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行政区划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文章借鉴国外典型都市区发展的经验,对我国都市化地区的发展,提出行政管理上应注意石坪究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都市区行政管理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区先后出现于西欧、北美、亚太以至全球,伴随都市区的出现与发展,都市区的行政组织与管理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广泛关注和学术争论的重要问题.近半个世纪以来,城市聚集化及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兴城市大批出现,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在东部沿海地带特别是原有的城市群区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写京津唐、辽中南、夏漳泉、.山东半岛等),都市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中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群也将崛起,如:江汉平原、中原地区、成都平原、湘中地区、陕西关中盆地等。这些地区在向都市化迈进过程中,都市范围的确定、都市行政管理的职能、都市发展的模式等问题相伴产生,借鉴国外都市区发展中的一些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改革我国现行都市区的行政区划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1都市区行政组织管理范围的确定.
所谓都市区是指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地区共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据此,在划定都市区行政组织管理的合理范围时,需严格分析考察其区域一体化的表现程度。范围过大.不仅不利于区域一体化发展,而且影响都市区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范围过小,又会抑制甚至阻碍都布区的发展。英国曼彻斯特大都市政府之所以解体,除了重要的政治因素外,与其行政范围被缩小有直接关系图。这对于我国都市区行政范围的合理确定,是一个可供参考的例子。
2都市区行政组织与管理模式的建立
都市区内若干城市在地域上的连续性,某些服务的共享性,使得在都市区建立统一的政府和管理机构成为必然,在国外大都市区政府管理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典型的、体制不同的组织方式,即“大都市政府”和一系列松散的职能单一的政府联合委员会,以提供和协调大都市范围的公共服务,如计划、交通、供水、金融等,前者被称为单中心体制,后者被称为多中心体制[’1.象伦敦、墨尔本、多伦多等都市区属单中心体制,曼彻斯特、旧金山等都市区则属多中心体制.两种体制在国外都市区的发展实践中,各表现出自身的优缺点。单中心体制,亦称一元化体制,是指在大都市地区具有唯一的决策中心,有“一个统一的大城市机构”。在这种体制下,可以剔除或减少有害于大城市发展的竟争和冲突,可以使资源流动更为畅通,可以在解决主要问题时适应大都市地区的战略;但这种体制又易陷入等级化的官徐结构危机,突出地表现在对居民日常需求反映的迟钝,不能代表当地的公共利益。呈尔本大都市政府行政结构的演化也体现了这一点。多中心体制又称多元化体侧,是指在大部市地区存在相互独立的多个决策中心,包括正式的综合的政府单位(州、城市、镇等)和大t重登的特殊区域(学区和非学区),各种管理区域的划分和变动以及协调组织的建立,都是谋求特定的公共服务的经济利益的结果.多中心体制试图以此来满足居民的种种孺求和偏好。由于政府较小.公众容易参与鉴督,因而政府对当地居民的需求及其变化更具有弹性,反应更加灵敏。美国堪萨斯市的协调机构—美国中部区域委员会就是这样做的。多中心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实现大都市区内超越各种功能小区的更大地区范圈内的公共利益问题。实现这种公共利益只有通过各地方单位的合作、竞争和协商来提供大规棋的公共服务。事实上,这种合作是相当困难的。
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科技水平乃至管理水平、思想观念等都有很大差异,而且在近期之内,这些地区之间的差距还会拉大.因此,在分析借鉴国外两种都市区行政组织管理模式的同时.还应因地创宜,走多棋式发展的道路[.]。例:在我国的京津唐、苏锡常、厦潭泉等地区,可借鉴多中心体制的实践经验,在我国特有的国体、政体下,探索中国式的地域性和专业性的协调方式,建立市与市、市与县(市)之间的有权威的高效能协调机制,在上海、重庆、武汉、广州等都市区,借鉴单中心体制的实践经验,在适当时候、适当地区,尤其是跨界城市区,建立联合政府,是适应我国城市发展进免或解决“城市病”的一条可行途径。
3明确都市区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
在都市区设立跨城市的区域性的联合政府、机构,对单一城市政府的职能必然产生影响,使单一城市政府的职能相对减少.例如:学区的设立,环保、公共交通、消防、供水等委员会的设立.都减少了单一城市政府的此项功能。因此,如何处理好都市政府与各地方政府职能的关系,成为都市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多伦多都市政府作为解决都市问题、处理地方政府关系的成功范例,对世界城市的发展与管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71。我国与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国体、政体不同,在都市化发展中其组织与管理模式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但多伦多大都市组织与管理成功的经验,对于解决我国都市化地区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问题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多伦多大都市政府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是各级政府有较为明确的职责分工,使各级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责、有所不责,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目前我国政府职能分配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有些事务,从低级地方政府、高级地方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插手管理,这样常常不是各级政府管理效果的盛加,而是相互挤兑、相互推诱,造成管理混乱、行政效串低下.因此,在政府机构改革中,明确各级政府与都市区政府的职责,实行合理分工是极为重要的。
4都市区内地方政府利益的协调
从国外众多都市区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大伦敦、多伦多、墨尔本,还是曼彻斯特、旧金山等,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充满着区域内各城市政府利益间的矛盾,因此,怎样在区域范围内解决各城市共同面对的间题,成为都市区研究的热点。
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中央集权性质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中国特有的“行政区经济”[8]现象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冲突更为加剐,因此处理好都市区各地方政府间利益关系显得异常重要.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城市地区MUC和RCM体系的建立.便是试图在一事定区域范围内联合解决区域性问题的实例之一.在理论上,西方一些学者建立和发展了“公共经济学”力图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分析和解决这类问题.“公共经济学”认为,城市间的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边界与市政公共设施的服务空间的不一致。从“公共经济学”的砚点看,城市政府具有生产和提供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理想的城市政府行政边界.
应当大体上与公共设施的空间服务范围的自然边界相符。事实上,由于不同的公共设施有不同的服务空间范围,因而在西方城乡分治、“切块设市”的体制下,一个城市政府管箱的行政边界不可能与所有的公共设施的自然边界相适应,相邻的区域之间,地域相连的城市之间,公共服务相互渗透,而公共服务的费用支付,却被限定在行政边界范围内。如何建立大城市地区合理的行政管理结构和组织,从而使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达到最佳经济规棋,便成为西方管理及经济学者十分关注和争论的热门课题。一些学者认为应通过联合所有的政府服务(总费用)来考察规模经济.在都市化区域实行一元化管理体制,有利于组织公共服务,使其达到规模经济;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地方政府的合并或联合造成了公共服务费用的增加,而不是减少.也就是说,在都市化区域实行多中心政府管理体制更为有利.它比一元化的体制更富有弹性。
尽管我国和西方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设置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西方学者用“公共经济学”的观点解释和研究都市化地区城市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的思路,对我国,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大城市地区城市间的利益冲突,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5都市区行政组织管理的法制建设
市场经济是个法治的经济,健全法制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之一。国家要依法治理,行政区划也要依法管理。美国的行政区划管理既有资产阶级政治的糟粕,也有人类行政管理的普遍经验。我们完全可以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加以扬弃吸纳。在美国、法律的实施是市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我国也有必要通过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完善各项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将各市施政纳入法制轨道,让市政府自主地依照法律实行行政管理,并接受人大和上级政府的法律监督和公众舆论鉴督.逐步改革凡事均需逐级请示审批的人治传统习惯,以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l史育龙,周一星.戈特曼关于大都市带的学术思想评介,经济地理.1996(3):32一36
2吴健平,曼彻斯特大都市政府的形成发展评述.中国方域.l996(1沙:19一21
3刘君德.张玉枝.国外大都市区行政组织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城市规划汇刊,1995(3)
4许晓辉.墨尔本大都市行政管理模式研究.中国方域.199别5):27一29
5王文.美国都市化行政管理考察.中国方域,1995(6):21一23
6刘君德.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型行政区划改革新思路.中国方域.1995(妇:2一6
7刘君德,王德忠.多伦多大都市政府形成发展及其借鉴意义.中国方域,1995(2):14一17
导读:新型城镇化更多是一个制度变革的过程,行政区划作为与
>> 城镇化与行政区划调整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推动城镇化融合发展 行政区划调整的背后 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难题的实证研究 中国行政区划调整利耶弊耶 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理论探讨 关于跨行政区划检察体制的构想 都市区的空间扩展与行政区划调整的研究 沈阳市行政区划调整与实施评价 日本行政区划体制的形成与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中美行政区划的比较与启示 浅谈中国行政区划改革 行政区划浮世绘 日本行政区划 中央苏区行政区划研究 省级行政区划改革初探 中国行政区划点滴谈 京城行政区划之变 清代河南地区行政区划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2年12月27日)。
⑨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⑩刘君德:《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经济的制度性矛盾与整合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姚玫玫、赖诗攀:《我国省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方案设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第3 期。
@曾万涛:《中国城市群联市制研究:以长株潭为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刘君德:《中国大陆行政区经济运行下的大区域合作发展机制研究――兼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十大关系》,香港大学主办、泛珠三角洲区域与合作论坛会议论文。
$根据1997年12月17日《工人日报》发表的文章,中国历史上的官民比例,汉代为1∶7945,唐代为1∶3927,清代为1∶911,1991年为1∶30。
关键词:《说文解字》 汉代 郡国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国土划分为若干不同层次、范围大小不一的行政区域系统,并在各个不同层次的区域设置相应的各级地方国家政权机关和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等,它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随着国家的发展,行政区划在不断演化。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又是有规律的:行政区划的变化是绝对的,稳定则是相对的;非行政区划单位向行政区划单位的转化多是由于军事、经济原因;行政区划有发生一发展一消亡的规律;高级行政区划单位易变、基层行政区划单位相对稳定。中国的行政区划形成与演变又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自然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最经常、最重要的是经济性原则和政治性原则,这点在两汉时期的行政区划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说文解字》中出现的行政区划名称也符合这种经济性和政治性原则。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东汉许慎编撰的中国第一部按部首排列的字书,虽然它是一部字书,但也保留了汉代及汉以前的各类地理资料。有关《说文》地理资料的学术讨论,前人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如:王霞(2009)《(说文解字)与古代地理》从古文字学的角度探讨了古文字与古代地理情况的关系;高列过(2001)《试论(说文解字)所收方言词的区域特征》、任晓彤(2007)《浅析(说文解字)中所收方言词的地理层次》则从方言与地理的关系入手研究方言分布情况。以上这些文章都是从语言文字角度研究《说文》,但是从政区地理角度研究《说文》,至今尚未见有专著或论文论及,本文试图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考察《说文》中涉及的郡国级行政区划,并与《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以下分别简称《地理志》、《郡国志》,并称“二志”)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说文》中郡国级行政区划出现的时间,以便进一步了解某些郡国级行政区划的沿革变迁。
《地理志》记载了郡级行政单位103个,其中户籍是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资料,而郡国是成帝元延、绥和(前12-前7年)年问的资料(周振鹤1987:20)。《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经修订于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由其子许冲献给皇帝,由此可见,《说文》中所记地理资料的下限最晚可到建光元年。《郡国志》的断代大约是在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李晓杰1999:14~15)。通过《说文》、《地理志》、《郡国志》三种文献的对比,可以分析部分郡国级行政区划的变迁情况。
从以上对比可以发现,在郡国级行政单位中,《说文》所记行政单位名称数量可观,限于篇幅,本文仅就郡国级行政区划做一初步研究。
众所周知,行政区划在不同朝代之间有损益,就某一朝而论,行政区划也并非一成不变。因为中央和地方权力的争夺,郡、国的势力不断调整,出现了郡、王国之间的改易、省并等。这种行政区划的调整在汉代尤为突出,无论是汉景帝时期的削藩政策还是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都使得许多王国所辖支郡归入汉郡,东汉时期郡国废置也颇为复杂。《地理志》和《郡国志》所记载的内容也只是汉代某一时期的全国政区情况。《说文》成书于两者之间,其记录的一些郡国级行政区划名称从一定角度反映了这些郡国的沿革变迁,因此对其做一番梳理研究是有意义的。
一、见于《说文》而不见于二志的郡国级行政区划
(一)见于《说文》而不见于《地理志》者
《说文》中出现而《地理志》中没有记载的郡国有二,即吴郡、济北国,它们在《说文》中分别见于卷十(下)矢部:“吴,姓也,亦郡也”;卷一(下)艸部:“茬,济北有茬平县”。其可能原因分析如下:
1.吴郡:
《地理志》正文中无吴郡条,但“会稽郡”下有班固自注曰:“秦置,高帝六年为荆国,十二年更名吴,景帝四年属江都。”《汉书·高帝纪》记载了荆国建立的原因,高帝六年“春正月丙午,韩王信等奏请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颜师古在《地理志》中也有注释,日:“荆、吴,同是一国也。”可见吴郡的前身是秦代置的会稽郡,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荆国更名为吴,会稽郡《郡国志》载:“秦置,本治吴。立郡吴,乃移山阴。”荆国虽然在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更名吴,但是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景帝平乱之后,吴国国除,以东阳、鄣郡置江都国,封刘非为江都王,吴郡之地属于江都管辖。直到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会稽郡置吴郡,吴郡才又重置。
由此可见,《地理志》成书之时的行政区划已经不见吴郡,彼时吴郡已经归江都管辖。《说文》此处“亦郡也”的“郡”是指西汉时期的吴郡,因东汉时期设置吴郡时,已经是汉顺帝永建四年,《说文》早已成书并献于汉安帝。
2.济北国:
按《说文》体例,述及某县时一般为“某郡(国)有某县”,此处的“济北”应是指济北国(郡),而非济水之北。
[论文摘要]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的推动,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区域行政逐渐向区域公共管理转变,这种嬗变,开启了公共管理研究的新视角。区域公共管理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产物,是公共行政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
著名行政学者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说:研究公共行政必须研究它的生态问题。按照韦伯斯特词典的解释,生态学是各种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J·W·别斯指出生态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oikos,意为房子或家,经济和经济学也有相同的词根,经济学和生态学有许多共同点,但生态学的含义更广泛。它涉及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全部相互关系。”〔1〕美国著名学者利格斯(Fred W·Riggs)1961年就提出了“融合型、棱柱型、衍射型”行政模式,开创行政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我国现阶段的行政环境是制约和影响行政管理的重要因素,同时又是行政管理的改造对象,并为行政管理的实施提供条件。故此,我们应努力使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传统行政学历经了向现代公共管理学范式的重大转变。迈入21世纪,区域行政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行政生态环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域公共管理这种崭新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这种转变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中国公共管理面对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区域公共管理的挑战,处理好和解决好了系列区域公共性问题,和谐社会的发展愿景就不再遥远。”〔2〕区域公共管理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产物。作为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陈瑞莲认为,在我国有关区域公共管理(行政)研究的著述尚较为零散,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学者社群尚未成形。但是,在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区域公共管理的相关内容。无疑,加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学者说,“研究任何一种理论,都必须首先弄懂它所使用的基本术语。对于了解一种新的学术理论,弄清楚它所使用的新名词的正确含义,就尤为重要了”。〔3〕区域公共管理是个复合概念,其中“区域”和“公共管理”是其两个核心概念。
一、“区域”概念众说纷纭及其公共管理视角的界分
区域(region)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且相对性极强的概念。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分析和理解各种不同的区域。研究视角和内容不同,对于区域的界定就有所不同。在社会科学丛林中,最早研究区域的学科是地理学,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牛津地理学词典》中,“区域是指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单元,它以自然或人文特征而有别于周围的地区”。〔4〕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埃德加·M.胡佛说,“所有的定义都把区域概括为一个整体的地理范畴,因而可以从整体上对其进行分析”,“把区域作为一个集合体,……这一集合体对于管理、计划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必须的。最实用的区域划分应当符合行政区划的疆界。”〔5〕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界、县界重合;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者对区域的解读,往往侧重从一种更为宏观视角来讨论区域的内涵和外延。米特尔曼提出三个不同层面“新区域主义”分类法:宏观区域主义、次区域主义和微观区域主义。在“区域”的多种释义中,可以看出:区域有多种分类,系统性或整体性是区域的共同特征;区域的概念是相对的,可以依据不同视角有多种划分;区域是变化的,应以动态的眼光来观察它。实际上区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很难给出一个公认的定义。本文是从公共管理学科角度来进行研究,基于此视角,区域应如何界定?有学者认为:区域是“一个基于行政区划又超越于国家和行政区划的综合性概念”。〔6〕另外,从四个纬度对区域公共管理要研究的“区域”做类型学上的分析:公共管理意义上的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区域和公共管理中的“问题区域”和“边缘区域”。〔7〕笔者以为,不论对“区域”进行怎样的界分,从公共管理学科角度看,区域实际上是按照公共物品为标准划分的有限空间范围,是拥有相同一领域或多领域公共物品的域场。在这里区域不是一个地理范畴而是一个以公共物品(或者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公共利益)为标准形成的同质性域场,并不绝对与行政区划相一致。
二、公共管理研究的新视角:区域行政向区域公共管理范式的转变
要讨论区域行政向区域公共管理的转变,首先要了解区域行政的发展背景、内涵等基础知识。区域行政问题与行政区划密切关联。学者刘君德在他主持的《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等论著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行政区经济”概念,并分析我国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在我国的行政学界,宋月红在国内首次使用“区域行政”的概念,作者从行政区划、行政区域与区域行政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但这是一种狭义的或传统意义上的区域行政范畴。〔8〕陈瑞莲、张紧根在《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视角:区域行政》一文中,正式提出广义的“区域行政”概念。〔9〕随着实践的推动和理论的发展,区域行政向区域公共管理转变。在学界,最早使用过“区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华大学的刘锋和中山大学的陈瑞莲,二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进行论述。刘锋运用新公共管理、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核心竞争力、支持系统等理论对区域管理进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研究与本文所关注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别,它并不是真正从公共行政学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从区域地理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论引入到区域发展中去。〔10〕陈瑞莲教授是我国研究区域行政和区域公共管理的典型代表,她在此领域的论述,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区域公共管理的内涵、理论支撑
区域公共管理是个复合概念,前文已经界分了公共管理视阈中的“区域”。对于公共管理的概念,无论是对其内涵把握还是基本体系的构成,都还在探讨中。王乐夫教授认为,“所谓公共管理,即公共部门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说来,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的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 〔11〕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管理中的政府还包括其它的组织和第三部门组织等。公共管理主体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同时,它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复合型的集体行动,以共同的目标基础,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无庸讳言,现代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公共行政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综上所述,区域公共管理是区域行政随着实践的需要,在治理范式上不断成熟的产物。笔者认为,所谓区域公共管理,即是指以区域政府组织和区域非政府组织为主的多元主体(区域公共管理部门)为了解决特定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或其它方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区域公共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区域公共管理之所以“应运而生”,从根本上说,区域公共管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或者说,除了实践的需要外,理论的发展和推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区域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除了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外,还有公民社会理论、现代治理、网络治理理论和善治等理论。公民社会,也被称为市民社会或民间社会。关于公民社会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公民社会定义。这些定义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和国家、经济与公民社会的三元结构。关于公民社会的结构要素,不同学者对其强调的重点不同。就中外学者取得的共识来看,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及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一是私人领域;二是志愿性社团;三是公共领域。除了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外,公民社会还具有自己的基本价值原则,大体说来,这些基本的价值原则包括: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开放性、法治原则。
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引发治理和善治理论的产生。从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治理”以来,“治理”概念被广泛使用。在治理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治理有失败的可能,为完善该理论,随后善治进入学者的视野。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最佳关系。善治有如下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区域善治是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中一个战略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6.
〔2〕刘亚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序言)1.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
〔4〕梅休.牛津地理学词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354.
〔5〕胡佛,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20.
〔6〕陈瑞莲,张紧跟.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视角:区域公共行政〔J〕.公共行政,2002,(3).
〔7〕陈瑞莲.区域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8.
〔8〕宋月红.行政区划与当代中国行政区域、区域行政类型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1999,(4).
〔9〕陈瑞莲,张紧跟.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视角:区域公共行政〔J〕.公共行政,2002,(3).
[论文摘要]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的推动,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区域行政逐渐向区域公共管理转变,这种嬗变,开启了公共管理研究的新视角。区域公共管理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产物,是公共行政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
着名行政学者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说:研究公共行政必须研究它的生态问题。按照韦伯斯特词典的解释,生态学是各种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J·W·别斯指出生态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oikos,意为房子或家,经济和经济学也有相同的词根,经济学和生态学有许多共同点,但生态学的含义更广泛。它涉及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全部相互关系。”〔1〕美国着名学者利格斯(Fred W·Riggs)1961年就提出了“融合型、棱柱型、衍射型”行政模式,开创行政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我国现阶段的行政环境是制约和影响行政管理的重要因素,同时又是行政管理的改造对象,并为行政管理的实施提供条件。故此,我们应努力使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传统行政学历经了向现代公共管理学范式的重大转变。迈入21世纪,区域行政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行政生态环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域公共管理这种崭新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这种转变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中国公共管理面对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区域公共管理的挑战,处理好和解决好了系列区域公共性问题,和谐社会的发展愿景就不再遥远。”〔2〕区域公共管理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产物。作为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陈瑞莲认为,在我国有关区域公共管理(行政)研究的着述尚较为零散,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学者社群尚未成形。但是,在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区域公共管理的相关内容。无疑,加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学者说,“研究任何一种理论,都必须首先弄懂它所使用的基本术语。对于了解一种新的学术理论,弄清楚它所使用的新名词的正确含义,就尤为重要了”。〔3〕区域公共管理是个复合概念,其中“区域”和“公共管理”是其两个核心概念。
一、“区域”概念众说纷纭及其公共管理视角的界分
区域(region)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且相对性极强的概念。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分析和理解各种不同的区域。研究视角和内容不同,对于区域的界定就有所不同。在社会科学丛林中,最早研究区域的学科是地理学,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牛津地理学词典》中,“区域是指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单元,它以自然或人文特征而有别于周围的地区”。〔4〕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埃德加·M.胡佛说,“所有的定义都把区域概括为一个整体的地理范畴,因而可以从整体上对其进行分析”,“把区域作为一个集合体,……这一集合体对于管理、计划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必须的。最实用的区域划分应当符合行政区划的疆界。”〔5〕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界、县界重合;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者对区域的解读,往往侧重从一种更为宏观视角来讨论区域的内涵和外延。米特尔曼提出三个不同层面“新区域主义”分类法:宏观区域主义、次区域主义和微观区域主义。在“区域”的多种释义中,可以看出:区域有多种分类,系统性或整体性是区域的共同特征;区域的概念是相对的,可以依据不同视角有多种划分;区域是变化的,应以动态的眼光来观察它。实际上区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很难给出一个公认的定义。本文是从公共管理学科角度来进行研究,基于此视角,区域应如何界定?有学者认为:区域是“一个基于行政区划又超越于国家和行政区划的综合性概念”。〔6〕另外,从四个纬度对区域公共管理要研究的“区域”做类型学上的分析:公共管理意义上的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区域和公共管理中的“问题区域”和“边缘区域”。〔7〕笔者以为,不论对“区域”进行怎样的界分,从公共管理学科角度看,区域实际上是按照公共物品为标准划分的有限空间范围,是拥有相同一领域或多领域公共物品的域场。在这里区域不是一个地理范畴而是一个以公共物品(或者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公共利益)为标准形成的同质性域场,并不绝对与行政区划相一致。
二、公共管理研究的新视角:区域行政向区域公共管理范式的转变
要讨论区域行政向区域公共管理的转变,首先要了解区域行政的发展背景、内涵等基础知识。区域行政问题与行政区划密切关联。学者刘君德在他主持的《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等论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行政区经济”概念,并分析我国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在我国的行政学界,宋月红在国内首次使用“区域行政”的概念,作者从行政区划、行政区域与区域行政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但这是一种狭义的或传统意义上的区域行政范畴。〔8〕陈瑞莲、张紧根在《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视角:区域行政》一文中,正式提出广义的“区域行政”概念。〔9〕随着实践的推动和理论的发展,区域行政向区域公共管理转变。在学界,最早使用过“区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华大学的刘锋和中山大学的陈瑞莲,二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进行论述。刘锋运用新公共管理、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核心竞争力、支持系统等理论对区域管理进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研究与本文所关注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别,它并不是真正从公共行政学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从区域地理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论引入到区域发展中去。〔10〕陈瑞莲教授是我国研究区域行政和区域公共管理的典型代表,她在此领域的论述,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区域公共管理的内涵、理论支撑
区域公共管理是个复合概念,前文已经界分了公共管理视阈中的“区域”。对于公共管理的概念,无论是对其内涵把握还是基本体系的构成,都还在探讨中。王乐夫教授认为,“所谓公共管理,即公共部门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说来,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的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
〔11〕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管理中的政府还包括其它的组织和第三部门组织等。公共管理主体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同时,它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复合型的集体行动,以共同的目标基础,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无庸讳言,现代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公共行政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综上所述,区域公共管理是区域行政随着实践的需要,在治理范式上不断成熟的产物。笔者认为,所谓区域公共管理,即是指以区域政府组织和区域非政府组织为主的多元主体(区域公共管理部门)为了解决特定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或其它方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区域公共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区域公共管理之所以“应运而生”,从根本上说,区域公共管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或者说,除了实践的需要外,理论的发展和推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区域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除了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外,还有公民社会理论、现代治理、网络治理理论和善治等理论。公民社会,也被称为市民社会或民间社会。关于公民社会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公民社会定义。这些定义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和国家、经济与公民社会的三元结构。关于公民社会的结构要素,不同学者对其强调的重点不同。就中外学者取得的共识来看,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及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一是私人领域;二是志愿性社团;三是公共领域。除了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外,公民社会还具有自己的基本价值原则,大体说来,这些基本的价值原则包括: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开放性、法治原则。
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引发治理和善治理论的产生。从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治理”以来,“治理”概念被广泛使用。在治理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治理有失败的可能,为完善该理论,随后善治进入学者的视野。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最佳关系。善治有如下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区域善治是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中一个战略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6.
〔2〕刘亚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序言)1.
关键词:水利普查 对象编码对象指标 指标编码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利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及普查数据的质量,对普查对象及对象指标进行编码是通行和有效的做法,编码工作在普查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编码的适应性将直接影响到普查的顺利进行,乃至成败。水利普查编码的目的是以数字和字母代表水利普查对象和指标,准确地识别和管理水利普查对象与指标,通过编码简化对象之间关系的描述,方便基础普查工作的开展及人工河计算机处理,提高数据处理工作效率,保障审核与汇总分析的顺利开展和最终普查数据的质量。
1水利普查编码任务
水利普查编码任务是根据各专业提出的普查对象和指标,制定编码体系、对象编码规则(含部分对象编码)、指标编码规则及所有指标的编码。
1.1编码体系首先,必须根据各专业提出的普查对象和指标,综合考虑普查数据处理的需要,确定水利普查编码体系,通过编码体系的制定明确编码所涉及的对象与指标及其编码规则,达到统一体系、简化规则和方便使用的目的。编码体系包括对象和指标编码2部分。对象编码用来标示水利普查对象,作为水利普查对象指标数据管理的唯一代码,在整个水利普查数据库中,所有对象编码唯一,根据不同对象特点和管理需要编码。对象编码采用数字串,可采用定长或变长编码,除河流湖泊对象编码外,其他对象编码采用行政区划代码加行政区内同类对象顺序号组成对象编码。指标编码类型归纳为位置型、时间型、数值型、枚举型和文字型5种。
1.2对象编码规则制定
主要是制定对象编码规则,部分河流Ⅰ级区的编码编制。制定的对象编码规则要方便基层水利普查单位能够独立完成自己所普查对象的编码,并在全国范围内做到对象编码唯一。河流和湖泊因不能与基层普查单位建立简单关联关系,存在其内在联系,因此编码只根据按照流域汇总需要给出编码规则,由具体承担河流湖泊普查的单位和部门统一编制全国50KM2以上流域和1KM2以上湖泊的编码。
1.3指标编码规则制定
主要参考已有国家、行业、国际等标准和习惯做法对水利普查对象指标进行编码。同时,要根据指标分类制定相应的规则,指导具体指标编码,方便将来软件对指标的统一处理,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数据的质量。
1.4对象关系确定
水利普查数据的后处理和资料深加工,除按照对象分别管理好对象指标外,还应该为不同对象之间存在的关系描述制定方案,方便资料汇总和深加工。
2对象编码方案
2.1整体考虑
水利普查对象编码仅限于信息系统内部对象标示,除位置视角以外不捆绑其它任何信息。赋码过程根据不同主题普查技术方案,分别采用业内集中统一编码或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并行赋码2种方式,其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唯一标识水利普查对象。对象在域内顺序编码,因各种原因造成对象修改、调整时,顺序赋予新号,使用过的域内顺序码不允许重复使用;对象跨行政区的,其行政区划代码使用上一级行政机构的区划代码,跨省级行政区的全国行政区划代码约定使用888888.
2.2自然类对象编码
水利普查需要普查的自然类对象有流域、河流、湖泊、土壤侵蚀单元、侵蚀沟道5类。
2.2.1流域与河流编码
河流是流域水流自然形成的,河流与流域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在编码中,采用河流编码与之相应的流域编码一致的办法描述河流与流域之间的对应关系。天然流域不同汇流区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和水流组合关系,而且天然流域与子流域之间存在确定的包含和被包含关系,据此,拟采用一定的编码自然描述流域与子流域之间的这种关系,方便将来按照流域的数据审核与汇总,对于河川下游河网地区水流关系不定的情况,可以视情况指定河流之间的汇流关系。河流编码采用11位定长的数字和字母字符串,格式为BTFFFFFFFFF,其中第1-2位(即BT)为2级流域编码,根据流域自然分形统一编码。第3-11位(即FFFFFFFFF)为河流(区间)编码,首先针对3级流域,根据流域面积(流域面积大于等于50KM2)等属性比较接近的较大支流N条(N≤8),这样水系内N条支流把干流河段分为(n+1)各河段。对三位(即第一个F)的编码如下:干流河段编码,从上游到下游,分别编码为1,2,3,。。。。n+1;被选支流编码,从上游到下游,分别编码为A,B,C,……(到第N条结束,最多到H),其次,针对第4位的干流河段或被选支流,再作1个水系,重复前述的编码过程,完成对第5位的编码,余此类推。最后,若流域内再无子流域面积达到50KM2,则编码结束,余下的位填0.目前河流编码方案,最多可对11级河流进行编码。
2.2.2湖泊编码
湖泊编码采用湖泊最小包含流域编码加流域内顺序编码构成。
2.2.3土壤侵蚀单元
土壤侵蚀单元编码采用该侵蚀单元所在流域代码加流域内不同侵蚀单元的顺序码构成。土壤侵蚀单元跨流域和县级行政区的按不同侵蚀单元分别编码。
2.2.4侵蚀沟道
侵蚀沟道编码采用该侵蚀沟道所在流域代码加流域内不同侵蚀沟道的顺序码构成。
2.3跨行政区对象编码
水利普查需要普查的跨行政区类对象有地表和地下水水源地、引(调)水构成和灌区4类。其对象编码格式为XXXXXXDDDD,其中XXXXXX为普查对象范围所涉及行政区代码,跨行政区的采用上一级行政区划代码,DDDD为普查对象在所属分类中的顺序编号,字母D位数仅用于示意,实际应用时根据每类对象的总个数确定。
2.4县级行政区内对象编码
水利普查需要的县级行政区内对象有独立工程(水库、水电站、水闸、泵站、堤防等工程,以及河湖取水口、入河湖排污口和水井)、行业能力单位(水利机关、事业、社团、企业和经营活动单位)。这些普查对象的编码基本类似,编码格式为XXXXXXDDDD,其中XXXXXX为普查对象范围所涉及县级行政区划代码;DDDD为普查对象在所属分类中的顺序编号,实际应用时根据每类对象的总个数确定位数。
2.5县级捆绑对象编码
水利普查需要普查的县级捆绑对象遍布各个专题,如水利工程设施专题中的塘坝、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水窖、水柜等),水土保持专题中的水土保持措施(淤地坝、梯田)等。其对象编码格式为XXXXXXDDDD,其中XXXXXX为普查对象所在地所属县行政区划代码,DDDD为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与领域嵌套后分割出的地理单元的顺序编号,实际应用时根据每类对象的总个数确定位数。
3指标编码
3.1总体考虑
水利普查所有指标除名称和地址外一律使用数字进行编码,部分单位名称采用编码方式进行处理。水利普查所有指标项编码,相关标准有明确规定的,严格按照已颁标准执行,五明确规定的,按类型规定考虑。
3.2位置型指标编码
本次普查所有涉及对象地理坐标位置描述的信息,均采用国家2000坐标系下的经纬度坐标表示,东经、北纬均按60进制表示到秒。示例:东经112.21.32,北纬38. 45‘34’。
3.3时间型指标编码
水利普查所有涉及绝对时刻的指标描述为YYYY/MM/DD/HH/MI,其中YYYY为公元纪年年号;MM为月份数,取值01-12;DD为日期数,取值01-31;HH为钟点数,取值00-23;MI为分钟数,取值00-59;/为连接字符。若水利普查时间指标只需精确到日,其格式为YYYY/MM/DD,只需精确到月时,其格式为YYYY/MM。
3.4数值型指标编码
数值型是指用数值方式对普查对象属性进行表达,根据具体需要可分为整型、实型和双精度等。
3.5枚举型指标编码
枚举型是指用限制性选择方式对普查对象属性进行表达,根据枚举型指标可选数量决定编码长度,单一视角枚举可选项少于10项的采用1位定长编码,枚举少于100项的采用2位定长编码,以此类推。枚举项数少于10项的,从1开始,按照枚举次序顺序编码,有其他选择的其他编码为9;枚举项数在9-100项之间,从01开始,按照枚举次序顺序编码,有其他选择的,其他编码为99,余此类推。对于枚举维度大于1维的复选枚举项,采用分字段逐一枚举方式表达,不允许将多个视角排列组合后复合枚举。
3.6文字型指标编码
文字型编码只能采用自由文本方式对排查对象属性进行表达,在确有需要时,应限制其文本长度,并遵从《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GB18030-2000)规定。
4结语
水利普查基本工作单元是县级行政区,这就意味着当排查开始时,全国2859个(截止2008年底)县级行政单元要同时开展普查工作,给各自的对象进行编码,支持对水利普查对象的管理和对对象关系的描述,要求水利普查对象编码必须简单,易于操作。本对象编码仅仅限于水利普查工作,简化对象编码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本文是作者参与水利普查数据处理有关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得到许多同事正反两方面的初步印证,在此对他们给予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参考文献:
摘 要:当今有效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具有思辨性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有亲历体验的“神入”感,有发自内心的“移情”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景化教学;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日渐深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渐渐不再是一句“假大空”的口号,而是被许多一线教师深深地贯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持“以学生为主导”的理念,设计出一堂堂或清新活泼、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的好课,以良知的温度熨帖学生的心灵,用情感的绳索牵动孩子们的灵魂,真正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一、加入情趣,化任务为期待
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这说明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大量单一形式重复作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降低作业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更要注意技巧性,增加趣味性。
我们可以在作业的形式上做些小小的改变,让作业披上靓丽的包装,改头换面。作业可以是填空、x择、材料分析、辨析题,也可以是编辑小报、撰写小论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扮演,还可以是演讲赛、辩论赛、情境模拟以及体现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开放性实践类作业。形式的多样就使作业变得有趣多了。
例如,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国土与人民》第二课时《行政区划》,本课的教学要求是知道我国现行三级区划,并且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上课老师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课后的作业无非就是继续巩固,死记硬背的形式会让学生记住后马上忘记。然而,当把此课的作业设计为手绘中国行政区划图的小竞赛后,学生看到后会眼睛发光,有“磨刀霍霍”将作业就地解决的冲动。而且为了画出准确的中国行政区划图,他们肯下工夫,肯花心思,将“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我要做得好”,对于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位置也会十分细致地去看,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课标的要求,也让学生有了对待作业的良好态度,又能在课上进行展示,提高竞争的意识,活跃课堂气氛,符合教学目标,真可谓一举多得。此类作业还可以延展到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小报制作,历史文物是实物在还原。
二、加入情感,化尴尬为自然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青少年生命的成长,需要情感的滋润和感化;青少年道德认知能力的替身,需要情感的参与和过滤;青少年道德行为的践履,需要有情感的认同和推动。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旨在贴近社会生活,促进自主发展,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坚持唯物史观,揭示发展规律。历史与社会的作业,也应体现在历史的感悟,应有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展望,不能割裂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例如,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单元主题为《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浪潮中的近代中国》,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是《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学完这两个单元后,我以课本为依托,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去绍兴的爱国主义基地实际探访一下历史名人,感受为中国未来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学生趁着双休去了后堡村红色革命基地,听老人们讲当年的故事;去秋瑾故里、大通学堂实地参观,感受革命的艰辛岁月。这项作业没有让“爱国体验”成为宣传和说教,而是把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先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长大以后应积极为国做贡献。
三、加入情境,化乏味为精彩
当今有效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具有思辨性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有亲历体验的“神入”感,有发自内心的“移情”感。历史与社会的作业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情境模式。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加入WTO后,外资商业银行以经济区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配置金融资源的模式对国有银行传统的以行政区域配置资源的模式形成了冲击,竞争的压力迫使国有银行加强区域间的协调与配合而我国东中西梯次发展的区域发展政策也对金融机构跨区域金融服务提出了要求但目前行政区划地方利益国有银行传统机构设置模式等方面的因素对建立区域间金融服务协调机制形成制约,亟需通过建立机制搭建平台和完善各种服务手段来实现区域金融服务协调与互动,适应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凸现金融做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建立跨区域的金融市场已是势在必行而如何立足于开放统一的区域金融市场,使金融机构根据区域间要素禀赋合理分工,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金融服务协调机制,是当前中央银行发展和国有金融企业改革的重要方面
一跨区域金融服务需求及金融服务协调机制现状
(一)在金融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下,区域金融服务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的业务对象以经济圈的形式聚集,其客户的业务范围结算方式关联企业均依存于特定的区域经济市场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小股份制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从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城市甚至内地的经营策略顺应了当前的区域市场经济需要,其对行政区域划分色彩分明的国有银行经营格局形成了冲击和挑战由于市场没有行政区域的概念,故传统的行政政地域概念实际上是将生产要素和服务要素的循环切断,这将提高银行的发展成本行政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矛盾在金融服务的问题上逐渐形成了对撞围绕客户需求规模化集约化趋势跨区域提供金融服务的问题凸现在中央银行和各国有商业银行面前
(二)金融机构尚未形成与我国区域发展规划相配套的服务机制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加快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按照我国依托中西部发展东部,发展东部带动中西部的区域发展战略,我国中西部地区正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和加速期,各种市场要素急需由东部向中西部流动而日前,由于机制的缺失,金融资源的配置反其道而行之,各种金融资源正加速由西向东流动,形成东部金融资源过剩而西部金融资源不足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区域发展政策效应
(三)在区域经济圈的形成过程中,区域金融服务市场的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幅员辽阔,在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区域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经济金融格局各区域在资源禀赋等诸多方面优劣势差异明显具有互补性,建立有效的市场配置机制可以实现区域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从区域经济理论上来说,金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纽带而目前,我国区域国有银行间在金融服务上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与合作区域间金融机构更多地表现为竞争关系,行政壁垒业务壁垒和政策壁垒较大程度存在着,即使同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不同区域间的合作也是单一项目上的低层次合作,能够促使跨区域金融资源有效流动的市场机制远末建立因此,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央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实现跨区域的金融服务,以体现效率的同时,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公平
(四)行政区域内金融服务尚未建立有力的监管协调机制
人民银行银监会分设后,对金融业金融服务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职责一直未有明确规定,这一点上,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既存在着职能交叉又存在着管理真空,导致一定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工作缺乏外部协调机制的有效制约,各金融机构间的统筹配合不够,服务效率和水平难以提高比如,在人民币管理征信建设反洗钱等服务工作上,各行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工作合力不足
二制约跨区域金融服务协调机制建设的主要障碍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按行政区域分工的模式不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
目前,国有银行网点机构是接照省级行政区划被划分,每个分支机构的经营范围被严格限制在行政区划之内,这一局面无疑大大削弱了国有银行的跨区域服务能力相对而言,外资银行和一些股份制银行的地域幅射性较强,一些总部设在上海的外资企业,其经营范围也覆盖到华东,在财务管理集中化的要求之下,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站式服务而国有银行,在涉及到全国时,需要总行出面解决,决策路线长,协调难度大,服务效率就难免下降在解决跨区域金融服务问题上,国有商业银行在近年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如果不改变国有银行按照行政区划分割的经营局面,由一些分行自发进行合作就只能在较低层次和一些零星项目上展开,而无法在整体上与外资银行进行竞争
(二)服务技术平台建设滞后成为制约国有银行跨区域服务的瓶颈
多年来,分散的经营管理导致国有银行的技术平台不统一,基本的全国范围内的通存通兑都没有完全解决,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普遍而且各金融机构分行间的考核竞争加剧了业务整合的难度,这也是最近几年工农中建各大行都抓紧建设IT中心的根本原因现在工行中行等都在上海建立了地区数据中心,跨区域服务的技术问题正得到解决,但与外资银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服务资源的做法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不但在搭建高质量的服务技术平台上做的不够,而且对现有技术平台的利用也不充分,各自为政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在中央银行建成以大小额支付系统为标志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后,各国有商业银行仍坚持发展系统内的资金汇划系统,导致大小额支付系统负载不足资源闲置,形成服务设施的部门分割和资源浪费,降低了区域资金运转的效率
(三)行政干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金融服务模式的搭建
经济区域的形成是以市场为联系纽带的,跨越了行政建制和区划设置然而由于体制原因和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影响,地方政府在税收投资及其它经济政策上存在分岐,人为地对区域经济形成了割裂,对区域间金融服务协调机制造成了影响表现为:一是待遇不平等各地政府在金融服务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上存在重地方性金融机构,轻跨区域金融机构的问题二是发展不平衡比如,在银行卡等结算工具的推广使用上,各地方政府在用卡环境的搭建优惠政策的落实等方面认识不同投入不一,使区域间结算环境差异较大,影响了区域经济的融合特别是在反洗钱征信建设等属于公共服务领域的金融服务协调机制的建设上,地方政府的态度不一三是区域间金融开放程序不够各地政府以及金融机构对区域间的金融竞争存在片面认识,特别是对异地金融机构进入辖区发展高端业务持消极态度,地缘观念较浓,在预算单位账户开立高端客户的争取上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协调机制在利益分配面前软化,阻碍了区域金融服务模式的搭建
三完善跨区域金融服务协调机制的途径
(一)中央银行要强力打造一个高效快捷的资金运转体系
建立高效的支付清算系统,提高结算资金使用效率,是推进地区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方面大力推广同城票据清算系统,抓紧建设现代化文付清算系统,为推进中西部经济发展提供快速高效安全的资金清算服务另一方面牵头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为金融企业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和基础公共网络,加快以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移动银行自助银行等创新金融产品为代表的电子银行系统的发展同时,适应要素跨区流动要求创新服务手段,推动跨区域票据结算合作,适应客户群在跨区,提供包括信贷咨询和清算等在内的综合性融资服务
(二)突破国有银行按照行政区划分割的经营局面,建立国有银行跨区域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在客户需求推动下,区内各分行加强业务合作与协调,通过策略合作或在总行牵头下为重点客户提供全面服务,通过加快业务的合作与协调来促进区域金融合作二是逐步实现业务处理平台的区域集中跨区域的金融服务需要统一的技术平台未支撑,从数据的物理集中到客户信息的逻辑集中,跨区域金融业务平台是跨区金融服务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三是对传统的行政划分布局进行战略调整,严格按照区域经济合作的要求而不是行政区划限制来配置银行的服务资源,建立起引导资源流动的区域性的银行经营管理架构
(三)大力扶持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充分发挥地方金融资源在区域金融服务中的作用
中央银行要把促进地方性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一是积极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使之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三是要加快推动城商行城信社改革发展的步伐,以不良资产处置为突破口,把增资扩股作为切入点,加快不良资产处置速度,在资产质量提高,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基础上,推动区域城商行城信社实现业务联合与资本联合,充分调动整合利用中西部地方金融资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打造区域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联合体,支持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支持中西部地方经济发展多作贡献
(四)转变政府职能,消除影响区域金融的政策障碍
认真研究和探索区域经济范围内不同地区政府的利益共享机制问题,逐步弱化政府的经济决策职能,加强经济调节职能,由市场未决定利益分配办法未决定资金流动,通过税收本地化或组成利益共同体的方式来促进跨区域合作政府应减少对生产要素正常流动的阻碍性干预,营造与强化生产要素流动对地方长远利益的正面效应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扩散与转移逐渐加快,为此如何合理配置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就成为目前社会和教育界一个重要问题。而在区域内行政和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又具有什么关系?为此,本文从区域行政的角度来探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扩散与转移,触发我们研究出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的一个盲点,即对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应的区域内政府间关系的建设与调整。因此,对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调适政府管理行为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
一、区域经济、区域行政与高等教育资源的扩散与转移
刘君德教授通过对中国行政区划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行政区经济”概念[1]。他指出,中国行政区的经济功能十分突出,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驱动下对经济进行了不合理的干预,使得区域经济行为带有强烈的政府行为色彩。在内外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这种政府行为极易演变成地方本位主义和保护主义,从而导致“行政区经济”的区域经济运行状态[2]。总之中国的区域经济更多地表现为各地方之间相互分割与竞争的地方保护主义。
中国区域行政的研究虽是作为一门新学科而诞生,但归根到底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区域行政管理就是源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政府管理活动,是在区域经济的自然发展冲动不断被民族国家或行政区划的法定边界限制、被政府干预行为挫伤的背景下,政府间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合理化的关系构建与行为调整。
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并不合理,一些中心城市聚集了数量较多的大学,而周边地区或者说区域内对于高等教育资源来说是稀缺的,这就直接带来了经济和居民素质的差异,并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行成不良影响[3]。这限制了其享受高等教育资源的路径,为此迫切希望高等教育资源能辐射本地,基于此,它们纷纷通过各种手段接近高等学校,并提出分享高等教育资源,而高等教育资源本身具有扩散和转移的特点,特别是向区域内扩散和转移。随着经济发展,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合理配置提上了议事日程,通过教育资源扩散、转移与共享,在区域内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二、区域政府组织的教育资源配置职能
目前我国区域通常与一定行政区划相联系,各行政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活动都必须接受上一级行政区域组织的领导,在不违背上一级行政区域组织的原则下制订本区域相应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其具体职能如下:
首先,国家主导,政府推动协调功能。由国家主导、政府推动制定的区域教育发展规划,首先表现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法律、政策、经济等各种手段,对教育实行宏观调控,使教育资源在总量上和结构上实现均衡配置。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需要通过政府推动来实现区域教育协调发展,还必须逐渐通过区域内各教育主体的互动和市场机制共同实现规划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教育职能也将从主导和推动,转向进行宏观调控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对区域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协调,引导区域内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其次,区域行政主体的互动功能。由于区域教育拥有多个行为主体(行政主体),教育规划也必然是主体多元化,各主体为了自身利益必将出现分歧和冲突,导致在政策、措施和实施步骤等方面难以达成共识。由谁来组织制订规划,如何保障规划的实施,如何协调规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等[4]。为此就需要区域行政主体的互动协商来达成共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合作互利的方式共享人力资源,发挥不同的优势培养各类人才,谋求区域教育和经济的顺利发展[5]。
再次,发挥市场和政府的联动功能。在行政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是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应该是一个安排者,至于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完全可以通过合同承包、补助、凭单、特许经营等形式由私营部门或社会机构来完成[6]。但在教育领域,作为公共物品的教育,通过市场选择提供给社会和公众时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要依赖政府做出新的制度安排,才能最终得以解决[7]。基于这种理论的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规划的总体教育发展目标以及教育发展战略,实行宏观调控,影响教育市场活动,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则引导教育的系科和专业设置,带动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从而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区域行政的高等教育资源职能重构
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扩散和转移,高等教育资源突破了行政区划界限,这给区域行政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上提出了新问题,如何合理配置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就成为区域行政理性化的重要标尺。
首先,引入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教育领域也开始利用市场机制来增加教育供给,这一过程首先是从非正规教育培训开始,然后逐步向正规学校推进的[8]。实践证明,引入市场机制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既解决了高等教育资源资源短缺,又能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推进制度创新,消除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性障碍,增加了教育资源总量,改善教育系统的整体活力[9]。因此,为了使高等教育资源更加合理配置,需要引入市场机制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
其次,消除区域行政教育体制障碍。长期以来,不同区域在追求各自目标的过程中,经常发生利益矛盾或教育冲突。比如,区域间争夺经费、师资和生源;区域间禁止学术交流、限制教师外流、封锁业务等等[10]。区域教育资源的结构性短缺还带来了各种弊端,因此,区域教育规划必须为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界限创造条件,使各类教育事业规划服从区域经济发展大局[11]。要努力消除区域教育的体制障碍,破除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形成灵活的运行机制。首先是要消除各个教育行政区域内部的行政性市场壁垒,促进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有序流动,同时也是适应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的需要,必将全面推行义务教育的“居住地责任原则”,从而有力促进区域内部的教育均衡化发展[12]。
再次,分类管理。教育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本身并不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属于公共物品,需要政府的积极进入[1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证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可从社会团体、学生家庭及其他可能的渠道筹集部分经费。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是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专业和学校上去[14]。因此对高等教育资源要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宏观调控给予那些在学业上达到标准却无力支付学费的优秀学生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促使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合理。
最后,建立评估制度。对于区域行政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是否合理的评价,就需要建立一套监督与评估体系。监督与评估的组织须要由区域内各行政主体共同协商成立组织来执行,并与区域行政决策、执行的组织脱离关系,以保证客观和公正[15]。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及专家,在已经开展的学科评估和专业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综合评估办法和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综合评估[16]。
参考文献
[1]陈栋生.《区域经济学》[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5-7.
[2]张耀辉.《区域经济理论与地区经济发展》[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9.
[3]岳昌君.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03(01).
[4]夏丽萍,张志英.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主体系统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1).
[5]马宁,余胜泉.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与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6(02).
[6][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41.
[ 7]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2001.
[8]李明.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市场机制的关系[J].教育与经济,2002(01).
[9]谢家训.关于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J].教育与经济,1999(03).
[10]张敏.论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J].中国成人教育,2007(02).
[11]赵波,李宏,武友德,et al.区域教育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理论初探[J].教育科学,2001(02).
[12]吴华.《长三角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与政策选择》[N].中国教育先锋网.
[13]王大勇.公共物品理论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研究[J].事业财会,2007(01).
[14]陈晓梅,于静霞.我国地区教育资源投入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
被告则对“海宁皮革城”字样本身作为商标申请注册的可行性进行了反驳,并否定了原告持有该商标权。同时,因“海宁皮革城”字样的通用性,而对其使用和宣传介绍等行为具有正当性进行了论证。
最终,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两被告公司的行为构成了对原告公司的特有知名服务名称和商标权的侵犯,判令其立即停止相应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判令,两被告公司于判决生效后10日内赔偿原告公司经济损失787500元与原告公司为维权支出的合理费用105000元,还要承担案件受理费29768元。案件结果与2013年原告与陕西“西安海宁皮革城”的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一致,以原告胜诉告终。
针对以“海宁皮革城”这一服务市场名称及后来注册的商标引发了一系列的侵权纠纷,虽然法院最终的判决结果大多支持原告的诉求,但也引出了几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海宁皮革城”是否可以用来申请注册商标以获得商标专用权?如果商标注册申请没有获得通过,那么“海宁皮革城”是否可以知名服务名称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第三款、第五条第二项及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获得保护?
一、“海宁皮革城”是否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
首先,海宁是一个地名,所属浙江省嘉兴市,其行政区类别为县级市。“皮革”是经脱毛和鞣制等物理、化学加工所得到的已经变性不易腐烂的动物皮,在生产交易中,属于商品的通用名称。“城”则指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属于通用的服务功能用途。
依据我国《商标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义或者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除外;已经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继续有效”。及第十一条规定:“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注册:(一)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的;(二)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的;(三)其他缺乏显著特征的。前款所列标志经过使用取得显著特征,并便于识别的,可以作为商标注册”。
由此“海宁皮革城”五个字是仅由“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名”加上“商品的通用名称”及服务的功能用途组成的短语组合,没有显著特征,也不便于识别,违反了上述规定,作为普通商标的注册申请,不应获得通过。
结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的官方网站的商标查询结果,“海宁皮革城”在2011年、2012年作为一般类别商标申请的状态为“商标无效”,而在2013年3月29日以“海宁皮革城hclc”作为商标申请的状态截止2015年4月6日为“驳回复审评审实审裁文实审裁文发文”。虽然“海宁皮革城hclc”组合添加了“hclc”英文字样,不是“仅有商品的通用名称等”的情形。但因其使用了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划地名且不便于识别而仍然不应予通过。
类似的实例,结合“沙县小吃”的商标申请情况,其作为一般类别商标自2010年由不同申请人申请后的状态皆为“商标无效”。而作为集体商标,由沙县小吃同业协会作为组织主体申请的状态截止2015年5月7日显示为“商标异议申请中”。看来通过集体商标类型进行申请的途径也许有机可寻。
二、“海宁皮革城”是否可获《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如果商标注册申请没有获得通过,那么“海宁皮革城”是否可以知名服务名称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第三款、第五条第二项及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获得保护?
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及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由此看来,此问题的答案关键在于“海宁皮革城”是否构成第五条中的“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前款第(一)、(二)、(四)项规定的情形经过使用取得显著特征的,可以认定为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海宁皮革城”作为知名服务的部分名称,经使用,是否取得了显著特征,可参考美国商标法的规定,通过消费者对商标的理解,即理解为商品的来源还是商品本身来判断商标设计是否具备显著性要素。②显然“海宁皮革城”通常被消费者认定为其销售的商品本身,是海宁市产的皮革,而不是来自于某一服务提供者的专属性商品。因而较同行业其他竞争者而言缺乏显著特征,不具有“特有”性,不属于“特有名称”。从而,不应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获得保护。
相关的案例,可以结合“苏州冠芝霖手机大卖场有限公司名称字号权被侵权案”。该案通过公司字号权和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关知名商品或服务特有名称的规定,试图获得对公司名称的保护,并得到了法院的支持。那么,海宁皮革城可否通过类似路径获得保护呢?
依据我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七条,企业名称应当由以下部分依次组成:字号(或者商号,下同)、行业或者经营特点、组织形式。其中的字号是企业名称的核心部分,是区别商事主体以及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主要标志。对于字号的保护,可依据我国加入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一条第二项规定:工业产权的保护对象有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标记或原产地名称和制止不正当竞争。第八条规定:厂商名称应在本联盟一切国家内受到保护,没有申请或注册的义务,也不论其是否为商标的一部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的不正竞争行为: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由此,“冠芝霖”字号,作为作为企业名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受到相应的保护。③
而依据我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十四条规定:行政区划不得用作字号,但县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具有其他含义的除外。“海宁皮革城”如果作为企业名称,只能属于行政区划名称加上行业的组合,并不具有字号的显著性和标识性,无法起到区别商事主体及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作用。因而,通过字号权和知名商品或服务的特有名称获得保护的路径仍行不通。
如上所述,“海宁皮革城”既不能通过一般类别的商标申请,也不应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知名服务特有的名称”获得保护。因而,海宁中国皮革股份有限公司的维权行为更谈不上构成垄断。也许,“海宁皮革城”的商标申请可以参照沙县小吃,以组织形式申请集体商标的路径尝试保护。或者设计出更具显著性和便于标识的商标内容,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注释:
① 赵世猛:《众多“海宁皮革城”谁在演“画皮”》,中国知识产权报,2014年6月4日第010版。
伴随我国区域发展的不断推进,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正在得到更多重视。本文以近五年的文献综述为基础,分别从国外研究发展、国内研究进展及趋势、国内典型实例研究三方面,对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现实背景、核心概念、基本观点、理论进展、具体问题等进行梳理归纳,并对区域公共管理的未来研究予以展望。
关键词:
区域发展;区域公共管理;文献
1引言
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类跨行政边界的公共事务与公共问题持续涌现,对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行政管理造成挑战。在此背景下,区域公共管理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应运而生,迅速引起了一批学者的关注与探索。总体看,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源于欧美,目前已形成比较成熟的研究理论及方法,能够运用于欧美有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典型如欧盟各国的一体化发展研究等。相比之下,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在我国产生和兴起的时间还不长,尚未形成较为规范的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在此过程中,虽然区域发展政策不断调整、有所平衡,但各种各样的区域公共管理问题仍然大量存在,体现出我国区域发展及其管理存在着差异化、复杂化特征。在我国当前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2]。但即使在这些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代表性区域中,区域公共管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制约着区域整体的发展。因此,梳理国外特别是国内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而明确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存在问题和未来走向,显得十分重要。
2国外研究发展
20世纪后半期,欧美国家率先开启了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总体而言,“欧美学者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和多角度研究视角”[3]。其研究主要集中于:
2.1区域经济学研究
欧美学者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如何发挥区域政府或其他区域组织在调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学者们的浓厚兴趣,区域发展理论随之兴起”[4]。随后胡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美国学者赫希曼指出,“区域中的核心区域在发展中会通过滴漏效应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而周边区域的资源流入核心区又拉大了周边区域与核心区的差距”,这一理论为“核心-边缘理论”[5]。针对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刘易斯对“城乡两种经济结构中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进行了分析”[6]。
2.2政府间关系研究
综合已有研究[4-6],西方学者对政府间关系更为复杂的联邦制国家结构研究相对较多。保罗増多麦尔曾研究了政府间横向与纵向的关系问题。蒋永甫等研究者提到,“在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大背景下,国家的政府间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地方治理运动凸显出来。这是因为,民族国家的权力有相对缩小的趋势在多层治理结构中,地方组织的功能和作用被大大强化,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更具有回应型。”[4]。
2.3政府间竞争研究
政府间关系研究的理论起点是:在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的情况下,政府间的竞争关系是难以避免的[4]。结合现有研究,政府间竞争理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4-6]。并且,政府间竞争存在多个层面,通常以中央政府竞争和政府主体间竞争为主。D.诺思的核心思想是国家间经济绩效竞争,实质也是制度层面的竞争。因此,政府的作用集中体现在提供有效率的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上[6]。柯武刚和史漫飞认为国家开放政府就会相互竞争。而哈耶克、蒂鲍特等人探讨了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蒂鲍特提出“用脚投票”理论。布雷顿对联邦制国家的政府间竞争做了分析,明确提出“竞争性政府”的概念[5]。
2.4地区竞争力和区域创新研究
在地区竞争力研究方面,M.波特发展了如“国家竞争优势”,“地区的竞争力”等经典理论。在“问题区域”和区域创新研究中,帕特南、摩根等对其进行了探讨。学者们认为:地区政府公关制度绩效的差异,与地方的社会资本存量息息相关[4]。帕特南的研究,开创了区域发展中的“宏观社会资本”研究途径。摩根探讨了“学习型区域”问题,认为区域的竞争与发展要看其制度学习、制度模仿和制度创新的潜质和能力[6]。
3国内研究进展及趋势
3.1区域公共管理概念研究
国内学者对“区域公共管理”概念尚未形成系统的解读。国内现有研究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区域公共管理”概念中“区域”内涵的研究分析;二是梳理区域公共管理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间的关系。
3.1.1区域公共管理概念中“区域”的含义
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建立在“区域”概念的基础上,陈瑞莲等将“区域”定义为“基于地理或经济边界的同质性区域,可超出行政区划的限制,包含多个行政区域或层级”[7]。蒋永甫等在《区域公共管理导论》中提到,“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区域更多是由人类经济和政治活动扩展而成的。”梁帅认为“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区域基于行政区划又不被行政区划限制”[8]。与以经济区域作为重点的研究不同,雷颖剑认为,“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区域既可以是社会区域和行政区域,也可是自然区域和经济区域,这些不同类型的区域都有公共管理问题”[9]。总体而言,研究者们对区域公共管理概念中“区域”含义的理解较为统一。首先,“区域”的概念建立在行政区划概念的基础上,并且也以地理区域或政治区域的划分为依据;其次,强调一种超越行政区划的综合性概念,且突出了经济区域的重要作用。
3.1.2区域研究相关概念梳理
区域研究主要涵盖三个核心概念:“区域行政”,“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治理”。研究者们通常将区域公共管理的概念置于整个区域研究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区域问题的研究以“区域行政”概念为基础,张紧跟与陈瑞莲将其定义为,“区域行政指一定区域内的政府(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促进区域发展而相互协调关系,寻求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更优的公共服务”[10]。相比较而言,陈瑞莲认为“区域公共管理是以区域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区域公共管理部门,为解决特定区域内的公共问题,实现区域公共利益而对区域公共事务进行现代治理的社会活动”[6]。刘仁春认为,“区域公共管理是在‘复杂性社会’生态环境下,区域内多元主体通过多中心混合治理模式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为实现区域公共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治理制度安排”[11]。伴随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区域治理”概念也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杨心怡认为“多元化、多中心、网络化、协商与谈判等思想是各种治理定义的共同特征”[12]。陈瑞莲认为“区域治理指政府、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公民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为实现最大化区域公共利益通过谈判协商等方式对区域公共事务进行集体行动的过程”[13]。对比相关概念,“区域行政”与“区域公共管理”的区别体现在管理主体的单一性与多样性。“区域行政”强调以政府作为单一主体而“区域公共管理”所涵盖的行动主体内容更多元化,“区域治理”则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三者之间是一个逐步递进演化的过程。
3.2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成果
国内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以政府间关系研究、区域行政问题探讨、区域创新研究以及实证研究四个研究视角为基础,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3.2.1政府间关系研究
有关政府间关系的研究,大部分研究者对政府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及协调进行了深入探讨。陈瑞莲提到,“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政府的合作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重要发展态势”[14]。张紧跟也认为,“协调政府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协调地区间的平衡发展,是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15]。林森认为,“对地方政府合作的探讨有助于落实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消除地区之间的差距,缓和资源浪费矛盾,但在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却又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16]。同时,部分研究者也以政府间不良竞争为研究视角探讨政府间协作问题。刘轶男认为,“地方政府只是被动的接受中央政府的行政安排而联系较少,因此合作领域受到一定的限制,相邻地方政府间会出现恶性竞争,损害双方利益”[17]。
3.2.2区域行政问题研究
陈瑞莲曾探讨我国区域行政问题,她认为“区域行政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政府管理实践的现代化”[10]。但目前国内区域行政发展研究较为有限,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正如张紧跟等所说,“中国区域行政的研究成果还不多,一方面因为人们没能对区域行政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另一方面因为在行政学研究中,以政府为研究对象被简单的引申为以国家/行政区划为思考问题的基点,较少能够超脱于国家之上考虑管理问题”[7]。
3.2.3区域创新研究
区域创新研究在区域公共管理领域中已受到较多关注。谢宝剑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及未来创新方向进行了总结研究[18]。陈瑞莲以泛珠三角为例,多方位探讨了区域政府的合作与创新[14]。近年来,也有研究者对制度创新进行了探讨。范永娜认为,“新型的治理形态,要求政府打破行政区划的枷锁,建立健全行政区行政的制度与机制,在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声中奠定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基础并构建出其政策框架”[19]。商曼认为我国区域公共管理中推进制度创新的有效途径一是管理观念的创新,二是区域公共管理政策的保障,三是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发展[20]。赵秋兰等则提出,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路径主要有四: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加强和完善有关法制建设、促进区域政府间的团结合作以及改进政府绩效评价体系[21]。从国内现有区域创新研究发展现状看,相关研究者一方面对区域创新研究的宏观发展进行了梳理总结,另一方面也以具体事例作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区域创新的内容。针对区域创新实现路径的研究,也为区域机制创新提出了更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3.2.4实证研究
虽然国内有关区域公共管理实证研究已开展数年,但取得的研究成果较为有限。虽然近年实证研究数量呈持续快速上升趋势,但就研究内容而言,各实证研究间关联度较低,未形成一个完备的研究框架。同时,相关研究所涉具体实例多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为等典型区域内。
3.3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发展路向
由于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尚未成熟且起步较晚,研究者们就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未来的研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与构想。
3.3.1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在我国复杂的地域与人口条件背景下,国内各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为更好地实现区域间共同发展。陈瑞莲认为,“今后的研究可以从地方发展权、发展行政学、制度分析、政府战略管理等多个视角展开”[5]。
3.3.2区域公共政策研究
对区域公共政策的研究能够更好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扫除贸易壁垒进而获得收益。谢宝剑认为我国区域政策的不足在于:难以有效解决区域差距过大的问题,现代区域政策框架仍在探索阶段,区域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协调机制不完善以及区域政策工具过于“简单化”[18]。
3.3.3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重点的区域研究问题。陈瑞莲在其研究中强调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城市与乡村两种不同经济行政区域之间存在着短期难以弥合的制度缺失,进而需要两种功能区域之间进行制度协调、制度创新、制度重构问题”[5]。
3.3.4区域政府间竞争研究
依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我国研究者对于区域政府间合作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其中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区域政府间竞争的问题研究。作为一种易引发区域性冲突与矛盾的公共行为,此研究问题应当引起更多研究者们的重视。
3.3.5区域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
区域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与上述区域政府间竞争研究均属区域政府间关系问题的研究,但两者在研究角度和关系的对比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研究者们的重点由区域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对比转变为横向的合作研究也成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必然趋势。
3.3.6区域发展与行政区划变革研究
行政区划是对行政区域的重新整合,不仅改变各区域在地理行政区划上的分配,同样也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蒋永甫等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突破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行政区划变革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4]。
3.3.7“问题区域”的公共治理研究
“所谓问题区域,就是患有一种或多种区域病的区域”[5]。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诸多问题区域开始出现。虽然近几年国内区域公共管理问题的实证研究有所突破,但研究者更多关注发展较快较好的典型区域,而对问题区域的研究较为有限。
3.3.8流域公共治理研究
流域公共治理因所涉地理区位较大而情况各异,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更是显得尤为突出。例如近几年很多研究内容均涉及到流域公共治理问题,如长三角,珠三角等。总体而言,国内流域治理的相关研究在内容上研究领域较为分散且不系统,相关研究仍有待补充完善。
4国内典型实例研究
国内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关于区域公共管理理论发展的基础研究,二是对相关区域管理实例的分析与探讨。据现有研究,研究者将国外区域发展实例作为参考,对我国研究提供了经验借鉴(如对欧盟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研究[3;25-26]),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国内区域实例研究,以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的区域发展为典型代表。然而,我国的实例研究仍系统性不强。在近几年我国典型区域发展研究中,研究者们所研究的问题较为复杂多样,研究角度较为分散,使得研究问题难以对区域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以我国典型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一体化发展问题为例,在近五年的核心文献中,研究者们对区域问题的研究角度整体上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京津冀一体化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研究和展望[27]、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河北铁路信息化建设研究[28]、高速铁路对长江三角洲空间联系格局演化的影响[29]等,均以基础设施为区域发展研究的切入点。(2)生态环境治理。例如生态文明建设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研究[30],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大气污染区域联动防治体系研究以京津冀为例研究[31]等。(3)产业发展研究。在典型区域的产业发展研究中,包括物流金融业发展研究、投资环境发展研究、旅游业的发展研究等。例如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32]、有关长江三角洲区域政策变迁与跨国公司布局演变的问题研究[33]。(4)其他问题研究。例如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区域高端人才集聚的实证研究以天津市为例[34],京津冀一体化视阈下北京市中职专业结构的调整研究[35]等文献以人才培养与教育作为研究重点进行研究。除此以外,医疗卫生、文化发展等区域问题也引起了部分研究者的关注。针对近几年国内典型区域发展的研究现状,各研究者所研究的角度差异明显,具体研究内容过于零散与细化,不宜对区域公共管理的整体发展进行把握,因此所反映出的问题也不成体系。总体而言,我国关于典型区域管理问题的研究正受到更多研究者的重视。但梳理近五年针对我国三个典型区域发展研究的核心文献后不难看出,我国区域公共管理实例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充实提升。
5展望
国内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基础理论及其发展趋势,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区域个案。理论研究上,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未对“区域公共管理”概念做出系统解读;区域研究相关概念缺少明晰的梳理,部分研究者应用这些概念时,没有做出区别与界定;研究视角不够开阔。对此,应对区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等进行清晰界定与阐释,同时积极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从中选择适于我国发展实情的内容加以拓展,进而推动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发展。实践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对于具体区域问题的研究不系统且有偏向性,多数学者都以典型区域为实例进行研究探讨,很少有学者关注问题区域研究或如何以典型区域为参考来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问题。以国外相关研究为参照,国内现有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应用层面,都处于起步阶段,且研究者数量整体偏少,尚未形成一个研究共同体。为推动区域公共管理研究走向成熟,还有待更多研究者进行不懈探索。
作者:陆瑶 寇晓东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瑞莲,谢宝剑.回顾与前瞻: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主要区域政策[J].政治学研究,2009(01):61-68.
[2]叶林,陈瑞莲.全球化视野下的区域与城市发展——首届面向21世纪的全球区域—城市发展国际会议暨岭南国际学术论坛综述[J].学术研究,2012(03):153-155+4.
[3]陈瑞莲.欧盟经验对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启示[J].学术研究,2009(09):35-41+159+2.
[4]蒋永甫等.区域公共管理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1-13.
[5]陈瑞莲等.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4-37.
[6]陈瑞莲.区域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2006:1.
[7]陈瑞莲,孟华,张紧跟.当代中国的区域行政研究:缘起与发展[A].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公共管理研究(1)“公共管理研究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2001:21.
[8]梁帅.区域公共管理视阈下的山东省区域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3.
[9]雷颖剑.粤港澳区域公共管理合作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0]陈瑞莲,张紧跟.试论我国区域行政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1-11.
[11]刘仁春.区域治理:由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以区域经济合作为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27-32.
[12]杨心怡.区域治理中的主体结构分析[J].理论观察,2014(02):71-72.
[13]陈瑞莲,杨爱平.从区域公共管理到区域治理研究:历史的转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48-57.
[14]陈瑞莲,刘亚平.泛珠三角区域政府的合作与创新[J].学术研究,2007(01):42-50.
[15]陈瑞莲,张紧跟.试论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间关系的协调[J].中国行政管理,2002(12):65-68.
[16]林森.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2012.
[17]刘轶男.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18]陈瑞莲,谢宝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及创新[A].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暨公职局(PublicAdministrationandCivilServicesBureau,MSAR)、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CenterforPublicAdministrationofSunYat-SenUniversity)、澳门大学(UniversityofMacau)、澳门基金会(FundacaoMacau).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暨公职局(PublicAdministrationandCivilServicesBureau,MSAR)、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CenterforPublicAdministrationofSunYat-SenUniversity)、澳门大学(UniversityofMacau)、澳门基金会(FundacaoMacau):,2008:11.
[19]范永娜.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J].时代金融,2014(03):26-27.
[20]商曼.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J].才智,2014,33:263.
[21]赵秋兰,尹海凤.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路径探寻[J].人民论坛,2014,23:50-52.
[22]娜日娜.区域公共政策执行困境及消解[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0.
[23]张良.长江三角洲区域危机管理与合作治理[J].人民论坛,2013,32:82-83.
[24]边艳.近20年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时空差异的演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42-47.
[25]杨爱平,陈瑞莲.欧盟公共管理制度对泛珠三角的启示[J].珠江经济,2007(04):62-68.
[26]陈瑞莲.欧盟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与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6(03):118-128.
[27]王修华.京津冀一体化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研究和展望[J].铁道标准设计,2015(06):1-6.
[28]孙有才,王兆雨,张京波,段晓晨.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河北铁路信息化建设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5(04):51-54.
[29]陈建军,郑广建,刘月.高速铁路对长江三角洲空间联系格局演化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4(08):54-60+67.
[30]铁铮.生态文明建设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J].国土绿化,2014(07):10-11.
[31]谢宝剑,陈瑞莲.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大气污染区域联动防治体系研究——以京津冀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4(09):6-10.
[32]高峰.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J].湖北农业科学,2014(24):6163-6168.
[33]刘可文,曹有挥,牟宇峰,孙小祥.长江三角洲区域政策变迁与跨国公司布局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3(05):797-806.
【关键词】空间数据;数据;应用服务器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其对基础空间数据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论文 应用的模式也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直接应用数据产品,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以及webgis应用。
由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数据量巨大,使得管理和应用非常困难。以北京市为例,数字正射影像采用tif格式,覆盖全市的1m分辨率的数字正射影像的成果数据量约50gb左右,覆盖平原地区的0·5m分辨率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量约120gb。数字地形图为dwg格式, 1∶500、1∶2 000、1∶10000三种基本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约1·3万幅,数据量约50gb。由于采用矢量处理方式,综合应用的难度也非常大。
2 基础空间数据的管理
基础空间数据主要分为栅格和矢量格式两种。
1)采用栅格方式处理管理
在数据管理上,基础性、背景性的数据可以利用栅格格式管理。毕业论文数字正射影像原始成果数据为tif格式,可以直接进入数据库管理。
数字地形图是主要的处理难点。北京市的数字地形图成果为dwg格式,图形的显示效果完全符合北京市地方图式的要求。在dwg文件中,地物的符号利用线型或线实体实现。在gis系统中如果也显示到相同的美观程度需要将符号线也入库,数据量会飞速膨胀,极大的降低索引、查询的速度。而利用gis数据的方式,由于gis平台符号化能力的限制,无法完全达到dwg图形的效果。考虑到dwg图形只做为背景显示,可以将dwg图形栅格化后利用栅格数据的形式进行管理。通过研究最终形成了一种栅格化后图形显示美观程度最高的方法,首先利用autocad环境将相应的dwg图形输出成wmf格式,利用coreldraw将wmf文件转换成tif文件,在photoshop中对图幅进行裁切,最终生成栅格化后的图形文件。由于dwg文件中的颜色有限,不会超过16种,所以可以采用4bits存储,以减少数据量。
行政区划图是利用gis数据处理系统,在地形图gis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最终生成符合制图美观程度、具有地理坐标和比例尺的行政区划图gis数据。由于更多地侧重于图的效果,包括文字的字体、大小,晕渲的颜色,符号等内容,数据生成后相应的符号、颜色配置也固定不变。行政区划图主要作为系统的索引图,进入系统后首先显示的是这张索引图,用户可以利用它来进行定位、查找等操作。基于以上特性,索引图也利用栅格方式处理,主要考虑是不同的gis平台和应用功能的符号化功能不同,通常无法达到制图专业对数据美观程度的要求。
2)采用矢量方式处理数据
数字线划图数据和用户的专题数据需要采用矢量的处理方式。
基于数字线划图数据,可以进行空间的查询、统计和分析等操作。数字线划图数据的数据量通常很小,硕士论文适于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操作。对于不同的用户,需要不同图层的数字线划图数据。一种方式是用户直接在代码表中挑选所需数据。另外一种是按照不同的专业需求,规划不同的专业版本数据,直接提供用户使用。由于可以利用数字栅格图作为背景,可以有效减少数字线划图的数据内容。
用户的专题数据是最高层次的数据,相对而言,其他的数据都可以作为背景数据。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利用专题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分析操作。对于不同的行业应用,需要利用不同的符号体系对专题数据进行符号化。
3)数据管理方式
大数据量空间数据的成熟管理模式主要是数据管理系统结合空间数据引擎,基于效率、稳定性等方面考虑,医学论文采用oracle关系数据库和arcsde空间数据引擎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oracle数据库中涉及划分不同表空间的问题,可以将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分类。静态数据指背景数据,数据随着测绘部门的更新周期进行更新。这类数据在入库后不需要进行更改。动态数据指用户数据,随着系统的运行,用户需要不断更改其中的内容。另外的分类是基于数据量和数据种类的考虑,不同的数据种类可以放置在不同的表空间。
arcsde可以建立栅格数据集(rasterdataset),可以实现对栅格数据图层的管理。主要的栅格数据操作命令包括:
sderaster-o import:建立栅格数据集
sderaster-omosaic:图像镶嵌
sderaster-o pyramid:建立金字塔
sderaster-o colormap:更新图层的调色版
对于rgb色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和行政区划图数据,可以直接利用命令入库。对于索引色的栅格格式数字地形图,在所有图幅入库、镶嵌完毕后,再加入颜色信息。职称论文栅格数据全部入库后需要建立多级金字塔,并建立统计,以加快访问速度。
矢量数据可以利用cov2sde、shp2sde等命令导入。可以利用sdelayer命令查询sde图层的相关信息,并建立有效的空间索引。
3 基础空间数据的
可以利用arcims实现基于web的基础空间数据。arcims将地图以服务的形式进行。
地图的制作是空间数据的重要步骤。可以利用ar-cimsauthor工具在可视化环境下制作地图。也可以利用xml编辑工具,直接编辑axl脚本。可以利用<scaledependentrenderer>标签定义在不同的比例尺下利用不同的符号和标注显示数据。如:点状地物在全图情况下显示成点符号,放大后显示相配套的符号,再放大后显示点状符号及其注记。
arcims的htmlviewer方式不需要客户端进行安装,所以可以在政府专网、互联网上使用。客户端向服务器端请求的地图服务通过arcxml语言来实现,通过在javascript脚本或asp脚本中加入arcxml请求,英语论文实现对地图服务的请求。通过javascript脚本实现客户端页面的显示和应用效果,通过arxxml实现对空间数据的操纵,通过asp脚本实现与属性数据库的交互。javascript和asp的通讯可以通过form或页面提交的方式处理4 应用服务器的开发应用服务器是指基于微软的iis服务器的服务器端组件,可以利用visual basic、visualc++等语言进行开发,表现形式是服务器端的dll文件或服务。通过应用服务器不仅可以保护代码,而且可以实现更复杂的功能,例如通过web客户端直接编辑修改featureclass数据、生成特殊格式的文件、与其他硬件设备通讯等。
下面是利用visualbasic开发的com+组件的简单例子:
新建一个activex dll工程。添加com+ servicestype li-brary(comsvcs·dll)引用和microsoftactive serverpagesobject library(asp·dll)引用。添加新类,并在类中添加如下过程:
public subdataedit(method1 asvariant, data1 asvariant)
dim objresponseasasptypelibrary·response
dim objcontextas comsvcslib·objectcontext
set objcontext = getobjectcontext
callmethod1(data1)
varresponse = " <html><body>数据编辑完
毕</body></html>"
objcontext·setcomplete
set objresponse = objcontext("response")
objresponse·write varresponse
set objresponse = nothing
set objcontext = nothing
end sub
在asp页中利用如下方法调用应用服务器对象
<%
setobjediter=server·createobject("vb工程名称·类名称")
objediter·dataeditmethod1, data1
set objediter=nothing
% >
5 技术特点
1)数字线划图管理与。通过对数字线划图的栅格化,使得的数据在符号化上满足图式符号的要求,又可以做到全局浏览,极大加快了显示速度。
2)大数据量地理数据管理。通过空间数据引擎与关系数据库的结合,实现了大数据量数据管理。通过数据库性能调整,实现了数据的高效显示。
3)应用服务器开发。地理操作属于复杂的操作类型,通过应用服务器的开发,可以实现服务器端应用功能的开发,包括空间数据库操纵、硬软件接口的开发等。
6 应用效果
在某个车载gps项目中,基于以上的研究成果我们实现了北京市基础空间数据的网络化,包括数字影像地图、数字栅格地形图、其他的专题数据等。通过与具体业务流程结合实现了基本电子政务功能。通过应用服务器的开发,开发了gps接收设备接口,实现了车载gps监控以及轨迹管理功能。
参考文献
[1]熊丽华,杨峰·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 2004·
[2]张正兰,刘耀东,张明·基于arcims的wegis系统开发[j].河海大学学报, 2004·
摘要:我国城乡结合部地区由于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双重管理之下,在有些特定的政策领域存在管理盲区,尤其是土地管理比较混乱。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如何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实现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土地合理流转,对于改变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就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土地流转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土地流转;集体资产处置
北京市丰台区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区位条件和人们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制约,城市化的进程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北京市的其他城区。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丰台区城乡二元经济和城乡二元政府管理体制长期并存,其中,丰台区农居混杂及“城中村”问题突出,城乡分割的土地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亟待改革。但由于历史原因,丰台区仍实行城乡割裂的二元管理体制,即根据户籍划分管理地域范围和职责,街不管农,乡不管居,与行政区划本身的逻辑恰恰相反。由于丰台区的问题极具代表性,也是许多城乡结合部地区在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对丰台区的分析和研究就能为许多存在类似问题的城市和地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合理流转和城乡二元结构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城乡结合部的土地流转
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集体资产的处置是明晰行政区域界线的前提。丰台区绝大多数乡、镇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改革后建立起了农村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每个农民或集体经济成员都成为合法的股东,拥有从集体经济中获得收益的权利,因此,这种新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真正做到了与每个农民息息相关。
农村的集体资产主要包括土地、房屋和集体经济企业。在农转居过程中,这些资产应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处置。针对丰台区的自身情况,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分批次、分步骤地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是较稳妥的做法。也就是说,在农转居过程中,首先要区分不同地区的集体经济组织,并进行彻底的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这一工作在丰台区的绝大多数乡镇已经完成。然后,要以不同的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逐步实现集体土地的合理流转。目前,主要有两种处置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国家征地的形式实现集体土地的流转,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家政策文件的规定给予失地农民经济上的补偿,同时,要考虑给予相关的集体经济组织适当的经济补偿,用于维持集体经济继续运转的资金支持。在采用这种方式实现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要保证给予失地农民的经济补偿不仅能够真正弥补农民失地的损失,而且能帮助他们获得重新谋生的手段,以保证他们的长久生计。第二种方式是在不改变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由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创建自己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及实体企业,自主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这种方式在丰台区的一些乡镇目前也有采用(例如卢沟桥乡和南苑乡)。这种农民自主开发的方式是一种全新的现象,目前在开发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一是政府的相关部门对于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造成这一领域存在法律和政策盲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土地流转问题,一直以来就处于政策管理的真空地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农民在行政区划的调整完成后会从农民转变成居民,其所拥有的土地要相应转变为国有土地。因此,为了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城乡结合部地区在农转居后其土地的性质可以由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但国家仍可保留原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在向政府交纳一定税费的基础上可转变原土地的使用功能(即从过去的农村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商业用地),允许其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实体企业自主开发利用。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于自身资金实力薄弱,在开发利用其土地的过程中会面临包括资金在内的一系列困难。同时,由于农民组织缺乏完善的专业知识、现代化的组织机制和高效的经营管理技术,其经营往往也缺乏效率,直接导致其开发的房地产项目质量较差、管理不善。三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开发其拥有使用权的土地时,同样要遵循城市规划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进行合法的、有序的开发利用。政府应对农民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这种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将其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在国家政策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土地开发和土地管理还是应主要走国家征地、出让这一正常开发的道路,但也可以考虑向那些经过改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相关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从而使这些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能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获得更多的由土地带来的收益。农村的集体资产还包括农民的房屋和集体经济企业。农民房屋的处置是与土地的流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土地上附着的房屋是一并进行处置的,因此不管是通过上述两种方式中的哪一种开发利用农民的土地都应该对土地上附着的房屋实施经济补偿以弥补农民的损失,这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二、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的衔接
社会保障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由于农民的身份发生变化,从农村的农民转变为城市的居民,这就要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由于过去农村并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这批农民也没有自己的社会保险账户并交纳相应的社会保险金,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势必成为地方政府沉重的负担。在这里结合城乡结合部地区土地流转的两种不同方式分别加以讨论。
第一,涉及到通过国家征地的形式来处置集体土地和房屋的相关农转居人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的相关文件明确规定,其补缴的社会保险费由征地单位从征地补偿费中直接拨付到其所在区、县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农转居人员实现转工后,与城市居民一样,由国家、所在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后续的部分。对于自谋职业者,可保留其已经由征地单位补缴的社会保险金个人账户。对于后续部分,如果能自行交纳本应由企业和个人分别交纳的社会保险费,就仍然可以按照上述办法进行处理。但如果无力支付其后续部分,其社会保险金个人账户内的金额可以在其退休后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第二,由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开发利用集体使用土地所涉及到的农转居人员,可比照国家征地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来处理,即由集体经济组织帮助补缴社会保险费。对于转工人员、自谋职业者和超转人员的社会保险可比照上述办法办理。另外,在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逐步实现对农民土地的处置并办理相关社会保险的过程中,可采取分期分批的原则,即土地先被征用和开发的先行转居转工并办理相关的社会保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在转居后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同时也减轻政府在转居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管理压力。但在分期分批开发利用农民土地的过程中,政府又要做好中长期规划,避免盲目开发和杂乱开发。
三、城乡二元的行政管理
城乡结合部地区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在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上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这就对政府的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撤销乡、设立地区办事处并合理安排其管辖面积,以地区办事处作为城市化和农转居过程中的过渡形式,集中处理在城市化和农转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原乡建制下的遗留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在原来乡的基础上实行“一套人马,一块牌子”,由地区办事处来处理城市化和农转居过程中的遗留问题并对辖区实行统一管理,从而避免在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混乱现象。其次,城乡结合部在稳步推进城市化的进程,而行政区划的调整又主要着眼于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有些街道和地区会同时存在大量的城市居民和未转居农民,因此需要赋予这些街道和地区办事处同时管理城市居民和未转居农民的权力,并分别设立相关的科室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管理。第三,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会同时存在未转居农民和城市居民,这样一些街道和地区就需要同时具有管理居民和农民的权力并设立分立的科室对他们进行管理。当农民实现了从农民到居民身份的转变之后,对其的行政管理就应从相应管理农民的科室转移到专门管理居民的科室;当原农村的自然村撤销后就要改建为相应的社区以对其所属居民提供相应的服务。
四、经验与启示
北京市丰台区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并存,导致了丰台区从土地管理到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同时也是许多城乡结合部地区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北京市丰台区的土地流转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第一,在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治理,首先需要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地区完成对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的改革,完成对农民资产的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建立起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合作制的原则进行管理。这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对城乡二元结构进行治理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关键词:城镇区域;空间网络;演进状态;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Yinchuan plain space network form,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rea network in a specific geographical space pattern. And through the grade distribution fractal, fractal analysis of urban spatial evolution of Yinchuan plain network state, the Yinchuan plain spatial network is still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wer status, and through the town of Yinchuan plain regional natural conditions, resource condition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iscus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network in Yinchuan plain.
Keywords: urban regional spatial network; 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概述
银川平原地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北部,自古以来已黄河水系为根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洲城镇群带。本研究中所论述的银川城镇群包括着5 市(银川、石嘴山、灵武、吴忠、青铜峡) ,3县(平罗、贺兰、永宁) ,其中灵武市座落在银川平原边缘。面积19765.7km2,人口3006648人,城镇化率为53.06%。[[1] 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编,2007年宁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2007][1]
从空间网络上来看,包兰线、银新线、平汝线穿越其境,从银川平原最南部的吴忠市利通区到最北部的石嘴山惠农区公路里程仅146km,[[2] 张红.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图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2]随着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交通网络、通讯网络的一体化的建设,各区域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城镇空间网络日益完善,形成了以石嘴山、宁东石化为主的北部和东部能源基地,以银川市区域为主的行政中心,以吴忠市为农业基地的区域空间结构。
银川平原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银川市为核心,以石嘴山、吴忠为拱卫,平罗、贺兰、永宁、灵武、青铜峡及所属若干个建制城镇为依托的三级城镇等级结构。
1.中心城市--------银川市,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信息、商贸和交通中心。
2.次中心城市-------石嘴山、吴忠,担负着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并向下一级城镇传递辐射、产生带动效应的枢纽,同时也是本市域内的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在跨区域的产业组合上更为紧密,在城市间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上
更为密切。
3.节点城镇---------平罗、贺兰、永宁、灵武、青铜峡及所属若干个建制城镇,在空间发展布局中承担着拱卫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农村发展、吸引人口集聚、支撑城市网络体系的重要功能。[[3] 刘学军:宁夏城市化进程的新抉择[D].城市化进程的新抉择-----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理论研讨论文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 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厅 宁夏回族自治区城市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21][3]
综合来看银川平原城镇区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镇空间等级体系。城镇空间网络日趋完善。
2.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形态分析
2.1以Boyce-Clark形状指数
1964年Boyce和Clark提出Boyce-Clark形状指数,基本思想是将研究形状与标准圆形进行比较后,得出相对指数的方法。这种方法为现代研究所公认,认为为该指数更能反映空间的形态特征。
式中,SBC即为Boyce-Clark形状指数,为从某一个图形的优势点到图形周界的半径长度,n是具有相等角度差的辐射半径的数量。在这里优势点指的是银川平原城镇区域内的各级城镇。[[4] 王新生,刘纪远,庄大方等.中国城市形状的时空变化.资源科学,2005,27(3):20.][4]
本次测算,n取24通过对银川平原惠农区、大武口区、平罗县、贺兰县、银川市、永宁县、青铜峡、利通区、灵武市的相对半径的测度,得出图1。
图1:银川平原城镇区域各市县Boyce-Clark形状指数排序
采用Boyce-Clark形状指数对银川平原个市县测定后得到结果,从图1中可以看出,形状指数较大市县包括贺兰县、灵武市、永宁县、青铜峡、惠农区、利通区,而银川市、大武口区、平罗县都较小。形状指数越大表明相同的面积下有更大的边界长度。意味着行政区与外界与更大的接触面积,更容易获取外界的信息,为城市间的贸易和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形状指数越大,表明图形越接近X型,这种情况往往不利于交通的组织,而城镇空间格局也往往受制于行政区划的格局,内部的信息交流更加不便,往往会抑制内部信息的相互传递。不利于其内部的信息交流。
2.2紧凑度
紧凑度是衡量区域城镇空间聚集程度的指标。是反映平面轮廓形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和概念。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C指的平面区域的紧凑度,这里定义为城市区域的紧凑度;A指区域面积,这里指银川平原城镇区域某一城市的行政区划面积;P指区域轮廓周长,这里指银川平原城镇区域城市行政区划的边界周长。
通过计算得:
图2:银川平原城镇区域各市县紧凑度排序
C值的最大值为1,C值越接近1,表示平面图形越接近于圆形,其平面形状也越规则。从银川平原各市县的紧凑度的排序情况可以看出,惠农区、灵武市、大武口区紧凑度较高,表明地区空间压缩,各地距离相对较短,其空间分布上较为均衡。 有利于其区域管理。图2
2.3城镇密度
城镇密度也是衡量一个城镇区域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主要是测算选定区域内的城镇分布数量。
图3:银川平原城镇区域各市县城镇密度柱状图
图3中的红线代表的是银川平原城镇区域内的平均水平,从图3中可以看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的城镇密度低于平均水平的有:灵武市、银川市、惠农区。接均水平的有贺兰县、平罗县。高出平均水平的有青铜峡市、永宁县、利通区、大武口区。比较第一章中的城镇化水平,可以发现,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灵武市、银川市、惠农区的城镇密度反而较低,而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永宁县、利通区、大武口区反而相对较高。说明灵武市、银川市、惠农区城镇发展的集中程度较高,处于城镇发展较为成熟时期。而青铜峡市、永宁县、利通区、大武口区城镇集中化程度低,还处于城镇发展的初期。平罗县与贺兰县位于大武口和银川市之间,其城镇的发展也介于两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过渡特征。
3.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演进状态分析
城镇空间网络的形成是组织力与自组织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典型的自相似体系,其空间形态在某些无标度内,具有内在的自组织、自相似的分形生长能力。从城镇空间上的散点发育成为带、分支、最终形成网络都通过许多种有形或者无形的“链”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空间自相似体系,它根源于自然城镇空间内在的随机型、奇异性和复杂性。[[5] 张宇星.城镇生态空间理论[D].[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1995.51.][5]
3.1 等级分形
1959年,霍钦生(Hutchinson ,1959)提出共存物种间以一“标准量”而分开,这一理论后来并应用与城市与区域研究中。空间在演替到一定程度形成空间网络时,内部的构型呈现出典型的等级特征。不同类型的城镇空间遵循d值为1.3、1.69和2.2的等级分形,意味着大、中、小规模应该保持在一的尺度范围内。
如果按照非农业人口分维,其分维尺度比值取1.69。可以推算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的符合以下的关系。
表4 银川平原城镇区域非农业人口一览表(单位:人)
图4银川平原城镇区域非农业人口等级分形
从图4银川平原城镇区域非农业人口等级分形中可以看出,除银川市(除贺兰县以外)以外,银川平原城镇区域内的贺兰县,青铜峡市,利通区,石嘴山市都呈现出典型的等级分形的特征。而作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的核心区域,银川市,其等级分形特征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银川市非农业人口规模达不到既定等级分形所要求的规模。说明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演替还没有达到稳定的状态。其演替过程仍将继续持续。从政策层面来说,应重点培育银川的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其城市化速度,使其发挥其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6]
3.2 分布分形
当城镇空间网络演替到一定程度时,其内部不同等级的空间遵循一定的分布模式。本研究采用位序-规模法则对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的空间网络演替进行分析。
城市规模分布形式是:,P为城市人口数,r为城市等级数,K为常数,冥指数q也为一常数。帕雷托分布形式是:,N为城市人口数,相当于P,由于K=P1(最大城市人口数) (指的也是最大城市人口数),那么。对于一个特定城镇区域,可用人口数r来作为衡量城市的大小尺度,当用不同的尺度r去量度累积城市数目N时,尺度r与累积城市数目N时,尺度r与累积城镇数目N存在如下分形关系: 。[6]
表51980-2008年银川平原城镇区域城镇分布分形表
(以上数据基于1985-2009年宁夏统计年鉴计算获得)
图5:银川平原城镇区域分布分形D值序列图
从银川平原城镇区域1980-2008年分形D值变化表可知,在1980-2008年的近30年发展过程中,银川平原城镇区域城镇分布符合分形特征。
D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的空间网络演进的特征,D值越大说明空间网络越为完善。从银川平原城镇区域分布分形D值序列图可以看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在1980-2008年近30年的发展过其D值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中,说明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日益完善。而在2007年、2008年两年的D值相比2003年有较大飞跃,这是由于2004年惠农县、陶乐县行政区划的调整,使得城镇区域空间网络向着更为良性的方向发展。
4.结语
对一个具有自组织内生能力的网络而言,网络的随机生长随时存在。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具有自相似性,经历多次递级的分叉后,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未来发展可能有两种趋势,一是进入一种不可预计其复杂性的混沌阶段。一是由于网络自身随机分布以及网络自身的蔓延使得银川平原城镇区域内的各种空间单元沿道路聚集,削弱了自身网络的通畅性而日渐衰退。
参考文献:
[1] 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编,2007年宁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2007
[2] 张红.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图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
[3] 刘学军:宁夏城市化进程的新抉择[D].城市化进程的新抉择-----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理论研讨论文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 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厅 宁夏回族自治区城市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21
论文摘要:跨区域创新体系是不同行政区域联动形成的科技创新网络。在知识和科技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关键性变量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地方合作的动力和阻力并存。本文从公共管理视角分析,认为地方合作应走向网络治理、整合利益机制、完善合作制度和进行组织创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问题日益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进行积极探索。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技术并非第一难题;如何让相关地方部门打破利益壁垒、跳出单个地方的囹圄开展科技合作,才是问题的关键。本文拟从公共管理视角,从利益协调、制度完善、组织构建等方面探讨长三角跨行政区创新体系中的地方合作机制。
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地方合作的动力
(一)激烈的外部环境:地方合作的强大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内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区在中国经济中已经占有重要的份额,西部大开发不断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走向振兴,泛珠三角经济区、中部城市群等全国范围内以区域经济合作为特色的新一轮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时代背景下,加强长三角地方间科技合作,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以保持区域经济的竞争实力,是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和激烈区域间竞争的必然选择。
(二)历史文化传统:地方合作的社会基础
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背景相通的社会背景为地方合作开辟潜能和空间。历史传统上,长三角中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两省一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风土人情相似,在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的交往与合作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形成深厚的吴越区域文化共性和经济发展纽带,强有力维系了三地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共性,一定意义上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内三地合作的社会基础。
(三)科技资源优势互补:地方合作的前提条件
作为经济发达的区域,长三角积聚了国内外大量的知识和科技要素,初步具备有助于创新的物质条件。上海市是我国最发达的科技和教育中心之一,综合优势较强,江苏省优势在于基础学科领域,高校比较集聚,两地均拥有一大批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荟萃,科研实力雄厚。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市场机制灵活,科技需求旺盛。两省一市各具发展特色和科技资源优势,在科技创新与合作等领域有互惠互利和取长补短的需要。
(四)前期合作成果:地方合作的现实基础
在中央科技部协调支持下,长三角内的江浙沪地方政府陆续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的政策和规定、签署了各方面的合作协议。从2003年11月,两省一市政府共同签署《沪苏浙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协议书》,建立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到2008年6月,两省一市科技部门正式印发《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从“对话性合作”走向“制度性合作”,针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由国家牵头、两省一市共同组织了不同领域的联合攻关。
同时,自“星期六工程师”始,长三角的民间科技互动早已开始。此外,许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跨区域合作,共同研制和开发工业产品,成立研发中心。
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地方合作的阻力
(一)行政区划下的制度壁垒
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由于我国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的非一致性,长三角内两省一市的行政隶属关系复杂,缺乏全局性的科技政策规划,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筑起名目繁多的制度障碍,在市场准入、质量技术标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地方保护的倾向。例如,由于各地区程序和方法的不一致,跨地区销售的产品要经过多次检测或多个产品证书,人为加大企业成本。区域科技合作的制度化程度低,地方政府间倡导式的非制度性合作协调缺乏落实机制和法律效力。
(二)地方利益协调机制未完善
如上所述,按部门、地区条块划分的行政管理体制,造就了极力维护地方利益的行政区经济独立王国,地方合作中始终带有强烈的地方利益色彩,缺乏全局观念和协调利益行为的机制。科技领域的合作处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深水区”,触及各自利益的协调难度增大。利益冲突和利益补偿机制缺失导致地区合作的“貌合神离”。
(三)科技资源利用低效
相对于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长三角区域内科技资源配置尚显滞后,科技资源遭到地方行政主体利益分割,科技人才、项目、设备的部门化和单位化仍是普遍现象。现有的协调机制更多关注资源优势互补,没有着眼于区域整体科技资源的系统规划和整合。这种科技资源的行政切割直接使区域科技资源沉淀,跨区域、跨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难以攻关,虽然中央财政拨款不断增加,但科研成本依然高居不下,重复建设、同构竞争、科技资源低层次消耗等相关问题严重。
(四)区域性科技中介尚未成熟
2004年6月,长三角地区科技中介战略联盟在上海成立,虽然科技中介联盟一定程度打破了长三角地区的行政区划,实现区域内科技中介信息共享,提高区域内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和转移的效率,但是在整合两省一市入盟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解决区域科技合作问题的实际能力、联盟日常运转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整体看来,长三角区域科技中介机构徒有其形而缺其实,且部分科技中介遗留着行政机关烙印,对政府依赖性强,机制不灵活。
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地方合作的路径选择
(一)由政府主导型为主转向网络治理
从整个长三角来看,科技创新不应该是单一部门、单一领域的事,它是在各部门之间互动产生的。“网络治理的规范基础在于行动者能够认识到彼此之间具有互补性的利益,基于信任、忠诚和互惠的相互依赖关系能够促使和维持行动者之间的合作行动”。其主要运作方式既不是由上级选定目标并控制预期效果的行政命令,也不是自主行动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争论议题,而是行动者在政策运行过程中水平式的自我协调。
首先,正确定位地方政府作用。长三角地方政府应当好引导者、服务者和统筹者,发挥科技合作政策平台构建、基础设施支撑和科技合作项目催化的作用,为地方科技合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其次,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企业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再次,组建区域性的行业协会、商会及科技中介组织。行业协会要突破行政区划障碍,组成跨地区的行业联盟,共同制定区域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共同市场规则,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推动产学研合作。在培育长三角民间组织发展同时,鼓励其自发组织各种类型的创新机构,完善创新过程中的专业化服务体系;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等中介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二)健全地方利益协调机制
地方政府的利益趋向是决定区域内科技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不断健全旨在寻找利益共同点的利益协调机制对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形成合作的战略共识,长三角的科技合作既是区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的战略需要,地方官员应建立地方公共利益或区域公共利益的观念,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形成连横的强烈愿望,从国家战略高度,在省级层面上进行科技资源共享的合作,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开展科技创新项目联合攻关;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信息流畅、准确、及时是有效沟通的基础,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类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科技信息沟通渠道和全方位的科技信息交换制度,构建各领域科技资源的信息平台,促进政策法规等地方动态信息资源共享,使科技资源的各类使用者能够充分获知资源的相关信息;完善磋商机制,建立多边的直接协商对话机制,就地方间产业分工与协作、经济和科技资源的整合、区域科技合作管理机构构建、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和协调等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解决地方间争端。
(三)构建有效的合作制度框架
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有益于创新的制度安排。制度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基本框架。一方面,构建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秩序。建立跨委办、跨部门的科技资源与信息交流制度。另一方面,完善科技合作的配套制度。科技合作过程中的科技业务资质通认制度、技术规范、管理制度、服务补贴办法、资源共享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均需在各地方的沟通下形成详细的制度条款,逐步建立、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科技人才居住证制度、区域社会保障制度、重大课题联合申报共同承担制度、科技合作成果奖励制度。此外,国家应出台鼓励和规范地方科技合作的必要法规和政策以推动和规范地方科技合作,保障各地方的合法权益,使得地方科技合作中的磋商对话、合作宣言等松散型契约转变为具体的合作长效机制,落实各项合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