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浪漫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浪漫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浪漫主义文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浪漫主义文学论文

第1篇

《多情客游记》声称为游记,但与游记大不相同。通篇的“我”,而外物极为模糊,“我相信”、“至少在我看来”、“我的智慧说道”、“我在想到……”;没有完整的情节线索,标题定下地点而每每重新开始新的叙述;在每个地点(如同每章)中又随意跳跃到某段回忆,跳到内心情感,跳到个人的议论调笑;对话通过破折号进行,同时随心所欲夹杂“即时”的议论……这些都使《多情客游记》成为对我们而言极富现代感的作品,令人惊讶于作者非凡的超前。且不细论这种超前究竟是完全的斯特恩本人天才还是掺杂着小说成型之初的规则理念的不完善,无可否认的是《多情客游记》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小说是连续的时间流,好像小小的自足的水晶球嵌在固定的现实时间的墙上,因为合上书时它不具备任何时间属性,但当阅读发生,或者写作时,人进入到自足的水晶球中经历一段故事(时间)。在阅读《多情客游记》时我们还是会感到些许错乱和不适,虽然相较《项狄传》已经收敛许多。黄梅在《推敲“自我”》第八章谈论《项狄传》的第一小标题取为“无法无天的叙述”,又引用爱・摩・福斯特的话佐证:“《项狄传》中藏着一个神明,它的名字就是‘混乱’”。[2]究其根源,斯特恩让我们如此不知所措的方式之一是时间叙事上的随意。典型如第一页的叙述:

――这种事,我说道,在法国就安排得比较好。――

――你到过法国吗?那位绅士马上转过身来冲我说道,态度既客气又得意不过。――奇怪!为此我跟自己辩论道,没有想到二十亿英里的航程,充其量不过从多佛到加来这么远,竟能给人这种权利――我倒要调查研究一下:于是不再辩下去――我径直回到住处,收拾好半打衬衣和和一条黑绸紧身裤――‘我这上衣,我看看衣袖说道,还行’――在多佛码头找了个落脚处;游船要在第二天早上九点开――到三点才吃午饭,我吃了一份油焖子鸡,的确是在法国吃的,不容争辩,因此,要是……,暂不处理这些财物――我的衬衣,黑绸紧身裤――皮箱等等,……以多情善感著称的民族的君王,使我非常难过――

不过,我刚刚踏上你的领土――[3]

开头的“这种事”,是语意的连接,“这”必定有所指代,而所指一定是前段时间的谈论事物,而只给读者展示这个完整时间的后半段,令人无从得知“这种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随后,在话语中即时地发表议论,如“――奇怪!我跟自己辩论道……”,如后文大段地为自己的衬衣、黑绸紧身裤、小照的安全性“大呼小叫”,榇顺渡戏ü国王也没什么关系。接着更匪夷所思的是他的跳跃。约里克一定不可能在边看看衣袖边找到了落脚处边打听到了游船时间,更不可能将时间跳到了已经到了法国的第二天三点去吃油焖鸡,因为后文叙述到约里克刚刚踏上法国领土。吃完了油焖鸡后也没有脱离前文的“游船时间”,继续蜿蜒着叙述踏上法国领土前或刚刚的内心活动。文本给了我们时间的顺序和先后,这是确定无疑的,当写作时、阅读时就可以体现出来,字是一个个写上去的。而斯特恩强烈地无视了。其叙述时间粗略如下:

和绅士聊天

决定去法国,“径直回住处”

收拾衣物看衣袖

在多佛找落脚处游船时间(可能是人在多佛找,或是人在住处就能找到)

第二天三点在法国吃午饭,吃油焖子鸡

担心,“那天晚上”

踏上法国领土

即使很认真地列出来还是有很多时间的漏洞,也无法让人肯定地把叙事时间转变为现实时间。“在多佛码头找了个落脚处”是到了多佛找的还是能有预订服务在住处就能找到?“那天晚上”、“到三点才吃午饭”、“刚刚踏上领土”,依然令人疑惑不解,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呢?一定是吃完午饭之后。那又何以“刚刚踏上领土”?“刚刚”本身就是模糊的、个人的词语。小说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时间叙述和安排。

可以发现《多情客游记》的叙事时间是极其个人化的时间,乃至是对现实时间、理性时间的根本忽略。按照个人兴趣、思绪排布的时间,随意省略、跳跃,即时抒发议论。内心感受、情感在现实里和现实时间就不对等,一秒钟也能万千思绪百转千回,或是在痛苦的煎熬中一秒千年。叙事的情节弱化、边缘化、琐碎化,个人情感以个人时间、观念的时间为支撑在叙事篇幅上成为主心骨,这即是外部世界弱化内部世界加强的证明。此时,情绪和记忆作为个人时间的标杆借助于虚构在文本中任意驰骋,虚构时间的延展、拉长、缩短、剪切、磨损、失真,标志着作为文本后的存在主体――人,成为自由的完全个体化的时间立法者。人的存在主体性地位在个人时间上的确立,才是感伤主义的基础,不然,情感无从抒发,根本毫无立足之地,如同釜底抽薪一般,情感的存在则没有理由。

浪漫主义诗人们、小说家们,所有浪漫主义者,如若想自由地抒情、表达感受,也必须确立主体化的时间观。在此不赘述情感与时间的关系,而以华兹华斯为例,管窥浪漫主义的时间观念。

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但并不是当下的强烈情感,而是诗人在平静的回忆中,逐渐形成的情感的产物。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失,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诗人的心中。”[4]可是诗歌的情感源头就会在严格意义上分成两股:内心触动的当下的情感,和平静的回忆中的情感。但是事实上,在诗歌作品中这两种情感并不区分,融汇在一起,甚至在平静的回忆中形成的情感无形地叠加于现实的事物中。“对于华兹华斯来说,诗歌形成一种意识活动……过去的情感也可以在现在的意识中重新增长起来。通过这种情感的回忆,意识发现自己不再局限于一种情感之中。从过去的情感的角度对现在进行想象,自我似乎可以感觉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完全的融入。”[5]比如著名的《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以顺序写作在湖边看到水仙花,多年后沉思而想到水仙。开始部分的水仙是“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在银河里闪闪发光”[6],而在回忆之中,获得了更大的欢欣,成为“孤独中的福祉”。原来的现实的过去的水仙通过回忆的再造,与回忆的现在的水仙重叠,客观时间概念也消散成一体的审美体验,是纯主观的艺术表达。

巧合的是“现代性”这个词就与时间的分期有关,但不仅仅是单纯的时间概念。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指出:

同‘当下’一样,诸如革命、进步、解放、发展、危机以及时代精神等也都是动态概念;这些概念或是在18世纪随着‘现代’或‘新时代’等说法一起出现的,或是被注入了新的含义,而这些语义迄今一直奏效。另外,这些概念后来随着西方文化的现代历史意识而出现的问题,即现代性不再是从另一个时代的模式里去寻求自己的定位标准,而是从自身中创立规范。现代性就是毫无例外地反顾自身。这清楚地解释了现代性对“自我理解”的高度敏感,及其至今仍在不停去驱使其努力“确定其自身”(pin itself down)的内在动力。[7]

在“确定其自身”中,现代性的支柱即在于“现在”的自身,此岸的自身,在于人的主体性。作为主体性的人如何感知和把握流动的时间,作为其自身的时间如何进行处理和反思,由此主体化的时间感受使文学 中的虚拟时间变得更加自由和跳跃。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同样注重感情的表达,但在其间联系的考察总会流入泛泛而论,或是理性情感二元论形而上的大言炎炎。而通过对感情流露背后的叙事时间的考察,可以更细致地发现在叙事中的一些特征。

由于个人能所限,所读书目限于中文,对《多情客游记》的分析可能存在错误,以及对西方诗学、文学批评了解甚少,如有错谬,敬请指正。

【注释】

[1]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M].北京:三联书店,2015.

[3][英]劳伦斯・斯特恩.多情客游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选自《英国作家论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85.

[5]赵光旭.华兹华斯“化身”诗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6]飞白译本.

[7]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巴赫金.小说理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黄梅.推敲“自我”:小f在18世纪的英国[M].北京:三联书店,2015.

[3][英]劳伦斯・斯特恩.多情客游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王春元,钱中文.英国作家论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5.

第2篇

关键词: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歌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及渊源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普遍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社会背景]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康德、费希特等古典主义哲学家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因而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倾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尖锐批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展望预测,也对浪漫主义文学有不小的影响。[思想基础]

在文学传统上,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与浪漫主义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浪漫主义一词即来源于传奇一词。而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抒发的崇尚,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和繁荣铺平了道路。[文学传统]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1、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浪漫主义对法国大革命后的现实极为不满,往往把非资本主义的生活加以理想化;浪漫主义作家深感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枷锁,于是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他们特别重视爱情题材,对人的梦境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

2、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由于厌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反感庸俗丑恶的现实,对工业化的恐惧和憎恶便成为浪漫主义诗人共有的特点,而雄伟瑰丽的大自然和远方奇异的情景,则成为浪漫主义作家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在他们的笔下,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鄙俗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些非凡的人物往往出没在大自然中间或奇异的和具有异国情调的环境里。他们标举卢梭的“回归自然”的主张,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浪漫主义作家不仅歌吟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如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等。

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至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许多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他们的描写不重在反映历史真实,而在表现自我的想象,往往只是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在史书上语焉不详,可以任凭作者自由驰骋。有的浪漫主义者美化了中世纪封建宗法制度,把中世纪当作“黄金时代”以与资本主义来对立。

4、重视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都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为此还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这是因为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其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自由,语言通俗。

三、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又称现代派文学或先锋派文学,是20世纪前期欧美各种反传统的资产阶级文学流派的总称。现代主义文学的美学原则可以说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原则在新时代的继续和发展。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其观念演变和价值取向是多元、复杂的,不同的流派与团体往往各有各的主张,但它作为20世纪极富创新和反传统精神的文学思潮,在总体上又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现代主义文学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文化是人的外化与象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现代主义倾向于文化批判,本质上基于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

第二,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在一些现代主义作家看来,传统文学那种看似逼真的人物和物象描写其实是一种假象。因此,必须摈弃对人物性格和一切相关的附属品的描绘,使读者进入人物的心理现实,这就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思维模式。

第三,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方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神话式象征的意义在于对未知领域的诗性揣摩,是将最内在的、最深刻的心灵体悟转化为认识的对象,因而,它的价值不在于对象本身,而在于它所包含的内在体悟,这种体悟往往是多义性的。

第四,现代主义文学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现代主义作家处在20世纪那个失落、传统价值观念失落的社会,他们往往从更深层次上思考着人的命运、人的本质和人类前途问题。他们觉得人类自身具有恶的根源,人的本质力量有美的一面,又有丑的一面。因而希望通过艺术来表示与人性之恶的抗争,表示对丑恶的反抗。但是他们反传统的个性又使他们不愿像古典艺术家那样一味地高唱人性美的赞歌,而是着意于描写丑,暴露丑。现代主义作家对死亡、黑夜、堕落、犯罪、畸形、变态、疯狂、瘟疫、尸体等的描绘大大超过了传统文学,表现出“以丑为美”、“反向诗学”这一新的美学倾向。不过,现代主义作家的“以丑为美”不是把生活中的丑作为美来肯定,而是无情地解剖、否定现实与自我平庸,通过与丑的撕斗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因此,在这种美学追求的背后,蕴含着对人生的严肃而崇高的爱。

四、浪漫主义诗歌与现代派诗歌的联系和区别

从总的艺术方法来看,现代派采用表现法,而非白描法。这里所谓的表现法是指现代派作家用歪曲客观事实的方法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像浪漫主义者那样描写客观事物或直抒自己的胸臆。不妨举两首诗来做对比: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by William Butler Yeats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and go to Innisfree / And a small cabin build there / of clay and wattles made / Nine bean-rows will I have there / a hive for the honey-bee / And live alone in the bee-loud glade / And I shall have some peace there / for peace comes dropping slow / Dropping from the veils of the morning to where the cricket sings/ There midnight’s all a glimmer / and noon a purple glow / And evening full of the linnet’s wings/I will arise and go now / for always night and day / I hear the lake water lapping with low sounds by the shore / While I stand on the roadway / or on the pavements gray / I hear it in the deep heart’s core.

这首叶芝早期的著名作品是典型的浪漫派后期唯美主义的诗篇。他直抒胸义的道出要离开这个充满的痛苦的世界去过隐居生活的愿望。他对因纳斯弗利岛景色的描写也是一种白描法,没有加以主观色彩的渲染。虽说因纳斯弗利岛只是爱尔兰的一个小岛叶芝是把他当成是隐居生活的象征,但这是摆在纸面上的,显而易见的。虽说他抒发了自己的一些感受,但只是一种白描的艺术方法。请读另一首诗:

豹――在巴黎植物园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 在心中化为乌有。

这是里克尔1903年的作品,与其说他在描写被困笼中的豹子形象,不如说诗人是在体会豹子的心情,甚至还可以说是他借豹子的心情来表现自己当时的心情。这里的拟人化自然是常见的艺术手段,但从常理看,即使把豹子当成人来看也不可能有这么复杂的感情。显然是里克尔发掘自我的结果。整天关在笼中的豹子无疑会讨厌身后的铁栏杆,但他不可能感受到这么深刻的程度,以至认为“千条栏杆后没有宇宙”他可能感到有力无处使的苦恼,但不会认识到力之舞的中心一个伟大的晕眩。这些诗说明里尔克是用自己的思想歪曲了豹的感受能力来表现他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这还是他以对客观的忠实描写著称的早期作品,如果拿他后来书写主观情思的杜伊诺哀歌来作比较,浪漫派与现代派在创作方法上的差别就更明显了。在写法上,里克尔不像早期的叶芝那样直抒胸臆,而有曲折隐含地把把抽象观念和具体形象相结合的特点。

总起来看,现代派文学的艺术特征与近代文学中出现过的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是颇为不同的。现代主义吸收了其他文学的特征---------特别是浪漫主义---------的某些因素,但他与浪漫主义的区别大于其联系。虽然浪漫主义中有些作品已开风气之先,具有象征主义或表现主义色彩。

参考文献:

[1] 宋寒冰.元杂剧与佛教母题研究[D].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08)

[2] 柳东林.西方文学的非理性特点及禅意研究[D].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08)

第3篇

[关键词] 浪漫主义 钢琴音乐 速度 力度 音色 自由速度 演奏风格

Abstract: Concrete behavior of this text in the music of romantic style from the piano music, is it explain romantic style issue of piano performance to come from speed , dynamics , sound , freedom speed four respect mainly. Through to exposition of content the above, also from play romantic period different piano some questions that work should notice of composer explain I.

Key words: Romanticism Piano music Speed Dynamics Sound

Speed of freedom Play the style

第4篇

    对于西方音乐文化的写作,无论运用怎样不同的角度和手法,都不可能避开对西方音乐史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重点介绍,因为西方音乐在这两个时期已经高度发展与繁荣,不仅乐谱资料和乐器种类极为丰富,各种音乐形式亦发展到一个高峰,目前我们所深入研究的作曲家和作品绝大多数来自于这两个时期,因此,对于这些书籍关于这两个时期的论述进行对比,也变得十分必要。

    首先来看叶松荣的《论稿》,作者对于每一时期的音乐文化所启用的标题都呈现出承上启下的逻辑性。而章节下面的小标题体现了该书主观性的特点,如描述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的美学思想与音乐创作”、“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独特性及评价”,浪漫主义时期的“舒伯特音乐创作的独创性”、“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等。在论述方法上,作者叙述的方式却突破了传统的史书,较为自由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且评述性很强。对于作曲家、流派的评价分析也十分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比如在谈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情感内容独特性时,作者将该曲与席勒的《欢乐颂》一诗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进行审视,使这一段的论述渗透着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刻文化内涵。

    蔡良玉的《西方音乐文化》关于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篇幅占据了此书的绝大部分,但是作者并没有把贝多芬归到任何一个时代,而是将其单独作为一个章节来谈,这是对于贝多芬作为这两个时期承上启下者这样一个特殊身份的重视。在所呈现的史料上,尤其在论述作曲家生平方面,由于提供了许多在普及书目中少见的新材料,使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论述方面,作者尽管仍是以客观叙述为主,但仍不乏其主观评述性。作者在后记中提到“年轻的音乐家都不应该是‘文化盲’,”因此他在写作时更加注重文化历史背景和音乐观念的发展变化的论述。

    陈小兵的《西方音乐的轨迹》是作者把多年来所发表的论文整理成集而出版的书,既然是论文,一定有作者的偏好,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作者“希望让音乐史研究超越对史料的客观介绍,尝试置身于历史的情境中来对西方音乐进行主观的认识,在文化观念与音乐史之间寻求某种时空的联系”的目的,全书并没有按照历史时期进行章节的安排,而是根据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将其分成四编,每编设置一个主题。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主要被安排在第三编“体悟西方音乐意味”进行论述,这一编包含了“难觅莫扎特之魂”、“马勒的《千人交响曲》”等论文。在论述方面,作者在掌握丰富的史料的同时,从更宽的视野进行了主观评述,洞悉西方音乐的精微。

    综合来看,以上几本着述各有千秋,难分高下。以中国人的视野研究西方音乐已经不是一个新的立场和角度,然而从研究深度层面上来讲,仍需加强。希望中国音乐界出版更多具有学术价值的专着译着,这对于提高我国音乐界的理论水平将大有裨益。最后,笔者借叶松荣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中国人研究外国的音乐艺术并非不可为,但要想使学术研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就必须对中西方文化史,音乐史、美学、文学、哲学艺术等做全面系统的把握,才能使研究有一个较为稳固的根基。”

第5篇

关键词:舒曼 《蝴蝶》 标题 经历

舒曼的生平经历坎坷而复杂,于曲折中闪现光芒,与坎坷中饱含温情。受19世纪浪漫主义的影响。其作品中充斥着浓厚的社会文艺气息,受时代的影响。其内容标题鲜明而突出,从其他的作品如《童年情景》《月夜》《核桃树》等等,其标题往往似文学作品般的味道。深刻理解其音乐中的标题性。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作品、他的生平、时代特点。

一、《蝴蝶》体现的标题性和诗意氛围

《蝴蝶》是舒曼的代表作品之一,全曲由六小节的序和十二段小曲组成。十二小曲中的人民都来自于其读过的小说中的角色。音乐本身就是快慢不等的三拍子。类似英国19世纪乡村舞会的氛围,明亮,生动,热闹,嬉戏的气氛。轻松的感觉引人入胜,不同段落的小曲有着不同的风格,各自的主题表现手法。如叙事一般娓娓道来,讲述着一个完整的故事。具体故事在这里就不便一一阐述了。但是,《蝴蝶》以其优美的明快的风格,开创了音乐创作历史上另一重要的器乐体裁。就如同细细品味一首美丽的诗歌在夏日凉爽的午后更能体会其中传达的意蕴。

提起《蝴蝶》作为标题,展现其作品的诗意,就不能不提到这种标题性的渊源。

二、舒曼浪漫主义发展的时代背景

首先,在19世纪,浪漫主义开始兴起,其发源于德国,在英法意大利得到宣扬,尤其以文学作品扬名于世。浪漫主义兴起之时与古典主义相对立。根本的特点就是表现理想,个人理想,甚至达到跨站过的程度,张扬个性,彰显理想。所以浪漫主义素有“理想主义”之称。音乐史上则把“浪漫主义美学”称之为“感情美学”。而所谓的感情美学更需要文字作为媒介而表达出来。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兴盛以后,作为源头的德国浪漫主义氛围更为浓厚。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导致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但是浪漫主义在德国发展到后期,逐渐融入强大的现实主义流派,而此时英法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在整个欧洲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使得德国的浪漫主义出现风格多样的变化。音乐在舒曼这里,也有传统的娱乐性质逐渐向说教感化方向过渡。

而浪漫主义在音乐上的表现在1820-1850年达到顶峰,《蝴蝶》此曲作于1829-1831年,正是整个大时代潮流的反应。

三、舒曼个人的生平经历及文学素养

其次,舒曼音乐中的标题性与其早期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其父是他出生小镇的一名书商,童年的舒曼最大的兴趣是文学而不是音乐,与此同时,舒曼热衷于创作诗歌和散文,但也组织过管弦乐队。发起过文学社团,开始写诗歌和散文方面的论文。可以说,从小时起,舒曼的文学气息远远浓厚与其音乐创作。但是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其父和其母的意愿不同。导致在其父去世后。舒曼遵从其母的意愿进入莱比锡大学进修法律,知道1830年听了帕尼格格的演奏会后才立志成为一名音乐家。但是他认为起步太晚,便采用不适合的方法练习,结果导致右手中指麻痹,于是,作曲家成为通往音乐殿堂的唯一途径。钢琴创作成为在其生活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蝴蝶》可谓是舒曼最早期的作品了,从中透出的文学气息,温馨而温暖。这就不得不提到舒曼后期的生活。

在手指受伤后,跟随著名音乐家维克学习,与维克的女儿克拉拉坠入爱河,建立深厚感情,冲破家庭阻力。通过法院的干预,幸福的结婚了。而在其与克拉拉一同斗争的时候,他同时也与所谓的“新音乐”斗争着,为改变当时陈腐、保守、庸俗的音乐风气而斗志昂扬,于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成为当时德国进步音乐思想的关键。在创办杂志的过程中,其文学素养毫无疑问的又得到进一步提高,无形之中也为其音乐中的标题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同克拉拉结婚后,舒曼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结婚仅仅一年写了138首歌曲,被誉称为“歌曲文萃”。这从侧面反应了舒曼幸福的婚后生活。同时作为钢琴家的女儿的克拉拉对舒曼的创作所做的巨大贡献。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时的舒曼是幸福满足的,活力四射,精力充沛,其从小的文学基础被进一步挖掘,从而创作诗一般优美散文一般静谧的作品。

四、相关作品中体现的标题性

不仅《蝴蝶》,在其一生的顶峰作品《狂欢节》中,其作品的标题性也一览无余。此曲作于1835年,正是舒曼音乐事业的上升期,灵动的表达方式,活泼明快,在用音符传达其批判的精神后,还用文字加以渲染。借用西方社会狂欢节风俗,又戏剧性的加入一些字谜,有许多短曲串连起来,一反当时音乐的奏鸣曲,传达出作曲者犀利的个性。而在同时,此曲中的诸多角色及各自的性格特征,对许多现象加以肆意的嘲讽,人们在欣赏此曲的同时,既能感受到作曲者激昂的人生态度,更是赞叹舒曼的批判精神。而《狂欢节》的标题无疑也是更为深刻地揭示了舒曼的文学修养。为其音乐作品中的标题性提供了有力证据。

在分析标题性表现的方方面面后,我们回到《蝴蝶》上来,“蝴蝶”本身在意象上给人以轻盈,优美,灵动之感,曲子风格也如蝴蝶一般轻盈灵动,聆听其曲时,透露出一种让人耳闻不禁的愉悦之感。往往不觉中受音乐中传达的氛围感染。或欢乐。或激动,或哀伤,动人心扉。

结束语

在分析某个作曲家的某个特征时,结合其生平经历和整个时代的发展潮流是必不可少的。舒曼出生与当时整个欧洲觉醒的时代,不管是音乐,抑或是文学,都是浪漫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而作为代表的舒曼更是如此。以其非凡的文学素养。加之以后天的音乐修为。开启了浪漫主义发展的又一扇门,舒曼音乐中的标题性。舒曼本人的音乐文学素养,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第6篇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艺术特色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才,也是时代造就的一位伟人。其诗大多数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他善于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主题想象丰富,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往往以豪迈旷达的襟怀、奔腾澎湃的感情、傲视人生的个性、丰富奇特的想象,使其诗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不拘以往格局,摒弃消极婉约的手法,以强烈抒情,善于夸张的艺术特色,为中国古代浪漫诗歌立下典范,具有不平凡的意义,尤其在山水诗方面独树一帜,颇值得研究。

一、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艺术夸张,充分地表现诗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诗歌的想象,奇特惊人,显示了超凡的创造力,创造了许多常规不可思议的诗歌形象,他既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他那种洒脱的艺术风格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许多诗的写法也是前人不敢想象的。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诗歌大胆运用恰当的艺术夸张,给诗歌带来神奇的魅力。李白的夸张手法是很富有创造性的,对于事物的美好和丑恶具有爱憎分明的态度,非夸张就很难表现他那巨大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所以他的夸张都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使人觉得非如此不可。如《蜀道难》,他用“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来形容蜀道的险峻。

二、形式自由,题材广阔,浪漫主义范围比较广泛

李白诗歌突破了形式的束缚,自由活跃,摒弃了建安以来柔靡婉约消极的风格,使其诗风更为雄浑,积极向上,情感更加真挚。如七言乐府《蜀道难》全诗气势盘郁,声调铿锵,一气呵成,句法从三字句、四字句直到七字句,参差有致,富于变化。同时,作者善于以奇特想象,奇幻无穷的笔锋,勾画出奇特景象,渲染浓烈气氛,又能表现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例如:作者要抒发对世路艰难的感叹时用“行路难、行路难!”三字句咏叹调;要表现紧张气势的气氛及奇特景象时,用“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样的4字句表示紧张的节奏;要表现绵长的秋思时,用“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样的11字句,连续不断。使其感情更加悠然绵长,令人回味无穷,充分表现了诗人杰出的才能。

三、语言自由流畅,清新自然

在语言的运用上,李白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他在诗歌中论诗时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又说“雕虫丧天真”,都是这主张的说明。他反对浮华雕琢的作创风格。在《白话文学史》中着重评价李白的特别长处其中之一:他是有意用“清新”来救“倚丽”之弊的,所以他大胆地运用民间的语言,容纳民歌的风格,很少雕饰,亲近自然。李白不仅批判地继承了汉魏以来优秀诗人的语言技巧,同时,他又是继屈原之后能认真而多方面地向民间诗歌努力学习的伟大诗人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他在这种继承和学习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是诗歌语言上的卓越成就,从而形成他生动、明净、华美自然的语言风格。

李白在摒弃六朝时期华靡诗风的同时,积极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和庾信等人的语言艺术。杜甫赞美他的作品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曾经称赞或引用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山水含清辉”以及谢朓的“澄江静如练”、“朔风吹飞雨”这些清新、自然而富有创造性的名字,说明他描绘自然景色的作品,的确受了二谢的影响。由于他在吸取民歌语言艺术的同时,又批判地继承了诗人特有的优良的艺术传统,所以他的语言,在生动、自然之外,又具有明净、华美的特点,加上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豪迈奔放的热情,使他的语言具有如前人所说的“豪华”和“豪放”的特色,给人以浑然天成的美感。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 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2]中国李白研究会 马鞍山李白研究所 合编《李白研究论文精选集》.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林家英《李白研究》。

[4]游国恩 王起 等《中国文学史》.1963年7月第一版。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叶芝,早期诗歌,叙事读者,人际意义

 

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 —1939)是中国最受欢迎的英语诗人之一,其许多作品都为国人所熟悉,评介和研究叶芝及其诗歌的著作和论文也为数众多。根据CNKI统计,仅从1999年至2007年底,就有超过200篇的论文见诸于国内各大期刊,从不同视角甚至细节介绍和评价叶芝及其诗歌。《当你年老时》是他早期的名诗。该诗发表于1893年,献给比他小一岁多的爱尔兰著名民族主义者毛德?岗(Maud Gonne,1866-1953)。该诗文字浅显,叙述直白,意境优美,深受我国广大读者的喜爱,也被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进行解读,如区鉷、蒲度戎(2005)早期诗歌,傅浩(2002)等。本文打算另辟蹊径,通过研究该诗的叙事读者和人际意义来探讨欣赏这类英诗的新视角新的可能性。

一、《当你年老时》及叶芝早期诗歌风格

叶芝在十九世纪末开始创作。他早期的诗歌,深受王尔德、雪莱等影响,表现出脱离现实的唯美主义倾向,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被认为属于“先拉斐尔派”风格。(许自强,1991:188)叶芝依靠雪莱诗歌的影响、爱尔兰乡间生活的经验、灵魂的真诚和对理想世界的渴望,突破了时代的局限性,恢复了早期浪漫主义诗歌的清新、丰富和生机勃勃。他从浪漫主义中走来,以其在象征主义诗歌中所取得的成就成为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但却始终保持了他浪漫主义的特点,并在“反抒情,反浪漫”的现代主义浪潮中赢得了“现代浪漫主义抒情诗人”的美誉。他这一时期的诗歌,从形式和风格上都继承了“继承了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细腻、清丽、朦胧而哀伤,音韵整齐,甚至有雕琢之嫌”。(黄海容、方汉泉,1999:45)《当你年老时》作于1893年,就是他这一时期的唯美浪漫主义代表作之一小论文。

When You AreOld当你年老时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and full of sleep, 当你年老,鬓斑,睡意昏沉,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down this book, 在炉旁打盹时,取下这本书,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soft look 慢慢诵读,梦忆从前你双眸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shadows deep; 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glad grace, 多少人爱你风韵妩媚的时光,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false or true, 爱你的美丽出自假意或真情,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soul in you, 而惟有一人爱你灵魂的至诚,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changing face; 爱你渐衰的脸上愁苦的风霜;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glowing bars, 然后垂着头,在炽燃的炉边,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fled 忧伤地低诉: 爱神如何逃走,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overhead 在头顶上的群山巅漫步闲游,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stars. 把他的面孔隐没在繁星中间.

(傅浩,2002:91)

二、《当你年老时》的叙事读者

普兰斯(1973)提出“凡叙述——无论是口述还是笔述,是叙述真事还是神话,是讲述故事还是描述一系列有连贯性的简单动作——不但必须以(至少一位)叙述者而且以(至少一位) 叙述接受者为其先决条件,叙述接受者即叙述者与之对话的人。”(付琦,2007:35)叙述接受者指叙述的“受体”,它处于交际的另一极,是终点也是起点,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读者,尽管两者有重合之处。李战子(2000:52)采用费伦的修辞框架把接受者这一端分为三部分来解释“你”在自传中的作用,这些“你”的所指按对读者的卷入程度大小由弱而强排列为:叙事接受者——叙事听众//作者听众——真实读者。这首诗的叙事接受者/读者虽不像自传中的“你”那样难以确定,但仍值得深入分析。

很明显,全诗的叙事读者是“你”——毛德?岗,是作者直接倾诉的理想对象,因为诗中的“你”和与“你”有关的部分出现多达六次,一直贯穿全诗。这充分说明了“你”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叶芝的“毛德?岗”情结。但是诗的第二节还中出现了第三人称的one man——一个深爱“你朝圣者灵魂”早期诗歌,深爱“你满脸愁苦的风霜”的“他”。第三人称的出现,以客观的叙事口吻如实的记录“你”和“他”之间的凄美爱情,这时作者仿佛站到了旁观者的立场,充当起了叙事听众。其实,诗歌叙事视角的这样设置,反而更衬托出了诗人对“你”(现实生活中的毛德·岗)的爱是不容“你”忽视的客观存在。只不过与早期或同期的其他浪漫主义诗人不同,叶芝将自己的情感深埋心底,爱得很深却又很压抑。也正式让这份含蓄的爱,让全诗显得更加唯美,更加动人心弦。

拉比诺维茨把读者分为四种:⑴实际或有血有肉的读者——特性各异的你和我,我们的社会构成身份;⑵作者的读者——假设的理想读者,作者就是为这种读者构思作品的,包括对这种读者的知识和信仰的假设;⑶叙事读者——“叙事者为之写作的理想的读者”,叙事者把一组信仰和一个知识整体投射在这种读者身上;⑷理想的叙事读者——“叙事者希望为之写作”的读者,这种读者认为叙述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真是可靠的。(吴显友,2005:99)很明显,诗中的“你”主要是第⑷种或第⑶种读者,因为毛德·岗就是诗中的“你”,是诗人写作的灵感和源泉。当然,诗人也肯定希望“你”为第⑴种和第⑵种读者,作为对诗人“熊熊炉火一般”挚热爱情的的见证人,这样就更凸现了全诗的凄美预言性。

三、《当你年老时》的人际意义

上面分析了该诗的叙事读者,这就证明该诗作为一个完整的语篇既有作者/叙事者,又有读者/叙事读者,完成了交际的功能,因此肯定具有人际意义。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就是语言所表达的关于讲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的意义,由语气、情态和评价等手段来实现。诗歌中的语气、情态和评价所反映的或者所表达的说者 /诗人的身份、态度、动机和推断无一不与诗歌的关键词汇项目和语用功能的描写,比原来的研究框架更加平衡。

人称作为语法范畴, 表示一个情景中参加者的数量和性质,通常用动词或相关的人称代词表示人称的区别。对人称的探讨把我们带到了功能语言学、文体学和叙事学的交接面。(李战子早期诗歌,2002:137)前面分析到诗中的第二人称“你”从作者的角度肯定对应的是毛德·岗,表面上看是作者在向“你”传递信息这样一种简单的人际意义,但实际上暗含了作者对“你”的要求或请求:接受“我”的爱吧或者爱“我”吧,否则到年老时就会落到诗 (信息)所表达的结局。然而,诗事实上的读者却远远不只毛德·岗一人,第二人称“你”的普遍性还可以指广大的其他读者,这就在作者和其他读者之间产生交际,形成共鸣,从而实现其人际意义。读者阅读此诗,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想像成其中的“你 ”,体会诗中凄美的意境,被作者含蓄的爱深深打动。当然,根据诗歌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可对调性”,广大读者也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其中的“我”,以诗作者的身份向自己的爱人“你“表达自己默默的爱,读者和作者完全融为一体。这样,第二人称“你”的使用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朝向读者的姿态,读者被邀请到了诗特定的情境中,感受或见证了诗人的爱。

在功能语法中, 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小论文。这两个要素紧密联系, 构成一个成分, 而剩下的部分就叫“剩余成分”。本诗中的语气和言语功能紧密配合 ,充分体现了诗歌的主题。诗的首行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是一个陈述语气的小句,表达一个肯定的命题,其中are一方面表明这是一个将要出现但还未到来的结果,是现在对未来的一种假设;另一方面它表明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是不容抗拒的客观规律。这个小句首先确定了全诗的基调和氛围:现在的“你”是一位年轻貌美、充满魅力的女孩,但“你”摆脱不了岁月的摧残,终究会“老,头发花白并且睡意昏沉”。可是那个时候又尚未到来,现在的“你”依然还有选择的机会。“你”在与作者的关系中似乎显得被动一些,需要作者主动的暗示。诗的第二节中两个小句主语how many/one man和补语moments of glad grace/ pilgrimsoul及beauty/ sorrows明显形成对比,用but连接使得意义产生转折早期诗歌,明显地否定了前一小句中的命题而强调了后一小句中的新命题。同时从语法逻辑上看它应是第三节中murmur所带的一个间接引语,是“你”年老时对过去美好岁月的念叨,加上a littlesadly这一评价性的附加语,全诗明显呈现出一副凄凉孤独的晚景图像,但从全诗整体来看它也可视为作者借“你”之口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就暗中表现出作者对“你”之爱的与众不同和珍贵。这一明一暗依然一方面传达了作者给“你”的信息,另一方面突出了作者和“你”之间主动和被动的角色关系。

四、结束语

借助叙事学和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诗的叙事读者和人际意义又将作者和作品中人物以及读者直接联系起来,让这几者之间形成互动,最终达到对作品真正内涵的理解。《当你年老时》一诗虽是叶芝早期的作品,但它也达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高峰。该诗貌似平常,实则唯美的艺术风格,含蓄的表现手法,为他后期转入现代主义和象征主义埋下了伏笔。将这首诗作为个案,通过对其其叙事读者和人际意义的探讨,能更好地揭示作品主题及深挖作品内涵。同时这种“作者—作品—读者”的解读方法无疑为全方位多视角的赏析这类作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傅浩.<当你年老时>:五种读法[J].外国文学, 2002(5):91-94.

[2]付琦.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谈英语求职文书的撰写[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4):35-37.

[3]黄海容.方汉泉.论叶芝的“现代浪漫主义”[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4):44-49.

[4]李战子.第二人称在自传中的人际功能[J].外国语,2000(6):51-56.

[5]李战子.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框架的扩展[J].外语研究,2001(1):48-54.

[6]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区鉷.蒲度戎.<当你年老>译文比较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6):51-54.

[8]吴显友.“E.C.”之谜——解读乔伊斯情诗中的叙事读者[J].河南大学学报, 2005(2):97-100.

[9]许自强.世界名诗鉴赏金库[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10]郑元会.苗兴伟.诗歌翻译中人际意义的建构——评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104-107.

第8篇

关键词:新批评;本体论;文本;文学评论

中图分类号:C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142--01

新批评是西方现代文论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批评派别。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发端于英国,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声势,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学批评界占据统治地位。新批评家强调文学的本体自足性,认为文学本身是一个独立和独特的世界,他们否定对于作者、读者和外部世界的研究是真正的文学批评,认为作品本身才是评价其价值的唯一可靠的证据。另外他们都认为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批评的任务是对作品的文字进行分析,探究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隐秘的关系。新批评派的理论活动从英到美,前后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

萌芽期(1915 1930)。1915年英国批评家T.E.休姆发表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一文,揭开英美新批评的序幕。1917年艾略特发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提出了著名的“非个人化”理论。他明确指出:“诗并不是放纵情绪,而是避却情绪;诗并不是表达个性,而是避却个眭。”这种文学观念与把张扬个性、表现感隋的浪漫主义文学直接形成对照。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艾略特论述了个人情感和文学作品的关系。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表现隋感的,浪漫主义认为好的诗歌是诗人个人强烈情感的自然表达。艾略特对此予以完全否定。艾略特指出:“这种感情只活在诗里,而不存在于诗人的经历中。艺术的感隋是非个人的。”诗人从未经历过的感情也可以像那些他所熟悉的感隋一样为他服务。一个艺术家越完善,他本身那种作为感受者的人和作为创造者的心灵越是完全分离。因此,艺术情感是非个人的,只有在这种非个人化的过程中,艺术才具有普遍意义,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艾略特还阐述了艺术家的作用。在艾略特看来,在艺术创作中,诗人并没有一种可以表现的“个性”,而只有一种特殊的媒介物,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他认为,诗人的心只是一种“贮藏器”,捕捉与储藏无数的感隋、词汇、形象,直到贮藏的各种成份能够合成一种新的化合物。可见,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要做的是为人生经验找到某种“客观对应物”,即精确的词汇和意象。所以诗人的价值不在于情感的伟大与崇高,而在于其艺术表现过程的强度与力度。

艾略特的这一“非个人化”理论,一反从社会、历史、道德、心理以及文学家个人方而来解释作品的传统批评方法,要求文学批评把注意力只放到作品本身,文学批评家的兴趣应当从诗人转移到诗。在他看来,文学作品不是文学家个人情感的表现。

成熟期(1930―1945)。这一时期的关键人物是瑞恰兹和兰色姆。英国语义学家瑞恰兹为新批评理论进一步发展为文本中心主义奠定了基础。他的著作《文学批评原理》和《实用批评》等对新批评派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他提出的一系列论点,都由新批评派的研究而发展成系统的理论。

瑞恰兹突出的贡献表现在他根据语言的用途,对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进行了精彩的区分。他认为,科学语言是外指的,与它所指称的客体相对应。而文学语言则是内指的,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感。对情感语言来说指称中的差异无论多大都没有关系。而诗歌的陈述是一种“伪陈述”。它的目的是要激感和表达态度,而不是与客观事实一一对应,互相吻合。如果说诗歌陈述也真实的话,那么它不是科学义上的“真”,而是情感意义上的“真”。它表现为其所叙述的事情具有“可接受性”或存在着“内在必然性”。瑞恰兹对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划分向人们揭示:文学作品纯粹是语言的艺术。它是自证的、内指的,与外部客观世界没有必然的联系。瑞恰兹对文学作品的语义学分析使新批评坚决地转向语言问题转向语言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功用“显然使由语言构成的文本享有了中心地位”。

兰色姆是新批评理论的真正奠基者。他把新批评更明确并牢固地建立在文本中心论基础上。1934年,兰色姆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诗歌:本体论札记》。在该文中,他首次提出“本体论批评”的口号。他所提倡的本体论批评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新批评派。兰色姆认为在文学批评中,本体即指诗歌存在的现实。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本源价值是独立自足的存在物。文学批评应该用科学的、精确的、系统的方法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为了把本体论批评具体化,兰色姆在1941年出版的论文《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中提出了“构架一肌质”论来具体说明他的本体论。他把诗的构成分为“构架”和“肌质”两个部分。同时他还认为,诗的构架和肌质是可以分离的,构架和肌质的分离正是诗的特异性之所在。构架和肌质的分离使人们把视线从一切非诗的因素上移开从而专注于“诗”,专注于美的艺术形式。可见,在兰色姆看来,内容与形式相比,其重要性极低。所以批评家要忘掉那些道德、哲学、伦理、功利等,集中精力去看到诗的肌质、诗的形式从而也就看到了诗的“本体性存在”。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哈代,现代主义,诗歌

英国19是世纪的小说家汤玛斯·哈代以其一系列“性格与环境小说”而蜚声英语文坛。因其作品的主人公几乎无一不命运悲惨,故长期以来哈代都被视为悲剧作家。但是,对于哈代是否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评论界争论颇多。哈代本人则竭力否认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诗集《晚期和早期抒情诗》的序言《辩解》中他这样写道:“所谓悲观主义实际上只是对现实的探索,只是为了改善人们身心的第一步。……‘要改善这个世界,就得正视世道的丑恶’。也就是说,要观察现实,并在观察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现实,不加掩饰,同时着眼于争取最好的结果:简言之,即以进化向善论思想作引导。”(张中载,1987)与他的小说一样,他的诗歌亦有悲观忧郁的基调,但在他的近千首诗歌中,我们却又看到一颗为人类悲剧命运困惑不已而又执著地探求希望的心。正如哈代自己所言,诗歌是其“文学成果中更表现个人成分的部分”。(朱炯强,1994)

处于世纪之交的英国诗坛,作为英诗巅峰的浪漫主义大潮已成遥远的往事,整个英国诗坛只是在等待另一次——现代主义的到来,这是英国诗歌的一个困难阶段。但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从本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英国诗坛的空白,他就是托马斯哈代.哈代喜欢写诗,而且一直认为诗歌比小说更高雅,是所有富有想象力和感情的文学的精华所在。他从25岁就开始写诗,但无缘发表。之后哈代的小说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青睐,便致力于小说的创作,诗歌写作也因此中断。直到《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相继受到批评责难后,哈代放弃小说创作,重新开始写诗。

哈代生活的年代,虽然大多数英国人仍然对维多利亚“盛世”沾沾自喜,并对科技发展和工商业欣欣向荣的未来抱着盲目乐观的情绪.但是哈代却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他担忧在物质文明日新月异的同时,人类的精神文明会日益销蚀;担忧随之而来的弱肉强食的战争以及无往而不胜的资本对农村地区的渗透会把大踏步走向现代主义社会的人类拖向深渊。

毫无疑问,哈代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冷峻观察和对自然的辩证观点,是与浪漫主义和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气颇为不同的,如果说拜伦的诗锋芒毕露,闪烁着浪漫主义的光辉,艾略特的诗深奥含蓄,展现出现代主义的特色,哈代的诗则在浪漫主义中融入现代主义情绪,是现代主义的种子在哈代式的浪漫主义土壤中萌芽的体现。以浪漫主义为基调,揉和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便是哈代的诗风,这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揉和产生了伟大的诗篇。在哈代关于自然的诗歌中,这首创作于19世纪最后一个黄昏的《暗夜画眉》(The Darking Thrush)似乎颇带有这种现代主义的气息:

大地那清晰的轮廓

似世纪斜倚的尸身

墓室是阴沉的天空

猎风是哀悼的挽歌

但是,在接下来的诗段中,暮气沉沉的场景中出现了充满喜悦的歌声,原来是:

一只老画眉,虚弱、憔悴又瘦小,

羽毛身体饱经风霜

就这样决定用他的灵魂

与弥散的黑暗对抗

诗作中画眉所面对的“弥散的黑暗”和济慈诗中夜莺所在的黑暗的树林类似,这沉郁的环境凸显了画眉的昂扬斗志和满怀希望,正如《夜莺颂》、《致云雀》两诗一样。诗作结尾提到画眉对希望(Hope)的希冀,更是一种“充满感伤的乐观主义阐释”。哈代是一位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者,他强调改善世界必须要正视黑暗,这样才能找到辽救的药石。“谈谈悲观主义。我的口号是,”他这样说道,“首先正确的诊断出疾病…确定疾病的原因;然后去寻找药石,如果有药石的话。乐观主义者的口号或实践是:对实际病症闭眼不看,只是为了预防征兆而采用经验主义的万灵药”。由此可以看出,哈代的乐观与当时流行于文坛的盲目乐观是大相径庭的。一战的残酷,让他对于理性主义彻底绝望,现行的世界被打破,而新的世界尚未形成。哈代这个处于这风口浪尖上,他必须小心翼翼的前行。受到进化论思想影响的哈代依然对人类未来怀有极大地信心,他肯定了希望的存在。因此,尽管“天穹像墓室般的阴沉,大地就像斜卧的尸体”,天地之间还是出现了一只画眉鸟执著地鸣唱希望。他瘦弱、老衰,正是哈代自我形象的投射(《暗夜画眉》)。在这首诗里,我们再也看不到十九世纪浪漫派的意气风华、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哈代自然诗中对浪漫主义的超越和与现实主义的契合。诗人内心的挣扎、彷徨以及痛苦之中仍抓住不放的希望,都表现了哈代立在20世纪的门口辛酸回顾的同时,还有对新世纪的向往和憧憬。

在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侵入,英国农村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失。新机器的引进使无数农民离开自己的家乡,流落到城镇,成为雇佣工人。农村的艰苦生活条件也使许许多多的姑娘背井离乡,到城镇里谋生,其中很多人沦为。在《堕落的姑娘》(The Ruined Maid)一诗中,哈代真实地表现了她们在非人的生活环境中的沦落。在英国诗歌史上,直接以为叙述对象的作品是少之又少的,而像哈代这样以一个来自农村而最终在现实的残酷逼迫下沦为的农村姑娘为主角的,并给以以种正面的描写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主要是因为,在哈下,普通劳动者是作为美的形象来创作的,哈代一直与他们朝夕相处,对人民有一颗仁慈的博爱之心。奥米莉亚(《堕落的姑娘》)这类已遭人世无损的姑娘在哈下,依然是一个未泯灭淳朴善良天性的形象。她清醒自己美丽的外表、舒适的生活来自灵魂的堕落,她以表面的漠然来掩盖内心深处的悲哀:

“奥米莉亚,亲爱的,这可真稀罕!

谁能料到你我会见面在城关?

哪来的漂亮衣裳,阔到这个样?”——

“哦,你难道不知道我堕落了?”她讲

“你没鞋没袜离了村,一身破衣衫,

你不愿再锄草,不想再把土豆剜;

这会子你羽饰带头上,镯子戴手上!”——

“没错,堕落了就这样穿戴呀,”她讲。

在《堕落的姑娘》里,诗人用同情的目光注视着这样一群来自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否定的是促使她们堕落的社会。“《堕落的姑娘》这首叙事诗恰似一幅绘制在扇面上的《苔丝》,奥米莉亚的这份清醒,这是蛰伏在哈代心中的希望之光,他相信总有一天奥米莉亚们会像苔丝一样对社会进行强烈的反抗。”(朱黎航,1999)就诗歌本身而论,在《堕落的姑娘》一诗中,哈代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令人惊愕的直白,还有对资本主义金钱侵蚀灵魂地直接而无情地嘲讽和否定。资本主义兴起之后,从臭名昭著的“圈地运动”开始,它的魔爪就触及了乡村地区。对于哈代这样一位颇有乡土情结的人文主义者来说,是无法忍受自己心爱的大自然在瞬间就被轰隆隆的火车给搅乱了---真正的不速之客!在资本主义入侵乡村的时候,受破坏和侵害的群体不胜枚举,而哈代唯独选取了“堕落的姑娘”这一形象来作为自己诗歌的主角,自有其独到的视角。“哈代对于社会的深刻变化极为敏感,他哀叹旧的生活方式的消失,同情人们的心里创痛,关注人们的生存困难。”(王佐良,2006)

其实,只要略略了解一下哈代的小说作品,就不难注意到哈代对于“少女”这一形象的情有独钟,其中最有力的证据则是他创作的《德伯家的苔丝》的女主角“苔丝”这一少女形象。勤劳、美丽、单纯、善良,苔丝身上集中了所有农村女孩子应有的优点。这样的一个天使般纯洁的少女,却在资本主义大举进攻乡村地区的时候被“玷污”了,而“堕落的姑娘”一诗中的少女形象与苔丝犹如双子星座,她们各自在不同方面,不同意识中反映出资本主义在她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综合分析之下,哈代之所以钟情于选择描写农村女子作为自己的主角,一方面也许是哈代想从本体上对乡村的美或者说自然之美予以肯定;另一方面,从两性角度来说,女性在现实男权社会中,本就处于劣势地位,当灾难降临时,她们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

哈代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他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宣扬了一种面对人生灾难时坚韧的态度。哈代诗歌是英国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必然环节。在哈代诗歌中有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对痛苦的敏锐感受,有现实主义观察残酷现实的冷峻目光,还有现代主义对人类的危机意识。作为一个在文坛最具喧哗骚动时期的创作诗人,哈代不属于任何流派。然而他的诗歌体现了从传统诗风向现代诗风的一种蜕变。他将传统的艺术手法和复杂的现代情绪和谐地揉和在了一起。确实,作为跨世纪的巨人,哈代的思想是完完全全属于新世纪的。

参考文献:

[1] Bailey,J,O.Poetry of Thomas Hardy.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rolina Press,1970.

[2] Johnson,Trevor.“Poems about Seasons,Places and Things'’in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Poems of Thomas Hardy.New York:St.Martin’S Press

[3]韩明旭&刘丽娟,在希望与失望中纠结——读汤玛斯·哈代的《薄暮听画眉[J].时代文学(双月刊),2007(5)

[4]刘建辉,希望的呐喊者——析哈代式悲观主义[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5]屠岸,《英国历代诗歌选》,凤凰出版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

[6]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7]王守仁,何宁,《20世纪英国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王佐良,周玉良,《20世纪英国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9]韦华,豪华落尽见真淳——从《黑暗中的鸫鸟》看哈代抒情诗意象的运用艺术,川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3,(02).

[10]颜学军,论哈代的自然诗[J].外国文学评论,2002,(01)’P32-40.

[11]朱炯强,《哈代———跨世纪的文学巨人》[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0页

[12]诸国忠,李珠,哈代的人生理想和诗歌创作风格IJ】齐鲁学刊,2002,(06)

[13]自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年版,168页。

第10篇

America’shistoryofliteraturebeganwiththeswarminginofimmigrantswithdifferentbackgroundandcultures.Afterthat,AmericanliteraturehadbeengreatlyinfluencedbytheEuropeancultureforalongperiod.ItwasnotuntilAmerica’sindependence,didAmericansrealizedthattheyneednationalliteraturestrongly,andAmericanliteraturebegantodeveloped.TheCivilWarwasawatershedinthehistory,afterwhichAmericanliteratureenteredaperiodoffullblooming.Romantics,whichemphasizedindividualismandintuitionandTnscendentalismrepresentedbyEmersoncameoutintobeing.Thiswasanexcitingperiodinthe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Liketheflowersofspring,thereweresuddenlymanydifferentkindsofwritingatthesametime.TheyhavegivendepthandstrengthtoAmericanliterature,andacceleratedtheformingofHighRomantics.ButduetotheinfluenceofCivilWar,theAmericansocietywasinaturbulentsituation.Thewritingsaboutlocallife,criticalrealismandunveilingthedarksideofthesocietywereincreased.AfterTheFirstWorldWar,Americanswereatalosspostwar,andtheModernAmericanliteraturebegan.

Mypieceofpaperiswritteninchronologicalorderastheseperiodsdevelopedinordertohaveaclearoutlineofitsprogress.

Keywords:NationalLiterature,Romanism,Transcendentalism,LocalColor,Realism,Modernliterature

摘要:从殖民地时期起,欧洲殖民者和清教徒翻开了美国文学史的第一页。这往后很长一段时期,美国文学一直都受到欧洲文化的很大影响。一直到美国独立后,美国人强烈地感觉到了民族文学的需要,美国的民族文学开始发展。南北战争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分水岭,战后美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产生了强调个性主义和直觉的早期浪漫主义,和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文学。爱默生的时代是美国前所未有的文学变动时代,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他们突出地给予了当时美国文学以深度和力量,也促进了罗曼主义的来临。但是由于战争的影响,社会动荡不安,这时的作品更注重于揭示社会的阴暗面,同时美国的民族文学进一步发展,创作出许多带有本土色彩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一战后,美国人陷入战后的茫然,美国也开始进入了现代文学阶段。

我的论文随着这些时代的发展以时间顺序展开,以便对于美国文学史的产生和发展纲要能有一个清晰的条理。

关键词:民族文学,浪漫主义,超验主义,本土色彩,现实主义,现代文学

Americanisamulti-nationalcountry.Justlikeabigcontainer,whichputinvariouskindsofelements.Differentcultures,thatcannotonlybeco-existedbutalsoformasharpcontrast,mixedtogether,ItmakesAmericanliteraturestylehasaflavorofdistinctandvariousaestheticfeeling.Manywriterscomefromlowerlevel,whichmakesAmericanliteraturehastherichflavoroflifeandlocalcolor.Furthermore,manynewstylesofliteratureintheworldareorientedinAmericasince20thcentury.

TheprocessofAmericanliteraturecanbedividedintofollowingmainperiods:ColonyandPuritanliterature;earlynationalliterature;latternationalliteratureandModernliterature.

America’shistoryofliteraturebeganwiththeswarminginofimmigrantswithdifferentbackgroundandcultures.Afterthat,AmericanliteraturehadbeengreatlyinfluencedbytheEuropeancultureforalongperiod.ItwasnotuntilAmerica’sindependence,didAmericansrealizethattheyneednationalliteraturestrongly,andAmericanliteraturebegantodevelop.TheCivilWarwasawatershedinthehistory,afterwhichAmericanliteratureenteredaperiodoffullblooming.Romantics,whichemphasizedindividualismandintuition,andTnscendentalismrepresentedbyEmersoncameoutintobeing.Thiswasanexcitingperiodinthe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Liketheflowersofspring,thereweresuddenlymanydifferentkindsofwritingatthesametime.TheyhavegivendepthandstrengthtoAmericanliterature,andacceleratedtheformingofHighRomantics.ButduetotheinfluenceifCivilWar,theAmericansocietywasinaturbulentsituation.Thewritingsaboutlocallife,criticalrealismandunveilingthedarksideofthesocietywereincreased.AfterTheFirstWorldWar,Americanswereatalosspostwar,andtheModernAmericanliteraturebegan.

1.ColonialandearlyAmericanliterature

(1).TravelersandExplorers

WhentheEuropeanexplorersfirstcametothisnewcontinent,thenativeIndianswhoprobablygotherefromAsiaaboutfifteenthousandyearsagowerestillinorigin,andtheyevenhadnowrittenlanguage,“Thetraditionalliteraturewasoriginallytransmittedalmostentirelybywordofmouth,andthereforebelongstothecategoryoforalliterature,”(WuDingbo,1)Astimepast,moreandmoretravelersandexplorersswarmedin.Theywrotealotofdiaries、letters,andtravelaccountstodescribethenewlandassecondEden.NowandersomebodysaidthattheearliestAmericanliteraturewerethetravelaccountswrittenbyEuropeanadventurers.AmongthemostremainedwereCaptainJohnSmith’sTrueRelationofVirginia(1608),andDescriptionofNewEngland(1616).

AlthoughmostoftheIndianhistorywaspreservedintalesandsongs,theyhadthoughtsaboutlifeandnature.Theylovedthenaturalworldaroundthemdeeply,andtheybelievedthatwhenapersonwasdead,hewouldgivebackwhathadborrowedwhilehewasalivetonature.ThiskindofphilosophyhadinfluencedlaterorevenmodernAmericanwriters.It’sinterestingthatwhenwelookattheliteratureofthePuritans,theTranscendentalists,theNaturalists,andeventheModerns,whenwereadAnneBradstreet,EmilyDickinson,StephenCrane,andErnestHemingway,wecanfindsimilarthemes.

(2)Pilgrimsettlements

Severalyearslater,anothergroupofsettlersalsoarrivedintheNewWorld.ThisgroupwaslookingfortheJamestownsettlement.However,becauseofbadnavigation,theylandedinMassachusetts.TheywerealsocomingtotheNewWorldwithdreamsofsuccess,buttheirgoalwasdifferentfromtheJamestownsettlement.TheywantedtostartanewworldgovernedbytheBible.TheywerecalledPuritansbecausetheywantedtoliveabetterlifebymakingthemselvespure.TheyfirstarrivedontheMayflowerandsettledinPlymouth.Thisisthegroupweareusuallythinkingaboutwhenwetalkaboutthe"firstAmericans."

TheclearesthistoryoftheirjourneytotheNewWorldcanbefoundinHistoryofPlymouthPlantation(1608)writtenbyWilliamBradford,whowasalsooneoftheMayflowerpassengers.TheHistoryofPlymouthPlantationisaPuritanbookinthebestsense.“It’slooselyannalistic,butadirectandsimplestylegivescharm,asasincerefaithinPuritanismgivespurity,totheentirebook.”(W.P.Trent,1997)

ThePuritanshadseveralkindsofliterature.ByfarthemostcommonformisthewritingrelatedtoBiblicalteachings,orsermons,thatthechurchleaderswrote.ThePuritansbelievedthattheywereintheNewWorldbecauseGodhadbroughtthemthereforaspecialpurpose.TheythoughtthatbystudyingtheBibletheycouldlearnmoreaboutthiswayoflife.Sotheywereverystricttotheirlife,andtheydidn’tallowanykindofentertainmenteveninliterature.That’swayWuDingbosaidinhisbook“LiteratureoftheNewEnglandSettlementismainlyaliteraryexpressionofthePuritanidealism”and“TheliteratureofthecolonialsettlementservedeitherGodorcolonialexpansionorboth.”(WuDingbo,4)

Anotherimportantformofwritingfromthisperiodisthehistories.Thesebooks,likeBradford''''sHistoryofPlymouthPlantation,areimportantbecausetheytellusaboutlifeatthetimeofthePuritans.

Peoplealsowrotemanypoems.ButalotofworkswerehiddenandlostbecausepeopleoftenconsideredpoetrytobeaninferiorformofwritingandnottotallyacceptabletoPuritanthinking.

OneofthemostsignificantpoetsfromthisperiodwasAnneBradstreet(1612-1672).HerpoemsinTenthMuseLatelySprungUpInAmerica(1650)reflectedtheconconcernsofwomenwhocametosettleinthecolonies,andinallherpoems,however,sheshowsherstrongbeliefinGod.

2.18thcentury—theAgeofreason

(1)TheAgeofreason

Inthe18thcentury,peoplebelievedinman’sownnatureandthepowerofhumanreason.WithFranklinasitsspokesman,the18thcenturyAmericaexperiencedanageofreason.

Wordshadneverbeensousefulandsoimportantinhumanhistory.Peoplewrotealotofpoliticalwritings.Numerouspamphletsandprintingswerepublished.TheseworksagitatedrevolutionarypeoplenotonlyinAmericabutalsoaroundtheworld.

AmongthemostrenownedwastheworkCommonSense(1776)ofThomasPaine(1737-1809).It’stheringingcallforthedecorationofliberty.HealsowroteCrisis(1774-1783)andTheAgeofReason(1794-1796),accordingtoWu,“Hethoughtthatreligionshouldbebasedonrational,reasonableground.”(WuDingbo,12)ThepamphletshelpedcompletethedebatethatresultedinAmerica''''sseparationfromEngland.

AndofcourseforalltheAmericans,themostimportantdocumentfromthisperiodwasasinglesheetofpapercalledThe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1776),mainlywrittenbyThomasJeffersonandBenjaminFranklin.

BenjaminFranklin(1706-1790),themostdistinguishedpersonandgiantinAmericanhistory,hewroteandworkedforAmericanindependencehardlyandhadmadesomanygreateffortstoAmericathathehasbeencalled"TheFirstAmerican."aworld-renownedscientist,diplomat,philosopher,andwriter.Heperfectedthesmooth,clear,shortsentencesofthePuritanplainstyle.HisAutobiographyencourageshardworkandemphasizestheimportanceofachievement.AnotherworkthatiswellknownisPoorRichard''''sAlmanack,andmanyofthesentenceshavebecomepopularquotations.

DuringthistimewritersthoughtthatthetruthshouldbereliedonBible,churchmen,authorities,orpracticeandexperience.

(2)EarlyNationalLiterature

DuringtheperiodofAmericanRevolutionWar,Americannationalliteraturecameintobeing.Sincebeforethewar,Americanpeoplehavealreadyhadtheawarenessofnationalindependence,sotheywrotemanypoliticalwritingsrevolutionarypoems.

ThewarhelpedthefirstimportantAmericanprosewritersandpoetsgrowupbothculturallyandartistically.Furthermore,theindependenceofnationledtotheindependenceofnationalliterature.Fromthismomenton,Americanpeoplebegantounderstandofmeaningofbeingareal”American“.

3.TheflourishingofAmericanliteraturein19thcentury

Fromthe1820’stotheCivilWarbrokeout,Americanliteratureenteredaperiodoffullblooming.Writingsallcharacterizedbyadistinctnationalstyleandflavor.Atthesametime,theworldasawholewasexperiencingachangeinwaysofthinking:therewasamovefromclassicalideastoromanticones.Thischangewastakingplaceinallareasofculturearoundtheworld.Thiswasanexcitingperiodinthe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Liketheflowersofspring,thereweresuddenlymanydifferentkindsofwritingatthesametime.Alltheworkshaveanoptimisticspirit.TheyrepresentedthevariousandquickdevelopmentofAmericannationalliterature.

(1)EarlyRomantics

Inearly19thcentury,WashingtonIrving(1783-1859),thepersonbornwiththenewnation,hisTheSketchBookcreatedanewstyleofAmericanliterature—shortnovel.JamesFenimoreCooper(1789-1851)His"Leather-Stocking"novelstoldusastoryabouthowthebraveimmigrantsfightwithsavageusingwhattheyhavelearntfromnature.

AnotherfamouswriterofthistimewasWilliamCullenBryant(1794-1878),hewasregardedoneoftheearliestnaturalistpoetsinAmericanhistory.HisgreatestpoemThanatopsiswaspublishedintheNorthAmericanReviewin1817.Heappreciatesnormalbirdsandflowers,throughwhichappreciated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nature.TheRomanticsemphasizedindividualismandtheythoughtfeelingsandemotionsweremoreimportantthanreasonandcommonsense.

(2)TheTranscendentalism

“TheNewEnglandTranscendentalismwasromanticidealismonpuritansoil”(WuDingbo:28).Itstressedthepowerofintuitionplacedspiritfirst,andittooknatureassymbolicofspiritorGod.TherewerethreemainfeaturesofTranscendentalismwereUnitarianism,idealisticphilosophy,andorientalmysticism.

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theleaderofAmericanTranscendentalism.“Hecaptainedagroupofenthusiastandformedatranscendentalclubwiththem.HealsohelpedtosetupandeditedthetranscendentalistjournalTheDial.”Hehadwrittenmanyfamousessays.AmongthebestareNatureandTheAmericanScholar,whichhasbeencalled“America’sDeclarationofIntellectualIndependence”.EmersonwroteinTheAmericanScholar(1837),amanmust"learntodetectandwatchthatgleamoflightwhichflashesacrosshismindfromwithin."Themainkeytothisinnerworldistheimagination.Man''''simaginationleadstoexpression.Ourexpressionmakeseachofusauniquehuman.Romanticismbecamethewayofthinkingforthisgenerationofwriters

HenryDavidThoreauwasalsooneofthewritersofTranscendentalism,andhisfamousessaywasWalden,inwhichherevealedthehiddenspiritualpossibilitiesineveryone’slife,andtoconsideratethepursuitofmaterialthings.

(3)HighRomantics

DuetothegreateffortmadebythosegeniusessuchasEmersonandThoreau,awild-rangednationalAmericanliteraturehadbeenlaidasolidfoundationbythemid-19thcentury.

TherearefourimportantnamesinAmericanliteraturetorememberfromthisperiod:WashingtonIrving(1783-1859),WaltWhitman(1819-1892),JamesFennimoreCooper(1789-1851),andEdgarAllanPoe(1809-49).

Irvingwilllongberememberedforhisbookofessaysandstories,TheSketchBookofGeoffreyCrayon(1819),whichhelpingthisnewnationstarteditsfirststepconfidently.CooperandWhitmandescribedthecharacterofthenation,whichcombinedthecourageandclevernessofexpansion,thegreatsenseofdestination,andtheoptimisticspirittogether.HawthorneandMelvilleexpressedthedarksideofAmericandreamthoughtheirprofoundandsymbolizedworks.

WaltWhitman(1819-1892),fatheroffreeverse,“hethrewasidethetraditionalornamentsandprettinessofverse,andcreatedhisownform”(WuDingbo,44).HisLeavesofGrass(1855),whichcontainssuchwell-knownpoemsasIHearAmericaSinging,andSongofMyself,wasregardedAmerica’sfirstgenuineepicpoem.Herejectedregularmeterandrhymeinfavorofflowingfreeverseandcelebratedpatrioticlove,raggedindividualism,democracyandequalityandstressedanalmostmysticalidentificationwithAmerica.

NathanielHawthorne(1804-1864),duetohisfamilybackground,hisworksalwaysconcernedwithsin,morality,romance,andhadcomplexPuritanism.HismasterpiecewasthenovelTheScarletLetter,andhisTheHouseofSevenGableswasalsowellliked.Intheseworkshepresentedmaterialonthealienationbetweenfactsandfancy,byusingmanysymbolsandsettingtorevealthepsychologyofthecharacter.

HermanMelvillewasHawthorne’sgoodfriend,alsoanimportantnovelist.Melville''''sgreatestwork,MobyDick(1851)wasbasedonMelville''''sadventuresonthewhalingships.Itisthedeep"tragediesofhumanthought"thatshowhiscriticalunderstandingofhumannature.TodayMelvilleisconsideredoneofAmerica''''sgreatestwriterstoday.

RomanismwasextremelyinfluencedinarisingAmericaasAmericahadalwayshadastrongspiritualtraditionandromanticismwasverycomfortablewithAmericanspiritualheritageanditsidealsofdemocracyandequality.Duringthisperiod,theAmericanliteraturewassochangeablethathasneverbeenbefore.NathanielHawthorne,HermanMelville,WaltWhitmanandEdgarAllanPoe,thesefourgreatwritershadgivendepthandstrengthtoAmericanliteratureatthattime.

4.LocalColorAndRealism:ANewFlavortoAmericanLiterature

AftertheCivilWar,theAmericansocietywasinaturbulentsituationthroughseveraleconomicalcrises.Thewritingsaboutcriticalrealismandunveilingthedarksideofthesocietywereincreased.Theyweremainlyfocusonbankruptincountries,difficultlifeorstruggleoflow-positionpeopleandsoon.ThusRomanismwasonthewanewithpassingdays,whileRealismroseandbecamemoreandmorepopular.

(1)LocalColorFictionandMarkTwain

LocalColorFictionfirstappearedintheearly19thcentury,andithadfurtherdevelopingaftertheCivilWar.Thiskindofliteraturemainlydescribesthelocallife.Itskeynotewasoptimistic,andthelanguagewasnarrativeandhumorous.Forexample,theworkofBretHarte(1836-1902)toldusthelifeofAmericanwesternminers.MarkTwainwasthemainwriterofthisperiod.Hewrotefornearly50years,andhehadactuallywrittenmanydifferenttypesofstories.Nevertheless,TwainisrememberedmostforTheAdventuresofTomSawyer(1876),LifeontheMississippi(1884)and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1884).Thecharactershecreatedwerehumorousandfullofwittiness.MarkTwain’sworkwasregardedthewitnessofAmerica’spurelocallife.AccordingtoCalkins,“FewAmericanwritershavewrittenthesameafterreadingTwain,forhehashelpedchangetheentirecountrywithhishumorandskillfulstorytelling.”(CarrollC.Calkins,124).

(2)RiseofRealism

“Realismisthetheoryofwritinginwhichfamiliaraspectsofcontemporarylifeandeverydayscenesrepresentedinastraightforwardormatteroffactmanner“(WuDingo,59).Romanticwritersfocusedonthedevelopmentofplot,makethestoryasinterestingandattractiveaspossible,whilerealismwritersemphasizedthecharacterizationofcharacters,focusedonobjectivityratherthananidealisticviewofhumannatureandhumanexperience.

WilliamDeanHowells(1837-1920)insistedthatRealismwasthetruthfultreatmentofmaterialmoralproblemsofsociety.AndinO.Henry(1862-1910)’sfictions,allhischaracterswerecommonpeopleandalwayshadanironicalandsurprisedending.

TherewasanotherstyleofwritingdevelopedbyHenryJames(1843-1916),whowasawriterfocusedonthedescriptionofpsychologyandbehavior.HewrotesomecomplexandprofoundnovelssuchasTheWingsoftheDove,TheAmbassador,TheGoldenBowl,andcreatedpsychologicalrealism.

Afterthemid-19thcentury,thekeynoteofromanticliteraturechangedformoptimistictodoubtful.Thesharpconflictofsocietyforcemorewriters’attentiontotheunveilingofdarksocialfactandself-questioning.

Thoughtthewritersofthistimeunveiledthemisfortuneandsadnessorevendegeneratethingsinactuallife,theydidn’tjusttookofthedarksideoflifeastheirmaterial,mostofthemwerethereformistswiththehopeofhelpingtocreateabetternation.StephenCrane(1871-1900)showedmoreandmoreseriousproblemsinbigsitesinhisMaggie,AGirloftheStreets,andhismostfamousbookabouttheAmericanCivilWarcalledTheRedBadgeofCourage.Hethoughthisworkslikedamirrorreflectingalllife,heemphasizedtheaccidentalphysiologicalnatureofthecharactersratherthantheirmoralandrationalqualities.StephenCranehadformedanewstylecalledNaturalism,whichhadinfluencedmanyfollowingwriters.

5.ModernAmericanLiterature

TheFirstWorldWarnotonlydamagedthepeople’slife,butalsoledtoaturbulentsituationoftheAmericansociety.Peopleofthistimewerenamed“TheLostGeneration”,andthewritersandworkshadapessimisticanddisconsolatefeeling.

(1)Modernpoetry

EzraPound,T.S.EliotandE.ECummingsarethreepoetswhoopenedthewaytomodernpoetry.

EzraPoundstartedthe“Imagist”movement,andhisTheLoveSongofJ.AlfredPrufrockhasbeencalledthefirstmasterpieceofmodernism.TheWasteLandofT.S.Eliotparticularlycommentsontheinhumanityanddecadenceoflargemoderncities.

(2)Modernnovels

ManypersonsregardedthatErnestHemingwayandotherimportantwritersof20thcenturyhadadoptedtheconcisestyleandnaturalismofStephenCrane.Nevertheless,theystillcreatedtheirownstylesandhadwrittensomanyimmortalmasterpieces.AmongthegreatestwereErnestHemingway(l899-1961)andWilliamFaulkner(l897-1962).

ErnestHemingwaywasoncetakepartintheFirstWouldWar,somanyofhisworksdealwithwarorinjury,andnearlyallofthemexaminedthenatureofcourag,e.Bysufferingfromtheviolentofwar,hefeltthathewascutofffromallhisoldbeliefsandassumptionsaboutlife.“HethoughttheWarhadbrokenAmerica’scultureandtraditions,andseparateditfromitstoots”(ElisabethB.Booz:1982).Theworkshewrote--TheSunAlsoRises,AFarewelltoArms,ForWhomtheBellTollsandTheOldManandtheSea—inferredthestateofmind,andtheybecametherepresentativesofthefeelingofthisgeneration.

Epilogue

Americanliteraturehasgonethoughtheprogressofdevelopmentover200years.Itischaracterizedbythedistinctindividualism,whichisoptimistic,freeandalwayscreative.ThelivingAmericanliteraturehasbeenprovidingpotentthinkingheadspringsforthewriterspastandnowadays,anditwillcontinuereanimatingthetalentstobequeathandenrichthetraditionofAmericanliterature,ofwhichdeservedtobeproud.

Bibliography:

1.CarrollC.Calkins,ThestoryofAmerica,NewYork:TheReadersDigestAssociation,Inc,1975

2.ElisabethB.Booz,ABriefIntroductionToModernAmericanLiterature1919-1980,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82

3.柯恩,LandmarksofAmericanLiterature,北京:三联书店,1988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9-0015-04

“浪漫主义”一词来源于中世纪欧洲人用从拉丁文]变而来的方言写成的“浪漫传奇”,即当时盛行的英雄史诗、骑士传奇等。①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早期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浪漫主义文艺最突出的主张,就是将个人情感趣味以及艺术才能都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而不受任何形式与法规的限制。②但是,浪漫主义文艺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许多作品抒发了民主意识和反叛精神,饱含着深邃的思想境界。因此,人民版必修三的《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课,就知识面来说,涉及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讲好它相当不容易,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教学课题。

2013年秋,扬州大学主办的江苏省高中历史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班上,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束鹏芳以该课为题为全体学员上了一堂示范课。在聆听了束老师极富浪漫色彩又不失深刻理性的课之后,我认为这堂课至少有以下几个鲜明的亮点。

第一,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把握作品精神内涵。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历史课的文艺史教学与语文课、艺术课的主要区别在于,历史课讲述这些作品时,主要应侧重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影响等,对于作品本身只要略微交代,无须指导学生在课上仔细欣赏。但是,文艺史(尤其艺术)学习,不同于其他,作为一种认识活动,首先就需要一个欣赏的过程。欣赏是文艺作品为公众所接受的一种最主要方式。欣赏既包括对作品的形式、风格、语言、技巧的认识和理解,也包含对作品中的题材意义、主题思想、人生经验、道德判断等的了解与把握,更进一步说,还能通过欣赏作品深入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③

束老师在讲课之前,与培训班学员进行交流,谈了文艺史如何教学的问题。他认为文艺史教学如果没有作品的鉴赏,就如同历史研究缺乏史料支撑一样,教给学生的必然是很空洞的说辞,学生无法真正体悟作品的意境。因此他设计的这节课是在贝多芬欢快的《田园交响曲》中开始的。教学的第一环节就是引领学生一起来欣赏文艺作品。例如,他让全体学生朗读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传世名篇《西风颂》的精彩片段,体会诗里传递的乐观精神;通过讲述《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故事,使学生感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巨匠雨果的杰出成就,从爱斯米拉达、克罗德、卡西莫多、冉阿让等人物身上体会到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以及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让学生欣赏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和籍里柯的代表作《梅杜萨之筏》,使学生认识作品所表现的渴望民主自由以及奋斗不息的意志;他播放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毕生努力的作品”①《第九交响曲》的尾声《欢乐颂》片段,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幻想曲》片段,使学生领略到《欢乐颂》所描绘的“拥抱吧,千百万人们”,那闪耀着自由平等博爱之光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崇高境界,以及舒伯特作品的小巧形式与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体验。②束老师指导学生欣赏文艺作品,用时约15分钟,占整节课的1/3,可谓用足了时间,更重要的是,他让学生透过这些作品初步感受其中蕴含的人性和创作风格。

然而,如果仅停留在浪漫主义文艺作品欣赏的话,那就变成了单纯的作品欣赏课,这不是文艺史教学。作为文艺史教学,要体现出作品发展的历史轨迹。以这节课来说,束老师引导学生欣赏浪漫主义音乐成就时,首先从贝多芬开始,其次是舒伯特,最后是舒曼。虽然他们三人均属于19世纪早期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大师,但是贝多芬年长于舒伯特,而舒曼则是在贝多芬和舒伯特的音乐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不仅于此,贝多芬是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浪漫主义音乐的关键人物。换言之,他是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阶段的大师。与追求音乐的主调风格、形式结构优美的古典主义音乐不同,浪漫主义音乐更注重内容的重要性,强调的是表述、个性和音乐中的幻想,而不是结构的清晰。③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色彩,而且特别重视音乐的象征意义和表现力量。④被誉为“歌曲之王”的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潮流的代表,但他的音乐与维也纳古典传统之间仍然有着紧密联系。而舒曼则是19世纪30~50年代浪漫主义音乐全盛时期的代表。在欣赏浪漫主义文学、绘画代表作品时,也大体上循着时代的轨迹而依次展开。

就是说,束老师的“作品欣赏”教学环节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努力让学生认识到浪漫主义作品的动态轨迹,从而使欣赏有了历史课的味道。当然,就这一点来说,似乎也有遗憾之处,如早期浪漫主义作品与全盛时期以及后期浪漫主义作品之间,欧洲不同国度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作品之间,在艺术风格特别是思想内涵方面存在哪些差别,教学并未触及,历史考察的纵横感多少有点不足。

第二,整合教材资源,凸显教学主线。文艺史教学乃至整个文化史教学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全局观念,“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学内容支离破碎,教学主线无法凸显,结果学生学到的只是几个知识点,不能形成总体的认知。钱穆先生在谈到学习中国文化史时曾经说过:“讨论文化要自其汇通处看,不当专自其分别处寻。”他又说:“此如佛经所说盲人摸大象,有的摸到象鼻,有的摸到象脚,凡此盲者所接触到的,固然均属象之一部分,但部分不即是全体。一只象不能即是象鼻或象脚。凡此盲人所接触者,则并非是一象。若研究文化问题,不能从其汇通处看,不能从其总体上求,则最多仍不免是一种文化之偏见。”⑤钱穆先生虽然说的是中国文化史,但是对于西方文艺史的学习来说,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就《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课来说,笔者见到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是按照教材子目的顺序依次展开的。例如,某老师的教学过程设计是:

1.情境导入。2.新课教学。第一子目――心灵的激荡(浪漫主义文学):(1)浪漫主义的含义;(2)出现的背景;(3)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第二子目――浪漫乐章:贝多芬代表作品及特色。音乐欣赏、阅读教材、教师介绍贝多芬生平和成就。第三子目――向着自由前进: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有关浪漫主义绘画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课堂练习;师生互动――如何理解《自由引导人民》的内涵。3.课堂小结。

尽管该教学设计穿插着情境创设、师生互动、拓展练习等教学环节,但是它对教材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教学设计只是文学、音乐、绘画等一个个孤立作品的解读,而浪漫主义文艺反映了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些最为核心的问题却被疏忽。就是说,教学设计缺少了教学主线,教学难以形成整体观念。

反观束老师这节课,授课并不拘泥于教材的呈现方式,而是对教材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先从聆听、观赏作品,教师讲故事入手,让学生领略浪漫主义时期英法文学、法国绘画以及德奥音乐的艺术成就,引领学生初步叩开浪漫主义文艺之门;继而揭示其蕴涵的深刻内涵,包括作品的主题、人性诉求、艺术风格等;再而分析其潜藏的社会史背景。整堂课贯穿了从“作品的历史”到“人性的历史”再到“社会的历史”这样一条教学主线。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面对教材这个最核心的课程资源,教师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取舍、补充、整合等“二度开发”,让课堂资源更加丰富、有效,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所谓教学设计就是对教材呈现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实施课堂教学的预案。它体现了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是教学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①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对教材资源进行适当整合的新课改理念,突出了教学主线,活化了教材,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创造和发挥的空间。诚如美国教育专家所说的,历史教材有时候只强调事实的部分,而没有提供和理解有关的协助。但是教学设计如果能以引导知识理解的方式来组织,将知识有意义地组织起来的话,将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把握。②此外,他的教学从欣赏作品切入,注重图像表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也符合布鲁纳对认知表征规律的研究结论。③

第三,创设以体验为主的课改新课堂。课堂是课程的载体,也可以说是课程的表现形式。新课改越深入,就必然触及变革传统课堂形态、推动课堂重构的问题。事实上,实施新课改以来,教育界已探索出以探究为主、以合作为主、以自主为主、以对话为主、以体验为主、以问题为主等各种新的课堂形态,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与发展。

束老师这节课,我以为体现了以体验为主的课改新课堂。所谓体验,从心理学上说,主要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由感受、理解、情感、领悟等心理因素构成;从美学的角度说,指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震撼的精神状态;从教育学上讲,它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体验与单纯的认知不同,认知侧重对事物客观性方面的把握,而体验对于事物不单有认知把握,更重要的还有内心感受。从教学实践来看,以体验为主的新课堂主要包括激发兴趣、实践感受、体验内化、强化反馈等几个阶段。④

我们看这节课,在激发兴趣阶段,首先播放了约2分钟贝多芬创作的优美的《田园交响曲》片段,通过幻灯片呈现的阳光、树林、小溪、鸟鸣的田园风光,引发学生体验学习的兴味,而且所提供的情境材料,围绕学习主题,贴近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接着,在实践感受阶段,束老师花了不少时间让学生朗诵雪莱的《西风颂》片段,讲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故事,欣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的油画,呈现拜伦的诗作《雅典的少女》片段,舒曼的钢琴曲《蝴蝶》的片段,米勒的画作《拾穗者》等浪漫主义的杰作,从对作家的一般认知,到感受作品的特点(崇尚自由、抒发感情、追寻理想、期待未来),到认识作品的创作风格(激情飞扬、直抒胸臆,强烈的对比、想象与夸张),再到引导学生归纳完整的浪漫主义文艺这个概念。他引导学生从具体体验到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应该说实践感受教学环节是相当成功的。

在体验内化阶段,他通过让学生体悟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作品中的主人翁形象,进而透视其内心世界的方法(孤独、苦闷,充满自由的理想);由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让学生思考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产生的社会史背景(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社会震荡,对现实社会制度的失望,工业革命的影响,启蒙运动对人性的重视),通过学生对作品的感知、体验,使他们真切认识到文艺作品的背后有历史,是时代和社会的折射。由此教学超越了教材文本,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新的结果和感受,同时也促进积极情感的生成。

至于强化反馈,束老师并不完全将之置于最后环节,而是穿插在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实践感受阶段,在引导学生归纳浪漫主义文艺特点时,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他将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艺的几个特征(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批判现实黑暗,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用幻灯片呈现出来,问学生这些是不是浪漫主义的特征,当然学生给予了否定性回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促进概念习得的方法,除了呈现若干正例外,还必须伴随呈现一些反例,这有助于学生辨别,使概念的概括精确化。①束老师的这一设计体现了奥苏伯尔的这一经典教学理论。当然,他主要在教学的最后部分进行了体验学习的强化与反馈。例如他引导学生思考文艺史的多个面向(作品的历史、人性的历史、社会的历史),浪漫主义的启示,等等,使教学不断趋向深刻,也使学生在体验中生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为了激活学生的情感,保证体验教学的有效性,束老师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的体验。(1)运用音乐引发学生体验。他用贝多芬音乐导入,播放舒曼钢琴曲《蝴蝶》片段,要求体会作品抒发的人性思想等。借助音乐,不仅使学生获得表层的音乐史知识,而且体验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2)运用幻灯片引发学生体验。运用幻灯是一种直观的体验教学方法,它直接、形象、面广,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的视觉受到冲击,激活他们头脑中已有的认识体验,提升体验的内涵。这节课自始至终运用了幻灯片,其中有雪莱、拜伦、普希金的作品片段,有德拉克洛瓦、籍里柯、米勒的画作,有浪漫主义作家的画像,有唤起学生记忆与思考的关键词等。(3)运用故事引发学生体验。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和寓意性,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节课他给学生讲了《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故事,借以使学生更有兴趣地了解作品与作家。(4)设计“学习行为”引发学生体验。体验的主体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的体验活动,他设计的学生学习行为要求多达8个,使学生在学习行为的引领下不断加深对浪漫主义文艺的理解。

第12篇

【论文摘要】:罗伯特·舒曼在失去了成为一名钢琴家的机会之后,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音乐,更没有因此而影响他对音乐的贡献。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美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舒曼则主张"感情论"具有特定的美学内容,带有浪漫主义思潮的深刻烙印。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人对现实生活的心理感受,尤其是情感态度的艺术。19世纪音乐艺术在浪漫注意思潮的影响下进入了“情感美学”,这个时代由崇尚理性转向崇尚情感。舒曼以一句格言概括了这个时代的普遍心理:“理智有时会错误——感情却不会错误”。

一、音乐美的特殊规律—音乐美学

“科学意义上的美学和音乐学,是随着近代人文及社会科学的发展,在18世纪下半叶才开始出现的,而作为它们下属分支的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建立当然是在此之后。”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美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1750年,德国的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加敦出版了以“美学”为名的美学专著第一卷,这是他首次以“美学”为名出版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1784年,德国音乐学者丹尼儿·舒巴尔特首次将“音乐”和“美学”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自此产生了“音乐美学”这个术语。

自从音乐美学这个学科被独立起来,由于人们对此的认识角度和研究角度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虽然人们各执一端,但是这些研究成果都从各个角度丰富了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为我们能够更好的认识音乐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石。在西德摩塞尔的《音乐百科词典》中这样表述过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属性:“音乐美学是一般美学的一个部分……可以按其来源,将音乐美学分为主要两派:哲学家的音乐米学,他们从中的思索出发,也探求音乐;音乐家的音乐美学,他们从他们的音乐出发,力图达到一个总的思索—这是由于本身不同的立场区别所形成的结果……”而日本的神保常彦在《标准音乐词典》里又曾这样表述过音乐美学的属性:“音乐美学,作为关于音乐的美学方面的研究,与一般美学相对而言,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美学。另一方面,当人们把音乐学按体系和历史进行划分时,则又可以将音乐美学看做是按体系划分的音乐学中的美学部门。”虽然上述的对音乐美学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对属性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强调了它作为音乐艺术的特殊性。

音乐美学涉及的内容也相当的广泛,主要有三大体系:音乐美的本体、音乐的审美经验和音乐美的价值,音乐美学与哲学、音乐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哲学的思辩方法是音乐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而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形态分析学的研究方法对于音乐美学研究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构成、音乐的创造、音乐的鉴赏、音乐的价值的一般规律的。”

二、音乐美学中的“感情论”

在西方十九世纪以前的漫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关于音乐美学的探讨大多是在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从十九世纪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音乐美学领域被哲学家独占的时代结束了,音乐家开始进入这个领域,而德国的音乐家舒曼是勇敢地进入这个领域的先行者。

情感论音乐美学作为欧洲一种源远流长的音乐美学流派,成为十九世纪最主要的音乐美学思潮。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决定了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舒曼就将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取向表达的非常鲜明,他说:“只能够发出空洞的音响,而没有适当的手段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乃是渺小的艺术。”在西方的音乐美学史中称舒曼是个“感情论”者。因为在舒曼大量的音乐评论文章里都贯穿着“音乐是感情的表现”这样的一个观念。舒曼身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音乐家,常常把现实同幻想对立起来,在艺术中为自己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用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幻想的世界里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感情上的慰籍。用舒曼自己的话说就是:在艺术的幻想中寻找现实的幻想的代替物。在舒曼强调的感情表现及其所具有的幻想因素之中,有很强烈的主观性。“这不仅表现在他的音乐别注重个人内心生活和感情世界的发掘,而且更体现在题材本身常常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有直接的关系。爱情往往在这种经历和体验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爱情与生活》是他艺术歌曲中的重要作品,其情感论音乐美学特征是显而易见的。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审美取向。舒曼的艺术歌曲大多是以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的。舒曼将音乐与这些诗歌结合的天衣无缝。正如很多人描述的:“这些歌曲的音乐与诗歌的结合达到了水融的程度。他对诗词的敏捷而直接的洞察力,使他的歌曲形式富于变化、表情亲切,旋律热情而富表现力。”“也许由于舒曼有着更高深的文学修养,他在歌词选择方面非常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他希望通过音乐的手段,使诗歌焕发出了更加动人的诗意情趣来。”《妇女爱情与生活》这部声乐套曲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注重音乐情感内容并将音乐情感作为音乐审美的美学观。

19世纪是各种音乐体裁极大发展的一个世纪。“舒曼的‘感情论’美学是在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它在很大程度上同这个思潮有血缘关系。然而,可贵的是舒曼的美学思想并没有完全被浪漫主义所束缚和被它所俘虏。舒曼不但在许多方面克服了浪漫主义的某些消极因素,而且还能有所突破,同新的文艺潮流相接近。”

三、舒曼认为的音乐

“在舒曼看来,一部有价值的音乐作品必须是高尚的思想感情内容同独创的艺术形式的结合。”那到底音乐应该发挥什么样的社会作用,什么样的音乐才是好的音乐呢?舒曼坚持认为“音乐决不是供人娱乐,供人在茶余饭后消遣解闷的东西。它必须是一种更高尚的东西。更高尚的东西是什么呢?用舒曼的话来说就是能”照明人类心灵的深处”的东西,能提高德国人的思想”,能像贝多芬的音乐那样以“伟大的思想启导我们国家”的东西。这正是舒曼对于音乐的社会作用的理解和要求。无非是要求音乐应该具有真正能触动人们内心感情的、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内容。对于艺术形式的要求,舒曼指出:“艺术家必须上升到卓越的精神高度,把掌握技术性普遍知识不当作目的,而只是当作一种必须具有的手段。”

舒曼之所以对音乐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他的创作里有很多让人难懂的东西,甚至他的一系列关于音乐的评论都那么生动泼辣、尖锐犀利。问题大概就在于他的性格,他是那样一个自由而孤独的人,他的所有音乐创作都是来自与灵魂的创作,他的音乐美学包含着明显的唯物主义因素。社会在向前发展,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改变,然而,舒曼对于音乐的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要求,对于我们以后研究音乐美学还是具有很现实的历史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帝姆·道雷.《舒曼》,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李斯特.《李斯特论肖邦和舒曼》,音乐出版社.1962.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第13篇

关键词:李斯特 拉威尔 音乐创作

李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一生深受哲学和宗教的影响,作品中深深打上了这些烙印。拉威尔是19世纪末法国多种美学思潮碰撞、各种姊妹艺术互相影响时期的一个作曲家,正是生长在这个时期,在这种文化碰撞中,尤其是在艺术思潮中的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下其风格逐渐确立。

一、李斯特与拉威尔在音乐创作阶段的分析比较

(一)李斯特的音乐创作阶段分析

从1839年到1849年的10年里,李斯特开始他的旅行演奏生涯。他不断地进行创作,写下大量不同题材的作品,其中除了自己的创作《大练习曲》《旅行者画册》《匈牙利狂想曲》等之外,还有大量的改编曲。李斯特为了演奏的需要,把贝多芬、舒伯特的交响乐,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练习曲等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并取材莫扎特、罗西尼、梅耶比尔等人的歌剧编成钢琴独奏曲。从这些李斯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斯特的创作是和他的演奏密切联系的。他无论在创作还是在演奏上,都不断地追求钢琴艺术表现方法的革新,并尽量发挥和丰富钢琴这门乐器的表现性能。

从1848年到1861年,李斯特在魏玛进行了频繁的音乐活动。他创作了大量的管弦乐曲,如《浮士德交响乐》《神曲交响乐》《十二部交响诗》等;钢琴曲,如《b小调奏鸣曲》《高级演技练习曲》《协奏曲》《匈牙利狂想曲》《旅行岁月》等;他指挥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等人的作品,并进行演奏和教学活动,同时也写了不少评论文章,如《柏辽兹及哈罗尔德交响乐》《茨冈及其音乐》等。

众所周知,创作是为演奏服务的,两者成为一体并互为补充、融合。在探讨创作时,也应有演奏阶段的划分。李斯特的钢琴创作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见表1)。

其中,在印象派钢琴演奏风格时期,整部《旅行岁月》共分为3集:第一集《瑞士游记》是一部描绘自然风景与人内心情绪描写相结合的套曲作品。第二集《意大利游记》写的是游意大利的印象,虽然也有地方风光的描写,但大部分是对意大利文学艺术的印象描绘。在这集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李斯特力求通过音乐形象表达对诗和雕刻的艺术追求,通过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具体内容。第三集《罗马游记》中包括了李斯特在1867―1877年创作的7首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是李斯特居住在罗马时完成的。由于创作这集作品时李斯特处于晚年,世界观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虽仍旧描写的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但在题材的选择及表达方式上已和前两集有了明显不同,这集里描绘的已不再是大自然中的风景,而是贵族宫廷中形态各异的画面。代表性作品是《艾斯特山庄的柏树林》和《艾斯特山庄的喷泉》。

(二)拉威尔的音乐创作阶段分析

拉威尔的创作阶段与李斯特一样清晰,可分为:

1.学生时期(1889―1905年)。拉威尔的创作努力地追求独创性,追求在旋律、和声及钢琴织体方面的一些新创造。但是和德彪西一样,他也遭到了学院派的反对。同时,他早期的钢琴作品《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1899年)、《水的嬉戏》(1901年)、《镜》(1905年)、《F大调弦乐四重奏》(1902―1903年),还有管弦乐伴奏的声乐套曲《谢赫拉查德》(1903年)、一些钢琴小奏鸣曲(1903―1905年)等,都显露出拉威尔在风格上已受到当时印象主义艺术思潮和德彪西风格的影响。由此,史料记载中常常把拉威尔和德彪西相提并论,甚至说他是德彪西的模仿者。但从后人梳理拉威尔创作风格的发展轨迹来看,他的作品明显摆脱了印象主义美学思想的束缚,创作出大量不同于德彪西风格的作品,形象更加清晰,感情更加明朗。

2.旺盛时期(1905―1920年)。拉威尔这一时期的创作体裁极为广泛,其中最出色的作品有竖琴与管弦乐合奏《引子和快板》(1906年)、管弦乐曲《西班牙狂想曲》(1907年)、无钢琴伴奏的独唱曲《五首希腊民歌》(1907年)、独幕歌剧《西班牙时间》(1907年)、钢琴套曲《夜神》(1908年)、舞剧《达夫尼斯和克罗哀》(1911年)、《鹅妈妈》(1909―1911年)、钢琴组曲《库普兰的墓志铭》(1917年)、小提琴与管弦乐合奏的《茨冈狂想曲》等。

3.晚年时期(1920―1937年)。这一时期的拉威尔由于身体衰弱,作品数量减少,但质量并未降低。他完成了富有魅力的歌剧《孩子与魔术》、两首钢琴协奏曲、管弦乐《波莱罗》、歌曲《堂吉诃德》,还有若干室内乐作品。

二、李斯特与拉威尔在创作特点方面的分析比较

前文已对两位作曲家创作阶段做了一定的罗列与归纳,而当纵观整个背景资料时,我们必须对作曲家所属音乐时期的音乐特点与个人的创作特点进行了解,在此,首先必须了解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其一,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主要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音乐自由奔放,形式较少拘束,喜用抒情和描绘,以及强烈地表现个性;其二,注重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结合,特别是与文学、戏剧、绘画的紧密联系,许多作品都趋向于标题性的构思;第三,比任何时代都更注重音乐的民族性。

(一)浪漫主义时期李斯特的创作特点

浪漫主义时期李斯特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交响乐和钢琴音乐方面。在交响乐领域,李斯特首创交响诗这种单乐章标题交响乐体裁,并在交响乐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主题变形手法,即把一系列的主题动机呈示,并交替加以变奏发展。李斯特十分喜爱运用这种音乐表现形式,但又不拘泥于此,有时他也会在写作中一个音不差地在不同调上重复原来的主题,这种手法对后世作曲家影响很大。

在钢琴音乐领域,李斯特吸收融合了肖邦的创造,那种肖邦十分小心使用的咏叹调式的华彩段落,被李斯特用得极其广泛。他时常将这种华彩段落插入很短的乐句中,有时又使之分散在音阶的片断里,有时则把这种华彩手法频繁使用于慢的模进式的乐段之中。同时,他的钢琴创作又与他的钢琴演奏艺术密切联系,其钢琴作品风格和他的演奏风格密不可分。在李斯特的演奏中,他大大发展了钢琴的表现能力,这从他创作的练习曲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钢琴演奏技巧超过了他的前辈与同时代人,当然,可能除了他的恩师车尔尼。李斯特在自己的钢琴作品中大量运用八度弹奏,有时为了强化旋律线条,有时为了增强伴奏效果,有时则仅仅为了在听众中引起轰动效应。李斯特使用的炫技钢琴技巧还包括八度,有时是十度的半音阶乐句、和弦伴之以颤音、双音颤音以及各种各样的装饰音。

除了在钢琴技巧发展方面的巨大贡献外,李斯特还在音乐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学习与研究的范本。李斯特出生于匈牙利,又在德国生活多年,但他的音乐风格、技巧都说明,在他心中追寻和向往的却是法国式的浪漫主义,这也是他那个时代欧洲流行的一种时尚。为了弥补自己在法国文化根基方面的不足,李斯特从早年开始就大量阅读法国文学著作,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法国作家是拉马丁和雨果,这种以精通法文为荣的习惯,首先表现在李斯特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都冠以法文曲名,如《艾斯特山庄的喷泉》。

在了解浪漫主义音乐及李斯特音乐特点后,我们再来看印象主义音乐特点:追求感官印象的描绘,用音乐来表现作曲家通过听觉、视觉、幻觉甚至是嗅觉所捕捉到的对于自然现象、景物、人物等的感觉和印象。印象主义音乐缺乏传统音乐中那种严密的组织,只追求标题所启示、象征的总体意境。而拉威尔的创作体裁和数量都不及李斯特,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喜好。

(二)拉威尔的创作特点分析

舞曲是拉威尔最热爱的体裁,他从古代和当代舞曲中汲取精华与灵感,融入自己特有的表现手法之中。这些作品有拉威尔式的幽默、讽刺与伤感。在具体的创作手法上,他偏爱大七和弦与二级音上的九和弦,和声显得有力干脆、更外向,节奏活泼有趣,并带有尖锐的标点化的停顿。在对待曲式的态度上,拉威尔比较尊重传统的古典乐派曲式规则,因此人们把他称为音乐建筑师,因为他的创作总是把他的音乐语言和素材,经过符合逻辑的推理分析,缜密地装进自己的音乐框架之中。奏鸣曲式是拉威尔首选的一种曲式,而当他选择舞曲曲式时,十分注重其与古典乐派舞曲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曾有许多评论家认为拉威尔过分讲究、费心于曲式,而削弱了对音乐情感的表达。但他的朋友则认为,拉威尔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主观、非常敏感和情绪化的人。拉威尔自己曾说过,一个音乐家并不需要口头说自己如何具有敏锐性,而是通过一切作品加以具体说明。当我们欣赏他的作品时不难发现,在其有节制的收敛之中仍蕴涵着拉威尔特有的热情与奔放。

因此,拉威尔的创作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他的创作是以法国传统的音乐文化为基础。他一方面继承了法国古典作曲家拉莫和库普兰的典雅而清秀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又发展了柏辽兹和比才那种鲜艳绚烂的配器色彩,作品从内容到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都具有清晰明确的逻辑和形式。第二,他的作品素材来源于民间创作,尤其是吸取西班牙民间音乐的特点。事实上,受西班牙音乐的影响,拉威尔在整个创作生涯中常用西班牙文为乐曲冠名,模仿西班牙民间乐器进行创作,其作品中常充满西班牙风格的民歌、舞曲的旋律和节奏。但是,拉威尔只是自由地运用民间音乐的特点,而不是引用民间音乐的主题。除此之外,拉威尔也热爱其他民族特别是东方民族的民间音乐,他曾改编过希腊民歌、马达加斯加民歌等。

三、李斯特与拉威尔在创作风格方面的分析比较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发生在文学艺术、诗歌领域的浪漫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充满了个人的情感,艺术家主观想象因素明显加强,用一种特有的抒情格调和自由奔放的表现手法去描绘大自然中的各种景物,赋予音乐标题性、旋律性、乐句伸缩性、色彩多样性、音乐对比性及情绪多样化等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特征。

李斯特被归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但在音乐创作风格上接近于印象派的程度,远远超过他的同时代人。①在他的创作中,复合调性、匈牙利调式、变音和弦等新颖元素的使用令他的音乐更具感染力,并对印象主义音乐产生深远影响。在演奏上,作为一位极出色的钢琴家,李斯特并非有意从创作上去追求声音的刺耳和混合密集的音群,但喜欢在表演时竭尽全力去获取键盘上许多声音一齐发出的共鸣效果。

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是在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双重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音乐具有新颖、雅致、清新、灵巧的特点,同时也缺乏音乐发展所固有的内在动力。

拉威尔的音乐除了具备印象主义特征外,还吸收了传统音乐的成果,并对民间音乐的素材加以运用,形成其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现代性的、自由无拘束的乐思与古典性的均衡形式、敏锐的色彩性的音乐处理手法与朴素的民间音乐素材、新奇的异国或童话情趣,都通过他冷静而富于逻辑性的创作思维和娴熟而精确的创作技巧结合成精美优雅、清新有趣的音乐。

综上所述,李斯特的创作诗意浓厚、内涵丰富,充分体现出他晚期创作色彩倾向覆盖一切的特点;拉威尔的作品精致典雅、细腻感人,具有典型的法国音乐特征。两位作曲家在创作中各自凸现出的独特个性,都体现出了作曲家各自特有的创作旨趣。

注释:

①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277.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亚科夫・米尔什坦.李斯特(上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3]李斯特.李斯特论肖邦[M].张泽民,高士彦,虞承中,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李斯特.李斯特音乐文选[C].俞人豪,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5]埃弗雷特・赫尔姆.李斯特[M].王庆余,胡君,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第14篇

【关键词】成仿吾;文学批评;价值意义;艺术生命力

“一只圆鼎三只脚”,郭沫若以此来比喻创造社初创时期郁达夫和成仿吾的重要作用。[1]作为前期创造社的三大鼎柱,郭沫若用他的《女神》震撼诗作界,郁达夫以他的《沉沦》享誉小说界,而成仿吾,则驰骋在新文艺批评的战线上,秉笔直书,率性而为,独领另一片。

诚如温儒敏教授所言:“以成就而言,成仿吾算不上一流的批评家,却是现代批评史上不能忽略的重要而有特色的批评家。”[2]他总是力求在艺术与时代、社会之间寻一条两者兼顾的路:在阐述对文学本体论的认识时,赞同“自我表现说”,把文学的本质看作是生命意志的自然流露与发抒,而在理解文学的价值论时,又努力将“自我”的意义导向社会,反对脱离社会现实的“表现”。这种批评姿态充满矛盾,显得驳杂;本论文试图将其思想还原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探究它的精神实质、意义及价值。

一、在文学本体论上,提倡自我表现说

对文学存在的本源或本质的认识,应当是我们阐释文学批评观的前提,不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派将文学创作当做是无意识的本能冲动;还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主张文学性才是文学的本质;亦或是美学家英加登将文学看作是纯意向性的客体……有关文学本体论的争议,似乎很难达成共识,对于普遍流行于五四时代的“再现论本体论”与“表现论本体论”,大家也是莫衷一是,而就成仿吾而言,显然更倾向于后者。

1922年,创造社异军突起于文坛之际,便与文学研究会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论战,历史上一般称之为“为艺术”和“为人生”的论战,也说“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自我表现派”与“人生写实派”之间的一场论战,与“人生派”主张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不同,在“艺术派”批评家眼中,文学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表现”。彼时,创造社的各位同仁尽管在文艺思想上存在着诸般差异,然而他们都主张“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的活动”,作为创造社的理论代言人,成仿吾的理论表述显示他并不忽视文学的社会意义,也不排斥以社会人生为文学创作的题材,然而在肯定文学的社会与时代使命的前提下,他更加强调的是文艺本身的使命,落脚于文学本体论上的“自我表现说”成为他文艺批评理论的关键话语,虽寥寥数语,却有着丰富的内涵。

其一,成仿吾所提倡的自我表现说,坚持以内心的要求为文学上活动之原动力;刊于1923年《创造周刊》第二号的《新文学使命》一文,开篇名义,第一句话,他就明确地宣布:“文学上的创作,本来只要是出自内心的要求,远不必有什么预定的目的。” [3]P89他将文学看作我们内心的活动之一,因而把“内心的要求”看作“一切文学创作的原动力”,他说:“不是对于艺术有兴趣的人,决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画家肯在酷热严寒里工作;为什么一个诗人肯废寝忘食去冥想”, [3]P94 “真的艺术家,为什么只是低头于美,名利不能动他的心,更不足引他去追逐”, [3]P140在他看来,这就是“内心要求”的结果。

其二,“自我表现”,顾名思义,扬“表现”而抑“再现”;成仿吾坚信真的艺术家是自己在建设自己,再创造自己,在表现自己,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文艺的标语到底是表现而不是描写,描写终不过是文学家的末枝。”[3]P149并对此论作出了解释:描写只是停留于表象世界,表现则探究到了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所蕴涵的“内在的生命”。基于这种认识,他认为文学研究会所提倡的表现人生、指导人生、进而改良人生的文学“已经离真的文学很远了,他们不是把时代看得太重,便是把文艺看得太轻”进而指摘他们所推崇的“再现”没有创造的地步,惟表现乃如海阔天空,一任天才驰骋。在他看来,一部作品,如果只是客观地描写生活的表象,而不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致表现,那便是肤浅的、应遭摒弃的“庸俗主义”。

其三,“自我表现说”,侧重感情的自然流露;“文学是直诉于我们的感情,而不是刺激我们的理智的创造;文艺的玩赏是感情与感情的融洽,而不是理智与理智的折冲。文学的目的是对于一种心或物的现象之感情的传达,而不是关于它的理智的报告。” [3]P75这段原刊于1923年5月《创造周刊》首号的《诗之防御战》之开篇提要,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成仿吾对于“感情”的偏好,在他看来“文学始终是以情感为生命的,情感便是它的始终。”“文学只有美丑之分,原无新旧之别。”

其四,归根结底,“自我表现说”追求的是一种超功利以上的文章的全与美;至少他觉得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专求文章的全与美有值得我们终身从事的价值之可能性,“纵或这种美的文学没有什么可以教我们,而它所给我们的与慰安,以及其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更新的效果,我们也是不得不承认的。” [3]P94

概括起来,在文学本体论上,坚持以内心的要求为文学上活动之原动力;自由表现;抒发内心情感;追求文章的全、实现文学的美、不计功利,这便是成仿吾早期文艺批评的核心。追宗溯源,有着近八年东京留学史的成仿吾,对西方浪漫主义文艺理论完整而系统地接受,并亲身体验着20世纪初日本文坛的浪漫思潮以及厨川白村等人新浪漫派的运动,适逢在传统文化边缘时空下未被抑制而得以自然发展的契机,加之置身于创造社团体浪漫的整体氛围中,其偏重于浪漫色彩的自我表现说也便顺其自然了。

二、在文学价值论上,强调社会功利性

“以天下为己任”向来是知识分子自古至今的精神传统,孔子曰里仁为美,孟子谓充实为美,荀子愿美善相乐,都将外在的美与内在的善紧密结合,真正的文学家绝不仅仅退守于“情感与审美”的象牙塔内,也不甘囿于“自我表现”的小天地,萨义德在解读知识分子时,也强调知识分子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一个“流浪者”或者“边缘人”,一个敢于秉承“形而上”的热情以及正义、真理的超然无私的原则,对权势说真话的人。[4]就此而言,成仿吾对文学独立性的追求似乎有失知识分子应尽之职。

然而,成仿吾虽然提倡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说,却不是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与郭沫若、郁达夫相比,在文学价值论上,他有着更为切实的一面,从成仿吾的文章中很难看到“为艺术而艺术”、“灵感”、“天才”等字眼,尤其在他1927年转向革命文学之后,凡是提出文学的自我表现说的同时几乎都强调它的社会功利性,强调理性对创作中情感的制约,就此,郑伯奇曾经指出:郭沫若受德国浪漫派的影响最深,但他崇拜自然,尊重自我,提倡反抗,又显得是接受了雪莱、惠德曼、泰戈尔的影响;郁达夫给人的印象是“颓废派”,其实不过是浪漫主义涂上了“世纪末”的色彩罢了,他仍然有一颗强烈的浪漫谛克的心,他在重压的之下寄寓着反抗;成仿吾又不同,他虽然也同样接受了德国浪漫派的影响,可是在理论上,他又接受了人生派的主张。[5]在《艺术之社会的意义》中,成仿吾承认一件艺术的作品如若饥不能食、寒不能衣,毫无疑问是空费精神而毫无益处的,凡是真的艺术家,没有不关心社会的问题,没有不痛恨丑恶的社会组织而深表同情于善良的人类之不公平地境遇的。

之所以突破“自我表现”的包围,转而走向文学的社会功用圈,除了受到法国现代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基友,以及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文艺思想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源于成仿吾正确分析了所处时代的特点:“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有强权无公理的时代,一个良心枯萎、廉耻丧尽的时代,一个竞于物力、冷酷残忍的时代。” [3]P91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他认为对于时代的虚伪和它的罪孽,文学家在这一方面的使命,不仅是重大,而且是独任的,他号召广大作家凭一己薄力,在冰冷而麻痹了的良心,吹起烘烘的炎火,招起摇摇的激荡。

在《新文学之使命》中,他明确表示一个文学家,爱慕之情要比人强,憎恶之心也要比人大。文学是时代的良心,文学家便是良心的战士。在我们这种良心病了的社会,文学家尤其是任重而道远。这不是逃避丑恶的自怜自叹,而是对腐朽社会战斗的最强音,他指出我们的新文学除了必须完成文学本身的使命外,还要兼顾另外两种使命。1,对于时代的使命;2,对于国语的使命。对于时代的使命,成仿吾这样解释:我们是时代潮流中的一泡,我们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自然免不了要有它的时代的彩色。然而他又不赞成我们无意识地为时代排演,而应当有意识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继而用强有力的方法将它表现出来,使一般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一种回想的机会与评判的可能;对于国语的使命,成仿吾怀疑中国有使用新文学语言的可能性,责难它没有足够的表现力,他肯定地说中国作家没有尽最大努力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来,并且强烈反对模仿诸如日本的短歌等外国的东西,认为它们并没有模仿的价值。[3]P90-P93

以上的诸种理论,已明显与之前的“自我表现说”产生矛盾,纯粹服膺于个性解放与自我彰显的浪漫主义的表现说发生了变形,成了注重教育功能并着眼于社会进步的理论,原来成仿吾所说的“内心的要求”、“内心的活动”,不仅仅是作家个人的意愿,而是带着浓厚的“时代的彩色”的;茅盾曾经指出成仿吾的一些文章前半篇赞美功利主义的艺术观, 后半篇则从纯艺术的观点反对亦即取消了前半篇的论点,一方面,成仿吾对社会现实不乏热切的关注;另一方面他又蕴积着抒发主观世界表现自我的热情,这使他前期改造社会的呐喊确又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

言而总之,成仿吾把改造社会的抱负与表达自我的要求之冲突,把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这一对看似矛盾的命题,努力统一在出自内心的要求的艺术观中,立于“全”而“美”,“真”而“勇”的独创之地,他的文艺批评观展现给我们的是既亮点迭出,也难免败笔,但当我们将之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应该承认,总体而言瑕不掩瑜。

他用“学者的态度”,指点文坛,挑战鼎鼎大名的胡博士,矛头兼指当时横行海内,却莫之敢指的译书界;他以“庸俗”的罪名,挥斥方遒,几斧砍杀了《呐喊》,被鲁迅先生指摘在“灵魂的冒险”的旗子底下抡板斧。不在威逼之前降心,不在耳语之中软化;发自己声音,书个人评判;以“黑旋风”之“板斧”的气度与胆识,独步于五四新文学批评阵营,这便是成仿吾。

【参考文献】

[1]谢保成.郭沫若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史若平.成仿吾文集[M].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

第15篇

关键词:钢琴练习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练习曲”是专门练习某一方面的器乐演奏技巧而设计的乐曲。“钢琴练习曲”顾名思义,是作曲家为学生练习钢琴演奏的技巧而创作的乐曲。它是钢琴音乐作品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从钢琴练习曲自身的发展来看,它紧紧跟随时代的潮流,从巴洛克时期、浪漫时期、晚期浪漫派、新古典主义、印象派直至近现代。由于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不同,钢琴练习曲在内容与形式上又表现为不同的侧重点。本论文以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创作的有代表性的钢琴练习曲为切入点,在西方音乐发展史的背景脉络之下,通过对其音乐语言的共性与个性进行整理与分析,初步探讨了这一题材的变化与发展。

1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练习曲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古典派音乐形成和发展时期,音乐作品中出现了新的钢琴技术特征:大小调体系已得到充分发展,主调织体占据重要地位,双音、八度、音阶、琶音的快速跑动,远距离的跳奏等等,而这时的音乐家们大都身兼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这种传统直到浪漫时期才有改变。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主要有克莱门蒂、克拉莫、车尔尼、莫舍莱斯等。

1.1 穆齐奥・克莱门蒂(1752一1832)

克莱门蒂,意大利作曲家与钢琴家,他的演奏在当时被评论为“富于艺术性的”,同时,他也是钢琴艺术史上最早研究钢琴特性和钢琴功能而进行创作的作曲家。克莱门蒂于1817年创作的《乐艺津梁》(又名《名手之道》)涵盖了钢琴技巧的各个方面,是现代钢琴演奏技艺的基础。《乐艺津梁》是克莱门蒂编写的钢琴练习曲集中最有技术训练价值的教本之一,其中每一首都为训练手指灵活而作、都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如:解决手指独立性、训练拇指内转、断奏与连奏等。作为教育家,他不仅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而且还总结出一套钢琴艺术的教学方法。他的得意门生中有克拉莫、菲尔德、卡克布兰纳等,他们后来都成为著名的钢琴家,并在练习曲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2 约翰・巴普蒂斯特・克拉莫(1771一1855)

德国作曲家克拉莫,他是克莱门蒂最得意的学生,他像他的老师一样,既是钢琴家,又是作曲家和出版商。他的作品并不专注于展露弹奏钢琴的灵活性,而是更多致力于培养练习者掌握细致优雅的音乐风格。克拉莫的钢琴练习曲集,起初有84首,后由德国钢琴教育家彪洛从中精选出60首,编定成书,取名《克拉莫钢琴练习曲60首》,1812年出版发行,使用至今。他的练习曲内容丰富多样,训练手法灵活多变,注重手指的独立性和指力、清晰、均匀、明净的声音。克拉莫练习曲将明确的技术课题与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结合起来,每首都体现出作曲家的独具匠心。克拉莫的练习曲集自出版以来,已被一代又一代的钢琴家、教师、学生所沿用,它不仅在钢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在现代和将来的钢琴教学中也会给予我们很多的帮助。实践证明,它是一本很有价值的技术教程。

1.3 卡尔・车尔尼(1791一1857)

奥地利作曲家车尔尼,他创作了大量的钢琴练习曲,有据可查的就有80册,数量之多,训练技术之全面在当时以及后来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中包括了古典时期全部的钢琴演奏技巧,为演奏同时代及前一时期的钢琴作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车尔尼共创作80集练习曲,千余首练习曲。应用最广泛的Op.599、Op.849、Op.299、Op.740。这四册练习曲中的技术类型几乎是一脉相承的,技术种类由少到多,练习曲由易到难,练习曲侧面也不尽相同。车尔尼80余集练习曲,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每日基本功训练用的“练习”,如作品Op.261、Op.337、Op.737、Op.777、Op.802、Op.820、Op.821和Op.848等,另一类则是数量众多的“练习曲”,每集均有一个训练目标明确的标题,如“快速练习曲”、“表情练习曲”、“连奏与断奏练习曲”、“装饰音练习曲”、“华丽练习曲”、“小手用练习曲”、“三度练习曲”、“少年练习曲”、“演奏家练习曲”等。这些练习曲是车尔尼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付出了毕生经历写成,奉献给后人的一笔无价之宝,它已经有力的开启了几代钢琴家们的智慧和潜能,在今后的钢琴教学中仍将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

2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练习曲

19世纪中叶,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席卷欧洲大陆,崇尚自由,体现个性,注重思想情感的表达。钢琴成了作曲家追求个性化、情感化创作的最便捷的表现工具,肖邦和李斯特就是其中的代表。

2.1 弗雷德列克・肖邦(1810一1849)

钢琴诗人肖邦,波兰人。在钢琴艺术史上,肖邦使得练习曲这一以技术性为特征的体裁变成了真正的艺术性作品。肖邦的练习曲中的音乐内容远重于技术的表现,除了同样的手指的独立、灵巧、均匀,及各类技巧的均衡和协调,指触的细腻,声音的透明,音色的敏锐变化,织体层次的清晰,完全的歌唱性连奏,悠长的气息感等等这些,构成了肖邦艺术性练习曲区别于车尔尼式技术性练习曲的重要标志。肖邦的练习曲共分三部分:1828至1833年创作的十二首(0p.10);1833年1837年创作的十二首(0p.25);及1840年写的f小调、bD大调、bA大调三首。在,1833年之前所写的练习曲中,比较有价值的是作品第10号第3首(E大调)、第9首(e小调)、第12首(c小调)等.1833年之后的练习曲中,比较优秀的则有作品第25号第1首(bA大调)、第5首(d小调)、第11首(a小调)、第12首(c小调)等。在上述作品中,肖邦注入了自己深厚的情感和奔放的热情。这些乐曲的内容,大部分都与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对祖国沦亡的悲痛感触相联系。肖邦练习曲概括了他整个钢琴音乐中的特点:丰富多彩的和声,情意绵绵的旋律,以及充满内在的生命力。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练习曲都是他在年轻时代的作品,Op.10的十二首练习曲是肖邦十九岁至二十四岁期间创作的,几乎在同一时期,他也完成了另外十二首练习曲Op.25的写作。他的练习曲已不仅仅为了解决各种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从中学习如何去表现音乐。

2.2 弗朗兹・李斯特(1811一1886)

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评论家兼指挥家,被喻为“钢琴之王”。李斯特的创作是和他的钢琴演奏艺术密切联系的。他的钢琴作品的风格和他的钢琴演奏风格密不可分,即热情,宏伟的气势而又具有富于诗意性的描绘。李斯写了两套音乐会练习曲,1848年写的《三首音乐会练习曲》和1861年写的《两首音乐会练习曲》,十二首超级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练习曲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其中的不少作品还被作曲家赋予了充满诗意的标题,如“森林呼啸”、“叹息”、“侏儒轮舞”、“鬼火”、“狩猎”,等等。这也正是浪漫时期标题音乐的典型特征。从李斯特的其他练习曲也可以看到他的练习曲不只是专为克服钢琴的技术困难服务的,而是为了用最有效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一定内容的。

总之,钢琴练习曲的历史演变过程,客观地表现了音乐自身的审美特性。随着练习曲由古典时期主义发展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所附着的客观因素越来越少,相反,它所体现的情感内容却越来越丰富,主观审美意象也越来越立体化。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钢琴作品,练习曲有其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深入认识这一点,将会更好的发挥练习曲的特殊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