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学课程论文范文

数学课程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学课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数学课程论文

第1篇

一、开展《标准》专题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为推动高师数学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首先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师院校教师在头脑中要时刻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高素质的教师,要改变别人,必先改变自己,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师的自我定位应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应从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形式从封闭式转化为开放式的三个转变,只有进行观念的充分准备,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才能在教育环境中掌握好方向。其次是组织学生学习《标准》理念、课程目标、评价方式,开设《标准》专题学习并积极开展讨论,分析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角色、能力、工作方式、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数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结合《标准》改革《教法》教学内容

1.结合课改,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

数学和数学教育都在不断地发展,教法与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还不很协调,有些教学内容陈旧,未能与当前的思想观念、生活实际和学科的发展同步,没有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理论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应走出课本,在保持《教法》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增加数学教育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该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状况,形成较为先进的数学教育观念。同时特别要联系目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实施现状,介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法》要在学习《标准》的前提下,开设中学数学发展的专题课程,明确符合时展的课程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紧跟时代的要求,实行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的开放,建立开放型知识结构。

2.对《标准》新增内容进行研究

新的中学数学课程在内容上有了重大的变化,突出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标准》强化了概率统计,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有些具体内容在教法课程中从未涉及乃至现行的高师数学课程中较薄弱和不能完全覆盖。如,算法、框图、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开关代数与布尔代数、优选法与实验设计、风险与决策、数列与差分等[1],结合其高师专业课程的相应改革,专门补充讨论新增内容设置原因,正确把握《标准》对新增内容的定位,并对其教法及相关问题开展讨论研究。

3.调整教学顺序

《教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开设的,通常是先学习了解研究对象、任务、特点,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讲教学原则、逻辑知识和教学方法,最后介绍中学数学教学工作[2]。如果先让学生明确中学数学教学应做哪些工作,再介绍做该工作具备的知识、原则、方法,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素质与课改要求的差距明显显露出来。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要具有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其变化的实质就是教法、学法上的改进,教法与学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许多有效的学法正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高师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高师生经历“大学教法—学习方法—中学教法”的过程,作为《教法》课,更应该在新的教育教学观指导下从“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中解脱出来,运用探究、参与、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从被动听、做笔记、围绕解题、练习、考试关心分数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转变。1.强化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面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选取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引导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分析常规教学模式,并探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探究式数学教学、数学质疑教学模式、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型数学教学模式整体教学与范例教学)[3];学习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深入学习分析案例中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既可体现学科特点,又可将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知识运用其中,学生又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创造性地获得学科教学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决策能力,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充分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观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未来教育教学的反思精神,发展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使他们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进而形成一定的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2.加强分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标准》提倡使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体会信息技术不仅作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更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加强实践环节中的理论分析和技能培训

《教法》课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师范性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技能。然而,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要体现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就应该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机制,创设一种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活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开展合作交流的研究性活动中把握数学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然而,长期以来,《教法》课重理论轻教学技能训练,同时大学在追求学术高品位时,不可避免地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因此,教法课程必须由重理论轻技能转向借理论促技能,并将其作为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其理想的改革方式是实行开放式教学,发展专业发展学校,让学生经常到中学去见习,参与教研和教改活动,尝试教学设计和实施。这是一种互惠的行动,它不仅有利于大学教师、学生和中学教师双方的专业提高和发展,而且对师范生的知识应用和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但由于教育体制和条件的限制,这种方式难以实施。因此,在目前的状况下,只有加强和改进教学活动,活动始终以尝试教学设计、模拟课堂教学为中心,同时兼顾专业和技能的训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个人的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具体做法:改变将《教法》课与试教课分离的现状,在《教法》课学习理论的同时,就开始分小组对中学的典型课题进行试讲,小组既作为教学基本功训练小组,又作为学习理论小组和反思研讨小组。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下形成一种合作交流、相互切磋、共同发展、和谐统一的学习氛围,增进知识的应用,在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对理论的认识,继而在以后的全面试讲和教育实习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反思阶段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矛盾与分歧,例如结合《标准》理念,分析《标准》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以及不足等,提出研究探讨课题,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能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式和手段,善于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既能从事数学教学又能从事数学教育科研的高质量的数学教师[5]。

五、实行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教学观念、内容、方法的改革,《教法》所采用的传统的一张考试卷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已经无法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效果,因此,评价内容和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完善。一方面,利用多渠道多种方式评价,如采取笔试、口试、教学研究小论文三结合的方式评定学生成绩,具体可包括课堂讨论、小论文、调查报告、平时作业、动手作业、课堂示范、书面考试等方面综合评价作为最后成绩。另一方面,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平时成绩比例增大为30%,期中和期末各占20%、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等成绩,期中和期末考题改封闭型占主体为开放型占主体,主要考查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平时就积极投入到教法课的学习与活动中,促进教育理论的掌握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初步养成。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强调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与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呢?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

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并声情并茂地说:现在是秋天,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青翠的松树……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同时,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这样美的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起了学生们的审美感,欢悦的笑容在他们的脸上绽开,他们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求知境界。

又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让学生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宽知识面,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形式的整合

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而且可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一位教师以网页的形式设计了如下的学习计划:①播放一十字路口的交通场景,启思:你用什么方法能概括出这个路口各种汽车经过的状况呢?②页面显示:划“正”字统计或列表统计(学生自由选择并完成统计任务)。③集体交流,说说你从这项统计任务中知道了什么?④让学生在网上收集各城市人均收入、各国森林面积等信息,整理数据,自己进行相应的统计,并阐明统计意图。学生在这一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尽情地汲取知识,而且深深地领悟了其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分析和正确对待身边的各种信息,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成果甚是丰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整合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构建,突出认知主体在构建中的作用,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虽然提供了实验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且费力费时。教学中,充分运用CAI演示:用红色曲线表示圆的周长,用蓝色线段表示半径,用黄色表示面积部分,多层次地将一个圆等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一个圆分成很多的扇形,等分的份数越多,小扇形就越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围成的那条封闭曲线就越接近直线,并启发学生想象,分组剪拼操作: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平形四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三角形;还有的把圆剪拼成梯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①所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②它们的长(底)、宽(高)与圆的周长、半径是什么关系?学生迅速就抽象概括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又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育质量。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整合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如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等,让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

第3篇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要求,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在全国十一个省市试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在讨论制订之中。但我们知道: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课程可分为预期课程,实施课程和实现课程三种。预期课程是由国家政府部门和教育专家们制订的,而实施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对预期课程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由此可知,预期课程设计得再理想,如果教师不能按要求去实施,那么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说: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框架,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做认真的研究。

一、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期待

(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去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三)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新的高中课程,具备有多样的选择性,在共同基础上设量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向他们提供侧重于不同方面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有能力胜任不同的课程,既能教基础课程也能教系列课。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还要求教师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

(四)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

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真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分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

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良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

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二)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由于高中教育的普级,大学升学率的提高,读高中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因此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学教学教师极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当代的中学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镇舟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3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框架(征求意见稿)

第4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终身学习,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开放创新。

数学课程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也是数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中心问题。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在全国十一个省市使用,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在讨论制订中,将于2010年在全国实施。如果说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的数学课程改革仅仅是“精简、增加、渗透”的加减运算的话,那么新世纪的这次课程改革则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教学观念上的革命运动。称之为“中国数学教育改革史上的一次”毫不为过。而这场革命能否顺利进行下去,则要取决于广大中学数学教师能否真正明确改革方向,真正理解改革的意义,充分把握新课程改革的体系结构。简而言之,关键在于数学教师们能否顺应改革要求,重新定位,真正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在数学教育教学理念上有一个质的突破。

笔者认为,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至少对我们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与挑战,我们应当认真面对,积极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中去。

一、持续终身的学习理念

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

————选自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

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高度信息化的挑战,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更面着教育现代化的挑战。而作为一名教师,还面临着青胜于蓝的挑战,过去,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教师,而现在的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掌握信息,甚至有时头脑中内存的信息比老师多得多。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阶段性的学习不再使我们永远保持着智慧,唯一的解决方法是必须继续学习,成为一个自觉的终身学习者。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要求,其中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及评价方式都对数学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1、从思维方式上看:要尽快从封闭性思维向开放性思维转化,从习常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转化。

2、从教学手段上看:要逐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把教材具体化、形象化,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3、要高瞻远瞩,多学习理论知识,特别是要重视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4、要注重对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扩大知识面,特别是要注意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学科与数学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尝试进行实践课、活动课、研究课等开放性教学并能及时积累经验,将之持续发展。

5、要多参与课题研究。将自己丰富的教学教育经验向前迈出一步,升华为个人的教育教学理论,再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6、要学会向学生学习,善于接受学生的影响,向每一个孩子学习,把学生看作自己的老师,这也是数学新课程教育观念变革的焦点课题。古人云:“师不一定贤于弟子”,就是这个道理。

7、终身教育的提出同时也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做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价值取向、理想、信仰、道德情操及审美情趣都会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映射到学生的人格世界中去,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形成的“润物细无声”的功能。因此,数学教师人格的不断完善也是终身教育的内涵之一。

二、以人为本的教学行为

古希腊的普罗塔戈(plutarch)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受凯洛夫“自我中心论”的影响,过分关注了学生的共性,过于强调统一,搞大统一、一刀切的流水作业,不仅把学生的头脑当成一个个容器,并且是把他们看成是大小相同的容器,于是注入式、填鸭式教育便是堂皇之举。而其结果却是大大封杀了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令人欣慰的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秉持多元价值标准,而不是整齐划一标准,它所倡导的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其中明确提出了“数学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要求我们的教学应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广大数学教师要彻底屏弃“以本为本”的错误观念,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摆正“全体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提倡人才发展的非同步观,确立数学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自己的路。在实际操作中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创设宽松的教育环境

“一切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大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可以说明:宽松的教育,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民主平等教育,最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师生间的平等自由;师生不再主要精力化在传授知识上,而应该花在帮助、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能自主解决;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练习,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学习,努力实现教学互动的和谐发展。

2、面向全体学生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著名论断,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育不同的学生,让他们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实际上是突出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思想。当然,在高中阶段应更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公正无私的爱心,但事实并非如此,“爱全人类容易,爱每一个学生难,爱每一个差生更难。”这里主要还是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因此,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请让我们一起从“爱每一个差生”开始吧!

3、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这个问题早就在数学教育界中提出、确定,被众多数学教育者不断从多角度多层面加以研究,但总是收效甚微,也许是因为教师的观念陈旧,也许是因为升学制度的牵制,也许是因为评价制度的不够完善,总之这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本文不再展开,而从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来分析,笔者认为必须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数学史教育,这将有利于学生主体人格的塑造;

(2)重视数学的应用价值,这将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3)重视数学问题的开放,这将有益于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4、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教师为主导”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一个教师主导什么、怎样主导,直接影响着能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两者密不可分。然如何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一直极少有人去深入研究,结合数学新课程教学要求,笔者认为,教师的导必须适时、适度,可以精心设计好,可以随机而导、见缝插针,但不管怎样,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体的说,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学生易错处主导,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形成;

(2)在题型转换处主导,加深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在学生易满足时主导,引导学生上进心理的发展;

(4)在思想方法上主导,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能力;

(5)在审美观点上主导,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果说竞争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生存本领(其实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合作则是现代社会更为重要、必须学习和形成的发展的本领。许多走上社会后的中学生、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发现,在工作中,他们缺乏的不是记忆、独立思考、想象、动手实验方面的能力,而是组织、协调、与人合作共同做事的能力,包括说服他人、沟通协商让步的能力。美国著名的卡内基先生通过自己的成功经验发现了一个重要规律: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亦即学习合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切磋、讨论的习惯,让他们学会相互协作。比如:

(1)乐于并有能力帮助他人解疑;

(2)敢于并善于向他人请教;

(3)说话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善于说服他人;

(4)能形成一个自觉的学习合作体。

三、与时俱进的施教能力

由于新课程标准中内容的要求与改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大胆屏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利因子,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开拓进取,提高全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1、把握新教材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学生学起来又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却又增加了一些有广泛应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新知识。因此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比如:对于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才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考试是否需要而作弃取;即使对删去的内容也要仔细分析,有些知识点虽然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体的说,应具备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的能力,有选择课件的能力,有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3、因材施教的能力

由于高中教育的普及,大学升学率的提高,读高中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努力去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4、开放创新的教学能力

数学开放教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数学教育热点和数学教学新趋势,这种教学新模式着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中学生独立意识强,自主需求浓,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显然不能满足这种心理特征,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提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开放创新的实践能力已是迫在眉睫。

(1)要立足学生现实基础,放眼未来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侧重于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走出学校后仍具备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仍具备强烈的学习欲望。

(2)数学教学应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努力向教材外拓宽,寻找并接受有益信息,拓宽视野,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要培养学生打破常规、大胆质疑的创新精神,要鼓励学生不畏师唯师,要善于形成自己的见解,最终拥有数学的创造能力。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数学教师应及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各方面能力,与数学新课程改革共生长,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南照、孙晓云主编.学会求知.北京出版社,1999,9.

2、张维忠著.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9

3、《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数学通报,2002,4

第5篇

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编订组,在分析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现状及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于1995年5月编写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编订过程中,编订组先后三次集中研讨,撰写初稿,召开包括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数学教研员、教材编写人员和中学数学教师参加的座谈会十多次,与此同时各省市也开展了研讨,对《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很多修改的意见和改进的建议。

编订组于1995年8月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了有11个省、直辖市教研员参加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研讨会,与会代表充分反映了各地对《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并进行了修改,会后经过文字加工整理,在原稿的基础上修改成《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送审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送审稿)》)。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1995年10月在天津召开各科课程标准审查会议,对《课程标准(送审稿)》进行了审议,审定、审查委员会经审议认为:

课程标准(送审稿)》符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关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各项规定。从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的现状出发,保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基本技能训练,重视能力培养等优点;针对现行高中数学课程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知识面狭窄、课程结构单一、重视应用不够等问题,增加了逻辑初步、向量、概率统计和微积分初步等知识,将高中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作为必修课,提出相同的要求,作为共同的基础;将高中三年级的教学内容作为限定选修课,分为理科、文科、实科三种不同的类别,规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并选取若干个数学应用专题作为任意选修课,供学生学习选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增加了实习作业。注意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衔接,注意高中毕业生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需要。《课程标准(送审稿)》具有精选传统的初等数学内容、更新知识和教学手段、增加灵活性、重视数学应用等特点;体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这次会议上将《课程标准》改称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经国家教委领导审阅后于1996年5月正式颁发。

《新大纲》颁发后可以供编写试验教材使用,也可以供数学教育研究和各地培训教师使用。

一、新大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回顾近十几年来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变化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国高中数学课程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基本技能训练,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等优点,从而使得我国中学生数学基本功较为扎实,学生整体数学水平较好。但是也应看到,我国高中数学课程还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知识面偏窄、课程结构单一、重视应用不够等弊端。

在分析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的现状和研究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研究小组提出编订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应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精神。数学教学大纲的设计要满足21世纪的社会需要、数学科学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相衔接,进一步实施高层次的数学基础教育。坚持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为他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升入高一级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提高民族素质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制订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服务。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有信心,有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学会数学思想方法,受到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2.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要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充分反映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精选那些在未来社会有广泛应用的、最基本的而且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数学知识作为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高中数学课程应当由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构成一个整体,适当增加数学应用的内容,在安排上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的严密性,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3.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高中数学课实行以必修为主,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根据不同模式的学校对数学课程的不同需要,以及学生毕业后去向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学要求分为几种不同层次。高中一、二年级教学要求基本相同,打好共同的基础,高中三年级有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为分流打好基础。

4.高中数学教学应当充分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以加深对数学基本理论,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培养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大纲的内容

《新大纲》共分五部分,这五部分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测试与评估。

(一)前言

在第一部分之前是前言。前言包括数学研究的对象、数学的地位作用和高中数学课的功能。

这部分是确定高中数学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也是理解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关键。

1.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研究的对象是依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论断提出的,即“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这种提法虽然沿用了一百多年,但还是基本恰当的。它的含义有三层:一是说明数学来源于现实世界,二是说明数学研究的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当中,三是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两个侧面来研究。但是,由于客观事物在变化,数学科学在发展,应该对“数量”、“空间”两个概念作广义的理解。如数量已不仅仅是实数、复数,还有向量、张量、集合中的元素等;空间也不只限于二维空间、三维空间,还有n维空间、无穷维空间以及某些结构的抽象空间等。因此,尽管当前关于数学研究对象的提法不少,如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关于数学教育的未来》这一文件中指出“数学是模式和秩序的科学”,但我们认为恩格斯的提法更能反映数学的本质。由于目前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仍以17世纪以前的初等数学为主,且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这次新大纲》仍然沿用自1963年开始写入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提法。

2.数学的地位和作用

《新大纲》对数学的地位作用方面提到:“在当代社会中,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地位日益提高,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数学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向各个领域渗透,数学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今天,人们对数学这门科学有如下几点认识。

(1)数学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工具。事实上,科学技术、社会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需要进行定量的研究,处理包括随机现象、模糊现象在内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代计算机的发展又给数学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实现的可能。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乃至数学语言、符号广泛地渗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因此,当前有种提法:“高新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数学已渗入到整个社会。

(2)数学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力手段。当前各种各样的竞争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思维能力的竞争。思维科学的研究正在迅猛发展,数学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数学在训练思维、提高思维水平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3)数学是一种文化素养。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已成为未来社会普通公民的一种文化素养。如对于观察得到的数据信息,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在考察生产情况是否正常时,有一种概率统计的观念;在绘制产品近似曲线时,有一种逼近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数学素养范畴。

3.高中数学课的功能

《新大纲》指出,高中数学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对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积极作用”。

高中数学课是高中阶段一门主要的课程,同语文、外语称为文化课的基础学科。历次的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中数学课所占的课时都较多,与语文所占课时比率相仿,高于外语课所占课时比率(见下表)。横向比较,除1963年教学计划中略低于语文、外语课时之外,其他年份教学计划中数学课时均高于这两科课时所占比率。在1978年的教学计划中数学课时占总课时的20.7%,达到最高值,这年的教学计划各科课时都在减少的情况下,数学课同语文课一样,所占课时比率仍然是最高的。

高中数学课的重要性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理解。

(1)高中数学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知识。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是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都是进一步学习较高深的数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由于数学学科有较强的逻辑系统,联系比任何一门学科都更为密切,前边没学好,后续学习就可能中断或很难进一步学习下去。所以高中数学课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重要学科。

(2)高中数学课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高中数学所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工具。如果数学学习很差,其他学科的学习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无法学习。因为这些学科不仅仅用到数学的知识(如向量、平面三角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方程思想在化学中也是基本的工具),而且还要用到数学的思维方法。

(3)高中数学课对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积极作用。高中生的年龄一般为16岁至18岁,是青年的身心发展、个性品质形成、世界观逐步确立的重要阶段。心理特点也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理想逐渐从幻想到现实。因此,结合数学教学进行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毅力、学习信心、学习态度、创新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培养,以及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实践的观点和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的教育,对高中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提高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打好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目的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目的都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的培养目标以及该门学科的特点、承担的任务等方面提出来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中指出,普通高中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又指出,要“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社会需要的普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自觉的学习态度和自学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是根据上述方针和培养目标,结合高中数学的内容、特点与承担的任务提出来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大纲的核心,是课程计划中培养目标在各学科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要求的提出、教学原则的贯彻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和标准,教学目的既是指导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估的依据。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一是对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要求,二是培养能力方面的要求,三是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要求,这既包括对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又包括良好的个性品质方面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面的要求。具体叙述如下。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的首先明确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这是教学目的的第一层含义。这些基础知识并由此形成的基本技能是学习“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这种范围是与课程计划中提出的“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或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主义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

教学目的的第二层含义是提出关于能力方面的要求,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它不仅仅是学习数学和学习其他科学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高中数学中的运算不仅仅局限于数字运算,也包括“式”的运算,还包括“形”的运算,乃至集合的逻辑运算等。数、式、形以及逻辑运算都必须依据思维能力为前提,必须依据运算技能作为基础,否则运算能力的培养必然无法落实。空间想像能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的数学三个基本能力的必然结果和要达到的目的。这种能力与三个基本能力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在三个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就是说三个基本能力是基础,是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和前提条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抓好三个基本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形成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的第三层含义是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培养。这方面我国历次教学大纲都比较重视,也是我们国家教育的特色。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培养都是结合数学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进行的,是按照心理学的“同时学习原理”来形成的。

《新大纲》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要求以及个性品质的教育均作了具体的阐述,这是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之后,对数学教育研究成果的又一次肯定,并有所发展。对于指导教学、推动数学教育理论研究以及全面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现代课程理论,确定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要体现学科发展的趋势,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认知水平。《新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本着“有用、基本、能接受”的原则,即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中有广泛应用的,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在数学理论上,数学方法上,数学思想上都是最基本的,而且长久起作用的内容;在程度和分量上是高中生能够接受的知识,避免要求过高,分量过重的倾向。

在体系安排上要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要考虑数学内容各部分知识的系统性,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按照逻辑系统和认知理论相结合的思想安排知识的顺序。二是要考虑与相邻学科的相互配合,即横向上,要与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配合。物理、化学可以为数学课学习提供背景、模型、数据等,而数学课又作为有关学科的学习工具,为其他学科学习提供准备。计算器已被列入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有少数学校也将计算机课作为高中的选修课,在安排上要充分考虑与计算器、计算机的学习内容相互配合。三是要考虑各学段的相互衔接,即纵向上,既要搞好与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相衔接,又要考虑与大学继续学习的内容相衔接。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又是为升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必要准备。因此,在安排上必须把这两个结合点的衔接问题解决好。

高中数学课将精选出来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知识综合为一门数学课,不再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微积分初步等几门学科教学。数学课统一成一门数学与分科教学在现阶段都存在,各有利弊。从国外中学数学课程发展趋势来分析,趋向于不分科,各国现阶段也是不分科的居多数。《新大纲》对不分科提了如下三个方面理由:一是有利于精简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益;二是有利于数学各部分内容的相互联系;三是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相互渗透。

高中数学课含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必修课内容是每个高中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是作为高中生共同的基础,即对高中学生统一规定的基本要求,各学校必须抓好必修课的教学,每个高中学生必须学好,从而达到必修课的基本要求。数学必修课安排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每学年授课35周,每周4课时,共280课时。

限定选修课是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的基础上,侧重接受升学预备教育和接受就业预备教育所必须进一步学习的课程,是作为高中生分流的基础。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志向、爱好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修习。数学限定选修课分为理科、文科和实科三种水平。理科和文科是侧重升学预备教育,实科是侧重就业预备教育。限定选修课安排在三年级开设,全学年授课26周,理科每周4课时,共104课时,文科和实科每周均为2课时,各52课时。

任意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和加深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能力而设置的,数学的任意选修课是课程计划的任意选修课之一,可以在高中阶段任何一个年级开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志向,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可能提供的数学任意选修课的课题中自主选择修习。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新大纲》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

1.必修课

必修课共11部分内容,安排252课时,占必修课时的90%,另外28课时作为教学的机动时间,占必修课时的10%。

(1)集合、简易逻辑(16课时)

①简易逻辑内容包括命题,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要条件。命题、四种命题均为初中移到高中的内容,要求没有提高。

②充要条件原来在解析几何中讲授,安排较靠后,学生训练时间短,教学效果不理想,移到数学课开始学习,既作为数学的语言来学习,又可以在后续课中得到广泛使用和训练,这样效果更好些。

③逻辑联结词只要求理解或、且、非的含义,而且这三个词原来分散在高中数学内容中使用,没有集中系统讲授。这次集中的目的一是明确其含义,二是有充分的例题说明,对于提高数学素养有积极作用。而对于量词(如每一个、某一个等)仍然随教学内容只使用,不专门明确讲授其含义,这样不会因学生学习名词过多,影响集中讲授教学的效果。

(2)函数(30课时)

①删去了幂函数、换底公式、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②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为初中移到高中的内容。但为了讲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主要讲授有理指数及其运算性质、对数及其运算性质,而不讲根式的运算。常用对数及其利用常用对数进行计算等,这些内容在引进计算器以后都可以删减或简化。

③增加了函数的应用举例。这一方面增加了数学的应用内容,另一方面将原来较弱的内容,如函数图象及其变换的初步知识,可以通过应用举例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

(3)不等式(22课时)

①在教学目标中对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的程度进行限制,不扩展到3个乃至n个的情形。这是降低要求的限定。

②不等式的证明,指出了只限于用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等几种常用方法,这也是一种降低要求,防止教学上任意扩大内容的提法。

③因为初中不讲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所以不等式解法应包含在这部分内容中,它也是学习其他简单的不等式解法的基础。

(4)平面向量(12课时)

①平面向量的内容集中安排在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还是首次,第一,这部分知识很重要,第二,它是数形结合的桥梁,可以将形的内容转化成数的运算,第三,它可以在后续内容中广泛的使用。

②平面向量的这些内容多数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都有,它们分散在代数的复数单元和解析几何的起始内容中,由于向量具有很好的运算性质和与代数相似的运算律,所以并不难学。

③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新增的内容,这也是为了应用的需要,而有物理知识和几何内容作为背景,学习起来也不困难。

④平移实际是向量的一种重要的性质。这节内容实际是原来平面三角中图象的平移和解析几何中坐标轴平移内容的合并,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几何的初等变换的初步知识,又解决两处平移讲法角度不一致而使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的问题。

(5)三角函数(46课时)

①删去了余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

②由于任意角三角函数的余切、正割、余割只要求“了解”,这样同角三角函数的八个基本关系式只要求掌握其中的两个,诱导公式也只限于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这就使恒等变形的内容将大大减少,要求降低。

③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举例是由初中移到高中的内容。由于解斜三角形只限于举例,并且借助计算器,学习难度降低。

④增加了实习作业,其内容是以解斜三角形为素材,以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6)数列、数学归纳法(16课时)

①数列的极限及其四则运算移到限定选修课。

②选学内容的函数极限及其四则运算、极限的简单应用移到限定选修课,与相应的内容合并。

(7)直线和圆的方程(24课时)

①删去了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与截距式。

②增加了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区域、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实习作业,这些都是为了增添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③将直线、圆的参数方程由原来选学内容改为必学内容,一是为了分散参数方程内容的难点,降低要求,二是将参数方程的内容提前讲授,以便后续内容的学习可以运用参数方程的思想。

(8)圆锥曲线方程(20课时)

①删去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尺规画法。

②将椭圆参数方程由原来的选学内容改为必学内容。

(9)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36课时)

①大纲给出了A、B两个方案。方案A的内容包括原《立体几何》中《直线和平面》一章的内容,《多面体和旋转体》一章的棱柱、棱锥和球的内容。方案B在方案A的基础上,增加空间向量的初步知识。教学中在A和B两个方案中只选一个试验,待试验结束时再确定其中之一写入《新大纲》。

②两个方案中均删去了棱台的概念、性质、画法及其表面积,圆柱、圆锥、圆台的概念、性质、画法及其表面积,旋转体,球冠及其面积,体积的概念与公理,球缺的体积等内容。

③教学目标中保留棱柱、棱锥的概念、性质和画法的教学要求,删去了柱、锥的表面积的教学要求。义教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已有“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侧面积”的教学内容及其相应内容的教学要求;棱柱、棱锥、棱台的体积已分散在小学、初中及高中有关的章节,圆柱、圆锥的体积移到理科的限定选修的“旋转体的体积”(积分)内容中讲授。

④方案B是利用空间向量作为工具处理传统的综合几何的改革方案,空间向量的内容是将平面向量的有关知识推广到三维空间,因而安排的课时较少。

(10)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18课时)

这部分内容与原大纲一致。

(11)概率(12课时)

①这部分内容为原大纲选学内容,现改为必学内容。将原大纲中复数内容分为两个层次,分别移到理科限定选修和文科(实科)限定选修内容中。

②原大纲中选学内容的反三角函数与三角方程已删去。原大纲中选学内容“极坐标”已删去,在理科限定选学内容的积分中有简单介绍,选学内容的“参数方程”部分内容分散到直线与圆的方程、圆锥曲线方程中,但只限于直线参数方程、圆的参数方程和椭圆的参数方程。

2.限定选修课

理科限定选修课共5部分内容,安排84课时,占理科限定选修课时的80%,其剩余20课时作为教学的机动时间。文科(实科)限定选修课共3部分内容,安排42课时,占文科(实科)限定选修课时的80%,其剩余10课时作为教学的机动时间。

3.任意选修课

任意选修课的内容可以选学有关数学应用、拓宽知识面、数学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如数学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增长率的模型及其应用,数学在计算机中的应用,简单的最优化问题,矩阵知识简介,组合数学初步,《九章算术》的光辉成就等。

(五)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说明数学教学要以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为依据,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数学教学目标,这是总的教学原则和指导思想,然后提出如下几方面:

面向全体学生

加强思想品质教育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正确组织练习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六)教学测试和评估

测试与评估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新大纲》中对测试与评估的目的提出三点:一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二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三是及时反馈,以便教师改进教学。

《新大纲》指出:“要控制考试次数”、“试题要体现教学重点,难易适当,不出偏题、怪题和助长死记硬背的题目”,这些提法都是针对当前教学测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期望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新大纲》规定必修课内容作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高中数学会考标准的参考。必修课内容加理科限定选修课内容,作为理工农医类高考的数学命题范围;必修课内容加文科限定选修课内容,作为文史类高考的命题范围。

三、新大纲的特点

《新大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精简内容

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进一步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其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是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如删减了幂函数、指数方程、对数方程、部分三角恒等变形公式、反三角函数、三角方程,立体几何中的面积与体积计算等,将复数由必修改为限定选修,降低某些内容的教学目标等,据此编写的教材也要相应删减部分定理及繁难证明,删减偏怪的例习题等。

我国现行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理论要求偏高,方法落后。现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的必学内容中除集合思想有所渗透外,其他基本上只包括17世纪以前的代数、几何的内容,其他国家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率、微积分初步,以及有广泛应用的向量、统计等内容均未列入我国高中必学的教学内容。可以说,与国外相比,我国高中的教学内容是最陈旧的。另一方面有些内容又讲得贪多求全,如幂函数在很多国家的中学不讲,甚至在我国的高等数学中也只是形式化的给出定义。而我们的高中教材中不仅分情况进行讨论,而且对其性质及其证明追求全面、追求“严谨”,这种处理方法,对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将来不是专门学习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不必要的,要求上也是不适当的。很多国家中学数学在引进向量后,利用向量作为工具处理某些内容,既直观又易于接受,而我们仍然是传统讲法,几十年不变。因此,不仅我们的教学内容陈旧,讲法也落后。

(二)更新部分知识内容和讲法,更新教学手段

这次《新大纲》增加部分新的知识。如简易逻辑、平面向量、空间向量、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等,这些知识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有着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实践证明也是中学生能够学习的内容。

更新传统内容的讲法和部分数学语言也是这次《新大纲》的特点,如更广泛地使用集合语言、逻辑联结词,以及使用向量工具处理某些传统内容等。引进向量后,可以改变用综合法处理立体几何的传统讲法。

更新教学手段也是这次制订《新大纲》予以重视的问题。高中数学应当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初中阶段已将计算器列为教学内容,高中数学中的计算、统计等内容的学习应该广泛使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借助计算机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以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现行教学大纲是在1978年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的,1983年以后几次删减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造成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偏少,知识面狭窄。与解放后的几个主要数学教学大纲相比,其内容是最少的。教学内容偏少,知识面过窄,使多数学校三年课程两年学完,用一年的时间复习,搞题海战术,抠难题怪题,造成许多学生现在学的没有用,而将来有用的现在又没有学,这样不仅仅浪费了宝贵时光,而且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极为不利。

(三)增加灵活性

根据学生毕业后的不同去向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新大纲》实行三种不同的要求,高中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相同,作为共同的基础。高中三年级分三种不同的水平,即文科、实科、理科三种水平,打好分流基础。

现行高中数学课程结构单一。80年代以前的高中数学只有必修一种单一的课程。根据国家教委1990年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意见,各学校实行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三个板块构成的课程结构,高一高二又有单科性的选修课。但是由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没有相应地进行改革,多数学校的选修课实际上变成以“应考”为目标的必修课的延伸,这有悖于选修课发展学生特长的宗旨,选修课等于虚设。

(四)重视数学应用

《新大纲》增加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如增加有着非常广泛应用的概率统计等,并在有关内容学习后,安排实习作业,促进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任意选修课内容中,有数学应用的专题,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四、几点建议

课程改革不能只孤立地改革课程本身,它必需与考试制度的改革,教师培训工作,教育科学研究等同步进行。为此,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要使考试制度的改革有利于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

应该承认,我国全国统一的高考对于“两个有利”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高考和教学,内容和涉及的范围必须一致,“学什么,考什么”这是大家已达到共识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不可否认,当前高考确实对中学教学有着指挥的作用,尤其在升学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什么,学什么”的现象非常普遍,从而导致选学内容形同虚设,教学上分层次的课程设想完全落空。应该看到,脱离课程改革的高考改革会引起教学秩序上的混乱,影响中学的教学质量,会给高校选拔人才造成障碍。而脱离高考改革来研究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是根本行不通的。应该把两项改革结合起来考虑,共同协商,联手前进。在这方面,单独强调哪一方面的作用都未免有些偏颇。考试制度的改革应积极推进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应该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使两项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二)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培训教师

要改革课程,教师是关键。很多国家的改革方案之所以难以贯彻实施,与教师对新增内容不熟悉,对课程设置方案的思想不理解密切相关。80年代初各地教研部门、教育学院,以至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系为1978年教学大纲全面实施作过一番准备,使得当时新增加的内容在有些少数学校一度被重视,开设的效果也得到某些学校的承认。这说明教师培训对于课程改革有积极推动作用。因此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师培训工作,力求在《新大纲》全面实施之前,掌握其基本改革精神,熟悉新增加的内容。当前一种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教师培训工作与新的教材试验工作结合起来进行,在试验的实践中培训数学教师,在教师培训中总结新的课程改革设想的可行性。

(三)搞好数学课程的研究和教材试验工作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信息素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试述己见。

一、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九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统计的信息。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比如我校有位教师在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统计》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327国道路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体重”、“身高”、“年龄”、等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探索与合作交流

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

第7篇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要求,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在全国十一个省市试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在讨论制订之中。但我们知道: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课程可分为预期课程,实施课程和实现课程三种。预期课程是由国家政府部门和教育专家们制订的,而实施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对预期课程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由此可知,预期课程设计得再理想,如果教师不能按要求去实施,那么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说: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框架,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做认真的研究。

一、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期待

(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去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三)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新的高中课程,具备有多样的选择性,在共同基础上设量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向他们提供侧重于不同方面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有能力胜任不同的课程,既能教基础课程也能教系列课。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还要求教师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

(四)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

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真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分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

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良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

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二)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由于高中教育的普级,大学升学率的提高,读高中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因此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学教学教师极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当代的中学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镇舟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3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框架(征求意见稿)

第8篇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要求,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在全国十一个省市试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在讨论制订之中。但我们知道: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课程可分为预期课程,实施课程和实现课程三种。预期课程是由国家政府部门和教育专家们制订的,而实施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对预期课程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由此可知,预期课程设计得再理想,如果教师不能按要求去实施,那么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说: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框架,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做认真的研究。

一、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期待

(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去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三)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新的高中课程,具备有多样的选择性,在共同基础上设量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向他们提供侧重于不同方面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有能力胜任不同的课程,既能教基础课程也能教系列课。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还要求教师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

(四)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

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真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分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

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良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

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二)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由于高中教育的普级,大学升学率的提高,读高中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因此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学教学教师极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当代的中学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镇舟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3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框架(征求意见稿)

第9篇

1.1教师维度(1)讲授空泛,与现实脱离,造成学生厌学情绪。该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但由于任课教师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和对实际金融业务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使得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缺乏现实意义,理论与实际相互脱节,无法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案例来源于生活,具有真实性和生动性,将案例与理论讲授相结合,通过对案例的筛选和研究,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多样化,而且也能够提高教师的理论深度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学生因理论枯燥而产生“厌学”问题。(2)互动缺失,教学方法简单,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在传统的金融数学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教授式的满堂灌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大部分教师只是在复制课本上的内容,只注重“如何教”却忽略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有的虽然设计了互动环节,但一般只是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而问题和答案都是预先设置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学生互动。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教师通过引入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竞争等多元化的模式进行互动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丰富了教学模式,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与教师、与同学、与教材的互动中快速提高,解决“效果差”的问题。

1.2教材维度(1)教材编排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讲授和学习。2005年以后,全国各高校才广泛在本科阶段中开设金融数学专业或专业方向,现有金融数学教材大部分是为研究生教育而编写的,以理论研究和阐述为主,而仅有的几部适用于本科教学的教材也多以精算师考试大纲作为主线,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不大,大量的习题是为了配合公式、定理的讲解而创设出来,有些习题则更是停留于理想化模型,缺乏实际意义。例如,“已知每2年底付款一次,每次付款1元的永久年金的现值为9/16,计算年利率。”这道题目就是典型地为了配合广义永久年金公式的讲解而创设出来的,无法满足金融数学作为实践性很强学科的培养目标。将案例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而且能够将复杂而抽象的数学模型直观化,具体化,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一些金融学发展史案例的引入可以将原本被割裂的知识与其起源和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其产生的背景的同时,对于其发展的现状也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2)时效性差,举例滞后于社会发展,无法满足师生需求。现有的适用于本科金融数学教学的教材中,大部分是在国外教材的基础上编译而成的,国外的这些教材已经出版很多年,一些理论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金融问题,一些数据也失去原有的意义。金融数学是一门对时效性要求很高的学科,案例教学恰好可以弥补教材内容陈旧的不足。通过引入具有时效性的案例,不仅可以更新和补充原有教材内容,将最前沿的信息和数据传达给学生,而且能增强理论的现实意义。

2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根据以上在本科生金融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引入案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本文探讨将案例教学法融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设计案例导入、案例分析、案例示范、案例模拟“四个环节”依次运行、互相衔接、有机配合,以达到解决教学现存问题,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1以案例导入法带领学生轻松进入课程情境导入是每节课的开始,也是能否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这里所说的导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生活型案例导入,即由实际金融问题的导入。教师每节课遵循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典型案例进行导入,将学生带入为本节课讲授的所预设的知识背景和问题情境中,师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分析与研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例如,讲授摊还法时,可以通过设置如下问题:假设某人以银行按揭贷款方式贷款50万元,分20年还清,每月还款3742.6元。(1)每月偿还的3742.6元中有多少元是在偿还本金,多少元是在偿还利息?(2)在偿还了36个月后,本金还有多少没有还?通过这样的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积极思考。二是以历史型案例导入,即由金融史、金融事件等历史事件导入。每个理论都有其发展的历程和背景,如果将所讲授的知识与其发展历程割断,只是片面地讲授知识,必然影响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定义。在讲授每个知识点的同时,将其发展的背景、过程,涉及的人物以及相关历史事件引入教学中,以故事、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在课堂上,既能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有深入理解,又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金融知识。例如,在讲授债券时,就可以将我国发行国库券的过程、“垃圾债券”的发展、米尔根的传奇经历等金融史案作为导入案例融入课堂教学。

2.2以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课程知识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是按照教材直接给出定义、公式,学生则是在课堂上被动接受,课后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进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失去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内涵。如果将案例教学植入教学,通过选取恰当的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理清案例中事件的关系,就能够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定义、公式。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例如,在讲授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定义时,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差别在于通货膨胀率,可以列举生活中物价上涨的例子:今年甲向乙借10元钱,贷款利率为10%,明年甲需要还给乙11元,假设今年的桃子的价格是1元/个,那么10元钱乙可以买10个桃子,明年桃子的价格为1.1元/个,物价上涨率为10%,那么明年甲还给乙11元也只能买10个桃子。虽然多还了1元,但乙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利润。显然,贷款利率10%是名义上的利润,即为名义利率。而实际利润则为0%,于是很自然得出实际利率为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差或者是名义利率与物价上涨率的差。

2.3以案例示范法培养学生树立和巩固课程建模意识建模方法是金融学定量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理论与应用联系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是金融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运用定理、公式解决课本上的规范习题时得心应手,而面对实际的金融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这说明学生建模意识不强,无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背景,指导学生应用所学公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授摊还法进行本息分析时,在给出公式后,我们可以假设“每位学生通过按揭贷款方式购买住房,贷款金额为50万,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贷款期限分别为5年、10年、20年时,分别按银行现行贷款利率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每月各要还款多少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通过案例的典型示范,培养和训练学生树立了客场建模意识。

2.4以案例模拟法训练学生积累和强化课程实战能力金融数学课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应用性体现在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金融问题。因此,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灵活掌握金融数学课程的相关内容以及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讲授某一部分后,可以指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网上推演和模拟,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一部分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例如,在讲授期货定价时,我们布置学生假设每人拥有资金100万元,进行期货在线模拟交易,然后学生每天关注自己所选期货的交易情况。课程结束时,系统会对所有学生的盈亏做统计,并且有按班级的排名。通过这样带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案例实践教学,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同时将金融数学理论还原到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动手兴趣,提高学生实战能力。

3实践检验

第10篇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首先表现在着眼于人发展的课程目标:针对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而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问题,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其次,改变了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与呈现方式: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让教材成为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素材。最后,改善数学学习的方式和评价方式: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给与学生更多的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小组学习、合作交流,培养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并通过多样化的评价肯定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为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理念,实现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与学科教学模式创新成功的粘合剂

教师们都有这样美好的回忆:刚教书几年,精力充沛,教学热情高涨,与学生能成为贴心的朋友,学生非常期待上自己的课。虽然教学经验不足,可能造成教学成绩不理想,但学生的积极性还是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随着教龄的增长,对教材驾驭能力提高了,因缺少了当初和学生打成一片的热情,教学效率的提高反而变得非常困难。这说明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爱心去关注他们。多参加他们的活动,经常和他们互通心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同学们会觉得老师是可近、可亲、可信的,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笔者相信,只要教师有爱心,每一朵稚嫩的心灵之花就会绽放。

2细节教学决定课程改革与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的成败

第11篇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首先表现在着眼于人发展的课程目标:针对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而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问题,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其次,改变了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与呈现方式: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让教材成为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素材。最后,改善数学学习的方式和评价方式: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给与学生更多的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小组学习、合作交流,培养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并通过多样化的评价肯定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为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理念,实现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与学科教学模式创新成功的粘合剂

教师们都有这样美好的回忆:刚教书几年,精力充沛,教学热情高涨,与学生能成为贴心的朋友,学生非常期待上自己的课。虽然教学经验不足,可能造成教学成绩不理想,但学生的积极性还是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随着教龄的增长,对教材驾驭能力提高了,因缺少了当初和学生打成一片的热情,教学效率的提高反而变得非常困难。这说明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爱心去关注他们。多参加他们的活动,经常和他们互通心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同学们会觉得老师是可近、可亲、可信的,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笔者相信,只要教师有爱心,每一朵稚嫩的心灵之花就会绽放。

2细节教学决定课程改革与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的成败

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帮助学生不断成功,提高学生自尊自信的水平,之后的工作便是在教学细节方面多下功夫。2.1无障碍教学多数学生对学过的数学知识需要复习与提高,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应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如六年级数学是小学能否顺利过渡到初中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即可复习小学整个阶段的运算问题,又为后期的学习培养较高的应用、分析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应从基本的知识开始,复习整数、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涉及的基本概念、方法进行查缺补漏。这样即对以往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又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本节课顺利进行,同时为今后高年级计算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此外,通过多媒体教学、恰当的比喻、列举生活中相关的事例等方式使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易懂。同学们在上课的过程没有了“坎儿”,在表现欲的催动下,积极参与的热情也就高了。2.2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既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智性的追求,而且是充满美感的。通过情景剧引入新课,对已有规律的再现、验证,对联系拓展等问题进行实际操作,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如七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有这样的问题:调查你们班同学出生时的体重(或身高),然后将数据适当分组,绘制相应的频数直方图。对于这个要求,教师应给与学生充分调查统计的时间。这样,即增添同学们之间的情感,又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2.3及早纠错,巩固提高教师对于练习、作业、测试中反应出的共性问题及个性问题做及时的记录整理,并采用集体、个别面批的形式及时反馈,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强化。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对同学出现的问题,还应鼓励他们积极展现给大家,同学们共同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这样,不但让同学通过这种改错方式深刻理解自己的问题,而且使其它同学在知识的掌握上得到升华。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因此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转变观念,认真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允许学生学习上的反复,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让他们愿意学好数学。2.4巧评价———注入学习动力评价方式一定要多元化多样化,体现公平、公正的评价原则,并且长期坚持。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很注重教学的两个环节:首先,每节课之前都要总结作业情况,表扬作业整齐、有创新、与以前作业相比有进步的同学;其次,通过坚持书写数学作业批语进行评价。批语应该切合实际、鼓励为先,可以对本次作业给予评价,也可以对学生一个阶段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甚至可以将观察到的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一件事做出评价。另外,教师还应注重课堂评价和课下评价:对课堂中认真听课、积极发言、解决问题具有特色的同学进行积极评价;课下,通过聊天的形式对学生近期的表现进行肯定。当然还可以通过班级评价、小组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等形式对学生方方面面进行肯定。通过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

实践证明: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是愿意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说心里话的朋友,更应该是一位精通教材教法并能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传道授业者。如此,才能更好的通过教学模式创新达到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目的。

作者:赵永强 单位:甘肃省敦煌市五墩中学

参考文献:

第12篇

问题解决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它对我国中学数学课程建设有何重要性?怎样在中学数学课程中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背景和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心理学家首先对问题解决进行了研究,并对“问题解决”作了诸多的阐释。在国际数学教育界,从美国的波利亚首先对怎样解题作了详尽的探讨开始,逐渐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尤其是在美国,从60年代“新数运动”过分强调数学的抽象结构,忽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脱离教学实际,到70年代“回到基幢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掌握低标准的基础知识,数学教学水平普遍下降。在对于数学教育发展方向作了长期探索以后,“问题解决”和“大众数学(mathematicsforal)”已经成为美国数学教育的响亮口号,并产生国际影响。

什么是问题解决,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至今仍然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

有的认为,问题解决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景、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有的把学习分成八种类型:信号学习、……概念学习、法则学习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其中最高级和复杂的一种类型,意味着以独特的方式选择多组法则,并且把它们综合起来运用,它将导致建立起学习者先前不知道的更高级的一组法则。英国学校数学教育调查委员会报告《数学算数》则认为:把数学应用于各种情形的能力就是“问题解决”。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行动的议程》对问题解决的意义作了如下说明:第一,问题解决包括将数学应用于现实世界,包括为现时和将来出现的科学理论与实际服务,也包括解决拓广数学科学本身前沿的问题;第二,问题解决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第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其基础是虚心、好奇和探索的态度,是进行试验和猜测的意向;等等。

从上述对问题解决意义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性和相通之处。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看,问题解决中所指的问题来自两个方面: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数学学科本身。问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对于解决问题者的新颖性,使得问题解决者没有现成的对策,因而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要顺利地进行问题解决,其前提是已经了解、掌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在问题解决中要综合地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在问题解决中,问题解决者的态度是积极的。此外,在学校数学教学中,所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别于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主要指学习中的再创造。因而,笔者认为,从数学教育的角度看,问题解决的意义是: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具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课或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的学习活动。

简言之,就数学教育而言,问题解决就是创造性地应用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问题解决中,问题本身常具有非常规性、开放性和应用性,问题解决过程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有时需要合作完成。

二、“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问题解决已引起国内外数学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把它和数学课程紧密联系起来,已是国际数学教育的一个趋势。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时代呼唤创新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乃至普通老百姓都越来越清楚认识到,国家的富强,乃至企业的兴衰,无不取决于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掌握及其创造性的开拓和应用。但创造能力并非与生俱有,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形成。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问题解决正反映了这种社会需要。

(二)我国数学教育的成功和不足

我国的中学数学教学与国际上其它一些国家的中学数学教学比较,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数学计算、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等显著特点,因而我国中学生的数学基本功比较扎实,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较高。然而,改革开放也使我国数学教育界看到了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些不足。其中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学生机械地模仿一些常见数学问题解法的能力较强,而当面临一种新的问题时却办法不多,对于诸如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不够。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数学教育界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分别开展了中学生数学应用竞赛,在近年高校招生数学考试中,也加强了对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方法与能力的考查等。虽然这些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还应在中学数学课程设计上有所突破。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学数学课程中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数学观的发展

数学发展至今,人们对数学的总的看法由相对静态的观点转向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观点。对于数学是什么,经典的是恩格斯的定义: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恩格斯对数学的观点是相对静止的,它主要指出了数学的客观真理性,然而,当今的社会实践告诉人们还应该用动态的观点去认识数学,即从数学与人类实践的关系去认识数学。就数学教育而言,学生之所以要学习数学,除了数学的客观真理性,更在于数学是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有用的数学基础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问题解决过程和方法的一般性

在解决来自实际和数学内部的数学问题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是基本相同的。不仅如此,这种过程和方法与解决一般的、其它学科中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有很多共同之处。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可以迁移到其它学科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此外,相对于其它学科的问题来学,解决数学问题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要少得多,有时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因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可以较快地教给学生一般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思想方法,具有较高的效率。

三、“问题解决”和中学数学课程

问题解决在各国的中学数学课程中的引入方式各不相同,英国SMP数学课程专门设置了一种问题解决课,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中设立了实习作业、应用题、想一想、做一做等,在高中数学试验课本中也增加了研究题等,这些和问题解决思想是一致的。笔者认为,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要的是在中学数学课程中去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精髓,这就是它所强调的创造能力和应用意识。就是说,在中学数学课程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一)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教材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例如,高中数学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初中代数、几何课以后开设的,学生对数学已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教科书中是否可以提出,或者说应该教学生提出以下的一些问题:高中数学课是怎样的一门课?高中数学课和小学数学、初中代数、初中几何课有什么关系?数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高中数学将要学习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实际中有什么用?这些知识和以后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高中其它学科知识有些什么关系,有怎样的地位作用?要学好高中数学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当然,对这些问题,即使是学完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以后,也不一定能完全回答好,但在学这门课之前还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这也正是教科书编者所要考虑并应该尽可能在教科书中回答的。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课中可以安排一个引言课。同样,在每一章,乃至每一单元都应该考虑类似的问题。在这一点,初中《几何》的引言值得参考。在教科书中经常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就会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无论是教科书的编写还是实际教学,在讲到探索、猜想、发现方面的问题时要侧重于“教”:有时候可以直接教给学生完整的猜想过程,有时候则要较多地启发、诱导、点拨学生。不要在任何时候都让学生亲自去猜想、发现,那样要花费太多的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效率。此外,在探索、猜想、发现的方向上,要把好舵,不要让学生在任意方向上去费劲。

(二)打好基础

这里的基础有两重含义:首先,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许多知识将在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得到应用,有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基础的任务,因而不能要求所学的知识立即在实际中都能得到应用。其次,要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当人们面临新情景、新问题,试图去解决它时,必须把它与自己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当发现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就必须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训练相关的技能。应看到,知识和技能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提倡问题解决的时候,不能削弱而要更加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给学生哪些最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问题的关系。目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关于课程内容的确定,已为更好地培养我国高中学生运用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要继承高中数学教材编写中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编出一套高质量的高中数学教材,以下仅对数学概念的处理谈点看法。

数学概念是数学研究对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反映了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是最重要的数学知识之一。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矗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概念阐述的科学性和学生对概念的可接受性。目前,对中学数学概念教学,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要“淡化概念,注重实质”,另一种观点是要保持概念阐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高中数学课程的建设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应该“轻其所轻,重其所重”,不能一概而论。提出“淡化概念,注重实质”是有针对性的,它指出了教材和教学中的一些弊端。一些次要和学生一时难以深刻理解但又必须引入的概念,在教学中必须对其定义作淡化(或者说浅化)的处理,有的可以用白体字印刷,来表明概念被淡化。但一些重要概念的定义还是应以比较严格的形式给出为妥,否则,虽然老师容易判定这些概念的定义是被淡化的,但是学生容易对概念产生误解和歧义,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度,突出教学的重点。还有一些概念,在数学学科体系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这类概念,不但不能作淡化处理,反之,还要花大力处理好,让学生对概念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初中几何的点概念、高中数学的集合等概念,是人们从现实世界广泛对象中抽象而得,在教材处理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概念所涉及的对象的广泛性,从而认识到概念应用的广泛性,另外学生也在这里学到了数学的抽象方法。对于数学概念,应该注意到不同数学概念的重要性具有层次性。总之,对于数学概念的处理,要取慎重的态度,继承和改革都不能偏废。

(三)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

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科书必须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可以考虑把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银行事务、利率、投资、税务中的常识写进课本。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题都要从实际引入,数学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规律,许多数学概念是从前面的概念中通过演绎而得,又返回到数学的逻辑结构。

此外,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能初步运用数学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宜于把实际问题搞得过于繁复费解,以致于耗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四)教一般过程和方法

在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教学中,教给学生比较完整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常用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实际问题常常是错综复杂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不可能也不必要寻找一种固定不变的,非常精细的模式。笔者认为,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是:1.首先对与问题有关的实际情况作尽可能全面深入的调查,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问题有一个比较准确、清楚的认识;2.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计划往往是粗线条的;3.实施计划,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对计划作适时的调整和补充;4.回顾和总结,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及时的评价。

问题解决的常用方法有:1.画图,引入符号,列表分析数据;2.分类,分析特殊情况,一般化;3.转化;4.类比,联想;5.建模;6.讨论,分头工作;7.证明,举反例;8.简化以寻找规律(结论和方法);9.估计和猜测;10.寻找不同的解法;11.检验;12.推广。

(五)创设问题情景

1.一个好问题或者说一个精彩的问题应该有如下的某些特征:(1)有意义,或有实际意义,或对学习、理解、掌握、应用前后数学知识有很好的作用;(2)有趣味,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投入进来;(3)易理解,问题是简明的,问题情景是学生熟悉的;(4)时机上的适当;(5)难度的适中。

2.应该对现有习题形式作些改革,适当充实一些应用题,配备一些非常规题、开放性题和合作讨论题。

(1)应用题的编制要真正反映实际情景,具有时代气息,同时考虑教学实际可能。

(2)非常规题是相对于学生的已学知识和解题方法而言的。它与常见的练习题不同,非常规题不能通过简单模仿加以解决,需要独特的思维方法,解非常规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练习题而言的。开放性问题中提供的条件可能不完备,从而结论常常是丰富多彩的,在思维深度和广度上因人而异具有较大的弹性。

第13篇

摘要: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学是国际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时,对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是一场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思想、理念、观念。都跟以往的教学思想、理念、观念产生了革命式的转变。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交流多元化 基本能力和信息素养 整合的思想、理念、观念

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学是国际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时,对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是一场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这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英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供适当机会来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形象的接受更多的知识。法国提出:信息技术要真正整合到数学中去,并声明这种整合是必要的;德国提到用计算机表示曲线族,用计算机模拟概率,建立程序考察序列等,并开设“信息学”的必修课程。

在我国的教学提纲和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作为科学的发展产物。我们必须尽快的加大利用其功能,有效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手段。而对于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无论是物质形态的手段,还是智能形态的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我们注意两者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充分的融合。把两者融合在 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思想和理念。有了正确的思想理念和观念作为前提。它的整合才能发生真正的效率。否则变成了华而不实的产物。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思想.

现代 信息时代是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需要 ,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它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通过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课件等来丰富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改革的传统教学形式,构建高度交互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媒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与和谐的教学环境下获取知识,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利用网络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教学中的实践,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思想存在这几点。1、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时代的要求和必然趋势,它将使数学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生动、多样化;使数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 2、使数学教学过程的信息交流多元化,认知方式多元化;为实现数学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3、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它包括基本思想、目标、原则、策略、方式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模式。4.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实现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综合教育目标,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理念。

加强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的特点,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能满足个体的需要,使学习具有个性化 ;学习方式要以问题为中心的,以任务来驱动 ;学习过程要有充分的讨论交流,协商合作的机会 ;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学生主动探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充分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数学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同时信息技术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开放的性格、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把握未来变化的能力等,要把学生的学习与其今后谋生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在教学结构中,现代信息技术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注意现代技术手段对落实教学目的要求所起到的作用.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何数学的“教”与“学”,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好的情境对于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富有激情的讲解,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激情焕发,这是数学课件所不能代替的。既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的是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它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改变学生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认知程序,从根本上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观念。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又是教学行为改变的前提。一些教师对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学习领会不够,对于这项改革缺乏积极性,有的教师虽然使用的是新教材、新技术,但是旧的教育思想没变,“穿新鞋,走老路”,很难真正地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一些虽然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但是由于高考、中考指挥棒的约束,给教学改革带上了枷锁,使这项教学改革缺乏内动力。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全球性、可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数学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及意义的能力,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同时教学设计具有超链接功能,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同一专题,有利于实现认知的灵活性。同时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持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学习。

接受知识的方式跟以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育的内涵和功能都要做相对应的转变,教育要从原来的“传道、授业、解惑”向“知识的继承、传播、使用与创新等”的转变;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教学当中不可能被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所取代,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惟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要想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显得十分重要。但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规范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反馈,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思想、理念、观念都跟以往的教学发生了革命式的转变。

第14篇

一、我国社会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促进数学课程发展的众多动力中,没有比社会发展这一动力更大的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政治方面的要求。我国社会发展对数学课程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目的性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服务。这就要求数学课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即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为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做出贡献。当今社会正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在信息社会里多数人将从事信息管理和生产工作;社会财富增加要更多地依靠知识;知识更新、技术进步周期和人的职业寿命都在日益缩短,要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必须把劳动者的素质、才能提到极重要的位置,而且要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实用性

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可以运用于解决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运用于训练人的思维。应该精选现代社会生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作为数学课程的内容。另外,还要考虑其他学科对数学的要求。数学课程还应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加进其中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如计算机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离散概率空间、二项分布等概率初步知识。

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也广泛用来训练人的思维,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要使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学会数学思想方法。

(三)思想性和教育性

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国家兴旺发达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应当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就要求数学课程适当介绍中国数学史,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阐述课程内容,有意识地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现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的观点。

《实验教材》用“精简实用”的选材标准来满足这些要求。

二、数学的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一)中学数学课程应当是代数、几何、分析和概率这四科的基础部分恰当配合的整体

数学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基础数学的对象是数、空间、函数,相应的是代数、几何、分析等学科,它们是各成体系但又密切联系的。现代数学中出现了许多综合性数学分支,都是在它们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研究的思想方法也是它们的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代数、几何、分析在相邻学科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都有广泛应用,所以中学数学课程应当是它们恰当配合的整体。曾经出现过的把中学课程代数结构化(如“新数”)的设计方案。“以函数为纲”使中学数学课程分析化的设计方案都不成功,正是没有满足这一要求。

(二)适当增加应用数学的内容

应用数学近年来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和领域,应用范围也在日益扩大,这种形势也要求在中学数学课程中有所反映。从“新数运动”开始,各国数学课程内容中陆续增加了概率统计和计算机的初步知识。这一方面说明概率统计和计算机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也说明数学的发展扩大了它的基础,对中学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需要,“离散数学”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中学数学课程中应当增加离散数学的比重。

(三)系统性

基础数学,包括代数、几何、分析到19世纪末都相继奠定了严格的逻辑基础。到本世纪30年代法国布尔巴基学派用公理化方法,使整个数学结构化。任何一个数学系统都可以归结为代数结构、序结构和拓扑结构这三种母结构的复合。经过用公理化方法的整理,使数学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系统的整体结构。因此,作为符合数学知识结构要求的中学数学课程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严密性。

(四)突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现代数学进行着不同领域的思想、方法的相互渗透。许多曾经认为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数学分支,现在已建立在共同的统一的思想基础上了。

数学思想和方法把数学科学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结构的整体。所以,我们应该体现突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实验教材》以“反璞归真”的指导思想来满足数学学科发展的要求。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数学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认知发展,要经历多种水平,多种阶段。认知的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基于这些规律,要求数学课程具有:

(一)可接受性

教学内容、方法都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主要依赖于数学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使新旧意义同化,从而形成更为高度同化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它包括输入、同化、操作三个阶段。因此,作为数学课程内容要同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有密切联系。其抽象性与概括性不能过低或过高,要处于同级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使数学课程内容被学生理解,被他们接受,才能产生新旧知识有意义的同化作用,改造和分化出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直观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由具体运算进入了抽象运算阶段,但是即使他们在整体上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抽象运算的水平,在每个新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仍然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他们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时仍采用具体或直观的方式去探索新概念。因此,数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不拘泥于抽象的形式,着重于向学生提示抽象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其本质。也就是要“反璞归真”。

(三)启发性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心理机能“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表现为发展程序尚未成熟,正处于形成状态。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一定的靠智力解决的任务,但只要有一定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就有可能完成任务。数学课程的启发性就在于激发、诱导那些正待成熟的心理机能的发展,不断地使“最近发展区”的矛盾得到转化,而进入更高一级的数学认知水平。

要使数学课程真正具有启发性,需要克服两种偏向:第一,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思考余地。没有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甚至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愿望。第二,内容过于复杂、抽象。超过了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学生将会由于不能理解它,产生畏惧心理,最后厌恶学习数学。

布鲁纳曾指出,向成长中的儿童提出难题,激励他们向下一阶段发展,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的数学课程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原则,这是课程内容启发性的体现。

《实验教材》用“顺理成章、深入浅出”的指导思想来体现以上诸要求。

四、三方面需求的和谐统一

上面分别考查了三个方面对数学课程提出的要求,这些要求有时互为前题,互相补充,而有时却是彼此矛盾的。这导致了数学课程设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何才能使这三方面的要求和谐统一呢?从《实验教材》11年的实验中形成了16字指导数学课程设计的思想,比较恰当的统一了以上三方面的需求。这16字的指导思想是“精简实用、反璞归真、顺理成章、深入浅出”。

“精简实用”是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它恰当地表现了理论和实际的正确关系。由实际到理论,就是由繁精简,把实际中多样的事物、现象,经过分析、综合,归纳出简单而又具有普遍性的道理,这就是理论。而只有精而简的理论才能用来“以简驭繁”。所以“精简实用”在科学上的意义就是要寻求真正具有普遍性、简明扼要的理论。要做到精简,必须抓住重点。教材中普遍实用的最基础部分,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通性、通法就是重点。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应是代数、几何、分析和概率这四科的基础部分恰当配合的整体,这样做既可满足社会的需要、数学知识结构的要求,又可满足可接受性的要求。其中普遍实用的最基础部分是代数中的数系,最普遍有用的是数系的运算律(“数系通性”);解代数方程;多项式运算;待定系数法。几何中的重要内容是教导学生研习演绎法,要点在于让学生逐步体会空间基本性质的本质与用法。平行四边形定理、相似三角形定理、勾股定理可以说是欧氏平面几何的三大支柱,它们也就是把空间结构全面代数化的理论基础。用向量把几何学全面代数化,讲向量身体、解析几何及其原理,这些就是几何课的重点。分析的重要内容除函数、极限、连续等分析学的基本概念之外,变化率是要紧的概念。分析中最基本的方法是逼近法。

“反璞归真”就是着重于教学生以基础数学的本质,而不拘泥于抽象的形式。初等代数最基本的思想、最重要的本质就是那些非常简单的数的运算律,它们是整个代数学的根本所在。把它形式化,也就是多项式的运算和理论。传统的代数教学从多项式的形式理论开始,学生不解其义,感到枯燥。《实验教材》反璞归真,先讲代数的基本原理就是灵活运用运算律,首先用以解决一次方程的实际问题,学生自然地觉得应该有一个多项式理论,然后再讲多项式,这样学生易于理解多项式的来源与本质。“这就是反璞归真”的一个实例。

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基础数学的本质,突出其教学是把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统一起来的重要一环。把知识看作一个过程,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掌握思想脉络,学生的数学才能才发展起来,要学生“会学”数学,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会“数学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教材》一开始就突出了用符号(字母)表示数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集合的思考方法,在几何和代数中都十分重视。经常训练学生从考虑具体的数学对象到考虑对象的集合,进而考虑分类等问题。

函数的思考方法,考虑对应,考虑运动的变化、相依关系,由研究状态过渡到研究过程。分解和组合的方法。对数学问题的分析与综合、转化、推广与限定(一般化与特殊化)、类比、递推、归纳等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都分别得到强调。

“顺理成章”就是要从历史发展程序和认识规律出发,“顺理成间”地设计数学课程。数学是一种演绎体系,有时甚至本末倒置。这正是数学本身的要求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相矛盾的所在。正确处理这个矛盾,使这两方面的要求和谐统一,课程设计就既不能违背逻辑次序。更要符合认识程序。因此,要参照数学发展历史,用数学概念的逐步进化演变过程作为明镜,用基础数学的层次与脉络作为依据来设计数学课程。数学的历史发展经历过若干重要转折。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数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认识数学的过程)有一致性。数学教材的设计要着力于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合乎规律地实现那些重大转折,使学生的数学学习顺理成章地由一个高度发展到另一个新的高度。在基础数学范围内,主要经历过五个大的转折。

由算术到代数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实现这个转折,重要的是要向学生讲清代数的基本精神是灵活运用运算律谋求问题的统一解法。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是第二个重大转折。要对空间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性质加以系统的观察、分析与实验,建立“空间通性”的一个明确体系,达到“探源、奠基与启蒙”三个目的,然后引进集合术语并以集合作工具,讲清一些基本逻辑关系、推理格式,再转入欧几里得推理几何。第三个转折是从定性几何到定量几何,即从综合几何到解析几何。要对几何问题谋求统一解法,出路在代数化,首先要把一个基本几何量代数化,就得到向量的概念,然后运用欧氏空间特有的平移、相似与勾股定理等基本性质引起向量的加法、倍积与内积这三种向量运算。这样就把窨的结构转化为向量和向量运算。这样就把空间的结构转化为向量和向量运算这种代数体系,因而空间的基本性质也就转化成向量运算的运算律。换句话说,向量的运算律也就是代数化的几何公理。这样就实现定性几何到定量几何的转折。向量是这个转折的枢纽。第四个转折是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这在概念和方法论方面都有相当大幅度的飞跃,需要早作准备。初中二年级已引入三角函数的初步概念,初三正式研究各种函数,到高一、高二的代数与解析几何中,就逐步讲座到连续性、实数完备性、切线等概念。数列、逼近的思想也早有渗透,到高三进一步突出逼近法研究极限、连续、微分、积分等变量数学问题。第五个转折是由确定性数学到随机性数学。在代数之后引起概率论初步。

上述数学课程设计,既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又突出了几个转折关头,缩短了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发展的脉络,提高数学教学的思想性。

“深入浅出”就是要学到应有的深度,才能浅出。许多事物和现象表面上各不相连,但是把它们提高到适当的高度来看,这些事物和现象就会有一种统一的理论串连其间。因此,如果没有掌握到这种枢纽性的理论,就无法回头用理论来统一一系列繁复多样的实际。所以数学课程的设计要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掌握枢纽性的理论。“占领制高点”,才能居高临下,一目了然。把数学课程搞得浅薄,砍掉具有枢纽地位的基础理论,把数学课程变成一本支离破碎的流水帐,一来难懂,二来无用,所以深入浅出的要点在于教好那些具有枢纽地位的基础理论。

第15篇

高专的数学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都是对一年级新生开课,学生日后的学习方法、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毫无疑问会受其前期教育的影响。对刚刚结束初等教育的学生来说,传统高专数学教学虽然与升学考试的初等数学有一定的区别,但其教育与初等教育在各个环节上的区别并不大。

高专教育的数学课程改革,十几年来一直强调的一个原则是:数学知识和方法能力以必需、够用为度。其实这个原则并不明确,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数学教学内容的“必需、够用”?是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学习为“必需、够用”的“度”,还是将来走向社会的“必需、够用”为“度”?实际工作岗位的不同,其对数学“必需、够用”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汽车修理工、营销人员、企业策划和高级经理,对数学“必需、够用”的“度”是无法用一个标准衡量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今年和明年毕业的学生也会对数学“必需、够用”有不同的理解。

为了全面客观的认识高专数学课程的利弊得失,我们有必要对传统高专数学教学进行反思:

1.在教学内容上,以《高等数学》为例,传统高专数学教学基本是以五十年代樊映川编写的《高等数学》为主要基础,其优点在于教材系统、严谨,内容安排合理,基本能够训练学生抽象思维的缜密性、逻辑性,但教材多年没有太大变化,例题和基本内容始终在课堂上使用,实际应用型例题比较少,高专数学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

2.在教学形式上,大部分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按照教师讲授的内容作题、练习,其优点在于教师能够掌握课程的进度、充分讲解分析、运算和推导过程,但学生参与的较少,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教学对象上,高专教育主要面对的是将来进行实际操作的高级“蓝领”,而高专数学课程一直与本科学生学习的内容基本一致,其优点在于加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但造成高专数学教育针对性不强,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4.在教学目标上,高专数学课程大部分精力是放在单纯解题训练上和公式定理的推导上,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计算方法了解的比较多,数学与实际应用的生动联系比较少;

5.在教学手段上,高专数学课程仍是“粉笔+黑板”的传统模式,其优点在于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思路,由浅入深的进行系统的推导和运算,但教学手段落后,加上现在学时减而内容没减多少,推导运算的过程较快,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容易在学习时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倦。

二、岗位需求对高专数学课程体系的影响

现代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是具备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并具有一定发展潜质的技术型人才。一是要求高专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广度与深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劳动技能的人才,能够在毕业后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二是受教育者在取得某种职业资格的基础上,经过适当的技术教育或职业培训,能够向上发展成为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也就是说,岗位需求,应当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因此,岗位需求对高专数学课程体系有着那些影响,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考察。

1.从岗位需求看数学课程标准

岗位需要,决定了高专数学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方向——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必须考虑学生达到一定阶段时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认知水平、数学思维的特点,以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达到的能力,即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大一的学生,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已由经验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数学课程标准的确定,既要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知识结构构建完善,知识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还要考虑岗位的实际需要,兼顾学生将来发展的需求。

实际上,数学知识与社会需要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的设立,其数学课程标准是依据将来的工作岗位和实践需要来进行的,各个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规定和教师数学教学计划的制定,都应体现着岗位的需要及发展的需求。

2.从岗位需求看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根据岗位需求,数学课程的内容对大多数学生必须是难易适中,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相适应,这些内容应该是以前数学学习的继续,也是今后数学学习或将来岗位需求的基本方面。高专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要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根据岗位需求选择高专数学课程的内容,可能会减少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全貌,也不利于增加广泛的背景知识,但通过有侧重的数学学习,能体现不同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的实践能力,这些内容极有价值,学生可能会受益终身。

3.从岗位需求看数学课程的体系编排

从岗位需求出发,数学课程的体系编排,应以学生不同阶段的数学认知程度、重要知识点的全面覆盖、数学知识的系统连贯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保持数学科学所具有的严密和逻辑性,处理好纯数学的课程体系编排。

三、对高专数学课程体系相关方面的分析

1.高专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与兴趣分析

高专新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与兴趣,主要在于知识能力、学业成绩、职业需求三个主要因素。

其一,从知识能力来看,学习数学是一个重要方面。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数和数字符号及运算规律是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最有效的手段。例如,用恰当的方式表示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算法,估算的意义和能力等等,对于高专学生,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必要的。

其二,从学业成绩来看,许多人把学生在学校的学业成绩作为学习程度的唯一标准,认为学业成绩就是智力。其实每个学生所具备的智力特点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思维能力较强,而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思维能力较差。虽然学业成绩和未来的成就,往往与一个人的意志、兴趣、情感和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或机遇有关,但在校期间,数学课程的学业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学生相对比较重视。

其三,从职业需求来看,高专数学课程的许多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直接应用的并不多,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一个学生不可能当一辈子修理工或销售员,作为高专数学教育,如果教育是成功的话,应该使学生既能在毕业后就胜任相关的岗位工作,又可以在三、五年后逐步地向较高层次的岗位或职务发展,也就是说,需要从胜任岗位工作及具备发展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数学的素质教育。

基于上述三点因素,在高专教育的条件下,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和兴趣是可以把握的,可以充分利用高中教育给高专新生打下的基础,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导到以发展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

2.对高专数学课程授课内容的分析

高专数学课程授课的内容,目前包括函数、极限、一元函数的导数或微分及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微分方程、空间的曲面、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和全微分、二重积分、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概率、点估计、区间估计、假设检验这些内容,强调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果从学生将来的岗位需求出发,对于每一个重点内容,需要从胜任岗位工作及具备发展潜质这两个方面重新设计授课内容次序,重点放在应用上,例如导数,从传统讲授的先后顺序来看,先讲变化率问题,再引入导数的定义,然后是几何意义和求导举例,可以重新处理为:承接函数的连续性质,由切线的斜率入手直接引进导数的概念,然后给出

一、二个简单函数的求导举例,在导数的应用最后,再通过实际例子强调变化率类问题,其中包括瞬时速度,为以后顺利引进微积分基本公式留下伏笔,这样既节省了课时,又能使学生对应用导数解决问题留下深刻印象。

由于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密切,环环相扣,系统性强,某一学习环节的简略和删除,往往造成下一阶段学习的困难和障碍,所以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课程教材体系改革十分必要。而解决高专数学中的学习与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有待于对现行课程教材体系进行新的思考和创新。

3.对高专课程授课形式的分析

传统数学教育强调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数学三大能力,高专的数学教育也是基于这三大能力进行的。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粉笔+黑板”,主要是教师用手写在黑板上进行演算,事实上,现有的数学软件(比如Mathematica)已经能够解决大学数学中的绝大部分问题了,对于求导、积分一些数学计算,甚至学生使用的某些手机都可以进行。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一些传统方法无法完成的三维图像比如螺旋线、空间中的二次曲面等可以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成为现实,因此应提倡适当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尝试利用数学软件对数学模型进行计算、绘图和数据处理,体现了数学教育的时代特性。让学生学会借助软件平台,验证、应用并发现数学规律,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一些不必要的计算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便从事其它更有创造力的工作,这也是当今教学形式改革的一个方面。

四、对高专数学课程体系的基本定位

1.根据岗位需求建立基础平台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以汽车系为例,对于各个专业来讲,微积分学的基本内容与数理统计是数学课程的基础平台,其基本内容包括:函数、极限、一元函数的导数或微分及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微分方程、空间的曲面、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和全微分、二重积分、数据的统计、点估计、区间估计、假设检验。对于课程中每一个重要知识点,需要从使学生胜任岗位工作以及具备发展能力这两个方面重新设计授课内容,注重实际应用;而对于某些内容如:有理函数的积分,相关理论虽然已经很完备,但其计算往往非常复杂,耗费学生很多时间,且应用的例子较少,可以只考虑其最简单的几种情况;再有,像反三角函数、复数这些内容,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高专的学生可以不必了解和掌握。

对个别专业单独需要的知识内容如:矩阵极其运算等,可以通过另设选修课程或整合到其专业课程中解决。

2.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发展能力

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教育的本来课题,不是教授者完成某种活动,而是要在学生的行为中引起某种重要的变化。在数学课程的安排中,应重视学习能力、技能的培养,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获得知识的技能培养上,解决“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的问题,如:教会学生怎样求解微分方程,而不必用很多的时间来推导为什么要这样求解。

3.开设多门类选修课程,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

不同专业或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对数学的深浅要求也不一样,在具体的操作和教学要求上还可细化。数学教学不能只是一种教学模式,应该实现数学教学的个性化。让同一班级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和兴趣爱好,选择除了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外的其它数学内容。根据数学的逻辑性强、应用性广、实践性突出的特点,可开设多门类选修课程或数学实验,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丰富高专数学教学的内容。

4.更新教材,使得数学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对于高专数学课程来讲,目前使用的教材针对性不够强。因此,应针对岗位需求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专业对数学的特殊要求,进行必要的内容增减、调整和精编例题,例如,对于汽车营销专业,应该加重数理统计方面的教学内容,像数据的收集、分类、统计直方图、预测销售量等。

总而言之,高专的数学教育,应以岗位实际应用为宗旨,兼顾学生将来的发展能力,突出实践性、针对性、先进性,淘汰低水平重复、陈旧性内容,采用新思维、新方法,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按国家高教部制定的数学课程教学大纲,重新对课程进行科学地整合,优化数学课程结构,使高专的数学教育更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保证高专教育与经济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使高专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符合企业岗位实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