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药学英语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文化教育;英语教学;语言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只要语言一被使用,一被赋予意义,它总是要同一种文化发生关系,无论是表达、体现或是象征一种文化,语言和文化融合成一体。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制约着语言,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文化的传授和传播要借助于语言,人类所有的知识和经验只能通过语言来描述、保存和传播。语言又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和价值观念。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一种文化就能进一步加深对其语言的理解,更准确地运用语言。美国语言学家拉多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就是了解掌握一种新文化的过程。《大学英语新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即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提高即需要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掌握,也许要对语言使用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大学英语面对的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将来他们涉外的机会也许不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多,但他们人数众多,加之他们文理兼顾,学科繁多,专业各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交往日益增多,他们将来必定担任跨文化交际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要与使用目的地语的人们进行交往,必须了解其言语习惯和行为方式,只有这样,才不会因文化的不同而误解其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决定其交往的社会规范、道德习俗、言语规则。如果在学习外语时,只注意语言表层的意思,而忽略其深层的文化因素,就会引起误会和矛盾,甚至造成冲突。由语法、词汇等引起的错误,可以被谅解和接受,但如果违反了语用规则,询问和探听对方的隐私,如年龄、收入等,就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破坏与对方的关系。
学习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往的英语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语法知识和句型操练上,句型大多是:“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等。这种完全脱离了文化背景的句型练习,即使学生练得倒背如流,在实际运用中还会遇到问题,比如,中国人路上相遇,会互相打招呼,去哪儿?干啥去?如果我们遇上外国朋友也如此发问,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满,认为你是在干涉他的隐私。因此,脱离文化的背景,忽视目的语文化的民族特征,只会使学生将本国生活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语言上去,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事倍功半。语言学家L.R.帕墨尔指出:“语言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要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首先要使他们掌握目的语文化的基本知识,注意中西文化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价值观念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传宗接代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现在的父母更是把培育独生子女成才当做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为了孩子,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致孩子离家求学后,无法忍受空巢的失落感,追随孩子去他乡陪读,完全失去了自我,成为为孩子而活着的依附品。而美国的父母们认为,孩子只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会因孩子放弃自己的追求。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他们放手让孩子独立行事。因此,美国孩子自幼养成独立自主习惯,崇尚个人奋斗,依赖父母被他们视为耻辱。中国人凡事讲稳妥,在稳定中求发展,而美国人最崇尚的就是创新。如果课堂上哪个学生的观点闪出创新的火花,立刻会受到教授的另眼相待,大加赞赏。
2.词汇的含义不同
词汇的含义包括它的比喻意义、风格及感彩等。对于学外语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还要了解词的文化含义,否则,会犯严重的语用错误。会把好言当恶语,把嘲讽当称赞,在交际中引起误解。如peasant一词,在汉语中是“农民”的意思。中小学课本中常见“Myfatherisapeasant.”的句型,但是“peasant”一词,农民只是它的基本意义,它的解释还有“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知道了peasant一词的多种意义,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外国人对我们叫农民为peasant感到难以理解。同样,许多外国人对Thepoorpeasanttalkedabouttheirhappylifetoday.(贫农谈到他们的幸福生活)这句话感到费解。poor就是缺钱、缺物、贫穷,贫穷的农民还有什么幸福生活可言呢?因为他们不了解poorpeasant和richpeasant是区分解放前阶级成分的用语。
在中国,有些词是贬义词。如:landlord(地主)、capitalist(资本家),而在英美国家,这些就是像teacher,doctor一样的中性词;同样,在汉语中,ambitious为贬义:野心勃勃的,在英语中却是褒义词:有雄心的,有抱负的。相反,propaganda(宣传),dogooder(做好事的人)这些汉语中的褒义词,在英语中却是:煽动、空想的社会改良家,好管闲事的人。由此可见,在学习词汇时,不仅要掌握词的表层意思,还要了解词的深层含义,感彩,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词汇差异。
3.文化习俗不同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不同民族间文化习俗的巨大差异。受其影响,许多不同民族间日常交际用语及其行为也有巨大差异,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一定障碍。如在称呼上,汉语中有伯、叔、舅、姑、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习俗,年少的必须一一道来,否则,便被视为狂妄无礼。但在英美国家却截然不同,一般情况下,人们不分长幼,不分年龄和地位都可直呼其名。尤其是在互相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年幼的儿子直呼父亲名字,女婿直呼岳父的名字是司空见惯的。如果在我国,这肯定被视为大逆不道。礼尚往来中,中国人一般会买较贵重的礼物,花钱越多,越能表达对对方的情意,直接送钱也是常见的。而英美则只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小礼物,只要喜欢,接受的人是不在意是否贵重的,直接送钱就更令人难以接受。《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三单元《礼物》中,描述了美国一位老妇人于八十岁生日那天接到女儿寄来的支票时,悲愤已极,撕掉了支票的情形:Slowlytheoldladystoopedtopickitup.Herlovelypresent.Withtremblingfingersshetoreitintobits.”在西方人眼中,给钱只是履行责任和义务,而精心挑选的礼物却凝结着爱和感情。女儿不愿花费时间为她买件心爱的小礼物,表明她不爱自己的母亲。
中西文化差异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处处留心,认真观察对比,努力掌握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好分寸,言语行为得体,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目前,使学生深刻细致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征,是我们外语教学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双重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双重的文化知识。教师的双重文化素养是文化教学的保证。教师要不断提高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掌握目的语国家文化新动向,以便正确地指导学生;鼓励他们扩大阅读量,拓宽文化视野;应多与外籍教师交往,由此可以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应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大量观看原版电影,收听对话录音,使学生熟悉了解目的语文化特征,进而更加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提高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文化教育应寓于语言的教与学之中,而不能独立于语言的教与学之外。
参考文献:
二、药物经济学简述
(一)PE的含义
PE简单的说就是经济学原理在药品领域的应用,也可以说将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有效的运用到临床药疗活动中,以此来对临床用药过程进行有效的优化,并通过药物流行病学的人群来进行指导,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并将现代化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应用,以此来对现阶段我国医药卫生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合理、有效的综合性运用。
(二)PE研究方法
PE的研究方法也直接影响到其运用的效果,较为常见的方式有四种,以下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首先就是最小的成本分析,其主要是在同一种临床试验过程中,或者是效果完全相同的状况下,来对药物治疗以及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进行计算,选取成本最小的方案。但应该注意的是,要保障临床试验的效果、持续时间以及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应该完全相同;其次是对成本效果进行分析,这种方式在PE中较为常见,这种方式主要是对医药的效果与成本进行比较,这一方式的对比结果主要是以健康效果增加所需要的成本值,以及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为依据,通过对此进行参考;之后是对成本所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与研究,这也是成本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对用药者的医院、生活水平以及偏好进行参考,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与方案,起到经济、合理的效果;最后,成本所产生的效益与成本本身的效益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个别或者多个药物治疗的方案进行对比,对所消耗的成本进行研究,以这一对比所产生的结果作为参考依据,并通过经济或者效益的形式将其表述出来。
(三)PE原理在医药管理中的意义
按照传统的医院管理思想来对药品进行引进与使用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药品的安全性能与有效性,对经济性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尤其是近几年,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步伐逐渐加快,医药成本越来越贵,普通的家庭难以承受这一经济压力,这就要求对传统的观点与管理理念进行审视。例如,现代的医院管理中应该融入PE观念与理念,使其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以此来达到合理用药的效果,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药事管理水平。以下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首先,PE可强化医院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近几年,我国的医疗费用越来越贵,尤其是药品费用逐渐呈上升趋势,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比例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其经济总量依然为上升趋势,传统的医药管理依然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卫生补偿机制存就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以药养医的现象较为常见,这一现象不仅提高了医药成本费用,同时也导致了医药滥用的状况。同时,现阶段社会发展中存在不正之风,例如医生为患者开贵药,并在其中获取回扣,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不利于社会的长久与稳定发展。其次,在新药临床试用的过程中,通过对PE的合理有效运用,可以起到指导的作用,为决策提供前提基础。现阶段对临床治疗的方案进行选择与评价的过程中,对经济效果与成本消耗的重视程度不足,而PE的使用可以加强成本与效果的最大化,并提高了药疗效果,减少临床试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降低社会医药费用支出。此外,PE的有效运用也可以提高医药管理的水平与质量,在传统的医药管理过程中,缺乏客观性的控制与管理,很多医院在对药物管理的过程中存在极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尤其是部分医院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这也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进步。面对这一现象就应该采取科学的方式来对药品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有效性进行有效的控制。将药物经济学理论有效的融入到医药管理过程中,这可以对以上现象进行全面的改善与处理,从根本上改善医药管理的效果。
三、药物经济学在医药管理中的应用
(一)新药的引进与老药的更替
在对新药进行引进与老药更替的过程中,对于没有达到PE药物标准的药品应该禁止使用,并对现有的不符合标准药品及时淘汰或者替换。医院应该对新药的引进与评价进行投票制度,按照PE来对新药进行分析,对于符合标准的新药进行优先使用。
(二)控制药疗成本与费用
在临床用药选择过程中,应该在保障药物质量、安全、效果的前提上,采取PE评价的方式来对相同药物进行分析与评价,对不同的方案进行分析与对比,并在这一过程中选取较为合理的方案,最大限度的为患者提供性价比较高的药品,从根本上保障医药管理的经济性。
(三)制定医院的用药目录
为了对医药费用进行全面与有效的控制,可通过用药目录来控制药品比例。这方面,医院应该使用价格合理、效果明显的药物,并将这一药物放在医院的基本用药目录中,对其进行有效的记录,尤其是西药,应该对西药的增长幅度进行全面控制。
结语
迄今为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课程标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简称《基本要求》)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简称《教学要求》),都没有将英语语文的教育功能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这就使得以普及教育为目标的基础教育和以专业教育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在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上缺少衔接,出现错位,也使得英语课程的教育功能难以得到进一步发挥。因此,本文试对建设大学英语语文学科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一、语文概念及其教育功能
我国各种典籍对“语”、“言”、“文”等语词皆有释义,例如《说文》:“语,论也。”段注认为,“一人辩论是非谓之语”,“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辞源》将“语”与“言”界定为:“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据此可知,语与言的内涵皆指口头的语言,即言语。“言”常指自言;“语”,常谓之与他人的口头交流。《说文》曰:“文,错画也。”据段注,“错”,当作“(辶昔)”。(辶昔)画者,交(辶昔)之画也。《辞源》将“文”界定为:①彩色交错。引伸为文雅。②纹理、花纹。③文字、文辞……,又作动词用,指撰述。由此推知,“文”的初始意义乃指色彩,通“纹”,是纹的通假,并以此引申为文雅,即cultured。可见,此义中、西相通,故“文”的意义在汉语中与“语”和“言”一样十分丰富。语,指口语;文,指书面语。
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将“语”与“文”界定为:“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叶老的这番话是基于我国历代的学校教育“言"、“文"不分家,且倚重“文"的传统,做出的系统总结。
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除北外主办的《外语教学与研究》称其为“外国语文月刊”外,其它如《外国语》、《外语界》、《现代外语》、《外语研究》等,并没有将其划分为研究外国语文的范畴。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概念都无界定,只是对课程性质进行了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
再以语文的英语对应词philology为例。语文与philology意义相近,但philology没有汉语中丰富的语义。如Webster's New American Dictionary将其定义为:①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relevant fields; ②linguistics(p390)。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对其定义为:①the study of language from the written texts by which it is known;②the study of texts and their transmission(p842)。
综上所述,语文之概念可概括为:①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基础应用性较强、交际性较强的学科或课程;②语文的语篇选材既有古代的、文言的,也有现代的、白话的;③语文的语篇内容既有口语的,也有书面的;④语文的语体既有文学的,也有应用或实用的;⑤任何国家的语文课程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并具备一定的教化、教养作用,即人文性。
根据前文所知,我国对语文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国外亦如此,philology往往与linguistics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在教育与教学领域,不能只是推介、研究语言学而语言学,必须扩大其辖域,改英语为英语语文。其根据和理由如下:
第一,我国各级英语课程的设置,无论是教学大纲对教学的性质和目标、学习者所具备的英语能力的规划和要求、教材内容的编排,还是从各级考试的侧重点来看,强调并突出的还是其听、说等交际功能。然而,英语在我国毕竟只是外语,而且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也极为不平衡,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都有差距,而且,如果只强调学习的一个方面,势必会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二,正由于语文概念的模糊性,才会对英语语文教育的复杂性、系统性、连贯性等认识不够,误以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就是英语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单一性,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常出现语用失误。
日常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理解语文的外显与内隐意义,还要真正理解“交际”的语域。正如《教学要求》所言,“交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3]其实质也就是“语”和“文”的统一与同构。 束定芳也认为,“除了口头的方式以外,如今更重要、更常见的方式是书面的,即阅读与写作”[4]。董亚芬则强调,“在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过程中,写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作不仅有助于巩固经由读和听输入的语言材料,促使语言知识的内在化,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而且还能为实质性的口语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5]。 并且,随着人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本身也体现出多元化特质。对此,Kachru提出了著名的同心圆说(concentric circle)——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处于内圈(inner circle);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处于外圈(outer circle);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处于扩展圈(expanding circle)。处于同心圆不同位置的英语形式,其形态仍以同一个共核(common core)为基准,但它们会有各自的变体,这些变体还会拥有各自独立的特点。显然,英语要在中国保持鲜活的生命特征,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在教材中适当补充涉及到英、美等国文学、文化的篇章,满足学生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心,并通过对两种文化形态的比照,达到成功交际之目的。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蕴含有德育和教化功能。德实际上也属于文化的精神范畴。关于文化,《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语文教育所负载的文化功能还具有社会化与社会制度化的一面,它是以“人文"来进行人格教养与教化。文化即“人化"、“化人"。关键词“化"曰之内化、融合、升华与超越。从语词的起源来看:文化是“人化"、人的主体性的对象化;从功能上来看: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6]。因此,笔者所力陈的语文学科教育,旨在说明:①语言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原型与母本。②作为人文学科的次范畴与下义项,语文这一定义不仅是对受教育者习得语言、文学等外显知识的观照,还通过语言文化的世界图景性,整合、超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哲学观念等,使受教育者学习如何做人、化人,因此英语语文教育比英语教育的概念域要大,它即属于教育这一个大范畴,同时也包含有语言、文化、文学、哲学、宗教、伦理学、美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成分,甚至也包括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成分。
二、大学英语语文学科:理论与实践意义
与汉语中“学科”相对应的英语语词为discipline,《牛津英语大词典》定义为:A branch of learning or scholarly instruction。《辞海》定义为:①学术的分类。②“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秦秀白认为:“学科是按门类划分的,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下位概念……学科的分类过程就是对科学系统的逐渐认识并形成一个个具有独自研究对象的知识系统的过程。"[7]显然,学科领域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教养在其中居主导地位,通过教学活动过程,展开人格教育。
“课程”在汉语中始见于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所作的注疏,“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其语义可理解为分担工作的程度,学习的范围、时限、进程或教学与研究的专门领域。在英语中的对应词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译为跑马道;在现代英语辞典中转义为教育类的术语a course of study或a set of courses。由此可知,课程体现学科知识的教育形态,为学科的下义项。
由上可知,课程的辖域比学科要窄。因此,在《教学要求》中所提到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混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大脑发育状况,言语学能的培养阶段最好是在青春期前期,而在青春期的中、后期,大学生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得到了加强,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滞留在字、词、句的浅表性教学上,导致其思维在具象性和直观性上的固化,缺乏对英语的整体把握。我国的英语教学之所以“费时、低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
1大学英语加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由于社会文化不同使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语言表现形式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交流环境中,由于文化认知不足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根据科学统计,文化错误现象出现的频率要远远超过语言错误现象,并且语言技巧出现失误至多会造成词不达意,不能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而文化错误往往会使跨文化交流双方产生严重的误解。只有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才能有效的避免这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英语文化具备一定的认知。同时,加强文化领域的教学可以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表达技巧的提升。此外,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1.2加强跨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贸易顺利进行、国际事务的处理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国的国际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还要充分了解国外的文化以及交往礼仪,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为了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的力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
1.3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是一种社会型动物,每个人又拥有特定的社会角色,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就必须使自身适应社会,不断加强自身对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以及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提升社会阅历,从而塑造适应自身的情感、经验、知识、能力,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道德。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的社会交往对象以及社交方式都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跨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有效的促进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
1.4加强跨文化教育是实现民族自立自强的需要
目前,中国经济在国际上仍旧处于弱势地位,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就必须不断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交往也越来越频繁,面对异域文化,中国对于了解国外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跨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英语文化的距离,另一面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有鉴于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5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我国对于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认知与了解,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创新探索,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可以说,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进步关键性措施。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环境也在随之变化,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可谓意义重大。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会增加,国家对于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必须重视跨文化教育。其次,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促进本国经济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英语是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
2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现状
2.1教师缺少跨文化教育意识
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都没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的相关语言培训及生活经历,对于英语语言的教学只停留于语音、语貌、语法、句法、篇章等方面的教学,教学内容多以考试所涉猎的内容为主,可以说应试教育的理念大于通识教育。由于缺少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习俗的切身感知,导致其对教学中所出现的跨文化问题不是十分敏感,往往不会提及或一句带过,不会深入挖掘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内涵,不能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联系事实热点、社会信息将跨文化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不能透彻地分析两种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源及应对策略。这种“重语言输入轻文化输入”的教学现象,导致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
2.2教材中跨文化教育教学内容所占比重低
大多数高校英语教材的编写侧重于词汇、语法、句法、篇章、写作等方面的训练,内容紧密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范围,应试教育的目的性强,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教学实用性的要求。教材中涉及跨文化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虽课文内容涉及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在课文之外未做扩展,没有进一步介绍跨文化的知识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忽略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3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的主体力量以国内教师为主,且少有海外留学或进修背景;教学中能匹配英语外教的高校所占比例也不是高;学生第二课堂的英语活动也缺少跨文化教育的锻炼。因此,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导致了学生接触跨文化教育的资源有所局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解决,当学生真正面对跨文化问题时,会产生理解困难,无法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无法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3.1平衡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教育
在进行语言课的教学时,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民族文化生活相关的知识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了解认知语言文化的规则以及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当前阶段,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于跨文化教育缺乏详细的规定,导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缺乏一定的指导,在英语教材中关于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想要顺利的实施跨文化教育,就必须使英语文化教育与纯粹的语言知识的教学达到一定的平衡。首先,国家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添加跨文化项目,为跨文化教学做出指导。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技能的同时,也要强化培养跨文化教育。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经验和成果,明确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跨文化教育内容,确保跨文化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持久性。以此为基础,可以在教材编写时添加一定数量的文化知识,切实落实跨文化教育,改善教材偏重语言知识的状况。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的积极效用。高校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是英语文化的传播者,高校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有关跨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内涵,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树立中西方文化观念,客观公正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积极引导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同时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集合起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共同提升。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能充分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案例进行解析,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国外媒体,如报纸、新闻、电影等语言材料,将英语知识的教学同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相结合,通过对比分析及延伸,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及习俗,真正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3.2将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交流实践结合起来
想要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切实提升,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对此,教师集合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材料,有针对性的设计案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讨论分析。第一阶段:组织学生通过阅读熟悉案例,获取语言文化知识,提升阅读能力。第二阶段: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探索。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对学生的辨识能力以及判断能力进行锻炼,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第四阶段,教师针对实践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精准。教师也可以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挑选一个主题,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语境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拓展课外英语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期兴趣为根本动力,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标。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找出存在的差异,分析其根源及原因,找出将差异或矛盾缩小的办法。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寻找文化差异,有意识地感知,真正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3构建跨文化教育多维平台
由于跨文化教育不仅包含英语学科的专业知识,还涉及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构建跨文化教育平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高校可以对英语学科的课程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设置一些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一个跨文化知识学习的课外平台,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的英语课堂还应积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其次,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整个大学教育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堂及课外的跨文化教育确实有限,且英语语言的学习无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求学过程。学生一旦结束了大学英语的学习,就会降低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别说积极主动培养跨文化知识了,因此在专业课中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讲解十分必要。例如,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就可以在讲授专业课时适当的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再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专门为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提供服务的网站,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激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兴趣,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将其所整理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案例分析、优秀课件等资源到网上,使学生在课下也方便下载,共享学习资料。最后,高校可以通过与跨文化相关机构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锻炼自身的能力。跨文化知识的获取并不能仅仅凭借书本上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解而真正获得,其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必须要到实践中去。因此,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积极的参与者与主体者。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的工程,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真正实现高效、切实可行的跨文化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更应主动担负起改变现状的重任,教师只有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才能有效的落实跨文化教育,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作者:国佳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参考文献
[1]尹立颖.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学刊,2015(11):34-35.
[2]刘珊珊.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渗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247.
[3]董兵.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培训,2016(8):159.
关键词: 中医药研究生学术论文 英语摘要 语类分析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语类分析
语类分析是篇章语言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Thompson,1999;Hyland,1999,2004a,2005a,2005b;Paltridge,Starfield,2007)。语类是为实现某一交际目标,得到特定交际社团公认的语言交际类型(葛冬梅、杨瑞英,2005;庞继贤、叶宁,2009)。语类分析主要在语篇层面结合功能进行,目的是阐释学术文体的语篇推进结构和语言特征,体现了学术文体写作的规范要求。
语类分析学说认为,每个学科的语类都有自己的特点,都遵循该学科的写作要求,都采用相似的范式和步骤安排结构和语言形式,学术论文作者通过适当的语步构建学术空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得到所在交际社团的承认(Swales,1990)。当前有许多论文对期刊论文摘要的语类分析(如刘胜莲、魏万德,2009;余莉、梁永刚,2006等),但学位论文摘要和期刊论文摘要在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上不尽相同(Hyland,2005b),需要认真研究。
(二)摘要研究述评
学位论文摘要是位于学位论文正文之前对论文整体内容进行概述的独立学术语类。《MLA格式指南与学术出版准则》(1998)对论文摘要的要求是长度不超过350字,内容包括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结论。英语摘要,在中医药研究生学位论文中,除标题外,是唯一用英语写作的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整体质量,是评判研究生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目前对学术论文体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论文引言的研究。普遍认为引言的组织结构与整个论文的结构基本一致,即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包括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四个语步,即I-M-R-D模式(Swales,1990)。在导言部分,Swales(1990)有详尽的语步分析,如下表1(改动自黄婷婷、许明武,2003)。目前对于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三个语步的语步分析较少。
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已经成为学术论文体裁研究的通用分析模式,为学术界所公认。而国内大多数对学术论文体裁的研究,也沿袭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对论文的引言部分进行体裁分析,而鲜有用此模式对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进行分析。实际上,摘要和引言属于不同的体裁,Graetz(1985)认为论文摘要由四语步构成,即问题的提出(problem)―方法(method)―结果(result)―结论(conclusion)。Bhatia(1993)认为,摘要由以下语步构成:(1)介绍研究目的;(2)描述研究方法;(3)总结研究结果;(4)讨论研究结论。因此,学术论文英语摘要区别于引言,一则在于摘要由于字数限制,较少涉及研究领域的前期研究成果,侧重点在于提出问题和介绍研究目的;而引言部分必须从文献综述入手,否则很难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无法开展下一步的讨论(徐有志等,2007)。二则摘要语篇较之于引言语篇,更需要有效提供研究结论,而不宜占用过多篇幅展开讨论。因此,一方面,鉴于国内对于学术论文摘要部分研究较少,而另一方面,学术论文摘要区别于引言,在第一语步和第四语步有其独特特点,所以,有必要借鉴Swales(1990),Graetz(1985),Bhatia(1993)等前人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国际上对学位论文摘要的研究,包括对机械工程、西医外科学、应用语言学文、社会学的研究,当前对中医药英语摘要的研究,关注的焦点是偏误分析(如段平、顾维萍,2002;戈玲玲,2002;王高生,2005),没有对硕博士学位论文摘要的研究,也没有在更高层次上对中医药期刊论文摘要的语类特点进行考察。
二、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的语料是中医药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摘要(500字左右)、中医药博士论文英语摘要(500―1000字)、中医药期刊论文英语摘要(50―100字)各20篇。以上论文从中国知网期刊论文库和硕博士论文库中随机抽样。论文上传的时间在2009年、2010年及2011年。为了保证本项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结合中医药类学术论文实际,在对论文进行编号后我对语料进行预分类,分类标准如下。
(一)理论研究类
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中医药类某一专题,对中医理论进行分析梳理,或者对大量前人经验、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如文献综述、医案研究、名家经验总结。
(二)实验研究类
在实验室中,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较为严格的变量控制,观察假设中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从中探索中医药作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受试往往为实验动物。如观察某经典方对受试的治疗效果。
(三)临床研究类
在临床研究中,或在临床实际运用中,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较为严格的变量控制,观察假设中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从中探索中医药作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受试往往为患者。如观察某经典方对受试的治疗效果。
同时,根据Swales的CARS模式,并借鉴黄婷婷、许明武(2003)的研究方法。我对论文摘要进行四大语步的分类: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判断摘要的文字的语步范围,来自于该文字使用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型。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一)语步及体裁分类
通过对语料进行初步分类。分类结果如下:
如表2所示,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并不完全遵循传统的论文英语摘要写作模式。首先,理论研究类是区别于其他学科领域论文的特有类型。由于中医药研究重视对传统医学知识的集成和积累,因此文献综述、医案研究、名家经验总结是不可或缺的论文体裁,而其他学科领域中,尤其在理工科和西医学术论文中,除期刊论文可以有文献综述的体裁,一般不允许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论文以纯理论研究的形式出现,因而在摘要中也不会出现理论研究的类型。
其次,通过实际分类发现,在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中普遍存在混合研究的情况,即介绍和讨论理论背景后,通过实验室或者临床应用证明理论指导下对受试进行实验,或者对患者进行施治的情况。而期刊论文摘要由于篇幅所限,往往选择省略对理论背景的讨论,使用直接描述实验或者临床应用的写作策略。同时,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也存在省略背景讨论的情况,只对实验过程或者临床作用进行讨论。
最后,可以发现,在类型分布上,硕士学位论文学位摘要的种类数量比较平均,以理论研究稍多;而博士学位论文明显以理论研究加实验室研究的混合研究类较多,可以推断,博士论文在理论深度上要求更高,博士生也更多参与实验室研究工作,故而此类较多。同样,因为大多数博士论文的摘要中会包含理论背景,临床研究类的论文数量较少。期刊论文除不存在混合研究外,在其他三种类型中分布平均。这可能和期刊论文的篇幅有限有关,侧重点往往只在一方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语步分析
1.理论研究语步分析。
通过对理论研究的基本语步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理论研究类并不遵循Swales的CARS模型,往往只有导言部分(introduction)。另外,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虽然长度不同,均涵盖导言部分的三大语步,即M1:建立研究领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M2:建立研究地位(Establishing a niche);M3:占据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以硕士学位论文A7每段开头为例:
The virus pneumonia is a commonly significant disease in clinic (M1 S1) .
That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s virus pneumonia has the unique superiority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Xuanchangfeiqi Tang on virus pneumonia and its clinical utilization rule of ventilating lung (M3 S1).
在期刊论文全文中有相似语步,以C2为例:
Di dang Decoction, a classic prescription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was used to treat stagnated blood syndrome in ancient times (M1 S1).
Recently,physicians have found that interior stagnant-heat syndrome is manifested in many kinds of internal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so the prescription can treat diseases of different systems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recent clinical reports of Didang Decoction (M3 S1).
2.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语步分析。
在具体语步分析中,我们发现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语步极为相似。硕博士学位论文均采用IMRC的结构,即introduction(objective)―method―results―conclusion的结构。有两点值得注意:(1)与表1进行对照,论文作者在摘要的导言(introduction)部分只阐明研究目的(Outlining purposes),达到占据研究地位的效果(Occupying the niche)。但很少有作者提及Swales的导言部分的其他语步。(2)IMRC结构与Swales(1990)的IMRD结构略有不同,讨论部分(discussion)为结论部分(conclusion)所替代,实际上印证了Graetz(1985),Bhatia(1993)的观点,可见摘要语篇篇幅所限,作者往往选择突出研究方法、步骤和结果的策略,而省略导言语步和讨论语步。
3.混合研究语步分析。
首先,在三种英语论文摘要中,在期刊论文摘要中混合研究数量为零。我认为,并非期刊论文的实验过程和临床应用没有结合理论,而是在语步中理论并没有体现。
同时,博士学位论文英语摘要的语步特点最完整,使用IMRD或IMRC的语步推进模式,对理论研究部分的描述最全面。以博士论文B9为例,有清晰的元语篇标记(meta-discourse)完成语步转换: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article holds that ...(第二段第一句)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we reproduce the mouse model of ...(第三段第一句)
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语篇标记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都十分明显。在博士论文B19中文摘要中,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语篇标记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都十分明显。在博士论文B19中文摘要中,原作者在首段介绍感染性肺炎的定义和分类,提到此病“一般属于中医风温、咳嗽等范畴”。第二段的元语篇结构为:
“本文分为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理论研究方面,运用温病学理论、认识感染性肺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重点探讨中医与现代现代医学之感染性肺炎在病因、病理认识上的契合点。”
第四段出现对应的元语篇结构:
“临床研究方面,根据症状表现,对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105例感染性肺炎住院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总结临床用药,结果显示,感染性肺炎临床常见证型为痰热壅肺与风热犯肺型;最常用具有宣降肺气以透邪的中药属解表、清热、怯湿、止咳、化痰等类。”
在英文摘要中,相对应的原作者的表述为:
Pneumonia is classified under Feng-wen,or Ke-sou (cough) categ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Literature study showed that both conventional and TCM shared similar views on causes and pathology of pneumonia.However,in terms of treatment,TCM has its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currently still being recognized as clinically effective.
对比后可发现,原作者的中文摘要中用第一段中对感染性肺炎的分类代替了对本文结构的阐述。而临床研究部分合并缩短至理论研究之后。我检查全文,此后的段落中,只有对研究意义的阐述,而没有对临床研究中更详细的阐述,如中文摘要中涉及的患者人数、所在医院情况,都没有再提及。由此可以判定,原作者虽然对中文摘要的语步和元语篇功能具有有效应用,然而该意识没有顺利转移到英文摘要中,导致英文摘要内容空泛,语步不清晰。
最后,我们发现,和实验研究、临床研类的语步不同的是,硕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中混合研究的语步更多出现讨论部分,或者讨论和结论并存,更符合Swales(1990)的IMRD的语步推进模式。主要原因是篇幅容量足够进行讨论,以及论文评审的要求。
四、结论与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中医药学术论文英语摘要的语类分析从两个方面体现复杂性。首先,在前人研究中(Swales,1990;黄婷婷、许明武,2003),也发现类似的语步分析。但前人研究并没有对论文进行分类,中医药论文类型复杂,除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长度不同造成内容取舍外,中医药论文本身也有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混合研究分类,刘胜莲、魏万德(2010)指出,国外论文摘要的IMRD语步出现频率很高,而国内论文作者常省略方法语步,或者将方法语步和引言或结果语步并合,而我们发现,在中医药论文摘要中,理论研究甚至会省略方法、结果、讨论等多语步,实验研究部分有独立式的结论语步。此外,在论文抽样中没有出现混合研究的期刊论文摘要,原因可能是篇幅所限无法展开导言(introduction)部分,只能完成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语步推进。因此,中医药学术论文英语摘要除IMRD语步推进模式,还有I及IMRC语步推进模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文对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类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和归类,对中医药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和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在教学中应当注意规范学生对论文写作语篇规范和论文分类的意识。同时,由于选取的语料数量有限,抽样样本较小,而不能和摘要作者进行交流,不能了解论文摘要建构过程。最后,论文作者可能的中医药文化背景和教育经历可能对语篇建构产生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London: Longman,1993.
[2]Graetz,N.Teaching EFL Students to Extrac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rom Abstracts[M].In J. M. Ulijn and A. K. Pugh. Reading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 Leuven: ACCO.1985:123-135.
[3]Paltridge,B.& Starfield,S.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A Handbook for Supervisors[M].London: Routledge,2007.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UP. 1990.
[5]Thompson,P.Exploring the Contexts for Writing:Interviews within PhD supervisors[M].1999. in P. Thompson (ed.) Issues in EAP Writ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Reading:Centre for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
[6]Hyland,K.Talking to students: Metadisourse in introductory coursebooks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9,18:3-26.
[7]Hyland,K.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 Metadiscourse in L2 postgraduate writing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4a, 13:133-151.
[8]Hyland,K.Metadis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s in Writing[M].London: Continuum.2005a.
[9]Hyland,K.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 [J].Discourse Studies, 2005b, 7:173-192.
[10]刘胜莲,魏万德.英文摘要方法语步中体裁结构及语言特点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32,(14):197-200.
[11]段平,顾维萍.医学论文标题与摘要汉译英常见错误分析[J].中国翻译,2002,23,(4):47-55.
[12]葛冬梅,杨瑞英.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现代外语,2005,28,(2):138-146.
[13]戈玲玲.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语用失误――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项调查[J].中国科翻译,2002,15,(2):44-46.
[14]黄婷婷,许明武.中外经济类期刊英文摘要语步结构分析[J].外语教育,2003:34-38.
[15]庞继贤,叶宁.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34-36.
[16]王高生.论文摘要的撰写及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18,(2):9-12.
[17]徐有志,郭丽辉,徐涛.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J].中国外语,2007,4,(4):47-51.
[18]余莉,梁永刚.英语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J].外语教学,2006,27,(1):34-37.
【关键词】学术论文 摘要 英译
一、引言
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是作者为而撰写的、对论文进行简明确切记述的短文。学术论文的摘要是关系到论文能否被录用、发表及检索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起着吸引读者并为其提供主要研究内容的作用。摘要作为论文的高度浓缩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一批有影响的成果纷纷问世。有的研究是比较总括性的,它们归纳英译后的摘要的常见错误对翻译做出指导,还有的研究是在某一特定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分析,常提及的翻译理论家有纽马克(Newmark)、尤金・奈达(Nida)等,涉及的翻译理论多为目的论、等值理论等,有着重体裁、人称、时态、等文摘翻译中某一具体的方面来研究的。
但是,这些对中文论文摘要的英译的研究关注的重点多为科学技术类学术论文,只有少部分为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同为摘要,人文社科类摘要和科学技术类要不同,没有固定的结构和模板,更加灵活。故本文以教育类期刊《全球教育展望》为例,对摘要英译中的问题进行剖析。
二、错误分析
1.词汇层面。在词汇方面,通过分析所选10篇摘要的英文版,归纳出以下五类主要错误。
第一,错误使用或漏用冠词。如“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⑧)该部分作为摘要的第一句话,却用定冠词“the”而不是不定冠词“an”。再如,“… shows that reasonable curriculum pattern can be …”(④)中就缺少了个不定冠词“a”。
第二,忽略复数形式。“in primary school” (④)、“more opportunity” (④)等这样的例子,都是本该用复数形式却还是用了单数形式。
第三,错误使用介词。如“In nowadays …”(⑧)多加了介词“in”;“Under the field of …”(⑥) 中的“under”是误用,应该是“in”。
第四,没有使主语和谓语保持一致。如“While a task-driven approach to authentic assessment emphasize the fidelity of assessment tasks...”(⑩)中的“emphasize”和单数的主语不协调。同理再如“the modern view of children enters China..., which gain legitimacy...”(⑥)中的“gain”。
第五,错误翻译或选择错误对应词。例子有如将“理念呼吁阶段”(①)译成“the stage of idea appealed”和将“吸取・・・・・・经验和教训”译为“absorb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③)等,其译文因受直译的影响而使译文让人无法理解、觉得生硬。还有将术语如“错字和别字”(④)、“字形和音义”(④)和“反映式倾听”(②)乱译为“wrongly characters”、“font, phonetic, and semantic”和“reactively listening”等错误。实际应该是“wrongly-written and mispronounced characters”、“orthography,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和“reactive listening”。术语的错误翻译是影响准确的最大问题。
2.句子层面。摘要的英文译文在句子层面的问题使得行文不够通顺流畅清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省略连接词,其中“and”遗漏的错误尤为明显。例如,“on changing …, constructing …, improving …”(①)、“due to the fragmental status, the lack of ” (③)、“… object, context, theory system.”(⑨)等句子中最后一个逗号后都缺少一个“and”。
第二,产出结构混乱的句子。特别是有从句的句子,如“Its main content is that to use the methods of... to establish..., and to use the methods of ... to eliminate...”(②)、“It has always been an issue... that how to reduce the rate...”(④)等。其它包括语序混乱在内的结构极不符合英语规范的句子还有“An approach inquiring...shall be advocated that comes the possibility...”(⑦)和“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⑤)等。
第三,错误使用标点符号。如分号“;”的错误使用:“we should emphasize...; focus on...; strengthen...”(⑦)、“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⑦);再如逗号“,”的错误使用:“... are the main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 participation is...”(①)。这里,译者很明显混淆了逗号和句号的使用。
3.篇章层面。在篇章层面,即从摘要全篇的行文方面来看,英译的摘要不符合“简练”的原则。这和近年来在各国各界盛行的“简明英语运动”所提倡的基本原则不符。
随机选取的10篇英译的摘要中,就有⑧和⑩两篇在它们100-150字长度的段落中花了一半的篇幅介绍研究背景。更有甚者,⑤在中文摘要没有背景知识介绍的情况,在英译中增加了45字的背景。这样的弊端不仅是使得译文显得冗赘,而且使其重点不够突出。
三、原因分析
从以上错误我们可以看出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问题颇为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中英文摘要翻译的难度首先源于中文和英文这两种语言在词法、语法和句法上的差异。英文中有冠词“the”、“a”/“an”,中文中没有这样的冠词体系;英文中名词有单、复数形式的区别,动词也需要遵守主谓一致的原则、还需要注意时态,但是中文中没有这些曲折变化;英文的介词和中文的介词不一样,比如中文中的一个介词“在”就对应着英文中的“in”、“on”、“at”等多个介词,这样的一对多的介词为翻译时对应词的选择增加了难度;英文有简单句和复合句,其中的复合句结构在构成上比较复杂,有着中文中没有的关系从句(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表语从句等)。中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则是通过逻辑而不是句型或标点来体现的:“汉语中句子的概念比较模糊,句号和逗号的使用有很大的随意性”(李长栓, 2004)。
译者的能力也很重要。译者的翻译能力决定了译文的质量,译文的质量决定了文本的接受程度,所以为了促进学术之间的对话,为了中国学术更好地走上世界舞台,译者需要平时要加强学习,提高中英文水平、增加翻译知识,勤加练习,积累翻译经验。
参考文献:
[1]陈吉荣,赵永青.论文摘要英译的翻译显化[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20(1),122-125.
[2]方宗祥.理工类院校研究生英语写译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
本院乳腺外科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20例围术期患者,年龄18~65岁,平均(45.36±3.45)岁;切口类型均为Ⅰ类[2];伤口愈合等级均为甲类。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均为女性。对照组患者年龄18~64岁,平均(44.32±2.36)岁。观察组患者年龄19~65岁,平均(46.31±3.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方法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
患者给予常规抗菌药物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围术期抗菌药物干预,具体如下。
1.2.1调查方法制定出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表,记录患者的编号,一般资料,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剂量、次数、疗程、用药情况、药品费用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2.2干预措施首先,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全体临床药师共同制定出本院乳腺外科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指南。其次,加强宣传教育。对临床医生、护士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教育,同时对新入职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对其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考核,规范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最后,进行监督检查。药事部联合医务处、感染部等部门对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如有问题,及时与临床药师沟通。
1.2.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使用药品费用、平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持续用药合格率、抗菌药物未使用率,并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抗菌药物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1.34±2.16)d]、平均使用药品费用[(2468.35±123.65)元]、平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95.18±65.21)元]、持续用药合格率[65.00%(39/6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14.37±2.69)d、(2798.64±123.15)元、(256.34±96.24)元、11.67%(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未使用率为0,观察组有26例未使用抗菌药物,未使用率为4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预防性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其主要是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型和患者有无易感染因素进行综合分析[3-4]。在原则上应该使用相对广谱、效果好、安全和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胸腹壁手术通常使用头孢菌素类的药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过敏,不适宜使用头孢菌素[5]。氨基糖苷类的抗菌谱主要是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其具有肾、耳毒性和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在乳腺手术的预防用药中不适合使用该类药物。由于喹诺酮类药物的滥用,使得其耐药率较高,在乳腺手术的预防用药中也不适合使用该类药物。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还应加强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管理。通过干预后,持续用药时间明显缩短,持续用药合格率有所提高[6]。其中对照组中无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患者,观察组中有13例患者使用该类药物,使用率上升到21.67%,根据近几年住院患者的临床用药观察,头孢菌素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甲氧西林敏感表皮葡萄球菌的敏感率均为100%,因此,在预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的乳腺手术切口感染中,头孢菌素药物是最佳的选择。
3.2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与疗程。根据相关抗菌药物使用规定,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只是在大型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大、污染机会大的手术中才会使用[7-8]。在对照组中所有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观察组中有26例患者未使用抗菌药物。另外,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有所缩短,有利于提高病床的周转率,观察组患者抗菌药物的费用也相对地有所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汽车电子专业的英语专业性很强,比如,一些普通的英语词汇往往有特殊的含义;专业词汇、特殊的搭配学生必须熟知。随着国际交往和科技的发展,一些网络语言、商业新词、国际交往用语等层出不穷。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应随着国际交往和科技发展的变化而随之改变,这就要求汽车电子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应结合汽车电子专业的实际需要优化教学设计,并帮助学生积累、扩展一些相关的外贸知识,达到高职大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专业岗位,又拥有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英语水平。做到这一点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形成教育合力,加大对实训基地、实训室实训软件、多媒体教室等教学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及时更新陈旧的实训基地,更换落后的实训室实训软件,建设多功能多媒体教室等,把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提高就业能力摆在首位,最终达到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实践实训教学要以职业导向为落脚点
高职人才培养从本质上看是“以特定岗位目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就提出把“实训实践教学”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人点。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高职院校只有结合专业特色探索和实践这一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业教育的舞台上绽放异彩。“实训实践教学”不仅适用于专业课程建设,也适用于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它的优点在于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英语实践实训教学比例。高职汽车电子商务的实践实训课可设定在业务洽谈、汽车设计、工作面试等真实场景中,让学生在情景中扮演不同角色,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用,将英语学习内容与汽车专业知识融为一体,使学生感觉到语言应用不再是天马行空纸上谈兵。值得一提的是汽车专业英语实践实训教学应围绕汽车专业教学的核心任务而进行,把培养和提高满足汽车岗位需求的英语语言表达与交流技巧能力、英语记忆检索材料能力、英语接受与适应能力等作为培养目标,最终将英语才能有效地应用于汽车电子行业,服务于汽车电子行业。
三、结束语
关键词:语料库统计;摘要翻译;英译策略
一、引言
摘要是论文的缩影,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论文更为重要,因为它有可能决定科研成果能否被学术界认可并广泛传播。大部分作者进行摘要写作时,通常都是先撰写中文摘要,然后将其翻译为英文。中英文摘要的读者群不同,前者服务于国内的中文学术读者,而后者则服务于国外英文学术读者及国际检索系统的工作者。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较大,行文结构和习惯有所不同,都为摘要英译带来不小的难度。本文以语料库翻译理论为基础,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从多方面讨论了中外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异同及产生原因,并提出中文摘要英译策略。
二、基于语料库的摘要翻译研究综述
1、语料库翻译研究及其分类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诞生主要受两个相关研究领域的影响,一个是语料库语言学,另一个是描述翻译研究。以Mona Baker为代表的一批翻译理论家倡导利用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对翻译的性质和特征进行描述。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的对比研究,翻译理论家开始揭示翻译中译者独特的文风和创造性,揭示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翻译的规范和策略,并逐渐验证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普遍性规律所作的假设。
适用于翻译研究的语料库主要有两类:平行语料库和可比语料库。平行语料库收集某种语言的原创文本和翻译成另一种文字的文本。研究者可以通过平行语料库来对比两种文本在词汇,句子和文体上的差异来总结语言翻译行为中的特征,归纳出其中的等值关系,研究翻译腔产生的原因和特点等。可比语料库收集某种语言的原文文本,同时也收集从其他语言翻译成该语言的文本。可比语料库现在还处于初创阶段,收集的主要是英语的文本和译本,研究者通过比较分析可比语料库中的两种文本,探索在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翻译规范,发现翻译活动的一些特殊规律,即翻译的普遍性,因此它对翻译研究的意义最为深远。
2、可比语料库翻译视角下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
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不同侧面对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大部分凭借的是个人观察和经验的翻译研究,或是单纯语料库或文体学的语言学研究。目前将语料库的定量分析作为基础来定性讨论摘要翻译策略的研究少之甚少。将可比语料库统计的方法引入翻译实践,是对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的有益尝试。
三、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鉴于论文英文摘要在阅读及发表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收集中外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提出以英美人士撰写摘要的特点作为中国人摘要英译的策略,以此来指导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
2、研究对象
为了保证所选取论文摘要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分别从美国《科学》杂志及国内《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各随机抽取2011年至2012年上半年发表的英文摘要三十篇,共选取60篇科技类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 从多角度对比中外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异同,以此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讨论异同原因。
3、研究方法
采取语料统计以及翻译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具有典型性的论文英文摘要进行了微观文体特征及宏观信息结构方面的对比研究,比较时态、语态、长度、名词性短语、句子复杂性及主述位方面的异同,深入了解国内外英文摘要撰写水平的差异,探索切实可行的英译指导原则。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1、时态及语态
一般现在时是最常用的时态,此外,还出现了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具体数据统计如图1所示:
按照数量来讲,《Science》和《学报》(简称)对于一般现在时的使用比例差别不大,均有用于说明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结论和结果几个基本语步。使用差异较大的是在研究方法语步中出现的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Science》30篇摘要应用现在完成时29次,几乎是《学报》出现16次的近2倍,但前者应用一般过去时15次,仅是后者41次的少一半。这充分说明英美人士使用现在完成时比起一般过去时更占上风,他们希望把过去发生的或已完成的事情与现在联系起来,强调过程的连续性和推理性,强调完成的研究内容对结果、结论所产生的影响,而一般过去时只是表示调查、发现过去某一研究过程,相对孤立。另外,在统计中还发现,应用于结论语步的一般将来时在《Science》中仅出现1次,而在《学报》中出现8次。摘要的结论部分使用动词需谨慎,作者需给自己的研究结论留有余地,不能过分的肯定研究结果。《Science》中发现英美人士多喜欢用情态动词来描述结论,如用may, could来委婉表达,极少用将来时。在英译中文摘要时,要注意英文摘要时态表达的自身特点、方式及习惯,翻译的策略就是要符合摘要译入语的语法规范和常用习惯。
摘要的语态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详细研究了60篇英文摘要中出现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如图2所示:
统计数据显示,两种杂志都优先选择主动语态来组织句子。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提倡实用主动语态,因为其表达更为准确,使读者更易阅读和理解。《Science》中主动语态的使用远远大于被动语态,分别为142次和18次。《学报》主动语态的使用几乎是被动语态的近三倍,与国际接轨较好,符合英美人士的写作特点。不过,在翻译英文摘要时优先考虑主动语态,也不能一概而论,满足表达的需要是重中之重。如:BP神经网络建模考虑了普通高等学校数、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人数、普通高中毕业人数以及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4个影响因素。译为Back propagation neutral network model takes into account the numb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number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faculty, the number of high school graduates and the state financial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若此句采用被动语态形式,谓语较短而主语特别长,头重脚轻,则显得很不地道。
2、名词性短语
在表达高度浓缩的科技信息时,译文名词性词组的处理可以用来考查译者的专业遣词造句能力。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图3英文摘要中名词性短语的使用情况
可以清楚地看到,《Science》和《学报》在名词性短语的处理上基本一致,形容词、名词以及Of结构是修饰名词最常用的三种手段,动名词、后置短语及一长串名词作为修饰语使用则相对少一些。在语言简洁方面,摘要翻译需尽量做到措辞精炼、重点突出。摘要本身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文字表达朴实简练,句型相对单纯。英语名词性短语的处理策略可归纳为:能用形容词做定语就不用名词做定语,能用名词做定语就不用动名词做定语,如用experimental results,不用experiment results,用measurement accuracy,不用measuring accuracy。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做定语的,就少用of句型,如“用这种方法,丢包率和传输时延减少,HMIPv6的性能得到了改进”,可以英译为“With this method the rate of loss packet and the delay of transmission were decrease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HMIPv6 was improved”,译文从语法角度上看是正确的,但从语言表达角度分析却没有做到文字简洁,一句话里出现了三次of结构,显然有些拖泥带水,可将其重写为: “With this method the loss-packet rate and transmission delay were decreased and the HMIPv6 performance was improved”,通过使用连字符及直接将名词用作修饰成分来达到摘要表达简洁的要求。
3、句子复杂性
学术论文句子结构的复杂性也是翻译中应考虑的一个方面,本研究主要考察简单句、并列句和从属句这三个分类,如图4所示:
《Science》和《学报》在句子复杂性差异较大。前者仅使用35句简单句,应用从属句的数量比简单句多近一倍,达68句,而后者则大量使用简单句表达,达到102句,并列及从属句的使用则少了一半还要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语结构形式的特点,重形合,句子多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从属句的使用可以使句子紧密连贯,逻辑性增强。由于汉语采用意合法造句,很少甚至不用衔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且中文摘要通常信息量大,结构松散,这无疑又为英译增加了不少难度。因此,英译必须要透彻理解原文的含义,然后按照英语思维和行文习惯来重新组织译文,必要的时候做拆句、合句以及句子嵌套的处理。如翻译“委婉语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言语交际中的语言现象。外交语言也不例外,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可译为“Euphemism is a kind of language phenomenon that widely exist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is no exception, in which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euphemism...”。原文“广泛存在于人类言语交际中”是“语言现象”的修饰部分,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定语,可译为简单句“Euphemism is a kind of language phenomenon. It widely exists in human communication.”但这样会使译文行文松散,不够严谨,因此更好的选择是引入先行词that来引导定语从句。另外,“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与前一分句有较强的关联性,可以处理为in 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这样的嵌套处理在摘要英译中可使句子结构紧凑,增强逻辑性,进而提高可读性。
4、主位及述位结构
以主述位为基础来确定翻译单位对译文语篇的建构有直接帮助。主位是信息的出发点,是与句子信息相关的主题;而述位则是由主位发展而来的新的信息,是句子的核心。英文摘要高度概括论文内容,传递某种观念或理论的新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把已知的部分说在前,新知的部分说在后,由‘熟'及‘生’,不仅可以逐步深入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而且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预期及逻辑思维按顺序展开的方式。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主位与已知信息、述位与新信息并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有时候,有标记的新信息也会在已知信息前面出现”,如段落开头第一句。由此,我们不对语料库进行信息先旧后新的定量统计,只对改进翻译实践做定性分析。
例“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陆地水份及矿物质的利用已增加超过10倍。未来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增长将加剧这种压力。重大的环境变化从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到对生态圈的干扰可能是人类活动的积累作用。” 译为“The use of land water and minerals has increased more than tenfold during the past two centuries. Future increases i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intensify this pressure. Major environmental changes varying from disruption of local ecosystems to disturbance of the biosphere are the likely cumulativ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译文基本按照中文顺序逐词翻译,但仔细读来,前两句都是以人类的相关活动作为视角来阐述,而第三句的“Major environmental changes”忽然转到了环境,这样的新信息主位,破坏了信息结构的连贯性,使读者思路发生跳跃,不如将“The cumulativ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选为主语,以旧信息视角引入,进而阐述新话题,改为“The cumulativ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are likely to lead to major environmental changes varying from disruption of local ecosystems to disturbance of the biosphere.” 英汉两种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翻译时应整合汉语摘要的信息后,按照英文表达习惯及连贯性要求重新组织。
五、结论
摘要翻译的难点在于,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照原文的内容和语言形式翻译就能完成任务。针对于此,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以英美人士撰写摘要的特点作为中国人摘要英译的策略,把原语信息用目的语的独特结构重写出来。这样的英译摘要才会有较高的质量和良好的交际性,有助于学术的传播。
[参考文献]
[1]Baker,M.1995.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An Overview and Some
[2]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arget Vol7.
[3]黄国文,2005,《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梁福军,2010,《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 讨论部分
总的要求:The author should tell the reader what the results mean by placing them in the context of previous published studies of the problem,即:与先有研究相比,本研究有何意义。
具体要求:
A. 简要说明研究背景(background)
B. 简要介绍总的发现(general findings);
C. 介绍具体要点(introduction of points)
D. 与现有发现(若有)进行比较(comparison in the context of other studies)
E. 意义(suggested meaning)
F. 结论(conclusion)
G. 前瞻研究(future studies)
结论往往是论文中最长也是最难写的部分,主要原因是作者要对研究结果和发现进行分析、推断、演绎和推理,要求作者具有很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英语文字组织能力。此外,这部分时态比较复杂,要分清实验过程和结果(过去时)与分析意见(确定:现在时;不确定或假设:过去时)的区别;他人研究结果(过去时或现在完成时)与本研究结果(过去时)的区别;普遍适用的结论(现在时)与只适用本研究的结论(过去时)的其别等。因此,对于however, may, might, could, would, possibly, probably, be likely to 等词(组)的使用以及we believe (think / consider) that, to our knowledge, in our experience (practice) 等插入语的使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示例:
Parenteral nutrition is being used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as a primary source of caloric support in adult and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problems. Numerous complication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of TPN, including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ncidence of gallbladder disease [3-5,7]. The data here suggest that cholecyste
ctomy is often requir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symptomatic gallbladder disease in this group of patient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risks.[说明研究背景,包括意义] Of the 35 patients who required cholecystectomy for TPN-induced gallbladder disease, operativ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re 54 percent and 11 percent, respectively. Maingot [8] has stated that cholecystectomy “is one of the simplest and safest of the abdominal operations, and is ass
ociated with a low operative mortality rate (about 0.5 percent). A review of the pediatric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when cholecystectomy is performed in children, the operative morbidity is less than 10 percent, and the mortality is less than 1 percent. [8,9] Glenn [11] has reported a mortality rate of less than 0.1 percent in over 5,000 patients under
the age of 50 years who underwent cholecystectomy.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bserved in our group of receiving long-term TPN, therefore, were far in exces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for a population of patients whose mean age was 29 years.
[提出本研究主要发现并将其与其他研究发现相比较]
Our data suggest that are specific factors unique to patients who require long-term TPN that contribute to the increased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cholecystectomy in this select group.[以下,作者用较大篇幅分析了这类病人死亡率和并发症增高的临床、实验室和手术等方面的原因,原文从略]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our studies, we believe that early cholecystectomy is indicated in patients with TPN-induced gallbladder disease. Obviously, all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disease should undergo cholecystectomy unless there specific medical contraindications. These operations should be performed in a timely, elective fashion because delay may result in the need for urgent surgery and thereby, increase an already high risk. Although recent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cholecystectoy may not be warranted in otherwise healthy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gallbladder disease [20], we believe that this axiom does not apply to patie
nts with TPN-induced gallbladder disease. Out data suggest that the natural history of gallbladder disease in patients receiving TPN is considerab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ir counterparts not receiving TPN. Based on our findings, we recommend elective cholecystectomy in patients receiving TPN when gallstones first appear. Furthermore, cholecystectomy should be considered, especially in children without stones who are un
dergoing laparotomy for other reasons. [从对结果的分析及与其他研究的比较得出结论性意见,这是讨论部分最重要的内容 ] Whether TPN-induced gallstones can be prevented through daily stimulated gallbladder emptying awaits the results of further studies. [前瞻研究]
5) 致谢部分
总的要求:Always get approval of your intention to mention someone in the acknowledgement and approval of the form in which you will present the acknowledgement, 即:致谢词和致谢方式必须征得受谢人或单位的同意。
6) 参考文献
总的要求:Reference styles should be specific to each journal, 既:根据各杂志的具体要求,因为各杂志对参考文献部分的编排顺序和格式不尽统一。
现将URMSBJ要求的20多种参考文献中最常见的5种格式列举如下:
1) Vega KJ, Pina I, Krevsky B. Heart transplan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for pancreatobiliary disease. Ann Intern Med 1996 Jun 1; 124(11): 980-3. [标准杂志文章]
2) The Cardiac Society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Clinical excise stress testing:Safety and performance guidelines. Med J Aust 1996; 164: 282-4. [作者是个组织]
3) Cancer in South Africa [editorial]. S Afr Med J 1984; 84: 15. [无作者名]
4) Shen HM, Zhang QF. Risk assessment of nickel cardiogenicity and occupational lung cancer.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994; 102 Suppl 1: 275-82. [某杂志增刊]
5) Browell DA, Lennard TW. Immunologic status of the cancer patient and the effects of blood transfusion on antitumor responses. Curr Opin Gen Surg 1993; 325-33 [无期无卷]
7) 插图说明
总的要求:Type or point out legends for illustrations using double spacing, starting on a separate page, 既:插图说明要另页双行打印。当插图中有箭头(arrow)、符号(symbol)、数字(number)或字母(letter)时,要在这部分(不是在插图页上)对其方向、位置等作出非常明确的说明。
8)插图
总的要求:Design your figures for the appropriate reduction, 即:插图要按杂志的版面大小比例进行压缩;不要把插图拍成照片。
9)表格
总的要求:A table should be a totally self-contained unit of information, 即:表格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信息单位另页打印。表格要简明清楚,完整(标题、内容和脚注),即使只有一张表格也要标Table 1。
语文作为中国的国学被很好地发展,作为中国人,都应该学好语文,都应该将国学很好地运用,只有如此才可以更好的生活,才会更好地融入社会。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国家拥有丰富的语文文化感到骄傲。
学语文应该从幼儿园开始,从拼音开始学起,然后在学写字读课文,最终学习写文章,这是一个过程,其中充满了无限的乐趣,语文不但是汉字的组合,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本土特色的真实写照。在小学里我们将方方正正的汉字学到了脑子里,我们能够遣词造句,能够用汉字表达自己想要表达得东西,所以我们的语文基础算是扎下了根。
然后可以谈及到初中语文,学生上初中的年龄一般是在14到17岁,这个时间段正是一个人的成型阶段,各方面的素质被养成习惯,所以初中语文在这时能够帮助学生定向,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惯性。初中语文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被所有人都公认的。
学生在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从懵懂到成熟的阶段,此时的教育是极具成效的,因此初中语文的存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国学思想,让他们对中国文化有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初中语文让他们学会了句子的含义、段落的意义。同时他们可以通过初中语文养成良好的作文水平,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甚至是以后的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初中语文是主要的学习科目,是一门国学,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在众多科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学好初中语文间接地影响着其他科目的学习好坏,因为其他科目都是在语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初中语文对于促进各科目全面发展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生活中离不开语文的学习基础,写信读报聊天以后在工作中都要有良好的语文功底,所以在初中时保持一个良好的语文水平,这是对未来的一份良好的保障。
同时初中语文对学生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它是一个人通向成功学习的一条有效的路,初中语文对于一个人的人生都有着足够的印记,它可以成为一个人获得认知、赢得事业的有力保障。学习初中语文对增强自身的交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强有力的支撑。另外初中语文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修为和境界,因为九年义务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素质的结合教育,所以初中语文的内容里聚集了许多的内涵表达,意在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意境,提高学生的修养和思想境界,从而让他们更加洁身自好,成为一个正直的,坦荡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初中语文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在考试或是在最终的中考中,初中语文成绩都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提高语文成绩,抓住时间多用功在语文上,是每个初中生都应该要做的。
初中语文现在被更多的人重视起来,好多家长和老师都深有体会,学好语文对人生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所以他们时刻提醒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语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科目。在初中生心里有了一个衡量的标准,语文是科目之母,同时也有一句话验证了语文的重要性,学好语数外,走遍天下都不怕。
语文体现着国人的国文素质,如果连自家门的东西都掌握不好,那么学习别的知识和技术那简直是痴人说梦,所以初中语文更是语文中的铸就阶段,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学不学好语文就看初中语文有没有学好。
初中语文时刻影响着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好坏,更是一个人文化素质养成的基础,它对学生中华文明的塑造有深厚的推动作用。初中语文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承接的工具,站在宏观的角度上讲它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翘板,指引了人们前行的方向。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初中语文将会一如继往的发展下去,为衔接中国精粹的国学文化,它是铸就深厚学识的模具,在灿烂的文化史上永放光芒。
[关键词] 医学科研
健康网讯:
4) 讨论部分 总的要求:The author should tell the reader what the results mean by placing them in the context of previous published studies of the problem, 即:与先有研究相比,本研究有何意义。 具体要求: A. 简要说明研究背景(background) B. 简要介绍总的发现(general findings); C. 介绍具体要点(introduction of points) D. 与现有发现(若有)进行比较(comparison in the context of other studies) E. 意义(suggested meaning) F. 结论(conclusion) G. 前瞻研究(future studies) 结论往往是论文中最长也是最难写的部分,主要原因是作者要对研究结果和发现进行分析、推断、演绎和推理,要求作者具有很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英语文字组织能力。此外,这部分时态比较复杂,要分清实验过程和结果(过去时)与分析意见(确定:现在时;不确定或假设:过去时)的区别;他人研究结果(过去时或现在完成时)与本研究结果(过去时)的区别;普遍适用的结论(现在时)与只适用本研究的结论(过去时)的其别等。因此,对于however, may, might, could, would, possibly, probably, be likely to 等词(组)的使用以及we believe (think / consider) that, to our knowledge, in our experience (practice) 等插入语的使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示例: Parenteral nutrition is being used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as a primary source of caloric support inand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problems. Numerous complication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of TPN, including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cidence of gallbladder disease [3-5,7]. The data here suggest that cholecystectomy is often requir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symptomatic gallbladder disease in this group of patient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risks.[说明研究背景,包括意义] Of the 35 patients who required cholecystectomy for TPN-induced gallbladder disease, operativ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re 54 percent and 11 percent, respectively. Maingot [8] has stated that cholecystectomy “is one of the simplest and safest of the abdominal operation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 operative mortality rate (about 0.5 percent). A review of the pediatric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when cholecystectomy is performed in children, the operative morbidity is less than 10 percent, and the mortality is less than 1 percent. [8,9] Glenn [11] has reported a mortality rate of less than 0.1 percent in over 5,000 patients under the age of 50 years who underwent cholecystectomy.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bserved in our group of receiving long-term TPN, therefore, were far in exces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for a population of patients whose mean age was 29 years. [提出本研究主要发现并将其与其他研究发现相比较] Our data suggest that are specific factors unique to patients who require long-term TPN that contribute to the increased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cholecystectomy in this select group.[以下,作者用较大篇幅分析了这类病人死亡率和并发症增高的临床、实验室和手术等方面的原因,原文从略]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our studies, we believe that early cholecystectomy is indicated in patients with TPN-induced gallbladder disease. Obviously, all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disease should undergo cholecystectomy unless there specific medical contraindications. These operations should be performed in a timely, elective fashion because delay may result in the need for urgent surgery and thereby, increase an already high risk. Although recent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cholecystectomy may not be warranted in otherwise healthy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gallbladder disease [20], we believe that this axiom does not apply to patients with TPN-induced gallbladder disease. Out data suggest that the natural history of gallbladder disease in patients receiving TPN is considerab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ir counterparts not receiving TPN. Based on our findings, we recommend elective cholecystectomy in patients receiving TPN when gallstones first appear. Furthermore, cholecystectomy should be considered, especially
in children without stones who are undergoing laparotomy for other reasons. [从对结果的分析及与其他研究的比较得出结论性意见,这是讨论部分最重要的内容 ] Whether TPN-induced gallstones can be prevented through daily stimulated gallbladder emptying awaits the results of further studies. [前瞻研究] 5) 致谢部分 总的要求:Always get approval of your intention to mention someone in the acknowledgement and approval of the form in which you will present the acknowledgement, 即:致谢词和致谢方式必须征得受谢人或单位的同意。 6) 参考文献 总的要求:Reference styles should be specific to each journal, 既:根据各杂志的具体要求,因为各杂志对参考文献部分的编排顺序和格式不尽统一。现将URMSBJ要求的20多种参考文献中最常见的5种格式列举如下: 1) Vega KJ, Pina I, Krevsky B. Heart transplan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for pancreatobiliary disease. Ann Intern Med 1996 Jun 1; 124(11): 980-3. [标准杂志文章] 2) The Cardiac Society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Clinical excise stress testing:Safety and performance guidelines. Med J Aust 1996; 164: 282-4. [作者是个组织] 3) Cancer in South Africa [editorial]. S Afr Med J 1984; 84: 15. [无作者名] 4) Shen HM, Zhang QF. Risk assessment of nickel cardiogenicity and occupational lung cancer.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994; 102 Suppl 1: 275-82. [某杂志增刊] 5) Browell DA, Lennard TW. Immunologic status of the cancer patient and the effects of blood transfusion on antitumor responses. Curr Opin Gen Surg 1993; 325-33 [无期无卷] 7) 插图说明 总的要求:Type or point out legends for illustrations using double spacing, starting on a separate page, 既:插图说明要另页双行打印。当插图中有箭头(arrow)、符号(symbol)、数字(number)或字母(lette[文秘站:]r)时,要在这部分(不是在插图页上)对其方向、位置等作出非常明确的说明。 8)插图 总的要求:Design your figures for the appropriate reduction, 即:插图要按杂志的版面大小比例进行压缩;不要把插图拍成照片。 9)表格 总的要求:A table should be a totally self-contained unit of information, 即:表格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信息单位另页打印。表格要简明清楚,完整(标题、内容和脚注),即使只有一张表格也要标Table 1。 10)照片和说明 总的要求:与7)、8)部分相同。
关键词:英语文化导入 英汉翻译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1 引言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吸取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获取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进行跨文化交际,参与国际活动。“因为有翻译,哪怕是不免出错的翻译,文化交流才成为可能(王佐良,1989)”。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地说,是文化的转换。王佐良先生(1989)曾经指出“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可见,在英汉互译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导入。
1 翻译教学中的语言环境和文化障碍
1.1 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是人类获取语言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一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学生接触外来语的机会很少,他们在日常交往中习惯了使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而由于民族语言与汉语存在语义上的差异,汉语与英语又有很大的不同,民族地区的学生以汉语为中介学习英语,往往存在着相当大的语义困惑和障碍。他们按照自己的母语来理解和表达汉语,致使汉语的很多地方对他们来说都难以理解,再用这样的汉语来理解英语,其难度可想而知。再者,学生的英语学习始终处于汉语的大环境中,缺乏语言练习所需的真实环境,学生易受汉语语法、篇章结构以及汉语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英语表达不够准确、不地道。
1.2 文化障碍
由于英语的文化导入不够,受到自身民族语多元文化的影响,学生在翻译时经常出现字对字的中文式英语。如,学生在翻译个人简历时,把“政治面貌”译成 “political appearance”,把“eat one’s words”译成“食言”,把“clock-watcher”(老是看钟等下班或下课的人)译成“看钟人”。这些译文都是由于对汉语原文或对英语词汇的含义理解不正确以及对英文文化不了解造成的。鉴于此,在英汉互译教学中增强学生跨文化的意识,导入英语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民族的相关文化,了解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的成因以及如何跨越文化障碍,使翻译教学取得成效。
2 翻译教学中要注重文化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2.1 注重文化差异
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翻译离不开文化,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渗透着文化的影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容忽视。只有了解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邓炎昌、刘润清,1990)。比如“apple”这个常见词,如果有人说:“Oh, that is an apple.”若是翻译者只知道“apple”为“苹果”,他很可能会出错。(曹青,2000)因为apple在英语中具有象征意义,意为诱惑。又如“red”一词,在汉语中意味着喜庆和吉利,但英语中“red”却有残暴、不吉利的意思,意味着流血。如“The murderer ran away so as not to be caught red-handed”(凶手跑开了,以免被当场抓住。);而在另一个句子中,“Talented as he is, if the new manager is not given full power in personnel management, he will fail to get the company out of the red just like his predecessor(新经理虽然有才干,也将和他的前任一样无力扭转公司亏损的局面,除非他可以全权管理人事)”。又如“peasant(a person who works on the land, esp. one who owns and lives on a small piece of land; a person without education or manners)”一词,其英语的含义和汉语的“农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意义并不对等,但是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只要父母是农民的,都把自己的父母统称为“peasant”,在翻译时,也把“农民”一律译为“peasant”。而事实是,“中国现代农村(尤其在农业发达地区,多种产业并举的地方)的农民,应译为farmer;而那些至今在山区耕种小片土地并以之为生的农民仍然译为peasant(杨复兴,2007)。”因而,不难看出,注重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相当重要。
2.2 增强文化意识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蕴含于文化之中。翻译中的大多数障碍是来自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联想意义的差别,成语与典故的翻译就属于这种情况。典故传说是历史的精髓,是文化的浓缩,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的英语典故的翻译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英语里有很多由《圣经》里的人物、事件构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词语。如,“David and Goliath”,意为“大卫和歌利亚”,大卫是个牧童,在与巨人歌利亚交战时用弹弓将巨人射死。后人以此来比喻弱小者与强大者之间的斗争,结果是弱小者取胜。又如汉语中的“他壮得像头牛”,在英语中却要说“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因为在中国农村,牛是农民的好帮手,而英语国家早期则是用马来耕地的(许文胜,1997)。
而像“‘高原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水光潋滟晴方好’,转眼已见‘山色空蒙雨亦奇’,早上出来穿毛衣,中午只能穿衬衫,到了晚上又得披大衣了” 这样的句子,在汉语中文化负载十分丰富,有些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尚费劲,更不用说在英语里找到十分满意的译文。因而,在英汉互译教学中应该多注意导入英语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差异意识, 使学生善于识别句子、段落、文章中的文化术语和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从而使他们学会如何处理文化差异。
3 加强教师在英汉互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老师,最大限度汲取文化知识,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能在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可以通过原文向学生传授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通过收集文化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导入教学,使学生逐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民族习俗以及民族心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传统观念,从而优化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跨文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4 结语
翻译不是两种语言在文字上的简单转换,也不仅仅涉及对相关语言的熟练程度,还必须要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注意文化知识的积累。丰厚的文化知识和强烈的文化意识是学生学好翻译必备的基本条件。要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使之成为合格的翻译人才,在翻译教学中就必须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导入。
参考文献:
[1]曹青.宗教文化与翻译[A]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0.
[3]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英美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内涵 文化渗透
语言学家拉多曾说:“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学好语言。”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已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化的传播、熏陶和感悟。因此,是否把英美文化纳入外语教学范畴是区别传统外语教学和现代外语教学的主要标志。
然而在我国,英语教学很长时间徘徊在这种状态:教师只教会学生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对语言文化涉及得还很少,包括英语国家的、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等文化,教师没有专门的讲解。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差异没有得到很好的了解认识,在英语学习上出现了许多问题,并且急需解决。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培养高中生英美文化素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如下重要作用: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语言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它生动、有趣、知识性强。由于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所以我们在学习与汉文化不同的英语时感到有不小的障碍。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产生了畏惧心理,但是,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和巧妙运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而且能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话:If I am late again,the boss will raise Cain.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把‘该隐’叫起来了”。“迟到”和“叫起该隐”有什么联系呢?原来,该隐是《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长子,亚伯的哥哥。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贡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妒忌,因而杀害了弟弟亚伯。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在英语中,Cain成为devil魔鬼)的同义词,常用raise Cain表示“大发脾气”。因此,上面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要大发雷霆了”。老师在讲解这个句子时,把相关的背景知识加以介绍,使学生增强理解的同时,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讲到Simile(比喻)这种修辞格时,我就告诉学生一些与禽兽、颜色有关的联想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往往有不相同甚至很大差别的现象。如:在古时代,人们把龙(dragon)和凤(phoenix)作为皇权的象征,龙是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有“望子成龙”一说,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以消灭。再比如,“虎”在中国人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中许多带“虎”字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喻义,如:虎子、龙潭虎穴、虎踞龙盘等。但是在英语里,“虎”的地位却被“狮”所取代,众多词语如lion-heart(勇士),the lion’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份额),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等都说明了“狮”在英美等西方)、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
加强这些文化知识的讲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热情是因为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的是为适应语法学习而编造的空洞的死知识,信息含量少,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啃书本,几乎无兴趣可言。将
(二)消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各民族文化语言都是在各自所处的客观环境及人文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物质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及千差万别,而语言文化是在这四个方面所构成的环境中产生的,并且是它们的表达和反映,这就决定了不同语言文化有着很大差别。在跨文化交际的英语教学中,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过程中存在着两点明显的不足:一是不会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不同的交际;二是缺少有关英语交际的规则和交际模式的知识。因此,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得体地进行英语交际。
(三)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过程是一定情景(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获取知识的过程。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为意义构建提供了条件,使学生成了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辅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用目的语交流看法。这必然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即由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探索式、合作式的自主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
学生是在一定的思维习惯的作用下来进行语言输出的,所以,必须在学生具备了英语的思维方式的前提下,他们才能说出或写出地道的、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英语句子和语篇来。只有长期的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的灌输和渗透,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英语国家的人都是如何思考问题,组织语言的来表达自己的,久而久之,学生才能逐渐摆脱中式思维的影响,在口语交际、翻译练习、书面表达等一系列的练习中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学出地道、标准、实用的英语来。笔者认为,这一点正是英语教学中,也是各种语言教学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当然,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语言教学,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是以文化知识为起点、以文化意识为桥梁、以文化理解为目的的阶段性的循序渐进过程。实践证明,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应尽可能的具体化、形象化。在平时看报或读书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尽力提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之,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仍是我国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待广大英语教育同仁共同努力,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初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王海皎,孔永红
为了规范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美国《工程索引》(EI)要求信息性文摘(Information Abstract)应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一般不超过150 words),且在用词、句式、时态、语态以及人称等不易把握的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以方便论文的国际交流。国家标准GB7713-87中规定,为了国际交流,学术论文应附有英文提名和摘要。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于2002年9月还专门了《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质量标准》,明确规定了英文摘要的写作规范。
但是,对于论文摘要的翻译研究还存在很多方面的空白和不足,比如,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翻译评估标准,这势必造成摘要翻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找到可行方法提高中文摘要英语翻译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文摘要及其英语翻译基本概念
(一)摘要的定义和分类
国际标准IS0214-76,摘要是“对文献内容的准确压缩不加以解释或评论”。
论文摘要主要有2种类型:信息型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和概括型摘要(Summarized Abstract)。信息型摘要也称报道型摘要,主要用于实验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论文。概括型摘要也称指示性摘要,多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论文。
(二)中文摘要英语翻译的特点
句式:句子陈述结构比较多,所包含的动词常常是be,have等。
人称:英文论文摘要句子的主语通常用单数第三人称(the/this paper/article),即以论文或文章本身为主体,很少用第一人称或作者自称。
时态:摘要开头表示本文所报告或描述的内容,结尾表示作者的观点和建议的做法时,可采用一般现在时;叙述研究过程及过去的工作,多采用一般过去时;说明某课题现已取得的成果,采用现在完成时。
语态:为了突出研究成果的客观性,避免提及有关的执行者,论文摘要英文句子的谓语动词常用被动语态。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表达作者或有关专家的观点时,又常用主动语态,其优点是鲜明有力。
(三)中文摘要英语翻译的原则
1.规范
根据目的法则,译文要取决于翻译目的。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和利于学术成果的传播,因此翻译出来的摘要应该要符合英文摘要的国际标准。
2.易懂
根据连贯法则,译文要能被接受者所理解,具有可读性,并在目的语交际环境和文化中有意义。因此翻译出来的摘要应该要清楚简单、通顺流畅、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3.准确
根据忠实法则,译文应以原文为基础,不能随意创作。因此翻译出来的应该要准确表达原文的内容和意义。
三、中文学术论文摘要英语翻译中的质量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中文学术论文摘要英语翻译中的质量问题
由于部分中文论文作者写作的英文摘要,绝大多数都比较粗糙,质量不佳,离参与国际交流的要求相距甚远,需要修改或者重写。一方面是由于论文作者英文写作水平有限,另一方面也由于大多数论文作者对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和国际惯例不甚了解。中文论文摘要在过去英语摘要语法、用词错误率降低的基础上,出现了复合句的一致性,上下文逻辑关系和意义完整性等问题,深层原因是用英语包装汉语思维,机械对应式的英译汉。
(二)中文学术论文摘要英语翻译中的质量问题解决策略
1.明确翻译目的
即有效记录学术成果,通过将论文的目的(Purposes)、过程(Procedures)、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s)等方面清楚诠释。
2.分析原文
对原文的分析可以分为部分。第一部分,译者重点关注文本外因素,确定原文提供的材料是否与翻译指令一致。第二部分是详细而全面地分析源文本,重点关注文本内因素。
文本有不同的功能,也因此有不同的文本类型。学术论文摘要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告之读者整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因此属于信息型文本。且不同的用途专业领域,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农业英语、工程英语等因其特殊性,要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看英语在这些不同的领域是怎样运用的。专业词汇应与国际用语保持内涵一致性。
3.选择翻译策略
诺德根据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的关系,提出了“文献翻译”和“工具翻译”两大翻译方法。“文献翻译”强调源语文化。重在“再现原文化发送者与原文接收者之间交际时的情境”。“工具翻译”强调译语文化,重在表达“原文发送者与译文接收者之间在新的交际情境下的互动”。在文献翻译中,交际语言虽已改为译文语言,但交际情景还是源语文化,源语文化的语言特征仍得以保留。在工具翻译中,交际语言和环境变成了译文语言和环境,原文的语言文化特征仅做交际中的参考,重点是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传递原文的实际内容。
摘要翻译的重点是传道原摘要的实际内容,而且尽可能满足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学术论文摘要翻译不能完全只依赖于文献翻译或者工具翻译,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摘要内容的语法、逻辑的整体把握,提高受众理解度。
4.构建目标文本
中文摘要英语翻译为符合学术目的和要求的功能文本。中文摘要英语翻译的句型应简单凝练,一般由10个左右意思完整,语句通顺的句子构成。在这个环节,摘要的翻译可以从词汇、句法等语言层面着手,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许多翻译技巧。最终文本应以双方理解一致性为目标。
翻译的本质是“a textual thing”,及在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必要且有用的跨文化交际(Gregory,Michael,What can linguistics learn from translation)。通过前面的研究,学术论文中文摘要英语翻译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促进中文学术论文的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马立军,邱建军,宋二春.论文英文摘要翻译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6).
[2]姜天元,殷莉,刘亮显.浅谈中文摘要的英语翻译[J].时代教育,2012(15).
[3]王芳芳.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谈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J].中南大学,2012(2).
[4]李惠英.谈学术论文的摘要及其英译[J].语文学刊,2009(4).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