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课中的地图教学范文

初中地理课中的地图教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地理课中的地图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地理课中的地图教学

第1篇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读图能力地图是地理课堂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道具,读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地理学习的一种能力,教师对地理知识的语言描述是不可能代替地图教学的作用的。作为一线的地理教师一般来说都会通过地图进行地理教学,然而部分教师在地图教学中方式较为简单,采取放羊式的让学生识记的手段。这样一来,地图教学在地理课堂上的功用就难以显现,学生对识图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地图,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与读图的基本常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读图才会有针对性,读图能力才会有所提升。

一、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地图是空间地理信息的一种形象展示,在地图中有很多的“地图语言”,这些地图语言是读图的第一步,只有认识了这些语言我们才能读懂地图。比如在地图中,方向、比例尺、图例、标注以及经纬网等基本的地图语言使我们必须要牢牢掌握的,教师在地图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打好基本功。除了这些基本的地图语言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示意图的基本知识。比如,气温、降水量等的柱状图、直线图、曲线图,地形的剖面图以及一些地理空间的分布图,等等。这些在地理课教学中也是比较常见的,这些示意图的语言也是十分丰富的。

在让学生掌握读图的基本语言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让他们在拿到一幅地图或者一张示意图的时候,知道从哪里入手,这样就避免了读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读图一般来说要按照地图的内容来进行,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读图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图过程中注意规律的总结,什么样的地图应该重点注意什么。比如,我们在看一张地形或者是降水量的分布图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注意地形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同的地理空间里会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在看世界人口分布增长的示意图的时候,我们就要既要注意人口在空间上的不同,也要注意人口在时间上的变化。

二、引导学生进行动手绘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

地理学习更多是依靠空间形象思维,读图也是空间形象思维的一种延伸,但是仅仅通过读图,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将知识牢记。读图的目的不是简单的会识图,而是让学生在脑海里能够留下一个空间印象,等到用到相关知识的时候,能够从脑海里随意的调取。因此在读图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动手绘图,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检验学生看图的效果和强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记忆。教师可以让学生绘画简易地图,或者教师将事先绘制好的简易的地图,让学生进行空白填空;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地理填充图册进行练习。

学生在进行动手绘制简易地图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要让学生知道绘制地图并不是把地图绘制的惟妙惟肖,十分逼真,而是用笔勾勒出基本的轮廓,并能够知道一些重要地理信息的方位即可。在初中地理课中,我们学习的空间分布图是比较多的,比如各大洲、大洋、国家、地区以及山脉河流等。学生只要能够绘制出他们的方位,大体的轮廓,山脉河流的走向以及所处的经纬度就达到目的了。比如,在学习湘教版《中国的河流》绘制黄河的地图轮廓时,学生必须要明确黄河的“几”字形走向,并且要注明黄河的发源地,经过的省份,经过的平原、高原,经过的重点城市以及从哪里入海等信息。

三、挖掘地图中的深层信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时候,仅仅满足于对地图信息的辨认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对这些基本的信息进行整合,进行思考,这样学生才能从地图中获得更为有价值的信息。在考试的时候,题目的设定除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外,有一部分体现能力的题目,也都是通过挖掘地图的信息而设定的,因此在平时读图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挖掘深层次的内容。比如,在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本介绍和地图册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是什么以及我国降水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这些都是基本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或者相互交流很容易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形成这种气候和降水规律的原因。这种探究原因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册中地球五带的分布图,中国的地形特点等来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

在读图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地理课中,一些表面的地理现象都是有一定的地理原因的,而这种原因需要学生深挖地理信息进行得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联想能力对于学生学习地理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在读图时要注意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相会融合,从而正确认识地理现象。

总之,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题中之义,也是提高学生地理分析能力以及空间感性认识能力的必要手段。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技巧,才能够进行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地理概念才会不再抽象,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会更加牢固。教师要将读图教学贯穿于教学之中,在地理知识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读图能力的提高中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第2篇

1 结合乡土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乡土事物便具有这个优势,乡土事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也更加熟悉,因此通过乡土地理事物教学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地理感性知识,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所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在“海陆变迁”一节中。在讲到海陆是如何变迁时。笔者就以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作为事例进行教学,这些海底古森林遗迹就在离我们学校不到500米的深沪湾海滩上,同学们都见过,倍感亲切。这样经常地把乡土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

2 用乡土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学生掌握好读图识图的能力对他们将来能否自主学习地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地图也是中考的重要门槛,近年来泉州中考地理科试卷中各种类型地图总数均达到20张以上。因此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最熟悉的乡土地图做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掌握方法,并加以推广,对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平时笔者要求学生观看《泉州天气预报》、《泉州新闻》等节目,加上学生平时也有的走亲访友、耳濡目染,他们对泉州的县市已经有一定了解。这样到了教《泉州政区图》这课时,复印一些空白的泉州地图让学生填充,老师只需调动学生的地理联想力,把他所知道的事物应用到我们所学知识点上,学生很快地就能填好。

3 利用乡土材料,唤起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乡土地理材料,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用来做事实例证时,往往比普通的文本材料更有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学生自己身边生动实在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对家乡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提供一些有趣的家乡材料,让学生深思细想。可以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鼓舞学生树立建设美好家乡的豪情壮志。如介绍泉州“充满活力的侨乡经济”,说到泉州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具体数据或事例,如:泉州市现辖7个县(市)均跨入福建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晋江、南安、惠安、石狮和安溪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等。尤其是介绍到晋江连续几年排在全国“百强县”前列时,学生异常激动,以家乡为荣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再比如,学生对家乡改革开放前、后的各种变化都抱一种强烈的认知欲望,教师可以利用这点,用事实对学生进行乡情的教育。引导学生向父母等老一辈了解几十年前的饮食服装、居住环境、家用电器以及交通工具状况,对比现在的生活。通过这种活动,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家乡的巨变,激发热爱家乡、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情感,把乡情教育寓于国情教育之中。

4 结合乡土实践,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内容丰富,与乡土地理教学有关的实践内容就有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引导学生去完成《泉州地理》教材中设计的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等实践内容,指导学生观察本地的土地、植被、环境、工农业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并形成照片、调查报告、乡土地理小论文等实践成果,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通过乡土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周边环境,主动与客观世界对话,让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能逐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5 结合乡土事实,感触人地关系

结合人地关系理论,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特征,而且要使学生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全球意识和环境价值观念,提高适应、保护和改造环境的自觉性和能力。学生理解人地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知道周围所存在或事或物。如在介绍泉州的自然资源时,向学生介绍泉州曾经是水乡地区,湖泊河流较多,改革开放前河里鱼虾成群,河水清澈见底。但近十年来,由于人类在生活、生产中的不合理利用,从工厂排放的大量废水,农民施放的农药随雨水流到河涌里,导致河里鱼虾几近绝迹,水质变浊,居民饮用的水源受到严重的污染,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威胁。并且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大量的湖泊被填埋,换成了民宅或工厂。在个别乡镇,更是出现了水荒。我校所在村庄安装自来水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村里漂染厂造成的水污染太严重,导致井水无法饮用。这些都是人地关系不协调发展的后果。通过乡土事实教育,学生惊讶不已,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的环境已经遭到如此严重破坏,环保意识自然而生,此时教师加以引导,便能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6 结语

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是可尝试的。正确认识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灵活运用乡土材料来进行教学,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手段。而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好坏,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也须不断去搜索各方面的乡土地理资料,经常研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以便及时获得乡土地理教学的最新资料,从而应用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地理[M].第9版.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地理 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学中经常运用地图,可以加强地理课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对于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巩固记忆、培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地图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七年级学生还很小,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耐心细致、有步骤地都会学生阅读地图。

首先,看图的标题。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新教材突出了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图片大量增加,分散到各章节中,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地图,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其次,看地图图例,地图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填注地图时,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张冠李戴的笑话。最后,看地图内容。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

例如我在讲东南亚一节时,引导学生看《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时,首先告诉学生这是一张地形图,通过学习我们要了解掌握的是中南半岛地形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并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先看分层设色地形图图例,了解不同的颜色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说出中南半岛各地区的不同海拔高度及范围,并回答我提出问题。学生们非常热情地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很顺利地总结得出北高南低的地势导致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并根据河流上、下游的相对高度推断出上游水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河谷展宽,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二、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方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地理课以前,学生对地图有一些认识和了解,对地图很好奇,如不加以引导很快就消失了。老师要引导他们,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老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同学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甘肃省在中国的什么位置。有时结合时事提出问题。在讲地图时我注意先让同学们利用已有的读图知识讨论如何看地图,同学们发言很积极,各抒己见。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注意让其区分地图和一般的图画有何不同,适时提出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三个基本要素的问题。并逐一认真讲解,打好基础。然后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同学们从兰州乘火车去北京旅游可以走哪些路线,经过哪些省,大概有多远;去桂林旅游向什么方向走,沿途经过哪些大山和大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地图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巩固了地图三要素的知识。此外,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观察山川地貌取得感性认识,促使学生把地理事物和地图描述联系起来。使同学们感到地图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有用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把地理知识和地图结合起来,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没有成功感的兴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三、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