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主治医生论文范文

主治医生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主治医生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主治医生论文

第1篇

、教育部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做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做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核心问题。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人格的魅力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所以,教师应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品德修养等,以优良的教风促进学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达到教学的目的。其次,优化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背景和思政课堂存在的不足,通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生活性,主动帮助解决高职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迷惑,对思政课堂教学的内容逐步进行优化整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最后,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在教育的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问题讨论法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再辅以多媒体课件、精彩典型视频播放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现代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挖掘专业课的教育潜力,提升专业课育人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传递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主渠道,专业课是扩展学生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教育者应当充分挖掘专业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潜力,“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教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的是,高职学生专业课教学时间长,载体多,学生在校三年都要进行专业课的学习,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作为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挖掘专业课的教育潜力,从专业的发展历程、对社会的作用以及涉及的伦理学知识等多角度对所授课程进行讲解,通过介绍专业领域中著名人物的动人事迹和专业的社会价值准则,以生动的事例,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敬业勤奋精神、诚实守信品质和团结友善的性格。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在专业课知识传授过程中并使之转化为专业课的教学目标,贯彻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

三、丰富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强化文化熏陶力量

高职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高职学生起着舆论引导、文化感染和精神塑造的作用,承担着感染人、教化人和塑造人的角色,履行着思想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须积极重视和推进校园文化的规划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积极倡导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不断增强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和接受意愿。首先,改善校园物质文化条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积极加强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公寓、体育馆、体育场等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和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其舒适性、娱乐性和教育性。其次,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积极主动地占领高校校园媒介阵地,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园期刊、校园报纸、校园宣传栏、校园影院等传播媒体的宣传优势,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加强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引导。要充分发掘校歌、校训、校史、校园雕塑等校园标识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刻教育意义,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有效地融入到校园标识物的宣传和教育的过程。最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要充分利用各类节日、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等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活动,如组织开展“迎五四接力长跑”、“建党知识问答”等活动,不断创新高职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开发更多更好的高职学生喜爱的文化活动,如艺术节、技能节、寝室文化节、读书节等,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达到知行统一

高职院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手段之一。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广泛参与社会实践,高职学生不仅能从中更深切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而且为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实践活动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暑期,组织高职学生深入企业和社区、农村,进一步了解社会、国情和新农村建设情况。通过参观祖国名胜古迹、大好河山,使高职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参观历史革命纪念馆、红色旅游等,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等;通过深入企业和社区,感受我国社会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新成就,认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多样化所提出的新问题;通深入新农村,了解新农村的发展状况,加深对城乡发展现状的认识。其次,开展多样的创新创业和顶岗实践活动,使高职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高职学生在参与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竞赛和专业顶岗实习,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他们自身的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同时,学校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奖励和扶持其中优秀的创业项目和优秀学生,让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和顶岗活动落到实处。再次,广泛开展社区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使高职学生在服务奉献的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发挥新媒体育人功能

当前,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强、开发性强、互动性强、信息海量和时效性强的特点,受到高职学生广泛使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发挥网络的教育优势,为高职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网络平台,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教育环境。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创新网络教育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活动,加强对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例如利用网络开展咨询服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报刊、书籍,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等。也可以建立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网站,开展高职学生价值观现状的网上调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也可以针对当前关于价值观的热点问题组织网上讨论等活动。同时,在利用网络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之外,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索丰富多样的网络教育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再是枯燥乏味和传统说教,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其次,在教育内容的更新上,既要保证信息内容的质量,又要保证信息内容的时效性和丰富性。最后,再交流互动上,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飞信、QQ等聊天工具宣传积极健康的主流价值观,加强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对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确保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及有效性。同时注意引导高职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技能和提高其网络道德修养。

六、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高职院校要根据客观实际,构建有利于促进高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机制,从制度上明确学校教育教学、学生社团、学生会和后勤服务等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各项保障机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合力。主要建立以下几个机制。

1.组织保障机制。

在高校党委成立领导小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行全面部署与安排,使相关职能部门责任明确、密切协作、党政齐抓共管、切实完成相关任务。

2.教师队伍保障机制。

要从体制和机制上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建立一支稳定、业务能力强、理论功底扎实、政治立场坚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3.社会实践保障机制。

要不断完善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程序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不断完善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考核评估体系,实现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稳定化。要完善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管理,不断加大对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资金投入,积极建设和完善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4.建立激励评价机制。

第2篇

(一)教育双主体文化生态关系失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主义核心正能量的流动过程,能量的传播主要在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但是受限于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了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天然鸿沟,切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量传递途径,教、学两个主体的分离导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分离,最终导致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面理解很透彻,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我行我素的问题现象。

(二)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失衡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多元性是极强的,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强的新知识接受能力和新观念领悟能力,而当前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延续着过去的教育方法。以单纯理论的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必然不能够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接受能力需求,导致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来源于实践的科学价值观念,其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应该与教学方法的实践性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教育效果,而现实状况是,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实践性的失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质量。

二、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激活文化生态定位

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主导的文化生态定位就注定教师不能够将课堂建立成“一言堂”,相反应该放低姿态,以平等的姿态对面对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更加“平民化”的诠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过程中应该找准自己引导者的定位,更加注意学生的文化生态需求,从学生价值观的实际切入,以满足学生对价值观的需求为目标,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单纯的理论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价值体系,结合到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满足大学生对价值观念的需求,才能真正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找到自己的文化生态位置

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其自身的文化生态定位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单纯的教育活动来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所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率和质量的提升重点还在于学生的文化生态位置确定,学生不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当成是普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应该结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价值观需求实际,认识到自己在价值观问题上缺陷,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是对自己价值观体系进行完善的最佳机遇,进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过程中充分的结合实际需求、实际状况和特殊事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更加深层次的体会和领悟。

(三)建立文化生态型的师生关系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最为核心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最终导致教师难做、学生难当的现象。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致力于建立一种文化生态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在激发和培育情感上下功夫,使情感升华成为意志,实现意志转化为行为习惯的完美过渡,不断增强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结论

第3篇

(一)剖宫产的不合理采用产妇或医生对于剖宫产的不合理采用也是造成生育费用上涨或过高的重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适宜的剖宫产率在15%左右,高于此水平的剖宫产率增加了医疗费用的支出,消耗了较多的资源,却并不能带来更好的效率。剖宫产的平均住院天数比顺产要多,住院天数越多费用就越高。天津市剖宫产率近年来一直很高,2010年为61%、2011年为57%、2012年为55%。虽然剖宫产率有所降低,但仍有可降低的空间。选择剖宫产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医源因素所致。许多产妇无绝对剖腹产指征,但一些人考虑分娩疼痛、分娩后体型恢复、出生吉日等原因而选择剖宫产。在当今医疗环境下,产科又是一个高风险科室,产科医生往往选择顺水推舟,自己轻松安全同时又增加了灰色收入。

(二)各级医院就医患者不均衡,三级医院就医患者多各级医院就医患者不均衡,参保患者就医出现向医疗水平较高的三级医院扎堆的情况。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医疗费用也水涨船高,而医院级别越高,就医费用也就越高。

二、生育保险住院医疗费自付金额增长的原因

人均自付金额和自付率这两项指标直接关系参保人的切身利益,自付率越高,参保职工的经济负担就越重。近年来,天津市各级医院生育保险的人均自费金额、自付率均有所增高。

(一)医院由于竞争和经济收益的原因造成医疗费用增加一是与医院是经济实体有密切关系,它需要不断改善患者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善服务质量,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与医院产科病房不断的增建、改建,以满足产妇住高级病房的需求。这样由于医院申报的高间费、使用一次性耗材(主要为手术材料)等费用的增多,导致个人负担金额及自负率的增长。

(二)费用分割增加参保人员费用负担为获取最大经济利益,有的定如何实现生育保险​住院费用分割情况,此种情况主要由部分参保人员产前情况较复杂,三级医院剖宫产定额支付标准过低,医疗机构过分追求结算差额盈利等因素所致。费用分割问题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中均有发生,导致了个人负担加重,生育保险基金不能合理利用,损害了参保人员的合法利益。

(三)剖宫产医保支付标准过低出现转嫁自费天津市自生育保险启动以来,剖宫产的住院发生费用逐年增长。据统计,2010年人均发生费用5571元,2011年人均发生费用6518元,2012年人均发生费用7113元,而剖宫产的生育保险支付金额一直为3600元。个人负担金额不断增加,除因个人需求增加导致总体费用增加外,生育支付金额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宜,是造成参保人经济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

(四)过度医疗服务一些医院存在过度医疗服务问题,导致个人负担金额的增加。如部分医疗机构不能严格按照《生育保险诊疗常规》执行,为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将超定额支付的费用转嫁个人负担;同类药不使用医保《异名库》中的药物;要求产前检查在住院前完成;增设一些非必须检查项目及监护;劝导参保人术后理疗等,这些做法均加重了参保人的个人负担。

三、控制生育保险费用过快上涨的措施

(一)完善医保审核系统1.不断完善医保审核系统,使医院能将孕检、产检项目及结果实时上传给医保审核平台。便于了解剖宫产指征,判断诊断的真实性和申请支付金额的合理性,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与临床科室沟通,以便严格执行生育保险相关规定,控制不合理费用的发生。2.改进软件统计功能,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将自费、增付项目细化,将婴儿费用、高间费、伙食费等从个人自付统计中分割出去,便于更细致统计自负费用,准确分析自负率增高的原因。在保证生育基金合理支付的同时,保障参保人和医院利益,充分实现生育保险基金设立的宗旨。3.完善对剖宫产原因的统计,以利于综合评价剖宫产率。

(二)加大宣传力度1.加大对剖宫产的宣传教育。一是让产妇对剖宫产有科学的认识。剖宫产做为解决难产和母婴并发症的一种手段,其安全性已被社会广泛认同,但产妇发生产后并发症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二是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公德心、责任心,用自己专业知识说服患者及家属,不能为满足医院利益或减轻自身负担而满足患者和家属不科学的想法。通过对产妇、家属、医务工作者的宣传,从而合理控制剖宫产率,使生育基金得以有效使用。2.加强对生育保险相关政策的宣传。一是让患者了解生育支付政策和支付范围内的药品、检查和治疗项目内容。二是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格执行生育保险诊疗规范。做到在患者监督下“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同时,防止过度医疗,减轻生育保险患者的负担。3.正确引导和分流产妇就近选择具有资质的一级、二级医疗机构进行分娩,以减少向三级医院扎堆的现象,这也是降低生育费用的一条途径。

(三)加强调查研究,为完善生育保险政策提供参考在逐步加大对上传数据审核力度的同时,应加强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定期和定点医疗机构及患者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实际问题,广泛听取参保人及医务工作者的合理化建议,并及时反馈上级部门,为完善生育保险政策提供参考,提升生育保险政策运行的科学性。

(四)建立长效约谈机制,加大医保管理力度加强与医院的沟通,建立长效的约谈机制,及时纠正医保违规行为,对整改不到位的医院暂缓支付,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医疗行为。

第4篇

人都是有价值的,在价值哲学的研究中,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与判断人的价值是什么。时至今日,价值哲学的争论仍存,我们来看看近百年来价值哲学届对人的价值影响最广的探索结果。例如,王玉樑在《论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提到“人的主体价值就是人的生命的意义及自由、尊严、权利和劳动创造、发展及能力等得价值,是人作为主体的基本价值。”人的劳动、创造及其自身的发展和能力都是人的主体价值。人的生命价值,一方面是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的价值。我们反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也正是通过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并践行这个观念,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工科女大学生的价值和价值观

人的价值是共性的,工科女大学生也具有人类共性的价值,包括自身的价值和其社会的价值。在她们自身的价值方面,国家在法治上不断完善着妇女儿童保护法律和法规,这让工科女大学生的尊严、自由、权利得到了基本的保护;在工科女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学校里,各高校也通过女性活动及课程的开设、女生专场招聘会的开展,促进工科女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工科女大学生们也通过自己认真地学习和不断地努力,使自我的价值得以提升,并维护自己的尊严,保障自身的权利,从而实现自由。在社会价值方面,传统的女性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我国女性的西方价值观,此外,各类女性价值观思潮都在影响工科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面对各种价值观的冲突,我们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解决各种价值冲突的核心观念,并引入对工科女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之中。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理论、管理、判断与方法。一般来说,人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一个事物或事件进行的判断,例如:判断一件事是否是对还是错,一个艺术品是否是美还是丑等等。而工科女大学生一样需要有一个正面积极的价值判断,例如:大到一次国外购物或消费的过程就能够突显出中国女性的文明程度,小到参加一次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现出“友善”的内心世界。而这种精神文化的支撑与共识,就来源于一个能够让大家产生自觉意识和共鸣的价值观念。

三、开展工科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第5篇

医学类高职生自主创业过程中,面临专业、心理、资金诸方面因素影响,但理性思考之下不难发现,以上问题与高职院校的自主创业教育研究有一定关联。首先,专业影响因素。对于创业的学生,除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交叉科目,比如药品管理、计算机技术、医学法规等,或者将这方面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执行学习,做好创业准备。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医学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避免创业后因动手水平差而导致的客户源流失。其次,心理影响因素。高职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流程、事项指导,不能流于形式,切实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时可能遇到的诸类问题,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供学生参考,帮助学生在创业前未雨绸缪,更好的面对问题。第三,资金方面。让学校直接赞助学生创业是不太现实的,但学校有必要向创业学生宣传国家相关创业贷款及补贴政策,如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培训补贴、免费的创业服务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相关政策,减轻创业资金负担,提升创业信心。此外,对于部分较为优秀的学生,学校可考虑帮扶学生创业,为本校以后医学类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帮助。

2.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首先,当前我国虽然出台了部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创业环境,但对于医学类高职生而言,部分创业政策不配套、政策执行效果差等问题依然困扰[2]。由于政策可能就是创业资格问题,就是创业流程的可行性问题,就是创业资金问题,因此对于品学兼优、勇于创业的学生,在创业项目考核完成后,各省、市、县、乡、村政府应严格落实国家政策,为医学类高职自主创业生广开绿灯。其次,广大社会媒体应加强对相关创业成功实事迹的报道,为医学类高职生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以减少学生自主创业过程面临的家庭、社会舆论压力,并获得相应的人力、物力及精神支持。

3.结语

第6篇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老师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学生是被管理者,传统教育相信的是完善的制度、严肃的管理和严厉的惩罚,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批评和惩罚是主要的措施,缺乏正面的表扬和鼓励。在这样的体制下,学生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个性无法得到发展,整个教育环境呈现出沉闷的气氛。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者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也成为教育者的基本素质。

2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人本主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高职院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步伐一致,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3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人本主义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也不够浓厚,进入高职院校后,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很多同学都有心理建设的需求,希望可以在新环境中有新的成长。以人为本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学校的温暖,有助于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实现个人成长。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有四个方面:

①强调人的责任;

②强调“此时此地”;

③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

④强调人的成长。在高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则需要时刻围绕人本主义的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3.1强调人的责任,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人本主义强调,人应该对所有发生的事情负责,同时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构建自己的生活。很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说“我不得不陪朋友去玩游戏”,“我不得不旷课以免朋友说我不合群”等。其实我们并不一定非要做这些事情,人本主义甚至认为,人可以什么事情都不做,所有的行为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在高职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多用鼓励、表扬,让每个学生相信,每个人有选择自己学习、生活方式的权利,我们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现状。如果目前还无法改变现状,要么是自己不想改变,要么是能力不够。如果是主观上不想改变,老师需要帮助学生调整认知,让他们对自己的所有行为负责;如果是目前的能力不够,可以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3.2强调“此时此地”,着眼现在,放眼未来,不被过去束缚

人本主义强调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在平时的学生管理中,会发现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还是基于过去的经验,他们觉得自己的智商一般、外貌一般、家境一般,没有任何优点,对于走上社会是否有竞争力充满了怀疑。也有同学对过去的评价是正面的,觉得过去的生活是美好的,但是进入大学,离开熟悉的环境之后一切都面目全非,只剩下自己孤单地面对学习和生活。还有一种同学,整天对未来充满无限幻想却不顾眼前的生活,只想着走上社会的美好,却不愿意在学校努力奋斗。无论哪种状态,要么是将自己束缚在过去的生活中,要么是把自己放在了未来的空想中,无论是怀旧还是幻想,都无法提升自身的能力,只有着眼现在,如上好每节课,做好每次作业,完成每次实践,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踏实走好每一步,最终顺利到达人生的高峰。

3.3强调个体的存在,促进自我了解,提高自我意识

人本主义认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问别人该怎么办,而是应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问问自己的内心深处,应该怎么处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爱好、能力等定位不准确,喜欢跟风,朋友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心理测试、谈心等方式促进学生自我了解,找到适合自身能力、性格的发展方向。根据自己的人格特点,做出最合适的选择。一旦自我的力量发展壮大,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也要教会学生了解自我。

3.4强调个人成长,充分挖掘人的潜能

第7篇

论文摘要异株克生是广泛存在的自然现象,它既存在于不同杂草种群之间,也存在于杂草与作物之间,还存在于杂草同种不同个体或作物与作物之间。阐述了异株克生现象的原理,总结了异株发生现象在杂草防治和农业上应用的途径和意义,并针对异株发生现象的弊端,提出了应对措施。

异株克生这一概念最先由奥地利科学家Molish(1937)提出。异株克生(Allelopathy)是植物(供体)向农业生态环境中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受体)产生的毒害作用,即一种植物对另一种植物萌芽、生长及发育所产生的有害影响。供体释放的化学物质称作异株克生化合物(Allelopathins,Allelo-chemicals),化合物直接毒害受体时称作真克生;而供体释放的化学物质或供体的残体通过微生物等分解产生的物质毒害受体时,称作功能性克生。

Grummer(1955)提出将异株克生分为4类:①抗生作用,微生物产生抗生素对其他微生物发生作用;②植物杀菌素,更高级的植物分泌杀菌素对微生物发生影响;③凋萎影响,微生物分泌凋萎物质对比其更高级的植物产生影响;④高等植物的相互影响,高等植物产生化学物质对其他高等植物产生影响。

1984年,Rice在《Allelopa-thy》中将其较完整的定义为: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的有利或不利的作用。起异株克生作用的物质称为异株克生物质。到目前为止,植物体内已发现的这类物质包括:有机酸类、醛类、芳香族酸、简单不饱和内酯、香豆素、醌类、类黄酮、生物碱、长链脂肪酸、乙醇等。这些物质,有的是单独起克生作用,有的则需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才有异株克生效果。

异株克生作用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既存在于不同杂草种群之间,如小飞蓬产生C10聚乙炔甲酯抑制豚草种子发芽;也存在于杂草与作物之间,如野燕麦的根系分泌出莨菪碱(Scopo-lamine)及香草酸等抑制小麦的生长发育,小麦的根系分泌物抑制白茅的生长;还存在于杂草同种不同个体或作物与作物之间,如小飞蓬根腐烂产生的他感作用抑制其幼苗的生长,腐烂的小麦残体抑制玉米的生长。老桃园残留桃树皮中扁桃苷的降解产物氰化物对新种植的桃树有毒害作用。玉米、黑麦、烟草植株分解过程中能产生抗真菌化合物,这些作物的残体在土壤中接近杂草种子时,便可防止种子腐烂,使其保持生命力。

异株克生化合物在杂草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在耕地再生的假高粱与向日葵含有的抑制物质能抑制许多其他杂草发芽。因此,应该使用合理的作物布局与作物轮作、选育抗病、抗草的作物品种与种植制度。

1异株克生作用在杂草防治和农业中的应用

1.1作物与杂草之间的克生

有研究表明:对禾谷类作物水提物的研究发现(1989),大麦、燕麦、小麦提取液至少含有5种芳香族酸和一些胺类,它们能使森林杂草覆盖地上部干重分别降低10%、40%和68%。埃及科学家Hassan于1993~1996年开展了水稻与稗草的异株克生关系的研究,发现约有30份材料可以控制田间稗草50%~90%的生长。Putnam(1990)认为燕麦残体可以释放对杂草有克生作用的化学物质DIMBOA(2,4-二羟基-1,4-(2H)苯丙恶嗪-3)及其代谢产物BOA((3H)-苯丙恶唑啉酮),而土壤真菌可将BOA转化成另外一种物质,对杂草的毒性比前者高10多倍。我国李善林等报道(1994),小麦能通过颖壳中的苯甲酸的克生作用抑制白茅的生育。而杂草对作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与作物争夺水、肥、光等生活因子,其产生的异株克生物质也是影响作物生育的一个重要原因。Holm(1984)发现将马唐种子与水以1∶16.7(w/v)提取24h,提取物可明显抑制花生、大豆等作物的发芽,Qasem的研究表明(1993),藜属(C.murale)的地上部水提物原液可抑制大麦、小麦、茄子、甘蓝、胡萝卜、辣椒的发芽,反枝苋地上部水提物原液可抑制茄子、甘蓝等蔬菜的发芽及生长。

1.2作物与作物之间的克生

我国马永青等研究麦秸覆盖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时发现(1993),麦秸与水按1∶10(w/v)提取24h的提取液对玉米发芽有明显克生影响,玉米胚芽生长也受抑制。麦秸覆盖土壤对下茬玉米发芽率、株高、重量及叶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影响可能是作物释放的异株克生物质可在土壤中残留,从而影响下茬作物的生长。在国外有人将成熟向日葵切碎,以32t/hm2鲜重混入土壤表面,结果可使棉花的发芽率降低至86.0%。

1.3杂草与杂草之间的克生

对杂草之间异株克生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少。Hagin(1989)发现,偃麦草体内可分离出5-羟基吲哚乙酸和5-羟基色氨酸,这些物质对其他杂草生长产生抑制作用。Martin(1994)等的试验表明,狗尾草和马唐可使多花黑麦草种子发芽率降低50%以上。杂草之间除了抑制作用以外,还具有促进作用。Kazinczi发现(1991),苘麻的水提液及酒精提取物可促进反枝苋种子发芽。

2异株克生化合物在杂草治理中的应用

2.1异株发生现象利用的途径

(1)直接利用具有克生作用的植物体或微生物体作为除草剂,但这种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2)采用植物化学的研究手段,对具有克生活性的次生代谢物提取、分离、鉴定,进而人工合成或化学修饰,既可以直接利用,也可能成为新化学农药的先导化合物。稻田除草剂艾割就是国外从桉树的次生代谢物中提取分离仿生的先导化合物,桉树含有1,8-桉树脑。Mnller等发现其是鼠尾草等植物的主要克生植物,为此,人们开发了新除草剂Cinmethylin。但是在国内除草剂方面还局限于提取、分离、鉴定阶段,尚未能形成成熟的产品。

(3)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异株克生基因的转移,将代谢途径或某一关键步骤导入目标作物中,可提高作物的异株克生潜能;或者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优秀的克生资源克隆到作物和覆盖作物体内并表达,使其具有抑制杂草的能力,达到除草目的,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都只局限在探索和尝试阶段。

2.2异株发生现象利用的价值与意义

种植业伊始,作物一直受杂草的危害,人类长期为其所困。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除草技术已有长足进步,但全世界的农业生产始终未能摆脱杂草的巨大危害。异株克生作用作为研究发现新克生作用物质及除草剂先导化合物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对植物种间关系理论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生产上具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从抗除草剂机理方面看,这一研究方向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目前可以想象的包括代谢过程的异株克生物质、来自微生物的异株克生物质、来自其他植物的异株克生物质,都可能作为利用的资源。在创制新农药品种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异株克生物质的成果,有目的地开发作物己经具备抗性的化合物,提高新农药研制的效率,推动农药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应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人们己分离出许多的异株克生物质,如各种器官或组织异株克生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技术等。此外,利用异株克生现象能克服常规育种的盲目性和耗时等缺点,加强了人类对作物定向改造和设计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除草剂的选择性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除草剂的经济效益。异株克生作用和生物除草剂的改良,减轻了环境对化学除草剂的负荷,可能开发出更优秀的产品。异株克生作用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综合防治(IPM)理论的发展。异株克生作用的大面积推广在提高粮食产量、简化农业生产环节、节约能源和水、降低除草剂的研制与开发成本等诸多方面将产生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3异株克生现象的弊端

3.1异株克生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异株克生化合物作为一种农药使用时,同样也有其作为农药的一些不利的特征。首先,其具有一定的挥发性,施用后会被周围的植物吸收或经露水浓缩后被吸收,可能对敏感非靶标植物产生药害;其次,其同样具有淋溶性,通过降雨、灌溉、喷雾等使之进入土壤、河流和地下水等。3.2对植物生理与生化影响

异株克生化合物来源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由于它对植物的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较少,它在植物的养分吸收、细胞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酶活性和蛋白质合成等方面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3浓度变化的不规律性

其作为农药使用时,定量施用后,并不一定象除草剂那样随时间的延长浓度呈一定规律的降低,而是处于植物(供体)—土壤—植物(受体)的变化系统中,作用对象和浓度在不断调整,对植物影响的系统研究仍是空白。

3.4异株克生化合物的提取、分离、鉴定和检测技术不成熟

由于异株克生化合物种类繁多,含量甚微,在一个复杂混合群体,如何提取、分离、鉴定和检测的问题同样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还必须考虑静态和动态有效性。

3.5移动方式的多样性

经物理化学过程而降解、吸附;经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或代谢过程而失去毒性;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结构或构象的变化。

3.6安全性

与其他农药产品一样,异株克生物质同样受到安全性质疑。在开发和使用异株克生物质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安全性问题。异株克生物质可能引发的生态安全性问题有以下几方面:①由于异株克生物质的使用,能否导致杂草抗性的增强;②对野生植物群落和天敌的潜在影响;③使用异株克生物质后,作物的品质及毒性等问题具有不可预知性;④能否产生交互抗性;⑤施用异株克生物质后,其残留浓度对人、畜是否安全。

4对异株克生现象弊端的应对措施

(1)在把用异株克生化合物作为农药前,先调查周围的非靶标植物是否对其具有敏感性。因此,同一种异株克生化合物农药并非适用于任何地方。

(2)针对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植物,调整不同的异株克生化合物浓度。进一步研究植物(供体)—土壤—植物(受体)系统的变化。

(3)提高异株克生化合物的提取、分离、鉴定和检测技术,使之能广泛应用到农业中去。

总之,植物之间存在的异株克生效应是非常普遍的。尽管其中的许多机理尚未揭示清楚,但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的运用定会产生出极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杂草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发展趋势,并将对我国乃至全世界农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为科学务农提供科学依据。

5参考文献

[1]陈杰,吴志伟.用幼苗生测法测定黑麦中他感化学物质的不同活性[J].浙江化工,2002(1):1-4.

[2]房义福,刘元铅,徐迎春,等.植物天然活性物质对有害生物的防御作用及其开发利用前景[J].山东林业科技,1997,(S1):77-79.

[3]郭永霞,孔祥清.转基因技术在杂草防除中的应用及展望[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4,16(4):3-26

[4]黄冬如.异株克生现象在杂草防治中的应用及展望[J].广西植保,2008(21):16-18.

[5]李宝平,苏仙绒.试谈植物相生相克效应的应用[J].运城高专学报,1994(4):23-24.

[6]李立新,崔岩,李怀.浅谈森林植物间的异株克生现象[J].防护林科技,2004(5):73-74.

[7]李善林,李孙荣.小麦克生物质的提取及其对白茅的杀除效力研究[C]∥第五次杂草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昆明:云南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

[8]李善林,由振国,李孙荣.小麦提取液对反枝苋、繁缕生长的化感效应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1996,12(2):23-28

[9]李绍文.生态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李香菊,李秉华.植物异株克生及其在杂草防除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1998,2(4):5-8.

[11]马永清,韩庆华.不同玉米品种对麦秸覆盖引起的生化他感作用的差异性分析[J].生态农业研究,1993(4):113-172.

[12]宋君.杂草间的他感作用[J].生态学杂志,1990,9(6):43-47.

第8篇

一、“扣”文题,找论点

按照人的认知规律,我首先教学生从课题看,文章是什么体裁,然后到课文中找出根据,这样学生在初读时就能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了。如《成功》一课,我板题后便让学生揣摩:从课题看,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有学生说可能是记叙文,也有同学说可能是议论文。我说,两者皆有可能,关键是要读文章,找出依据。没想到的是,那位抢先发言的同学竟然说:“不好意思,我猜错了!课文中不是记叙事件的,全是摆事实,讲道理的。”“哎呀,你真了不起,看来你不仅对记叙文、议论文的体裁特征掌握得比较透彻,而且还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真是我们全体同学学习的楷模!那中心论点是什么?”“‘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在板书中心论点后,我又顺势启发学生:“我们刚才扣住文章的题目就找到了论点,这个方法我们把它归纳为六个字?”“扣文题,找中心。”大家不约而同地说。我随即用红粉笔写在了黑板的右上方。

二、“扣”论点,理层次

有了论点,我又接着问学生:“如果是要我们大家写议论文,下面该考虑些什么?”有学生说:“该考虑从哪几个方面来逐层论述自己的论点。”“回答得很好,读议论文的第二步,我们也给它六个字!”有学生很聪明,从第一步中“套”出:“扣论点,找层次。”我说:“‘扣’字用得好,便于我们记忆,是‘二扣’。只是我觉得层次用‘找’不太恰当,我们换一个。”“理!”有学生喊了起来,“高!”我跷起了大拇指。“那么我们立马试一试。现在大家去文中‘理’一‘理’,是分几层来论述的?”通过各组的紧张合作交流,一组代表抢先发言:“层次很清晰,文章在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后,文章的第二部分就分四层来逐步论述:第一层(5—6)要客观对待天资;第二层(7)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第三层(8)机遇是存在的,有时对人影响极大;第四层(9—10)强调勤奋是最根本的条件,并希望人们能成功。”

三、“扣”层次,议论据

层次理出后,我又激发学生:“大家再帮我出出主意,我们学习的第三步是……”一些机灵而嘴快的学生,还没等我说完就抢先道:“扣层次,理论据。”“这次我们是‘三扣’了,只是论据比较多,不能只靠‘理’,得靠大家共同来讨论。”“对,那就叫‘议’吧!” 又一学生献计道。我立即给予赞赏:“这个动词用得太好了,不但把我们所有讨论的人都包含进去了,而且把我们这一步学习方法也点活了。现在就请各学习小组照刚才的方法共同议一议,找一找作者第二部分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由于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大家的思维都显得非常活跃。各组不仅讨论得快,而且都争着发言。整理出的层次是:第一层用“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说明“天资”是客观存在的,谁也否定不掉;第二层引用“囊萤”等故事说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第三层用自己亲身经历说明机遇有时很重要;第四层用韩愈的名言说明勤奋的重要性,引用王国维对成功必经的三种境界阐释,并指出其疏漏,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

四、“扣”论据,话论证

学生各层次的论据议出后,我又进一步启发道:“我们学的是议论文,从议论文的三要素来思考,大家是不是还有什么方面没有考虑到?”“论证方法!”有学生不假思索地说。“那么我们这第四‘扣’,也给它取个合适的名字。”这一次大家都有经验了,既注意动词的搭配,又注意避免用词的重复,是一次性到位“扣论据,话论证。”我又当即给予了褒奖:“这个‘话’字用得妙啊!既说明了我们论证方法可以直接从刚才找的论据中‘话’出论证方法,又体现了命名时用词的变化。那么,大家再共同‘话’一‘话’《成功》这节课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眼看发言的机会不多了,一些还没有发言的同学,再也顾不上什么课堂秩序了,纷纷抢着说,整理出来是:第一层“天资”方面重点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第二层“勤奋”方面先举例论证,后道理论证;第三层“机遇”方面先道理论证,后举例论证;第四层主要是道理论证。

第9篇

【关键词】主体间性理论;思想政治工作;运用;问题

主体间性理论既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不能一味沿袭传统的、惯性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必须抛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真正从内容、手段、方法、载体、环体等方面进行一体化的改革和创新,使学生感受到从所未有的新颖独特,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并自觉地参与到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悄无声息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具体地说,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切忌只重工作目的性而不考虑方式方法,始终坚持平等对话原则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非常注重目标的达成度,甚至忽视了手段和方法的适宜性,以致于出现了事与愿违的后果,并未实现预期的目的,“劳而无功”却在社会、学校“背”上骂名,最终呈现出学生不满意、党委政府不满意的状态。如何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一方面,讲究工作方式方法,注重教育情境创设。方式方法上要讲求“外虚内实”。表象层面上不能显得目的性太强,“昭然若揭”,“有意”惹起学生的反感,从内心产生抵触情绪,失去了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骨子里面确实有工作的想法和目的,绝不是简单、单纯的交流聊天,承载着应有的责任和使命。要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核心就在于教育情境的创设,教育活动的精心策划。经过精心设计的情景是雅致的,经过精心策划的活动是巧妙的。既能实现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学生的警觉和反感,取得教育者的水平和艺术。另一方面,尝试师生交往对话,营造平等和谐氛围。对话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对话的前提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格上保持平等。要坚决革除传统模式下教育者“高高在上”,开展工作“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受教育者被“虎视眈眈”“众目葵葵”,大有“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的架势,营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往对话的基础。因此,双方要以平等的姿态、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忘却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尊卑,彻底抛弃“不愿谈”“不敢谈”“不能谈”的心理障碍基础,从心底里把对方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亲人,真正朝着师生间无所不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状态和境界。

二、切忌只顾把控话语权而不契合学生实际,始终坚持互动交流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到话语权的把控。正确的一方把握了话语权,就让正确的思想得到不断的传播,延伸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效果;相反,如果错误的一方把握了话语权,就让谬误的观念象疾病一样流传,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效应。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的把控不应凭借教育者的优越地位,而是靠要讲究艺术和技术的。一方面,要用以知识为基础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难做,一味只采用传统的灌输方式,效果不理想,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既要发挥传统方式的积极作用,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还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格魅力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刻和持久的。因此,教育者自身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尤其是熟练地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能够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得到学生的信任和佩服,做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而且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模范地做到,自觉地把自身塑造成为学生学习的标杆和示范,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的实际为工作出发点来“取悦”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地强调教育者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很少兼顾到受教育者的实际和需要,工作开展起来不能契合学生的内心想法,得不到学生的有效支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行其道”,成了两条“平行线”,不能产生“交集”,更无从去谈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不能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实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以急,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自然得到学生的支持和欢迎,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必然“水到渠成”。

三、切忌只重单方面主导而不调动学生参与,始终坚持合作教育原则

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学生接受信息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形式,来源渠道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加剧了其个性的形成和独立的意识,对人生、对社会有了他们自身的认识和看法,而且轻易不受成年人的左右。但毕竟学生的认识和看法不会完全成熟和正确,教育者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成熟和成长。一方面,要变“单主导”为“双参与”。“互动”才可能“和谐”。社会学上的“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众之间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既有积极的过程和结果,也有消极的过程和结果。当然,消极的过程和结果不是人们所要追求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只有双向互动,并产生积极的结果,才是工作追求的根本目的。所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抛弃传统的“教育者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性模式,转而谋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参与,调动两个积极性,共同致力于育人和成长的目标,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愉快地实现工作目的。另一方面,要变学生“被动”为“主动”。传统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就渐渐失去兴趣,教育过程就完全演变成了教育者个人在唱“独角戏”,“台下”的观众都“心不在焉”,无论多么“精彩”都不会获得“观众”的掌声。而主体间性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学生)都处于主动地位,只有双方共同主导才能完成整个教育过程,期待出现预期的效果。所以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把学生摆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发挥主人翁的作用,把教育的目标变成自身成长的需要,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从而把教师的职能从过去的强行灌输转变为指导引导、营造环境,由过去的“绞尽脑汁”要学生接受转变为现在的“心情舒畅”地保驾护航,学生自主地吮吸成长需要的“乳汁”。

四、切忌只顾一意孤行而不考虑学生感受,始终坚持沟通理解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触摸(及)人的灵魂的工作。要改变学生的思想、净化学生的灵魂,必然要顾及学生的感受,切不可仍然效仿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我行我素”,只有求得师生之间的价值或者观念的共识,开展起工作来才会得心应手。一方面,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避免“独断专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讲求教育者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而不是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则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主张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摸清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开展工作才是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摸清学生情况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是摸清情况的有效路径和最佳选择。教育者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学生一线,和学生打成一遍,做学生朋友,与学生交心谈心,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掌握开展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做到工作决策有依据,工作措施很科学,实施起来具有针对性,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呈现出来的效果令人满意。另一方面,要善于换位思考问题,考虑学生感受。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站在教育者角度思考问题,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则主张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即人们常说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既然学生成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必须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开展工作的措施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主动争取学生的参与,主动邀请学生的配合,主动赢得学生的支持,师生齐心协力,并肩战斗,轻松愉快地“走完全程”,顺理成章地到达“幸福彼岸”。

参考文献

[1] 周先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为必然[J].前沿, 2010(07).

[2] 熊宝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路径探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0(10).

[3] 陈倩.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探究[J].科教导刊,2010(03).

[4] 李小红.主体间性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9).

[5] 张法成.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理论基础[J].中国建设教育,2011(07).

第10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

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上提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事关民族兴衰和国家前途。”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核心价值观是特定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和遵循的行为准则。清华大学学院欧阳军喜教授认为“核心价值观能否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共识,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核心价值观本身是否符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是否植根于传统文化,是否体现民族特性;二是核心价值观本身是否科学先进,是否顺应了世界潮流,是否反映了本民族的前进方向。”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表达形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具体要求的指引之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重新审视。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倡导血亲人伦、修身立德、理性入世。其中心思想包括礼、义、智、信、忠、孝、廉,思想核心为“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凝结中华民族文明的精神内核。

一、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看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流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流。以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西汉以来,儒家经学以强势之姿成为主流的文化意识形态。不论是皇权统治还是民间维系社会都以儒家经学作为价值标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发展驱动力。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必须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必须是对中国优秀价值理念的概括和提升。

二、以儒家文化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容

儒家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远流长。国家所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述。“文明”、“和谐”、“公正”、“友善”等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一)以“入世”、“求实”之道坚定大学生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教育

纵观中国历史,从先秦诸子百家到程朱理学,都在强调一种信仰的追求。特别是儒家强调“入世”,强调个人理想要以政治信仰为背景,而个人理想的实现要和国家社会的诉求一致。儒家文化是一种非宗教而胜于宗教的文化力量,它对于理想信念的无限追求从没有停息过。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信仰”、“信念”的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以“乐观”、“鼎新”之义丰富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指各民族历史地形成的体现民族生存发展规律,反映民族根本性格,具有普遍渗透力的全民族的主体意识和主导精神”。“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中华民族在抗争与发展的过程中早已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认知。这种以爱国为基础的民族认知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和民族自信的来源。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同时,中华民族不断结合时代特征,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特质形成新的思想体现了时代特征的精髓。

(三)以“修身”、“仁爱”之礼深入大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教育

道德修养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是长期形成的道德情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我国自古以来长期重视道德修养对于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儒家文化更以“仁”为核心,提出德政的主张和礼乐的教化方法,建立了一套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深深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

三、以儒家文化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吸引力

教育效果通常通过“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共同作用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显性教育方面除加强思想政治课教育之外,也可以整合多种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中外文学名著鉴赏、社交礼仪等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育形势。在隐性教育方面儒家文化在第二课堂层面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打破理论灌输式教育模式,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活动大力提倡社会志愿服务。这种包含“文明”、“和谐”、“友善”内涵的践行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到实际行动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儒家文化重视环境对于人影响,建立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是儒家传播文化主要目的之一。大学生最常接触的“环境”就是校园,而先进的校园文化正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有益环境。家是儒家最主要的归宿,作为载体把文化、思想、礼仪、教育都最实际地落实下去。每一个大学生都出自一个家庭,将来也必将组成属于自己新的家庭。这是儒家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J].高校理论战线,2004(12).

[2] 井中雪.论政治信仰[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 张岂之.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流[N].北京日报,2009-6-1.

第11篇

关键词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 供给侧改革 问题意识 光明网

分类号 G250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02.009

Abstract Guangming Net is “one of a few keys” in the mainstream media, and its “theory” and “academic” column is a sample of the Chines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status. Based on this column, this paper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library scienc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needs the supply side reform, and the supply side reform boosters the ascension of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quality.

Keywords Library scienc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upply side reform. Problem consciousness. Guangming Net.

0 引言

“光明网”与“人民网”“新华网”等一样,都是中国社会科学主流媒体中的“关键”媒体,其中,备受中国人文学界与社会科学界(学界也称之为人文社会科学界)关注的两个专栏“理论”与“学术”具有三大特点:①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是中国人文界与社会科学界最坚强的思想阵地。②具有强大的学术力量,代表中国人文界与社会科学界最高的学术水平。③具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依托“母媒体”强大的技术力量。所以,它们可作为考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状况的优质样本[1]。这两个专栏对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研究起着学术“标杆”“旗帜”与“灯塔”的作用。

在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供给侧改革”时代,“光明网的精神”就是人文社会科学供给侧改革的精神,是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者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光明网”创新理论文章的阅读分析、比对以及数据处理,我们认为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领会“关键”媒体的精神,即图书馆学“领头羊”要有供给侧改革的学术思想准备与实践:图书馆学必须经历供给侧改革的洗礼。(2)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诸如制度建设、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理论宣传、研究课题动向的把握与评价体系的跟进,将大有作为,并给图书馆学界的“把关人”“关键少数”以及一般的理论研究者提出“精准”的要求,不会给太多试错机会,否则,必定带来社会争议,如“试座惹争议”[2]。因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工作面临着公众的监督,不能给以太多“试水”,要有“精准”设计。(3)图书馆学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对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者最大的“刺激”是:问题意识的品质必须提升。这不仅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而且是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提升,进行图书馆学供给侧改革的终极目的之一。问题意识品质是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形上概念”。图书馆学界应抓住这个机会,真正起到引领“问题意识品质提升”的关键作用。

1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必须经历供给侧改革的洗礼

理论创新只能保持一定范围与一定时间内的“自由张力”,但不能大范围或长期处在“无序”“自由”钐。任何“学术民主”“学术自由”“学术争鸣”“学术试错”要基于一定的限度与原则。在这个限度与原则下,任何一个学科很难弃绝它的传统,很难抛弃固有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式是一把双刃剑,其中包含着宝贵的文化传统,也隐含着束缚人民心智手脚的陈规陋习。

当今的图书馆人处在大数据时代,面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代格局,面对着“不确定的世界”,面对着社会群体对图书馆学界提出的“精准”要求,当今的图书馆学界在时代的洪流下同样面临着供给侧改革的挑战,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也必然是时代的选择,经历供给侧改革的洗礼。

当前图书馆学需要更加灵活,更加紧扣时代主题,更能反映社会需求,在学术经营上更加高效。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学不可以“按兵不动”或沿袭以前的习惯与传统。如果当今的图书馆学界还把主要精力放在论述诸如“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等问题上,在供给侧方面不作为,图书馆学界仍将在“黑暗中徘徊”,仍将守持着陈规陋习。如果图书馆学不进行供给侧改革,进行问题意识品质的提升,几代图书馆学人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将无法在短期内有效提升,图书馆学科只能停留于“自生与自灭”的状态,甚至停留在“落后”的状态,或者走向“反方向”。

2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的学术追求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占领图书馆学的“制高点”,抓准图书馆学的发展方向。图书馆学供给侧不改革,图书馆学科将付出沉重的“机会成本”。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成本中,图书馆学利益诉求这一“机会成本”是图书馆学发展最大的成本。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的追求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在“互联网+”时代,探讨图书馆学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我们需要论证的是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阐述在网络时代、社会转型期,社会更需要图书馆学这把“交椅”。在理论创新研究中强调中国图书馆学的存在与发展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图书馆学合法性的进一步证明包括图书馆学在“互联网+”“大数据”“社会转型期”“业务外包”时代的逻辑支撑、发展价值、新境界开拓等的问题探讨、逻辑与实践证明。在当下或未来,中国图书馆学界需要把图书馆学的“责任田”耕好,需要论证“去图书馆学学科化”的危害,并坚决与“去图书馆学”作斗争。

(2)在社会转型期,增强图书馆学的合法性资源。我们需要探讨在大学教育、期刊建设、理论实践等方面增强图书馆学资源的必要性,大力培养理论创新性人才和图书馆网络管理人才,从“做大做强”图书馆事业的角度出发,增强图书馆发展趋势前瞻性的探讨。

(3)增强图书馆学的社会性作用,以得到社会认同。图书馆学界要厚植于中国国情,汇聚磅礴的力量,重视图书馆学在社会各界的学术话语权,增强公信力,加大学术关注度,让全社会认可图书馆学的专业人才。“图书馆学界要事半功倍地讲好图书馆故事”,把图书馆事业这个“蛋糕”做大,让人民群众普遍尝到图书馆服务于社会的“甜头”,增强图书馆学创新理论指导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成就感,这样才能在公共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让普通公民增强汲取文化的获得感。

当前图书馆学供给侧改革的攻坚点在于:(1)不断推动本学科的理论创新,完善理论创新体系。(2)结合时代背景,加强图书馆学科的专业特色建设。(3)推动理论话语权到传播话语权以及教材话语权到课堂话语权的转化。这三个方面是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提升的“剑指”。图书馆学界并非无事可做,相反任重道远。要从理论到实践论证“去图书馆学学科化”行不通,在社会转型期中探讨图书馆学存在意义、学术资源丰富以及如何提高公信力、话语权等问题。这三个方面的“反方向”最大的危害就是,图书馆学界失去发展机会,其中最大损失就是,图书馆学界失去问题意识品质提升的机会,俗称“找不着北”。

3 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创新过程不可能走出“独立行情”

要坚决反对意识形态的泛化与过度化现象再度发生。在图书馆学中,有的专业领域与意识形态存在直接关系。有的离技术较近,渴望汲取西方优秀的科学技术知识的精髓。虽然西方的人文学与社会学成果不能“一棍子打死”,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做好甄别、批判与消化工作。事实证明,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离不开西方图书馆学理论,比如公共图书馆学理论、大数据处理技术,等等。但这些成绩远远不够,我们需要超越、发展,尤其要在人文学与社会学主体领域多下功夫。

但作为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与科学技术学科“混合体”的图书馆学理论,其主体实质上是社会科学,不存在绝对自由。理论创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人文社会科学不存在“要不要把握政治方向问题”,存在的只是“政治方向是否正确问题”[3]。

中国社会科学的当今状况可以用“命运共同体”进行概括,是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学科的真实与客观的写照(见表一)。所有社会科学在“命运共同体”中都要“一荣俱荣”,中国图书馆学人难以逃脱这一“宿命”。

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人们通常把科研队伍分类、社会科学类、科学技术类三类。从学科性质角度看,中国图书馆学的主体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是“问题集”。本文着重探讨图书馆学界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问题。在这里和其它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一样也必须探讨生存与发展问题,比如学科是这样[4],经济学、历史学、史学也是这样。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中,图书馆学的社会科学类问题不可能走出“独立行情”,不可能与其它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脱轨”,比如图书馆学不能与政治学、经济学“脱轨”。我们必须把它放到整个社会科学大环境中去考察。

4 没有“压舱石”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注定要消亡

图书馆学中的人文研究与社会研究的“压舱石”,是图书馆学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这一“压舱石”的基本原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对立统一规律。它的灵魂就是问题意识、领域研究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等等[5]。

首先,没有“压舱石”的图书馆学中的人文研究与社会研究,注定要做“时尚的囚徒”。从总的趋势与发展来看,中国图书馆学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也存在阶段性问题,甚至存在很严重的极端性问题。“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这句话从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来看是对的,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有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某个时期,图书馆学如同其它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出现了“信马难,行马更难”的阶段性现象。在某个时段,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有更多机会进行“渗透”。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来形容当今图书馆学某个时段的现状一点也不为过,比如,在整理图书馆学中的学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图书馆学中的学派重大成果较少[1]。基于光明网“理论专栏”与“学术专栏”的阅读分析,笔者认为,从学术研究行为角度来看,靠“粘贴”“嵌入”“偷运”的模式发展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方向必然走向末路。这些错误的思想包括:不认为是图书馆学理论学派的指导思想;否认图书馆学理论思维的价值。

其次,没有创新的图书馆学没有前途可言,没有“压舱石”的图书馆学注定要消亡,就容易做“时尚的囚徒”。这些时尚的“囚徒”包括:(1)西方人文主义的“囚徒”。例如,有的学者做了库恩“世界三”的囚徒,认为“世界三可作为图书馆学的哲学思想”,妄想用“信息”概念的“奇异性”与“歧义性”来对抗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x;有的学者做了西方“人权”“女权”“平等”学术思想的奴隶,用这些概念来诠释与指导当今图书馆事业,“创新”出“自由图书馆学”。这些时髦的学说在某些时段很有市场。有的学者“中毒”西方人文思想太深,对中国的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持“悲观论”。(2)西方科学主义思想的“囚徒”。有的学者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图书馆学所有的问题。作为过程的技术很有必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如果不顾自己的研究领域,不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强调中国图书馆学“精确”“数字化”“量化”,过一段时间,那些靠“记忆”与“师傅带徒弟”的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将因学术体制问题而面临着消亡,比如古籍整理专业。(3)的“囚徒”。我们不能用“电子阅览室的消亡”来否定电子阅览室的历史功绩。(4)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囚徒”。这些理论看似时髦,但往往因为“割裂”与“孤立”的看问题,注定包含着不为图书馆事业的实践所接受的一些错误认识。

在“网络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公共体中”,仍将是图书馆学的“压舱石”,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6 供给侧改革能够助推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的提升

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都需要“供给侧思维”,“供给侧改革”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思维和理论。中国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仅仅有理论创新是不够的,还需方法论的创新。“供给侧改革”为图书馆学方法论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

综述上文的分析,中国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的主流思想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对立统一规律。基于这样的认知,那么,可以认为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的提升要达到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贯彻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主流学术思想灵魂,并具有时代意识、问题意识、领域研究意识、创新意识与实践意识;二是丰富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发展的学术流变史,并全面提升学术思想层面的品质,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高理论与本土实践的创新水平,强化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1 ] 张瑜.《新华文摘》关注的图书馆学学派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5(6):98-108.

[ 2 ] 李攀.南京大学图书馆“试水”微信预约选座惹争议[N].中国青年报,2016-04-17(2).

[ 3 ] 高校理论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高校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13)》摘要[N].光明日报,2014-12-08(11).

第12篇

除了本职工作以外,我还要做一大拨科研。帮教授们查资料,研究病例这样的打杂必不可少,参与各种临床试验也是常事,此外,我们住院医隔一周会有一个英文文献汇报,我要搜索并阅读一二十篇英文文献,并做成PPT。为了自己的前途,我还要抽空写点论文出来去投投稿。

理论上来说,在三年相关科室的住院医轮值之后,我就成了总值班。总值班的意思就是总在值班,一次24小时,两天一次,要管病房的所有事情。

结束“总在值班”之后,继续轮值一到二年,再通过几个挂倒一大片的考试,就能成为主治医生了。主治医生之后至少五年,才有可能成为副教授。但那时候我会发现,不管是总值班、主治医生还是副教授,我的薪酬都没有任何变化……

对了,我现在月薪7000多,年终会有一点年终奖,我们的收入在住院医中已经很高了,有的医院的住院医月薪才2000多(当然,当了主治医生以后,他们的薪酬涨得也多)。灰色收入这种事,我这种级别的完全轮不到。至于帮人挂号了,那算什么“隐形福利”?所有亲朋好友的亲朋好友都来求我帮着挂号,弄得我都特别不好意思。

最近,我的心情很不好,每天在急诊科看到的都是人类最丑恶的一面。病人吵闹的最多的就是需要病床,但医院早已经没有空床。曾经有病人家属鼻子贴鼻子地对我怒吼:“你不给我解决床,我就把我爸扔这儿,死了你负责!”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弱弱地说:”第一,木有空床了;第二,床神马的,真的不是我管。”换来的回答是“就赖上你了!”。

我认为这和沟通技巧没有关系。根本原因在于病人不了解医疗体制,他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以及医院是怎么运转的,所以出现任何困难第一反应就是指责医生没有医德。

被吼事小,还有被捅的。但温岭杀医案的民众反应令我心寒,微博不说,即使是清华水木这样的“高知”论坛,支持医生该死的也是占大多数。中国大部分医院是自负盈亏的,而很多药的定价高也不是医生决定的。而且,如果中国医生都早九晚五,一周休息两天,医疗体系早就崩溃了。

唉,还是说件别人不开心的事情让我开心一下吧。

第13篇

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对水疗的作用有不同的理解:

北美和中欧国家:放松休闲

拉丁地区:治疗作用

亚洲地区:接近大自然

雅漾活泉水对皮肤的神奇护理效果,最早于1736年被发现。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一匹深受皮肤疾病困扰的白马受着直觉的指引,找到了一眼活泉……在泉水中浸浴过数次之后,它的皮肤不再瘙痒,其它病症也神奇地消失了……这眼活泉就是在山里经历了长长的旅程之后,从雅漾村庄发源的雅漾活泉水。

历史的见证

雅漾源于法国西南地区塞文山脉中的一个古老的小镇,每一滴泉水都在数亿年形成的地层中缓慢流淌50余年,充分吸收岩石和土壤中的矿物、生物活性成分后,终于源源涌出。雅漾活泉护理中心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1743年,在雅漾活泉泉源处,建立了第一个水疗中心。

1871年,著名的芝加哥大火后,美国政府特请求法国政府将雅漾活泉水装瓶运至芝加哥以护理大量被烧伤的病人。这是史上关于雅漾活泉水出口的最早记录,证明那时活泉水的声誉已不仅限于欧洲了。

1874年,法国政府正式承认雅漾活泉水的功效,并授予“公利益”称号。

1975年,皮尔法伯集团收购了雅漾活泉,以其制药集团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强大的科研力量,制定了全面而长远的研究计划。

十多年间,法国雅漾皮肤学护肤研究室与全球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近30篇论文,以确切的疗效和科研结果说服了全世界包括皮肤科医生、生化学家等在内的众多专业人士,赢得了广泛的信任。今天,雅漾活泉护理中心是法国两大皮肤病水疗中心之一。皮肤病患者必须持皮肤科医生处方才能接受治疗, 并且三周的治疗费用可由法国医疗保障体系报销。2004年,随着前来接受护理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多,雅漾活泉水疗中心因而扩建,将接待能力增至3000人以上。目前虽仍以欧洲患者为主,但已可常常见到亚洲面孔,尤以日本皮肤问题者居多。可见,雅漾活泉水的功效在日本也早已是家喻户晓。

雅漾活泉护理中心,特为中国小患儿提供全面的免费治疗与体验

自2004年开始,皮尔法伯中国每年邀请一位中国特应性皮炎患儿前往法国的雅漾活泉护理中心接受免费的护理和治疗。21天的疗程结束后,各位小病人的皮损均有了很大改善,瘙痒明显减轻。不仅充分验证了雅漾活泉水对于皮肤的舒缓、抗炎症的作用,更使得中国的皮肤科专家们相信,这种新兴的皮肤护理方法是科学、安全、有效的,并且可以减轻皮肤对激素类药的依赖性。

从2004年至今,已经有16位来自中国的皮肤病小患者在雅漾活泉水疗中心得到了完善的治疗,且在回国后恢复了原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生活。

2016年,宁静优美的雅漾活泉护理中心又迎来了三位可爱、活泼的小朋友……皮尔法伯公司今年邀请来自上海、广州和沈阳的三位特应性皮炎患儿,以及他们的妈妈和主治医生们一起前往法国雅漾活泉水疗中心,接受为期3周的免费护理与治疗。三个孩子都是自1岁起便开始出现皮肤问题,面部、颈部以及全身都不断地发疹,皮损处剧烈瘙痒、肿胀,且伴随结痂或鳞屑,病情反复发作,痛苦难堪。此次来法国就诊之前,几个小朋友的家人都曾遍访名医,走遍全国的各家著名皮肤科医院,中医、西医皆有尝试,激素类、非激素类,吃的、喝的、擦的……当前的治疗方案几乎全都尝试过。多年来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始终不见好转。当皮尔法伯中国的医学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联系了他们的主治医生,并邀请孩子和其家人一起前往法国进行为期3周的免费活泉水疗。当我们在法国见到他们时,几位小朋友经过3周的全方位治疗,康复状况十分良好,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已经有较大程度的好转,身上的抓痕也基本恢复。与此同时,他们也早已和水疗中心的其他小朋友们打成一片,开心地享受着在这里的快乐生活。

相信通过本次的亲身治疗与体验,神奇的雅漾活泉已经帮助小朋友们极大地减轻了多年来的痛苦,也祝愿他们的未来充满着希望与幸福!

零污染的自然环境

雅漾小镇坐落于法国南部塞文山脉,四周环绕着原生态自然环境。小镇俯瞰朗格多克,濒临地中海,自然环境被严格保护并监控。自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和迷人景观都得以完整保存。

雅漾活泉水的作用

・ 减少刺激

・ 舒缓肌肤

・ 增强肌肤耐受性、降低敏感度

・ 抵抗自由基

・ 恢复敏感皮肤的生理平衡

雅漾活泉水的矿物特性

雅漾活泉水位于法国朗格多克自然公园的中心,无污染的自然环境被严格保护并监控,每一滴雅漾活泉水都在数亿年形成的地层中酝酿了至少50年,在地下1500米的非凡生命之源充分吸收岩石和土壤里珍贵的矿物质和活性成分后喷涌而出。

・ 独特天然品质

・ 低矿物含量:266毫克/升

・ 均衡适宜的钙镁离子比例2:1

・ 富含二氧化硅:10.6毫克/升

第14篇

临床诊断时的误诊,是国内紧张的医患矛盾的一个触发因素。如何让全科医生、刚毕业入职的新医生,在面对患者时,给出更科学准确的判断、更合理与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成为降低临床误诊率、缓解医患矛盾的关键。

在国内传统的看病流程中,患者往往在千方百计挂号、焦虑地来到主治医生面前之后,通过简单描述,或者附加医学检查,然后等待医生的“宣判”。医患之间,并没有足够的沟通时间,导致信息不对称,况且医生水平、经验参差不齐,再加上部分疾病的复杂性等,种种因素叠加,误诊自然发生。

关于临床误诊率的统计,尚没有相关部门权威数据,但国内医疗行业的共识是30%左右,其中,鼻咽癌、白血病、胰腺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平均误诊率在40%以上;肝结核、胃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等肺外结核的平均误诊率也在40%以上。

四川华西医科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几乎每个年代都选取几千个样本做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即便诊断技术在快速发展,临床误诊率依然在30%上下。

事实上,100%的诊断正确率基本不存在,即便是发达国家的医生,也有一定的误诊率。如何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率?

在人的学习与认知能力有限的前提下,人工智能技术被寄予厚望。2016年12月21日,海虹控股(000503,SZ)在海南省海口市预了其第一款智能医疗产品――“海虹智能医疗项目”,这是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形成的一套综合性智能辅助医疗系统。

“智能医疗可以让基层医生减少一些低级错误。”海虹控股大健康事业部副总经理张运江对《财经》记者分析。

按他对海虹智能医疗系统的分析,这套系统可以毫秒间为医生推荐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果其所在医院是签约医院,还可以给出所在医院的最优治疗方案。

一个名医,需要倾其所学,用积累了几十年、成千上万的病例经验,才能对疑难杂症短时间内作出判断、给出诊断,智能医疗系统如何在毫秒间达到名医的决策水平?

当医生在系统中输入患者个人信息后,人工智能能在瞬间给出最佳的诊疗方案,得益于系统背后庞大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病案、教科书、文献、专家共识等六大数据、知识与经验。

可见,足够数据量的病案是关键。“全科医生与刚毕业的医生,在临床诊断时最需要的并不是那些顶级三甲医院的治疗方案,反而是一些疾病的诊疗标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主治医师姚彬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他曾经试图构建一个辅助诊疗系统,但受限于数据量与技术,未能成功。

海虹通过为国内众多城市进行的医保智能审核服务,积累了对病案审核、判断和分析的宝贵经验,通过人工智能系统的发酵,衍生出大量基于循证医学的诊断、治疗信息。

现实中,三级甲等医院往往可以接触到美国最新的治疗方案与技术,甚至可以同步获得新药;然而,二级以下的医院却往往滞后一大截,不仅如此,对这些医院的医生有指导意义的教科书与疾病诊疗指南,也常常滞后于最新的技术与诊疗方案。

将大数据、深度学习、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相关的技术,应用于疾病诊断与治疗,国外的科技公司早已布局。

微软开发了一个能够“消化”每年发表的所有论文的机器学习项目Hanover。Hanover正在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Knight癌症研究所被投入使用,在自动分析研究论文中的数据以及临床试验、影像学诊断报告、电子医疗记录的基础上,寻求能够有效治疗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药物、预测药物的有效性,并为病患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今年8月,IBM宣布经由纪念斯隆・ 凯特琳癌症中心训练的Watson Oncology系统(Watson肿瘤解决方案)进入中国,在国内已有21家医院计划使用。

第15篇

10年的时间,他由一名普通的住院医师成长为可以独立开展一台脑瘤手术的神经外科专家,在工作的闲暇时间他还攻读了首都医科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然而,在反思十年工作生涯的时候产生了迷茫,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医学人生将何去何从。

刘伟明说他是一个想法很多的人,而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之下,他能做的就是为病人做手术、写总结,做的不错的话也就是发现几个典型病例,发几篇论文罢了。这远不是他所想要的生活,他希望自己能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不满足于现状的他希望有所改变。

就在刘伟明徘徊思索之际,一次偶然的机遇,他结识了德国著名精神外科专家巴特莱菲。这位来自马尔堡大学的教授带给刘伟明很多新奇的思想,他告诉刘伟明,其实有很多疾病用目前的手段治疗还不如放任不管,即“放弃疗法”。刘伟明最后决定去外面的世界感受一下不一样的医学氛围。

当时,国外的医疗水平让刘伟明十分震惊,代表中国精神外科领先水平的北京天坛医院精神外科,与德国同行之间的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手术导航技术,2005年的时候,他们那边几乎每一台手术都要用,但是我们即使现在也没有普及。”刘伟明感慨地说。

国外游学的经历让刘伟明接触到了一个名为“循证医学”的概念,这是一门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治疗措施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卫生方案、决策的确定都应遵循客观临床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我们确定患者术后的治疗方案,通常是由主治医生的临床经验来确定,而循证医学则强调尊重最佳科学研究的证据。”刘伟明说。循证医学的概念提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目前正在临床医学领域内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循证医学立足临床医学,也就是非常重视临床治疗中同类疾病的数量,这非常符合中国病人基数大的现实情况,这是中国发展循证医学的一个优势。

为了推广循证医学,首先要先让医疗工作者们接受这一新的理念。为此刘伟明参与主编了《神经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这是指导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手册,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类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而这也是他推广循证医学的一步。

“在医学界,西方对中国一直存在些歧视,即使你做的研究已经非常出色,想让国际同行向你竖起大拇指也非常困难。”刘伟明说,首先是因为我们整体的水平跟他们相比的确存在不小的距离,其次我们的研究方法或者判定标准与西方并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