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世界科技论文范文

世界科技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世界科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世界科技论文

第1篇

国家统计局今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六——科技发展成果丰硕。

报告称,“十一五”期间,科技产出成绩斐然,专利和论文位居世界前列。全国累计登记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7.9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16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6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05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2项;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等9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报告指出,这5年间,中国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具体如下:

——“嫦娥”一号、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使中国跨入深空探测新领域;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并在国际TOP500组织的最新排名中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建成;

——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支线飞机完成总装下线并首飞成功;

——首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海上试验突破3700米水深纪录;

——首次环球大洋科考凯旋;水稻基因育种技术再获突破性进展;

——甲型H1N1流感疫苗全球首次获批生产。

报告指出,专利数量是反映一国科技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十一五”期间,中国专利部门累计受理境内专利申请363.6万件,授予专利权202.8万件,境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以24.7%和35.4%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递增。专利数量的持续增长,反映了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日益提高。

报告还指出,论文也是科技产出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2008年《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三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主要检索工具分别收录我国论文11.7万篇、8.9万篇和6.5万篇,分别是“十一五”期初的1.7倍、1.6倍和2.1倍,世界排位分别从第5位、第2位、第5位上升到第2位、第1位和第2位。

第2篇

有记者提问:我们都知道,近几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据统计2008年我国SCI论文数量超过10万篇,我国的全球专利超过了六千件,与此同时,大家也感觉到,我国的原始创新包括核心技术方面还很缺乏,科技竞争力和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是差距很大,请问徐委员,您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回答说:在过去这些年,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国际入选的科学技术论文总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申请全球专利的国际申请量已经超过了六千件,居世界第六位。还有其他一些数据,比如研究经费占GDP的比例,科技人员的从业数,科技论文的引用数,世界顶尖的刊物刊登的中国科学家论文的数目等等,都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我国现在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并没有像论文数这些标志的那样居于世界前列。

徐冠华说,对我们国家的研究成果做一下分析,还有几个方面有待于我们改进和提高。

第一方面的问题,我们技术导向的科技成果比较多,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比较少。我们研发的一些技术,虽然可能技术指标很先进,但是它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不强,比如它的成本很高,卖不出去,再比如,可能做出来了样机,但是不能形成产业化的生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3篇

目前在中医和西医治疗癌症方面,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都存在某些片面性、局限性和矛盾性。如西医的放疗、化疗, 中医的以毒攻毒,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大量杀死正常细胞,造成了“祛邪正变衰”的局面。而活血化淤、攻坚散结,如使 用不当则更促使癌细胞加速繁殖和转移。如给癌症患者输入各种营养,同时也给癌细胞提供了营养基础,更加速癌细胞繁殖。 因为癌细胞繁殖能力为正常细胞的80倍以上,于是就形成“扶正邪更盛”的局面。怎样才能解决“扶正邪更盛,祛邪正亦衰” 的矛盾?通过四年来对数千名各类型的癌症患者的治疗,我采用以下几点:

第一,采用恒定的遗传基因物质,防止和控制细胞基因的突变。动物或植物的形态和分子结构的改变,取决于遗传基因 大稳定情况。我认为在稳定的遗传基因物质中,必然存在着一种恒定的遗传因子,在控制或限制细胞的变异。如果人体中能 增加这种恒定的遗传因子,就能从根本上防止癌瘤的发生或控癌细胞的生长扩散。试验证明,一份正常细胞48小时自然死 亡率为10-15%,加入我院研制的含有恒定遗传因子的中药液后死亡率小于5%。

第二,使用药物切断或干扰增殖细胞和静止细胞的信息源。 癌细胞中的增殖细胞的破坏性极强,而静止细胞是癌症复发和转移的直接根源,因为它处于静止,分散和半休眠状态,对药 物敏感性极低。实验发现,当增殖细胞大量死亡时通过一种ynx物质将信息传递给静止细胞,使静止细胞大量转化为增殖细胞 并高速繁殖,这就是手术后容易“转移”和“复发”的原因。所以采用药物切断或干扰两者间的信息源,使静止细胞永远处 于休眠状态,就能从根本上控制癌症的复发和转移。

第4篇

1.确立内部机构设置与主要职能:设立项目集管理办公室,六个职能工作组(技术工作组、采购工作组、生产加工组、安装施工组和售后服务组)。项目集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一是衔接企业战略管理层和具体实施层,做好与战略管理层和各子项目的衔接,提高项目集经理对项目集的整体把握程度;二是协调管理项目集内各项目,统一配置项目集各种资源,及时向项目集经理报告项目状态,保证项目集内各项目的成功实施,并在实现项目集内各项目目标的基础上,实现项目集的总体目标,获取增量收益;三是不直接参与各项目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是监控并解决项目集内各项目之间可能存在的资源冲突,解决组织结构规范化和标准化方面的问题;四是负责建立各种项目管理规范和工作流程标准,收集和处理与项目集建设有关的信息,编制项目集开展报告,监控项目实施情况。

2.事业部内部项目管理组织设计:事业部总经理为项目集经理,负责实现项目集本身收益最大化,下设物联网下监测系统开发、云计算下监测系统开发、烟包监测系统开发、省内销售与安装、省外销售与安装等五个子项目,任命五个专职子项目经理,六个职能工作组分别派人参与这五个子项目,形成强矩阵管理模式。按照项目集管理标准管理,关注收益管理、利害关系着管理和项目集治理,可以优化和集成成本、进度和工作,整合项目集的可交付成果,交付额外收益,实现人员的优化配置,针对权力授予的指挥统一性原则,取消职能部门对项目成员的直线领导,项目成员直接听命于项目经理,职能部门对项目成员起到技术支持和培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采取灵活的组织形式,通过契约方式与外协单位信息科技公司和业务外包单位电子公司构成网络化组织或战略商务联盟,发挥集团公司资金实力、商品采购、营销渠道、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外协单位在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方面的优势,从而达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共同拥有烟草行业烟叶醇化库监测仪系统的市场的战略目标。虚拟组织有人员、目标和联结三要素:人员由在组织内变为跨组织,工作方式由当面沟通变为网络沟通,管理方式由奖罚控制变为目标导向。

二、科技事业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设计

结合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组织结构变革理论,在对烟草科技项目推广产业以设立科技推广事业部组织结构基础上,根据事业部内项目管理的特点及项目实施阶段不同,先后采用弱矩阵---强矩阵式管理模式。

1.弱阵式管理模式:在启动与计划阶段采用弱矩阵管理模式,更多地发挥牵头职能部门经理的作用,项目经理可由职能部门经理兼任,主要是为了适应烟草行业管理规范的要求,加强与公司领导层、上级公司的沟通协调,做好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做好可行性分析研究,尽快完成项目的评审与审批,优化各项设计,做好项目管理各专项计划和集成计划。

第5篇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

xx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从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方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在立足于学习、研究有关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着眼于运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实现发展这一根本目标。是坚持以认识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认识这一方法论的具体应用。

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实践总结,是谋求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尽管我们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但是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不科学、不符合发展、影响和制约我们进步的理念和行为。从全国大范围来看,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以付出环境、能源和生态的高昂代价,走高能耗、高投入、粗放式、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尚未完全突破,而且在某些地方,在不正确的政绩观的诱导下,还有盲目上演的苗头;从发展理念看,全局和长远的发展眼光认识不足,急功近利,盲目冒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还大量存在;当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也日益凸显,社会管理的压力增大,维护稳定、实现和谐还任重道远。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科学发展观来得到有效解决。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就学习讲学习而不讲解决实际问题、就学习谈不足而不谈谋划发展举措,其核心目标是提高主观认识,集中精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解决问题,是在求索的过程中发现病情、诊断病因的前提下开出药方、驱除病情,是用实质性举措来革旧出新的攻坚过程,是以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识来抓落实、抓深化、看效果、看收获的过程。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科学发展观不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不是哄人骗人的“花拳绣腿”,更不是口若悬河、纸上谈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员干部受教育”,但不是需要唱工好的干部,而是需要真学实干的“练家子”。只喊学而不动手改、不敢触及矛盾的根本甚至主动漠视、回避、掩盖矛盾,这样的学习实践无异于因循守旧,遵规蹈矩的守旧主义,与求一时相安无事,图一时“盛世”安详,本分地做晨钟暮鼓的“和尚”并无差别。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要敢于在矛盾的要害处下、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症结位置上寻求突破口。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改革每深入一步,触动的是更深层次、更多领域、更多社会群体的利益,若不能有效地对这些潜在的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加以解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流于形式的秀场,而是养虎为患,遗患长远的严重问题。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拖延和掩盖不仅不会使问题消失,而且还使矛盾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积累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性质激化。不在、不敢于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只在表面上动小手术,无疑于讳疾忌医,最终必将为此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以学习指导实践,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眼下,在金融危机寒潮的影响下,促就业、扩内需、保发展等一系列难题使我们在原有面临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基础上雪上加霜,只有下大力度解决矛盾,将其从阴暗的角落中晾晒在阳光之下,对其进行恰当合理的分析、整改,消除其阻碍发展的负面影响,使之成为一种促进发展的积极因素,才能实现将科学认识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以科学发展理念指导实际工作的初衷。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使科学发展观从书面、口头上落在实处,使学习调研、分析检查的问题不至于成为形式主义代名词,使落实整改从“方案”变为行动。无论从大的国家改革还是小的单位改革,在每一次改革风暴后,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领域中总有一些角落死灰复燃,究其原因就是当时也摸清了病灶要害,做出了手术方案,拿起了手术刀,然而就是在一环一环、一步一步的“救治”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漠视了矛盾主体的存在,忽略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真”功夫,致使“落实”一词在时间的流逝中转移出了人们的注意力,被淡化出人们的视野,只是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跳出隔靴搔痒、就活动搞活动的误区;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真正做到着眼于利泽长远;才能求得一剂使之不再旧病复发的良方根治形式主义这颗“毒瘤”,为今后发展构建服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一种发展理念植根于我们的头脑中,在实际工作中使科学发展观成为真正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是学习实践的关键所在。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 民群众得实惠”。发展成果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创造实绩、结出硕果。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使学习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了制度创新,出台科学决策,建立完善规制,从而形成有力于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增强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促进学习实践活动的深远影响。

第6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情景交融,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效果的优劣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魅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情绪。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的关键学科。语文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与组织者,如果能够用教学语言或教学行为有节奏地调控课堂教学,势必会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从而轻松、愉悦地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一、课文结构起伏的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节奏韵律无处不在,诚如郭沫若所说:“……譬如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四时代序,这便是节令上的节奏;又譬如高而为山陵,低而为溪谷,陵谷相同,岭脉蜿蜒,这便是地壳的节奏。”做艺术家的人就要在一切死的东西里面看出生命来,一切平板的东西里机看出节奏出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亦应如此。如果整个教学过程如同一潭死水,无风无浪,便失去了吸引人的魅力。“文似看山喜不平”教学如文,或有风过悬崖,猿攀蜀道之势,或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雄壮;或如蜿蜒起伏之陵脉,连绵不断,迭起;或如《清明上河图》在形象排列上由静到动,由疏到密的节奏;或如板桥老人的无根兰花在形象排列组合中所表现的那种充满情感的节奏,才能紧扣学生心弦,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结构时,充分考虑不同的文件特点,力求节奏鲜明,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在教学态势的处理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节奏,做到起伏有致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表明: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前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在一堂课的开头,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当,于不知不觉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那些要求较高、强度较大的思维训练,要放在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时间内进行;至于下课前几分钟,不妨安排一些听说读写的小活动,以达到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注重动静相生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教师先点拨各诗句的关键词含义,然后鼓励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发挥想像,之后因势利导展开“说美”“唱美”,男女生分组比赛,看谁能把西湖的美说得透彻,看谁能为此诗谱曲。“想美”为静,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说美”“唱美”为动,学生深刻领会全诗,且此诗套用《同一首歌》的曲调后琅琅上口,背诵如流。

四、定位教师角色

教师职业是服务性事业,树立起全新的服务意识,就是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把学生当作教师的热心顾客,学生的成长既是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把传统的学科本位,教材本位,转移到以学生为本位,为中心的课堂,也只有这样才能定位我们的教师角色。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是学生探究的合作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为经验、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教师是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教师不是被动地对课堂和教材进行执行,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于是教师服务意识的增强,才能促进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角色的定位,才能随时踏着课堂的主旋律而进行教学,有效地把握课堂的教学节奏,也才能提高教师的服务质量。

五、在教学的情感把握上,要自然流露、同频共振

语课堂教学中的感情节奏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愤恨、同情等,这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在情感节奏把握上要注意两点:第一,就总体而言,无论教什么课,课堂的感情节奏应和文章的感情相吻合,当喜则喜、当怒则怒。第二,师生感情节奏应完全一致,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

六、结语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度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艳.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审美性[J]. 中学语文教学. 2010(11)

[2] 胡国初. 如何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J]. 湖北教育(教学版). 2008(10)

[3] 李学琼.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艺术[J]. 学语文. 2010(01)

第7篇

一、搞好课内阅读指导,为在课外阅读求发展打基础

阅读理解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课内语文阅读的基础,就根本说不上在课外阅读方面求发展。

1.抓好课内个性化阅读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对各种学说进行批判、质疑的精神。对作品的解读,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

2.选择正确的阅读策略

第一,要重视积累,培养语感。阅读离不开对文学语言的品味,它不是对词语、句子等作纯语法意义上的分析,而是看遣词造句在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方面起了什么作用,即重在词句的艺术审美功能,而非语法功能。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通过课内阅读来培养学生语感。第二,要重视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俗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些诗歌、儿歌、佳句很需要这种学习方式。在多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明确具体的阅读要求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注意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阅读要求,一是要求读懂弄通;二是要求学会运用;三是要求能够创新。所谓读懂,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明白“写了什么”(内容)。这是一般的、基本的、也是起码的要求;二是明白“怎么写的”(形式)。就是侧重于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三是明白“为什么这样写”(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第二、三个层次是阅读理解的深化,不仅可以强化作品思想和语言艺术的熏陶作用,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还可以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有序组织课外阅读,搭建学生广泛接受教育的平台

1.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要根据文质兼美、趣味性强等原则,统一订购1至2份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儿童刊、报,统一购书,或一个时期从图书馆统一借阅一种图书,作为统一指导的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应予以指导,主要应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要采取走访家庭、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向学生推荐。向学生推荐的必读书中,选一些著名的优秀诗歌、散文、童话、小说等作品,开学初将书目分别印发给班内每个学生,指导学生自觉完成读写任务。

2.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3.要建立家校联系卡。每晚布置一定的阅读量,规定阅读时间,在家长的督促下,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列入课表,专时专用。

4.要大力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学生参加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赛诗会、演讲比赛、优秀作文展览、手抄报展览;组织学生参加编演课本剧等活动。

三、实现课堂内外衔接,不断提高学生课内外阅读质量

1.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教学

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很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老师授课完全拘泥于书本,而书本上的课文学生一读就明白。如果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在教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时,以朗读教学为主,同时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比如讲《过万重山漫想》,找来《曾经有过的落日》配合教学。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掌握游记的一般手法,让学生领悟联想和想象在写作游记中的作用。在讲授文言文单元时,根据高一快慢班的情况,只在高一(1)班增加课外文言文阅读,引进的课外文言文多在《一课一练》的补充练习上。如在讲《鸿门宴》时引进有关《项羽本纪》的内容。

2.把课外阅读作为作业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语文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性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而是在常年累月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一点点的积累而获得的。因此学习语文仅靠课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必须把课内外衔接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把课外阅读作为作业来布置,并检查验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语文课堂的时间有限,不能容纳大量的阅读;二是课余阅读留给学生自我选择、自我思考的余地也是锻炼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的极好方法。总之,要统一安排,层层深入,确保阅读活动的循序渐进。

3.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可以相互补充

语文课堂教学以其统一性、稳定性、系统特点,在目前以至未来都不会失去它的生命力。但是,这种教学法组织形式也有固有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缺陷,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是必要的。而课外阅读从其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看,却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带来的不足。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课堂教学的优势与缺陷:

首先,课堂教学的优势是,有统一的大纲,以统一的教材作为教育教学的凭借,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系统的语文知识和课文内容所承载的一定信息。缺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面和信息毕竟是有限的。

其次,课堂教学的优势是,以“统一性”为其心理依据,为达到普及教育的目的,考虑更多数学生的平均水平,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共性问题。缺陷:对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很难全面顾及,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

总之,知识的承传离不开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克服其弊端呢?

首先,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生活的缺陷。

其次,课外阅读和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是开放的,多向的交流。是以“差异性”为其心理依据的,更利于因材施教。

再次,课外读物本身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熔铸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探求,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开拓的生活空间和生活阅历,还可以被引导着回到生活中去观察、体会和求证。同时课外阅读活动也是一种实践,在实践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便于把工作学习和当前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无论从社会评价还是自我评价中,学生总会感受到语文教育教学是和他们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对当前生活的丰富和扩展,从而感到课堂教学主体性的尊严、力量和价值。

总之,语文课外阅读弥补课堂教学教学的缺陷,而且也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性而言,课外阅读不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它和课堂教学的关系是并列互补的,它们共同处于语文教育教学的整体结构中。只有实现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最优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育教学的功能,促进语文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四、结论

第8篇

关键词:农机科技培训;问题;解决方案

农机培训工作是各级农机主管部门的主要的业务职能之一,其与农机管理,监理,推广构成农机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时期如何做好农机培训工作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农机科技培训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丞待分析、研究和解决。

一、农机科技培训工作中的问题

1、政府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1)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机学习培训的财力支持不够,大多数乡镇农机学校的基础设施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资建设的,教室简陋陈旧,教学设备老化落后,缺乏先进的电教化教学设备,缺乏高文化学历,高素质的培训老师等,这些问题都必须解决,才能使农机学习跟上社会科技水平发展的需要。(2)农机管理部门本身不健全,从省、市(地)、县(市)3级农机管理机构来看,无论是农机推广部门还是农机监理部门从县(市)到省都有相对应的直属业务管理和指导部门,而农机培训学校都设有相对应的直接的上级业务管理和指导部门,由此易导致农机科技培训工作上下不协调,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缺乏上级业务管理部门对下级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监管、指导与支持,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制约和影响了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教职工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农机教学培训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知识老化、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例如,有的是接班顶替人员;有的文化程度水平不高;有的是“半路出家”;有的是转业军人安置等,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由于农机培训学校无上级业务直接对口领导部门,广大教职工每年不能定期参加新技能培训、接受新知识,影响了其业务知识的更新。

3、领导和农机手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认识不够。大多数人都认为农机是在农田操作,作业环境不复杂,驾驶操作简单容易,只要会开就行,农机手没必要参加培训,认为培训只是个形式而已,无关紧要。

4、与有关部门配合协作不够。例如农机部门与交通部门、公安部门、劳动部门的关系,农机系统内部学校与农机监理、推广的关系,这些协作关系处理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工作自信心。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等促进法,拖拉机培训管理办法和农机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有关农机科技培训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实施,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加上中央及各地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购机补贴政策的大力实施,这些都为农机科技培训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农机科技培训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正视困难、振奋精神,增强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自信心,充分发挥技术上的优势,不断推动农机科技培训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步上新的台阶。

2、加强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宣传、实用技术培训班、技能竞赛和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向企业和社会宣传农机化科技培训的作用和成效,进而提高农机科技培训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努力营造出有利于农业机械的科技培训良好社会氛围。

3、努力争取资金支持和舆论支持。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重视,出台规范性的文件,突显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争取政府财政部门的支持,将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经费正式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保证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经费及时到位。与此同时,农机业务主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另外,农机学校也要提高认识,加强自身队伍素质建设,以优质的服务、突出的成绩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信誉和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和支持,为开展好农机科技培训工作奠定夯实的基础。

4、切实提高农机科技培训工作质量。一是坚持对农机培训学校教职工经常进行业务技能培训,特别是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格要求教师持证上岗,规范管理,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专业教师队伍。二是积极鼓励教师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学校应采取定期组织听课、举行教学会议等方式,不断促进和增强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三是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颁布的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保证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确保农机科技培训质量。

5、推行组合式培训模式。根据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在对农机工具驾驶员开展培训,取得驾驶证的同时,开展农机维修、农机焊接等实用劳动技能的培训,使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受训者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农民就业技能,提高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能力,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缓解农民就业压力。

6、加强配合协作,拓宽培训范围。农机科技培训、农机技术推广、安全管理是农机管理不可分割的整体,农机推广脱离了培训,新机型、新机具、新技术就不可能被人们了解和掌握,更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应用和推广,农机安全管理脱离了培训,农机的安全应用就得不到保证,更不可能消除安全隐患。因此,农机科技培训与监理、推广要密切配合,全方位发动宣传农机科技培训政策、规定、要求和好处,保障培训生源。在推广新机具及办理购机补贴手续时,必须要求办理的对象具有农机机具驾驶证,同时结合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对机手进行跟踪培训。要充分发挥农机监理的杠杆作用,加大田检路查力度,使机手明白要操作农业机械,就必须参加农机科技培训,办理驾驶证。

农机科技培训学校要适应新时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人才、设施和社会知名度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同专业学校和劳动部门等联合办学的力度,拓宽农机科技培训的专业范围,将培训工作延展到农机维修、电工、电气焊工等其他专业,充分发挥农机科技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电科技培训上的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丽萍,农机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当代农村2008(9)

[2]马龙武,陈渊涛,农机推广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5)

第9篇

[关键词]世界中世纪史;生态文明;教学;瘟疫

《世界中世纪史》在高校历史学科的专业必修课中,起到了衔接《世界古代史》与《世界近代史》课程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除传授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史学研究的新动态。若将疾病史内容引入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引导学生关注学界动态。

一、引入生态文明教学的必要性

疫病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疾病的发展史。麦克尼尔指出:“传染病在历史上出现的年代早于人类,未来也将和人类天长地久地共存,而且,它也定会和从前一样,是人类历史中的一项基本参数以及决定因子。”[1]P.339

除以上现实意义外,将发生在6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瘟疫”作为切入点引入教学,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生态环境问题审视瘟疫发生地区或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同时,通过对研究过程的介绍,可让学生大致了解相关研究的基本思路,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

近年来,史学界之所以逐渐加大了对环境史的关注,尤其是对疾病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科技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一旦发生瘟疫,必然引起一系列不利影响。541年爆发的“查士丁尼瘟疫”及其复发对拜占庭帝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导致查士丁尼一世重建罗马帝国版图的计划破产。

综上所述,在《世界中世纪史》课程教学中引入与“查士丁尼瘟疫”相关的研究动态与成果,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政治、军事的发展情况。

二、“查士丁尼瘟疫”教学的步骤和方法

《世界中世纪史》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以历史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为主,在将“查士丁尼瘟疫”引入课堂教学时,应从瘟疫来源、症候、传播路线、瘟疫性质及其影响等方面讲授。

(一)强调搜集和研读与“查士丁尼瘟疫”有关的史料

应从本科教学阶段就让学生们了解,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对象。由于迄今尚未出现与“查士丁尼瘟疫”有关的考古发现,因此该时期拜占庭史家作品是不可或缺的资料。6世纪拜占庭著名史家普罗柯比的《战史》[2]对“查士丁尼瘟疫”做了详细叙述。此外,阿伽赛阿斯的《历史》[3]等作品则记载了“查士丁尼瘟疫”在不同阶段在地中海地区的影响。对相关史料的搜集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步与最为重要的一步。《世界中世纪史》课程属于历史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针对刚入学不久的历史专业学生,笔者发现,初入历史专业不久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一方面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在提出问题或想法时忽略了论据的重要性。通过在“查士丁尼瘟疫”教学中强调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确定“查士丁尼瘟疫”的发源、传播路线和性质

首先,确定瘟疫首次发生的地点。根据普罗柯比的记载,“查士丁尼瘟疫”最初出现在北非的培琉喜阿姆[2]Book2, P.453,此地地处埃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要道。在疾病史研究过程中,明确疫病发源地十分关键。

其次,考察瘟疫传播路线。根据史家记载,“查士丁尼瘟疫”从北非沿东西两条路线分别传到了巴勒斯坦、叙利亚、意大利、高卢等地[4]PP.136-138。而瘟疫传播的媒介主要是商船和军队。由此可见,对瘟疫传播路线的考察可以增强对这一地区的贸易和战争形势的了解。

第三,通过患者症状分析瘟疫性质。根据普罗柯比的描述,患者的腹股沟处出现了脓包,大部分学者据此将“查士丁尼瘟疫”确定为鼠疫。但由于相关史料中缺乏具体的人员死亡数据,学界对它的关注度远低于中世纪后期的“黑死病”。比对不同史家记载,可对瘟疫性质进行微观分析,对“查士丁尼瘟疫”的性质进行判定是进一步研究其所造成影响的基础。

(三)研究“查士丁尼瘟疫”的社会影响

将“查士丁尼瘟疫”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是疾病史研究的核心内容。

“查士丁尼瘟疫”的最直接影响是拜占庭帝国人口的大量减少。据普罗柯比记载,瘟疫高峰期中君士坦丁堡每天死亡人数可达5000乃至10000人。[2]Book2, P.469拉塞尔估计“查士丁尼瘟疫”使拜占廷帝国的人口下降了40%—50%。[5]P.196在古代农业社会中,人口的多寡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志之一。人口的急剧减少会引起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连锁反应。

“查士丁尼瘟疫”在导致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的同时,也对帝国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安戈尔提到:“查士丁尼瘟疫在帝国境内频繁的复发给帝国带来一系列的灾难,尤其是破坏了帝国的经济和人口基础。”[6]P.26城市在拜占廷帝国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城市人口的绝对减少自然会对社会经济会造成危害。[5]P.181可以说,6世纪地中海东部城市所出现的衰落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查士丁尼瘟疫”造成的。

此外,“查士丁尼瘟疫”也对帝国军队和对外战争造成了不利影响。军队规模一般是与总人口成正比的,人口的绝对减少必然会造成军队规模的缩小。因此,在“查士丁尼瘟疫”的影响下,在役士兵以及征募人数的共同减少导致拜占庭帝国军队人数的绝对下降。兵源不足不仅是罗马帝国晚期军事史的主题之一,从6世纪开始也一直困扰着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在军队人数下降的情况下,战略形势从公元6世纪中期开始急转直下。查士丁尼一世试图重建旧日罗马帝国版图的希望破灭,拜占庭帝国的疆域逐渐收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6世纪前期与后期的疆域范围进行对比,增强学生的纵向对比能力。通过分析“查士丁尼瘟疫”对帝国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态环境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关联性。

三、小结

对“查士丁尼瘟疫”的分析与研究,是对拜占庭帝国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的研究,同时也是从疾病史的角度对拜占庭帝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所进行的综合研究。将其引入教学过程中,可以令学生接触到当今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同时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就某个特定问题进行历史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可帮助学生认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美]麦克尼尔.瘟疫与人[M].余新忠、毕会成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Procopius, History of the wars, translated by H.B. Dewing,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Agathias, The Histories,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short explanatory notes by Joseph D. Frendo, Einband: Luderitz & Bauer, 1975.

[4]Michael Maa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Age of Justinia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5]Josiah C. Russell, “That Earlier plague”, Demography, V.5, N.1, 1968.

[6]Michael Angold, Byzantium: the bridge from Antiquity to the Middle Ages, London: Butler Norton Ltd, 2001.

第10篇

关键词:急诊护患矛盾原因对策

急诊科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前沿阵地,护患矛盾产生的几率偏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激发上升为护患纠纷,护患关系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病人的就医诊治和护士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声誉,关系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对急诊科护患矛盾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对策。

一、引发护患矛盾的原因

1.1护理人员不足这是目前大多数医院普遍存在的现象。急诊科就诊病人多,因护士不能及时满足病人的要求而产生不满,从而引发护患矛盾,急诊科人力资源配备及调配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病人得到的护理效果及护士自身的健康。

1.2患者家属对治疗的期望值过高医疗服务具有高风险性和病情转归不确定性,而部分患者认为花了钱就应该治好病,患者在就诊检查、治疗护理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护士,当短期内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就常常会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加上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会使护患之间发生矛盾,影响正常护理工作的开展。

1.3服务态度生硬在工作中使用服务忌语,不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回答问题简单导致病人误解等,护理工作缺乏人文关怀,简单从治疗护理角度出发,不能主动适应病人心理、生理的需要。

1.4业务素质不过硬护理操作不熟练,如采血和输液不能一针见血,各种仪器使用不熟练等。

1.5费用问题医疗费用的大幅上涨与百姓收入之间的矛盾,病人不明白收费标准,对费用清单不理解,当护士向病人催款时,病人没有得到详尽耐心的解释时易引发护患矛盾。

1.6急诊科管理不到位如仪器设备故障未及时处理,急救药品准备不足,抢救程序混乱,延误抢救。急诊科护士法律意识淡薄,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未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如一些侵入性操作,未及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

1.7急诊科布局不合理挂号收费、就诊检查地点分散,延误抢救时间。

二、对策

2.1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由于工作的随机性大,突发事件多,应根据各班的工作情况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保证急诊病人得到及时诊治。在当班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职称高、经验丰富的护士应起到骨干作用,及时出面处理,化解护患矛盾。全体护理人员随时保持通信通畅,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可以及时调配人员进行抢救。

2.2切实履行好告知义务在抢救病人生命的同时,医务人员应及时告知病人家属患者的病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后等。各种侵入性操作要有知情同意书并签字,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尊重患者的各种权利,切实履行护士职责,维护护患双方的权益。

2.3转变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护理心理学,学会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提供人性化护理,尽量满足病人需求。操作前做好各种解释,把护患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2.4强化专业技术训练,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急救护理在抢救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急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急危重症护理技术,熟悉各种急救器械的使用、保养,有成熟的急救护理思维,有快捷的反应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2.5建立完善的收费制度并合理收费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与医疗费用之间的差距使病人对收费问题甚是敏感,加之急诊病人病情急、重,变化快,需做的检查、化验、治疗及抢救多,使病人家属在短时间内难以接受,当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病情恶化时就易发泄不满情绪,因此,急诊收费应根据医疗收费标准,实事求是,使用费用较高的仪器时,应解释并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

2.6加强急诊护士法律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护理行为涉及到患者的法律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护理人员中普遍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特别是缺乏与护理有关的法律知识,当发生护患纠纷时,无法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因此,必须强化护理队伍的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预防护患纠纷的发生,采取服务措施到位,管理工作到位,加强工作能力培训,包括服务方法培训。

第11篇

关键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生态环境

一、引言

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出版了《教学社会学》一书,在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这个概念;在以后的几十年间,人们相继在这个范围进行了很多相关研究。本文以我校的小环境为样本进行研究,拟对海沧实验中学班级生态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建设生态化的课堂。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展。无论是在生态环境还是文化环境方面,社会、学校、教师都应注重班级环境建设,但在实践操作中仍存在很多困惑和问题。目前有关中学班级生态环境的研究也很多,我们试着以我校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google等搜索引擎搜索,知网、图书资源查询等方法,了解课题的研究情况,明确课题的必要性及研究方向。

2.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来调查、比较学生和随机人群对该课题相关内容的了解情况和差异度等。

3.实验法

通过监测仪器如测距仪、照度计等,对海沧实验中学不同楼层、朝向,选择三间教室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四、课题研究成果

1.我校班级生态环境调查问卷

首先在我校初、高中分校区调查学生和教师对班级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我们海沧实验中学是一所完中,初中部作为老校区紧邻集市为海沧居民生活闹市区,而且设施陈旧;高中部为2009年新建投入使用,地处厦门最美道路海沧大道边上,傍山面海,占地面积广阔。

2.海沧实验中学教学环境卫生监测报告

为了获得我校各项教学环境指标更加全面、真实确切的数据,2013年9月中旬,我们特邀海沧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来我校进行实地监测。监测对象是位于海沧大道的高中部。

(1)监测内容和依据

教室卫生监测,包含建筑设备、采光照明和课桌椅卫生三方面内容,具体监测指标为教室人均面积、照明等。

检测依据《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7793―2010)和《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GB/T3976-2002)进行监测。

(2)评价标准

根据《学校卫生监督综合评价》和《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评价计分表》进行综合评价和计分,其中教学环境卫生部分分值为60分,各监测分项实际得分达到相应标准分的60%及以上者,判为分项合格。

3.监测结果与分析

(1)监测结果

(2)结果分析

从监测结果看教室人均面积、教室照明、教室采光等符合卫生标准,课桌椅分配符合率不符合卫生标准。

从监测结果看教室人均面积、教室采光、微小气候、环境噪声卫生符合率均为100%;黑板卫生指标符合率为80%;教室照明卫生指标符合率为80%;课桌椅分配符合率为50%。

在课桌椅分配符合率方面:共抽查30名学生,但是课桌椅与身高符合率为50%。

在教室照明卫生管理方面:未安装控照式灯具;在黑板卫生要求上:黑板与讲台面的垂直距离不符合卫生标准。

4.建议

(1)教室照明

尽可能安装控照式灯具,以减少产生眩光;改善黑板灯管,使黑板照度符合卫生要求。

(2)黑板

加大黑板下缘与讲台面的垂直距离,减轻学生的视力疲劳。

(3)课桌椅

学校要按照要求配备课桌椅,对课桌椅及时进行调节,使其与学生身高相匹配,以确保学生良好的坐姿。

5.现状及探析

(1)教室人多地少

我们在对课题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我校在建设班级生态环境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就是班级人数普遍较多。其次,我校初中部由于是老校,各种配套设施比较落后;班级由于面积小,几乎所有的班级都没有空余的位置搞班级绿化……

(2)噪音污染

初中部由于地处海沧居民闹市区,旁边是号称“海沧八市”的石塘村菜市场和海六路集市……这些都对初中部的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高中部由于地处较为僻静的地方,但也有一个不容小觑的现象――高中部的教师使用便携式扩音器的人很多,那么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听力呢?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只要正确使用还是利大于弊的。

(3)粉尘污染――粉笔灰

从我们所做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师生都公认粉笔灰是班级的首要污染源。大众都普遍认为现在的教育设施和仪器非常先进,恰恰是粉笔灰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本研究过程得到了海沧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测科的大力协助,同时我们也参考了知网上一些相关研究的进展,这篇调查报告是他们和我们小组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课题即将结题,在此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第12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双证课程;开发定位;开发主体;开发结构内容;开发程序路径;开发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0-0034-05

课程问题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都居于中心地位[1],双证课程是高职实施双证书制度中所有问题的聚焦点,是高职学习者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2]。高职教育各级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高职教育四大职能的实现,都离不开高职双证课程的支撑,而高职双证课程的首要问题则是双证课程的开发。目前,我国高职双证课程开发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高职双证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脱节问题,高职双证课程内容组织的学科化问题,高职双证课程评价的单一性问题等。这些繁杂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正确处理以下五个问题:一是课程开发的定位,主要解决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课程观问题;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主要解决“谁来开发”的问题;三是课程开发的结构内容,主要解决“开发什么”的问题;四是课程开发的程序和路径,主要解决“如何开发”的问题;五是课程开发的评价,主要解决“开发效果”的问题。

一、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定位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定位主要解决对双证课程本质与价值的基本认识问题,这是高职课程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开展高职双证课程开发需探讨的首要问题[3]。

(一)我国高职课程开发的现实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创办初期,普遍采用学科课程的开发模式,以学科体系来组织高职课程,强调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在课程中的完整体现,认为学习好系统的学科知识是掌握职业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其课程实施的结果是产生了高职学习者不能顺利就业、不能满足生产一线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需求等突出问题。

(二)我国高职课程开发的探索历程

为解决此问题,我国高职教育界和职业教育理论界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课程开发模式,如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北美的能力模块课程、英国的证书课程以及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课程等,拓展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课程开发现状和高职教育特色,探索了模块课程、项目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模式,逐步树立了活动本质的课程观和能力培养价值观,即“课程目标用职业活动描述;课程内容是职业活动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组织开始关注职业活动逻辑顺序;课程实施采用任务驱动、项目驱动等教学方式”[4]。

(三)我国高职课程能力培养价值观的明确

通过一系列实践探索,教育部于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高职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亟待改革,提出高职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高职院校要“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一系列文件表明,高职双证课程的能力培养价值观在我国进一步得以明确。

二、高职双证课程的开发主体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主体决定着课程开发的质量,不同的主体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高职课程开发一定要做好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分析工作,明确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和重要性、期望和需求,找准各利益相关者的契合点,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开发出各利益相关者都能满意的双证课程。

(一)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是指“任何可以确认的,能够影响公司目标实现或被公司目标实现所影响的群体或个人”[5]。借鉴到高职双证课程开发方面,本文中的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双证课程目标实现或被双证课程目标实现所影响的群体或个人。

根据利益相关者与高职双证课程的密切程度,可以将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直接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课程专家、教师、学习者(包括高职毕业生)、管理人员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课程专家掌握着最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技术,承担着双证课程开发的重要责任;高职教师和学习者是双证课程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高职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双证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负责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编制[6],并委派各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负责职业资格认定工作,他们编制的职业资格标准是高职双证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高职双证课程是它的直接使用者,高职学习者能否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是检验高职双证课程质量的标准之一,因此他们都是高职双证课程的直接利益相关者。

第二层次是间接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行业企业、学习者家长、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等。政府和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是高职院校的举办者,高职双证课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直接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其培养的毕业生能否符合行业企业的工作需求,高职双证课程蕴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符合政府和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倡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和他们的利益紧密相关;行业企业则是高职双证课程的“产品”——高职毕业生的雇主,高职毕业生能否零距离对接工作技术技能需求,毕业生的技术技能在哪些方面有短板或缺位,他们最有发言权;在现代社会,任何一所高校都具有为当地社会服务的职能,尤其是直接为地方服务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高职学习者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直接影响到当地社区生活和学习者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习者家长、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等和政府、民办高职院校出资者以及行业企业一样,都是高职双证课程的间接利益相关者。

(二)高职双证课程开发主体

目前,我国高职双证课程开发主要由一些出版社和相关单位、部门组织进行,或者直接由高职院校自行组织开发校本课程,课程开发主体主要由课程专家和高职院校中教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组成。随着高职双证课程的逐步改革,一些高职院校开发课程时开始邀请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参加,尽管如此,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群体中,直接利益相关者的高职学习者(包括高职毕业生)、高职管理人员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间接利益相关者的政府、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学习者家长、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群体都处于缺位状态,他们的缺位会造成部分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群体集体失声,直接影响双证课程的质量。

理想的高职双证课程开发主体的分工是,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和代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的职业标准制定专家主要负责为高职双证课程提供典型的工作任务,提出具体岗位的技术技能标准、环境要求、操作程序及方法。课程专家和高职教师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观和价值观从工作领域之外选择符合国家、院校和高职学习者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课程目标。二是共同负责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高职双证课程目标,然后将两者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有机的高职双证课程目标整体。高职学习者(包括高职毕业生)、政府代表或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以及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群体代表要列席高职双证课程开发全过程,在规定的课程开发环节发表本群体的课程利益诉求,补充、完善双证课程的不足,增强课程的科学性。

三、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结构内容

(一)高职双证课程纵向结构

高职双证课程的纵向结构主要是指双证课程的开发环节。根据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Tyler, R.W.)的课程原理,课程开发的过程即是确定课程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对其进行评价的过程[7]。在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过程中,也需要有确定双证课程目标、选择与组织双证课程内容、双证课程实施和双证课程评价四个环节。

(二)高职双证课程横向结构

高职双证课程的横向结构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三个问题,其中,宏观层面包括两个问题,即高职双证课程结构分类问题和不同课程结构类型的课时分配问题;微观层面只需解决每门课程的组织结构问题。本文主要解决宏观层面的两个问题。

在宏观的高职双证课程结构分类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职课程结构分类,根据我国高职课程结构分类现状,本文建议高职双证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选一个方向)和任意选修课三部分,必修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综合实训课三部分,专业必修课又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根据不同专业具体情况设置学分标准。每门课程组织结构建议参照德国的职业能力结构划分方法,设置我国高职每门双证课程的组织结构,分为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每一种能力又分设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从业能力是指受教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关键能力则是一种跨职业能力,这种能力源于基本职业能力而又高于基本职业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使受教育者在未来的职业变化中获取新的职业技能与知识,是一种职业者的综合职业能力[8]。以上双证课程横向结构的划分,只是一个初步的结构设想,必修课主要是解决高职学习者基本人文素养、基本职业素养和基本职业能力的问题,限定选修课主要为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专业定向性和就业适应性的矛盾,拓展学习者职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任意选修课则旨在协调学习者“专”与“博”的矛盾,重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视野,增强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个初步结构并不是一个固化的外在形式,在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过程中,解决这三个问题主要依据两个原则:一是要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高职课程的职业能力需求,二是要满足高职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人本中心和社会中心历来是教育界的两大争论,在历史上出现的单向抉择已被证明为一种教训。所以,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是教育的永恒追求。”[9] 因此,无论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只要能够满足社会和高职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个课程结构就是成功的。

四、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程序和路径

(一)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程序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程序主要有六步:第一步,遴选课程开发主体,该步骤一定要注意协调双证课程开发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发言权的问题。第二步,从社会、行业企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双证课程开发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价值分析作出课程开发决策。第三步,从社会需求和人的需求两个方面融通开发双证课程目标。第四步,开发双证课程结构和内容,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开发的原则不应拘泥于一个外在的形式,课程内容的开发一定要依据课程目标进行。第五步,开发双证课程教学模式。高职双证课程教学模式一定要依据已经开发好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选择,在“做中学”过程中实现目标、结构、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统一。第六步,制定双证课程教学和评价制度。教学制度直接决定双证课程实施的效果,评价则要实现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

(二)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路径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路径如图1所示。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起点有两个:一是通过研究职业资格标准来分析社会需求,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即职业资格标准滞后性和高职教育滞后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参考现有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请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对企业现有岗位知识技能进行调查论证,得出现代技术条件下企业最新的职业资格标准;即使如此,三年甚至更长的高职教育期,用现有的职业资格标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也已经是滞后的,因此需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即对未来职业资格标准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二是要对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进行分析,主要从人的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进行分析,每一种能力又分为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从这两个起点和渠道筛选出来的课程目标,进行融通、挑选,最后形成高职双证课程目标,然后再根据课程目标开发高职双证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制度和评价方式。在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高职课程专家、教师、学习者(毕业生)、管理人员、行业企业实践专家、职业标准制定专家、社区和社会公众群体以及学习者家长等,既是双证课程开发的主体,也对整个高职双证课程开发和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并对开发和使用效果进行信息反馈,以便进行新一轮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修订和完善。

图1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程序和路径

五、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评价

(一)高职双证课程评价主体

在评价主体方面,要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要注意利益相关者在评价阶段的话语权,尤其要关注社会的评价,重视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学习者本人、家长以及社区的评价。目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研制过程中,基本实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期望。但是,仅仅由教育行政部门一己之力搜集的评价数据,是否能够反映评价的科学性要求,是否能够杜绝行业企业数据由学习者或高职院校自行填报的情况发生,还有待考证。

(二)高职双证课程评价对象

高职双证课程的评价对象包括双证课程评价体系、双证课程系统和双证课程系统的运行过程。在双证课程评价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只对高职课程系统及其运行过程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对评价体系本身的评价;在对双证课程系统评价方面,又往往忽略对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即评价这一环节要贯穿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每一步骤。在双证课程开发的起点阶段,即对社会需求主要是职业资格标准的分析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分析阶段要贯穿评价这一环节,评价对现有职业资格标准的分析是否有遗漏,对企业岗位知识技能标准的调查论证是否科学,对本领域职业资格证书的预测是否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等;评价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否打破了学科体系,是否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来选择高职课程目标,等等。在双证课程目标开发阶段,要运用各种评价理论对选择出来的高职双证课程进行考评,以期选择出融通了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所需要的课程目标,即能够满足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课程目标;在双证课程结构和内容开发阶段,要检查所开发出来的结构和内容是否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是否符合高职双证课程的需求,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话语权是否都得到了尊重,等等。在双证课程教学模式开发阶段,要检查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否能够实现各级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是否能够适应课程结构和内容的需要,等等。在双证课程教学制度和评价阶段,要查看教学制度是否能保障课程的正常实施,是否能够做到刚性制度与柔性管理相结合,要检查评价人员的选择是否科学,评价原则、评价方法和评价步骤是否合理,是否体现了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等等。

(三)高职双证课程评价原则、方法和步骤

在评价原则方面,要注意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依托原则、社会需求优先原则、目标系统的整体优化原则、同步评价原则、折中兼容原则和及时反馈原则。在评价方法方面,要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原则,避免总结性评价多,形成性评价少,内部评价多,外部评价少等情况,在评价程序方面,高职双证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四步:一是制定双证课程评价计划和方案,二是评价双证课程评价体系,三是实施双证课程评价计划和方案,四是进行总结评价[10]。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68.

[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3.

[3][4]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07.209.

[5]Freeman R. E., W. M. Evan. Corporate Governance: A Stake-holder Interpretation[J].Journal of Behavioral Economic,1990(19): 337-359.

[6]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EB/OL].(2011-01-25)[2013-02-23].http:///tabid/326/InfoID/952/Default.aspx.

[7][美]Ralph W. 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8]邓泽民,王宽.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94-95.

[9]翟海魂.高职教育:规律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职业技术教育,2012(8):.29-32.

[10]王玲.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30-31.

Analysis on Five Questions in the Practice of Dual-certificat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Lian-zhong1, WANG Ling2

(1. He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hemical Medicin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6;

2. Shijiazhuang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41, China)

第13篇

【 关键词 】文综政治课程 论述题 解题要求 技巧

文综的政治课程是文科生在参加高考时要面临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有效的时间里快速而准确地完成作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完成政治论述题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表示脑子里一片空白,无法作答。针对这种情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技巧来提高相应的答题效率呢?

一、模板训练的强化

文科与理科考试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文字量。就理科生而言,只要学生的逻辑思维正确,找题眼的过程中方向正确,那么最后的答案就是唯一确定的;但是文科生在进行解答时,由于文字信息量比较大,加上前面题目的混淆,考生在进行政治论述题解答时极易出现跑题偏题的现象。基于这种现状,在平时课题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强化相应的模板训练,因为就政治论述题来说,无非是关于政治、经济等几个方面,不管事件的表象如何,其本质都关乎那几个方面。如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的模板训练进行加强的话,不仅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清晰程度,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解题时的灵敏程度。比如结合人教版的相关内容来说,在文综题目政治论述试题的部分,通常会出一些对一些具体的经济事实进行提问,所涉及到的问题通常需要学生用某一系统的知识点来进行详细的解答。在遇到这类题目的基础上,教师在开展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要展开模板教学的话,一般都会从辩证法或唯物论等某一系统的知识去进行详尽的解答。而就唯物论或者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来说,都是确定的,只需要学生对题目的相关条件加以运用,最后变成符合题目条件的答案而已。因此,在政治论述题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模板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地运用,加强对学生的模式化训练,争取让他们在拿到题目的时候脑袋里自然而然会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条件反射式的输出,从而节省作答时间,提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全面性,最终提高学生在政治论述题上的得分几率。

但是,在利用模板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仔细审题的提醒,不要一拿到题目就开始作答,一定要对题目的考核重点进行细致地分析,在确定考官出题意图的基础上再进行有效地作答,因为就政治论述题来说,一旦偏离答题的方向,就是一败涂地,同时这也是文综科目综合的特征。

二、时事政治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除了有效的模板训练之外,在对政治论述题进行解题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融入一些时事政治内容。在大家都掌握答题模板的基础上,敏锐的政治嗅觉是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进行加分的项目。教师在进行政治课程教学或者对习题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最好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时事政治普及,尽量做到不该丢的不许丢,能够不丢分的地方尽量避免丢。将模板训练与时事政治评讲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考生在进行题目解答时的效率,同时还能让学生的回答在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比如就13年的高考题目来说,主要就是以12年的时事政治为基础的依托进行题目设计的,如果考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时事没有引起足够注意的话,那么在遇到这类题目时必然无从下手。以人教版某一测试例题为例,这一题目总共给出了两则材料,其中一则是以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基础依托,问题的设置则是要求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有效解决两则材料中涉及到的现阶段中国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学生对我们的政治时事没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必然很难精准度地把握考官出题的意图,在进行题目作答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跑偏的情况。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开展政治论述教学的过程中应将时事政治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学生具体的生活中去,从而提高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嗅觉,提高学生对考题意图的把握。

三、总结的有效开展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模板教学以及对时事政治进行有效的融入之外,教师在对学生政治论述题进行有效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做好相应的总结工作。就政治考题的总结来说,不仅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程度,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对自身答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结合笔者以往的经验来看,学生在对政治论述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第一次犯的错误在下一次考试中又会出现,就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来说,实际上就是学生没有对总结工作的重要性引起注意。因此,教师除了提高日常的训练之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总结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总结工作的开展,自觉去发现一些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应的问题去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一来,不仅能有效巩固学生的基础政治原理,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通过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就文科生而言,在考试的过程中,所有的答案基本上都是通过原理性的论述来呈现,如果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书面规范不进行严格要求的话,极有可能引起阅卷老师的不耐烦,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答题技巧以及时事政治常识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还应对学生的作答规范进行严格的要求,争取让学生不吃卷面的亏,尽最大努力降低丢分的可能。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对学生在进行文综政治论述题解题技巧培训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模板训练之外,还应结合时事政治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政治嗅觉,从而提高考生的得分率;除此之外,学生在进行论述题解答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书写的工整,在平时测验结束后对考试失利的原因进行有效的总结,避免在下一次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提高相应的文综成绩。就高中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同时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科研单位

科研项目经费是科研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经费管理在科研单位管理体系中十分重要,也极为特殊,它需要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共同参与,从而确保科研经费能够得到科学合理地运用,提高其使用效率,规避经费使用风险。然而在实际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实施状况,关系到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当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预算编制质量不高。在科研项目申报的诸环节中,经费预算编制十分重要,它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开始,是此后各阶段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当前一些科研单位在项目预算编制上存在合理性与准确性丧失的问题,预算编制质量有待提高。科研项目申报会围绕“科研”二字,技术因素会对申报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因而关注技术因素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科研人员的经费管理意识过于淡薄,加之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较为欠缺,这导致了在进行项目预算编制过程中态度不端正、方法不规范,并使得预算编制结果不够准确和完整。

(二)项目经费支出考核缺失。在很多科研单位中,如果项目财务验收审计不严格,存有问题和不足的项目能够顺利通过,那么这些问题和不足会被隐藏起来形成隐患,项目组在财务验收通过后便不再努力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并疏于对经费管理流程的反思与总结。

(三)对经费支出中形成资产的管理不够。一方面,就项目经费支出中出现的专用固定资产而言,不同科研单位的管理措施有很大不同,在有些机构的经费管理办法中核算办法较为明确,也有很多科研单位未将专用固定资产核查办法写入经费管理办法中。另一方面,针对经费支出时外购与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很多科研单位的经费管理办法中没有清晰的规定,尤其是未对是否将成本核算与核算资产同时进行加以说明。

二、优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作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基础性管理,项目预算管理能够对经费使用及其使用效率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预算不合理不但会拖延科研进度、抑制项目的顺利开展,还可能造成成本的加重以及资金风险压力的增大,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引起管理部门、研究人员和各课题小组之间矛盾和不满。因此,科研单位要以项目研究任务为中心,从实际成本出发,加强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考虑科研项目开展的实际需要,遵循并综合考虑经济合理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等基本原则,对经费预算进行准确合理地编制,准确得出项目预算,合理分配既定的科研项目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效果,保障项目的正常开展。

(二)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监督机制。要极力避免财务人员对科研项目不清楚、科研人员对经费管理不了解的问题,科研单位的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课题小组要加强协调配合,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问题上相互监督,保证经费收支手续内容真实有效、数目齐全;要减少核算失误,增强经费支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如果出现违规现象,应在发现后的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实施有效的纠正措施,确保科研经费使用公平公正;应严厉禁止擅自挪用科研经费的状况,禁止通过科研经费谋取私利,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科研项目上;科研经费支出必须符合项目预算和合同约定。

(三)实施追踪问效、绩效考评。在科研项目开展中,应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由专门的负责人综合把握项目实施情况。要规范财务部门审核,报销对于科研经费报销,应首先由项目负责人核准,继而需经过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并且要通过院所领导的审批。对任意一笔经费,无论数额大小,都应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监控和追踪问效。避免资金浪费现象,禁止虚假报销项目。与此同时,要完善综合绩效考评制度,以科研项目的综合运行效果、科研支出目标完成状况、投入与产出对比状况等作为评价参考内容,而不单以其经济效益和审计验收结论为标准,从而加强对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优化经费整体架构。

结束语: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科技人员艰苦奋斗,还需要加强项目经费管理,提高项目经费使用效率,规避项目经费风险。当前科研单位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应当注重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的协调配合,加强预算管理,优化监督机制,实施追踪问效和绩效考评,不断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水平。

第15篇

【摘要】 如何运用护理伦理学知识正确处理好与患儿及家长的关系,顺利实施护理工作,对圆满完成实习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分析实习护士在儿科临床实习中引发的伦理问题,提出了加强伦理教育,树立崇高职业道德;严格遵循伦理原则,改善护患关系,提高实践技能,化解伦理纠纷的办法,这些办法旨在实践中时刻把患儿的利益摆在首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护患伦理冲突必将会越来越少,以至得到彻底解决。

【关键词】 临床护理研究; 临床实习; 儿科护理学; 儿童心理学; 护理

临床实习教学是培养临床合格护士的重要医学教育过程,是护理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中,儿科临床实习对护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一关。儿科俗称“哑科”,服务对象是未成年儿童,大多数不能自述病史或表达不准确,这就给护理人员了解病情带来很大困难,同时小儿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对护理操作的耐受力差,就更增加了护理难度。在实习中,面对这一特殊群体,面对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提高的家长,护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困惑。如何运用护理伦理学知识正确处理好与患儿及家长的关系,顺利实施护理工作,对圆满完成实习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临床实习中引发伦理纠纷的原因分析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以疾病为中心的医患关系模式已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关系模式。在就医过程中患者有自主选择医疗服务的权利,尤其是儿科患者年龄小、技术操作难度高,家长希望获得最好的护理服务,维护自身治疗过程中应该享有的各种权利,常常会拒绝实习护士为其提供护理服务而引发矛盾冲突。由此涉及的伦理问题表现如下:

1.1 忽视患儿的自主权力 在儿科,儿童通常被认为是孩子,孩子是应该听大人的,更不容说是事关生命的大事。由于护理工作中常常忽略患儿的自主决定权,患儿家长对医疗服务要求高维权意识强,另外实习护士的增多和护患关系的日趋紧张,从而引起护患冲突。

1.2 忽视患儿的知情同意权 由于儿科工作对象中的大多数患儿,他们还处于父母的合法监护下,因此在医疗行为的选择过程中,父母和孩子经常会发生冲突。为了减少这种冲突,家长常常会替患儿做出决定,不告诉孩子即将进行的治疗、护理操作方式,所以我们常常遇到因不知自己将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处置而恐惧不安的患儿。他们表现出对医务人员的恐惧,甚至害怕所有穿白大衣的人。

1.3 缺乏对患儿的尊重 由于家长和医护人员的惯性思维,认为孩子还不懂得害羞,因此常常在众目睽睽之下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以及开展导尿等诊疗工作,没有尊重患儿的隐私权。另外,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静脉穿刺等一些创伤性较小的操作常常是没有提前告知患儿就开始进行,对少数不合作的患儿,则是采取家长协助强迫执行,没有尊重患儿的知情同意权和自主权。

2 临床实习中伦理矛盾的解决办法

2.1 加强伦理教育,树立崇高职业道德 德是立业之本,无德业必衰。缺少医德支撑的实习护士,必将事业失败,被社会所遗弃。因此,儿科护理临床实习教学既要提高护生的专科护理能力,更要着力于对职业道德的培养,来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对护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护理专业始终弘扬一种精神:护理工作的本质就在于奉献,选择了护理工作就选择了奉献。将护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教学,并使其内化为护生的一种素养,使护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慎独精神,遇事沉着冷静,有敏锐的观察力,有应变能力,能防止突然事故发生。

2.2 严格遵循伦理原则,改善护患关系 实习护士在儿科临床实习中,首先要尊重患儿的合法权益,自觉保护患儿的隐私权不受侵害,只有真正做到了尊重患儿的各种权利,遵循伦理原则,维护患儿的切身利益,才能改善护患关系,才能得到患儿以及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避免发生护患纠纷。《护理伦理学》课程教学中对护生未来可能面临的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具体方法:

2.2.1 不伤害及有利原则 同成人科室一样,儿科护理工作中也应遵循“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有利原则,努力使患儿受益,关心患儿的主客观利益,对患儿及其家长履行仁慈、有利的道德行为[1]。通过具体解释各项操作的必要性,体现“以病人的利益为中心”的原则。在面临“选择受益最大、伤害最小”的治疗方法时,首先考虑的是抢救生命,其次才是减轻痛苦,避免并发症发生。

2.2.2 自主原则 自主原则由比切姆和查尔维斯于1979年首先提出[2],其核心是在诊疗过程中,由患者自己做主、理性地选择诊治方案的自主权。患儿具有自主选择权,患儿家长有决定权,当患儿表示反对时,实习护士反复耐心地与其沟通。而在沟通无效、必须强制执行时,护士有责任与义务向患儿解释这样做的必要性,并表示歉意,从而避免强制性执行操作在患儿心理上留下阴影。在紧急情况下,也要告知家属拒绝操作可能对生命和健康产生的危害,征得患儿及其家长的同意后方可进行护理处置。

2.2.3 知情同意原则 知情同意原则是自主原则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指临床上具备独立判断能力的患者,在非强制状态下,充分接受和理解各种与其所患疾病相关的医疗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医务工作者制订的诊疗计划自行决定取舍[3]。知情同意原则强调诊疗工作以患者为中心,更多地关注对患者人格尊严或个性化权利的尊重。患儿虽然需要父母的监护,但是他们已经有了独立决定事情的需要,因此在各项操作前需要得到患儿及家长的同意。

2.2.4 尊重原则 对患儿的尊重主要表现在保密和保护患儿的隐私以及尊重患儿的知情同意和自主权问题上。保密和保护患儿的隐私是尊重原则的最直接的表现。儿童从幼儿期开始已经对暴露身体有了害羞感,学龄前期已经有了自己的秘密,因此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要关注儿童的隐私保护。实习护士首先从自身做起,树立自觉维护患儿隐私的意识,在操作中注意避免暴露与操作无关的部位,并使患儿乐于配合,必要时在病床周围拉上围帘,使其成为独立的单元,让其家长陪同,使患儿产生安全感。

2.3 勤于学习技艺,提高实践技能 艺是立业之命脉,艺不精业必绝。实习护士必须树立起崇尚医德,勤于学习技艺的精神。由于儿科护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儿科护士技术娴熟,操作准确,为患儿提供全面照顾和支持,使患儿尽快康复。实践经验不足、操作技术缺陷的问题对护生来说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护生入科前对儿科实习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准备,对专科操作技能如头皮针注射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入科后则要谦虚谨慎,珍惜动手机会,最终达到“一针见血”的功力,得到家属及患儿的认可和信任。一个努力钻研、工作认真负责的护生会使患者家属及患儿乐于奉献,推动临床护理教学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儿科临床实习护士与患儿及家长之间的伦理冲突,是涉及多方面的复杂问题,还需要从各领域加以研究和探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问题可能还将继续限制实习工作的开展,这就要求在实践中时刻把患儿的利益摆在首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护患伦理冲突会越来越少,以至得到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菡,何伦,孙强.美容外科的安全性问题与伦理原则[J].医学与哲学,2004,25(7):l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