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计算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实践性,激发学生兴趣
计算机公共课设置现行方案是2+X方案。也就是说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学期开设程序设计语言以及若干门选修课。但是选修课的科目比较单一,没有涵盖所有的院系,连续性不强,导致计算机教学在某一阶段就停滞不前,而计算机应用能力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才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计算机选修课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始终,以便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保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应该以提升实践能力为目的设计选修课程: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平面设计、工程制图、视频剪辑、程序设计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与计算机相关的选修课,循序渐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每门课程的教学都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大纲,以及相关配套的实践教材和实践案例。
2.综合实训方法改革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多采用的是实训案例法,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将全体学生视作具备统一的基础水准,忽略了个体差异,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程度来安排实践实训环节,以引导和启发学生。第一,采取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指的是学生针对教师给出的任务自主地展开探索和相互合作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探索精神。布置的任务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但又不能过于简单,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行理智的判断。也可设置若干个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开放性的题目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实施,不受实践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还能够锻炼学生合理安排实践、分工协作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第二,分组讨论法。为了保证每名同学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就要合理地安排每一个组的人数,使组内的成员都能各司其职,并且尽量实现能力上的平衡,使每个组都能够得到表现的机会。分组讨论中,教师担任的是总指挥、总导演,主要负责监督、辅助和引导工作。在学生出现差错和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第三,成果展示法。此方法可以与以上任意一种方法实现很好的结合,在任务完成之后要有一个成果展示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也能将其视作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检测,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审阅和评价,接受更多的质疑和迎接更多的挑战。
二、结语
在大学生计算机大赛中,云计算主要给评委和参赛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要是要进行运算工作的话,就必须要有硬件服务群。它的虚拟平台和储存空间也是有等级制度的,因为只有服务器才能合成它的储存和内存资源池。这样一来,在大学生计算机大赛中整理那些数据资料就非常方便了。
2云计算的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最大的功能就是通过VMware虚拟化技术为用户提供操作系统和其他操作模块,比如有:IOS、Linux、windows,还有比赛中规定的移动开发平台:安卓、苹果的IOS、windowsPhone、JavaME、MTK、黑莓、塞班。
3云计算的应用程序
云计算的应用程序并不死板,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中,参加比赛的人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提前最应用进行部署修改,参加比赛的队伍如果发现自己的程序有什么问题,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及时做修改,不管参加比赛的队伍的作品有什么技术上的问题需要支持,云计算的应用程序都能在最大的限度上满足他们。
4如何在计算机大赛中运用云计算
在大学生计算机大赛里面主要运用到云技术的地方是计算资源,不过,云技术的资源量要和实际情况一样才行,有了云计算技术可以让大赛不限参赛地区,对参赛者没有区域要求,这样不管参赛者在那个城市都可以非常方便的参加比赛,这样也方便了评委对他们进行考核,比赛结束之后,参赛者浏览云端开发环境也很方便,只要在某个规定的网站登陆就能查看。要让云计算技术运行顺畅需要两个技术:安全网络技术、负载均衡技术,只有这两个技术才能支撑整个云计算技术的运行,加快访问速度,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也有很大的保障。不过不管用户使用的是哪一种云计算方式,数据安全是最重要的,只有备份大赛的数据才能保障比赛的公平公正,如果数据不小心丢失了,只要一个小时,这些数据就能恢复。在比赛中,参赛者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的访问云端开发环境,云平台分为两个登陆通道,参赛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云平台申请资源,资源使用的时间也是根据参赛者实际情况决定的。在某一届比赛中,参赛评委分布于北京、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如果想要集中现场评选可能会很困难,不过有了云计算平台,云平台使评审环节通过网络,跨越了区域,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约了比赛成本。专家评审可以在网络上通过云计算平台查看各个参赛团队上在虚拟资源上的自己的作品,评审将自己的已经通过网络发到组委会。
5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案例
在2014年8月份的时候面向全国高校开展了全国高校云计算应用创新大赛,这个比赛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云计算方面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全国高校云计算教育教学和研究创新成果提供一个集中展示的平台。这个比赛主题是云计算,比赛的方式也很好的运用了云计算,比赛的举办方也是通过云平台参赛要求、参赛题目的,同时也在平台上参赛资料、公布通过名单,参赛者也将作品上传到云平台上。这个比赛也表明了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好了。
6结束语
目前看来,很多计算机的教材都是手把手的学习模式,没有让学生领略学习计算机的方法。虽然有的学校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采用了教学平台方式来辅助教学,但教学平台同样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时,往往就是根据教材在做验证性的操作,或者是完成教学平台要求的作业,使得学生还是处于以前的教育方式下,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讨论和分析计算机教育
学生毕业以后,将会遇到很多原来没有接触过的应用软件和工具。因此,掌握学习计算机的方法,要比在大学中精通某个软件或工具,要好得多。那么,如何能掌握计算机学习的方法?笔者认为,掌握计算机学习的方法包括以下部分:一是实践至关重要;二是学会读计算机软件文档;三是学会利用internet学习;四是改变考试模式。
2.1实践至关重要
学习知识,经常提到一句“理论联系实际”,而计算机就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没有实践,就不可能去理解所学知识,只能是凭空的想象。当然,在做计算机实验时,不仅仅是掌握相关的实验,而且要知道实验过程中的不少操作的通用性。计算机软件中的不少操作,是具有很明显的通用性,可以举一反三,逐步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2学会读计算机软件文档
所有专业的应用软件都有大量的文档,特别是编程软件,计算机文档尤为重要,这些文档主要包括:
1)软件需求文档,描述了该软件运行,所需要的计算机软硬件的环境;2)用户手册,包括了如何安装该软件,以及如何使用该软件;3)技术文档,包括如何使用该软件进行开发,特别是在编程软件中,技术文档非常重要,它还有大量的源代码的例子,算法,是程序开发者最好的帮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养成一个读文档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在今后使用软件过程中,可以通过读计算机软件文档,解决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2.3利用internet学习
计算机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使用计算机已经离不开互联网。而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的,难以估量的,有用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难题,均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很快地找到所要找的知识。所以,学生应该学会利用互联网来帮助自己学习。
2.4改革考试方式
考试模式,一直以来都在左右着计算机教育的方式。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测试模式,老师以及学生往往都从一开始就会围绕着如何通过测试,进行“填鸭式”教学以及“死记硬背”的学习。与此同时,目前在很多学校对计算机课程采用了“无纸化”测试手段,感觉比较流行,但它还是逃脱不了和一些课程相同的毛病,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通过测试。从而导致一个通过windows测试的学生,不会安装一个windows操作系统;一个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2级C”的学生,不会编写一个简单的加法函数的现象出现。考试模式可以采用平时现场实验的成绩加上期末课程设计的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动手能力。
三、总结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二、实施计算机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学生来源地域的差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客观要求。我们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城市有乡村。由于各地区提供的信息技术运用环境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水平有显著的差异,故造成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一定层次的不同,所以,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有必要按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其次,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环境不同(条件不同)。也就是有的学生有自己的计算机,有的没有。原因单纯,但对计算机的学习和教学影响却很大。
三、计算机分层教学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分组、案例等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考核和辅导,借助学生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四、计算机分层次、分组教学的模式
1.分层目标教学模式。保留行政班,但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考核和辅导。首先,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决定其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阶段的调整,给学生自主选择权。再配合“分层测试评价”体系,“分层测试评价”体系,是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多层面的、激励性评价,对每层次学生的进步给与相应的肯定和鼓励。实施这一评价手段,对较低层次测试应当重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及应用检测,较高层次的学生则侧重于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的检测。
2.分组互助、分层互动学习模式
“分组互动”既是学习模式,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策略或方法。“分组”是在分层过程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调查、摸底考试、提问和交流,进一步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将学生按高、中、低层次均衡组合,形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有利于培养成员协调发展的精神。
五、计算机分层、分组教学的实施
1.计算机分层、分组教学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成绩优秀;B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成绩中等;C计算机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2.分层备课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并注意层次和梯度。
3.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A、C优差两头,努力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分为主,合为辅;实习则以小组为单位,对所选案例集体探讨、共同商议、合作互动做到对A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范例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C层学生教学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分层训练
分层练习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教师要通过学习实践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教师在设计实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实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使全体的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体,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A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5.分层辅导
学生训练时,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A、B层次学生的辅导。对A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C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课由C层次的学生帮助A层次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6.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也是分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基本做法相似于分层练习。它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金额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考核办法,测验时试卷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卷。必做题属检测达标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则属较高要求,为加分题。这种设计方法可使A层次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使B、C两层学生不易满足,激发起求知欲。
六、实施异步分层教学法的优势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自信心。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作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拓展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学生在认识计算机发展现状及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条件与阶段目标科学地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因材施教”。
4.促进“个别化”学习能力的提高
“个别化”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化教学,是设计适合各类学生的,又方便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训练材料及考评资料等素材。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层学习,每达到一个目标就自动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由于计算机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学习进度,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锻炼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信息获取能力。
5.充分发挥资源性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极大的方便,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的潜力。教师和学生首先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工具获取相应的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补充和改进,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一定程度的信息工具运用技能,信息化教育的资源闲置时一种巨大浪费,设备到位,只是物质条件具备了真正管好、用好、发挥巨大效益,关键在人,关键在师资队伍的素质,掌握现代教育模式、现代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高效的获取知识。
6.发挥案例教学、分组研讨教学法的优势,互助式教学,按照项目要求,层层推进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打通了障碍,提升了学习空间,相互研讨切磋
7.促进信息知识呈现方式、教学方式的教学评价实质性的转变,深化教育理论。
七、分层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有以下一些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水平。目前,我们对学员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察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其次,分层要考虑学员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考核学校及教员的依据。分层要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使学员从分层开始,就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有了希望。
2.分层教学的动态管理
动态管理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挑战,学员不是在班主任的监控、“保护”之下,任课教员有不能保证全员性管理,学员将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在动态管理中,不稳定因素会增大,管理的范围会拓宽,这就要求管理者、任课教员,“教书育人”尽到责任。新的分层管理中加入了动态调控,将淘汰制变成了自我选择制。
3.分层教学使学员的思想负担和家长的疑虑
分层对学员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没面子”。可见,做好学员及家长的工作尤为重要,在分层教学的实验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同时提醒学员或家长,做好顶住压力的思想准备。分层应以学员能否取得进步为得失的标准。
4.分层教学对教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分层教学下教员不能再“拿一个教案到底”,而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档次的学员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员的实际要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员都有所进步。
5.实施分层后的评价方法
教员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员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判定分层教学的工作质量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大问题。
八、结束语
虽然分层教学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有着弥补班级授课制不足的天然特性,只要教育教学工作者认真研究分层教学,找出解决分层教学中出现的对策,就可以发挥两者优势,使分层教学在我愿转型时期做出最大的贡献。
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包罗万象的网络资源丰富了人们的知识眼界、扩展着人们的思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网站课程的章节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得设计师们高超、成熟的网页制作技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快速的掌握网页涉及的技能和方法,能够提高自身对知识的学习和其他计算机技能的提升。
2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程学习形式
首先,远程教学。远程教学作为当前现代化教学的一个方面,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在高校计算教学中开展远程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远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其次,合作教学。通过合作教学能够提升教学效率,进而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通过网络资源,如QQ群、微信群、微博等形式,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线上互动,针对一些疑难问题可以一起讨论,沟通合作,互通有无;再次,自主学习。网络教学资源的引入,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于课堂一些不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课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强化自身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在PS课程中,学生可以登陆一些PS论坛,学习一些PS高手的技术和手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2.2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丰富教学资源
首先,为任课教师提供辅助教学资源。大学计算机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下载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料,并通过一些备课工具如PPT工具对网络资源进行运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教程。大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通过网络资源获取一定的学习资源,然后根据课程相关内容进行知识的融合和补充,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内容不理解,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课下进行二次学习;再次,配合教材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实时性的特征,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为提升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重要的基础。
2.3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为了更好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该校在新生入学后,组织学生统一参加学校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将学生划分为免修和必修两个层次(分数介于80至100分之间为免修,80分以下为必修)。其中,必修的学生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正常学习。免修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教学体系中第二层次课程即计算机公选课阶段的学习,通过选修一门或以上其他计算机类课程来保证计算机学习的连续性。但是,免修的学生不能免考,期末要和必修学生一同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核,通过考核才能修得该门课程的学分,目的是督促这部分学生能够对基础课程中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自主学习。为了保证免修学生的自学效果,为这部分学生配备了一名指导教师,制定了一套自主学习指导方案,并依托于网络教学平台,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为学生构建了集教学资源管理、网络教学、教学资料库等多种服务的开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自主的、有目的学习,同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更新和拓展学习内容。
2文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科学、客观、公正地考查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制定出更加符合计算机基础教学规律、迎合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考试形式与内容,该校将“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水平测试(吉林省考区)”与该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统一、科学、准确的评价标准,搭建一个通用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检验的平台。具体考核方式如下。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水平测试(吉林省考区)成绩50%。
(2)所有学生将统一参加学期末学校组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期末考核”,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3)所有学生将统一参加本学年教育厅组织的“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水平测试(吉林省考区)”,成绩按实际得分计算。
(4)文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总评成绩“大于或等于60分”,且两项单科成绩同时“大于或等于60分”,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5)两项或其中一项单科成绩不合格者(保留已经合格的单科成绩),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补考或重修。
3结语
1.1选择好合适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操作平台有很多种,其各自性能与特点也多有不同。在建设大学校园网络之前,一定要先选择好一个合适的计算机网络操作平台,才能够继续下一步的工作。例如,采用NovellNetWare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与MTicrosofrWindowsNT4.0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两者相结合来进行大学校园网络的建设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它既能够让校园网络建设的操作更加方便,又能够使其获得更加丰富的内容,正是计算机技术在大学校园网络建设中的一大重要应用。
1.2布置好网络设施
大学校园网络顾名思义是以网络为平台的一项校园建设内容,而计算机技术也离不开网络,所以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大学校园网络的建设前提是必须要有一套好的网络设施布置。例如采用总线型拓扑与星型拓扑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网络设施的布线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以这种方式进行布线的局域网络能够很容易实现站点的增加或者拆除,并且当出现故障时也能够很容易检修。总之,布置好一个合适的网络设施亦是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大学校园网络建设的另一大前提要素。
2计算机技术在大学校园网络中的应用
2.1计算机技术应用在高校学生管理系统
应用计算机技术建设而成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可以方便学校对学生进行学籍数据的管理、学生成绩的管理、学生奖项的管理以及学生助学金或贷学金的管理等等。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高校学生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学校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流动,它比传统的管理方式更加快捷和便利,能够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2.2计算机技术应用在高校科研管理系统
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建设而成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能够将学校的科技处、院系科研以及教师等的数据进行联系沟通,而一切的科研项目申请与表格填报等工作都可以在这个科研管理系统上进行,一切程序都实现网络化,包括后期的审批等等,大大节省了科研工作时间。
2.3计算机技术应用在高校财务管理系统
应用计算机技术而建设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能够将高校中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统一到计算机平台上进行管理,以此来实现各项资金的立项申请、经费查询以及财务分析等,大大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率。
2.4计算机技术应用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在信息时代之下,我国高校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实现了信息化、现代化、自动化、网络化以及数字化的高校建设。这其中,众多高校图书馆亦利用当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而实现了数字资源化的建设。在时展之下,传统的纯纸质形式的高校图书馆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日益增多的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走向数字化正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也是大学校园网络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快速方便地将高校图书馆内的众多图书资源以及读者资源加以录入整理,并能够随时方便人们进行查阅和提取,这既能够大大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又能够使高校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2.5计算机技术应用在高校自动化办公系统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高校自动化办公系统能够方便快捷地为学校师生提供各项办公信息,以及实现各项信息的共享,从而使办公效率得到大大提升。高校自动化办公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简化了过去复杂的办公形式与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了办公的迅速化和办公信息的全方位采集与处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建设的高校自动化办公系统能够为人们提供个人资料、邮件、个人日程以及待办事宜等的管理,并且还能够方便师生各项办公信息与互相之间开展交流,大大提高了校园办公效率。
3结束语
大数据必将给教育带来巨大的改变,曾经依靠经验和灵感的授课过程,将被以数据分析为主的决策分析所代替。而计算机教学既是大数据技术的传播载体,更是最应率先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课程。无论如何,大数据已经就在我们眼前,已经悄然改变着教学过程,也必将深度改变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模式。
(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变化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分析的成熟,大数据技术及应用必然会成为各高校重要课程。现在,美国的学校已经开设相关课程,比如,大数据分析统计基础、大数据分布式计算、大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等。国内一些高校也正在尝试开设大数据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大数据,学数据分析。下一步,大数据基础、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处理的核心技术等等,必将成为计算机专业的必学内容,也会成为高校重要的基础课程。另外,计算机智能教学系统和教育测评软件将更多地使用在教学中,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也必须熟练掌握大数据技术和分析方法。
(二)计算机教学思维的变化
原来的计算机教学基本是灌输式教学,老师教授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C语言编程的模式、数据库的基本架构,等等。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会改变这种授课方式,使知识的接受方式呈现多元化倾向。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更便捷的获取学习内容。而课堂上单纯的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将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维,以更多的案例和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找“芝麻开门”的钥匙,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待在课堂。同时,大数据带来的将是对海量教学案例的数据分析,让教师对计算机教学的难点及教授方法优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不必依靠教学经验去判断教学效果,完全可以驾轻就熟地进行互动教学,启发学生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将是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教学的突出特点,这是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思维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三)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变化
目前,计算机教学主要模式是备课—教授—上机—测试,教师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课前备课。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会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后分析上,形成“备课—教授—上机—测试—数据分析—改进”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课后的数据分析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对一个班的学生进行整体学习行为评价,可以对学生上机测试情况进行细化分析,可以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学习评估,分析学生的学习中偏好、难点以及共同点等,从而得出学习过程中的规律,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四)个性化教学的深入开展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建立覆盖学生学习全过程、全要素的信息库成为可能,学生大量的试卷、课堂表现留存,学生的学习经历及成长轨迹,学生的家庭情况等等,都将被涵盖在大数据分析中。另外,前述的计算机智能教学系统和教育测评软件,将详细记录学生每次答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这些信息让教学分析变得更加容易,教师可以利用数据挖掘的关联分析和演变分析等功能,依靠学生的某些学习特征,比如答题持续时间,具体回答步骤和内容(可以细化到每次击键和每个笔划),答对的要素和答错的要素等等,在学生管理数据库中挖掘有价值的数据,并分析学生的日常行为,研究各种行为的内在联系,来据此形成针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二、小结
通过职业督导促使大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民族学生利用网络传播藏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能力。现代的网络媒体与传统的纸质媒介相比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首先,对于一个地方政府而言,利用网络进行本地区的文化传播,除了前期需要一定量的资金,后期几乎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费用投入,较之传统的印刷方式更为节约,因为人们完全可以用WEB方式进行访问和传播。同时,在网络上还可以更为快捷和直观的地向公众表达自己对各种文化现象或社会问题的看法。对于藏民族的同胞来讲,通过将计算机网络运用于文化传播中,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本民族语言、历史地教育和传承。事实表明,有了计算机网络后,无论是对于边缘个体还是社会组织,人们都可以通过论坛、微博等现代化的网络通讯方式创造、传播自己的知识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权力。由于有了网络,地球变成了一个小村落。从研究中我们还可发现,通过组建专门主题的文化网站,更是促进社区发展、文化传承的有力工具,使人们能通过网络方式和网络语言进行新形式的交流,尽管大家相距千里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要在实践中通过职业督导促使大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民族学生利用网络传播藏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民族间的和谐建设与发展。
引导藏区高校大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在今后的职业督导过程中不断跟进。首先应当引导藏区学生关注民族地区的发展趋势,充分了解藏区特点,同时阅读有关民族文化、历史方面的书籍储备丰富知识,树立生涯意识。可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搜索、实地走访、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有关藏区基本情况的调查和研究。例如,通过深入到康巴藏区进行实地的拍照、摄像等进行素材的收集与整理;通过各种网络手段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主题等进行网络调查。而教育工作者则可通过对现有课程体系的研究,直接有针对性的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同时,通过与藏区的政府、企业单位进行合作研究,深入到藏区基层,了解藏区对大学生的具体计算机能力要求,为实现订单式培养,实现校企合作打下基础。同时,只有职业生涯规划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在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跟进,进行必要的职业督导。
从现代化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同角度,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分析如何全面提高其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随着现代科技社会的发展,利用网络办公,利用计算机进行日常事务的处理已经成为必然。对于今后有可能在藏区就业的大学生而言,在生涯规划过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应想方设法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实际动手能力,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在平时的学习工作过程中,积累和整理有助于提高自己文化视野的动手能力培养的音频、视频、图形图像作品等,进而从网络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在实践中去全面提高其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职业督导过程中应注重对民族学生的关怀与教育
结合藏区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环境进行职业督导。我们知道,藏区民族高校在校的民族学生的比例相对较高。他们在长过程中,由于地理、家庭,特别是人文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在认知和心理上表出自卑、敏感,甚至于愤世嫉俗的负面倾向。因此,在进行职业督导的过程中,就不能完全按照一般大学生的标准进行一刀切,而应当结合他们的行为习惯、理念信念和能力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怀和教育。职业督导过程中应加强学生树立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引导。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讲,首先就要有集体荣誉感,要有团队意识。而对于长期生活在藏区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和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社会也许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在实践中引导他们同其他的普通大学生一样,树立团队意识,树立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理想信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以计算机运用能力培养为重要抓手,不断提高其职业核心能力,促进藏区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职业核心能力有很多方面,例如执行力、判断力、心理平衡能力等,但作为当下职场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那就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拥有则有待于其计算机能力的掌握和运用,因为网络已经无处不在。当下,职业核心能力在各种能力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能力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新时代各类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应以提高其职业核心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基础和发展潜质,使其不断的通过活动体验、知识储备、实践锻炼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与此同时,职业生涯教育注重个人的特质分析和综合表现,在生涯教育过程中,以计算机运用能力培养和锻炼为抓手,使大学生通过学习参与各种互动体验活动,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从而帮助个人了解其内在的特质与主要能力,从而促使其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生涯活动开展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与此同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开展的各种兴趣活动,案例研究分析,特别是结合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使藏区高校的大学生也能在现代网络背景下,尽早的树立生涯规划意识,通过职业督导师的帮助,促使其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学习与提高,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职业督导在藏区高校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要通过职业督导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任重道远。诚然,随着藏区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学校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本人都已经认识到了计算机能力的重要性,很多学生都已经开始了学习和自我提高,但从职业督导的角度来讲,高校教育教学系统还应当在课程体系上下功夫,方能使藏区高校大学生尽早受益。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明确提出:将积极研究开发设计计算机口语测试,以进一步扩大口语考试的规模。首都医科大学早在2007年就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计算机笔试、听力和口语考试,实践表明大规模计算机口语考:试是可行的,但也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一、首都医科大学计算机口语考试的设计与实施
(一)计算机口语测试流程目前首都医科大学的大学英语口语考试主要包括以下5个步骤:试卷命题(教师命题、主考审阅、计算机录入)考务管理(考场、考生和监考安排)考试过程(考试登录、考试进行、收卷和交卷)试卷批阅成绩处理(成绩、成绩统计分析和资料存档)。
(二)计算机口语测试设计
计算机口语考试与直接型面试考试具有同样的效度和信度是计算机口语考试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学生的口语能力应包括3方面:语音语调、连贯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设计计算机口语考试。1.考试任务口语考试的测试任务主要有:(1)考前热身问答(warm-upquestions),(2)短文朗读(readingaloud),(3)故事复述(retellingthestory),(4)就给定题目即席讲话(continuousspeaking)。(1)(2)(3)主要考察学生的语音语调,任务(4)考察学生的连贯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评分标准
为全面、详尽、客观地了解学生口语水平,我们根据语音、词汇和流利程度等因素制定评分标准对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评分(总分为10分,分为5个等级)。
3.评分方式
为保证评分标准的一致,我们对评分教师进行了严格的培训。为确保评分的公正,每一份试卷的数据都被输入移动硬盘,由两位教师分别进行评分,如两次评分差距超过两个等级(4分),就由主考教师进行复听复核。
(三)计算机口语测试的实施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首都医科大学2007级七年制学生90人,在两个不同的语言实验室同时测试同一套试题,考试时间为15分钟(不包括考场就绪、考生登陆和试音的时间)。学生进入考场后,输入姓名学号登陆,考务员确认学生身份,学生试音,调节音量,试卷分发,学生考试。考试结束,考务员统一提交试卷,上传试卷到服务器,所有数据输入移动硬盘存档,学生端的试题及答卷文件被删除。
二、计算机口语测试的结果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为第二次参加计算机口语考试,有一定的经验。考试安排在一般的语言实验室,考试时相邻座位有一定干扰,学生戴耳机进行测试,录音效果较好,评分教师能清晰的听到考生本人的声音,没有串音的情况。样本采集基本合格。75%的实验对象充分利用了考试时间,未完全利用考试时间的同学主要是由于其语言能力,不能连贯表达,或对讨论问题发言过于简单,空耗了考试时间。
(二)数据分析
本次测试的总分为10分,平均分为7165分。可以看出实验对象的整体口语水平不是很高。标准差1156,说明大多数学生的本次考试表现相近。平均分和中位数较接近说明测试采样趋于正态分布,有一定代表性。
不同评分员的评分还不能保持完全一致,两个教师对一个考试的录音打分完全一致的只有35155%,差半个等级(1分)的有56168%,两者累计达到92123%,这表明教师掌握评分标准的情况还是令人满意的。超级秘书网
三、讨论
我们在此次口语测试后立即对考试进行了问卷调查,之后又对部分实验对象做了深度访谈。发放问卷90张,收回有效问卷86张(占95156%)。考生对计算机口试总体上持赞成态度:多数学生认为计算机考试比面试型口试压力和紧张情绪减少很多;计算机屏幕上的文字有助于考试对考题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减少学生听力水平对其口语水平发挥的影响。他们认为计算机考试的缺点在于:人机对话使考试缺乏真实性;在不理解考题的情况下,没有机会请考官重复问题;考生在情绪欠佳时无法得到考官的鼓励和帮助;少数学生(3名)提出考
试时受到临近学生答题声的干扰。评分后,对评分教师的访谈反映出计算机口语考试如下优势:(1)计算机考试的公正性相对较高,有效避免了考官的临时状态、情绪、发音语调、语速等可变因素。(2)计算机考试时间比面试型考试时间掌握更精确,确保每个考生享有同样的发挥时间。(3)计算机考试避免了考试和评判时的主观性。面试型考试是不可重复的,通常是考试当场对考生成绩进行评判,尽管可以通过录音和录像复听,但这仅限于少数考生,难免出现不够客观的考官印象分,而计算机口语考试使评判更加专业化、流水化,而计算机考试可以复听和反复比较的特点使其在准确性和效率上远远高于面试型口语考试。(4)计算机口语考试使同一套考题为更多的考生使用,这既节约了资源增加试题的使用率,相同的考题也提高了考试的信度(保证考试内容和难度更加一致)。(5)英语教师不需进行长时间的持续面试和现场给分,消除了考官的压力,计算机考试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而且评分可以由专业人员在方便的时间和舒适的环境下进行。(6)多媒体资源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口语考试的内容。除了考生提出计算机口语考试存在的问题,教师们还提出了在计算机考试中,一些学生的考试缺乏真实感,表达不够自然;计算机口语考试的操作系统教师较难掌握,考试需要熟悉计算机口语考试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面试型考试的评分是由参与考试全过程的考官给出,计算机口语考试考评分离,可能会有部分不够负责人的评分教师在没有听完考试全部录音的情况下,根据部分录音内容评分。
四、结论
尽管计算机口语考试的实际效果还做不到尽善尽美,但这是解决大规模口语考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表明,大学英语计算机口语考试较之面试型口语考试的信度和效度都较高。交际性强、听力和记忆负担轻的考题是较为理想的口语测试任务。实行计算机口语考试是大势所趋,这迫切需要建立大型口语考试试题库和完善口语测试系统,同时应加强对评分人员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1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2]蔡基刚1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口语测试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研究[J]1外语界,2005,(4)1
[3]金艳,郭杰克1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菲面试型口语考试的效度研究[J]1外语界,2002,(5)1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计算机文化基础;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生学习概括起来有如下观点: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问题的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做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在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起重要作用;强调教学中多向交流对学生学习建构的重要作用,主张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社会之间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讨论和合作性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和交互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学习可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的不同层次;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学习需要走向“思维中的具体”;重视活动性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2.1发展性
计算机课程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等。在给学生上理论课的时候,我会经常把一些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最新动态及时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的新鲜感、亲近感,这就拉近了学生和教学内容的距离。同样,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时候,将书本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真实的图片甚至是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的理解硬盘是什么、主板又是什么;介绍计算机软件则可通过上机演示来表现该软件的特点和用处。教学硬件设备的更新相对困难些,因为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更新硬件设备。
2.2实践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上的知识,如果单凭课堂讲解和演示操作来教学,学生只是去死记一些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很难达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况且本门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掌握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因此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解决在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才会把概念理解得更好。
2.3创新性
计算机课具有很强的创新性。除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这两部分外,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操作等,都是要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这些软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创作自己的作品。学生需要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动脑去想,动手去做,这样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2]。
3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如何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以下结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PowerPoint 2000的教学课例进行阐述。
3.1与学生已学到的知识建立联系
现代心理学认为,基于脑的学习强调学生的经验对学习的重要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学生的经验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学习情境,学生是从他们正在经历的完整经验中展开学习的,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总是要将新知识与以前的经验联系起来。因此,要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当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
在开始讲授PowerPoint 2000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微软办公软件Word和Excel,并让学生说明这两个办公软件是用来做什么的。Word是用来编辑和处理文字的,可以用它进行书信、公文、报告、论文、商业合同、写作排版等一些文字处理的工作;Excel是用来进行表格处理的,可以用它进行财务、金融、统计等表格数据计算等一些相关工作;之后,给学生介绍PowerPoint 2000是用来制作和放映演示文稿(幻灯片)的。使学生知道PowerPoint 2000与Word 2000和Excel 2000一样,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办公套装软件中的一个。在讲授中,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告诉学生可以用PowerPoint 2000制作幻灯片,在毕业答辩时、在作自我介绍时或推广产品时都可以用到PowerPoint 2000,还可以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贺卡。为学生展示老师收到过的一张电子贺卡,由于贺卡制作精美并加入了许多趣味性元素,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即将学习的内容上,他们此时对PowerPoint 2000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迫切想知道如何使用PowerPoint 2000制作出这样美丽的贺卡。
3.2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机会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成为知识的给予者,而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多媒体教室里,所要讲解的内容通过大屏幕都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每人一台机器,学生边看大屏幕上老师的讲解,边亲自动手,跟随老师的讲解进行操作。整个PowerPoint 2000演示文稿的创建分为几个步骤:简单设计修饰复杂的动画设计,都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做,并呈现在大屏幕上。在讲解的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提问:列举问题,如:怎样修饰文字?PowerPoint中的文字修饰和以往所学过的word中的文字修饰是否有相似之处?怎样插入剪切画和图片?PowerPoint中的图片的插入和以往所学过的word中图片的插入是否有相似之处?等等,让学生边复习,边学习,学习新的操作的时候不会感到陌生。
以一幅作品为例,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添加进去多种元素,适当分配讲解和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使学生能在最快的时间里对所学知识以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巩固。在讲解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动手,保持与学生实时沟通,随时按照学生的建议对所做的PowerPoint 2000作品进行修改,一堂课下来,与学生一起完成了整个多媒体演示文稿从长剑到简单设计,到修饰,到复杂的动画设计的全部过程。由于加入了大量课堂互动,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感觉课堂上老师所展示的PowerPoint 2000文稿是自己参与制作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3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成果及时反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反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验、调节、选择、控制,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
PowerPoint 2000教学实践性很强,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独自动手制作幻灯片的技能。因此,在实验课上,要给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制作幻灯片的机会。在实验课上,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制作幻灯片时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生,使他们改正。
在PowerPoint 2000教学结束时,为学生放映一组他们做的作业,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其学习自信心。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不足,给予分析,告诉他们如何改正。
4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室中,交往和交流的形式比较简单,也不够充分,教学中最主要的交流形式是教师讲和学生学。教师提前准备好要讲的内容,在课堂上按照设计好的路线进行讲解,学习者只是像填空一样给出简短的回答,往往没有多大思考的余地[3]。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就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用以有的知识束缚学生的思维,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接受书本上和老师讲授的知识,而要存在质疑态度,验证已有的知识并探索获取知识的新途径。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Word、Excel和PowerPoint教学中,实现某一效果往往有多种操作方法,教材中往往不能面面俱到,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菜单栏中的任何一种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最佳途径。教师不应该以教材中的内容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给学生留出批判、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J]. 北京师范院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关键词:高校;实验平台;核算
一、高校构建实验技术公共平台的必要性
高校的实验技术公共平台是指在高校,以学科研究工作中方法学的共性为基础,把各学科实验研究中可共同使用,价值较高、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集中管理、使用、开展有偿服务的一种充分利用仪器设备,提高使用效率,节约科研成本的使用方式仪器。
目前,高校仪器设备的拥有量是比较大的,少的几千万,多则十几个亿。如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用率,避免重复购买和闲置,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从高校仪器设备的管理上看,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
1.重复购买。由于各个学科单位只考虑自己使用的方便,而在一些高校存在着对某项仪器重复购买的现象。特别是10万元以下的仪器设备,由于经费来源使用的是学科的经费或个人课题专项经费,而在经费的使用方面缺乏制度上的硬性规定,学校的主管部门审批也就十分容易,所以常出现重复购买的现象。例如,几万元低温冰箱、二氧化碳培养箱,在各个学科更是常见。至于十几到二十万的酶标仪仪器,汕头大学医学院就有13台之多。
2.使用率并不高。仪器设备由各学科自行购买,使用权归小单位,因而缺乏全局观念,则常限于本学科的研究与个人课题的使用。而其他学科或课题组需要使用要凭借个人的关系,也缺乏适当、合理的安排。使用率究竟如何,也极少有人去考核。近年由于高校引进人才的需要,不惜为一些引进的人才购进专用贵重的仪器设备,有价值几百万元,但由于某些原因,人才流出,购进的仪器长时间闲置,十分可惜。如汕头大学医学院十几万元以上的超低温冰箱就有5台,是否有此需要,有无闲置,却无人常去过问和检查其使用的情况。
3.没有详细进行经济上的核算。各个学科和课题组科研人员着重考虑科研工作,出数据,出文章,而较少仔细进行核算。科研的主管部门只重视出科研成果,而轻经济核算。目前的高校看重科研成果,以学术水平和科研论文的发表作为业绩考核指标。各学科同样是侧重业绩,并经常呼吁学校应对科研给予大力支持,课题给予配套经费。至于水电费的核算、维护费用、管理人员的费用,等等,无从查核,或只是象征性的扣点水电费。贵重仪器设备只有简单的使用时数登记表。
以上可见,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仪器设备的作用,提高使用率,防止资源的浪费,取得资源的共享与更好的效益,是科研经费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构建高校的实验技术平台,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构建实验技术公共平台的几种模式
从目前高校的情况看,实验技术平台的构建主要有几种形式
1.以学科(或学科群)为依托的组建模式。笔者认为,这种形式必须依据学科特点及需要,平台大中型设备分别依托相关学科投入(或学科群),制定统一严格的管理、运作和考核制度,全方位为学科、全院、全校各学科提供实验技术服务。适当地开展对外服务。从汕头大学医学院的情况看,属于规模比较小的院校,所处的区域高校较少,地区的经济和工业、科研并不十分发达,所以采取的就是这种以学科群投入的模式。并于2008年7月出台了文件,设立分子实验室、分析细胞实验室等三个公共技术平台。在2008年9月又出台了《汕头大学医学院贵重仪器设备开放管理条理》,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促进汕头大学医学院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2.以学校投入为主的组建模式。仪器设备、场地,全部由学院或学校投入,人员直属学院或学校,主要购买较大型的又比较普遍实用的贵重仪器设备。同样制定统一严格的管理、运作和考核制度,为全校服务并积极开展对外服务。
3.联合社会力量共建的组建模式。有的高校处于省会等较大的城市,与中央各有关部门或省相关部门或大型企业有着较好的联系,双方协作,互利互惠,建设相关的实验室技术平台,依托学校的科研力量,与企业合作,开展社会服务。例如,内蒙古农业大学与蒙牛集团共建的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科技园光电实验室与入园的企业共建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实验技术公共平台的经费收支核算方式
高校的实验技术平台的核算,以上述的几种构建方式分开进行。除联合社会力量的形式比较复杂外,目前高校实验技术公共平台主要是学科群投入或学校投入的模式构建,因而这两种核算方式最为普遍。由此,本文主要是探讨学科群或学校投入的核算方法。
从总体上看,核算中最主要的是成本核算,如何进行各个项目各种仪器明细的分开核算,应由财务和主管部门进行协商,取得共识,原则是维护学校的利益,即在有较多收入的情况下,学校得大头,部门得小头。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勤俭节约,合理收费。
1.收入的核算。所有的收入按部门或各个小组进行核算,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主要核算各项仪器设备开展对内、对外检测、观察等的收入。平台的构建主要是以为学校的科研服务为主,在此基础上,为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率,可以逐步考虑对外服务。高校的实验技术平台,开展对外服务有利于该地区的科研工作的发展,加强交流,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和高校的知名度。但毕竟内外有别,收费的标准应高于成本,我们认为,对外的收费可较校内的收费提高100%~30%。每个项目的实验收费标准,由实验平台的负责人根据成本核算提出方案,然后各有关部门进行研究确定,报有关部门审批,并在实践中给予逐步完善。
2.成本的核算。实验技术公共平台的成本,主要是包括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薪金、水电费、仪器设备的购买、耗材的支出、维修费的支出等。
从成本核算上看,还有一个仪器设备折旧的问题,但是一些贵重仪器的价值昂贵,其分摊后的费用如加入成本进行核算,那么,成本将是很高,例如,汕头大学医学院进口的透射电子显微镜需约240万元。假如电子设备的使用年限为5年(新制度规定才3年),按平均折旧法计算,每年约为48万元左右。由学科投入经费购买的,学科来分担折旧的费用,负担将过重。如是由学院投入的,一般使用的是专项资金,例如“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项目的资金,从核算上无需提折旧。因为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目前高校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所以我们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特别是对刚刚起步构建实验技术平台或业务量不是太大的高校,可以暂时不提折旧。
(1)管理人员薪金的核算
公共平台的建设主要是学科群投入的,则以学科群或学科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其主要的管理者、技术骨干的基本薪金,应该由学校负担,其奖金应视管理者的业绩而定。其他的辅助技术人员,其薪金、奖金应由学科负担。由学校负担主要的管理人员的薪金,是从考虑扶持学科的实验技术平台考虑,特别是刚刚起步或收入不多的院校,目前还是应以这种方式较好。如是由学院投入建设为主的,管理者、技术骨干、辅助人员的基本薪金,应该由学校负担。其奖金应视业绩而定。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在以学校投入为主的运行模式中,管理负责人在应聘此岗位时,也应自己提出一些方案与建议,对此问题供领导决策。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以每年的纯收入(扣除应有的成本)或工作量作为一个基数,超过部分的纯收入40%作为管理人员的奖金。例如,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费,假设以每年的纯收入基数为10万元,实际纯收入为13万元,超过的3万元,按分成的方法计算奖金;第二种以总收入为核算的,则扣除成本后,纯收入同样按分成的方法计算奖金。
仪器设备消耗性物资、维修和水电费等的核算。作为公共的平台,其开展的项目实验所需的试剂及耗材由谁申请的实验,谁负责的原则。其耗材可以自购,也可以由实验室购买,并按实际给予核算。日常的仪器维修,以一个标准的基数为原则,例如,单件材料为5000元,由实验平台负责,并摊入当年的成本核算,5000元以上至1万元以内的在实验平台的发展基金负责,超过1万元的由实验平台负责人写出书面报告,经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提出意见,由学院领导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学科负责或由学校或学院负责支付。水电费的核算,我们采用安装电表,按实际支出数核算,计入当月成本,并返纳给学校。税金的核算也应同步进行,当高校开展服务有收入之时,应注意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向有关部门申请领取统一的发票,办理税务登记,按规定进行纳税。
3.结余的核算。收支相抵后,结余资金的处理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利润的分配。利润的分配,应考虑学校、学科群、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之间的利益,如在执行上述分成即学校得三成,学科得三成,管理人员得四成。利润分配的比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最主要的是应视业务发展的情况,在刚起步时,管理人员的奖励可适当提高,当规模越来越大,收入越多,应注意适当调整分配的比例。
(2)建立基金的核算。在上述的利润分配后,归属学科或学校的利润,应建立专项基金,作为购买大型仪器设备或大维修之用,用于实验技术平台的再发展。
四、构建实验技术公共平台存在的几点问题
1.人才的问题。构建实验技术公共平台,目前最大的困难仍是管理负责人的人选问题。这个问题在规模不大的院校,尤为突出。从总体上看,负责人必须技术比较全面,大公无私,协调能力较强,总体素质较高,能全心全意为学校的各个学科服务,而不是为自己的课题服务。因此,应公开招聘,选出比较优秀的人才来承担平台的负责人的工作。但作为学校,其本人如何进行年度考核,应另制定相关的规定。
2.平台是否能维持自收自支的问题。高校的实验技术平台,要维持自收自支,从内部看,必须提供优质服务和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其收费合理,并且高校的规模较大,能提供全面的实验检测和观察项目。从外部看,必须有一定的特色,在区域上位于较大的城市,有较多的科研单位和企业作为依托,开展对外服务的业务比较多,收入资金达到一定的规模,否则,较难办到自收自支。但是,由于学校规模、特色、科研能力及所处的区域的条件的限制等因素,技术平台的发展与创收会受到一定的制约。所以,依靠学校的投入主要的设备与大项的维修,还是比较重要的,使学科的科研工作得到扶持与发展。笔者认为,作为高校的实验技术平台,主要是为学校的科研服务,资源合理配置、达到共享,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提高科研的层次与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所以应综合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关于与企业共建的科研成果如何归属与分配的问题。与企业进行共建实验技术平台,在进行实验之前,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科研成果归属、第一作者的署名、专利权等问题进行协商,达成共识,签署有关的合同,以免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4.注意进行对技术平台的宣传。实验技术平台投入使用后,应注意把有关的仪器设备名称、开展服务的项目、技术力量的水平等编印成册,分发给附属单位及社会上有关单位,并利用网络、甚至新闻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开拓更多的合作项目与交流渠道。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12号,2007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