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贸合作论文范文

经贸合作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贸合作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贸合作论文

第1篇

(一)当前中非经济贸易合作现状

首先,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现实,中非之间的经济贸易额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非洲地区经济的腾飞,中非贸易额年增幅不断提高。其次,中非贸易比重在我国对外贸易额中所占的比例持续上升,并且非洲在对外贸易比重方面与过去相比也有较大的提升,我国作为非洲的重要贸易合作伙伴,在非洲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另外,在中非贸易商品结构方面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结构态势,非洲主要向我国出口燃料和矿产品,而我国主要向非洲出口制造业产品。最后,从总体上来看,非洲对我国贸易顺差,但是个体对我国逆差,这主要是因为在非洲除了少数国家以外,大部分非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经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二)当前中非经济贸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非经济贸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首先,中非贸易合作关系的基础四资源禀赋差异,这种合作出发点对双边贸易关系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首先来自西方国家中非贸易的恶意揣测,认为我国利用经济方式对非洲进行资源掠夺,破坏了中非经贸合作环境。非洲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也在不断发展,这对我国大量的制造业产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有些国家正在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中非贸易合作形势不乐观,加上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以石油、矿产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中非贸易形势面临新的挑战。其次,由于我国和非洲经济仍然处在发展阶段,并且中非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范围较窄、中国企业对非洲市场的自信心较低等原因,中非贸易合作总量仍然处在较低的层次。

二、中非经济贸易合作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大非洲进口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非经济贸易合作关系,加大非洲进口是未来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趋势。首先,要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增加非洲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占有量,这是改变当前中非经贸关系逆差状况的重要措施,在于我国有着良好外交关系的非洲欠发达国家95%税目产品输华免关税的待遇措施要得到切实的落实,并且在未来考虑将这一比例提高到97%,进一步优化相关制度细则,促进非洲国家出口创汇。其次,建立促进非洲非资源类的产品宣传销售平台,创新营销手段,为非洲企业建立良好的宣传和推介环境,为其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二)改善我国出口

改善我国出口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要对我国出口非洲的市场秩序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强化质量监督机制,严把质量关,禁止向非洲地区出口劣质产品和残次品。其次,要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进行不断的提升,在非洲地区建立良好的品牌效应,增强营销渠道等等,强化企业的国际经营模式,不断提升我国出口贸易的品质。

(三)强化中非经贸合作的便利性

强化和促进中非经贸合作的便利性是未来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时期中非经贸合作的必然要求。首先,落实相关会议规定,利用法律援助、资本融资等方式方法,帮助非洲国家对其海关、商检的设施进行调整和改善,提高非洲国家的清关效率。其次,要在海关、税务、质检、产品标准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沟通,强化我国同非洲地区在部门对口合作、业务合作机制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基于双边经济发展现状和相关制度措施,借鉴国际经济法和国际贸易法等相关制度规定,建立符合相关制度的便于经贸合作的合作机制。最后,积极跟进贸易便利化中的“单一窗口”合作协议的落实工作,不断提高中非贸易合作的便利性。(四)在整体上优化中非经贸合作在整体上优化中非经贸合作是解决当前中非经贸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未来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体上优化中非经贸合作,最主要的就是要用投资代替部分制造业在产品对非洲出口,紧紧把握当前非洲国家工业化发展初期的良好机遇,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下,在非洲地区开展绿地投资、劳动密集型产品投资等,逐步降低中低端制造产品对非洲的出口,是深化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措施。

三、结束语

第2篇

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国际经贸商务发展迅速,并且面临不少挑战。作为法律文件的外贸合同也将在规范国际经贸运作,促进国际经贸发展,防范国际支付风险,巩固国际经贸成果等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外贸合同订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外贸合同概述

外贸合同是买卖双方通过磋商就某项或某些商品在国际间的买卖问题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而达成的书面协议,是外贸文件中最常见的形式。国际货物买卖正是以这种合同为中心进行的。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都应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倘若发生不属于不可抗力或其他免责范围内的不符合同规定的行为或不行为,就构成违约,违约方就应赔偿对方因此而造成的失。如违约方不赔偿或不按对方的实际损失进行赔偿,对方就有权视不同情况采取合理措施以取得法律保护。

一般而言,构成一项有效的外贸合同的必备条件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是买卖双方当事人应具有法律行为的资格和能力;其二是国际贸易合同是买卖双方的法律行为,不是单方面的行为,所以,必须双方当事人表示意思一致,这种合同才能成立;其三是国际贸易合同是商务合同,是有偿的交换;其四是合同的标的和内容必须合法;其五是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和审批手续。

二、外贸订立中存在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争取合同文本的起草

当买卖双方就交易的条款经过频繁的磋商与函电、电邮往来,达成一致意见后,就进入合同签约阶段,于是有了合同由谁起草的问题。一般来说,合同文本由谁起草,谁就容易掌握主动。因为口头洽商的内容要形成文字有一个过程,有时仅仅是一字之差,意思则有很大区别。合同起草的一方在合同拟写过程中,可以根据双方协商的内容,认真考虑写入合同中的每一条款,斟酌选用对自己有利的措辞,安排条款的顺序或解释有关条款。而对方即使认真审议了合同中的各项条款,但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对词意的理解也会不同,很难避免不出漏洞。所以应重视合同文本的起草,尽量争取起草合同文本。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要与对方共同起草合同文本。起草合同的文本,需要做许多工作,这可以同谈判的准备工作结合起来。

2.注重外贸合同的中英文翻译

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业务中,合同一般都采用中英两种语言文字写成,而且两种文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因此,在实际业务中,经常需要对合同条款进行翻译。一般认为,涉外合同的翻译需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忠于原文。即译文要忠实再现原文的涵义,不能有任何的违反和疏漏,尤其对合同的前文(Premble),及本文(body)中的具体条款(specificconditions)和有效期限(duration)的翻译要特别慎重。具体来讲,对于价格条款、数量、单价等重要数据万万不可以译错,否则很可能会因小的疏错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二,符合国际贸易惯例。一个合同的当事人对于对方国家的习惯解释,往往不甚了解,常会引起当事人之间的误解、争议和诉讼。为此,一些国际组织制定了在国际上已被广泛采用的规则,形成了一般的国际贸易惯例,最典型的就是贸易术语。而英语合同的格式、条款、用词和符号等也都应该按照该行业的国际贸易惯例翻译,力争做到对合同的翻译符合国际贸易惯例。其三尽量使用规范的法律用语。由于依法成立的合同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起草合同的业务人士习惯使用法律术语,以显示其准确、规范、威严的特色。因此,翻译过程中,尽量使用确切的法律名词、术语和用词,使译文准确而不含糊,严谨而无漏洞。

3.各种贸易术语慎重使用

在国际贸易中,最常用的贸易术语是FOB,CFR和CIF。这三种贸易术语有许多相同之处,如风险都是货物在装运港有效越过船舷时由卖方转移给买方;交货地点都在装运港船上;三者都属干象征货,即卖方凭单履行文货,买方凭单履行付欺,只要卖方提供正确、齐全的符合合同规定的单据,买方就要服行付款义务而不管货物。但在实际业务中,三种贸易术语对买卖双方所承担的风险又有所不同。

第3篇

一、成功举办第七届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

2012年7月26日,第七届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在台北市圆山饭店举行。该次论坛由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广西桂台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协会和广西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

第七届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有以下特点:

一是主题明确,紧扣两岸关系和经贸文化合作发展趋势。第七届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的主题是:“共同推进ECFA实施 深化两岸产业合作”,重点研讨在两岸和平发展新形势下,桂台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成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定机遇,创新合作机制,务实推进双方合作。论坛设立3个主要议题:推动ECFA落实,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两岸产业合作的路径与制度创新;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成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定机遇促进桂台产业合作。二是由于论坛主题和议题是台湾业界关注的重点,引发岛内企业界、学术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参与。由于再次当选,两岸关系继续朝着良性互动方向发展,推动ECFA落实成为两岸互动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也是台湾业界关注的重点。在只有1个月准备时间,又值台湾学校放假的情况下,仍然邀请到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台商投资经营协会理事长、海基会、亚洲台湾商会联合总会顾问陈明璋博士,淡江大学中国大陆所张五岳所长,中华经济研究院刘大年研究员,台湾大学国发所杜震华教授等台湾著名学者参会演讲,台湾企业界人士20多人参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蓝天立出席论坛并致辞,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詹火生主持会议并致辞,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吕余生主持会议并做主题发言。广西社科分团全体专家学者以及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管委会、广西投资集团、广西旅游投资集团等单位的嘉宾参会,参会的桂台嘉宾共50多人。三是就利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ECFA进一步落实的机遇,广西有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加强与台湾的经贸文化合作,共同促进资源整合,合作开拓包括东盟在内的国际市场达成广泛共识。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和实施,为两岸产业合作奠定制度基础。特别是2011年1月1日ECFA贸易、服务贸易早期收获全面实施后,到现在已经开始第二阶段降税,超过早期收获产品总数94%的货物均已实现零关税,两岸货物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充分发挥了两岸产业优势,为进一步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桂台两地资源互补,产业合作基础良好,在ECFA背景下,双方加强和深化产业合作正逢其时。广西邻近东盟,具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前沿的独特优势,北部湾经济区有条件成为ECFA特殊补充与关税减让、市场开放、产业合作的主要试验区,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等中心城市将在桂台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产业合作方面,桂台双方可以加大电子、石化、汽车、能源、钢铁、生物制药、精细化工、轻工食品等制造业领域合作;继续深化农业合作;全面拓展金融、港口物流、文化、旅游、教育等服务业领域合作,促进产业全面升级,共同开发国际品牌,开拓包括东盟在内的国际市场。四是反响良好。广西电视台和中国新闻社等新闻媒体对论坛进行了全程跟踪采访,香港文汇报、台湾和国内新闻媒体也对论坛进行采访报道。

二、与台湾学术界开展广泛交流

广西社科分团发挥自身特点,与台湾学术界开展了广泛交流,达成了加强合作、共同建设学术交流平台的共识。

广西社科分团作为以广西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为主的学界代表团,发挥自身优势,精心选择了台湾不同类型的学术机构和智库,与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中华经济研究院、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等台湾智库开展了以“社科研究与智库建设”为主题的座谈交流活动,重点讨论了加强智库合作,共同促进桂台交流合作等议题。在与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的座谈中,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詹火生董事长指出,广西与台湾共同主办的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成功举办了七届,已经成为两岸稳定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更是基金会推动的与海南博鳌论坛、福建两岸关系论坛并重的重点交流平台之一,今后仍要继续推动。对于广西社会科学院吕余生院长提出的就桂台合作具体议题开展研讨的建议,詹火生董事长表示支持。在与中华经济研究院的交流中,双方学者就人才培养合作,桂台农业、产业经济、文化合作,面向东盟的交流合作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中华经济研究院东协(东盟)研究中心表达了与广西社会科学院建立稳定交流合作关系的愿望。在与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的座谈中,双方达成了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就共同感兴趣的两岸交流和桂台合作具体课题开展合作研究的共识。这三个不同类型的台湾智库均表示愿与包括广西社会科学院在内的广西智库合作,共同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开展桂台合作课题研讨。

第4篇

经济贸易毕业论文范文一:地区经济贸易进展思索

山东省,作为整个发展规划的整体,在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45429.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0.9%。在全省共同的努力下,成为继广东、江苏之后,第三个迈入四万亿俱乐部的成员。这就表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有了经济强省做保障,再结合地市之间的贸易合作,最终实现整合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联动全省经济贸易的科学和谐发展。针对这一目标,本文提出了通过聚类分析的分析方法,将全山东省的17个地市进行初步的筛选统计,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使具有一定的联动优势的城市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同时在顾全整个区域的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将全省的资源进行合理再分配,保证一部分有区位优势的地区能够率先发展国际贸易,而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及其周边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青岛,位于整个蓝色经济区的中心位置,整个山东省的东南部,副省级城市,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被誉为中国品牌之都、世界啤酒之都和世界帆船之都。在2011年1月,国务院批准青岛市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城市,全市进出口总额1191.3亿美元,港口吞吐量35012万吨,实际利用外资28.4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2.8%。烟台市,地处山东省的东部,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内以及东亚地区国际性港口城市、商贸城市和旅游城市。综合其发展潜力,烟台被中国社科院评为未来10年最具潜力城市之一。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整体规划中,烟台市将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港口城市、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和旅游度假胜地。日照,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整个蓝色经济区的南部,是黄海之滨的新兴港口城市。日照城市的经济发展依靠港口优势,临港工业迅猛发展。与其他城市相比,日照市的临港工业将以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为发展模式,逐步延伸至山东省的其他城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在经济生产总值方面,2010年日照市已经突破了1000亿,其中在第二产业方面,增加值561.55元,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为突破600亿元,这充分体现了日照作为港口城市,发展港口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威海,地处山东半岛的东部,是我国沿海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旅游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威海市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50强城市之一,2011年全市的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大关,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因此,威海进入到蓝色经济区依靠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大力发展其对外贸易。潍坊,位于山东省的中部,同时也位于蓝色经济区的中心位置,是山东半岛都市群最大城市。与之前的四个城市相比,对外开放的港口优势不明显。但是,潍坊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经济发展之路。在2011年,潍坊市实现生产总值3541.85亿元,增长11%。至2011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57家,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因此,潍坊市在第二产业方面比其他城市具有更大的优势,极大地稳固了半岛地区的经济贸易基础。东营,位于山东省的中北部,位于黄河入海口,胜利油田的所在地,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年轻的城市。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2600亿,保持着较快的增长,人均生产总值迈入十万元大关。胜利油田,作为中国第二大油田,涵盖石油勘探、钻采、管道输送、石油化学品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等各个领域。石油行业关乎到整个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从国际形势和国家贸易的角度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石油仍将是世界的主要能源,而石油勘探行业势必将被国际投资者看重,从而注入大量资金,引导石油行业进入新的阶段。滨州,位于鲁西北地区,整个蓝色经济区的最西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海岸线共240公里。作为渤海湾重要的城市,滨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是鲁西北地区重要的机械制造、纺织、印染行业城市。虽然整体的经济状况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但是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京津唐地区的重要的交通要道,滨州还是为整个经济区的贸易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上七个城市共同组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上述现状可以看出:城市之间有各自的发展轨迹,同时又有相同之处。所以,我们在分析经济区对地区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和采取的措施时,既要考虑共性,又要考虑特性。

各城市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

分析城市经济贸易的发展,需要建立可靠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但要有经济区发展的特色,应包括:经济总量方面、一二三产业方面、经济区贸易发展的重要行业方面等。这些指标作为对各个城市的描述,为了便于更好地找到各个城市之间的差距,将样本城市之间的各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应用

1、聚类分析法的原理描述

聚类分析是按照数据本身的结构特征对数据进行分类的一种探索性统计方法。聚类的实质就是按照数据距离的远近将数据分为若干各类别,是的类别内数据的差异尽可能的小,类别间差异尽可能的大。分析的基本步骤在确定距离的基本定义和类别间的距离的计算方式,然后依照类别见的远近,通过把距离接近的数据归类到可能的聚类结果,最终利用相应的指标来确定能够分成几类。对蓝色经济区城市的不同数据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处理,具有改变之前经验分析法的无法从数据本身定量的分析的弊端。因此,从可得到的数据着手,运用聚类分析方法从蓝色经济区的数据本身的数值之间的特征对数据进行分类。具体而言,将现有统计指标作为基础,以经济区各个城市的数据为对象,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合理的蓝色经济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测量的分类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统计得出不同类别的特征值。

2、实证研究

根据上述的原理,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个地市的数据进行收集。

3、结果分析

从数值结果的角度来看表明:第一步距离水平最小为2.75857,对应的聚类是:(潍坊,滨州)。第二步距离水平次小为3.04030,对应的聚类为:(青岛,烟台)。如此继续下去,最终凝聚为1.从聚类分析图形结果树状图来看,将相似水平指定在51.9228,那么从左向右,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青岛和烟台;第二类是威海;第三类是日照;第四类是潍坊和滨州;第五类是东营。由此可以看出,山东省境内的各个城市发展存在不小的差异,但又存在共性。从类型上看:第一类的青岛和烟台这两个地区的相似水平很高。因为两个城市相临,同时是国家开放的沿海城市,地理位置俱佳,在面积、人口方面,两座城市的数据相似。随着近几年来交通通讯不断地发展,青岛和烟系更加紧密。特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立,将两城的合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从良性发展的角度上讲,青岛和烟台在某些优势领域要积极地加入竞争因素,既保证了发展,又充满了活力。值得一提的是,两座城市的民营企业在大的良好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环境中蓬勃发展,在金融危机来临时没有大量破产,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经营和国家政策支持,迎难而上,实现了增长,稳固了青岛和烟台在整个蓝色经济区核心的地位。第二类威海和第三类日照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从社会环境角度上讲,都是全国闻名。这个良好的条件为威海日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调。但是,地处青岛、烟台这两座核心城市周围还是为两座城市的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不小的影响,加之两座城市面积较小、人口较少的特点,经济发展的确收到了很大的限制和影响。因此,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向核心城市吸收经验,而且结合着自身的特点,有重点的发展。通过蓝色经济区的建立,能够助推这两座新兴城市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第四类的潍坊和滨州相似水平在七个城市中最高。两座城市均有悠久的历史,都出现过众多名人和历史古迹。但是,碍于地理位置的影响,没有像其他沿海城市一样,大力发展自己的进出口外贸行业,转而发展第一和第二产业,保持着第一、第二产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步调,并且在这两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蓝色经济区的建立为城市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指明了新的方向。作为整个经济区的后备地区,扮演者供给第一产业产品和第二产业产品的角色,同时不断的改善城市的经济贸易发展的方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软硬件结合,走出属于自己的经济发展的道路。第五类是东营市。作为石油之城,东营的发展在深化第二产业的同时,逐渐向发展第三产业倾斜。东营的各项人均指标均名列山东省的前茅,所以,在发展整体经济的同时需要注重人力资本的投入,着重培养高新人才,为人才创造成长的环境,并且投身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为整个蓝色经济区的对外贸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结束语

本文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七座城市进行分析,通过数据的处理,可以发现城市在发展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同时需要积极地与其他周边城市合作学习,找到自身的不足,做到城市之间相互联动,共同促进山东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经济贸易毕业论文范文二:中非经济贸易合作论文

一、当前中非经济贸易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中非经济贸易合作现状

首先,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现实,中非之间的经济贸易额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非洲地区经济的腾飞,中非贸易额年增幅不断提高。其次,中非贸易比重在我国对外贸易额中所占的比例持续上升,并且非洲在对外贸易比重方面与过去相比也有较大的提升,我国作为非洲的重要贸易合作伙伴,在非洲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另外,在中非贸易商品结构方面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结构态势,非洲主要向我国出口燃料和矿产品,而我国主要向非洲出口制造业产品。最后,从总体上来看,非洲对我国贸易顺差,但是个体对我国逆差,这主要是因为在非洲除了少数国家以外,大部分非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经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二)当前中非经济贸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非经济贸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首先,中非贸易合作关系的基础四资源禀赋差异,这种合作出发点对双边贸易关系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首先来自西方国家中非贸易的恶意揣测,认为我国利用经济方式对非洲进行资源掠夺,破坏了中非经贸合作环境。非洲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也在不断发展,这对我国大量的制造业产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有些国家正在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中非贸易合作形势不乐观,加上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以石油、矿产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中非贸易形势面临新的挑战。其次,由于我国和非洲经济仍然处在发展阶段,并且中非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范围较窄、中国企业对非洲市场的自信心较低等原因,中非贸易合作总量仍然处在较低的层次。

二、中非经济贸易合作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大非洲进口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非经济贸易合作关系,加大非洲进口是未来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趋势。首先,要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增加非洲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占有量,这是改变当前中非经贸关系逆差状况的重要措施,在于我国有着良好外交关系的非洲欠发达国家95%税目产品输华免关税的待遇措施要得到切实的落实,并且在未来考虑将这一比例提高到97%,进一步优化相关制度细则,促进非洲国家出口创汇。其次,建立促进非洲非资源类的产品宣传销售平台,创新营销手段,为非洲企业建立良好的宣传和推介环境,为其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二)改善我国出口

改善我国出口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要对我国出口非洲的市场秩序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强化质量监督机制,严把质量关,禁止向非洲地区出口劣质产品和残次品。其次,要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进行不断的提升,在非洲地区建立良好的品牌效应,增强营销渠道等等,强化企业的国际经营模式,不断提升我国出口贸易的品质。

(三)强化中非经贸合作的便利性

强化和促进中非经贸合作的便利性是未来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时期中非经贸合作的必然要求。首先,落实相关会议规定,利用法律援助、资本融资等方式方法,帮助非洲国家对其海关、商检的设施进行调整和改善,提高非洲国家的清关效率。其次,要在海关、税务、质检、产品标准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沟通,强化我国同非洲地区在部门对口合作、业务合作机制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基于双边经济发展现状和相关制度措施,借鉴国际经济法和国际贸易法等相关制度规定,建立符合相关制度的便于经贸合作的合作机制。最后,积极跟进贸易便利化中的单一窗口合作协议的落实工作,不断提高中非贸易合作的便利性。(四)在整体上优化中非经贸合作在整体上优化中非经贸合作是解决当前中非经贸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未来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体上优化中非经贸合作,最主要的就是要用投资代替部分制造业在产品对非洲出口,紧紧把握当前非洲国家工业化发展初期的良好机遇,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下,在非洲地区开展绿地投资、劳动密集型产品投资等,逐步降低中低端制造产品对非洲的出口,是深化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措施。

第5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实施加速了香港和内地经济的融合,促进了两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回顾了cepa实施以来的进展情况,分析了cepa对香港和内地经济的影响尤其是珠三角各地区的经济的影响,并以此为前提,分析在cepa协议的基础上内地与台湾经贸关系的发展方向。 

 

 

 

1 cepa协议的签署 

 

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kong,简称cepa)在香港签署,并于2004年1月1目的正式实施。在香港与大陆签定cepa后,澳门也签署了“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cepa是在一个主权国家内两个独立关税区之间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框架。是区域贸易自由化的一个新尝试。这是中国签署的第一个实质性自由贸易协定,是在对外经济贸易领域所采取的又一重要举措,标志着中国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迈出重要一步。 

 

2 cepa协议的内容和背景 

 

在2003年6月与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之后,又分别在2004年10月27日签署的《(安排>补充协议》;05年10月18日签署的《<安排>补充协议二》;2006年6月27日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三》。2007年6月29日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四》。2008年7月29日香港特区政府与商务部签署新一轮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五也于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cepa其核心内容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三方面。总体目标是逐步减少或消除内地与港澳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最终实现内地与港澳的贸易自由化。 

香港是内地最大的转口基地、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而内地作为香港经济的腹地,已是香港最大的港产品贸易出口、进口及转口对象,为香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香港也是内地的最大投资者,截至2008年12月底,内地累计批准港资项目298620个,累计吸收香港直接投资3495.7亿美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着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再提升一个层次,就需要在经贸合作机制和合作体制上有所创新。减少和消除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中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内地与香港之间各项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经济上的融合,成为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与经济发展内在要求。 

 

3 cepa协议对港澳及内地经济的影响 

 

自2004年1月1日cepa实施以来,促进了香港产业结构升级。对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民生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cepa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金融旅游合作和专业人员资格互认等方面对港澳作出了开放程度较大的优惠安排。 

在货物贸易方面,目前已享受到零关税优惠的港澳产品已达2178种。基本囊括了港澳全部现有产品,并为未来有可能在港澳地区投资生产的产品预留了发展空间。截至2008年5月底,内地累计进口港澳零关税产品16.6亿美元,免征关税额12.3亿人民币。在服务贸易方面,内地在金融、法律、会计、建筑、旅游、医疗、物流等40个领域分别对港澳实施了221项和209项开放措施,涉及内地30多个政府部门。多数行业对港澳投资放宽或取消股权限制,降低注册资本、资质条件等门槛,放宽投资地域和经营范围等。已有2322家港澳企业按照cepa的优惠条件申请投资内地。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内地与港澳在贸易投资促进,通关便利化,电子商务,法律法规透明度,商品检验检疫、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中小企业合作,产业合作、保护知识产权合作和品牌合作9个方面加强了合作;已有1154家符合cepa服务提供者资格的香港公司按照有关优惠条件投资内地;内地累计赴香港“个人游”旅客超过2500万人次,占同期内地赴香港游客的41%;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累计达439家,市值占香港股市总值的58%。

cepa是类似于自由贸易区的协议。遵循了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香港和内地之间的产业有明显差异,互补性较强。在内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内地引人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主要来源的就是香港。cepa建立后,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经贸合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两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双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因而,cepa的积极影响不仅仅限于香港,而是对内地的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促进作用。粗略分析,cepa对内地经济的影响大概有几个方面:第一,港澳对内地的扩大投资,进一步促进内地产业升级和调整,从宏观层面促进内地产业竞争力;第二,有利于内地和港澳资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三,由于更低的门槛,鼓励港澳资金流向中西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第四,奠定三地经济—体化基础。 

与内地其他地区相比,cepa对珠三角的意义尤为明显。虽然ce-pa打破了珠三角独霸港澳的优势,但是同时也给珠三角与港澳进行更深入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优越条件。cepa协议中的各项优惠条件清除了两地在经贸往来上的制度障碍,使得珠三角与港澳经济合作的成本进一步下降。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珠三角将在cepa框架下寻求新的定位。 

cepa对广东省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创造不少新的就业岗位。据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2004年广东省港澳企业增长较快,全年新登记港澳资企业5066户、投资金额96.7亿美元、注册资本63.1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同期增长17.9%、2.3%和7.1%。其中,港澳服务业企业增长迅速,全年新登记1259户,投资总额28.9亿美元,注册资本17.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6.9%、11.6%、14.8%,占全年新登记港澳资企业三项指标的24.9%、29.9%和28.8%。与香港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如位于珠三角东部的东莞、深圳等地受惠更大。 

在制造业充分合作的基础上,香港和内地在服务领域上也有进一步的发展。根据广东省政府的“十五”规划,第三产业规模从2000年的3600亿人民币的增加值上升到2005年的6800亿元,几乎翻一番。而这一时期,香港服务业的强势无疑将对广东经济发展形成新的动力。由于香港服务业的介入,广东在印刷业、旅游业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中介、市场调查与咨询等服务产业也将加快发展。更加便利化的服务对广东的招商引资提供的良好的环境。除此之外,随着在2009年1月1日cepa补充协议五的实施,旅游、医疗、教育、福利机构等更多的专业领域进一步扩大对香港的开放,粤港两地的服务贸易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4 cepa协议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内地与港澳cepa协议的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与此同时,与内地隔海想望的台湾是否也能够参与自由贸易的过程当中,取得和港澳同等的贸易地位,也是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福建;东盟;经贸合作;契机;对策

一、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现状

(一)投资方面

东盟是福建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区之一。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福建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业逐渐展开,东盟已经成为福建首选的对外投资地区,东盟国家来闽投资主要集中在东盟的五个老成员国,这五个国家占东盟在闽投资总额的90.24%。截止2008年底,东盟在福建省累计投资3426项,合同外资金额83.8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4.07亿美元;福建省核准在东盟设立境外企业86家,累计投资金额2.8亿美元,项目涉及贸易、铁矿开发、木材加工、农业开发等方面。我国与东盟之间实现“零关税”贸易,借此机会,福建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在东盟的投资。

(二)机电产品贸易方面

福建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从2002年的9.04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12.41亿美元,其中95%以上为戴尔、松下电子等外资企业以加工贸易形式进口的电子元器件,东盟成为福建重要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地。福建的机电产品对东盟的出口额从2002年的5.72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3.00亿美元,每年均提供40%的出口增量。机电产品出口种类不断丰富,发电机、船舶、液晶显示器、汽配等多种产品对东盟年出口额突破亿美元。

(三)民营企业与东盟的贸易方面

福建积极鼓励省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开展对东盟国家的投资,扶持福建省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电子、机械、轻工、纺织、建材、医药、家用电器行业的对外发展;充分利用华人、华侨的特殊桥梁作用,扩大福建省机电、轻纺等产品对东盟的出口。2010年前7月,福建私营企业对东盟进出口29亿美元,增长69.9%,占同期福建对东盟贸易总额的41.1%;福建省民营企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规模日益壮大,在双方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福建省对东盟进出口的主导。

(四)对外工程和劳务输出方面

目前东盟已经成为福建省第一大对外工程承包市场和第一大劳务输出市场,目前已近30家企业在东盟从事劳务、海产品加工、电机制造等行业。2006年福建省对东盟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总金额332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7041万美元,劳务输出2961人。福建省正在进一步加大对东盟市场的开拓力度,为实现中国与东盟提出的“2010年双边年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五)旅游合作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来闽旅游人数不断上升,2006年,东盟国家有25万人来福建观光,2009年1-10月份来闽旅游的外国游客达到139.17万人次,其中接待东南亚五国游客12.35万人次,占到了8.8%。东盟游客主要来自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福建人均收入迅速提高,居民出境旅游快速增长。由于地缘、亲缘的关系,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福建出境游者的首选之地。

二、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契机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刺激效应

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在政治上有利于促进和巩固中国与东盟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有利于改善双方的地缘政治环境,保障区域安全,而且也为福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发展机遇。首先,其有利于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促进福建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增长。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各成员国关税将大幅降低,这为福建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对东盟出口提供机遇。同时CAFTA贸易便利化进程,将涉及各国之间通关、检验检疫、产品技术标准、市场准入门槛、人员流动便利等诸多环节的衔接和相互承认,非关税壁垒将逐步消除,区内贸易、相互投资将大大方便;其次,其有利于优势互补及合理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互补性。东盟各国资源丰富,以盛产橡胶、矿产品、石油、塑料原料和树木等原材料闻名,而福建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与东盟产品相比,福建的服装、鞋类、食品加工、车辆零配件、小型机械等产品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福建与东盟存在不同产业间的贸易互补性,可以说在双方之间一种新型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循环机制已初现端倪;最后,其为福建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便利的区域性市场。目前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启动,福建企业投资于区域内可以享受到区域内国家相互开放市场和提供优惠的好处,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福建对东盟的投资。

(二)2010年东盟六国的零关税效应

从2010年1月1日起,我国对进口东盟的7000种产品实行零关税,东盟方面也将作类似安排,这将为福建省机电产品、农产品、建材、鞋服等行业对接东盟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在建材行业方面,目前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用住宅建设出现新一轮热潮,其建材产品大多数依赖进口,每年建材的进口需求额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这不仅为福建民营资本创造了投资机会,同样也为建材供应商带来巨大的商机;在机电产品方面,东盟已成为福建主要的机电中间产品来源地,机电产品一直是福建出口东盟的最大宗商品,其中外资企业占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55%,如捷联电子的液晶监视器、冠捷电子的CRT监视器、友达广电的液晶显示板、厦门建松电器的电动机;在纺织鞋服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则为中国制造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力市场。零关税必然会带来低成本,因此福建企业可将规模效应应用于东盟报价上,有益于提高成交量。目前,我省与东盟之间呈现的主要是一种规避贸易壁垒的区域性合作关系,企业利用关税优惠,将线纱、布料、鞋材等中间产品出口到东盟,再加工成鞋服成品后在当地销售,或使用东盟的配额出口到欧美地区。

(三)以海西建设为依据开展投资合作

海峡两岸的经济融合,无疑为东盟十国加速发展创造更多机会。东盟是台湾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福建省可以结合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积极寻求与尚未被纳入自贸区的中国台湾地区分享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台商可以通过在福建建立合作基地来拓展东盟市场。目前在福建从事加工贸易的台资企业,销往东盟地区的产品占很大比重。海西建设可以加强台商在福建投资,从地缘、人缘还是从合作的基础等方面得到很多的便利。利用在福建已设立或者进一步设立的投资合作平台,台资企业出口东盟各国的产品将同样有机会享受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这对于促进福建与东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 转贴于

三、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的直接投资

首先,要积极引导福建民间资本投向东盟。调查数据显示福建民间融资金额仅次于浙江,但是由于大量的民间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而处于闲置的状态,去东盟投资一方面可以为这些富余的民间资本找到出路,另一方面,对于福建民间资本来说,进一步扩大东盟合作的机遇已经到来;其次,加大对东盟各国“边际产业”转移力度。新加坡和文莱在人均收入水平上居东盟国家的第一层次;马来西亚和泰国属于第二层次;印尼和菲律宾属于第三层次;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是第四层次。东盟这种多层次的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使得福建企业在东盟中下游国家进行投资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成为福建转移“边际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场所。东盟中下游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并且实施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这些国家的经济与福建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文化背景方面的类似性构成了东盟国家的区位比较优势,可以减少福建投资的进入障碍;再次,引导台商以与大陆商家合资方式投资东盟。

(二)利用产业结构互补,进一步扩大双方经贸合作

东盟各国与福建贸易互补,特点各异。工业方面,福建产业基础完备、产品性价比高,建材、船舶、汽配、纺织服装、鞋类等产品出口优势明显,东盟为其提供6亿人口的大市场,同时也是福建资源型、原料型产品、高科技零部件的重要来源地;农业方面,相对于东盟优质水稻、棕榈油、橡胶和热带水果等,福建深加工的水产品、蔬菜以及柑橘等具有互补优势;服务业方面,福建在建筑、海运服务等方面竞争力较强,而东盟则在航空运输、金融、酒店、会展、旅游服务方面独具特色。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结构互补性就是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的直接驱动力。因此,双方应充分利用这种贸易互补性,加强合作交流。

(三)改善民营企业的管理机制,加大开拓东盟市场的力度

福建省民营企业应着力发展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产业群,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在东盟国家打造强有力的、具有保税功能的特色产业区,鼓励并带动相关企业进行投资,以现有优势产业的多元化战略来拓展区域产业集群的宽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区域产业的附加价值,构建福建—东盟国家中小企业合作的平台。

(四)加强企业跨国经营人才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是适应市场竞争的基石,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因而,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吸收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将是企业壮大自身规模、开拓东盟市场的紧迫任务。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地分析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从制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地招揽人才;其次,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重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留住高素质人才。

(五)政府要构建投资促进体系与服务体系

政府在企业开拓东盟市场中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其支持体系是促进福建企业海外投资的制度保障,因此,政府应着重提供经济合作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等服务。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健全信息服务体系。政府应发挥和利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投资促进平台,加快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加大信息服务力度,不断增强中介机构在促进对东盟的出口和投资中的地位,协助民营企业产品的出口,引导发挥涉外经济咨询、法律、会计、市场调研等中介机构作用,为福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保障;其次,政府应进一步简化手续,简化项目核准,以高效的管理和服务降低企业行政成本。

第7篇

关键词:商务信函;中俄贸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81-02

一、中俄商贸基础和前景

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日益密切的交往,中俄的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两国建立了政治上的互信,在国际事务和地区合作方面成功合作,双边经贸关系取得稳步的发展。两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合作创造了极大的需求。中俄这两个邻国的贸易往来,成为促进两国发展、繁荣世界经济的重要课题。

目前两国关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随着中俄关系的深入发展,当前,中俄合作正进入一个战略转型期,即从以政治安全为主,转为以经济合作为先导的阶段。中俄经贸合作的潜力是很大的,预计在双方共同努力之下,两国在经贸合作,特别是在投资这一重要领域的合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商务信函对俄贸易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应当看到,对于同为转型国家的中国和俄罗斯来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操作起来,远比发展在其他领域的双边合作要困难而复杂得多。要长期、顺利地推进双边经贸合作,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需要做很多工作。在这种形势下,商务信函作为沟通商业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贸易的成败与否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规范、礼貌、得体的商务信函能够为贸易伙伴展现出良好的企业形象,体现出严谨的工作作风,促进贸易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反之则会阻碍商业贸易的进行,甚至造成贸易分歧和摩擦。所以,商务信函的作用举足轻重。

三、商务信函用语特点对贸易的影响

(一)商务信函用语简洁,是高效工作的一种体现形式

这些年来,高科技的广泛使用实现了人们工作效率的大大提高,为了追求时间的最大利用效率,在贸易领域中总是运用最简短的表达方式表示最大化的意思。所以商务信函总是会采用简单明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避免冗长繁琐的句子,使读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清楚地知道信函中传递出的信息。这样一种沟通的形式,既节约了时间,又达到了传达信息的目的,同时简洁的语言,传递出了工作中利落的工作作风,也符合商业活动的正式性。如今的现代商务活动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工作效率,所以商务信函中用词的简洁可以体现出良好的工作作风和高效的办事效率。

如果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越直截了当的表达越显出寄信人的诚意,所以在商务信函中,尽量多地使用实词,不拐弯抹角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对读者表达礼貌的方式。同时,一些尽可能避免的虚词,在书写商务信函的时候也要尽量不用,以达到简洁的目的。

(二)商务信函用语精准,是清晰表达的一种要求

商务信函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一个是传递信息,即告诉对方自己的想法或者已知事实;另一个就是敦促收信人要做的事情。故准确地选择表达所需要的词汇是很关键的。同时,令收信人感兴趣的内容也是使他们阅读和回复的重要前提。而运用一些准确的实词能够帮助收信人保持阅读兴趣,使他们能够清晰地知道信函所要传达的信息和内容。相反,语义模糊或者使用虚词过多的商务信函只会浪费收信人的时间,并且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用词精确,无可厚非也是体现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的一种形式。精准的用词,能够体现出高效的工作作风,同样,拖沓冗长的商务信函,给商务伙伴一种拖泥带水的感觉,不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从而不利于商务活动的开展。所以,在书写商务信函的时候,要注意到用词的精准。

(三)商务信函用语肯定,态度积极,是公司自信的一种暗示

主动句能使全文的语气显得积极,所以在商务信函中多用主动语气,就能够给读者充分的主动的暗示,显示出发信人的自信。反之,如果总是采用否定的词语或者语式,则会给读者传递出一种消极的态度,不利于商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积极语气的使用能够促进双方的友谊,能够保持和客户的良好关系,也维护了企业形象,有利于双方长期贸易关系的确立和维持。

积极的态度和语气能给贸易伙伴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合作态度,表明对双方开展贸易的自信和期待,正是这样的一种态度,才能塑造出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工作态度,从而有利于贸易的顺利开展。同时,要多在信函中使用肯定语气代替否定语气,尽量用肯定词代替否定词,以达到积极的效果。

(四)商务信函用语亲切,是加强沟通的重要手段

亲切随和的商务用语可以给读者造成良好的印象,反映出公司优质的服务和态度,从而间接上也促进了贸易的顺利进行。同时,对于信函中的承诺的履行,也是公司信誉的一种体现,透露出一种企业文化和人格认同。友好、谦逊的书信表达方式不仅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也为商业活动的开展铺平了道路,促进商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经济效益。

(五)规范准确的贸易信函能够促进商务谈判的开展

商务信函用语要简洁准确,避免过多的自然段,而是要最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最多的意思。采取正确的语言表达形式,注意商务信函中表达的规范,尽量避免在沟通中出现误会,以保证贸易活动顺利开展和进行,是非常重要的。而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准确地表达方式和规范的语言使用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所以从事贸易活动者应该注意自己平时在这些方面的训练和提高。

四、在商务信函中运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首先是由美国哲学家Grice提出的,在他看来,表述时所用的词语远远不能完全涵盖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所以在表达的时候,所传达的目的是很重要的。同时,Grice还指出,合理的语言编码间有着合理的联系。而他所指的合作原则包括数量、质量、关系、方式四个方面,数量是指所说的话不累赘,不重复包含信息;而质量是指所说的话要有理有据,不含有不真实的成分;关系指的就是所说的话要互相之间相关联;而方式是指用语简洁,语义清楚没有歧义。同时,Leech于1983年提出了礼貌原则,他指出:礼貌原则作为合作原则的补充,包含得体、包容、称赞、协同等方面。

在商务信函中,双方的交流主要通过信函这种书面的方式进行,于是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必然体现在信函当中。具体体现如下:

(一)信息的完整性

一封质量良好的商业信函必须包含充分的信息,既不过量也不出现信息短缺。信息的完整既表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信息的质量上。

俄语经贸信函的正文通常按一定的格式书写,包括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开头部分写明发文的主要目的,此前与发文内容有关的会晤和来往信函,问题提出的依据、产生的原因等;主体部分用于连贯、详细地阐释问题;结尾部分应有针对性,由一个自然段组成,包含2―4句话。第一句话通常对所述内容进行总结,下一句话通常要包含请求、要求、指示等用语。

这三个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相互孤立,彼此矛盾或重复。这种结构上的划分是相对的,亦可根据信函的用途和目的使用其他结构形式。

(二)信息的有效性

Grice为质量原则所定的标准时:能够确保信函内容足够真实可信,不可出现错误信息或是证据不足的信息。在书写商业信函的时候,贸易双方都必须保证所传达给对方的信息真实有效,力求每个细节,每个环节都是正确的,禁得起考验的。同时,在数字的处理上,必须认真仔细,保证正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俄语经贸信函中的数词通常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一千以上的数字从个位算起,每三位一进,书写时通常每隔三位留一个空格。设计精准的数额时,应在数字之后的括号内表明数额的大写形式,例如:

12 000(двенадцатьтысяч)1.2万

400 000(четырестатысяч)40万

(三)信息的关联性和简洁性

在处理商务信函信息的时候,要注意,不同的信函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同的,所以每一个基本的交流层面都必须互相关联,避免脱节的现象产生。

同时,要尽量使用简洁明晰的结构来使所要表达的内容一目了然,尽量避免有歧义的词语的运用。同时,商务信函中清晰的表达能给对方一种精炼的感觉,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促成商务交易的成功开展。

俄语经贸信函中的某些词语和连接词通常可以用缩写形式,例如:

тоесть―т.е.(即)

сегогода―с.г.(今年)

и другие―идр.(等)

五、结论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开展,中俄两个邻国的双边关系有了较快的发展,他们在地区合作上也呈现出越来越蓬勃的发展面貌。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随着政治关系的日益牢固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贸易往来也愈加频繁,这样,起到沟通作用的俄语商务信函的地位也愈加重要,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作者投身此中。

参考文献

[1]董德福.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诉求,2004.

[2]黄颖.发展我国与俄罗斯贸易关系之我见[J].北方经贸,2005.

[3]胡明媚.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问题探讨,2005.

[4]季塔连科.中国振兴东北战略与中俄合作,2004.

[5]江华.论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03.

[6]李保民.简论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防范,2006

[7]李辉杰.中俄贸易存在大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4.

[8]李炳言.中俄综述:共同为建设发展与和谐的世界履行责任, 2008.

[9]刘全顺.中俄贸易合作向战略高度发展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

[10]凌激.关于规范对俄贸易的几点思考[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

[11]陆南泉.对中俄经贸合作形式的几点分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7).

[12]冒天启.中俄经济贸易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在第三届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上的发言.2008.

[13]彭华.直面“全球化”的中国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 2003.

[14]秦宣仁.国际贸易,2003年第11期.

[15]孙晓郁.面向未来的中俄贸易.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第8篇

近年来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往来频繁,中欧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时期,为您编辑了中国与欧盟经济的发展讨论。

中国与欧盟经济的发展讨论

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虽然双方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

一、中欧经贸发展的特点

1.中欧经贸合作呈现互补性

中国和欧盟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市场,彼此间的经贸关系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相互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欧盟拥有庞大的剩余资本,在技术的转让上比较开放,又极度依赖世界贸易。欧盟所具有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与资本优势使得中国通过发展中欧关系获得了更大的出口市场、更好的技术来源与更多的资本来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对欧盟也是极具吸引力的。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市场、与欧盟差异较大的产业结构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都是欧盟国家所缺少和追求的区位优势,是处于去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良好去处。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外,欧盟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按实际投入计算,欧盟是对华第二大投资者,另外,还是中国最大的技术供应者。

2.双边贸易呈现不对称性

从中欧双边贸易的增长率考察,近10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大多数年份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长率都高于中国对世界的同一指标。与此相反的是,同期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增长率普遍低于中国与世界的这一指标;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产品对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欧盟出口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这表明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存在着高度的不对称性;从中欧双方在彼此市场所占份额看,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贸易额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而欧盟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约占欧盟出口总额的7%左右,这同样说明了欧盟市场对中国的重要程度高于中国市场对欧盟的重要程度。

二、中欧经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欧盟对华反倾销力度不断增强

欧盟是最早发起对中国反倾销的地区,就当前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发展态势而言,欧盟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案件的次数持续升高,其立案频率和涉案金额均大大超过往年水平。在对中国产品调查的案件中,欧盟官员的核查比以往更为严厉,在关键的给予中国企业个案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欧盟方面更是大幅度倒退,拒绝承认的理由几近蛮横无理。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依据该组织相关法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积极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包括欧盟国家在内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不公平贸易做法同样以反倾销的方式予以积极的反击。

2.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中利用非关税壁垒措施进行贸易保护的力度呈不断加强的趋势。欧盟是最早认识到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 重要性的国家,其成员国亦是设置技术壁垒最严重的国家。由于中欧在经济和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中国的传统出口产品极易受到技术壁垒的封锁。欧盟的贸易政策有关中国的条文带有明显的歧视性。中国入世后各种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作用的消失或减弱,欧盟更加依赖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标准等措施来限制中国产品,保护欧盟的产业。入世后,因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中国很难一下子完全适应欧盟的各种技术标准,欧盟技术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法规,这必将成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

三、我国拓展欧盟市场的策略

1.实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战略

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大都属于中低档的商品,不适应欧盟高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我国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向实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战略。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努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二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档次和质量水平,提高其附加值,其别要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增强其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

2.建立为外贸企业服务的预警机制

国家要建立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对欧盟的技术标准、技术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进行研究,密切关注欧盟TBT的最新动态,及时预警信息,使对欧出口企业提早做好准备,以避免某项标准正式颁布时措手不及。

3.加强与欧盟的磋商,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地位的转变,加快经济贸易制度与国际的全面接轨,同时进一步抓住入世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论坛,并利用中欧关系良好的发展势头,争取与欧盟的进一步谈判,促使其提早修改现行立法,早日承认中国整体的市场经济地位或者要求其降低对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标准。

第9篇

[论文摘要]随着中美之间贸易量的增大和 经济 全球化的 发展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则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只有全面认清了中美贸易摩擦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努力使贸易摩擦对我国经贸方面的负面影响减弱到最低的限度。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层出不穷,对两国经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中美之间存在的巨大贸易差额问题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

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3867.5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12.8%。其中美对华出口652.4亿美元,增长18.2%;进口3215.1亿美元,增长11.7%。与此同时,2007年美对华贸易逆差达2562.7亿美元,增长10.2%,占同期美货物逆差总额的31.4%,逆差金额和占比均创 历史 新高。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两国间经常项目收支的逆差,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1.5%,会发生激烈摩擦;超过2%,就会引发报复行动;如国对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那就是 政治 问题。美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给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提供了借口,美国贸易保护势力不断借题发挥。

(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与市场拓展之间的矛盾

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拥有市场份额的多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代,各国经济发展对市场,特别是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市场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可以预见,在今后的一段较长时期内,寻求和占领新的市场仍将是各种经济力量争夺的焦点。就中美贸易关系来讲,美国要求在资本、能源、通信、航空等领域进一步打开

中美两国 经济 在相互依存关系中的不对等性,决定了中美贸易摩擦必然会成为一种常态,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引发中美贸易摩擦因素,维护两国贸易的健康 发展 ,努力把中美贸易摩擦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性降到最低。

(一)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二)加强两国政府间的协商。

加强中美两国政府定期和不定期会谈,及时交流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和看法,积极主动的解决贸易争端。例如,中美两国于2006年9月启动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迄今为止共举行了四次就事关中美经济关系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达成了许多共识,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有力的推动了中美经贸合作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中俄关系;贸易限制

伴随中俄两国的贸易关系持续发展,合作领域日益全面和深化。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两国在贸易秩序、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却成为相互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加强,这一矛盾日益凸显。

一、贸易限制较多

1、关税壁垒限制。俄罗斯关税壁垒较高。为保护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俄罗斯加强了对进口的调控。其整体平均关税税率为10.5%,但汽车、烟、酒、糖等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为25%―30%,服装、鞋、轻纺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为15%―20%。并经常通过临时性提高某些进口商品关税的做法限制进口。近几年来俄罗斯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略有下降,但是仍然有10%以上商品被征收25%以上的高关税,包括汽车、塑料制品、部分纺织面料及服装、白糖、烟草、酒精等,上述商品的平均进口税率高达30%。俄罗斯征收较高关税的产品正是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产品,十分不利于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另外,俄罗斯对中国进口产品实施的歧视性的政策。也使中俄贸易受到制约。

2、技术壁垒限制。俄罗斯针对进口商品制定的许多质量标准,高于中国的同类商品的质量标准,尤其是在食品、服装、家用电器方面,由于两国质量标准体系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并且俄罗斯针对中国商品的技术贸易壁垒还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更不利于扩大我方商品的出口。从市场供给现状来看,当今的俄罗斯各类进口商品应有尽有,我国的出口商面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随着俄罗斯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大,其消费市场需求已呈现出多层次化的发展趋势,虽然中国在中低档商品方面仍将会有一定市场,但在高端消费市场中,欧美、韩日对俄出口仍居于主导地位。面对这一事实,我们需要改变经营策略,以推动双边贸易的深入发展。

3、投资壁垒限制。俄在发展对外经济的过程中重视外资的引进,为此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力求减少对外国投资者经营活动的限制,以扩大吸引外资的规模。但俄罗斯现行的投资管理制度仍然在事实上对外国投资造成了经营障碍。例如,俄罗斯颁布的《外国投资法》明确规定,俄罗斯联邦政府应为外国投资者设立单一的注册登记管理机关,但至今这一规定尚未落实。实践中,俄罗斯还要求外国企业在俄罗斯境内每增设一家分支机构,都必须重新登记注册,给外国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额外的费用支出。俄罗斯还明确规定外国投资不得进人俄罗斯战略性产业,包括武器生产、核材料生产、核设施建设、海洋渔港水利设施建设、卫生防疫及战略矿藏的开发等39种产业。对允许外资进人的部分产业,俄罗斯仍保留了各种限制,具体包括:电信业;白酒业;航空业;银行业。

二、贸易环境欠佳

1、对俄出口竞争激烈。目前,中国对俄罗斯出口产品以中低档商品为主,随着俄罗斯市场体制的建立、经济的恢复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消费品位提高,对商品质量有较高的要求,追求中高档商品的消费已成为消费时尚。而欧美各国产品质量较好,适应俄罗斯位市场需求,对中国产品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例如,在鞋类领域,俄罗斯鞋类市场上70%一80%的产品仍然来源于进口。目前,俄罗斯的鞋业市场形成了意大利、中国和俄罗斯本国产品三分天下的局面。中国鞋类出口数量在俄罗斯进口市场居于首位,但市场定位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平均售价在10美元以下;俄罗斯是意大利鞋业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意大利鞋在俄罗斯平均售价高于30美元。在汽车领域,尽管汽车已成为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大宗商品,但在整车和汽车零配件出口上中国既面临来自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竞争,也遭遇到来自日、韩等亚洲国家的激烈竞争。目前中国商品主要占领俄罗斯中低档汽车市场,而在这一市场上又面临着俄罗斯产汽车的激烈竞争,俄罗斯厂商凭借其价格优势和良好的售后服务网络占据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加强售后服务,将关乎未来中国对俄罗斯汽车出口的可持续性。

2、银行机构运作不规范。在贸易秩序以及金融秩序不规范的前提下,许多企业和个人的不合法贸易活动不能通过正常的结算渠道,因此两国银行间正常贸易结算业务难以大规模开展;同时,由于易货贸易已不能符合世界经济的发展,而现汇贸易又难以在中俄贸易中得到广泛运用,加上结算手段不足,结算通道不畅都制约了双方的贸易。一方面,俄罗斯银行普遍缺乏信誉,使外商深受其害。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限制储户取款的自由;二是任意改变储户意志,严重损害其经营利益;三是俄罗斯银行倒闭频繁,使外国公司和个人的存款损失严重。尽管俄罗斯对原有的银行体制进行了改革,但目前银行的现状仍难以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金融机构在对俄贸易过程中,也存在制度上的缺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制定和形成明确的对俄汇率机制。虽然外汇管理部门允许和鼓励外汇指定银行对卢布和人民币进行挂牌交易但由于卢布币值不稳,收购容易卖出难使银行不敢挂牌经营。二是本币现钞结算的核销政策还存在一些弊端。由于相应的出口退税和出口创汇补贴政策没有落实,用人民币办理核销则没有相应的奖励政策。三是非贸易结算未纳入到本币结算中影响了本币结算业务的扩大。

3、法律法规不健全。由于中俄两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在法律制度上双方都没有为两国进行经贸合作提供有效的保障。在俄罗斯企业私有化进程加快、法人更迭频繁的情况下,我方和俄方贸易企业之间经常出现被骗和拖欠债务的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双方经贸合作的发展。而中俄两国的人治思想都比较浓,加之市场体制不健全,往往借助于行政手段对上述问题进行干预。而政府行为有时违背了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法治精神,这就要求完善中俄贸易法律法规,使边贸尽快走上法制轨道,同时尽力减少政府对具体经济行为的干预,政府主要从宏观方面调控经济,用政策指导边贸运作,使双方企业家和商人依法进行贸易活动。

总之,在中俄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总体形势向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应采取有力措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通过进一步规范双边贸易的秩序,改善投资环境。加强科技创新,走品牌化道路,从而实现更广泛地占领俄罗斯市场的经济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朝显阳.中俄经贸合作驶入快车道――访中国驻俄使馆公使衔参赞高锡云[N].光明日报,2007-07-17.

[2]朱泾涛.新时期中俄经贸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第11篇

阿拉伯语是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联盟22个成员国的官方语言,也是联合国大会使用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随着我国同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建交和与之在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方面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对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阿拉伯国家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经贸对象。因此近年来我国总体缺乏阿拉伯语人才,而懂得阿拉伯语经贸写作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匮乏,针对此现象,就阿拉伯语经贸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知识以及在开设此课程的后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进行一些分析。

二、阿拉伯语经贸应用文写作在阿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1.写作在阿拉伯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写作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当今的社会在不断发展,种种信息的传递、交流,无一不需要写作。因此,写作的作用与意义将显得更为重大和深远。社会越发达,文化、科学技术越先进,对人们写作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而写文章对于学习各种专业的大学生都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于外语学习者更是如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具有阿拉伯语应用能力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因此,如何提高阿语学习者的应用能力成为阿拉伯语教学中需要着实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而阿拉伯语写作正是对其语言综合能力运用尤其是交际能力的最好体现,也是检测学生语言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由此可见,阿拉伯语写作在阿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2.阿拉伯语经贸应用文写作在阿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双方在经贸领域保持着良好、稳定的发展势头。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阿双边关系的不断发展,经贸领域需要大批既懂得经贸知识,又精通阿拉伯语的复合型人才。阿拉伯语经贸应用文书是中阿经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为适应中阿经贸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和大专院校等阿语专业对阿语经贸写作的需求,如何使学生掌握好阿拉伯语经贸应用文写作则更加成为阿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三、经贸应用文概述

1.基本概念:所谓经贸应用文,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应用文体,指经贸领域的应用文。它的内容、使用等与其它应用文有较大的区别。它是财经和贸易实践活动中专用的文书,是在经贸工作中加强管理、相互沟通、提高效益的工具。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2.经贸应用文写作的特点(1)实用性: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某个具体目的,是写作应用文的根本意图。因此,它首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是它区别于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议论文、说明文的根本特点。(2)时效性:运用效果是最好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练习和实践。(3)专业性:这一点是经贸应用文最突出的特点,写作者必须具备相关的素养和知识,包括专业词汇及语言习惯等等。经贸知识直接涉及生产资料、生产关系、经济管理、市场和商品等方面。在文体表达方面,准确科学的数据和经贸述语也是不可或缺的。(4)规范性:就是指其语言既要符合国内的规定与习惯,也要符合国际惯例,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经贸应用文的语言要求基于经贸应用文写作的以上几个特点,它的语言就必须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平实:由于它的实用性,区别于散文等,要求语言平实易懂即可。(2)简练:经贸应用文的写作又是奔着一定商业贸易活动的达成而写作的,因此它的语言要求简洁。(3)准确:应用文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语言要求的准确性。(4)得体:基于规范性,它的语言要得体,一般要遵守一定的格式和语言规则和习惯。

4.经贸应用文写作中选择材料的标准(1)真实:即写入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有半点虚假在里面。(2)切题:即内容要有针对性,要紧扣主旨。(3)恰当:可从以下几点说明。①所选材料要具有典型性,要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要有代表性,说服力强。②选择对比材料进行说明。③选择正反材料进行说明。④选择定性和定量材料:就是指不仅仅单靠文字就能描述清楚的事情时,需要加入具体的数据甚至图表来做定量说明,可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更加鲜明清晰,具有说服力。(4)新颖:经贸活动是一种不断发展、极具时代感的活动,所以所选材料必须要与时俱进,要做到与最新的商贸动态相符合。

四、阿拉伯语经贸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阿拉伯语经贸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贸应用文写作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经贸应用文写作能力,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从教师方面来讲。由于本课程的性质属于应用文体,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这就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甚至有些教师仅仅是利用教材中的内容照本宣科,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失去了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信心。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性的讲解,对于实践性的练习较少,轻视了对学生的经贸写作能力的培养。(2)从学生方面来讲。很多学生对于经贸阿拉伯语写作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认为这与阿拉伯语专业学习的联系不大,不会影响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对其重视的程度不够,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浅尝辄止。由于教师多是理论性的讲解,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实践练习较少,其写作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2.改进阿拉伯语经贸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途径和方法(1)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他们尽可能了解阿拉伯语经贸写作课程的重要性。(2)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除了分析教材中的例子外,可以结合实际找出一些典型且具体现实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3)强化写作理论教学,使学生努力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写作技能。深入调查研究,要求学生掌握各类经贸应用文的运用,加强实践练习,使经贸应用文与现实、与业务操作等联系紧密。需要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乃至理解,学习上才能举一反三。(4)熟悉文体特点,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经贸应用文内容比较灵活,这就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的训练,注意所选材料必须要有一定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广阔性,使之具有相关的商业贸易方面的专业知识。(5)加强学生阿拉伯语语言文字功底的训练。①拓宽词汇量,训练学生用词的准确性。②增加学生的阅读量。③加强阿拉伯语基本功的训练,如基本语法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多多遣词造句,具有基本的写作能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经贸专业写作的能力。④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由于文字简练是经贸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所以这就需要要求学生努力做到语言简洁明了。

五、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东盟;文献信息;搜集;整理;开发利用

1 前 言

从2001年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至今,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广西是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在与东盟国家全方位的开放与合作中,图书馆做好东盟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开发利用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东盟文献信息是指有关研究东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以及民俗风情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料,包括书籍、报纸、期刊、网络资源等。图书馆应做好东盟文献信息的建设工作,将各种获取到的文献资源进行整合加工,让用户更好地同步获取经济文化发展的信息,从而达到发挥南方省(自治区)图书馆尤其是广西图书馆界在其区域信息中心的作用。

2 东盟文献信息资源的现状及问题

这些年来,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的地方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及其他科研部门均重视对东盟文献的收藏,各自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东盟文献资源收藏体系。一些图书馆还成立了专门的东盟文献资料室或资料中心,所藏也相当丰富。

2.1 各类图书馆的东盟信息资料库已初具规模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早在多年前就建立了东盟文献专题阅览室,收藏有与东盟国家相关的图书文献1 000多种,共2 000多册。近年来,该馆搜集了大量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相关的各类宣传资料,包括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出版社、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等单位的宣传资料,如博览会标志、会刊、光盘、招商书等,建立了《东南亚风情资源库》《东南亚研究论文库》《中国—东盟博览会》三个东南亚数据库。这些资料具有专指性和连贯性,记载了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历史,具有很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价值[1],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东盟文献信息中心于2008年成立,拥有国内较为完整的东盟文献资料体系,东盟语言原版图书1.4万余册、报刊80余种,支撑亚非语言文学教学、科研的中外文图书24.3万册。其中,越、泰文资料的收藏规模在全国同类高校中首屈一指。依托这些资料,该校东盟课题研究蔚然成风。据统计,近10年来该校获得厅部级以上涉及东南亚研究科研项目的就有117项,为该校获得亚非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民族学博士点建设资格创造了条件,对该校东盟学科群教学科研的建设及“民族性、地方性、国际性”的办学定位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厦门大学的东南亚研究中心保持了东南亚资料搜集方面在国内的领先地位。目前,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拥有国内高校中面积最大、东南亚研究领域图书种类最齐全、资料最丰富的独立资料室。经过47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心现有馆藏图书4.2万册,其中英文版本书籍1万册;报刊1 630种,英文报刊880种;近1万份专题研究论文。该资料室已成为国内公认最好的东南亚研究资料中心之一。

此外,深圳、云南等地的图书馆也都相继建立了与东盟研究相关的信息中心。

2.2 搜集、整理和开发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前,各图书馆的东盟信息资料中心在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的实际工作中,距离理想的建设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文献信息资料种类不全,文献资料结构不太合理。图书资料多,而期刊、科技报告、产品信息、档案、电子出版物等资料少;有关语言学习和各国旅游方面的资料多,能直接服务于中国—东盟的经济建设和技术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参考资料相对少;原版文献方面,越南、泰国的较多,其他国家的很少。

二是现已有的东盟文献资料没能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来,课题研究人员、留学人员、出国公办人员以及商务人士等对相关的文献信息的需求度很高,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比如图书馆相关的开发宣传工作不到位、文献使用不方便或因为读者本身检索意识不强等,使得整理出来的文献资料利用率较低。

3 东盟文献信息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的策略及方法

东盟文献信息资料要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就必须根据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建设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东盟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既要考虑全局,又要有侧重点,以购买为主、交流为辅。要考虑原版图书与中文版图书相结合、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相结合,尽可能系统地采集有关东盟国家的主要文献信息资料,同时还应该注重开发与宣传,提高东盟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3.1 有计划地搜集与整理

3.1.1 东盟纸质文献的采集。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复合型图书馆,在进行文献资源建设中,图书、期刊、报纸的采集都是首选的工作,而原版东盟文献的搜集难度较大,可以通过以下渠道采集:一是通过相关机构(如图书进出口公司、外文出版社等)订购有关东盟文献资料;二是请相关专家指导并推荐书目,派专人出国采购东盟文献,采购东盟各国政治、经济、贸易、法律、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图书及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尤其要搜集目前文献信息资源较少的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尼等国家的图书和音像资料;[2]三是通过中国—东盟图书展采集东盟文献。该书展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更是采集东盟文献的好时机。如“2009中国—东盟图书展”汇集了中国及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200多家出版机构的2 000多个品种、6 000余册图书和音像制品,内容涵盖经济、法律、历史、文化、旅游、地理、医药卫生及语言文学等诸多方面;四是与东盟各国图书馆建立交流关系,通过出版物交换、互赠等方式获取相关文献。由于期刊、报纸等资料更具时效性,因而对它们的采集也不容忽视,除了及时与报刊发行局联系做好当年的征订工作外,还应根据需要补购一些有价值的历年刊物和报纸。

3.1.2 东盟电子文献的采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献信息的载体形态在变化,印刷型出版物迅速地数字化,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使文献信息的利用空前便利。事实上,对当今用户来说,电子文献更方便检索和利用,而且价格相对便宜,这对东盟资料的采集更为有利。因此在东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我们应该加大对电子文献采集的比例,如超星电子图书,方正电子图书,中国知网收录的电子期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大型数据库以及相关东盟信息的影音视频资料,都应该列为重点采集范围。

3.1.3 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建立与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反映东盟各国历史现状和发展的网络文献信息资源不断涌现。网络信息的最大特点是及时、迅速,图书馆应加大力度搜集这些独具特色的信息源。为了保证搜索到的资料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网络资料的搜集应该以官方网站为主。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已相继建立了与东盟相关的信息资源官方网站,这类网站应该成为中国—东盟信息文献网络资源搜集的首选途径。

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caexpo.org/gb/home/index.html),能够最及时全面的提供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官方专题报道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动态。其东盟政策法规栏目和商机信息栏目,了各国的贸易政策以及机械、农业、建材、服装等各行各业的商机信息,能够给从事东盟商贸活动的相关人士提供快速便捷的信息。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网站(cafta.org.cn/),是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主办的官网,着重介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市场动态、东盟各国近期的商务活动等,在该网站可查询到最新最独到的专家分析。

除此之外,各地各机构建立的相关网站也不少,值得推荐的还有中国—东盟农资商会主办的中国—东盟农资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专栏、东盟10+3网站、南博网、中国东盟科技经济合作网、中国东南亚研究网、东盟秘书处、中思网东盟研究、东盟峰会等。

3.2 主动的开发与利用

要发挥东盟文献信息的社会作用,服务于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就必须把资源建设工作设计得更人性化、合理化,对东盟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主动开发,有针对性地对文献进行深加工,在增强信息产品实用性的基础上提高信息产品的价值。

3.2.1对采集到的文献信息进行加工。为提高文献信息的利用价值,图书馆应重视对资源的深度加工和整合,提炼出检索条件并进行合理分类,方便读者查询和获取。如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正在建设的特色数据库中就设有东盟文献信息数据库,其重点工作就是尽快把馆藏的东盟国家原版文献资源数字化,利用数字资源平台将数字化的特色文献资源以及搜集筛选出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纸质文献数字化产品、影音视频资料等资源进行整合,根据检索条件对元数据进行加工(如提取题名、责任者、出版者、主题关键词、摘要、来源、中图分类号、目录,对影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提供下载等),读者可以在数字资源平台上便捷地获取理想的文献信息,这样既可以很好地保存珍贵的特色文献资料, 又能使经过整合加工的特色资源成为整个信息网络中的共享资源,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价值。

3.2.2通过提高服务品质以扩大东盟文献信息的利用效果。根据读者的个性需求做好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目前,使用东盟文献信息的主要是科研人员、经贸工作人员、旅游人士、教师学生等,他们对信息产品的要求不尽相同,既有专业性的,也有多元化的。因此,必须针对不同读者用户的需求,将获取的原始文献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深入挖掘,科学地筛选、整合出更符合需求的信息,开发加工成可以直接使用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如向科研人员提供原始材料和数据,向经贸工作人员、教师学生提供可以直接采用的信息(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使得读者用户更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同时,图书馆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计划,如开展为读者提供代查、代检索、代整理、代翻译或影音视频资料的下载、截取、加工,等等,从原来等待用户上门的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做到思想主动,服务设计周到。

3.3 有效地揭示和宣传

丰富的东盟文献信息资源加上良好的信息服务体系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最好支持。图书馆对东盟信息的加工整理工作,既要开发出优秀的信息产品,也要形成优秀的服务品牌,更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用户的信息检索利用能力,使开发出来的东盟文献信息产品实现价值最大化。

3.3.1 加大宣传力度。图书馆可定期举行最新的东盟文献信息(包含科技、经济、学科、专业发展、方针政策等各方面的情报信息)会,结合本馆或本领域专家的教学、科研重点向读者用户提供经过专家们整理归纳、分析研究并且筛选出来的有效原始文献信息,或经过深加工的综述、专题述评、学科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还可将会上的讲稿定期编印,供读者用户索取。[3]同时,可以主动与社会各界联系,借助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包括商会、网站、研究所、高校专题研究中心等信息需求大户)的力量,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加工好的资源库进行宣传,使东盟文献信息产品被更多的用户所认识、了解和接受。

3.3.2 提高读者获取文献信息的能力。在东盟文献信息数据利用过程中,读者用户的检索使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文献信息的利用效果。因此图书馆有必要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读者用户举办“获取有效文献信息方法”讲座,为读者讲解信息检索的规则和原理以及挑选有效文献信息的方法,使读者熟悉图书馆信息系统的检索技术,避免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加快学习和研究工作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尹 睫,陈 莉.中国—东盟博览会对广西图书馆文献建设工作的影响[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第13篇

论文关键词: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

中亚五国与中国毗邻,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属于典型的大陆气候,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中亚五国在以土地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生产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如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等。然而,在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生产上还比较欠缺国际贸易论文,尤其是反季节水果、蔬菜以及加工农产品等。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的优势不在于农业生产资源而在于农业生产水平高,因此,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合作领域,尤其是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着十分广阔的合作前景。随着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和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布娲鹣·阿布拉2008)。总的来说,积极开展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加强农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和农产品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和资源性短缺农产品的供给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期刊网。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一)农产品贸易总量与趋势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由来已久,闻名与世的古丝绸之路就是双方经济贸易与文化往来的有力见证。在经贸交往的过程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形成了较好的历史基础。自2000年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给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规定把农业等领域作为经济合作的优先方向,并制定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和计划。2006年上合组织部长级会议也再次强调,要把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作为重大的合作领域。在近十年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得到的高速的发展。

2000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仅为10102万美元,其中出口2941万美元,进口7161万美元。到2009年国际贸易论文,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已经上升到52386万美元,其中出口27335万美元,进口25051万美元。不考虑物价与汇率的情况下,总贸易额增加了4.2倍,年均增长17.89%,其中出口增加了8.3倍,进口增加了2.5倍。从贸易趋势来看,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2年和2009年外,中国从中亚进口农产品要大于出口农产品,双边贸易一直呈逆差。从贸易总量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规模还较小,农产品贸易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重不到1%。

表1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进出口额

哈萨克

斯坦

吉尔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坦

土库曼

斯坦

乌兹别

克斯坦

中亚五

国合计

占中国农产品进口、出口及总额比重

2000年

出口额

13.49

2.97

0.27

2.09

10.59

29.41

0.18

进口额

47.30

7.16

3.43

3.71

10.01

71.61

0.37

进出口总额

60.79

10.13

3.70

5.80

20.60

101.02

0.28

2001年

出口额

16.55

3.50

0.51

2.47

11.68

34.71

0.21

进口额

49.22

13.10

2.12

1.12

2.99

68.56

0.03

进出口总额

65.77

16.60

2.63

3.59

14.67

103.27

0.05

2002年

出口额

29.28

5.60

1.14

2.42

11.77

50.21

0.27

进口额

17.32

3.04

0.77

0.42

24.66

46.22

0.21

进出口总额

46.60

8.64

1.91

2.84

36.43

96.43

0.24

2003年

出口额

34.81

7.90

4.12

1.49

10.17

58.48

0.26

进口额

48.05

6.74

13.60

3.50

162.84

234.72

0.77

进出口总额

82.86

14.64

17.72

4.99

173.01

293.20

0.56

2004年

出口额

30.14

7.80

2.27

1.66

15.46

57.33

0.24

进口额

51.90

13.56

3.36

9.91

339.40

418.13

0.99

进出口总额

82.04

21.36

5.63

11.57

354.86

475.46

0.72

2005年

出口额

53.83

21.90

2.38

3.07

15.38

96.57

0.35

进口额

42.90

17.74

5.49

16.90

389.98

473.00

1.05

进出口总额

96.73

39.64

7.87

19.97

405.36

569.57

0.78

2006年

出口额

54.12

60.05

3.78

1.80

15.92

135.67

0.42

进口额

61.45

28.86

7.42

9.40

512.28

619.41

1.20

进出口总额

115.57

88.91

11.20

11.20

528.20

755.08

0.90

2007年

出口额

85.19

74.79

6.68

2.59

24.81

194.07

0.50

进口额

35.22

34.17

1.45

21.48

320.15

412.47

0.63

进出口总额

120.41

108.97

8.13

24.07

344.96

606.54

0.58

2008年

出口额

123.62

90.67

9.23

6.71

39.57

269.79

0.81

进口额

26.72

42.76

3.82

24.73

291.60

389.64

0.45

进出口总额

150.34

133.43

13.05

31.44

331.17

659.43

0.55

2009年

出口额

127.16

94.01

12.12

6.31

33.75

273.35

0.67

进口额

19.19

10.50

3.28

27.65

189.88

250.51

0.33

进出口总额

146.35

104.51

15.40

33.96

223.63

523.86

0.45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计算期刊网。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贸易额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为6079万美元,2009年为14635万美元,年均增长9.18%,;出口稳步增长,进口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国际贸易论文,2007年开始出口大于进口。中国与吉尔吉斯坦的农产品贸易额较小,2000年为1013万美元,2009年为10451万美元,但发展速度很快,年均增长率为26.29%,2005年开始出口大于进口。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贸易额最小,2009年与两国的贸易额为4936万美元,只占中国与中亚农产品总贸易的9.4%,但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34%和19.33%,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产品贸易发展最快,2000年为2060万美元,2009年为22363万美元,年均增长26.93%,其中进、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4.2%和12.3%,进口远大于出口。

图1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变动趋势

(二)农产品贸易结构

1.市场分布

表2 中国在中亚五国农产品市场中的贸易比重 单位:%

年份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2000年

60.2

10.0

3.7

5.7

20.4

2001年

63.7

16.1

2.5

3.5

14.2

2002年

48.3

9.0

2.0

3.0

37.8

2003年

28.3

5.0

6.0

1.7

59.0

2004年

17.3

4.5

1.2

2.4

74.6

2005年

17.0

7.0

1.4

3.5

71.2

2006年

15.3

11.8

1.5

1.5

70.0

2007年

19.9

18.0

1.3

4.0

56.9

2008年

22.8

20.2

2.0

4.8

50.2

2009年

27.9

20.0

2.9

6.5

42.7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计算。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中,中哈贸易所占的比重在缩小,由2000年的60.2%下降到2009年的27.9%,其中出口比重有所上升国际贸易论文,由2000年的45.9%上升到2009年的46.5%,进口比重大幅度下降,由2000年的66.1%下降到2009年的7.7%。中吉农产品贸易比重增大,2000年为10%,2009年为20%,其中出口比重由10.1%上升到34.4%,进口比重由10%下降到4.2%。中塔、中土农产品贸易比重很小,变化也不大。中乌农产品贸易比重从2000年的20.4%先上升到2004年的74.6%,后又下降到2009年的42.7%,其中的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23%下降到2009年的12%,进口比重由2000年的53%上升到2009年的76%。可见,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市场逐渐呈现多元化,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是我国在中亚最大的出口市场,而乌兹别克斯坦是我国在中亚最大的进口市场。

2.产品结构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SITC)将农产品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代码为0)为食物及活动物,第二大类(代码为1)为饮料及烟类,第三大类(代码为2)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第四大类(代码为4)为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表3是2000—2009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各类农产品贸易额的平均值国际贸易论文,具体反映出中国与中亚的农产品贸易结构状况。

表3 中国与中亚五国四大类农产品的贸易状况单位:万美元

农产品

种类

进出口

哈萨克

斯坦

吉尔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塔

土库曼

斯坦

乌兹别

克斯坦

中亚

五国

第一类

进口

102.1

68.4

0.0

0.2

8.0

178.8

出口

5469.3

3518.2

375.0

262.7

1778.9

11404.1

第二类

进口

1.2

0.2

0.0

0.0

0.0

1.5

出口

80.8

95.2

0.7

0.0

0.6

177.3

第三类

进口

3886.5

1707.8

447.4

1188

22430

29660

出口

105.1

39.4

19.3

43.0

107.2

314.0

第四类

进口

2.9

0.0

0.0

0.0

0.0

2.9

出口

26.8

39.0

30.1

0.4

4.3

100.5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计算期刊网。

中国对中亚国家主要出口第一大类农产品,即食物及活动物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95%,中亚国家对中国主要出口第三大类农产品即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占出口总额的99.3%,其中主要是纺织纤维和未加工动植物原料等农产品;其他两类农产品贸易量较小,主要是我国对中亚的出口,而且在同一类农产品上,进、出口额差距很大。可见,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呈现产业间特征,总体上贸易结构较单一。

在具体农产品类别上,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贸易结构比较多样化,2009年除了烟草及烟草制品、动物油脂外,在其余类农产品上均发生了贸易,主要出口奶产品和蛋类、鱼及鱼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和混合食物制品,主要进口生皮及皮革、纺织纤维和未加工动植物原料。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产品贸易中,出口类别较多,大量出口肉及肉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和混合食物制品;进口类别较少国际贸易论文,主要进口生皮及皮革和纺织纤维。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贸易中,出口类别多于进口类别,对塔吉克斯坦主要出口谷物及谷物制品和混合食物原料,进口生皮及皮革;对土库曼斯坦主要出口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进口纺织纤维和未加工动植物原料。中乌农产品贸易中,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大量出口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进口只有纺织纤维和未加工动植物原料,值得注意的是,纺织纤维的进口远远大于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产品总出口,贸易结构单一,且极度不平衡。

二、研究方法及指标选择

(一)研究方法

两国间贸易的互补性可以从产品和贸易比重等角度来考察。从产品的角度看,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反映了某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如果两国在同类商品上的比较优势相似,则存在较强的竞争性,反之则互补性较强;产业内贸易指数反映了两国同类产品的双边贸易,通常该指数较低表明贸易呈产业间贸易特征,互补性强。从贸易比重的角度看,贸易强度指数反映了一国对另一国某类产品出口的比重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比重的比值国际贸易论文,该指数越大说明对方市场对于本国的重要性越高(凌振春2006)。

由于各个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单独用其中某个指标来衡量两国间的贸易关系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本文综合采用这些指标来判断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二)指标选择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由Balassa1965 年提出,通常被用来衡量一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其公式为:

RCAij=

其中Xij表示国家j的i 类商品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 的出口总值,Xiw 表示世界上i 类商品的出口总值,Xtw 表示世界出口总值。一般认为,RCA>1 表明该国在该类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RCA>2.5表明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期刊网。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衡量一国商品的竞争力有其局限性。首先,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所揭示的是商品流通领域的相对优势而非生产领域的相对优势。其次,它容易受产业和贸易政策的干扰;政府对本国产业的干预会引起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失真。

2.贸易强度指数(Trade Intensity Degree)

贸易强度指数反映两国间双边贸易额与他们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的关系。其公式为:

TIij=

其中Xij为国家i对国家j 的出口额;Xit为国家i 的出口总额;Xwj为世界对国家j 的出口额;Xwt为世界出口总额。TI 指数大于1表示i 国对j 国某商品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j 国在世界该商品进口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两国贸易关系较为紧密,反之亦然。贸易强度指数是一种反映结果的指标;通常两国间贸易互补性越强,该指数越高。

3.产业内贸易指数(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产业内贸易指数通常用来分析工业制成品贸易,笔者认为用来分析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同样可行。衡量产业内贸易的指标有多种,本文采用Grubel 和L loyd 1975 年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公式为:

IITij=1-

为i国k类别产品对j国的出口额;为i国k类别产品从j国的进口额。IIT的取值范围为[0,1],当IIT=0时,即有=0 或=0 国际贸易论文,表明该类农产品的全部贸易都为产业间贸易;IIT=1时,即有=,表明该类农产品的全部贸易都为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越低,反映两国的贸易特征越呈产业间贸易,互补性也就越强。

(三)数据来源及农产品统计范围

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期刊网。该数据库按协调编码制度(HS) 和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两种商品分类方法提供了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分产品和分流向的贸易统计数据。本文采用的分类方法是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对外贸易商品目录的SITC Rev. 3 分类。

农产品的统计范围。世界贸易组织(WTO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 )、欧盟及世界各国的统计机构对农产品有不同的定义。本文采用W TO 对农产品的定义,包括SITC 分类第0、1、2、4 条中的全部商品减去第2 条中的第27、28 款商品,也就是以0、1、2、4为首代码的四大类、具体分为22个子项目的农产品。

三、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

哈萨克斯斯坦和吉尔吉斯坦是我国在中亚最大的贸易出口国,贸易种类比较齐全,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非常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另外,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部分贸易数据不可得,无法计算其贸易指数,所以在实证分析中只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产品贸易指数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4。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RCA

从三个国家的RCA值可以看出,它们的优势农产品有很大的差异性,中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有:鱼及鱼制品(3.59)、蔬菜及水果(2.54)、未加工动植物原料(2.34),在纺织纤维上也有比较优势,但相对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来说,处于比较劣势;哈萨克斯坦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有:谷物及谷物制品(6.44)、纺织纤维(2.42);吉尔吉斯斯坦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有:奶产品和蛋类(2.48)、蔬菜及水果(3.85)、烟草及烟草制品(3.28)、生皮及皮革(1.71)、纺织纤维(5.80)。

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在小麦、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上具有出口比较优势国际贸易论文,而我国在鱼及鱼制品、纺织加工品等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出口优势。不同的出口优势是因为各国的资源禀赋存在很大差异,中亚国家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特别是我国稀缺的土地密集型产品如粮食、棉花等所需的土地等资源,其自然资源条件也很适宜农业生产,但缺乏农业生产所需的技术和资金;而我国一直以来就是农业生产大国,由于人口的压力不得不在农业生产与加工技术上不断地创新突破,积累了丰富的资金和技术,建立起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劳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上也就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布娲鹣·阿布拉2008)。

表4 2009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贸易指数

农产品类别(SITC Rev.3)

显示性优势指数RCA

贸易强度指数TI

产业内贸易指数IIT

中哈

哈中

中吉

吉中

中哈

中吉

00 活动物

0.76

0.02

1.76

0.00

6.50

0.00

0.00

0.00

1.00

01 肉及肉制品

0.52

0.00

0.08

0.00

31.96

46.44

0.00

0.00

0.00

02 奶产品和蛋类

0.09

0.11

2.48

1.51

0.00

0.63

0.00

0.00

0.00

03 鱼及鱼制品

3.59

0.72

0.03

0.29

0.12

0.15

0.00

0.33

0.00

04 谷物及谷物制品

0.28

6.44

0.28

2.39

0.00

5.04

0.00

0.00

0.00

05 蔬菜及水果

2.54

0.35

3.85

2.91

0.01

8.13

0.39

0.00

0.07

06 糖、糖制品及蜂蜜

0.76

0.24

0.10

0.02

0.00

0.03

0.00

0.00

0.00

07 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

0.79

0.13

0.37

0.15

0.16

0.60

0.00

0.02

0.00

08 动物饲料

0.92

0.45

0.00

0.12

0.00

0.00

0.00

0.00

1.00

09 混合食物制品

0.98

0.30

1.11

0.72

0.00

1.83

0.00

0.00

0.00

11 饮料

0.23

0.10

0.35

0.03

0.05

0.10

0.23

0.36

0.53

12 烟草及烟草制品

0.80

0.84

3.28

0.00

0.00

0.53

0.00

1.00

0.00

21 生皮及皮革

0.02

0.16

1.71

0.00

4.51

0.00

11.52

0.00

0.00

22 含油种子及油质水果

0.36

0.29

0.06

0.00

0.01

5.88

0.00

0.00

0.00

23 天然橡胶

0.31

0.00

0.00

2.08

0.00

95.01

0.00

0.00

0.00

24 软木及木材

0.58

0.00

0.00

0.49

0.00

0.00

0.00

0.00

1.00

25 纸浆与废纸

0.08

0.00

0.05

0.08

0.00

0.00

0.00

0.00

1.00

26 纺织纤维

1.71

2.42

5.80

0.33

0.49

0.14

0.35

0.08

0.05

29 未加工动植物原料

2.34

0.11

0.52

0.24

13.76

1.73

0.13

0.63

0.09

41 动物油脂

0.51

0.04

0.02

0.00

0.00

28.01

0.00

1.00

0.00

42 固态植物油脂

0.09

0.31

0.00

0.16

0.00

3.15

0.00

0.00

0.00

43 加工后的动植物油脂类

0.29

0.12

0.01

0.08

0.00

0.31

0.00

0.00

0.00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计算。

(二)贸易强度指数TI

在大部分农产品类别上,中哈、中吉贸易国之间的TI指数存在很大的差异,说明对方市场对本国的重要性在各类农产品上都基本不同,也就是说双方在这些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很强。中哈贸易中,在奶产品和蛋类、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天然橡胶等产品上,中哈TI指数大于1,说明在这些产品上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世界对哈萨克斯坦的出口水平;而在活动物、肉及肉制品、生皮及皮革、未加工动植物原料等产品上,哈中TI指数大于1,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世界水平,两国在上述农产品上贸易关系较为紧密,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吉贸易中国际贸易论文,在肉及肉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含油种子及油质水果、天然橡胶、动物油脂、固态植物油脂等产品上,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出口水平远大于同期世界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出口水平;在生皮及皮革产品上,中国从吉尔吉斯斯坦的进口大于同期从世界的进口,可见,吉尔吉斯斯坦是我国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合作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期刊网。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IIT

从中哈、中吉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看,在很多类农产品上IIT都为0 ,属于典型的产业间贸易。需要说明的是,产业内贸易指数为1的农产品,不是因为双边贸易的进出口额相等,而是根本没有进出口额,在那些农产品上不存在贸易。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IIT指数超过0.5的只有未加工动植物原料,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只有饮料,其他产品的IIT指数都很小,说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很小,基本上属于产业间贸易。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迅速增长国际贸易论文,但整体贸易规模还很小;贸易结构单一。除中哈农产品贸易外,中国与其他国家农产品贸易结构呈现单一性,主要出口第一大类农产品食物及活动物,进口第三大类农产品非食用原料中的纺织纤维、未加工动植物原料和生皮及皮革等农产品,其他两类农产品的贸易额很小,且主要是我国的出口。

第二,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不同类的农产品上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符合各国的资源禀赋现状。中亚在我国稀缺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我国在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不同的优势产品使双方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优势。

第三,中国与中亚的农产品贸易属于产业间贸易,对方市场对本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双边贸易呈现很强的互补性和互利性,贸易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很大。

针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情况及互补性分析,提出几点政策建议:第一,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积极寻求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投资与贸易协定方面的谈判,争取早日签订双边农业合作、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国际贸易论文,进而建立持续长效的农业经贸合作机制。第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将潜在的互补性转化为现实的互利性,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第三,鼓励企业走出去,创新营销技术和策略,积极开拓潜在市场,促进贸易结构多样化以及农产品贸易市场的多元化;第四,把开展农产品贸易与农业援助结合起来。参照中非农业合作的成功经验,对中亚国家中存在粮食安全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开展无偿农业援助,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帮助这些国家开展农产品生产和加工。

参考文献

1.凌振春.中澳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6(11).

2.布娲鹣·阿布拉.中亚五国农业与中国农业的互补性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3).

3.刘小波等.中国农产品出口哈萨克斯坦的结构与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3).

4.陈建军,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4(8).

5.王琦,孙咏华,田志宏.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产品分类问题研究[J].世界农业,2007(7).

第14篇

2016年9月22日,以“新兴经济体发展――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为主题的2016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会在广东工业大学龙洞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广州市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研究中心、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承办。会议共收到论文70余篇。来自广东省社科联、广州市社科院、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以及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国内外专家学者20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分为开幕式和主题演讲两个部分,分别由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陈为民和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成科主持。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苏一凡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晓向会议致辞。本次年会的主题紧扣时展的脉搏,旨在对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激活新兴经济体潜在产出,实现结构性改革,并从制度层面系统探讨构建新兴经济体发展新体制。

在专题演讲环节,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何传添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王廷惠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光宇教授、中山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王学东副教授、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德学教授、巴西UDC大学马科斯(Marcos)教授分别做了《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基础――澳新调研的体会》《以大开放促深改革的中国路径》《广东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巴黎气候协定之后气候变化机制的包容性发展研究》《发挥广东自贸区双负面清单叠加优势,加快推进粤港澳服务业深度合作》及《创新需要新范式》的专题发言。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第一,新兴经济体要以创新提升增长潜力,以活力构建开放经济,以联动促进经贸合作,以包容实现共同发展。第二,对新兴经济体发展的预期本身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要向世界市场传递积极信号。第三,我们要以开放和演进的视角看待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以开放促进改革。

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会长,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蔡春林教授做了精彩点评。整个会议紧紧围绕新兴经济体发展的主题:创新、活力、联动、包容,全面阐述了四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严峻,本次会议激发出的思想凝聚着国内外众多学者心血和智慧,反映了各位专家、学者对现实问题的最新思考和观点,全方位解读和剖析新兴经济体创新、活力、联动、包容推动的增长潜力和发展前景,能够向世界传递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学术思想和认知共识,为推进理论创新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已经连续10次举办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本次年会也是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作为社会团体第二次承办分会场。这对活跃学术气氛,推动理论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已发展成为广东省社科界的一个重要学术品牌。参会专家学者能够结合现阶段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了很多前瞻性思考和判断,为相关问题研究提供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有效的合作交流平台。各位学者的智慧与真知灼见,为广东社会科学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凝聚了行动共识,必将大大提升广东省乃至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

第15篇

有关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一:论渤海通道推动商品贸易发展的积极作用

摘要:实现商品的高效运输是推动商贸繁荣的重要环节,渤海通道降低了商品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推动了地区商贸经济的发展。渤海通道的建立形成了新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弱化了环渤海区域的行政壁垒,便利了区域商品的自由流通,推动了南北经贸的繁荣,加强了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

关键词:跨海通道;商品贸易;积极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为代表的跨海通道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也将跨海通道的建设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其中大连到烟台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引人注目。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修建将使得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以及东北亚地区区域联系更为密切,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人、财、物的流动更加迅速和庞大,为我国商品贸易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渤海通道对商品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渤海通道缩短了区域的时空距离,拉近了人们的心理距离,对形成环渤海地区统一生产要素市场创造了条件

1.环渤海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商品的自由流通。尽管环渤海地区被称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由于渤海海峡的天然屏障,环渤海经济圈被分为京津冀、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三大板块,三大板块以各自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为依托,逐步发展为三足鼎立的诸侯经济态势。目前,在行政分割的五个省市之间区域合作机制缺乏,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不足等原因,相互之间竞争多而合作少。

从环渤海各个地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结构来看,该区域在项目安排上呈现雷同现象,各省市在产业政策上追求大而全,导致产业结构明显趋同。也正是这种区域经济的重复建设,区际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不明显,相互间的贸易需求较弱,使得地区保护主义盛行,地区行政壁垒较多,市场分割严重,最终结果是相互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投资等现象严重,商品等生产要素流动不畅,造成了资源、效率的巨大浪费,导致大量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造成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2.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将推动环渤海区域一体化进程,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跨海通道的建成打破了原有的区域限制,通过点效应将原先两个联系很少的区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快了资源的市场配置和产业的整合,便利了资源共享,促进了区域产业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提升。

(1)点效应的形成。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直接连接隔海相望的大连和烟台,使得同三高速实现全线贯通,通道继续向北延伸贯通营口、鞍山和沈阳,向南延伸联通威海和青岛,这些点形成新一轮的发展极,表现出极强的集聚效应,吸引资本、人员、技术、产业等进入这些区域。

(2)轴效应的形成。随着点效应辐射范围的逐步扩大,点之间逐步形成组合倍数效应的以这条通道为主轴线的轴,这个轴线的交通量逐步增大,经济效率逐步提高,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和时间价值。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形成了以沈阳-大连-烟台-青岛为轴线的交通大动脉,同时实现了沿海交通大动脉与内陆地区的衔接,使众多的内陆区域有了一个更加便捷、畅通的出海口,势必会产生大量的物流、客流,这样就要求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的支撑,从而拉动和创造交通需求,诱导新的交通网络的发展,形成依托此轴线的新的交通轴。

(3)点-轴-圈 综合集成效应的形成。即为多个点-轴型系统的组合所形成的综合效应。表现为在辽宁省以沈阳为点向西南发展,以京哈铁路、京沈铁路为依托,形成沈阳-锦州-葫芦岛-秦皇岛的轴线,在西边与京津冀相接;在山东省以黄烟铁路、胶济铁路、威乌高速、青岛-银川高速为依托,以烟台、青岛为点横向发展,形成烟台-青岛-潍坊-淄博-济南-聊城的发展轴线,向北与京津冀相通。这两个轴线继续纵向、横向的集聚、辐射、发展,与沈阳-大连-烟台-青岛轴线一起形成一个有多个发展极协同作用的交通圈。 逐步形成的四通八达的一体化交通网络,使得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快速、高效,物流、人流更加自由、加速运行,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更加突出。随着交通圈的逐步发展,最终达到一种产业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一体化的环渤海经济圈, 逐步消除地区间的行政壁垒,实现劳动力、资本、技术的配置在整个区域逐渐发展为由市场来主导,在区域内部更加自由、合理的流动,逐步形成统一的劳动力、资本、技术市场。

(二)实现南北贯通,缓冲了南北运输压力,使南北商品流通更加快速便捷

目前,就全国范围的铁路网来看,交通运输线都是超负荷运载,运输能力与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严重的制约着物流、人流的快捷运转,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就渤海海峡两岸的铁路交通网来看,进出关交通运输瓶颈问题突出。虽然东北是我国铁路运输最发达、路网最密集的地区,渤海海峡北岸布有京沈线、京锦线、京通线和哈大线,但直接进出东北的铁路通道只有一个出口-山海关。由于山海关是连接关内和关外的唯一陆上铁路通道,通过能力十分有限。这样的地理位置和封闭的环境,直接阻碍了信息、资金、技术、产品、资源等市场要素的南北流动,对东北经济的发展的制约是不争的事实。渤海南岸只有一条蓝烟线胶济线,运能只有1 000-2 000万吨左右,使得山海关的南北运输线成葫芦状,瓶颈制约明显,这种局面使得南北运输不堪重负,致使更多的物流、人流分流到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上来。

为了缓解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带来的运输需求,我国加大了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出了五纵七横等国家干线建设规划。然而,全国公路建设仍然满足不了需求的增长。从水路运输来看,这些年来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呈负增长,而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增长了251%和454%。由于铁路、公路的瓶颈制约,沿海各大城市货运要走水路,内地相当多的货运量也改走水路。更为重要的是沿海港口吞吐量从2000年至今翻了一番,但港口能力明显不足。流通成本是制约商品流通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输可以扩大流通商品的种类和延展商品流通的范围。目前,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之间无论是陆路运输还是水路运输,都是既要途径更多的路程,而且耗时较多。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后,真正实现了环渤海经济圈人流、物流的闭合环状通道,从根本上改变了环渤海南北的铁路和公路运输路线,大大节省运费及时间,使得南北农产品、其他商品等加速流转。

第一,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快速通道。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粮食生产的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粮食生产和安全保障的重要基地。东北经济区每年都有大批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要运往关内,但是面临出关难的巨大运输瓶颈。处于渤海南岸的山东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同样面临难以快捷北上的困境。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直线取道海上捷径,绕过山海关这处瓶颈,开辟了东北地区至山东省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最短运输通道,缩短沿线地区这些农产品储运的时间,加速农产品的流通和农业信息的交流,改变农产品的市场环境和需求状况,扩大了市场空间,加快了粮食产销区的衔

接,有力的推动了农贸市场的发展。

第二,南北互补品流通更快,种类更多。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东北地区在经济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大东北经济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齐全,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以冶金、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共同构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产业。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比较活跃的增长极,原材料的短缺、高级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所需设备对国外市场较高的依赖度,已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长三角、珠三角可以加强与东北地区在轻工、食品、电子等方面的交流。这种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助推下,可以构建一条互通有无、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南北经济纽带。

(三)加强环渤海地区与经济腹地的良性互动,推动新一轮人流物流运转,为培育全国统一大市场创造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网络的密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沿海省份的交通便利程度,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明显超过中西部地区。在我国中西部的大多地区,基础设施的短缺仍是困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实现交通网络等方面的无缝对接,才能促进区域商品的快捷流通。

1.环渤海地区加强了与其经济腹地的经济联系。对于处于环渤海南岸的山东省来说,在极力拓展与经济腹地的联系,加速建设山东省与内陆省份完整的高速公路运输网络,新的省际大通道建成后,山东将形成与京津塘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和西北地区之间的便捷通道。对于处于环渤海中心位置的河北省来说,近年来在积极以加快港口、高速公路、铁路建设为重点,基本建成以港口为龙头的 东出西联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以强化沿海与腹地互动。东出就是利用河北省港口群和沿海综合物流体系,为华北、西北等地区提供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提高河北省及这些地区的开放水平;西联就是加强与京津、山西、陕西、内蒙古、鲁北、豫北等地的经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双赢共进。辽宁提出五点一线的一项关于全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与其经济腹地内蒙古东部地区、吉林和黑龙江的联系。这些涉及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地区的经济腹地的交汇点即是环渤海地区,交汇点的焦点即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的纽带作用,而纽带的中心则是实现同三高速的南北对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修建对连接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地区的经济腹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渤海通道使得各经济腹地互相覆盖,加强了全国市场一体化发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成贯通了属于国家规划建设的五纵七横12条主干线中最长的同三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在胶东地区、苏北地区向西与新欧亚大陆桥、青岛-银川高速、霍尔果斯-连云港高速相接,加强了与中西部地区的经贸联系和合作。向南与京沪高速铁路、京福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等国家重点布局带相通,与长三角、珠三角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加强了联系。向北与哈大、京沈铁路、沈大高速相接,贯通了整个东北地区,使得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区域联系更为密切,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成为东西、南北方向上的物质、信息、资金、技术、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联系的纽带。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这条纽带得以畅通的结点,是一个以点、轴带面最终使得这些地区形成互动的网络式发展格局,为逐步形成人流、物流、交通流、信息流等自由流动的区域共同市场,为国内商品贸易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四)加强我国与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国际商品贸易的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环渤海经济面临快速发展的极好良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使得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公路、铁路、水路综合运输网络中最发达、最灵活、最重要的枢纽,使得环渤海地区成为投资的热点,为加快制造业的转移奠定了物质基础,也对进一步推动我国与东北亚地区经济贸易的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东北地区是我国与东北亚地区加强经贸合作的桥头堡。我国的东北地区的北部和西部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蒙古国接壤,南面与朝鲜半岛相连,东部与日本隔海相望,具有国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目前,东北地区具有与东北亚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和经贸往来的相对较完善的交通网络,有12条公路同朝鲜、俄罗斯、蒙古相连,有5条铁路分别与俄罗斯和朝鲜接轨,其中以大连为桥头堡,以哈大线和滨州线为通道的第一欧亚大陆桥是重要的国际大通道。这些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完善为我国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与东北亚地区加强经贸合作的中心。环渤海地区是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日益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地区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居我国与亚太地区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枢纽地位。随着区域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环渤海地区逐渐成为我国与东北亚加强经贸合作的中心。

东北亚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我国与这些资源富有国家开展资源贸易前景非常广阔。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煤炭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近50%, 远东地区的铁矿石储量占全俄储量的10%左右,石油储量超过150亿吨,俄罗斯每年通过铁路向中国输送1 000万吨左右的石油。我国与蒙古国也建立了良好的互惠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其矿石资源开发。日本经过十余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仍未完全摆脱困境。当前日本更加注重把国内结构调整与中国华北结合,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把开发西海岸的列为本国21世纪的战略目标。韩国提出重大经济举措之一就是把中国作为它的第二内需市场,同时重点开发与中国邻近的西海岸地区。中国、日本、韩国新的开发计划同时集中于该环渤海地区,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又使三国的相近城市在经济上存在着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交叉的依存关系。因此,可以预见,中、日、韩之间在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合作将呈加速趋势。

第三,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架起了我国通向东北亚地区的桥梁。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区域合作的基础,交通运输是实现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商品贸易交流的物质手段,完善、配套的交通运输体系使得地区间的物流通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如同一座跨越渤海的桥梁,打通了东北亚西部的贸易通道。它接通了与东北亚合作的桥头堡和中心地区,并进一步向南贯通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联通了我国的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向西与第二欧亚大陆桥相接,与我国中西部地区形成了良性互动,搭建了一条我国中西部地区、华东地区等通向东北亚地区的桥梁,同时也打开了俄罗斯远东地区资源南下的陆上通道,使第一欧亚大陆桥与第二亚欧大路桥实现了对接和联网,扩大了我国东北地区及俄罗斯重工、木材、化肥、粮食等物资与内地的交流,扩大华东地区轻工、食品、电子等物资与东北及俄罗斯的交流,加强了我国与韩国、日本的信息、科技、人才、商品交流,对推动区域经贸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结束语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不仅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是构建环渤海区域一体化交通体系的重要载体,对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将发挥重大作用;对完善全国交通网络体系、对拓展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腹地、进一步加强东北、华北、华东地区经济贸易的合作,将发挥重要的功能。它联通

了第一亚欧大陆桥、第二亚欧大陆桥,贯通了我国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对推动东北亚地区商品贸易的交流以及东亚经济一体化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魏礼群.世界跨海通道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魏礼群,柳新华,刘良忠.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课题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金凤君.东北地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周立群,祝茂.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尚存问题与对策[J].环渤海瞭望,2004(8).

王诗成,郑贵斌.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列为国家战略的可行性分析[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3(11).

有关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二:谈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的分析

摘要:反倾销是一种贸易政策措施,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由于世贸组织对反倾销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使我国成为反倾销的严重受害国,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试图探讨对我国进行反倾销的原因,并提出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反倾销;倾销;经营理念;价格承诺

一、反倾销问题的发展现状

反倾销是经常采用的一种主要的贸易保护手段。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原本是对立的,但发达国家在全球的经济主导地位和它扩张性的本质,决定了现在推行的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意志的体现。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他们自己的经济制度,作为要求他国参加国际经济的准则,从而达到掠夺他国资源和财富的目的。同时,发达国家又利用制度上的优势,以合法的理由为借口,通过更加隐蔽的方式设置贸易障碍,以保护其本国的自身利益,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因此,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发达国家既掠夺了他国又保护了自己。所以,对于国外的反倾销,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一种贸易保护的措施,而应将其同现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联系在一起,认清其实质。反倾销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实行贸易保护的最高级工具之一,行之也最有效。它具有高度隐蔽性的特征,能够利用反不正当竞争的合法行为作掩护,实施贸易保护。

二、当前我国反倾销面临的形势

首先,进口产品冲击国内产业的趋势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3年我国关税总水平由2002年的12.7%降至约11.5%,其中工业品由11.7%降至约10.6%,农产品由18.5%降至约17.4%;在非关税措施方面,将取消部分商品的进口配额与许可证,提高进口配额增长率和非国营贸易配额量。因此,在世界市场供求失衡、技术进步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市场产品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进口产品冲击国内产业的趋势将进一步发展,我国进口宏观调控仍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其次,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给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跨国公司重新调整全球生产布局,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将明显加快。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些新的产业领域也将逐步向外资开放。但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同时,美国、欧盟、日本等世贸成员根据我国在入世议定书中的有关承诺,还在纷纷制定针对我国的过渡性保障措施和非市场经济的反倾销法案,这使我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工作面临的国际法律环境更为复杂,必将对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构成新的威胁。

第三,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对调查机关依法保护产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世贸组织的规则对各成员的政府行为具有强制性的约束作用。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案件的调查和裁决中,要求调查机关的每一项调查工作都必须依法进行。WTO相关协议对调查机关的具体调查程序、信息披露程序、裁定与公告程序、透明度和非歧视等多方面的问题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这对我国调查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我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商会作用,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我国外贸商会建设远远滞后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一些本可以由行业协会来统筹管理的工作无法落实,造成了不良后果。一方面,商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管理好行业的经营秩序,防止企业之间出现低价竞销的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内耗,使企业能够通过分享市场份额,达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商会本身的特点,促进商会、商检、海关和企业的沟通合作,发挥商会的协调作用。对一些出口商品,只有商会核定符合行业协议价格的,海关才允许出口,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混乱。这样一旦被提起反倾销诉讼,就可以随时提供于己有利的证据,为有力抗辩作准备,改变被动应诉的局面。同时,加强政府交涉和管理。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对不应诉或应诉不力的企业给予严厉制裁,将反倾销应诉与出口管理结合起来,制定真正体现谁应诉、谁收益的具体措施。加强企业自律,倡导公平竞争,处罚低价出口,力求把反倾销诱因降至最低程度。其次,需要国家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如规定出口定价,禁止低价出口,惩罚低价竞销者。还可以采取增加配额等优惠措施来鼓励优质产品的出口。尽快建立出口风险基金或反倾销应诉基金,有组织地开展反倾销应诉,终止国外的反倾销诉讼。

(二)转变企业经营观念,积极应诉

首先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一直遵循创汇第一、利润第二的经营思想,但是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必须使外贸出口企业尽快建立和健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使企业的经营目标转移到追求利润最大化上来。这样出口企业就能提高自律意识,着眼大局,考虑整个行业的利益,改变我国外贸中低价竞销、出口增量不增值的现状,为国家争得应得的利益。其次由于倾销指控一成立,其造成的损失不会只是某一家企业,而是整个行业、整个民族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因此要想胜诉,每一个涉诉企业必须团结起来积极应诉。这是因为单个企业往往难以支付高额的调查费用;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自信;难以详细了解国际反倾销法;缺少必要的技巧和谋略。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应诉反倾销案件

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和国际通行规则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是外经贸行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也是推进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整顿外贸经营秩序的需要。中国需要加速建立反倾销法律体系,以国际公认的反倾销法则来规范自己的竞争行为。这不仅是我国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且也是在国内市场进行反倾销执法的需要。这既可以保护国内企业的正当利益,又可以用来制约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的歧视。今后要加强对企业的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加大对某些不良行为的制裁,进一步完善反倾销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应诉国外反倾销案件

(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一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引导企业多出口高技术产品,走内涵式增长道路。鼓励优质产品出口,让企业看到生产优质产品的经济效益数倍于劣质品,优先出口优质产品,限制劣质品出口,改变传统的外贸绩效评价指标,由量向质转变,由总额向附加值转变等。二是在提高商品档次的同时,争创世界名牌。首先,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商品的内在质量。其次,要积极运用非价格手段如商标、包装、公关、广告策划等组合策略来参与市场竞争。此外,在确定准备新进入的国际市场前,要了解该市场的产业结构与商品特点,尽量使我国出口产品与当地产品呈互补关系,从而有效地避免反倾销引起的麻烦。

(五)加快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提高反倾销能力

由于我国缺乏应诉国外反倾销方面的高级人才,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反倾销的能力。反倾销应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它要求必须具备经济学、法学、会计会等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只有懂会计、懂经济、有法律实践和一定外语水平的律师才能胜任反倾销工作。而目前这恰恰是我国律师队伍的薄弱环节。因此,一方面,司法行政部门、律师协会、名牌综合性大学、研究机构等各有关方面要重视综合人才的培养,给他们以机会参与反倾销工作,既可以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在实践中找出不足。另一方面,可以把一批长期从事反倾销工作的人才派到国外去学习,学习和掌握国外反倾销的一些法律法规、通行惯例、应诉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我国反倾销的应诉能力。当前可以聘请熟悉反倾销应诉业务、工作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起诉国律师作为我方的诉讼人进行应诉。

(六)在适当情况下提出价格承诺,争取反倾销的主动

价格承诺也是反倾销应诉可争取到的一种结果,是反倾销被投诉者与反倾销当局之间达成的一项提价协议。被投诉者承诺按提价协议规定的价格出口,可以消除因倾销对进口国造成的损害或损害威胁。所以,这种方法也能对进口国的损害作出补救,因而进口国在一定场合下也愿意接受。

实践中,欧盟对价格承诺采用得较多,而美国采用得较少,但并非不能争取。过去,我国的出口企业与欧盟达成过一些价格承诺的协议,后因我国的一些企业未能很好地遵守而导致欧盟不再愿意对我国采用。因此,今后我国企业应提高自身的信誉,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积极争取价格承诺,以期把握主动。

所以反倾销最初只是以保护国内产业不会遭到破坏为目的的,并不普遍采用,只有当国外产品有意破坏本国市场和生产时,才能采取这种措施。从各国的实际立法中我们不难看出,反倾销措施随着立法的深入而得到进一步加强,现在已成为最大的贸易壁垒之一。尽管进口国提出反倾销的出发点是正当的,但是实际上反倾销与理论上预期的目标相距甚远:反倾销实际上没有起到保护竞争的作用,而是变成了限制竞争的手段;反倾销也并没有表现为公平竞争,反而本身产生出不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陈铁军.充分利用WTO规则积极应对出口反倾销[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2,(04).

唐礼智.唐建中.外国对华反倾销透视及启示[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2,(10).

陈伟.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7,(01).

孟兰兰.反倾销对我国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04).

宋伟.中国遭遇反倾销的宏观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J].经济与管理,2008,(11).

贾洪.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对策[J].中外企业家,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