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审计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审计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审计基本理论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审计基本理论知识

第1篇

一、现有关于独立审计本质讨论的局限性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于独立审计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1,查账论:认为“审”就是检查,“计”就是核算,审计就是对会计账簿、凭证和报表的检查与稽核;2,经济控制论:认为独立审计是用来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社会控制机制;3,论:认为独立审计本质在于降低企业成本,促进股东利益和经理人利益最大化;4,信息论:认为独立审计的本质在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公允度与可信性,以利于改进决策效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5,保险论:认为独立审计是减轻投资者风险压力的一种保险行为。

综观上述论断我们不难发现:现有有关审计本质的讨论混淆了独立审计的本质与职能,并且很难突出独立审计的独立性与权责对应等特点。而在审计委托关系中,如果无视委托人与人双方地位的平等性与权利责任的匹配性,势必将影响审计活动的效率性和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另外,如果仅追求独立审计的工具主义,那么“合乎目的的理性”并不必定带来“合乎价值的理性”。然而,一旦考虑到平等、自由、权责对应以及“合乎目的的理性”和“合乎价值的理性”的统一,我们不得不涉及到契约这个概念(冯均科,2004)。

二、独立审计的契约本质

从世界独立审计的发展历史来看,独立审计产生的产权基础是基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的委托关系下所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经营者在经营管理受托财产时,需要定期编制相应的财务报表向所有者报告经营情况和资产的使用以及保值增值情况以解脱受托责任。但问题是。在非“鲁宾逊”的现实世界中,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委托契约是不完备的,而签约人又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因此,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就不可避免。为此。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来限制、减少和杜绝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以确保企业契约的正常运行,这就催生了独立审计的产生。为杜绝经营者在会计报表中说谎来谋取会计信息租金,财产所有人要求对经营者是否出色地完成受托经济责任进行鉴证,而经营者为解脱受托经济责任和取信于委托人也同样需要通过合理的契约安排来向财产所有人(所有者)表示自己的勤勉尽责,这种受托责任的解除是建立在独立审计基础之上。因此说,独立审计是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契约安排,它随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随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独立审计因契约而产生,因契约而发展(冯均科,2004)。

同时,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现代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以及产权交易的结果。生产要素所有者通过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管理技能等)之间的合作来创造与分享组织租金。通常来讲,企业契约规定。缔约各方一方面要向企业这一组织贡献资源(资本、技能或信息),另一方面分享相应的投资回报。具体来讲,投资者投入权益资本以赚取红利、股票差价和分享剩余收益,债权人投入债权资本获取利息,经理人投入经营管理技能获取薪酬与福利,审计师则受企业所有者委托向企业投入审计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本)对经营者所出具的会计报表进行鉴证和查错防弊来收取审计费用。独立审计通过监督企业契约网中的其他契约是否得到了良好的缔结与执行而耦合于企业契约网络之中。

由此可以认为,独立审计既可以视作是企业内部契约网中的一项子契约,又可以视作是所有者和经营者达成的一项外部契约安排。独立审计的产生是经营者与所有者合作博弈的产物。

三、独立审计契约的特点

(一)审计师的独立性

我们知道,契约是交易双方在地位平等、意志自由的前提下各方同时为改进自己的经济状况(至少理性预期)而在交易过程中确立的一种权利流转关系,其必须具备自由合意、平等互利的特点。审计契约也具备这一特点。审计契约的自由平等性直接决定了审计师在缔结与履行审计契约时必须是独立、客观与公正的。独立性更是被珍视为独立审计的灵魂与基石。丧失独立、客观与公正立场的审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对于投资者、信贷者以及监管者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契约的自由合意、平等互利直接决定了审计师在与审计委托人签订审计契约时,双方意思表示要自由,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契约是无效的。而以购买清洁审计意见、支付暗佣和回扣等为条件而签订的审计契约也是不合法的。另外,审计师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对人受托经济责任进行鉴证、监督和评价,表面看来是代表委托人利益的,而从实质上看审计只有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被委托和方所共同接受,才有可能对契约的形成、履行与不断完善起到独立控制和保障的作用。因此说,审计师的独立性是独立审计契约本质的根本要求,保持审计师的独立性对于切实发挥审计的功能至关重要。

(二)独立审计的权责观

审计委托人与审计师一旦签订审计契约,便产生了一系列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审计委托人、审计人与被审计人的“作为”与“不作为”均须遵循一定的权责规则。独立审计契约的权责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委托人的权责。主要指审计委托人有选择审计师人选的决定权,对审计结果享有知情权,当使用虚假报告遭受损失时有权要求审计师给予赔偿。审计委托人主要义务是为审计师的服务支付审计费用。2,被审计人的权责。主要指被审计人要求审计师向审计委托人如实报告审计结果以解脱受托责任‘,但其负有以下会计责任;建立和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保护本单位的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提交审计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3,审计师的权责。审计师的权利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受审计委托人的委托对被审计人具有审计权以及审计收费权,其责任主要表现在承揽审计业务、缔结审计契约、开展审计活动等过程中。比如在承揽审计业务时,不得以牺牲审计质量为代价进行低价揽客;缔结审计契约时要如实报告自己的职业能力;履行审计契约时,应当恪守审计契约中的约定,开展审计活动中,要遵守职业道德,按时按质完成审计业务,保守审计客户的商业秘密等。如果审计师在履约过程中失职或不当则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还要给予相应的民事赔偿。

四、独立审计契约的职能

在复杂的企业契约网络中,企业契约当事人经济目标的差异性会导致严重的问题,从而会导致巨额的成本,具体包括监测费用、履约费用以及剩余损失。成本的存在不仅会损害企业契约的效率性,而且不利于企业契约结构保持稳定。著名会计学者瓦茨和齐墨尔曼认为,契约将不会减少(利益)冲突的成本(成本),除非签约各方能够确定契约是否被违反(瓦茨、齐默尔曼,1999)。减少契约摩擦从而降低成本的方法通常有两种:1,在所签订的各种契约中(比如管理者报酬契约、债权契约、税收契约等)引入会计指标来减少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引起的契约激励冲突;2对企业契约当事人的缔约、履约诸行为进行监督。在审计契约尚未植入企业契约之前,这种鉴证、评价与监督活动往往由企业契约当事人承担,但是,随着企业契约的复杂化与专业分工的细化,出于节约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的考虑,企业契约当事人通过出钱(审计公费)购买审计服务,让深谙会计知识的审计师以审计契约的形式耦合到企业契约中来,通过鉴证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和揭弊查错来减少契约摩擦从而降低成本。独立审计契约职能通常通过以下四种活动展开:对构成企业投资合作秩序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鉴定与评估:对契约要求的会计数据的公允度进行验证;对企业契约机制运行中的各种违约行为进行有效的辨识与控制;对企业的利益分配过程进行动态的监控(雷光勇,2003),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契约摩擦、降低成本。

第2篇

审计取证方法按其取证顺序与记账程序的关系可分为顺查法和逆查法。

1.顺查法

顺查法指审计的取证顺序与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资料形成过程相一致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下,审计人员应首先检查原始凭证——核对记账凭证——核对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与财务报表相核对。

优点:审计过程全面细致,一般说来不容易遗漏错弊事项,因此,审计质量较高;同时由于方法简单,所以易于掌 握。

缺点:事无巨细,不突出重点,机械繁杂,工作量大,不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适用于业务规模较小、会计资料较少、存在问题较多的被审计单位。

2.逆查法

逆查法是指审计取证的顺序与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资料形成过程相反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下,审计人员应首先分析检查财务报表——追查至相关的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核对记账凭证——核对原始凭证.

优点:可从被审计事项的总体上把握重点,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主攻方向,目的性、针对性比较强;由于突出重点,因而可以节省人力和时间,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缺点:由于运用逆查法一般不要求对被审计事项进行全面的详细审查,因此可能遗漏重要错弊事项。此外,在技术上逆查法比顺查法要复杂,掌握起来难度比较大。

适用于业务规模较大,内部控制系统比较健全,管理基础较好的被审计单位。

例题:(2004)逆查法能够实现的审计具体目标是完整性。而顺查法能够实现的审计具体目标是真实性。

答案:×

二.掌握详查法和抽查法

审计取证方法按照审查经济业务和会计资料的范围大小可分为详查法和抽查法。

1.详查法

详查法是指对被审计的某类经济业务和会计资料的全部内容毫无遗漏地进行全面详细审查的方法。

优点:可以有效地查出会计资料中存在的各种差错,不易出现遗漏,一般能够收集到说明被审计事项的完整证据,使审计质量有可靠的保证。

缺点:因为要审查全部账表凭证,因而必须安排足够的人员和时间才能完成审计任务,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审计成本相对较高。

适用于经济业务比较简单的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比较混乱的被审计单位,以及可能存在重大违反财经法纪行为的被审计单位,可考虑采用详查法。

2.抽查法

抽查法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部分经济业务和会计资料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推断总体状况的方法。

根据确定样本数量和以样本推断总体所依据的方法不同,抽查法可以分为统计抽样法和非统计抽样法(详见第十章)。

抽查法不同于局部审计。

优点:抽查法能使审计人员从单调、复杂的工作中摆脱出来,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省审计资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3篇

首先,这部著作的历史意义和当代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在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中叶,欧洲思想界中空想社会主义、西方古典经济学等争相斗艳,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一时间沸沸腾腾,成为当时思想界最为重大和值得关注的问题。然而,虽然各个学派思潮涌动,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唯独马克思的《资本论》科学的阐述了资本主义做为阶级社会最发达阶段会向无产阶级社会过渡这一规律。《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这部著作一度被称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圣经”,任何一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各地的工人阶级它让工人们明白了剥削制度的本质,指导了工人运动。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意义,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资本论》在德国畅销,充分说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对全球的借鉴意义。我们运用资本论的经济观点的时候,我们要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其次,《资本论》的特色是什么?

该书最大特色就在于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论述方法。《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其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再次,如何理解《资本论》的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在今天,《资本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何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如何运用?

在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显现的今天,《资本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所作的预见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结合新形势,深化《资本论》研究,与时俱进的应用经济学理论。《资本论》虽然没有专门论述社会主义经济的篇章,但是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与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对比时,对未来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和论述,提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实行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等重要思想。马克思的这些思想阐明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方向,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成为了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南。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已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等科学理论,已经通过革命与建设实践而变为现实。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又是结合我国实际的发展,是一脉相承中的创新。《资本论》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教条,《资本论》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