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环保审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开展较迟,因此,组织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不多,也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这种状况导致审计机关内部相当数量的审计管理者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对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环境审计工作提高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这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环境审计的推广与深化。没有效果的资金投入是最大的浪费,如何促使企业、社会各方面尽快转变旧的思维模式,树立资金使用的绩效观念,重视资金的使用效果,是当前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
2.环保资金效益审计缺乏会计基础,依据不足
传统会计核算模式,没有将环境资源纳入核算体系范围内。对企业而言,由于不考虑其产品生产给社会造成的后果,使得企业忽视社会成本而只是关心实际成本,经济效益的获得是靠损失社会和生态效益而取得,而经济效益的增长补偿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增长。尽管我国已颁布了诸多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以及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规法律监督体系,但对审计人员而言,由于我国环境会计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环境会计体系,在环保资金使用等对环境的正负面影响效果的基础数据,环保成本、收益和资金运用效果,难以取得。因此开展环保资金效益审计特别是对环保资金效益进行评价时,审计人员就感觉依据不足,审计风险较大。
3.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审计队伍
环境资金效益审计需要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目前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的人员,也未全面涉及过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缺乏专业环境审计人员是当前环境审计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现阶段开展环保资金效益审计运用效益审计方法的几点想法:
由于各方面的条件、外部环境和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限制,开展全面意义上的环保资金效益审计还没有可能。在现阶段,可从宏观和微观二个方面进行探索,拓展环保资金审计的深度。
从宏观方面来看:
1.加紧实施环境会计,为环保资金效益审计提供平台
当前最重要的是制定出可供企业操作的会计准则,以准则指导企业的环境会计实践,并为环境审计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条件。具体来说,处于重污染行业的企业必须进行环境会计数据的专门计算,并在有关的报表中填列有关环境的会计数据;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企业则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适当披露与环境有关的会计数据。这样要求的结果是,使企业的环境保护与其经营结果直接相连,起到对企业“警钟长鸣”的作用。
2.健全审计法规体系,为环保资金效益审计提供依据。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政府审计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负有责任的规范性法规,使环保资金效益审计工作有法可依。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环保资金效益审计的具体实践来看:
近年来,审计部门不断加大效益审计的力度,努力进行效益审计的探索,2006年由审计署统一组织的22个项目中,效益审计项目有14个,占64%;效益审计项目的工作量更是占到总工作量的81%。“青藏铁路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情况审计调查结果”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就是效益审计在环保资金审计方面的一个成功探索。如何突破以往对环保资金审计仅仅停留在资金上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1.确定效益审计的重点,注重效益评价。现在的审计不能只是就资金论资金,不仅仅将目光放在财务核算上,更需要的是效益评价与管理建议。例如环保部门监察支队人力有限,面对众多排污企业,进行实时监管难免力不从心,近年来环保部门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能力建设,试图通过建立远程监控系统、预警系统等方法来对企业排污情况实施监控。但从实际运行状况看,有些效果并不理想,这些设备不仅建设及运行成本高,而且一些排污企业在环保部门设立自动监控设备的排污口外另挖排污口偷偷排污,使得环保部门上千万元的投入形同虚设。审计人员可从环保资金效益的角度,提出在当前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尚不强的情况下,对有限的环保资金,如何更好地发挥资金的效益进行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2.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注重两个结合。除了常规财务收支审计外,环保资金效益审计还应注意二个结合,一方面,应将审查征收业务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在检查财务资料时,必须关注征收台账、征收档案。要将检查排污许可证的发放、污染总量控制、环境监测数据抽查等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对排污费有一个全面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找出征收环节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将审查环保资金使用与治污成效相结合,光看环保部门、财政部门的资金安排与计划不能将排污费落到实处,还必须对企业进行必要的延伸调查,特别是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效。重点关注项目竣工投入运营后,是否达到设计能力或环境治理标准,是否造成损失浪费;对项目投产后的实际产量、成本、质量进行核实,并与项目设计文件中规定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实际生产能力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审查是否存在重视执行期管理,轻视项目后期管理,影响效益发挥的问题;审查有无因立项不准、管理不善、决策失误等原因造成项目投资失败,未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破解资源环境难题为重要突破口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党的十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对各级审计机关如何通过履行审计职责来推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力度、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问题对策
资源环境审计是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资源使用、管理、环境治理保护等事项所进行的综合、系统的审计评价活动,主要表现为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环境保护、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与效果,相关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通过审计公告和审计建议等手段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相关部门改进管理,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举世瞩目。但是,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消耗了宝贵的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些年来,地面堆放的垃圾、天空悬浮的颗粒、大气刺鼻的异味、河水的污染对全国居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恶劣。可见,积极有效地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已成为当今审计事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二、资源环境审计目标、主要内容及重点
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需要以促进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紧紧围绕我国资源环保工作的中心,积极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维护国家资源环境利益,防范资源环境风险,保障国家资源环境安全,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免疫系统”功能。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国家完善环境立法,提高各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水平;二是促进完善环境保护管理监督体系和落实环保措施;三是促进环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资源环境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宏观方面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审计、评价及鉴证,看环境政策是否真正促进了环境和生态的改善,是否存在不足;二是在微观方面对环境保护项目及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看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资源环境审计的重点不是简单的对资源环境保护方面资金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而是加强绩效审计,由程序转向结果,针对目标完成情况,分析评价相关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从而再评价相关单位在环境资源保护和治理、环保制度遵循和完善等方面的成果。
三、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现在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起步较晚,且受传统合规审计和财务审计理念、方法的影响,因此,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从1979年先后制定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由《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污染防治法和《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水法》及《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自然资源保护法所组成的环境法律体系,对保护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覆盖面还不全面,各项实施细则也有待明确,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差距。
(二)资源环境审计认识不够。我国目前仍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而且对环境审计的宣传也很少。这种状况导致审计机关内部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尚未充分认识到环境审计的发展需要和意义。虽然目前绩效审计已成为资源环境审计的主要形式,但是在审计过程中,由于与资金相关的问题更直观,所以更易受到关注,因此资源环境审计中还普遍存在以财政资金为主线开展审计的理念,将审计工作主要精力放在资源环保资金的审计上,而对政策和项目本身绩效成果关注相对不足。
(三)缺乏评价体系、实施程序的标准。由于与资源环境审计相关的许多问题很难直接用经济指标进行评价,环境审计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在已颁布实施的审计规范和准则中,均没有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由于缺乏相关的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审计部门即使参与了政策制定工作,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业绩进行评价时,也会有很大难度,以致存在很大的审计风险。
(四)缺乏资源环境审计专业人才。资源环境审计涉及范围广、技术性强,涉及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多方面知识,审计手段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账目审计,还扩展到运用自然科学技术,比常规审计具有更高的科学技术含量。进行环境审计的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审计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资源、环境、统计、工程等方面的知识,专业胜任能力和培训等方面的要求比常规审计更高、更严格。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是会计、审计、财务、经济法等学科,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多以财务工程审计知识见长,对环境管理的知识与专业技术了解甚少,缺乏与环境管理相关的业务经验以及必要的设备、技术和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环境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四、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审计提供制度保障。我国需要尽快在现有审计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补充资源环境审计立法,明确各审计机构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地位、职责、权利、工作范围和审计方法,使审计组织在环境监督、管理方面有特定的审计权限,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
(二)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宣传,提高认识。发展资源环境审计,首先要提高人们对资源环境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各审计机关要调动社会各界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危机感,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推动和促进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
(三)健全资源环境审计的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就是对资源环保质量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生态质量、污染的控制、资源环境治理建设的效益的综合评价。在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短期经济效益,而是要着眼于未来,用科学发展的观点,以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研究评价。审计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务实性、可操作性强的资源环境审计的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四)以绩效审计理念全面推进资源环境审计。国际环境审计发展逐渐转向绩效审计。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先进审计技术,减少重复研究工作,提高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的水平,使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逐渐从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转为效益审计,加大对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环境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环境项目的投资效益和环境部门工作的环保效果的审计力度。
(五)创新审计方法,提升资源环境审计水平。一是多开展联动审计,加强审计情况的协调、沟通与交流,共同研究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二是多开展跟踪审计。三是多开展联合审计,各级审计机关可以根据环境保护跨行政区域的特点,积极组织相关审计机关对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防治、环境生态建设等事项进行联合审计调查。四是将资源环境审计内容融入到财政、投资、金融、企业、外资、经济责任等审计中。五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方法开展审计,尽可能收集计算机数据,根据数据确立审计思路,为审计调查更快更好地找准问题切入点做好铺垫。六是积极运用社会舆论监督促进资源环境审计。
(六)加强学习,丰富审计干部资源环境审计相关知识。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审计部门要不断加强现有资源环境审计队伍建设,完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通过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组织学术研讨会、实践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提高审计干部专业知识水平。
(七)建立专家储备制度,聘请外部专家。聘请专家具有更灵活、更快捷和低成本的特点。审计部门可以建立专家储备制度,建立与专业机构、专业部门的工作联系机制。聘请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律师等加入环境审计工作,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知识优势,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效果和权威性。(吴炜)
参考文献:
[1]陈杏菊等,环境与资源审计研究[Z],鄞州审计局网站
[2]审计署,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意见[Z],审计署门户网站
[3]黄道国,关于深化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思考[J],《中国审计》,2009年第04期
[4]李杰,浅析资源和环境审计在经济责任重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商业》,2011年第36期
[5]李丽青,我国环境审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年第5期
在大型深基坑的施工技术中其锚杆技术十分重要,可以给深基坑的开挖施提供较大的空间区域,通过锚杆技术的利用,能够将不同种类的机械设备更好的应用在深基坑的开完施工中去,这对于深基坑的施工操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原来主要在车站和商业大厦等大型的建筑施工中应用锚杆技术。由于我国建筑行业不断飞速的发展,对于锚杆技术在建筑行业中是应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我国应用在我国深基坑施工当中的锚杆技术其安全指数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对于深基坑施工的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明确并树立环保意识
在深基坑施工的施工现场要将环境保护的措施真正的落实,其建筑工程的全体工作人员必须明确并树立环保意识,应该首先让相关领导认识到破坏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其能够明确环境保护对人们的重要性。只有全体施工人员对环境保护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积极的开展环保教育方面的做工,将环境保护真正的贯彻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进而树立环保的意识。
(二)多余土壤运输要及时
因为大型深基坑所开挖的面积非常大,导致施工的现场出现较多大小不一的土堆。而这些土堆不仅会对深基坑施工的顺利实施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还会对现场环境的质量控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想要保护施工环境必须将这些土堆及时的运输到场外,并且还要保证场外堆放土堆的地点对于深基坑施工的操作以及环境的质量不会造成任何的影响。
(三)回收并处理现场的材料
由于深基坑施工的施工环节较多且十分复杂,因此施工所用的材料较多,进而导致许多废弃的材料遗留在施工的现场,对于环境保护的效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及时的回收现场遗留的废弃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处理。例如,施工现场遗留下来的塑料品和化学剂等,在对其进行回收和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将能够再次进行利用的材料分类,从而使材料的再次利用得以实现,从而达到节省施工企业材料的成本目的。
(四)实施及监督环境保护
想要使施工现场的环境得到保护,不能仅依靠实施环境保护的错吃,同时还需要相关的领导监督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顺利的实施环境保护的工作,并且还可以及时的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不良行为,对于施工现场的优化十分有利。在对施工过程的监督中,必须要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对现场进行考察,并且还要安排具体的工作人员对施工现场的污染物进行及时的清理,这样可以避免污染物对施工现场的环境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结束语
对于环境审计的探讨和实践,尽管在国外己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但是在我国还是处于初始阶段,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时间并不长,有些理论不够完整,不够成熟,很难用来指导环境审计实践工作,有的甚至落后于已经开展的环境审计工作,中国开展环境审计,必须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现状,做到实事求是,不能盲目跟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成果。我国环境审计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环境审计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不少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不过环境审计仍然缺乏开展工作的直接依据,没有权威性的法律确保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这必然影响环境审计工作开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环境审计理论基础薄弱
有关于环境审计的论文还是很少,现有的文章对于环境审计的定义、对象和内容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并且我国很多的环境审计理论都是直接套用国外的研究成果,没有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此,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还要经历漫长的探索,形成我国自己独特的环境审计理论。
(三)环境审计应用水平较低
我国的环境审计实践程度和操作水平都还较低,从宏观来看,政府审计仅仅针对环保资金的运用情况进行基本的财务审计;从微观来看,企业也仅仅是为了节约资金支出而开展常规审计。因此进行内部环境审计的企业非常少,而民间环境审计的实践更可以说是几乎空白。
(四)环境审计评价标准缺失
现有环境审计评价指标已不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选择不合理。现有评价指标体系仅从法律法规遵守情况、内部控制环境、环保财务收支等方面进行评价,忽视了对企业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价。其次,循环经济思想体现不够充分、完整。现有评价指标只是对资源利用的现有情况进行评价,没有将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率等环保指标包括其中。
(五)缺乏具备综合知识的环境审计人员
从当前的情况可以知道,环境审计是一门涉及范围比较广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法律、环境、统计、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所以这就要求环境审计执业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综合的素质,环境审计工作要有专业的队伍作为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人员大多来自于财会部门,他们缺乏相应的环境知识和综合素质,制约了我国环境审计的展开。
二、实施环境审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环境审计法规建设
我国已经制订了一些与环境审计相关的政策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目前还没有直接用于指导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现有的审计准则不能对环境审计工作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还没有专门制定环境审计的规范。因此,应尽快制定权威的,具体的环境审计准则,统一环境审计的评价依据,让审计人员做到有法可依。
(二)开展环境审计理论研究
我们要加大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力度,大力发展环境审计研究。并将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与常规审计理论研究相区分,借鉴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统计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将环境审计研究与其他相关学科相融合。在进行审计程序、方法等实用性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大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并超过实践。
(三)不断创新环境审计方法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环境审计,首先要求各级审计机关根据区域不同的环境特点,积极组织相关审计机构和相关人员,通过平行或联合审计的方式对共同关注的区域性生态环境事项,开展审计调查,并共同商讨建立协商机制,我们可以开展跨专业的联合环境审计和外聘专家合作审计等;其次要积极开展跟踪审计,各级审计机关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和环保工程项目要积极试行跟踪审计和审计调查;最后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与方法,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等。
(四)构建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主要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这两个大方面,直接指标主要是经济效益指标,它可以直接衡量企业的价值增值,企业的经济性,为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间接指标主要包括:资源和能源消耗指标、绿色环保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社会指标。这些间接指标虽然与企业利益没有之间关系,不过却能为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
(五)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员
论文摘要:环境审计是审计研究的新领域,在我国刚刚起步,尚无成形经验可循。文章论述了我国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环境审计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下提出的,是人类自我约束、自我保护和要求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觉醒行为。由于各国政府承诺担当保护环境的责任,将其列为政府职责。且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审计机关和审计组织又是经济监督组织,这种职能的交叉性和监督的关联性,就将审计机构纳入到环境监督领域。为有效保护环境,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组织提出了实施“环境审计”的议题。环境审计已经成为审计研究的新领域,并引起了高度重视。
一、环境审计的基础理论
(一)概念
广义地说,环境审计是对环境管理进行检查、和核实。国际商会在专题报告中对环境审计的概念作了陈述,并得到了的普遍认同。“环境审计”是一种管理工具,它对于环境组织、环境管理和仪器设备是否发挥作用进行系统的、的、定期的和客观的评价,其目的在于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帮助保护环境:简化环境活动的管理;评定公司政策与环境要求的一致性,公司政策要满足环境管理的要求。
(二)内容
1、审查环保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主要审查国家环境保护、排污费、综合利用利润留成用于治理污染的投资、污染治理专项基金、环保贷款等各项环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如企业排污费的征集是否足额及时,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2、审查遵守国家环境政策法规的情况。主要审查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规定采取了环境保护措施,环境指标是否符合国家的标准,建设项目是否遵守了环保登记等制度。
3、审查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报表。关于环境问题的法规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都会对企业的会计报表产生影响。必须对这些影响因素的会计处理进行审查,以保证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主要审查:环境活动会计估计的正确性及该类会计估计变更所产生的影响,环境管理费用支出会计处理的正确性,违反环境法规支付罚金的会计核算,已知环境负债的确认和报告,或有环境负债的计量与揭示等。
4、验证环境报告的真实性。根据有关环境法规要求,一些单位或项目要向环境管理部门提交有关环境报告。环境报告审计,主要是通过验证报告中有关内容的真实性来对企业进行监督,保护环境,促进企业合理发展。如验证环境管理措施是否已实施,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是否足额到位,环境保护工作是否取得了预计的效果,环境报告中所列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是否真实,环境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
(三)重要意义
从环境审计的形成和发展趋势来看,为促进和保护生活环境、改善生产环境、治理自然生态环境,推动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已是一项迫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1、符合环境保护和环境资源合理利用的要求。从的角度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过度利用以及在该过程中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废物。当生产和消费对环境资源的消耗量超过资源的合理开采供给量时,就会影响和损害自然环境。开展环境审计可以监督和评价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环保法律实施过程中的执行情况和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又能促使企业主动地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它一方面不断向社会提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消耗各种原料和产品。同时,一些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向周围环境排放废物,造成企业的外部不经济的后果。企业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时,努力消除这种外部不经济性,使废物治理费用内部化。而开展环境审计的目的,正是要推动企业的经济责任与环境责任相互融合,更好地实现这种转化。
3、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开展环境审计是审计的本质要求。审计的本质是证实和评价受托经济责任,针对有关项目和活动的环境方面以及环境管理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证实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其次,环境审计通过开展对环境管理系统的监督和评价,成为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审计是一个新的审计种类,在我国刚刚起步,尚无成形经验可循。根据近几年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看,环境审计存在着意识淡薄、内容单一等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克服和改进。
(一)环境审计意识淡薄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重生产、重利润、轻环保的现象,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近几年虽有所好转,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仍存在着起步较晚、宣传不够的现象,导致人们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不足,环境知识欠缺,环保意识淡薄。环境审计因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没有被社会所公认,也没有被审计人员所深刻认识,无法发挥环境审计的监督作用。加强环境保护与管理,贯彻可持续,需要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提高全环境意识,自觉做好环保工作。只有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发挥媒介的作用,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并能自觉接受环境审计的监督,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审计氛围。
(二)范围狭窄
总的来说,环境审计范围决定于环境层次。环境层次大体上可分为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居民生活环境、城市发展环境、国家资源开发环境、生态平衡环境和人类生存繁衍环境六种。由于受审计技术条件和审计人员的科技水平限制,我国目前环境审计的范围主要是环境保护的措施及治理方法,也就是说只能局限于审计保护、治理改善生产经营环境等几方面。高层次的整体的环境问题,技术含量高、涉及面广,要有较高的环保专业水平,如生态平衡环境和人类生存繁衍环境等方面的审计目前还不曾涉足。随着审计技术和审计人员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技术含量高、涉及面广的生态平衡环境和人类生存繁衍环境等方面进行审计将成为必然,这也是环境审计发展的需要。
(三)环境审计的程序没有统一模式
虽然环境审计的过程是向着高级、客观、综合、概括的方式发展,但是目前环境审计大多仍按收支审计的程序进行,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审计模式,由此看来,它还不是一个有大量经验可供吸取和研究成果可供利用的成熟领域。伴随着环境审计的广泛开展,在国内外环境审计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审计机关应尽快研究制定环境审计程序,以便顺利开展环境审计工作。
(四)环境审计缺乏标准
我国现已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为环境审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与发达国家现已制定的环保法律、法规相比,还相差悬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一部分是空白,审计人员只能依据现有的准则做出判断,客观上给审计人员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完整的环境保护标准,造成环境审计的依据不足,致使环境审计缺乏应有的客观性,难以发挥环境审计的作用。为顺利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审计部门应对现有法规的完善程度、可操作性、执行组织、监督办法及惩罚的实施等方面,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完善审计标准,使环境审计做到有法可依。
三、加强我国环境审计的对策
(一)拓宽环境审计的领域
目前,进行的环境审计项目主要是环保资金财务收支审计和环境政策合规性审计,环境审计内容范围狭窄。因此,需要拓展环境审计项目的内容范围:
1、环境政策法规审计。环境政策法规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而制定的法律、规章、制度等。对环境政策法规执行开展审计,是环境管理审计的重要方面。审查执策法规的具体规定,诸如排放标准、排污收费标准是否合理;执行政策法规措施的手段是否可行;评价政策法规执行的实施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
2、环境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对资金分配使用的合理性及对环保项目的效益性进行的审查。审查被审单位利用环保资金是否有效率;被审计单位利用环保资金的效果性;环保资金利用过程中的经济性、节约性;提出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效果的建议。
3、环保投资项目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计。环保投资项目主要包括污染防治项目、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生态保护项目等。审查项目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合规性、合理性项目资金来源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工程质量情况,审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三同时”制度;审查工程进程中资金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查项目投入使用后的运行效率效果。
(二)加快环境审计立法
审计机关可以对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政府环境保护投资预算执行情况,国有机构环保信贷资金,国有企业排污费,环境支出等,各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监督。但如前所述,环境审计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未建立,如环境审计中进行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内容和方式;环境审计体系的基本模式;环境审计报告等内容的环境审计的基本框架尚未建立;同时目前尚未有关民间审计机构参与环境审计的明文规定等也无实践经验可言,所以,应加强国际间环境审计的交流和合作,参照国际环境审计经验,尽快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使环境审计合法化、标准化、成熟化。
(三)健全环境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环境审计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审计负责人终极质量控制制度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多级复核制度,只有将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才能使审计质量得到保证。在具体项目的质量控制上,应实施以环境审计负责人为终极控制的质量控制机制。在审计工作中,任何项目审计都避免不了编写审计工作底稿,而审计工作底稿往往是由一名审计人员编制、复制或摘录的,受业务素质的影响,审计人员对有关业务的判断、处理往往会出现失误。因此,在项目审计结束、审计工作底稿完成之后,通过一定的程序、经过层层复核显得十分必要。为此,审计机关应该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多级复核制度。
其次,要建立环境审计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是指引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环境审计质量下降、环境加大,从而对相关审计人员进行责任追究的制度,以强化环境审计人员质量意识。目前环境审计属于国家审计机关的一种行政行为,导致审计人员缺乏质量意识。建立环境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审计人员的责任,是提高环境审计质量的有效措施。
(四)建立环境审计机构
关键词:环保资金 配置 最优化 绩效预算
一、引言
环保资金绩效评价作为衡量环境政策实施的有效方式,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变得愈发重要。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的发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事前分配、事中使用及事后评价。事前分配即环保部门根据项目申请主体的立项进行评估、审批的过程;事中使用即资金申请主体在项目资金到位后,对资金的运用情况;事后评价即对资金整体绩效的审计(评价)。
从审计的角度来讲,目前,审计机关对于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配置绩效缺乏可行的审计评价基准;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讲,环境保护相关部门缺乏科学可行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配置基准。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环保资金最优化配置目标是促使资金按照政府目标和公共需求正确配置,实现预算资金综合绩效的最优化。对环保专项资金进行最优化配置,是理论与现实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借鉴最优化理论,利用“绩效预算”思想,构建了环保资金最优化配置的思路。
二、文献综述
环保资金与其他科技、农业资金一样,其配置属于预算资金分配的范畴。在这个领域中,存在着经典的“科依问题”:“应该在什么基础上决定将资金X分配给活动A而不是活动B”。围绕这一问题,预算资金分配领域中形成了以政治为基础来分配资金的政治预算理论和以经济为基础来分配资金的理性预算理论。武玉坤(2010)认为政治和经济协同补充,提出将活动划为同质性活动和异质性活动,然后在各自范围内分别以经济基础优先和政治基础优先。
目前环保分配方法主要有项目申报法、因素法和中央统筹法等三种资金分配方式(孙宁、吴舜泽等;2011)。“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期间,环保资金的分配过程经历了以审批为中心的分配方式到以绩效目标为中心的分配方式的转变。但是关于环保资金配置的文献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环保资金的配置流程进行研究,提出绩效预算的思想来规范整个环保资金的申报、审批、拨付、监督、评价环节(李尽法,2009;孙宁,2011);第二部分是对环保资金的配置效率进行评价,通过设置投入产出指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配置效率进行评价(黄金枝,2011;何平林,2012)。但是对于产出指标的设定不够全面。
由此可见,在环保资金分配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中,虽然已经将绩效预算的思想纳入了分配环节,但是仍有一系列问题尚未解决,其中就包括资金配置的主观性太强,缺乏科学、量化的基准。
三、最优化理论、绩效预算理论及环保资金最优化配置
(一)最优化理论
最优化理论最早是工业生产领域提出的。它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设定相关约束条件,运用系统理论的原理和数学方法,寻求生产或管理目标的最优化;其目的是被优化的对象达到资源消耗相对最低而目标和效果最优。
(二)绩效预算理论
美国预算管理办公室对绩效预算的定义为:它阐述请示拨款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而拟定的计划需要花多少钱,以及用哪些量化的数据衡量在实施每项计划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
我国财政部预算司(2007)对绩效预算定义为:以目标为导向的预算,是以政府公共部门目标实现程度为依据,进行预算编制、控制以及评价的预算管理模式。
总结国内外对于绩效预算的研究,可以发现,绩效预算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目标和总额上的集中控制。第二,手段分权。即政策制定者决定了大致的支出方向和支出总额后,管理者可以灵活地、创造性地根据环境的变化使用资金。第三,结果导向。在环保资金的配置环节引入绩效预算的思想,即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预算,也就是按照预算目标来安排预算。规范的财政分配新机制,能够解决资金分配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三)环保资金最优化配置
环保资金支出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履行环保部门的公共职责以及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总体环保目标的实现。环保资金在不同的目标和约束条件下,会有多种配置方法,最优化配置即实现环保资金支出综合绩效最优时的配置。
本文基于资源配置的视角,即宏观管理的层面,借鉴绩效预算的理论,根据项目预期产出绩效决定分配结构。因此,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结果(产出绩效)是什么,如何衡量。第二,借鉴何种方法来实现这种量化的有限资源的分配。
四、环保资金最优化配置思路――一个框架的构建
(一)环保资金最优化配置思路
在环保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主体,包括环保部门、资金使用方、各级监管部门、审计部门等。图2主要列示了利用绩效预算的思想构建环保资金配置基准的思路,主要包括:
1.三方关系。环保部门通过配置基准将资金配置给资金使用方,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方行使监督职能,同时关注环保部门的配置绩效与资金使用方的资金使用绩效。因此,审计部门对配置环节的审计标准,对环保部门来说是其配置标准。
2.核心是绩效预算思想。在实际环保资金申报中,资金使用方通过编制申请书和可行性报告申请环保资金,环保部门通过选择进行立项审批。本文构建的环保资金配置的主要思想是将产出绩效作为分配资金的依据,并且考虑当地的政策规划和具体环境情况。
3.关于数据库。绩效评价指标数据库的建立是实现最优化配置基准的必备条件,环境监测指标数据库是提供基础数据的数据库。
(二)环保资金的产出绩效
环保资金配置是一个综合决策问题,需要将当地特定的环境、资源、人口和其他社会条件因素与经济发展政策的选择结合起来,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协调发展。因此,需要加强管理学与经济学和政策学的联系,并进一步与政治学挂钩,在各个政策领域之间需要按照优先性进行排序。绩效预算思想下的环保资金最优化配置问题,即结果导向下的资金分配,重点是解决环保资金产出绩效的界定和衡量。环保资金的产出绩效是一个“综合绩效”,它主要包括:
1.经济效益。环保资金投入产生的经济效益,指的是为实现特定环境目标所付出的资金所产生的价值,主要包括投资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减少的污染损失和治理费用。
2.环境效益。环保资金投入带来的环境效益,指的是投资所带来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正面的影响,也可能是负面的影响。例如对水、空气、土壤的污染增加或减少;各种废弃物排放量的变化;主要环境质量指标的变化。
3.社会效益。环保资金投入带来的社会效益,是从社会角度评价其直接产生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人文景观的维护、居民发病率的减低等。
(三)最优化方法的选择
在绩效预算思路下,如果对预算综合绩效有了界定和定量描述,就可以根据综合绩效来确定有限资金的配置次序,这是本文提出的环保资金最优化配置的核心。对于实现方法的选择,其实转化成了在有限的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效益最大化的方法选择的问题,是需要考虑理论和技术可行性的现实问题。方法的选择也取决于对综合绩效的可量化程度,可量化程度越好,越可以借鉴数学、经济型的决策模型来实现。
在实际的环保资金配置中,结果导向型是分配资金的指导思路,可是环保部门仍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战略部署、环保政策倾向;此外,环保部门决策的科学性也受制于技术资料的先进性和可获得性等,因此如何在构建以及应用环保资金绩效审计基准、选择最优化方法的过程中考虑这些方面的影响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实现环保资金最优化配置的建议
要实现绩效预算下的环保资金最优化配置,需要从以下方面改进:
1. 环保资金宏观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环保资金从来源、分配到使用是一个系统化的流程,仅在配置环节就涉及申报、审批、分配等多个环节,并且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环保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申请主体的参与。在绩效预算的思路下,更应加强对环保资金运行整个流程的预算管理,确立宏观预算决策体系,使得环保部门在流程上为科学、量化决策提供一个好的运行环境。
2.综合绩效评价标准的量化。环保资金的产出绩效是包含经济、社会、环境绩效的综合绩效。对于环保支出项目综合绩效的评价指标要全面,并且可量化。而社会、环境类评价指标因为涉及面比较广,量化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环境监测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科学量化的分配和评价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数据库建设。因此应当加强对绩效评价指标数据库和环境监测指标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的建设。宏观政策和微观管理之间缺乏技术工具作为连接桥梁,也会导致定量的决策分析和效率评价缺乏。绩效评价结果需要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的各项指标,因此在收集数据时,某些数据比如环境监测类的数据库,需要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X
参考文献:
1.李尽法.项目绩效预算决策分析与效率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陈平泽.政府预算资金优先配置绩效审计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04):70-74.
3.房巧玲,王宜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基准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基于资源配置的视角[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3,(4):52-57.
4.周成刚.论环境保护的财政约束与现实选择[J].财税纵横,2010,(4):64-66.
5.李永友.中国地方财政资金配置效率核算与分析[J].经济学家,2010,(06):95-102.
耿教授研究领域颇广,主要包括企业集团会计、上市公司会计、会计理论与方法、审计理论与方法等,至今已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主要有《企业集团会计管理》、《现代公司会计管理》、《企业集团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高级会计学》等。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财政部重点科研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审计署重点课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重点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多次获中国会计学会、中国审计学会、中国金融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
近年来,耿教授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会计这一理论前沿。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与各国的重视,各国大力扶持减碳经济,环境会计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作为会计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企业环境会计仍处于探索之中。耿教授通过对西方国家和我国环境会计的主流研究视角分层次作一系统比较,辨明双方“环境会计”的外延和内涵的差异,指出我国习惯上认为会计是一种微观主体活动,西方国家的宏观环境会计在我国未纳入环境会计之中。同时还指出,微观环境会计方面,西方分为环境差别会计与生态会计,环境差别会计采取货币计量手段,而生态会计采取物理计量手段,我国对微观层次环境会计的探讨并未拓展到传统会计领域之外,即生态会计领域。这些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西方国家先行经验的全面理解和正确借鉴。
环境会计的研究与运用,在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尚属起步阶段,并没有成熟。然而,现实的情况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已成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全面,各项实施细则也待明确,可操行性方面亟待改善。耿教授针对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做大量有益的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管制的理想框架,明确了环境会计信息的来源是企业会计核算提供的原始数据,环境会计核算与披露的被容包括环保引发的成本、费用与环境有关的收益,环境负债,以及环保设施,并创造性提出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报告的格式,并构建以绿色产品占有率、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污染源治理达标率、“三废”产品利用率、环保设施投资收益率等为分析指标的环境保护经济效果指标体系,以满足信息披露的要求。
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境绩效审计 现状 问题 完善措施
一、引言
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了环境绩效审计热潮,其原动力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环境风险管理。美国和加拿大一些私营公司从应对环境风险的需要出发,自发进行了一种环境的检查和评价活动,即环境审计。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先进国家已经完成了由传统审计向绩效审计的转变。此时环境问题也成为绩效审计关注的内容之一,绩效审计侧重于评价被审单位的环境责任,进而确保同环境相关的效益指标可以公允反映被审单位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以确保环境工程能经济、有效地进行。这样,企业在对环境的监管中找到了一个能对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检查监督的持续有效的管理工具――环境绩效审计。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实施环境绩效审计,公开受托人环境责任履行的信息,并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委托人与受托人间环境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以满足委托人的需求,从而促进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可以说,受托环境责任是环境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也是推动环境绩效审计不断发展的直接动因。环境绩效审计是受托经济责任在环境领域的扩展,是审计发挥其作用的新方式。鉴于很多西方国家都已经广泛开展了环境审计,有充足的经验可借鉴,因此我国的环境审计完全可能建立在高标准之上。然而由于广大审计人员对这一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新兴领域比较陌生,当前除了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外,有必要进行联合审计,这是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趋势。要突出环境审计的重点,我国的环境审计要想跟上国际步伐,必须在对象上从环境经济活动的合规合理性逐渐过渡到绩效审计,在类型上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拓展。环境审计要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国家审计机关拥有高权力,可以确保环境审计的顺利实施,同时我国的大部分环保项目均为国家投入,这也决定了国家审计机关有责任对环境活动进行审计。因此,环境绩效审计在逐步被提上日程,并且成为我国环境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一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分析我国的环境审计大多局限于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相对较少,这与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相脱节。由于我国是一个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重压力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方面的研究和实务都是很有必要的。(1)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环境审计与绩效审计是近几年审计界中的新内容,绩效审计更是为人们所关注,每一种审计都或多或少会涉及到绩效审计,同样,环境审计也不例外,环境审计的基本目标是审查被审单位的环境状况,并向社会公告,促使其改进,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与物力,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所以就必须监督这些资金的使用状况,观测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同时许多企业由于自身的生存发展、市场竞争而自愿出具环境绩效报告。这样,环境绩效审计就变得尤为重要。(2)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顺应了社会公众的需求。进入20世纪之后,环保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严重的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根据2000年《公众关注社会热点报告》,我国最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已经从前些年的社会治安、失业下岗、廉政建设转到环境保护上了。环境问题严重危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政府作为社会公众的人必然要履行其相应的职责,因此环境管理构成了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环境问题已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审计工作者也应把握机会,顺应民意,借鉴各国审计的实践经验,广泛开展环境审计(也包括环境绩效审计),扩宽审计领域,丰富审计手段,增强审计技能,促进现代审计向更高层次的发展。(3)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著名学者指出:“对于一个不断发展的企业来说,仅仅关注自我效率和盈利性是不够的。企业不能再把环境视作一种赠与或是无偿的,如果环境成本被忽视,企业可能出现长期的债务并付出沉重的代价。”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市场开拓、新产品开发、合作项目的选择时都要密切关注自身的环境形象,并且出于对风险回避的考虑也要积极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任何环境决策的失误都会给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带来挑战,引发财务失败,严重可导致破产和清算。正视环境问题并且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才能为企业争取到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管理当局关注自身生存的根本原因,也使得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成为必然。(4)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提高企业环保工作效率的需要。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得每个国家都在环保方面投入很大一部分资金。我国的环保工作也同样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用于环保方面的资金逐年增加,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一些问题存在:世界陆地面积正在沙漠化,每年有污染性的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层等。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形势,增大投入只是一方面,提高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率、制定适当的环境政策是首要问题,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在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时间很短,人们对这一新兴领域的认识比较模糊,对环境绩效审计更是缺乏了解。所以,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工作就变得很有必要。
( 二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可行性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已经具备了一些有利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已经积累了一些对单项环境政策和环保项目等进行评价的经验近些年开展的环境绩效审计中,虽然审计对象只是专项资金,但在审计方案的制定、实施以及审计结果的报告等环节上都尽可能地将一些绩效评价的内容纳入考虑范围,如在排污费审计中,通过对排污费的征收、管理细节的检查,提出了完善排污费政策的合理建议。其次,具有与专业机构和部门合作的条件。新出台的一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审计机关对环保专项资金进行监督,进而建立与环境、资源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在聘请外部专家时可以得到他们的支持。国际上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这有利于在我国目前国情的基础上节约探索的时间和成本,顺应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迅速向国际先进模式靠拢。
三、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五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地尝试开展环境审计,并把效益审计作为未来几年的重大任务之一,这是我国环境审计同世界接轨的充分体现。2003年,深圳审计局对水污染治理项目进行了专项审计,标志着独立专门的环境绩效审计在我国从理论走向实际工作。2006年,杭州环保科技咨询公司稳步推广环境绩效审计,开始针对各行业的特点,核实不同行业的特征污染物和污染因子,调查企业现行的环境防治措施等,初步形成对企业从原材料投入到产成品产出整个生产流程,以及污染物处理全过程的环境行为审计。2007年,苏州在国内首先尝试对地方领导干部实行“环境绩效审计”,在关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将环境保护投入与绩效状况作为地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以此促进领导干部确立环保有限责任感,让环境保护成为与领导干部息息相关的利益工作。前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阐述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这里也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说明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宏观层面上,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审计机关所进行的环境审计仅局限于对环保部门、政府管理的环保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一般都以环保专项资金为主线,以财务审计为基础,而对于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对履行国际公约和政府环境政策审计监督等内容基本上是空白。微观层面上,尽管我们开始重视环保问题,也相继颁布了系列的资源管理和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的覆盖面不够广泛,最重要的就是缺乏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具体法律法规。这些问题给审计人员设计创造性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带来了困扰,进而导致了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绩效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并且目前环境绩效审计的实施仅限于事后审计,这是一种消极的防范行为,与整合和重新配置有限的环境资源、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目标相差甚远,环境问题并没有随着人们的重视以及越来越大的投入而得到显著改善。就现阶段来看,鉴于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还处于萌芽阶段、审计力量相对较弱、审计环境也不甚完善的事实,我们在进行环境绩效审计项目的开展时,要抓住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目前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重点领域应包括以下方面:(1)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我国的环境审计侧重对环保资金进行审计,近几年,环保资金投入在逐年增加,特别是大型项目的环保投入。目前环保资金使用效益不佳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要十分重视环保资金的效益审计。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要考虑:资金使用分配的合理性以及拨付使用的效果性;环保专项资金应主要投向环保项目的效益审计,环保资金绝大部分是用于公益性的环境项目建设,为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应开展效益审计监督,可见环境项目是环保专项资金的载体,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益必然体现在环境项目的效益上。(2)重大环境项目的绩效审计。重大环境治理项目对保持和改善环境有重大意义,为保证其正确可靠并且得到较大的收益,审计机关必须承担对环境治理项目的系统审计,我国已经投资的环境项目,如“三北”防护林工程,长达4480公里,是世界最大的生态工程,在防治水土流失和防风固沙方面已经开始发挥效益。继“三北”防护林之后,我国又投资了若干大型环保项目,要使这些项目发挥相应的效益,就必须进行审计监督,确保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效益性,使成本和效益相匹配。环境项目的绩效审计是环境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环境项目的效益强调的是该项目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质量是否得到改善,而不应仅仅是该项目的经济效益。(3)国际投资环境项目的绩效审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开展环保工作的资金有限,由于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国际资金来投资环保事业。而吸引国际资金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积极开展环境绩效审计,以提高我们环保工作利用国际资金的绩效和透明度。
( 二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对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我国环境管理观念的引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比较迟缓,目前尚未建立统一具体的环境审计准则。很多人把环境审计当做是环保部门的事情,导致环境审计的开展很有限,在实务中,审计内容过于单一,审计的作用主要限于消极防范,远未达到环境审计应有的制约和促进作用。人们一般认为,只要按照相关规范增加投入就能有效地改善环境,而对于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则认为没有必要或者必要性不大。受这种认识的误导,环境绩效审计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也就不足为奇。因此,要想促进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首要任务就是提高人们对环境绩效审计的认识,认识到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环境会计研究的滞后性制约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当前情况下,困扰环境审计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水平与环境审计的要求严重背离。目前国内外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科学成熟的体系,这使得环境审计的研究存在缺陷和难点。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当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结合,主要考核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的成本价格。在我国,环境会计刚起步,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与效益等内容尚处于讨论中,企业缺乏对环境成本效益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对环境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很混乱,对环境会计相关资料的公布持消极态度,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公布的环境资料可比性较差,无法反应资金支出、取得的成果同规定指标间的关系。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无法平衡,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完善都制约了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3)审计技术方法不足,缺乏一定的评价标准。环境会计是一系列学科的综合,因此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求懂得各类学科,技术综合性较强。而且环境绩效审计比较复杂,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很多,目前环境绩效审计多采用环境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但是对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和计量方法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我国,学者们对于这一标准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鲜少有人采用实证方法,将评价标准与环境效益相结合,导致我国环境绩效的标准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我国审计标准都属于权威性审计标准,而非权威性标准多属于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未受到各级政府审计机关的重视;二是权威性审计标准大都属于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法律规范,缺乏由公认机构颁布的普遍遵循的规则和职业规范。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过于依赖法律规范,而容易忽视国际协定以及一些强制性的环境审计标准;三是缺乏一些合理有效的绩效指标。这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4)环境绩效审计缺乏理论指导,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尚不完善。这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所面临的一个重大不利条件。环境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层次高、审计方法复杂多样等特点,加之我国对于绩效审计的开展尚处于试点阶段,缺乏权威的理论研究成果,没有统一的规范,而国外也没有一个可以直接借鉴的模式,因此在实践中只能逐步摸索前进,工作的开展比较困难,审计风险也较大。一方面,我国的环境审计仍未建立一些具体的审计准则;另一方面,内部环境审计要完成对环境管理系统的监督和评价才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使得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但是我国引入环境管理的观念较晚,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也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5)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审计资源的配置无法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首先审计人员缺乏环保意识。他们从意识上尚未充分认识到环境绩效审计对环保的重要作用,没有意识到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业绩所产生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导致环境绩效审计的推广不足;其次,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精通财务会计知识的人员占了大多数,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需要运用一些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这种但一直设计结构的人员状况不利于全面、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环境绩效,也限制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最后,审计资源严重不足。国外审计机关可以充分利用外部专家并且全面促进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样化来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我国的审计机关虽然也在努力满足这些条件,但由于体制、经费、时间等限制因素,无法对所有纳入监督范围的单位都进行审计,只能尽量做到点面结合,离全面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四、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若干建议
( 一 )增强公众环境绩效审计的意识 当前重要的是培养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为环境绩效审计作好舆论准备。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宣传,如开展专业培训班、通过媒体宣传等,让全社会关心、了解和支持环境绩效审计,让有关单位愿意接受审计。同时,转变政府、企业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树立环境绩效审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改变当前审计工作以财务审计为主的状况,在现有的条件下逐步增加绩效审计所占的比重,通过绩效审计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效果,是世界各国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二 )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借鉴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必须领会其实质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才能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美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企业内部动力,企业为了改善自身形象和降低经营风险,首先从内部开展环境审计。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外部压力,目的在于对企业进行强制性的监督和评价。二者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导致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也不同,因此借鉴国外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时,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 三 )加强立法执法力度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在现有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订更为具体和具有操作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实施细则。我国企业应当从长远利益出发,使用内部环境审计这一有力工具,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努力营造企业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帮助企业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同时积极利用市场激励手段,促进企业主动控制污染。
( 四 )加强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加快环境审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为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依据及评价标准。可以参照国际准化组织15014000的做法,制定我国企业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和环境审计指南。另外,应根据我国国情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指南,使企业在开展内部环境绩效审计时可以根据指南选择并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指标体系,以利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进行。内部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管理是内部环境绩效审计的基础,又是内部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内部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之一是促进环境管理的完善。因此,应完善环境管理系统,使其同内部环境绩效审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五 )培养高素质的内部环境审计人员一方面提倡企业在进行内部环境审计时聘请外部专家协助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逐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可从以下方面人手:第一,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在职培训,补充和更新其环境会计审计知识,以使审计人员能够满足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要求;第二,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参加环境审计工作研讨班,加强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交流与合作;第三,在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增加诸如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资源会计学、环境会计学、环境审计等课程,使学生的知识架构更为合理,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必要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钰泓:《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穆继平:《环境绩效审计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郭建平:《我国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研究》,《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于波:《环境绩效审计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关键词 :环境审计;低碳经济;环境保护
一、环境审计的概述
(一)环境审计产生的背景
人类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更是严重威胁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003 年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背景产生的一种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措施,实现低能源、低污染与高效率、高收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各国都在努力采取不同措施实现低碳经济。企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也应从内部寻求治理环境污染,促进我国生态建设的有力措施。出于监督环保有效实施并实现预期目标的需要,环境审计相继产生。
(二)环境审计的目标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环境审计就是通过审计监督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环境管理活动的真实性与有效性等,来保障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达到保护环境、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因此, 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节能减排审计、低碳审计等进行能源技术革新,减少碳排放量,达到改善气候变化的目的。具体目标是指运用审计准则和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活动责任的履行进行审查和监督。项目目标是指具体目标的细化,主要包括合规性审计目标、财务审计目标和绩效审计目标。
(三)环境审计的内容
环境审计的内容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及其经济活动的具体化,在世界各国中,环境审计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学术界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我国环境审计的内容还局限于对政府支出的环境项目的审计,内容较狭窄。为适应低碳经济的需要,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环境审计:(1)环境政策法规执行审计。(2)环境保护资金使用审计。(3)环境管理体系审计。(4)环保投资项目和建设项目审计。(5)环境会计报告审计。(6)环境风险预防性审计。
二、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
(一)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环境审计作为一门新的审计学科,逐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兴起,90 年代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完善了环境法律法规,优化了环境审计制度。我国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起步晚,1994 年,我国政府在《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首次提出了环境审计的构想。此后,在我国学术界,对环境审计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
我国目前对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大多是在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之上,并没有根据自身国情来发展,但我国较西方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外部环境也有很大区别,所以我国目前的理论研究发展跟不上实践工作的需要,不具备可操作性。虽然我国在环境审计领域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成效,但广大审计工作者仍需加大研究力度,将环境审计理论进一步完善、深化、规范化、系统化。
(二)环境审计的实践探索
由于我国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到目前,环境审计的实践成果并不多。对政府来说,我国政府的环境审计工作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治理审计和生态建设审计两个方面。重点局限于对环保资金的使用情况,未有效对环境法规和计划及其绩效进行审计,审计工作内容和范围较狭隘。对企业来说,一些大型国企也开始重视环境审计,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制度,在运行生产设施的同时运行环保设施。除此之外,对于民间审计团体的实践来说,我国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一段差距,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虽然有先进的审计方法和专业胜任能力,但却很少参与环境审计事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
三、我国环境审计面临的挑战
(一)环境审计理论基础薄弱
从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说远远不够。一方面,我国环保知识以及环境审计的宣传力度不够,使人们环保意识淡薄,对环保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进而直接影响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理论研究十分浅显,缺少系统化的深入研究,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全面、不清晰。同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也没有考虑到我国特色国情,理论基础和舆论基础在我国的缺失,使审计工作的开展缺少指导标准,很难有效落实。
(二)环境审计主体内容单一
我国环境审计仍以政府审计为主,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很少参与。内部审计能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环保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帮助管理层改善环境保护责任履行质量,制约环境破坏,监督环保政策落实。民间审计在工作上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和被审单位,能中立地进行评价、鉴证与监督,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但大多数企业无视环境方面的经营风险,不愿意多花成本来进行内部环境审计,民间审计介入力度也不够。单一的主体使审计难度加大,只能事后进行弥补处理,不能在事前预防监督,很难发挥出环境审计应有的防范作用。
(三)环境审计法律法规缺失
目前我国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为环境审计提供直接依据,在法律规定上也并未作出任何职责上的授权,这使得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很难开展对企业环境审计的工作,不仅会使执行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而且由于没有标准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很难得到认可,甚至会导致审计风险出现。除此之外,我国的新审计准则也没有颁布具体的环境审计准则,即我国缺少环境财务会计、审计规范所需的相关准则配套支持,对准则或范围制定的前瞻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
(四)环境审计专业人才缺乏
环境审计的交叉性、专业性和复合性很强,它涉及到会计、审计、环境、法律、统计等学科,它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知识素质要求很高。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审计人员来自财务部门,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面对大部分环境审计项目无从下手,不能满足我国发展环境审计的需求。
四、推进我国环境审计的建议
(一)开展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建立环境会计准则体系
首先,加强环境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深入环境审计的本质,对环境审计的对象、范围、内容等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进行应用性的理论研究,将环境审计的评估体系、评估标准等作为重点,探索出可行有效的审计模式。其次,我国环境审计学者应加强和国外先进国家的交流和学习,取其精华,为我国环境审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与此同时,也要紧密联系我国国情,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理论框架与准则体系。最后,应当加快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健全完整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并注重随着核算环境的变化而做出有针对性的变动,为审计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
(二)建立健全的环境审计体系,实现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
我国的审计部门在进行传统审计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满足环境保护的需求,构建一套规范完整的环境审计体系。政府审计最具权威性,它应对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进行制度建设,同时,监督其他主体的审计过程,对环境审计进行“再审计”;民间审计以“第三者”的身份存在,具有独立性强,专业适应能力高等优势,应尽快积极培养环境审计人才,提高素质实行环境审计监督,在审计人才培养和审计方法创新等方面发挥主导地位;内部审计主要是监督企业的环境管理,它应积极参与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充分的环境信息,协助识别环境风险因素,针对环境风险管理程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三)增强对环境审计的立法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要对原有法律中尚未完善的条款进行补充,便于审计部门在实践中执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扩大审计权限和范围,明确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责和依据,保证环境审计的顺利开展。其次,建立完善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对环境审计的相关程序和方法进行科学有效的规范,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后,要健全环境审计规范,推动环境保护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优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培养环境审计综合人才
要抓紧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与专业能力,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建立专家储备制度,提升环境审计的执行力。这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短期内,我们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对现有审计人员根据自身已有的审计知识,进行环境知识和环保技术的再教育,查漏补缺,并进行相关工作的培训。长期来说,就是在高校系统内开展环境审计学科建设,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出具备环境审计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作为后备力量,来适应我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崔献华.我国环境审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论文关键词】绿色税收 税收制度 完善
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一些具有环保特点的经济概念,诸如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绿色会计、绿色营销、绿色税收等相继出现。这些“绿色”概念,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将环境资源的消耗与补偿纳入经济范畴,从而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其中绿色税收的概念最早主要是基于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政府利用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环境税收思想,即对导致环境污染的经济主体征收特别税种,使外部成本内在化,以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拓展和深化后,绿色税收概念被赋予更新、更广阔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绿色税收是税收体系中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从狭义上看它包括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来决定税率以计算排放税;对生产出来能危害环境的商品或使用这种商品的消费者征税(如xej-~油征收的消费税);在其他税收上提取与环境相关的备抵;对于能够节约能源或减少污染的设备和生产方法给予可以采用加速折旧备抵法或降低税率的优惠。
我国是一个发展
渐进的办法,先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人手,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征收范围。为促进经济主体珍惜和节约资源,宜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对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的企业和个人按其生产产品的实际数量从量课征。在税基选择上,以污染物的排放量课税,一方面刺激企业改进治污技术,另一方面也不会妨碍企业自由选择防治污染方法。采用弹性税率,根据环境整治的边际成本变化,合理调整税率,同时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污染程度的企业实行差别税率,在征收管理方面宜作地方税,地方政府应将征收上来的税款进行专门保管,专门用于环保建设事业。
3.完善税收优惠措施。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首先,制订环保技术标准,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可供选择的措施包括:技术转让收入的税收减免、技术转让费的税收扣除、对引进环保技术的税收优惠等。其次,制定环保产业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优先发展。如环保企业可享受一定的所得税的减免;在增值税优惠政策中,对企业购置的环保设备应允许进行进项抵扣,从而鼓励企业对先进环保设备的购置与使用;对环保设备实行加速折旧;鼓励环保投资包括吸引外资,实行环保投资退税;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有关政策中,对于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所发生的投资应给予税收抵免;对于环保产品在出口政策上给予税收支持等等。这样,可以增强税收优惠手段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便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税收优惠形式激励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提高税收优惠措施的实施效果。
4.改革消费税制度。为了增强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应,应对课征制度进行改进。(1)适
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率,以抑制含汽油的消费使用,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的程。(2)在继续实行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应对排气量相同的、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别对待,并应明确规定对使用户“绿色”燃料的、汽车免征消费税,以促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选择。
5.完善现行保护环境的税收支出政策。减少不利于污染控制的税收支出。严禁或严格限制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或可能对我国环境造成重大危害产品的进口,大幅提高上述有毒、有害产品的进口关税。鼓励企业开展环境领域里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税收支出,可借鉴国际经验,对合格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制度。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现状
1、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环境绩效审计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及加拿大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扩展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ISO14000标准。加拿大环境审计师协会(CEAA)和加拿大标准协会(CSA)撰写了《环境审计的原理和实践》一书。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开罗会议,制定了有关环境审计定义的框架。1999年,世界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制定了《有关环境效益审计指南》,至此,环境绩效审计开始走向规范化道路。2001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向各成员国印发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重点阐述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2、国内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该论文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杨智慧(2009)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民间审计机构实施的,对被审计单位及审计项目的履行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跟踪及综合分析,并按一定的评价标准评定其环境管理责任的现状和潜力,提出环境绩效管理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控制活动。明确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前提,基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WGEA)对环境绩效审计内容的倡导和我国目前开展的一些环境绩效审计业务,马秀萍(2010)、王素梅(2014)等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除了应围绕绩效审计的三要素,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外,还应加上环境性这个因素。综合以上四个要素,我们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对被审计单位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审计;第二,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项目效益进行的审计;第三,对被审计单位其他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第四,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因此,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主体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为标准,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以实现对责任主体受托责任履行过程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在实务研究方面,审计署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环境资源审计的探索,主要围绕各类环保资金和项目展开;1998年,审计署设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标志着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新阶段的开始;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五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地尝试开展环境审计,并把效益审计作为未来的重大任务之一,这是我国环境审计同世界接轨的充分体现;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将资源环境审计列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总的来说,理论研究、实务开展上皆有发展,但是距离国外的研究及发展模式还有一定差距。
二、我国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1、环境绩效审计缺乏理论指导,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尚不完善
这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所面临的一个重大不利条件。环境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层次高、审计方法复杂多样等特点,加之我国对于绩效审计的开展尚处于试点阶段,缺乏权威的理论研究成果,没有统一的规范,而国外也没有一个可以直接借鉴的模式,因此,在实践中只能逐步摸索前进,审计风险比较大。
2、环境会计研究的不完善制约着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企业进行环境绩效审计需要搜集充分的环境效益与成本等方面的会计数据资料。由于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等内容还在讨论之中,缺乏确认和计量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的标准。大部分企业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混乱,对公布环境会计资料持消极态度,很少进行定量分析。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难以有效平衡,这给环境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带来了困难。
3、审计技术方法不足,缺乏一定的评价标准
环境会计是一系列学科的综合,因此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求审计人员懂得各类学科知识,技术综合性较强。而且环境绩效审计比较复杂,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很多。目前环境绩效审计多采用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但是对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和计量方法仍没有统一标准。这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4、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对环境绩效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
企业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对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不利条件。我国环境管理观念引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比较迟缓,目前尚未建立统一具体的环境审计准则。人们一般认为,只要按照相关规范增加投入就能有效地改善环境,而对于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则认为没有必要。
5、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需要运用一些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但在审计人员中精通财务会计知识的占了大多数,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利于分析评价环境绩效,也限制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三、我国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若干对策
1、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就必须要领会其实质,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才能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和我国相比动因不同。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企业内部动力,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外部压力。二者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会导致其内容的不同,因此,在借鉴国外的经验时,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制定和实施环境会计准则,为其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要设计并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并非易事。因此,必须积极开展环境会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力求解决诸如确认、计量等基本理论问题,把经济活动中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通过会计特有的方法加以确认、计量、披露,建立核算体系,并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报告准则,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充分的信息。
3、加强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
我国应该加快环境审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为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依据以及评价标准。可以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的做法,制定我国企业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和环境审计指南。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指南,以利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进行。还应完善环境管理系统,使其同内部环境绩效审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增强公众环境绩效审计的意识,加强立法执法力度
当前,重要的是要培养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为环境绩效审计做好舆论准备,通过多种形式来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宣传。也要转变政府、企业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树立环境绩效审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应改变当前审计工作以财务审计为主的状况。同时,应加强立法执法力度,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在现有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订更为具体和具有操作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努力营造企业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帮助企业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5、培养高素质的内部环境审计人员
企业/绿色会计/理论/实践
绿色会计是将我们所知的传统会计理论结合现代绿色的企业经营理论,对经营活动中涉及到的项目采取独立核算、单独反映、严格控制的管理活动。从理论上来说,研究绿色会计的目的是围绕现代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因人为活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企业经营者所必须面对的绿色经济、经营与管理冲击,在研究绿色会计和传统会计基础之上,提出适应现代的绿色会计理论基础体系。在确认、计量、记录及信息披露等方面,为广大中国企业制订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绿色会计标准和会计制度提供借鉴。当下,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绿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绿色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研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企业绿色会计现状
自从绿色会计传入我们国家,尽管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主要是以国内上市公司为主体的一些企业在此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主要集中体现在企业的对外信息披露,但也仅涉及到部分关于环境信息的报告,提及的信息大多是针对企业有利的方面,同时这些公布的信息是不完整的,而且缺乏可信性和可比性。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主要还是因为目前我国企业缺乏可供企业参考的绿色会计标准、制度等,企业没有可以遵循的权威准则。企业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披露有利于自身的信息,不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综合目前国内针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就目前研究成果作出如下阐述。
从理论方面来讲,国内之前对绿色会计问题的探讨,一般是将绿色会计当成一个独立学科对待,作为一个对传统会计理论批判后出现的一个新的会计理论,并没有意识到传统会计也是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断受到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的,其主要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不断进步。现在,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国内生产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活动越来越多,相应的投资支出明显增加,绿色会计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从而传统会计也在绿色方向得以创新、拓展和充实。
从实践上看,绿色会计在指导企业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绿色会计实践中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绿色”附加值,使得企业在“绿色竞争”上凸显优势。绿色会计强调提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持续拓展环境保护措施,致力为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提高生活品质。
二、目前国内绿色会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绿色会计实践方面还是很欠缺,除涉及环境污染的上市公司迫于公众压力部分披露环境信息外,其它的企业基本没有这方面信息的披露。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分析不难发现,在我国受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绿色会计的研究和实施主要问题是,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认识不足。
首先,地方政府官员错误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在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官员缺乏这方面的认识,鉴于环保工作很难从政绩上体现,往往被忽视。特别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重点抓经济发展思想的影响,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官员选择性忽视环境污染,甚至有人认为发展经济就是要先污染后治理,甚至导致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实施绿色会计核算。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是非常错误的认识,也是导致国内绿色会计建立和实施迟缓的重要原因。
其次,企业生态环境责任意识不强,逐利思想严重。作为绿色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生产企业,从本质上讲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有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自身利益,选择性遗忘企业应该履行的环境保护责任,而企业应该履行的生态环保责任恰恰是绿色会计的主要核算内容。在我国,绝大部分企业是不会主动拿出资金去从事保护环境的,从而也就不可能主动进行绿色会计核算工作。
第三,公众生态环保意识非常薄弱。长久以来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思想的灌输,使得我们毫无吝惜地浪费资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了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没形成普遍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最后,广大会计从业者绿色会计理念落后。我国目前对绿色会计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由学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们来从事,有关绿色会计学科的建设和教学比较落后,绿色会计理论缺乏专业培训机构,绿色会计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绿色观念不强甚至根本没有。绿色会计作为综合性较强、新兴的会计学分支,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及时更新观念,主动调整知识结构,积极掌握新知识,适应新形势下会计工作。在我国,亟需既精通传统的会计理论,又掌握环境保护方面专业知识的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复合人才。
三、现代绿色会计改善思路和实施方案
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部门改变之前错误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标准,督促企业依照实施,从根源上避免企业污染环境行为的发生。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剔除“先污染、后治理”的不正确思想。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企业经营机构,严格执法,严惩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企业。督促企业建立绿色会计预算制度,将环境因素纳入预算会计核算范围。上级职能部门行使绿色审计监督职能,依法审计企业绿色会计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合理性,敦促企业协调生产与环保的利益关系,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使生产经营活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其次,企业积极主动推行绿色会计制度,加强绿色会计制度管理。企业生产计划要提前就做好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工作,要就环境保护进行风险评估。从企业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理念,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加强对公众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普及环境环保科学知识,增强大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灌输经济建设可持续性发展思想,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投入到可持续发展性社会生活中去,为绿色会计实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最后,加强专业教育和培训,提高从业者绿色会计理念。绿色会计将环境保护与传统会计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我们要积极组建由环保、会计、经济、法律等专家学者组成的高水平团队,综合发挥各方特长,研究探讨环保成本、绿色会计计量与核算等有关问题,加大力度促进绿色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实践,持续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会计技术人才队伍,提高企业会计的综合素质,为绿色会计实施保驾护航。
从对传统会计的发展与创新角度出发,思索如何构建企业绿色会计制度,让我国企业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全社会都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建明.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06).
[关键词]煤炭企业 环境成本 审计
一、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审计的涵义
环境审计又称绿色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依据环境准则对企业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抑制、消除、改善而进行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的监督、鉴证、评价,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独立监督行为。环境成本审计是环境审计的组成部分,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审计是指由审计专职机构或人员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的行为。由于煤矿环境成本审计对矿区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利益至关重要,是控制环境成本的途径之一,所以环境成本审计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审计的特征
1.审计理念新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审计突出了循环经济的新理念,将自然资源、环境成本、环境保护问题纳入环境会计核算和环境成本审计监督范围,进行全面的环境成本审计监督。内容包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树立审计新理念。
2. 审查范围广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审计即涉及到企业财务会计审计,也包括了煤炭开采中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成本绩效考核等内容。此外,从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审计的依据标准看,其范围包括环境保护、环境利用、环境污染的防治、环境法律责任等方面,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具有极大的广泛性。
3. 要求技术强
由于环境标准的确立、环境成本的计量和控制、环境成本数据的整理和收集,均建立在科学技术和环境科学工程的基础上。因此,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审计技术要求高。
4. 审计人员素质高
由于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审计的新理念、广范围、强技术性,所以要求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极高。同时又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技术、全新的经济理念、公平、公开、公正、秉公执法、尽职诚信、团队协作等职业道德素质。
三、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审计的内容
1.真实性审计
真实性审计是指审查对环境成本报告和披露的内容是否公允、客观、公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环境成本会计政策审计。环境成本会计政策是指煤炭企业在环境成本核算时所遵守的具体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对环境成本会计政策审计主要涉及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和环境成本核算是否正确。此外,还应结合煤矿环境污染的特点,审查其是否采用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环境成本会计政策,审查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是否恰当、确认标准能否合理反映煤炭企业所承担的环境成本,并对此发表审计意见。
(2)环境成本会计处理审计。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处理审计指审查煤矿开采生产过程中对土地环境的污染、水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粉尘的污染、废水排放量是否符合标准;环境污染的维护、预防、处理、治理中成本支出的计量是否准确;与报表披露的环境成本数额是否相符。审计时注重审查煤炭企业的原始数据记录,审查环境成本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是否划分恰当;审查是否人为调节环境成本;审查是否人为粉饰环境成本报表的现象。
(3)重大环保活动披露审计。包括重大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改善问题、环境政策、环境目标、环境管理、政府的扶持等情况。煤炭企业重大环保活动披露审计重点审查矿区环境污染的程度、对社会公众造成的影响时采用政策审计。
(4)重大环境污染罚款审计。是指审查煤矿环保罚款支出以及存在的或有支出的真实性。例如对污染费用的确认、计量、污染严重程度、罚款估计金额、或有支出、或有负债等逐项审计。
2.合法性审计
(1)环境成本合法性审计是指审查煤炭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是否遵守有关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是否达到各种经济技术指标的情况。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是否具有煤炭企业排污许可证;是否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否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是否按规定安装了环保设备等。在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合法性审计中,要结合煤矿污染的特点、矿区环境成本的形成和环境成本的内容等进行分析,与会计核算下财务成本合法性审计一致,以确保环境成本审计的合规性,并对此发表审计意见。
(2)环境成本内控审计指审查煤炭企业内部环境成本核算制度和环境成本管理体系的情况。内容包括:煤炭企业是否制定了与事实相符的环境成本核算制度;是否建立了环境成本管理体系并且有效运作;是否严格遵守了环境成本核算的规章制度;环境成本的管理体系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审计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是否反映了煤炭企业环境污染特殊的合法性。
3. 效益性审计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效益性审计是指对环保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分析、评价,对环境成本管理效益提出建议,审查其有效履行环境责任的情况。
(1)环境成本投入项目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审计。审计内容主要是企业投入环境成本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如何。经济性指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减少相应的环境成本;效率性指以最小的环境成本投入 ,获取最大的环境成本产出;效果性指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治理的资金是否在预算范围之内;支出是否超出预期收益;投入环境的成本是否取得最大效益;项目实施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因为煤炭开采前后过程中污染严重,所以对所投入的污染项目更应重视效益性审计,从而更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符合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环境成本管理人员工作情况审计。审计内容主要是:环境成本管理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对环境成本审计人员配备是否科学、工作效率是否达到最佳等。这样,可以更好促进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机构的组织设置趋向合理;人员配备更加科学;环境管理效率也得以提高。
四、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审计的建议
1. 加强环境成本审计的教育和宣传
政府除了加强法律的强制作用外,还应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大力做好环境的教育和宣传,推动和促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环境保护,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加强向广大审计人员和企业员工宣传环境成本审计的意义、目标、方法等,使环境成本审计适应环境保护工作,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从财务审计入手拓宽审计范围
目前,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审计主要是环保资金的审计,实质是仅仅围绕资金运行而展开的财务审计,审计范围狭窄,无法揭示深层次原因。因此,审计机关应对环境资金使用的运行效益、社会效益予以关注。体现在政策上应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重视环境投资项目的效益性。此外,审计中还应重视环境支出的性质,对其合规性做出判断,并评价其内控制度。
3.重视跟踪审计
审查审计机关提出的建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执行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跟踪审计,当务之急,煤炭企业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环保指标体系,在环境监测的检查上,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审计建议提出后,应重点进行跟踪审计,分清责任,使环境成本审计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4.建立独立的环境成本审计机构
现行的审计机构设置模式是按审计对象性质设立的,如事业处、商业处等,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审计范围广、内容多,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为保证环境成本审计的顺利进行,应组建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审计的专门机构,以更好的组织协调各项工作,确保环境成本审计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环境审计; 江西省; 障碍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指向生态经济,环境审计也是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江西是个生态大省,发展生态经济势在必行。江西在“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下,越来越注重环境的保护,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实行环境会计、环境审计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审计要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保护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治理的措施就是实施环境审计,合理制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但目前江西的环境审计现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江西实施环境审计的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环境审计的意义认识不足
(一)研究相对滞后
环境审计的开展,理论应先行,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理论相对滞后,不是理论指导实践,而是在实践中总结不成体系的理论。江西省的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能结合实际去研究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较迟,因此直到1999年,环境审计才作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但目前仍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仅限于理论探讨的初级阶段,我国环境审计实务及理论研究状况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虽然是1998年审计署组织了有关人员编写《环境审计》实务丛书,开创了我国“环境审计”的新局面,但由于环境审计的学科独特性,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及实务严重滞后,因种种原因一直未开展。
据笔者调查,目前江西省所有的高校中都没有开设环境审计的课程,对环境审计开展专题研究,在江西省的省级课题立项中,也没有专门的对环境审计的研究。而且审计人员也鲜有将环境审计的内容融入日常审计工作中。
(二)对环境审计重视程度不够
同开展环境审计工作较早的国家相比,中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差距明显,审计机关内部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包括相当数量的审计人员在内,尚未充分认识到环境审计的意义及发展前景。这种状况阻碍了环境审计的推广与深化。
当前,江西经济转型时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还相对淡薄,环境审计尚未被社会所公认。一是对环境形势严峻性认识不足,没有从宏观大局上去研究和思考环境审计,这将极大地影响到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二是对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维护经济安全、推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意义,影响了环境审计的深入开展。
江西是革命老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青山绿水,如要在拥有金山银山的同时拥有绿水青山,就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并能自觉接受环境审计的监督,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审计氛围。从另一个角度讲,环境审计是审计研究的新领域,在刚刚起步阶段,对不少人来说还是一项较为陌生的事物,包括审计人员在内的不少人至今还未认识到环境问题与审计工作的内在联系,所以首先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教育,从而使审计适应环境保护工作和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二、环境审计立法缺失
(一)未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
目前,尚未制定具体的环境审计实施办法以及对审计结果的评价标准,这对环境审计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环境审计客体有关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前面提到的审计是否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对特定主体造成的排污和生态影响进行评估,审计环境报告所披露的环境责任、环境费用和环境风险,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环境审计信息的真实、公允。
虽然已经有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自然资源保护法律、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些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但针对环境审计的实务,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怎么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以及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贸易以及污染责任保险等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制订出台了高污染、高风险的产品目录,严格了企业上市的环境核查标准,但环境审计如何介入,如何干涉?审计出的结果如何应用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意义。
(二)环境保护立法不健全
自《环境保护法》1989年修改至今近20年。面对日益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经与实际情况脱节,覆盖领域不全,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如缺少土壤污染、生物安全、遗传资源保护、核安全等。而据报道,中国的入侵物种占世界危害性入侵物种的50%。《环境影响评价法(草案)》第四条曾规定,“制定对环境有显著影响的区域开发、产业发展、自然资源开发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即将一定类型的政策列入环评范围。这本来可以成为我国纳入政策法律环评的契机,但最终被以“缺乏可操作性、缺乏经验、立法条件尚不成熟”等理由而在正式立法中删除。
由于法规、政策的实施作用范围广,影响深远,一旦有误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环境法律配套滞后,不易操作、原则性规定多,影响了法律的贯彻执行。在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却没有明确参与范围。大项目或污染重的项目,各级政府可以重视把关,中、小型建设项目却不在“评价”之列。而这些中、小项目不可能都建在园区,有些甚至紧挨居民区,却没有明确标准规定公众参与范围,使基层环保部门难以操作;许多新的制度与理念未能体现。排污权交易都没能在法律中规定;对当前环境问题针对性不强,缺少一部专门约束政府行为的环境法律。如地方保护问题等;环境法律法规中的处罚力度弱,缺乏强制手段,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2008年颁布的《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中规定,由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保部门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补办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没有建成,或者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而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环保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①如此处罚力度,对于大的项目犹隔靴搔痒,客观上甚至有鼓励违法之嫌。
(三)环境审计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有关环境审计的体系尚未建立,这不仅仅是江西的问题,也是全国普遍性的问题,环境审计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审计机关的审计的时候也是无法可依,这也是导致实施环境审计很大的障碍,如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内容和方式;环境审计体系的基本模式;环境审计报告等内容的环境审计的基本框架尚未建立等方面都没有相关的规定,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快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使环境审计合法化、标准化、成熟化。
三、环境审计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及教育培训机制
(一)审计人才培养中缺乏与此相关的知识
目前还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审计队伍,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他们也未全面涉及过环境审计。他们的专业背景中没有相关环境的知识。
根据调查江西各高校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开设环境等相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学习,导致审计人员真正到了审计的岗位上缺乏环境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真正在工作中就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
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的培养体系培养不了环境审计师,虽然现在高校大兴学分制,可以选修这方面的课程,但从调查的情况看,对于环境方面的知识,如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课程大多数高校没有,即使有,对于这类专业性太强的科目,也很少有同学选修。
(二)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
环境审计的实施对审计人员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很高,要求审计人员要有经济学、统计学、工程学、法学、化学、医学和环境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现状是目前绝大部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是会计、审计、财务、经济法等学科。由于我们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适应环境审计,要加紧对现有审计人员环境知识方面的后续教育和培训,使其增加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环境法学等多方面知识,成为既懂财会又懂环境科学的环境审计人才。但目前江西对环境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没有相关的培训机构,审计部门也没有组织类似的学习活动,而现有审计人员大多出身财会,缺乏系统的环境审计知识,因此必须组织培训班,使审计人员拥有环境知识和相关知识,成为具备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的通才,为环境审计人员队伍提供有利条件。所以,应从现在开始起着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配备一批环境审计专业人员,以适应环境审计的需要。
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将工业发展融入生态保护中,探索生态工业模式,力争建一个全国性生态经济示范区,相信环境审计在这个目标中应大有作为,针对环境审计在江西的实施障碍,对症下药,扫清障碍,相信江西不仅能拥有金山银山,还能拥有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1] 陈淑芳,李青.关于环境审计几个问题的探讨[J].当代财经,1998(9).
[2] 陈思维,王晨雁.《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的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7).
[3] 陈正兴.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4] 傅东.试论环境审计[J].浙江经专学报,1997(4).
[5] 广东环境审计课题组.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审计[J].广东审计,2003(2).
[6] 耿建新,房巧玲.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J].审计研究,2004(2).
[7] 黄飞.我国环境审计现状、问题与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5(5).
[8] 蒋玮.我国环境审计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 刘长翠.企业环境审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 刘家兰,王恩山.浅谈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J].会计之友,2005(9).
[11] 李雪,杨智慧,王健姝.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研究[J].财贸研究,2002(5).
【关键词】环境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环境成本核算
1.环境成本概述
1.1 环境成本定义
目前环境成本权威定义来自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其中“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如避免和处置废弃物、保持和提高空气质量、清除泄漏油料、去除建筑物中的石棉、开发更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开展环境审计和检查等方面的成本”。
1.2 环境成本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已在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环境审计、环境成信息披露等开展实施工作。
美国学者Marc J. Epstein(1996)提出将生命周期评价运用到环境成本管理中;Dana R. Hayworth(1997)提出环境成本会计和环境成本管理是一个实用的工具,适时利用既满足政府监管需要又提高企业公众形象。
日本环境会计发展突出体现在环境的报告方面。1999年日本环境厅 “关于环境保护成本的把握及公开的原则”的规定。自此,日本企业对环境会计重视加强并陆续公布“环境报告书”。
德国环境管理机构于2003年编制《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指南》。环境成本被分为四种类型:(1)事后环境保全成本;(2)环境保全预防成本;(3)残余物发生成本;(4)不含环境费用的产品成本。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环境会计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教授最早提出了环境会计问题。我国学者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分为以下方面:
(1)确认计量:徐瑜青和王燕祥(2003)认为可以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企业的环境成本,郭晓梅(2003)采用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与完全成本会计法、寿命周期法相结合计量计算企业环境成本;
(2)环境成本归集分配: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组2001年指出环境成本计算方法,应当较多采用FCA法(全部成本法)、ABC法(作业成本法)和LCC法(生命周期法)。徐瑜青等在2002年,还以火力发电厂为案例对采用ABC法计算环境成本进行了专门的分析研究。
(3)环境成本披露:郭静娟(2003)提出构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两种模式:一方面借鉴财务报告模式的思路;另一方面编制独立环境报告提供企业的环境绩效状况。张劲松、何学军(2002)认为在我国构建新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时应遵循渐进性原则。
2.环境成本核算
2.1 环境成本核算理论基础
环境成本核算理论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总成本理论和边际机会成本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资源和环境变化对经济的影响须反映在经济运行的价值核算体系中。可持续发展强调重视发展的状态和目标,更强调发展潜力的培养和发展持续性。
2.1.2 总成本理论
总成本理论认为,产品成本由环境费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构成。公式表示:Y=C+V+E,其中,Y为产品总成本,C为物质成本,V为劳动力成本,E为环境成本。
2.1.3 边际机会成本理论
边际机会成本(MOC)中边际机会成本由边际生产成本(MPC)、边际使用成本(MUC)、边际外部成本(MEC)三部分组成,MPC是生产过程中直接支付的生产费用;MUC是资源耗竭成本;MEC是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损失。
2.2 环境成本计量方法
环境成本的计量可归为以下四种方法:
(1)作业成本计算法(ABC)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管理会计中采用的按作业对成本进行归集并按成本动因将成本分配到有关的产品或流程上的方法。
(2)环境质量成本法。将环境成本分为四类: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检测成本、环境内部损失成本和环境外部损失成本。其中前两者是符合性成本,后两者是非符合性成本。
(3)完全成本法。根据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定义,完全成本会计法是 “将与企业的经营、产品或劳务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相关的内部成本(包括所有的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成本综合起来的方法”。
(4)生命周期(Life Cycle)法。基本思想是对环境成本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立足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对产品设计材料加工、仓储、销售、使用、废弃等各个阶段所有内部和外部环境费用加以处理。
3.环境成本管理
3.1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
对于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可以按照其生产经营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次进行划分,以期清晰看到企业环境成本产生的具体原因和环境保护投入的效果。
(1)环境成本事前管理项目:环境教育培训费,环境管理考核机构的运作、构建费,环境认证费和环保研究开发费。
(2)环境成本事中管理项目:原料存储、运输、耗减费用,绿色材料消耗、运输、存储等费用,环保设备投入、更新改造、运行、维护费用,绿色包装方案设计及消耗费用以及副产品回收及废料循环利用投入费用。
(3)环境成本事后管理项目:土地污染、自然环境破坏的修复成本,环境事故或公害的赔偿金、罚金,排污费、超标排污费,环保案件诉讼费。
3.2 环境成本管理注意事项
(1)进行环境成本管理事前规划实行事前规划,可以使企业获得声誉、品牌等方面的价值增长,赢得社会公众和政府的鼓励性投入或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环境成本。
(2)改善生产过程,清洁生产。生产之前整体考虑生产及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重新设计产品,从而达到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寻找更加环保的材料、原料替代以前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材料;在生产过程完成之后,要进行废弃物循环利用。
4.结论
本文对相关相关文献的梳理来归纳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得出四种常用的资本成本计量方法。通过对这四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并且对资本成本环境成本的相关研究视角进行了整理,发现对于环境成本成本理论本身的研究、估算方法还须有较大突破。环境成本的计量和披露对于企业效益的提高以及成本节约和企业持续发展多有极大的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匡琪.环境成本管理理论述评[J].中国商界,2010(7):115-116.
[2]张杨,王剑虹,仲艳平. 环境成本管理理论述评[J].会计通讯,2010(3):118-120.
[3]颉茂华.基于层次分析结构法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构建[J].会计之友,2009(2):54-57.
[4]蔡益凤.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奉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周敏.企业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研究[J].商业经济,2009(9):62-63.
[6]罗文兵,邓明君.德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指南》之借鉴 [J].财会月刊,2010(3):81-82.
[7]王玉梅,梁宗鸿.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10(6):57-59.
[8]朱成博.基于环境会计的企业效益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