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英语对话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

第1篇

1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教学的客观前提在之前的两个世纪里,由于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在军事和经济上拥有强大的优势,英语在国际交往中已经获得支配的地位。英语的使用已经逐渐遍及全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通用语,其地位也正在稳步地得到巩固。英语在全球得到广泛使用产生了这样一个结果:在使用英语的不同国家和地区里出现了英语本土化现象。在原英语国家的文化和当地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各种新英语变体应运而生。这些新的变体在与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交流中在语音、语调、句子结构、词汇、表达方式等方面不断吸纳这些国家的语言元素,反映这些国家的文化特征。所以在深入的学习英语时,充分的了解其相应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2我国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现状概括

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是,很多学校平均每周分配给英语教学的时间只有四节课,三小时左右,并且绝大部分用于教授精读。按照教学进度,每两周需要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包括5节阅读、2节听力课、1节口语课,教师们总感觉讲解词汇和课文的时间都不够充裕,更不用说腾出时间进行文化教学。虽然很多学校学生在四、六级考试中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因不了解文化差异而在实际交际中,特别是与外籍教师交往的过程中常常错误百出,令外籍教师尴尬的同时又感到费解,因为他们认为成绩好的学生也应具有较好的交际能力。有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与外籍医生交流的过程中,也常常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影响到合作关系。正如Wolfson所说的“,在与外国人接触当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言或句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因为本族人不大会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因此,文化错误(即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觉得不合适或者不能接受的语言或行为)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更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这违背了学习语言的初衷。3简述大学英语教学范围内中英文化间的差异种种

在大学英语教学范围内,中英文化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3.1环境理解上的差异。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差异,所以中英文化中对环境的理解迥然有异。比如:中国的秋天(autumn),万物开始凋零,故常有“悲、凉、伤、愁”之感,正如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游人思故里的画面跃然纸上;而英国的秋天毫无“愁”反倒有“宁静,欢乐”之情调。

3.2政治理解上的差异。通过一个明显的例

子,就能了解中英文化中对政治理解上的差异:“inpidualism”(个人主义)在英语文化,尤其在以实用主义哲学为“主要思想基础”的美国文化里,人们对其怀着崇尚的情感,赞成并追求之。而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主义是被唾弃的观念,被认为是自私自利的狭隘观念,在情感上是被排斥而不被接纳的。3.3动物理解上的差异。对动物的理解上大概是中文化中差异最大的部分了。比如中国比较崇拜的“dragon(”龙)在汉语里是吉祥、避邪之物,但在英语里是指硕大、凶残的怪兽,是制造水灾,危害人类生存的恶兽。

4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原则研究

首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介绍中西方在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历史背景、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文化的差异,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一些背景知识。如宗教信仰差异是影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因此应该有意识地介绍对西方影响较大的书籍,通过选用典故,讲解词语来源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某语言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最后,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语,比如:现在比较热门的商业英语中的“in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5如何将文化教学灵活的导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来

根据学生的认知度,我们可以把文化教学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归纳为以下三种:

5.1运用情景法创造语言文化氛围。由于真正的目的语环境很少,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虚拟的目的语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目的语文化。例如设计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活动,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选择得体的语言、表情和语调进行表演。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所接触到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5.2语言承载法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语言中所承载的某一文化现象进行直接阐述说明,使学生习得英美文化。例如,讲授Thanks giving一词时,教师要注意其文化内涵,要有意识地介绍感恩节的来历、庆祝方式、相应的风俗习惯,包括食物、礼物等。

5.3通过对比法让学生了解英汉间的差异。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英汉文化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教学中只注重语言形式而忽略文化差异,学生往往会犯错误。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英汉文化间的差异,并且结合语言教学特别是注重词汇、习语、禁忌语、委婉语、比喻等文化内涵的对比教学。

6结论

现阶段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相对较差是不争的事实,这证明,学习者有语言能力并不一定代表他同样也有语用能力,所以,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应该提高对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视,并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假如英语语用能力由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两部分组成,那么语言教学也可以相应的从这两个角度着手。通过对文化的学习可以达到培养社交语用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加引入文化因素,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牛张莉.从文化角度谈英语比喻的翻译[J].英语知识,2006.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影响

小班化教学就是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全面且个性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的教育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真正的意义上实现了因材施教,差异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班化教育将过去的一个班五、六十位学生,转变成为一个班三十几位学生,一方面教学空间得到了改善,教室空间格局得到了改变,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安排课桌排列方式。另一方面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以前人多嘈杂的不利因素被排除,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变得更加游刃有余。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机会增加了,无形中提高了课堂的互动频率,不仅能够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还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质量。

二、提高了师生的课堂满意度

师生的课堂满意度直接地表现出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小班化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人数少了,教师就有了更多的精力、时间,更好地,更全面地去了解学生,考虑学生的需要,从而采用多种对于学生来说易于接受的,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往往都比较愉快,轻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对于课堂的教学也会表现出正面积极的情感和课堂满意度。

三、适应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遗传性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生而有之。再加上后天培养,家庭条件,社会条件之间的不同,使得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心理、个性特点方面等都存在差异。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和目的单一,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小班化教育的实施,可以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充分地利用一切机会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个性培养,因材施教,差异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英语教学现状;文化;培养策略

1.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及现状

跨文化交际活动自古有之,比如我国唐朝的鉴真东渡、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等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长期以来,人们都仅仅视其为一种日常现象,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论研究与考察。真正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是在美国兴起的。20世纪中叶,随着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美国人在本土或在国外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愈加频繁。但是由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全面认识,交际失误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使得美国国内及国外的发展严重受挫。美国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为了让美国的多元化社会和谐地发展,必须有意识地对跨文化交际活动进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引进外资,这使得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迅速站到了世界舞台的前列,参与跨文化交流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形势,减少语用失误,促进我国的发展,大批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开始涌现,胡文仲、贾玉新、高一虹等都对跨文化交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可见,我国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愈加重视。

2.英语教学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已有700多年的外语教育的历史。有证可查,1289年元朝设立的“回回国子学”是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校。之后,明朝有“四夷馆”,清朝有“俄罗斯文馆”。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外语的学习。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列于学校必修课程在全国盛行起来是在1903年。

在近代中国教育上,一直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那就是持续的“外语热”。英语学习受到国家、国家教育工作者、学习者的高度重视。这体现了我国空前的开放意识以及想与世界接轨的迫切心态。过去,我国英语教学的重点是语音语法,哪个学生准确掌握单词的发音、拼写、语法,那么他就是成功的英语学习者。英语教师也以这个标准教授学生、评价学生。然而事实上这仅仅是英语学习非常浅薄的层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可能自如地运用英语,交流起来必定困难重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模式,在语音语法的基础上植入文化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减少文化隔阂,最大限度地降低交际失误。

3.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以往,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作为“桥梁”“纽带”并从事“沟通”“传达”等工作。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学习语言,初衷是为了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也就是说,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书面的或者口头的交流。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我们的教育并不注重在英语课堂上植入文化教育。胡文仲 (1995) 教授指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实际上,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外语的语法、词汇、语音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正确使用语音进行交流的能力。所以,高度重视文化交际必将成为今后英语教育的重要方向。

4.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激发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当今时代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同样的,这也要求英语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把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场合使用合适的语言,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总的来说,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应该注意以下策略:

(1)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一直都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掌握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所以必须提高对英语教师素质的要求。我们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个国家生活在“地球村”中进行频繁的交流,外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所以想要培养出合格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外语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另外,要改变学生不会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教学理论,更重要的是也应具备较强的外语实际运用意识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要传授英语语音知识,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背景知识,比如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以使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初就能意识到学习英美文化是英语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在未来的英语学习中,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习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使语言和文化互为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2)学生应该主动学习西方文化。

中国有句古话:“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就说虽然老师的引导很重要,但是取得成就的大小最终还要取决于个人是否努力。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完全不同于西方。因此为了减少交际失误,学生们应该主动地了解西方文化。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在选择练习听力、口语的题材上有所侧重。在练习听力时,不妨侧重一些具有英语国家背景的听力材料。这样不仅能够渐渐提高我们的听力能力,培养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了解西方思维。当我们不再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期望判断听力内容,而是在听英语材料时能快速转换思维时,就标志着我们在慢慢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另外,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口语无疑是很重要的。在和外国人交流时我们同样要注意双方文化差异,以免造成交际失误。比如我们应该认识到,外国人打招呼只用简单的一句“How are you?”,所以在和他们打招呼时切忌用汉式的“你去哪”“吃过了吗”之类的。不论是听力也好,口语也好,我们都应该注意观察和学习双方的文化差异,要用正确的语言,在适合的场合,说适合的话。

5.结语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等重要。只学习语言不学习文化,必定使学生成为“哑巴英语”,造成交际失误。因此在学习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应更加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植入文化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学生也应该主动地通过书籍、电影或者出国留学等方式学习英美文化,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受得住挑战,把交际失误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Guo-Ming Chen, William J. Starosta.跨文化交际学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陈俊森,樊葳葳,钟华编著.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第4篇

    调查分析揭示,造成大学生体育素养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各个院校开设体育理论课的情况与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情况成正相关,学校理论课规范,教学时数饱满,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越好;反之对体育教育功能认识滞后,体育课重技能、轻知识,学校体育传承体育文化知识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大学生对体育的价值、体育与自己的关系认识比较清楚,对体育的存在状况有着较正确都认知。男生较女生更爱好体育运动,在体育运动中对体育的认识更加客观,体育体验丰富,体育意识较女生更强。但由于高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缺少场地、器材,影响和制约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量和积极性。(3)大学生欣赏体育比赛的意识不强,体育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在体育时间和空间的利用上,每周锻炼1次或2次者居多,体育行为缺乏科学性。体育文化修养低、体育文化意识淡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锻炼的主动性,表现为随意性等特点。(4)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文化素养的内涵不太清楚、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都目标不够明确,整体体育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体育文化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水平。狭义上讲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群体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思想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从广义上讲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产物与各民族的发展历程、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密不可分,其体现出的核心价值不可低估。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对策

    1规范大学体育理论课教学,课程设置更科学高校应当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顺应时代要求,重视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在教学大纲中对体育理论课比例、授课时数明确规定,严格按计划执行。体育部专门组成教学小组,出体育理论课考试试题库,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状况进行测试。同时通过公开课的方式对教师的理论课教学水平进行考核。

    体育理论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更科学、更全面。教师在讲授各专项理论知识的同时,其教学内容还应涉及体育发展史、体育欣赏、体育文化、民族体育等各个领域。通过对体育教育功能的宣传,使学校体育传承体育文化知识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改变传统体育教育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传统体育教育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教师将熟练掌握整个套路作为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以示范为主,学生单纯模仿。

    由于忽视对太极文化内容的讲授,学生对太极拳的起源、发展、特点、独特的健身价值、攻防技巧及与美学、哲学、医学等相关知识领域缺乏了解。学习兴趣低,主动性差,大部分学生为了考试成绩而练习。太极拳教学随着学期结束而终结,与培养学生将太极拳作为“终身体育”项目,通过学习太极拳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

    3重视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

    教师是最直接的体育文化素养教育内容的设计者和课程实施的参与者。教师的体育文化素养、态度是一个关键因素。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海量的信息资源,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能否具备足够的优质教育资源储备,帮助学生甄别真伪,对学生进行科学性指导非常必要。教师必须重视职后教育,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才能与高校教育改革相适应。学校管理部门也要加强体育课程建设,为教师职后教育提高支持。

    4提高体育资源利用效率,营造良好体育文化氛围

    实行体育经费融资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推动高校体育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开发外围资源-体育赛事,例如CUBA“、飞利浦”足球赛等,进一步激活体育参与性消费。同时也可以通过俱乐部与企业商家拉赞助的形式,承办校内各项赛事。如我校的“红箭篮球俱乐部”、“火红舞协”、“跆英社”、“龙狮协会”等体育社团通过向企业、周边社区组织、商家、校友等筹备经费的方式,成功举办了多项校园内体育比赛。作为回馈俱乐部通过义演、商演的途径走向社会、企业进行互动。我校的“跆英社”在中山公园演出,受到楚天都市报的追踪报道。校园体育赛事精彩纷呈、学生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文化蓬勃发展,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第5篇

【摘要】

英语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知识,因此英语教学中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是相当重要的。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并更准确学习和运用英语,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英语教学;策略;方法

一、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可能主动自发的学习,并深入钻研。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文化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进入与中华文化同样古老和宏伟的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感受西方社会不同的风俗习惯。如在《Abraham Lincoln》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林肯从一介平民到美利坚总统的奋斗历程,让学生感受一个伟大的人格的永恒魅力;在新教材《Olympic games》中,可使学生更好地明白奥运会的相关知识和体育竞技运动的发展史。

二、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个学习外语的问题。他们觉得,只要会外语,剩下的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解决。然而,常识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无礼;一种文化下的人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带侮辱性的话;拿汉语的习惯去套外语,有的时候套得对,有的时候则会套错。有些人将跨文化交际等同于外语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四会能力当然很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是它远不是问题全部。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能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

三、培养与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不同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四、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英语达到交际、交流的目的,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并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够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够实现沟通,大面积、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从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文化选择性 英语教学 启发作用

一、文化传递与文化选择性

文化传递,顾名思义,即指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之间的传递,此处的文化包涵一切与各种不同文化相关的或能反映文化的知识、技能、观念、语言等。文化传递理论中最为著名也最具研究价值的是谜米理论,“谜米”一词被收录入2001年出版的《新牛津英语词典》,定义为“谜米: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在谜米学理论中,“谜米被视为除基因之外的另一种独立存在的复制因子(Blackmore,1999:30)”,它的产生被认为是基因进化的结果。其次,该理论强调“只有当基因的进化产生了具有模仿能力的大脑之后,谜米才得以形成(Blackmore,1999:31)”。在谜米理论的诸多观点中,文化选择性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构成:

1.文化对语言的选择性。一种文化可依靠诸多媒介呈现或传递、传递,而其中最主要的媒介就是语言,而语言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相应文化选择的结果。因此,要想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要掌握好相应的文化。在英语学习中,中国学生如果仅仅停留在单纯语言知识的学习上,是很难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惟有在将英语国家的文化予以内化的前提下,才能从根本上掌握好英语。

2.各种地域文化间具有选择性。谜米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谜米是可接受,什么样的谜米是不可以接受的……决定于他的整个谜米库的整体性质(Blackmore,1999:166)”,也就是说,一旦某人习得了某一文化的核心部分,即他所习得的文化的整体性质已经确定,那么他就会根据这一整体性质,有选择地接受外来文化。

二、英语教学的双向传递与接受

由上述观点可以看出,文化对于语言的选择性决定了人们只有在掌握好某一文化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掌握好相应的语言;人们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不可能不受到本民族或本国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文化选择性虽然保证了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独立性,但却阻碍了我们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进而影响了我们对外语的学习。在英语教学的初期或前期,主要是教师之于学生的传递,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学生之于教师的传递的比重会逐步提高。但总的来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之于学生传递将始终占首要地位。

传递与接受的双向性同样体现在教学客体中,英语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及文化与中文知识、中文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中国文化的区别和差异不言而喻。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分析,这一点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将英语视为自己国家语言文化和敌对方,从心理上完全排斥,不愿意接触,更不愿意接受;另一种是将其视为在地位和层次上高于自己国家语言文化的进步方,心理上极度重视,甚至开始排斥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化。在英语学习中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英语教学的初期阶段,除了让学生明确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外,更重要的是要消除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不平衡心理,无论是排斥厌恶还是崇洋,因为这种不平衡、不协调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三、能动性与被动性及有意识与无意识

在教学这种传递活动中无论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也不管是作为传递方,还是作为接受方,两者都是具有较强的主体性。教学可以看作教师与学生以知识及文化的传递为中介和手段进行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以及相互提高、相互促进的活动。这就决定了教师之于学生的传递与学生之于教师的传递是能动性与被动性、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

在教师之于学生的传递中,教师要传递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文化给学生,主要决定于教师总体的目标及需要,即如何培养学生及培养出什么样水平和层次的学生,教师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中选择那些能造就特定角色和模式的部分作为传递内容;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什么样的文化知识,主要决定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即使自己成为什么样水平层次的人才,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接受教师传递有助于特定角色形成的那部分文化知识,并将其内在化为个人的意识和行为。学生对教师的文化知识接受同时也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这种被动性将随着他们自身的发展而逐步减轻。就英语教学而言,在初期阶段,教师会选择简单的、趣味性强的、与现实生活贴近的、符合那个年龄学生的接受程度的文化知识来传递,而学生在开始时基本上是全盘接受教师所传递过来的信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他们自身认识的提高,学生会对教师所传递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接受,即接受他感兴趣的,排斥不感兴趣的。在学生之于教师的关系中,学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讲自己对知识文化的掌握情况传递给教师,教师有选择性地接受学生主体传递过来的信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同时,教师也能因此进行自我调整或提高,以使自己更胜任传递方的工作。

四、对英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要想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英语教师首先应尽量多使用英语教学,课后也能与学生多用英语交流;其次,教师应摆正对外来文化知识的态度,要正确选择其中有价值、有意义的部分传递给学生;并且,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建设,与时俱进,接受外来先进知识、技能和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担当起传递方的重任。

在英语教学不同时期中,教学工作者应当合理安排好文化和语言教学的比重。在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时,就应通过适当的手段使学生对外来文化有所认识。中学阶段,首先应着重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以提高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其次,在不影响中国文化习得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学习外来文化,特别是外来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和精华部分。大学阶段,在语言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提高之外,应教育学生注重中外文化的比较和对比,使他们消除对外来文化的各种不正确、不理智及不平衡心理,以平常心待之,这样也便于他们更科学地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性地接受;而且,通过比较和对比两种文化的区别和差异,也可以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尽可能地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Blackmore,Susan. The Meme Machin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20-166.

[2]端木义万.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51.

[3]姜萍.从谜米理论看文化的选择性与英语教学. 宜春学院学报[J].2007,(29):172-174.

[4]刘润清,S. R. Magee, 王平. 语言学入门[M]. 北京.1988.208-231.

[5]顾嘉祖,程爱民,吕俊. 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化中的隐蔽文化[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汪德华. 英汉思维方式对其语言、文字的影响[J]. 外语与英语教学,2003(3):34-36.

第7篇

关键词:宗教文化 英语词汇 影响 英语教学

一、引言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和交际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词汇。基督教发源于中东地区,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1300年的巴勒斯坦地区。公元4世纪,古罗马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将基督教定为正统国教,基督教逐渐影响了西方的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直至现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基督教文化经过不断的推进,已经融入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文学、哲学、历史、美术等,影响由深入浅、由少入多。而在这其中,对于英语语言的影响是不应该被忽视的重要部分。正如萨丕尔在《语言论》里的观点:“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离不开文化存在。”[1]《语言学纲要》里对它们的关系也这样解释:“语言是一种符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2]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语言教学,我们就要全面了解文化,对英语的语言做深入的认识。

二、基督教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外来宗教对一个社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伦理道德和哲学观念上 ,而且也无疑会反映在语言上 ,如大量的宗教术语随着宗教的传播,逐步普及开来 ,最终成为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普通词语。”[3]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语法、语音、词汇等。其中词汇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这主要是因为词汇被认为是语言的基础。词汇的研究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二是因为词汇在对文化影响的反映上是最直接和迅速的。所以,我们研究任何文化对一门语言的影响都应当从词汇开始。而且和基督教有关的词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普遍的。就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口语中频繁使用的“Oh, my God”,“Jesus”,就有“God”和“Jesus”这两个十分地道的基督教用语。所以,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基督教对于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刻地融入了英语国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体现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上来说,研究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词汇的影响的重要性。

(一)从一般词汇看影响

基督教对于英语一般词汇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宗教词汇上。由于基督教已经渗透到了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基督教本身的发展过程中,针对关于宗教文化本身的词汇的文化背景作一定的分析有利于体现原词汇的宗教文化特点,以及这类词汇在文章中的搭配应体现其宗教意义上的准确性和一贯性。例如:Christianity(基督教),Catholicism(天主教),Protestantism(新教,耶稣教),Puritanism(清教)。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不同派别的教义有所区别,各有特点,了解不同教派中的宗教词汇有利于对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再比如angel,theology,church等等也源自于宗教词汇。

其次,基督教对于英语词汇的影响还体现在基本词汇上。例如,英语中表示“替罪羊”意思的单词有fall guy,whipping boy,scapegoat等。但是,scapegoat有其独特的宗教文化背景,其来源于《圣经》中亚伯拉罕用一只迷了路的山羊来代替以撒做燔祭,于是英语中就用scapegoat来指代人受罪的人,即“替罪羊”。 再如:还有一些从原来的宗教意义中逐渐派生出新的词义,从而变成了英语日常词汇。如:creature,源于《创世纪》,本意指上帝创造的东西,现在指生物。这些单词的原始意义只用于宗教范围内,而它们的派生意义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因此它们的意义更活跃,使用频率更高。

(二)从熟语看影响

熟语,又叫习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前面我们说的都是基督教文化对一般词汇的影响,既然是探讨基督教文化对词汇的影响,那我们就不得不提其对熟语的影响,因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词汇的影响是全面,而且深入的。例如:“Apple of one’s eye”表示十分心爱之物、掌上明珠、心肝宝贝的意思。这个熟语来自于《圣经》中的:“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即:如同保护眼中的瞳孔一样来保护我。 这里的apple不是苹果的意思,指的是瞳孔,是用眼睛里最敏感最珍贵的部分来比喻心爱之物。又如:在《圣经》中多次出现的an eye for an eye,如“The punishment is to be a life for a life, an eye for an eye”,这里的an eye for an eye和汉语习语中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意思相似。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原是圣经或其教义中的典故,却在基督教传播、基督教文化深入的过程中经过精练而形成的英语习语,并迅速成为英语词汇的一部分,被人们接受使用,基督教文化对其的影响可见一斑。而且在宗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中,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熟语的影响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在英语语言史上,基督教文化不仅对宗教词汇和基本词汇有影响,还产生了大量的习语,这相对于其他宗教对于英语习语的影响少之又少的情况来看,足以看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巨大影响。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只是机械地解释该熟语的意思,而不解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学习者是无法真正做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的。

三、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要熟练地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性。文化的内容积淀于语言之中,而在语言中,词汇是最积极活跃的部分。所以词汇在语言技能的发展中十分重要。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词汇学习只重视掌握单词的读音、拼写、词形变化等表面层次,忽略了词汇蕴含的深层文化含义,使得词汇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文化能力培养的缺失不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4]因此,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研究一直以来受到英语教育者的重视,提出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田亚亚(2009)指出:“英语教学中应当注重基督教文化的导入。”[5]基督教对英语词汇的影响深远,在词汇教学中注意文化知识的导入,有利于学习者词汇学习兴趣的提高,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切实做到跨文化交际的要求。

词汇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Inductive instruction(直接教学)和Explicit instruction(间接教学)。直接教学可以根据教学材料进行直接的词汇教学,而间接教学是通过对教学材料的分析,在实践中习得词汇。无论是哪种教学方法在词汇文化导入时都“应该遵循实用性原则、对照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文化互动原则”。[6]因此,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以及互动等途径进行教学,提高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效率与质量。

四、结语

经过前面的具体的分析,总结来说,基督教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对英语词汇的数量上的扩充。从内容上说,词汇被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一般词汇是人们常用的容易显现文化影响的部分,而基本词汇则是一个民族的人民日常都在使用的、不容易起变化的、比较稳固的、构词能力强的词汇的核心部分。基督教文化在英语中的影响由此可见,它不仅仅是对已有词汇数量上进行扩充,还有很多基督教词汇融入到基本词汇的范畴,这些词语不仅被频繁使用,而且有的还拥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至今仍然不断地在生成新的词语。其次, 促进英语构词法的发展。在英语的发展史上, 圣经的翻译使得众多基督教词语涌现, 促进了英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经过对基督教文化对英语语词汇影响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而且词汇也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历史文化特色。离开文化背景,就很难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更谈不上准确使用了。所以在英语词汇的教学中,教师面对汉语文化影响下的学生,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对所教授的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加以深刻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帮助学生学习词汇时,准确把握蕴涵在词汇之中,特别是熟语中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内涵。确实,基督教文化对于英语词汇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本文只是对这个问题作了较简单的研究和论述,但是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发展促进是值得我们去更加不断深入的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 陈登.论外来宗教文化在英语和汉语词汇中的积淀[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4] 张华.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7).

[5] 田亚亚.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J].商洛学院学报,2009(3).

第8篇

关键词:话轮创编;语言情境;话轮辅助语;综合语用话轮中图分类号:G63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20-011.现状分析及课标要求

课堂观察表明,我国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普遍不够高。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满足于学生能读会说教材内对话内容为目的,不能将对话引入深入,进入深层次交际,因交际的完整性得不到实现,交际的深度达不到要求,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得不到高质量的培养。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各种语言知识的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高学生"用英语做事情" 的能力服务(教学建议二),即语言知识教学应该以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2.对话教学中语用话轮

对话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交际活动,在对话中不断地感受、吸纳、批判、反思、重构和创造的过程。所谓话轮,是会话的基本单位,是人们日常对话的基本结构,是交流得以持续进行的语言范围和自然交流的内容框架。正如萨克期(H.soaks)等指出,人们的交谈特点是轮流说话,一次会话至少由两个话轮(turn)组成;A先说,停下来后,B在接着说。任务后的综合语用话轮是对对话知识运用的一种反映,是对话知识运用的提炼和升华。运用外语会话的能力是外语的话语能力的核心。

3.综合语用话轮创编的问题及建议

问题一:情境不真实贴切,任务不突出,生硬对话对话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习惯性语言,是自然而生成的交流。脱离了情境,对话交际也就失去其意义。波兰的人类语言学家Malinowski最早提出了语境的概念,他认为,"话语和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观察到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能读会说教材内对话内容为目的,让学生生硬地用本课的重点目标语句来问答,对话的情境不贴切,任务无意义、不真实,不能引起说的欲望,学生的对话产生得牵强、机械、枯燥!如,在PEP6 Unit5 Look at the monkeys. A Let's talk中,本课的语言功能是让学生学会用"What's the monkey doing? It's jumping/running...."询问并回答动物正在做的动作。教师在教授这一课中,最后的综合语用任务是让学生互问动物正在做的动作。课件中呈现一幅动物园中很多动物在做动作的图画,让学生用"What's ....doing? It's ...."来相互问答。笔者观察到课堂中学生对于教师的这一活动,问答的兴趣较低,机械问答。这样的话轮情境不贴切且没有信息差,所创设的任务不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失去了思维理解和体验的一个过程。

建议一:融入真实的语言情境,以生活化的任务为驱动。

人类学家马林斯诺指出:"如果没有语言情景,词就没有意义,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词语也只有在情景语境中才能产生意义。"对话更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自然而生成,语言的情境是对话的源头,是激发人产生对话的初始动力。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抓住对话文本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情境。并提出生活化的任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以任务为驱动,这是对话产生的结构框架。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的语境是动物园正在举行运动会(多媒体呈现运动会场面的动画及背景声音),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动物运动会中。教师介绍一只盲松鼠也正在听运动会,她看不到,只能问身边的小动物那些运动员正在做的事情、动作。教师提出的任务是当盲松鼠的运动会解说员。在此情境及任务下,同学们分小组来语用本课的知识。一个人当盲松鼠,其他三人当她的运动会解说员,话轮框架应运而生:

Blind squirrel: Hey, what's the monkey doing?

A: It's jumping.

Blind squirrel: Cool! And what's the rabbit doing?

B: It's running.

Blind squirrel: Wow. What's the ... doing?

C:It's....

Blind squirrel: Great! And the kangaroo?

A: ......

在建构主义思想的引导下,此话轮是通过真实的语境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此情境中的对话是自然,让学生有言可语;以生活化、真实性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又言又语的兴奋剂,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将语言体系和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感悟对话,习得语言。越是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贴近实际的情境,学生越是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对话学习。

问题二:只有重点句,目标语句。

通常教师在备课是,最先把握的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目标语句是什么?以致其眼中只围绕着重点句型转,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完全是当堂所学的教材文本,既缺少与旧知融会贯通,又缺少了对新内容的创造性运用。如在PEP3 Unit5 What would you like? A Let's talk中,本课的语言功能是学生学会使用"What would you like? "来询问他人喜欢的食物,并用" I'd like ..."来回答及表达自己喜欢的食物。教师创设的情境是去餐厅点餐,最后的综合语用任务是点餐大调查,了解朋友们喜欢的食物。教师创编的话轮是:

A: What would you like?

B: I'd like .... What would you like?

A: I'd like ....

Food

NamericebeefvegetablesfishmilkeggNina√√本课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设置点餐大调查的任务能很好的让学生语用本课的知识。但是综合语用任务中,教师所创设的话轮只有孤立的两句目标语,不符合日常生活中对话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形成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的思维能力。

建议二:添加话轮辅助语,让话轮更丰满、有韵味。

话轮辅助语犹如对话教学中的"油"! 在创编话轮时,基于教学目标,在真实语言情境的前提下,及生活化的任务驱动下,添加对话辅助语就好比让话轮有了油能自由地转的起来,让学生展开自然、生动的对话。比如在这一课中,可以添加"Cool!" "Great!" "Fish is yummy!"等话轮辅助语,让对话生成得更自然、自由。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创编后的对话轮:

A: Sally, what would you like?

第9篇

解析化学,特殊理会

巧妙地采用特殊化的记忆方式去理解化学,让充满激情的学生体验化学课堂教学的快乐,这不仅能给化学课堂教学注入超出寻常的活力,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满腔热情.例: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1.977g/L,可记忆为“要点酒吃吃”;地壳中列前三位元素O、Si、Al可记忆为“养闺女”;再例:学生常常很难记住一些人体必要的微量元素.教师则帮助它们重新排列:铁、铬、锰、钼、铜、硒、氟、锌、钴(铁哥们,摸点东西不辛苦),学生听了往往觉得非常有趣,一下就容易记住了.

活化化学,表述灵动

常言道:教学有法无定法,关键在得法.运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再恰当也不过了.化学教师谈吐得体,用词新颖,表情丰富,富有激情的教学手法,都来自于自身长期积累的教学功底.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把化学知识讲授得通俗易懂,出神入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置身课堂,心旷神怡,兴趣盎然,把学习化学当成了一种快乐的享受.例:CO还原CuO,此反应化学方程式既不属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也不属于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为了帮助学生记住,可以标出“#”符号,可以理解为“四不象”,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一类,学生看了这个字,忍俊不禁,岂会再错.再例:用CO和H2“早出晚归”,而酒精灯“迟到早退”比喻CO和H2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玻璃管内黑色CuO粉末变为光亮红色的Cu,可理喻为CO和H2使CuO从“黑暗走向了光明”;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CO和H2最后停止加热,则防止生成的铜再度被氧化变成了氧化铜可谓之“涛声依旧”.

亮丽化学,多变新异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极易造成学生学习枯燥,感觉没有新意,教师则时常授予合乎当代学生认知的教学方式,让新意的亮点频频出现于课堂,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充满活力.教者激情奔放,学者情绪高涨,教学双方都相得益彰,教学效果大为增强.例:讲授“空气”,教师与学生互动,每人可以伸出双手,然后轻轻捧起,让学生感受手中之物的存在.或者让学生猜谜,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再例: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割成原子,而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原子本身没有改变.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学生互相交换位置,让学生学生感受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最小的粒子.如此的课堂教学,一定让学生终身难忘!

第10篇

【关键词】 语文对话 教学目标 特点原则 策略模式 评价

对话理论如何与中国国情相沟通、如何应用对话理论来指导教学,将对话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中学语文对话教学是我们亟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过去,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了一些与素质教育相悖的问题。那么到底何谓语文对话教学?如何进行语文对话教学呢?本文尝试根据对话教学的原理,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阐述了语文对话教学的内涵、特点、原则、实施策略、中学语文对话教学的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旨在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废"的现状,探索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 1.语文对话教学的概念界定

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就是广义的对话,既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言语交谈,也指通过人对文本、他者的理解、感悟和批判、表达而展开的精神活动,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不断地体认、吸纳、批判、反思、重构和创造的过程,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承载着厚重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本文所说的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是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学,它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通过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对话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存在价值,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们母语的特点和汉语学习的自身规律,我们认为语文对话教学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思和社会实践中,坚持生活化、审美化、开放性、全息性、实践性、创造性、最优化的教学原则,把握和谐、主体、民主、生成、发展、多维、体验、感悟等特征,以诵读、揣摩、感悟、体验、品味、质疑、探究、倾听、想象等为主要方式,在复杂丰富而又生动活泼的对话场和交融互动的立体网络形式中,通过与文本、他者(同学、老师、作者、编者、生活、自然、社会、人生、网络)、自我的心灵等多元对话,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而人人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方式,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学会审美创造,完善人格,净化心灵,构建精神家园,实现诗意的栖居,进而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走向人生的完美境界的教学。

 2.语文对话教学的特点

 2.1 和谐性

 和谐是对话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的课堂是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课堂,要做到师生关系平等美、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共享美、教学过程流畅美、教学内容丰富有效美。对话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座位、环境各要素具有不同的质、能和效用,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条件适宜,就能各自将潜能释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形成各种组合和互补优势,从而提高系统的活力和效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世界的基本要素,语文对话教学追求诗意的栖居,首先要营造诗意栖居的环境,这就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亲善,相互接纳,相互帮助。对话的对象要以诚相待,每一位对话者要有博爱之心。师爱荡漾,民主人道,公平正义,保证每一位对话成员的对话权利,维护对话权益,形成合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秩序的对话行为规范。

 2.2 民主性

 既然学习是一种对话,对话的多主体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民主、平等、真诚、信任和共同建设的对话氛围是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对话的前提条件,是教学民主的真诚呼唤。实现有效对话教学的策略之一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

 2.3 主体性

 如前所说,对话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更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对话建立在最基本的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关系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关系。

 2.4 生成性

 对话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对话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互动合作是对话的基本手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不断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他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建立在对话基础上,教学会超越传递信息的功能,具有生成性。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对话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

 2.5 创新性

第11篇

关键词:文化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良好的教师文化是促进教师自我约束、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有效载体,是推动教师更好更快发展的有效途径。着力打造教师队伍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营造凝心聚力、合作进取的教学氛围,是我校教师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打造幸福文化,让教师愉悦工作

幸福是一种向往,幸福是一种情结。素质教育实施的本源,就是要把幸福落在终端。真正的素质教育,既让学生塑造人格、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又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一是幸福来自教师职业。“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培养有幸福感的学生,就需要有一大批拥有幸福职业感的教师。我校按照“让每个生命都阳光灿烂,培养有情趣、有灵魂、有眼光的现代人”的办学目标,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关注和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做有思想有内涵的教师,培养一批师德高、业务精、幸福指数强的教师团队。

二是幸福来自领导关爱。让老师们幸福工作,要有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学校从办公桌到椅子,从作业柜到沙发、窗帘、穿衣镜及各种花草,都是学校经过精心设计和布置。

三是幸福来自给予机会。每学期,只要有学习机会,学校都分批安排老师外出参观学习,既放松了身心,愉悦了心情,又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教师在学习感悟中增强专业能力。

二、打造学习文化,让教师高效工作

“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文化知识,不断增强文化底蕴,使教育教学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一是注重专家引领。教育是唤醒,是点燃,是激发,是一种智慧,一种选择。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教师培训,先后聘请了教育专家为教师作专题报告。不断提升教师素养,从优秀走向卓越。

二是深化教师读书工程。“做一个美好的读书人” 是我校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学校利用专项经费购买了教育教学书籍,让教师静下心来,读经典,读名著,既可以增加人文底蕴,又能培养优良品德,提高读写能力。

三是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学校注重教师的校本培训,开展“三字一画”培训工程,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基本功。

三、打造合作文化,让教师快乐工作

教育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支撑学校发展需要全体教师的整体实力和共同努力。加强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分享教学经验、教学技能,着力培养教师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实现工作效能的最大化。

一是同步研讨。教研组是学校研讨活动的主阵地。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问题研究,优秀课堂录像观摩等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都是在教研组内进行的。大家共同研讨、分析、总结,提升教学水平。

二是课堂展示。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每个学期学校开展“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在课堂展示后,研讨活动及时跟进,由老师们分析讨论、集思广益,总结出课堂教学的得失,使作课教师有的放失,不断修正与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了由讲授课堂向思维课堂转变。

三是师徒结对。为充分发挥名师带动作用,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对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提出拜师结队方案,采取自愿报名,双方自愿形式。借助名师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使青年教师在成长道路上少走弯路,搭建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

四、打造反思文化,让教师快乐成长

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重视教学反思的实质,就是努力唤醒教师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

一是课前与课后反思。集体备课多倾向于教学设计的共性,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推敲、斟酌,可以根据自己教学需要在教案上涂改、增删,形成适应师情学情的个性化教案。教案实施后,教师就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灵感、困感等记录下来,正是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阶梯。

二是即时性反思。每位教师人手一本《教学随笔》,及时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误,记录精彩的教学片段,记录典型的教学案例,写下自己的教学随想、教学日记、教学故事等,把自己教学的足迹点点滴滴积累下来,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进步。

三是阶段性反思。认真总结每学期工作情况,按照教学和素质两方面进行客观评价。教学方面包括教学设计、学生管理、教学促进、学生评价等;素质方面包括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质等。从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以便扬长补短,不断提升自我。

总之,推进教师文化建设,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增进教师队伍凝聚力,营造民主、和谐、进取、合作的幸福家园。金燕小学正在努力着、成长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央教育科学院所.2010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01

美国学者John .H .Schumann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社会文化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从而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文化适应理论从社会文化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来考察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外在因素,这一理论假设开辟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新视角。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在第二语言的习得的研究中,学者们应注重社会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从文化角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本文将集中介绍此理论,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文化适应模式的核心内容

(一)含义

文化适应模式的核心内容是: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连续系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

文化适应模式强调外在社会文化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水平高低的影响,但文化适应模式并不能充分解释第二语言知识的内化和运用的过程。这些外在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影响学习者习得汉语的效率和水平,在汉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愿意或能否把所习得语言的文化与习得者文化融合,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习者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文化适应模式的两个因素

1.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关系,它影响着两个群体接触的程度和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社会距离由体现两个群体关系的一系列社会因素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被同化,或保留自己文化,还是二者兼顾,即既适应目的语文化,又沿袭自己的文化方式。

(2)封闭程度,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共同享用社会设施、共同工作的程度。

(3)社会主导模式,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目的语群体的平等程度,最好是两者处于平等地位。

(4)态度,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对目的语群体的整体态度。

此外,还包括群体大小,文化相似性,凝聚程度和打算居住时间这几个方面。

2.心理距离

社会距离考察的是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心理距离是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大致相互关联的四项因素构成。

(1)语言休克,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

(2)文化休克,指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

(3)学习动机,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动机分为结合型和工具型。前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该社团的生活,后者则仅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学习目的语。

(4)语言疆界渗透性,指学习者的话语自我塑性和僵化程度。语言自我是指外语学习者在母语习得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并具有保护性能的一种心理屏障。对外语学习的心理抑制作用越强,自我透性越弱,语言信息就越不容易吸收。

二、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人类生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始终发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下,因此可以说明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任何语言都是习得行为的方式的复杂体”,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习得汉语语言和交际能力。因此我们要考虑文化适应模式对人的影响,尤其是Schumann所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做好留学生来中国前的准备工作

国外的留学生既然想来中国学习,那么他必然是对中国文化感到好奇和新鲜有趣,从而有意愿学习有关中国的知识,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因此在他们来中国之前,可以和他们所在的学校或者机构组织协调沟通好,把他所要到达的目的地的基本概况,风俗人情,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介绍,培养他们学习文化的意识,使他们心里有一定的准备。以免来中国之后不适应,感觉想象的和现实有一定的差异,造成情绪低落。

2.组织有关中国文化的活动,加深交流

在留学生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言语技能的同时,我们可以开设一些文化课程,诸如介绍剪纸文化,面人文化,陶艺文化等等,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在留学生学习之余组织一定的课外文化活动、社团活动,让留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这样会促进留学生对中国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理解,体会出自己国家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理念的异同。这不仅使留学生和目的语群体一起体验了中国文化,还降低了留学生群体的封闭程度,使他们在学习汉语时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正面态度。促进留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3.培养优秀的汉语国际教师

留学生去别的国家学习,在语言交际方面多少都会有点不自信,同时我国有的学校对留学生的授课方式是好几个国家的学生组成一个班集体,学生之间彼此不熟悉,这样会造成有些留学生害怕说错而羞于开口说话,造成文化休克。因此培养一个优秀的汉语国际教师十分重要。作为老师应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明白学习语言是学习一种知识和文化。老师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有开口说话的欲望,使他们乐于开流,增进同学之间友谊。在平时老师也要和学生多交流沟通,掌握留学生情况,听取他们的建议,为以后课程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4.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心理有障碍的留学生排忧解难

第13篇

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们理应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及其课堂教学反馈说明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使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增加的文化间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员不仅具各娴熟的外语语言知识,还要熟悉对象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对外交往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交往的成败,甚至会导致民族间的误解或隔阂。过去人们一贯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外交流的桥梁。然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参与涉外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就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系统、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交往(Samo-var,2004)。尽管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外语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1951年发展至今,跨文化交际己有近60年的历史了。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体系,正逐渐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学科。在国外,跨文化交际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现在己有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然而,在我国,虽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并不十分广泛。在我国,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甚少,然而毕业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直接接触不同国家人士的机会却在与日俱增,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等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中国和其他众多国家在文化交际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尤其要注重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不仅能够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还会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新奇与挑战,提高学习动力。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遵循一贯谦虚谨慎的作风,倾向谦虚的思维方式,常用”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恭维;西方人则喜欢实话实说,他们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中国人比较关心细节,关注周围的一切事物,常使用劝告的表达方式,会告诉他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西方人倾向自由,喜欢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中国式的关切有时不但不领情,还会产生反感造成交流障碍。再如,打招呼时,中国人一般比较关注对方的处境或动向,会问”去哪儿?”,”吃过了吗”,‘,您是上班还是下班?”等等(可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而西方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隐私,所以会感到困惑、茫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他们见面打招呼时会说一些不会涉及实质性内容的话语,如”Hello/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How do youdo?",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等,纯属客套的lb]候语。因为”Have youeaten?"对方可能会认为这不仅是一种问候,同时也是一种邀请。"Whereare you,going?"更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或反感,他们会想"It’s none ofyour business."同时,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中国人为此并不生气,会认为这是一种关心,而西方人听到’’You are fat, You are so thin’,则会感到尴尬,认为很不礼貌。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Fraise,2000)。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即引入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知识,不但有益于学生的外语综合知识的习得,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性格,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我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同时也说明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通讯方式的普及,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从仁世纪80年代起,以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花旗银行、商业联盟保险公司、IBM公司、雀巢奶品公司等为代表的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相继设立了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机构,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在外交官、跨国工作人员、和平组织志愿者的培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庄恩平,2006)。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己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三、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教学与反馈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已日趋重要,这不仅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是不容忽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多地选择了在公司或企业就职,他们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从事研发工作,有的搞营销,有的搞人事管理等等。工作性质各有不同,然而不管哪项工作,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定的英语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显示其优势。因为就职于公司或企业的人,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还要有很好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前景。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将不可避免的要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交往,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每个专业的同学在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各国的文化特色和一定的交际原则。假如你是位技术工作者,你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拥有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外工作者进行交流,或参加某项活动,那么此时你就应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怎样问好,如何友好地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哪些礼仪等等,交流的顺畅与否会直接影响日后的合作。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如何避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交际的差异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实力和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我校特对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起初,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并不很高,期望值不大。在他们看来,自己现在己经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足以证明自己己经掌握了足够的英语语言知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检验的就是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通过测试的同学,说明其英语水平相当不错,综合能力也很强,对于一般的交流不成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英语能力的提升空间并不大,选读《跨文化交际课程》纯粹是为了几个学分。然而,随着课程学习的循序渐进,学生不断地发现自身在外语交流与沟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听说读写方面竟然都出现瓶颈。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除讲解一些交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外,还会结合社会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无论是课堂上口头表达,还是课后是书面论述,都让学生看到了不足之处和学习方向。他们的外语学习欲得到了激发。过去所表现出来的自满厌学情绪现在完全被渴望求知所取代。第一次做书面作业时,有的学生不以为然,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所写的文章不错,传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可是,经过老师课堂上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英写作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后,他们翻然醒悟。自己的文章原来是破绽百出一立意不清、组织不严、结构有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顺,逻辑性差。不仅不足以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很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对照所学内容,分析病因,他们发现自己所写的英语文章之所以不地道是因为自己在语篇的组织过程中没有形成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文章不够连贯,篇章结构散乱,整篇文章缺乏洋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逐步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感觉到英语知识的无限和自己英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已深得人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强烈要求1)提前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2)延长该课程的学时,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更早地接受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渐渐复苏,我国对外交往的幅度也会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有超强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综合课程,是训练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实践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其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还培养了学生礼貌待客、文明出行、尊敬他人、规范礼仪。

第14篇

关键词:高校 英语教学 文化能力

一、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现状

英语是我国高校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法依旧是传统的主流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是在文化能力方面的缺陷也逐渐体现出来。这就导致这些外语人才在与外国人的实际交流中出现跨文化交际方面能力的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学法理论问题。在我国主流的英语教学法中,教师对学习者的培养主要为语言能力方面,对文化能力培养却不够重视,忽视了英语文化在实际的教学与交往中的重要性。

2、教学模式问题。在一些高校中,除了英语专业外几乎不设置跨文化交际的科目,对于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跨文化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这就导致学习者无法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无法理解英语文化在交际中的作用。而关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大纲更是高校英语教学中缺失的部分。

3、意识问题。虽然英语作为我国学生所学习的非常重要的第二语言,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学习者应用到英语的地方非常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与学生无法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4、与英美文化接触不多。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一些英语教师没有接受文化教学的专业训练,与英美文化接触不多,因此对英美文化了解不够透彻。

5、评估与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在高校中,对学习者的考核主要是对其知识、能力、交际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估,并且也将这几方面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主要目标,而英语语言中所具有的文化含义则被忽略,致使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能力不高。

6、刻板的英语学习。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有很大一部分是依托大量的英语词汇的积累,这种学习方式难免会使学习者忽略英语中所具有的文化内容。

二、高校教学改善的方法

在高校中,大学英语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给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上应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制定出更适合高校学生的教学方法,扩充原有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参照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教学大纲。注重学习者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将跨文化交际纳入教学大纲之中,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2、提高教学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并提高对跨文化交际重要性的意识,教师在授课中,需要将英美文化融入到授课的内容中。

3、制定相应教材。这就需要专业的研究学者对大学英语与跨文化交际进行研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制定出适合高校教学的教学法。

三、文化教学的方法

1、显性文化教学法

此方法主要是英语教学相对独立、系统比较直接、以知识为主要重点的文化教学法。其明显的主要特点不仅表现在省时而且高效,同时,这些文化知识资料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方便,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自学。。

2、隐性文化教学法

此法是把英语、文化两方面的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此种方法的长处主要体现在进行课堂的交际活动时,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了解、感知不同文化的机会。

3、综合文化教学法

此方法是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把上述两种教学法的优点总结在一起,把文化知识、文化意识以及行为能力各方面的培养同时进行。

四、文化能力的培养策略

1、优化高校英语教学方式

在有效地进行文化教学过程中,系统的文化教学策略是整个教学的基础。要培养学习者的文化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教授式同开放式两者相结合。传统的教授式是不可缺失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抽出相对的时间讲解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且可以在课堂的最后部分让学习者对本堂文化知识进行自由发言,不仅不需要为了准备话题而费时,而且可以让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得到再次的巩固。

(2)营造出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特意营造真实、轻松的英语文化氛围。老师要把自己定义为引导者与协助者的角色,对学习者给予帮助,多鼓舞学习者进行有效的互动,以树立学生的自信。

(3)教学与实践融合成一体。学习者在走入工作岗位后,从一开始对英语专业地了解到实际中开始应用,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文化能力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2、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技术的持续拓展与网络教学的日趋成熟,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中已经开始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的英语语言智能。根据实际情况,老师可以自行合理的制作课堂CAI教学课件,借助多媒体使图片和文字互相陪衬,使英语语言丰富多彩的表达出来。

(2)借助网络调动学习者的人际交往智能。以学习者的专业为基础设计问题,让学习者借助于网络对相同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可以提高人际关系的技能

(3)借助电子阅览室调动学习者的视觉空间智能。阅览室的资源广、更新快大大的帮助了学习者阅读跨国信息,开阔视野。

五、英语教学文化培养的设计课堂活动

1、短文仿写训练

短文仿写主要是让学习者可以对比两方的文化差异,并且熟悉英美的行文方式,从而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知,加深印象。

2、角色扮演地域文化

老师要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别代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四个国家的居民,把相关的文化资料让学习者进行学习,然后让学习者向大家介绍家乡的文化特色及人文思想。这样学习者可以更多的掌握异国文化的共同点与差异,让学习者了解到,虽然这四个国家都是以英语作为母语,但也会有许多不同之处。

3、参观国外工艺品展览

许多工艺品都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缩影,通过参观国外工艺品可以使学习者更直观的对外国文化进行感受,通过探索工艺品所蕴含的意义,提高学习者对文化接收的意识。

4、寻访外国友人

与外国人进行直接交流是提高学习者对他国文化了解度的一种直接手段,通过与外国人的交流可以从多方面了解外国的文化。

5、欣赏外国影片

让学习者欣赏与外国教育、教学方面相关的影片,可以帮助学习者认识外国教育体系与中国的不同,每个国家都有着独特的教育体系。

结语:

英语作为对外交际中最常应用的语言,而在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对外语人才的文化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其中跨文化交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摇篮,在对学习者的培养中需要应用合适的教学法,重视跨文化交际的培养,从而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竹香.浅谈高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J].校园英语旬刊,2015(12);

第15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高校教育环境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在高校中思想的进步、对政治教育的认知、良好的品格的养成离不开高校的环境氛围熏陶。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高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高校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长期生活的地方,学生往往会因为环境中带来的氛围,渗透着其所带来的人文文化,从而得到感情上的感染,认知得到影响。人类的思想觉悟,品格是否高尚是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的,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诠释了环境对人所带来的影响。

思想政治的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从根本上去使学生认知,理论很难体现出思想政治的精髓。思想政治的教育往往与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优化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在文化素质的学习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校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优化资源优化育人环境的层面上落实。

1.1文化素质的形成

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文化素质的学习需要在特定环境下形成。文化素质实质上是在学习中形成的一种习惯,一种思想。文化素质是学生在知识学习,自我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素质学习中慢慢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基本品质体系。文化素质的学习不单单是指在学校中书面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更多的是在学习的环境中受到的对思想方面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意识。

1.2人文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人文环境往往对教育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人类对社会进行建设,不断完善改进,就是在改善环境。人文环境的形成是通过教育的态度,教育观念的贯彻,学习的风气,所信仰的教学理念等关键性因素所组成的,是一种无形的环境,是潜移默化教育的关键。

人文环境与教育之间是一种相互而生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文环境的形成影响着教育的氛围,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同时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效果,又在影响着整个人文环境。

1.3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带来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注重学习思想政治的创新性,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贯彻学生对学习的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种古板无用的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思想行为上使学生改善不足,规范言行,从思想上使学生取得思想上的进步。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认知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一种无形的作用力,推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贯彻先进的思想。这种有着影响力的环境成为大学生在高校对思想政治成长中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用的对策研究

2.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用在大学生心理认知上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发展离不开其心理的认知,心理认知是自身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所逐渐形成的对兴趣、爱好、需求的一种心理导向。心理认知是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思想上的觉悟和对学习的追求等。外部环境是影响心理认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环境条件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环境给予了学习者一个氛围熏染的过程。思想政治的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是一种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积极意义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赋予的环境条件,可以使教育上需要理解的观念,学习上本身的意义等得到贯彻,对受教育者得到一种渗透性的灌输,同时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中思想不断进步,与外界环境产生共鸣,完善心理上的认知。

2.2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优化人文环境

要缔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从氛围中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造成积极的影响,必须要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入手。思想政治的教育无非就是提高学生思想的觉悟,调动起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从而去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创新意识,在积极的教育引导下,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探究兴趣,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环境。思想政治环境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高校应该着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整体上优化高校的人文环境,贯彻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觉悟,这才是有效提高大生文化整体素质的手段,有利于学生在高校中更好地向全面发展。

3 结语

思想政治的教育潜移默化,优化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在文化素质的学习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校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缔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中,从氛围上感染学生,使学生思想从根本上得到觉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