆线路与强电线路交越时,宜垂直通过;在困难情况下,其交越角度应不小于45度。(2)为了防止光缆接头处产生电弧放电,宜对其接头处金属构件采用前后断开的方式,不作电气连接和接地处理。(3)当上述措施无法满足安全要求时,可增加光缆绝缘外护层的介质强度、采用非金属加强芯或无金属构件的光缆。

确保通信线路安全运行的管理方法

1加强日常维护、提高线路运行率

日常维护是维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日常维护工作做好后,才能有效地防止故障的产生。(1)设备的日常巡检:每月定期巡检机房,保证机房清洁、温度湿度适宜;并检查设备的工作指示灯、电源电压、接地防雷等。(2)线路日常巡查:应按巡线周期定期巡查,及早处理和详细记录巡线中发现的问题。(3)线路资料日常更新:线路资料是判断故障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专人管理,并及时更新。(4)定期巡视,定点特殊巡察。

2重视通信光缆线路的监测工作

为了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网络管理员、维护人员应定期通过性能管理措施对网络进行检查、监控,同时做好光通信线路测试工作:每年两次对备用的光纤采用OTDR或光功率机进行测试,并与上一次测试结果对比,防止光纤劣化。对测出的断芯、衰减大等问题,可在平时的维护中处理,针对比较大的问题可结合线路大修、技改进行处理。维护人员还应该及时根据通信光缆线路的性能指标,如传输光功率、衰减等的变化,故障发生率、故障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避免重复性工作和同类型故障的多次发生。

3做好通信线路保护设施

如通信线路与电力线路交叉、跨越时,做好通信线路的绝缘保护;通信线路过公路、耕地、鱼塘、沟渠时要有明显的警示牌,埋地通信线路上明显的标识,附近设置警示牌。特别地要关注光缆所经的风险区,设置警示标识,制止妨碍光缆的建筑施工、植树以及修路等活动,对光缆路由上易受冲刷、挖掘地段进行培土加固和必要的修整。

4及时识别和消除隐患

及时识别和消除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如已经存在的通信线路隐患,如通信线路相对地面的埋深不够、相对鱼塘的埋深不够等的问题,需要及时处理。特别在汛期来临的前期需要对整个线路做好巡检,记录巡检过程中发现的风险点,并对风险点进行特殊的“照顾”。另外,要认真及时做好大型施工机械和操作人员的登记,全面掌握大型施工机械和操作人员的动向,严防大型施工机械施工造成的光缆线路损坏;严防光缆线路迁移、维护、抢修中不慎导致光缆线路阻断。

第10篇

火电厂的职员培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且各个岗位的培训标准也非常明确。因为一直以来,采用较多的是传统的方式进行培训,因此有几点缺陷:一是培训资源整合不够完整;二是不透明;三是培训时间不灵活,导致职员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在线学习系统很好地解决和弥补了这个漏洞,已成为企业培训的发展方向。

2学习系统结构设计

2.1软件配置

对软件配置主要分为服务器软件配置以及客户机软件配置。①服务器软件环境要求:MSWindows2007Server的操作系统,安装MSSQLServer2003的数据库系统。②客户机软件环境要求:采用的是Windows7本操作系统;客户端IE浏览器应使用8.0版本;采用2007的Word软件。

2.2在线学习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采用B/S的多层次结构,对于客户端的用户主要分为学员、管理员和专家三大类,使用Browser的访问服务器,主要依次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表示层、应用服务层、公共服务层以及数据可层。

2.3构建个性化在线学习模型

个性化在线学习模型分为4个模块,如图1所示。1)学员学习信息采集模块。在线培训系统对学员的学习活动进行实时跟踪以及调查,主要是通过学员学习行为的“点击流”以及依据采集到的测试结果,来掌握每一个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检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2)课程知识模块。建立知识库、课程及试题库。3)个性化引擎模块。向学员推荐学习方案,可以通过测试成绩及学员浏览次数自动生成日记,向学员提供学习方案。4)学员信息模块。主个模块信息主要包括学员编号、姓名及单位、所述部门等;学习测试历史;学员最近登录的时间、登录次数及在线总时间等。

3在线学习系统的实际应用

目前,该系统已经整合到××电厂中,职员采用单点登录模式,便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培训和考试。将计划、学习、考试、评价连成一体,其主要功能及流程如下。1)教育培训计划的生成。培训项目分为计划内培训和计划外培训,通过需求调研创建培训计划,管理员发起培训计划需要经过发起需求调查、需求上报、需求汇总最后到创建培训计划四个步骤,这个流程下来后,基层员工的培训需求已经按流程反映在培训计划之上了,真正达到了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与实际受培结合在一起。2)在线课程的学习。在课程中心中,包括了培训计划的整个实施过程,即培训项目管理、培训班管理、培训班的课程管理和培训班的学员管理等。在培训班外,本集团公司的各类课程如安全生产、企业管理、电力技术、社交礼仪等知识,均在线上课程中分类,供员工在工余,或者利用时间碎片进行在线学习,达到提高个人技能水平和知识水平。3)考试流程的实现。考试流程经过部门管理员按照题库快速组固定卷或者随机卷,对试卷编辑后到考试管理,对本次考试的试卷、人员、时间等要素进行分配,也可以通过将考试挂在培训班上,参加培训的学员就能参加考试。通过考试,员工进行在线考试。达到了培训、考核全程一体化。4)资源中心。主要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与管理,包括了粤电书苑、培训师资、培训机构、培训设施、课件管理、课程管理、新闻管理等。其中,粤电书苑电子书内容丰富,囊括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历史、工业技术等图书,极大地丰富了员工的知识水平。5)员工教育培训的统计分析。主要建立了大量的报表,如学时积分报表、考试报表等,管理层对员工的学习、考试情况做到一目了然,方便领导对员工教育培训情况的决策。

4在线学习系统的应用效果分析

经过在线学习在××电厂的应用,××电厂教育培训工作实现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实现如下目标。1)需求、计划、培训、考试、效果评价全程一体化运行。针对传统培训、考核独立运行的状态,通过对培训、学习、考试管理思想的深刻提炼,形成先进的一体化运行模式,达到知识传播,资源共享,对培训、考试工作运行科学管理的效果,能有效降低日常工作的强度,同时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2)丰富的培训资源。课件学习、在线图书、题库和试卷练习,内训师资交流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组合运用,能够最大程度提高企业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培训效果的提升。能够对各类培训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3)直观的培训效果管理。能形成人员教育培训方面的各类报表,使决策层能详尽地掌握本单位人员情况。对本单位培训资源现状可与预定的标准进行比较,能直接调配培训资源。针对培训工作能够根据实际需要产生不同时间段、各种类型的工作统计表。

5结语

第11篇

1.1界面交互层

界面交互层是系统实现交互查询的重要部分,当酒店相关管理人员输入查询信息的时候,其界面交互层中包含ASPX以及HTML的文件可以有效地封装相关存储数据。对于用户来说,由于输入的信息量大,查询的页数非常多,因此很难加强对其管理,也很难提高运行效率。在Web系统中,采用一定的方式解决其查询中存在的问题,系统只需要在变更查询需求和查询条件就可以实现查询的多样性。同样,查询思路和查询形式一样的时候,其显示的页面文件一般都以文件和用户的特定要求进行,主要更新文件内容就可以达到准确查询的目标。界面交互的时间,不论查询系统和转换器有多复杂,系统的维护效率也逐渐变得简单,其维护的简单程度和成本等都会逐渐降低。

1.2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是查询过程的请求界面,具有逻辑。逻辑功能在应用过程中,属于逻辑算法的部分,在运行的过程中要与逻辑算法结合在一起,当系统足够稳定的时候,系统的逻辑算法在会根据所查询的信息总结进行系统规划,整体的规划过程就是一个系统运行和切换查询的过程。当应用系统信息的时候,业务逻辑层是最难利用的部分,对信息系统进行抽象和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重复以及添加修改等工作,虽然系统内部的操作多想不同,但是在利用的过程中,可以面向一类系统的内部运行进行操作测试,实现其数据的共性分享,解决了系统内部逻辑性问题。在查询的过程中,可以将每一个操作对象抽象成为一个查询代码,其存储的形式以及界面的层次也在系统中被分类和认证。结合系统分类以及有效性验证,需要加强对系统逻辑性和数据界面进行处理,提升系统的扩展功能;同时,加强逻辑性在其中的应用,也能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实现系统功能的全面扩展。

1.3数据访问层

数据访问层是数据元操作查询中的基础部分,在查询过程中主要是为了设计异构组件进行,当系统的稳定性和集成性都比较强的时候,可以利用集成有关的数据系统进行。这种组件的重要性是为了实现数据访问的透明,其集成和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和相关数据接口服务进行,其主要目标是将SQL的语句放置到服务器中,当数据操作和存储形式达到相关数据中,文件的类型和文件性质就会产生变化,采用NET的查询形式,可以实现参数的动态变化,最终达到系统以及业务需求的逐渐提升。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其业务形式和查询过程都在逐渐被应用。另外,访问数据层是Web查询系统的交换层,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以查询条件作为运行的核心部分,在应用过程中,将系统的稳定性作为运行的重要阶段,系统的运行和测试,将与访问数据层作为基础,加强对该层的维护,有利于提升系统的稳定性。

2Web系统查询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2.1Web查询生成器

Web系统的查询技术涉及很多方面,在查询分析过程中,使用比较频繁的是查询生成器。当查询要求量比较大的时候,其使用和框架在专门的设计中一般都以控件的类型存在,组件的类型都与C语言的类型和注入的动态,都以查询条件为主,可以轻松实现查询页面和查询控件的有效提升。针对通用查询技术的主要功能在于查询操作的共性,无论业务咨询和查询控件怎样运行,都可以有效地提升系统效率。为了提高系统的实用程度,一般都将语句放置在服务器的前端,将查询结果换成XML文件的显示格式,当打开界面查询方式的时候,系统的稳定性也更强。

2.2异构类访问数据查询

异构数据访问组件属于数据类型不同的组件,其分布形式和地区都具有不同的地理为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一般都以专门设计异构组件为主,这样的设计形式可以实现开发人员的有效访问。在微软EL的基础上,可以对酒店的信息进行系统处理,系统中的异构数据空间和异构组件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复制数据组件方面,无论是哪种组件和数据形式都可以达到随时访问的要求。异构组件的访问形式,对不同数据的操作模式是不同的,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复用度,是提高系统稳定和运行效率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完成系统框架设计以后,查询的重点在于找出与查询条件,总结查询业务中的共性特点。在查询系统中,为了能够提高信息的复用程度和实用方便,将查询的重点放在SQL的基本组件中,语句是查询工作的重点,以关键词相关的内容和语句都可以作为查询的重点内容;同时,也可以总结查询的抽象性内容。当SQL语句在完成自身查询对象设定的时候,一般都会利用一个广泛的应用技术作为查询的重点;同时,也会将查询的结果封闭在一个特殊的XML文件中,并利用文件转换器,将文件的内容和形式转换成一个全新的模式应用到其中。整个查询过程属于利用多个查询项目综合在一起的查询方式,需要与查询的代码和查询的相关条件结合在一起。

2.3访问组件查询

访问组件查询也属于多个查询功能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应用数据组件进行查询都是与数据分布在不同位置作为查询的内容,框架的查询过程需要以访问数据作为核心内容,在专题和数据结构设计中,相关设计人员会将简单的设计组件原理设计到其中,在满足日常设计数据类型的基础上,将Web查询的应用发挥到更加快速的查询过程中。酒店在应用查询的过程中,将组件访问作为基础访问内容,这样在查询系统的而过程中,无论组件中的数据有多复杂,也不管数据的代码有多奇特,只需要配置相关的连接字符就可以将数据访问应用到其中,查询人员结合查询特点,就可以访问到相关数据,系统数据部规范的情况下,可以设置相关代码,以便提升其功能的类似性质,最终提升查询的效率。不同数据的查询模式不同,但是都需要采用统计的数据进行,酒店的Web查询系统都是以组件作为查询的基础。

3结语

第12篇

考核内容及计分方法

A地区通信公司根据当前所管辖的网络系统维护单位的具体情况,要求各单位网络运维工作的考核由网络运行质量管理、市场支撑管理、网络运维成本管理、基础管理等指标构成(考核指标分类、主要指标、权重等信息见表1)

考核办法实施

对于日常工作完成情况,A地区通信公司考核网络运维生产各专业,包括网管、交换、传输、数据、电源空调、本地网线路、接入网、无线市话、大客户业务响应、资源管理等专业,网络运维部在年底组织对单位网络运维工作现场检查,对重点考核内容打分。

对于专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考核,主要是考核各维护单位对市公司全年安排的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如末梢设备整治、无线市话网络优化及网络运维巡检等重点工作。

考核内容以“大客户电路故障恢复及故障报告提供及时率”为例进行列示。在考核的过程中,为了防止网络系统问题带来的损失,还制定了“否决内容”(指对各单位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对于发生以下情况之一的单位,取消全年考核资格,以0分计:一是未能按时、按质完成重要通信、抢险救灾、战备以及其它应急通信任务,造成严重后果;二是拒不服从省、市公司的生产调度令造成严重网络责任事故;三是在发生重大故障后,不按照省、市公司相关管理规定进行报告,或者故意隐瞒故障、在故障原因报告中恶意歪曲事实、在故障调查中有明显舞弊行为;四是因违反互联互通原则给企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五是在考核指标数据采样点的设置或数据上报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对考核数据的统计及保存,各单位应根据本考核细则中的各项指标定义解释、数据来源及计分方法,认真完成与指标相关的原始数据测试、统计、汇总和报送工作,并且妥善保管测试报告、电路调单、故障报告、网管数据等原始记录。

具体考核指标与准则举例

由于网络系统内部控制考核项目较多,指标繁杂,本文列示了“大客户电路故障恢复及故障报告提供及时率”的指标定义、计算与方法说明如下:第一,指标定义:统计期内电路故障及时恢复比率和及时提供故障报告比率的加权平均。

第二,指标值:全年累计100%。

第三,计算公式:考核的范围为所有通过省大客户故障处理系统受理的大客户业务故障。大客户电路故障恢复及故障报告提供及时率=第四,考核不含不可抗力和客户原因等造成的超时电路业务障碍。对故障原因不明且电路障碍业务恢复超时故障,则障碍受理方和有关责任方各计未及时恢复业务1次;对故障原因不明且电路障碍业务恢复未超时故障,则障碍受理方和有关责任方各计未及时恢复业务0.5次。

大客户电路故障恢复时限按照《通信业务故障处理及故障报告管理规定》执行,要求提供故障报告数为管理规定要求提供的报告数(包括超时故障、重要客户故障、重保期间故障,客户或客服部门要求提供故障报告的故障,上级维护部门要求提供报告等)。

第五,数据来源及统计报送周期。数据来源于省内大客户故障处理系统的统计数据,大客户业务响应部按月统计、汇总,并在年终计算各单位指标完成情况。第六,计分方法。完成或超过指标值的得基本分,不能完成核定指标值的,每低0.5个百分点扣1分,直至扣完为止。第七,评分标准。具体的大客户业务相应考核标准如表2所示。

A地区通信公司对网络系统考核评价的启示

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安全措施是通信公司的基础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部控制工作。相关启示如下:第一,考核指标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

第13篇

【摘要】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然而,当前企业统计工作却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关键词】统计工作问题意义与作用思考

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运行中,谈到企业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而统计的重要性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的确,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但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难很好地找到着力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企业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会计核算、收支把关重要,是为"我"所用,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所用。因此,统计员兼职多,专职的少,且变动频繁,在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也被首当其冲地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精简、下岗的较多;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三是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如射洪县现有企业统计人员除几个大中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因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二、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企业来说,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统计工作制度,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提高了统计人员的素质,强化了统计管理,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本企业的情况,前面已经明确。与本企业有关的情况,则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三、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企业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当前,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一)、建立健全企业统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各种统计业务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更谈不上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即使企业各部门之间也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至于部分近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加强企业统计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笔者认为,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二)、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规范企业统计工作,使统计资料实现为企业经营管理所用与为统计部门所用的有机结合。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断丰富,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已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管理需要设计企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要克服贪大求全的作法,处理好宏观与微观、需求与可行的关系,删繁就简,讲究高效务实。如大中型科技统计中,科技人员按职称学历分组中再按性别分组,科技项目按项目统计人力、物力、财力等这类指标企业微观管理都不需要、宏观管理又无多大作用的要坚决删除。企业增加值核算,从生产法角度核算,核算很完备的大型企业都很难满足其核算要求,改成分配法核算于企业核算有利,于统计数字质量有利。

在具体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既满足国家宏观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微观的要求。一是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企业业务发展状况,企业运营收入、效益和投资情况,企业人力资源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尽量使指标按市场要求细化;二是规范性原则。指标体系应从指标名称、指标概念、统计口径、审核关系、取数来源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力求指标设置更加科学化;三是及时性原则。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型业务的不断出现,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要对指标体系及时进行调整。统计指标的设置,应以满足整个企业特别是业务发展部门的需求为主,坚持适度超前,并不断扩大统计指标规模,力争以规模效应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支撑;四是客观性的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客观有效地反映本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能力、主要业务的发展前景等重要信息。

(三)、以科技为手段,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决策功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时代已经进入到各行各业,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统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实行企业联网直报,使统计信息既可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满足国家和行业的统计需要,又可立足本企业,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的数据库与内部报表,及时反映本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情况。这就要求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必须做到规范、统一。总之,企业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广泛收集信息,加快信息处理、传递和反馈速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快统计信息的传递与应用,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决策功能。目前,政府统计部门的信息网络和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都很快,但现在还是两条互不交叉的平行线,即使有交叉也只停留在报报表的单向交流上,政府统计网站为宏观决策考虑的多,为企业服务的少,如何利用政府统计网站为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信息查询是统计部门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果企业与政府之间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网络,企业所需的大量信息,能从统计渠道取得,政府统计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统计的功能也会增强,地位也会提高。

(四)、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填制上级布置的报表。简单的工作任务,使不少企业安排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担任统计,时过境迁,他们面对市场经济之波澜,或无动于衷,或望洋兴叹。有些统计人员,虽是科班出身,却因统计工作的简单化,而被惯成方法滞后,成为缺少创意的少有作为者,面对市场经济所赋予的新任务,他们又难以适应。

第14篇

为提高城市公交对乘客出行的吸引力,为乘客的公交出行提供准确、及时、优化的公交信息服务,本文基于北京市公交基础信息和公交乘客出行的特点,综合利用WEBGIS开发技术设计开发了北京市公交查询系统。该系统是在Google提供的免费地图GoogleMaps的基础上,利用Access描述、创建了公交线网的数据存储结构,并采用ASP作为开发工具利用ADO与DatabaseServer连接访问,实现了对公交线网及公交站点的数据信息管理和查询。在客户端通过javascript语言调用googleMapsAPI,在浏览器中的GoogleMaps上显示公交线路和车站及其相关信息。

该系统设计具有公交线路查询、公交站台查询及具有最少换乘次数的公交换乘查询等功能,并可将这些功能的查询结果在GoogleMaps上显示,为乘客的公交出行提供准确、及时、优化的公交信息服务和出行辅助计划。

本文还介绍了当前流行的网站开发技术Ajax,并在本系统中尝试实现。本系统所采用的开发技术都是目前刚刚兴起且较流行的技术,是今后WebGIS开发的方向之一,就有一定的创新性。

关键词:WebGIS;GoogleMaps(API);公交;查询;换乘;

Abstract

Thisarticle,whichisbasedonthepublictransportationelementinformationofcityofBeijingandthecharacterofbuspassengertravel,designsandopensoutBeijingpublictransportationguidingsystem,toimprovetheappealfromcitypublictransportationtopassengers’travelingandprovideserviceofexact,intimeandimprovedpublictransportationinformation.ThesystemisbasedonfreemapnamedasGoogleMapsprovidedbyGoogle,usingAccesstodescribeandconstructthedatastoragestructureofpublictransportationnetworks,andalsomakinguseofASP’SADOasanexploitationtooltoconnectandvisitDatabaseServer,realizingthemanagementandinquiryofpublictransportationroutesandtheirstations’datainformation.Thissystemachievessuchfunctionsasfollowing,bytransferringGoogleMapsAPI,usingjavascriptasitslanguage,incustomerportitwillshowbusroute,stationsandotherinformationintheBrowser.

Withthissystematicdesignyoucanachievebusrouteinquiry,busstationinquiry,theleasttransfernumberinquiryofcitybusandotherfunctions,atthesametimeshowingtheseresultsonGoogleMaps,asaresult,offeringexact,intimeandimprovedcitybusinformationserviceandassistanttravelingplan.

第15篇

1.电力系统开展员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网规模日益增大,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电气设备的持续更新,对电力系统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力企业人与事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现代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赖于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多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配合,在这些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核心资源,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员工教育培训是现代企业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途径和直接手段,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方式能够更新员工的观念,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并在新理念指导下更好地适应岗位职责需求。企业必然要面临着市场压力和同行业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要注重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人才,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是现代企业顺应时展的体现。电力系统市场化运作后,电力企业也要面临着市场压力和同行业的竞争,电力企业作为一个服务性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对员工的培养,加强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这对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电力系统员工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分析

通常,根据岗位性质,将员工分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三大类,培训管理也相应地根据各类型人员的工作内容而进行开展。当前,大多电力企业教育培训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在年末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并在第二年年初制定并执行本年度的培训计划,而培训师多引用外部专业的师资力量。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现场培训、业务培训以及岗位适应性培训等,此外还包括上级下达的各项指令性培训的具体实施。笔者认为,现有培训管理模式存在一些不足,即管理目标不明确,电力企业虽有在年初制定并执行年度培训计划,但大多缺少相关的培训效果监督考核机制,培训工作只是被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一项内容,对于培训数量、培训质量、培训效果,并没有明确的参考项和相关的规范,这种任务式的管理,使得电力系统员工教育培训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电力系统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的策略构建

1.基于教育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1)问题:教育培训需求不科学,针对性不强电力系统长期的任务式管理,让培训需求调查工作失去了本质意义,调查工作讲形式、走过场,缺少培训需求分析,大多未能有效结合电力系统发展的新趋向,无法对员工需求进行分类,更难以开展差异性培训;培训计划的制定过于盲目,与电力企业具体情况并不相符,培训工作效果往往不理想。电力系统市场化运作后,电力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局面,电力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要在人员、管理等方面做出调整,而且新技术的广泛推广,对电力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电力企业要想实现市场化转型,必须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2)策略:建立新的教育培训管理模式,根据培训需求开展培训工作新时期电力系统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应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培训管理理念指导下建立新的教育培训管理模式,着眼于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在充分调研员工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新的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应将培训效果评估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并注重培训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尊重员工,重视员工。现阶段培训工作的目的是要实现人员转型,而人员转型的前提是思想转型,结合当前电力企业员工教育培训计划,却未涉及到关于员工思想转型的培训内容;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是完成员工角色的转换:一要让员工具备竞争意识,二是要让员工具有企业主人翁意识,转变其思维模式,引导其广泛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具体而言,电力系统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应树立以下指导思想:其一,员工素质决定企业素质,电力系统员工培训是电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二,员工培训是一项回报率极高的投资;其三,员工培训是满足电力企业和内部员工双重需求的行为。从人员职位和岗位性质角度来看,现有培训管理模式的范围界定比较清晰,大体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五类。提高电力系统教育培训的针对性,首先应考虑到人员职位和岗位性质的差异性,根据培训需求开展培训工作才能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因此,应将电力系统的发展需求与员工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制定符合电力系统特点的知识、技能、资质的标准,将培训内容分为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三个层次,对五类人员进行差别设计,实行差异供给。

2.基于教育培训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1)问题:教育培训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效果不明显

当前,大多电力系统员工教育培训的评价形式比较单一和片面,只根据培训期间的表现来评价培训效果。培训讲师虽然可以通过员工参加培训前后的测试来观察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方面的变化,但是由于测试方法的选择和设计方案的不尽如人意,使得测试结果难以真实反映培训工作的效果,缺少全面、客观和科学的评价,也无法对今后的培训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培训管理工作无法改善,培训管理水平难以提高,加之教育培训监督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培训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到处,反而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精力。

(2)策略:保证培训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采取科学的培训评价方式所谓规范化,指的是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在组织、资金、人员上要有一定的保障。其中,组织保障规范化的内容有培训组织领导体系的完善、培训规章制度的制定、培训管理工作流程的规范;资金保障规范化是指合理编制预算,切实将教育经费落在需求迫切的培训工作上,用在刀刃上;人员保障规范化主要体现在培训管理人员和培训师队伍两个方面,要建立培训中心,重视培训师的选拔工作,加强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所谓科学性,指的是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其中,培训计划性主要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包括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培训计划制定和培训项目实施;培训目的性指的是培训成果的转化,由于培训成果转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需综合考虑员工特点、培训内容、工作环境等因素。电力企业开展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员工反应测评、学习效果、行为改变、产生效果等四个层次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至于电力系统员工教育培训评价体系的完善,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公平、公正的奖惩机制,定期对员工进行阶段性考评,激发员工的潜能,促使员工不断进步;最后应注意对反馈意见的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做出改进,形成闭环管理。

3.基于企业员工被动培训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1)问题:员工被动培训问题突出,且存在工学矛盾当前,电力企业中的培训已趋于常态化,属重复性动作。电力企业每年都会制定年度计划,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但是缺少中长期规划,常规性、表面性的内容较多,员工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训却往往被忽略。培训计划与电力系统发展契合度不够,员工被要求培训问题突出。目前电力系统教育培训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只是相关培训制度还有待细化,工学矛盾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调动员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系统内培训效果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2)策略:培训工作遵循成人教学规律,注重培训效果的转化电力系统教育培训设计应符合成人学习的基本规律,培训内容的编排、培训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培训时间和地点的安排以及培训讲师的配备都要以此为原则。为了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应根据培训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满足其差异性需要。从员工契合点出发,侧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尝试采用远程教育系统来服务于培训工作,增加培训的信息量,进行个别化训练,调动员工的兴趣和积极性。目前,员工之所以不愿意接受培训,多是因为工学矛盾造成的,企业应创造转化培训效果的学习氛围和工作环境,一方面能够消除员工的顾虑,另一方面还能巩固培训效果,将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