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古典文学的价值范文

古典文学的价值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古典文学的价值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古典文学的价值

第1篇

【关键词】古典文学儒家道家价值选择独立人格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

在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广阔中国,古典文学无疑是浩瀚广宇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它有着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儒道两家的重要思想,在广大人民的诵读中一直流传至今。以孔孟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道家思想之境界为“淡泊”,这些对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人人及物我关系的理解阐发及其所涵盖的对人的心性境界、道德承担、处世态度、理事技巧等, 都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二、古典文学教学对初中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一)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令人堪忧的现象

1、社会现状。

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变革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连宁静的校园也发生了喧哗和骚动。社会上,个人对群体缺乏责任感,追求功利,将传统道德操守和价值观皆弃之不顾。学生一方面潜移默化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价值观念,使得学生不知所措,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有些青少年依赖性强,责任感差,贪图安逸,将艰苦奋斗的民族美德抛诸脑后。

2、初中生现状。

初中生渴求知识、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而他们又处于一个敏感的年龄阶段,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体现出不成熟、情感波动性大、控制力差、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等特点,而较为富足的物质条件使得他们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不善于关心、体谅他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贪图享受,一旦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和阻力时,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心理。而此时,学校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教育,缺少对生命价值的引导,导致许多初中生面对困难,消极对待,很多学生任意挥霍自己的人生,甚至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二)承载儒家思想的文学作品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1、引导学生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

儒家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传统文化形态。对于古代士大夫阶层,无论他们在朝为官,还是退居江湖,无论是仕途不畅,还是一帆风顺,他们大都关心现实,积极进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取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声泪俱下中体现出的忠君爱国之心感动了无数仁人志士,更是让学生为之动容。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选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强调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感。通过阅读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让学生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坚持“仁爱”之心。

儒家确立“仁”的学说,其内容包括“恭、宽、信、敏、志、勇、忠、恕、孝”等等,它既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理想人格追求,表现在对他人的尊重、关心,真心诚意对待他人,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选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作者写了自己的生活际遇,结尾却峰回路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此时虽身居破屋,却心忧天下寒士,衷心希望他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哪怕自己的茅屋被风雨吹破,受冻而死,他也在所不惜。这等人格怎不令人肃然起敬,诗中所表现的正是儒家的“仁爱”之心,正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存权利的维护。在学习中,打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学会关爱他人,替他人着想,更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三)承载道家思想的文学作品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虽有政治清明,士大夫积极进取的时期,但也不乏政治黑暗、奸佞横行的时代。现实的无奈迫使士大夫们在焦虑和愤激中品味人生失意的痛苦。“成功则儒家,失败则道家”①,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对立而又互补的关系,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时有生命的信念,失意落魄时又有精神的避难所。

1、 和谐不争,质朴豁达。

与看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儒家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看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体的生命。把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精神自由置于国家和社会之上,认为个人生命价值高于社会责任,提倡在保持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善待自我,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蔑视权贵,自由自在。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选取了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面对无可奈何的境遇,选择以退为进,提倡人应该顺其自然,质朴豁达,懂得珍惜生命,享受另一种人生。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当遇到自己暂时无法克服的困难时,要吸取道家精神,能够及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缓解自身压力。

2、 精神自由,乐天知命。

道家对物质方面的享受没有过高的要求,粗茶淡饭、布衣芒鞋、三餐不继、四壁透风,他们都能心平气和,淡然处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他们不迷信,不盲从,保持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人格的完全独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选取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世外桃源的乌托邦美景,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这种“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的乌托邦,寄托了陶渊明的政治理想,也就是人人安居乐业、自由洒脱,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感受到这样在物质上并不富裕的生活,依然值得向往和追求,明白了物质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唯一标准,当学生面对物质诱惑时,就能保持自身独立的人格。

中学生在学习这些用生命书写的古典诗文时,必定会深受感染,继而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既积极进取地拼搏,也能体会生命的诗情画意;既有宁折不弯的气节,又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达到一种超功利的人格审美境界,从而享受一个人在精神上的最高尊严,即独立的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而只有当自我拥有独立的的价值观念时,才能自觉地去追求个体价值,不随波逐流,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并存,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判断,选择健康的价值观。

第2篇

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古典名著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文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古典名著的阅读和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写作技巧以及艺术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汲取古代先哲们的思想精髓,树立优良的品质。文章从古典名著对于语文教学的价值入手,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古典名著阅读和学习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指导古典名著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文教学中古典名著的阅读价值

(1)有助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地为学生讲解近现代的一些文章,则会制约学生思维的拓展,不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古典名著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自春秋时期的《论语》,到明清时期的白话文等,无论是修辞、描写还是体裁等方面均形式各异,丰富多彩,即便传承到当代,依旧熠熠生辉,具有研究和学习的价值。例如,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尤其是根据《西游记》拍摄的电视剧已经成为每年暑期的必播剧。而究其原因,这些古典名著中均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可以激发观众的兴趣。让学生阅读这些古典名著,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一些重要的修辞和表达手法,不断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阅读古典名著,也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避免课堂出现压抑和沉闷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古典名著,帮助学生分析和辨别社会生活中的假、丑、恶和真、善、美,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例如,教师在讲解《草船借箭》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赤壁之战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教师尤其要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方面进行重点讲解,如周瑜、鲁肃和诸葛亮等,分清是非善恶。又如在讲解《景阳冈》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就《水浒传》这篇古典名著进行阅读,使学生深切感受文中是如何描写周围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特别是感受武松内心变化的描写,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3)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古典名著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同时对于古典名著中的写作背景、人物描写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内容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例如,在讲解完《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后,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对未知发展情况的好奇心会促使学生去自行阅读《三国演义》,这时候学生会沉浸在知识的学习和汲取中,他们自身的阅读能力会不断提高,这为其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语文教学中古典名著的阅读策略

(1)多管齐下,让学生对古典名著产生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之者”实际上就是对某种事物怀有极大学习兴趣的人,这与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脉相承。都充分凸显了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外动力以及学习的需求,所以只有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才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投入到古典名著的阅读中来,使他们在阅读古典名著的过程中享受获取知识的愉快体验,养成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并以此为乐。

(2)多面开花,帮助学生读懂古典名著。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除了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开展阅读的积极性外,还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指导学生开展高效阅读,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质量。当前小学生所用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古典名著大都以白话文的形式展示,但也保留了一定的文言句式。而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较差,这时候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学生阅读,以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教师可以就文言文相关的内容与学生展开分析和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文言文,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在讲解《杨氏之子》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世说新语》中的两个小故事与学生们进行交流互动,这样就会降低学生理解文章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3篇

关键词:夏花 意象 绚烂 审美共通性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2-0090-02

作者简介:尹凤芝(1962―),女,内蒙古宁城人,本科学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教学部部长助理,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与实践。

张亮(1980―),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教学部社科教研室专职教师。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文化与文献研究。

夏季是高温多雨时节,也是花期繁盛的时节。荷花、莲花、石榴、蔷薇、芍药等鲜花在夏季争先开放。特殊的季节,繁盛的花朵,使得“夏”字和“花”字两个字合成在一起,好像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某种深刻的内质,有了更深刻的比喻义。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更使得“夏花”一词被人们广泛认同。写景用之,记人用之,“夏花”一词处处可见于当今文学作品之中,颇具美感。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花卉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的重要意象之一,但是,我们在把“夏花”作为一个合成词进行考证的时候,却发现这个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极低。

那么,在古典文学中,“夏花”一词到底出现在哪些文章中,“夏花”意象是完全的国外审美意象,还是在古代文学中就形成了文学意义,又表达了怎样的意蕴?本文对我国古代“夏花”一词的运用进行梳理,对古典文学中“夏花”意象的审美价值做初步探究。

一、名词性“夏花”词条

夏花,作为一个独立名词概念,在唐前作品中确实很少见到。在我们查阅的文献中,见到的最早的名词性“夏花”词条应为唐代徐晶的《赠温驸马汝阳王》。

赠温驸马汝阳王

畴昔承馀论,文章幸滥推。夜陪银汉赏,朝奉桂山词。

梁邸调歌日,秦楼按舞时。登高频作赋,体物屡为诗。

连骑长楸下,浮觞曲水湄。北堂留上客,南陌送佳期。

忆昨陪临泛,于今阻宴私。再看冬雪满,三见夏花滋。

都尉朝青阁,淮王侍紫墀。宁知倦游者,华发老京师。

诗中“再看冬雪满,三见夏花滋”句,“夏花”与“冬雪”对举,成为季节象征,用这个象征来代指季节更替、岁月流逝,使得无形的时间在流失的时候有了具体的质量感。“三见夏花滋”,给人感觉一次观望就一次变化,冬日以来,三次回眸已经夏花满园了,可见时光飞转之快。作者用语虽然朴实,但是颇有深味。

此外,倪瓒《黄本中书斋为写寄傲窗图》中有“春竹罗径笋,夏花敷沼莲”句,王冕的《黄牛山》 中有“密竹先秋意,长藤过夏花”句,“夏花”均作为一个固定词语出现,与春景秋意对比,展现了颇有特征的意象形态。

二、非固定合成词中的“夏花”组合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诗歌中出现的非固定合成词中的“夏花”组合。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律诗对字数限制的特殊性,使得词语组合产生了多元性、朦胧性的特点,这使得词语在组合上也产生了多元解读的可能。

我们来看郭茂倩《乐府诗集・夏歌二十首》:

夏歌二十首・十二

春桃初发红,惜色恐侬摘。

朱夏花落去,谁复相寻觅。

歌中通过桃花春发夏落的对比,表现了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无奈感慨。其中,“朱夏花落去”正常的语序应该为“夏,朱花落去”,夏天了,那红色的花朵却悄悄谢落了。作者灵巧地调整了修饰词的位置,使得诗句合辙押韵,更由于“朱”字移动到“夏”前,形成“朱夏”的感觉,增大了红硕颜色的修饰范围,使得读者阅读起来似乎可以感觉到整个绚烂夏天的逝去。

另外一些诗歌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组合,但是“夏花”二字组合的意义并不明显。如苏辙《收蜜蜂》中的“小窗出入旋知路,幽圃首夏花正繁。”杨万里《和仲良病中耽睡》中的“欲夏花全退,犹寒柳尚眠。”“夏花”两个字虽然形式上靠在一起,在视觉上可能给人留下“夏花”的印象,但从构词角度来看,实际上“首夏”“欲夏”关系更紧密,“夏”“花”二字并没有形成一个词,这里不再从文学意义上分析了。

在这类非固定合成词中出现的“夏花”概念,应该说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词语“夏花”,但是它内在的多义组合产生的文学效果,还是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三、有明显修饰意味的“夏花”意象词条

在为数不多的“夏花”词条中,令人惊喜的是在一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作者有意识地对“夏花”进行修饰。如元代《闲居丛稿・卷六》中蒲道源的《德衡弟馈石榴三枚》中“遗我盘中硕果三,累累多子出包含。光摇镜面丹砂碎,冷结金茎瑞露甘。一本同胞吾有感,远条盈菊彼无堪。夏花岁岁开时节,莫忘重拈助笑谈”句,“夏花岁岁开时节”,夏天是一个多花的季节,用“夏花”作为时节讲是很有特点的,“夏花时节”有特定的文学意味。蒲道源用“岁岁开”来修饰“夏花时节”,从一个时间广度上延展了这个时节特征,给这个特定的美丽时节以余味。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修饰“夏花”的色彩,使用到的形容词是“明”这个字。如韦应物《种药》有:“阴颖夕房敛,阳条夏花明。”又如宋代朱熹的《萱草》有:“春条拥深翠,夏花明夕阴。”“明”,作为色彩解释,《词源》解释为“光明,明亮,与‘暗’相对”。《中华大字典》还有一条解释,“有光耀也”,并引用《考工记》“举之而丰则明”。可见,“明”除了明亮义外,还有鲜明的、明亮的、色彩动人的、色彩耀眼之意。韦应物专门有一首五律名字叫《夏花明》,对明亮鲜耀的夏花进行了具体描述:“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本诗从夏天浓密的树枝绿叶,鲜亮的红花写起,开篇就写出了绿树中点缀满枝红花的特点,色彩对比鲜明。颔联紧接着又写天气特点,夏日正午,太阳炎炎,灼灼如火。在这明亮如火的季节中,花朵随风翻转起舞,倒影在水中,又形成另外一个美丽明晃的倩影。这高亮度的、晃动的景象,使得作者最后收回远眺的目光,转看屋内字迹的时候,不觉感到眩晕不适,荧煌光亮满眼。“明”不单单是色彩的明亮,它是高强度的鲜丽,明晃,如火,如日,灼灼耀眼,绚烂不已。韦苏州的这首《夏花明》可以说是绚烂夏花的很好注解。

以上,我们只是单单从“夏花”作为一个词语的角度对其意象进行研究。实际上,意象的原型应该来源于生活,也只能来源于生活,作者有了对生活的强烈感受,才能发掘出意象的审美价值。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夏花”一词在古展的大致轨迹。“夏花”一词解经用之,吟诗可见。关于“夏花”意象,借助韦应物等人的诗歌,其明丽绚烂的特点被表现得很准确。“夏花”,完美而又盛大地绽放了自己的希望;“夏花”,意喻不要压抑自我的情感,意味着人生要尽兴而为。生如“夏花”之绚烂,是用诗来阐述生命,也是将生命化作了一首优美的诗,能这样理解生命无疑是一种大勇气、大智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