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情感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流程长,结构散,主客倒,反馈少,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活力。
一、命题激趣,诱感。
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题目新颖且有鲜明的色彩、饱满的感情,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反之,命题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考虑能否引起学生作文的兴趣,在一定意义上会违背学生的写作心理,压抑学生的作文情感。“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命题的真谛,命题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感情实际和需要,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积累,触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命题要注意“四性”。一是启发性。有启发性的命题不但能勾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之头脑中浮现出作为写作素材的各种各样的鲜明形象,而且能开拓学生思路,能由此及彼产生联想,诱发他们潜在的情感。二是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传至大脑皮层的情绪冲动,好像在唤醒正在沉睡的大脑皮层细胞,使它们积极活动起来。趣味性的命题能唤起学生的这种情绪,使之产生“我要写”的积极愿望。三是动情性。动真情,是学生作文的兴奋点,动情性的命题能引起学生的创作激情,产生写作冲动。四是灵活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命题作文是“不得已而为之”,“学生所写的,必须是学生积蓄的”。我们在命题时要克服公式化、概念化、成人化等倾向,注重灵活性。可采用“规定范围”(半命题)、“自由命题”等形式,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爱好,拓宽思路,畅所欲言,“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
二、创设情境,激感。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内心涌起不能自己的情感时,便要用文辞表达出来。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社会生活。此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声像渲染”、“生活再现”、“现场表演”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激越,不吐不快。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观察、思维,更要使学生入“境”生情,融“情”入境,带着感情去观察,去深刻体验和感受所观察的事物,以言其心声,不为文造情。经过长期的练习,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语言积累也随之丰厚起来,作文自会大有长进。
三、下水引路,沟通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作文的“下水”,他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过教师自己议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
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关隘沟坎,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教师如能把自己如何打腹稿,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教师“下水”作文丰富的词汇、精彩的篇章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垂范,还能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喜欢作文。
四、加强评改,深化情感。
。进行情感教育,可分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和重视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首先,对于情感,我们不能简单地看着一种一般的心理品质。作为主体对于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感知与观察、理解与思维都不可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情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它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其次,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一般来说,这种情感迷茫状态从初中开始出现,到高中阶段便十分明显。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名目众多的各种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都使这种情感迷茫(或称饥饿)状态无法回避。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从课程的本质特征来说,语文课与别的自然学科的课不同,它与情感教育的联系很紧密。它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因而它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如同情心,利他精神,祖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想象能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所说的情感教育绝不等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的教育目的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意在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完善。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与政治思想及美育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这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无疑和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和教学方法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进行情感教育,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教学内容方面
高中的1至6册语文课本中,几乎篇篇文章涉及到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土地》、《荷花淀》、《故乡的榕树》等。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如《项脊轩志》、《祭妹文》等。第三类,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作品,如《与妻书》、《荷花淀》、《孔雀东南飞》等。还有其它的如表现气节的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第一类篇目,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流于疏漏,只照本宣科讲一些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道理。依据学生这时期的心理特征,对说教式的大道理是很容易反感的,常常把这类课的学习与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心理,讲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想法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讲大话。这样,再结合读、讲、写,学生接受起来是不会有抵触情绪的。
对第二类篇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瞻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第三类篇目,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我们想着重谈谈的问题。面对这类课文,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等着瞧他怎样讲”的心理。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作法,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的看法是,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如讲到《荷花淀》的爱情内容,用爱情故事里奏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感化学生。讲《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明了爱情表现出的崇高美德:真诚、挚爱,负责和奉献精神。讲《与妻书》时,阐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从作者令人动容的娓娓叙述中表现出对妻子对国家的挚热浓情。这样,结合课文我们一方面讲清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情,一方面以大量的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实例(当然也不回避早恋成功的实例,但一定要强调它们的比例)讲清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与此同时再进行两次关于早恋的讨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谈清自己的看法,晓之以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想得到的“金玉良言”,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教学方法方面
在前面笔者已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广博的知识与教学内容联系似乎更紧,它几乎可说是一个纯知识的问题。而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人品修养。中学生时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稳定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一触即发的丰富情感,但又缺乏足够的自持力。他们希望在老师、同学面前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要求老师尊重、信任、理解他们。他们憧憬将来成为有价值的人,更期望人们承认他们的价值的存在。但由于处境不同,加上个性的差异,有很多学生在渴望认同的同时又怕失败,怕被拒绝否定。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人理解的欲望,使教师的态度上稍不注意就容易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而这种影响也许是终生的。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差生,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应竭尽全力理解自己的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时,要给以鼓励。对学生的思想要透彻地了解、掌握,工作应反复做。学生的一些活动,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认真的引导。这引导应把它看作是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在对学生深入细致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因人而异的耐心指导。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帮助那些还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学生从情感的天地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讲、读、写、说中成为更加乐观,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广泛同情心的人,从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如何从情感入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呢?
几年来,我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将备课、上课、课外三者结合为一体,建立了情感教育的体系。
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深钻教材时,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所谓“含”是指文中那些看来似乎浅显易懂、平淡无味,实则含意深刻、情味甚浓的内容。它需要教师把握于全文,理出全文的线索,着眼于部分与全文的关系,从而探究出文章内在的含义。“露”则指文中明明白白写着的,情感明露之处。
教师要善于通过对“露”的感知,去开掘理解内含的情感,从而达到以情悟道的最佳教育效果。
三年级《曼谷的小象》一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泰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全文明写小象的三奇:一是鼻子奇,力大无比,功能多;二是善解人意令人奇,它懂主人的意思很听话;三是小象聪明会思考叫人奇。文章还明写了阿玲三笑,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感受到阿玲美好的心灵,而开篇对曼谷郊外风景的描写则是明写。明写风景美,暗写象美、人美。这些描写的和谐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异国风情画。有明有暗,有含有露,交错描述。作者就是这样以事颂情,以露显含,感染着读者,使我们也感受到中泰人民的友好情谊。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写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我们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含义,又要善于挖掘“含”着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之情产生共鸣,达到寓思想教育于作品之中的目的。
以情动情,激感。在阅读教学中,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情感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讲课时,教师要掌握契机叩动学生的心弦,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里,达到“披文人情”的效果。
一次,我讲《凡卡》一课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能在梦中!讲到这儿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景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入情往往能唤起儿童的注意,打开儿童心灵的闸门以激起学生“对善良美好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我们知道,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因此,教师更应该善于用形象、直观的表情方式,创设情境,以情生情,让学生感受体验形象的鲜明性,进而来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最终目的。几年来,我在借鉴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情景教学法”的成功经验,深入进行低年级阅读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课以教材为凭借,以情感为纽带,以形象为中介,以发展语言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借助媒体——激情。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儿童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各种信息的。课堂上,借助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电教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学生便由感而发,情绪大振,激情奔放。如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三册《大禹治水》,这个历史经典故事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讴歌的禹那种为了治理洪水而舍小家保大家的崇高品质是有难度的。教学伊始,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录像,亲眼看一看滔滔的洪水淹没农田、冲倒房屋,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场面,学生那颗幼小善良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憾。这时,教师再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很快地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由于学生的情感已被深深地激发了起来,对治水英雄禹,也就不由得肃然起敬。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调控,由此成为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二、凭借语言——融情。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基础。如《大禹治水》一文,我抓住描写禹决心治理洪水“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等重点词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想象跋山涉水、忍饥挨饿、风雨兼程、精疲力尽的种种艰辛,从而来体会禹治理洪水的坚定信念,以及禹为了治理洪水而废寝忘食、绞尽脑汁,为了百姓的安宁生活,饱受沧桑也心甘情愿的忘我精神;抓住禹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如果你爸爸在外工作13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一次也没来看你和妈妈,你会怎么想?这个问题一下子拉近了禹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到了禹那种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学生在这一创造性学习中,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
《鸟的天堂》一课,作者用生花之笔描绘了势态截然不同的两幅图画:夕阳下幽美的榕树图;晨光中群鸟奋飞、百鸟争鸣图,展示了“鸟的天堂”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赏析美的语言、感知美的形象、培养美的情操。
一、紧扣题眼,通览全文,理清层次课文以“鸟的天堂”为题、新颖别致,富有诗意。“天堂”一词道出了鸟儿生活环境的优美与作者对它的赞美。教师在板书课题后,紧扣课题设问:
1.什么是天堂?
2.快速读文,思考:“鸟的天堂”指什么?课文写了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3.听师读文,思考:课文哪几段写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哪几段写他第二次经过?
4.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什么?(板书:榕树、鸟儿)设计这些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初步感知课文,理清层次,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好基初。
二、围绕训练重点品词析句、理解内容在学生初读、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体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精妙,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和动态美,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培养其赏美、爱美情趣。
(一)、指导学习第一部分。可这样进行: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时间?看到了什么景物?榕树有何特点?(板书:大、茂)从哪儿看出?画出有关语句。(板书:河变窄、不可计数、垂、伸、卧、堆、翠绿、明亮、颤动)
2.让我们来欣赏这姿态奇特的大榕树。放介绍榕树的录像,师做简介。
3.指名读第7自然段。
学生结合画面理解不可计数、垂、伸、卧等词。再小声读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
4.指名读第8自然段,学生结合画面理解堆、翠绿、明亮、颤动等词,再小声读,体会。
5.望着这大而茂的榕树,你想说什么?作者是怎样赞叹的?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板书:喜爱)让我们怀着喜爱之情,齐读这两节。
6.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大榕树的?
7.默读第9自然段,思考:作者在“鸟的天堂”为什么没见到一只鸟?
小结:我们随作者第一次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一棵姿态奇特的大榕树。作者按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从树的大孝枝、干、叶的形状、颜色、位置等方面对静态的榕树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是静态描写。(板书:静态)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又看到什么?请根据提纲来自学第二部分。
(二)、指导学生自学第二部分。可这样安排:
1.出示自学提纲,以读读、想想、画画、议议的方法来自学。提纲:①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时间?他看到了什么?②鸟有何特点?(指名回答后板书:多、欢)从哪儿看出?画出有关语句(板书:到处……到处,叫、飞、扑)③“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④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鸟儿?
2.检查自学情况。
3.“那歌声真好听”只是在称赞画眉鸟叫的好听吗?
4.这部分主要写鸟的什么?(活动)这种对事物的活动、变化等进行的描写叫动态描写。(板书:动态)小声读这两节。
5.让我们来欣赏群鸟奋飞、百鸟争鸣的景象。放鸟在“天堂”里活动的录像。
6.这大而茂的树与多而欢的鸟是作者第一次看到的,他十分惊喜,当小船载他离去时,他感到怎样?(板书:留恋)除留恋外还有?(板书:赞美)从哪儿看出?
7.你怎样理解“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氨?它在文中起何作用?
小结:我们第二次随作者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是群鸟奋飞、百鸟争鸣,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美丽的榕树林真是鸟的天堂。
(三)指名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新课的导入,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情境中。
有人说开讲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定调”,更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特别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教师宜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如朱自清的《绿》可以这样开讲:“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蕴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二、品析词语,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如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赏析“月下荷塘”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可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羞涩”、“袅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在赏析“塘上月色”这一精彩段落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笼”,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以动态的词描写静态的景)、“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体味文章的意境美。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样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塘上月色”这一段落,为加深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微和妙处,教师可以找出其它同义和近义的动词让学生作比较,如把“泻”换成“淌”或“照”,把“浮”换成“升”,把“笼”换成“包”,表达效果又有何不同?指导学生比较分析,在思索中让学生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只有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揣摩、领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三、配乐朗读,提升审美情操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一些经典散文作品,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曾多次尝试以音乐作为媒体进行散文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境与情合、人景合一的完美境界,我预先剪辑了三段经典民乐(一为《二泉映月》、一为《春江花月夜》、一为《梁祝》)作为披文入情的触发点,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点后,用录音机播放出来,要求学生用心去听,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选择一段旋律作为课文文段的配乐朗读的音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唤醒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对节奏、旋律、音响等听觉表现进行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但是,这种审美感受和体验毕竟是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学生不一定都能上升到这一审美层次,有些同学有这种审美体验,但也是瞬间的,怎么样来保持和强化这种审美活动呢?因此,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就从“配乐美读,提升情操”入手。配乐朗诵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也为了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调动其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我利用乐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课文朗读的背景,要求学生主动起来进行配乐朗诵的表演,使学生广泛参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的实践活动,通过审美对象诱发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用艺术美的力量来使学生的心灵世界向美好方面转化,进而表现和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和欣赏抒情散文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入情入境地朗读散文的能力,同时,音乐与文学语言的结合,也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音乐作文,审美创新能力的再迁移训练。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其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为人们的审美想象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大天地,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又最能拨动青年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散文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抓住这个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的契机,教师进行一些听音乐作想象作文的训练课,利用音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来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让艺术和文学语言沟通起来,让美的因素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和高度发达的个性。如高一册散文《荷塘月色》教学结束后,笔者以经典民乐《二泉映月》为音乐材料,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听完音乐后,当堂想象作文,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实践证明,这样的情境作文比一般的命题作文更适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更易于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
其中,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新认识“非智力因素”,进一步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已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首先,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正如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指出:学习本身就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识记、保持和应用。它可以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个体的知识结构,属于主体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当认为是有趣的、有价值时,主体便主动而有效地吸收,否则反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一味加大知识信息量而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的原因。因此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起着始动、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的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的过程,即情感过程,或者虽然有时也讲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但充其量只作为吸引学生注意,保证上课不走神的一般条件,作为附加于教学活动之上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东西,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从现代教学观看,在教学过程中两种系统是协同作用、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密切配合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努力实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和谐统一,在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中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小学阶段不仅是智能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情感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期。数学教育的目标不只是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也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在传授某一知识,培养某一能力时,应注意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协调发展。因而,情感教育应该成为数学学科教学整体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阵地,并且有发挥情感教育功能的条件与可能。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人总是有感情的,教师对数学教学业务的精益求精、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望,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1987年北京市曾对9所中小学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其结果反映,学生对“最喜欢的老师”与“最感兴趣的学科”的一致性高达99%。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对事业和儿童的热爱,是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总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我们可以说:通过教学设计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成就动机,是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呢?
1.首要的是师生合作。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积极的平等的情感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对老师产生积极情感,那么他们就容易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去,这就是情感教育的迁移。
2.要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体态。情绪是感情的外在表现,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绪活动总是在互相影响、互相感染的。老师的面部表情、言语动作,甚至衣着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这就是情感教育的感染。
3.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揭示数学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奥妙,促进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应注意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应注意通过巧妙的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应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激起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等等。这就是情感教育的情境。
4.学生的天性是好动。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这一心理特征为出发点,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种器官并用,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努力营造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气氛,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自主。
论文关键词:师生情感交流课堂教学1,注重设计课堂上的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面带笑容、亲切大方、仪表端庄,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苏教版教材必修1教育管理论文,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又抽象难理解的概念。在这节课:我[引入]曹丛称象的故事。当学生正在互讲故事时,我[提问] 你认为曹冲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导思想是什么?通过生生,师生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生]化整为零,变大为小。
[问题] 再想想,在没有精密天平的情况下,如何称1粒米的质量?(假设每粒质量一样)
[讨论得出]可以先称100粒的质量再除100。
[师]生活中,为了统计方便经常性得使用这样的打包计算,比如一打筷子(12根)教育管理论文,一箱矿泉水(24听),在化学领域我们研究的微观粒子,也需要打包处理,即用集合的方法处理。物质的量就是将微观粒子打包的物理量……
当学生感觉应用困难时,课的最后进行安慰。
[讲解]大家初次接触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感觉读起来是不是非常别扭。这就像我们小时侯初学用筷子,起初很别扭,但经常用,每天用,很快就得心应手了。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就像筷子对于我们中国人的吃饭一样教育管理论文,随着我们的进一步深入,物质的量重要性会体现得更充分。
我们提问时经常用“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说完,就及时及时评价肯定“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真聪明!”鼓励和赞扬的语气溢于言表。
2、在合作探究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在 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与老师在一起共同研究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创新问题。例如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P62“观察与思考”可以设计这样个问题交流(1)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为什么设计成完全相应的装置?(2)装水的水管和装酸性高锰酸钾的试管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3)怎样根据现象判断发生了那种反应?对于不同实验设计成同一装置好处是什么?等等。还有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一资源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实验合作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这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师生交流气氛民主,关系融洽。
3、 在课堂评价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管理论文,要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动机,仅强调学生的努力还不够,还应该学生在老师真诚热情的评价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受到自尊心的滋养,从而信心百倍地进行新的学习。如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演示实验做出评价,主动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其次,关注学生做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及处理事故的能力,实验操作的技能,并要及时评价教育管理论文,面向全体,特别是学困生。善用评价,师生会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4、在作业批改中进行情感交流 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对进步较大的学生批注几句表扬激励的语言,画个卡通笑脸,对退步的学生批注几句提醒语,同学们学习的劲头也会越来越大。我的做法是除了热情洋溢的评语,还要画上一张开心的笑脸或者是画上一只竖起大拇指等。 5、在课余交往中进行情感交流 不要小看课间十分钟。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十分钟,与学生闲谈,摸摸他的头、笑一笑,甚至是点点头教育管理论文,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滋润。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等其他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值得注意的是,从化学课堂教学的角度看,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重视将学生的情感追求引导到学习目标所指引的方向上,达到“以情优教”的效果。 新课程它苛刻地要求教师不仅能教好书,在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同时,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当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医生,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1]钟启泉.理科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57-61.[2]蒯世定.高中开设化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化学教育.2002.(7-8):68-70.[3]乔建中.课堂教学心理学.江苏人民教育出社.1998.114-127.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满腔热情满腔爱。不一往情深,就钻不进去,就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就不可能获得真知。学生学语文,也是同样的道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鲁迅先生也说过:“无论爱什么,──饭、异性、国、民族、人生等等,──只有纠缠如毒蛇,执著如怨鬼,二六时中,没有已时者有望。”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感情,就能孜孜矻矻,深入其中,寻求知识宝藏,就能刻苦地进行训练,正确地使用。怎样激发他们热爱的感情呢?
抓住汉语的特殊性和内在规律性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它的悠久历史,懂得它源远流长,激发自豪感。结合课文的讲谈分析、结合学生听、读、说、写的训练,传授语言、文字、语法、修辞等汉语基础知识,分析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激发热爱的感情。比如辨别字的形、音、义,不能只机械地、呆板地就某个字论某个字,要讲出汉字的特征。让学生理解汉字就是由横、竖、撇、点、捺、提、钩等七种基本笔画组合而成,不管是笔画少的,少到两画,如力、乃、又,还是笔画多的,多到二十几画,如蠢、羸、攥,都饱含线的艺术,各个部件组合得紧凑、有韵味,形体匀称,给人以图画美的感觉。汉字的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反映了这个工具表情达意的准确度和精细性,启发学生饶有兴味地进行辨别、探讨。让学生知道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根据史前文物资料推测,大约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汉语字词的丰富、语言的优美、同义词近义词区别的细微,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远非其他国家所能比拟,教学时可适当采用比较的方法与英语、日语、德语等有关词语比较,比出汉语的丰富多彩,比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引导学生赏析优秀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文学的感情。在德国,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歌德写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在统一德意志语言,使德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之林方面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可那时已是十八世纪未,十九世纪初。而我们伟大祖国很早就出现了《诗经》、《左传》、《楚辞》、《史记》等伟大作品,那都是公元前的事。至于公元后的文学作品,真是多如天上的灿烂群星,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伟大作家的作品更是在世界上闪射着夺目的光辉。带领学生学习古往今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写成的佳作,犹如身入胜境,在无数瑰丽璀璨的珠宝中观赏遨游,美不胜收。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表现力,哪怕是一首小诗小词,也有无穷的趣味。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仅仅二十七字,绘出了栉风沐雨恬然垂钓的图景。人物、山水、草虫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色彩班谰,生意盎然,用诗词表现画的形象、画的意境的技巧令人惊叹!又如把杜甫的《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律诗放在一起教,启发学生从诗中的忧与喜来领会语言文字巨大的表现力。写国破之忧愁,笔笔忧,句句愁,花鸟草木皆添愁;写收复失地之喜,一个“狂”字,感情横溢,思绪腾飞。“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联诗句,四个地名,佐之以“从”、“向”、“穿”、“下”等介词与动词,把归程的路线、飞越的神思、急切回归的心情、喜出望外的感情等等表达得淋漓尽致,发挥了很强的感染力。语言文字的奥妙无穷,有时奔腾如滔滔江水,鲁迅的《“友邦惊诧”论》中“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倾泻感情的典范,语句短促,历数罪状,犹如短枪,犹如匕首,锋利无比,发挥了强烈的战斗作用;有时洗炼如矿出金,质美意深,如《一件小事》中“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的“榨”字就经过洗炼之功,把车夫形象的高大、“我”内心的感动与觉醒刻画得入木三分,字虽一个,但有千钧之力。语言的奥妙远不止上述说的这些,颠倒词序,增减字数,正话反说,褒词贬用,虚实搭配,含蓄豪放,绮丽雄浑等等均大有琢磨推敲的天地;至于音韵的和谐、语调的铿锵、节奏的明愉等等可诉之于学生的听觉,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之中体会语言的优美生动,培养和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真挚热爱的感情。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其意义绝不局限在语言文字的本身,而是输送给学生多种营养,滋润他们健康成长。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等都可渗透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给学生的思想情操以熏陶感染。
关键词:情感管理;施工工程;应用
情感管理的概念,也就是运用管理者的情感元素对职工进行真诚的关怀、关心,从而有效的增强管理者与工作人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思想上的交流,这样的方式,既满足了职工内心的需要,又促成了和谐的氛围,真正达到了人性化的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施工人员需要常年的流动,施工人员的工作非常艰苦,他们没有假期,他们住陋屋,战严寒,斗酷暑,他们时常承受风吹日晒,更有为了赶工期连续几十个小时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可以说他们的生活是非常单调无味的。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下,情感管理作为人本管理的一种模式,无疑是能够满足施工人员的心理需求,因为情感管理从根本上体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
1情感管理的三个原则
1.1特殊原则情感管理需要因人而异,不同的类型要有不同的模式,也可以说是需要对症下药的原则。管理者需要根据员工不同的性格以及受教育程度不同程度等等因素,制定不同的方式方法,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员工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发挥奉献出自己的能力。
1.2真诚原则管理者必须秉承诚心诚意的原则,真正做到说真话、说真情、帮真忙,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的尊重员工的自身人格,关心员工的疾苦问题。从根本上与施工人员做朋友,以真心换取真心。
1.3重情感管理原则管理者必须重视情感管理原则,在施工企业,还有很多的制度管理,这些制度管理是一种刚性的管理,而情感管理则刚好相反,属于柔性的管理。在情感管理的基础实施制度管理,也就是在柔性的管理基础上事实刚性的管理,可以使得施工人员自觉的接受管理者的要求,并将要求渗透到日常行动中。
2如何在建筑工程中实施好情感管理
2.1复合组织从企业的组织结构来分析,垂直的管理部门与水平不同职能的部门,结合可以组成复合的项目组织,而这种在企业集权的控制下,是具有相对独立的项目权限的,有利于项目的内部信息沟通,能够及时的掌握施工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突况,并能够及时的做出反应,为项目的实施构建了良好的人才梯队,且从总体上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使得项目组人员具有自我的成就感和责任感,为项目的运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2.2合理配置在项目管理中,情感管理的理论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真正的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要能够充分的信任施工员工,并且主动施加压力。举个例子,有一个很成功的项目经理,他每一年都是担当重点项目的项目经理,这样看来,这位成功的项目经理应该是很忙、很累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他充分的信任他的下属,也就是项目的组成人员,他总是将已经接手的重点项目的总目标进行划分、分析,再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员工中去,既完成了项目的任务,又锻炼了团队员工的工作能力,使他们得到了宝贵的经验,为下一次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让工作人员去做他们擅长做的、喜欢做的事情。如果一个员工的长处得不到良好的发挥,他就会显得非常平凡甚至是非常平庸,于之相反的是,如果他的优势与工作吻合,也就是他的特长得到了认可、发挥,他就会显得很优秀,其实这就是情感管理所独特的作用。管理者要充分的了解员工,这样才能让他们能够去做自己最擅长、最拿手的工作,当然,这也是当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挑战。管理者既要有工程专业的相关技术知识,又要管理好人员的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掘人才,创造人才;激发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以及责任感。施工人员的工资被拖欠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非常恼火的现象。管理者应该从这个切入口入手,并紧紧的抓住这个焦点,主动关心工作人员工资的兑现情况,使得工作人员知道管理者还是很关心他们的,这样一来,才会使得员工放下心来工作,也更能使得管理者真正的和工作人员做起朋友。通过这种将现实的工作纳入自我实现的情感管理轨道,使工作人员干起活来干劲十足,从而加强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主人翁的意识也树立起来了,自觉的把自我与项目与企业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相反而论,如果管理者只知道指挥工作人员进行施工,发号师令,而不关心他们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就会使得管理者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化,仅仅只维系在上司与下属的关系,而不是亲密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的关系,就很难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谈不上什么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2.3沟通原则管理者应该加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良好沟通,这样才能知道工作人员的内心需要的是什么,对什么不满意等等难以明了的问题。通过强化的情感管理来提高项目的凝聚力以及吸引力。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他刚到项目部报道,并且认为这是毕业的第一个训练,于是他决定给自己半年的磨砺时期,3个多月过去了,没有任何人去与他交流什么,没有人关心他在想什么,也没有想知道他的真实需要,他感觉到可能被公司冷落了,公司也不需要他。于是最终担心自己的才华被埋没选择离开了公司。这就是缺乏沟通的原因,对企业来说,这不仅仅是人才的流失,更是自身凝聚力和吸引力的问题。
3总结
良好的管理就在于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情感管理,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不仅可以消除工作人员的消极情绪,还可以通过情感的双向交流以及沟通实现有效的管理,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秦岚.谈企业的情感管理[J].冶金企业文化.2005.
[2]佘平.企业情感管理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7.
[3]王晓源.企业员工的情感管理[J].现代焊接.2007.
[4]何建华.服务企业情感管理的人力资源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
[5]陈剑,汤胤.浅谈企业情感管理的实施[J].江苏商论.2007.
[6]葛荣晋.儒家的性情论与企业的情感管理[J].理论学刊.2007.
区委组织部:
贵部执行《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有关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收悉,坚持边学习边自查,深入查摆存在问题,查清工作短板,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继续加强对《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的专题学习
通过党委(党组)会议、个人学习等形式,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深刻领会文件的实质,全面把握《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的内容和要求,切实做到“三学习三提高”。
二、对照自查,落实整改措施
对照执行《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有关问题清单,按照要求将《守则》以张贴的方式置于部讨论研究干部任免事项的会议室。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师,课堂教学,职业倦怠
一、中职学校 “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生现状
经调查显示,教师中认可“现在中职学校‘差生多’”的占80.70%,只有19.30%的教师表示“不同意”。教师认为学生“差”的理由,排在第1位的是“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 第2位是“自主学习意识差”。
1、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差
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较弱,习惯较差,问题行为比较集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不愿听讲,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课堂教学出现以下问题行为:不带课本、不记笔记、讲废话、思想开小差、烦躁不安、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籍、听音乐、玩手机、吃东西、睡觉、发呆、擅离座位、喧哗、起哄、迟到早退或随意离开课堂等等。
2、自主学习意识差
一部分中职学生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缺乏兴趣,对前途渺茫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无任何理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便对学习没有任何信心,产生厌学心理,根本没有意识到自主学习对今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学习是家长逼来的,老师硬要教的事,学习好与坏是家长和老师关心的事,与自己无关。
(二)教师现状
面对综合素质明显下降的中职学生,使不少中职教师深感“课堂教学”过程的艰辛与无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成了教师们不约而同的心声。时间一长,教师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成功的体验甚少,迫使自己体验平庸感,感觉苦海无边,没有激情,缺乏创造欲望,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长期下去就会与学生的厌学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着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改进现代中职“课堂教学”,消除“职业倦怠”
作为老师,谁都想有十八般武艺,假如你有小品大师赵本山的两下子,有魔术师刘谦的功夫,都可以来一段精彩的表演,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让学生们饱了眼福,看了热闹,也让学生们通过老师的表演,获得了更开阔的知识。事实上大多数教师没有那样的细胞,面对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现状,使得教师对现代”课堂教学”显得束手无策,甚至对职业教育产生厌倦。因此,中职教师必须自我调整,以适应现代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论文的格式中国。
(一)教师自身心理的调适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要熟悉教学对象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针对目前的学生现状来因材施教,及时调整自身的心理并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以积极乐观、向上、努力进取的心态来面对学生,以快乐的、平静的心境与学生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中职教育教学的挑战,心里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心里健康的学生。
1、努力调适自己的心态与情绪
作为中职学校教师,要善于调整自身情绪和心态,掌握调节和控制自己消极情绪,适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因材施教,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适者坦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舒适感。并通过自身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学生,从而找到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对待学生应该“一见你就笑”,而不是“一见你就恼”、
2、注意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学生,还要认识自我。有不少教师不与学生沟通,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过高,导致付出与回报不相符,从而心理也就失衡了。因此,教师应勇于面对现实,注重学生的情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达到维护和增进师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善于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凡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压力、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作为中职学校教师在目前生源素质普遍降低的情况下,教育教学问题、学生的行为问题无疑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就很难经得住这种压力的考验,就有可能因此而情绪消极,从而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重者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应该以宽容、接纳、愉悦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并适应眼下的学生问题,善于通过营造良好的心境来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以宽广的态度看待所面临的压力,把负面的情绪变成生命礼物,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来展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风采。
(二)中职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作为中职学校教师首先要了解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动态,掌握最新职业教育理论,了解行业、企业一线实际。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驾驭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工作、成长的主要阵地,是不断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教育已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要确立“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淘汰教育;是成功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的教育观念。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当然包括尊重学生基础差和习惯差的现实。“差生”也是人才,某方面差,不等于各方面都差,今天不行不等于将来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而现实教育往往只注重数理逻辑智能与语言智能,通常把这两项智能弱的学生误认为是差生,而忽视了这些所谓差生在其他智能方面的优势。作为我们的教育应尽量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人无全才、人人有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因材施教,努力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教学摘要由教师的“单向灌输”向“师生交往与互动”转变论文的格式中国。运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掌握“课堂教学”控制艺术。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眉飞色舞,能手舞足蹈。假如教师能活灵活现的将“课堂教学”与“表演艺术”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3、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不仅要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评价。面向学生全体,针对学生现状,制定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大部分学生取得较好成绩的多元评价方法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注重过程评价,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养成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
(三)学校应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发展要以教师为本,学校要设置更多的平台,从物质、精神、情感,心理各个方面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人文关怀,建立激励机制,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使教师身心健康,专业得到提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教师的身心健康创造安全、宽松、团结、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以学校为一体的团队意识。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一定会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调适好心理状态,以满腔的工作热情投身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去。为我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
⑴王珂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职业倦怠[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⑵王利 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K]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6
关键词:重要的地位;班级管理论文交流;榜样作用;精神推动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39-01
学校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各级各类教师都肩负着树育人的神圣职责,而班主任就是这支育人大军中的主将。可以说德育工作的成效性的大小取决于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的投入大小,它包括知识、经验的投入,时间、情感的投入,工作方法、方式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改进,也取决于班主任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学校的德育管理中,班主任占 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班主任既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当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停止时,则班集体的德育工作就会有声有色,生动而富有成效,就会对学校的其它工作产生极大的良性的推动作用,反之,会使学校德育工作陷于被动的局面,影响学校的其它工作的正常开展。要提升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的主将作用,必须做到:
一、 正确认识班主任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班主任是班集体建设的直接领导者,是班集体建设中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直接参与学生活动和引导、干预学生最多,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程度最高。从实际工作来看,如何在学生中培养和树立以及运用这两种优势是班主任在工作中应切实解决的问题。不少班主任只注意树立权威而乎视了情感的培养,在工作中只重管教,或者只注意情感上的投入而乎视了权威形象的树立,在工作中只重情理而少管教,造成实际工作效果都不理想。而能把这两种都有机的结合起来的班主任总能在班级管理中取得成功。
二、 重视对班主任的培养
1、鼓励青年教师勇挑重担,敢于胜任班主任工作
要看到青年教师那股不服输、不畏艰的锐气和敢于尝试的勇气,以及善于吸收新的教育理念、新的工作方式,正是他们的优点和处,是他们初做班主任工作的必要基石。
2、鼓励班主任在服从学校全局的原则下,灵活自主地开展工作
学校要保护班主任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允许他们在一定的原则内有小的工作失误。在实际工作中不影响全局的工作小失误不能过多地深究和责问,相信实践自会纠正和不断完善。
3、定期开展班主任工作研讨
用研讨的形式重树和更新教育及管理理念,用研讨的形式去寻找平时工作中的不足,去寻找更优的工作方式和更优的工作途径。
在学校中行之有效的班主任研讨活动一般有以下行式:(1)月班主任工作会。在月班主任工作会上,可以通过总结上月各班工作和布置本月工作来不断促进班主任的工作的规范性,能在不断改进的基础上使工作方式、方法得到明显的提高。(2)班级管理论文交流。通过论文交流这一形式,不断地促使班主任在平常的德育管理中去总结经念、去探索德育工作规律和新的工作思路、去寻找德育管中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在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去实践理论。从而提高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3)重要的地位。学校有意识地收集在当前的德育管理中所反应出来的比较有共性的问题或者急须解决问题进行甄选,然后确定一个研究科题,组织和发动班主任展开相应的科题研究,在研究中去寻找相关的理论支持和行之有效地操作办法。
三、加强对班主任的管理
班主任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点之一。抓住了班主任管理也就抓住了学校德育管理的关键。学校在制定学年计划时,有必要把这项工作纳入校长亲自管理的几个重要工作之中,以突出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对班主任的管理学校应有长期的工作计划和短期的工作目标,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计划使得管理有序,目标使得管理能做到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使班主任真正成为德育管理的主将,对其本身及其行为的管理要切忌形式主义,切忌“口号”管理。必须有科学的计划和现实的目标以及切合实际的工作措施。四、发挥激励在班主任管理中的作用
学校在评价班主任的工作时不能不反思作为管理者自己在班主任的激励上所做的工作。而科学适当的激励措施会促使制度转化为自我需要,会把约束变为动力。班主任在长期的工作中尤其需要学校科学合理适当的激励。班主任在工作中有渴望获得认可、获得同事尊重、希望成功等的心理需求是激励的基本出发点。
1、注意奖惩在激励中的作用,充分停止奖惩的功效。要把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有机进行结合。奖励是自身价值的一种社会认同。适当的奖励可以持续激发工作热情。
2、学校要创设条件给班主任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通过一定的工作使其才能得到上级或同行及社会的认同。
3、发挥优秀班主任的榜样作用。榜样既是一种精神推动力,又是一种工作方式方法的借鉴。树立榜样,既是对优秀的肯定,也是对后进的一种诫免。
论文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
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第一课堂教育历来备受重视,但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第二课堂对培育创造性思维、养成创造性人格、锻炼创新能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的教育、管理和功能发挥的情况不容乐观,如何有效发挥第二课堂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成为新时期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第二课堂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益活动的总称,是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的可以承载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摘要的作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1、第二课堂活动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丰富性
教育应该是在学生的互动参与中完成的,而不应是单向的灌输。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育管理论文,学生对于参与过程有充分的选择权、自主权,因此第二课堂教育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和中和性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第二课堂活动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互动性和灵活性
在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中,大都采用的是“一对多”的单向交流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差,而第二课堂则多以团队活动形态存在,较好地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使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个性、不同需求的团队成员通过知识的互通、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获得相互的交融与促进。同时第二课堂活动突出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作用,学生自主性强,学生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因此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性、创造性
与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相比,第二课堂的活动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身亲实践过程中,锻炼能力、体验生活与社会、领悟人生哲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阵地,学生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工作,在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得到训练。在获得锻炼和体验的同时,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当前社会竞争的形式和就业的需求,完成“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4、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激发创造精神
第一课堂多数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而第二课堂的问题主要是学生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受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良好训练,将第一课堂中学到的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开阔视野,培养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和想象能力,发挥创造力和潜能,激发创造精神。
二、现阶段第二课堂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不足
现阶段,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尚不成熟,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范运行机制当前教育管理论文,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开展还存在诸多不足。
1、第二课堂活动与教育发展趋势的不适应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生活、交往、学习、工作的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化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然而,第二课堂活动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太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许多活动的开展是就活动而搞活动,缺乏系统考虑与设计,没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统筹规划与设计,且许多活动的内容呆板、形式单一、层次不高,往往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步调不一致。
2、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成长需要的不适应性
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学生主动参与高等教育,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越来越强。不仅在第一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师生的互动作用越来越多,而且在第二课堂活动上,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存在着许多与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弊病,也存在着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如,缺乏活动场所、经费短缺、活动内容不丰富、层次不高,活动多而杂、系统性不强等现象。
3、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活动相结合的不适应性
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学术科技、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社会适应性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各方面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活动不同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它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主观性强与计划性、稳定性、连续性差等缺点,特别是由于一些高校没能把第二课堂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与其他教学工作系统考虑,使得第二课堂活动往往与第一课堂教学发生时间上的冲突,导致教学与学生工作的矛盾,学生不能合理安排学习与活动的时间,第二课堂活动受到影响与冲击。
4、第二课堂活动的评价机制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适应性
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目前还处于一种松散的运行状态,对各种学生组织(含社团)的管理也是松散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自由度较大,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机制,目的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没有比较与评价,什么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活动,这些很少有人去思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跟踪、调查与反馈,即没有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
三、优化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措施
1、促进学生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提高第二课堂的参与度
有关调查表明,第二课堂主要是部分学生骨干和积极分子组织的,虽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仍然有相当部分同学没有参与第二课堂,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可以采取如学习互助小组、“一助一”结对帮扶等措施,促进两个群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更多同学参与第二课堂,切实扩大第二课堂的影响力。
2、满足学生的多元化思想需求,进一步创新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已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保证不偏离社会主义大学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满足大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不同需求,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第二课堂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比如,可以挑选学生感兴趣的焦点、热点问题,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解决他们思想和精神上的困惑。
3、提供活动开展的资金保障,进一步改善第二课堂的物质条件
资金是第二课堂组织自身建设和活动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第二课堂组织的资金有多种来源渠道,其中主要途径是学校院系拨款、企业赞助和参与学生自筹。要摆脱单一依赖拨款的被动方式,积极主动地通过外联、自筹、节俭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同时教育管理论文,设立课外活动创新基金,并科学引导和规范企业赞助,使第二课堂开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4、建立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的制度保证
就评价体系而言,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构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对创新环节的评价,要有方向性、可行性和先进性,不仅要评学生,更要评教师,不仅要评结果,更要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第一课堂成绩不好,就剥夺他们在第二课堂展现自己的机会。高校还应更多地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如创新态度、表现和各种能力等,而且应该把大学生是否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尤其要注重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结果的评价则应该放在其次的位置考虑。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7月
【2】魏保立.大学生第二课堂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6).
【3】陶丽.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4】周玉,黄金珠.“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4(3).
【5】罗伟.探索第二课堂教育模式,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德育),2009,(Z1).
关键词:食品包装;个性化;色彩;设计
一.食品包装色彩个性化设计的起因
(一)费心理的需求
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皮埃尔·杰罗斯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是购买具体的物品,而是在寻找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然而受不同年龄阶段、消费层面、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以及外来文化熏陶等影响,每个消费者看到同一食品包装时会有不同的感觉,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两大需求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墨子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对食品来说,首先起码的是满足人的最基本温饱需求,然后再是包装设计带来的审美、心理上的关怀,包装色彩必须有新颖的感觉,才能引起顾客的注意,这是人类内心深处潜在的喜新厌旧的“恶习”所造成的。但长久以来食品包装设计中,化学化工论文用暖色来诱发食欲的这种逻辑思维定势成了设计师最热衷使用的方式。事实上,以往这种设计上的从众心理导致了几乎所有品牌的食品都湮没在同一性中而丧失最可贵的独特性。
(二)市场品牌的竞争
时至今日,随着消费者审美鉴赏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在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的耳濡目染之下,消费者对色彩的理解也比过去更加理性、个性,并渴望在大同小异的包装中寻求全新的色彩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不仅限于被动满足,而更在于主动创造,以此来满足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三)设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的需求,决定多元化的设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食品包装色彩。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个性化设计在多元化设计时期成为焦点,并逐渐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不仅在包装结构上赋予了个性化设计,包装的色彩设计也不例外。包装色彩的个性化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是从色彩上体现对人性的尊重,关怀,创造和谐、舒适的色彩视觉,更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成功的包装离不开先声夺人的色彩美感,色彩不仅起促进销售、树立品牌形象的作用,还具有呼唤情感的力量。色彩作为包装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会计理论论文具有类似语言的功能,在对人们形成直接、强烈的视觉中击的同时,又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个性化食品包装色彩设计表现特征
个性化思维是指“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事情反过来想一想,站在习惯性思考问题的对面。克服常规色彩逻辑思维刻板、单一、从众的局限性,以达到创造机会的目的,以寻找事物中的新视点”。在食品包装色彩设计过程中,正确地运用个性设计思维,来冲击人们常规的视觉经验,从而创造性地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它的提出以不违背逻辑为目的,不抛弃色彩逻辑思维的既定秩序,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运用大脑潜意识活动,在常规中求特异,从定势中寻觅突破,大胆而前瞻性的运用色彩,拓展食品包装色彩空间,充实包装色彩内涵,丰富包装色彩语言,使商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
色彩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色彩的复杂程度,但多数人都认为色彩具有的情感暗示作用,是色彩作用于人的心理,靠人的联想产生。因而,在食品包装的色彩设计中,设计师往往通过人们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而展开设计: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冷饮食品的包装用冷色调,给消费者凉爽、降温、解渴的心理感觉;在寒冷的冬季,营养品、保健品等包装设计应采用暖色调,给消费者温暖和热烈的感觉。消费者的这种情感变化向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他们在进行色彩设计时克服常规的色彩思维模式,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多角度、多视点地丰富包装色彩的设计语言,从而充实包装色彩的情感内涵,拓展包装色彩的情感领域。如“娃哈哈”纯净水的包装设计就大胆地使用了暖色系列的红色,设计师从反常规的思路出发,让人联想到红彤彤的炎热夏日,进而联想到清凉可口的纯净水。总之,包装色彩情感的个性要求设计师摆脱传统色彩观念的束缚,运用设计新视点创造出色彩设计的新感觉、新样式,使包装商品在竞争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促使企业的包装设计迈向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二)传统色彩与现代色彩的统一
食品包装色彩设计,首先应考虑它能否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近年来,许多食品包装色彩设计倾向于运用传统色彩与现代色彩相融合的配色方案。中国传统的色彩强调传神、写意的韵味,崇尚平淡自然、朴素幽深的意境,而具有现代感的色彩搭配则简洁、基础教育论文明快、时尚、优雅。两者的融通必然会使人产生亲切、自然、和谐、安详、人性化的心理体验,加深消费者对食品包装色彩的理解与回味。市场上流行的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饮料包装“王老吉”,采用传统的中国红和黄色为色彩视觉主旋律,向消费者发起强大的视觉传达攻势,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已获得商业成效。人们欣赏着这样经典的包装设计,感受着源自色彩魅力的高品质生活,自然会与“商品”和“设计师”产生情感的互动交流。
(三)色彩诉求与消费者心理定位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