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英语精读课堂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 论文关键词:英语专业精读课 教师话语 话语效度 行动研究
论文摘 要: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学生语言习得至关重要,英语专业精读课是语言教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因此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上的教师话语更不容忽视。此行动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探究精读课堂教师话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以提高教师的话语效度。结果表明,通过从教师话语的数量和形式、教师话语的构成比例、教师提问的问题类型、教师反馈用语及教师纠错的类型五个方面实施课堂话语效度改进方案,确实提高了精读课上教师的话语效度,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自我完善。
教师话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组织教学所进行的一切语言活动,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讲解、提问、反馈、纠错等。教师课堂话语—直是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其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教师话语的重要性,而且对教师如何使用话语策略,提高课堂话语质量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不同的教师话语可以产生不同的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和认知行为,因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英语专业精读课是英语专业语言教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根据《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要求,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精读课旨在为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精读课上的教师话语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发挥着目的语的示范作用。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和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鉴于教师话语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笔者通过行动研究精读课堂上的教师话语,旨在提高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上教师话语的效度以促进英语教学,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行动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是运城学院英语本科一年级的学生,两个班共60人(每班30人)。研究方法为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经过参照相关的教师话语研究文献,结合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设计调查问卷。在实验前、后及过程中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并认真地进行课堂教学观察。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测:在实施行动研究前向受试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访谈,对问卷及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结合课堂观察探究目前的精读课中教师话语的特点及学生期望的精读课教师话语。第二阶段为提高话语效度的行动方案实施阶段:结合英语专业精读课的特点和前测中发现的问题,根据相关
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应该突出专业和英语的结合,英语作为工具为专业服务。通过前几年的教学实践,重庆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暴露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教学重点不突出:研究生英语过度强调专业词汇的掌握、英语长句的翻译,具体表现在采用陈旧范文式的教学。2)教学方式单一化: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课堂上教学,以教师为主、研究生为辅,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最终导致研究生学习兴趣和欲望较低,普遍反映收获不大。3)教材内容的固定化:“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固定的教材内容完全不能反映出这种变化的趋势,也不利用拓展其专业知识面。4)师资队伍薄弱:考虑该课程对英语的要求较高,基本上都安排一位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来授课,但每个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教师的专业知识面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生的多样化需求。5)僵化的考核形式:研究生的考核采用闭卷形式,单一化的考核方式不能反映研究生的口语和英语交流能力,也有违将英语作为工具服务于科学研究的宗旨。
二突出服务专业教育的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上选择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中训练研究生的朗读与准确翻译原文的能力,从矫正专业词汇的发音、纠正翻译中的错误着手,通过大量的科技论文分析来让研究生扩大专业词汇量,提高听、说、读、译的能力,达到提高准确理解与阅读英文原版教材与参考文献的实际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与时俱进的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料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规范化和时间性,相关教学资料直接取自国际知名大学的信息与通信专业系列教材的部分内容和科技论文,参考教材如下。1)RahatAliKhanLangah.(2012)PerformanceAnalysisofCooperativeCommunicationProtocols:CooperativeCommunicationsinWirelessNetwork.Pub:LAPLAMBERTAcademicPublishing.(部分内容节选)2)B.P.Lathi.(2010)ModernDigitalandAnalogCommunication(4thEdition).Pub:OxfordUniversityPress.(部分内容节选)3)DaleWheat.(2012)BuildingYourOwnElectronicsLab:AGuidetoSettingUpYourOwnGadgetWorkshop.Pub:ApressL.P..(部分内容节选)4)Chi-TsongChen.(2012)LinearSystemTheoryandDesign.Pub:OxfordUniversityPress.(部分内容节选)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团队现有6人,教师队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海外经历,所有成员均从事信息与通信类专业科研与教学),课堂教学分为6讲(每讲含4学时),研究生专题讲座(6学时),共计30学时。其内容与安排:1)科技文献翻译理论与方法;2)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系统专题;3)现代通信技术前沿专题;4)计算机通信网络前沿专题;5)英语科技文献写作基础知识;6)英语科技精读及案例分析;7)研究生专题讲解,结合专业方向,按照presention的方式做出英文的PPT,并利用投影仪在课堂上作3~5分钟的英文演讲,并相互提问。面向应用的专业英语教学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是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必需的技能,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英语科技论文的精读和写作,它始终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中。英语科技论文的精读和写作教学包括以下内容。1)分析英语科技文献的框架结构。以具体SCI检索英语论文为例,分析英语科技论文的结构,从而引出论文的一般结构IMRaD形式(Introduction,MaterialsandMethods,Results,andDiscussion);通过课题讨论的形式,组织研讨IMRaD结构的逻辑性分别与问题(why、what、how)之间是如何相互体现的?2)研讨如何丰富论文框架中的内容?以剑桥大学爱席比教授提出的“概念图”为手段,以论文题目为向导,自我思考和回答论文的创新点,根据IMRaD的结构确定基本的段落主题,提出各种组织论文的方法,探讨如何准备好所需的支撑材料(理论分析与实验数据)。3)研讨具体的写作技巧讲解,包含题目、摘要、引言和结果等部分如何写作,如叙述有关现象或普遍事实多使用现在时,引言中是否有足够的篇幅对论点和问题进行说明,来表示它们的重要性。
三研究生唱主角的课堂翻转变
研究生只是作为被动的受教育客体为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单纯由教师讲授的“一言堂”为和谐交际式的“多言堂”。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促成改变。1)在每讲当中,就是大约讲授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授课过程中穿插提问和讨论,其余时间留给有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作专题报告,并且参考文献必须来自于IEEE的SCI检索论文(学校已购IEEE数据库)。这无形当中要求研究生将课后的功课做足,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2)借签国际会议形式,研究生事先粘贴论文海报,使研究生之间提前熟悉报告内容,每个研究生做3~5分钟的presentation,即研究报告进展,报告后进入提问环节。在模拟国际会议期间,要求全程英语交流,该部分成绩计入总成绩。
四创新考核方式
关键词:翻转课堂;英语精读;述评
1 “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精读教学
英语精读作为大学英语主体课程之一,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文化传递等重要任务。然而,目前英语精读课费时较多、成效很低、学生在课堂上消极被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被划分为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在课前,知识的内化、吸收通过课堂上老师设计的一系列个人或小组的活动来完成。它颠覆了原来的教学顺序、转变了师生角色,加强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英语精读教学,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主动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此外,教师也不会再囿于语言点和知识点的传授,而会更关注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2 “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精读教学的研究分类
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英语精读教学始于2014 年,呈缓慢增长的趋势。笔者以“英语精读”“翻转课堂”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搜索,截至2018 年12 月一共有23 篇文献。为了便于分析,笔者根据论文研究侧重点进行分类,分为应用研究、模式探析及问题探究三大类。在这23 篇文献中,其中8 篇属于应用研究类,占总数的35%;10 篇属于模式探析类,占总数的45%;2 篇属于问题探究类,占总数的10%。
3 “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精读教学的研究成果
3.1 教学应用研究
在已发表的相关文献中,部分学者的研究关注点在于如何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实际的英语精读教学中。庞亚飞[1]首先调查、分析了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现状,然后采用教学中的具体案例证明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及必要性。王驰宇[2]具体分析了翻转课堂如何运用于高年级英语精读教学,并指出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与完善的问题,如视频制作、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郭放[3]分析了英语专业精读课堂的现状,探讨了微课和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范立彬,李笑[4]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英语精读教学中翻转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和步骤。李东燕[5]指出目前英语精读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利用翻转课堂来加强课堂学习效果的四点策略。
3.2 教学模式探析
除了介绍翻转课堂的背景、概念、特点、理念、现状等,部分学者探讨了如何利用翻转课堂建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李明慧[6]以30 名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英语专业精读课为采样项目,探讨了以干预性自主学习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及成效。张艳萍[7]以翻转课堂模式为基础,设计了贴合英语精读的课前、课中及课后教学活动,该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刘忠才,陈平,李景[8]以青岛工学院2015 级2 、3 班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4 》中14 个单元为采样项目,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和测试法、交谈法,设计了课前及课中教学模式,对比分析了分别采用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法两个班的实验数据,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民办高校英语精读教学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借鉴。虽然大多数学者在探讨英语精读翻转课堂模式借鉴了国外翻转课堂理论,但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创新。窦晶[9]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对于英语精读教学有着正面意义。焦云韫[10]首先探讨了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结合的理论可能性,再通过一个月的实验,证明了受试者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
3.3 问题探究
翻转课堂自推行来,受到国内教育界的推崇,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也在其影响下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这其中也有部分学者开始思考新的教学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张婷[11]通过实践教学和相关研究,概括了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精读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如视频制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有效检测措施。张艳萍[12]从翻转课堂的特点与局限性出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探讨了翻转课堂应用于英语精读教学中的难点,并提出了可能的对策。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4.1 研究不足
近几年关于英语精读这门课程的翻转课堂研究吸引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笔者略谈一些自己的浅见,敬请批评指正。1)研究内容的广度还需要加深。英语精读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能力的任务,但英语精读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其他课程相比,研究内容的广度还有所欠缺。以“大学英语写作”和“大学英语听力”与“翻转课堂”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相关文献分别为126 篇和80 篇。2)翻转课堂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对笔者检索到的23 篇文献综述后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只是简单介绍翻转课堂的概念、特点、优势等,然后展开实验研究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没有基于翻转课堂理论基础如主动学习法、同侪学习法等开展研究。3)研究视野有待开阔。相关文献大多是从课堂或教师角度入手,指出目前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翻转课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满意度、参与高,并提升学习动机。但翻转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想法,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等。4)有的研究指出了实施翻转课堂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缺乏有效课下监督措施,因为这直接影响学生在课上对知识的内化、吸收。然而相关研究只是泛泛而谈,如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但具体怎么搭建,如何确保学生认真执行,相关研究并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科学的机制。
4.2 研究展望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改革英语精读教学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也面临诸多理论、技术及实践的挑战,亟待更多学者参与其中。1)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融合。现有英语精读翻转课堂研究大多是教师根据自己课堂的经验之谈,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未来的研究应该思考如何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等)进一步融合到英语精读教学实践中。2)建立有效监督与评价机制。翻转课堂自推广以来,受到教育者和学生的普遍欢迎,许多研究也对其持肯定态度。对于精读教学,尽管其有诸多优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其中包括如何监督学生在课下的自主学习、怎样评价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等,有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翻转课堂应用中最突出的挑战是学生在课下准备不充分[13]。精读教学内容纷繁复杂,涵盖读、写、译等多方面,未来的研究应思考如何建立一整套监督与评价机制,督促学生学习,促进教学相长。3)现有文献缺乏针对精读课前导学材料的系统研究。从教师角度出发,在制作英语导学材料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时间的投入,有研究表明准备翻转课堂材料的时间是传统课堂的六倍之多[14];其次,技术上的挑战,许多英语专业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培训,因此,做出来的视频课件往往差强人意;最后,英语精读内容庞杂,如何做好导学内容的设计是英语精读教学研究值得研究的方向。导学材料是一个单元的开始,体现教师对这个单元的整体设计,主题是否明确、重难点是否突出、课件是否生动有趣都是教师在设计导学课件时需要注意的地方。4)在精读课堂中,教师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也是未来可以研究的方向。翻转课堂中,无论是课前、课中及课下,教师的引导始终贯穿其中。传统精读教学中,学生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喜欢依赖老师。因此他们内心抵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到自主学习中,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异常重要了。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成效都有积极作用。
5 结束语
本文对近几年英语精读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综述,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展望。针对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相关研究,但针对英语精读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增长缓慢,且研究单一、重复研究较多,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学者能在相关领域开拓出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为英语精读教学助力,促进相关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庞亚飞.“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5(16):30-31.
[2]王驰宇.试析翻转课堂在高年级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177-178.
[3]郭放.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中的运用[J].新一代(理论版),2018(10):115.
[4]范立彬,李笑.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英语精读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11):168-170.
[5]李冬燕.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8(36):62-63.
[6]李明慧.基于干预性自主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4):74-76.
[7]张艳萍.英语专业精读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9):215-216.
[8]刘忠才,陈平,李景云.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实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J].海外英语,2018(3):21-23,33.
[9]窦晶.大学英语精读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9(6):72-75.
[10]焦云韫.浅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的可行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4):81-83.
[11]张婷.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精读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究[J].英语教师,2015,15(24):122-123,132.
[12]张艳萍.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2):129-130.
【关键词】听说 读写 梯度 情境教学
【Abstract】In the curriculum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in China’s universities, intensive reading occupies a central position among courses of language skills. This practice of putt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bov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goes against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s well as the law of L2 acquisi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plac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 their rightful places, and introduce a new course named “integrated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take over some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intensive reading so as to base nurture of students’ all-rou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stead of on reading and writing.
【Key words】listening and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grad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一、引言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国西北地区的铁路和公路网日渐发达,对境外的进出口贸易量逐年增大,这就催生了对实用型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一所私立高等院校,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紧跟当前形势,确立的办学特色就是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实用型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国际化,鸿德学院聘用了多于公立院校的外籍教师,引进了外国留学生,设立了硬件齐全的英语角和跨文化交流机制,鼓励全校的中外学生在校园内多多进行交流。外语系作为培养外语人才的地方,更是站在了这一趋势的潮头。通过交流活动,教师们发现,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使外语系学生的读写和思维能力胜过了口语交际能力,在与外教和留学生的交流活动中显得过于腼腆、内敛,难以打破交流障碍。这就促使大家开始自我反思,重新审视了系内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英语教学法体系,发现目前的教学法体系虽已摒弃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并大量借鉴了新的外语教学法理论,但仍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根源是偏重培养学者型人才,忽视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思想的遗留。为了纠偏,外语系领导组织了一个教师团队,仔细分析了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对策的基础上决定提纲携领,先从课程设置入手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加大听说的比重。我被指派为这个团队的负责人,以下就是我们这个团队在加大听说比重这个教改问题上所做探讨的要点。
二、传统教学中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鸿德学院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国内其它同类院校相似,经过了反复论证并长期在使用中调整,大体是符合第二语言教学规律和学生现状的。但我们认为,要想培养出能够用英语口语流利交流的人才,必须打破精读课重心偏大的做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能课一般分为听力、口语、泛读、精读、语法、写作和翻译等课程,虽然有的学校把听力和口语并作一门课称为“听说课”,或加上视频改成“视听说课”,或把泛读课称作阅读课,或把泛读和和精读并作一门课称为“综合英语”等,其实都是在这个思维框架内进行的具体划分,但无论怎样划分,其主要特点都是以精读课为中心,让其它课程或为精读课奠定基础,或强化精读课的效果。一般来说,其它课程只负责培养单一技能,精读课才是把所学各项技能综合起来的核心课程。这样一来,其它课程的考试成绩都不能反映学生对英语的全面运用能力,只有精读课的考试成绩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这就使得学生重视精读课成绩,教师重视精读课教学技巧,教学管理人员重视精读课的师资配备。
在这一课程设置框架内,精读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顾名思义,“精”的意思是“精细地”,而“读”的意思是学英语从“阅读”入手,因此在精读课上,教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内课文的每一句话,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句中的所有词汇、句法和语篇内容,再通过穿插句型或情景练习(口头+笔头)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准确少错地表达思想,用英语进行人际交流。大体上看,精读课上的这些常规做法是符合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而设置一门课程来综合学生所掌握的单一语言技能这种做法无疑也是正确的。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改革呢?答案是问题就出在这个“读”字上。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首先是接收,然后才是表达。有了接收和积累才能表达。无论是接收还是表达,都有两个渠道,接收的渠道是听和读,表达则通过说和写来实现。听和说构成了一条输入输出渠道,而读和写则是另一套循环通路。听说与读写之间的关系历来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话题。以精读课为重心的做法遵循的是读写高于听说的原则,而这一原则受到了当代语言学家的挑战,被认为是不符合语言自身规律和语言习得规律,因此是错误的。根据当代语言学的理论和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决定把读写为重心改为以听说为重心,但不盲目增加听说的课时或课型,而是设置一门与精读课对等的听说课,在该课上综合学生所获得的所有单一语言技能,培养既熟练又准确的英语运用能力。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英语运用能力将不会过度依赖眼睛和手写,而是直接通过耳朵和嘴巴来进行交流,完全符合新形势下国家和内蒙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我们暂定这门课程为“听说综合课”,并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了这门课程的试点,预计需要两年的周期,对象涉及一、二年级的所有班级,每周8课时。如果听说综合课的试验成功了,下一步是改革还是取消精读课,有待于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来加以分析、论证。
三、正确理解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长久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语言专家都认为读写高于听说,这种想法是有其历史根源的。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 早在1972年就指出了这种认识的几个形成原因。首先就是读和写是有文化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所以人们自动地把读写放在听说之上。其次是多数社会积淀的思想精华都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历史记载、宗教/哲理论述和文学作品),这使得人们崇尚书本和阅读。再者,书面记载不会瞬间即逝,能永久保留一个民族的重大记忆,以传承后代,这就使得文字显得十分有价值。此外,研究语言的学者、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书写能力的社会阶层,从维护自身地位的目的出发,往往倾向于强调读写优于听说。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的所有原因都涉及社会价值观,却与语言本质和二语习得理论无关。
后来,总的社会形势有所改变。工业革命和造纸印刷业的发达使多数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读写不再是社会高层的象征。平等和民主思想的传播使得人们摒弃了文绉绉的书面语而追求口语的亲切感。一些白手起家成功人士的出现向世人说明成功不仅靠书本知识。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又浮现了当代语言学家的新发现。
索绪尔以后的当代西方语言学家几乎都认为听说比读写更重要,胡壮麟等专家(1988)概括了他们提到的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历史上任何一个部落和民族的发展史都证明是先拥有口语,后发明文字,甚至有的部落一直都没有文字,只有口语,这说明口语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而文字却不然。第二,儿童对母语的掌握都是从父母教的口语起步的,而不是首先学会学校的书面语。根据我们的观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语言,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在不断变化着,由于这些变化十分细微,我们觉察不到。在历史长河中,书面语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向口语靠拢,这就说明本质上书面语是以口语为蓝本的,而不是口语以书面语为标尺来塑造自身,所以哪个是本哪个是末一目了然。这里提到的三个原因都清楚地表明,把读写放在听说之上,无论是从语言本身的规律还是从语言认知的角度来看都是本末倒置,我们有必要在日常外语教学中矫正这一关系。
四、一项课程设置层面的改革设想
根据我们的设想,听说综合课是一门代替精读课部分功能的课程。既然如此,这门课就必须与传统的听说课有明显区别。传统的听说课上一般是由听力短段来设定场景,借助学生的想象力来进行后续练习,这些活动往往围绕话题(topic)和语场(field)展开,比如,学生听一段关于看电影的对话后,进行全班发言或小组讨论,评论自己最喜欢的电影。从这样的安排可以看出,这门课对英语词汇和句法结构的循序渐进学习规律不予考虑,只注重语言的功能和特定场合的意思表达,不管学生是否已掌握相关词汇或具备处理复杂句型的能力,突出流利程度而放低对学生语言标准化的要求。而听说综合课则不能按这样的课程标准来设计课堂活动。在听说综合课上,学生不仅要提高听力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要把在听说、泛读、语法、翻译课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以综合运用,不仅能够针对所听到的内容做出比较规范的英语回应,能力提高后能做小型即兴讲演,而且能够在课后让自己在英语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提高体现在读、写和英汉、汉英互译等方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教学法体系。
经过对一些主要教学法体系的分析研究,我们选定了在英国1930到1960年间比较流行的一种英语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被称为“情境口语教学法”,由于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至今仍有学校在应用。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Harold Palmer(1940)和A.S.Hornby(1950)。上世纪常见到的英国编撰的课本Access to English(Coles& Lord, 1975)和Kernel Lessons Plus(O’Neill, 1973)就体现了这一教学法体系。遵循这一教学法体系所设定的大纲通常建立在三个主要原则基础之上:(1)选择性(在选择教材和安排进度时首选词频最高的常用词,并根据所含语法现象的难易度来选择句法难度适宜的语料);(2)梯度(根据二语习得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语言教学内容);(3)最佳呈现方式(注重场景的制造和教具的巧妙使用)。我们认为,这其中的选择性和梯度至关重要,是使听力综合课接过部分精读课功能并区别于传统听说课的关键,是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运用、又把不规范的即兴话语行为转化为内化的标准英语之最有效方法。当然,在采用这一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也适当做了与时俱进的调整。比如,当今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使我们在场景生成和气氛营造方面比上个世纪有了很大的优势,省去了很多做教具的功夫和费用,又能达到生动的效果。
Richards 和 Rodgers(2000)总结概括了情境口语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如下:
(1)语言教学起始于口语教学,听说输入语料先于文字输入。
(2)课堂所用语言一律为目标语。
(3)新的语言点全部通过生活场景引进并重复练习。
(4)严格筛选词汇,以保证其覆盖最基本的生活内容。
(5)语法现象分级,先教容易的,后教复杂的。
(6)学生打下足够的词汇和语法基础之后才开始进行阅读和写作。
他们认为,这些特点中最重要的就是第(3)点,因为这表明这种教学方法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加入了功能的成分,因为情境的展示就是为了突出语言的功能。
西方的外语教育专家在评估英语教W法时往往从三个方面入手,即理论依托、设计和过程。现在让我们从这三个角度来看一看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将意味着什么。从理论角度来看,情境口语教学法建立在听说重于读写的认识基础之上,同时它遵循Halliday (1964)的语言结构必须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将强调语境的功能主义思路与拆分语言成分的结构主义理论融为一体。在教学手法上采用归纳法,即学生通过场景来体会生词词义,而不是让教师解释词义。从设计角度来看,运用这种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的实用语言技能并注重规范语言的使用。以学生能说为首要目的,能写为次要目的。这种教学法指导下的大纲应该体现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思想,不以话题和语场为焦点组织课堂活动,而以语言现象的难易度循序渐进。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多用PPT、实物、表演和手势等来烘托场景,学生初级阶段多做例句重复和替换练习,高级阶段则可自由表述。教师角色除了组织课堂活动、帮助尴尬学生、纠正错误、出题判卷外,主要是用自己的话为学生提供语言范例和描述必要的场景。初级阶段学生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听、模仿、回答问题和回应教师的指令来吸收内化语言规则。教材的作用仅仅是为教学提供一个大致的进展方向,由教师来决定主要按教材的步骤推进还是多用其它补充材料。这样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重要性,也对我们参与听说综合课教学改革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决心不负众望。从过程角度来看,这门课程将延续两学年。整体进程是从教师对词汇和语言结构的控制发展到学生自主运用词汇和句法结构;从句型操练过渡到自如表述。课堂上从易到难的一连串活动应该是听(接收)、集体模仿、个别模仿、教师正音、创造性运用句型、教师鼓励参与、替换练习、问答练习、教师纠错等。这一系列原则和方法我们每一个参与项目的教师目前都已谙熟在心,大家正跃跃欲试地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和做出新的发现。
五、结语
本论文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本科英语专业用听说带动读写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号:NGJGH2016135)中系列论文成果之一。这些系列论文的分工是,本论文负从宏观上阐释项目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因此我从理论上和落实角度说明了我们对听说综合课教学改革的总体设想。其它随后陆续发表的论文将主要是具体的教学改革试验介绍和对其效果的量化研究。待到本之日,我们的听说综合课教学改革可能已经步入常轨,届时会有新的发现或提出更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希望对此项研究有兴趣的区内外同行们与我们联系,互相切磋,共同努力,以便为我国和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Hornby,A.S.The Situational Approach in Language Teaching[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950(4):98-104,121-128,150-156.
[2]Palmer,H.E.The Teaching of Oral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40.
[3]Richards,Jack C.&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Wilkins,D.A.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Edward Arnold,1972.
[5]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张岚.混合学习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依托项目】该论文也是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英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2013zy0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05-01
一、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不论是哪种类型或层次的外语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目标。赵芳分别对河南大学、郑州师范学院和琼州学院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学生的国外文化知识主要来自于外语教学,其中50%的学生表示也经常通过媒体了解外国文化,19%的学生表示经常和学校的外交接触,17%的学生偶尔参加文化活动或培训,8%的学生偶尔参加驻华外国机构的活动,3%的学生与学校外交以外的其他外国人接触。97%的学生从未去国外旅游、探亲或游学。外语教育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国家未来跨文化人力资本的语言与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课程是教学的内核,鉴于此,本论文聚焦于“大学英语精读”和“美国文学” 两门必修课程,从微观层面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渗透式”培养模式的具体应用。
二、“精读”和“美国文学”中的文化渗透
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由意识、知识、能力、态度和素养五部分组成。“渗透式”模式是将跨文化能力培养主线贯穿每一个教学环节,渗透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中,形成完整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
“大学英语精读” 课程是专业基础模块的第一门课程,总学时最多,贯穿整个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因此抓好这门课程文化教学的合理渗透对整个专业建设至关重要。我们分别整理出各单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内容,将其与该单元语言点紧密融合进行教学。这些内容具体包括中美教育中的交流与独立、中美谈话方式的差异、中美银行发展及特点、说说中美侦探小说和间谍形象、中美思想文化渊源、说说“天人合一”、 自然对人的精神与性格的作用(中美对比)、说说儒教和基督教对“人性”的理解、犬儒主义与老庄思想、认识及中美对犯罪的惩治、希腊神话故事和中国神话故事、中国侠士与西方骑士、透视中国民族政策与西方种族政策、美国的独立革命与中国的、文明与欲望等。
“美国文学”在我校是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门课程以陶洁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为教材,我们精心设置第一文化课堂和第二文化课堂,构建跨文化语境,提供文化信息和开展文化体验。第一文化课堂每个单元结合文学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中美文学、文化比较,包括富兰克林道德伦理观的中国渊源、爱伦?坡与鲁迅小说创作之比较、爱默生与中国当代文学、陈小青与《霍桑探案集》、《白鲸》中的辩证法、梭罗与海子、苇岸、朗费罗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马克?吐温的中国情节、从《海上扁舟》反思人文主义、舍伍德?安德森作品中的老庄思想、村上春树对菲茨杰拉德的继承与创新、福克纳与莫言作品比较、白先勇与田纳西?威廉斯、阿瑟?米勒对当代中国戏剧的意义等。第二文化课堂包括学习汇报表演(以辩论赛、诗歌朗诵、演讲、戏剧形式)、“我说名著”读书报告会、自习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故事和圣经故事(制作PPT展示)等。
关键词:对外汉语泛读课型教学 泛读教材 研究成果 评述
一、引言
著名英国语言教育家West于20世纪初在印度从事英语教学时提出了以“阅读法”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理念,并首次将阅读区分为“精读”和“泛读”。自此泛读教学便逐渐进入了语言教学专家们的视野,成为阅读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重点。但是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对于泛读课型教学以及教材的研究自进入21世纪以来才逐渐得到学者们的重视,远远落后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其他方面,更加落后于国内英语教学中泛读课型的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更显差强人意。
本文拟对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泛读课型教学以及教材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文章所参考的论文主要依托于《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对外汉语研究》《语言与翻译》《语言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期刊,以及国内外重要会议论文集,分别以“对外汉语泛读课”“对外汉语泛读教材”“对外汉语阅读课”以及“对外汉语阅读教材”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筛选共检索到论文资料16篇,其中有关教学方面的论文有6篇,有关教材方面的论文有10篇。
二、正文
(一)关于对外汉语泛读课型教学法的研究
对外汉语泛读课型教学法的研究以鲁健骥[1]开启了对外汉语泛读课研究的大门。文章介绍了“精读”和“泛读”这两种课程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展的背景。该文章认为“‘精’和‘泛’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体现了语言教学中的“质”和“量”的辩证关系。”文章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大力提倡“精读”“泛读”分科,主张开设泛读课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然而,自泛读课进入课堂开始,就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老师对于泛读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很容易把泛读课上成精读课,详细地讲解生词和语法点,导致泛读课堂沉闷无聊,甚至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老师对于泛读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一堂泛读课往往以“学生阅读――完成练习――订正答案――老师讲解”这样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内容也局限于现有的教材,由此老师和学生都对泛读课越发失去兴趣。
于是陆续开始有学者着眼于课堂实践的角度,从不同角度探讨泛读课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
高磊[2]提出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帮助留学生获得汉语阅读自由。作者提出在泛读课堂中增加元认知技能的训练,以此使学习者更加熟练的运用元认知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李宗宏[3]把图示理论运用到对外汉语泛读课堂中,通过图示理论,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图示,能兼顾语言要素和文化要素两个方面,并且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进行语篇分析,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章进行认知加工,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任务法进入第二语言课堂,开始有学者尝试着将任务法引入对外汉语阅读课堂,姚敏[4]认为我国对外汉语泛读课堂有公式化、大众化和应试化的特点,而教师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任务活动链”,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动机,提高阅读速度。
这些文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对外汉语泛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方案,从文章论述来看,学者们都致力于改变老师的教学法,从理论阐释或教学经验出发探索老师应该怎么教。然而,对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来说,这些都应该辅以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先前的理论研究是否具有实际操作性,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吴门吉[5]以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两种调查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对学习内容的需求等多个方面,同时通过访谈优秀教师了解教师的想法,调查结果表明,二者并不是完全符合的,有的甚至背道而驰。
因此在对外汉语泛读课教学法的研究方面,我们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想法,学生想在泛读课堂中学什么,怎么学,适当地把这些与教学理论相结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改进,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把泛读课堂打造成对外汉语特色课堂,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关于泛读教材的研究
笔者分别以“对外汉语泛读教材”和“对外汉语阅读教材”为关键词于各核心期刊上检索到论文共10篇,分别涉及教材的编写原则、对现有教材的分析、以及现有教材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
早在1991年,吴晓露[6]就提出了阅读技能训练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该文认为阅读课要与精读课区分开来,泛读的要求是理解文章或故事的大意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对此,朱勇[7]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张世涛[8]从教材中选取的阅读材料的难度、内容、篇幅和教材的练习四个方面分析了泛读教材的编写原则。
这些文章对编写对外汉语泛读教材的阐释,无疑对泛读教材的编写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朱勇[9]提出输入调整这一手段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阅读材料,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输入调整对伴随性学习的积极作用。此外他还对现有五本泛读教材中输入调整手段的运用进行对比,发现已经有学者开始尝试着将新的输入调整方法编入教材,但是单部教材依然存在单一性、主观性、外部输入调整不足的问题。
针对我国现有的对外汉语泛读教材,田然[10]选取了近15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最有影响的10套(本)中高级阅读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出了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泛读教材存在的问题:
一、CLIL教学理念的含义
Coyle,D.等学者(2010:1)认为CLIL是一种双聚焦的教学方法,用另外的一门语言教学课目知识和语言。这种教学模式旨在进行其他学科教育的同时,既把语言当作一种教学媒介,又将其视为教学的目标。CLIL理念与模式重在强调专业知识学习和外语学习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使两者共同发展(王秀文,2011)。Coyle,D.等学者(2010:3)提出,CLIL教学法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以4C为架构的基础上。4C分别指内容、沟通交际、认知(以及跨文化理解。内容指学生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外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建的知识与技能;内容与认知相关,学生通过分析知识内容来加深对技能的理解,重建内容与相应的认知过程;交际指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学习语境的互动性;文化指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跨文化意识(郭月琴、吴秀娟,2013)。四个要素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构成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的有机统一体。
二、CLIL教学理念与商务英语精读教学
CLIL教学理念将学科内容和外语学习作为教学的两个同等重要的目标,基于此,对商务英语精读教学的改革应包含对课程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形式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整体变革,使CLIL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商务英语精读课程的教材一般根据不同的商务主题设多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内容通常包括主题背景知识、与主题相关的课文、单词及语法讲解、课文练习以及课后拓展练习等,教材内容较为丰富。但在实际应用中,教师与学生往往将各部分内容割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对商务英语精读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可将相关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根据CLIL教学理念的4C架构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CLIL重视分析知识内容来加深对技能的理解,对商务英语精读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在对课文篇章进行分析之后,每课重点选取部分语言知识,加强使用相关的语言点来呈现需要讲授的商务知识内容。课后习题的设计应当兼顾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习题的类型应注重从沟通交际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如更多地选用翻译、调查报告等实际操作类型的习题。另外,商务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跳出教材的框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课外阅读材料。其中,课前阅读材料应着眼于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尤其是跨文化差异方面的内容;课后阅读材料应注重相关主题信息的延伸,内容的时效性更为重要。
论文关键词:英语专业精读课 教师话语 话语效度 行动研究
论文摘 要: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学生语言习得至关重要,英语专业精读课是语言教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因此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上的教师话语更不容忽视。此行动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探究精读课堂教师话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以提高教师的话语效度。结果表明,通过从教师话语的数量和形式、教师话语的构成比例、教师提问的问题类型、教师反馈用语及教师纠错的类型五个方面实施课堂话语效度改进方案,确实提高了精读课上教师的话语效度,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自我完善。
教师话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组织教学所进行的一切语言活动,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讲解、提问、反馈、纠错等。教师课堂话语—直是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其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教师话语的重要性,而且对教师如何使用话语策略,提高课堂话语质量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不同的教师话语可以产生不同的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和认知行为,因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英语专业精读课是英语专业语言教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根据《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要求,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精读课旨在为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精读课上的教师话语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发挥着目的语的示范作用。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和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鉴于教师话语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笔者通过行动研究精读课堂上的教师话语,旨在提高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上教师话语的效度以促进英语教学,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行动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是运城学院英语本科一年级的学生,两个班共60人(每班30人)。研究方法为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经过参照相关的教师话语研究文献,结合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设计调查问卷。在实验前、后及过程中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并认真地进行课堂教学观察。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测:在实施行动研究前向受试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访谈,对问卷及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结合课堂观察探究目前的精读课中教师话语的特点及学生期望的精读课教师话语。第二阶段为提高话语效度的行动方案实施阶段:结合英语专业精读课的特点和前测中发现的问题,根据相关参考文献从教师话语的数量和形式、教师话语的构成比例、教师提问的问题类型、教师反馈用语及教师纠错的类型五个方面改进提高教师话语效度。实验持续一个学期。在此期间,通过实验、访谈和课堂观察验证提高课堂话语效度措施的可行性并探究可以采取的相关策略。第三阶段为后测阶段:在进行T--个学期的实验后,再次向受试发放问卷,进行访谈,探讨课堂话语效度提高对学生课堂收获及英语学习的影响。然后对比实验前后受试在精读课上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课堂学习效果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二、行动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1.提高课堂话语效度实验前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进行实验前,笔者向受试发放问卷60份(每班3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然后结合问卷结果进行访谈。问卷涉及英语学习兴趣和态度,受试在精读课上的学习行为及受试对目前精读课上教师话语的评价和意见,包括话语数量、提问类型、反馈用语及纠错等方面。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笔者对学生进行访谈并结合课堂观察,总结结果如下: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喜欢英语。极少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英语,但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了英语专业,总是提不起学英语的兴趣,上课也是应付差事。也有个别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不错,进人大学后,随着学习方式等改变发现进步不大,英语学习的兴趣与信心逐渐减弱,课堂上越来越不能集中精力。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精读课的重要,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语言文化知识,指导学生阅读,欣赏优秀的英文文章,这些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但是精读课教学任务大,为了及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多采用的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做笔记。教师话语的时间约占课堂时间的55%,远大于学生话语的时间,基本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并没有从单一的教授者向示范者、信息提供者、管理者、监控者、促进者等新角色转变。教师话语中讲解活动占了大部分时间。教师仍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讲解课文内容、语言点、句子的含义和结构等,这样课堂中教师用于提问、提供反馈、纠正错误的时间就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上的提问有助于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但课堂中教师提的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参考性问题。提问的更多目的是去核实学生是否正确理解了课文或正确理解了教师的讲解,而没有去拓展更多的参考性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自我表达。课上提问时,大部分时候是学生自愿回答,但如果没有人自愿回答,教师会点学生回答,这一点65%的学生不喜欢。教师的候答时间基本在3到5秒,有36%的学生觉得时间不够长,应该留更多思考时间。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采用的大多是积极的反馈形式,如简单表扬或是简单点评,但学生希望老师给更多积极有效的反馈以增加学生信心,提高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出现语音错误时教师大部分会给予纠正。这一点学生基本赞同,希望老师多多纠正。但学生犯了语法错误尤其是不太重要的语法错误时一般不予纠正。
2.提高话语效度实验过程
笔者作为受试学生的精读课教师,结合英语专业精读课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前测中发现的问题并参考文献[4,5],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行动研究。
(1)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合理控制教师话语数量,增加学生话语数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互动活动和输出语言的机会和时间。
(2)改进教师话语的构成比例。过多的讲解是造成教师话语偏多的重要原因之一。课堂效率的高低不在于讲解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讲解方式的不同。因此,精读课中应设计课堂活动,通过师生互动、提问等形式来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文章,减少过多的讲解。
(3)教师应多采用参考性问题,更多地关注课堂行为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一步一步推向深入,从表象的问题进而理解到本质的问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4)教师提出问题经过5秒以上的候答时间,如果还没有学生自愿回答,教师应换一种方式提问或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答案。学生回答后教师应给予积极有效的反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以促进学生课堂语言输出质量的提高,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目标语的目的。
(5)课堂上学生出现的语音错误应在适当的时候尽量全部予以纠正,语法错误应适当纠正。
根据以上课堂话语效度改进方案,笔者从学期初上课前备课就设计课堂活动尽力把每一条方案真正地体现到课堂中。实验初期,整个课堂活动进行得不太顺利,教师和学生都还不能很快适应新的课堂活动形式。坚持了4周后,教师已经能很熟练地操控改进后的课堂话语模式,更多地通过课堂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文章。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对受试学生进行了访谈,发现如下问题:学生话语权增多以后,基础较好口语表达能力不错的学生感觉如鱼得水,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基础较差的学生想抓住机会提高自己,又怕不如别人遭到嘲笑,有自卑心理而采取消极逃避的行为。学生一时还不能很好适应现在的课堂模式。教师讲解得少了之后就要求学生多动脑筋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理解课文。可是一部分学生还是很依赖教师的讲解,很担心自己理解的有偏差。设计参考性问题把握不好深度。有些问题觉得学生可以回答可是问题一提出来发现学生有点不知所云,需要再很费力地引导才能勉强想到答案。对于发现的问题经过和学生一起讨论也找到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老师经常给予鼓励和积极的评价反馈,依赖教师讲解的学生可以课下与老师交流或是与其他学生探讨,不同观点的碰撞更能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参考性问题适当地逐步增加,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三、实验后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课堂话语效度提高实验,学期末笔者向两个班学生发放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后测问卷是在前测问卷的基础上增加了让学生写关于精读课的个人看法、意见或建议。问卷结合访谈所得结果表明:两个班95%的学生都喜欢英语,对学好英语充满了信心。前测中一些不喜欢英语的学生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转变了对英语的态度。而且97%的学生喜欢上精读课,尤其是实验中的课堂话语模式,更多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更多的机会去提高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对于目前精读课上的教师话语学生基本很满意。通过设计课堂活动,教师避免了过多的讲解,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参与课堂活动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把课文联系到实际生活,达到最终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教师增加的参考性问题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是一种提高,超越书本的学习,而同时也带动一般学生在理解、消化课文知识的同时接受更多的相关信息。经过刻意掌握候答时间,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候答时间也有所调整。所有学生对精读课上教师提问答时间比较赞同。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师在课堂上纠正学生的语音错误更有利于学生发现并更用心去纠正错误。而语法错误纠正后也可能还会再犯,不是很严重的语法错误可以不必太留意去纠正。
四、结语
本文通过行动研究对英语专业精读课上教师话语效度的提高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证明本次行动研究确实提高了精读课上的教师话语效度,学生不仅喜欢改进后的教师话语模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实践中也增强了对教学的自我意识,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需求意识明显增强。通过教学活动中主动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及调控自身的教学行为,既找到了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找到了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Nassaji.H & Wells.G.What’s the use of“TriadicDialogue” ?An investigation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J].Appliedlinguistics,2000.21(3),376-406.
[2]Westgats,D.& Hughes,M.Identifying“quality”in classroom talk,an enduring research task[J].Language and Education,1997,11(2).
[3]Nunan,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xtbook forTeachers[M].Oambridge;O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4]孔慧芳.张 萍.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J].教育与现代化,2005,(3):38-43,
【论文摘 要】 本文在比较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学习差异的基础上,从词汇学习、阅读能力和听力的提高三方面探讨了大一新生的英语学习问题,以期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新阶段的英语学习,全面提升英语水平。
对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们,面对厚了很多的英语课本,篇幅加长的英语课文,密密麻麻都是长单词的词汇表,很多学生感到很茫然,没有头绪,不知如何应对。尤其在对大学学习至关重要的四、六级考试重压下,更是感到困惑焦急。本文作者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多年,此篇文章旨在探讨高中英语学习与大学英语学习的不同之处,给予大一新生以方向性的指导。
大学英语学习与高中英语学习的不同之处体现在高中英语重在语法学习,而大学英语重在词汇阅读以及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显而易见,高中的英语学习为大学英语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大体的语法框架结构,要求学生熟悉基本的语法规则。可以说,大一新生的英语知识体系就好像是一座已具框架结构的房屋。而大学的英语学习,侧重词汇的增加,一个个的词汇就像是一棵苍天大树的叶子。随着英语词汇的积累,阅读材料的长度难度也有一定的增加。
一、关于词汇的学习
如何扩充词汇量,掌握一个个冗长复杂的单词,是很多大一新生面对的难题,以下的方法或许会给那些还在苦恼词汇的学生一些启示。
1、通过单词的构成记忆单词。这需要学生在日常记忆单词的时候,注意观察单词的构成,了解单词的构成原理,积累必要的构词知识,认识常见的前缀后缀。
2、联想记忆法。在大量的英语单词中,很多无法利用词根词缀来记的单词可借助联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虽然有时候显得牵强附会,但是记忆的印象反而更深刻。比如“abandon”常见的意思是“抛弃”,但是它还有一层意思是“放纵”,可以理解为“对自身的放弃、抛弃就是放纵”。
3、利用近反义词记忆单词。英语是国际性的语言,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包容性的语言。英语发展历史是大量引进外来词汇的历史。正因为如此,英语的词汇量及其丰富,估计超过一百多万,这样很多英语单词都有近义词和反义词,譬如buy and purchase、raise and rear 等等。
4、在阅读中记忆单词。因为在阅读中,遇到新单词,需要联系上下文,结合一定的语境,深刻体会单词在文章中的具体意思,认真观察单词的用法搭配,所以阅读训练可以强化单词记忆。
5、科学用脑,根据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记忆单词。它揭示了遗忘的规律性,即“先快后慢”的原则。此外艾宾浩斯在关于记忆的试验中还发现,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牢靠。因此单词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并要勤于复习。
二、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大学英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与阅读速度,能阅读相应的英语杂志期刊。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呢?学生首先应该弄清楚精读和泛读的重要性及其各自的侧重点。
精读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对较小的英语范本(即语料)的深入分析、理解和记忆,准确地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和使用规则,再通过演绎法对所学过的知识加以反复操练,提高熟练程度,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其优点是较好地发挥了成人的意识优势和认知优势,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效率较高、准确度较高。静心苦读和强记强练是精读的行为特征。大学英语课本就是很好的精读材料。我们同学多年的英语课堂学习,从初中英语课堂到大学英语课堂基本都是围绕精读开展的,忽视了泛读训练。
泛读的学习理念是通过大量的英语接触,发挥人的语言习得机制的自发力量,自然习得英语语言能力。它不要求学习者死记硬背,也不要求学习者精研细读,处处要搞懂为什么。它要求学习者培养对英语的爱好,养成每天学习英语、接触英语的习惯,用英语多读,什么东西都可以作为英语学习的材料,什么地方都可以作为英语学习的环境,小说、报章、科普、专业文献,目所能及皆在阅读之列。其优点是英语技能化水平高,语言反应速度快,学习过程中焦虑感和压力感较小,对学习者的智商和学习能力要求不高;缺点是语言知识掌握精度不够,应试能力较弱。
对于大学英语的学习,本文作者认为,由于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英语精读,而英语精读材料涉及的知识面在宽度方面有限,反之泛读对增强学生语言输入的广度有着精读不可比拟的优势,学生应该更加注重泛读训练,课下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通过大量的泛读,提高语言的输入量,进而提高英语水平。
三、有效提高听力水平
此外,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的显著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听力的重视程度。由于高考中的英语听力部分不计入高考总分,在录取时将成绩提供给高校参考,对于报考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高考志愿来说,影响不是很大。在高考指挥棒的强大号召下,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学体现为应试教育,忽视了听力教学,以至于很多自认为英语学得不错的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不能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表达。在大学的四、六级考试中,听力部分分值比例为35%,这一数字表明听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次,作为大学生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听力说平呢?这一问题困惑着众多的英语学习者。听,既要精听(重复听同样的内容,直到听懂每一个细节和语言表达形式),又要泛听(抓住主要信息,不纠缠细节和语言形式,努力提高理解速度)。
大学英语的听力课堂,主要是精听。同学们在自己选择精听材料时,应该选听适合或略高于自己水平的英语小短文。在进行精听活动时,要从捕捉意群、单词的弱读、连读,单音节单词,建立听觉与反应神经的联系这几个方面把握听力材料。
泛听在提高听力方面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大量的泛听,大量的接触录音,英语学习者可以熟悉英语发音,扩大知识面,提高听力水平。听力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的泛听训练基础上的。泛听要求同学们在听力练习中以掌握文章的整体意思为目的,在不影响对整体文章的理解,一个词、一个短语甚至是一个句子听不懂也没关系。泛听材料的选取也比较广泛,很多听力考试题、每天的英语新闻、英语电影和各种英语磁带都可以作为泛听材料。
口语水平和听力水平的提高是互相促进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听力活动是语言的输入,学生完全可以将听说两者的学习结合起来,模仿听力段子中的标准发音及地道的英语表达,纠正自身错误发音,完善英语表达。同时,标准的语音语调是确保学生能够听懂英语材料的基础。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侧重点有显著的不同,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有所转变,希望以上几点建议对大一新生的英语学习有所帮助,能起到启示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论文摘 要:精读课课程在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部分高校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现象,本文根据《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讨论了精读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阐述了精读课“综合性”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科技、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优秀的外语人才,尤其是优秀的英语人才的社会需求呈上涨形势。高职英语教学相对于本科英语教学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方向。如何在短短三年的学习中尽快提高英语高职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工作的挑战,或为未来进一步的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成了从事高职英语教学教师们的终极教学目标。
英语高职专业教学根据培养目标开设了大量技能性,知识性课程。与众多目标明确,任务突出的科目相比,作为主干的英语专业基础课之一的精读课又有何教学特点呢?就这一问题,笔者调查了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陕西部分普通高校英语高职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结果显示60%的学生不明确精读课的价值所在;20%的学生认为精读课是较泛读课,以阅读文章,分析文章,词汇讲解更为精细的科目;只有10%的学生认为精读课是集听、说、读、写为一体,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科目。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甚至认为“精读课只是高中英语课的延伸”。学生的反馈显示出部分高校高职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和手段滞后的现象,这势必会影响英语高职专业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此现象,笔者撰文阐述了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的教学特点,以期能够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1 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综合性”的教学特点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基础英语(精读课)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1]可见,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应是集“听”,“说”,“读”,“写”“译”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目,是所有这些细化科目的延伸。
(1)首先,精读课是听力课和口语课的延伸。语言教学应突出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在精读课上,教师应坚持用英语授课,讨论问题,并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讨论,其过程本身就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实事上不仅仅在课堂上,课下教师也应坚持用英语与学生交流。在英语高职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高职学生的基础差,全英式教学不适合他们,多是采用双语式教学,但这种做法不能给学生创造浓厚的英语使用氛围,顺从了学生的惰性心理,而且导致教学重心偏向语法和词汇,易使精读课成为词汇课或语法课,不利于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听不懂,弄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用汉语进行说明,但在转换语码之前,要加上“In Chinese,it means……”,“Next, I will explain it in Chinese.”诸如此类提示性的语言,或者口头上用英语表达,同时在黑板上写出其对应的汉语意义。此种做法是在向学生暗示:我们要尽可能用英语表达思想。双语教学中不加提示的语码转化则会顺从学生的惰性心理,使教师有“以身作则”之嫌,致使学生一有困难就采用母语表达,而不是动脑采用其它英文表达形式。[2]诚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teacher talk),不仅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且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掌握程度和进展采用适合学生的易被接受的措辞和表达形式。持之以恒,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定能有长足提高。[3]
(2)此外,精读课还是泛读,写作和翻译课的延伸。正如一些学生所言,精读课是较泛读课而言,对文章分析更为透彻、词汇讲解更为细致的科目。泛读课在阅读中,侧重的是各种阅读技能、技巧的培养和词汇量的扩充,而精读课在阅读中侧重的则是词汇、短语用法更为详细的介绍;句与段表达、内容及功能上的细微分析,与作者整体谋篇布局的关系以及主题思想的表达方法等等。精读课还会涉及文章的写作特点,教师可依据学生具体掌握情况和兴趣所在让学生进行缩写,仿写等练习,又是对写作课的延续。此外,教师常会让学生对一些长句,难句或段落进行翻译,以测试学生实际理解程度,这个过程又考察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的掌握情况,亦是翻译课的延续。
(3)最后,精读课还是语法课的进一步延伸。此点置后,并非因其不重要,而是几乎所有精读课教师已经做到了。且往往有过之,无不及。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对文章中每一句话的表达方式和理解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每句话的语法结构,澄清句中各成分的作用和关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语法课”上所学知识的检测和实用训练,可谓是“语法课”的延伸。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高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差,教师易倾向于把重心完全放到语法结构的分析上,且为了快捷澄清某些语法知识,又采用母语作为交流媒介,结果学生在精读课上除了习得一些语法知识之外,感觉收获甚少,长此以往,不仅导致学生厌学,且妨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即便是讲解语法也应使用目的语进行。授课之初学生理解虽困难一些,但随着对语法术语熟悉程度的提升,学生对语法知识的英文讲解也就容易理解了。而且对于语法问题,教师只需对长句,难句,单元要求掌握的句型进行重点分析即可。文章分析完毕,务必给学生们一些时间,让其思考质疑,而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可直接解答或找学生代答。找学生代答效果更好,常会出现一人提问,全班讨论的情况。有时学生没提到的而教师又认为学生有必要注意的,可由教师再质疑,往往又形成了全班讨论的局面。这种讨论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法的热情,更是培养了他们在阅读中逐字逐句推敲的好习惯,为他们巩固语法知识、遣词造句、语言表达、甚至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堂参与 原因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75
English Major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Status and Causation
REN Jiadi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Weinan, Shaanxi 714026)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nd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In this study, quantitative research-based, based on 2011 Nanjing University SERU Data Dictionary and the 2012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student experience survey two questionnaires, the questionnaire is designed to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nd class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the outcome of the three parts of the relationship. It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L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nd to analyze factors that affect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to further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Intensive English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ore active class participation; (2) Students regard homework showed high participation; (3) the impact of English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participation factors are mainly students themselves, teacher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other conditions; and (4)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lass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s. For the above findings, this study put forward three proposals to raise the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hop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cause inquiry
0 引言
如何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是当前大学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诸多学者和教育实践者一直在不断寻求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以及实践方法。其中,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参与性和投入性是一个直观且较为见效的方法。与其相关的研究内容和实践经验也被称之为学习参与理论。①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性活动体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在与教师、同学的交往中积极主动地选择、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课堂参与不是为了教师、教学目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而存在,而是生成于学生真实的学习需要之中,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认真倾听与主动思考的全身心投入中;这种参与反映了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向态度,表现为在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投入。②
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是改进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非常遗憾的是我国大学在这方面的研究以及实践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还远远滞后。在研究方法和内容方面,大量的实验研究只是对课堂参与现状的描述,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只是泛泛而谈,并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在实践方面,我国本科学生在许多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也远低于美国大学的学生。例如,史静寰,涂东波等对中国23所高等院校进行的关于“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985”院校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水平远远低于美国研究型大学学生,突出表现在“课堂提问或参与讨论”和“课堂上做口头报告”两项上。③另外,龚放和吕林海通过比较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参与情况,发现在“课堂参与与创新”、“同伴合作与互动”、“批判性推理与创新思维”这三个方面,南大的学生都明显弱于伯克利的学生,虽然差异的规模并不大,但着实反映出了我国大学生学习经历与参与度的欠缺。④
因此,为了更为详细地了解我国大学本科学生,特别是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以及学习参与的影响因素,本文从行为方面对本科英语专业精读课堂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我国大学加强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借鉴。
2 研究问题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旨在探讨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参与英语精读课程教学的情况,分析影响课堂参与的因素,进一步探讨课堂参与与学习成果的关系,并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提供借鉴。主要研究问题包括:(1)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精读课堂参与状况如何?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精读课堂参与方式存在哪些差异?(2)影响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精读课堂参与的因素有哪些?(3)课堂参与与学习成果的关系如何?
3 研究方法
3.1 问卷的开发
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是参考了其他类似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例如,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大学本科生就读经验调查,和南京大学2011SERU Data Dictionary。以上两个问卷,均设有课堂讨论、作业完成、师生互动、课前准备以及参与与学习成果的关系等调查项。经过筛选、重组、整合,本问卷设计了三个部分:课堂参与情况、影响课堂参与的因素以及课堂参与学习成果的关系;从内容方面参照龚放在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差异的研究中提出的“学习参与”维度的因子分析结果,将问卷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参与、课后学习以及同伴学习四个维度,共43个问题。本问卷中的选项均采纳五级量表的形式,第一部分调查课堂参与情况,共计22个问题,选项为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第二部分调查影响课堂参与的因素,从教师、学生自身因素以及条件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共计15个问题,选项为非常影响、影响、不一定、不影响、完全不影响;第三部分调查课堂参与与学习成果的关系,同样采用五级量表(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共计6个问题。
问卷初稿完成后,通过访谈对问卷进行了两次试测。测试内容包括答卷时间、被试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问题选项的可读性、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测试结果对提高问卷的质量非常有益。
3.2 调查对象及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对象包括西安某一本高校英语专业大一350名本科学生,调查学生在精读课上的参与情况。该校所开设的精读课,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其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重点基础课程。该学院本科阶段的精读课程共设三年,大一开设的精读课课时为一周4个学时(每个学时2个小时),大二为一周3个学时,大三为一周2个学时。精读课程指定教材是《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该教材归纳了国外最新的语言材料,题材丰富,内容新颖,包括了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易于理解,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参与其中。精读课任课教师队伍年轻化,授课方式较灵活,课堂活动多样,有助于进行良好的课堂组织,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
3.3 数据收集过程
问卷由精读老师在精读课上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当场完成,并由老师统一收集。这种数据收集的方法保证了较高的回收率,但由于精读老师收集问卷,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有所倾向,这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43份,回收率98%;共获得320个有效样本,占调查全体的91.4%,有效率为93.3%;其中男生21人,占有效样本的6.6%,女生299人,占有效样本的93.4%。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综合问卷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精读课程课堂参与状况总体良好,但在参与方式上有所差异。学生在作业完成方面参与状态最好,说明国内学生认为作业是有效的课堂参与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师生沟通方面,国内的学生并不善于与教师在课后进行互动交流,更不善于使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除了课程学习之外,学生与教师共同进行研究活动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2)关于影响国内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精读课程课堂参与的因素,学生的自身因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英语基础等)对学生的参与影响最大,这说明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方法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参与情况,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材的选用、教学设备、环境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证明了学习动机理论,即相比于外在动机的刺激,人的内在动机是最原始、最强劲的驱动力。(3)关于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精读课程课堂参与与学习成果的关系,本研究发现课堂参与与学生学习成果呈正相关关系,学生认为有效的课堂参与,比如师生沟通、作业完成、活动参加、课前准备、课堂参与等,对加强知识掌握、加强知识应用、提高理解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加强综合技能、转变学习态度和观念均有较大帮助。这说明参与程度越高的学生,在以上各方面的表现就越积极;参与得越充分,学生各方面能力就越能得到提升。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积极互动。高校可采取措施激励和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互动,特别是鼓励教师使用计算机技术,如邮件、QQ等现代化交流平台与学生沟通,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形象。在课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内外的学习参与和研究的氛围。(2)重视各方因素,保证学生有效参与。学生、教师以及环境条件因素均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习参与。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受动者。教师应该树立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有助于学习的物质资源条件,同时通过教师等教学人员的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3)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参与与学习成果呈显著性正相关。因此,高校应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定期调研,并将相关结果纳入教师教学效果以及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总之,高质量的本科教育需要回归“学生”,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主、积极、充分的参与。提高学生参与,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对改进教师教学水平甚为关键、对学生自身发展意义重大,这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改善。
注释
① Carini, R. M., Kuh, G. D., & Klein, S. P. (2004). Student Engagement and Student Learning: Testing the Linkage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② 邓奇.大学英语课堂的学习环境同学生学习态度, 学习效能的关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论文摘要: 商务英语精读既是一门英语综合技能训练课,包含听、说、读、写、译多种技能的训练,又需要在课堂上授给学生商务英语方面的知识,更要辅之以大量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的讲解。其教学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商务知识的复合型实用人才。本文旨在探讨符合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适合精读课教学特点与要求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融入到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之中,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商务往来日益增多,国际商务活动愈加频繁,对既了解商务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正是顺应这一市场需要而设立的。
在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商务知识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具备纯熟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据调查,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普遍采用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没有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创新能力的教育。
一、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商务英语精读课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范畴,除了一般英语课的共性外,还具有一定数量的专门词汇,强调在某些特别场合(如商业会议、商业谈判、商务工作等)使用特别的词汇和特殊的表达方式。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要围绕商务情境展开,每一课都要有一个核心主题,多角度、全方位地运用英语平台处理商务事宜。
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具有创新性和灵活性,要能够对学生具有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创新性学习能力以及语言独立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和人文综合素质。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为提高学生在商务活动中(如商务谈判、商务访问、商务陈述、营销与全球采购、国际商务合作、金融与证券、经贸战略、经营管理、以及IT产业等)的语言综合能力服务。
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首先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养进行恰当的定位。注意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其次,对商务英语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对基础性、经典性的理论内容突出重点,删去了复杂难懂、不适用、不必要的理论内容。再次,课程的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践教学环节为核心,商务场景为依托。
二、情景教学模式的探索
情景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逼真地模拟各个商务流程场景,让学生身处其中。要模拟商务活动场景、业务执行等就需要教师在各种“实景”模拟的硬件配合下,把外贸商务活动系统地串联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在实践中体会如何更好地运用英语工具达到商务目的。
情景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强调知识性、实用性、实践性相结合,尤其强调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与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目标具有同一性。因而在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情景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商务知识水平,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并通过沟通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任务教学模式的更新
这是一种目的明确,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可以称作“任务式学习”,学生必须分析已知的信息,通过与同学的沟通,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完成后,老师进行总结。 任务学习模式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用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启迪智慧,引入角色。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商务原则变得具象化,较深奥的商务原理变得直观,从而更易于理解。学生也因此明晰了课程的目的,调整了期待值,就会对精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任务学习能够在高度互动的支持环境中创造语言得到最大的输入、输出机会。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活动。这些特点恰恰是通过团队的配合完成整个商务流程的运作不谋而合。在协作配合中,既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兴趣得到了强化和发展,又使他们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满足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成就感,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四、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多元立体化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设计,贯串着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趣味式的知识传授。在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技术性强、资源丰富、主体性强、心理轻松。教师主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课上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创造多元学习环境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的目的。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设计一体化、媒体呈现立体化和教学应用多元化。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内容有机结合,由单纯的教材向综合性教育资源转变,同时也满足多种应用,学生不但能掌握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从中谙熟一定的商务知识,以便在日后的商务活动中,既能用英语获取信息,又能用英语传递信息。
五、为学生搭建训练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平台
课程组在精读课内适当增加各种学生自主演练的活动,如辩论、戏剧表演、讨论等,在课外利用英语专业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等外事活动,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提高综合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作品、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使学生们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辅助和推动作用。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定期举办英语朗读、演讲、习作比赛、商务英语工作情景模拟短剧表演,也可以定期为学生播放原版英文电影,聘请外籍教师为学生进行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等。在活动中,一旦学生发现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受到限制时,在回到课堂时学习愿望必然更加迫切。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在商务活动中运用英语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围绕这个中心内容,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践教学环节为核心、商务场景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将能够更好地发挥精读课的基础骨干作用,为深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读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尝试。教师要结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教学,逐渐摸索出更多科学合理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商务英语教学科研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夏纪梅,冯芃芃.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就是大量的读书,这样动手写作的时候就好像有神在帮助一样,思涌如泉。写英语论文也是一样,要有效地提高英语水乎,必须作大量的阅读。广泛的阅读可使留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加语感,为写作提供必要的语言材料。作文和阅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有些词语和句型,留学生只是似曾相识,通过作文能促使留学生把这些东西运用得更熟练,表达得更准确。反过来,这也会有效地提高留学生的闻读理解能力。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特别要注意精读一些内容接近现实生活,接近中留学生生活实际的例文。这些文章应该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语言规范。由于目前中学课本内容安排的限制,很多留学生想在生活中表达的东西在课本中却无法找到。
我们在课堂上,教师讲解课文。船也都着重语法,而极少分析篇章结构,正是由于以上原因。阅读一些启发性强,能触类旁通,有助于写作的例文自然是很有必要的。至于一些离现实生活较远,句子复杂,含意深奥的文章,则不必在上面多花时间。
首先,要写好英语论文,需要丰富的词汇量。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成分。如果不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就无法写出好文章。要写好文章,就必须善于从众多的词语中选择和运用最恰当的词语。所以扩大和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易锯商写作能力的基础。
其次,需要加强背诵。看了好文章,不单是理解就够了,还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多背诵,才能达到融会贯通、据为已有的效果。英语宜多诵多背,把一些句型、短语,一些文章的片段或全篇,背得滚瓜烂熟,让这些材料在你的脑袋里扎根,当你要用的时根,它们使会自然而然地冒出来。背诵可以培养正确使用语言的习倔,增强语感,这样就可以避免生搬硬套地写一些中国式的英文。加强背诵能变难为易,变费力为省力,能有效地帮助留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现在背诵和熟记一些语言材料,对中留学生来说将会受用无穷。
然后要注意收录材料。在大量阅读中,要注意收集写作中经常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发现有可以汲取的内容,有可以丰富自己表达手段的词语、句子和语段等,都应该随手记录,并整理分类。手头有了较多的材料后,可以经常翻翻读读,并随时作新的补充。
关键词:基础英语教学 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培养
近年来,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业、在就业方面颇受压力,学业方面面对的质问和疑惑是为何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考能力、思辨能力低弱。文秋芳老师在《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生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一文中指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 我们可以推断英语专业课程对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至少比不上其他文科专业课程”(文秋芳,2010)。就业方面面对的质问和疑惑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就像万金油,什么岗位都可以做,却没有专长,不能占领行业的制高点。问题确实存在,也引起了英语教育者的重视。作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的《基础英语》,在思辨能力培养应发挥什么样作用?该怎么来发挥作用?这是笔者在本文中阐释的问题。
一、何谓思辨能力
对于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的概念,根据文秋芳老师在《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中的建议,我国外语界普遍接受了北伦敦大学校长Brian Roper指出的含义: 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推理能力以及论据评价能力(Chap man 2005)。本文所用的思辨能力涵盖北伦敦大学校长提出的大学生应具有的以上四种思维能力。
二、如何培养思辨能力
根据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大一大二年为基础阶段,着重打好学生基本功,夯实英语基础,强调的是对语言在听说读写方面对英语的模仿。夯实基本功对外语学习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但只强调模仿,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为学习的个体,必然会削弱他们的思辨能力。《基础英语》是一门英语精读课,学时较多,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较为紧密,应有意识引导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教师的引导作用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教师有责任在准备教学材料时选择对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推理思维要求高的材料,并做好精心教学安排。
(二)教材的选择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系列教材,共四册,教材十分重视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重视思想上对学生潜移默化作用,并尽量结合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今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心智,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批判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性思维的习惯。教材的特点与思辨能力培养的目标十分契合。
(三)课堂教学
《基础英语》总的教学原则:把对课文的教学变成利用课堂引导、促使学生运用各种阅读技能理解、分析课文的过程;通过教学各环节(课文预习、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练习)的活动设计来促进、培养学生的积极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要达到此目的要采用交际性、任务型教学法,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要将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相结合;在课程评估中体现对批判性阅读和思辨能力的评估。
(四)作业布置
除了单词记忆、词组学习、句子分析等传统的家庭作业,要大力加大能锻炼思辨能力的作业类型。帮助学生通过对信息的观察分析进行分类,推理出分类规则和方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规则和方法。这种积极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概念并且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是个复杂系统工程,从宏观方面来说,涉及到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从微观方面来说,涉及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组织、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基础英语因其内容综合、教学实践充足,有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充分条件,按照本文所述可从教材、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等方面切实改变只重语言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方式,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贡献应有力量。
参考文献:
[1]Chapman J.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sessment t of Thinking Skills [EB /OL]. http: / / Cambridge assessment. org uk /ca /digital Assets /109493_The_development_of_the_Assessment_of_ Thinking skills . pdf 2005 .
[2]文秋芳. 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 外语界 2009
[3]文秋芳. 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生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12年江西理工大学校级课题《基础英语课与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论文。
关键词: 新课改 新课堂 英语课堂教学
一、背景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适当引导,激发学生对掌握一门英语的迫切需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对于一节成功的课,学生应该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仅是“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引导者”,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自然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
案例1:
课文life in the future,我给高二(15)班按照平时教法学单词,快读课文,精读课文,找难句子及概括段落大意,而16班我要偷一回懒,让学生给我上课。在我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是这样调动我们的积极性的。当然这种方法我很久以来就想引入英语教学中,来改变英语学习的枯燥现状。一堂师生角色互换,别具一格的英语课拉开了帷幕:
Teacher:Good morning,teachers!
The students laughed:Good morning,Miss Liu!
Teacher:What is the topic today?
Students:Life in the future(一学生在黑板上写题目,一笔一画,颇有老师的样子。)。
Teacher:Who can help me review the words?
学生跃跃欲试,举手人数达20人之多,我叫了一个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的男生,只见他迅速拿着自己的生词卡片来到讲台前,一边在黑板上写着,一边讲解着单词的用法及搭配,一边叫同学们造句子。接下来的泛读“老师”和大家共同描述了带来的图片,并将问题写在了黑板上:
1.How will people shop in the future?
2.How will people travel in the future?
3.What school will be like in the future?
下一个环节是精读,“老师”笑眯眯地上来了,他提问了学生每段的大意,然后翻译了一些重点和难点的句子,并叫同学们划分句子结构。看到同学们的热情,我很吃惊于他们内心深处其实蕴涵着很大的潜力与活力。学生积极讨论,有的纠正别的同学的错误,有的举手等待回答。最后一个环节这位精读老师设计了Crazy English的教学活动。
案例2:
必修3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课文本身就是极好的剧本。观看了电影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之后,我将全班分成几个大组,根据故事情节分角色扮演。由于那部影片的男主角帅气幽默的表演带给同学们无比的激励,似乎同学们做演员做明星有了机会一样,很多的学生激动不已,积极参与活动,这个活动将课本内容转化为短剧表演,学生潜移默化地把英语学习演变为一种较为自然的交流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英语能力。同时给学生创设了很好的学习英语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极高的学习兴趣。下面就有了他们的表情自然、语调恰当的表演。
S[1]:RODERICK:Young man,would you step inside a moment,please?
S[2]:HENRY:Who?Me,sir?
S[1]:RODERICK:Yes,you.
S[3]:OLIVER:Through the front door on your left.
S[2]:HENRY:(A servant opens a door)Thanks.
S[4]:SERVANT:Good morning,sir.Would you please come in Permit me to lead the way,sir.
案例3:
Unit 14 Freedom Fighters,这节课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的,由于同学们不常来这儿,兴趣很高,那些平日里死活不肯张嘴的同学也大声读着标题Freedom Fighters及其他的details:He was born in 1929 and graduated in 1995,because of his success,he receiv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
T:Do you know our topic today?
S:Freedom Fighters.
T:Can you name some of the freedom fighters?
S:Martin luther King,John Brown.
T:Ok, let us enjoy a famous speech “I have a dream”.
听的过程中,同学中就有人在模仿Martin Luther King,英语的感情体现在同学们乐滋滋的模仿声里了,再后来的英文歌曲让大家体会了英语语言的美妙。
二、反思
1.英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实践课,而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语言环境,因此,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愉快主动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题作用和主动精神。
2.“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则取决于教师的知识修养和教学艺术。教师要挥洒自如地上课,要上好课,首先要琢磨课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案。由于工作对象往往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因此,恰当变换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至关重要。
3.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为英语教师的辅导提供在教学工作方面了很大的方便。创设情境,闻一知十,使学生乐学,这一点在英语教学中很明显。
4.整学期的教学任务都非常重。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坚持经常翻阅《优秀论文集》、《青年教师优秀教案选》等书籍,还争取机会多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
5.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激励有着某种奇迹般的作用,它可使虚弱变为强壮,使恐惧变无畏,使暴躁变为沉着,使失败变为成功。可见激励教育是使孩子奋发向上的一种动力,激励使人自尊自信。孩子需要赏识,在被赏识中愉快地学习成长;孩子需要激励,在被激励中表现得更好更强。应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进行赏识激励教育,努力寻找可赏识激励之处。有的学生爱说爱笑,老师当众表扬他,他会很自豪,表现也会更积极;有的学生内向沉稳,谈话式的鼓励觉得老师的关心才亲切……
总之,我们走进了新课程,亲身体验了新课程,这其中有成功的欣喜、有挫折后的困惑、有峰回路转的激动。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是一条崇高而坎坷的路,但我们自信和自豪地说,我们正在路上。在路上,我们一路攀爬;在路上,我们抖落粉尘;在路上,我们艰苦跋涉,与时代同行;我们将继续我们的体验,携学生一路探索、一路实践、一起飞翔。
参考文献:
[1]张黎瑛.“凿”出来的高效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