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低碳化设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绿地老人活动空间规划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全世界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的大环境前提下,我国也已经加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已向我们城市的规划、设计者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满足老年人需求,使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安度晚年也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老年人行为习惯特点
老年人行为习惯特点是老人活动区规划设计的依据和基础。通过对老年人的调查、分析,现代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主要有5个特点
(一)社会性老年人社会责任心较强,渴望参加社会和集体活动,不愿孤独
(二)趣味性返老还童,喜欢热闹,对各种文体活动兴趣较大
(三)持久性由于空闲时间多,对所喜爱的活动(运动)专注力较强,能长期坚持
(四)选择性由于文化修养、身体素质及爱好的不同,对娱乐活动有所选择。主动性游乐的意向强,不愿过多受人牵制
(五)局限性因年龄较大,精力体力不及年轻人,因此,活动的范围、内容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时间、季节、气候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娱乐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2老年人对公共绿地的需求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体质退化、器官功能降低、各部分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老年人变得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对于疾病较为重视。从生理上分析,老年人需要到公共绿地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增进身体健康。
再者,老人们从昔日参与社会活动中退了出来,逐渐脱离了社会,不再参与社会事物;老年人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从工作单位转向家庭,他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较之以前显得陌生,加上子女“离巢”,过去那种热情、热闹的氛围一去不复返,对新的生活规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适应,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孤独感、失落感。
一些生活宽裕、身体健康、文化素养高的老人对社会活动、人际交往、文体活动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迫切希望社会能为他们提供一些活动场所。
3老年人活动空间规划设计
老年人喜爱充满活力和生机、传递着自然和健康信息、处处体现贴心关怀的绿色环境。老人活动空间的设计应为到此区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对各种娱乐活动的需求,创造一个使老年人心情舒畅,既能修身养性又能锻炼身体的良好环境。
3.1设计基本原则
1依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特点设计,以增进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为原则。
2位置选择充足的阳光为老人身心健康所必需,因此,老人活动区最好选择在背风向阳之处。
3活动区中环境设施宜紧凑、忌空旷。紧凑的布局能给老人以安全充实之感。建筑设施应安排一些既满足功能需求,又造型别致的小品、建筑。如避风阁、躲雨棚、茶室、活动室等。
4保证足够的场地活动比例公共绿地中,应根据其所在地段居民年龄结构确定老人活动区的相应比例,以保证老年人活动的需要。
5老人活动区域应与绿地中其他区域相互联系又有所隔离,同时根据老年人活动特点分成动态和静态活动区域。
6应设有必要的服务设施如设置必要的服务性建筑如厕所、洗手间、电话及服务性设施,如简单的体育设施等。
7应考虑安全防护要求。
3.2老人活动区各种活动空间
前面提到的动态活动、静态活动及较为热闹的活动都属于集体活动,它们需要的空间尺度较大,空间应较宽敞,有足够的面积,场地宜平坦防滑。
小群体空间有的老人出于心理或习惯原因,喜欢同趣味相投的三五个人一起活动,包括动、静、闹,形成一个小群体,这样就应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应的活动空间。小群体空间不宜过大,一般在10m2左右即可,空间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宜封闭,有一定的遮荫及坐憩处。
坐息空间以停坐休息为主,如晒太阳、聊天、养神、观赏、读书、听广播等也是老人们从事室外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空间应有一定的范围要素,至少有一面作为背景,可以用植物、地形、建筑、水面等作为界面要素。坐凳也要采用多种形式,以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坐息空间中应创造“人看人,人看物”的视野范围,可使老年人感觉到在参与社会,产生兴趣。
步行空间许多老年人把步行既作为锻炼又作为消遣。再公共绿地中园路作为一种步行空间其利用率相对较高。在进行园路设计时,平曲线、竖曲线应蜿蜒并富于变化,但园路取向及位置应容易辨认,并在道路转折处、出入口处安排有明显特征并有吸引力的特征物。
步行空间避免高差变化过急,一般不要设置台阶,路面注意防滑,在适当部位,宜提供坐息之地,供散步后休息及观景、聊天。
私密空间有些老人由于自己的性格或爱好,喜欢独坐,不愿被别人打扰,或几个人亲密相处不愿受他人干扰,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间独享其乐。所以在公共绿地中设置一些个人的、私密的空间是必要的。私密空间宜位于风景较佳的静处,具有一定的相对封闭感,避免被主要人流穿过或很容易被别人看到。如果结合一些人文景观设置,如进行垂钓、读书、写生、打拳等活动或静赏一些艺术品也很有情趣。
3.3老人活动区植物配置
1营建保健型生态园林,发挥植物的药用保健作用,使老年人在室外长时间逗留健身的同时,吸收各种植物所散发出的、不同的、有益人体健康的气体,如松柏类植物的枝叶散发的气体对结核病等细菌有防治作用。
2考虑四季变化,应是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即所谓“春意早临花争艳,夏有浓荫好乘凉,秋色多变看叶果,冬季苍翠不萧条”。
3应选择一些姿态优美,色彩鲜明的植物种植在园墙或道路的转角拐弯处,起到点缀、引导、转变空间的作用。
4结语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共绿地中给老人们“一席之地”,让老人们心情舒畅的安度晚年,发挥余热,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公共空间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作为园林工作者在进行公园规划建设时,应当注意到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适宜老年人的公共绿地规划设计。中国园林2000.(2)
[2]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美化家园
[3]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建筑学报。2001.(7)
关键词:城市公园 地域文化 扶风县 应用
一、 引言
城市公园成为了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城市公园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如今在城市公园中,优美的环境已经不再是整个园区的重点,文化景观逐步成为了整个园区的核心亮点。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灵魂,作为城市的形象,打造特色城市公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 地域特色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综合研究
2.1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设计手法
(1)利用相关要素结合象征与隐喻手法
象征是景观设计手法中最常见的一种,抽象的内涵常常以具体的形象体现,这样不同层次、范围的意义被充分表现。象征这样的体现手法,可以将抽象的文化变得简单,让游客一目了然,它延续了文化的内涵,创造了别样的艺术效果。
(2)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借鉴手法
传统设计方法流传至今主要通过后人的借鉴和继承,因此,它们可以作为古典园林中最普遍和常见的方法。将传统园林中的传统手法继承和借鉴,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注重城市中蕴含的不可磨灭的文化,传统的艺术手法应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找到自身存在的形式。
(3)挖掘地域文化直接表达的手法
直接表达实际上就是,一种从来都没有处理过的直观的为游客展现文化的手法。这样的手法往往体现在民俗节日、历史事件阐述等文化元素上,可以强化人们对生活中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2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体现形式
(1)民俗活动
56个民族和各个城市地区经过漫长历史的洗涤,出现了形态各异的、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这些民族文化的活动很大意义上体现了民族的特色性,同时也成为十分有意义的地域人文特征。比如西安大雁塔的雕塑展现了陕西的日常生活状态,大唐芙蓉园更多以演艺来体现。
(2)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对城市公园设计来说,是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特征,它不仅承载了城市的发展历史,同时也记载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城市的历史痕迹。在设计中,把这些具有历史文化含义的物质保护和继承下来,才能把城市的地域特色维持下来,维护城市的个性。
(3)地方材料
在现代设计作品中,地方材料、废弃材料常常被设计师应用,不管是景观小品的塑造,还是栏杆、座椅等辅助设施,都尽量选取地方材料,地方材料的融入可以给有课带来亲切、自然、特殊的情感。
三、 实例分析――宝鸡市扶风县城市公园
3.1地理区位
扶风县位于陕西省中西部,宝鸡市境东部河流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地势北高南低,以黄土台塬为主。扶风地处关天经济区核心城市西安与副中心城市宝鸡的中点,是宝鸡市的东大门,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
3.2文化背景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扶风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佛教名刹法门寺的所在地,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和“佛骨圣地”的美誉,是中外闻名的周原文化宝库、万众朝拜的佛教圣地。境内有各类文物保护点747处,其中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古周原遗址被列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新发现之一。1987年举世仅存的佛指舍利从法门寺地宫出土,被誉为继秦兵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大文化奇迹,2010年,法门寺文化景区入选“中国之美”十大自驾游目的地和最佳佛教文化景区。
3.3平面设计
(1)从功能分区上分析:从动静、商业经济、人群分类、历史文化等方面将功能分为入口广场区、商业餐饮区、主题广场区、文化展示区、儿童活动区、湿地景观区、植物园区、体育健身区、管理服务区、老年活动区八个片区。
(2)从规划结构上分析:在规划结构上采用主轴线和环形轴线,使每个片区能相互联系。同时在节点上分为主节点、次节点和三级节点,使整个公园有主有次,围绕一个文化主题中心展开,产生开端-过渡--过度-结尾这样一种效果。
3.4地域文化在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及体现
扶风县城市公园中对地域文化的利用遵循设计原则,以宝鸡市和扶风县的地域文化为内涵,依托宝鸡市扶风县的地域特征和自然景观风貌,使该地成为扶风县新区的城市生活商业功能区和生活休闲区,展现出扶风县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中央公园、华夏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旅游区,带动生态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推动城市文化进程,使之成为扶风县乃至宝鸡市的城市中心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1) 利用自然因素突出文化主题
深入挖掘运城的文化,将其文化和自然要素相结合,突出文化,营造一个具有独特性、时代性的综合性公园,并对园区内的景点通过地形营造空间层次。在设计的时候,充分利用长期形成的自然环境,才能更好的体现地域文化,将自然和文化更好的融入到设计中。
在植物的选取上,结合历史上的记载,采用适宜该地边生长的乡土植物。扶风县当地有一个杏林镇,相传宋代医家石泰住此为人医病,痊愈者栽杏树为报,久之杏树成林而得名。如主题广场周边的银杏片区,利用了当地的景观植物,既能展示气公园的高贵,又能给主题广场和入口一个无形的限定。
(2) 利用历史典故再现历史
利用传统的设计手法,借鉴流传至今的历史典故、传说,并借助历史再现的体现手法等,营造具有艺术感染力、特色历史文化的景观风貌。如园区内历史文化区的浮雕墙和四个展馆,展示了扶风县特有的历史文化、历史典故与历史人物,体现了宝鸡市的周礼文化之乡,如马援、班超等人的历史故事。
(3) 利用景观小品展现地域文化
景观小品的营造过程其实是对地域文化内涵挖掘、剖析、表现、提纯的过程,反之地域风情常常也是通过景观小品的外在形象所反映。建筑物可以因为周围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建筑风格;景观小品的设计亦应如此,与本地区的人文风情达到一个文化融合的层次。如在本方案的设计中,中心的主题广场和凤凰雕塑展现了青铜器文化和宝鸡凤凰这一城市形象。
四、 结语
通过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对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体现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1)从人类的角度研究,城市公园不单单是一个城市的绿色空间,更是一个满足人类需求的绿色场所。城市公园设计,应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地域文化深入挖掘,自然空间和城市空间相互协调,创建具有创新性的地域特色公园。
(2)从生态的角度研究,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现代城市中的人们逐渐开始遗忘前人多留下的文化,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的重要性,在认识生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营造人和自然、文化相融合的绿色空间。城市公园的设计不仅要体现地域文化的特征,也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创建一个真正可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公共绿色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今琪. 利用地域特色创造景观个性[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2]曹峰.地域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就目前情况而言,四川地区主题公园的种类主要有两种:1)以历史文化遗产为主题,如杜甫草堂(成都,纪念杜甫的公园)、武侯祠(成都,三国文化主题公园)、三苏祠(眉山,纪念苏轼的公园)、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古蜀文化遗址公园)、望江公园(成都,纪念薛涛的公园);2)以异国地理环境和文化为主题,如欢乐谷(成都,大型旅游主题公园)、国色天香(温江,主题乐园)。成都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独具地域特征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为大雅堂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深厚的人文环境依托;眉山及丹棱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设施以及一定数量的人口规模,为大雅堂公园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杜甫草堂、三苏祠、国色天香等不同类型公园的成功经营,也为大雅堂公园的成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规划设计要点
1公园主题。作为“人造旅游资源”的主题公园,主题文化是公园的灵魂和核心所在。而主题公园的设计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即通过适当的方式将现有资源中所蕴含的无形的文化内涵,用具体的物化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只有将主题公园设计中提取的文化内涵通过物质载体实现物态化与公众化,才能使游客在游赏中得到深刻体会,获得其认同和积极参与,才能使主题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4]。所以,对于公园主题的确立和呈现包括了两个重要的过程:内涵选择与物态外显。
(1)内涵选择。丹棱县悠久的建县历史、浓厚的文化熏陶以及赋予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使得场地文化内涵丰富而复杂,且在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面上通过不同的比重“掺合”在一起。文化内涵的选择,就是在场地资源所包含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属性中,确立其中所要刻意展现的那一部分内容(即“核心内涵”),并由此统领和延伸出相关内容(即“辐射内涵”)。丹棱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大雅堂遗址所在地,“大雅”文化自然顺理地成为公园的“核心”主题。而长年受眉山“千载诗书城”的文化熏陶与川西地区人文特色的沉淀,亦使丹棱具有“川西文化重镇、民间艺术之乡”的“辐射内涵”。由此契合时代主旋律的新时代“大雅”文化强调“至正达真、不俗大气、寓教于乐”的公园主题得以确立。
(2)物态外显。由于文化内涵的复杂性,表现出的主题公园外显系统也相对复杂,其特征主要包括公园本身及其环境所展示的艺术意境,公园主题所显示的文化气质,以及主题公园所传递的时代气息。这三个方面的特征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主题公园的表情和魅力,与游客进行交流。其中,文化气质是主题公园外显系统的灵魂。因此,设计中直接表达(实物展示)、场景模拟(主题活动举办)、隐喻诠释(植物雕塑设计)、象征处理(符号元素应用)等,不仅是公园主题的主要表达手法,也共同构成赋予时代气息与地方特色的公园艺术氛围,即公园所要表现的“大雅”主题。
2规划理念。
(1)地方历史文脉的延续文脉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升华,是城市无形的历史文化载体,反映城市形象特征、历史发展过程和居民传统生活方式。主题公园的设计,就是在对综合性的、复杂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提取场地核心内涵并物化外显,反映出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从而唤起人们集体的社会心理积淀。一方面使公园融合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公园与城市发展的脉络,反映其文化特征并在设计中表现、强化这些独特性,增强场所的归属感、认同感,保持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即“地方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
(2)人景互动新型室外空间的创造主题公园是一种“人造休闲娱乐活动空间”,为公众提供游赏、休憩、教育宣传及锻炼身体等活动的场所,因此园内各场所及活动项目都应注重游客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主题公园中活动空间的创造,包含了“景静人静———景动人静———景动人动———动静结合”[5]的演变过程,设计中一方面保留多种动静活动共存互补的场所,增加公园景观层次及活动项目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强调对主题场所的特色塑造,引导游客从单一的“观赏”到积极的“参与”,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公园与游客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使游客切身体验到公园的地方特色文化项目,亦突出公园的时代性和独特个性。
(3)城市形象的提升及长期开发的效益城市形象是城市整体化的精神与风貌,是城市全方位、全局性的形象,反映了城市的外在面貌。主题公园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和文化传播场所,不仅营造了优美舒适的城市景观,开启了城市整体形象的展示窗口,而且还最大程度地提取、融汇了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并对外集中表现出来,创造出个性鲜明的城市名片。对城市特色形象的塑造、综合竞争力的增强、长期开发效益的实现及居民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
3整体空间结构
(1)功能布局。结合“核心内涵为主,辐射内涵为辅”的公园主题设计原则和现状场地及周边环境影响,大雅堂公园提出“一心、一轴、一带、多区”的整体功能结构布局(图1)。“一心、一轴”为公园南北贯通的中心文化区和中央文化轴,它们共同构成了公园最重要的景观通廊,延续了新老城市发展的文脉,突出鲜明地展现了“大雅”文化主题。“一带”即公园内笔架山处的自然山林体验带,它在公园东西方向串联各主题园区,并以线型空间序列形式展现丹棱的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美景。“多区”则是构成公园有机整体的辅助文化主题园,各区按自己的主题设计自成一体,通过合理地组合搭配对中心文化区的主题有力地烘托,其中西侧多为茶坊、游憩园等活动场地,东侧为诗书园、颂雅溪等文化休闲空间。
(2)空间序列。任何一种空间序列都应包含开端、发展、及结尾阶段,有节奏地组织环境空间韵律,使游客长时间保持体力和激情,并有效地展现重点设计空间。大雅堂公园着力打造的中央文化轴以北端滨河广场为起点(开端),以景观大道及运动休闲广场为主要集散地和观景区(发展),通过空间相对曲折狭窄的登山道到达山顶开阔的中心文化区(),最终以南端名人园结束整个空间序列线(结尾)。这条文化轴张弛有度地组合着园区重要节点,通过各景点空间的视野开阖、路径转折、高低起伏等变化,游客长时间怀着新鲜、期待、震撼的空间体验,公园淋漓尽致地对外展示了这条城市与文化的发展脉络,个性鲜明地宣传了丹棱历史悠久的“大雅”文化主题(图2)。
项目介绍
1中心文化区。公园核心区是“大雅”文化主题的核心展示场所。位于公园内山顶平台高地,形成整个公园的构图中心,在视觉和空间序列上具有极强的控制力和凝聚力。主要包括大雅堂、文化馆及相关服务用房,整个建筑群风格典雅、大气不俗,由前后两个景观庭院和休闲连廊组成统一的有机体。园区内通过不同的主题文化表现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地诠释和呈现“大雅”文化主题,使游客在切身体验中加深对主题文化的理解,也利于公园自身地方文化特色的塑造。主要为:1)实物展示,即书画作品、碑文雕刻、古迹遗留物等;2)现代技术应用,即书籍资料、摄影图片、影音动画等;3)场景再现,即现场讲解、节目表演、主题活动筹办等。
2特色主题园。主题公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丰富景区活动及游赏内容,对中心主题进行补充烘托,从其它角度还原公园所在地的文化特征和历史文脉,同时提供主题公园正常运行的服务保障。公园内特色主题园在内容上配合“大雅”文化主题和场地提取的“辐射内涵”设计,空间上围绕中央文化区呈“众星捧月”之势合理布置。代表有:1)大雅梯,登临中心文化区的前奏景点,利用曲折多变的梯步和相对狭窄的空间与中心区形成鲜明对比,以强化后者的空间形象、突出其重要地位;同时东西两道登山梯的设计也呼应了大雅之堂“难登”的文化常识;2)名人园,文化馆南侧景观,利用开阔对称的景观设计,强化中心区典雅不俗的建筑风格;园内陈列眉山及丹棱的历史名人雕像和诗词碑文,反映地方人文历史,亦有教育宣传意义;3)活动及休闲场地,包括茶坊、欣逸园、诗书园等,共同构成公园特色景观节点,满足园区不同活动的场地要求,同时丰富和还原了地方文化的不同特点。
3建筑风貌。建筑是地域文化特征最直接的表现载体,大雅堂公园的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其文化渊源的影响,装饰符号语言的提取与运用更是对场地文脉在新时期创新性的延续。大雅堂始建于北宋后期,受当时社会文化及地方特色的影响,建筑风格朴素大方、简洁典雅。设计中对于公园建筑的营造力求“修复还原式”,并采用中国宋代官式建筑营造法则,园内建筑纤巧秀丽、朴实素雅。大雅堂主殿属两层殿堂式,采用三重檐歇山顶形式,体量雄伟而不改宋式建筑秀雅轻巧之神韵;文化馆及周边建筑则为单层庑殿或歇山顶形式,从体量和风格上强化“大雅”文化主题和公园整体性(图3、4)。
关键字: 城市规划;低碳化;模式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serious consequence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we need to change the past in the city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strive to find a kind of ideal low carbon cities mode instead of the current high carbonation city. Only in this way, can reduce or eliminate climate change to humanity social disaster and risk. Through the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for the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low carbon direc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cities. And at present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in urban planning system is a new fiel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so for the city planning process of the low carbon models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 urban planning; Low carbon; mod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低碳化城市是以高能效、低排放、生态、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的,通过对现有城市中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对当前的发展模式尽心合理的转变。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对于城市的发展是大有裨益,促进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不断的增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极大程度的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并最终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为了将现有城市发展为低碳城市,需要对城市进行全方位的转变。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的格局以及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低碳化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低碳城市规划主要是不断的探索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寻求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实现低碳城市、低碳社会从而达到解决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难题。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增长、城市化迅猛发展和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时期。低碳城市规划是实现我国建设低碳城市发展的核心技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实施低碳发展是实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低碳城市建设就是要实现在高效利用能源的同时极大地减少能源消耗。城市的低碳化模式就是要制定和实施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建立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的日常公共治理力度。这些就要求对城市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高效节约的使用有限土地和能源,从而达到工业布局低碳化、循环化,构建健康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出行和绿色节能建筑,倡导低碳消费。
2.城市规划与低碳城市
城市规划又称都市计划或者都市规划,是对城市的空间和发展进行的充分的预先考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包括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建筑物的区域布局、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城市规划一般由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组成。为了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且要严格按照规划来实施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系统性、区域性和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它必须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大小和布局,作好对环境的预测和评价,协调有关各方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实施各项建设,促进整个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实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环境优美的效果,为居住和生活在城市的人民居住、学习、劳动、休息以及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条件。
低碳城市是以实现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居住地的市民倡导低碳生活理念、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的城市。城市是高度集聚的人类聚居地,低碳城市具有高效性:城市能源利用的高效;城市转换系统的高效益;城市流转系统的高效率。低碳城市的高效性还表现在城市的生产、运行和维护成本的能耗减少并趋于最小化。在此过程中,城市物质与能量得到了更为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将大大提高。目前,我国存在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极大,因此必须做出调整。而实现调整的关键问题就是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
在低碳城市发展中,城市规划作为前期为政府决策的设计和后期引导的城市建设的蓝图,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城市规划是通过预测城市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便更好地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传统城市规划较多注意的是城市地区的实体空间特征。而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定出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在低碳城市发展战略中,土地集约利用、低碳城市交通体系、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低碳社区建设等都需要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将有着不同目标和需求的社会群体通过低碳城市规划理念、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低碳城市规划方法和低碳城市规划方案的公众参与等实现低碳城市社会共识的追求,实现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模式的框架。
3.城市规划低碳化的实现
3.1低碳城市发展的途径
我国城市要实现低碳化发展必须充分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制与应用、政策鼓励和保障以及实现全民低碳意识。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核心是低碳技术。为了获得和应用低碳技术,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可以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但是通常得不到核心技术。此外,可以通过国内的相关机构开展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集中全力攻关可以在中短期内获得较大效益的低碳技术,重点是重化工行业能耗的新技术。加快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的提高,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电力上发展工GCC发电技术,加强企业间的技术联合。增加高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做到能耗低,节地、节能、节水及节材,大力发展新兴低碳产业。
在制度与政策上政府要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完善,并且对于那些新技术、新能源的研发使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制定政策鼓励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调动企业投资低碳经济的积极性。低碳城市是需要所有公民都参与的城市建设工程。除了政府要切实做好节能减排的具体工作外,还必须公民进行参与。因此,与公民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传递低碳理念,培养节能环保意识。是很必要的。
3.2 低碳化城市规划的实现
城市规划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必须充分的重视。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城市总体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定城市中各类建设总体布局的全面安排及实施管理的城市规划。而城市详细规划就是指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而提出具体规划要求的地区性规划或专项规划。在规划阶段,低碳城市应当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作为设计原则与标准。具体包含很多内容,例如建设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等等。坚持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结合,老城和新区发挥各自优势,积极的探索城市规划的低碳化。
坚持老城改造提升与新区开发建设并重,跳出老城建新区,建好新区促老城.这样,通过老城不断的改造提升,在新区加强开发建设,使老城和新区都能协调推进,低碳布局,同步发展。举全市之力,开发建设新区,加快推进高新区和经济区增容扩区,形成新区为龙头、高新区和经济区为支撑的发展新格局。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集群集约发展的多元支柱产业体系,切实增强支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建立低碳产业。
把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和促进发展的关键来抓,不论是老城区的改造提升,还是新区的开发建设,都要把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建设低碳交通,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加快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基础保障。坚持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效的低碳城市。
参考文献
1谢映霞,魏保军.低碳导向的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低碳经济与土木工程科技创新.2010中国国际建筑科技大会论文集
[论文关键词]体育旅游资源 低碳化 体育旅游 趋势
三、低碳化体育旅游产品特点
(一)低碳体育旅游可带动经济效益
低碳体育旅游可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只需要的前期投入较少的资金,就会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其次,体育旅游业的开发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这不仅体现在直接为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景区景点带来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农业、工业、城建、文化等行业的发展,进而还能促进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低碳体育旅游有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体育旅游着重点在“低碳”上,将节能和生态放在体育旅游的第一位,在旅游开发前进行详尽的评估和认真的市场调查,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使得达不到“低碳”标准的体育旅游项目和产品不允许开发和上市。重节能,重保护,轻开发,这样就避免了许多不可再生的宝贵体育旅游资源人为的破坏与浪费。由于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宝贵体育旅游资源人为的破坏与浪费。由于缺乏市场调查研究和详尽严谨的评估与规划制度,使得体育旅游产品的品质很多达不到低碳要求,积极培养和培训低碳体育旅游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重视对游客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态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为经济转型中低碳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排除障碍,并提供有利条件。
在颁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将旅游行业定性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这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积极信号。在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将“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作为重点内容,怎样应对全球环境恶化趋势,如何在全社会提倡节能减排,并保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因此,中国大力发展“低碳旅游”的趋势已不可阻挡,那么作为“低碳旅游”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低碳体育旅游”也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成为旅游产业中的新生力量。
四、低碳化旅游产品未来发展趋势
(一)大力提高低碳体育旅游服务质量
大力提高低碳体育旅游服务质量不仅包括低碳、便捷的交通、节能、温馨的住宿、可口的膳食、宾至如归的接待等方面的服务,还包括安全、完备的体育设施、丰富的体育用品、特色化的环保旅游纪念品和人性化的体育活动设计,这些共同构成了高质量的低碳体育旅游服务,以满足游客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前者为低碳旅游的共性所在,后者则是突出体育旅游特色之处,是打造高品质低碳体育旅游产品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使其产生归属感,从而提高低碳体育旅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科学发展,有效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是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旅游资源及其所在地改造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从而使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得以发挥、改善和提高的技术经济过程。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对旅游资源本身的深层次认识和对其内涵的准确把握之上。中国有丰富旅游资源条件,只有反复论证,精心策划,突出地方特色,才能将旅游资源变为旅游产品。开发低碳体育旅游首先要保证它的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使旅游产品既具有地方色彩,又具有科学性,才能提升低碳体育旅游资源的含金量,提高低碳体育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给予低碳体育旅游以政策支持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业在旅游业中已极具活力和发展潜力,而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很大的阻力。游客低碳理念弱、发展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政策缺乏等问题,目前我们应抓住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两个政府部门的共同指导下制定加快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相关政策,通过政策的导向和杠杆作用,推动低碳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尽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组织起草“加快发展低碳体育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四)建立科学的低碳体育旅游的绿色运营模式
低碳体育旅游产业应转变奢华浪费攀比之风,强化清洁、节约、舒适、方便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低碳体育旅游文化的品牌性,提倡低碳、环保的旅游出行模式,鼓励游客少乘坐或不乘坐碳排放量多的公交车或自驾车出游、多采用电动车、自行车或步行等低碳或无碳方式出游。低碳体育旅游产业应加大低碳体育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旅游者文明健康的低碳旅游消费意识和修养,倡导游客低碳体育旅游理念,促使体育旅游者将低碳体育旅游视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加强低碳体育旅游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低碳体育旅游全产业链的良性循环经济模式。
【关键词】万仙山 低碳旅游 发展模式
一、万仙山景区概况
万仙山景区坐落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西北部太行山腹地沙窑乡境内,距郑州市110公里,距新乡市75 公里,交通便利,数条高速公路和省道从景区周边通过。景区总面积 64 平方公里,由中华影视村――郭亮村、清幽山乡――南坪、人间仙境――罗姐寨三个风景区和300多个景点组成,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物种繁多,奇花异草多达上百余种。1990年万仙山景区被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被评审为省级地质公园,2005年被评审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此外万仙山景区还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攀岩公园。著名的影视基地、写生基地、拓展基地、避暑基地也都坐落于此。
二、 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经济收入持续增长,发展态势较好。
根据河南万仙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数据调查显示, 2009年游客接待42万人次,公司实现收入近1486万元,旅游综合收入8000多万元;2010年份游客接待53万人次,公司实现收入2565多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亿元;2011年游客接待81万人次,公司实现收入5184万元,同比增长49.48%,旅游综合收入23328万元;2012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万仙山景区共接待各地游客10万人次,旅行团队1047个,旅游综合收入 3000万元,实现了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的双增长。2013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景区共接待游客56.6万人次,同比增长22.6%,旅游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27.7%,各项指标再创新高。万仙山景区近几年的发展步步向上,无论是旅游接待人数还是综合收入都比上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低碳意识淡薄,可持续发展举步维艰。
万仙山景区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各项配套设施趋于完善,景区综合收益逐年升高。然而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这已经严重阻碍了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比如:许多景点垃圾回收处理工作做的还不是很完善,最受游客青睐的几大主景区环境保护工作差强人意,更甚至一些较小的、偏远的景点根本无人打扫,因而导致游客随意丢弃的垃圾漫天飞舞。景区内部能源供应系统并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一些新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在景区内部使用甚少。
三、万仙山景区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构建
(一)当地政府大力支持。
万仙山景区低碳旅游的推行,必定会遇到诸如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辉县市旅游局作为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参与者,在开发万仙山景区时应当使用实证的科学手段,对于其低碳旅游的发展给予支持。
1.政策保障
政府作为万仙山景区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构成中的一员,发挥的作用极为重要。政府不仅能够约束碳排放的制造者,还能制约碳排放的消费者,政府强有力的政治跟法律手段能够为整个低碳化的实现推波助澜。万仙山景区实现低碳旅游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并且严格执行。当地政府应当及时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低碳旅游消费,为低碳旅游的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2.资金援助
通过分析万仙山景区低碳实施的困境,发现制约景区低碳化的主要瓶颈是缺乏资金。因而政府可以为景区提供专项财政支持,或者积极招商引资。保证万仙山景区在发展低碳化过程中不会因为资金缺乏而停滞不前,政府应当做好资金援助工作为万仙山景区低碳化推行保驾护航。
3.技术支持
低碳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活动方式,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是由于可借鉴的成功模式非常少,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运行模式,前期工作的开展势必面临一些技术门槛的限制。政府应当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为景区设施、设备的低碳化运营提供技术支持。
(二)旅游企业积极实施。
1.旅游酒店低碳化
在旅游活动中,酒店主要负责为游客提供餐饮、娱乐及住宿服务,可以算作是旅游环节中碳排放较多的角色。为了实现低碳旅游,酒店也必须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酒店实现低碳旅游可以从硬件设施跟软件设施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2.旅行社低碳化
旅行社作为联系旅游者跟旅游景区的纽带,在倡导实现低碳化旅游的环节上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旅行社作为旅游活动的引导者,许多低碳旅游活动都可以从这里推行。例如发展电子商务旅游,鼓励顾客在旅行社官方网站自行选择旅游目的地,这样不仅减少了顾客往来公司使用交通工具造成的碳排放,还为企业在无纸化办公这一块实现了低碳化。其次,旅行社宜提倡游客体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友好型旅游方式,例如购买徒步旅游、单车旅游等旅游产品。同时导游人员在整个旅游活动中要及时向游客普及低碳理念,宣传低碳旅游活动的作用及意义,继而积极引导游客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鼓励他们自觉地争做低碳旅游者。
3.旅游景区低碳化
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每天接纳游客数以万计,游客的到来必将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景区在实现低碳化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低碳化、循环利用”的开发设计原则,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来开发建设景区,把可持续发展跟低碳理念融为一体。景区实现低碳化旅游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开展工作。一是安装LED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低碳旅游的相关知识,使游客真正体会到万仙山景区实现低碳旅游的意义跟价值二是万仙山景区宜在特定地区建设绿色停车场,禁止机动车停放,减少景区内机动车尾气排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三是景区内部的垃圾桶、休息亭、指示牌等设备也需要考虑使用绿色环保材料,营造低碳旅游的整体氛围。四是可以制定限时开放的政策,限制游客数量,使游客数量跟景区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三)旅游者认真履行。
旅游者作为整个旅游活动的主体,在万仙山景区低碳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要时刻履行自己的义务,树立“保护环境、低碳旅游”的意识,从自身做起,为万仙山景区低碳旅游的推行贡献力量。这篇论文认为,身为游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来践行低碳旅游消费: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出行,低碳游览,低碳购物。
参考文献:
[1]梅燕.发展低碳旅游五大措施[J].商业研究,2010(9).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生态环境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在此条件下,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热议,通过对低碳经济的理念进行充分的应用,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人们非常支持的一种做法。同时,低碳经济在室内设计领域也有着非常廣泛的应用,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低碳经济;室内设计;应用
低碳经济理念和室内设计的融合,是通过对低碳、节能、经济等各种技术来实现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能耗。在低碳设计方面,采用的材料进行了一定的更改,主要对环保、节能的新型材料进行应用,融合了低碳理念的室内设计更加注重绿色环保,保证居住空间的舒适性、健康性等,给住户提供了一个非常低碳的室内环境。
一、低碳理念的涵义
低碳理念的涵义主要指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在人类的初期发展中,生产力是非常落后的,对于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利用是非常少的,很少发生因为碳排放量而导致的生态问题。在经济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工业革命发生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对于化石燃料的利用不断增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幅增加,导致很多生态问题的出现。低碳经济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多科技、制度等进行相关的应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利用,从而是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渐减少,在更大程度上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对于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低碳理念在我国的室内设计中应用的现状
低碳设计是低碳理念和设计相融合的主要体现,主要讲的是在方案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遵循低碳理念,使用新型的能源和材料,减少能耗,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低碳的环境。
在我国的室内设计领域,对低碳理念的应用是比较晚的,即使专业的设计人员对于低碳理念也并没有一个非常全面的了解和认知。同时,相应的使用方法也非常缺乏。我国的传统文化时间久远、影响深刻,对于室内设计人员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这一条件的限制之下,使其对于室内设计的认识是带有文化特殊性的,当文化的这一特性和低碳理念产生一定的冲突的时候,很大一部分设计人员会遵从文化的特殊性,这使得低碳理念在我国的室内设计中没有得到很好地渗透。
三、低碳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我国的人口分布和居住的条件都有着鲜明的特点,人口数量非常庞大,使得人均占地的面积是非常小的,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怎样才能实现空间布局的低碳化和经济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改善我国居民的居住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对于功能分区的合理化要做到足够的重视在地刺进行划分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公私分隔、洁污分隔和动静分隔。面积分配也要合理,对功能区的面积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提高利用率。
室内设计主要的就是住房的设计,关系着每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而且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理念,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根据家庭所处的时期灵活布局。同时,对于可以再创造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也就是进一步加强经济化的空间布局,为将来的装修留下一定的空间,这项措施对于资源的节约等有着很大的帮助。
2.在储物空间的设计上,需要将功能区的特征作为重要的依据。住宅区的不同的空间区域有着不同的特征和使用情况,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需要对不同空间区域的使用性质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还要结合储物对象进行相应的设计。
储物对象是储藏空间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在室内,每一个储藏空间的打下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住户的生活习惯等是不一样的,在储藏空间所要放置的物品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储藏空间的设计时要根据实际的储物对象来进行设计。储物空间是有一定的分类的,包括了三项内容,分别是独立式储藏、组合式储藏和固定式储藏。在储藏空间的设计中要对储藏类型进行灵活的运用,将储藏间空间的利用率尽可能地提高。
室内设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住户,根据家庭的具体要求和变化需要对储藏空间进行相应的装修,那么,这就需要预留出一定的空间,方便以后的装修和设计。需要对储藏空间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将储藏空间的使用时间尽可能地延长,这一措施对室内空间和资源的节约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3.在低碳材料的选择上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的问题:第一,材料的选择是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的,不能任何的空间设计都是用一样的材料,对于材料的性能要进行一定的考虑,不同的空间设计对于所使用材料的要求是存在差异的,需要将这些差异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第二,在选择的过程中,对材料进行详细的考察,注重成品装修材料的选择,保证它们的能量散发是比较少的。第三,对于当地的生产的装修材料进行优先选择,相比于外地的材料,其售后服务和质量都便于保证。第四,所选择的材料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结合,减少一次性材料的应用。第五,带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是不允许使用的。
4.对石材进行充分的应用,他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对于环境的美化和良好居住空间的营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石材应用于室内设计中只需要对原材料进行相应的冷加工,是不需要进行高温加工过程的,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木材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低碳材料,注重地天然木材的使用,减少人造木材的使用,对于低碳理念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居住的环境。
【关键词】农村住宅;低碳建筑;结构保温板建筑
【Abstract】Developing low carbon building is one of important ways to realize the targe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in 2020. By discuss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application value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 of the new material of energy conservation――structural insulated panel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rural house in our country,then it points out the structural insulated panels’ prospec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promotion strategy in rural house of our country .At las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lated problem which we must solve in future.
【Key words】rural house;low carbon building; building of structureal insulated panels
引 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目标,涵盖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村住房建设无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1]。近10年来,每年新建的农村住宅为6亿~7亿m2,占全国新建住宅总量的一半以上。农村居民采暖能源消耗量占到其建筑总能源消耗的52%左右,成为能源消费的主要负担,因此应将探求农村住宅的节能技术放在节能战略的重要位置[2]。
1、我国实施农村建筑低碳化的必要性
1.1 是实现建筑节能目标的需要
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使“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在会上,我国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中国在2005年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再下降40%~50%。而2010年我国农村居住面积约为250亿m2,占全国居住总面积的78.1%,农村建筑能耗占了全国建筑总能耗的37%(本文未注明出处的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住宅建设将会不断扩大,因此重视农村的住房建设,利用政策、经济、科技等途径,推动农村建筑向低碳建筑转型,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我国减排目标,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2 是解决农村建筑存在问题的需要
近年来,农村居民房屋翻新和新建以每年5%~12%的速度快速进行着,主要出现了以下问题:
1.2.1 资源浪费严重
住房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如:水泥、钢筋、木材、砖瓦、沙石及其他装饰材料等。在技术不够发达的农村,为了满足住房的安全功能,许多人一味地增加结构的承载力,以提高其安全度。农村住宅85%以上是砖混结构,房屋保温性能差,且分散供暖,利用率低、热能损失大、能源浪费及环境污染严重,详见表1。
表1 单位墙体材料在生产阶段的环境影响情况[3-5]
1.2.2 不安全因素多,耐久性差
据部分凋查,农村住房未经正规、有资质人员进行结构设计的占97%以上,未经有资质的施工队施工的占99%以上。所建房屋很难满足使用功能、安全可靠性等质量要求,施工人员人员凭社会责任感自我约束来进行住房建筑,其质量及耐久性等各方面的要求很难得到保证。
1.2.3 人们“低碳”意识薄弱,经济条件限制
在思想认识上有很多人还不能够正确和充分的理解低碳建筑的概念及其宗旨,其次是经济条件所限,还不能够去真正地考虑低碳。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农民来说,“低碳”离他们的距离似乎还很远,并不富裕的农村老百姓只能把钱放在解决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1.3 是发挥农村住宅低碳节能建筑作用的需要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建筑量大,所以推广节能技术的作用和效果更加明显。正如北京建委科技教育处处长刘小军所说:采用新型节能技术修建的房子虽然一次性投入大,但房子的保温、节能、抗震等性能好,再加上寿命长,一般50年左右才需翻新一次,节能和翻新节省的钱,很快就能让农民收回成本,并长久享受节能带来的好处[6]。因此,推广节能建筑可以降低房屋的运行成本,可以让农民直接得到实惠。
内容摘要:论文在对低碳经济有关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和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是相辅相承、内在统一的,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低碳经济 产业结构 低碳产业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加剧,环境保护和“低碳”概念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瞩目的焦点,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实践。我国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了要加强环境保护,发展低碳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要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要完成这一承诺,必须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而发展低碳经济就要转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而产业结构作为最重要的经济结构之一,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必然也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和调整的路径。
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一词来源于英国,2003年英国在其《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并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当前,对于低碳经济的解释有多种说法,其中接受比较广泛的是: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基础上,通过制度和政策措施的设计和创新,发展节约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促进社会由高能耗、低能效、高碳排放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转型。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要求在经济社会实现全方位的低碳化,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体系:
生产的低碳化。生产低碳化包括:一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低碳化;二是人口生产过程的低碳化。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低碳化指要在物质资料生产中:重视科学的统筹规划,避免盲目地扩大再生产,造成资源浪费;注重新科技的运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注重废旧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人口生产的低碳化,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再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
流通的低碳化。流通的低碳化指要使生产要素和物品能够自由流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方面要求发展现代物流,建设节能环保高效的智能交通体系;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经济转型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实现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
分配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指政府在对要素收入进行再分配过程中,通过法律和税收,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手段对低能耗、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产业进行倾斜和优惠,对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高碳产业给予限制,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产业发展的低碳化。
消费的低碳化。消费的低碳化就是要转变消费观念,形成文明、适度、绿色的消费观念;在消费结构上更加注重精神消费、文化消费,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这样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污染,还能大幅度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我国政府提出了“保增长、调结构、促内需”的经济工作方针,我们应当明确“调结构”的含义,把扩大内需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避免扩大内需中的盲目消费和浪费消费,鼓励低碳消费,低碳化的消费不仅能够节约有限的资源,还可以减少对自然界的废弃物的排放,可谓一举两得。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
产业结构优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同时产业结构优化还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降低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和新能源、新技术利用,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产业结构优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改变能源结构,进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低碳经济基本要求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使用。而在这三种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其次是石油,天然气最少,只有煤炭碳含量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因此,要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经济之路,就要求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用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这必然会导致能源结构的转变。能源属于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供给要素,能源结构的变化一方面要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必然要求利用新能源的产业的发展,从而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淘汰落后技术,发展低碳技术,进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求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能源,也要求生产中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这就需要一方面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高效率的生产技术,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能源消耗大的行业如钢铁、电力、石化等行业来说,要实现规模经济,提高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针对于这一情况,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求在这些行业中淘汰落后的产能和生产技术,发展大规模的企业,尤其是对于我们国家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占主导地位,同时在许多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存在着大量的落后的产能和生产技术。更有必要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技术,在各行业中大力推进低碳排放的生产技术,生产技术也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这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发展低碳产业,进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碳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产业,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有新兴的产业与之相适应。低碳经济发展应该大力发展低碳乃至非碳消耗的产业或产业族群,这些低碳产业能够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均“碳足迹”,有效缓解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状况,使人类走上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能效、高效益的发展道路。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大力扶持相应的低碳产业如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节能环保业等,使它们成为主导产业,提高这些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这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鼓励低碳消费,导致消费结构改变,进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全方位的低碳化,不仅在生产中要低碳,在消费过程中,也要鼓励低碳消费,如在建筑及居民生活用能方面、食品消费、交通等方面等要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方式,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总之,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求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进而会影响人们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改变,消费需求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这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发展新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要求生产中采用低碳技术,大力扶持和发展低碳产业,鼓励人们选择低碳生活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然结果,即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也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化。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顺应了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动,而这种变动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这种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风向,这种演变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看,无论从主导产业转换过程还是从三次产业内在变动分析,产业结构演进都呈现出低碳化,低碳经济发展相符的态势。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人类社会逐渐从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
在第一产业为主导阶段,生产力落后,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和重工业,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没有被广泛使用,这时的碳排放量低,但经济发展水平也低。随着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到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到了工业化阶段,这时,人类逐渐掌握了化石能源的开发和使用,近代工业革命――蒸汽机革命和电力革命出现。这些化石能源通过充分燃烧能产生巨大能量,并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结果把人类社会带入了“高碳经济”。在这些能源支撑下,形成了火电、石化、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重工业,并由此衍生出了汽车、船舶、机械、化工、建筑等行业,这些高能耗、高碳排放的工业可称之为高碳工业。这种情况下连传统的农业也逐渐向高碳化发展。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从第二产业为主导过渡到第三产业为主导,传统的第一和第二产业逐渐被新兴的产业所取代,这些产业大都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点。这些产业的发展,正是低碳经济的要求,也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在这些产业占主导的社会,碳排放量必然会大大下降。
综上所述,随着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演进,人类社会的碳排放经历了低碳高碳低碳的发展趋势,因此,产业结构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低碳化趋势是一致的,低碳经济发展顺应了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和规律,如图1所示。
(三)产业结构优化有助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和降低碳排放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既可以维持经济增长又能保证低碳排放甚至零排放。所以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反过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对低碳经济发展、降低碳排放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都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单位产出的增加量会逐次减少。据测算,如果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增加1%,第二产业下降1%,每年能源消耗可以减少约2500万吨标准煤,等于万元GDP能耗降低约1%;如果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1%,而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能耗行业比重相应下降1%,每年能源消耗则可以减少2800万吨以上标准煤,接近于万元GDP能耗降低1.3%。由此可见,产业结构调整对于降低碳排放的贡献率极高,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结论
本文在对低碳经济概念和要求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对于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得出结论: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是内在统一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顺应了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产业结构优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和必经途径,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于一个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2.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3.姚德文.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产业发展新路径[J].当代经济,2009(12)
摘要:本文结合建筑全寿命周期理论、选择应用碳排放量化方法来研究典型城市住宅碳排放问题,给出了住宅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分析影响其各阶段碳排放的因素,以此提出城市住宅建筑节能减排的措施和改进对策的建议。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碳排放;影响因素;改进对策
1.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为止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2013年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气候变化第五次评估报告得出,人类活动是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而全球气温升高造成大范围积雪、冰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温室气体则是引起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温室气体包括CO2、CH4、N2O等气体,其中CO2对全球温室效益贡献率最大。而建筑业是一个需要大量资源和能源消耗的产业。据统计,中国能耗总量的27.5%是来自建筑业。随着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与城镇化速度的推进,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化面积不断增大。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需求,建筑总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城市住宅建筑。因此,住宅建筑的节能减排对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和控制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2.城市住宅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
2.1各阶段碳排放来源
本文将本文将城市住宅建筑全寿命周期划分为建造施工阶段、使用维护阶段、拆除回收阶段三个阶段。在建造施工阶段中建筑材料的生产、机械、设备的使用以及材料运输会消耗能源,产生碳排放。在使用维护阶段包括建筑运营阶段中建筑照明、采暖、通风、空调等建筑设备能源的消耗。在拆除回收阶段中,由于建筑物拆除是由于爆破等使用的的施工机具会产生碳排放、以及回收产生的负碳排放量。
2.2寿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
2.2.1建造施工阶段
施工建造阶段碳排放来源包括建筑材料生产、建筑材料、构件、设备的运输、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施工现场的管理活动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其碳排放量计算模型:
EJZ=EJC+EJX+EXC
式中,EJZ为建造施工阶段碳排放量(tCO2);EJC、EJX、EXC分别为建材生产、运输机械台班、施工现场管理活动碳排放量(tCO2)。
EJC=∑i=ni=1(AMZTi×fZTi)+∑i=ni=1(AMWHi×fWHi)+∑i=ni=1(AMTCi×fTCi)
式中AMZTi、AMWHi、AMTCi分别为建筑主体结构、维护结构、填充结构材料用量(t),fZTi、fWHi、fTCi为建筑主体结构材料、维护结构、填充结构材料碳排放因子,i―建筑材料种类。
EJX=∑i=ni=1(AMJXi×fJXi)
式中AMJXi为建筑施工、运输机械台班使用量(台班),fJXi为建筑施工、运输机械台班碳排放量因子,i为建筑施工、运输机械种类
EXC=∑i=ni=1(AMXCi×fXCi)
式中AMXCi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活动能源消耗量(t/kwh),fXCi为能源碳排放因子,i为建筑现场管理活动能源消耗种类。
2.2.2城市住宅建筑使用维护阶段
城市住宅建筑使用维护阶段包括使用过程和维护过程,其碳排放量计算模型:
ESYWH=ESY+ETH
式中ESYWH为建筑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量(tCO2),ESY、ETH为建筑使用过程、设备材料更替过程碳排放量(tCO2)。
ESY=∑i=ni=1(AMSYMi×fSYMi)+∑i=ni=1(AMSYYi×fSYYi)+∑i=ni=1(AMSYQi×fSYQi)+∑i=ni=1(AMSYDi×fSYDi)+∑i=ni=1(AMSYSi×fSYSi)
式中AMSYMi、AMSYYi、AMSYQi、AMSYDi、AMSYSi分别为建筑使用过程煤、燃油、燃气、电(kwh)、水能源消耗量(t),fSYMifSYYifSYQifSYDifSYSi分别为煤、燃油、燃气、电、水能源碳排放因子,i―建筑设备种类。
ETH=∑i=ni=1(AMTHJCi×fTHJCi)
式中AMTHJCi为建筑使用维护阶段替换材料、设备使用量(t),fTHJCi为替换材料、设备碳排放因子,i为替换材料、设备建筑设备种类。
2.2.3建筑拆除回收阶段
建筑拆除回收阶段包括建筑拆除过程与建材回收过程,其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如下:
ECSHS=ECS-EHS
式中ECSHS为建筑拆除回收阶段碳排放量(tCO2),ECS、EHS为建筑拆除过程、回收过程碳排放量(tCO2)。
ECS=∑i=ni=1(AMCSMi×fCSMi)+∑i=ni=1(AMCSYi×fCSYi)+∑i=ni=1(AMCSQi×fCSQi)+∑i=ni=1(AMCSDi×fCSDi)+∑i=ni=1(AMCSSi×fCSSi)
式中AMCSMi、AMCSYi、AMCSQi、AMCSDi、AMCSSi分别为建筑拆除过程煤、燃油、燃气、电(kwh)、水能源消耗量(m3),fCSMi、fCSYi、fCSQi、fCSDi、fCSSi分别为煤、燃油、燃气、电、水能源碳排放因子,i为建筑拆除结构种类。
EHS=∑i=ni=1(AMHSi×η×fHSi)
式中AMHSi为建筑回收材料量(t),η为建筑材料回收系数,fHSi为建筑回收材料碳排放因子,i―回收材料种类。
3.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3.1建造施工阶段
建造施工阶段影响因素众多主要包括建筑结构类型、建筑层高、建筑面积、选择低能耗材料情况、施工机械选择、能耗使用效率、运输方式、运输距离、工人操作技能、施工管理、施工企业资质等。
3.2使用维护阶段
为维持建筑的使用功能而采取了通风、照明、采暖、制冷、电梯等系统设备,其运行产生大量能耗和碳排放。其能源结构、能源消费强度、居民消费水平、人口密度、建筑面积等都是影响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3.3拆除回收阶段
拆除回收阶段碳排放包括拆除阶段能耗碳排放以及回收阶段负碳排放。其影响因素包括拆除方式、建筑类型、建筑面积、建筑层数、运输方式、废弃物处理方式、机械选择、回收材料系数等。
4.城市住宅建筑低碳对策分析
4.1推广低碳施工先进技术和低碳施工管理体系
实现建筑施工低碳化,需借鉴国、国内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推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同时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使用国家和行业推荐的节能降耗的产品,如施工现场全面使用节能照明灯,选用高效机械设备等。建立系统科学的低碳施工管理体系,有助于提高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施工规划、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同时各参与方应以积极配合与监督施工企业现场的低碳施工执行情况。
4.2推动建筑能源价格改革
通过推动建筑能源价格改革,由按面积收费向按热量收费的同时,改革现行单一的价格政策,推行阶梯价格等价格制度。另一方面,增加对低碳能源的价格补贴,降低低碳能源的使用成本,促进建筑能源需求结构的清洁化、低碳化。
4.3培育居民低碳意识
从相关调查来看,住宅居民低碳意识均较薄弱。为此,可以采取创新宣传方式、加强示范引领、发挥社会低碳组织的力量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建立低碳社团等社会组织,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宣传低碳意识、培育低碳文化的各类活动,营造先进的低碳意识与低碳理念。
5.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住宅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来源,研究其个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更进一步分析其碳排放影响因素。论述住宅建筑建筑节能减排对策,为我国住宅建筑碳排放测算以及低碳住宅建筑提供一定参考。(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IPCC.C1imate change 2013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summary 5.for Policymakers[EB/OL].http//ipcc.ch/
[2]Leif Gustavsson,Anna Joelsson,Roger Sathre.Life cycle primary energy use and carbon emission of an eight-storey wood-framed apartment building[J].Energy and Buildings,2010,42(2):230-242.
[3]陈孚江,陈焕新,华虹,杨鸿翥,吴丽丽.建筑能耗生命周期评价.全国暧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4]王志刚,鄢涛.居住建筑能耗与各建筑因素关系分析.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2――第二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关键词】榆林市 低碳经济 对策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此白皮书中,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2010年CO2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2006年《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的GDP投入,可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1]。
面对气候变化的压力和国际低碳发展趋势,我国也在积极地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2008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最终把“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2]。”
本文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二、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市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榆林市属于典型的成长期资源型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具有显著的优势。
(一)能源优势
榆林发展低碳经济存在潜在优势,如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具有构建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的基础。榆林年太阳能总辐射量5000~5200MJ/m3,为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区;风功率密度可达150W/m3,具备开发大型风电场的条件。资源能源富集的自然禀赋是榆林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先天条件,这大大缓解了榆林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二)政策优势
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榆林市成为第二批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市,2008年12月,《榆林市循环经济试点市实施方案》通过国家发改委评审,全市循环经全面启动,成为陕西省第一个被列入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的地级城市[3]。这进一步推动榆林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结构转换难度大
能源结构转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榆林市没有全面完成能源结构转换。目前普遍使用的化石燃料中,煤是碳排放最高的燃料。而榆林市能源的生产和消耗都以煤炭为主。虽然天然气资源较丰富,但几乎全部外输。可再生能源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也不可能短期大规模快速增加,且总量有限。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减排压力巨大。
(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项目快速实施,能耗总量快速增加,减排压力加大
随着该市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跨越式的迈进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批工业项目和城市基础建设项目的开发,对能源需求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必然使得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加大,同时也加大了减排的压力。
(三)“黑色”煤炭“绿色”开发是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解决的难题
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少煤炭企业在地方小矿过度开采,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影响安全;大矿虽有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也普遍超设计能力生产,进行掠夺式开采,大面积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山体崩塌、河流干涸。可见,把“黑色开采”变为“绿色开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
四、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推进煤炭资源的深度转化
煤炭产业是该市经济的主体,低碳经济不是“无碳经济”,煤炭产业只要采用先进技术,走度转化之路,形成循环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以煤炭热解为基础,通过物质集成、技术集成、能量集成、产品集成,对副产物和废弃物进行再融合利用,拓展产品领域,形成初级、中级和精细加工密切结合,产品链有效融合的三级产业体系,最大限度体现节能、低排和循环经济。
(二)着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
榆林市正处于工业快速增长时期,但服务业在全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过低。对当前的低碳时代,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促使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努力推进环保节能、装备制造产业等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针对本市高能耗产业在工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的情况,要加大对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实现低碳经济。
(三)着力推进风能太阳能产业发展
榆林市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由东到西和内蒙古的南缘接壤,处于中国风能分布区划图中的三北南部区和中部区两条风带区内,正是这种地理优势使得榆林的风能资源丰富。广袤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赐予榆林丰富的光照资源,光照时数及辐射量均在全省之首,沙漠地广人稀耕地少,光照资源丰富,正是发展太阳能发电的理想场所。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加强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向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园区转型的步伐,促进低碳产业体系的建设。
(四)注重煤炭的绿色开发
煤炭产业的低碳化发展,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就是要用“绿色”的理念开采黑色煤炭。要从广度资源的角度,对煤炭、煤尘、伴生矿产、地下水、瓦斯等进行综合开发,核心内容是精彩细采、适度开发、最大回收、最少排放。要通过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和清洁生产条例的贯彻,伴之以严格的管理措施,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决遏制掠夺式疯狂开采,从源头上把好关口,逐步实现我市煤炭产业走“绿色”开采、低碳化发展的路子[4]。
(五)注重对低碳生活的宣传引导
当前榆林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依靠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走传统的“三高一低”之路,要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全低碳装修变化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研究制定和免费发放低碳生活方式指南,吸引市民关注,倡导绿色消费,打造低碳生活,鼓励市民低碳旅、低碳购物。以发展低碳经济,强化低碳管理,倡导低碳生活为切入点,坚持政府推动、示范带动、公众参与、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建设低碳社会,打造低碳城市。
参考文献
[1]邓中,李锐,赵方.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及评述[D].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1-04-27.
[2]刘露,李杰.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对策浅析[J].中国证券货,2012(11):172.
[3]榆林市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决策咨询委,2011-10-8.
关键词:K360;堆焊;磨损
1前言
磨损是机械零件失效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其占零件失效总量的60%~80%。据有关专家估计,全世界约有 1/3~1/2 的能源以各种形式消耗在摩擦上[1]。由于摩擦导致磨损失效约占设备损坏的 70%~80%[2],每年损失都在上千亿美元。由此可见,机器零件的摩擦磨损,是构成能源与材料大量损耗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机器零部件的磨损损失以及对已磨损的零件进行合理的修复工作,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本论文针对运输机中部槽中板,在使用中需承受拉、压、弯曲冲击、摩擦和腐蚀等多种作用,所以局部磨损非常严重,造成中部槽中板过早失效,不能保证正常生产要求的现状,研究了其堆焊修复工艺。
2母材及焊材
刮板运输机中部槽中板的材质为来自日本的进口钢材:超级耐磨钢SUMIHARD-K系列之K360高强耐磨钢板。K360其名称的来源于它的HB(布氏硬度)为360~400,由于低含量的杂质成分使其具有很好的可焊性及可加工性,其化学成分见表1-1:
合金元素 C Si Mn P Cr S Ti B
含量 0.17 0.30 1.45 0.015 0.19 0.006 0.02 ≤0.0018
表1-1 K360高强耐磨钢化学成分(wt%)
K360低碳耐磨钢含碳量虽较低(≤0.20%),但由于加入了一些强碳化物形成元素,通过综合合金化,提高了钢稳定性,同时也提高了钢的淬透性[3],其金相组织和SEM组织见图1。
针对K360钢特殊的化学成分本文选择了牌号为YD450(Q)的药芯CO2气体保护焊焊丝,其化学成分见表1-2:
成分 牌号 C Mn Si Cr Mo V P S Fe
含量 YD450
(Q) 0.12 1.35 0.57 3.20 0.98 -- 0.015 0.012 余量
表1-2 堆焊焊丝的化学成分(wt%)
3堆焊工艺参数
3.1堆焊工艺参数见表2:
焊丝牌号 焊丝直径
(mm) 电流
(A) 电压
(V) 气体流量
(L/h) 焊接速度
(mm/sec)
YD450(Q) 1.2 200 30 25 3.4
表2堆焊工艺参数
3.2堆焊坡口形式见图1
4堆焊层的金相组织
图3为YD450(Q)药芯堆焊焊丝堆焊层的金相组织,图4为其XRD谱。
由图可见,堆焊层基体组织比较细小。由图4的YD450(Q)堆焊层的XRD谱中的较高-Fe峰可知,堆焊层中的基体组织中含有大量的马氏体组织,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堆焊层含有少量的Cr5B3和Cr23C6硬质相,使焊层的硬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YD450(Q)焊丝属于铁基Cr-Mo系低碳低合金钢堆焊合金,在一般冷却速度下,堆焊金属组织以珠光体(索氏体或屈氏体)为主,合金元素较多或冷却速度较高时,出现马氏体使硬度提高。碳是铁基堆焊合金中最重要的合金元素,当含碳量小于0.8%时,加入少量Cr、Mo、Mn、V、Ni、Ti、B等合金元素后,堆焊层中的奥氏体在480℃以下转变成马氏体,强度和硬度都很高,耐磨性好,称为马氏体堆焊合金。由于YD450(Q)含有Mn、Mo等元素,使其具有“自淬硬”性能,而且焊后冷却速度较快,形成的基体组织为马氏体。同时强碳化物形成元素Mo,使钢在过冷奥氏体转变时,首先在奥氏体晶界和晶粒内部析出合金元素的碳化物,Mo钢中Fe21Mo2C6在680~620℃范围生成,当中强碳化物形成元素铬的含量较高时,析出碳化物Cr7C3、Cr23C6或富铬的合金渗碳体。由于焊丝的成分属于含钼、铬的亚共析钢,并且含量相对较高,组织中形成的碳化物稳定性较高,而且稳定性高的碳化物具有高熔点、高分解温度,难于溶入固溶体,对长大过程中的奥氏体晶粒具有切割作用,随后在焊接冷却条件下冷却速度快,过冷奥氏体转变极细的板条马氏体组织。因此YD450(Q)焊丝堆焊层的金相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少量弥散碳化物。
5堆焊层表面硬度
按标准GB/T984-2001在堆焊层上选择了5点进行硬度测定,其值见表3。
序号 1 2 3 4 5 平均值
YD450(Q) 40.0 39.1 38.9 37.5 36.7 38.4
表3堆焊层表面硬度(HRC)
6硬度试验
采用55mm×10mm×10mm的标准U型缺口冲击试样对堆焊层和K360钢进行冲击试验,对比分析堆焊层及母材的冲击韧性,其冲击试验结果如表4所示。
试样编号 YD450(Q) K360表面 K360心部
1 108.7 99.8 119.7
2 110.4 92.8 122.7
3 110.5 106.4 121.7
平均值 109.9 99.7 121.4
表4堆焊层及母材冲击韧度αk (单位:J/cm2)
从表4可以看出,YD450(Q)焊丝的堆焊层的冲击韧度数值较大,韧性较好。母材心部与表面的冲击韧度不同,是由于其在热加工过程中表面的冷却速度较快形成的马氏体组织,而心部冷却速度较表面慢,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珠光体组织,使基体的韧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从上述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YD450(Q)焊丝堆焊层的韧性比母材表面的韧性高而低于其心部的韧性,可以达到设计要求。
7结论
采用YD450(Q)焊丝作为K360低碳耐磨钢的堆焊修复材料,其硬度、微观组织及冲击韧度均与母材相近,能够满足生产需要,可以作为修补K360钢的堆焊材料。
参考文献
[1]高斌.滑动干摩擦过程及其机理分析[J].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1994, 3(l5): 13-19.
[2]陈达谦.工程陶瓷的磨损与氧化铝陶瓷耐磨性的提高[J].陶瓷.2000, 4(146 ): 9~11.
[3]崔昆.钢铁材料及有色金属材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
[4]徐锦锋,翟秋亚.AZ91B 镁合金TIG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J].2004, 4: 23-26.
[5]周振丰,张文钺.焊接冶金及金属焊接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6]杨尚磊,吕学勤,邹增大等.基于TiC-VC的抗磨粒磨损堆焊焊条[J].机械工程材料,2004,28(6):20-22.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低碳技术;信息化管理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和改革的深水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低碳经济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是人类发展应遵循的必然道理,有利于我国改革的顺利推进及资源的节约,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铁路被人们称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它是全国人民出行和货物运输的重要纽带。由于铁路建设具有高投资、能源消耗大等特点,因此其会对环境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应加强铁路建设中项目管理,把生态理念融入其中,使我国铁路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英国政府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使得一个经济体系的碳排放很少或接近与零,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低附加值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和清洁能源开发问题,目标是减缓气候恶化、能源危机以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生产全过程经济活动的低碳化,达到碳排放的最小化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多的生态经济效益;二是低碳经济倡导能源经济改革,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目的是为了通过对资源的高效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铁路建设中项目管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根据欧洲的研究,运输业对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度是30%以上。根据英国研究机构对本国的研究,铁路运输二氧化碳的每人每公里排放量是公路运输的1/2,是国内短途航空的1/4。在过去的15年间,铁路的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22%,公路运输下降了8%,而短途航空运输则上升了5%。由此可知,铁路运输相对于其它运输方式每人每公里碳排量是最少的,并且铁路的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速度也较快。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铁路运输方式能耗较低、污染排放少,这种节能减排的运输方式必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铁路运输的发展离不开铁路建设。近年来,我国对铁路建设投资的力度加大,铁路建设中的高污染、高碳排放等问题更加不容忽视,这不符合我国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中,把低碳经济的理念融入进去,减少碳排放量,将有利于铁路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铁路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瓶颈
(一)缺乏正确的低碳经济管理理念
一些铁路建设的领导干部及职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理解不深,对发展低碳经济重视不够,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和安全。在铁路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许多资产和工人所掌握的技能很多具有资产专用性,工人所掌握的技能很难再用于其他行业使用,以及铁路行业的资产也很难适用于其他行业,因此,推行低碳改革的成本较大。为了达到低碳经济的要求需要更换新的大型设备,铁路建设人员认为这样不值得。
(二)低碳技术障碍
低碳技术是涉及各行各业关于有效控制温室排放的新技术,低碳技术是我国铁路建设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因素,不论是能源的高效利用,还是清洁能源的开发,都离不开技术的强大支撑,低碳技术的发展水平对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不可避免的产生很大影响。近年来,我国在科技研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低碳技术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低碳技术水平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铁路建设低碳经济的发展。许多铁路建设企业受到自身的科技实力、人员素质和经营状况等影响,缺乏对低碳技术研究的动力。
(三)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中信息化水平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没有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部分都是独立的,这样就会造成共享信息资源困难,信息沟通成本加大,对项目的高效管理非常不利;二是信息系统的运行质量有待提高,特别是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人员对原始数据信息不能如实的提供,虚假信息较多,影响铁路建设项目的运行;三是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滞后于信息化管理。实行信息化管理后,会对原有的组织管理流程产生冲击,迫使其调整或新增岗位设置,现实中组织结构变革的速度慢于信息化管理,致使信息化管理水平受损。以上这些问题都将会构成铁路建设项目管理推行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
(四)对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人员的低碳培训不足
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人员在运用低碳方面的知识方面欠缺,然而,把铁路建设项目与低碳经济融合发展的培训不足,导致铁路建设管理人员仍用原来的工作思维方式,在实际操作中不能自觉地想到低碳化发展,而仅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培训能够大幅度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需要加以重视。
四、低碳经济环境下提高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对策分析
(一)树立正确的低碳经济管理理念
首先要深刻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在铁路建设项目管理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注重能源结构的调整,转变传统粗放式的增长方式,牢固树立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观。走集约化发展道路,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碳排放,用实际行动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铁路建设项目的管理周期长,施工面广,对其低碳管理比较有难度,需要业主、设计、监理等与管理方加强沟通协作,履行各自职能,以保证低碳目标实现。
(二)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遇到最多的瓶颈环节,而且它也是几乎涵盖所有的GDP支柱产业,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管理应不断进行低碳技术创新,与其它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加强与国外研发部门的合作,达到低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能源的可持续目标。通过低碳技术创新提高铁路建设利用能源的水平,更好地推进低碳经济在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发展。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
在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中,信息化的高效利用有利于项目管理的低碳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化管理。由于铁路建设具有技术要求高,建设速度快及建设规模大等特点,传统的铁路建设项目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大量传输的要求,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 实现各类建设管理信息的集成、传递、共享, 并对工程的质量、成本、工期实施有效控制, 是当前铁路建设管理的必然选择。加强信息化管理,要建立一个有机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信息高效传递;铁路建设管理人员要如实传递事项,不弄虚作假;要根据信息化的要求,对项目管理组织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
[关键词]低碳经济;服务外包;发展战略;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339(2012)02-0042-0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服务外包业在全球兴起并获得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巨大市场。服务外包能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与其自身的优势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服务外包是专业化分工深化的产物,其可以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和安全的威胁促使世界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转型,从而具有低碳经济特性的现代服务外包业得到空前的重视和推动。在全球低碳经济浪潮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外包业对促进我国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及维护我国在全球碳博弈中的利益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现状1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以迅速发展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基础,近年来我国的服务外包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尽管遭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外包业仍维持了较快的增速。据统计,2009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超过100亿美元,同比增长152%;同时,国内外包业务发展更为迅速,业务收入达到1 749.6亿元,同比增长31.2%。[1]截止2009年底,全国服务外包企业超过7 000家,取得各类资质认证的企业超过2 000余家,从业人员达到130万人。[2]
2主要以ITO为主,多样化趋向初显。纵观服务外包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由于起步较发达国家晚、发展阶段低,故大部分企业承接的是处于产业链相对低端的软件编码和应用软件开发、测试及维护等业务,即提供外包服务的主要方式是诸如软件外包类的ITO。目前国内已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软件外包承接商,代表性的有东软集团、浪潮集团、北京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与此同时,还有上千家规模不等的软件外包接包商。除ITO蓬勃发展外,BPO也随着外包浪潮的推进和跨国公司的入驻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BPO发展水平仍较低,整体上还处于从ITO向BPO过渡的阶段。随着国际服务外包需求的演进和变化,在服务外包行业不断向其他领域渗透和延伸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服务外包方式也有了创新和发展,诸如金融、法律、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服务外包方式也已初露端倪,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
[收稿日期]2011-10-25
[作者简介]关恒(1982-),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展势头,甚至出现了提供业务专业知识使企业获取高附加值的KPO。
3行业分布高度集中,公共服务外包有潜可挖。从服务外包业务分布的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金融、软件、电信、制造发包等业务领域。以2009年为例,来自软件行业的发包量占总量的28.6%,金融业占发包总量的13.6%,电信及制造发包各占14.6%、12.5%。与2008年相比,电信业比重上升较快,金融业和制造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来自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发包量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当前,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已经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化途径之一,在促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3]这意味着公共服务外包有望逐渐发展成为服务外包新的经济增长点。
4离岸外包业务主要来自日韩和欧美。日韩和欧美的大型发包商是我国离岸外包业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一方面,日韩在地理位置上与我国邻近,语言、文化和时区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服务外包业务的拓展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欧美等国的大型跨国公司为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所吸引,正大举进入我国,为我国开拓服务外包业务创造了有利的商机。2011年全球著名IT和服务外包咨询公司IDC的《中国离岸软件开发市场2011-2015年预测与分析》报告称,今后五年中国离岸软件开发市场的增长率预计达24.2%;其中欧美市场的业务增长将快于日韩市场,来自欧美的业务增速为29%,来自日韩的为17.7%。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近期我国港台地区的市场份额呈不断上升态势,已成为我国内地外包业务持续增长的重要业务来源。
5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发展迅速。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先后命名上海、西安、大连、深圳、成都、北京、杭州、天津、南京、武汉、济南十一个城市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随后国家又相继认定广州、长沙、合肥、哈尔滨、重庆、宁波等共计二十个城市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这些城市从战略的高度将承接服务外包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并通过给予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服务外包业在本地区的发展。在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一些区域服务外包产业集群迅速形成,并产生了一定的集聚效应,提升了服务外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经多年发展形成的成熟的服务外包业相比,我国服务外包的起步晚,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多数外包业务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结构不够协调,产业内生驱动力不强。从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现实状况可以看出,我国承接的外包业务主要是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即以ITO为主,而在发展潜力更大的BPO和KPO上所占份额较低,尤其是处于价值链高端的KPO才刚刚起步,这与欧美、日韩、以色列、印度等服务外包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服务外包结构需要调整升级。
同时, 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内生驱动力不足的现象。一方面,国内外包市场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当前国内企业对外发包服务业务较少。我们注意到,对于许多在中国的跨国公司而言,自我服务仍是其时下主要从事的外包业务。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离岸中心的重要原因无疑是中国服务外包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而且政府提供的扶持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外包业务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但囿于现阶段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发展不充分,使其业务拓展受到了较大的制约,因而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业务主要还是服务自身。另一方面,服务外包提供商以外商独资和民营为主。据统计,在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中,国有企业占4.9%,民营企业占52.2%,合资企业占12.4%,外商独资企业占30.5%。[2]不可否认,这样的市场结构有利于增加集中度,提高营运效率,但从我国外包服务业未来发展的大局出发,由于在总体上大部分国内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布局发散,则难以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驾驭力,从而不能有效地为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办公室”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目前,虽然涌现出了一批享誉中外的知名企业,如东软集团、海辉集团等,但能与国际上顶级服务外包提供商相抗衡的领军型企业仍然十分缺乏,导致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内生驱动力不强。
2专业人才不足,缺乏低碳化管理。人才是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资源,现代服务外包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业外包,不但要讲求劳动力成本优势,更需要大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尤其在开发与拓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时,还需要一大批熟悉国际服务外包市场情况及业务流程、掌握国际服务外包管理和相关国际法律知识,并能与国外客户直接进行沟通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缺乏精通服务外包相关技术和项目管理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人才。现实的人才结构呈金字塔状,顶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严重缺乏,中间的中层技术人才也相对不足,而底部的低端普通人才则供应充足。这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我国现行高教体制下培养的人才,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脱节,不适应现代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绝大部分企业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不够重视造成的。
当低碳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欧美、以色列、爱尔兰、日本等服务外包业发达的国家正在把低碳化管理引入到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实践中,力求做到高碳向低碳转型、低碳向无碳过渡的形势下,我国的低碳化管理还没有真正落实到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中,甚至在一些地方由于认识不足,在服务外包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低碳化管理的“真空”。
3布局分散,同质化问题突出。根据产业集群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产业集聚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共鸣效应;服务外包作为一种产业,也应讲求规模效应。但目前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布局比较分散,缺乏统筹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战略规划布局,集聚效应受到较大的制约;而且各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城市间的战略定位差异度小,同质化严重,各个城市在规划布局时较少结合本地实际基础性资源状况,没有充分发挥出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和服务缺乏特色;与此同时,各地招商引资的目标相近,过度重视引进大企业,存在脱离本地实际的情况,难以保证有效的持续性的发展。
4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服务外包,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法律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壁垒等;尤其在承接离岸外包业务时,更会牵涉到众多的法律问题。但是当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在数据隐私保护、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现实中知识产权遭遇盗窃、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不严等问题仍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管理体制和统计口径也有待于进一步理顺,现行的很多法律法规和政策与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战略规划不配套,需要适时调整,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基于低碳视角促进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对策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为特征,以低碳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将环境和经济联系起来的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经济模式。在低碳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国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外包业为重点的低碳产业,努力让服务外包成为低碳经济新的增长极。在现实层面上,服务外包正在成为地方政府产业升级转型的重点方向,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日趋明显。简而言之,基于低碳视角发展服务外包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1制定国家级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中国的服务外包业起步晚,发展尚不成熟,需要政府部门借鉴其他服务外包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趋势、有利于我国服务外包健康有序发展的服务外包发展战略,并有步骤地加以推进。要明确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业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将发展服务外包业作为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要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在我国现已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和领域确立先发优势,以其带动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全面发展。要制定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优惠政策,对迅速增加的BPO市场和KPO市场,要尽快规范现有服务外包企业的管理流程,加强科学引导,促进我国服务外包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对取得CMM证书的企业应进行奖励,并加大宣传,鼓励国内相关企业取得国际高级质量认证书。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传统上,企业是将一些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本身则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专注于所擅长的核心业务,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随着全球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成本不断提高,一个企业往往难以独自拥有所有的核心技术资源,这就需要大力借助外部资源提升技术开发能力;而且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以及接包商接包水平的提升,发包商开始把一些类如研发、设计等部分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然而目前中国服务外包业的信息安全体系、诚信体系还不完善。企业在进行外包时,信息安全是最大的顾虑。迄今跨国公司在服务外包供应地的选择上,对中国存在着专利技术外泄的顾虑,从而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服务外包承接业务的开展。[4]因此,必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企业在服务外包中必须明确对知识产权的归属,建立有效的核心技术风险防范机制,加大对服务外包活动中可能涉及的商业机密的保护力度,为服务外包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3加强相关专业性人才培养。要建立相关的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加大对国际化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随着我国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力成本上的优势正在弱化,因此必须着力培养具有过硬技术和先进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外包企业所需的实用技能型人才。为此,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校企结合的服务外包人才综合培训和实验基地,对大学毕业生开展实训;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各类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合理设置服务外包类课程,力求使高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促进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智力资源。
4创新碳减排服务外包机制,推行低碳化管理。在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常增长的大背景下,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建立在碳能源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及生活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的严重威胁。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低碳经济”作为新型增长模式应运而生,并对人们价值理念和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日益广泛深入的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战略转型,标志着人类对过度损害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高碳排放、高耗能和高污染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否定,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以摆脱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5]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碳减排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这最终要落实到社会经济主体――企业的身上。企业为长期提高市场竞争力,必然会把一些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外部的专门企业来做,在此背景下,碳减排具有广阔的现实需求和战略发展前景。因此,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国际环境构建碳减排服务外包机制;同时,在整个服务外包价值链环节推行低碳化管理,以抢占低碳经济先机和产业制高点,真正实现全面化的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1]李凡. 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0, (9).
[2]王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技投资,2010,(2).
[3]明燕飞,盛琼瑶.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的交易成本及其控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11).
[4]徐勇.服务外包:理论解释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
[5]段红霞.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2).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Outsourc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carbon Economy
Guan 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7,China)
Abstract:Outsourcing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China. But with its development, many problems have emerged, such as imbalanced structure, weak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an acute shortage of specialized personnel, inefficient management of lowcarbon, etc..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solutions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utsourcing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lowcarbon economy. It is also essential to regulate and perfect the national strategy with the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Meanwhil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ake advantage of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to innovate carbon reduction service outsourcing mechanism and implement lowcarbon manage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transition to the lowcarbon economy in China.
一、引言
“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低碳旅游”这一概念于2009年在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提出,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低碳经济的积极响应方式。国内外关于低碳旅游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国外低碳旅游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公众对低碳旅游的态度、旅游业碳排放(如旅游交通的碳排放、旅游目的地的碳排放、碳排放税等等)的测定及旅游业减碳措施等三个方面。
国内低碳旅游研究处于理论探索阶段,专家、学者主要关注低碳旅游的概念、发展思路、低碳景区及低碳旅游目的地的评价体系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国内外对舒适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旅游舒适度及旅游服务质量方面,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气候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气候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以及气候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旅行社和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等方面,主要研究者有马丽君、孙根年等。
综上所述,将低碳理念引入舒适旅游研究当中,对低碳舒适旅游活动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基本没有,国内外的研究在这一领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低碳不一定舒适,同样,舒适也不一定低碳,本论文主要从“既低碳又舒适”视角来来分析旅游活动,拟探讨低碳舒适旅游活动的含义及低碳舒适旅游活动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二、低碳舒适旅游
低碳舒适旅游,顾名思义就是既低碳又舒适的旅游活动,即在旅游过程中,在提倡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不降低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的旅游活动。低碳是客观的,是能够量化的,是硬指标;而舒适则是主观的,很难被量化,是软指标;所以在低碳舒适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的心态及旅游行业所提供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三、低碳舒适旅游监控与保障体系构建
(一)构建原则
1、低碳性原则
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气象组织共同的研究报告表明:全球旅游业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重来源途径。以2005年为例,全球旅游部门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人类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其中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占了2%,纯旅游业的碳排放量占到3%。可见旅游业在发展的同时,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样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旅游业应该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积极响应,在整个旅游行业当中,尽可能少的排放二氧化碳。《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节能环保,推进低碳旅游方式,在全行业推进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的道路,促进旅游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舒适性原则
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是给自己生理及心理减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花钱买享受,买服务”,《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善监管体系,提高游客满意度,建立以游客满意度为核心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在低碳前提下,要尽可能的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服务。
3、综合性原则
低碳舒适旅游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旅游活动要素角度考虑,低碳舒适旅游活动涉及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考虑,低碳舒适旅游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景区)及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有密切联系;从旅游空间过程角度考虑,低碳舒适旅游活动与旅游客源地、旅游通道、旅游目的地等密切相关;从旅游效果角度考虑,低碳舒适旅游既要节能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又要保证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使其感到旅游过程是舒适的。
4、协调性原则
低碳不一定舒适,同样,舒适也不一定低碳。低碳舒适旅游的效果是既低碳又舒适的旅游,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既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又要使其在生理和心理上感到舒适。这就要求旅游利益相关者相互协调,相互理解,构建和谐旅游。政府部门应对低碳舒适旅游的发展提供必要支持;旅游目的地(景区)应将低碳理念融入景区的建设和管理当中,加强低碳化建设与管理;旅游企业等应在低碳的前提下,给旅游者提供舒适的服务;旅游者应改变传统的旅游观点,树立低碳旅游理念,在旅游过程中尽量选择低碳消费生活方式,减少碳的排放。
(二)指标体系
根据低碳舒适性旅游监控与保障体系指标构建原则,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活动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设计相关评价指标,在咨询相关专家、旅游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监控与保障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和增减,最终依据层次分析法的相关原理,确定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及指标层组成的低碳舒适旅游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见表1)。
四、讨论与展望
低碳舒适旅游涉及众多方面和因素,要构建完善合理的低碳舒适旅游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本文只是对于这一理论体系进行初步探讨和尝试,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众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指标选取问题
低碳舒适旅游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同时与旅游者、政府相关部门、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景区)及社区居民等旅游利益相关者密切相关,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及专家咨询等方法构建的低碳舒适旅游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只是对这一体系的初步认识,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低碳舒适旅游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二)指标重要性程度问题
对指标重要性程度进行定量化(赋权重)的方法有很多,有客观赋值法,有主观赋值法。低碳舒适旅游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涉及指标众多,每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差异较大,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指标有各自的认识,这就需要集思广益,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因素。本认为采取三角模糊数综合评价法及层次分析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但需要做大量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要涉及不同的旅游利益相关者。
(三)指标量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