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近期经济形势范文

近期经济形势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近期经济形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近期经济形势

第1篇

美国经济在缓慢复苏中面临多重挑战

得益于奥巴马政府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的实施,美国经济自2009年第三季度结束衰退以来,已实现10个季度的连续增长。2010、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分别达3%和1.7%。2012年4月11曰,美联储的经济形势“褐皮书”显示,今年美国经济继续以温和的步调增长。大多数地区新车销量强劲,一季度汽车销量创下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住房市场实现些许改善,多栋住宅建筑量上升。3月份美国失业率为8.2%,比去年8月下降0.9个百分点。个人收入和消费开支环比上升,储蓄率下降。整体通胀“适度”,3月份美国CPI环比上涨0.3%,扣除能源和食品后的核心CPI环比上涨0.2%。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在2%左右。

不过,美国经济复苏似已曙光在前,但乍暖还寒,难言乐观。从中长期趋势看,美国正面临五大棘手问题:

一是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虽然有所下降,但相对数量庞大的失业群体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数据显示,2011年底美国总失业人数达1310万,失业率连续38个月保持在8%以上,这是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并且隐性失业的百分比更高,长期失业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创造就业机会的三大产业汽车、住房和华尔街仍是美国经济复苏中的软肋,吸纳就业能力不足。

二是公共债务急剧膨胀,美国从2002财年开始出现财政赤字,近几年更是连连攀升。2009财年以来,美国财政赤字连续三年创下破万亿美元的纪录,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8.6%。2011财年美国债高达15.23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极具象征意义的转折点100%。过高的债务负担将制约经济增长。

三是房地产市场难以较快恢复。房地产业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不但创造大量就业,也贡献巨额税收。尽管随着房价下降和房租上涨,房屋销售情况有所好转,但市场积压的止赎房屋打压了房价,也抑制了房屋建筑活动的进一步回暖。同时,由于次贷危机阴影犹存,购房者仍裹足不前。

四是收入分配不公。最近30年间,美国家庭收入虽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调查,美国最富裕的1%人口的平均收入在30年间增长了275%,中产阶级的家庭收入同期平均增幅不到40%,而最贫穷的20%人口的收入仅增长18%。

五是医疗费用不堪重负。以医疗保险为核心的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的税收或税收减免,民众承担着极其有限的责任。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医疗费用上涨问题日益凸显,2009年美国在医疗方面的支出约占GDP的17.6%,到2018年将达20.3%,该比例仅次于国防与安全支出,越来越成为美国政府的沉重负担。

美国经济通过“蝴蝶效应”影响江苏发展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增长程度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虽然美国经济不断改善,但经济疲软还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并冲击中国经济乃至江苏经济。

加大江苏出口需求增长的难度。美国是江苏第二大出口市场。2011年江苏对美国出口619.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额的19.8%。美国市场需求紧缩,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江苏出口。2007年5月开始,江苏对美出口明显放缓,单月增幅由当年初的51.9%剧降至年底的1.8%。2010年对美出口增幅虽回升至29.2%,但仍比全省出口增幅低6.6个百分点。2011年对美国出口仅增长6.3%,低于全省出口增幅9.3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下滑,还将通过乘数效应和全球效应影响江苏投资和整体经济增长。

削弱江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2007年以来,为恢复经济活力,美联储采取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到2008年12月联邦基准利率降至0——0.25%。2012年年初,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至少在2014年底以前,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到0.25%的超低区间。由于江苏企业在国际上很少有定价权,当美元贬值时无法通过提高出口价格实现利润,原本就微薄的利润也将随之减少。同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自2005年重启汇率改革后至2011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累计达31%和26%。人民币升值将推高江苏进口规模较大的铁矿石、石化原料、纺织原料等产品价格,导致外贸企业经营难度加大。

挤压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金融危机后,美国意识到不能依赖于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拉动经济,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等政策,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等成为投资重点。江苏已确定在“十二五”期间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似的转型之路,将不可避免地在市场竞争中“短兵相接”。与拥有高技能劳动力和先进装备的美国相比,目前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中下端的江苏产业竞争力无疑处于劣势。

成为愈演愈烈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美国由于经济复苏艰难,“需求内部化”的要求增强,导致其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江苏作为美国重要的进口来源地,也深受贸易保护主义之害。2011年,江苏遭遇新发起的反补贴、反倾销合并调查案10起,涉案金额16.8亿美元。2012年2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表决认定,中国输美应用级风塔对美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陸损害,此案涉及江苏企业170多家,涉案金额6400多万美元,约占全国涉案金额的一半。随着江苏产业和贸易结构升级,并且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竞争关系逐渐形成,未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将会在新的行业或产品标准、竞争规则等方面做文章,使得双边贸易摩擦加剧。

大力提高抵御外部风险能力

——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为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江苏要充分发挥科教和人才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突出自主创新、突出高端引领、突出人才支撑。围绕做大做强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技术领先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提高品牌经济比重。

——通过发展实体经济夯实经济基础。国际金融危机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镜鉴,充分表明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实体经济支撑。要发挥江苏实体经济优势,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等政策措施,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扩大和创造市场需求。

——通过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稳定外需。把拓展国际市场作为稳定外需的首要任务,在欧美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大力开拓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以新的市场增量填补原有市场存量。积极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自主品牌商品和服务出口,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好运用WTO规则保护,自身权益。

——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要吸取美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中产阶级收入停滞的教训,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以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为核心,以完善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体系为重点,大力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实现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2篇

自2007年3季度起,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次债危机影响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全球通胀压力加大等多项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各类市场面临风险加剧。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市经济的影响整体较小,主要会对电子信息产业、旅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和物价走势带来直接影响。国家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也将对北京市经济运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当前国际经济运行特征

(一)美国次债危机影响不断扩大

始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截至3月初,初步估计全球次债损失已超过2000亿美元。沿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金融创新延伸路径可以看出,全球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被卷入其中。IMF在4月8日发表的最新报告中称,金融市场的危机正蔓延到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以外的领域。考虑到目前公布数据仅限于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内损失,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与次债有关联的其他资产损失尚未公布,高盛预计全球信贷损失将达到1.2万亿美元左右。

(二)资源性产品价格高企,农产品供需紧平衡

2008年以来,原油价格不断走高,4月中旬,创出原油合约1983年开始交易以来的最高收盘价;在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提高65%的影响下,全球钢材价格上涨已然出现;部分有色金属现、期货价格大幅攀升。玉米、大豆、油菜籽被用作生产燃料替代品的比例逐年上升,2007年世界粮食库存量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3月30日,作为全球基准的泰国大米报价达到每吨760美元,达到历史高点;交易商对欧洲和美国小麦市场进一步看涨的氛围较浓;Informa公司预计美国玉米结转库存将继续下降;美国农业部报告预计2008年全球大豆减产6.56%,且产量低于消费量。

(三)全球资本流向结构性调整

由于美元币值的升贬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风向标,美元持续贬值将持续推动大量资金流向新兴市场,尤其是以投机套利为目的的国际游资将更加积极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也从2005年前以制造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仍随着次债危机的扩散,使得欧美等国投资面临巨大的赎回压力,短期内部分国际资本或将撤离新兴市场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股票市场大跌,给该地区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四)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增长动力多元化

由虚拟经济扩张带来本轮高增长的发达经济体增长集体明显放缓;虽然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受到信贷紧缩的影响,增长速度略有下降,但综合看来,仍能保持高于世界平均增速的较高增长;在高油价、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流入、充裕的资本流动、强有力的本土需求的支撑下,中东与非洲保持快速发展,并有望成为2008年全球经济的亮点。世界经济呈现出:增长点增多,增长动力多元化的趋势。

(五)心理预期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

2008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未来的判断和预期,各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截至2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创出16年来新低,英国为14年来新低。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和市场预期,对经济增长、物价涨幅、就业等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

趋势判断

当前世界总需求仍然较旺盛,仍处于18世纪末以来的第五个长周期的繁荣期,但是在次债危机影响不断扩大、资源性产品价格高企、全球资本流向结构性调整、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和人们心理预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面临滞胀风险,并可能导致本轮长周期的繁荣期提前结束。

(一)全球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

次债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信贷紧缩风险增加,直接影响市场信心,全球“低成本资金时代”可能发生逆转;虽然,中东与非洲加速崛起,中、俄、印等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强劲增长,将部分抵消由发达经济体经济放缓对国际经济带来的影响,但综合来看,全球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

(二)全球通胀形势严峻

石油价格将继续在高位徘徊,粮食价格将继续上涨,主要原材料价格将继续上涨或维持高位,各项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将推高各国CPI。2008年1月份法国CPI增幅创12年来新高;日本CPI增幅创近10年新高;新加坡CPI增幅创25年新高;我国CPI增幅创11年来新高;俄罗斯CPI更是在2007年11月就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全球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北京市的影响

国际经济降温将导致我国外贸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增加了控制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有利条件;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加大了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向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电子信息产业、旅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和物价走势会受到直接影响,由于北京具有总部经济特征,所以地产业、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受到波及后,会影响到我市的总部经济效益。

(一)国际经济降温将导致外部需求减弱,影响北京市产业发展格局

1、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人民币持续升值,将通过影响我市出口,进而影响到电子信息等产业

2月份我市对主要出口贸易伙伴东盟、欧盟的出口均出现下降,当月出口总额同比仅增长12.66%,分别低于前期和上年同期12.57和20.74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外向型特征明显的电子信息产业增速明显放缓,1-2月,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18.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11.7个百分点。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下,出口企业受到的影响仍将持续;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增幅的回落,或将给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生产业带来一定影响。

2、信贷消费减少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外居民出境旅游,影响到我市的旅游业,但举办奥运会部分抵消这种负面影响

目前我市入境旅游者约有40%来自美日德英法等国家,受次债危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这些国家消费者出境旅游。考虑到入境旅游人数占来京旅游者的比重较低,再加上2008年举办奥运,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会很大。今年1-2月份,我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增速为12.8%,增幅虽较1月份回落9.1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去年同期和2007年全年6.1和1.2个百分点。

3、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增加了影响北京市金融业稳定发展的风险

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引起了全球股市下跌,股市调整会造成股民和机构对市场的信心不足,出现低价抛售,直接影响到股票等市场的资金面,进而影响我市金融业健康发展。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带来的资产价值的大幅缩水,会给我市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损失,增加了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危机的风险。资本市场的不景气,会影响到我市居民财产性收入、企业的资产投资收入和政府财政税收,加大我市上市企业的融资难度。

4、游资的套利行为,不利于我市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2008年2月份,房地产投资累计资金来源中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2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增长44.7%,均创出近年来新高。利用外资中外商直接投资占23%,不排除有相当一部分为投机游资的可能。从2007年北京市外商投资实际使用情况看,23%以上投向了房地产业,是所有行业中占比最高的。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与套利后的大量抽离将给我市房地产开发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房地产业的不景气将会影响建筑等上游行业的生产;通过增加贷款业务信用风险,影响我市金融系统运行;影响租赁中介等相关服务业的生产经营。

(二)全球通胀严峻,加重了国内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加了价格调控难度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位运行,增加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预期。原油、矿产是我市进口额中占比较大的商品,其价格高位运行必将引致我市MPI指数持续高位运行;我市工业增加值较高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均是原材料和燃料高消耗产品和行业,因此,原油和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必将增加这些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大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压力;在当前PPI和MPI对CPI传导效果逐步显现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走高也会直接推动我市CPI继续走高,共同增加我市输入型通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2008年2月份,我市CPI当月值同比增长6.6%,虽低于全国8.7%的平均水平,但也创出了近十年来的新高,进一步加大了价格调控的难度。

(三)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有利于我市吸引外资和我市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提高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为我市企业技术更新和走出国门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将会刺激我市企业对进口产品服务的需求,尤其是对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需求增加;中东与非洲地区经济的高增长和该地区巨大的发展需求,为我市企业对外投资开辟了新领域。

(四)心理预期的变化影响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正常秩序,引致居民和企业的非理性消费和投资行为

由于未来国际经济走势的不明朗和金融信贷市场的信用下降,引发部分居民和企业的非理性消费和投资。对国际经济前景的不确定判断,引致居民对我国乃至我市经济走势产生不乐观预期,进而引发居民对金、银等保值增值产品的大量采购。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谨慎预期,形成了股市将长期调整的预期,股民开始抛售股票。对全球通胀形势的悲观预期,增加了居民对我国和我市CPI将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出现了对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囤积和对预期涨价商品的抢购等现象,人为造成的局部短期供需紧张,进一步推高了我市CPI,也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应对措施

(一)出口市场、产品多元化,进一步增加首都产业支撑门类多元化

目前,我市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增加了发达经济体需求变化对我市出口的影响力度。我市企业要放眼世界,可以尝试去中东、非洲、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开拓新市场,这将是我市企业开拓新领域的良好机遇。政府可以给与“走出去”的企业以一定的技术帮助和政策、财政支持。为应对欧美等国因经济发展放缓而带来的消费需求降低,我市出口企业应适时调整产品结构。近期,要抓住奥运商机,以延长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为切入点,增加对有中国特色的,有关奥运信息的动漫、电影、电视、书籍、玩具、旅游等相关产品项目的生产和开发;并提高相关产品开发中的科技含量,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二)对逐利游资合理引导,加强监管

对预期大量外资热钱的流入,要予以密切关注。对于以FDI方式流入的外资,首先要加强对引入外资项目的审查,严格把关以防大量外资涌向股市、房地产市场进行套利;其次是要加强对FDI流向的跟踪核实;再就是对实际用途与引资时上报金额出入较大的项目单位给予一定的处罚。对于热钱,首先要主动合理引导,通过设置准入门槛、灵活税收政策等方式将其引向基础经济建设领域,例如基础建设和新兴产业,防止热钱过多流入容易套利的房地产等重要第三产业;其次是要加强对民间资本的统计,防止民间借贷活动由于缺少有力的信用抵押、担保,给双方带来损失;再就是要对已经流入的热钱加强监管,对流向异动的资金进行跟踪、举报,降低行业和企业可能受到的资本套利后抽离带来的风险。

(三)平抑物价要从供给上下功夫

第3篇

本文利用1979-2013年宏观经济数据和HP滤波的GDP与信贷数据,运用相关系数、共同周期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了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和协同关系,短期内GDP周期波动是信贷周期的格兰杰原因,而在长期信贷周期波动是实体经济周期的格兰杰原因,信贷规模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实际产出波动。因此,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设计需要重视金融要素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发展。

关键词:

金融周期;实体经济周期;相关性;协同性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持续下行的态势,出口放缓,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渠道的货币投放增加。截止201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3.60%,较上年度的14.14%有所回落。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金融开放程度提高以及国内金融市场改革推进,在日益自由的金融环境下,金融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愈发明显,金融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关联程度上升,金融因素成为反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曹永琴和李泽祥,2009)。本文试图从信贷扩张与实体经济波动角度,来研究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出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建议。实体经济周期是指GDP、就业、收入、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金融周期理论强调金融因素(包含金融摩擦、金融中介等)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邓创和徐曼(2014)认为,金融周期是指金融经济活动在内外部冲击下,通过金融中介传导而形成的与宏观经济长期均衡水平密切相关的持续性波动和周期性变化,包括资产价格、利率、汇率、货币供给量、信贷在内的各类金融变量,在不同经济波动阶段上的变动态势。

而金融周期理论将金融市场因素(金融冲击、金融摩擦、金融中介)嵌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中,系统研究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相关作用、相互关联的内生机制的理论(周炎和陈昆亭,2014)。关于两类经济周期相互关联程度和关联机制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类是相关性研究。Claessensetal.(2012)对44个国家1960-2010年的经济和金融数据的分析,发现信贷周期和经济周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其他行业,金融体系中经济衰退和经济复苏时的波动幅度更大、波动更迅速。曹永琴和李泽祥(2009)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利用我国M1数据和工业增加值来考察我国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证实我国两周期之间确实存在动态的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值在0.1-0.5之间变化。第二类是冲击传递效应研究。Jermann&Quadrini(2012)指出,企业盈利能力变化对银行资产造成冲击,并冲击整体经济波动。在美国近些年经历的三次萧条中,有两次主要是由于金融市场因素影响(Iacoviello,2013)。宋玉华和李泽祥(2007)认为现代金融周期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通过金融市场的放大和加速作用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掌握金融周期的运行规律对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邓创和徐曼(2014)借助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中国金融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的时变影响及其非对称性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波动先行于宏观经济景气波动,周期长度大致为3年,且存在长扩张短收缩的非对称性特征;金融冲击的“产出效应”不如“价格效应”明显,金融形势好转所产生的加速效应比金融形势恶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何德旭和张捷(2009)通过研究资产价格泡沫与产出波动、信贷的超常增长与金融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指出现代经济的金融周期特征越来越明显,关注金融周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十分必要。很多学者从银行信贷角度来挖掘两类周期之间的关系。由于银行贷款是实体经济部门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贷款增长率对GDP增长的影响显著(崔小涛,2010),商业银行信贷往往具有顺周期性,这种顺周期性会加大宏观经济波动(陈昆亭等,2011)。基于现有文献,本文拟从以下视角展开研究和分析:一是借助中国实际数据描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的变化;二是借助相关系数、协整检验、共同周期等指数和方法,探讨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相关性和协同性;三是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剖析两类周期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并给出若干政策建议。

二、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现实描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度量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有H-P滤波法、ARCH族模型、指数法以及Markov区制转移模型等。本文首先描述中国实体经济总量与信贷规模总量的变化及其周期变化,并将在下一部分以相关系数ρ衡量两周期的相关关系,同时,借鉴Vahid&Engle(1993)的共同特征方法识别两周期的协同性,最后,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两周期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文献对变量时间序列的趋势项处理,本文选取对数化和HP滤波方法来获得变量的周期性波动成分,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周期波动成分作为金融周期的基准序列,记为IC,GDP周期波动成分作为实体经济周期的基准序列,记为IGDP,样本区间为1979-2013年。GDP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贷款余额数据来自《中国统计摘要》。由图1可见,我国GDP总量增长迅速,截止2013年,GDP总量为56.88万亿元,是1979年0.41万亿元的140多倍。预计今后我国的经济增速将逐渐放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这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美国近期非农数据和实际个人消费支出数据显示美国的就业形势转好,消费支出逐步增加,由此反映美国经济复苏的内在动力增强,将拉动我国外需增加。但欧洲经济依然低迷,虽然已经度过了债务危机最艰难的时刻,高失业率和低消费使得欧洲复苏内在动力不足。部分新兴经济体与中国面临类似的增长调整和结构调整期。国内实体企业由于融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提高挤压了利润空间,产能过剩和需求增长缓慢使许多企业难以为继,实体企业陷入增长困境,同时,房地产市场自2013年暴涨后开始回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市场影响,2013年首次跌破20%。因此,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下,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实现稳健型的增长,需要政府了解实体因素和金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制定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解决现实当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截止2013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71.9万亿元,是1979年0.21万亿元的近345倍之多。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为126.37%,而2013年美国这一比率约为359%。截止2013年,我国各项存款余额为104.38万亿元,可见,我国的信贷规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政府出台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2014年11月至今的三次降息,通过信贷扩张减缓经济下行速度,保证了经济的平稳增长。根据图2中HP滤波法得到的GDP和信贷规模的周期波动,按波峰至波峰划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大致经历了三个完整周期和一个不完整的周期,分别是1979-1985年(时间跨度为7年)、1986-1995年(时间跨度为10年)、1996-2008年(时间跨度为13年)、2009年-至今。2009年至今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从3个完整的周期来看可以发现两个特点:第一,周期的时间跨度逐渐变长,预计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的周期也将持续10年以上,这可能跟市场结构、需求机构、产业结构等变化日趋平稳有关。第二,单个周期波动幅度逐渐变小。由信贷余额衡量的金融市场波动看(图2),相比实体经济周期,信贷余额波动相对频繁,波峰往往滞后实体经济1-2年。自1979年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周期和一个半周期,分别为1979-1986年(时间跨度为8年)、1987-1997年(时间跨度为11年)、1998-2003年(时间跨度为6年)、2004-2010年(时间跨度为7年)、2011年-至今。前4个完整周期,平均时间跨度为8年。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放贷能力提高、放贷意愿增强,信贷扩张支持投资,会拉动需求和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当经济衰退时,银行对放贷标准提高,信用紧缩,投资下降,经济增长疲软。因此,在金融周期影响下,经济周期波动可能比一般情况下波动幅度更大。

三、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这里采用两时间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ρ来考察两周期的相关性。根据图2,两个波动序列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它们到达波峰和波谷的时间并不一致,信贷余额波峰的出现往往滞后实体经济1-2年。我们依据信贷余额波动序列的周期来划分相关系数的计算区间,依次为1979-1986年、1987-1997年、1998-2003年、2004-2010年、2011-2013年,考虑到2011-2013年周期的不完整性,以及时间间隔较短,可能会对相关系数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将其归并到上一周期里。结果如表1。由表1可见,在样本期内,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总体呈现一种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但系数值随时间呈缩小趋势。

(二)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根据Vahid&Engle(1993)的理论,假如信贷余额和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认为两者所代表的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长期内具有共同趋势。假如信贷和GDP的一阶差分具有共同的线性相关,就认为两者所代表的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短期内具有共同周期,即在短期内具有共同的波动路径。若两项特征均具备,那么就说明这两个周期具有协同性。本文首先对上文得到的IGDP和IC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考察我国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他们在长期内是否具有共同趋势;继而通过典型相关来判断共同特征向量的个数,由此断定两周期在短期内是否具有共同周期;最后以格兰杰因果检验判断两者在时间上的因果关系。1.平稳性检验。运用Eviews进行ADF平稳性检验的结果见表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IGDP和IC序列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所以两者均属于一阶单整的非平稳序列,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2.协整检验。应用Eviews建立VAR模型,经AIC和SC信息准则检验,选择滞后阶数为2,用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结果如表3。无论是最大特征值统计量还是迹统计量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在长期内具有稳定关系。根据共同特征向量检验结果,组合ΔYt和Wt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向量,即可以找到一组参数使得ΔIGDP和ΔIC共同线性相关,所以,IGDP和IC在短期上具有相似的波动路径。由协整检验和共同周期检验可知,中国的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具有协同性。

(三)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因果关系根据对信贷规模和国内生产总值周期成分的相关性和协同性检验发现,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及协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借助Granger因果检验来判断两者在时间上的因果关系。选择置信区间为10%,滞后阶数为1-8阶,检验结果如表7。根据Granger因果检验,当滞后阶数为1-6期时,IGDP是引起IC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而第七期开始则不是。当滞后阶数为1-5期时,IC不是引起IGDP波动的格兰杰原因,直到第六期开始IC才成为IGDP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这与之前所观察到的IGDP和IC周期波动中,信贷的波峰比GDP滞后是一致的。

(四)实证结果分析1.相关性分析。由相关系数检验发现,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顺周期性显著,这与我们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实体经济的繁荣会提高人们的乐观预期,促使投资者需求高涨,消费者热情高涨,而银行经营情况良好,也乐意提供高额贷款,因此信贷规模大幅增长。信贷的增长会进一步刺激投资,助长市场积极情绪,推动消费增长,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为实体经济增长带来活力。两周期相关关系随时间变化呈递减趋势,2004-2013年间两者相关程度下降,这可能与我国宏观金融监管政策有关。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逐步加强宏观审慎工具的应用来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协同性分析。借助协整检验和共同周期方法,我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长期内具有稳定关系,在短期内有相似的波动路径,具有较高的协同性,两周期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发展。3.因果关系分析。经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在短期内,实体经济周期波动构成信贷周期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反映了实体经济繁荣或衰退会迅速刺激信贷规模增长或收缩。在长期,信贷周期波动是实体经济周期的格兰杰原因,信贷规模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实际产出波动。信贷高速增长经由资产负债表渠道、居民渠道等影响实体经济,信贷周期是否正常进入上升周期是宏观经济下一步走向的重要原因(巴曙松,2009)。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4篇

一、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

从产业(供给)来看,工业增速下降是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2008年,第一产业增长5.5%,比2007年提高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9.3%,下降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9.5%,下降4.3个百分点。特别是工业增速在6月份以后呈现加快回落的态势,12月份增速只有5.7%,同比回落11.7个百分点;全年同比增长12.9%,回落5.6个百分点。由于工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接近90%,占GDP的比重超过4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因此,工业增速下降是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

从需求来看,投资增速下降是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2008年,三大需求实际增速同比均呈下降态势。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21.6%,增速比2007年加快4.8个百分点,但如剔除6%左右的零售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在2008年第三季度达到高点后已开始下降。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5.5%,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但如剔除10%左右的投资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已呈较大幅度下降,也是近年来首次低于20%。全年出口增长17.2%,同比回落8.5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8.5%,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实际增速回落更快。由于近几年投资率基本都在42%左右,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在40%左右,投资增速下降是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

从供求关系来看,总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迅速改善,通胀压力已经消除。食品大幅度上涨,是2007年6月以来CPI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自2008年2月份以后,食品价格涨幅逐月回落,受此影响,CPI涨幅自5月份以后连续回落,这主要是国家增加供给政策的作用结果。但10月份以后,CPI星加速下行的趋势,各类价格指数涨幅均出现回落,则主要是总需求下降的结果。尽管全年CPI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但从国内看,总需求增长放缓,粮食连续第5年丰收。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也在10月份开始回落,价格上行的国内因素在继续弱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减速,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价格上行的国际因素也在不断弱化。可以认为,我国短期通胀压力已经消除。

从深层次原因来看,经济增速回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周期性因素和趋势性因素相互叠加的必然结果。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出口下滑是我国经济增速回落的外因,但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个内因主要是我国“出口―投资导向型”的增长方式,具体来说有两个特点:一是出口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60%,出口、出口导向型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是这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二是出口和投资相互循环,出口带动投资,投资形成的产能又推动出口。2008年出口增速下降,不仅导致工业生产下降,还导致投资增速下降。而内因的产生是周期性因素和趋势性因素相互叠加的必然结果。从周期性因素看,我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根据经济周期模型分析,我国本轮经济增长理论上应在2005年达到峰值,只是由于外需的强劲增长,峰值推迟到2007年。从趋势性因素看,我国已进入资本相对充裕、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主要资源严重匮乏的新发展阶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总供给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另一方面,国民收入在不断向企业和政府集中,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在2007年仅为39.7%,比1995年下降了11.7个百分点,这直接制约了居民消费的增长,可持续的总需求增长速度也在放缓。无论从总供给还是总需求来看,“出口一投资导向型”的高速增长都难以为继。

二、2009年经济运行的内外环境

(一)世界经济可能加快下滑,发达经济体将全面陷入衰退

当前,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经济都出现了负增长,尤其是美国经济在2008年第四季度按年率计算骤降3.8%,创1982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单季降幅,经济衰退正在加深。同时,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也开始放缓。这使得国际机构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数据一再降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月中旬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幅最可能的情况可能只有1%,悲观情况会下降0.4%。其中,发达国家最可能的情况是会下降0.5%左右,悲观情况则会下降1.5%;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将从2008年的5.9%放缓到4.6%;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将分别下降1%、0.7%和0.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预测认为,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降至0.5%,比该组织去年11月份的预测低1.7个百分点,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增速;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将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首次全年负增长,降幅将达2%,远大于该组织去年11月份预测的0.3%的降幅。其中,美国经济增速预计下降0.7%,欧元区下降0.5%,日本下降0.2%。总的来看,尽管很多国家政府联手对全球经济进行干预,但这些措施发挥作用客观上有一个时滞,同时也具有较大不确定性,2009年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将更加严峻。

(二)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稳定出口的压力加大

由于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全部贡献度接近40%,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占据我国出口市场的60%左右,因此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经济放缓,必然会影响我国出口的增长。同时,2009年世界贸易增长将因经济下行而显著放慢甚至停滞,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可能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针对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将会大大增加。我国稳定出口的压力将会显著加大。

(三)消费增长可能放缓,投资增长的可持续性尚不明确

从目前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来看,受物价因素及资本市场的财富缩水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信心下降,消费者对于未来经济存在忧虑,新的消费增长点还不多。尽管消费增长目前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但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降,以及消费者对未来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上升,加上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不会很明显,2009年消费增速可能出现下滑。同时,虽然政府大规模增加投资,但由于企业利润增长大幅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快速下降,房地产市场还会在

较长时间处于僵持状态,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更加突出,企业景气指数持续回落,政府投资能否有效带动社会投资还不明确。

(四)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农民工失业现象开始出现

尽管2008年全年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超过预定目标。但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10月份我国新增就业增长8%,低于前9个月9%的平均增速,这是最近几年来第一次出现增速下降;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这也是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下滑。一些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严重,沿海地区农民工返乡潮开始出现。失业人数的增长,不仅会影响消费增长,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制约一些改革措施的出台。

尽管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在增加,但我国有良好的体制基础和强大的物质基础,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展空间和发展活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健康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

第一,我国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明显加强,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提高。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均GDP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地区发展很不平衡,13亿人口一多半在农村,投资和消费增长的潜力都很大,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很强,扩大内需的回旋余地很大。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2020年之前国民经济仍具有持续快速增长的潜力。

第二,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和实力大大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积累了较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2008年,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政府坚持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重点。尤其是第三季度以后,面对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急剧恶化,又及时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如适当调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连续多次降低利率和款准备金率,增加薄弱环节的财政支出等。受此影响,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在2008年12月份出现了好转迹象,这充分说明我国政府有着很强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近年来政府财力明显增强,目前的财政赤字率还不到1%,离3%的国际警戒线还有较大空间。金融改革取得较大进展,金融体系总体稳健安全。外汇储备超过1.9万亿美元,支付能力大幅提高。我国的宏观调控实力大大增强。

第三,微观主体适应调整变化的能力也在提高。随着国企改制改革和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比如,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20%左右,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但我国出口仍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就是充分的说明。

第四,我国出口的产品仍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综合配套能力和劳动力比较优势仍较明显,“中国制造”短期内尚没有足够的国际替代力量。而且,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是日用消费品,收入弹性较低,在质量、价格、性能等方面优势相当明显,所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

这些潜力和优势不仅是短期内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三、2009年宏观政策基本取向

进入2008年第四季度后,我国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方向有明显改变,政策力度明显加大。12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09年经济工作的五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实行结构性减税,促进货币信贷供应总量合理增长。二是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出现的新情况,最大限度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和农村内部增收空间。三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强调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方向不能动摇,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城乡结构、调整地区结构。四是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完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五是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

(一)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基调,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结合

首先,保增长是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才能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第二,扩大内需是保增长的根本途径。2009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利用这次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第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是保增长的主攻方向。会议首次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四个方面任务,并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放在首位,强调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第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是保增长的强大动力。包括价格体制改革、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增值税改革、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这些着眼于科学发展的改革都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第五,改善民生是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把更多资金投向民生领域,减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既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增加政府投资和结构性减税为重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第一,落实好政府投资,尽快发挥带动效应。加快落实中央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保障4万亿元投资能及时到位。这4万亿投资未来两年将主要用于以下领域: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元)。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700亿元)。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18000亿元)。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400亿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3500亿元)。加快城镇污

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1600亿元)。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10000亿元)。为尽快扭转经济下行的趋势,今年使用的投资可能会超过2万亿元。

第二,实施减税政策,增强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重点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可能适当降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和提高“小规模纳税人”的起征点,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就业。

第三,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比重。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出台相关财税扶持政策,提高城乡低保、抚恤对象等人员的补助水平。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二是健全农村流通网络和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满足居民便利消费、放心消费需要。三是进一步扩大品种,加大“家电下乡”推广力度。中央财政将再增加补贴,并根据各地农村需求,选择和增加补贴品种。

第四,努力稳定出口,稳定外需。一是继续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继续减免农产品出口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费,降低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检验费用,适当扩大中央外贸发展基金规模。二是适当扩大政策性银行出口买方信贷,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扩大保单融资规模,缓解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困难。三是扩大国内有需求的产品进口。重点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元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等产品进口,增加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四是促进投资和贸易互动。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扩大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税收试点政策范围。

(三)以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为重点,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一,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拓宽大企业的融资渠道,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大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帮助中小企业融资。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贷的规模,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出口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探索在出口信贷中提供人民币中长期融资,放宽出口企业票据融资的条件。

第三,适时适度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相对于美国0-0.25%的联邦基金利率和日本0.1%的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我国的利率政策处在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运用空间较大。央行可能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降低国债的发债成本,并预防“通缩”的出现。还可能下调再贴现利率,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再贴现业务,活跃企业间商业票据市场,增强企业间的商业信用;也可能降低再贷款利率,为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并保持利率体系的平衡性和一致性。

第四,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将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利率、窗口指导、信贷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将信贷资金投向战略领域、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

第五,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加强对跨境资金的监管,防范“热钱”进出,稳定市场预期,保持汇率在合理水平下基本稳定。

(四)以保内需、保民生为重点,积极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

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实施好燃油税费改革;进一步研究实施扩大消费的财税政策,如提高所得税起征点等,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好改革试点,抓紧出台各项具体配套政策。推动电网输配分开,考虑允许地方政府投资城市配网建设和改造,完善输配电价,促进输电骨干网的建设。适度下放城市轨道交通的项目审批权,允许地方政府尝试多种投融资机制和运营模式,扩大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

四、2009年经济总体走势

2009年我国经济走势,主要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世界经济的下滑程度,二是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力度。而这两点目前都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2009年我国经济走势预测也很困难。

(一)经济增长率有可能达到8%

国内外多家机构都对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预测。从最新的13家机构预测结果看,预测值最高为8.5%,最低为7.5%,均值为8.1%,差距不是很大。

如果按照目前的政策力度,4万亿元投资规模到位,并按两年平均分配,根据模型预测,2009年全年GDP增长速度在7.7%-8.1%之间。其中,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在4.3%-4.6%之间,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在7.9%-8.4%之间,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在8%-8.3%之间。这一预测结果和大多数机构的结论还是接近的。

(二)消费和进出口增长放缓,投资则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消费增长将放缓。在居民收入下滑、消费者信心下滑以及财富效应的反向作用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消费持续增长的势头将在2009年发生改变。历史数据也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有较为明显的滞后关系,即经济增长出现减慢在前,经过大约1年左右的时间,消费增速必然出现回落。从2007年第四季度算起,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已持续回落1年时间,初步预计,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18%左右。

出口和进口增速双双进一步回落。随着美、欧、日发达国家经济集体陷入衰退,以及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显著减速,再考虑鼓励出口政策的时滞性,以及订单的时滞性,2009年我国出口增长形势严峻,尤其是上半年。国内扩大投资的政策会对进口产生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进口快速下滑的态势,但作用不会很大,进口增速也将继续回落。初步预计,2009年进口增速可能在12%-13%之间,出口增速可能在13%-15%之间,贸易顺差将继续增长,但增速将下降。

投资增长则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目前扩大投资的政策力度不到位,政府投资增长不能有效弥补社会投资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就可能下降;如果地方政府投资大规模膨胀,则又可能大幅增长。初步预计,如果4万亿元政府投资能按时到位,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在24%左右。

第5篇

今年,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在金融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集中反映了我国经济内在的矛盾和摩擦在加剧,中国的金融体系还不能适应经济转型,以及经济由高速增长期,转向中速增长所带来的一些宏观环境的变化。就当前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诸多问题,以及如何应对新形势,本刊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

记者:今年1-5月份货币和社会融资总量呈现一个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实体经济却相对萎靡。您怎样看待这样一个货币供给增长迅速和实体经济持续走弱的矛盾现象?

张承惠:今年1-4月份,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增速都是快速上升的,5月份略有下降,但是仍然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之上。M2同比增速是15.8,比目标值快了2.8个百分点。和上年同期相比,M2多增加了2.6百分点,M1增加了7.8个百分点,说明我们货币供给的增速还是相当快的。1-5月份社会融资的总规模是9.11万亿,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12万亿。当月的社会融资规模虽然增速有所下滑,仍然比上年同期多增了400多亿。2013年社会融资总量比过去的5年有一个快速的增长,但是实体经济的情况却不是很理想,除了PMI指标在5月份有所反弹,6月份惠丰PMI指标又下行了,其它指标都不太好。海通证券搞了一个克强指数,克强指数去年12月份7.77,到今年5月份降到4.02。

这就呈现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全社会的货币流动性是大幅度攀升的,社会融资总量也是大幅度攀升的,但是实体经济没有得到明显的提振。也就是说,钱没有从金融领域流到实体经济。今年5月份非金融企业即实体经济新增贷款的占比呈现一个大幅度下降的态势。在5月份新增贷款中,非金融企业获得的贷款只有2800多亿,而去年是5700多亿,前年5月份3000多亿,表明了我们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是在下滑的。

记者:另一个矛盾的现象就是社会流动性是宽松的,但是银行的流动性却紧张了。标志就是6月出现的“钱荒”。您怎么看目前的流动性矛盾?

张承惠:大家都知道近期金融市场比较热闹,在进入6月份以后,货币市场的利率快速攀升,到了6月20号达到了一个顶点。6月20号当天,同业拆借利率,就是隔夜的SIBOR 达到13.44%,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7天一周的这个SIBOR 也上升到11%,当天晚上,这个银行的人跟我说,大额支付系统没有按期关闭,说明他没能及时的清算,也说明银行的流动性是极度紧张的。那么在2006年中国首次推出SIBOR(注:同业拆放利率)以来,利率曾经有过5次大幅度的上升,但是这一次的上升幅度最大,而且银行间市场的银荒很快又波及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等,动摇了市场信心。在最近这一段时期,由于担心流动性断裂引发金融市场的震动,以及金融市场的风险向实体经济传导,所以要求中央银行出手,要求“央妈”出手的呼声是特别强烈的。

这一次银行的缺钱、银行间流动性急剧收紧,我认为是由短期因素和中长期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短期因素媒体上也有很多报道,比如说接近银行的半年报时期需要补充的准备金;监管部门强化监管使得投资人比较偏紧;另外,前期出现的债务违约的传闻使市场非常紧张,银行就不愿意再向外借出资金了;还有,贷款在6月份前10天的增长过猛等等这样一些短期因素。

这里边其实还有一个问题,目前关注得也不是很多的,就是在这次钱荒的背后,还有一些中长期因素的影响。一是银行过于依赖中央银行的求助。对流动性过于乐观,认为一旦出问题,中央银行总是会救的,对有关的风险因素估计不足,而且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流动性管理比较弱;还有一个就是同业批发。同业的业务增长得过快。

那么这些短期因素也好,中长期因素也好,背后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商业银行缺少风险意识,过于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

记者: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对于融资环境问题您有什么看法?

张承惠: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融资的环境总体其实比去年是略有宽松的,中央银行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中也了这么一个利率的水平。截止到3月份,非金融企业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年初略有下降,下降了将近0.2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全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就是说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目前大概下降到50%左右,所以,尽管一季度的平均利率水平略有下降,但是对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非信贷的这一块领域仍然表现得非常突出。一是现在很多大企业即便获得了贷款,往往也不用于投资自己的本业,而去购买一些高回报的理财产品。最终这个理财产品是会把这个资金的成本高价转嫁给中小企业的。二是银行也通过种种的手段和方式变向地提高利率水平。三是银行目前大量增加的同业交易,实际上也提高了实体经济的利率水平。

记者:近期出现的银行钱荒,不是中央银行主动收紧货币政策造成的,在很大程度是一些银行最近这几年随心所欲扩张业务规模的结果?

张承惠:2012年16家上市银行的报表显示,一些中型的银行同业拆借资金业务量呈现一种不正常的快速增长的态势,其它的小银行,就是没有上市的银行,其实情况也是一样的。那么大银行,同业借出的业务量也相应地大幅度增长。中小银行同业借入资金业务量,中等规模的大概有三、四个增长2012年比2011年增长了100%以上;而大银行增长保守一点30%左右,激进一点的在100%,有的银行甚至达到300%多。

今年一季度,金融同业资产是32万亿,占总资产的比重是23%,同比增长28%,高出非同业资产增速12个百分点。这种同业增长,就是银行之间借来借去,钱在银行体系内滚动,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为现在银行信贷是受贷款规模限制的,是规模外的,最终会有一部分落到企业的手里。但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反映出中国的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上不谨慎、在流动性管理方面不认真的现实状况。其实风险暴露是早晚的事,如果最近不暴露,以后也是会暴露的。

记者:目前的钱荒,银行间的钱荒是一个结构性的流动紧张,不是流动性的全面紧张。“钱荒”会引发银行业系统性的风险吗?对实体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

张承惠:我前面也说了,主要是由于银行之间做同业业务规模迅速扩大,而且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不慎所带来的结果。银行其实是不缺钱的,现在的这个流动性紧张也只是局限于金融机构层面,居民储蓄没有发生波动,而且更没有出现真正危害银行稳健安全挤兑的问题。从银行的流动性指标来看,应该说都在安全范围之内。

因为有很多短期因素的作用,在6月底以前出现了利率急剧上升的情况,但是到7月中旬以后,银行间的市场拆借利率会回落,如果说如大家预期那样回落的话,那么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我认为程度是有限的。一个理由就是现在大量的资金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的,它本来也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或者进入实体经济的量是非常少的。所以这一块的量多了或者少了,利率高了或者低了,它不会马上迅速地影响实体经济。即便影响,传递到实体经济,可能影响人的幅度也不是很大。那么,票据贴现利率是实体经济直接要承受的资金成本了。票据直贴的利率应该说近期随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上升也出现了上升,但是没有达到2011年的高度。

对金融市场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流动性紧张这种传染的渠道可能是这样的。首先这个基金公司目前短期货币市场的产品已经遇到了压力,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赎回压力,个别的基金已经止赎了。如果出现大规模的赎回,会使得基金管理公司抛售股票和债券,引起股价下跌,债券收益率的上升,债券的发行困难。这种情况应该说现在出现端倪,股价是下跌了,债券收益率的上升和债券发行困难已经出现,但不是特别严重。还有,就是部分小型金融可能出现自行断裂。另外,传染的渠道就是影响票据市场和理财市场,商业银行有可能会收缩表外资产和票据融资。金融市场我想是会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我觉得这一次并不完全是坏事情,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挤压过去的泡沫,提前释放部分的金融领域的风险。如果说放任这个风险继续的积聚,将来一旦出现更不好的宏观形势,引爆了这样的风险的话,可能问题会更大。那么我们在释放部分风险之后,未来货币政策的空间也许会有所扩大。

要求中央银行释放流动性的最大的理由是我们不能放任实体经济。但是还要分析一下,当前的经济下行究竟是周期性的因素,还是结构性的因素。如果是周期性的因素,从宏观政策角度来看,就应该采取逆周期的政策、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是如果是结构性的因素,恐怕更要注重存量结构的调整,更多的是需要依靠改革。

我个人认为当前的中国经济下行,恐怕是两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但是以结构性因素为主。当前存在的两个结构性的问题会使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难以发挥效用,即便扩张了,注入了更多的流动性,资金也很难进入实体经济。

大家都知道一个问题就是目前的资金是信贷的资源的错配,大型企业能够很容易的获得资金,而且获得低成本的资金,中小微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那么这种状况不是由于效率的差异造成的,不是说大企业效率高,所以它容易获得资金,而且它的资金成本低,不完全是这个情况;也不是风险差异导致的。可能大家都认为,大企业的风险小,中小企业的风险大,这个情况不完全是这样造成的,而是中国的金融结构有问题。那么第二个就是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失衡使得实体经济赢利能力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降低。

在这两个结构性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我们一味地注入资金,对实体经济影响应该说是有限的,而且还有副作用,就是说大量的注入资金,会助长过去几年已经形成的资金的自我循环,以及金融机构过去的旧的经营模式的延续,也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很容易半途而废,也会让金融风险进一步的积聚。所以我个人不赞成马上全面的放松货币政策。

记者:您怎么看待近期的货币政策取向?

第6篇

一、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深化蔓延

(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2001年,美国网络股泡沫破灭,由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长达10年的新经济繁荣宣告结束。为阻止经济衰退,布什政府上台伊始就推出总额高达1.65万亿美元的庞大减税计划,美联储也开始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又迅速将利率降至1%的超低水平,并在很长时期内实行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因此逐渐升温,在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同时,泡沫成分也越来越大。到2006年6月房地产价格开始下降前,Case Shiller 20个城市住房价格指数比2000年1月上涨了1.25倍。在低利率和房价持续上涨的刺激下,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张,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各种金融衍生品大量涌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积聚。

为抑制房地产泡沫和通货膨胀上升,美联储从2004年6月起开始收紧货币政策重新上调利率,抵押贷款利率随之上升,住房价格在2006年6月达到高点后开始下跌,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迅速上升,发放次贷的金融机构遭受严重的利息和本金损失,次贷及其金融衍生品市场“繁荣”的基础不复存在。2007年初,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以次贷为基础的资产支持证券及其金融衍生品遭到抛售,价格暴跌,持有与次贷相关证券或衍生品的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和投资基金的资产大幅缩水,损失惨重。到2007年8月,包括新世纪金融公司在内的美国数十家经营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因亏损严重而相继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和瑞银等大型金融机构披露巨额次贷相关损失,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旗下两支基金被迫清盘。至此,次贷危机全面爆发,金融体系流动性短缺,美联储联合其他中央银行开始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

此后,次贷危机迅速扩散蔓延,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迅速恶化,花旗等著名金融机构出现巨亏,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在美联储的撮合下被摩根大通收购,金融体系流动性紧缺加剧,信贷萎缩,美联储开始连续降息并向金融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2008年9月,次贷危机全面升级,占美国房贷市场40%以上的房利美和房地美濒临破产被美国政府接管,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第一大投行高盛集团和第二大投行摩根斯丹利被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大部分股权被美国政府收购,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联邦机构接管。至此,次贷危机全面升级为金融危机,并迅速扩散蔓延,全球股市大幅下挫,欧洲和日本的金融机构也相继陷入困境,金融体系流动性几乎枯竭,资产证券化市场呈现冻结状态,银行信贷急剧萎缩。新兴市场也受到冲击,出现资金外流和信贷紧张状况,并引发股市暴跌和汇率贬值。美国政府紧急推出7000多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欧洲和日本也相继推出规模庞大的救市计划,各国中央银行纷纷降息,放松信贷,美联储更是“创新”信贷工具,直接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提供贷款,以更大的规模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

(二)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深化蔓延

尽管美、欧、日等国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干预措施,但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长期放松金融监管,金融机构无节制的金融创新和资产证券化导致金融资产规模恶性膨胀,资产泡沫破灭后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率要经过漫长的“去杠杆化”过程才能有效降低,再加上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的金融市场紧密相连,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债务债权关系错综复杂,一家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往往产生连锁反应,将更多的金融机构拖下水,因此,面对金融机构规模庞大的“有毒资产”和不断恶化的资产负债表,政府的注资和救市计划不过是杯水车薪,只能重点救助对金融体系稳定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少数大型金融机构,多数金融机构仍面临资产缩水、流动性不足和破产倒闭的风险。

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深化蔓延。包括AIG、花旗集团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在内的美、欧大型金融机构由于巨额亏损而不得不再度接受政府注资、援助或被国有化,而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破产倒闭数量也继续增加。与此同时,全球股市继续加速下跌,其中道琼斯指数在3月份一度跌至6500点,全球股市最低时比危机前下跌超过50%。由于市场参与者信心低落,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不定,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和信贷市场持续处于冻结状态,金融机构资产继续缩水,流动性短缺,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为避免金融体系陷于崩溃,尽快恢复金融体系的正常融资功能,缓解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继续推出经济复苏刺激计划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大型金融机构的注资和问题资产的处置力度。美联储在3月份开始入市购买总额达3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并宣布收购“两房”持有的总额高达1.45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一方面通过压低长期国债收益率来降低市场贷款利率,另一方面借此向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美国政府还制定了与私人部门共同收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计划,为私人部门收购不良资产提供贷款和担保,同时修改“按市值定价”的会计准则,允许金融机构依据模型自行核定资产价值。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和盈利状况,促进了金融体系融资功能的恢复,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并推动了股市的反弹回升。

(三)国际金融危机有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都远远超出预期。在这场危机中,各类金融资产价格暴跌,大批金融机构因此破产倒闭或被政府收购接管,金融市场流动性枯竭,资产证券化市场和信贷市场陷入冻结状态,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几乎丧失殆尽,市场参与者的信心极度低落,金融体系甚至濒临崩溃的边缘。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称这场危机是“百年一遇”,其严重程度和破坏性不亚于上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

虽然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一系列规模庞大的金融救援计划,动用数万亿美元的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用于收购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充实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的资本金,以及向金融体系大量注入流动性,然而,由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有问题的资产数额庞大,因此政府有限的财力只能用于救助那些对整个金融体系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大型金融机构,而众多其他金融机构仍处于资产继续缩水、流动性不

足、资本金不断消蚀,以至严重亏损和资不抵债的闲难境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估计,到2010年,各国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金融资产的损失将高达2,7万亿美元;如果加上源自其他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全球资产减计损失预计高达4万亿美元;其中2/3的损失将由银行承担,其余损失则由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对冲基金和其他金融机构承担。

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救援和干预下,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免于崩溃,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在降低,并且股市出现企稳回升迹象,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仍在恶化,大量不良资产和坏账需要剥离处理,资本金不足、流动性短缺和经营亏损问题依然严重,多数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去杠杆化”压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如果将各类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恢复到危机前4%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6%的平均水平,从而将“杠杆率”相应地分别降至25%和16.7%,仅补充银行资本金一项,美国银行需要2750--5000亿美元,英国银行需要1250--2500亿美元,其他欧洲银行需要4750--9500亿美元。在金融机构走出困境之前,市场信心和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都难以恢复正常,包括股市、债市、汇市等在内的金融市场仍将持续动荡不定。

因此,这场金融危机有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发展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何时见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后续政策措施和国际合作。目前,美、欧等国的救市措施在遏制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倒闭风潮和防止整个金融体系崩溃方面已初见成效,大幅降息直至零利率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为金融机构恢复放贷创造了条件,以减税和大规模扩大政府开支为特点的刺激经济复苏的赤字财政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的恢复,但要彻底摆脱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仍需采取更多的措施剥离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帮助金融机构恢复正常运营,进一步加大刺激经济复苏的财政政策力度,加强在金融监管和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方面的国际合作。

二、世界经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2008年9月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急剧演变为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也因此受到巨大冲击而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金融危机导致金融系统融资功能弱化、银行信贷紧缩和各类金融资产价格暴跌,居民消费开支由于家庭财富大幅缩水和消费信贷紧张而大幅缩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由于信贷紧缩和消费需求下降而受到严重影响,全球经济活动因此急剧减速。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8年四季度,全球工业生产下降了15%--20%,商品出口下降了30%--40%,世界生产总值下降了6.3%;发达国家经济下降了7.5%,其中美、欧、日经济分别下降了5.8%、6%和12.1%,已经陷入严重衰退。受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和外需缩减以及对外融资条件趋紧等因素影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制造业生产遭受重大打击,经济收缩了4%。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蔓延,全球经济继续下滑,金融领域的危机与实体经济的衰退形成相互拖累的恶性循环。一方面,信贷紧缩和财富缩水继续对经济构成下行压力;另一方面,经济衰退导致信贷违约增加又加剧了金融危机。从上半年的情况看,美、欧、日经济在一季度分别继续下降了5.5%、9.7%和14.2%,工业生产连续6个月同比降幅分别超过10%、15%和30%,出口降幅分别超过16%、23%和42%,失业率则分别升高至9.5%、9.5%和5.2%,均创出新高。受发达国家需求持续萎缩和融资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继续下滑,其中亚洲主要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出口和制造业生产降幅分别高达30%和15%左右。与此同时,全球通胀水平继续下降,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石油价格最大降幅高达70%,铜、铁、锌等金属产品价格最大降幅达50%左右;虽然近期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在流动性充裕的作用下重新回升,但仍显著低于金融危机前的历史高位,部分国家甚至面临通缩压力。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7月的最新预测,受金融危机继续深化蔓延的影响,今年世界经济将出现60年来首次衰退,预计将从去年增长3.1%转为下降1.4%;发达国家将从去年增长0.8%转为下降3.8%,其中美、欧、日将分别出现2.6%、4.8%和6.0%的负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也将从去年的6.0%大幅下滑至1.5%。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国际贸易也将大幅萎缩,世界贸易量将从去年增长2.9%转为大幅下降12.2%;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将分别下降13.6%和9.6%,出口将分别下降15.0%和6.5%。

(二)明年世界经济有望缓慢复苏

当前,美、欧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仍处于“去杠杆化”过程,银行金融体系的信贷融资功能尚未恢复正常,对生产、消费和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依然构成制约;与此同时,消费者收入由于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而减少,家庭财富大幅缩水和未来养老金预期收入降低也迫使消费者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以往依靠财富效应进行透支消费和超前消费的行为受到极大制约,而消费需求的萎缩导致企业销售下降和产能过剩,进而导致企业减少设备和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对经济继续构成下行压力。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下滑导致进口需求下降,继续影响依靠出口带动的众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外部融资条件由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收缩投资和撤回资金而趋于恶化,进一步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复苏。因此,全球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另一方面,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连续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计划对稳定金融形势和促进经济复苏的作用也在逐渐显现,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企稳迹象,全球股市显著回升,部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有所好转,美联储、英格兰银行和日本银行实行的零利率政策和量化宽松政策为促进金融机构恢复放贷创造了良好条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在通过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内需。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付诸实施和刺激效果的逐渐显现,预计今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将逐步回稳,今年底和明年初有望逐步缓慢复苏。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分析预测,如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够加强国际合作,采取进一步的综合政策措施稳定全球金融体系,有关国家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刺激力度,明年世界经济有望走出衰退实现缓慢复苏;同时,美国房地产市场有可能在今年底见底回升和大幅回落的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也有助于世界经济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明年世界经济有望实现2.5%的增长,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停止下滑而实现0.6%的微

弱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望回升到4.7%;世界贸易量也将增长1.0%,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将分别增长O,6%和O,8%,m口将分别增长1.3%和1.4%。另据世界银行预测,按市场汇率计算,明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从今年的-2.9%回升到2.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将从今年的-1.7%回升到2.8%。

(三)世界经济面临深刻调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美国凭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通过实施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实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持续经济扩张,成就了所谓的“新经济繁荣”。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通过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能力显著提升。可以说,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全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世界经济增长潜力,推动世界经济实现了较长时间的持续快速增长。从1991年到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从1.5%提高到5.1%,其间虽有波动,但总体保持增长向上态势。

然而,在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也日趋严重。2001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后,信息技术从创新转向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减弱,美国实施赤字财政政策和超低利率政策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制造房地产泡沫诱导居民超前消费和透支消费,导致储蓄率不断降低和经常项目赤字迅速扩大。为弥补经常项目逆差,美国依托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将贸易盈余国家的过剩储蓄转化为资本流入,通过制造金融资产泡沫进一步刺激消费开支,在拉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全球经济失衡。在2003--2007年,世界经济以年均近5%的速度快速增长,期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最高时超过800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5%,占全球经常项目逆差的63%;也就是说,全球净资本输出的63%流入美国,世界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美国的消费需求拉动。

显然,这种以全球经济失衡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因为美国的消费扩张是建立在房地产泡沫的金融资产膨胀基础上的透支消费。美国的低储蓄率、“双高赤字”和信用膨胀不仅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而且推动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加大了全球通货膨胀压力。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次贷危机,并最终演变成波及全球的严重金融危机,世界经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全球经济失衡面临强制性调整。

从发展趋势看,虽然经济全球化推动形成的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决定了全球经济失衡不可能完全消除,但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再平衡调整不可避免。金融资产价格暴跌和居民财富大幅缩水已经迫使美国消费者缩减消费和增加储蓄,而金融“去杠杆化”过程将继续促使美国转变以往那种不可持续的透支消费模式,其经常项目逆差将趋于缩减。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也将被迫调整过分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多地转向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其贸易盈余将趋于下降,而石油价格的大幅回落和难以重返危机前的高位也会减少石油输出国的贸易盈余。因此,全球贸易失衡状况将有所改善。在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美国消费需求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于减弱,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催生新的技术和新的产业,从而引发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此次金融危机不仅引发全球需求结构调整,推动全球经济走向再平衡,而且也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契机。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努力恢复金融稳定和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还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纷纷加大在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和绿色经济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的投入,积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技术的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很有可能引领未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支撑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产业。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由于我国的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与美国次贷相关的资产有限,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金融体系并未构成直接冲击。但是,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外需急剧缩减导致我国外贸出口大幅下滑,并通过出口关联行业对国内工业生产和经济增长形成巨大下行压力,使得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

2008年9月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活动急剧减速。受外需大幅缩减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增速从去年前三个季度的20%以上迅速滑落至四季度的4.4%,今年一季度更是大幅下降19.7%,二季度继续下降23.4%,并且自去年11月以来连续8个月同比负增长。受出口持续下降和国内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增速大幅回落,从去年前三个季度的13%以上大幅滑落至四季度的6.4%和今年一季度的5.3%,二季度回升到9.1%;经济增长也从去年前三季度的9%以上降至四季度的6.8%和今年一季度的6.1%,二季度回升至7.9%。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物价水平迅速回落。工业生产价格指数自去年11月份以来已连续8个月负增长,今年6月份降幅高达7.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今年2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负增长,6月份降幅为1.7%。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沿海地区大批外贸出口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停产裁员,造成大批工人特别是农民工丧失就业岗位。随着企业经营困难局面逐渐从沿海向内地、从出口行业向其他行业、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扩散,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一些行业特别是产品主要依靠出口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虽然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的作用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投资增速加快,消费较快增长,国内需求稳步提高,特别是二季度经济增长和工业生产显著加快,呈现出明显的企稳回升态势,初步遏制了去年下半年出现的经济持续下行趋势。但是,经济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增长和工业生产主要靠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拉动,制约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仍然较多,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效益下滑状况短缺内难以扭转,外需萎缩导致的产能过剩和就业压力增大问题依然突出,要形成稳定的经济回升势头还面临较多困难,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日益增大。从国际上看,国际金

融领域还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国际金融危机仍难言见底,继续深化蔓延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世界经济总体仍处于衰退之中,实现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外需持续萎缩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有可能导致我国出口继续下降,并制约和影响国内经济增长。总体看,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还会不断显现,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提出挑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鼓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8%,外贸外资及相关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1亿人。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全面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年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高达600亿美元左右,经济增长在2003―2007年连续5年保持在10%以上。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不断提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0%左右提高到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30%以上和近年来的60%以上;按支出法计算的居民最终消费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0%左右逐步下降到2007年近36%,同期固定资产形成率则从不足30%上升到近40%;特别是近些年来,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下降到不足40%,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投资特别是企业设备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又靠出口增长拉动,从而形成过分依赖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实际上,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这种高度依赖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是难以持续的。在2003--2007年间,世界经济以年均近5%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市场需求明显扩大,拉动我国外贸出口高速增长,众多行业纷纷增加投资扩大产能,在推动我国经济以10%以上速度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需求结构特别是内外需求比例严重失衡,外贸顺差大幅增加并造成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并造成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也给能源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经济面临巨大的内在调整压力。

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和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我国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然而,就在我国经济在宏观调控下增速开始稳步回落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之际,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外部需求的大幅萎缩,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产生巨大冲击,并通过出口关联行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而经济减速和就业减少又导致产能过剩和居民收入下降,进一步削弱了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给经济造成巨大的下行压力。

上述情况表明,这种过分依赖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自身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且还必须面对巨大的外部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再次说明我国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无论是保持短期宏观经济稳定运行,还是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都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更加坚定地立足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入国际金融体系带来难得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通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扩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凭借劳动力等低要素成本优势,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依托制造业加入全球分工体系,并逐步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是,我国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相对滞后,金融体系相对封闭,长期游离在国际金融体系之外,对国际金融运行规则和国际货币体制改革缺乏影响力和话语权,成为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的被动接受者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受害者。加快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建立安全高效开放的金融体系,不仅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更加全面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由制造大国向经济金融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在境内外成功上市,不断拓展海外业务,正在向跨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转型。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不断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汇率弹性明显增大,人民币币值稳定坚挺,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广受欢迎,境外流通量不断增加,人民币区域化乃至国际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朗。

第7篇

关键词:货币危机模型 演化路径 理论逻辑 现实困境

一、引言

2010年11月4日,美国重启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简称QE2),这引起了世界资本市场剧烈的反映。在本次金融危机还未完全过去的时期,美国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这无疑对金融危机的的发展态势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现代金融危机理论的体系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Krugman)于1979年首创的。该理论是在黄金本位制度崩溃后,随着世界各国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而采纳浮动汇率制度的国际金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当前货币危机理论的研究现状来看,许多西方学者都使用该模型来解释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和机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货币危机模型按照其研究的重点不同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国际收支危机模型,其研究的重点在于探寻扩张性经济政策同固定汇率之间的矛盾关系,即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二是危机预期模型,其研究的重点在于强调危机的自我促进(又称为自我实现)的性质,即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三是道德风险模型,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金融资产泡沫同金融机构道德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以上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结论都明确地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急剧逆转的根本原因。国内已有的综述货币危机模型方面的文献十分丰富,但它们缺乏系统、全面地阐述每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形成的假设前提及其基本原理,在研究每一代危机的困境方面涉足更少。因此,本文试图在作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高晨伟、王选华,2010)进一步来弥补该领域的不足,全面地研究三代模型的演化路径、理论逻辑及其现实困境,以便对现代金融危机理论的基本原理进行全面把握,并为研究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提供理论帮助。

二、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理论逻辑

(一)模型的假设前提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假定前提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政府将内部均衡视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二是外汇市场信息完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国内外资本可完全替代,且投资者进行理性决策;三是政府发行货币不受限制;四是外汇储备规模有限,可以持续耗尽,但购买外汇的本国货币规模不受限制,可以自由得到;五是外汇市场实行固定汇率。

(二)模型的理论体系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主要研究了外汇市场的投机攻击同国家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Krugman在1979年所构建的国际收支危机模型假设前提之一就是完全预见能力的存在(即外汇市场的信息完全),在这种假设前提下,产生国际收支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一国政府所实施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同固定汇率之间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性最终会导致理性的投机攻击产生。其理论逻辑在于:扩张性经济政策财政赤字增发货币影子汇率本币贬值。这时,公众会减持本币数量,增加对外币的持有,通过调整其资产结构来降低本币与外币未来收益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社会公众理性投机的持续攻击下,政府不断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货币,已有的外汇储备会随之而耗尽,固定汇率逐渐丧失。后来,弗拉德和加尔伯(Flood and Garber,1984)认为,由于国内的信贷过程和投机攻击随着时间的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Krugman模型中的完全预见能力假设不成立,他们对Krugman模型进行了改进和简化,简化模型称为K-F-G模型。在K-F-G模型中,所有的经济变量都是动态变化的,且是一个具有线性结构的国际收支模型。该模型的基本结构为:Mst=Pt[a-b.Ret] (1)

(二)货币危机预期模型――金融恐慌模型 金融恐慌模型是货币危机预期模型的另一个理论模型,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戴蒙德和戴维格(Douglas. W. Diamond and Philip .H Dybvig,1983)首先提出来的银行挤兑模型,又被一些学者称为D-D模型。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银行挤兑模型的基本原理,许多学者采用保罗・克鲁格曼(1998a)对该模型的简化形式。

(1)D-D模型的假设条件。模型有四个假设条件:银行的存贷款业务遵循大数定律,存贷款业务按照一定储蓄进行;假设存在三个时期T(T=0,1,2),银行客户均在T=0时刻向银行存款,当取款发生在T=1,2时刻时,假定对应的回报分别为1+R,(1+H)2(H≥R);按照提款时期将存款者共分为两类:类型1(T=1时期提款消费)和类型2(T=2时期提款消费);银行不知道存款者的类型,只有本人知道。

(2)D-D模型的基本原理。首先,一般模型推理。假设存在一种跨3个时期的模型(T=0,1,2),在T=0时期有两类投资项目:第一类项目约定只有在第1时期获得的报酬才为1+R,第二类项目约定只有在第2时期获得的报酬才为(1+H)2,且项目回报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时期越长,回报率越高,即假定H>R。因此,如果第二类项目的报酬要想提前到第1期取得,只有以价格P来计算报酬,且P

四、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理论演进

(一)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假设条件 从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假设条件来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通过建立开放的小国经济模型来研究以劳动和资本作为投入要素的单商品生产,且国内商品对进口商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假定收入不存在剩余,即企业将收入全部用于投资,工人将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并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研究投入―产出的基本工具;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都在开放条件下运行;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融资不存在国内障碍,被允许任意借债经营,其投资规模受最优化条件约束,即:Rtd= (1+Rft)-1,在约束条件中,Rtd、Rft、Rt分别表示国内、国外资本投资回报率和国内价格水平;假定国际市场的资金供给方对国内企业附加了约束条件,其融资规模取决于国内企业的净财富水平和融资能力。

(二)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理论体系 Krugman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金融过度(financial excess)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诱因。Krugman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中介存在金融过度行为,这种行为导致货币危机爆发的原理在于:当国内金融机构处于封闭状态时,随着国内企业的投资需求膨胀,国内资金逐渐耗尽,而又无法从国际市场筹集资金,这时企业膨胀的投资需求不会导致实际投资过度行为发生,而只会引起国内银行利率的上升;相反,当国内金融机构处于开放状态时,它可以从国际金融市场自由获取资金支持,这时金融中介机构会摆脱道德约束,将大量资金流向证券和房地产市场,从而导致过度积累,形成金融过度和金融泡沫,恶化了国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当证券和房地产市场受到外部力量的冲击时,金融泡沫破灭,货币危机爆发。(2)“亲缘政治”加深了金融过度的程度。这种“亲缘政治”表现在政府同企业和银行之间形成的裙带关系,并为这些机构提供隐性担保,从而催化了企业和银行敢于从事道德冒险的经济活动,由此形成的不良资产就成为政府的“隐性赤字”。然而,东南亚国家潜在的隐性赤字却表现为“良好”的财政状况,最终导致货币危机到来时为力的困境。正是这种“亲缘政治”的长期存在导致了东南亚国家时刻处于危机爆发的风险之中。(3)东南亚爆发的货币危机主要在于企业的经营行为。因为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主要根源于:国内货币贬值银行利率提高企业销售收入急剧下降企业资产负债恶化企业财务状况崩溃。这时,即使想通过改善银行经营活动(比如将面临困境的银行实施重组)来扭转企业日益恶化的财务状况,这种设想是不成立的,因为即使将金融环境得到改善,那种财务状况已经急剧恶化的企业也无法得到改变。因此,企业财务状况发生恶化的主因并不在于银行经营活动的改变。(4)在小国经济模型中,共有三个均衡存在。其中中间均衡具有不确定性。这时,其他两个均衡可以不予考虑:即当 = 时的高水平均衡和低水平均衡。当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时,国内企业无法在国内筹集到资金,因为资金所有者认为企业没有得到担保,贷放资金会承受较大风险,不会向企业发放贷款。这样,国内的实际汇率面临贬值的风险,加速了企业破产的进程,从而又印证了资金所有者拒绝向企业贷款所做决定的合理性,最终形成了拒绝贷款实际汇率贬值企业破产继续拒绝贷款……的恶性循环。因此,资金所有者拒绝向企业贷款的行为具有预期自我实现的特征。(5)政府对于是否维持汇率的稳定性并没有固定的决策模式。因为在作出决策时它面临两难境地:当作出稳定汇率的决策时,另外一种导致货币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会随之出现。如当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十分明显,所负债的金额又较大时,如果政府继续维持汇率稳定,其维护成本较高,因为这样势必会导致企业减少生产,从而加速企业财务状况恶化,货币危机随时爆发。

五、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现实困境

(一)货币危机模型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 到目前为止,货币危机模型还属于一种不断发展的理论,同传统的经济理论相比还远未成熟。比如,第一代危机模型所推导的投机攻击时间仅仅是在严格假设和高度抽象的条件下,从理论层面来论证确定的投机攻击时间,而在现实实践中并不能准确判断投机攻击时间点的发生;第二代模型虽然将心理预期视为货币危机的变量,对现实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它所强调的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导致多重均衡的出现,各种均衡之间随着预期的变化而不断转移,这种均衡转移的过程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第三代危机模型将道德风险和亲缘政治等社会因素作为危机的控制变量,这些非经济因素对危机爆发的影响程度如何来实施计量,从目前研究的现状来看还没有涉及。

(二)危机模型的封闭性无法扩展对现实的解释 从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理论体系来看,都是在分析个别案例的条件下形成一种只是局限于特殊现象的解释,而无法建立预测模型。因此,这种封闭的特性决定了三代模型的理论局限。对于货币危机来说,导致其爆发的诱因较多,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制度因素等等,因此,每一次货币危机爆发后都有其特殊原因,如果仅仅是从局部范围来进行原因分析,每一次货币危机爆发都会提出一种新的理论,且这种理论无法逐渐成熟,因为当下一次危机爆发后引起经济学者对原因的寻找又会掩盖前一次理论的发展。如此循环下去,最后留下的仅仅是讨论货币危机爆发的零碎的理论片段。

(三)危机模型研究方法上的“形而上学” 从三代危机模型寻找到的危机爆发原因来看,都是对危机现实表面原因的描述。当然,西方学者所描述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公众心理预期、金融体制的脆弱等等看上去的确符合当时的危机表象。但是,他们没有进一步寻找这些原因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因为那将涉及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思考。从历次爆发的货币危机来看,其主要原因均可以归结为市场的缺陷,而市场缺陷其根源又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视角考察,货币危机是西方新自由主义失败的象征。因为新自由主义鼓吹市场的“万能性”,用“最小的政府、最大的市场”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定“良方”,想必这样的逻辑正是货币危机爆发的真正诱因。因此,三代货币危机模型在各自局限的范围解释独特的危机现象,而使用这种“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来寻找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最终很难建立一套能全面防范、治理和预测各种货币危机的理论体系。

六、结论

从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演化逻辑及其现实困境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虽然三代货币危机模型已经成为解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主流理论,但它们共同面临的现实困境则充分暴露了危机模型的局限性,即无法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来对金融危机进行解释、防范、治理和预测。全球金融危机还未完全过去,如何对此次危机从理论上作出合理的解释是当前经济学者关注的热点。从当前金融危机的现象来看,政府缺乏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是导致危机爆发的主因,这是区别以前货币危机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既有的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逻辑框架内无法对此次危机作出合理的解释。按照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危机的出现是社会制度基本矛盾的强制平衡,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其自身无法解决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因此,如果要建立一套能解释所有金融危机爆发诱因的危机理论,只有在经济理论的逻辑框架下,从分析社会制度本身出发,将决定金融危机的本质要素分离出来,通过引入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管制职能来约束危机爆发的基础――自由市场盲目地、自动地调节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统一的逻辑框架下将所有的金融危机纳入解释范畴。至于如何在经济学的框架下建立统一的金融危机理论,这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有昌:《货币危机的三代模型》,《世界经济》2000年第3期。

[2]吴有昌:《现代货币危机理论及其启示》,《财贸经济》1999年第3期。

[3]邢毓静:《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当代财经》2001年第1期。

[4]Paul. Krugman. 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 1979 .

[5]Flood,Robert and Peter,Garber.Collapsing Exchange Rate Regime:Some Linear Exampl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4.

[6]Diamond, Douglas W. and Philip H. Dybvig.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

[7]Paul. Krugman, What Happen to Asian?Mimeo. Cambridge, MA,MIT,1998.

[8]Paul. Krugman,Fire-Sale FDI. Mimeo. Cambridge, MA,MIT,1998.

第8篇

粉丝是干嘛的,竟然可以对明星发号施令,还可以对明星身边的工作团队指手画脚乃至“逼迫”?粉丝就是明星的衣食父母啊,没有粉丝,明星别说会大大贬值,可能连“明星”这个称呼都将不存在。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哪个明星是不靠粉丝活着的吗?

不依赖粉丝、独立做自己的工作和创作,这种明星当然有,但非常少,我们能见到的大多数明星都是那种不但依赖粉丝,甚至完全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建立在粉丝的喜怒哀乐基础上,他们更愿意做的是迎合和讨好粉丝群体,以便维系自己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因为出演电视剧,欧阳娜娜被骂智障。

欧阳娜娜因为主演了自己第一部电视剧被质疑演技,不管是粉丝还是观众质疑都没有问题,但声势浩大的“回去乖乖练琴吧”就有点让人感到惊恐。也许如今这些产生了强大干涉欲望的人,正是当初吹捧“天才少女”的那群粉丝。比如说路人或者是一般的影视观众,也不会针对李易峰的经纪人团队发出那么声声阵阵的声讨,不妥协,强烈要求,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告诉你你做得还不够好,要好到什么程度呢,像我们这样爱他就对了――这早就不是一般粉丝所为了,所谓当年自杀和射杀偶像的疯狂粉丝变体而已,只不过是当年枪杀列侬的粉丝如今成了在撰写声明的人而已。

第9篇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委党校,福建宁德352100)

[摘要]中国现在处于平稳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是受国内和国际上和谐稳定的大环境所影响的。在这样的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得到了提升和优化的契机。我国近年来,公积金改革的力度空前,公积金管理在新时期的发展中面临着转型,这是公积金管理的重要时期,有其特殊的必然性。本文就新时期公积金管理转型的必然性和开展工作的路径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 ]公积金;走向;应对策略[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179

1新时期公积金管理转型的必然性

首先,新时期公积金管理转型将转变原有的管理体制的不足,使管理体制得到符合时展的提升和优化。在传统的公积金管理中,是由公积金管理委员会负责相关事宜,处理相关数据并对公积金管理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这种管理体制在制定时充分考虑了民主在公积金管理中的重要体现,但是公积金管理委员会不具有独立的法律主体资格,也就不具备承担因决策产生的责任和风险的能力。这种管理体制中的不足,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滥用权力等不利于公积金有效管理的情况出现,更加不利于相关公积金管理决策的制定。并且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机构定性为事业单位,但是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相关工作是属于金融范畴,实际的工作情况没有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核算等,致使运营成本不实、管理费用虚高等现象的出现。

其次,新时期公积金管理转型将使监管体系在时展的要求下得到更加全面、优化和完善。原有的公积金监管体系中建设部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司和各省建设厅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办公室(处)负责,还有财政、审计、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局)等部门参与监督。但是在监督工作的具体进行中,因为缺乏专业的监管人员和相关的专业化资金监管经验,致使监督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漏洞。

2新时期公积金管理的发展趋势

2.1信息化

新时期的发展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科技技术的支撑是公积金管理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数字化与信息化是息息相关的,信息化的实现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处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实现我国公积金的管理转型时期中的信息化建立与健全,将是在社会各层次的多重发展中抓住发展机遇的最恰当的策略。在公积金管理转型时期中,要做好宏观与微观的信息化建设的把握。制定信息化的公积金管理制度是实现全国范围内普及信息化公积金管理的重要工作指导理念,并且实现各级公积金管理与信息化的切实结合,进而实现公积金管理的有效进行。

2.2人性化

公积金管理是为广大公职人员服务的,要始终坚持并尽力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减少公积金贷款环节中多种限制条件,合理降低办理门槛。新时期公积金管理要进行科学性地优化审核程序,实现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切实从公职人员的角度出发,考虑申请程序及证明材料的科学性、合理性,真正地让公职人员感受到公积金管理工作的服务性和人性化的发展。

2.3规范化

公积金管理在转型时期要注重规范化的建设,减少在原有的公积金管理中各种弊端和不良现象。实现公积金管理的规范化也是提升公积金事业整体形象,恢复原有公益性质的基本构建程序,实现公积金管理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公积金的管理必须走向规范化、有序化,确保公积金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并在促进住房制度改革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探索公积金管理转型的路径

3.1从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公积金管理规划方案

要实现新时期公积金管理的成功转型,需从管理理念出发,厘清规划在公积金管理转型中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制定能够符合我国公积金管理实际情况的管理规划方案。在制定相关整体性的战略性规划中,要以国家有关公积金的管理政策为制定公积金管理战略规划的最初出发点和执行准则。要以国际上的公积金管理的经验为制定的参考资料,去粗取精,吸收符合并有利于我国公积金发展的相关数据和模式。在近年来国家对公积金实施改革之后,制定具体的规划中,将本地与异地的公积金管理工作的互融和互通以及简化公积金的申请放在首位。

3.2从公职人员的利益出发,合理化公积金管理

公积金是福利的一种,是为了满足公职人员的需求。公积金管理的提升和优化要以服务对象的标准为执行标准,根据公职人员的需求的变化来调整工作程序,根据公职人员需求的转化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要提高公积金的贷款额度,同时降低申请门槛。例如,青海允许子女使用父母的公积金购房,蚌埠允许公积金贷款购买大面积“豪宅”,等等。要降低公积金贷款的首付比例,如青海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的首付比例下调至20%;苏州、无锡两套公积金贷款的首付比例要求从50%下调至30%。也可以采用简化缴纳提取流程、减少收费类别、更灵活提取政策等,在公积金管理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要想奇招、妙招做好公积金的管理工作。

3.3从信息化角度出发,实现现代化公积金管理

公积金管理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信息化、现代化的改进,为实现提高公积金管理的效率形成具有各单位特色的公积金管理系统。实现公积金管理的信息化要注重对软硬件设备的准备。设备的购置、维护与软件的更新,以及整个系统的安全管理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着公积金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现。要注重对相关公积金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专业背景人才的引进和再培训,人才是实现整个公积金管理信息化的最根本因素。要注意到信息化的公积金管理程序的后续使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的回馈。回馈的数据是实现公积金管理信息化能够更加完善的实际资料,也是未来制定相关公积金信息化管理战略性策略和开展相关探究和研发的最基本的数据。

3.4从公职人员的反馈出发,形成符合实际的工作体系

公积金管理是为广大公职人员服务的,公职人员的反馈意见是制定实际的工作体系的重要标准。根据相关规定和战略性规划制定公积金的管理体制和相关的监督体制,实现公积金管理的规范化和有序性。对公职人员的意见进行有效渠道的采集,切实记录公职人员对公积金管理的相关建议和需求,公职人员的意见是落实符合实际的公积金管理工作体系的重要依据,通过整理和分析进行分类和总结,为制定实际的工作体系服务。

4结论

在公积金管理的提升和优化中,要注意到新时期公积金管理的发展趋势,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时,应着重体现信息化、人性化、规范化,并且要摆正思想,制定长远可持续的战略规划,以人为本,以公职人员的利益为出发点,与时俱进,实现与信息化的结合,注重反馈,制定实际的工作体系。新时期的转型必然会使公积金管理得到更大发展的空间,使公职人员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并且对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专业市场 经营性质 商户分化 专业市场转型升级

本文在对广州市部分专业市场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专业市场上商户经营性质的变化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专业市场经营性质的演进及原因

专业市场是一种以现货批发为主,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者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场所。本文仅讨论专业市场上的商户经营性质的演进状况,对专业市场的管理者不予涉及。商户主要是进行买进卖出活动、赚取买卖差价的批发商,他们从生产厂家或上一级批发商购入产品,然后销售给用户或下一级中间商。这些商户承担着中间商的职责,主要开展批发活动。从形式上看,这些商户都是从事买进卖出活动的中间商,从始至今都没有差别,与近代的中间商也没有差别。但从性质上来看,专业市场上商户的经营性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这种经营性质的变化可以用下述的几种类型的“替代”来说明。

(一)“有专业市场”替代“无专业市场”

第一种类型,专业市场起补充作用,可看作是“有专业市场”替代“无专业市场”。改革开放前后,专业市场上商户的经营活动是对国有和集体商业企业经营活动的补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公有制经济制度,不允许私人所有和经营的企业存在,商业活动只能由国有和集体商业企业操办。尽管国有、集体商业企业相对实力强大,组织严密,但集中计划式的商业企业,只能粗疏地满足大块头的市场需求,总会留下大量无法涵盖的旮旯缝隙,即存在部分市场需求不能有效满足的现象,这为个体私营经济的产生提供了机会,专业市场也就在公有制经济的夹缝中产生并存活下来了。改革开放之初,虽然允许个体私营商业的发展,但强调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国有、集体商业企业的力量依然很强大,从经营实力、经营效果、经营的品种等多方面来衡量,专业市场都只是一种补充。这种补充,主要体现在公有制商业企业照顾不到的地域、经营的商品品种等方面,因而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有”对“无”的替代。出现这种补充的原因,是行政干预起了主要作用,从限制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到强调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都人为地限制了专业市场的发展,使其只能起到补充作用,因而是行政干预的羁绊限制了专业市场的形成,行政干预的松动则成就了专业市场的发育和成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专业市场这种商业业态一经产生,就再也没有回缩的迹象,而是越来越走向繁荣和富有竞争力。

(二)专业市场替代公有制商业企业

第二种类型,专业市场替代公有制商业企业。严格地说,这是专业市场上的商户对国有、集体商业企业的替代,是经营效率更高的企业替代经营效率较低的企业。进入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尽管公有制商业企业也得到了较大较快的发展,但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弊端日益显现。公有制商业企业管理不善、经营机制僵硬、产权关系不明,市场竞争力弱,其功能被其他形式商业企业替代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随着专业市场上商户的成熟和发展,便逐渐替代了部分公有制商业企业,将部分公有制商业企业挤出了市场。给人的实际感受,就是专业市场上的商户数量增多了、业务量扩大了、涉及领域拓宽了;反之,国有、集体商业企业的个数减少了,经营规模缩小了。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5年前后,国有、集体商业企业生存困难,纷纷退出市场或被改制、改组了。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市场上商户的交易手段和经营方式都还比较粗陋,依靠技术、品牌、管理等模式进行经营的情形还非常少见,从总体上看,只是其经营效率高于公有制商业企业,因而才得到较快发展。

(三)专业市场替代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

第三种类型,专业市场替代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专业市场发展起来后,众多商户进一步向处于上游的生产企业进军,将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也纳入自己囊中,包销生产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品。原本由生产企业进行的销售活动,现全部或部分改由专业市场上的商户来进行,专业市场上商户的经营替代了生产企业的部分或全部销售活动。在专业市场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企业销售部。这些销售部,部分是生产企业在专业市场上设置的销售部;部分虽然挂牌是某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但其实在产权、管理、人员、资金等方面,与生产企业无任何关系,双方只是通过契约关系进行联接。在服装、食品、建材等众多行业,均可见到这种替代现象的发生。这种替代,是交易成本更低的企业或企业的经营环节替代另一种交易成本更高的经营环节,是专业市场上的商户或商户的经营环节替代生产企业的经营环节。对于商户来说,是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经营品种;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则是减少经营管理的环节或部门。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替代关系,一是出于专业化的考虑,生产企业将销售环节部分或全部让渡给专门化的商业企业后,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生产专长,将有限的资源更多用于生产环节;相反,专业市场上的商户更专业、更熟悉市场,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了解得更为充分,对市场需求理解得也更为透彻,从事商品的买卖活动比起生产企业更有优势,搜寻客户、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也更低。二是生产企业获得了稳定的分销渠道,丢掉了销售的包袱,节省了管理成本、销售成本,能以更低的价格销售产品;商户则能获得较高的利润留成,提高了交易效率,节约了交易费用。这种替代是双方自主自愿进行的,符合市场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发展方向。这种替生后,分销渠道上下游环节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沟通更为充分和顺畅,彼此形成“产销联盟”的格局,有利于双方进一步做专、做精、做强、做大。

(四)专业市场替代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

第四种类型,专业市场替代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是商户对生产企业在管理上的替代,即:商户拥有产品的品牌和定价权,在经营过程中,商户进行产品的设计,将生产业务进行外包,向生产企业下达生产订单,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什么时间生产、以什么方式生产等均由商户决定,生产企业只是被视作商户的一个生产车间,为商户进行贴牌生产,无权决定产品的品牌、产量、价格、销售地域等。在有些情况下,如出于保守商业秘密、保证产品质量等目的,商户也会自己组织商品的生产,或者自己投资建造生产车间,或者租赁设备进行生产,或者并购既有生产企业。这种替代的情形,在酒类、服装、鞋帽等产品市场上,比较常见。比如,在我国白酒市场呈饱和状态、知名老品牌较多的情况下,近年来,消费者仍能时而见到某个酒类的小品牌,它们在某个区域或某个群体的市场上,能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小品牌,部分就归专业市场上的商户所拥有。这种替代是更具经营优势、管理效率更高的商户替代具经营劣势、管理效率更低的企业或企业的管理环节。这种替代从根本上颠倒了产销关系,形成产销并不对等的格局,以前是生产决定销售,生产企业处于主导地位,这里则是销售决定生产,商户处于主导、主动地位。这种替代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我国买方市场形态出现后,市场进入了品牌消费时代,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的品牌,品牌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进一步突出,拥有品牌的一方,所能拥有的交易价值更大。“渠道为王”的作用在我国市场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专业市场上的商户具有稳定的客源,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比起生产企业,具有分销渠道上的垄断优势,部分具有更高管理、营销效率的商户,自然不会将利益拱手让人,于是便通过拥有品牌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并通过分销渠道和品牌的双重优势,反过来“操控”生产企业。二是商业企业更熟悉、了解市场需求状况,由专业市场上的商户组织货源、向生产企业下订单的方式,更能克服产品设计、产品结构等方面的盲目性,使得产品也更适应市场需求,并能根据市场状况适时地对产品种类、性能、价格等做出调整。

综上所述,专业市场自从开始出现以来,其经营性质就一直处于演变之中。这种演变尽管发生时间有先有后,有层次高低之别,并不断向高级化方向演化,市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又不是梯次、鱼贯发生的,而是以一种叠加的方式出现和存在着,即在一定时期内,两种经营性质几乎同时出现和存在于现实市场经营活动中,特别是后两类替代,更是如此。

专业市场经营性质演进所带来的影响

专业市场上商户经营性质的演进,是经济形势、市场变化以及商户自身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其经营性质改变后,又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导致商户出现分化和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并最终引起整个专业市场趋于消亡。

一是专业市场经营性质的演进,会造成商户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导致商户发生分化的原因有许多,有经营实力、经营能力、经验甚至运气等,但经营性质的演进会影响到商户的分化,这一点则是确凿无疑的。专业市场经营性质的演进并非在所有商户中同时发生,而是呈阶梯式、不规则地发生于部分商户中。管理效率更高、经营成本更低的商户,或从它业改行而来的商户,才有可能产生经营性质的变化。当商户的经营性质发生改变之后,会进一步突出和固化其既有的经营优势,要么使其管理效率更高,要么交易成本更低,要么能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其经济实力更强、在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商户发生分化也就不可避免了。当分化发生后,部分经营效果好、赢利多的商户,会进一步发展成为独享式的销售组织;部分商户保持原状;部分经营效果差的商户,则被淘汰出局。这样的分化现象,在各种类型的专业市场中会经常发生。在每个专业市场上,每年都会有一批商户搬离,部分因为经营有方,另寻风水宝地开展独立的业务活动,部分则因为经营不善而暗淡离市。

二是经营性质的演进,会引起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如果说生产部门的转型升级是指企业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生产经营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那么,商业部门的转型升级则是企业充分发挥品牌、管理和技术等因素的作用,提高产品的交易价值。每当经营性质发生改变之时,涉事的商户都要相应地改变商业模式,以使自己的资源禀赋符合经营性质演变的格局。商业模式的创新,又会引致商户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实施品牌经营以及持续提高产品的交易价值,而这些都是商业部门转型升级的标志。

在整个市场上,当众多独享式销售组织的总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从组织上替代专业市场,独享式销售组织将逐渐挤占专业市场上商户的市场份额,引起专业市场的市场份额趋小;同时,由于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品牌化趋势将逐渐加快,品牌产品将扩大占领市场份额,发生未拥有品牌的商户被挤出专业市场、大品牌挤走小品牌的现象。这两方面的合力作用,将会导致专业市场的消失。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的国家,而且专业市场的业务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因而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专业市场还在持续着繁荣景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市场总有一天会被替代,只不过这个时间会相对比较漫长。

参考文献:

1刘乃全,任光辉.专业市场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以两大“专业市场辐射圈”为例的分析.经济管理,2011(4)

2.陆立军,王祖强.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的演进.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

3.郑勇军,袁亚春,林承亮等.解读“市场大省”-浙江专业市场现象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

4.曹荣庆,张伟华.“后批发时代”的专业市场发展-以浙中城市群为例.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第11篇

跟着基金经理炒股是很多股票投资者热衷的投资方式。一般来说,基金每季度工作报告会披露前十大重仓股,或是每半年披露全部持仓股,然而投资者若按照这种组合买股票,也未必能够赚到钱。笔者发现,追踪所谓明星基金经理的股票是个别媒体一直热炒的话题,但事后结果总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基金经理的提前潜伏可能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待投资者盲目跟进,也只能是扮演抬轿子的角色了。

切忌盲目跟风

基金持仓的组合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投资者切忌盲目跟风。基金的重仓股通常是基金公司经过严格的股票筛选流程而选出的,体现了研究员与基金经理的研究价值,中小股民可以借助基金公司的研究力量进一步精选个股。

但投资者容易忽略的是,基金经理的股票布局往往具有前瞻性,即提前布局一些股票,以合理或严重低估的价格购买,并等待股价上涨获取价值回归的超额收益。通俗地讲,如果投资者和基金经理的持仓成本不同,即使和他们持有一样的股票,其收益也未必可观。

况且,不同的基金经理对股票采取的策略从季度数据来看可能是相反的。例如三季度机械股可能被一些基金经理增持,但同时也被另一些基金经理减持,即不同的基金经理对行业和股票的看法不同。在这种背景下,跟着基金经理炒股也具有一定的风险。与其用数据结果来指导股票投资,不如探究基金经理的选股策略以及组合构建的策略,为投资者做股票投资或是基金投资提供一些借鉴。

基金经理的股票风格

公募基金经理在构建自己的组合时都有一套严格的框架或是流程,这既是基金公司对风险控制的要求,也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制定投资决策必须遵循严格的准则,且准则是不易变的。如果把基金公司制定的一套选股流程看作是影响基金业绩的外在因素,那么基金经理的投资原则以及经验则是影响基金业绩的内在因素。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讲,做行业配置的基金经理与单纯选股的基金经理在构建组合时存在差异,但两者并非泾渭分明,实际中会互有交叉和借鉴。前者更注重自上而下的配置,注重行业轮动,个股方面以行业的龙头股票为主,这一类股票的流动性较好,有助于控制组合的流动性风险;而后者则注重挖掘价值被明显低估的股票,提前介入并获取超额收益。但考虑到A股市场的特殊情况,基金经理更倾向于以合理价格购买成长性较好的股票。

目前,公募基金经理组合构建中突出选股的如华夏大盘精选的王亚伟、富国天益价值的陈戈等。但其两人选择的股票风格不尽相同。如华夏大盘精选历史上以中小盘股票投资为主,且持有的股票并非基金行业的重仓股;而富国天益价值的股票多以大盘蓝筹股为主,而其历史的投资风格也沿袭了大盘风格。两只基金的相似之处是基金的投资风格都深深地打上了基金经理的烙印,且基金经理的稳定性较好,对基金风格的稳定性以及业绩的持续性帮助较大。

此外,一些规模偏小或是专注于中小盘投资的基金也同样注重选股对组合的贡献。例如国泰中小盘股票的基金经理张玮在管理这只基金时的投资理念也以精选个股为主。

基金经理如何买卖股票

先看基金经理怎么选股。首先,估值是基金经理在选股时都会关注的要点。好的公司不一定是好的投资对象。即使一家公司拥有较好的市场地位或市场份额、完善的治理结构以及充裕的市场需求,但如果这些有利因素都已经反映在股价中,基金经理此时介入也难以获取超越市场平均收益的回报率。因此,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质的公司是很多基金经理都希望的。

如何计算企业的内在价值,显然教科书中的所谓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模型只是一个理论,不同的基金经理有不同的估算模式,且对现金流的估计也不尽相同。因此,基金经理只能根据自身对企业的相对价值与当前股价的比较来作出买卖的决策,也就会出现不同基金经理对某只股票的判断出现分歧。

其次,基金经理会关注公司的成长性。股票的成长性是国内大部分基金经理关注的重点。如果一只股票的成长性比较好,当前状况下市场给予一定程度的溢价,某种程度上基金经理也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以上论述的估值和成长性只是选股的两个方面,具体操作过程中基金经理还会关注公司的基本面、财务状况、公司规模、行业信息等方方面面的资料,必要时也需要亲自调研上市公司为投资决策提供支持。虽然理论的依据相似,但由于对企业价值认识的不同角度,基金经理持仓的结果也不完全相似、甚至是千差万别。仍以华夏大盘精选和富国天益价值为例,前者以挖掘成长性较好的中小盘为主,其关注的主线可能更多集中在并购、重组或是隐蔽资产等方面,而富国天益价值则更多体现白马股。

卖出股票与买入股票同样重要。大部分投资者在股票上涨的背景下希冀明天依然会涨,试图获取这只股票最好的回报率,在本该将头寸抛掉的时候却一直持有,结果失去了到手的财富。普通投资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投资股票受市场情绪的影响往往要大于本身对股票价值的判断,才会出现追涨杀跌的局面。基金经理卖出的股票的原则通常有三点,最基本的还是估值,即市场价格是否已经反映了相对估值。此外还包括市场上是否有更好的替代品种,以及个股的基本面是否发生变化等。

构建组合很重要

除了选股,基金经理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构建组合,做资产配置,即如何将资产在不同的股票间进行搭配,以满足风险可控下的资产收益最大化。简言之,选股和投资组合构建构成了基金收益的两个重要部分。

与普通投资者仅注重选个股不同,基金经理选择的股票通常较多,但不能保证每只股票都会盈利,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但只要基金经理将大部分头寸配置在成功的股票上,其最终的业绩也会好于同类平均水平。因此,基金经理构建组合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犯错,并不断控制由错误导致的风险,并吸取教训的过程。

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告诉我们,对个股要有自己的判断准绳,并通过组合构建来平衡风险。简单地追逐基金经理投资的股票其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

第12篇

报告中称,国外需求复苏,东亚各发展中国家国内持续的财政货币刺激,消费支出的迅速回升,这些现象促使世行将东亚地区2010年实际GDP的增长预测调高至8.7%,比2009年11月的预测高了近一个百分点。世行认为,该地区内的产值、就业和出口大多己回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而这主要归功于中国。

报告同时还警告说,过早地结束财政刺激政策可能不利于这种复苏,因为在许多国家,私人投资仍不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维克拉姆・尼赫鲁指出…新常态’的特点是发达国家增速放慢,全球金融状况收紧,对发达国家债务水平的担忧增加,全球贸易环境更加困难。在这种背景下,东亚发展中国家需要在短期审慎地管理好财政刺激措施的撤出,同时重启结构改革议程以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报告认为,结构改革重点因国家而异。其中就中国而言,结构改革意味着调整经济重心,包括让服务业与民问消费扮演较重要角色,并渐渐摆脱偏晕投资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同时鼓励环境的可续利用。

报告指出,有两个共同目标有助于东亚各国应对新的增长放慢的大环境,即: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大规模转向绿色技术以及提高能效。资深经济学家《半年报》主要作者伊瓦罗・伊兹沃斯基说“区域货物和服务业市场为扩张提供越来越多的契机。深化一体化有助于推进全球和区域生广‘网络内的产业内贸易,鼓励发展聚集经济,降低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13篇

一、环境绩效评价

1.环境绩效

企业环境绩效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或者产生的不利影响的事件进行管理产生的效果。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1)财务角度

从财务角度来讲,企业环境绩效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考虑环境因素后对财务产生的影响。

(2)环境质量角度

从环境质量角度来讲,企业环境绩效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考虑环境产生的有利或不利影响后形成的环境质量绩效。

2.环境绩效评价

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是指对个人、团体或组织实现的环境目标进行评价。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是企业环境管理的核心,然而目前我国并没有一套科学、实用和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战略目标。

3.环境绩效的特点

环境绩效有三个特点,分别为:

(1)外部性。指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企业外部产生的影响,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无形性。指企业经济活动针对企业外部和内部的环境问题作出的贡献无法用货币等计量单位进行确切计量,也无法对其产生的环境效益进行界定。

(3)长期性。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包含了环境因素的部分所产生的绩效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对企业产生影响。

4.现状

环境绩效评价受到国内外机构、学者的显著关注,国外最具代表性的是ISO14031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标准。而我国对环境绩效评价的发展相对较晚,在评价过程中大多数不分行业、不分企业,没有针对性,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是相对空白的。

二、环境绩效评价在企业的应用

1.环境绩效评价在企业中的评价方法

虽然我国针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可以根据ISO14031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评价标准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的科学、合理和实用的评价方可以引入平衡积分卡,并结合企业的特点,构建一套适应企业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实现企业能够全面、系统的衡量环境绩效。

2.环境绩效评价在企业中的评价流程

根据国内外研究结论,在对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时,我们可以按照IS014031评价标准涉及的步骤进行评价。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指标选取阶段。在选取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时,我们需要收集企业的生产、成本核算等过程可能与环境有关的资料,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环境信息,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设计出相对应的评价指标。

(2)分析阶段。在对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实施阶段,我们要根据设计好的评价指标,收集企业的经营数据、环境数据以及相应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将得出的结果向企业的相关利益者报告。为了更好的向利益相关者报告分析评价的结果,企业要根据指标选取阶段确定的评价指标,结合收集到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数据、环境数据等相关信息,进行充分、适当的分析,得出结论。

(3)反馈、完善阶段。市场环境和生态环境具有动态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这导致了与企业相关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也相对不稳定,由此,我们在捕捉市场环境动态变化的同时,对所选取的环境绩效指标进行评价时要做到及时分析、及时反馈,并对反馈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3.对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企业建立必要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可以通过评价结果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追求经济利益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环境绩效评价,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环境项目成本,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为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环境绩效评价,有利于企业进行有效的环境支出,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合理安排环境管理人员等。建立企业科学、合理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员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将提高环境保护为己任,减少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帮助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环境效益。

(2)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环境绩效评价,可以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的规范性。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物等都会使环境遭受污染,为了使其得到持续有效的发展,企业应当加强对与环境有?P的会计信息的披露。对企业生产经营流程进行分析时,筛选出流程中重要的部分,并根据筛选出的重要步骤设计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科学合理的确认出需要进行合理的会计计量的费用,避免统统将经营产生的费用支出计入到管理费用中,减少对企业的利润产生的不利影响,提高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

(3)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环境绩效评价,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实现其绿色发展。

企业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贡献,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但我们不能忽略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当今社会,国家和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进行必要的环境绩效评价,可以帮助减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问题,有利于帮助企业进一步实现绿色发展。

第14篇

当前我国的科技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企业在经营过程之中的技术依赖性的加重造成了企业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企业自身的生物进化特性开始表现的更为突出,了解企业在发展之中的进化规律对于研究和优化企业的发展战略有很大的意义。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其在发展的过程之中被看作资本和技术等物质所构成的物理上的实体,并不具备生物学特征,整个系统通过货币的循环来生产和输出各种产品或是服务。但是,在企业的生产的经营过程之中,管理人员在企业的运行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运行之中管理人员的参与造成了企业的生物性特征。

1.企业的所有者支配着企业的活动

企业与其他人造的物体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在企业运行过程之中起着主导的地位,在企业的创建过程之中,创造者就将自己的意愿赋予了企业,因此,企业的任何活动都代表了企业的经营者自身的意志。企业经营之中的有形资产只是企业经营过程之中的工具和手段,企业在实际的运行之中实际是企业支配者的结合方式,其通过经营者的内部协调和处理来完成企业的管理,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假如企业的管理者没有达成明确的目的,那么企业在经营之中就难以生存和发展。

2.企业的开发性

开放系统由于其具有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流的能力,可以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可以获得新的能源,可以长久的运转。假如开发系统失去其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就将因为内部资源的消耗而逐渐停止运转。企业在整个经营过程之中都在和外界环境进行产品和经济效益的交换,是一个时刻进行物质交流的系统,因其开放系统的特性而具有生物特征。

3.企业的内在整体预谋能力

整体预谋能力是指有构成企业整体结构的经营管理人员共同组织决策出企业的经营策略的谋划能力,这种能力是企业未来发展和扩大的基础。企业的整体预谋能力体现在企业在经营过程之中是否可以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来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企业管理者需要在经营的过程之中根据外界的环境及其变化,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态势和发展优势有较为清晰和客观的认识,进而研究决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战略分析主要是对于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对企业的内外经营条件和经营环境进行分析,内部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架构、经营资源和企业的工作人员等方面,而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主要是包括外部的资本市场、国家政策等方面。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决定企业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之中的经营策略,并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之中,结合外部的经济环境对现有的战略策略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对该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符合当下经济社会和市场的发展需求。企业的整体预谋能力还体现在企业所具备的某些对长期目标和短期的经营利益进行取舍的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4.企业的生命周期特性

企业在经营过程之中推出的产品和服务都有其发展的周期性,其周期一般被分为介绍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介绍期是指企业将产品进行研发和改造之后,进行投产的投入市场的一系列过程。新产品作为对于旧技术的改善和更新,其使用和普及势必要经过一段时间,使人们对于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行熟悉和接受。在产品的介绍期内,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应该和开发人员进行合作,在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功能和使用进行充分的了解之后,针对用户的需求设计适当的宣传方法,以吸引用户的使用。当产品在经过介绍期的成功,被人们接受之后,新产品就进入了市场成长器。在成长期之中,公司应该注意的是对产品的维护和更新,使得产品始终具有可以吸引用户的优点。因此,在成长期内,公司对于产品的服务完善和功能改善都是很必要的,对于产品在市场上的长期生存很有必要。产品在经过介绍期的推广和成长期的完善和改造之后,产品开始进入大量生产和市场销售的阶段,并且在市场的使用率上渐渐饱和,这就是企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成熟期。在这一阶段的产品的基本功能已经趋于完善,且在市场之上,使用的用户的接受率也很高。

二、企?I的进化战略

1.企业的组织制度战略

企业的组织制度的演变是企业进化的外在表现,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进行针对组织制度的进化战略的过程之中应该注意:企业的组织结构要跟据外界的环境变化来进行变更,不存在绝对合理的组织结构,在企业的组织制度的变更进化过程之中,企业的决策人员需要对企业的组织制度发展特点和外界的经营环境进行充分的分析,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来制定企业的组织制度进化战略。

战略分析主要是对于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对企业的内外经营条件和经营环境进行分析,内部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架构、经营资源和企业的工作人员等方面,而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主要是包括外部的资本市场、国家政策等方面。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决定企业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之中的经营策略,并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之中,结合外部的经济环境对现有的战略策略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对该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符合当下经济社会和市场的发展需求。在企业的战略分析过程之中,主要使用的分析方法包括SWOT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主要是对于企业发展经营之中的优势、劣势、挑战和机遇等多方面进行列表比较之后,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可以较为清楚的分析出企业经营之中的威胁和机遇,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决定依据。在投资人的决策之中,最为常用的决策工具是SWOT分析法,该方法的分析结果会对投资方的决策的作出有着较大的影响,SWOT分析的结果是对企业内部的发展态势和市场的发展环境进行的分析,因此对于企业的发展价值的分析很有意义。

2.企?I的人才战略

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和生产的基础,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任何经营资源只有在人力资源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前提之下才能发挥作用,对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进行进化管理是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对于公司的管理随着公司经营时间的延长也变得更为熟练。在公司的经营之中,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代表着管理层对于企业的管理效率。公司的管理越好,公司内部不必要的资金周转就越少,相对的管理层的工作就更为熟练。公司的管理工作除了管理层的工作之外,公司员工的工作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公司员工的技术能力对于公司业务的进行和公司客户的忠实度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3.发展目标战略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经营目标,这种经营目标不是较为模糊的一种发展方向,是指在周边经营活动的理想情况之下,企业的最大经营成果,主要包括阶段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过程性目标一般又被称作阶段性目标,主要是指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企业的经营者所确定的发展目标。结果性目标是指企业发展的理想结果之中的企业盈利或是经营目标,要保证战略目标的可行性,就要在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之中使用会计管理工具将企业的发展过程可视化,并量化可能遇到的问题,用数据和指标反应企业的复杂化内过程可以较为直观的展示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困难,有利于企业将未来的战略目标进行可视化和具体化的建设,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企业的战略制定过程之中,战略路径的制定主要是通过企业发展规划和企业路线图的方式来进行体现,战略路径的合理设计可以提高企业在战略发展之中的执行力度,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战略路径的决定过程之中,企业一般会用路线图来对阶段性的目标和发展过程进行罗列,通过对于不同发展过程的有机链接,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在各个阶段性目标之中添加不同的发展路线,并通过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工作来对未来的发展路线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并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

第15篇

关键词:制造企业经营资金;资金运动;资金运动的内容;资金运动的表现形式;资金运动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137-02

1制造企业经营资金及其运动的内涵

从所周知,制造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所拥有或控制的一定量的现金、银行存款、原材料、以及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无形资源等财产物资。这些财产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及货币本身数额的统称,就是制造企业的经营资金。它是一个价值范畴。

制造企业经营资金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要实现价值的增值。为此,制造企业就要将其拥有或控制的经营资金不断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经过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对资金的使用和耗费,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再通过市场销售出去收回货币,实现经营资金的增值。这种企业经营资金的投入、使用耗费、销售和收回的过程,称为资金运动。制造企业经营资金随着生产活动的进行不断地运动的内容就构成了企业记账、算账、报账的主要内容。

2制造企业资金运动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2.1资金的取得和投入阶段

也称生产过程的准备阶段,或称产品生产要素的储备供应过程。这是指制造企业通过接受投资和举债等方式筹集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用的资金,并将筹集到的经营资金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等劳动工具和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制造企业经营资金取得的渠道不同,其归属权也不同。通过接受投资取得的经营资金,其归属权为投资人,故称股权资金,会计上称为所有者权益;通过举债取得的资金,其归属权为债主,故称债权资金,会计上称负债。筹集资金是制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始。制造企业筹集到的资金一般多表现为银行存款或者现金,因此,将其称为货币资金形态,其实物形态为货币资产。当制造企业将筹集到的经营资金,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等生产工具和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为生产做好准备时,其资金就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其实务形态表现为固定资产和原材料等流动资产。

例如,假设甲乙丙三人各出资三分之一注册资本人民币120万元组建ABC服装公司。公司收到每位投资人缴来的投资款40万元,共计存款120万元。这120万元资金的所有权归甲乙丙三个投资人,在会计上称其为所有者权益;假设该公司为了满足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需要,还向中国银行申请借款80万元。而这80万元的归属权为债主――中国银行所有,因此,会计上称其负债。到此时,该公司通过接受投资和借债等方式,筹集到了生产活动的启动资金200万元。因其是以银行存款或者现金状态存在的,故称其为货币资金形态。

再假设该企业将取得的资金用100万元购买布匹及辅助材料等,用50万元购买缝纫机等机器设备,为生产服装作好准备。到此时,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的50万元,形成了企业的生产工具,会计上称固定资产,而用于购买布匹等的资金形成了企业的劳动对象等流动资产,为生产储备了劳动要素。因此,企业的经营资金就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也就是说该公司筹集到的200万元钱,投入了150万元为生产服装储备设备和布匹,准备好了生产服装的条件,可以随时为服装生产提供所需的设备、材料等劳动要素,故称为供应过程。

2.2资金使用及耗费阶段

也称生产过程,这是指生产工人开动机器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出产品的过程。生产过程,不仅要生产出产品,也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活劳动的耗费过程,当然也是价值的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三要素的耗费便构成了生产费用。生产费用具体到产品对象上面便构成了该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这一阶段中,制造企业的经营资金一般要发生两次形态变化。首先,当生产工人按照产品设计要求对原材料等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其形态,但尚未完成加工过程达到设计要求时的产品,称在产品;当继续加工达到可以独立成型的产品时,称半成品;凝结在在产品和半成品上的资金,称生产资金。当生产工人对在产品、半成品再进一步加工达到设计要求,并验收入库后,称产成品。凝结在产成品上的资金,称成品资金。

假如ABC公司将购买的100万元布料,按照预先设计的服装样式由服装生产工人对其进行裁剪成8000套服装的配件,然后再进行缝制,在未形成完工的成品衣服之前的服装称为在产品;该企业为生产这8000套服装所垫付布料价值100万元与生产过程中支付给生产工人的工资(假设为20万元)和缝纫机的磨损价值(假设为1万元)等共计121万元便构成了这批未完工服装的生产成本,会计上将这种形态的资金称为生产资金。

假设当缝纫工人对这批服装进一步加工,再支付生产工人工资20万元,服装达到设计要求,并验收入库后,会计上称这时的服装为产成品。到此时,公司为生产这批服装共垫付了资金141万元,这就是这批服装的生产总成本,并将这种形态的资金称为成品资金。

2.3资金的收回和退出阶段

也称产品的销售和分配过程。这是指企业将完工入库的产品通过市场卖出去收回货币,并按照国家的财务政策进行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企业卖出产品,取得产品销售收入后,其经营资金又从成品资金形态回到货币资金形态。

制造企业取得产品销售收入后,首先要进行初次分配。在初次分配中首先要补偿在生产过程中垫付的资本,如产品销售成本、期间费用等;其次要向国家尽纳税义务,形成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当完成这些补偿后的剩余才形成产品销售利润。

产品销售利润是制造企业利润总额的主要组成内容,在制造企业没有其他业务利润的情况下,它就是制造企业的利润总额。

制造企业的利润总额形成后还要继续按照国家的税收政策,计算缴纳所得税额,形成所得税费用。当制造企业的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才形成企业的净利润额。最后,再按照国家现行的分配政策对净利润进行再次分配,形成应付股利、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通过上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后,形成的应缴税费、应付股利等负债随着支付行为的发生,企业的经营资金就退出企业了;而从收入中收回的垫付资金(即生产成本和有关费用)和提取的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将参与企业的下一资金循环周转。

比如,ABC公司将生产出来的8000套服装,假设根据市场行情以每套400元的价格全部出售,取得产品销售收入320万元。同时,随着销售的实现,这批服装的生产成本141万元便转化为产品销售成本,再假设同期还发生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10万元,计交销售税金及附加20万元,则该企业的销售利润就为149万(320万―141万―10万―20万)元。在没有其他业务利润的情况下,这便是该企业的利润总额。

当该公司按照规定的所得税率计交的所得税为37.25万(149万×25%)元后,则企业的净利润就为111.75万(149万-37.25万)元。

对111.75万元净利润,再按照政策规定的比例(10%)提取盈余公积11.175万元,经股东大会决议向投资人分配利润60万元,则未分配利润就为40.575万(111.75万-11.175万-60万)元。

经过上述分配后,该公司向国家缴纳的所得税37.25万元和向投资人分配的利润60万元以及销售税金及附加20万元,共计117.25万元随着支付行为发生将退出企业的下一个资金循环;而收回的成本费用151万元(141万+10万)和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及未分配利润51.175万(11.175万+40万)元,共计202.175万元将参与企业的下一资金循环,并与上一循环中留存固定资金49万元一起从事下一循环的生产经营活动。到此时,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下一生产过程循环周转的总资金是251.175万(202.175万+49万)元,与上一循环周转的生产过程相比,规模扩大了51.175万(251.175万-200万)元。这就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

ABC公司的资金循环周转内容可用下列简图说明:

从上图可以看出:制造企业的经营资金通过供应、生产、销售三个过程,经过资金的取得和投入、资金的使用和耗费、资金的收入和退出三个阶段,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依次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继而资金周而复始,往复无穷地循环构成资金周转。

资金周转从表面看是资金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但其实质是开始的货币资金与结束时的货币资金在量上的变化。

比如ABC公司循环开始的货币资金是200万元,最后收回的货币是320万元,比开始时的货币增加了120万元,这就是资金周转的实质。企业资金每循环周转一次,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一般就扩大一次,社会财富就增加一份,人类社会就前进一分。在资金循环周转过程中表现出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

3制造企业资金循环周转的特点

3.1制造企业经营资金运动表现出两种属性,即静态属性和动态属性

资金运动在相对静止状态下,表现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要素;资金运动在显著变动状态下,表现出收入、费用和利润三大要素。制造企业资金周转及其表现形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2制造企业经营资金在运动过程中体现了并存性、继起性、补偿性和增值性等特点

资金运动并存性,是指资金在循环周转过程中,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等五种形态同时并存;资金运动继起性是指资金在循环周转过程是顺序地从前一种形态转化为后一种形态,它们的位置不能互换。资金的并存运动是继起运动的条件,继起运动的结果又形成了并存运动,相互联动完成经营资金运动全过程。资金在运动过程中还具有补偿性。这是指资金在循环周转过程中消耗的数额必须在取得的经营收入中获得补偿,否则企业生产就无法进行下去;同时资金运动也是增值的过程。就是说所获得的经营收入,除补偿耗费掉的资金数额外,还应有多余,否则企业就无法发展,社会就无法进步。总之,企业资金运动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在耗费上补偿,在价值上增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