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结构化教学论文范文

结构化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结构化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结构化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设计导语 学生参与 情感因素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研究小学课堂教学优化的艺术,意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从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参与、发挥情感因素等方面探讨小学课堂教学优化的艺术。

1.精心设计导语。导语的设计在每节课的开头,它的精妙与否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导语设计要精而巧,要通过简洁的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们说,“开场白”要叫得响。小语教学中的导语相当于“开场白”。有一些老师上课,往往先板书课题,接着解释题意,然后讲读课文,长此以往,未免程式化了,自然平板乏味。导语旨在激发学生审美主体意识,激趣、感受、探求、鉴赏,如此导入新课,自会增强教学效应。导语的样式很多,关键在于我们要因文制宜,不断发掘、创造。

2.引导学生参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偏重教师讲、学生听,谈不上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而成功的语文课应该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就是积极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呢?

2.1 运用手段,激发参与兴趣。

①情感共鸣,诱导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让学生以桌面当江面,以铅笔作战船,共同来找“火攻”的十大妙处,并说明理由。这就活跃了气氛,激发了情趣。

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教学《鲸》,可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辅助手段,为学生描述鲸的生活画面。学生被深深吸引,产生了“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的感受。

③练中增趣,巩固兴趣。如教学《海上日出》,可设计按太阳升起的过程画出顺序图,让学生根据图用“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一段完整的话,使学生既充满兴趣,又受到训练。

2.2 多方启发,提高参与能力。

①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如《蛇与庄稼》,有学生提出:课文介绍蛇与庄稼、猫与苜蓿等事物间的联系,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学?这和“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研究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儿做好”这一难点一致,于是教者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学生十分高兴。

②让学生参与学法的选择与创造。如教学《蛇与庄稼》,提供画关系图、讲故事、复述、抓重点词句等“参考学习方式”,建议学生根据自己所选内容和方法来学习,并鼓励他们创造新的学法,效果非常理想。

③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总结与评价。如教学《蝙蝠和雷达》,教师出了一道填空题:人们从( )得到启发,发明了( ),使( )能够( )。学生说出了许多种填法,并发现这是一道永远做不完的题,因为许多发明还不了解,新的发明还会出现。如此总结,学生收获很大。

3.发挥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感情因素,注意把师生之情与课文之情、课文之情与词句之意密切结合,内在沟通,情意交融,就得启迪心智,纵深发掘,收相得益彰之效。如果就文教文,不去以情激情,势必平板单调,枯燥乏味了。文艺作品必须以情感人。同样,语文教学也必须注重感情的熏陶,以情育人。在语文教学的航程中,怎样以情为帆呢?

3.1 以教师情激学生情。首要的是在师生之间创设一种真诚的、和谐的情感氛围。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位老师一开始就亲切地与学生娓娓而谈,尤其是教者与学生分角色表演文中鲁迅救助车夫这一情节的真诚投入,使扮演“我”的学生受到感染,激起了感情波澜,自然地对鲁迅先生产生了崇敬与爱戴之情。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只是教学的基础,教者还必须以情激情,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长城》,不管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是介绍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教者自己首先要充满对长城的赞叹,对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自豪感、赞美情溢于言表,学生自会受到情绪感染,沉浸于热烈的共鸣之中,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了。

第2篇

优化课堂结构,关键是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着力探索实施开放学习,促进学生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更为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对教师备课、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像制定预案一般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优化课堂结构,就需要备课中加强对课堂各环节的预设和准备。一是做好数学问题、方法与思想的准备。教师要更充分地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的数学方法进行预设,多角度、多方面认识教材内容,分析学生思维,对各类可能的异常情况,例如学生对所学内容与众不同的认识、学生的一些不良表现等,做好思想准备,准备好应对之策,以便能及时处理课堂意外情形,使课堂的全部过程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二是合理把握课堂容量和教学节奏。这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然要求,从课堂管理来说,也是一大重要策略。保持适度较快的节奏,对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重要,若教学安排过缓,在一个问题上过久纠缠,学生便会失去兴趣,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开小差。三是科学安排师生互动交流。课堂教学的成功,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至关重要。一些教师总是一言堂,忽视学生的意志,师生之间缺少和谐的互动交流。例如,学生就某个例题有其他解法,或者对某个知识点有不同见解时,不注意加以利用和引导。这类情况下,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交流探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学生与教师间的情感互动起来。

(二)课堂管理中更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和保护。学生不是等待填充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一支支需要点燃的火炬。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灵性发展的平台。在激励、鼓舞、唤醒中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创造学习。一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数学学习是思维活动与发展的过程,而“问题”是点燃思维运动的火花,是认知结构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多让学生提出问题,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老师要指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数学概念的形成,定理、公式、法则的发现过程。从传统听讲模式到把听讲与读书、研究、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精心设疑,置疑,适时调控,让学生处在猜想、类比、推测和解答的思维活动中。三是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整理归纳是知识反思内化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各知识要点,并揭示它们在知识整体上的地位、作用,与其他知识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特别要揭示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四是合理进行变式训练。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自己编题、自己解答等方式,逐步提高思维强度和训练效率,开阔学生的思路,防止机械模仿。五是及时注意学生反馈。教师要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提问,让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

二、注重增强课堂“情趣”,点燃学生学习激情

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很多学生往往由于畏难而不喜欢学数学,教师应该着力增强数学课堂的情感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加强情感交流,缩短师生心理距离。一些教师忽视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对学生出现的情感问题等不闻不问,或是一味批评打击,导致产生逆反心理,讨厌和畏惧教师,学习兴趣全无,教学成绩也会大幅下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学生,用春风化雨般的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心理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不仅是良师,同时也是益友。

(二)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游戏活动、探索发现活动上来,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三)调动学生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初中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总理与外国友人交流中的一个有趣故事:一次在陪同外国友人参观时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称将所参观的一栋五十层的高楼“低价”卖给对方,其中第一层1分钱,第二层2分钱,第三层4分钱,以此类推,每层楼翻一番……然后教师让学生讨论这样买房子亏不亏,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最后会有那么贵),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四)因地制宜创设背景,结合实际改编教材。很多教师都感慨,一些问题虽多次强调但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往往是由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难以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创设教法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法背景,因地制宜巧妙地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修改,使教学更适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对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科学创设思维情境,张扬学生个性思维

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思维情境,才能促进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思维情境的创设应贯穿在新课导入、新课教学、练结全过程。

(一)在新课导入时创设思维情境。新课导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若不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师生便不易进入角色,从而导致整堂课欠佳的教学效果。新课导入中创设思维情境,可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巧设悬念,形成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疑点,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三是直观演示,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教师应适度加压,促进知识迁移。邀创设一种“跳一跳、够得着”的情境,这种情境中学习积极性最高,跃跃欲试,教师一旦适度启发,则能获得经由探索后征服的成功体验。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旧知识作铺垫,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创设迁移情境,层层设问,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统一。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展示前人是如何思考的,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并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三)在课堂练习和总结中创设思维情境。课堂练习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可通过分析“错误题本”,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创设思维情境。总结在一堂课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认知结构,因此在课堂总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教师在小结时,要引导学生概括本堂内容、重点、关键,也可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创设出思维情境。

四、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变“授鱼”为“授渔”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渔。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应注重教会学生知识,还应非常注重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一)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在不懂之处“作记号”,如:二次根式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作上自己的记号,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解这一内容,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内容。

第3篇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交际体验;结构学习

在语言学界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外语教学中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国外英语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强调了语言的交际属性和文化属性。语言的结构规律是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语言的交际行为则是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的。不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因此,外语教学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交际体验、结构学习和跨文化意识。这个教学方法可以归纳成“交际一结构一跨文化”教学模式。

一、交际体验

交际体验应以掌握交际功能为目标,日常生活为重点,语言媒体为英语;交际化外语教学模式集中体现在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一些从事英语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育者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形式,还应该包括社会规则。

交际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技能,它们是交际活动中自我调节机制的组成部分。交际能力的形成要有知识,知识具有完成活动的定向功能;还要有技能,技能是完成活动的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师与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交际。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与学是互为影响的一种双向交际关系。教师的教不断影响学生的学和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也在不断影响教师的教,并在促进、检验着教;师生之间的交际影响具有相互反馈的双向交际作用。实质上,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的交际活动。

交际化外语理论指出:在交际化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形式的功能,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合适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交际化外语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跨文化传播和获取知识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交际化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语言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交际化的外语教学中,中国学生在外语交际过程中存在着两方面明显的不足之处1、不会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用不同的交际方式;2、缺少有关外语交际的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的知识。对此,英语教师应对交际能力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做更加深人的调查研究,对不同文化的交际规则和交际方式进行对比性研究,培养学生在交际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实现得体的外语交际。

二、结构学习

结构学习要以语言技巧训练为目标,语言结构为重点,语言媒体以英语为主。人类学习任何知识,都企图在所接触的事物发展中发现秩序,寻找规律。学习外语也是一个发现规律、寻求规律,并对原有规律进行重组的过程。词义、句法规则和语用知识的重组,无一不在影响着学习者整个外语知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重组过程中,某种知识发展成为一种技巧,又逐渐成为一种常规。通过实践,技巧和常规形成了一种自动过程,成为一种能力。英语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听、说、读、写的操练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因此。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掌握英语。

目前,人们重新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但不赞成机械的句型操练方式。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者们的任务是寻求和设计一些有效的培养学习者语法意识的途径和方法。他们主要想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使学习者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法规则的作用并逐步掌握这些规则。事实上是,正因为英语教学在中国是属于外语的范畴,大多数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并没有多少听说英语的机会,他们十分缺少环境英语的反复刺激。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结构的能力,其具体教学内容应包括: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选择词汇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运用词汇组句成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所处的语言环境运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语言实践活动,以交际思想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三、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要以了解文化知识为目标,各种文化习俗为重点,语言媒体以英语为主。由于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探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外语教育而言,对文化概念和范畴的界定需紧紧围绕目的语的特点,以及影响目的语学习、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要素来进行。外语教育语言学所研究的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但总的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跨文化意识是基础英语教育的目标,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它与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密切相关。文化知识指学生了解的有关中外文化的知识(knowledgeaboutculture),比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知识。文化理解指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或理解能力(understandingofculture)。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是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基础,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获得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理解力。

对外族文化抱有好感、渴望了解其历史、文化及社会知识,这是一种十分有利于学习该文化语言的因素。对某一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法感到新奇,那么对该学习者来说学习该门外语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过程,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探索;相反,把外语想象得过难,觉得外语表达别扭,这样的学习者必然会对外语学习畏之如虎,学习的效果毫无疑问受其影响。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是否有兴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有兴趣,这些都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师的个性也是学生改变对外语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