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信息化的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确立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企业核心价值观必须服从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企业核心价值观又是企业文化体系的“中枢”和“精髓”。因此,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石而构建的企业文化,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南京港集团把“讲忠诚,讲敬业,讲协作,讲诚信,讲责任”定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公约,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充分彰显水运企业个性
交通企业不同于工业企业,在交通企业里,水运企业又不同于公路运输企业。水运企业依水而生,依水而兴,除含有交通企业所拥有的特性外,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服务于企业发展,水运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会独树一帜,有时还会“水珠四溅”。由于南京长江大桥净空限制和航道影响,南京港是万吨级海轮进入长江的最后一个港口,成为“江海门户”。他们认为,南京港的生存发展,南京港人的精神追求,都与长江和大海有着不解之缘。物质方面,长江是南京港生存的依凭。从“江道万里,通涉五洲,朝贡商旅之所往来”的三国通海港口,至元、明代官运、商运的中心港及郑和下西洋的基地港;从1899 年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到建国后建成国内最大的内河港口和长江中下游水陆联运、江海中转的枢纽港,南京港的事业源于长江,依长江而不断发展壮大。大海是南京港发展和奋斗的目标。对外开放,让南京港走向大海,内连腹地,外接五洲;而12.5 米深水航道通达南京,使南京港成为真正的深水港,标志着南京港将迎来崭新的“大海时代”。精神方面,长江,奔流不息,执着奋进;大海,雄浑开阔,气势磅礴。南京港人的事业起源于长江,撷长江之灵气,拥历史之隽永;南京港人希冀的未来在大海,拥大海之胸襟,承大海之豪迈。长江和大海是南京港人精神气质的绝佳注释。据此,南京港集团把“江海”定为企业的文化图腾,依此展开,集团的使命是“承启东西物流,集疏江海文明 ”;集团的愿景是“ 长江魅力港口,员工幸福家园 ”;集团的企业精神是 “卓越长江,共赢大海”。有了水味,南京港集团的核心理念大气磅礴,催人奋进。“水味”,让水运企业有别于其它企业,构成了水运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起帆精神”、“振超精神”就是上海港、青岛港成功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晶。
充分体现共赢的理念
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强大的技术消化能力、强劲的市场开发能力、局部改善和调整生产关系的能力,激励员工齐心协力为实现企业目标努力奋斗。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共同努力,需要用共赢的理念凝聚员工,新时期的水运企业文化越来越注重“共赢”,提倡员工与企业共赢,企业与客户共赢,以企业的价值观统一员工意志,进而影响客户的利益观。南京港集团的人才理念是“以业聚才,成就员工”;经营理念是“成就客户目标,创造共同价值”;而企业精神“卓越长江,共赢大海”,其后半句更是表达了南京港人将不断追求各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实现,努力与各利益相关方同心同向,共享共荣。
充分表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处在社会大环境中,作为社会主义亚文化的企业文化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不同时期的企业文化具有不同时期的精神特质。过去,企业文化理念词条出现较多的是:忠诚,友善,勤奋,进取;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团结,拼搏,自强,争先;奋发,求是,诚信,先行。企业文化既要继承,更要发展,在传承中赋予新的内涵。假如我们对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等一些理念的表述和理解仍然停留在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水平上,则会让人贻笑大方。新时期水运企业的企业文化不仅饱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体现了与时俱进,出现较多的元素有“开放创新”、“团队协作”、“绿色共赢”等。南京港集团则把“开放创新卓越共赢”确立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体系本身的系统性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特征 企业
2011年2月23日,财政部副部长、中注协行业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军在中注协行业信息化委员会上指出,信息化已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实力和经济是否发达的新标准,是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推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
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信息化中重要的一类,它不仅可以进行会计核算,还可以用作财务监督、财务预测和财务分析,为形成真实、完整的其他经济信息奠定坚实的基础,使财务管理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让信息传递更快捷、开放、灵活。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作为社会发展提供主动力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更是势在必行。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的流程如图1所示。财务部门所从事的工作只是把手工会计转变成由计算机会计,利用相关财务软件对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进行简便处理,本质上与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无差别,远不及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化,不能满足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所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仍需不断完善。下面将总结出会计信息化在发展进程中需要满足的特征,企业财务部门可将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改变以往会计工作中信息不集中、闲置等问题,加强与各部门间的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1.财务信息多元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非财务信息与决策更加紧密,企业在做财务管理预测时,需要全面掌握企业的情况。会计信息只能反映出部分财务状况,虽然财务信息在决策中占首要地位,但并非是惟一指标。企业不仅仅需要了解其经济实力,也需要诸如软硬件实力、职工素质、科研实力等表现企业竞争力等指标来代表一所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加入效用价值、无形资产评估、时间价值等形式,衡量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非财务信息,将财务信息向多元化信息转变,以全面反映整个企业的状况。
2.财务目标针对性
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是对预算管理、拨款管理、工资管理、科研费用管理等经济业务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综合性信息,具有简单、概括的特点。但是其综合性却无法体现个别重要的经济业务或交易,而且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不同人士对信息的需求不同。因此,企业各部门在保证会计指标的口径一致,处理方法一致的情况下,应对不同信息使用者和特殊核算业务针对性的提供会计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有效性。
3.财务机制创新性
当前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的建立和发展,虽然达到了取代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但是并未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创新和改进,距离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创新财务机制,才能避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混乱,出现例如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之外的情形。
企业财务信息编码规范化是企业已实现的创新机制之一。信息编码规范化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及财务数据一次性地输入网络财务系统,不仅减少了数据的输入量,避免多次输入出错,而且对实现信息的分析和共享都有积极的作用。
4.财务人才复合性
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复合型会计人才来实践会计信息的传递与处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活动要求会计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应具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避免发生因缺乏系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而出现的数据丢失等现象。另外还需大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企业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分析评价方法,将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到审计工作中,从过去的查错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逐步实现会计信息化审计、网络技术审计,为高层管理人员提出有用的建议或评价,使企业审计向更高层次发展。
5.财务措施安全性
财务信息的安全性是财务系统的保障,关系着企业财务系统的发展。财务信息的安全首先要在总体规划上制定完善的制度,建立网络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安全认证机制,达到信息规模化,其次必须运用网络技术健全对电脑病毒、黑客等技术的防范,建立多层防御体系,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目前企业已建立起账务处理系统、业务收费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财务管理系统,还需要重点加强各管理系统之间的控制,建立网络访问权限,实行分级授权管理机制,建立资料备份机制。
二、结束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推进与发展,至今为止,虽然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已迈入全新的快车道,但这仅仅是从手工到计算机的阶段性过渡。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企业需顺应时代客观环境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的财务软件技术,再不断的完善,逐步迈向成熟在管理工作中创新思路,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富有特色,企业的建设发展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王军.给力行业信息化 促进行业跨越式发展.[OL].中国会计协会.2011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特征 企业
2011年2月23日,财政部副部长、中注协行业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军在中注协行业信息化委员会上指出,信息化已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实力和经济是否发达的新标准,是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推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
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信息化中重要的一类,它不仅可以进行会计核算,还可以用作财务监督、财务预测和财务分析,为形成真实、完整的其他经济信息奠定坚实的基础,使财务管理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让信息传递更快捷、开放、灵活。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作为社会发展提供主动力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更是势在必行。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的流程如图1所示。财务部门所从事的工作只是把手工会计转变成由计算机会计,利用相关财务软件对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进行简便处理,本质上与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无差别,远不及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化,不能满足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所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仍需不断完善。下面将总结出会计信息化在发展进程中需要满足的特征,企业财务部门可将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改变以往会计工作中信息不集中、闲置等问题,加强与各部门间的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1.财务信息多元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非财务信息与决策更加紧密,企业在做财务管理预测时,需要全面掌握企业的情况。会计信息只能反映出部分财务状况,虽然财务信息在决策中占首要地位,但并非是惟一指标。企业不仅仅需要了解其经济实力,也需要诸如软硬件实力、职工素质、科研实力等表现企业竞争力等指标来代表一所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加入效用价值、无形资产评估、时间价值等形式,衡量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非财务信息,将财务信息向多元化信息转变,以全面反映整个企业的状况。
2.财务目标针对性
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是对预算管理、拨款管理、工资管理、科研费用管理等经济业务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综合性信息,具有简单、概括的特点。但是其综合性却无法体现个别重要的经济业务或交易,而且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不同人士对信息的需求不同。因此,企业各部门在保证会计指标的口径一致,处理方法一致的情况下,应对不同信息使用者和特殊核算业务针对性的提供会计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有效性。
3.财务机制创新性
当前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的建立和发展,虽然达到了取代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但是并未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创新和改进,距离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创新财务机制,才能避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混乱,出现例如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之外的情形。
企业财务信息编码规范化是企业已实现的创新机制之一。信息编码规范化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及财务数据一次性地输入网络财务系统,不仅减少了数据的输入量,避免多次输入出错,而且对实现信息的分析和共享都有积极的作用。
4.财务人才复合性
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复合型会计人才来实践会计信息的传递与处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活动要求会计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应具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避免发生因缺乏系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而出现的数据丢失等现象。另外还需大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企业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分析评价方法,将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到审计工作中,从过去的查错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逐步实现会计信息化审计、网络技术审计,为高层管理人员提出有用的建议或评价,使企业审计向更高层次发展。
5.财务措施安全性
财务信息的安全性是财务系统的保障,关系着企业财务系统的发展。财务信息的安全首先要在总体规划上制定完善的制度,建立网络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安全认证机制,达到信息规模化,其次必须运用网络技术健全对电脑病毒、黑客等技术的防范,建立多层防御体系,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目前企业已建立起账务处理系统、业务收费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财务管理系统,还需要重点加强各管理系统之间的控制,建立网络访问权限,实行分级授权管理机制,建立资料备份机制。
[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 综述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正逐渐由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就必须推进企业信息化。本文回顾了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文献,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企业信息化评价及企业信息化风险等内容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国内外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有诺兰(Nolan)水平理论。1973年,Nolan水平理论立足于美国企业的调查数据,将企业IT应用划分为4个水平:引入、传播、控制和集成[1]。1984年, Nolan提出了描述组织IT吸收过程的扩展IT水平理论[2]。
(二)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研究
R.Sabherwal采用5个指标衡量IT的成熟度[3]。Reich B H,I Benbasat提出了测度IT成熟度的9个指标工具[4]。Yash P Gupta, Jahangir Karimi将IT在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方面的职能,作为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成熟情况的衡量指标,建立了含有20个问题的指标体系[5]。
(三)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Barbara Farbey提出信息系统收益来源于5个方面,分别是战略收益、管理收益、操作效率与有效性收益、功能收益和支持收益[6]。Carol Saunders鉴别出信息系统绩效的重要影响维[7]。Theophanis Stratopoulos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8]。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研究,我国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国内学者借鉴诺兰阶段模型中的阶段概念和衡量指标,如马芝蓓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9]。郭讯华博士对中国企业网络时代总体信息化进程进行阶段分析。
(二)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
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构建,另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2年出台《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方案》,该套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倪明 等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基于部门间资源分配的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模型。司林胜 等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三) 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研究
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分析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防范两个方面。关于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巫江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战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来自软件开发商的风险和来自企业员工的风险3个方面。王黎虹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企业文化风险、信息人才资源规划风险、学习借鉴能力的风险、企业组织结构风险、制度风险、人员培训风险、企业领导的认知风险、基础管理风险等方面。彭建华对ERP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ER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陈亮、王燕提出,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风险防范措施为:认真做好情报搜集工作及选择软件开发商、积极加强政府工作职能、健全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ERP 个性化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中小企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在近几年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约占60%。同时,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专家黄光绍等对企业信息化内涵有一系列系统的定义,其中包括了总述、形态特征、过程特征、阶段特征、效益隐性特征及基本框架等。他们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企业运行和资源利用、特别是信息资源深入广泛利用的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过程。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中小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内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水平,对外要迎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信息技术为它们提供了最好的解决途径。但是,由于受到管理观念、经营能力和条件,以及员工素质的限制,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购买能力有限、技术产品辩识水平较低、使用环境较差,即使在一些较为重视信息化工作的企业中,计算机还只是更多地停留在充当打字机或电子账本的低水平,不仅没有实现内部的网络互连,而且在业务过程中也很少直接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根据有关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一直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信息化的应用更是得不到普及。
自2000年以来,中小企业信息化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然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情况并不令人乐观。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比较已经达到了60%以上,但许多行业信息化的成功率不到10%,作为企业信息化最核心的ERP系统,已实现的企业仅为2.9%,强烈的反差说明中小企业信息化形势严峻。而且,还有近一半的企业没有配备计算机。即使在一些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好的企业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从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特征
中小企业所固有的特征,使得他们实施信息化有利有弊。不利的方面主要表现在管理技术落后,观念陈旧,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信息化人才缺乏,企业人员素质偏低,信息化整体基础建设薄弱等。
但是,中小企业也有大企业所不具有的优势。他们组织结构扁平,层次清晰,领导一声到底,令行禁止。这一点,正是信息化成功的最基本保证。况且,中小型企业的现有信息化水平一般都很低,实施信息化极易收到明显成效。为此,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在面临困惑的同时,又具有广阔的前景。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不必强求个性化
随着我国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中小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市场和大企业供应链中。中小企业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大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需要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急需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ERP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优化配置企业内外资源,有效管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是中小企业改善管理的首要选择。
1.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个性化的弊端分析
企业实施ERP的目的,在于对原有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的改善与重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企业现有的管理、流程上的弊端。中小企业由于利润空间已经被压缩得越来越薄,更需要通过ERP的实施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效率。
企业实施ERP事实上正是提出了对管理的科学性的要求。而科学本身是可规范化、标准化的东西。企业的管理者过分强调自以为正确的错误观点,迫使企业做不必要的个性化修正。盲目对企业ERP进行修改与定制,过于强调个性化不仅会导致ERP实施成本的加大,延长实施时间,而且企业业务在变化,定制化的个性部分未必会一直使用。而且定制化的模块无法进行及时的升级、维护成本高。
中小企业比不得大企业,大企业说完自己的需要,软件企业照做就是了,价格不是很大的问题。而对于中小企业,正好相反,价格是考虑的头号因素。
2.中小企业信息化不必强求个性化
事实上,ERP项目实施方法中包含全面的项目管理和质量保证的过程,每一步骤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并且由经过培训的业务咨询专家应用到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个性需求仅仅只占10%,50%的需求为企业共性需求,40%需求为行业共性需求。在这种设计理念下,通用性特别好,项目实际实施也能够标准化,大大节省了项目实施时间。
ERP项目本身立足于用,不一定要强调其技术有多先进,功能有多强大。与其强求ERP系统适应企业管理,进行大量的二次开发,还不如让企业管理来适应ERP系统的要求,尽量走行业通用的管理模式,避免ERP实施的风险。再好的ERP系统,也取决于使用的人。系统上线了才能在实践中去修正它。所以实施周期一定要缩短。
另一方面,Internet的飞速发展使企业ERP正在进入以协同商务为特色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管理已不仅仅局限于内部需求,而是要更多地借助外力的作用,寻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作。ERP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正是供应链管理。这也要求企业不可能片面地追求个性化,而忽略了企业见的协作与沟通。尤其对于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盲目追求ERP实施过程中的个性化甚至比盲目相信ERP的功效更加有害无益。
参考文献:
[1]丁万年: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年04期
[2]刘黄:中小企业信息化瓶颈何在.中国中小企业,2003年 04期
[3]马菊红: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商业时代,2006年 22期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项目 风险 对策
引言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往往导致信息化偏离预定目标,使得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系统有的设计不良,信息不准确,有的交付后没有使用或使用很少,有的超过预算并严重拖延工期,甚至造成项目失败。据统计,在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当中,对其效果感到满意的企业仅占总数的6%,较满意的企业占52%,不满意的企业占26%。因此,如何有效治理企业信息化风险,保证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保护企业投资并使企业获得价值提升,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意在分析企业信息化的风险特征和成因,为企业信息化风险防范提供对策,以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企业信息化风险及其特征
1.企业信息化风险
风险是在追求利益过程中出现的与利益相背离的价值取向,是可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是一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一种介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无知和完整知识之间的状态。企业信息化风险是指企业在实行信息化项目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和信息本身的原因,使得企业不能有效地保护自身重要信息或不能充分地获取、利用外部信息或影响了企业内外部信息的传递、交流等,以至造成企业难以确保其所拥有的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真实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而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带来危险,甚至可能对企业实现其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企业遭受损失。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项应用发展到综合应用,从技术推动发展到变革推动,从战术层面发展到战略层面,这一系列的转变会遭遇信息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风险问题。
2.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特征
信息化项目是通过技术应用、需求实现、信息加工、流程优化、业务变革、管理创新等要素的紧密互动、协同作用,不断提高社会、政府、企业或个人的工作、生活的效率和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存在复杂、复合、涉及面广、周期长、有形和无形同在的个性化特点,比一般工程项目管理要更为困难和艰巨,项目风险管理有以下特征。
(1)项目规划阶段的风险特征
信息化项目规划阶段主要是根据企业目标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确定企业信息化的预期目标。通过多视角对企业的经营、技术、业务进行分析,进行信息化的总体设计和规划,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通过建立合适的IT组织结构,加强沟通和管理机制,为信息化的实施选择和配备合理的人员和项目进度计划安排,以保证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在信息化项目规划时,如果决策层不能对项目风险进行冷静科学地分析,并对决策方案作出合理选择,会对后期项目的实施和应用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因先天不足导致项目推进失败。
(2)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特征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项目实施方法论,一个综合性的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通常包括资源准备、现状分析、蓝图设计、系统开发配置、系统上线、成果评估验收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任务和交付件,并作为下一环节工作的基础。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一是取决于规划阶段是否准确预见了项目的风险,并采取了有效规避风险的决策方案;二是项目实施过程会涉及到组织、权限和流程的重新调整,极有可能会面临来自主、客观方面的各种阻力和挑战,如果因认识不当、组织不严、领导不力、资源不足而盲目推进,会导致项目延误甚至失败。
(3)项目应用阶段的风险特征
信息化项目完成实施并进入应用阶段后,风险并没有完全解除,还存在影响信息化建设成果能否发挥实际功效的潜在风险,具体表现在:一是因为实施阶段不能按预期目标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实施任务而存在各种隐患,导致项目存在使用问题的风险,比如,因系统测试不深入、配置不完整、初始化不准确或者项目组织和功能调整不到位而使系统不能有效应用的风险;二是因为系统运行环境和支持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而导致项目成果不能安全、持续、正常的应用风险,比如,因不能向客户提供满意的使用培训,不能有效应对黑客和病毒对系统的攻击,不能及时解决系统运行中面临的技术故障等问题使项目应用效果大受影响。
二、企业信息化风险因子分析
1.项目规划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企业信息化项目规划阶段是企业信息化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为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明确方向和目标,通过企业信息化规划和组织,制定总体战略规划,确定信息技术结构,选择信息技术方案,管理企业信息化投资预算,设立信息化组织架构,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制定企业信息化的进度计划,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质量保证体系。本阶段的基本风险可以从技术、经济、管理、企业的战略方针、内外部经营环境等方面来识别,主要包括以下风险因子:(1)项目需求分析的风险;(2)环境与资源支持度的风险;(3)开发方式与项目方选择的风险;(4)项目合同的风险;(5)项目建设组织的风险。
2.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项目实施阶段要确保企业需求的一致性,按计划获取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资源,通过自行开发或外包的方式获得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系统,在用户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相关的功能和性能测试,并完成整个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授权。本阶段的基本风险可以从管理变革、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等方面来识别,主要包括以下风险因子:(1)项目质量控制的风险;(2)项目进度与成本控制的风险;(3)项目相关工作规范化与标准化的风险;(4)项目组成员流失风险因子;(5)项目文档管理的风险。
3.项目应用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在项目应用阶段,信息化被交付使用,通过对用户进行相关的培训,并在用户使用期间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服务连续性和系统安全。本阶段的基本风险可以从系统性能、系统安全、系统维护与管理等方面来识别,主要包括以下风险因子:(1)需求膨胀的风险;(2)项目应用人员管理的风险;(3)对项目平台/环境/方法不熟悉的风险;(4)工作量估计不准确的风险;(5)缺乏高层管理者的承诺和支持的风险;(6)系统安全的风险。
三、企业信息化风险的防范对策
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推进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风险问题,它的产生会令企业蒙受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应该重视信息化风险问题的存并做好充分的防范对策。
1.信息化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明确信息化的战略规划
从企业的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并确立明确的目标。企业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其规模的大小,对信息化的需求就不尽相同[5]。企业信息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生产作业层的信息化、管理办公层的信息化、战略决策层的信息化、协作商务层的信息化,其中,前三者则是基于企业内部的,协作商务层是基于企业与外部联系的。企业在进行信息化规划时,对信息化的建设应该做出先后安排,先解决企业的瓶颈问题。原则上,信息化应该自上而下,由里到外,因为这样数据才取自于源头,真实、有效。
2.加强企业信息部门建设,认真做好情报收集工作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有能力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以力求决策的准确性,避免缺乏相关的市场信息而导致决策的失误。企业要想摆脱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带来的损失,必须在成本许可的范围内,努力获取和掌握企业所需的信息,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重视信息情报工作。企业可以组建自己的情报部门,也可以借助于专业性的商业情报机构,来帮助企业获取有利于自己的重要信息,以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使决策更准确,更有相对性。
3.建立健全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提高投资效益和效果
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要上信息化项目,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实施结果如何,就需要对项目的实施绩效进行评估。这是企业考核项目建设和经营业绩必需的手段。企业信息化实施效益的评估的主要是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对信息化建设带来的直接与间接效益、短期与长期收益进行评估,以提高投资效益和效果,有利于发现信息化中的风险,以避免风险而带来的市场动荡。
4.提高企业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主动适应管理环境的变化
企业从上至下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上的缺失和偏差,是信息化建设中关键的风险和阻碍。信息化不光是技术上的、硬件上的,更多是软件和管理层次的,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企业在信息化推进的进程中来自管理观念、工作习惯、利益分配、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脱胎换骨的变化,对习惯于传统管理方式的领导和员工造成强烈的冲击和反差,如果不主动接受、适应并调整,会出现管理混乱,效益低下,使信息化流于形式。企业要努力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要学会适应管理环境的新变化,打破原有的、已固化的思维方式,在思想上首先接纳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
四、结束语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伴随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增效过程,风险与收益始终伴随着企业。只有充分学习和加强认识,准确识别风险的来源,通过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才能促进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陈 亮 王 燕: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及其防范[J].现代情报,2006,26(9):175~178
[2]Gary StoneBurner, Risk Management Guid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s,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02
[3]王 然 马智宏 衷爱东 杨 赞: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策略的机理模型和应用分析[J].交通与计算机,2005,23(2):72~75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及其发展
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价值链(ValueChain)一词,他所提出的价值链是传统意义上的,为一系列连续完成、使原材料转换为最终产品的业务活动,一开始仅用于制造业中。波特将企业的活动分成基本活动(包括进货、发货、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和辅助活动(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
企业信息化的特征及其内容
(一)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利用企业信息资源,以增强其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其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的一个过程。它的特征可以描述为: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正是对这些技术加以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手段。
企业信息化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最终目标。而提高竞争力又是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为基础的。
企业信息化以信息资源为对象。实现企业信息化要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是作用于这些信息资源。
(二)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对于不同的企业,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以制造业为例,企业信息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起始阶段,位于企业价格链的起始环节。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辅助创新。
企业经营过程信息化:主要是采购和销售过程的信息化,它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于企业上游的供应链和下游的客户关系进行信息整合与处理,从而达到提高企业采购效率,增加销售份额的目标。它包括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等。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内部办公、人事、财务、资产等信息进行开发利用,以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目标。这一过程信息化包括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
企业决策信息化:即利用现代技术给企业决策提供信息,包括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支持系统、数据整合与数据仓库。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给企业的价值链带来了横向与纵向、内部与外部的变化与延伸,信息的运用不仅改进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也改造了企业整个传统价值链。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链的改进与评价
企业信息化给企业价值链带来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企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采购、生产、销售以及人事、财务、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这使得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的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以及辅助活动中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等各项环节的信息得以充分开发利用,每个环节的效率都得以提高,达到优化的目的。
(二)缩短企业内部价值链增大利润
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效率,优化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各个环节的资源充分利用,达到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整个价值链缩短了,并且利润空间加大。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生产,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与设计成本下降;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使得企业管理成本下降,仓储物流成本降低;供应链、客户管理系统,帮助企业掌握市场动态、销售数据,有效地组织采购与销售,降低了采购成本与销售成本;企业决策过程信息化,降低了决策成本。
这些都使得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效率提高,成本下降,利润空间增加,如图1、图2所示。
(三)企业价值链更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企业信息化使得企业的价值链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信息技术加速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优化配置,使得传统价值链得以改进,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部门内部信息渠道更为畅通,管理成本下降,管理效率得以提高;信息化使得企业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产品设计改进,产品质量提高;通过对信息的快速充分获取,可以确定企业最有利的交易伙伴,包括采购与销售;信息化对于生产过程、生产前后后勤活动都有所改进,不仅使生产效率提高,且减少了后勤活动中的浪费,提高了企业资源利用率;企业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库,改进完善其售后服务。
所有这些都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应变能力增强,更加适应外部环境,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企业能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快速、正确的应对。
(四)延伸企业的外部价值链
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有着互动的联系,而且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价值链、客户价值链之间也有着互动联系,企业信息化加强了这种互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快速方便的搜集采购信息,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客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建立了有效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一对一的交互式服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使企业价值链延伸,形成上游为供应商下游为客户的产业价值链,而且之间更加互动。
(五)有助于需求与供给平衡以形成良性互动的生态价值链
信息手段的发展与应用,使供应商与企业、企业与其客户之间信息渠道更为畅通,企业需要多少,何时需要,这种信息通过企业采购部门提供给供应商,而市场上有多少客户,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何时需要,需要多少等相关信息又反映给企业,供应商、客户、企业之间的需求与供给保持平衡,避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积压,降低了成本,从整个社会的产业价值链来看,社会整个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信息渠道畅通,供需平衡,是一条良性互动的生态价值链。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综合评价 辅助决策
一、现状及研究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河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大型企业主要应用系统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但随着基础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完成,企业却面临更困难的问题。虽然信息化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的竞争核心,但企业在信息化方面不断追加投资的实际效果并没有显现,这就使企业信息化投入不断紧缩。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是否需要进一步投入IT,向什么方向投入的问题。一方面,缺乏有效的评价,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投入;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因为缺乏合理的导向而走向困境。
合理科学地对信息化进行评价,无疑是企业急迫需要的。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综合的评价,帮助企业改善信息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资金投入。2000年以后,国内陆续开展信息化评价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和工具。但目前国内的信息化评估体系或工具往往过于强调企业应用水平的提高,而对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不够,从而导致企业一谈到信息化建设,就是从不断提高网络带宽,到更换越来越先进的国外的应用系统,更多关注的是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而对有效地发挥信息化的价值关注不足。
正是因为目前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存在以上问题,对信息化自身发展以及对企业持续的促进作用不足,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信息化综合评价体系成为急切需要。如果我们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系统,将会使信息化评价对信息化建设导向作用更加明晰,为今后信息化建设找到新的导向,有利于将企业信息化的内在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在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辅助决策分析的职能,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辅助决策分析,进而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信息化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企业信息化评价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在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研究企业信息化的综合评价系统,并进一步进行辅助决策分析。
目前中国的企业信息化正在经历着转变。这个转变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化在企业中的作用将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企业信息化也从大规模的建设阶段,进化到关注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从信息化水平的评估到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将成为今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拟从三个要素方面进行评价:企业信息的应用满足需求的能力、企业信息化的管控能力,以及企业信息化绩效能力。通过三要素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管理持续地正向促进。首先,通过改善企业信息化管理及控制体系、企业IT的应用等将会促进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改善。同时,对企业信息化绩效的监测,将给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和企业IT应用的改善提供依据。其次,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有效控制IT风险,确保IT应用的目标实现。第三,IT应用的完善和增加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和控制体系的完善。这三个要素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评价—建设—应用—改善—再评价”的渐进过程互相作用,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健康发展。因此,通过三方面的组合评价才能对信息化整体能力进行准确判断,并真正导向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比一般的信息化评价方法,侧重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对企业信息化管控能力评价。企业信息化管控不仅仅是支撑信息化建设进程,确保信息化绩效的实现,而且是支撑构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人才基础、风险控制基础。
(二)强调对企业信息化综合绩效的评估,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角度评估信息化基本绩效能力,同时从客户、财务、执行效率、创新等方面考察信息化的战略绩效能力。
(三)关注应用、管控、绩效之间关联关系,并最终评价企业信息化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是在研究河北省企业信息化发展特点及综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标和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对河北省企业的信息化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为河北省企业高层管理及信息管理部门进行有效决策提供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特征和规律研究。
影响和促进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因素分析。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论证。
结合实际数据对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数学模型的选取及实证研究。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的建立。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信息系统(软件系统)开发。
研究的重点:指标体系设计、模型的选择和信息系统的开发。
五、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一)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各种要素,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符合各产业企业信息化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具有如下特点:
1.科学:指标设计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的规律,而且切合河北省各企业实际需要,具体直观。
2.综合:将企业信息化所包涵的多方面内容融合于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实现综合评价的目的。
3.实用:指标设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4.明确:指标设计有明确和确定的内涵,界定准确无误。
5.可比:指标设计具有普适性,即企业间的可比较性,突出各产业企业信息化的共同特点。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尽量选取符合各产业企业共同特点的指标。
6.考虑信息化状态和过程的统一。
7.注重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
(二)评价方法选择方面的创新
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试图将AHP、模糊综合评判法与DEA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能较好地综合各种方法模型的优点,使它们相互补充,相互验证,使计算结果更为可靠。因此,在方法选取上具有一定的创新。
(三)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
开发综合评价信息系统软件,信息系统可自动完成综合评价全过程并进行相关辅助决策分析。评价过程及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由软件系统后台自动完成,使综合评价系统的应用简便易行,适于推广。
参考文献:
[1]宁连举,商浩.我国企业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探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张聪慧.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现代企业教育,2011(12).
[3]王玉珍.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0(21).
[关键词] 中小企业;信息化;三方联合推动模式;需求特征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53
[中图分类号] F270.7;2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99- 04
0 引 言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截至2013年9月,小微型企业的数量超过了企业总量的97%,其主要贡献见表1①。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对平衡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和社会稳定有重要贡献,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以小微型经济体为主,数量多、规模小、行业分布广泛、资金实力薄弱、经营管理手段和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约有50%的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处在零起点。因此,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难点,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轨迹,发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特征,不断优化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最大化地发挥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功能、效率及效益,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新问题,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稳步进入信息化建设的提高阶段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表1 中小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情况
1 政府助力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模式及作用
相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承担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经济群体,也是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服务的主体。2005年启动“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以来,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和行动计划助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国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把“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列入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在“电子商务行动计划”中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开展灵活多样的电子商务活动的具体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②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工信部在北京举办的“2013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会暨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启动会”上,中小企业司郑昕司长指出:“政府倡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基本原则。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机构沟通协商、相互配合、资源共享、联合推动的工作机制,凝聚了一支专业服务能力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服务团队,形成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的特色。③在政府的各项政策和行动计划助力下,政府、企业(这里的企业是指信息化产品及服务提供商,简称企业)和社会机构三方联合携手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模式,有效地改善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加快了以互联网建设为基础、以电子商务平台技术为支撑、以电子商务应用为核心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速度。如图1数据所示,2005-2012年淘宝和天猫电子商务交易额逐年增长,到2012年已达到10 007亿元④。如图2数据所示,2008年-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逐年增长⑤。再看2013年对内蒙古108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数据:有75%的中小企业接入互联网,有61.6%的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其中: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在3年以下的企业有49.1%),中小企业近3年电子商务应用发展迅速。⑥实践证明,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工作模式,能有效发挥三方资源优势,形成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外部合力,全面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转型升级。
2 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特征
2013年下半年对内蒙古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调查数据显示,接入互联网的企业有75%,搭建局域网的企业有50%;大约有20%的企业除了在电子商务、入网办公、财务管理系统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外,对OA、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等系统也有一定程度的应用,有大约40%的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入网办公、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等方面有比较好的表现, 大约有40%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信息化系统及电子商务线上平台的应用方面处于零起点。如图3所示,拥有局域网的企业中有30%在OA、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等方面没有应用行动,有15%接入互联网的企业没有电子商务应用行动。这30%和15%的中小企业具备实施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还有20%的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具有继续提升和发展的潜能和需求,以及将其培育成行业信息化示范点的可能性;加上5%的可作为向下辐射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整体推进组成部分,就构成了2:3:2具有不同需求的三方联合重点挖掘的信息化服务空间。⑦
在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发现,资金和IT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分别排在了第一位和第二位;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和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价格高的问题仍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调查数据分别为:认为有资金问题的企业占62.8%; 缺少IT专业技术人才的企业占42.3%;认为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的企业占39.7%;认为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价格高的企业占30.8%。同时,在对中小企业需要政府在哪些方面进行扶持和帮助的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资金支持(占57.4%)、政策和培训支持(占42.6%)、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交流平台(占33.3%);在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产品(服务)需求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有培训需求的企业占42.6%, 希望开发适合中小企业产品的企业占38.9%、需要提供更优惠价格的企业占35.2%。⑧
由此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呈现的主要特征有两个方面:①资金、政策和培训方面是中小企业的首要需求。从图3可以看出,大约有50%以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比较好的基础,对信息化建设呈主动需求态势,需要更好的政策环境、便捷的学习平台和见效快的培训项目,已经实现了由要我信息化的被动角色到我要信息化的主动角色的转变,有主动和积极的信息消费意识和行动。同时,需要政府在资金方面给与支持。②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中,高品质、有适用性,价格优惠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仍然是中小企业的基本需求。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经济成分复杂、行业分布广泛、资金实力薄弱、经营方式灵活、管理松散及信息化应用水平低等特点,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网络化、模块化等特征,在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选型上,更看重有针对性、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灵活便捷的实用产品。
3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三角关系
(1)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弱势经济群体,扶持和帮助中小企业是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共同责任。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之间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自然特征。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中,为了共同的信息化服务市场需求和社会责任,形成基于“政府倡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原则的,三方联合、相互合作、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三角形关系,如图4所示。其中: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分别是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三方实体,AB(或BA)、AC(或CA)、BC(或CB)是三方实体的相互作用关系,面积是三方联合的服务对象的分布区域。三方联合推动模式三角形关系模型具有三角形固有的稳定特性,只要三角形的结构存在,其稳定特性也会持续,就会稳定发挥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功效。“功能由结构决定,结构由要素构成”,下面还要从要素入手讨论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功能和作用。
(2)三角形第一个顶点代表政府:指国家各级政府,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⑨。政府为了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针对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市场供需错位问题和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启动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并推出系列扶持政策、安全保障措施、相关标准和行动计划,通过协商、合作、沟通、扶持等方式,广泛挖掘和聚集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鼓励、牵线、沟通能力,为企业和社会机构营造适度宽松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环境,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社会机构的积极性,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搭建了稳定高效的运行平台,对企业和社会机构产生积极的驱动作用。
(3)三角形的第二个顶点代表企业:是指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由众多中小企业协同,服务于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及服务供应商群体,是在政府政策、法律的保护和制约下独立存在的经济实体群。目前,在政府的驱动下,已形成由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以及阿里巴巴集团公司、金和软件公司、畅捷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风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和铭万集团等众多企业组成的,服务于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群体。中小企业数量之多和信息化后发展空间之大,是巨大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潜在市场。如此之大的信息化需求市场,将成为企业开拓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内在动因。
(4)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代表社会机构:是指由新闻媒体界、教育界、咨询机构、研究机构和协会、联盟等组成的关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群体,是在政府政策、法律的保护和制约下独立存在的,并区别于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群体的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第三方面的力量。通过技术转让、调查研究、信息沟通、组织培训、信息化技术咨询、审核评价、宣传报道等方式支持和协助政府政策和计划的落实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推广应用,在政府、企业(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和中小企业之间搭建畅通的信息化沟通平台,提高政府和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行动的效率和效果。社会机构的社会责任感、机构利益和中小企业巨大的服务空间形成社会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内在动因。
(5)三角形的三条边代表三方实体的互相作用关系:①政府和企业及社会机构存在相互信任、支持、协作或合作的互动互利关系。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中,政府通过优惠政策、相关的行动计划、法律法规以及改善信息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措施和行动为企业提供安全和谐、鼓励创新、信息畅通的发展环境,号召以三大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IT服务企业承担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企业在政府动力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巨大需求市场力量的驱动下,以及社会责任感的作用下,积极支持政府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政府和企业之间形成协商合作、互相支持、资源共享的互动关系,并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过程中得到不断优化;②政府对社会机构有监督管理职责,通过购买服务、购买项目、政策激励等方式支持和鼓励社会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相关行动,社会机构发挥资源优势协助政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需求服务,弥补政府直接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的局限性和不足,提高政府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工作效率,实现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效益最大化;③社会机构和企业为了共同的社会责任和各自的利益,在项目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资源共享等方面相互合作或协作,形成互动互利的伙伴关系。总之,三方为了共同的社会责任和各自的效益,不断优化三方的互动互利关系,形成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正能量,建立按需动态优化的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服务模式。
4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动态优化过程模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信息化工程的推进及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中小企业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如图5所示的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模式,旨在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问题,对需求市场的新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满足处在不同信息化水平的中小企业的动态需求。模型的基本构成:一是由①调查和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②根据需求的变化修正策略和行动③优化政策环境、培训环境和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供给市场环境①构成基本的动态循环过程;二是由④三方联合大数据管理及监控平台构成各环节信息输入与输出监控体系。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动态优化过程模型的特点:一是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由三方实体共同行动,发挥三方联合的资源优势。例如环节①,由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同步进行,通过不同渠道、基于不同动因广泛调查,获取需求信息,并且三方共享信息。二是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输出的信息都通过监控系统的“价值”判断。例如环节①,调查数据及分析结果输出进入环节④,有价值的进入环节②和环节③;无价值的反馈到环节①,继续补充调查。三是以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为中心,周而复始,起点和重点都在OO线上,形成开始于“调查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结束于“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市场”的不断优化的循环过程。
5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核心价值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具有高效的互动性、固有的稳定性和可动态的优化性,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高效运行,能实现“共赢”效果。政府能更高效地激励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力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低成本、低风险、见效快的创新技术产品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不断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供需市场关系,有效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保障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和政府工作目标的实现;企业能获得更多的与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的机会,增强创新能力,把握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市场,赢得中小企业消费群体,实现增加营业收入和获得社会效益的双赢;社会机构也会从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合作、技术转让和服务对接等机会,配合政府和企业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产品选型、技术创新与推广、调查研究等方面做出贡献,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6 挖掘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潜在价值的几点建议
(1)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市场的调查研究,支持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的策略和行动。政府通过政策导向和相关行动鼓励大中型企业和社会机构广泛调查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现状和市场需求变化情况,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研究文档管理机制,极致发挥三方联合优势,通过线上和线下不同方式,采取问卷、走访、访谈等多种调查手段和方法,广泛获取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真实水平和实际需求的数据,搭建信息量大、来源广泛、有质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及需求市场研究平台。以更好地把握中小企业信息化实际需求情况和发展趋势,使三方联合服务行动更有针对性和实际价值。
(2)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高速、稳定、低成本的网络基础设施环境。从功能上划分,计算机网络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组成,通信子网是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基础条件。通信网络环境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基础环节,就像有好的道路交通环境可以刺激公路交通消费一样,高品质、低成本的通信网络环境是刺激中小企业信息消费的基础条件保障。需要政府与大型企业合作,完善通信子网建设和技术升级,为中小企业提供覆盖面积广泛、无盲区、区域均衡、高服务品质的通信网路环境。
(3)继续加速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性和提高性应用。电子商务应用仍然是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切入点,采取政府出台鼓励线上交易政策、企业和社会机构联合行动的方式,发挥大中型企业和社会机构的技术力量,开发契合中小企业实际的创新服务项目,加大分层次及个性化指导和培训力度,提高中小企业对C2C、B2C、B2B、O2O等技术和功能的认识,指导中小企业在众多电子商务平台中有效地进行选择,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水平和普及度,增加企业线上交易额,建立与上下游企业线上交易关系,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平稳转型升级。同时,对中小企业在商务网站上进行电子交易时顾虑的主要问题调查发现,中小企业进行电子交易时最大的顾虑是信息安全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从信息安全法律、信息安全技术、企业及公民诚信度管理、信息安全宣传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为电子交易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4)不断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市场环境,搭建开放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平台。信息化培训需求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需求之一。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化,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需求由被动需求走向主动需求,从模糊需求走向明确需求,为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工程迎来了良机,也是企业拓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最佳时机。目前,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市场存在着一些矛盾,即: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培训预期目标高和实际效果不佳的矛盾;中小企业看重培训对绩效的明显作用与开发培训项目者很少考虑培训对绩效指标产生的正能量影响之间的矛盾;中小企业需要能解决企业具体问题的培训与开放灵活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较少的矛盾;中小企业更期望在投资前就了解收益机会与描述培训投资效益难的矛盾等方面。为了解决上述矛盾,需要构建分层次完全透明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体系,如图6所示,其层次之间完全透明,信息共享,下层的培训对象是上层的潜在客户,下层为上层提供潜在客户的挖掘服务。其中:普适层培训服务,是指以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借助三方联合资源,运用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技术,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模块化、自助式、开放的培训内容与线上或线下、自主或课程等灵活培训方式相结合的按需选择的公益性普适培训平台;产品推广层培训服务,是指中小企业购买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之前信息化服务商提供的以产品为单元、能让服务对象感知产品(或服务)应用价值的灵活开放的推广性培训平台;产品应用层培训服务,是指中小企业购买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之后信息化服务商提供的伴随产品(或服务)整个技术生命周期的配套培训服务,包括开放的、定制的、虚拟的、直播的以及点播等多种可自主选择的培训形式。普适层培训作用在于,让中小企业充分认识信息化的内涵和意义,理清本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形成产品(或服务)选型的可行性论证和初步意向;产品推广层培训作用在于,使培训对象熟知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预期投入,感知及体验产品(或服务)的适用度和预期价值,形成产品(或服务)选型结果;产品应用层培训作用在于,使培训对象认知和接受产品(服务)带来的新变化,在实际应用中感知产品(或服务)给企业绩效带来的价值,并在产品(或服务)全生命周期中不断得到适用性培训服务,挖掘产品(或服务)的绩效价值。通过回访、动态跟踪调查,不断补充和完善实践效果好的培训,淘汰实践效果差的培训,形成三方联合共建的持续优化培训体系。
(5)加强技术创新,开发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撑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升级。急需国家政府出台系列与云计算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精细化的和可操作的信息化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和研究机构相互合作,开发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云计算技术产品(服务),引导企业和社会机构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有质量、有效果、标准化的需求服务,同时为中小企业选择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依据。充分发挥三方联合资源优势,以电子商务应用为切入点,以培训为手段,在中小企业广泛推广基于SaaS服务模式的产品(服务),通过租用模式和体验效果评价过程机制,将企业的资本投入转变为日常开支和运营成本,将传统的产品选型过程转变为真实体验效果评价之后再做选择,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选型困难、一次性投资的资金压力大和风险高,以及信息化系统运维IT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现实问题。完全实现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需求服务,切实有效地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7 结 语
以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为中心,以动态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为动力,以优化政策、培训和信息化产品(服务)供给市场环境为目标,以中小企业信息化大数据共享平台和透明化的监控系统为手段,基于政府、企业及社会机构三方稳定的三角关系,能更有效地发挥三方联合资源优势,不断提高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服务能力、效率和效益,实现三方联合价值的最大化。为中小企业营造信息化产品供需信息畅通、信息化供给产品(服务)丰富、和谐诚信、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环境,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提高中小企业生产、管理与市场开拓的信息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南[M].北京:机械
工业出版社, 2013.
[2]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中国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报告
(2009)[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3] 姜梅.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小企业,2011(6):67-68.
[4] 郑小军.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老问题与新机遇[J]. 通信世界周刊,
2011(15):17.
[5] 张洪宾. 2013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会在京举办[J].中国中小
企业,2013(5):22 .
[6] 郑昕.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J]. 化工管理,2011(5):
13-14.
[7]王维剑.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软件导
刊,2011(3):3-4.
[8]王茜.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12(5):6-1.
[9]工业与信息化部. 2013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会暨中小企业
信息化培训启动会[R]. 2013.
[10]何永琴. “套餐+自助”组合教学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3(4):109-113.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源规划(ERP)
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也成为各个企业与消费者关注的热门话题,企业究竟该如何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如何利用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以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自身市场竞争能力,并不断发展企业和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并正确处理这种关系。
一、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概述
1.电子商务的内涵
电子商务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贸易伙伴间商业运作效率为目标,将一次交易全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用电子方式实现,在商业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实现交易无纸化、直接化。电子商务可以使贸易环节中各个商家和厂家更紧密地联系,更快地满足需求,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贸易伙伴,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
电子商务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商务活动,再具体一点,它是将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手段,通过一定的协议连接起来的电子网络环境进行各种各样商务活动的方式。说得通俗一点,电子商务一般就是指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的一种方式,例如:网上营销、网上客户服务、以及网上做广告、网上调查等。
电子商务是Internet的直接产物,是网络技术应用的全新发展方向。Internet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也成为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并使得电子商务大大超越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会改变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与结构。
2.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其实质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电子商务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无论社会、国家还是企业对其都有着广泛的需求,并有着直接的利益体现,在企业开展并推广电子商务必须了解电子商务系统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企业要促进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问题。要想使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正常工作和高效率运行,真正实现网上交易。就必须在硬件、软件上加大投入,搞好系统的规划和计划工作,提高系统的标准化程度。同时加大信息基础建设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改变网络通讯方面的落后面貌,促进电子商务的普及应用。企业要真正实现自身的信息化,才能有能力介入到电子商务市场环境中。因此,我们说企业信息化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础。发展电子商务一定要与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相结合,统一规划。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本身就是企业信息化在企业与企业外部关系方面的一种应用。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是基础,供应链是纽带,企业信息化的更高阶段,必定是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与内部ERP等管理系统相集成,同时支撑企业对外的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商务运作、商务需求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电子商务系统的特征是以网络为基础的。网络是电子商务的硬件基础设施,是信息传输系统,是电子商务的平台,包括因特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和商业增殖网(VAN)等。将企业内联网(Intranet)与企业外联网(Extranet)相连,并与Internet互连互通,共同构成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环境,这既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商务活动信息与企业信息系统相互融合沟通的需要。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实际上就是从事商务活动的各方利用计算机系统在企业内连网、外连网和Internet环境下,实现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企业商务活动的信息化建设包括从销售、市场到商业信息管理的全过程,它需要企业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信息资源共享,整合企业信息系统与各个商用服务资源的应用,实现企业各个系统的一体融合,最终实现真正意义的企业电子商务。
综上所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思路是:在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引导电子商务的发展,逐步实现企业内的应用集成;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逐步整合,再建立起企业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进而实现区域内和行业内的信息共享和集成。电子商务其实就是企业商务活动的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它取决于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的发展程度。特别是企业内联网、外联网、网际网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利用网络环境开发各类应用软件系统,是实现技术(设计、制造)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办公信息化、企业商务活动信息化(电子商务)统等各项信息化的过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整合,可以把信息化建设与工业化建设紧密结合,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工业化建设,实现产业结构与产业素质的整体提高,这也正是电子商务能够大力推广的原因所在。也是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电子商务及其应用》王世杰广东省经济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关键词 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源规划(ERP)
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也成为各个企业与消费者关注的热门话题,企业究竟该如何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如何利用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以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自身市场竞争能力,并不断发展企业和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并正确处理这种关系。
一、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概述
1.电子商务的内涵
电子商务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贸易伙伴间商业运作效率为目标,将一次交易全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用电子方式实现,在商业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实现交易无纸化、直接化。电子商务可以使贸易环节中各个商家和厂家更紧密地联系,更快地满足需求,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贸易伙伴,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
电子商务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商务活动,再具体一点,它是将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手段,通过一定的协议连接起来的电子网络环境进行各种各样商务活动的方式。说得通俗一点,电子商务一般就是指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的一种方式,例如:网上营销、网上客户服务、以及网上做广告、网上调查等。
电子商务是Internet的直接产物,是网络技术应用的全新发展方向。Internet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也成为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并使得电子商务大大超越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会改变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与结构。
2.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其实质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
二、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电子商务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无论社会、国家还是企业对其都有着广泛的需求,并有着直接的利益体现,在企业开展并推广电子商务必须了解电子商务系统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企业要促进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问题。要想使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正常工作和高效率运行,真正实现网上交易。就必须在硬件、软件上加大投入,搞好系统的规划和计划工作,提高系统的标准化程度。同时加大信息基础建设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改变网络通讯方面的落后面貌,促进电子商务的普及应用。企业要真正实现自身的信息化,才能有能力介入到电子商务市场环境中。因此,我们说企业信息化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础。发展电子商务一定要与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相结合,统一规划。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本身就是企业信息化在企业与企业外部关系方面的一种应用。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是基础,供应链是纽带,企业信息化的更高阶段,必定是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与内部ERP等管理系统相集成,同时支撑企业对外的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商务运作、商务需求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电子商务系统的特征是以网络为基础的。网络是电子商务的硬件基础设施,是信息传输系统,是电子商务的平台,包括因特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和商业增殖网(VAN)等。将企业内联网(Intranet)与企业外联网(Extranet)相连,并与Internet互连互通,共同构成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环境,这既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商务活动信息与企业信息系统相互融合沟通的需要。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实际上就是从事商务活动的各方利用计算机系统在企业内连网、外连网和Internet环境下,实现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企业商务活动的信息化建设包括从销售、市场到商业信息管理的全过程,它需要企业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信息资源共享,整合企业信息系统与各个商用服务资源的应用,实现企业各个系统的一体融合,最终实现真正意义的企业电子商务。
综上所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思路是:在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引导电子商务的发展,逐步实现企业内的应用集成;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逐步整合,再建立起企业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进而实现区域内和行业内的信息共享和集成。电子商务其实就是企业商务活动的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它取决于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的发展程度。特别是企业内联网、外联网、网际网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利用网络环境开发各类应用软件系统,是实现技术(设计、制造)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办公信息化、企业商务活动信息化(电子商务)统等各项信息化的过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整合,可以把信息化建设与工业化建设紧密结合,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工业化建设,实现产业结构与产业素质的整体提高,这也正是电子商务能够大力推广的原因所在。也是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电子商务及其应用》王世杰 广东省经济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1版.
[2]《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导论》齐从谦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3年2月第1版.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EICMM;分层模型
引言
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意义重大,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企业信息化成为当今企业所面临重要课题。企业信息化就是要挖掘先进的管理,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存在很多企业片面追求采用高、新和全的技术,不顾其自身的信息化基础水平如何,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投入大于产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可操作的企业级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模型,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客观、准确评价是迫在眉睫的。部分学者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并对EICMM的分层模型做了实证分析,但我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有的方法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因此本文将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EICMM的分层必要性进行实证分析。
1 问题的提出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 EICMM) 作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一个度量方法。EICMM为企业的过程能力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进化框架,它采用分层的方式来安排它的组成部分,目的是适应不同目的需要。阶梯共有五级,从初始级,技术支撑级,管理模式级,综合集成级到优化级。在初始级阶段,企业主要是购买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部门之间还不能很好的沟通,存在着信息孤岛。在技术支撑级阶段,企业开始认识到信息对企业非常重要,是其不可或缺的资源,信息实现共享。在管理模式级阶段,企业开始重视信息安全,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能够有效整合。在综合集成级阶段,企业使IT战略与企业战略一致,信息化融入到员工的实际行动之中。
在我国的信息化道路上,大部分关于企业信息化模型分层的研究都重点放在定性或概括归纳上。我查阅了一些文献,其中有对EICMM的分层模型做了实证分析的,但是我还是不能完全同意其方法,所以想用自己的方法对EICMM的分层模型做实证分析。
2 文献综述
目前有部分学者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收集来的数据评价指标的降维分析,然后用SAS统计软件选择欧式距离法对数据做聚类分析。设26个对象,序号Oi,i∈{1,2,…,26},描述每个对象属性68个,序号Aj,j∈{1,2,…,68}。在根据这26个对象68个属性相似情况进行对象聚类,这是26个对象68个属性维的聚类问题,类的稀疏差异度上限为b,聚类的结果受稀疏差异度上限b的影响。
3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及分层必要性的论证
3.1 EICMM的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属于信息化大系统。企业信息化评价从字面上看是一个检验体系,事实上更重要的是一个企业信息化建设指导体系。有了这样一个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运行过程中的效率、成本、服务、技术创新等方面。
3.2 验证EICMM等级分类的思路
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是否能建立在等级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工作。主要针对现实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所处的等级进行测评,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定位自身所处的等级,发现优势、找出劣势,从而改进自身的薄弱环节,提高自己的信息化能力成熟度。
3.3 实证分析
3.3.1 数据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
根据EICMM指标体系和验证思路,设计了问卷。为了论证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分级的必要性,对36家企业的信息化能力成熟度现状进行了调查。在调研中,要求被调查者尽可能属实地对问卷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调研的对象主要为企业的CIO或是企业IT部门的职员。一个企业即为一个调查对象,一共有36个对象。问卷中有10个题目,能反映出31个指标属性。36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每个企业填写每道题目时所选择的选项的响应得分。本次被调查的企业不受任何限制,说明企业信息化应用和推广区域不受企业形式和模式限制。
3.3.2 聚类验证过程
选择分层聚类对话框并选择变量:把十个变量都选人变量对话框中。聚类方法采用的是离差平方和,经过验证此方法的效果要比其他方法好;测量间距方法采用欧式距离平方和。
3.4 结论
基于以上对各类特征描述,在把这36个企业当作样本全集的基础上,把这些企业分成五个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即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模型。根据调查表的详细数据及以上对各类别企业特征的分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模型的五个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
上述结果对于聚类而言是比较理想的,但也存在问题,即调查问卷题目数量过少。不过,该聚类结果可以论证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分级的必要性。针对此结果,证明我们可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情况进行分级处理和分析,并通过划分等级来分析各类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各个企业都满足哪些信息化的指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企业信息化 结构模型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大因素的支撑下,电子商务以B2B、B2C、C2C三种主要的交易模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淘宝和京东之类的网上购物和网上交易在人们生活和企业发展中越来越习以为常。电子商务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流通的重要手段。电子商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交易模式受时空以及信息制约的瓶颈,给现代企业的运营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前景,同时也给企业信息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企业信息化未来该如何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也是企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的“高级阶段”,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扩展和深入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部分企业就开始着手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而电子商务在进入21世纪后才开始蓬勃发展的。因此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早,而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阶段。
企业信息化就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化技术,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挖掘,以及广范围的利用,用以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水平和效率,从而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在国内企业信息化投资热中,许多企业尽管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但是,对于信息化的效果判断,许多人还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认为企业信息化“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或“投入很大,产出很小”。尽管这样,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一部分企业的投资热情仍然很高,这就难免让人觉得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其实,信息化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或工具而已,从宏观角度来讲,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跨越式经济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从微观角度来讲,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二是企业效益的改善。从系统观点出发,设计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多维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在定量指标里,除了发挥传统的财务指标的优势之外,还增加了顾客导向指标、竞争力指标以及可持续指标,兼顾了客观衡量指标和主观衡量指标、短期衡量指标和长期衡量指标、动因衡量指标和成果衡量指标、外部衡量指标和内部衡量指标。对于定性指标,则主要从顾客、员工、股东、经营者、供应商等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企业信息化绩效。从电子商务系统的效益分析出发,定量分析制造商发起和管理的效率与经济效益,认为效率、参与者经济效益受制造商的管理策略影响和决定。合适有效的管理策略是提高效率和参与者效益的关键因素。早在2002年,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正式推出了中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以全面评估中国境内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以及企业信息化的效能。
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价值主要是指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本身的价值增值作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企业活动的价值链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用价值链理论分析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增值已不能仅局限于核心企业价值链所创造的价值,还应该扩展到整个产业的价值链,关注企业信息化对供应商价值链、客户价值链、竞争者价值链、服务商价值链所产生的影响。
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包括核心价值、让渡价值、顾客价值、比较价值和附加价值五个方面。从商务运作的角度来看,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的组织和管理面对各种复杂环境而做出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科学设计其信息化导入模型。所谓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基于一定技术基础的企业信息化的商务运作方式和盈利模式,其中包括商业模式、技术模式、经营管理模式、资本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以豆瓣为例,豆瓣是一家Web2.0网站,截止到2010底,豆瓣已经有注册用户超过4100万,主要以书评、影评和乐评为特色,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用户。这一模式拥有很高的粘性,并逐渐对网民购书、购碟产生影响。豆瓣主要通过用户点击及购买电子商务网站的相关产品,来获得收入。豆瓣网的模式特别适合于营销的精确到达。豆瓣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和购物网站的合作。在豆瓣网提供的服务中,产品比价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当用户通过豆瓣网上的外部链接进入当当、京东这样的大型网上商城购物,双方就会按照合同约定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企业信息化也进一步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有着密切联系,现代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活动必须完全融合在一起,促成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里应外合。
参考文献:
[1]靖继鹏.信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智能化控制系统概述以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1.1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生产速度的加快,我国智能化控制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其智能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就当前而言,工业企业朝向大型化、一体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智能化生产技术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工业企业这一生产要求。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安全、环保、循环发展的经济发展理念。(2)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应用智能化生产技术,这有利于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高度集成化与一体化。(3)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控制生产过程,通过网络技术就能控制装备的运行情况。(4)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智能化技术,这有利于促进设计、生产以及经营过程都实现柔性化、虚拟化的目的。(5)实现科研、生产、工程、经营方式的数字化、自动化以及网络化。(6)促进公司供应商、合作关系以及客户之间业务之间的网络化发展。1.2智能化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1.2.1促进生产过程自动化。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工业化发展速度在加快,有效结合机械、电气以及自动化装置,这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业实现全面自动化生产。在工业前进与发展过程中,我国出现了数控机床、自动化仓库以及智能化机器人等新生事物,这也提升了生产管理以及信息化管理的自动化水平。1.2.2促进工业生产实现自动化管理。推动工业生产实现自动化管理,这有利于推动企业人力资源、办公、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处理信息的基础上,将计算机、通信以及相关的控制学科融合起来,并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这有利于创造一个速度快、配置水平高以及具有大量信息处理能力的网络终端设备。实现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管理有利于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做好企业决策工作,有利于企业工作顺利进行。
2企业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发展特征
企业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智能化。工业自动化仪表实现智能化以及模块化发展,主要是在其中应用了微处理器、集成电路以及嵌入软件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其能有效地调控与管理工业生产过程,具备智能化的特征,最终完成对各个生产过程中的控制与处理,促进生产过程更加正确与精准。2.2虚拟化。工业智能化化仪表的虚拟化主要是借助计算机等网络平台,以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与需要为基础,设计特殊的应用软件,结合应用虚拟化仪表硬件与软件,对生产过程进行模拟,最终确保数据采集、传输以及现实等工作得到充分地发挥,最终达到自动化控制的目的,顺利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2.3网络化。在促进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局域网,不断地提升工业仪表的应用效率。扩展性好,具有相互连接的作用,这是自动化仪表的主要优势,其能进一步丰富产品结构,最终形成一个系统性比较强、操作性比较高,具有开放性的高效网络体系。
3智能化控制系统与企业信息化管理
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是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企业运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设备管理以及企业运作方式管理等。在当代社会,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此,企业需要实现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实现信息化管理,将电子商务以及网络技术等应用到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去。在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作用,这有利于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高效性。IJRP软件属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高层管理软件,这种管理软件能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提供更多基础性的数据以及信息。通过智能化系统软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就能详细地了解到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并获得企业生产的重要数据信息。管理人员在掌握这些数据信息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出更加长期的发展规划以及战略目标,最终促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开放性高,具有较好的扩展性,这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主要发展优势,这能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提供更多的数据信息。企业在获得更多数据的同时,有利于其建立以及丰富更加详细的信息化管理结构,这也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提供更加有利的保障。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应用智能化系统,这有利于促进企业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为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动力支持。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实现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充分地利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充分发挥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发展优势,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的智能化,为企业发展与决策提供有效的借鉴意见,最终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作者:梁晓龙 单位:四川省西南医科大学信息与统计部
参考文献
[1]徐红.浅谈智能化控制系统与企业信息化管理[J].信息系统工程,2017,24(01):120-120.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重要性 信息技术
1、企业信息化的概况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化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 是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的竞争, 说穿了就是跨国公司的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 企业将直接面对跨国公司,管理落后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企业即使能够生产出和跨国公司同样质量的产品, 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也会使我们在竞争中处于被动。 因此, 信息化建设是带动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 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是实现企业变革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概念、 管理过程、 管理模式的变革,是企业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在竞争条件情况下,企业能否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管理落后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管理落后的主要标志是业务流程不规范和信息管理不系统。
在全球化市场上, 竞争的不仅是产品, 更重要的是品牌、 营销渠道、 服务质量、 市场准入等, 面对用信息技术武装到“牙齿”的跨国公司,能否在短时间缩小差距, 信息化是一条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融合, 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 “入场卷”, 因此,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化要通过科学决策,规范业务流程,优化员工行为,实现结构、知识和决策优化的有机结合,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劳动生产率, 把人、 财、 物等资源结合起来, 产生新的效率,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同时,会出现某种 “数字化办公 ”状态, 体现新型企业文化。 毫无疑问, 信息化是不可抗拒的, 信息现已成为重要资源, 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
3、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1)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宣传,提高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
要让企业领导层和员工充分认识到: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创新和变革;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使企业迅速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企业要想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取胜,必须实现信息化。
2)统筹规划制定正确的企业信息化战略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数据标准化以及网络的连接、使用、维护等多方面的建设。因此,必须坚持“谨慎规划,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然后集成”的原则,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分清轻重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分秩序地规范建设,以避免盲目性。
3)强调企业领导者的参与
由于领导者拥有实现企业目标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控制权,能够决定投资、组织结构调整、人员配备、确定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等。因此,只有领导者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才有可能实施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说,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与参与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
4)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培训工作,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是做好统计信息化工作的智力基础。人才是妨碍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一大障碍。由于统计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到统计信息职能的发挥,因此应当改变观念,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提高培训质量,减少统计人员频繁变动,促进统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5)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连续改进的过程,有必要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来全面统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这个机构既是企业领导者的主要咨询机构,又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人员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如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细心听取和尊重专家、建设人员、业务人员等各方面的意见,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争取开发一个,应用一个,成功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