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艺术价值议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0(C)-0153-01
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不仅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而且他们对群众文化艺术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逐步向欣赏高品位且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进行转变,开始对高雅的艺术进行追求。所以,对于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来说,他们要对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以及情感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创造出适合人民群众欣赏要求的优秀作品,并在不同层次上来把人民的心灵呼唤以及社会的迫切要求进行直观的反映,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保障。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文化艺术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先进的、科学的以及健康的文化艺术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的支撑。那么,对于文化艺术建设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群众文化艺术来说,它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群众文化艺术,要繁荣群众文化艺术,要把群众文化艺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就目前而言,群众文化已由过去的教育型转变成了现在的休闲消遣型,尤其是随着大众传媒的高层次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趋向于花样多变的节目,那么,怎样用正确的舆论来对人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用健康的文艺节目来对人们进行教育,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对人们进行陶冶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群众文化艺术在这里就体现出了它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群众文化艺术是通过文化馆来进行传播的,而文化馆是政府专门设立的,其目的是向群众宣传教育、并组织和辅导群众积极主动的开展文化活动,它是群众艺术活动的龙头,是精神文明传播的前沿阵地,它是始终都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弘扬的是主旋律,传播的是科学文化知识,保护的是民族的文化遗产,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群众的文化娱乐进行服务,从而来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文化消费,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风气。
三、在提高人才素质的修养方面的作用
对于群众文化艺术来说,它的内容涉及了书法、美术、舞蹈、乐器、影视表演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剧本等等,它的创作是由高素质的艺术队伍来进行的,不仅和社会的需求相满足,还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各类文化艺术都是通过人们以点来促面的方式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从而来促使地区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来对群众文化活动中人才短缺的现象进行弥补。基于群众文化艺术的这一作用,就应该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积极进行开拓和创新,加强管理并不断改革,来适应文化建设的发展,要把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出发,探索出形式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来使人民的素质不断提升,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骨干来创作出更具教育性并且受人们欢迎的新艺术作品。
四、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现代化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要有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并且能够让群众文化艺术显示出特殊功能的生活方式,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方式有歌唱比赛的举办、舞蹈、戏曲、书法、美术、摄影、剪纸、秧歌、手工艺作品以及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通过文艺活动的方式来把自然生活中的美形象的表达出来,从而来把人么的思想引入到更高的层次上来。对于乡镇文化建设来说,它不仅仅包含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对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乡镇的群众文化是文化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从群众文化艺术方面入手,能够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对于农村中的群众来说,他们有很多都是民间文化的爱好者,有的是戏迷、有的是民间的故事家。有的是声乐迷、有的是剪纸高手、有的是书法爱好者、有的是美术爱好者、有的是根雕的巧匠等,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在艺术修养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基础,他们是乡镇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坚实的力量。那么,要想把群众文化艺术的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发挥出来,就必须要把这批骨干的带头作用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够在乡镇群众业余文化活动中进行活跃起来,来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并成为群众文化的主流。
另外,群众文化艺术事业从开始兴起就已经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其根本方向,把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根本任务的,所以说,它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取代的。
结语:总之,群众文化艺术的价值是在诸多方面都能得到体现,对于它来说,不仅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以及文化需要得到了满足,更对国家以及整个民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丰富和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政府及相关人员必须要努力的方向,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丰富和发展中把其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单位:广西来宾市群众艺术馆
参考文献:
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图像技术迅疾发展,可以说,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图像时代,电影、电视、新闻、广告、摄影、录像等各种媒体,无论你看还是不看,图像从四面八方向你袭来。那样快捷,那样便宜又那样无所不在。如果你是个画家,你一定曾经陶醉在人与对象相契相生、共进共退的悠长而又激动的过程之中,这个过程又赋予你辨识和体认我们称之为“艺术”的那些东西的精致眼光和特殊修养。现在不同,只要你一按快门,一触键,世界就留在你的手边。只要你需要,世界就可以变成图像。传统绘画技艺的神圣性以及那种经典的乐趣似乎被读识的方便要求所消解,似乎被现时的便捷和生产的飞跃所泛化,甚至还被这个便捷图像生产的随意性、速度感以及随之而来的浮躁所深深侵害。其实,架上艺术与图像不同。架上艺术既是进行之中的动作,又是这种动作的结果;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它有自己的主体,它被纳入相关的界域之中,它有悠长的精神家族谱系,它存在于特定的观视时空之中,它根植于一种特殊的文化土壤,它被要求在一种特殊的观看之下显像。图像则不同,它是一个名词,一种结果,一样可以用“什么”来解说的东西。架上艺术不同于图像,就像烹调不同于宴席。尽管宴席必须是烹制出来的,但宴席上的人未必有品味,而那师傅却必须是行家。烹调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品味文化,被要求有一种特殊的“品尝”。虽然图像的摄取变得愈加方便,图像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无所不在。但正是在这个图像时代,架上艺术并没有失去往昔的地位,架上艺术所要求的“看”,在大量读识方便的图像面前,依然有其特殊之处。图像时代的标志之一恰是绘画传统精英性的。图像发达,架上艺术仍旧升值,架上艺术所被要求的特殊的“看”,是在人类艺术史中始终包涵着激情和欢悦又始终处于隐而不显、不可测知的状态中的“看”,是由不同的文化史所孕养着的“看”。人类以观看的本能为发端,经由不同文明环境孕育的不同的“看”的文化。画家作为一种“看者”,拥有这样的目光:这种目光一方面总是因所见而耽迷,另一方面又对事物的可见性深深地怀疑,甚至认为“可见性场所只以否定方式被指出”。画家乐于“是其所是”地回到事物本身,努力倾听先于一切而确定物自身的声音,同时又对此存疑,对能否真有所见感到困惑。正是这种存疑使“看者”的目光具有了“探”与“思”的品质,而这种品质中真正被描述的正是“看者”自己。
画家作为看者,命定要陷入关于“可见”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是“能视”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对“所看”持疑。这种持疑不仅仅是对非物理的光的综合感觉。恰恰相反,它对非“视”现象视而不见,显示出对于看者之“看”中这一可见者隐蔽另一可见者的深深警觉,它使我们的“看”得以“思”,得以“批判地进行着”。这种“批判地进行着”显露了绘画的根本意义,正是由于此,架上艺术才得以活着,才没有在这个图像技术特别发达、电子数字图像技术迅疾发展的年代里束手就擒,才始终以其绘画性迷惑着我们。
二、架上艺术手绘的价值
架上艺术不同于图像的另一处也体现在描绘上。电影、电视不断调整我们的观看经验,它再现现时与繁衍图像的能量,比绘画来得更直接、更容易,架上艺术似乎已被媒体图像挤压到我们视觉经验的边缘。某些人只得利用形式和手段与媒体图像争夺视觉艺术的“地盘”。描绘,似乎也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绘画图像与媒体图像的分野,越来越模糊,然而架上艺术还是有其特殊之处,那就是手绘的。对于画家来说,架上艺术不一定是为了表达所谓的主题和思想,描绘本身就有无穷的乐趣。描绘,就是画家的自言自语,街边的风景、房中的角落等,都是描绘的借口,画家自己享受描绘。其描绘的创作过程带来了愉悦,画笔在画布上不断地碰撞,时常给人带来新的感觉和启发。现实的空间场景被一组组颜料与笔触重新组合成新的空间幻象让人着迷,令人难以割舌。正因为如此,架上艺术给予了我们视觉的光彩和美感,它是那样的回味无穷。
结语
步入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迅疾发展的时代,那些认为图像泛滥、架上艺术贬值的看法,认为架上艺术已经死亡的空论还为时过早。在中国当代艺术多元的格局中,作为架上艺术的油画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时期,它在国内具有广泛的观众和人数众多的创作群体。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各种实验层出不穷,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及理由。架上艺术以其独特的绘画性和手绘价值,给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许江.架上话.美术观察.2003年第10期.
艺术设计作为人类创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已与国家的经济命运、资源的开发、国家建设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问题。从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来看,设计的起源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劳动的分工,其二是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得大规模生产和低消耗成为可能。设计的每一次飞跃和进步,都处在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首先,因为社会经济发达,社会需求加大、人类文明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为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时期也是社会观念大变革、大解放时期,为艺术设计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和思维空间。
当代社会设计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设计也已成为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的根本战略和有效途径,作为经济的载体,设计是国家和企业发展最有效的手段。重视与推进设计产业和设计教育,已成为关系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都把发展设计产业和设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把握。以人为本的智能化生存方式已经逐渐改变了我们以往习惯的学习和工作模式,人性化设计是对这种生存意义的物化诠释。好的艺术设计往往体现了科技人性的一种外化与内涵,因此,科学与艺术的合作与对话就有其更重要的意义。充分认识设计的重要社会价值,从艺术设计是生产力的角度予以关注和扶植,艺术设计就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艺术设计的经济价值
艺术设计的价值必须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得以实现,社会经济是基础,艺术设计要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也是一个“循环经济”时代,所谓的“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率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资源高效利用除物质方面的还有知识方面的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而不断地创新设计正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内容之一。
设计是科学与应用、技术与生活、企业与市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制造业和服务业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两个部门的市场竞争中,需要生产、设计和销售三个环节的紧密配合,而设计便是平衡、协调各种制约因素,使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利益达到一个均衡的整体,将我们生活环境按照美和机能的统一进行造物的活动。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巨大进步,提供了批量化生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品的制造者是生产厂家,它们的目的很明确:产品必须具有市场竞争力,对于新商品而言还必须有巨大的市场,不管是设计的还是制造者,驱动他们开发新产品、提高设计质量的最终目的都是经济效益,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惟一途径,就是市场。
艺术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是自发的、与生俱来的。正是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在于它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艺术设计是把预期目的和观念具体化、实体化的手段,是人们进行经济建设活动的先期过程。它的本质是人们对将要进行的经济建设活动做出艺术化的设想和筹划。总体来看,这种设想和筹划是进步的,发展的,甚至是超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设计就是经济效益”的说法明确了艺术设计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艺术设计作为生产力与市场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新的劳动对象的发现和利用,新的工艺流程的设计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须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艺术设计具有科学的属性,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艺术设计,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应该说,在中国,艺术设计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市场经济发生了割不断的联系。艺术设计的发展是伴随着现代市场的增大则发展的。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融技术学科、美学、经济学、环境学、人文科学、销售学、市场学、人体工程学、创造学以及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艺术设计的主要功能和使命决定了艺术设计同社会与市场紧密联系,艺术设计必须面向市场需求,科技、艺术和市场的结合点在设计。
市场原理认为,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哪里有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是人类社会劳动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艺术设计与商品的生产一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商品的设计质量、生产质量的好坏都可以通过市场得到检验;市场及市场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艺术设计的一处重要基础和衡量设计成功与否的尺度;艺术设计与市场的关系实际上是设计与消费者的关系。艺术设计推动市场竞争,联结技术和市场,创造好的商品和媒介,拉开商品的差别,创造高附加值,创造新市场,促进市场的细分,降低成本。现在意义上的产品创新是全方位全层次的,不再局限在技术创新,形象创新上,而是进入了设计创新的时代。谁把握住了设计潮流,谁就掌握了市场,市场的竞争也就是设计的竞争,设计力就是竞争力,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生产力。
艺术设计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艺术设计是高新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桥梁,是企业与消费者联系的纽带。在全球化经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设计正在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源。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设计人员将越来越成为构成利润链不可缺的一部分,好的设计工作越来越被认为是市场中产品的区分者。市场竞争中单单凭借质量取胜已经不够,还要加上出色的设计,设计能够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满足了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追求的就是这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美境界,具有意象美。剪纸艺人运用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描绘出一种充满神韵的意境,令人神往,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如图1-2所示,剪纸作品《石榴多籽》,“籽”同“子”,用了谐音寓意法,表示后代,石榴圆鼓鼓的像妇女圆润的腹部,“石榴多籽”象征着生命的繁衍、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剪纸艺术作品中体现的这种意象美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美是相通的。剪纸注重一种理想化的“神似”及“情理”交融的境界,在“形”的基础上,注重“神”的塑造,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与意境,传达出中国美学价值中的意境美。
二、简练、饱满、圆润的构图之美
民间剪纸讲究构图的饱满、完整性,尽量做到以全为美,反映了剪纸艺人的质朴心理和审美观念。剪纸的各元素采用对称与均衡手法,以形成一股凝聚力,使图案和谐、完整,体现出崇尚完满的构图观念,反映出剪纸艺人注重家庭的幸福美满,讲究“天人合一”,追求一种和谐美。如图1-3所示的《抓鬓娃娃》剪纸,也可称为拉手娃娃,过去人们认为它是至高无上的神主的象征,是人们的保护神,是人类的繁衍神,形象上多以女性为主,当然也有男抓鬓娃娃。剪纸艺人在创作中着力填补剪纸空白,显示出饱满状态,把人物的四肢和全身都体现在画面上,构图丰富、饱满,线条流畅、稳健,人物形象完整大气、和谐生动,整体感较强。娃娃的双手展开互不遮挡,以展现各个部位的完整性、完美性。画面中动物、花草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很多剪纸作品在剪刻植物时,经常把根剪出来,这不仅表现了剪纸图案的完整性,也表达了剪纸艺人对根的重视,根象征着阴阳相合对生命的延续,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下所形成的完整的构图观念。剪纸作品大多是巧妙利用物象之间的形体结构关系,使剪纸的形象在固定的空间、特定的外框中随着形体而进行变化的一种构图手法,是一种既有各自特征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构图形式。如图1-4所示剪纸作品《五毒葫芦》,剪纸艺人就是为了使剪纸构图适合葫芦形,将五毒的形象填满整个画面,并用剪纸线条巧妙相连,图案纹样处理恰到好处,妙趣横生,使构图更完整、饱满,更丰富,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剪纸艺人为了表达剪纸对象的完整性,便运用了独特的超常性,使图案中所有的图形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一个平面空间中,以达到丰满、完整的视觉效果。
专业市场价格指数与一般价格指数的联系与区别
专业市场价格指数的主体限定为在某一具体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市场,与一般价格指数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一)共同点第一,两者的编制思想基本相同。众所周知,价格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一组商品价格水平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的经济指标,无论是专业市场价格指数,还是一般的价格指数,其基本的编制思想都是对不同时期的价格水平作对比。借助相对数这一基本思想来体现两种价格指数所要实现的应用目标,是两者的共性。第二,两者的编制过程相似。大致都遵照这样一个流程:首先选出合适的代表品,然后确定各类别代表品的权重,接着要选取满足编制要求的时期作为指数的基期,最后是确定计算方法并据其算出相应的指数。不论是专业市场价格指数,还是一般的价格指数,两者所用基本方法也一致,即对两种价格指数,简单指数法和加权指数法都是适用的,不过在具体运用时应当综合各方因素确定计算方法。第三,都是能够反映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的工具。专业市场价格指数是一种特殊的价格指数,虽然只是对某一专业市场内价格信息的反映,但它同一般价格指数一起,组成了当代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价格风向标。它们通过各种媒体途径为人们传递最新最全的价格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价格参考工具,并影响着普通百姓甚至是政府机构的决策。(二)区别第一,指数研究的对象不同。专业市场价格指数所研究的对象是特定的,仅仅针对某一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专业市场内的产品价格。而一般价格指数所包含的指数种类更多,研究内容的范围也更广,比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的是居民家庭购买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工业品价格指数反映的是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体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证券市场价格指数反映的是股票、债券和基金等金融产品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第二,研究的角度和目的不同。专业市场价格指数从卖方的角度反映一个专业市场所流通产品的总体价格变动,通过这个指数可以密切跟踪商品价格的变动,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调整价格政策,加强市场价格监督管理提供依据。而一般价格指数研究目的各有不同。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例,它是从买方的角度反映全社会购买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动水平。通过这个指数,可以观察消费水平的变动及其对消费者货币支出产生的影响,研究实际消费水平的变动情况,为政府部门制定消费政策,安排好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提供依据[5]。第三,数据资料来源不同。专业市场价格指数的价格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主要取自相应专业市场内的各代表性销售商及相关企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资料主要取自相应的城乡住户调查资料以及商品流转统计资料。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的资料主要来自相应代表农产品的主产区。工业品价格指数的资料主要来自相应的被调查企业。证券市场价格指数的资料主要来自证券市场内各种有价证券的价格信息,包括股票、债券和基金等金融产品。
专业市场价格指数编制的原则
专业市场价格指数的编制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重点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代表品如何选择、权重如何确定以及基期定为何时。(一)代表品的选择在编制价格指数时,由于市场上的商品品种繁多,每种商品又各有其特点,价格自然千差万别,如果将全部的商品价格都包含在内,实际操作中困难太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总体中找出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商品,用这部分商品的价格来编制反映总体价格水平情况的价格指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商品就是价格指数的代表品。在实践中,每一种代表品下面通常会细分为若干代表规格品,所以代表品的选择实际上就是代表规格品的选择,代表规格品可以看成是一种微型化的代表品。代表品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类别代表性原则。价格总指数由大类指数进行加权计算形成,大类指数又通过小类指数加权计算形成,小类指数也可以通过更加细分的规格品指数加权计算形成。因此,在各级代表品的确定过程中,类别的划定与其代表性十分重要。故在选择代表品时,应遵循各个大类都要选择足够代表品的原则,在每一个大类下尽可能多地提取出符合要求的代表品,以使代表品的价格能较好地反映各大类产品的价格变化情况,并能综合反映整个市场的价格变化情况。进一步,在大类的基础上再分出小类,以方便代表品的选取。在具体选择时,应尽量避免各大类下的小类以及小类名下的代表品出现误选、漏选和交叉选择,影响价格指数编制的准确性。第二,商品标准化原则。对于某一种商品,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规格,从而使其价格不尽相同,这可能是由于产地不同导致亦或是该产品本身就分为若干不同等级。因此,为了便于价格信息的收集及其处理,使得价格指数的编制更加规范,在价格指数的编制过程中,必须制定一套统一的代表品选择标准。制定一套合理的标准必须综合考虑多方因素。首先是适用性,即该标准必须能涵盖市场商品总体的大部分个体;其次是规范性,即代表品规格的选择应尽可能与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相统一;再次是量多性,即所选择代表品的规格在该商品销售中所占比例必须足够大;最后是联动性,即选中代表品的规格品的价格变动特征与未选中规格品之间价格的相关性应足够强。第三,数量适当性原则。如果代表品百分之百地接近其所要代表的商品总体,其代表性是最强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代表品的数量应该尽量多,数量越多其代表性越强。但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代表品数量越多,会增加编制指数的成本,甚至会造成浪费。因此,代表品的选择在数量上应该适当,至于何为“适当数量”,则应根据具体价格指数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研分析后确定。第四,适时调整性原则。从历史数据的可比性角度来说,代表品应该保持稳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商品总体的结构相应变动,比如,旧有商品面临淘汰,市场份额急剧下降,甚至从市场上消失,导致其失去代表性;又如,新商品的问世,而且这些商品更加受到市场的欢迎,更能体现对商品的代表性;再如,当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如产生持续性影响的突发事件)导致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等等。因此,为保证代表品的代表性,必须适时地对其结构进行相应调整。(二)权重的选择在价格指数的编制过程中,带权重的计算方法被认为最科学。利用加权指数法计算价格指数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权重选择,权重是衡量各项代表品指数化因素的变动对总指数变动影响作用的指标,其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价格指数的科学性。在不同加权指数法中,权重的作用不尽相同:在加权综合指数法中,权重和同度量因素是统一的,一方面起着权衡各项指数化因素变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起到将不能直接相加的代表规格品的指数化因素过渡到可以相加的媒介作用。在加权平均指数法中,权重仅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6]。各代表品权重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权重选择的基础依据必须与研究目的相符。权数的选择有相应的事实根据,倘若其选择与指数编制的目的偏离,编制的结果将失去意义。专业市场价格指数的权重反映了不同商品在市场内重要性的差异,故权重的确定应严格地以各商品在市场内销售数量或销售金额为依据。第二,权重的确定应符合客观事实。正是基于权重在指数计算过程中的重要性,其确定必须严格地依据实际情况。这里所指的实际情况,就是对各代表品在商品总体的重要程度。不同类别的代表品,其重要程度各不相同,权重也因此而不同。要得到符合客观事实的权重数值,最基本的是要对各代表品在商品总体的重要性进行客观评估。目前被普遍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专家调查法,这是一种基于主观判断的评估方法,通过对某一行业商品有丰富经验的人员进行调查,确定代表品在该类别所占权重;二是基于销售数据的方法,根据客观数据确定权重,通过对某一代表品的销售额或销售量在商品总体所占比例来确定其权重;三是综合法,即将销售数据与专家评判两种结果相结合,综合确定权重数值。第三,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用权重的形式。权重有可变与固定两种形式,可变权重会随不同的指数计算期而相应改变,固定权重在各个指数计算期不变。两种权重各有其特点,适用范围也不同。一般来说,可变权重对目标度量指标的反映较为灵敏,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数据采集容易、数据质量好的指数而言,适宜采用此种权重确定方法。而固定权重算法相对更为简便,权数一经确定便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有利于指数进行纵向的比较分析,当关系到权重的数据难以及时准确采集时,编制指数时适宜采用此种权重确定方法。此外,同一价格指数下不同特征的类别也应注意采用权重的形式。例如,尽管属于同一个总指数,甲大类各商品不具明显的季节特征,而乙大类各商品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应对甲、乙两大类的权重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第四,权重应适时地进行审查、调整。对于可变权重,这一点可以不作考虑。类似于代表产品的种类,固定权重则需适时地进行审查与调整。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产品总体的结构相应变动,进而影响到其中代表品所在商品总体的重要程度,进行审查和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权重质量。(三)基期的选择基期是报告期的对称。价格指数是动态指标,是某一时期的价格水平与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对比计算的相对数。通常把作为对比基础的时期叫作基期,把与之进行对比的时期叫计算期或报告期。价格指数的基期有以下几种:(1)固定基期。即采用历史上某一特定年份的价格水平作为对比基期,固定不变。(2)扩大基期。即以历史上若干连续年份组成的价格水平数列为对比基期。(3)同期基期。即以不同年份的同一时期作为对比基期。(4)环比基期,即以各报告期或计算期的上一期作为对比基期。基期数据是计算价格指数的基础,基期的选取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所编价格指数的质量与可信度。在选择基期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根据所编指数的具体目的确定基期的类别。对于以上4种不同类别的基期,每一种选择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不同效果。为了体现所研究价格指数变动的长期趋势及其较好的可比性,可选择采用固定基期;为了体现对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特殊情况因素的客观反映,可选择采用扩大基期;为了消除对比中由于季节变化因素的影响,可以选择采用同期基期;为了对所研究价格指数的连续变化作侧重观察,则可以选择环比基期。第二,基期的选择应考虑价格的波动程度。如果价格波动较大,基期与报告期的时距,应相对短一些;反之,如果价格单波动相对较稳定,基期与报告期的时距则应相对长一些。此外,还可以选择某一段时间的价格平均值作为基期数据,以减少价格波动对基期选择的负面影响。关于波动程度的度量,可以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比如利用统计软件对价格数据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选择平稳性较好的对象作为基期选择。第三,基期的选择应考虑价格数据的相对完整性。由于产品的新陈代谢及市场的变化,报告期与基期的产品种类往往会存在一定差异,若基期的数据与报告期的代表品种类差异过大,则不利于价格指数的编制。所以在选择基期时还需考虑在该时期代表品的价格数据是否相对完整。在现实中,往往很难使基期与报告期的产品完全一样,通常的做法是对基期缺失数据进行补充,补充的原则应参考上述两点。
[关键词]梵高艺术创作;人文情怀与艺术价值;世界艺术史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其作品如《星夜》《向目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艺术。1890年7月29日,梵高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时年37岁。梵高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伟大的。梵高的伟大不仅是因为其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市场天价,更主要是其为艺术而燃烧自己生命的伟大殉道主义精神,富含悲剧色彩的人生经历和催人泪下、不被当世人所理解的苦难情感世界以及撼人心魄的传奇式绘画历程。他的不朽足以当之无愧的堪称世界画坛屈指可数的巨匠。
一、孤寂的情感世界与悲悯的人文情怀
梵高出身于牧师世家,他从事过画商工作,做过短暂的传道士,也曾想仿效基督做一个心灵高沽的圣徒;他曾经历过痛苦的恋爱但一次次的以失败的打击而草草收场;感受过被人误解的孤独与无奈;最后执着而疯狂的用全部的生命把绘画艺术推向一个极致。他一生悲悯人类的苦难,并希冀以牺牲自我的方式去救赎别人,以真实的自我感悟自然,以独特而博大的人文情怀和苦难精神把生命的全部意义在其艺术作品中得以诠释。梵高是真实的。他一生热心于帮助贫穷的人们,并深入其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关爱这些善良朴素的心灵,他经常保持虔诚和永恒的爱心去品读圣经教义并以自虐式基督精神在生活中践行自己的信念:他大量翻阅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在知识的海洋中孜孜不倦地汲取精神食粮;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坚持自我,努力工作,即便在生活最困苦最疲惫、在身心最孤寂最无助、在所有人都不理解而被当作异类而遗弃的时候,梵高还是始终在工作,直到自己结束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对生命本身带有极大眷恋。“悲情永驻”(the sadness will lastforever…)这句他的遗言让所有人对其死神袭来的悲凉心境凄然泪下,历久无法平静。“…一个人必须带着高尚严肃亲切的同情心去爱,带着力去爱,带着理智去爱,……,这是通向上帝之路,也是通向坚定不移信仰之路。”梵高宗教般的人文情怀和艺术信仰超越时空,他悲悯的苦难精神和真实的人格情操万古不朽。
爱情与事业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大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梵高苦难的生命或许是从他接二连三的失败爱情开始的。当21岁的梵高在伦敦古比尔公司勤快工作的时候,此时的他,性格孤僻而不大合群,甚至有点古怪和偏执,期间,房东19岁的姑娘厄修拉像一只婉转的百灵鸟出现在他的眼前,这天使般的姑娘一下子迷住了正处在青春萌动期的梵高。而后,厄修拉彻底改变了梵高孤僻的性格,把他从狭小的个人天地带出来。让他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他神往恋爱、渴望厄修拉的爱。然而。当他一厢情愿鼓足勇气向厄修拉求爱时,梵高却意外遭到了已经订婚的厄修拉的断然拒绝。初恋的痛苦使梵高的性格更加怪异,他一度消沉和迷茫,巨大的伤痛和孤寂使他渐渐趋向宗教,短暂的传道士经历由此开始,悲悯的人文情怀由此逐渐清晰。梵高的伤痛还远不止他的初恋和传道士职业的破灭。当他爱慕的表姐凯特残酷无情地用她那蓝黑色的眼睛盯着梵高说出“不。永远不,永远不”以及姨夫斯特立克向他说出“滚出去。永远不准再来!”之时,巨大的悲痛彻底地粉碎了梵高的梦,他又一次尝到了事与愿违的残酷苦果。后来,梵高遇到又丑、又醉而且还患有性病、怀孕的西恩,他们在一起过了20个月后迫于压力最终分开,他把自己所能有的全部爱情都奉献给了这个最不值得爱的女人。直到他的邻居——一个老处女爱上他却遭到家人反对而自杀后,梵高幡然醒悟:对他来说,爱情和人类之爱、上帝之爱永远不会垂青在他身上。从此,他那屈辱的自尊便到绘画中去避难了。而后,悲悯的人文情怀又一次于梵高的艺术作品中得以展现。
二、独特的生命蜕变与疯狂的艺术情怀
从某种意义说,梵高的人生轨迹并不是由自己一手所策划的。梵高一直活在世俗和家人的既定法则和意愿中,但是当他遭遇了痛苦的感情世界、悲悯的传道士以及自虐式的基督情怀和种种不幸后,他开始领悟到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一切关于上帝的说法都是天真幼稚的说辞,上帝是不存在的。这个世界只有一片浑噩、悲惨、苦难、残酷、煎熬和无尽的黑暗。他对世俗开始怀疑、不平、仇恨……这些都似乎预示着他的人生将有所改变。终于他在生命的最后10年伴随着痛苦的冲突和摇摆中彻底的发现了自我。
正如梵高自己所说:“我也会有用处的,我也感到自己生存的理由,只是要怎么做,我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对哪一方面有用?”是上帝给予他天才式的思想和智慧。由于以前对绘画的了解和热爱,他的脑海中时刻流传着对绘画的热望,这种急切的愿望正在超越其他一切感觉,而即将奔涌出来。“经过了’这些虚度的岁月,我终于发现了自己!我将成为一个艺术家。我一定要成为艺术家。那就是我做不好其他一切工作的原因,因为我不是那料,现在我已经抓住了永远不可能失败的东西。”梵高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绘画生涯。
初涉画坛之前,梵高通读了狄更斯、斯托、雨果、莎士比亚和米什莱等大师的文学著作。接触和鉴赏过包括夏尔·得格鲁、伦勃朗、吕斯代尔、巴比松和海牙画派等大师的艺术作品,并以米勒和伦勃朗等大师为导师,精心临摹了自己喜欢的大量作品。一开始梵高就显示出对绘画惊人的敏锐力和感悟力。在寻求自己绘画的艺术道路上。梵高先到布鲁塞尔学习透视学和解剖学,然后在法国的埃顿、海牙、纽南和安特卫普辗转学画。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农民肖像画和风景画。作品大都以灰暗的色彩表达了画家内心的苦闷孤独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与怜悯。
梵高并不满足于现有的艺术创作状况,而后他来到巴黎。期间,在弟弟提奥的引荐下,梵高结识了许多印象派画家,并得到毕沙罗的赏识和指教。他尝试着学习运用明亮的色彩,于是,其艺术作品也逐渐明亮起来,并通过技法、运用点状的笔触和单纯的色彩,将其对艺术的满腔热情表达出来。此时,梵高总是处于创作的狂热之中,他的艺
术风格也因此独树一帜,并成为后印象主义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日本的“浮士绘”出现在他的眼前,这些独具特色的东方艺术因为其色彩鲜明、线条简明而又富有表现力打动并唤起了梵高的共鸣。他吸收其精华,并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加以实践,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丰富,更具特色。这种博采众长、使东西方绘画技法集于一身的做法,致使梵高的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并超越了欧美同时代许多优秀的大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后,拥有印象派灿烂色彩和东方艺术简洁线条的梵高,内心蕴藏着一股强烈的情感需要倾泻。他已不满足于巴黎的阴郁,他向往着更加光明的地方,因为他心中有着十倍于太阳的热情,急需一团烈火来加以引发。于是他来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小镇,这里到处辉煌,梵高的天分和激情完全得到了表露。他曾如此白问:“我的体内存在着某种东西,那是什么呢?”现在,那个莫名的东西形成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爆发出来。他以惊人的勤奋不间断地进行创作,阳光让他兴奋,他用艺术描绘着象征热情、光明和生命、富有金黄色彩的太阳,描绘着阳光下的田野,描绘着田野周围生活的农民。热烈的太阳神给了梵高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高涨的创作欲望驱使梵高投入近乎疯狂的工作之中。期间,他大胆创新,大量运用红、黄、蓝等原色。尤其喜欢用红色、黄色及柠檬黄和橘黄。他认为。这种红、黄原色产生的强烈效果会给受苦难的人以希望,也会给自己以慰藉。他的作品色彩炫耀,笔触激情有力,一笔一画之中运载着奔涌不息的情感激流。粗犷、豪放、充满动感,紧张、强烈而富节奏。这些伟大的作品传递着梵高满腔激情,表现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躁动又孤寂的内心情绪。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竟然完成了200余幅油画和许多素描作品,他的绘画技法臻于成熟。
但是。他那不修边幅的艺术家外表、忧郁孤僻的内心及其意气冲动与暴戾的性格使得人们害怕他、讨厌他,甚至有人把他当作疯子。而他却以高度的绘画热情忍耐着人们对他的误解、敌视甚至驱赶,终于在一次割耳事件后,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忍受着内心不被人理解的巨大痛苦和身体的极度折磨,而他体内燃烧的绘画激情却从没有停歇。这时的梵高开始按照自己内心的感受来作画,激越而狂放。作品还使用了一些旋转、扭曲的线条,扭曲的笔触向上升腾着,画面给人一种流动感,并体现着、充满着力的搏斗。这正是梵高内心所追求且意欲所反映的深刻的思想意境。这种境界体现着梵高桀骜不驯、不屈于命运、积极向上且与命运抗争的人格与精神。但是。梵高还是没有战胜精神分裂抑或是癫痫的巨大创伤,他还是向自己扣动了扳机……。倒下的36个小时后,一个幽灵飘向了极乐世界。半年后。他的弟弟也辞别于世,他们生前永不分离,死后仍旧魂魄不离。
三、不朽的艺术价值
我们很难相信一个人会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倾注于艺术创作中,但是面对梵高绘画艺术的真实感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力的追求及对苦难民众不屈于命运的关切之情,我们会为之一震。因为这种面对社会丑恶、腐朽而表现出的不屈的精神将鼓舞后来者在艺术长河中不断地探索与追求。
论及个人,梵高无疑是不幸的,他单纯的理想主义信念,痛苦的疾病折磨,孤僻、直率、执着而神经质的性格使他难以融入当时的社会,并与人为善相处。也许正是这种性格缺陷成就了梵高的不朽。他以广博的文学修养,宽厚的人文情怀,博大的同情心,悲悯的基督精神,火热的创作激情,独特的绘画技巧,把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燃烧在绘画艺术中,形成了他得以不朽的艺术生命。
关键词:体育舞蹈价值体育运动
价值是人们对物质、文化需要的体现,价值的产生是由物质、文化自身固有的功能决定的。功能的多少,作用的大小,决定了人们需要的程度。“体育价值观是体育行为的杠杆”。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它的兴起和发展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自1984年以来先后有日本、英国、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体育舞蹈专家前来我国进行表演与教学。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组织了相应活动,掀起了全国各地学习与推广体育舞蹈的热潮。我国体育舞蹈在体育中的作用已被国家教委所重视,1987年国家教委为高师体育增设了体育舞蹈课,一些大学在体育课中也增加了体育舞蹈的内容。体育舞蹈在我国得到如此迅猛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其自身功能与价值所决定的。为了能使体育舞蹈在我国长期稳定的发展,应首先对其功能与价值进行研究,以求得共识。本文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对体育舞蹈的价值进行了几方面研究,旨为广泛宣传推广这一新兴体育项目,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运动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征,在音乐在伴奏下,通过人体各环节有节奏的变化而塑造出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和造型,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技艺,达到自娱自乐和增强体质或进行竞技的一项体育运动。体育学是研究人的身体全面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作为体育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实现体育目的手段与方法的体育舞蹈,是体育文化系统中的新生事物,是体育研究的对象。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了科学化、自动化、信息化时代,人们繁重的劳动量将减少,工作时间缩短、休闲时间增多,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必然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自我需要的高级精神享受和追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体育内容、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通过在娱乐中运动,达到更好地完善自身,改造自我,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
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兴起与蓬勃发展的实践证明,它是实现体育目的,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是人们十分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
体育舞蹈的形式有个体练习,但更多的是群体练习,在运动过程中要求参加者相互配合,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体育舞蹈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实现美的过程,参加者在活动中可以表现美、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
运动学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对象是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把运动知识化、系统化、理论化,更好地指导体育运动实践,实现体育的目的。体育舞蹈遵循了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运动形式,丰富了体育运动的内容,是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和可靠方法。体育舞蹈动作,以人体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的增强,满足肌肉负荷后的需要,维持机体在新的情况下的平衡。由此可见,体育舞蹈具有明显的体育运动学价值,因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是当今社会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
二、生理学价值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的学科。根据运动负荷的价值或理论,学术界曾提出如下结论:即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机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30/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接近或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在15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缓慢的下降;心率增加到160—170次/分之间虽无不良的反应,但亦未能出现更好的健身迹象。因此,通常把一般人的健身效果的最佳区间保持在120—140次/分之间。生理学实验证明,心率在120—140次/分情况下活动,身体各组织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代谢状态最好。查阅有关资料可知,华尔兹最高平均心率为142.8次/分,探戈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2.6次/分,恰恰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5.2次/分,牛仔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72.8次/分,以上四种舞蹈对健身效果明显,具有生理学价值。
三、心理学价值
体育舞踞是一项全身性娱乐运动,对参加者的身心很有好处,有明显的心理学价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注意是受指向性刺激制约的。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人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和依照音乐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转移,能使其它部分机体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体育舞踞具有消除疲劳、陶冶情操、康复机体、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另外体育舞蹈还具有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由于体育舞蹈是一种群体运动,在集体场所进行,能使参加者体验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我”置于“我们”之中,起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四、美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一项融体育、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其综合性、艺术性很强,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
机械加工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固体废弃物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机械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边角余料,而这些边角余料的摆放等有可能会破坏当地土壤的成分,造成土壤重金属超标;废液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机械加工中所产生的废液如果处理不善不仅会给环境造成影响,还会对人体的健康形成威胁。二是噪音对环境的影响。机械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噪音,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噪音就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损害人的听觉系统等。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噪音主要来源于机床设备的噪音。机床在加工工艺时因为传动齿轮、传动皮带以及轴承的不断工作而产生各种噪音,噪音的产生是机械加工过程中显著的特性;机械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噪音。机械加工过程中也会因为对原材料的切割、钻孔等工序而产生噪音,这种噪音大小与机械加工材料有直接的关系。
2绿色制造技术的优化
基于机械加工过程中对能源消耗和环境的影响,应该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技术,通过绿色制造技术改善机械加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2.1优化绿色制造技术工艺参数。工艺参数优化是绿色制造工艺过程规划的关键技术,通过对零件加工工艺参数的优化,可以实现物料消耗最低化的目的,基于在机械加工中工艺参数对机械加工产品的质量、消耗以及噪音等方面的影响,绿色制造技术选择的工艺参数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且要通过对多种参数方案进行对比、评价,选出最优化的加工工艺参数,实现机械加工的低物料消耗。
2.2绿色制造工艺路线的优化。工艺路线是机械加工环节中的重要步骤,合理的工艺路线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机械产品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实现绿色生产的要求,通过优化工艺路线可以降低一些不必要的机械加工,有效地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比如在机械加工中采取少无切削生产工艺的精锻、精冲等近似成型的工艺不仅能够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益,还能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并且通过简化生产流程,降低了设备与能源的消耗。
2.3采取多工件多机床节能型调度优化技术。机械加工实现绿色制造,从根本角度讲需要改善零件加工过程的机床设备:一是要改进机床加工技术,提高机床加工设备与环境的相适应程度,满足机床加工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要求;二是要优化配置机床设备,通过采取合理的组合方式降低无功率生产,实现加工过程的绿色性目的。比如在生产过程中,有的机床加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无功率作业,造成机械设备的消耗。因此通过采取多工件多机床节能型调度优化技术,通过对工件和机床的合理调度实现总体能量消耗的降低。
2.4加强机械加工绿色制造的评价。机械加工绿色制造的关键就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而评价绿色制造技术效果的标准就是根据机械加工绿色制造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对加工时间、加工质量、加工成本、资源利用率以及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
3结束语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高校原有的课程设置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显然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于新一代的学生来说,强大的信息量和求知欲、表现欲使得他们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二)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对实践性的课程与活动没有专门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导致参与实践教学的老师受到的重视不够,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
(三)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
很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缺乏舞台锻炼的机会,学校没有为他们积极建立、提供相对较为稳定、集中的实践场所,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始终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所以,高校音乐专业必须对艺术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建立一支有热情、有经验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为他们建立起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为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多方拓展、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们创造各种社会实践机会。
二、高校艺术实践教学研究与实施方案
近年来,高校的实践教学普遍弱化,而艺术类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表演及创编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教学实践课程比重,积极提高实践教学方法的的改革。
(一)建立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下,对一些难度较大,但实用性不太强的理论课程进行一些必要的课时缩减,有意识地增加实践教学模块的建设。如舞蹈、管乐、民乐排练实践模块;建立系合唱队、学生剧团、演出管理机构等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使其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而这些实践类模块的建设,应该在教学中形成常态保持下来。
(二)与校外相关单位联系,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平台
为师生搭建技能锻炼和舞台实践的平台,与地方政府、厂矿企业、部队等多家单位建立关系,既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又提供给学生展现自身才能的机遇,同时也对音乐学专业人材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三)安排教师参与艺术实践教学,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安排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让教师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如以课题带动教学、在艺术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以及互联网、多媒体的教学方式,都应是教师所必须接受和学习的。
(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把关和质量评价
毕业生主要教学任务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拟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及指导教师,在毕业实习中结合个人的选题有针对性地实习,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的素材和资料,使两个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
(五)完善艺术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将实践教学作为常态来抓,完善管理制度。作为课程种类,要有教学计划,考核方式。对实践课程老师严格管理,使其明白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同等重要,不能让艺术实践流于形式,走过场。对于学生而言,更要使其明白实践对于其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并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广阔空间以及脱颖而出的机会。
三、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质量评价模式探索
建立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改革模式,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更新与完善。艺术实践教学的改革,必定带来质量评价模式重新制定。对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而言,评价学业的标准不再是单纯的作业、应试;而是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专业能力展现。比如专业水准的演出、毕业音乐会、创编作品汇演、参与社会性的演出活动以及相关论文及项目的发表及结题。在艺术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高校音乐专业应在逐步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推广,多角度探索艺术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并同时形成一整套的质量评价模式。
1.虚拟融合的载体特征。
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数码艺术设计,利用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以电脑显示器为纸,以数字化输入设备为笔,进行数字化的生成、编辑与存储。数码艺术设计纷繁复杂面纱的背后是一系列的数据,以比特的存在形式,实现便捷地在互联网间复制、传播与修改。与传统艺术相比,数码艺术设计创作客体的表达形式与载体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艺术基于表达客观世界,创造出以物质形式存在的物象;而数码艺术设计则基于挑战主观世界,创造出虚拟融合的意象,表达对未知世界的求索。
2.动态交互的传播特征。
动态交互是数码艺术设计作品的灵魂所在。动态交互实现了交流机制的实时动态交互,催生了数码艺术设计美感激发模式的全新特征,触发了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动态交互不仅体现于数码艺术设计作品创作的构思与实现过程中,而且侧重于数码艺术设计创作者与数码艺术设计欣赏者相互之间的交流,换言之,数码艺术设计欣赏者能够结合自身的审美体验,参与到数码艺术设计作品的再创造中去,突破了传统艺术作品一成不变的模式,模糊了创作者与欣赏者的界限,却赋予了数码艺术设计作品以更强的活力与生机。
3.意象模糊的情感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数码艺术设计,任凭创作者发散思维与驰骋想象,提供创作所需的各类艺术元素和技法,借助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创造出具有各种艺术特色的数码艺术设计作品,甚至实现不可思议的奇妙景观。在数码艺术设计的虚拟世界影响下,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都日益模糊起来。
二、数码艺术设计的美学意蕴
传统艺术从来就不是纯粹自我的存在,其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因素紧密相关,数码艺术设计亦不例外。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语境必然对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数码艺术设计是传统艺术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而诞生的艺术创作形式。数码艺术设计的出现改变了原有艺术世界的格局,促进了艺术创作方法的革新。数码艺术设计的美学意蕴是对传统艺术美学的传承与拓展。
1.数码艺术设计闪现着技术美的光芒。
数码技术运用于艺术设计,极大地促进了艺术设计的发展。无论硬件的更新换代,还是软件的升级完善,都使数码技术更加趋于科学化与理性化,强化着艺术设计的技术美特征。在充分发挥数码技术的强大功能下,数码艺术设计创作者实现了技术与审美的统一。众所周知,艺术设计与科技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系。每次新技术的开发、新工艺的应用都会对艺术设计造成重要的影响。技术不仅包括为达到设计愿望而采用的手段,而且包括设计得以实现的生产过程。可以说,技术手段是实现艺术设计创作者设计思想的重要手段。艺术设计创作者的构思需要借助适宜的工具才能得以实现,提高艺术设计环节的技术手段将会极大地推动艺术创设创作者的艺术表现力。
2.数码艺术设计呈现着人性化的关怀。
数码艺术设计的人性化关怀就是审视与反思艺术设计大众化趋势的体现。数码艺术设计的普及促进了艺术设计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艺术设计的繁荣局面,与此同时,数码艺术设计的大众化发展也滋生了大众艺术的诸多弊端。有识之士有意识地将人性化关怀注入数码艺术设计之中,以此使人们避免陷入技术奴役的困局。取代追求物质性,数码艺术设计逐渐注重追求精神性与文化性。功能化的数码艺术设计呈现着人化性的关怀,蕴涵着审美的诉求。数码艺术设计注入的人性关怀与美学沉思,顺应了艺术设计精神与文化层面的审美诉求,影响了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向。人性化关怀正在转变为数码艺术设计的内在追求。
3.数码艺术设计充满着诗意化的律动。
作为数码艺术设计的典型特征,虚拟性为数码艺术设计创作者营造出虚拟的世界。此虚拟世界可以使数码艺术设计创作者体会到极其类似于现实环境的虚拟存在,帮助数码艺术设计创作者随心所欲地实现难以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梦想。依托于数码技术的虚拟性与交互性,数码艺术设计充满着诗意化的律动,数码艺术设计创作者在虚拟与现实之间自由地驰骋,从精神上获得了高度的自由。
三、数码艺术设计的独特传播特性及价值取向
毋庸置疑,就其独特的传播特性数码艺术设计的确带来了与传统艺术所不同的全新审美体验,但是与此同时,数码艺术设计审美方式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深忧虑。数码艺术设计正在逐渐改变着传统艺术的价值观念。
1.认知是数码艺术设计基本的价值取向。
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数码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较短,具有新媒体传播特性,数码艺术设计正在凭借其特有的审美特性满足人们认知世界的需求,拓展人们的认识视野和实践范围。尽管数码艺术设计存在于虚幻的空间与虚拟的场景,但是数码艺术设计的优劣仍以欣赏者从中所获得的广泛知识多少为衡量标准。兼具真实性与虚拟性的数码艺术设计作品,既揭示了生活的本质规律,又尽可能真实地描绘了生活的外观。通过欣赏数码艺术设计作品,人们可以增长才识,拓宽视野,了解现实与历史。由于具有虚拟性与可视性,数码艺术设计能够涉足与表达传统艺术所无法实现的领域,同时也能够带来使人如临其境的认知效果。
2.审美是数码艺术设计核心的价值取向。
作为科技与艺术联姻的产物,数码艺术设计具有新媒体传播特性,在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相互碰撞中,借以人们的互动参与而实现广泛而有效的交流,并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生活中,人们总是离不开审美活动,体验着不同层次的审美情感,满足着不同方面的审美需求。数码艺术设计最主要的价值所在就是审美。审美离不开审美对象的参与。数码艺术设计既传承了传统艺术的元素,又以其虚拟化与交互化的美学特质带给艺术创作新的创作方式与手段。优秀的数码艺术设计作品之所以可以引起欣赏者的共鸣,是因为其所具有的技术美与艺术美特质。借助网络媒体与数码技术,数码艺术设计创作者不仅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追求与艺术体验传递给欣赏者,而且可以与欣赏者形成更为直观而紧密的互动。依托虚拟数码技术,数码艺术设计使欣赏者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建构与完善了整合多重感官体验的能力,彰显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3.社会组织是数码艺术设计必要的价值取向。
从开始起,数码艺术设计具有新媒体传播特性,就是为社会而创作的,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虽然数码艺术设计表达的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毫无疑问,创作者期待着欣赏者沉浸于虚拟世界,忽略真实与虚拟的差别,融入到作品的环境之中,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鸣。沉浸与共鸣是否引起,不仅可作为数码艺术设计创作成功与否的标志,而且可作为数码艺术设计创作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数码艺术设计的沉浸性与构想性渗透到物质生产活动当中,既提供了物质与功能满足,又带来了精神满足,并作用于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通过与非物质因素相互结合,数码艺术设计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意识,赋予了其社会组织价值。数码艺术设计的社会组织价值既来源于其内容,又来源于其艺术活动形式本身。数码艺术设计结合艺术活动与数码技术,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以个性化与智能化的形式传播给大众,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行为。
四、结语
[关键词] 英文版电影;镜子;情象结构
传统意义上的镜子一直充当着某种信息传达的媒介作用,即镜子是一种工具。从洞穴理论到拉康的镜像理论,影视中镜子的艺术价值正在被影视艺术家们重新研究和探索。电影发展到今天,镜子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在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中都有关镜子的镜头。《鸟人》中的艾尔,他伫立在镜子前,照着镜子把自己脸上的绷带狠狠地撕开;《蜘蛛侠》中绿皮在镜子中说话;《天使A》中Angela在走投无路时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眼睛讲出自己的心里话再重新找回自己;《源代码》中柯尔特在列车上被克里斯蒂娜误认为另一个人时惊恐间冲镜子一照,发现自己的样子全变了……
电影中的镜子是一种“情象结构”,通过审美反思运行机制唤醒主体的清醒意识达到镜像与现实均衡的审美目的。进而在电影艺术中升华为艺术境界。
一、英文电影中镜子的艺术价值
影片中的“镜子”作为一种“情象结构”,在其普遍使用的过程前经历了一个由审美定位到定向、定质、定性和定形的漫长的审美经验积累过程。定形完成之后,“镜子”这一特定的“情象结构”在艺术技巧、价值观层面上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来。
李健夫在《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中说道:“审美印象形成阶段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审美定位以社会生活经验为现实基础。审美定向以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为内在尺度来进行审美选择。审美定质以具体人物事物特征和生活内容为感受基质。审美定性是以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倾注对象从而规定审美印象的审美特性。审美定形是审美感受、审美情感与对象特征印象交融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情象结构。”[1]镜子在影视作品中的“情象结构”的形成同样经历了以上五个过程。
首先,审美定位,强调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的积累。镜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便于导演的观察和体验,通过镜子导演可以亲感和亲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对镜子的某种经验结构。这种审美定位的准备和完备是导演在影片中能对镜子运用自如的一个意识基础。
审美定向是在积累了亲感经验后,镜子进入到审美领域,导演开始严肃认真地将镜子划入自己的审美定向选择中来。这一阶段,导演加入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审视镜子在电影中带来何种功效。
接着导演确定审美对象的实质,将镜子的本质和特征挖掘出来形成某种独特的映象,比如镜子的明亮、洁净以及与其他同样明亮、洁净的物质相比,镜子所具有的独特的特征,镜子的独特特征背后把镜子蕴涵的东西方文化相联系起来。
“审美定性是情象融合的结果,它意味着审美意象的感受与情感具有特定的、稳定的和具体的性质。”[2]在这里,镜子的明净透亮性质和照出的人物或景物的美、丑、滑稽或是怪诞与情感中的爱照镜子、恨照镜子和怕照镜子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镜子的审美定性结构。
最后,导演还将其进一步完善成较完整较完善的内心创造物,达到最终的定形。也因此,定形后的镜子进一步具有较完善的情象结构的内在意义,即我们所说的艺术价值。镜子成为“情象结构”后,其价值主要突出艺术技巧。
镜子在艺术技巧上的价值包括空间改变和氛围烘托两个方面。许多电影都喜欢用镜子的反射、复制和透亮特征来改变整体的视觉空间感,让整个空间变大变神秘。
镜子在氛围烘托方面,主要是指其在恐怖片中的运用。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中国的恐怖片中都多次出现过“镜子”意象,如《异度空间》《古镜怪谈》等,尤其在《照出冤灵》一片中,镜子一直贯穿于影片中,影片中第一位被冤灵杀死的女性,她在商场打烊后才收拾东西离开,目的是想顺便窃取商品,她蹑手蹑脚地来到摆放商品的货架前,由于不安就不时地回头看身后的情况,后来直接倒退着走。镜子出场了,先是猛地一回头,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吓了一跳,后来,她跑进洗手间,这时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一面宽大干净的镜子。她还在不时地回头张望,一不小心,把手中的圆形滚动式切刀弄掉了,她弯腰去捡,镜子里的“她”却还站在那里,看着现实中的“她”,当她发现镜子中的异常时,镜子中的“她”用手中的切刀杀死了她。在整个过程中,镜子的出现都起到了烘托恐怖氛围的作用。这一价值作用追溯回去,可以说是由镜子的东方民间文化和西方文化中镜子是两个世界的临界点形成的。
同时,镜子在价值观层面上还具有提升道德境界的作用。镜子的明净、透亮特征和反射功能使得镜子在影片中,特别是在影片结尾中,有重要作用。一个恶人凝视镜中的自己,忽然发觉自己的丑恶,然后定定地思索一番之后,决定重新做人。这样的镜头在电影中比比皆是。这是镜子的明、洁、净对人类美好品质的一种唤起和对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
二、英文电影中镜子对主人公心灵的反射
现代社会人们在各种诱惑中逐渐迷失自我,缺乏对自己内在真实的东西的关注,反而被外在的物质世界不断压制,形成了自我的遗落、自我的迷失和非我压制住了自我等不良现实。
重视人的主体性是审美主体论的一个重要阐释角度。受萨特和尼采的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现代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的存在问题,也就是人的主体性问题。“社会生活的系统运动并不是以每一主体的随意发展为依据的。同于社会权利和社会规范总是力求以一定的模式约束众人,特别是社会惰性因素对人心理的影响,往往造成主体变异和主体性异常的现象。”[3]
镜子作为“情象结构”在电影中正是作为自我遗落和自我迷失的镜像出现,警示中引发人们关注和思考人的主体性问题。镜子的本质与目的就是唤醒主体的划分与清醒意识进而达到主体性找寻与均衡的审美目的。以《黑天鹅》为例进行分析。
影片《黑天鹅》是著名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新作,片中讲述了一个名叫妮娜的芭蕾舞演员在追求扮演《天鹅湖》领舞的过程中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妮娜是一个小心翼翼控制着自己、懦弱善良的追求完美的女孩子。老师说她只能扮好白天鹅,但是演绎不了黑天鹅的邪恶、诱惑和大胆。
她开始撕掉自己的一块皮,滴血的手却又在镜子中复原。她站在前后两面镜子中量制衣服时,镜中其中的一个自己竟然在不停地抓后背,然后妮娜斜身,镜中的那个“她”突然转过身来。这一切的镜像都在意识着两个“我”的存在和分歧。真正的斗争是在演出当晚,妮娜看到替补演员出现在自己的化妆室里,说她演不好黑天鹅,于是妮娜用撞破的镜片杀死了替补演员。
她彻底释放了另一个我,邪恶占满了整个她,黑天鹅演出成功了。中场休息时替补演员过来贺喜,我们才知道妮娜刺杀的是自己。那场争斗不过是她自己想象出来的,是善的我和恶的我之间的斗争。妮娜忽然清醒,饱含眼泪跳完了白天鹅自杀的舞段,腹部的血也染红了舞裙。演出很成功。影片的最后,妮娜说她感觉到了什么是完美。在这部片子里,镜子的出现从头到尾都伴随着妮娜的两个“我”的斗争。
压抑中的善不是真我,当然释放出的恶也不是真我。影片最后的平静和回归才是真我的状态,也就是妮娜说的完美。不压抑,不偏激。关注自我的真实存在状态才是一个人最好的自我,这是影片告诉我们的,也是导演通过镜子这一“情象结构”向观众所表达的心声。主体性的找寻和平衡才是完美。
三、英文电影中镜子提升电影艺术境界
“情象结构”是一个活动的整体,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当镜子这一“情象结构”进入电影之后,就沿着自己的活动机制开始运转。这一活动机制与过程就是一个审美反思的过程。
所谓审美反思,就是指“艺术家通过审美反思,把自己记忆中珍藏的经历开发出来,重新自觉地生活或体验一次、品味一次,把经历的社会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转换为艺术世界”[4]。镜子作为“情象结构”在电影中的整个运行机制里都充满着审美反思这一活动,进而提升了打印的艺术境界,拓展了电影艺术的审美空间和范围。
人总是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过去,当影片中的主人公,这一艺术形象开始反思时,我们说镜子给了他(她)们进行审美反思的契机和场地。转过来说,镜子的运行机制在影片中具体地表现为个人的审美反思。影片中的主人公在镜子的运行机制中审美反思自己的过去,追求真、善、美。
影片《爱有来生》的结尾,俞飞鸿在镜中看到了上辈子的自己,原来一切的一切只是因为上辈子的那段爱情。镜子穿越了时空,呈现出真爱最美的样子。孟婆汤前的情景,被镜子中上辈子的自己一一带回,这是跨越了轮回的审美反思。这一面镜子的出现,让过去的一切重新被点燃、复活。重新来过,才知道片中的自己和老树下的魂魄有着多么荡气回肠的一段爱情。
镜子的审美反思机制不仅表现在个人上,还表现在对人生和世界的审美反思中,进而达到提升艺术境界的作用。
影片《美国往事》中的“面条”在得知被匪徒追杀时只得离开纽约,35年后他收到的一封来信让他重返纽约。在整部片子中值得注意的是火车站和照镜子。在火车站站台,他从小卖铺走向壁画,在壁画中央的镜子前站住,他看着镜子,35年前,他从这里离开前也在这面镜子前整理仪容。镜子中出现的是35年前的自己。然后空空的镜子,忽然停顿了一下。
镜头转到35年后,“面条”出现在镜中,伴随着影片主题曲《昨天》,“面条”在镜中久久地凝望着镜子中的自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镜子的短暂空白停顿,这里的镜子运用了留白的手法来让观众去帮“面条”进行了一个审美反思。
这35年的风风雨雨和坎坎坷坷全部浓缩在这一瞬间的停留和空白上,引发人去深思。这是一个大的时空转换,在这个镜子参与的转换中,其审美反思的运行正是表现出我们对人生的一种审美反思。一面镜子,隔开又连接起两个时空,也同时连接起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美好的理想世界。
总之,镜子在英文电影作品中的运用和价值处在不断更新和需要被探知的结构中。从“情象结构”入手,通过审美反思的运行机制透过镜子的镜像来反观自我、人生乃至世界,进而达到提升人生的境界和开拓电影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健夫.文学审美透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2] 钱智民.西方电影对东方文化的融合[J].电影文学,2009(08).
[3] 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乡土小说 文学价值 艺术价值
在中国的乡土小说中,关仁山乡土小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来表达小说的意境,给原本平淡的内容增加了一缕色彩,使飘荡着浓重的乡土气息的小说氛围顿时活跃了起来。在关仁山所创作的乡土小说中,充分地反映了乡村的现实,并以浓重的笔墨将中国的乡村的历史发展,通过乡民们的心路历程表现出来。以现代人的审美角度来审视乡土小说,有失偏颇是避免不了的,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乡土小说进行重构,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其历史形态。
一、关仁山乡土小说的文学价值
(一)乡土文学是意识形态的表现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个农业大国。无论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还是从现代文明的角度来理解,乡土文学的出现,虽然有其特殊的历史涵义,但却是不可丢弃的一种文化积淀。乡土文学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乡土小说这个概念的凸出,也昭示着一种文化倾向。现代人对于“乡土文学”概念的理解也许比较茫然。看起来这种文学体例似乎已经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消失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被现代的文明气息所淹没。但是,既然是历史,就会留下痕迹,并对后代产生影响。关仁山作为著名的乡土小说家,其在创作中,将意识形态更倾向于改革文学。无论是从故事的陈述上,还是从语言表达风格上,都渗透了时代的气息。比如,关仁山所创作的《大雪无乡》中,就将政治意识形态的话语渗透其中,从知识分子的立场来观察底层的生存状态。为了避免出现理解上的冲突,甚至于在关仁山的乡土小说中,将时代隐去,而仅仅将农村的画面展示出来,纯净的乡土,淳朴的农民,带有传统色彩的民俗以及各种各样的男人和女人,构成了一个温馨的图景。意识形态容纳与农民的各种活动当中,通过主人公的鲜明表现力,对于作品定位。因为乡土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文明象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文明形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文学艺术用自己独有的表现手法,将这段历史记录了下来,并得以保留。用文明的方法,将这段历史的痕迹隐藏在文学作品中,供后人去欣赏和体会。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当中,意识形态的形成,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它不会因为现代都市化文明而有所改变。而要将乡土文化剔除,显然不是很现实的事情,即便是思想观念有所更新,也仅仅是适应现代都市文明的一种表象,并不会因为受到文明的冲击,而失去固有的意识形态。
(二)乡土小说的特殊文化语境
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最直接的方式。在乡土小说中,由于其特殊的创作历史背景,使其在语言的表达上也呈现出了独有的文学艺术价值。从小说的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那种处于特殊时代的矛盾状态在字里行间中处处流露。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从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就可以体会得到。以关仁山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麦河》为例,其中以故事陈述的方式,将农村的图景展示出来,其中所出现的“三农”问题,成为小说中的一个关键点。小说的语言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其中不乏围绕着土地流转而展开的矛盾斗争。农民的性格不同,对于当时出台的政策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就会出现各种故事,其实这些都是建立语言环境的关键点。乡土小说是在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形成的。那种田园的抒写,其内涵就是传统思想的保留,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类的思想也会发生着转变,对于乡土小说的理解,当然也已经背离了其传统意义,从意识形态上出现了偏移。传统的艺术特征依然保留在乡土小说当中,这是它的文学价值体现,而从现代人思维模式来理解乡土小说,就需要重新审视和洞见。这就使乡土小说,成为了传统与现代相“碰撞”的焦点,乡土小说中所蕴含的与传统艺术相背离的某种特征也因此凸显出来。
二、关仁山乡土小说的理性价值
关仁山的乡土小说在文坛上是令人瞩目的,并在文学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关仁山创作的长篇小说《麦河》中,以其宏达的叙事,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生动的生活画面,将中国农村的图景表达了出来,其中所表达的更多的社会的理性价值。
关于乡土小说的理性价值在早期的乡土小说也有所体现,但是其主流意识是通过对时代的批判而逐渐展开的。乡土文化充斥其中,并以此为创作背景,展现出批判性主题,同时理性地进行价值判断。时代会影响一个人的创作心理。关仁山的乡土小说在进行乡土小说人物塑造的时候,那种人与自然的若即若离,那种人与当时社会的矛盾冲突,都隐藏在小说的故事情节当中。比如在关仁山的小说《麦河》中,就将“土地流转”的问题写入小说当中,作为一次资本介入的经营,对于农民来讲,却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历史在进步的同时,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小说中,将乡土文化与人性的美丑都融合到一体,通过复杂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乡土是一种回归,这需要从道德的层面去理解,而处在不同的年代,理性的批判总是要与当时的生存环境相对应。在自然与社会互动之下,人性从乡土小说中充分地展示出来。
三、关仁山乡土小说的地域文化价值
在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的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其中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当人们在某一环境中生存的时候,其对于环境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力,给自然环境增添了人的气息。在关仁山的乡土小说中,那种浓厚的乡土文虎,从字里行间中呈现出来,就犹如一幅风情画卷,将地域之美,通过民间文化而展示了出来。比如在关仁山创作的小说《落魂天》中,就将“捞尸”这一行业的性质以及工作的状态表达了出来。从民俗的角度来看,在北方的渤海湾地区确实有“捞尸”的风俗,而在小说中,将这一风俗体现出来,是对于极具地方代表性的特色的一种展示。渤海湾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独特的风景吸引了八方游客,而恰恰是这一点,带动了本地的“捞尸”行业的兴起。在关仁山的乡土小说中,用自然景物来体现民俗习惯的描写已经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在《风潮如诉》中,关于大海的描写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也许正是汹涌的波涛锻炼了主人公的性格,使福林更为强悍无比,将男人顶天立地的气概表达得淋漓尽致。人物的性格以及精神境界通过自然界的崇高表达出来,那种刚毅、那种勇猛,谱写了雪莲湾的英雄形象。
乡土小说本质上属于民俗社会性。阅读乡土小说,从中不难看出其内容中充满了地域的风俗习惯,以及村落群体的文化特色。在中国,民俗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周作人,作为乡土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对于民俗学也很有研究。然而在当时,民俗学的研究者多数都是对文学有兴趣的人。他们对于中国民俗的关注,只局限于文学创作的需要,或者仅仅是从兴趣出发。可见,民俗学与文学创作存在着不解之缘。当文学创作在民俗文化的指导下完成的时候,那么,在乡土文学创作就形成了。在许多乡土小说中,民俗不仅仅是作为叙事的背景而表现出来,而是采用了以民俗为主体的叙事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乡土小说充分地将民俗价值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似乎风俗与宗教总是形影不离。在关仁山的乡土小说《雪莲湾》中,就将雪莲湾独特的文化氛围渲染出来。风俗习惯怪异,其中饱含着原始宗教的痕迹。这里的习俗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而是继续稳定地延续着,并成为地方特色。在“雪莲湾系列”中,《天高地厚》所展示的是一幅农村在几十年的经历中风雨沧桑画。其中主要描写的是中国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名为“蝙蝠村”的故事。居住在村里的人对于蝙蝠理论有一种特有的痴迷,并因此而出现了各种传说,不乏诡秘的色彩。蝙蝠村具有丰富的历史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也步入了转型的行列,而蝙蝠村的风俗也因此而受到了打击。在关云山的众多作品中,各种独特的民间风俗都被描绘出来,也正是因为关仁山对于地域民俗的准确把握,而使其创作更具有文学况味。
民俗是乡土小说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其往往是以叙事的方式将风土人情表达出来的。在小说叙事中,情节贯穿整个故事脉络的始终。对于小说叙事主题的叙述,则是将真实的我与想象中的我相结合。故事中叙事的主题在两者游离,展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在现代的小说作品当中,将散文的写法应用其中,使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又呈现出飘逸之感。直观的描写,转变为间接的表达,在景物描写、情感宣泄中,将主题的瞬间感触融入其中。作者的情感与写作目的,也就充分地被发挥了出来。读者再阅读小说的时候,不再具有距离感,而是充分体会到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关仁山的小说,一些专家所给予的评价是,平淡的故事情节,读起来却不会感到乏味。相反,内容的趣味性,令人感到兴味盎然。加之其中风土人情的描写,将人性美与自然美相融合,塑造了一种另类的审美境界。
总结
综上所述,乡土小说来源于生活,其所散发出来的文学魅力,也与生活息息相关。其将中国文学的优秀秉性传承了下来,但是与传统文学的风格又大相径庭。那种开放的心态,那种理性的批判,会令人有一种朦胧之感,而又觉得清爽自然。乡土小说的文学艺术价值,是将人与自然进行完美结合,使乡土成为了精神向往。
【参考文献】
[1]范亮亮,南志刚.乡土小说在新世纪的“物化"表现及价值重构[J]. 孝感学院学报,2011,31(02).
[2]席建彬.论现代乡土小说田园抒写的历史形态与审美特征[J].齐鲁学刊,2009(01).
[3]李静.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乡土小说的文化意义和叙事价值[J].学术研究,2013(01).
[4]韩蜜蜜.论阎连科乡土小说的寓言化创作的表现[J].文教资料,2012(12).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美学价值;艺术特征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可以更好的丰富文学作品的内容,传递出文学作品的精髓,所以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要着重注意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
一、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的含义
1、美学价值的含义。美学,就是对美进行研究,是一门关于美德学科,学科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美的价值意义和本质特征。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事物,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评价观点和评价标准来对事物进行评价,这就是美学的形成基础。美学的研究对象时艺术,是通过个人角度和审美意识来对艺术进行判断的,通过人们的审美意识来对事物的价值进行衡量,这就是美学价值。
2、艺术特征的含义。艺术特征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精神层面、活动过程层面以及结果层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进行解释。精神层面主要是指从精神的角度来分析艺术,把艺术作为一中文学价值的表现形态。活动过程层面是指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创作艺术的过程就是他对显示生活的模仿,是一种自我创造和自我展示的活动过程。最后结果层面就是说艺术创作的最终结果就是艺术品,是艺术的存在形式,可以供人们进行欣赏。
二、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使英语文学作品得传播业越来越广泛,我国也也涌进了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英语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当代的英语国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社会形态等内容。但是汉语与英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语言差异,如果把英语文学作品按照一般直译的方法翻译过来势必会影响原著的艺术魅力,同时由于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因此无法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英语文学作品。因此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翻译人员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了解原著中所要表达的含义、思想和文化,同时也要遵守一定的翻译原则,例如忠实原著的原则,译文流畅性的原则以及尊重时代背景的原则等。追求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提高英语文学翻译的质量,促进国家之间友好的文化交流。
三、美学价值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艺术是没有国家之分的,所以英语文学作品也和中国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很多的语言形式,例如小说、诗歌、散文等等,并且每一种语言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但是由于在众多的英语文学作品中,每个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形态以及作者本身的生活状态和文学素养都不同,所以哪怕是同一部英语文学作品,其翻译出来所体现的美学价值也是不同的。所以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适当的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者是翻译手段来展示原文中的语言环境,更好的表达原文中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从容方面读者进行阅读,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因此如果翻译者想要更好的翻译英语文学作品,体现英语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就需要在翻译之前对英语文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环境、文化、政治等各方面进行了解,还要对作者当时的创作思想以及创作环境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翻译出来的作品不仅能过反映出作品的没学价值,同时也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方便读者进行阅读。
四、艺术特征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比喻、双关、渲染、抒情等,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这些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内容形象化、灵活化、具体化,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时候,如果所处的分析角度不同,那么分析出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即“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想要使译文体现出原著的精髓,就需要灵活运用艺术手法来进行翻译。因为无论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我们的目的是把原文中的意思表达出来,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一个词,一个句子的翻译,应该顾全大局,对译一个整体的结构框架。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也是对艺术进行二次加工、创作的过程,因此翻译的译文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尊重原文,对原文的内容进行客观的反映,保证译文具有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符合读者的阅读要求。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文学翻译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在译文中体现英语文学的精髓,就需要在翻译的时候最求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英语文学翻译的思想,方便读者可以更好的进行阅读。
参考文献
新媒体究竟是什么?新媒体建设应该遵循哪些行业标准、应用怎样的评价体系?在互联网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人们暂时也无法令人信服地说清道明。事实上,这个新生儿还在襁褓之中,怎么可能准确地预言他成人之后将会或该是什么样呢?1946年电子计算机问世,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计算机也成了足以改变历史的工具。电子计算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出版业的各环节之中,但计算机技术演化产生的数字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却崭露头角,开始大量侵占传统出版物的领地。新媒体自身的确有很多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使消费者愿意接受新媒体,新媒体艺术更是对文化创意产业起着促进作用。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以下优势。
(1)信息量大。一张普通CD-ROM容量大约为650兆节字,而互联网出版物更是可以将互联网上的众多资源据为己有。这些容量方面的优势是传统出版物以及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2)速度快。其一是对热点问题反应速度快。互联网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世界上发生的热点问题。传统媒体中更新速度最快的报纸业,也要等到出版后才能将热点问题呈现给读者。这是因为传统的纸质媒体的出版过程要经过很多道工序;而新的媒体形态。例如,博客,只需要写作、编辑、排版,省去了校对、印刷、装订等大量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工序。其二是检索速度快。各种新媒体的检索,只需要输入几个字,就可以检索到读者需要的内容,这些远远优于图书通过目录进行检索的方式。
(3)形式灵活。传统的纸质媒体,是通过文字和图片记载信息,而新媒体通常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例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十分多样灵活。通过多种形式刺激读者的感官,往往能够使新媒体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4)互动性强。读书看报,读者只是比较被动地接受,互动的方式就是写信或发电子邮件。而对于网络出版,读者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观点,可以非常方便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展开讨论。
新媒体自身具有以上的优势,因而才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这也是新媒体能够不断壮大的内因。同时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新媒体的势头更加猛烈,新的媒体形态不断产生。精明的商家的推动作用居功至伟。现在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等设备已经成了家庭必备的设备,这就为新媒体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平台。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了一亿,手机拥有量已经超过了3亿,商家看准了新媒体这块潜力无限的大蛋糕,不遗余力地推出各种增值服务,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业也是起着推动的积极作用。
2 新媒体艺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
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呢?新媒体艺术又对其有什么意义与贡献呢?其实“创意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后工业时代才逐渐出现的新型产业,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对于发展中国家都是新生事物。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由于有了“创意”的引入,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由于创意的提出,也强化了文化在产业中所起到的更加突出而重要的作用。
说起新媒体艺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贡献与意义,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感受到。例如,电影产业,就拿2009年的《阿凡达》3D电影来举例,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惊人的票房,主要是因为该电影在创作的时候融入了新媒体艺术,提供了2D、3D和IMAX-3D这三种制作方式,人们对此电影的着迷,其实是对惊人的电影效果的追求,人们通过强大的视觉冲击来感受新媒体艺术带来的试听感受的巨变。
除了电影文化产业中可以看见新媒体艺术的身影,其实我们还能在动漫动画、广告、服装、多媒体信息、艺术设计等行业中看到它的存在和贡献。正因为有了新媒体艺术的融入,依托IT技术和CG技术的迅猛发展,才促进了我国文化经济的蓬勃兴起,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力量不断壮大。
既然我们已经肯定了新媒体艺术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好处和意义,那么到底新媒体艺术的融入,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呢?新媒体艺术的融入,复兴了文化产业的同时还保护了文化遗产,最终提高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文化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追求文化消费,希望能够通过文化消费来增长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世界,拓展生命的宽度。因此,创意文化产业将成为未来人们新的选择方向,传统的文化产业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也逐渐将被淘汰。
3 总结
创意文化产业正一步步取代传统文化产业,如果没有新媒体艺术的支持和辅助,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是绝对不能够如此之快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新媒体艺术带给我们的优势和好处,并正确利用它,让它对我们社会做出更大的积极贡献。因此,新媒体艺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持续发展性,具有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融合.中关村,2010.
关键词:民族习俗文化;少数民族;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6-0089-05
习俗文化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现象,民族习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吸取和改造后,在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共同的喜好、风尚、习气、禁忌和信仰。民族习俗文化体现出一个民族生产生活以及信仰活动中的风俗和习惯,成为该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对民族成员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心理习惯和思维模式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各个民族都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在道德教育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对道德教育的研究还只能说是一种汉文化模式的研究;在它的实践中,包括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使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道德心理结构的把握,都是将汉文化作为背景与基标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道德教育如果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依据,将会失去文化的源泉和生活的根基。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道德文化的全民族整体性被忽视,道德教育就只能足残缺不全。只有从民族文化构成中寻找道德生成的原点,才能探寻出新时期我国道德教育之路。要厘清中华民族道德的本源,离不开对民族伦理道德传承方式的发掘和整理。梳理民族习俗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既有利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也可以提取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发挥出民族道德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少数民族通过习俗文化传承着伦理道德
现代学校产生之前,习俗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比如普通百姓可能并没有机会学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样的辞句,但屈原的忧国忧民精神却世代传扬,原因就在于端午节的习俗沿传至今。人们在吃着粽子、观看龙舟赛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受到爱国之情的感染和激励。“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常常不是出于哲学思辨、逻辑的推理或道德的说教,而是通过大量实际生活中的种种习俗和事象得到仿效、遵循,或从禁忌的习俗中得到约束和回避。”在习俗文化事象中,通过百姓生活的具体行为方式,道德伦理被充分表达出来,并且世代相传、互相仿效、不断重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习俗文化的这种道德教育作用更为突出。
很多少数民族从孩提时候起,长辈们就以各种习俗形式来教导他们如何认识社会,对待自然,处理生产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习俗文化起到了维系民族共同体的作用。这些习俗文化不属于任何个体而是覆盖了全体社会,习俗活动的行为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意义和作用是共享的。习俗文化以例行强化的行为方式保持了伦理道德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重复性和社会道德行为的连续性。同时习俗文化广泛的社会性也使人们在生活中互相监视着行为的道德性,任何一个人,只要违背了群体的道德习惯,大家就会将他拽回习俗的规范中来。有的少数民族,对违反习俗者甚至还会给予惩戒,传统习俗实际上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了道德的贯彻。
近代以降,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改变,民族文化遭受很大的冲击,许多传统习俗日渐地淡化和流失。少数习俗文化的影响力尽管已远远不及传统社会,但其社会价值仍然不容忽视,因为直到今天习俗文化仍是各个特定民族的象征,是少数民族文化方式的主要体现。少数习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是民族伦理道德赖以存在的重要方式。民族习俗文化以大众化和日常性的方式,把道德教育融进了普遍的生活形态之中。在不少地方,一些习俗还在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有些传统习惯在协调人际关系、保护个人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上具有很大的权威性,以习俗文化传承伦理道德的传统方式在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教育融汇于各种习俗文化之中
伦理道德和传统习俗相结合,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一般反映着该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体现着该民族伦理道德的要求,而少数民族的伦理道德也总是借助于该民族的习俗形式体现出来。通过习俗事象的表面层次,民族文化在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上的深层涵义被传达出来。
大多数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存在情况,不同于汉民族那样具有丰富的道德典籍和完整的规范体系,而往往带有明显的经验性特征,主要是散布和融汇在实际生活之中。乡规民约、丧葬禁忌、人生礼仪、节日庆典、谚语歌谣等民间习俗,成为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利用习俗性作为传播的载体,少数民族的伦理道德便有了很大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人们在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习俗文化的过程中,伦理道德便自然地渗透到人们心里,而年长者的行为示范,更是成为传播的载体。如此代代相传,许多伦理道德的内容不断内化为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伦理道德行为。
少数民族村寨的乡规民约,既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宁的习惯法,也是用以进行评价善恶和规范行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标准。习惯法作为被民族社会赋予法律效力的风俗习惯,以伦理性和约束性相结合作为其存在形式和操作方式,使得道德教育以风俗制约的力量强制进行。比如侗族地区款规款约中的六面阳规,就是利用法律的权威来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明证。侗款中规定的不许“拆散家庭”、“撩妻弄妇”、“拐卖妇女”等条款,是进行着维护婚姻家庭和男女关系的道德规定;不许“偷放田水”、“移动界石”、强占他人田地山场或园土鱼塘等的规定,是对保护村寨群体和个体成员的财产、利益不受侵犯的道德约束;不许“小偷小摸”、开场赌博、弄虚作假等等的规定,是对人生道德品质的道德要求。乡规民约把道德教育和必要的约束结合起来,保证了少数民族扬善弃恶、正直善良的道德风尚的形成。
禁忌习俗作为与信仰体系相适应的的文化事象,同样有力地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少数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禁忌几乎充斥于生存的整个空间。大量的禁忌中,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同时并存。积极的禁忌习俗依靠人们的内心恐惧,通过限制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发展了传统的伦理道德。一些禁忌习俗还有力地维持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对民族地区的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和净化社会风气都起到极好的作用。
人生礼俗普遍盛行于少数民族中,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以成年礼为例,它不仅是男女儿童成年的仪式,也是一种传统的社会道德教育。比如在瑶族男子的成年仪式中,受戒者每日都要听戒师讲述道德戒律和民族的历史,戒日还要立下“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不认贼作父,不陷害好人, 不为官欺民,不行赌哄骗,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遵守礼仪,诚实为人”等等做人的誓言。尽管各民族举行成年礼的形式不同,傣族有饰齿和纹身的习俗,仡佬族有拔牙习俗,纳西族摩梭人有穿裤子礼俗,“但在进行各种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受礼者遵守成年人应遵守的道德准则等方面则是一致的。”成年礼仪式中普遍都要念诵的经文或吟唱史诗中,内容也涉及到行为规范与道德伦理教育的许多方面。
节日庆典不仅是少数民族欢庆、纪念、团聚、休息的特殊日子,而且也是接受传统道德教育的良好形式。各种节日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各民族的道德观念,如傣族的“泼水节”表现出崇尚机智、不畏的美德,拉祜族的“新米节”体现了孝敬老人父母的人伦之美。民族节日成为各民族的道德文化得以传承和联络感情、增强凝聚力的重要形式,在节日的欢乐和喜庆中,民族的道德情感得到尽情的表露,同时民族的道德观念也得到广泛的传扬。
三、习俗文化涵盖了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各个方面
借助于传统习俗的浇铸,少数民族社会对青少年进行着道德观念的引导,习俗文化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社会化方式。由于习俗文化广泛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承载的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涉及精神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整个领域。
少数民族历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落后,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获得生活资料。集体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为人们约定俗成共同的社会伦理道德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也为通过社会伦理道德协调集体的行为规范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少数民族所流传的神话、史诗,都表现出对为集体献身精神的赞颂。世代相传的很多谚语歌谣,更是把团结互助与友谊至上的道德思想传递下来,如“邻里是兄弟。相敬又相让”的歌谣,“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的谚语,都是对这一原始道德原则的反映。敬仰共同的图腾,恪守共同的禁忌,学习共同的交往方式,目的都是为了教育人们要维系共同的社会伦理道德。相邀赴宴、平分猎物的古老遗风,传递着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的纯朴道德思想。谁家建屋安梁、婚丧寿诞,乡邻亲友都毫不吝啬地出人出力相帮而不计报酬、甚至还自带家里的食物。这些日常习俗至今传扬,不仅成为对民族成员进行道德熏陶的有效途径,而且将热爱集体、关爱他人的美德付诸到实践。
在物质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生长的少数民族,为了维持生命的延续,劳动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勤劳勇敢成为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在习俗中将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世代传承。许多民族都用优美的民歌赞美勤劳,斥责懒惰,比如瑶族流传有“个个搞生产,男女齐劳动”的歌谣,侗族有《懒汉变忙人》、《戒懒汉》、《懒人做活路》的民谣和故事,壮族《传扬诗》把勤劳节俭放在劳动伦理道德的重要位置,苗族的榔规和理词对懒惰行为进行了斥责。居住在滇西大峡谷的傈僳族,为培养敢于在陡壁悬崖之间溜索道的勇敢精神,从儿童起就开始学习过溜本领。赶集、节庆之时,常常举行溜索比赛。技术的传承既增强了傈僳人改变环境的劳动能力,又培养出傈僳人坚强的性格。习俗文化充分展示出少数民族朴实的劳动伦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人们对劳动的感情。
尊老重礼、好客谦让是民族社会普遍奉行的伦理道德。少数民族在为人处世上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规则。凉山地区流传有“人靠礼,桶靠箍”、“人们要有礼,牲畜要有圈”这样的谚语,彝族认为在社会活动中待人做事处处都必须讲究“礼”。羌族遇见老人必须让座、让路、敬食或敬烟,人们坐火塘边时,男女有别,不准翘腿而坐。拉枯族把老人坐的位置安排在房子中柱旁的火塘边,每逢节日要先看望老人。而待人和善谦让、真诚义气,更是少数民族普遍的风尚,少数民族在交际生活中都有热情好客,礼仪待人的传统美德。羌族有的地方在贵客临门时要鸣枪欢迎。客人进屋后一定要让座于锅庄上方,并招待咂酒以示祝福。藏民在迎送客人时有献哈达表示敬意或祝贺的习惯。这些礼俗的传承,既加强了人们尊敬老人、朋友相处的道德观念,又增进了民族的团结。
从创世史诗和神话传说中,少数民族先民就蕴含着“人源于自然”和“人神兽共祖”的思想,反映出朴素的自然观与道德观。在与大自然长期的冲突与调适中,少数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总结出了人应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原则。善待自然的观念渗透到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而民族习俗则以广泛的影响力保证着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的延续。南方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大多青山葱幽,绿水环抱,这与当地少数民族许多不污染环境的良好习俗不无关系,而北方少数民族的草原牛羊成群,也与草原民族的传统习俗中爱护牲畜与草场、保护草原生态平衡的生态道德意识密切相关。纳西族还有每年都要举行祭“署”神仪式的习俗,用“署”这一超自然的观念来制约人们的行为,让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平衡、和谐、协调的状态之中。传统习俗以观念渗透的方式,向本民族社会成员提出了一定的道德生态要求,敦促社会成员确立起一种生态道德责任感,保护山林、水源等自然资源成为每个人都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
四、民族习俗文化规范和促进了少数民族的道德发展
民族习俗文化是少数民族群众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规律。按照自己特定的思想意图和目的要求而创制的。经由本民族成员的认同后逐渐固定下来,民族习俗文化就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对伦理道德的选择和传达,往往按照本民族在生产、生活和斗争中的习俗方式和文化心理去体现和执行,由于各个民族在生活方式、地理环境、语言文字、、社会历史等方面各具特点,因此,所形成的习俗文化体现出各自的典型性。通过习俗文化传达出来的伦理道德也就呈现出各自的特征,丰富了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多样化。
伦理道德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由于习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以民族习俗文化作为载体,民族伦理道德就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民族道德在民族习俗之中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而民族习俗则依靠道德的力量而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特别是在过去,由于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不发达,人们无法依循专门的渠道接受道德教育,而执行共同的道德规范又是人们共同生活之必需,于是通过习俗文化进行传递,促使人们遵行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作用就显得特别突出,它不仅对人们的观念、态度作出具体的规范,而且对人们的思想和言行提出了种种限定。在少数民族社会的各种生活中,人们从观念到行为受到道德习惯的影响都很突出的,而伦理道德则通过对人们的种种约束,调适少数民族内部关系,保证了群体内部的协调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