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水利高级工程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私营企业、港澳台侨独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以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和在市、县人才交流中心实行人事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申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基本条件
1、助理工程师(初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工作满半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一年以上;中专、高中、初中毕业后担任员级职务三年以上。
2、工程师(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三年以上;专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四年以上;中专、高中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五年上。
3、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职务工作5年以上;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
三、材料要求
为了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凡涉及申报对象的学历、专业年限、考试成绩、任职年限及本人的工作能力和主要业绩、奖惩情况,须由申报单位核实后,按规定的要求提交以下主要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中、初级一式二份)、附件表(一式一份);
2、上一年度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
3、专业论文和业务工作总结;
4、其它能反映本人工作能力和重要业绩的相关材料;
5、《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
6、一寸免冠彩照5张、身份证复印件2份、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2份。
四、评审专业类别
关键字:项目;节水灌溉;承办单位;成就;科研成果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由于河西冷凉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在该地区实施《河西冷凉地区高新节水灌溉技术与信息化控制系统建设及应用》项目将会在农业灌溉中提高水的利用率,缓解用水矛盾,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和谐,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是此项目实施也有很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从项目承办单位的科研实力,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当地取得的科研成果三方面表现出来。
一、项目承担单位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该项目由民乐县洪水河管理处主持,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河西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和洪水河管理处下属职能科室参与完成。
洪水河管理处下设三科一室一所二站,现有职工253人,专业技术人员10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22人,助理工程师37人,技术员45人。2010年洪水河管理处与甘肃农业大学联合挂牌成立节水科研与教学基地,2013年成立洪水河灌区社会实践服务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从20世纪80年代起,洪水河管理处针对灌区干旱缺水的实际,一直致力于节水灌溉研究应用,先后完成了35项节水灌溉试验课题研究。取得了民乐县、甘肃省乃至国内外的各项技术大奖。并且在国家级或省部级核心期刊上也发表多篇应用性论文。
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现有农业水利工程、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8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20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5人学院在校外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教学与研究基地。并且学院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专题、国家自然基金多项,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同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学院立足甘肃、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突出农业院校工科专业特色和农业工程学科优势,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建成了在全国同类院校及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洪水河管理处工程科,先后完成洪水河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节水增效示范项目等多项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建设任务。均被评为省、市、县优良工程。共配置专业技术人员67名,其中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12名,助理工程师21名,技术员32名。完成科研项目自压式半固定喷管灌技术在洪水河灌区的应用,获民乐县科技进步一等奖;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在自流灌区的推广应用,获民乐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洪水河管理处信息调度中心,已建设完成了较为完善的配套设备。共配置专业技术人员5名,其中工程师2名,助理工程师2名,技术员1名。完成科研项目洪水河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与研究,获民乐县科技进步一等奖。
民乐县益民灌溉试验站配置专业技术人员8名,其中工程师2名,助理工程师2名,技术员3名,研究生1名。先后作为项目主要承担单位完成了多项节水灌溉试验课题研究,获得了地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县处级科技进步奖8项,在国家级或省部级核心期刊发表相关研究应用论文多篇。
二、我国国内节水灌溉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
1发展社会化
节水灌溉把水利、农机、农业、农艺等农业要素结合起来,成为他们的载体。节水灌溉使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对于灌溉农业,全社会有了越来越统一的认识,社会舆论也越来越好。大家都意识到了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性,从心底愿意携起手来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在政府层面,形成了新的有利局面,各部门包括财政、农机、水利、发展改革、农业、科技实现了合作。在社会层面,一些社会群体包括农业合作组织、受益农户、涉农企业、种植大户在高收益的驱使下,发展节水灌溉投资修建节水灌溉设施的有着空前高涨的积极性。发展节水灌溉被政府大力推动,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也会被节水灌溉激发出来,一些社会会组织越来越关注其发展。在技术发展层面,一些新技术新设备被企业自主研发出来,譬如微润灌溉、痕量灌溉,对政府的依赖性减少,企业的自主性增加。
2技术集成化
随着不断的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研发、实验和推广,随着不断调整的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转变的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的管理手段,节水灌溉从原有的单一的灌溉技术模式开始经历向农业综合集成技术模式转变。膜下滴灌技术,在西北、东北地区近几年被大力推广,这项技术效率很高,是农机、农药、农膜、滴灌、种子、化肥、农艺的集成技术。在南方水稻产区开始推广控制灌溉技术,这项技术包括“浅、薄、湿、晒”的特点,也集成了农艺、种子、灌溉、化肥等技术。水肥一体化、覆膜保墒等技术被农业部门推广。使节水灌溉技术相应的得到进一步整合。
3建设的规模约来越大
由于政府对节水灌溉进行大力推动,越来越多的土地流转起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开始转变,一些新特点如规模化、区域化开始在节水灌溉建设方面出现。譬如400万亩在新疆一年内发展起来、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700多万亩在五年内发展、3800万亩在东北四省区在四年内发展起来等,这些在节水灌溉领域的新发展表明,节水灌溉事业越来越规模化区域化。其他地区也针对区域优势作物为对象,开始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大规模推广。
4应用大田化
随着越来越成熟的喷微灌技术、不断扩大的生产企业规模、生产成本不断降低的节水灌溉设备,喷微灌技术也从小范围应用到大范围转变。原来应用的主要是在高效经济作物领域如蔬菜、花卉、果树等,现在开始大范围应用到大田范围,譬如马铃薯、棉花、玉米等。小麦喷灌在黄淮海平原井灌区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水稻膜下滴灌技术试验也在新疆、宁夏等地区开展起来。
5服务更加专业化
不断扩大的节水灌溉发展规模,也使得越来越专业化的节水灌溉的服务出现。专业化特点在设计工程、施工、后期服务等各个阶段呈现出来。也出现了规模越来越大的设计工程、施工与维修养护的专业化队伍。
三、民乐县在节水灌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当地人民积极在当地发明应用节水灌溉的新技术,以及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都取得了很大成果。如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在自流灌区的推广应用、自压式半固定喷管灌技术在洪水河灌区的应用、温室葡萄滴灌输水系统及灌溉制度实验研究、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板蓝根灌溉制度试验研究、中药材及优质牧草灌溉制度试验研究、马铃薯免耕覆盖栽培与调亏灌溉技术试验研究、加工型马铃薯节水灌溉制度试验研究、作物灌溉需水预测预报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问题探索与研究、洪水河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与研究、全膜覆土穴播条件下春小麦灌溉制度试验研究等技术与研究实验分别获得了民乐县及甘肃省的各项技术大奖。。
结束语
我国的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民乐县降水少,干旱严重,水资源匮乏。在该地区实施《河西冷凉灌区高新节水灌溉技术与信息化控制系统建设及应用》的项目很有必要。由于此项目承办的单位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我国的节水灌溉事业发展迅速及该县在节水灌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条件成为项目实施的优势。该项目在这些优势条件帮助下必将顺利展开并圆满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文华. 浅论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 [J]. 教育探究, 2008(3): 73-75.
[2] 胡以麟. 节水灌溉的历史发展进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 潘峰. 近代水利事业的成就[J]. 语言文字应用, 2011(3): 40-50.
[4] 沈国娣. 灌溉技术发展之我见[J]. 科技周刊, 2009(5): 15-16.
这是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一间特殊的病房,房间里堆满了书籍、论文,床头有一块横板,随时可以成为移动的书桌。比起其它病房,这里更像一间书房。这里,住着一位特殊的癌症病人,身上输着液、插着引流管,剧烈的疼痛时时袭来,他却伏在病床案头上奋笔疾书。
这位74岁的古稀老人,是中国水电十四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元岐。作为中国水电十四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云南省电建工程设计研究所总工程师,他5次获得国家、云南省科技进步奖,被评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
刘元岐是山东济宁人,从小家境贫寒的他,读书格外用功。1954年,从山东大学工学院毕业后,刘元岐来到当时我国唯一的水电勘测设计部门———北京水电总局设计处工作。1958年6月,刘元岐受国家派遣,赴苏联水电科学研究院及加里宁工业学院学习。留苏期间,他每晚都学习到深夜,他说:“赴苏联学习的机会,是国家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用无数优质的农副产品换来的,我们怎能不拼命学习、拼命工作?”
1962年,刘元岐学成回国,咬破手,用鲜血写下奔赴边疆建功立业的决心书。这年7月,刘元岐来到云南,先后到昆明水电勘测设计院和中国水电十四局工作。在云南的40年,是刘元岐不遗余力奉献的40年。40个春秋,刘元岐的足迹踏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为以礼河电站、六郎洞电站、西洱河电站、鲁布革电站等水电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及实验研究工作呕心沥血……
遇到科研中有争议的问题,刘元岐从不盲从权威,总是勇于实践,成了云南水利工程学界出了名的“倔老头”。刘元岐说:“做人要诚实,我就不赞成有的专家原来一个意见,一听领导的意见马上转了,我就要研究你转得对不对,转的对我支持你,你转的不对,该提意见我还提。”
1964年,我国第一座高水头、跨流域开发建设的梯级电站———以礼河三级电站铺设1820多米钢管后出现技术难题,由国内外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出现意见分歧。一部分专家主张将管道炸掉重修,当时在业内尚属“初生牛犊”的刘元岐,力主进行现场实验、反对盲目炸掉。通过艰苦而危险的管道实验,证明进行局部补救的管道完全能使用,为电站工程节约了大量资金和宝贵时间。
2002年,刘元岐患上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医院三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刘元岐开始了与病魔和时间的赛跑。当时,云南能源产业正面临“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选择问题,刘元岐与多年至交、现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王崇理合作撰写了《新世纪的云南能源》。2004年,病魔再次袭击了这位老人,他又被确诊为右侧腮腺导管癌再次入院治疗。今年3月,发生肿瘤骨转移,8月病情再次恶化……
关键词:科技示范,推广应用,发展趋势
1.德州市水利科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在水利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中,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水利,水利科技工作紧紧围绕水利建设、管理与运行实践,开展针对性研究,在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过去五年中,全市水利系统重视水利科技工作,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展水利科研,共获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和推广奖35项,其中省级奖10项,发表各类论文200余篇。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涉及基本建设、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村水利、城市水利等方面。免费论文。比如先后研究引进推广微灌、喷灌、低压管道灌溉、射频卡供水、用水决策系统、单井出水监控系统等先进技术数百项,为全市水利事业跨越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免费论文。
1.1开展科技创新与服务
我市结合重点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开展了“低水泥掺量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土工合成材料在抗冻型渠道防渗中的应用研究”等多项攻关课题,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及节水灌溉等水利重点任务开展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在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微灌技术、水田高效节水与精量灌溉、末级渠系结构物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些成果在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我市农业的稳产、高产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合水利工程管理的自动化建设,开展水库、灌区自动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及部分工程的施工,水利地理信息系统研发已取得初步成果。同时还加大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对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节省工程投资起到了重要作用。
1.2国内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成功
积极组织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活动,先后组织召开了工程建设中的新技术新材料研讨会、新型水泵水力模型研究成果推介会、水利勘测设计行业新技术应用交流会等,邀请相关专业的建设单位、科研院校、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参加会议,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搭建交流平台,一些新技术新产品已在我市水利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大量应用。
1.3科技创新,成绩显著
加强科研与生产的管理,健全并强化各项制度,各级水利部门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线,把实现水利现代化为目标,把水利发展的需求作为研究开发的基本出发点,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我市科技发展取得了好的成绩,
2.德州市科技兴水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2.1统筹规划健全,战略实施机制完善
德州市对市县两级分别建立了水利科学技术服务推广中心(站),重点乡镇建立了以水利站为依托的水利科技推广站,村建立科技服务队,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科技网络。对技术职务实行竞争聘任,对技术岗位实行动态管理,使能者上、庸者下。
2.2具有战略实施的科技人才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发展方针,紧密围绕节水、节资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治水思路,坚持科技创新,突出成果应用。免费论文。推进水利科技进步,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人才。自2000年以来,我市先后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0多次,共计培训技术人员1500余人,目前全市水利系统有科技人员200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75人,工程师296人,具有丰富的水利工作经验,较高的业务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
2.3具有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水利发展战略是21世纪水利工作的总目标。实现这一总目标 ,除了政策、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外 ,水利科技人才的培养、聚集乃至其潜力的最佳发挥将是十分重要的。
3.德州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科技思想观念与新时期水利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还没有真正确立,水利科技优先发展的政策尚未全面落实,水利科技工作的地位不够突出,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提升行业水平的意识不够强烈。
3.2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水利科技体制改革不够深入,“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水利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尚未建立。科技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科技创新缺乏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科研低水平重复、技术储备不足、科技成果与经济发展脱节等现象还比较突出,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未得到有效发挥。
3.3科研与生产的结合不够协调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化经济的大形势中如何正确面对外部冲击,借助外部力量进而提高我市水利工程施工、勘察设计、节水等技术的科技水平,以及水务产品的技术准入等都是今后我们所要面临的新问题。
3.4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不够大
水利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水利技术市场机制还未形成,水利建设与管理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高,科研与效益脱节、成果与转化脱节等问题还依然存在,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高。
4.今后工作的建议
4.1水利科技工作必须走大科技路子
随着国家科技投资体制的改革,仅靠水利科技专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而水利其他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水利科技工作必须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渠道相结合,实行项目带动科技战略,在项目中解决科技投入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解决水利生产实际问题。
4.2大力发展科技项目,为水利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水利科研项目要围绕新的治水思路,围绕水利事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环境与生态、防灾减灾、农业节水等,特别是要围绕我市即将开工或已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十百千”平原水库工程、人畜吃水工程、灌区改造工程等,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强化技术攻关与创新,争取取得高水平的成果,为建设水平一流、质量一流的重点工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4.3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水利发展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水利工作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进入新时期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确保水利加快科学发展。
4.4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快推进关系当前影响长远、体现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4.5强调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核心,统筹水资源的开发、配置、利用、治理、节约和保护。开展取用水权初始分配,明确各行业、部门、单位的用水总量指标,初步建立符合安徽实际的初始水权分配制度。
4.6尽快建立水利科技咨询服务技术中介机构,建立和完善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和水利技术市场,并让他们在水利项目评估论证、职称评定、资质认定、科技成果与事故的鉴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研究建立水利决策(工作、项目)科技先行、科学决策的有效机制和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的先导作用,发挥好科技管理部门、科技单位和科技人员的作用。
4.7建立水利科技激励约束机制是新时期推进水利科技工作的有效手段。在水利科技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水利科技管理部门职能难以行使和发挥的形势下,在制定规划和相关办法积极管理的前提下,建立科技激励约束机制,把科技工作的奖励考评与科技工作人员、行政领导的工作实绩考评和个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新时期推进水利科技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教育体系中高层次的精英教育,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德国学徒式培养模式、美国专业式培养模式及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协作式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指通过教育过程使研究生在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1]。多年来,“学术性”研究型一直是我国各学科专业主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各种培养模式的交叉和融合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王建民(2004)提出了实行“研究型”和“职业型”的“双模式培养制度”[2];刘惠林(2004)结合专业特点对研究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对重点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3];王全林则提出了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应用式的多元互补研究生培养模式[4]。这些观点都是试图提出新的培养模式以实现多种培养模式并存来培养所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然而,当前水利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体现了单一性。在大学研究生阶段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和外语课程,占到整个课程相当大的比例。“学术性”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和“应用性”硕士研究生基本上实行1年半的学习:一方面没有考虑学习政治和英语课程;另一方面不能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另外,水利工程硕士难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课程安排,最后勉强修满学分,尤其对“学术性”硕士研究生,他们不能根据导师的安排来支配课程学习时间。课程教学片面化,无论是“应用性”硕士研究生还是“学术性”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参加讨论和发言的机会不多,造成“应用性”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学术性”研究型硕士研究生不能独立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
针对学科专业的个体差异,将不同培养模式进行组合以培养适合各个学科专业特点的硕士研究生。作者以此思路为指导,提出了将“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和“应用性”专业硕士相结合的复合型培养模式融入水利工程硕士培养的新尝试。
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2.1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世界上一些国家水利工程硕士培养的要求不仅为水利工程领域培养现代科技人才,而且要求培养大量水利工程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这就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呈多样化的趋势。多样化的培养目标首先是培养从事严谨的学术研究的高层次的研究者;其次是培养在水利工程领域中能够发挥多方面作用的高水准的专门职业人才;第三是满足水利工程领域在职人员再学习的需要。
2.2培养性质的多样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水利工程硕士的培养在继续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大批水利工程专业教学科研人员的同时,可能会转变水利工程硕士培养的价值目标取向,把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技术型和应用性的高层次人才作为其主要的追求目标。随着水利工程硕士的培养的规模扩大,扩大的部分应着力于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和新兴学科人才,形成“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和“应用性”专业硕士相结合的复合培养模式。
2.3培养层次的多样化。许多国家在水利工程硕士的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已出现细分,即“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和“应用性”专业硕士,而且这种细分已成为国际潮流。如美国的硕士层次有哲学硕士、专业硕士之分,而且它们的要求亦各有侧重。在日本有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之分,英国有哲学硕士和专业硕士之别。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层次上的细分不够明显,或者说刚刚开始进行细分。
2.4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在水利工程硕士的招生数量越来越多和研究生来源多样化的情况下,原来的导师个别指导的方式必须加以改革。可以采用导师组集体指导,淡化导师对学生鉴定方面的“一言堂”的权威。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也可以采用完全学分制,只要修完规定的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就可以取得相应的水利工程硕士学位[5]。
2.5培养导师的多样化。首先,导师资格不应局限于教授、研究员等研究型专家,也可以是公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其次,导师可以带多个学生,而学生也可以由多个导师来带,实行导师组制度。再次,坚持双向选择制度,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对于学习型研究生,导师需要提供实习机会;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需要提供相应的科研项目或者科研机会。最后,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制度保障这一交流,以保障研究生的质量。
三、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21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更注重个性、特色的发展和知识面的拓宽,形成多维的人才结构体系。针对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三要素即知识、技能、创新,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专门的实践技能训练、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内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学科的特点出发,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3.1专业知识
水利工程课程设置以科学、规范、拓宽为原则,以科研技术、方法、手段三维知识体系为目标,水利工程专业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必修课组成主干知识体系,向相关专业拓展的选修课组成补充知识体系。对水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可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可按相近的二级学科群设置,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专业课则按二级学科设置。选修课的设置包括:其一是反应本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其二是相关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或最新的科研方法与手段;其三是对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可以通过鼓励校际间课程互选,教学资源共享,用于完善水利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3.2实践技能
实践技能是指科学和创新思维指导下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应用性学科的研究生来说,掌握水利工程专业技术的实践技能训练,将理论较好地运用于实践更为重要。一般必须经过单位岗位专项技能考核,达到相应的要求后才能获得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教学能力也是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校师资补充的一个来源,必须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备课试讲,或承担本、专科生的部分教学任务,使其在教学的实践中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逻辑性。教研室对其教学能力以及表达和演讲艺术的评价可作为学生成绩考核和学校选留、聘用师资的依据。
3.3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确定体现了学科的学术、科研水平,关系到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和论文质量,因而必须站在本学科的前沿,使研究方向起点高、立息新,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相同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不应强求统一,以利于充分体现不同学校、不同导师的学术优势和特色。有条件的学科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应鼓励跨学科设立研究方向,在学科的交叉、结合部从事开拓性的研究。研究方向涵盖应宽窄适宜。
3.4科研创新能力
水利工程硕士在导师的研究方向范围内,充分查阅、收集相关研究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或进行预试验,或收集相关实践资料,在此基础上制订课题,经导师、指导小组及相关专家论证后,独立从事科研与论文的撰写。引导研究生从学科的交叉结合部选题,开辟新的学科领域。注重培养研究生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求新、求异的探索精神,独立从事科研和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四、培养模式的构建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进行质量管理、检查与评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科学、严谨的培养模式,只有切实贯彻到具体培养过程中才能起到指导、规范作用,因此必须有配套的制度、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
4.1制定培养计划,强化过程管理
培养模式通过制定培养计划,使其的各项内容具体化。培养计划应结合研究方向,并与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个体的知识结构相衔接,确定各个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与措施,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模式通过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可以使各个培养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从而形成系统、严谨的培养体系。培养计划由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共同制定。水利工程硕士可对培养计划提出修改建议,经教研室审核后报院系、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培养模式与培养计划均作为考核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依据。
4.2理顺体制,健全制度
明确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导师、指导小组成员、管理部门以及实践基地在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各自的职责范畴,增强过程管理的透明度。健全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文件,使各个环节的运作均有章可循。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研究生自我管理机制。让研究生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并相应的制订出自己的学习计划,以明确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注意引进竞争与激励机制,如实行奖学金制度,中期考核筛选与分流制度等以奖优汰劣。
4.3以科学的培养模式为依据,建立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计划中的各个环节,制定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办法,重视阶段性、经常性的教学质量评估,从而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提供依据。制定研究生备课试讲,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实践技能、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中期考核和论文质量测评,并及时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措施,形成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机制。
4.4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整齐划一的考核方式抹杀了硕士研究生个体在创新方面的潜能差异。实践证明,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是一种发展趋势。就水利工程专业的特点而言,一种新的尝试是硕士研究生最终获得硕士学位除了学术论文以外,还可以是开发的软件、获得的水利工程管理方法创新、水利工程全过程管理方案等。这种考核方式明确了各尽其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应用能力较强的硕士进入企业,成为高级工程师或高级管理者。因此,一方面不是企业实践中所有的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形成论文,另一方面衡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式中,学位论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入手,各部门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科学的培养模式为纲,对提高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将会收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之效果。
参考文献:
[1]章添香,中国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与完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第36期,9-11.
[2]王建民.双模式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 2004(2):46-49.
[3]刘惠林.我国重点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4.
人物简介:
郑守仁,1940年生于安徽颍上县。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水工专业。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先后担任葛洲坝、隔河岩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兼三峡工程设计代表局局长。先后负责乌江渡、葛洲坝、隔河岩、三峡工程设计。他负责的工程设计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2项;国家优秀设计金奖2项、银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3部。曾获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精心设计优质工程
1974年,郑守仁风尘仆仆从贵州乌江渡来到葛洲坝工地,担负起导流围堰和大江截流设计的重任。当时正值“”后期,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在导流围堰施工的几个寒暑,郑守仁几乎天天蹲在现场。办公住地离现场有五六里路,他每天至少跑一趟,大多时候是每天两三趟,风雨无阻。施工进入最关键阶段,郑守仁干脆昼夜“泡”在工地。头班的工人下班了,他又参加第二班的施工,当第三班来接班时见他还在工地,工人们都从心底里敬佩他。
1986年秋,清江隔河岩工程匆匆上马,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技术决策和设计重任交由长江委全面负责。搞工程的都知道,大型水电工程从初步设计到技术设计颇费时日,不能一挥而就。然而,隔河岩工程虽然有前期工作的基础,并且1970年曾有过开工的准备,但工程从决定动工到导流隧洞招标,时隔仅一个月。工地一片荒山野岭,现场设计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一切工作都得从头开始。时任长江委副总工程师、隔河岩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的郑守仁,既要千方百计组织力量突击招标文件,又要分出精力四处奔波,联系解决现场设计人员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
设计任务火烧眉毛,必须争分夺秒。郑总和同是工程技术人员的爱人高黛安索性在工地“安营扎寨”,夫妻俩住进了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夫妻俩天天和钻探工人一起吃食堂,有时从工地回来误了吃饭,就泡两包方便面草草对付。宜昌距隔河岩不过几十公里,两个多小时就可到达,又有车接送,但郑总和爱人却很少回宜昌的家。7个春节,夫妻俩就这样在工地囫囵过去。
郑总亲力亲为,处处以身作则,他无声的行动深深感染了广大设计人员。大家都自觉地以他为榜样,不讲条件,不分昼夜,一切为了保证工程用图。画图的桌子不够,就用床板代替;下工地没有车,就靠两条腿。因为设计的“粮草”供应充足,被称为“亚洲之最”的隔河岩导流隧洞不到一年就提前竣工通水,为工程提前建成并全面发挥效益奠定了基础。
1993年,带着葛洲坝、隔河岩两大工程成功的喜悦,郑总来到三峡工地。此时,他已是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总工程师,除全面负责长江委的各项技术工作外,还受长江委党组的委托,负责主持三峡工程设计总成及现场勘测、设计和科研工作。
三峡工程号称“全球一号水电工程”,有20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世界之最”,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科技博物馆”、世界级难题“题库”。要描绘这一巨型工程的设计蓝图,往往要挑战技术极限。郑总作为长江委的前方总指挥,他总揽全局,组织协调勘测、规划、水文、科研和设计各方面的工作,确保三峡工程的技术供应,并直接驻扎工地,组织现场的技术服务。
为了使三峡工程的设计细致周密,郑总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博采众长。对张光斗、潘家铮等水利水电领域的著名权威、学者和专家,郑总十分敬重,并虚心请教,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答复,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一件件落实。由退居二线的老专家组成的长江委技术委员会是郑总十分倚重的“智囊团”、“聚宝盆”。这些老专家为三峡工程的论证、上马倾注了毕生的聪明才智,是三峡工程的宝贵财富。因此,郑总每年都要请他们来三峡工地考察,这些老专家的点拨、提醒,让他受益匪浅。
虽然郑总自身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又是前方的“一号首长”,但他从不将个人意见强加于人。技术民主、科学决策是他的一贯作风。每遇重大的技术问题,他都要组织开会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然后慎重作出决策,并主动承担责任。十年来,在他的组织、主持下,长江委关于三峡工程的设计技术问题讨论会共举办300多次,现场设计技术讨论会达1600多次,形成的会议纪要达4400多万字,由他亲笔撰写的现场设计工作简报共250余期、200多万字。这些看似繁琐、枯燥的工作简报和会议纪要是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郑总一步一个脚印走在三峡工地最真实、最细致的写照。
人们常说“设计是工程的灵魂”,郑总就是长江委设计工程师的灵魂。三峡工程每一项重大设计、每一个重大技术难题的解决,都凝聚着郑总的心血和汗水。
“千年大计,国运所系”,三峡工程的质量关乎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作为设计单位的总工程师,郑总的双肩一边驮着神圣的使命感,一边驮着高度的责任感。在他的心中,工程质量高于一切,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大会小会,他必讲工程质量,反复强调三峡工程的成败首先在设计,一流的设计才有一流的工程。他叮嘱设计人员,要牢记当年在葛洲坝的谆谆教诲,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竭尽全力把三峡工程设计工作做好。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一块大坝基础、每一项分部工程、每一个项目工程的验收,他都严格要求设计人员,同时也严格要求参建各方。
1996年春节期间,左岸非溢流坝8号坝段进行基础验收。经过几个来回,直到大年三十,该坝段都未能达到验收标准。正月初一一大早,郑总忧心忡忡地赶到施工仓面。施工单位认为大过年的,验收可能会轻松一些,并已作好开仓浇筑准备。但没想到一向温和的郑总就是不给面子,他力排众议,指出基础处理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并强调三峡主体大坝基础万万不能马虎,要不折不扣地按设计要求将基岩裂隙和松动块石等地质缺陷处理好,否则将留下无穷隐患,后果难以设想。他的这种对工程高度负责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了参加验收的各方代表。最后,施工单位按照他的要求,当天下午就将地质缺陷处理妥当,他这才同意进行验收。
2003年末,廊道发生漏水现象,郑总心急如焚,就在12月31日的夜晚,在人们都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庆气氛中时,郑总却专门请长江科学院的爆破专家一起,冒着寒风、踩着积水到廊道里仔细检查渗漏情况。从工程开工到大江截流,从浇筑第一方混凝土到大坝巍然耸立,从临时船闸通航到永久船闸建成,十年如一日,他为三峡工程质量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默默地履行着组织赋予他的职责。
1997年,郑总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是三峡工程重点部位的基础验收,他仍要亲自到现场,以无私无畏的胸怀团结参建各方严把质量关。曾长年跟随郑总的现水利部副部长刘宁由衷地赞佩道:“郑总为了三峡工程质量能达到一流水平,就是舍弃他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惜。”
大胆创新,攻克难关,确保三峡截流成功
众所周知,葛洲坝大江截流是一道世界级难题,全世界都睁大了关注的眼睛。郑守仁率领技术人员奋力攻关,苦苦探寻破题良方。1981年的冬天,寒风刺骨,惊涛拍岸,郑守仁在堤头整整守了一周。最终,他提出的“钢筋石笼”龙口护底方案在众多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并被采纳。截流施工中,大大减少了进占抛投料的流失,确保了大江截流一举成功。人类首次腰斩长江,世界为之震惊。
1997年的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是在葛洲坝工程形成的水库中实施的,水深达60多米,超出一般的特大型工程截流水深的2~3倍,而且江底是20多米深的松软淤沙,截流难度之大,世所未有,三峡工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世界更是都睁大了关注的眼睛。
多次水工模型试验表明,截流戗堤进占过程中,由于深水中高堤重压,淤沙滑出,堤头随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坍塌,施工安全潜藏着巨大的威胁。郑总立即告诫身边的设计人员,实现高质量的截流,首先要保证施工安全,如果戗堤坍塌,造成设备安全事故和人员伤亡,贻误战机,作为设计单位,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原谅自己。此后一个多月,责任心一向极强的郑总,心头一直沉甸甸的,终日冥思苦想,夜不能寐,常靠服安眠药才能强行休息一会。几番殚精竭虑,几番耿耿难眠,郑总集中群体智慧,以试验成果为依据,创造性地提出了“人造江底,深水变浅”预平抛垫底方案。就是用70多万方石渣料把江底淤沙压住,在正式截流前将江底抬高到安全高程。预平抛垫底方案一经实施,大江截流有惊无险!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设计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其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跻身于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列。浩浩长江上耸立起中国治水史上一座丰碑,郑守仁的名字当之无愧地镌刻在上面。
继大江截流之后,导流明渠截流又是水电截流史上一次更为严峻的挑战。明渠截流规模虽不及大江截流,但其流量大,落差高,龙口合龙单宽能量世界第一,而且其江底为人工开挖修整形成,平整光滑,截流抛投材料难以站稳,施工条件复杂,综合难度世所罕见。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截流前夕,郑总显得格外轻松,他胸有成竹地对外宣称:截流合龙已是胜券在握。这份自信源于他多次参与截流设计的丰富经验,也源于他率领的长江委设计人员为完善截流方案所作的精心技术准备。
在郑总的带领下,长江委设计人员全力以赴,日夜奋战,对多种截流方案反复比较,最终确立了截流方案:截流进占前,对光滑平整的明渠底部,先在围堰龙口部位抛投钢架石笼和合金钢丝网石兜,垫底加糙,形成一道水下拦石坎,以阻止截流合龙时抛投物料流失;上下游两道截流戗堤同时进占,以分担落差,降低截流难度;做好二期上、下游围堰拆除,保证良好的分流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随时掌握水情和截流技术参数,进行动态决策。郑总作为这一战略方案的制订者,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以确保一举成功。
在国务院组织的明渠截流前验收会议闭幕式上,时任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作为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验收组组长,对长江委的设计技术水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02年11月6日,奔流千古的长江再一次被人类的伟力腰斩——导流明渠截流一举成功。郑总的预言变成了万民欢腾的现实,化作了三峡建设者献给党的十六大的一份厚礼,导流明渠截流在全国院士大会上被评为2002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郑总常常语重心长地对设计人员讲:“工程设计上画的一条线,工人干得满身汗,国家花钱成千上万”。为了节约国家投资,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郑总始终坚持优化设计。他虚怀若谷、广纳良策,用惊人的毅力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创下了十几项优化设计成果。在他的倡导下,设计部门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关技术成果,还荣获了一系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全国优秀设计奖。
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在郑总的主持下,一期混凝土纵向围堰节省混凝土24万多方,二期工程左导墙节省混凝土16万多方,三期上游土石围堰节省土石方10万多方。据不完全统计,仅主体工程混凝土工程量一项,经优化设计节省混凝土合计100多万方,为国家节约投资3亿多元。在这些巨额数字的面前,谁能无动于衷呢?数字的背后,是郑总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是他带领广大设计人员辛勤工作的心血和汗水。
深入一线,身体力行,工地就是他的家
郑总有一本特殊的“日历”,上面没有节假日,逢年过节,人家往家里赶,他往工地赶。他还有一张特别的“作息时间表”,上面没有白天、黑夜,除了必不可少的吃饭、睡觉,剩下的全是工作,同事们都心疼地说他是“工作狂”。他自己记不清有多少个新年除夕是在工地过的,他只记得有一年除夕,同在三峡工地、同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妻子与他隔江相望,未能团圆。他也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不是蹲在现场,就是在前方办公室审阅文件、图纸,他只知道白天没有干完的工作晚上接着干,今天的事不能拖到明天。但是,同志们的心里明白,三峡工程的10年,所有的春节,他都在工地值班;10年中的“五一”和“十一”,除了参加进京的劳模观礼,他没有休息过一天。如此超负荷、高强度的运转,不是一年、两年,而是10年!一名高级领导干部、一位工程院院士 ,在工地现场这种干法,谁能不肃然起敬。
也许长江委以外的人不会相信,10年来郑总只是去年才在武汉安了一个家,而他却很少在里面呆过。去武汉开会、办事,他就住在单位招待所。委领导多次要给他在武汉安排房子,他一直不肯要。那么,他的“家”究竟在哪儿呢?在宜昌,我们代表局给他安排有一套临时住房,可以算是一个家,但就是这套房子,他也没住过一天,白天在宜昌开会,他总是当天连夜就赶回三峡工地,也不知他几过家门而不入了。
大家都知道,他真正的家在工地,工地就是他的家。他长期与妻子挤在一间10多平方米、堆满杂物的小房间,夫妻俩一年四季吃食堂。直到去年,他才同意增加了一间同样面积的小房间,达到了三峡工地高级工程师公寓的标准。
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后,郑总在苏州的女儿发来一封祝贺电报。一句“爸爸,您辛苦了”,勾起他多少酸楚的回忆。郑总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很多人并不知道,长期以来,他对独生女儿一直藏着一份深深的歉疚。女儿出生在乌江渡工地,因为夫妻俩工作忙,女儿不满周岁就被送到远在苏州的外婆家。夫妻俩总说,等忙完了这一阵儿就把孩子接回来。可没想到这一忙就忙了30余年。30年来,郑总同女儿见面的日子加起来还不到两个月!女儿出嫁时因忙于三峡工程的开工,他也没能到场。现在,女儿也已成家立业,女儿的许多同事至今都不知道她还有一位搞工程并且颇有成就的父亲。
有一件事是郑总心头挥之不去的隐痛。那一年,参加完高考的女儿趁着暑假,兴冲冲从苏州来到葛洲坝工程的建设现场,她想亲眼瞧瞧长江上这座最宏伟的工程,分享父亲创业的喜悦。这是父女俩第二次见面,郑总多么想多陪陪女儿,带女儿参观亲手修建的大坝,弥补沉淀在心头的父爱。可是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的,他就对女儿说:明天吧,明天爸爸一定陪你去看工程。就这样,日复一日,一直到女儿临走的时候,他也没能抽出时间。女儿带着遗憾离开了工地,含着委屈的眼泪留下了一句令人心酸的话:爸爸爱工程胜过爱女儿。
1993年隔河岩水利枢纽提前半年发电,国家重奖有功之臣,郑总榜上有名,奖金5万元,可他分文未取。他将3万元资助近百名工地职工子女求学,将1万元支援宜昌市五峰县的小水电建设,另1万元寄回母校,赞助设立严恺教育基金。1995年,郑总荣获首批“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称号,获奖金5000元,他同样一分未留,恳请长江工会转赠5位水文勘测系统外业退休职工每人1000元。
这10年来,郑总陆续得到的稿费、讲课费以及院士津贴等,也大多用于集体福利事业和送给生活困难的同志。
长期待在工地,郑总积劳成疾,他患有肝病和高血压。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他不肯。单位领导几次让他到外地疗养一段时间,他也不同意。每次吃饭,他总是去得很晚,没赶上吃饭时间,就吃碗面条,或拎上两个馒头。三峡总公司领导非常关心他的饮食,要在餐厅给他开小灶,他一口谢绝,每天和大家一样,揣着饭卡排队买饭。
[关键词] 发变组;WFB-800A; 保护原理;保护配置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随着电力系统稳定性水平的不断提高,系统容量的不断增大,对相应设备的保护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国家电力公司《“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继电保护实施细则》规定(下文简称《规定》),100 MW及以上容量发变组保护采用双重化配置(非电量保护除外),每套保护均含完整的差动及后备保护,能反映被保护设备的各种故障及异常状态,并能动作于跳闸或给出信号。云峰发电厂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4×115MW,自2009年起,该厂将原有的WFB-100型发变组保护装置更换为WFB-800A系列保护装置,实现了发变组保护的双重化配置原则。本文以1号发变组为例,对云峰发电厂发变组的保护配置方案及WFB-800A微机型发变组保护原理做简要的介绍。
2 WFB-800A型发变组保护装置简介及组屏设计方案
云峰发电厂采用两套WFB-801A发电机保护装置、两套WFB-802A变压器保护装置及一套WFB-804A非电量保护装置以2面屏(M4、M5屏)的组屏方式实现机变组双主双后保护配置。每套保护装置所需的二次交流电流和交流电压回路完全独立;两套保护装置电源相互独立,断路器两组操作电源相互独立,两套保护的出口回路分别和断路器的两组跳闸回路相对应。在运行过程中,欲退出其中某套保护时,只需退出该保护的功能连片,而不影响另一套保护的正常运行,以此实现保护装置的双重化。
3 发变组保护配置方案
3.1 发电机比率制动式差动保护
比率制动式差动保护是发电机内部相间短路故障的主保护,当发电机定子绕组发生相间短路故障时,动作切除发电机出口断路器、灭磁开关,以及停水轮机。
差动动作方程如下:
Iop>Iop0(Ires≤Ires0时)
Iop≥Iop0+S(Ires-Iers0)(Ires0 <Ires <4Ig)
Iop≥Iop0+S(Ires-Iers0)+0.6(Ires -4Ig) (Ires >4Ig)
式中: Iop 为差动电流,Iop0为差动最小动作电流整定值,Ires 为制动电流,Ires0 为最小制动电流整定值,S 为比率制系数。各侧电流的方向都以指向发电机为正方向.
差动电流:Iop =│IT+IN│,制动电流:Ires =│IT-IN│/2
式中:IT、IN分别为机端、中性点二次侧电流。
说明:该保护分三取一、三取二、循环闭锁三种方式供用户选择,云峰厂整定为三取一方式,即任一相差流满足动作方式,保护即出口。
3.2变压器比率制动式差动保护
变压器比率制动式差动保护是变压器内部故障的主保护,能反映变压器内部相间短路故障、高压侧接地短路及匝间层间短路故障,保护采用二次谐波制动原理,用以躲过变压器冲击合闸时励磁涌流造成的保护误动。此保护动作切除各电源侧断路器。
① 比率差动原理
差动动作方程如下:
Iop>Iop0(Ires≤Ires0)
Iop≥Iop0+S(Ires-Iers0) (Ires0 <Ires <6Ig)
Iop≥Iop0+S(6Ig-Iers0)+0.6(Ires -6Ig) (Ires >6Ig)
式中符号含义同发电机差动保护。云峰厂采用三侧差动:
Iop=│I1+I2+I3│Ires=max{│I1│,│I2│,│I3│}
式中:I1,I2,I3分别为高压侧、13.8kV分支线、低压侧电流互感器二次侧的电流。
② 二次谐波制动原理
保护利用三相差动电流中的二次谐波分量作为励磁涌流闭锁判据。 保护检测到差流中二次谐波含量大于基波电流整定的倍数值时,差动保护将被闭锁。
③ 差流速断保护原理
当三相最大差流大于速断定值时,差流速断启动元件动作。该保护不受二次谐波闭锁,用以保护变压器冲击合闸时的故障和较高短路水平时的故障,动作后果和比率差动一样。
3.3 发电机单元件横差保护
单元件高灵敏横差保护作为发电机定子绕组内部匝间、相间短路及定子绕组开焊的主保护。该判据类型的横差保护主要适应于发电机定子绕组采用多分支接线形式,云峰厂机组定子绕组为双分支,故适合此判据。它动作后果同发电机差动保护。
本保护检测发电机定子双绕组的不同中性点连线电流(即零序电流)3Io中的基波成分,当该值大于定值时,保护便瞬时动作。
3.4、发电机过电压保护装置
过电压保护反应发电机突然甩负荷,转速升高而引起高电压故障类型。保护取三相线电压,当线电压大于定值(云峰厂取140V)时,保护经0.5秒延时将机组解列并跳开灭磁开关。
3.5 发电机失磁保护
发电机励磁系统故障使励磁降低或全失磁,从而导致发电机与系统间失步,对机组本身及电力系统的安全造成重大危害。因此大、中型机组要装设失磁保护。
该保护提供有多种类型的判据,用户根据现场实际来选择相应合适的判据。云峰厂采用判据三。
3.6 非电量保护
非电量保护主要配置有主变重瓦斯、轻瓦斯、压力释放保护,以及断路器的脱扣开入等功能。其中轻瓦斯保护动作于告警,重瓦斯保护动作于跳闸,压力释放保护动作于告警。
依据前文提到的《规定》,非电量保护按单套配置,云峰厂仅在M4屏配置非电量保护。
3.7 发电机定子接地保护
定子接地保护反应发电机定子绕组单相接地故障,动作后果由系统参数而定,云峰厂定子接地保护动作整定为告警。
此定子接地保护由基波零序电压判据和三次谐波电压判据组成,构成100%定子接地保护,其中基波零序电压判据保护发电机自机端向机尾侧85-95%的定子绕组,三次谐波电压判据保护发电机中性点附近定子绕组。
动作判据为: 1)基波:│3Uo│>Uop ;2)三次谐波:U3s/U3n>K
其中,3Uo为机端或机尾基波零序电压,云峰厂整定为取自中性点消弧线圈二次电压。Uop 为基波零序电压整定值,U3s和U3n分别为机端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电压和中性点消弧线圈二次侧输出中的三次谐波分量。
3.8 发电机转子一点接地保护
该保护做为监视转子绝缘水平的保护,动作后发出告警信号。
如图2所示,该保护为开关切换原理,S1、S2为由微机控制的电子开关,K为接地点位置,E为转子电压,两个降压电阻R,一个测量电阻R1。Rg为接地电阻,通过求解两个不同的接地回路方程,实时计算转子接地电阻和接地位置。当接地电阻值Rg小于定值时,经延时发告警信号。
说明:由该保护受原理的限制,如果两套保护均同时投入时,会有转子接地告警,故正常运行时需人为退出一套保护。也可在定货时将两套转子一点接地保护采用不同的原理。
3.9 零序过流保护
零序过流保护,主要作为变压器中性点接地运行时变压器、高压侧母线、线路接地故障的后备保护,零序电流取自主变接地中性点电流互感器,动作于跳开变压器各侧断路器。
3.10 发电机误上电保护
电机误上电保护作为发电机停机状态、盘车状态及并网前机组启动过程中误合断路器时的保护。
在发电机并网前,励磁开关尚未合闸时,若断路器误合闸,机组相当于同步电动机全电压异步启动,对机组冲击电流很大,有重大危害,故需配置误上电保护其中的电流判据,以便快速出口跳闸;当励磁开关闭合后,过流元件退出,若此时断路器误合闸,机组相当于同步发电机非同期合闸,对机组也有大的冲击电流,有重大危害,采用低阻抗判据,保护快速出口跳闸。
3.11 复压过流保护
3.11.1 发电机复压过流保护
发电机复压过流保护作为发电机的后备保护。该保护整定较灵活,每一段过流保护均可有控制字来选择是否经复压元件闭锁,也可根现场实际选择电流元件是否经方向元件闭锁。同时,还可选择过流元件是否带记忆功能,以解决劢磁开关跳开后,过流元件返回的问题。
1)复合电压元件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复合电压元件动作。
Ul<Uop Uop为低电压整定值,Ul为三个线电压中最小的一个。
U2>U2opU2op为负序电压整定值,U2为负序电压。
2)过流元件
过流元件接于电流互感器二次三相回路中,当任一相电流满足下列条件时,保护动作。
3.11.2 变压器复压过流保护
变压器复压过流保护作为变压器的后备保护,如果灵敏度较高,还可作为高压侧母线、线路的后备保护,其保护原理同发电机复压过流保护,此不赘述。
3.12 起停机定子接地保护
起停机定子接地保护作为发电机升速升励磁尚未并网前和机组解列后停机过程中的定子接地短路故障的保护。保护动作解列、跳开灭磁开关、停水轮机。
保护原理:保护发电机中性点侧基波零序电压Uon,并经断路器辅助触点自动控制保护投退。发电机并网前,断路器触点将保护投入,并网运行后保护自动退出。机组列后,再次自动投入。当机端断路器辅助触点断开,且中性点侧零序电压大于整定值时,启动元件动作。
4 结束语
WFB-800A发变组保护装置自投运以来,工作稳定,灵敏度较高,性能优越,调试维护方便,双主双后备的保护配置,也给运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提高了保护的可靠性,有效地保证了设备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王维俭,发电机变压器继电保护(第二版)[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 李付亮,周宏伟,水电站继电保护[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3] WFB-800A系列微机发电机变压器组成套保护装置技术说明书.2007.
作者简介:
宋君辉,男,1973年出生,硕士,高级工程师,云峰发电厂副厂长。
孙艳学,男,1980年出生,硕士,高级工程师,负责电气设备维护工作。
(一)规范初任培训。协助市局做好2015年新招录公务员初任培训工作,完成调学任务。并将培训情况列入试用期转正必备条件。
(二)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按照《公务员培训规定》的要求,不同部门、单位的公务员都要接受专业知识培训。各部门要确定两门专业课程(含相关法律、政策),安排不少于20个学时的时间,有计划地进行业务知识培训。适时开展保密知识培训。
(三)强化更新知识培训。大力开展创新能力建设、依法行政、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适时邀请相关专家举办讲座,着力提升公务员在新形势下做好社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市干部在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干部在线学习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组织公务员参加市干部在线学习,完成规定学时和学习内-indent:32pt;">(四)推动学历学位教育。继续鼓励公务员参加公共管理(MPA)、第二学历等学历学位教育,鼓励公务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各单位应在时间和经费上给予积极支持。
(五)组织对外交流培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公务员队伍建设实际,选派公务员到先进发达地区培训或到上级机关参加实践锻炼,学习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提升管理能力。
(六)严格执行培训管理制度。县级组织、人社部门对公务员培训实行综合管理,对各级各类培训建立年度备案制度,规范培训调学、考勤、教学、考试、考核等工作。严格执行公务员培训登记、学分制考核制度。将公务员参训情况与定级、考核、晋升直接挂钩,推动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以继续教育为抓手,整体推进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培训。
(一)研究制定全县高级教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副研究馆员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由各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并付诸实施。
(二)坚持办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科目的培训。依据省、市人社部门的要求,启动新一轮专业技术人员公共知识培训活动,拟举办培训班10期,培训1000人次。
(三)为提高自然科学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研究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在卫生、水利、农业、规划、建筑、环保等行业继续开展《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培训活动。
(四)协同县科协举办优秀科技论文评选活动,引导和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刻苦钻研业务,立足岗位成才,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五)扎实开展事业单位新进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建立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制度,培训结果记入继续教育证书,作为岗位聘任、转正定级、年度考核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六)督促各系列继续教育基地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重点加强教育、卫生、文体、财经、水利、档案、农林水产、建筑规划、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社会科学等专业继续教育工作,县教育局开展新一轮中小学班主任专题培训,计划培训200人;县农委组织开展种植业实用技术、河蟹生态养殖、园林花木育苗、农业机械化推广等专业知识培训,计划培训300人;县卫生局组织开展老年高血压的管理与治疗、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等专业知识的培训,计划培训600人;县财政局组织开展会计法律法规、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县水利局组织开展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泵站运行与管理等培训;县住建委组织开展工程项目管理、高层施工技术等培训;县文广局组织开展基层文物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等培训;县民政局组织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新婚姻法解读等培训;其他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行业专业知识的培训。各个系列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培训不得少于48学时。
(七)以考促学,围绕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考试,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举办各种培训。一是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考试合格率,举办职称晋升日语培训班1期;二是为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拟举办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班1期;三是配合相关企事业单位,举办工程、经济、财会等职(执)业资格(水平)考试考前辅导班。
(八)为适应经济工作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培训空间,着力寻找培训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为各类企业培养紧缺实用的管理人才。拟组织推荐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现代企业管理规范与岗位技能”(简称MOT专家公开课)培训班,组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部省市组织的各种专题研修班。
(九)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开展业余自学活动,完善自学+考试、自学+研讨+考试的自学模式,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各主管部门要有组织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业余学习,学习时间不少于20学时。
(十)加大和高校合作的力度,大力开展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历教育。为提升县内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好农业大学教学点农业机械、国土资源专业本科班学历教育工作;积极协助网络大学、合肥电大、工业大学在招生,开展远程教育,整体提高我县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
(十一)加强对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登记、审核、验证工作的管理,严格执行继续教育管理规定,对不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或未完成继续教育规定学时的,不得申报或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不得晋升内部等级,年度考核一律不得定为优秀等次。
三、以培训创新为突破口,全面促进培训工作上台阶。
(一)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将部分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培训科目纳入其中,建立融在线学习、网上测评、学分管理“三位一体”的学管系统,创新继续教育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方便学员学习,降低培训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二)继续推进“名工程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名医师工作室”等各类人才培育载体建设,运用“老带新、师带徒”的方式,促进行业内技术交流和业务传承,不断提升各类技术团队的专业水平,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方式,尝试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四)以编制继续教育科目指南和项目计划为依托,不断丰富和改进继续教育内容,大力开展以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新技能、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保障继续教育与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与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四、以加强队伍建设为立足点,不断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一)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县干部培训师资库”。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选派教师赴省、市参加各种专业知识培训,组织师资库成员参加教学方法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培训,全面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水平,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为做好我市2007年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根据黑人发[2007]70号文件精神,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评审时间安排
(一)全市申报高级职称人员评审材料报市人事局审查时间为8月1日--8月17日(各高级评委会评审时间见附表1)。
(二)全市申报中级职称人员评审材料报市人事局审查时间为9月17日--10月24日,11月20日--30日进行评审(具体时间安排见附件2)。
申报中、高级职称人员报市人事局审查时需携带如下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高级一式三份、中级一式二份)。
2、人事档案和考绩档案(事业单位还需提供年度考核备卡)。
3、现任职资格证书。
4、有效的外语和计算机考试证书。
5、毕业证书、继续教育证书、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书。
6、评审标准规定的有效论文、论著、成果证书等。
7、同级改职人员、学历破格人员、流动人员需提交《审查表》一式一份。
8、申报享受研究员级待遇人员,须填报《申报享受研究员级待遇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资格审查表》(一式二份)。
上述提供的各种证件和相关材料均为原件。
二、评审范围及对象
凡在牡丹江地区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包括个体等各种经济实体)工作,与单位确立了人事、劳动关系的专业技术人员(含一年以上临时聘用人员以及中医学徒和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不论户籍、档案、身份和所有制性质,只要符合国家和省市规定的申报评审条件,均可自主申报相应职称评审。
三、部分专业申报评审方式和要求
(一)对卫生系列晋升正副高级职称人员(含正常晋升副高级职称人员)均采取水平能力测试和评审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水平能力测试的有关事宜另行通知。
(二)对统计系列晋升高级职称人员实行考试和评审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已参加全省高级统计师资格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者可申报高级统计师职称评审。
(三)依据铁道部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化改革铁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意见》(职改[2005]2号)精神,受铁道部委托,从今年起,哈尔滨铁路局所属单位的会计、审计系列职称评审也实行属地化管理。
四、部分专业执行新的评审标准
为了不断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省人事厅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对中小学校教师系列和卫生系列的《评审标准》进行了修订,凡今年申报这两个系列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都要按新的《评审标准》执行(具体见黑人发[2007]71、72号文件)。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按照两个系列新的《评审标准》做好推荐工作,其它系列(专业)《评审标准》也将陆续修订。
五、外语、计算机知识的具体要求
(一)自2007年起,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免于职称外语考试
1、公派出国学习、进修、讲学及从事科研工作一年以上的,或自费出国进行语言培训、攻读学位、做访问学者及正规学校进修一年以上的;
2、独立完成外文专著5万单词以上,或独立完成译著、译文累计6万汉字以上,并经出版和发表部门证明的(译著、译文含汉译外、外译汉);
3、在乡镇所属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4、在地市及以下所属单位,长期在野外从事农业、林业、水利、采矿、测绘、勘探、铁路施工、公路施工等专业技术工作的;
5、从事具有中国特色、民族传统的中医药、民族医药、工艺美术、古籍整理、历史时期考古等专业技术工作的;
6、经组织选派在援外、期间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
7、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国家承认的外语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
8、取得国家外国专家局组织的BFT考试合格证书的;
9、取得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卷面总分60%以上的(含四、六级合格证书);
10、截止申报当年8月31日,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
职称外语考试成绩使用办法
1、外语考试成绩达到全国通用标准的,在评聘正、副高级职称时,成绩一直有效;外语考试成绩达到省内通用标准的,在评聘正、副高级职称时,成绩两年有效。
2、凡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取得成绩人员,均可评聘中级职称。各评委会可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对外语的成绩标准自行掌握。考试成绩在晋升中级职称时一直有效。
(二)自2007年起,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免于计算机知识考试:
1、在乡镇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2、经组织选派在援外、期间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
3、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取得国家承认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含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教育、软件工程、计算机器件及设备、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
4、取得人事部组织的计算机软件考试合格证书的;
5、取得人事部组织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两科以上合格证书的;
6、截止申报当年8月31日,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
职称计算机考试成绩使用办法:
1、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计算机知识考试合格成绩人员,在评聘正、副高级职称时,成绩两年有效。
2、凡参加省里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考试取得成绩人员,均可评聘中级职称。各评委会可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对计算机的成绩标准自行掌握。考试成绩在晋升中级职称时一直有效。
六、关于市级学术(学会)论文的要求
为了保证各类协会、学会论文的严肃性,准确地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申报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提供市级协会、学会组织的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或获奖论文证书的同时,需向市人事局提供相关文件和名册等佐证材料,否则所提供的论文不能作职称评定的依据。
七、任职时间的确定
计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年限截止到2007年8月31日,凡在这个时间前达到退休年龄(延聘人员除外)或任职资格时间达不到国家规定年限的,都不允许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批通过人员的任职资格时间从2007年9月1日算起。
八、几点要求
(一)要提高认识,增强大局观念。希望各有关单位本着全心全意为专业技术人员服务的宗旨,做好政策宣传和有关人员的申报工作,确保全市职称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各单位要层层把关,切实保证评审质量。申报人员向评委会提交的材料要规范、齐全、真实,评审表中的内容要填写清晰、准确、无漏项。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要认真审核把关,不得弄虚作假,不得违反省市有关规定。
(三)无主管部门的企事业单位,以专业技术人员人事(技术)档案管理单位为主,向市人事局职称科申报。自主择业的干部由用人单位推荐,自主择业管理部门审核后上报。
(四)符合免试条件的人员需填报《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免试人员审查表》(见附件3),由所在单位审查并公示一周,经各县(市)区人事局、市直各单位人事部门审核后,将该表连同各类原始证书和其单位出具的正式证明等材料一并报市人事局。
(五)各单位在上报申报人员有关材料时,同时上报申报人员推荐名册(附件4,需打印)及人员信息数据盘。
(六)未对本单位《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系统》数据库的人员进行更新和补充并上报数据盘的单位(含未建立数据库的单位),请于7月30日之前上报,逾期不报者,其涉及职称评审及日常管理等事宜不予受理。
各地、各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可登录牡丹江职称在线()查阅有关职称工作的政策规定、评审标准、时间安排等相关信息,进行政策咨询,下载相关表格。
附件:
1、全省高级评委会评审时间表
2、2007年全市职称评审工作日程表
网络出
>> 软土次固结特性试验研究 荷载对软土次固结影响的试验研究 振动排水固结法加固漫滩相软土可行性试验研究 土的先期固结压力试验研究 土的固结实试验影响因素的研究 挤土效应下的卸载作用对软土地基固结应力的影响 基于CPTU的临海高等级公路软土固结系数的探求方法研究 洞庭湖区软土抗剪强度指标随固结度变化规律研究 碱渣的固结特性研究 不同含水率下非饱和黄土K0固结特性试验 基于SWCC试验的非饱和土特性研究 垃圾土蠕变降解沉降特性试验研究 天津市南港工业区海底软土压缩特性试验分析 土样固结试验快速法分析与探讨 大面积填土下超固结土的沉降研究 低液限粉土及其改良土干湿循环特性试验研究 原状与重塑粉土静力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结果的对比研究 南阳膨胀土膨胀力特性试验 天津软土的结构性及其对工程特性影响的研究 软粘性土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三轴强度试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基金项目: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项目(TG1414);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项目(1408085ME99);2015年安徽省省属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专项资金项目
作者简介:周文渊(1988-),男,河南周口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试验研究。E-mail:
通讯作者:宋新江(1970-),男,安徽滁州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岩土工程试验研究。E-mail:
摘要:等加载速率固结试验是在控制固结应力的施加速率为一常数条件下研究土体固结特性的试验方法。采用GDS高级固结仪,开展了四种加载速率与瞬时加载的软土固结试验研究,分析了土样的固结变形特性与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加载速率越大土样固结速率越快,土样完成固结所需的时间越短;土体的最终变形量由固结应力大小决定,与加载速率无关;随着固结应力施加速率的增加,加载完成时土样的平均固结度呈下降趋势;加载速率越大,土样底部的孔隙水压力上升速率越快,孔隙水压力极值越大;孔隙水压力在固结应力加载完成前达到极值,随后呈下降趋势,有效应力迅速增加。
关键词:等加载速率固结;GDS高级固结仪;孔隙水压力;固结变形;固结度;最终变形量;软土
中图分类号:TU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2-1683(2015)04-0695-05
Research on consolidation test of soft clay under constant loading rate
ZHOU Wen-yuan1,SHAN Li2,SONG Xin-jiang1,XU Hai-bo1
(1.Anhui and Huaihe River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Bengbu 233000,China;
2.Huaihe River Project Construction Authority of Huaihe River Water Resources Committee,Bengbu 233000,China)
Abstract:Consolidation test under constant loading rate is the test method for the consolidation process of clayey soil with a constant rate of control consolidation stress.Consolidation tests with four different loading rates and instantaneous loading were carried out using the GDS advanced consolidation testing system.The consolidation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ft clay and the change law of pore-water pressure were analyzed.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1) the faster of loading rate,the larger deformation rate and the shorter time for consolidation of soil sample;(2) the final deformation of soil sample is independent of the loading rate but dependent on the magnitude of consolidation stress;(3) with the increasing of loading rate of consolidation stress,the average consolidation degree of soil sample decreases after loading;(4) the higher the loading rate,the faster the increasing rate of pore pressure in the soil sample bottom and the larger the extreme value of pore pressure;and(5) the pore pressure reaches the maximum before the completion of loading of consolidation stress,then decreases while the effective stress increases rapidly.
Key words:consolidation under constant loading rate;GDS advanced consolidation testing system;pore pressure;consolidation deformation;degree of consolidation;final deformation;soft clay
固结是土体在外部荷载作用下,超静孔隙水压力减少,有效应力增加,土体压缩的过程[1];荷载作用、孔隙水压力与压缩变形是固结试验研究的重点。常规固结试验是研究土体固结特性最常用的方法,但存在耗时长、不能监测固结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对土样扰动较大并且加载方式与实际施工情况差别较大等不足[2]。为更好地模拟工程中实际的固结加载方式,相关学者提出了等加载速率固结试验方法(Constant rate of loading consolidation test,简称CRL),即加载过程中控制试样的固结应力增长(加载速率)为常数的一种固结试验。CRL固结试验的加载方式与岩土工程实际加载相似,不仅克服了常规固结试验的缺点,而且具备加荷稳定,操作简单,对土样扰动小的特点[3-5]。
国外学者较早对等加载速率固结试验开展了研究,Aboshi[6]等首次提出了等加载速率试验,并基于Schiffman[7]变荷载一维固结理论,确定了固结系数随有效应力变化的关系式。Von Fay[8]等发现常规固结试验与CRL固结试验测得的固结系数与有效应力的关系曲线基本一致;CRL固结试验所需的时间取决于应变率和土体的渗透与压缩特性,而且远小于常规固结试验,认为CRL固结试验可代替常规固结试验。Hsu[9]等推广了Olson[10]假定固结系数为常数的变荷载问题的一维固结解,通过CRL试验总结出固结系数随时间变化的经验公式,进而推导出超静孔隙水压力与平均位移的解析解;与CRL试验结果对比表明,变固结系数条件下的求解结果要优于常固结系数条件下的求解结果。国内方面,孟晓非[11]利用计算机对等加载速率固结试验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提出了利用CRL试验的变形速率~平均有效应力曲线确定前期固结应力的方法;王正宏[12]认为连续加荷法较常规分级加荷法更接近于工程实际中荷重增长规律,并进行了等速加荷试验与控制梯度固结试验对比研究。
加载方式是影响土体固结特性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GDS高级固结试验系统,针对软土开展等加载速率的固结试验与瞬时加载固结试验研究,归纳分析不同加载速率下土样的固结变形特性与孔隙水压力消散特性,并根据试验结论对实际工程的施工加载速度控制提出参考意见。
1 试验土样、仪器与方法
1.1 试验土样
固结试验采用的土样为高岭土。其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石。颗粒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土样中粒径d≤0.005 mm的黏粒含量达到80%以上。高岭土的物理性质指标见表1。
1.2 试验仪器
试验采用的仪器为英国GDS公司生产的GDS高级固结试验系统(GDS Advanced Consolidation Testing System)。该固结试验系统完全使用计算机进行控制,试验过程中的荷载施加及数据采集的完全自动化,数据采集最短间隔为2 s,可测量固结应力、反压、轴向位移、孔隙水压力和体积变量,克服了传统固结试验手动加压、人工记录数据、耗时费力且数据采集点不够等不足。
如图1所示,该固结试验系统由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组成。硬件部分包括固结压力室、GDS线性位移传感器、GDS孔隙水压力传感器、8通道数据采集装置、GDS 2 MPa/200 mL轴向压力/体积控制器等。软件部分为试验过程控制软件GDSLAB,安装在计算机内。
GDS高级固结系统根据加荷方式可完成瞬时加载、分级加载、等应变速率和等加载速率等形式的固结试验。同时,固结压力室底部的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可以记录试验过程中试样底部孔隙水压力变化,研究固结试验土样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
固结容器内放置直径76.2 mm,高度20 mm的试样(图1),容器顶部安防位移传感器,测定固结过程中试样的轴向变形,容器底部连接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测定试样的底部孔压。固结应力通过计算机软件控制轴压控制器施加,作用于试样上表面的透水铜板上;反压通过轴压控制器施加,作用于试样内部,主要用于饱和土样和土样饱和度的B值检测。试验前按照《土工试验方法标准》[13](GB/T 50123)对仪器各元件进行校验。
1.3 试样制备与饱和
试验所采用的土样为重塑样,其试样制备方法严格按照《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里的要求操作。采用土膏法制备试样,取代表性风干土样,加水调成土膏状,注意制备土样的中水不能自由析出,把制备好的土样置于密闭容器内20 h以上,然后测定土膏的含水率,控制试样含水量的平行差值不超过1 %。本文试验制备试样的初始含水率为64.4 %,是土样液限的1.47倍。装样时先称取土膏质量,然后用调土刀将土膏装入固结容器内,装好试样后称剩余土膏质量,计算装入土膏的质量,控制试样的干密度为0.98 g/cm3。
采用GDS固结仪对土样进行反压饱和,具体方法是:通过GDS固结系统的轴压控制器与反压控制器对试样同时施加固结应力p1与反压p2,为防止土样膨胀,需要保证土样中有一个较小的有效应力,本试验中固结应力比反压大2 kPa,即Δp=p1- p2=2 kPa,每级反压饱和的时间为4 h。通过计算试样底部孔隙水压力增量Δu与Δp的比值来判断试样是否饱和,当B=Δu/Δp≥0.95时,可认为土样饱和;若B值小于0.95,则应确保Δp =2 kPa不变,同时增大反压与固结应力,继续进行反压饱和4 h后,再计算B值,直至B值大于0.95。
1.4 试验方案
等加载速率固结试验采用200 kPa/h、400 kPa/h、800 kPa/h和1 600 kPa/h四种加载速率,所施加的最终固结应力为400 kPa,以不同的加载速度达到最终荷载后,保持400 kPa固结应力不变持续至固结试验完成。瞬时加载固结试验采用直接施加400 kPa的固结应力的加载方式。为确保试验结果可靠,每组固结试验进行3个平行试验,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试样变形
图2为瞬时加载400 kPa固结应力和以200 kPa/h、 400
kPa/h、1 600 kPa/h四种加载速率加载至400 kPa固结应力,土样位移与时间对数关系的s~logt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加载速率下试样的位移~时间对数曲线均呈“S”形状,梅国雄等[14-15]从线性加载固结理论和土体的本构模型出发给出了这一现象的证明。
四组等加载速率固结试验中,加载速率越大,土样固结速率就越快;相同的时刻,加载速率越大土体固结产生的压缩变形值越大,固结历时相同时,加载速率越大的试样承受的固结应力相应也越大。瞬时加载土样最先固结完成,在等加载速率固结试验中,加载速率越大,土样变形达到最终变形量所需的固结时间越短。
不同固结速率下土样固结稳定后的最终压缩量基本一致,并且与瞬时加载固结试验结果一致。虽然加载速率不同,但其施加的最终固结荷载是相等的(400 kPa),土样在相等的荷载下固结稳定的,故其最终变形量也应相等。由此可见,加载速率影响土样的固结速率,而最终变形量是由土样所承受的最终固结应力大小确定的。
在某一固结应力下,土体某时刻的变形量与最终变形量的比值定义为平均固结度。表2为四组试验荷载达到目标荷载400 kPa时的压缩变形量S1与试样最终变形S2的比值关系,即加载完成时的土样所达到的固结度。
加载速率200 kPa/h、400 kPa/h、800 kPa/h、1 600 kPa/h分别历时120 min,60 min,30 min和15 min达到最终固结应力400 kPa;对应加载完成时刻土样的平均固结度分别为0.94、0.91、0.84、0.57。加载速率越大,加载完成时土样的平均固结度越小,加载完成后试样的变形值越大。
在工程实践中,经常出现施工期内土体变形过大和工后沉降量大的现象。从本文等加载速率固结变形特性研究成果来看,荷载施加速度过快有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一个因素。
2.2 试样底部孔隙水压力
图3为四种加载速率固结试验中的试样底部孔隙水压力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加载速率对试样底部的孔隙水压力有显著的影响。试验初始阶段固结应力增加使孔隙水压力呈现出上升趋势,加载速率越大,孔隙水压力上升的速率也越大,达到孔隙水压力极值所需的时间也越短。加载速率200 kPa/h、400 kPa/h、800 kPa/h、1 600 kPa/h对应的土样底部的孔隙水压力极值分别为98 kPa、152 kPa、259 kPa和339 kPa,可见加载速率越大,土样底部的孔隙水压力极值也越大,但均小于最终固结应力400 kPa。各组试验的孔隙水压力达到极值后开始消散。
根据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假设与有效应力原理,固结应力瞬时作用于饱和土体,并由孔隙水承担,即固结应力转化为孔隙水压力,随着固结时间的增加,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荷载转化为有效应力。等加载速率固结试验不满足荷载瞬时施加的条件,而是以一定的速率施加,根据试验结果,等加载速率固结试验试样底部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和有效应力增长规律见图4。
图4是加载速率分别为200 kPa/h、400 kPa/h、800 kPa/h和1 600 kPa/h时试样底部孔隙水压力、有效应力与固结压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根据有效应力原理,有效应力值为固结应力与孔隙水压力的差值。从图4可以看出,加载速率为200 kPa/h和400 kPa/h时,试样底部的孔隙水压力在固结应力加载到最大值前上升到极值,然后进入消散状态,不再随固结应力增加而增加。加载速率为800 kPa/h和1 600 kPa/h时,孔隙水压力几乎在固结应力加载到400 kPa时达到极值,然后呈下降趋势。
四组固结试验的有效应力增长曲线均近似呈“S”状,试验前期,固结应力由孔隙水压力承担,有效应力增加缓慢;进入主固结阶段后,有效应力呈线性迅速增大。加载速率为200 kPa/h时,在加载完成时刻,固结应力几乎完全转化为有效应力;加载速率为1 600 kPa/h时,加载完成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固结应力才完全转化为有效应力。
试样上表面排水,试验中测得的孔隙水压力值为试样底部的孔隙水压力值,孔隙水压力与有效应力沿高度的分布形态受技术限制很难通过试验准确测定出来。本文试验数据仅能说明土样底部一点处的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但从中可以对土样在固结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施工过程中,土体的孔隙水压力过大,会造成有效应力降低,土体强度减小,影响土的承载力等,对工程安全不利。
从本文试验结论来看,合理控制施工荷载的施加速率,是避免土体中产生过大孔隙水压力的一种方法。
3 结论
(1)加载速率越大,土样的固结速率越快,完成固结所需的时间越短。土体最终固结变形量由所施加的最终固结应力决定,与加载速率无关,在相同的固结应力作用下,不同加载速率土样的最终固结变形量一致。随着固结应力施加速率的增加,加载完成时土样的平均固结度呈下降趋势。
(2)加载速率对试样底部的孔隙水压力有显著的影响,加载速率越大,土样底部的孔隙水压力上升速率越快,孔隙水压力极值越大,但四组试验的孔隙水压力极值均小于最终固结应力。等加载速率试验前期,孔隙水压力随固结应力增加而增加,有效应力增加缓慢;孔隙水压力在固结应力加载完成前达到极值,随后呈下降趋势,有效应力近似呈线性迅速增加。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钱家欢,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M].二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QIAN Jia-huan,YIN Zong-ze.Theory and calculation of soil[M].Beijing:China Water Power Press,2000.(in Chinese))
[2] 李广信.高等土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LI Guang-xin.Advanced soil mechanics[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4.(in Chinese))
[3] 齐添.软土一维非线性固结理论与试验对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8.(QI Tian.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one-dimensional nonlinear consolidation of soft soil[D].Zhejiang University.2008.(in Chinese))
[4] 姚贝贝.土的连续加载固结试验方法分析[D].西安:长安大学,2010.(YAO Bei-bei.The continuous loading consolidation test method research on the soil.Xi′an:Chang’an University,2010.(in Chinese))
[5] Davison L R,Atkinson J H.朱培红.土的连续加荷固结试验[J].地质科学译丛,1991,8(4):77-82.( Davison L R,Atkinson J H.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J].1991,8(4):77-82.(in Chinese))
[6] Aboshi H,Yoshikum H,Manuyama S.Constant loading rate of consolidation test[J].Soil and Foundations,1970,10(1):43-56.
[7] Schiffman R L.Consolidation of soil under time-dependent loading and varying and varying permeability[J].Proc.Highway Research Board,1958,37:584-617.
[8] Von Fay K F,Cotton C E.Constant-rate-of-loading(CRL) tests on soil[R].Consolidation of soils,Testing and Evaluation,ASTM STP 892.Yong R N,and Townsend F C Eds,1986,Philadelphia: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236-256.
[9] Hsu T W,Lu S C.Behaviour of on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 under time-dependent loading[J].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ASCE,2006,132(4):457-462.
[10] Olson R E.Consolidation under time dependent loading[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ivision,Proceeding of ASCE 1977,103(GT1):55-60.
[11] 孟晓非.在CRL固结试验中确定先期固结压力Pc[J].岩土工程学报,1986,8(4):1-8.(MENG Xiao-fei.Determination of the Preconsolidation Pressure by CRL Consolidation Test[J].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1986,8(4):1-8.(in Chinese))
[12] 王正宏,李文林.土的连续加荷固结试验初探[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83(1):3-13.(WANG Zheng-hong,LI Wen-lin.On the consolidation test for soil by progressive loading[J].Dam Observation And Geotechnical Tests,1983(1):3-13.(in Chinese))
[13] GB/T50123-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S].(GB/T50123-1999,Standard for soil test method[S].(in Chinese))
建设完善实训基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乎培训的有效性。为了能够全面完成公司生产人员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党校教育、复员军人培训、农电培训、技能鉴定和职工继续教育任务,培训中心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大力开展实训基地建设,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了继电保护、输配电线路、电力营销、变电集控调度运行等九个实训基地,基本涵盖了电网各个工种的培训;实现了培训及学历教育的全部教室多媒体标准化,建成了标准化考试基地,改变和提升了中心的教学硬件条件。为了确保实训基地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培训中心不断选派专业人员到兄弟单位进行调研学习,同时坚持“实际、适合、实用”的原则,及时更新现场设备,完善实训项目。目前在培训中心一年及以上的培训班和学历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比例已大于50%。为了提高培训信息化水平,中心远程教育培训等系统在建当中。
近年来,绿色能源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内蒙古拥有得天独厚的风力资源,可开发风能储量占全国储量的40%,培训中心抢抓这一大好机遇,创新发展,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风力发电专业。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内蒙古北方龙源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成立了内蒙古首家风力发电培训基地。风力发电培训基地的建成为向风电企业输送、培养生产人员,更新员工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打造校企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3年,培训中心建成了标准化考试基地,资格技能鉴定考试采用了“中国电力考试中心”提供的考试系统平台,保证了一题多卷、一场多卷、有效监控、阳光运作,实现了现场提交试卷,即可看到成绩的目标,突破了多年来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瓶颈,克服了纸制试卷考试考务管理方面的不足,提升了考试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建设一流科研团队
近年来,培训中心以提高培训教学质量为依托,以课题研究为纽带,不断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组建了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电网、营销农电、发电三个培训教学部部长的科研团队,四人均为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在科研工作实践中,这支团队通过刻苦钻研、融洽合作,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推出了一批较高层次的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其中由他们自主研发的“火电机组一机多模仿真培训系统”和“风电场仿真培训系统”获内蒙古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20千伏仿真培训系统”获内蒙古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研发的“大用户变电仿真系统”荣获国家三项专利成果;合作撰写的《风电场并网电磁干扰及优化措施的探讨》和《风电场并网对电能质量的影响及优化》两篇科技论文均获中电联优秀论文二等奖;编写的“风电场规划设计与施工”一书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在全国发行,填补了风电场规划设计建设初期所需知识的空白;派人多次参与了内蒙古地区风电发展规划和风电场建设的可研会议,为内蒙古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努力提升培训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是培训中心永恒的主题。在转型过程中,培训中心将打造一支既能满足学历教育更适应员工培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倡导教师主动适应岗位变化,借助“师带徒”和“助教”等方式为转岗教师提供岗位成才的便利条件,并利用分期分批选派教师深入现场实习和到兄弟省网公司电力培训中心进行对口培训、鼓励攻读与培训办学专业对口的硕士研究生等形式,使教师尽快熟悉和掌握现场设备和技能操作,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目前,培训中心已有20多名教师先后到天津、石家庄等地电力培训中心和公司系统供电企业,进行了相关专业的培训学习,去年还选派一名教师赴德国进行了风电专业的培训学习;有18名教师相继获得工程硕士学位,两名教师荣获“内蒙古电力技术院技术专家”荣誉称号。同时为了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和加强各专业课程的连贯性,培训中心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实行了无界划教学,即所有专业实施“大贯通、大融合”的培训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专项培训和科研项目的研发相结合,以工程项目为主抓手,所有教师全过程参与项目的设计、研发、调试,努力掌握所有相近专业知识和实训过程,彻底打破了各专业的界限,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为了保证培训教学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培训中心组建了公司系统生产一线高精尖端技能人才为兼职培训师队伍。
随着学校管理机制的变化,在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员日常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全体教职工主动转变观念,从“培训师讲什么,学员听什么”转变到“企业需要员工掌握什么,培训师就培训什么”。为了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培训中心主动定期征求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生产部、营销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结合员工知识和技能水平,按照各类人员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因材施教,“量身定制”培训方案,使培训的内容贴近现场,贴近实际,更贴近技术前沿,使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使培训中心真正成为电力职工技能提高的加油站、充电站,初步建立了电力公司人才库。
打造一流培训教育品牌
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十二五”以来,培训中心从学员管理、培训管理、安全管理等多方面逐步修订、完善了40多项规章制度,努力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的闭环运行状态。
为了提升办学档次,培训中心保持了适度的学历教育规模,发挥“电气、热动、风电”三大专业的办学优势,与内蒙古工业大学联办高职;积极开拓“专升本”的生源市场,开设华北电力大学内蒙古电力学校函授站;同时为了满足电力人员继续深造的愿望,开办了华北电力大学、天津大学内蒙古电力公司工程硕士班。培训量逐年递增,2013年,培训中心复员军人新员工培训5.2万人·天,大学生新员工培训10.2万人·天,转岗员工培训2.9万人·天,其它各类短期培训5.5万人·天,年培训量达23.8万人·天,居全国省网培训中心之首。
关键词: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水库管理;设计;应用
作者简介:徐燕华(1962.07—),男,本科学历,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现任副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库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0引言
水利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水库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了规范水利信息管理,改进水库信息管理的手段,提高水库信息的查询效率,为水库工作提供多种功能的信息,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在水库管理中设计与应用一体化电子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促进水利资源管理的不断完善,加强水库管理的规范性与安全性,提高水库管理的时效性。
1基于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应用功能
水利信息化是指凭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手段,合理地开发运用水利信息资源,促进不同信息的交流以及资源的共享,从而使水利信息的获取与处理逐步走向智能化。水利信息化主要在于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的建立,而WebGIS是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的具体表征,它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改进与扩展地理信息技术的一项新的技术。
(1)一般而言,WebGIS的水库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水库管理信息的存储、检索、综合、分析与应用等方面的集成,提升了对水库的全面管理水平,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为水库管理的科学决策带来了新的技术平台与信息支撑;
(2)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利用GIS技术,可以为水库信息提供专门的算法分析与专业的模型构建,通过深层次分析各种水库的数据,为有关的水库管理部门提供准备的计算结果与科学的决策依据;
(3)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应用WebGIS可以收集有关水库的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信息系统在服务器端的扩展与升级,将系统升级引发的高效工作迅速分享到浏览器,达到信息高度共享的目的,提高水库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的功能;
(4)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能够为水库的防汛部门提供水库容量、降水量等多方面的防汛信息,为防止出现汛期提供信息参考依据;综上所述,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要依照先进性、实用性、可扩展性的原则,通过一体化的解决途径来实现水库信息化的管理,为水库的管理与运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2基于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在水库管理中的结构设计与应用
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在水库管理中的结构设计与应用主要可以从设计目标、开发模式、系统集成三个方面来进行。
2.1设计目标
从设计目标来看,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需要一套软件,这套软件能够为实现水库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提供解决方案,通过电子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程度来提高水库管理的水平,并为水库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在开发模式方面,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主要是基于Web技术,采用当前主流的B/S模式开发,包括浏览器、Web服务器及数据服务器三层结构,该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手段来满足水库管理部门不同层级用户的实际需要。
2.2开发模式
系统Web应用程序模型采用的是MVC模式,主要由视图、控制器及模型三个层级构成,分别应用于处理不同应用程序中的数据显示、数据逻辑及用户之间的交互。框架的设计则采用Internet技术来搭建系统的平台,实现数据接口规范、结构设计分层等技术,促进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的可拓展性与可维护性,加强系统的灵活性与实用性。
2.3系统集成
从系统集成来看,依据系统开发的安全性、实用性、先进性、可维护性及经济性等特点,利用JavaEE的系统设计,通过Servlet、Ajax、JSP等技术的应用来实现系统集成。
3基于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在水库管理中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一体化电子信息系通过编写外部的接口模块,从各个系统数据库中及时的调用观察到的数据等基本的信息,形成水库管理过程中的基本信息资料,这是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的开端环节,该系统的整个环节包括基本信息、防洪调度、兴利调度、水雨情、安全监测、系统管理与综合管理等七种功能的设计与应用。
3.1基本信息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在基本信息方面,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会将水库管理的基础资料进行电子化,形成一个在线的容量较大、信息全面的资料库,可以在线对水库的工程图纸、重点实时信息、水库特征参数及管理法规等进行快捷的查询,实现水库信息获取的高效性。
3.2防洪调度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1)要建立防汛值班的信息化,通过防汛值班系统来加强信息化安排值班人员、管理防汛机构组织以及记录与查询防汛交接班记录等;
(2)要通过防汛物资的信息化对物资的计划申请、购买、入库、出库、使用状况、库存情况、台账设立及物资的数量等方面进行有条不紊的信息化管理;
(3)要建立实时应急响应机制,当水库管理过程中发生应急事件时,应急响应机制能够起到指导与处理的作用。依据应急响应的启动条件与预案内容,可对应急响应机制的启动条件、主要权限及采用措施等进行明确的分析,对事件的产生、分析、处理、结果等全过程开展流程化的管理,并根据水库应急事件的不同程度,设计不同的应急流程,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按照操作的程序与处理办法及时的解除水库的应急状态;
(4)要进行调度与闸门监控,可以根据水库的水位与进入、流出水库的水量等,对水库的管理提供最优化的调度方案,并要监视、查询与记录水库闸门的运行情况。
3.3兴利调度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在兴利调度方面,兴利调度一般包括水库的供水、灌溉、发电等内容,它能够为水库的管理提供数据查询、执行计划申报并设计报表制作等功能,将兴利调度产生的兴利效益等数据输入系统,以便于查询,帮助管理人员开展效益的分析、综合与优化,充分发挥水库管理的综合效益服务。在水雨情方面,主要是实现对出入库流量、降雨量及上下游水库水位等相关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综合及查询展示,为科学的兴利调度与防洪调度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它的功能主要从数据入库、图形报表及数据查询三个方面来表征。
3.4安全监测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在安全监测方面,可以对变形、渗流、压力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分析、综合、查询与展示,通过检查巡视发现水库管理过程中的隐患因素,要对隐患因素进行跟踪与追查;可以采用可视化的手段进行数据的查询与分析,将所得的数据支撑图形报表的形式,及时对水库管理运行的状态做出评估。另外,依靠电子产品的作用,利用摄像头等其他的安全设备,对水库的重点部位进行实时监测。
3.5综合管理与系统管理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在综合管理与系统管理方面,要实现综合管理中单元化管理、千分制管理、维护养护、业务管理及档案管理等功能,系统全面的控制水库的日常管理工作;系统管理则是通过对水库管理软件数据安全、人员职责、通讯接口等方面进行管理与分配,并针对不同的管理需求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以促进水库管理的高效化与自动化。
4结论与建议
目前,我国的部分水库已经建成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水库管理的自动化过程,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水库管理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因此,要利用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的优势实现水库管理的不断改进与优化。
参考文献
[1]杨明化,周启何,向阳.安徽花凉亭水库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J].人民长江,2015(8):67.
【摘 要】依据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针对“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出现的主要矛盾,提出从教师自身层面设计“点、线、面”式进阶培养的方法,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提供一个切实的举措,达到学校和教师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 双师型;师资;进阶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6-0083-03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创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以注重内涵建设和结构优化为主的调整阶段”。
在此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仅是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体现,更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国家已经建设了多个师资培训基地,实行差异化培训,旨在突出培训学段、培训主题,全面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该突出以教师为中心,形成“点、线、面”式进阶培养体系。这里的“点”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企业顶岗实践环节的师资培养,“线”指的是教师个体成长生涯规划,“面”指的是横向带动教师群体性培养。
“双师型”的内涵
目前,对“双师型”的定义还未形成定论,人们对高职“双师型”教师有以下理解:一是认为“双证”即“双师”,以教师是否持有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标准;二是认为“双职称”即“双师”,以教师是否具有两个以上职称(如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作为标准;三是认为“双来源”即“双师”,以整个师资队伍是否具有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作为标准;四是认为“双素质”即“双师”,以专业教师是否具有将行业知识吸收内化,并反作用于实践教学的能力作为标准。
无论采取上述的何种表述,笔者认为“双师型”的内涵都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教师个体的“双师型”,二是整个师资队伍的“双师型”。“双”字不应该拘泥于某时间段获得的行业证书或第二职称,而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想将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基本教学方法、授课技巧、专业理论知识、企业运营实践经历以及课程开发能力。
师资培养面临的问题
尽管国内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中借鉴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培养经验,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含金量参差不齐,其原因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某些教师在企业实践之前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严重不足,最终使得整个过程流于形式。
2. 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仍缺乏对教师自我生涯规划方面的研究。
3. 国家采用“一锤定音”式认定“双师型”教师,未对其动态发展进程进行评估。
4. 对已经认定为“双师型”的教师,在继续发展方面缺乏后续激励和保障。
5. 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来源结构来看,从企业直接调入的“双师型”教师很少,大多数教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
信息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点、线、面”式进阶培养
1.本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顶层设计
(1) 进一步完善本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评定制度。信息工程专业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的培养目标而定。此专业培养的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接地气”的实用型人才,所以,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学及实践经验,而并非一个纯理论的“高人”。故此,本专业应该就专业方面提出具体的认定标准,对教师下企业实践经历的动态过程进行监督,结合教师在校内外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明确评定标准明细,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含金量。
(2)在本专业内建立适当的兼职教师准入门槛,择优聘用教师。由于信息工程专业操作性强,所以吸收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兼职教师本身流动性很大,而且容易受原工作单位和个人思想波动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部门主动务实,适当放宽学历限制,制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改变目前“唯学历是举”的引进政策。优先考虑拟聘任教师的从业经验,并深入拟聘任教师工作单位,从侧面多方位地了解拟聘任教师的业务水平、思想状态,把有能力、责任心强、热爱教育的人聘任进来。外聘兼职教师是本学院师资队伍的有益扩充,职业院校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调节规律,适当改变课时分配制度并增加人文关怀方面的支持,减少外聘兼职教师的流动性,这对于信息工程相关课程的授课稳定性及授课效果都是大有益处的。
(3)为本专业专职教师建立分层次的激励措施。兼职教师要吸收,专职教师更要稳住,故本专业可结合教师职称的四个梯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建立“双师型”教师三个阶段的激励措施。对已获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第一阶段给予外出培训进修和学历提升优惠待遇;第二阶段,额外享受到职称评聘优先、专业外出考察、专业方向改革权等待遇;第三阶段,额外享受提高课时津贴标准、参与学院管理等优惠待遇,这样可以激发“双师型”教师的活力,引领教师朝着职业化发展方向努力。
2. “点、线、面”式地进阶培养
(1)“双师型”教师的“点”培养,主要是针对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环节而提出的。前文中已经提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从多方面进行,而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环节是最为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该环节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到相关企业进行考察,主动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和机构设置,考察拟顶岗实践岗位的业务流程;二是到信息工程岗位参与研讨,邀请企业某些主要岗位负责人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岗位设置、管理办法、业务培训等进行讲解,通过这种岗位研讨构建认知框架;三是走进信息工程操作环节进行顶岗实践,教师在申请企业顶岗前应有明确的顶岗任务,带着任务深入到企业一线岗位中,熟练业务流程,有条件的可以在多岗位之间轮岗,并对岗位工作进行记录;四是着手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开发,教师结合自己所承担的主要课程,完成面向岗位的课程分析和能力分析,借鉴企业入职业务培训的方法经验,针对学生开发基于案例情境的课程。
(2)“双师型”教师的“线”培养,主要是针对教师成长生涯规划而提出的。教师在申请企业实践之前,应预先制定个人成长生涯规划,并建立教师成长记录,备案于人事处。当教师递交企业实践申请时,从学校层面下达“企业实践任务书”,明确要完成的任务。待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带着成果返校,并将实践的过程性资料编写到教师成长记录中。这样,有利于学校按计划培养教师,而教师的成长记录也能量化考核教师的实际工作业绩,做到动态监管,有据可查。
(3)“双师型”教师的“面”培养,主要针对师资队伍整体成长情况而提出。培养一位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实属不易,而要想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除了前文表述的措施之外,还应鼓励专业教师多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以赛促技。企业实践是否有效、教师能力增长多少,都需要一个环境去检验,而赛场正是为教师搭建了一个提升技能的平台,通过竞赛能锤炼出一批能打硬仗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对参加竞赛的教师和学生均有优惠政策,为参加国赛、省赛等竞赛获奖后,教师除了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证书以外,在职称评审享受优先权,而学生在竞赛过程中不仅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还有荣誉和物质奖励,这些优惠政策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是本专业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良好的顶层设计,优越的激励措施,以及“点、线、面”式地进阶培养,能够打造一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队伍,这也是实现本专业在职业院校中可持续发展和教师自身价值实现双赢局面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周常青.浅论工学结合背景下的双师队伍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1(2):55.
班祥东,谌湘芬.国家示范校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的研究[J].职业时空,2013(5):20.
王俊,王剑超.示范性高职院校“新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2009(7):101-102.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相对健全,有家市级农口部门承担农业科技推广职能,即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畜牧局、农机局、蔬菜局、农广校。根据我市年出台的革意见,乡镇街道农技站、林业站、水利站、农广校等个涉农事业单位合并,设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具体承担以前各站担负的农业事业发展和科技推广任务;乡镇农机管理站、兽医站则改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截止目前,我市现有在编农业科技人员第一学历中专以上或具有中级以上农业系列职称的人,其中在市直农口局机关包括农、林、水、牧、机、菜、农广校个单位及其直属单位工作的人,在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机管理站、兽医站及其它单位工作的人其中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分别占%和%。农业科技人员中第一学历为中专的占,大专学历的占%,本科学历的占%;具有高级职称的占%。现有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中,在编不在岗的人。近年来,广大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加大了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科技人员到一线服务迈出了新步伐。连续三年开展了“农业科技创新年”、“农业科技推广年”等活动。借鉴“病人选医生”的方式,在电视和报纸上将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农技人员的姓名、专业特长、联系方式等介绍给农民,促进了农民与科技人员的对接。围绕都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成立了专家课题组,分别选定课题,定攻关内容,定人员,定经费,定考核奖惩。中级以上职称科技人员到乡镇、到村、到项目开展技术服务。今年春季,结合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市农业局派出名科技人员与个村的户结成科技帮扶对子,为探索建立农业科技人员与服务对象的长效联接机制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创新了科技服务方式。在开通“农业”热线的基础上,依托农村会计集中记账中心网络系统,新建了农业信息中心,更新了农村网站,与中国农业信息网、山东农业信息网链接,并借助市、乡、镇、村三级为民服务网络,及时了解、掌握、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市场销售信息等服务,成为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信息交流和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平台。
三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实现新突破。近年来,与山东农科院、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所密切合作,每年组织实施多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去年,在章丘大葱主产区引进推广了频振灯杀虫新技术,不仅每亩降低成本元,而且为大葱的无公害生产创造了条件。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面积达到万亩,有个农作物品种被认证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作物良种化,薄皮核桃、早熟苹果、花菇、白硬冬小麦、黄颡鱼、五彩棉等多个新品种被成功引进,人工授精、农田保护性耕作等其他实用新技术得到有效推广,种养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科技推广初步形成了“服务到村到项目,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格局。
四是农民培训工作全面展开。依托农广校和各类职业学校,重点实施了“青年农民创业培植工程”、“阳光培训工程”等项目,实行免费培训、定单培训、定向培训,近年来共培训农民人次,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技能,实现转移就业万人,对解决好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就业技能低、“有岗位、无技能”问题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扎实开展,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发展都市农业,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农民的现实需要和都市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⒈农业科技人员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配置不合理。目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员%以上集中在市直农口各局及其下属单位,而处于生产一线的乡镇站所农业科技人员所占比例较小,具有高级职称的不到%。乡镇与市直农口部门之间的科技人员交流的难度加大,市直农口部门难以根据全市各区域、各乡镇的业务需要,在市与乡镇之间调配科技人员。如××乡作为山区乡镇,每年要组织实施大批农田水利工程,目前却没有一名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现行管理体制,又难以从市直部门下派科技人员,致使该乡水利工程建设面临无人才可用的窘境。二是乡镇之间科技人员配置不合理。从目前各乡镇所需科技人员的类型来看,南部乡镇需求林果、畜牧专业的技术人员较多,北部乡镇需求蔬菜、水产养殖专业的较多。但近年来受就业观念、各乡镇经济状况差异较大等因素的影响,新毕业的农业专业人才大都把中部经济发达乡镇作为就业的首选单位,造成了乡镇新增专业技术人才与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不适应。三是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配置不合理。据人事部门统计,目前全市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现有人中,属农业专业技术干部的人,具备农业系列高中级职称及农业专科以上学历的聘干或工人人,两项合计仅占%,另外人为其他专业技术干部或非农业专业聘任制干部、工人。同时,各乡镇还有名农业专业技术干部和名身份为聘干或工人具有农业系列高中级职称及农业专科以上学历人员编制在自收自支单位,大多数从事与非专业工作,导致出现农业院校毕业生用非所学、学而不用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严重缺乏并存的现象。
⒉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政策未完全落实。一是农业综合服务机构改革不到位。因债务问题,部分乡镇水利站、林业站等部门并未实际合并到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改革后,兽医站、农机站成为经济实体性质的事业单位,为保证工资收入,各站所科技人员虽然也搞一些先进科技的推广工作,但更多的是物化服务,推广哪项技术,主要是看能给自己带来多少经济收入,有的为了增加收入,甚至干起了与本职业务无关的经营项目,与岗位职能要求完全脱节。这对于建立完善畜禽防疫体系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非常不利。二是部分基层单位科技人员工资待遇未从根本上解决。编制在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农业科技人员中,相当部分职称晋升不及时,工资没有按标准套改兑现;市直农业、水务、畜牧、林业个局及其下属单位中,有名科技人员为差补人员,人实行白收自支,实际收入与同级别其他部门单位也有较大差距。三是机构改革对农技推广人员安心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历次机构改革都是从精简农业服务机构及人员开始,加之过去个别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不透明、不公正的情况,乡镇现有农业科技人员对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市乡机构改革持等待观望态度,对工作职位、工资待遇等顾虑重重,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甚至少数人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
⒊基层农技人员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在与乡镇座谈过程中,普遍反映农业科技人员在编不在岗的现象严重、流失较多。据不完全统计,自××年以来,通过考取公务员“跳”出农口的农技人员有人,通过调整隶属关系到民政、司法、计划生育等其他单位工作的人。分析原因:一是基层干部偏少,党委政府从全局出发抽借农技人员到其他单位工作。二是农技推广机构不稳定,工作条件及待遇较差,农技人员主动“跳”出农口。三是编制不落实导致农技人员不能发挥应有作用。部分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编制不在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抱有临时思想,难以安心工作;而编制及工作都在其他自收自支单位的农学类毕业生,更难以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⒋市直农口部门服务一线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虽然市直农口部门广大科技人员有到一线创业发展搞服务的主观愿望,但相关的配套工作不到位,影响了推广工作的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如,科技人员的职称晋升,首先看论文、科研成果等“硬件”,没有这些“硬件”,即使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做得再多、再有成效,职称照样无法晋升和评聘,工资待遇也就无法相应提高。科技推广工作搞不搞一个样,为农民服务的力度大小一个样,导致农业科技人员把精力主要放在撰写论文、发表文章上,下基层搞服务的压力感和主动性不强。同时,被服务对象在农技人员年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缺乏发言权,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反映科技人员的工作业绩,也导致科技人员在下基层服务方面产生惰性。
⒌农业科技人员与基层服务对象衔接不畅。由于目前我市农业经济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市直农口部门的科技人员下乡搞服务与基层对接的不够好,有时农民有技术要求不知道找哪个部门的技术人员,科技人员下乡不知道为谁服务。现任白云湖镇劳保事务所所长分管农业、原为市水务局水产站站长的高级工程师马宝祥深有感触:市直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服务,由于点多面广,不清楚与谁对接,直接影响了服务效果。市直农口部门反映,如果单纯靠扶持大户、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而没有乡镇政府的组织、支持、配合,没有专业协会的参与,科技人员想下去搞服务,也找不到具体的服务对象。用科技人员自己的话说就是“如同截断了左膀右臂”,不仅无法掌握必要的基础资料,而且无法敲开群众的门,更谈不上为群众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同时由于对接不畅,科技人员提供的服务与农民群众的要求也有一定偏差,技术人员推广的并不是群众最需要的。特别是大多数群众受认识水平、文化水平的制约和不愿承担试验项目风险的影响,在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时,对实用性、针对性比较强,能够在短期内见到效益的科技项目比较感兴趣,对一些具有前瞻性、试验性的项目则反应冷淡。而农业科技人员实施的科研推广项目多数具有试验性质和系统要求,效益回报过程和经济效益与群众期望有一定差距,间接影响了群众参与农业科研项目实施的积极性。
⒍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高效运行。调查中发展科学试验和推广经费不足,是当前影响农技推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市财政虽然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但是科技推广资金在全市农业投入中占的比例还很小,还没有农业科技推广常设性基金,各单位向上争取的科技项目,配套资金到位率也比较低。乡镇党委政府自身财力有限,无法加大投入。在开展农技服务时,交通工具、农业科技培训与服务的场所图书阅览场所、影视设施等严重缺乏,导致服务缺乏系统性,形式和方法单一,并且局限于零打碎敲的临时性培训和发放相关资料,不能提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的系统服务。市林业局农艺师杨继明反映,作为科技人员,下基层进行科学试验、推广先进科技的愿望很迫切,但是受经费、交通工具、住宿、生活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一些科研推广活动无法开展。希望市财政进一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把科学试验的风险由政府承担起来,在重点技术推广上安排专项经费,保证各项试验示范活动的开展,产生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效果。
四、建议和对策版权所有!
科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健全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推广和应用先进农业科技、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可替代的重要保障。按照“行政推动与市场化推进相结合”的原则,针对目前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长效机制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⒈调整充实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优化乡镇科技人员结构。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偏低,是影响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坎”的关键因素。从实际需要出发,调整充实一定数量的高素质农技人员,是解决农技推广难的一项重要措施。经调查,当前市直农口部门和有关乡镇亟需个专业的名农业科技人员。建议人事部门对占用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编制的人员认真核查,严格限制非农专业人员占编,并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进行适当的清理。对市乡镇亟需的农业科技人员,及时进行增编。需要补充的人员,可以在乡镇之间进行调剂,也可以根据双向选择的方式,从市直、乡镇自收自支单位的现有农学类大专以上学历或具备中级以上农业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调剂使用。不能解决的,由人事部门组织面向社会,从农学类大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考。
⒉确保现有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发挥应有作用。从实践看,搞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在人多,而在于精干、高效,在于扎扎实实、真心实意地为农服务。针对部分乡镇街道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从事事务性工作多、搞技术创新与推广精力少的实际,为保证基层的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建议对抽调农技人员的行为严格限制,不经过市直业务部门同意,各乡镇不得随意抽调,确保农技人员把主要精力用于科技推广上。同时,落实好他们的职称、工资、福利,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他们安心工作,打消转行走人的念头。要对每个农技人员每年开展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和目标作出明确规定,签定责任书,使农技人员有压力和动力。
关键词:三湖、巢湖、太湖、滇池、水污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开始了在湖泊治理方面的探索。太湖、巢湖、滇池等三湖作为“国家工程”,成为我国湖泊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对“三湖”的治理历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归纳出了我国在湖泊污染控制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更多城市、地区的湖泊治理做出建议。
1现阶段我国湖泊面临的普遍危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双重胁迫的共同作用下,功能发生了剧烈变化,普遍面临以下问题:1)湖泊水量与水面减少。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例,湖泊面积由上50年代的17198km2,减少到20世纪末的6600km2,2/3以上的湖泊面积消亡。2)湖泊富营养化加剧。在收集我国67个湖泊近10多年的水质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发现有80%以上的湖泊受到污染,近3/4的湖泊已达富营养程度[1]。3)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湖泊淤塞严重。以长江中游地区最为突出。目前洞庭湖湖盆因泥沙淤积已高出江汉平原地面5.0~7.0m。4)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排入湖体,导致湖泊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2我国湖泊治理的代表:“三湖”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2.1太湖治理历程及经验总结
(1)治理历程
自1991年国家启动太湖一期治理工程开始,太湖流域就开始了漫长的治理过程。1984-1994年间,太湖治理以防洪除涝为主;1995-1998年,太湖被列入国家“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重点,水环境治理起步;1998年,开始关注点源治理,国务院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零点行动;1999-2007年,开始实施水质达标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太湖治理仍然点源治理为主,2002年8月,国家863项目“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示范工程”启动;2008年至今,开始关注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源头控制水源污染。
(2)治理经验
污染治理方面,太湖经验是全流域点源污染排放监控,调水引流,湖滨缓冲带生境改善,“小流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污染源工程处理-低污染水净化”的三位一体治河体系。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太湖经验是关停并转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企业。体制及政策保障方面,太湖最先实施河长制,成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制定太湖管理条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
(3)治理成效
虽经过十余年的治理,太湖流域的水质恶化得到控制,但水质并无明显改善,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状况依然十分严重,水污染处于高位波动。
2.2巢湖治理历程及经验总结
(1)治理历程
1980-1995年间:为了控制巢湖的富营养化污染,安徽省在制定环境保护“八五”计划和安徽省碧水蓝天工程计划(1991~1995)时都把巢湖的富营养化防治作为计划的重点内容。1996-2005年:省政府批准实施了《巢湖流域“九五”水污染防治计划》,巢湖开始实施水质达标排放,污染总量控制,同时加强水利工程与控源工程建设。2006年至今,开展污染源控制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局部地段实施技术示范并推广。
(2)治理经验
污染治理方面,巢湖经验是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及配套管网建设,环湖岸带生态修复。产业调整方面,巢湖经验是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扩大三产比例。体制及政策保障方面,2012年成立巢湖流域管理局;2012年实施河长制;统一规划。
(3)治理成效
经过十余年的大力整治,巢湖水污染得到了明显的抑制,但就目前来看,巢湖的蓝藻水华依然频繁暴发,水污染维持在高位波动。
2.3 滇池治理历程及经验总结
(1)治理历程
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在我国湖泊中是开展较早的一个湖泊。1980-1995年,滇池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始起步,以单项治污工程为主;1996-2007年,流域实施水质达标排放,污染总量控制,初步开展内源清淤和生态恢复;2007年至今,开始实施环湖地区土地利用调整,采取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手段开展水污染防治。
(2)治理经验
污染治理方面,滇池经验是实行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生态减排-管理减排。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滇池环湖重点区域实行退耕环湖,村镇搬迁;污染企业搬迁。体制及政策方面,滇池2002年成立滇池管理局,2004年设立滇池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2010实施河长制;制定《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
(3)治理成效
通过一些列处理措施,滇池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出现了生物入侵问题,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3我国湖泊治理的机制矛盾剖析
通过回顾“三湖”的治理历程与成效,可归纳出我国湖泊治理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
(1)缺乏一贯系统的思路指导,一个任务计划2-4年即告结束,难以长期实施更缺乏技术整合,也造成大量工程运行时间过短,后续无经费补充与人员管护,最终荒废。
(2)法律法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执行力度不够。各项法规、条例等往往流于表面或只是系统概括而无法落实,可操作的法规条目也往往因执行力欠缺,无法发挥具体作用。
(3)外源污染控制力度不够,湖泊氮磷负荷仍然有增加趋势,这与各流域城镇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环保意识不强、环保措施执行力度不足有很大关系[2]。
(5)偏重污染控制,而对湖泊水位调节、生物结构调控等周期较长、见效较慢的涉及生态恢复核心问题的技术手段重视不足。
(6)湖泊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衔接性差,研究人员与湖泊管理部门相互协作性不够。
4 探索创新:对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保护的启示
4.1 转变视角:从湖泊治理转向流域综合治理
湖泊是区域的汇水终点,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湖”,流域范围大,入湖径流多,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快速,湖泊污染的压力主要来自流域内的污染排放,因此,不能就湖治湖,须从流域污染源头抓起,进行综合整治。
4.2 理顺关系:理顺环巢湖发展建设与巢湖水污染防治的关系
从日内瓦湖、华盛顿湖等国际众多临湖城市的发展来看,城市建设不必然对湖泊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根据巢湖流域自然和社会属性,研究各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划定环巢湖生态功能分区[3],在此基础上开展控源减排方案,保持城镇、湖滨带、湖体各自生态系统的稳定。
4.3 优化技术;选择适宜巢湖的污染治理技术,因地制宜的优化组合
巢湖具有诸多自身特点和相应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技术。例如,水位变化很大,湖泊滩地和植被易损且不易恢复,因此需要在水位调节工作的配合下才有可能进行生态修复技术;流域山体磷背景值高,涉及区域广,因此要实施全过程磷流失控制技术;主要污染入湖河流缺乏生态基流,因此使得河道治理过程中截污断流,不截污污染入湖的状况,因此要适时开展入湖河流多源补水的优化调度技术。
4.3强化管理:统一湖泊治理理念、成立湖泊管理机构,制定湖泊管理法律法规
长期以来,巢湖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于经验模式,缺乏足够的资料技术支撑。在空间尺度上,难以在流域层面对各种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在近、中、远期的时间尺度上,难以对各项治理工作进行有序安排。治湖工作涉及各方利益,需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来平衡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的利益。另外,在各项治湖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专门的湖泊管理机构来执行。目前,巢湖处于多方治湖的态势,很容易造成责权利不明,治湖工作相互重叠交叉、或者存在盲区等问题,因此,建立统一的长效巢湖湖泊治理理念与机制,成立专门的巢湖管理机构来统辖巢湖的治理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许其功,曹金玲.我国湖泊水质恶化趋势及富营养化控制阶段划分[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11)
[2]朱喜.治理“三湖”蓝藻爆发总体思路[J].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
[3]朱青,唐红兵.创新湖泊治理与保护思路,加快巢湖治理与保护进程[J].水资源保护,2013(7):54~55
注:本文系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FSK14D1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