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务共享对企业的价值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出发,分析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与企业价值的衡量相结合,应用于筹资、投资、分配等各个环节的价值计量,从而使目标达成更高效、筹资成本计量更合理、投资决策更全面真实、分配更有效。总之,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正反两面的影响。但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计量属性的国际发展趋势,必将从企业应用发展到整个市场资源配置更加完善。
关键词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财务管理;投资决策;风险管理
一、公允价值与企业财务管理的评价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一环,并贯穿于企业的始终及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在衡量和评价时必须要同时考虑市场、时间、风险等多个因素,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管理评价目标就成为如今适用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的最合适目标。同时企业价值的计量也成为如今企业管理的热点话题。公允价值则从开始出现就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被引入财务管理及决策中,随后更是形成了一种系统的计量体系,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企业管理的分析决策中。当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同企业价值的创造、衡量相结合,企业财务管理就变得更加可行高效,从而使企业的资源配置也变得更加合理全面。
1.公允价值计量下的财务管理目标更加具有内生动力
随着资本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发展到今天已经演变成了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财务管理的三大环节,筹资、投资和分配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方面效用各不相同,但其基本计量处理则是一致的,因此不同的计量属性也对财务管理的目标影响不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就会使财务管理的活动对企业价值的追求更加具有自觉性,即凸显了其内生自觉动力。因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反映了市场风险、通货膨胀情况下,各类会计要素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也反映了宏观和微观环境变动对资产、负债、权益等价值的影响。真实全面客观的体现了资本的价值,为管理者衡量企业经营情况提供了更加有用的会计信息,即“决策有用”原则。同时,由于公允价值是资本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折现,也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公允价值计量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更能够体现企业本身内在的要求,反映了理财主体的内生动力。
2.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达成的可行性
企业价值即为企业各类资本、潜力、预期反映的市场价值,那么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就不仅仅考虑企业现在的经营状况,更需要评价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企业价值是否能合理准确计量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量化,进而评价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效率和业绩。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灵活多变,可以将企业现有资本价值同未来获利潜力结合起来,一部分信息可以直接从会计报表的账面价值中获得,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预测数据及预算模型中计算获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同企业风险都将在公允价值的计量中得到体现,从而无形资产、商誉、隐性资本、机会成本等都通过预测可以进行量化,可以更加有效的评价判断财务决策的有用性和可行性,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可行性操作。
二、公允价值与企业筹资决策
1.资本价值的计量更加客观现实
企业筹资首先得衡量企业现有的资本结构,并且将各种筹资方式方法同现有资本结构相融合,看是否能提升企业价值或公司绩效,从而判断此筹资方案是否可行。那么资本结构的计量就必须要真实、客观,将市场价值及预期潜力都要得以体现,这样的目标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可以实现的,必须要采取体现市场平均预期价值计量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不仅体现了公司资本的实际占用并控制的金额,还从隐性成本的角度体现了资本的预期价值和决策损失的机会成本。因此,以公允价值为计价属性计算的资本比例最能代表公司现有的资本结构。
2.筹资方式的成本计量更合理
筹资决策中的资金成本是将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同筹资额相比获得的一个成本率,由于筹资是用于投资,也就变相的为企业投资限定了一个最低的收益率。这个比率本身包含了资金时间价值、风险及通货膨胀等因素,也就是在相同条件下,筹资等同于投资的比率。假如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都采用历史成本计量,那么风险、时间和通货膨胀等因素都与投资现状不符合,从而不能真实的将筹资的成本同投资的收益相挂钩。只有公允价值计量下,才反映了市场对此行为的未来现金流预期,并考虑了时间和风险的情况,也就是衡量了筹资应用于投资真正要求的价值报酬,即该项目(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用与其风险相适应的贴现率。因此,以公允价值来计量筹资的资金成本率更加客观、合理,也使筹资应用于投资后的收益计量口径一致,涵盖了时间、风险等相关因素。
三、公允价值与企业投资决策
公允价值计量下,使投资者获得前所未有的相关有用信息,使决策更加透明、直观,管理也更加准确方便。
1.为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提供了价值参照
近年来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内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会计处理逐渐脱离资产剩余净值的客观现实价值。因为累计折旧核算的是固定资产的损耗,而无形损耗的大幅度增长,已经使累计折旧的计量与真实价值不符。因此,引入了资产减值适用公允价值的计量。2006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的计量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观念。如,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的可收回金额。其中对于公允价值的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选用“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资产的市场价格”、“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处理。固定资产适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两大优点:一是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实际经济价值符合一致,避免了资产价值的高估;二是能通过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及时发现在用固定资产的“不经济”,从而决定更新或处置,增加了操作应用性。
2.资产价值信息的提供更加全面真实
公司自创商誉和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一直是会计界争论的焦点,一直以来的核算均是研发费用先列为当期费用再予以摊销,这样使得无论研发还是摊销期的会计利润均有所减少,企业价值被低估。可实际上,商誉和无形资产作为企业资产在后续计量中应该每年进行减值测算。以重估价作为其账面金额,即用重估日的公允价值减去随后发生的累计摊销额和随后发生的累计减值损失后的金额。这样资产的价值就有所体现,不再硬性摊销,也不会增加费用,减少利润。本来资产就是公司拥有并控制的经济资源,商誉和无形资产公允价值的处理方法方能体现资产的定义,这样资产价值提升的同时也增加了股东权益,变相增加了公司的价值。作为公司的股东或投资者自然更加愿意进行此类资产的投资,更真实的体现了公司的资产价值信息。
3.对外投资更加真实公允
原来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核算下,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账面价值往往和实际价值不符,那么其他企业公司对该企业直接投资的真实价值就无法准确判断。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被投资企业的账面价值既包含了企业现实的经营状况,也可根据其与市场价值的比较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从而可以更加真实公允的判断被投资企业的投资预期,从而降低投资风险与投资成本。
4.对证券投资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公允价值计量下,被投资企业的会计报告被要求以公允价值反映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这为投资该企业权益证券的公司提供了价值判断的参照,公司可据以判断所持权益证券价格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同时,企业已经持有的证券运用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则将证券未来的收益预期和风险预期都呈现在了公司的账面价值上,不但压缩了管理者盈余管理的空间,也将企业收益损失的账面价值与发行公司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共同应对市场供需的波动变化,这样也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对企业的投资管理提出了更大的风险控制要求。
四、公允价值与企业分配策略
公允价值计量下,初始确认价值与资产、负债的即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将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将进一步拉大会计利润与实际现金净流量之间的差距。而利润分配特别是现金股利的分配政策必须要建立在充足的现金流量基础上,那么公允价值计量将对企业的分配政策带来更大的挑战。现金股利的发放是企业经营状况给市场传递的信号灯,即使利润较高,发放股利较低,仍会使投资者收到利好信息,从而高估企业未来价值,导致股价上涨。当然,企业可以利用此机会进行资本重构,也可以进行投资,但同时也要面对股价回落时的资金缺乏困境。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使我国的计量水平从交易计量走向价值计量,这种计量属性使经济价值能够更加明确和透明,提供的信息使得各项财务管理决策能够更加科学、准确。但同时,公允价值的公允取决于整个市场运行、信息提供的成熟与完善,因此,要使公允价值计量走的更深更远,必须要整个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唐勇军.价值管理研究综述与评价.财会通讯,2007(5):78-85.
[2]王志亮.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企业价值评估新探.投资研究,2007(11):44-48.
关键词: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企业财务
一、公允价值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1.金融资产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按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是,无论是已实现的投资收益(金融资产已出售部分),还是未实现的投资收益(期末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会影响当期利润。若当期股票或债券价格上升,公司当期利润就会增加;若当期股票或债券价格下降,公司当期利润就会减少。相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不甚明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利润“蓄水池”,这些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将来被处置时,有可能释放出利润。从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来看,净利润成倍增长的公司不少。在这些上市公司中,部分公司业绩的增长来自于业务的提升,但是也有一些公司业绩的增长来自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用。
2.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新准则规定:1.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2.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其中,对于投资者投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与存货的计量一样,企业管理当局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价值进行计量。投资收益科目主要是用来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和处置收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的收益。而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投资收益大幅度飙升。
3.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新准则第10条和第11条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这一属性的采用对房地产企业特别是地产类上市公司的影响是深远的。短期内,会对企业的账面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从长远来看,还会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投资决策。在房地产业相对景气的市场环境里,投资性房地产都是以历史成本计价,所以一般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都高于成本价。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数倍溢价将在年末的财务报表中得到确认,资产剧增,巨大的利润也将显现出来,这将可能极大地改变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导致地产上市公司,尤其是拥有投资性地产的上市公司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新准则对满足一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的引入一方面还原了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另一方面确认了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损益。虽然这种损益只是历史成本法下被掩盖的潜在损益的释放与体现,但是由此所带来的利润的巨大波动将不可避免。当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时,非货币易将增加企业的利润,对当期资产结构、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及净资产均会产生很大影响。
5.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重大影响。按照新准则规定,对于债务人而言,在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情况下,债务重组所产生的收益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另一部分是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两者均计入损益。新准则改变了旧准则一刀切的规定,将原来因债权人让步导致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偿还负债获得的收益全部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计入当期损益,且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这将增加债务人的利润,并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会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
6.企业合并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针对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分别采取“权益法”和“购买法”两种会计处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视同一个企业购买另外一个企业的交易,按照购买法进行核算,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所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定其减值金额。对商誉测试的减值部分,应计入当期损益。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小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为负商誉。在对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后,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合并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相关费用,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会计期末,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时,按照测试确认的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减少留存收益。对于负商誉,重新评估后,在损益中确认,同时增加留存收益。
除上述方面之外,公允价值还在很多业务中被作为计量标准。
二、金融危机下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
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扩大,时至今日,这一危机已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许多曾被推崇的国外监管制度、技术和产品创新都受到了质疑,其中也包括被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该准则是否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加剧因素以及是否应当对其进行修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计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而引入的。新会计准则中对于金融产品的计量,基本属于公允价值第一级次的范畴。公允价值的第一级次,是指用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来估计公允价值,并且不作任何调整。这一级次的估计被认为是可靠性最高,最为优先选择的公允价值取值。因此,我们可以选择最活跃市场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最活跃市场是指在该市场上,这种资产或者负债数量最大,交易最活跃。
尽管公允价值计量存在一定的操作上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是扎实存在的,不论金融危机有多严重,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信息公允透明,正是维护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权。公允价值计量诞生于美国证监会指出历史成本对防范金融风险无济于事的危难之际,这本身就说明,公允价值天生具备防范金融风险的性能。所以面对物价变动的现实、衍生金融工具的冲击、知识经济、历史成本等一系列冲击,引入会计公允价值是有必要的。公允价值计量解决了许多历史成本计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此外,在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商誉的确认和摊销、企业并购重组、关联方交易以及非货币交易等诸多会计事项中必然会使用到公允价值。
全球经济国际化浪潮兴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繁荣,大量金融工具的出现,公允价值的运用不仅是会计走向国际化的必然要求,而且也符合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其推广势在必行。因此,关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在认定这一目标后,不要因为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挫折而轻易放弃。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过多年论证的科学方法,至于在计量方法的选择上可以考虑当时的具体环境,选择一种最能客观、公正、可靠反映资产或负债价格的方法,但公允价值计量这一目标不应改变。
三、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1.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准则框架。我们需要加强我国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制订逻辑一致的(非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在目前的准则体系下,公允价值计量还很难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当前,应尽快修改完善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公平、开放、自由、诚信的交易规则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使违法行为的预期成本远远高于所获收益从而警示会计造假者,并形成威慑。
3.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环境。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环境并不完善,因此交易价格可能难以达到公允,并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手段。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扩大外汇市场和黄金等贵金属市场,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特别是产权交易、市场金融工具交易和发达的专业评估市场。同时,要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4.规范资产评估流程,加强资产评估队伍建设。资产评估是公允价值确认的重要途径之一,公允价值的完善离不开资产评估的发展。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资产评估的流程尚不规范,资产评估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方面应强化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另一方面应当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积极提倡、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同时,应加强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的素质。只有加强资产评估队伍建设,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资产评估的公允性,从而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5.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在新旧准则交替之际,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转变会计人员的计量观念,培养具有公允价值观念、懂得理论与实务的会计人员;另一方面,公允价值应用中大量不确定因素的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会计人员的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是杜绝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
参考文献:
[1]姚茜.对公允价值的再思考.山东商业会计.2007,(2).
[2]毕茜,彭珏.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的确认与计量[J].财会月刊,2008,(18).
[2]吴可夫.论公允价值会计的过渡性[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05).
[3]陈玉媛.美国次贷危机涉及公认会计原则及其应对措施.财会通讯.2008.10.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特征及其应用原则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和特征
1、公允价值的涵义。公允价值的英文解释是“正直的,公平的,公正的”,中文将其翻译成“公允”,则包含了公正、允当的意思。作为一种全新的计量概念,公允价值可以为知识经济时代大量涌现的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提供更为相关实用的会计信息。在会计学界,各个国家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尽相同。
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2、公允价值的特征。(1)交易的公允性。公允价值是在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之间进行的交易中形成的,不是在强迫或清算的过程中形成的;(2)交易市场的兼容性。活跃市场和非活跃市场都可以形成公允价值。在存在公开活跃的市场,且存在相同或类似交易的情况下,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的最好依据;如果不存在适用的市场价格,则以适当估值技术确定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公允价值金额;(3)价值的公认性。公允价值代表在一定的时间内市场公认的市场价值,不是个别的和特殊的价值,而是被普遍认同的;(4)计量的全面性。公允价值既包括资产的公允价值,还包括负债的公允价值。对于负债的公允价值,一直被人们所忽略。
(二)公允价值应用的原则。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第一,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且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诉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例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等具体准则中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也因此,公允价值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普遍而具体的运用,势必会对会计计量、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公允价值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范畴,而不仅仅是与其他计量属性相并列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公允价值是可以被用来作为衡量所有计量属性内在统一公允价值理论与我国运用问题研究性的质量特征,即是否公允地表达了计量对象的价值特征。公允价值应该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体系的一个总称,它涵盖了历史成本、现行市价、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这几个计量属性。
之所以包括历史成本,是因为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历史成本其实反映的是初始交易或事项的公允价值,也就是面向过去的公允价值。现行市价和现行成本都是可以观察的市场确定金额,因此它们都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可变现净值是未折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似乎与公允价值概念不符,但对短期应收应付项目来说,由于其货币的时间价值可以忽略不计,故其可变现净值也可以近似地代表这些项目的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包含两种类型: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现值和以特定目的实体为计量目的的现值。由于不同主体(如市场和不同企业)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折现率有不同的预期,对于同一项资产或负债将产生不同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虽然二者都具有合理性,但金额上会产生差异,所以目前的公允价值概念只包括了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核算以及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一)会计核算列举
1、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应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范了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重大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来自于计量属性的变化。按照新准则规定,对于债务人而言,在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情况下,债务重组所产生的收益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另一部分是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两者均计入损益。在能够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的条件下,即使按照历史成本计量,重组债务与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将全部计入损益。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债务重组主要以债务减免和非流动资产清偿为主,极少涉及用存货方式清偿债务,但由于《应用指南》中,将以存货清偿债务视为一种销售行为,按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并结转相应成本,这在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营运能力,使得存货清偿受企业、特别是那些急需提升营运能力以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企业的欢迎。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应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应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的引入一方面还原了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另一方面确认了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损益。虽然这种损益只是历史成本法下被掩盖的潜在损益的释放与体现,但是由此所带来的利润的巨大波动将不可避免。当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增加企业的利润;相反,当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对企业的利润造成负面影响。
例:中鼎股份(S*ST飞彩)资产置换案。2009年12月13日,S*ST飞彩《董事会关于重大资产置换及关联交易实施结果的公告》。公告中指出,2009年11月16日该公司与安徽宁国中鼎密封件有限公司按照《资产置换协议》,分别以皖国信评报字[2009]第147、148号《资产评估报告书》为基础进行资产置换。飞彩公司置出净资产账面价值36,530.73万元,公允价值40,261.11万元;调整后中鼎密封件置入上市公司净资产价值40,632.14万元,置出资产的净值与置入资产的净值的差额371.03万元由置入方与置出方以往来账形式先挂账处理。在不考虑交易损益的情况下,历史成本法与公允价值法下的会计处理分别如表1所示。(表1)可见,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3730.38万元被记入损益。
从上面例子中可以看出,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确认了换出资产的潜在损益,使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更为真实的反映了该资产的内在价值,显现了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利润的巨大影响,提高了财务报告的相关性。
(二)公允价值应用对会计列报的影响
第一,在资产负债表上资产、负债项目的披露上,相应调整或增加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项目。主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
第二,由于公允价值的引入,对企业会计报表项目的披露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利润表列报的重要变化是:在利润表上出现了一项“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净损失以“-”列示),用来单独反映因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
第三,由于会计报表编报理念的变化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新准则规定: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为企业编报的一张主表。在该报表具体项目的列示上,在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中单独披露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和现金流量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净额。
第四,采用间接法在现金流量表附注中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信息时,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调整也进行了单独的反映。
四、公允价值计量应用对上市公司投资者的影响
由于实施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市公司年报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极大地影响重组当年业绩。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司进行债务重组不仅支付的对价与债务的差额可以计入当期损益,而且所支付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也计入损益。这样,绩差公司或债务重组负担严重的公司可能通过债务重组行为增加当期利润。
投资者分析年报时,如果发现存在上述情况的公司业绩大幅改观,那就要关注是否存在债务重组等因素的影响了。需要提醒投资者注意的是,债务重组收益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属于非经常性损益,并不具有持续性。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也能带来利润。上市公司进行资产交换时,如果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不符合条件的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这与原准则均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存在较大区别。投资者可参照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进行分析。
总的说来,投资者在分析年报时需要重点关注公允价值的应用对年报信息的影响,公允价值的应用提高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反映了公司资产及负债在某个时点的价值;但另一方面,由于外部金融环境、行业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公允价值的波动性又使年报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而且对于某些具体事项,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易而言,又具有一次性,属于非经常性损益的范畴,不具有持续性,对此投资者也应该看到。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房地产企业 财务指标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在我国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刺激着内需,对于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势头,可以看作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一个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被作为一种投资渠道为大量机构与个人所追捧。持有投资性房地产是其应对通货膨胀,保持资产增值的有效手段。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作为支柱产业的房产市场逐渐成熟,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这一市场既存在着赚取高额利润的诱惑,又布满着各种财务粉饰的陷阱。因此,对于房地产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二、公允模式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应用分析
截止到2012年底,A股市场总计2472家上市公司。在这些A股公司中,有将近1000家公司的报表中有投资性房地产科目。在这将近一千家的公司中,使用公允价值模式来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仅有43家,也就是说,公允模式在整个上市企业中的比例仅有不到5%。
在投资性房地产相关准则实施的第一年里,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企业数量占上市企业总数的40.13%,而在这些企业中,仅有18家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占比2.86%(与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占整个上市企业的数量比为1.15%。考虑到2007年是允许使用公允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第一年,该比例可以理解。
总体来看,选取公允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企业数量过少,并且采取公允模式计量的企业存在着公允价值确定方法不统一导致公司财务数据缺乏可比性,企业随意变更会计计量模式,会计政策前后不一,违反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以及多数企业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
(一)金地集团背景简介
金地集团初创于1988年,在1993年正式开始经营房地产。1996年在金地实业开发总公司的基础上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国有企业)。其主要发起人有深圳市福田区国有资产管理局,深圳市万兴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金地实业开发总公司,以及美国UT斯达康有限公司。公司2013年转变会计计量模式对企业财务指标产生的影响以及企业转
(二)金地集团的财务数据分析
(1)金地地产在2013年将集团旗下所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由历史成本改为公允模式时,公司总资产增加近70亿,其中有66亿由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引起。占当年总资产(调整前)的5.6%。(2)在会计准则中要求,当投资性房地产改为采取公允模式计量的年度,需要对当期的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这将会涉及到未分配利润以及盈余公积等项目,从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金地集团2013年因为投资性房地产采取公允模式计量引起股东权益(包括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增加54亿,占当年净资产的14.2%.(3)公司净利润在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调整后增加了18亿,占当年净利润的41.02%。
(三)投资性房地产公允模式计量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金地集团通过改变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使得企业的资产构成情况得以改善,从而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的结果。只是这个结果在改变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当年效果比较显著,因为准则规定,“在计量模式转变为公允价值模式当年,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部分计入期初留存收益”,对于投资性房地产日后公允价值的变动则计入当期损益。
金地集团投资性房地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仅为9.05%,所以,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模式计量对整个集团净利润的贡献可能被集团内其他业务隐去。其中,最可能隐去这一部分利润的无疑是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而要分析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转换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需要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当年净利润中的比重作一统计比较,表4.4是金地集团2011年至2014年历年净利润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份额变动情况: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金地集团在2013年之前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均为0,因此,在表4.4中,2011年及2012年追溯调整前的净利润是不包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影响的净利润,而2012年追溯调整后至2014年间的净利润均是包含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影响的利润。2013年金地地产在调整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后,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净利润中所占份额甚至达到45%,但同期的净资产收益率却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由此可以推出金地地产在2013年剔除投资性房地产会计计量模式转变带来的影响后,其年度盈利能力将会大幅降低,这一推论可以通过金地地产2011年至2014年的营业收入和成本的变化中得以体现。
四、结束语
公允价值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资产的真实市场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会计计量的及时性原则,也使得企业财务报表能够更多的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一定的粉饰作用。当企业年度经营不善,盈利能力降低时,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能成为企业经营者用来粉饰报表的工具,而投资性房地产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在税法上并不会纳入应纳税所得额,因此这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产生的利润并不会导致企业的所得税费用增加,而直接成为企业净利润的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价值链;财务控制;关系
一、价值链管理理论概述
(一)价值链管理的内含
阐述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前提是要了解价值链思想是如何产生的。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提出来的。价值链管理思想的诞生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的组织形式日趋复杂,人们学会了分工与合作,一部分人从生产中分立出来,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由此学者们以如何改进和提高企业的管理组织效率,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标,把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并进行深入研究。许多管理学家,例如亚当·斯密、泰罗、法约尔等,都在不同时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劳动分工的日益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为价值链思想的萌芽奠定了基础。价值链思想是管理思想史发展的趋势。
价值链思想的产生体现了管理发展的要求。当今,企业外部环境日新月异,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革。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组织形式不利于企业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生产组织不利于业务流程和内外部协调,经营决策不利于内外部协调,管理体制导致企业内部各部门、内外部协调的低效率,种种弊端使管理思想的变革成为必然,价值链思想应运而生。
价值链思想的产生也体现了价值增值的要求。“价值”是近些年来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在于为股东创造财富,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而企业的价值又取决于价值驱动因素,诸如资本投入、流程开发、生产经营、组织销售等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企业要想提高价值,必须兼顾各个方面,从价值链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优化价值链,才能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
迈克尔·波特把价值链定义为“企业在一个特定行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这些活动分为“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础活动包括内外部后勤、生产作业、市场销售和服务,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由此可见,企业的价值活动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每项活动都会对企业的价值产生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控制又是财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财务控制与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是统一的。因此从某种角度说,财务控制也就是价值控制,通过对企业各项价值活动的控制来达到财务控制的目标,即用价值链的思想实现财务控制的目的。我们可以将价值链管理定义为“整合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人力等各种资源,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它们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真正按照链的特征实施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得各个环节既相互关联,又具有处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使企业的供、产、销形成一条价值链。”
(二)价值链管理的特征
价值链管理的实质就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从整个价值链、价值链的价值增值出发,通过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整合企业各项优势价值活动,从而突破传统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缺陷,能够从更广泛的范围发现问题,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具体来说,价值链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价值链管理的基础是业务流程再造。价值链管理不同于普通职能管理之处就在于把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许多价值链环节,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管理,从而提高该环节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价值链管理更强调对整个价值链进行优化,不仅要改善某一个环节的工作,而且与之相关的其他环节也要进行改善。最终通过整合以及共享资源,实现业务流程的再造。
2.价值链管理以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原则。顾客价值与企业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只有提高顾客价值,才能赢得顾客的信赖和认可,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价值。“价值链管理的起点是从顾客需求或者为顾客创造价值开始的。凡是不能给顾客带来价值的活动和作业,都不能纳入价值链管理的范畴。”
3.价值链管理的视角是价值链整体,通过各部门员工的通力合作,总体、全面的把握价值链各环节,消除非价值增值活动,从而可以避免传统职能管理中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情况出现。此外,企业价值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说明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
二、财务控制体现了价值链管理的内含
1.从目标来看,财务控制与价值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一种管理思想能否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首先要看管理目标与工作目标是否统一,如果管理目标与实际工作目标相比出现偏差,管理也就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财务控制目标经过长期演化,最终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得到了人们的共识。而价值链管理的目标也在于实现价值增值,达到价值最大化。因此从目标来看,二者具有共性,这就决定了将价值链管理应用于企业财务控制之中是可行的。价值链管理破除了传统的企业财务控制思想和方法,把对各职能部门的财务控制转变为对各项价值活动的控制。在对财务人员、资金、预算等进行控制的过程中时刻体现出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考虑。在具体的价值链管理中,可以利用价值链会计的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及时、迅速的特点,充分实现价值链各环节的信息及资源共享,从而做到事前控制和实时控制,最终提高财务控制的效率。
2.从对象来看,财务控制与价值链管理具有相似性。财务控制的客体包括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企业不仅要对资金、信息、技术等财务资源进行控制,而且要对财务人员等人力资源进行控制。价值链管理的对象是各种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依托于所有的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价值是一个体现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综合指标,价值的创造离不开人力和物力,事实上价值链是由现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融汇而成的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拟链条。因此,从对象来看,二者具有相似性。
3.从流程来看,财务控制与价值链管理具有相似性。财务控制流程首先是根据企业的财务目标制定财务战略,然后根据财务战略编制年度财务计划和财务预算,年终将预算执行情况与编制的预算作比较,根据各部门的业绩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奖惩,并根据预算的执行情况对总体财务战略做适当调整。价值链管理具有类似的步骤:首先根据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区分不同的价值活动,进而设计和确定企业的价值链,然后为价值链的各环节以及整体编制预算(包括财务和非财务),年终对价值链各环节的运营情况与预算作比较,找出差距并分析原因,最后根据本年度价值链的预算执行情况调整和修正价值链的价值活动,制定下一年度预算。因此,价值链管理与财务控制的流程比较相似。
关键词:价值链;财务控制;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064-02
一、价值链管理理论概述
(一)价值链管理的内含
阐述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前提是要了解价值链思想是如何产生的。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提出来的。价值链管理思想的诞生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的组织形式日趋复杂,人们学会了分工与合作,一部分人从生产中分立出来,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由此学者们以如何改进和提高企业的管理组织效率,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标,把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并进行深入研究。许多管理学家,例如亚当・斯密、泰罗、法约尔等,都在不同时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劳动分工的日益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为价值链思想的萌芽奠定了基础。价值链思想是管理思想史发展的趋势。
价值链思想的产生体现了管理发展的要求。当今,企业外部环境日新月异,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革。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组织形式不利于企业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生产组织不利于业务流程和内外部协调,经营决策不利于内外部协调,管理体制导致企业内部各部门、内外部协调的低效率,种种弊端使管理思想的变革成为必然,价值链思想应运而生。
价值链思想的产生也体现了价值增值的要求。“价值”是近些年来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在于为股东创造财富,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而企业的价值又取决于价值驱动因素,诸如资本投入、流程开发、生产经营、组织销售等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企业要想提高价值,必须兼顾各个方面,从价值链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优化价值链,才能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
迈克尔・波特把价值链定义为“企业在一个特定行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这些活动分为“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础活动包括内外部后勤、生产作业、市场销售和服务,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由此可见,企业的价值活动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每项活动都会对企业的价值产生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控制又是财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财务控制与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是统一的。因此从某种角度说,财务控制也就是价值控制,通过对企业各项价值活动的控制来达到财务控制的目标,即用价值链的思想实现财务控制的目的。我们可以将价值链管理定义为“整合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人力等各种资源,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它们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真正按照链的特征实施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得各个环节既相互关联,又具有处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使企业的供、产、销形成一条价值链。”
(二)价值链管理的特征
价值链管理的实质就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从整个价值链、价值链的价值增值出发,通过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整合企业各项优势价值活动,从而突破传统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缺陷,能够从更广泛的范围发现问题,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具体来说,价值链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价值链管理的基础是业务流程再造。价值链管理不同于普通职能管理之处就在于把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许多价值链环节,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管理,从而提高该环节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价值链管理更强调对整个价值链进行优化,不仅要改善某一个环节的工作,而且与之相关的其他环节也要进行改善。最终通过整合以及共享资源,实现业务流程的再造。
2.价值链管理以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原则。顾客价值与企业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只有提高顾客价值,才能赢得顾客的信赖和认可,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价值。“价值链管理的起点是从顾客需求或者为顾客创造价值开始的。凡是不能给顾客带来价值的活动和作业,都不能纳入价值链管理的范畴。”
3.价值链管理的视角是价值链整体,通过各部门员工的通力合作,总体、全面的把握价值链各环节,消除非价值增值活动,从而可以避免传统职能管理中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情况出现。此外,企业价值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说明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
二、财务控制体现了价值链管理的内含
1.从目标来看,财务控制与价值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一种管理思想能否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首先要看管理目标与工作目标是否统一,如果管理目标与实际工作目标相比出现偏差,管理也就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财务控制目标经过长期演化,最终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得到了人们的共识。而价值链管理的目标也在于实现价值增值,达到价值最大化。因此从目标来看,二者具有共性,这就决定了将价值链管理应用于企业财务控制之中是可行的。价值链管理破除了传统的企业财务控制思想和方法,把对各职能部门的财务控制转变为对各项价值活动的控制。在对财务人员、资金、预算等进行控制的过程中时刻体现出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考虑。在具体的价值链管理中,可以利用价值链会计的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及时、迅速的特点,充分实现价值链各环节的信息及资源共享,从而做到事前控制和实时控制,最终提高财务控制的效率。
2.从对象来看,财务控制与价值链管理具有相似性。财务控制的客体包括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企业不仅要对资金、信息、技术等财务资源进行控制,而且要对财务人员等人力资源进行控制。价值链管理的对象是各种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依托于所有的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价值是一个体现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综合指标,价值的创造离不开人力和物力,事实上价值链是由现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融汇而成的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拟链条。因此,从对象来看,二者具有相似性。
3.从流程来看,财务控制与价值链管理具有相似性。财务控制流程首先是根据企业的财务目标制定财务战略,然后根据财务战略编制年度财务计划和财务预算,年终将预算执行情况与编制的预算作比较,根据各部门的业绩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奖惩,并根据预算的执行情况对总体财务战略做适当调整。价值链管理具有类似的步骤:首先根据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区分不同的价值活动,进而设计和确定企业的价值链,然后为价值链的各环节以及整体编制预算(包括财务和非财务),年终对价值链各环节的运营情况与预算作比较,找出差距并分析原因,最后根据本年度价值链的预算执行情况调整和修正价值链的价值活动,制定下一年度预算。因此,价值链管理与财务控制的流程比较相似。
三、价值链管理贯穿于财务控制方法之中
每一个企业的活动都包括了后勤、生产、销售、服务等基本活动以及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辅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企业价值链管理的具体体现,那么就需要运用财务控制方法对这些活动加以控制,防止出现偏差。企业的财务控制方法包括:预算控制、资金控制、人员控制、审计控制、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业绩评价等,价值链管理则贯穿于这些方法之中。运用财务控制方法之前要把企业区分为不同的价值活动,针对每项价值活动可以从预算、人员、审计、业绩评价等多方面入手。需要注意的是,控制过程必须围绕“价值”进行,要以该价值链环节和价值链整体的保值增值为目标。例如,对市场销售这一价值链环节进行管理,就要以顾客价值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出为确保某一时间段内企业增值所需要的销售额这一预算。在销售过程中,要随时对销售人员的销售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委派财务人员对销售业绩进行审计,并在期末根据事先制定的预算进行奖惩,确保该价值活动为企业的价值增值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瑞.基于价值链管理的集团公司资金控制[J].中国市场,2007,(49).
[2]王向丽.价值链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7,(7).
[3]陈炜煜.价值链管理与企业价值评析[J].商场现代化,2005,(28).
[4]王海林.价值链内部控制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6,(2).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及其发展
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价值链(ValueChain)一词,他所提出的价值链是传统意义上的,为一系列连续完成、使原材料转换为最终产品的业务活动,一开始仅用于制造业中。波特将企业的活动分成基本活动(包括进货、发货、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和辅助活动(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
企业信息化的特征及其内容
(一)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利用企业信息资源,以增强其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其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的一个过程。它的特征可以描述为: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正是对这些技术加以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手段。
企业信息化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最终目标。而提高竞争力又是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为基础的。
企业信息化以信息资源为对象。实现企业信息化要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是作用于这些信息资源。
(二)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对于不同的企业,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以制造业为例,企业信息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起始阶段,位于企业价格链的起始环节。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辅助创新。
企业经营过程信息化:主要是采购和销售过程的信息化,它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于企业上游的供应链和下游的客户关系进行信息整合与处理,从而达到提高企业采购效率,增加销售份额的目标。它包括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等。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内部办公、人事、财务、资产等信息进行开发利用,以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目标。这一过程信息化包括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
企业决策信息化:即利用现代技术给企业决策提供信息,包括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支持系统、数据整合与数据仓库。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给企业的价值链带来了横向与纵向、内部与外部的变化与延伸,信息的运用不仅改进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也改造了企业整个传统价值链。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链的改进与评价
企业信息化给企业价值链带来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企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采购、生产、销售以及人事、财务、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这使得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的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以及辅助活动中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等各项环节的信息得以充分开发利用,每个环节的效率都得以提高,达到优化的目的。
(二)缩短企业内部价值链增大利润
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效率,优化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各个环节的资源充分利用,达到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整个价值链缩短了,并且利润空间加大。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生产,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与设计成本下降;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使得企业管理成本下降,仓储物流成本降低;供应链、客户管理系统,帮助企业掌握市场动态、销售数据,有效地组织采购与销售,降低了采购成本与销售成本;企业决策过程信息化,降低了决策成本。
这些都使得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效率提高,成本下降,利润空间增加,如图1、图2所示。
(三)企业价值链更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企业信息化使得企业的价值链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信息技术加速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优化配置,使得传统价值链得以改进,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部门内部信息渠道更为畅通,管理成本下降,管理效率得以提高;信息化使得企业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产品设计改进,产品质量提高;通过对信息的快速充分获取,可以确定企业最有利的交易伙伴,包括采购与销售;信息化对于生产过程、生产前后后勤活动都有所改进,不仅使生产效率提高,且减少了后勤活动中的浪费,提高了企业资源利用率;企业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库,改进完善其售后服务。
所有这些都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应变能力增强,更加适应外部环境,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企业能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快速、正确的应对。
(四)延伸企业的外部价值链
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有着互动的联系,而且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价值链、客户价值链之间也有着互动联系,企业信息化加强了这种互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快速方便的搜集采购信息,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客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建立了有效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一对一的交互式服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使企业价值链延伸,形成上游为供应商下游为客户的产业价值链,而且之间更加互动。
(五)有助于需求与供给平衡以形成良性互动的生态价值链
信息手段的发展与应用,使供应商与企业、企业与其客户之间信息渠道更为畅通,企业需要多少,何时需要,这种信息通过企业采购部门提供给供应商,而市场上有多少客户,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何时需要,需要多少等相关信息又反映给企业,供应商、客户、企业之间的需求与供给保持平衡,避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积压,降低了成本,从整个社会的产业价值链来看,社会整个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信息渠道畅通,供需平衡,是一条良性互动的生态价值链。
关键词:价值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分析;策略
随着竞争的加剧,价值链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保持竞争优势、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它的运用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与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拓展空间。经过多年的发展,价值管理的理论已经深深地渗透到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并为企业的营销管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等职能活动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实用的、切合实际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财务管理职能与价值管理的密切结合,为财务管理思想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思想,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价值管理的目标也是以为广大消费者和企业创造附加价值为主要目的。可见二者的目标非常吻合。
一、价值管理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分析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总产值最大化目标、利润最大化、资本利润最大化或者每股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在一个特定的经济条件和经济环境中为了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为了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科学性、为了实现财务工作的科学组织与资源的合理科学配置而需要时间的特定的标准。
以价值管理为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摆脱了这种标准的束缚,动态的对企业的价值流、所有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此为契机来适应各种不确定的环境条件的变化,价值管理下的财务管理目标更加注重对未来的掌控、对未来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
(一)价值管理下的财务管理目标
对于价值管理角度中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站在价值增值的高度来实现的。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备受关注的增值流共同构成了价值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从产品的采购到生产制造、再到销售的全过程中其实质就是市场价值或附加值得企业价值的增值过程。在每一个环节中,能否产生价值的增值?增值的幅度是多少?这些都将是价值管理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可见,为了尽可能多的提升价值管理中的竞争力,就必须尽力剔除所有环节中一切无效的消耗和劳动,从而实现每一个价值链环节中的增值。这一点也是价值管理的最基本要求。
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是价值链管理基础上的财务管理的最直接目标。任何客户都希望在购买商品、接受服务时能够从中获得最大利益或价值,而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则是价值管理视角下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
(二)企业财务目标中的价值管理
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是为客户提品或服务,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最终形成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在筹集到资金后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为客户提品和服务来获得收入,在扣除企业在生产过程只能够和销售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成本后赚取到企业应得的利润。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赢得胜利就必须拥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在为自己的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的同时也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企业的价值是通过价值链上各环节中的增值来创造的。
二、价值管理基础上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价值管理基础上的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构想是建立在企业内部价值链、开放式价值链基础上的综合的全面的反应,并能够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全方位的、动态化的、真实的信息,同时充分利用价值链所反映的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及时的、准确的、有效的控制。
(一)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构建
价值链管理基础上财务管理将现代企业与价值链上的其他利益主体视为一个整体,在这一整体环节中,居于核心未知的企业通过建立自身与联盟企业之间的良好关系为价值链的构成与优化提供服务。另外,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之间通过公平竞争与良好的合作,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全面加快资本的周转,并最大限度的实现价值的增值。
(二)财务管理内容的构建
价值链管理基础上的财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财务预算、财务分析、财务控制、业绩评价。在价值链基础上的企业应对财务预算管理进行变革,加强对企业各种价值因素的重视、时刻关注企业现金流量的管理、及时根据各期的信息及行业的分析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编制适合企业的全面预算,以此来提高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价值链基础上的财务分析主要是以实现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为基础的。财务分析将始终贯穿于财务管理中的筹资分析、投资分析、成本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整个过程中。价值链基础上的财务控制实现了价值流与业务流的相互整合,使得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企业的各项财务数据和报告,并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对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的同时把握企业的动态化发展趋势。对企业的各项业绩进行评价属于一种事后管理的过程,价值链基础上的业绩评价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单一的局面,实现了对企业的战略性评价。在绩效考核方面,用经济增加值评估系统来进行评价(EVA系统)。
三、价值管理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
为了能够实现现代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长期的、稳定的竞争优势,在价值链管理的支撑下通过对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重组,找到其核心竞争能力,再充分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来获得长期的稳定的发展优势。通过实践,价值管理理念为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更为深远的影响。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将随着价值管理的深入而得以发展。
(一)将以企业的价值管理作为主要目标
价值管理为企业的持续经营、竞争力的提升、有事的获得、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建立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价值管理的方式注重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战略联盟的建立,通过资源的整合和利益的共享时间客户的价值增值,最终实现价值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未来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以此为主要目标。
(二)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价值管理中的企业级各环节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来建立动态化的、实时性的管理,另外,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企业的市场营销方式更加丰富、产品销售更加广泛。
(三)资源的利用率将不断提升
价值管理的主要思路就是对企业内部外部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整合,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资源的整合实际就是对资源的最优化使用,在资源的整合过程中,财务管理以资本的运营为主,企业资本运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本的增值,因此,价值管理视角下的财务管理将不断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总之,价值管理视角下的财务管理将大大促进财务管理的创新,这已经成为各企业正在尝试和思考的主要问题。价值管理为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变革和思路,使得企业的资源得到重新优化和整合、使企业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使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获得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基于价值链管理模式的企业财务管理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06).
[2]王蕾.基于价值管理环境下的企业财务转型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4(02).
关键词:要素资本 大数据资本 企业价值
一、要素资本理论
认识要素资本理论首先要厘清资源、生产要素和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资源。资源的存在是客观的:石油、天然气、土壤等。这些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人类在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学习、开发知识、不断实践,就会将更多的资源转变成生产要素。一定时期的社会实践中使用的生产要素,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从范围上来讲,资源的概念包括生产要素。
(二)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又称生产因素。生产要素的形成和确认是财务学上要素资本范畴产生、形成的基础和条件。过去学者定义企业的生产要素由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构成,这种认识是由当时的社会实践水平所决定的。随着企业经济实践活动的不断进行和发展,这种认识显示出局限性。目前,对生产要素内容的认识已日益丰富,不断有新的资源纳入到企业的生产要素构成中,例如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这些生产要素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着各自的重大作用。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要素的结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实践发现,生产力越发达,新兴生产要素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三)资本。马克思指出,资本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自然形式上看,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资本的抽象定义是: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被雇佣的工人的剩余劳动力所创造。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罗福凯提出,财务学上的资本就是上一阶段生产的节省。资本的本质是以往的生产过程的结果,它的任何积累都是以缩减以前各期的消费为代价。
一定时期生产要素的形成,取决于人类知识的增长。具体的资源转变为具体的生产要素,需要人们增加具体的“知识”,并需要经过生产过程的检验。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换的目的是进行资本积累和投资。在有货币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经过交易过程转变为资本。而在大数据时代,资本的本质意义就是以往市场交易过程的结果。即使是货币,也只有在交易过程中才能成为资本。
(四)要素资本。生产要素在经过特定的程序之后才能变成企业的要素资本。生产要素成为要素资本的必要条件是生产要素需要进入市场交易过程,由财务资本拥有者投资控制拥有这些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完成买卖程序、完成产权转移,交易的生产要素或资源就转变为要素资本了。这些不同作用和特定功能的要素资本,统一以未来净现金流量折现值的形式,进入企业财务系统。此时,异质的资本品和同质的资本金统一使用会计计量单位――货币,并且在财务学的逻辑基础上直接进行加总。财务资本与实物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信息资本等,共同形成企业的要素资本。建立要素资本的概念,可以有效地反映和解释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信息资本的客观存在。
生产力的发展,使整个经济社会的新兴要素更加活跃,世界进入大数据时代,各种生产要素在社会经济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资本的增值性、变动性特别强,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就孵化出无数的新兴资本,如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信息资本、知识资本等,因此,新兴的要素资本开始出现。
二、大数据资本
(一)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在互联网行业是指这样一种现象:互联网公司在日常运营中生成、累积的用户网络行为数据。这些数据的规模是如此庞大,以至于不能用G或T来衡量。经过多年的积累,社会的数据量、数据处理技术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飞跃,在此背景下,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
(二)大数据资本。按照要素资本理论,资本与大数据这一生产要素相结合,能孵化出的要素资本就是大数据资本。“数据是新的石油。”亚马逊前任首席科学家Andreas Weigend如此评价大数据的价值。以至于其获取、储存、搜索、共享、分析,乃至可视化地呈现都是这个世界可挖掘的“宝库”。政府、企业等各行各业开始意识到,大数据正在成为企业组织最重要的资本,大数据资本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大稻葑时镜募壑荡丛臁>济活动中对大数据的实践活动可以体现在众多新兴的中小企业中,大型企业也开始了对大数据的逐渐尝试。如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其对大数据更加重视。2013年3月,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拉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将“大数据战略”提升到国家层面。奥巴马政府承认大数据将是“未来的新石油”:一个国家拥有大数据的规模、活性及解释运用的能力将成为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层面。将来国家拥有的数据量和控制权甚至会是陆权、海权、空权之外的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
21世纪是大数据的时代,谁掌握大数据,谁就可能创造价值。甚至可以说,谁拥有更多的大数据资本,谁就有话语权。所以,随着要素资本从企业财务资本的影子里走出来,走向企业舞台的大数据资本的价值也逐渐地被认识和准确定位。纯粹财务资本的重要性下降,以价值为基础的新兴要素资本共同创造价值的经济制度正在构成。用要素资本理论来分析企业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要素资本理论下的大数据时代的企业价值
(一)企业价值。企业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根据要素资本理论,企业是投入到企业当中的不同要素资本进行资本增值的一个开放的系统,增值的目的是增加企业的价值,反过来,企业价值的衡量也应该由投入其中的要素资本来进行评估。企业的价值实际是企业各种要素资本的价值及其增值。企业财务管理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功能,实际上是企业各要素资本的跨时间配置、一定时间内各要素资本的数量安排和结构优化,从而增强财务资本的时间价值和增值能力。
(二)要素资本理论下的企业价值。有些要素本身可以创造价值,有些要素本身就是价值。要素资本投入量与财务效率之乘积等于企业价值。
本文根据要素价值理论进行企业价值研究。根据企业的生产要素价值进行企业价值的研究,有助于更加客观和准确地对大数据时代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根据要素资本学者提出的要素资本平衡表来进行企业价值评估,传统的价值分析方法有一种是对企业中的形成企业物质形态的厂房、机械、工具、原材料和产品进行价值评估,但事实是这些有形的物质形态本身不会与企业外部发生吸纳和输出的过程,企业能够进行增值的动力是技术信息和知识的作用,这一部分也是企业价值的构成。
由于当代财务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企业资本的种类和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技术和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的投入越来越大,尤其是数据资本在企业中的比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价值在整个企业价值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如果在企业价值评估时没有考虑到这些越来越重要的要素资本的价值,在企业进行项目投资、在投资机构选择投资项目时就难以正确客观地对该类型的企业进行评估。那么那些新型产业难以全面迅速的成长发展。
(三)大数据时代对企业价值的认识。数据成为资产凝结着技术知识和信息:首先数据是独立的,可以拥有所有权,对数据的利用技术是可以交易的,使得数据成为要素资本。大数据一方面是企业价值评估要纳入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又是财务管理活动的出发点――财务管理环境的巨大变化。数据是生产要素,故数据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资本,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关键因素。财务学上的价值就是微观主体的资本占用量在市场上的价格(实现价值),那么在评估微观主体的价值时就应该综合考虑这些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价格(实现价值)。
四、理论研究意义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正确地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是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同样,企业战略在实施过程中的目标也是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和价值最大化,财务投资战略服从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当财务的投Y战略实施之后就需要对企业价值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只有实践和认识相协调才能促进实践的更好发展。所以,对数据资产、数据资本的正确、客观的认识,给予其正确的实践地位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大数据时代是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开端,谁能把握住发展的机遇,谁就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周期内快速发展。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又高于实践,先进的认识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发展。为此,应该将大数据这一新时代的生产要素以合适的位置进入到经济实践活动当中。本文以要素资本理论为基础,分析大数据资本。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正确理性地看待新型企业的价值,有助于企业吸引投资,也给财务资本界以新的投资视角,给经济发展注入活力。S
参考文献:
[1]罗福凯.要素资本平衡表:一种新的内部资产负债表[J].中国工业经济,2010,(02).
[2]罗福凯.论要素资本――由一则故事引发的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01).
[3]罗福凯.财务理论的内在逻辑与价值创造[J].会计研究,2003,(03).
一、成本管理概念与价值链理论概述
1.成本管理
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落实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实现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战略性把握。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是企业运营活动的全局,其任务是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其目的是通过有效健全的成本会计核算,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控制,同时为企业的最优发展决策提供财务数据支持,实现对企业各个财务单位的有效监管。只有让企业的成本管理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才能让企业的发展进行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
2.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是一个舶来概念,它最早由哈佛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价值链理论人为企业的价值实现是经由许多不同环节的经济生产活动组建而成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紧密联系,最终造就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这些经济生产活动指的是企业核心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各个流程中的主要生产活动与辅助J胜生产活动的总和。价值链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种重要模式,它是一种以客户需求导向,开展企业经济生产活动的方式,通过对产品生产环节的成本把控,实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目的。
二、未使用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下企业的财务误区
1.成本管理与生产梢售脱节
当企业的生产设备运行止常,企业的生产人才工作有序的时候,企业在单位时间内产品成本的降低,是通过提高单位时间的产品产量实现的。但是这种单位时间内产品成本降低只考虑到了企业自身内部的各个工作环节,忽视了对市场环境的把握。这种增加单位时间内产品产量的方式,要像真止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还需要保证这些增加出来的产品能够实现销售,完成价值的交换。当企业的成本管理与生产销售脱节时,不但不会起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还有可能会制造出更多的待销售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销售压力与库存压力。在以生产为导向的成本管理工作中,企业的销售价值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客户的实际需求也无法得到真止体现。同时对生产成本控制的过分推崇,极易连带的产生对劳动力的剥削与产品偷工减料的不良现象。
2.对辅成本投入的忽视
企业的成本投入主要分为两个大项,一个是与生产活动利益产生直接相关的主要成本投入,如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机械费用、运输费用等,还有一个是为了实现企业主要生产活动有效达成的一些辅成本的投入,如管理费用、保险福利、差旅费用等。因为主要成本投入,一般数额较大、与企业的价值实现具有更为重要的联系,所以在未使用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下企业会更加注重对主要成本投入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以财务核算为基础,建立相关的内控机制。但是对于企业的辅生产成本却缺少重视,忽略f对这一块成本投入的控制与管理,导致部分企业的辅生产成本一直处于一个无人监管的无序运行状态,让企业的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投入压力,给企业成本竞争力的形成造成负而的影响。
三、成本管理中价值链理论的应用
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是每个企业发展经营的终极目标,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除了通过对外扩展、兼并重组来实现企业规模的壮大,形成竞争优势的同时,还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方式,来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投入,让有限的企业资源能够发挥出最佳的经济效果,从而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更加优势的地位。价值链在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引入,可以切实的帮助企业把企业长远的发展目的与近期的经济收益与企业的价值实现活动关联起来,从战略的角度,看待企业成本的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对于企业成本有效控制同时,能够让企业的收益随之增加。
1.从价值链活动的角度出发优化企业的内部成本投入
一般来说,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后动为设计、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具体到出版企业,其企业的内部价值链活动大致可以细分为:接受订单、设计排版、原料采购、生产制作、出版发行、完成销售、售后服务等活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企业的内部价值链活动一般会囊括进企业主要的生产经营活动,从成本管理的角度来说,只要企业价值链活动中的某一环节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那么企业的整体生产成本也会相应的降低。但是从企业价值实现的角度来说,单一环节的成本控制有可能会影响该环节的生产质量,长期以往会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给企业的品牌造成负而的影响,从而无法有效实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因此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应该从价值链活动的整体出发,来优化企业的内部成本投入。
2.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出发重构企业的外部产业联盟
不同企业由于其生产方式与生产侧重的不同,它们的价值链活动构成也会有所差异,如果企业能够利用自己的价值链活动优势,与同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进行优势互补,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实现产业联盟优势。例如具有优质生产能力的出版企业,与具有优质销售能力的出版企业,结合合作伙伴关系,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出版质量、更好的销售服务,让两个企业能够分散风险、共享利益,最终实现企业合作的双赢。发展较为完善,形成品牌优势,具有稳定市场占有率的企业,还可以通过“使用特许经营”的形式来扩大自己的企业的经营规模,实现更多的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企业可以拓展价值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合作,例如出版企业可以通过把与企业有材料供应与运输业务关系的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尽量实现材料供应的零库存,发挥企业材料供应链的积极作用,降低企业的库存管理成本。
关键词:内部价值链;价值链管理;财务分析
一、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逐渐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企业竞争战略和营销观念的变化必将引起企业管理理论的变化,而财务管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现行的财务分析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单一地表现为货币和数量,而且将一些作业和流程人为的割裂开来,这样有可能使各部门片面强调单部门业绩,或简单地改良现行的经营过程,不利于整个企业综合协调地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此,财务分析有必要为适应新的变化而做出努力。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价值链理论对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而且将之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二、基于价值链财务分析模式的构建
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波特认为价值可看成是资金的生成和增值,而价值链就是价值增值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分析,实质上也就是对企业的价值运动进行分析。而价值链与作业链紧密联系。一个企业的活动可以依据价值链分解为价值运动的许多环节,并形成为三条价值链: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这三条价值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现行的财务分析中注入价值链分析的思想,使传统的财务分析置于企业价值链的环境之下,使两种分析融合、交流、相互补充是完全有可能和十分必要的。
(一)运用纵向价值链,考察财务指标反映的企业定位问题
纵向价值链主要反映企业从资源取得到产品销售的价值运动。供应商或销售渠道的各种活动的进行与企业价值链接触能够十分显著地影响企业的成本或效益。要考虑企业在纵向价值链中占有哪些环节,是进入还是退出某个环节,是向上游或下游企业扩展还是收缩等。结合这一思想,通过运用财务分析中的某些指标,以其作为分析的尺度来考察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交往所采用的经营方式、策略是否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是否影响生产作业链(工序)。设想通过影响供应商的价值链结构,或者通过改善与供应商价值链的关系,使得企业及供应商双方受益。
(二)运用横向价值链,分析财务指标反映的企业竞争实力
横向价值链,主要反映同类产品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价值运动状况,是企业确定主要竞争对手底数的基本工具,其意义在于找出与竞争对手在作业活动上的差异,扬长避短,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竞争策略。在进行企业财务分析中,运用这一思想,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分析,了解情况、知己知彼,使本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比如,可以采用影子价格等宏观财务评价指标及成本分解的办法进行价格调整,以合理反映企业外部资源的地理分布和稀缺或富余情况;运用税费来计量企业为社会提供的贡献以及企业耗费的社会劳务,用补贴、贴息来计量社会向企业提供的支助与扶持。
(三)运用内部价值链,把握财务指标反映的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状况
内部价值链分析指的是企业的内部价值运动。内部价值链分析始于原材料、外购件的采购,而终于产品的销售。其目的是找出最基本的价值链、企业生产作业的成本动因及与竞争对手的成本差异,区分增值与非增值的作业,探索提高增值作业效率的途径。内部价值链分析涉及决策、预算、分析和控制所有方面,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分析涉及企业的职能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是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的交叉点。它强调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职能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组织,完成成本最低、差异最佳,从而价值增值最大的目标。
三、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模式的优势
(一)进一步拓展财务分析的范围
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模式,将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归纳、判断,使财务分析的视角不仅注视企业内部的战术性问题,且致力于企业外部问题的战略性研究。价值链中横向、纵向、内部分析的共同作用,使得财务分析成为多维的、纵横交错的立体分析结构体系,即具有鲜明的、整体的内部分析特征,同时具有开放的、动态的外部分析特征。使分析的结果与外界客观情况更趋一致,充分体现预测对决策把握未来、明确方向所具有的望远镜作用,在此基础上企业不但可以对结果进行控制,也可以结合过程进行控制。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或消除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企业竞争的无序,避免决策的盲目性,明确从资源到产品的价值链运动中,企业如何与之匹配、协调、运转,从而找准生存的立足点,创新的突破口,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使财务分析方法渐趋完善
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模式,一方面使价值链分析借助于财务指标有了具体的量化依据,分析内容得以充实。例如在内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可用不同的财务数据、指标来反映价值的增减变动,从而使价值链分析有了新的数量指标的支撑,易于操作,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价值链分析强烈的逻辑性、条理性无疑又使财务分析的思路更严谨,对财务指标及基础数据的关系和影响把握更准确,推动财务分析向深层次发展。因此,两种分析方法的相互补充及融合应用,使财务分析方法更为完善,推动了它的发展,对实现财务分析的目标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三)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随着社会经价生活的向前发展,各种经济关系更为复杂,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水平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由于再生产过程的价值运动伴随着多种形态的资源运动,企业不但要对价值进行管理,而且要对使用价值、劳动因素、信息等进行管理,不但要处理各种财务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而且要处理各种非经济利益关系。而整合、融洽这些关系取决于企业管理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包括对企业内部状况,外部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的能力。价值链分析的思想为企业的财务分析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企业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开辟了新的通道。如财务指标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问题时,价值链分析可以通过对每一阶段的价值链作业活动作出分析,找出症结环节。如果是纵向价值链出现问题,企业将决策进入还是退出某环节。如果是内部价值链出现问题,企业可采取降低成本或采用差异化策略,优化“内部价值链”,尽可能提高“顾客价值”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价值链分析把企业的价值运动和最终收益紧密结合,视顾客价值为企业价值运动的核心。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方法,使企业管理包括财务管理有了坚实的依托,从而突破传统管理的思维束缚,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大为提升。
四、优化价值链管理以提高财务分析水平的对策
(一)加强价值链分析在企业竞争战略中的运用
企业在追求可持续的长期竞争优势时,要将价值链分析同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相结合去支持企业的战略实施。一方面,企业应通过价值链分析,将企业整体价值活动及单个价值链环节的成本,与竞争对手相比,来确定企业自身所具有的成本优势环节,并通过对每一项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的分析,来确定其成本优势的战略价值,即成本优势的战略持久性。另一方面,企业要实现差异化战略,要了解顾客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对此,价值链是一种有用的思考方法,它考虑怎样通过价值创造形成差异化的不同基础,以及不同基础相互提高、相互支持的程度,并最终通过价值链的多种联系实现差异化。
(二)拓宽价值链的管理范围
企业的价值链分析,不仅要分析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更应向企业外部价值链扩展,将企业的价值链管理范围扩展到其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顾客之间,以及行业的整条价值链,加强价值链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导向作用。一方面,通过对供应商价值链的分析,帮助企业确定以下战略行动:通过谈判,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更有利的价格;同供应商进行紧密的合作,帮助其降低成本;尝试使用成本更低的替代品。另一方面,通过对购买商价值链的分析,帮助企业确定以下战略行动:促使购买商减少利润;转向更具经济性的分销战略;尝试砍掉价值链中前面某些阶段的成本;通过管理企业价值链与购买商价值链之间的联系,消除不增值作业,以寻找降低成本的双赢机会,优化财务管理,提高财务分析水平。
(三)优化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形成协同效应
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企业在战略管理的支配下,企业内部实现整体性协调后,由企业横向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的功能来耦合而成的企业整体性价值链功能,它远远超出企业各价值链的功能之和,可以简单地表示为“1+1>2”,即企业的整体价值大于各部分的价值之和。正是这种隐性、不易被识别的价值增值,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因此,我国企业应该优化企业自身的价值链,使企业的采购、生产、营销及人力资源管理协调统一,以及各分支机构在资源上共享、资金上互补、人员合理流动等,从而充分发挥企业整体价值链对财务分析的协同效应,完善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财务分析体系。
(四)力求量化成本动因,优化价值链财务分析环境
在成本分析过程中,企业的规模、产品的复杂性、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等无形动因是很难量化的,为此企业常常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但其实对更高层次的成本动因与成本之间关系的数量化并不要求非常精确,为了能判断各种成本动因的相对重要性,一定程度的量化还是很有必要的。为此,企业可以力求量化成本动因,并引进先进信息技术为价值链管理提供保障,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得出更高层次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程度,以便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陈秋萍.浅析现代企业的财务分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1)[2]迟晓英,宣国良.价值链研究发展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01)
[3]郜丽梅.论现代企业的财务分析.大众科技,2006(05)
关键词:内部价值链;价值链管理;财务分析
一、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逐渐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企业竞争战略和营销观念的变化必将引起企业管理理论的变化,而财务管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现行的财务分析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单一地表现为货币和数量,而且将一些作业和流程人为的割裂开来,这样有可能使各部门片面强调单部门业绩,或简单地改良现行的经营过程,不利于整个企业综合协调地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此,财务分析有必要为适应新的变化 而做出努力。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价值链理论对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而且将之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二、基于价值链财务分析模式的构建
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波特认为价值可看成是资金的生成和增值,而价值链就是价值增值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分析,实质上也就是对企业的价值运动进行分析。而价值链与作业链紧密联系。一个企业的活动可以依据价值链分解为价值运动的许多环节,并形成为三条价值链: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这三条价值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现行的财务分析中注入价值链分析的思想,使传统的财务分析置于企业价值链的环境之下,使两种分析融合、交流、相互补充是完全有可能和十分必要的。
(一)运用纵向价值链,考察财务指标反映的企业定位问题
纵向价值链主要反映企业从资源取得到产品销售的价值运动。供应商或销售渠道的各种活动的进行与企业价值链接触能够十分显著地影响企业的成本或效益。要考虑企业在纵向价值链中占有哪些环节,是进入还是退出某个环节,是向上游或下游企业扩展还是收缩等。结合这一思想,通过运用财务分析中的某些指标,以其作为分析的尺度来考察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交往所采用的经营方式、策略是否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是否影响生产作业链(工序)。设想通过影响供应商的价值链结构,或者通过改善与供应商价值链的关系,使得企业及供应商双方受益。
(二)运用横向价值链,分析财务指标反映的企业竞争实力
横向价值链,主要反映同类产品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价值运动状况,是企业确定主要竞争对手底数的基本工具,其意义在于找出与竞争对手在作业活动上的差异,扬长避短,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竞争策略。在进行企业财务分析中,运用这一思想,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分析,了解情况、知己知彼,使本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比如,可以采用影子价格等宏观财务评价指标及成本分解的办法进行价格调整,以合理反映企业外部资源的地理分布和稀缺或富余情况;运用税费来计量企业为社会提供的贡献以及企业耗费的社会劳务,用补贴、贴息来计量社会向企业提供的支助与扶持。
(三)运用内部价值链,把握财务指标反映的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状况
内部价值链分析指的是企业的内部价值运动。内部价值链分析始于原材料、外购件的采购,而终于产品的销售。其目的是找出最基本的价值链、企业生产作业的成本动因及与竞争对手的成本差异,区分增值与非增值的作业,探索提高增值作业效率的途径。内部价值链分析涉及决策、预算、分析和控制所有方面,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分析涉及企业的职能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是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的交叉点。 它强调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职能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组织,完成成本最低、差异最佳,从而价值增值最大的目标。
三、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模式的优势
(一)进一步拓展财务分析的范围
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模式,将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归纳、判断,使财务分析的视角不仅注视企业内部的战术性问题,且致力于企业外部问题的战略性研究。价值链中横向、纵向、内部分析的共同作用,使得财务分析成为多维的、纵横交错的立体分析结构体系,即具有鲜明的、整体的内部分析特征,同时具有开放的、动态的外部分析特征。使分析的结果与外界客观情况更趋一致,充分体现预测对决策把握未来、明确方向所具有的望远镜作用,在此基础上企业不但可以对结果进行控制,也可以结合过程进行控制。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或消除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企业竞争的无序,避免决策的盲目性,明确从资源到产品的价值链运动中,企业如何与之匹配、协调、运转,从而找准生存的立足点,创新的突破口,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使财务分析方法渐趋完善
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模式,一方面使价值链分析借助于财务指标有了具体的量化依据,分析内容得以充实。例如在内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可用不同的财务数据、指标来反映价值的增减变动,从而使价值链分析有了新的数量指标的支撑,易于操作,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价值链分析强烈的逻辑性、条理性无疑又使财务分析的思路更严谨,对财务指标及基础数据的关系和影响把握更准确,推动财务分析向深层次发展。因此,两种分析方法的相互补充及融合应用,使财务分析方法更为完善,推动了它的发展,对实现财务分析的目标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三)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随着社会经价生活的向前发展,各种经济关系更为复杂,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水平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由于再生产过程的价值运动伴随着多种形态的资源运动,企业不但要对价值进行管理,而且要对使用价值、劳动因素、信息等进行管理,不但要处理各种财务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而且要处理各种非经济利益关系。而整合、融洽这些关系取决于企业管理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包括对企业内部状况,外部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的能力。价值链分析的思想为企业的财务分析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企业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开辟了新的通道。如财务指标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问题时,价值链分析可以通过对每一阶段的价值链作业活动作出分析,找出症结环节。如果是纵向价值链出现问题,企业将决策进入还是退出某环节。如果是内部价值链出现问题,企业可采取降低成本或采用差异化策略,优化“内部价值链”,尽可能提高“顾客价值”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价值链分析把企业的价值运动和最终收益紧密结合,视顾客价值为企业价值运动的核心。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方法,使企业管理包括财务管理有了坚实的依托,从而突破传统管理的思维束缚,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大为提升。
四、优化价值链管理以提高财务分析水平的对策
(一)加强价值链分析在企业竞争战略中的运用
企业在追求可持续的长期竞争优势时,要将价值链分析同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相结合去支持企业的战略实施。一方面,企业应通过价值链分析,将企业整体价值活动及单个价值链环节的成本,与竞争对手相比,来确定企业自身所具有的成本优势环节,并通过对每一项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的分析,来确定其成本优势的战略价值,即成本优势的战略持久性。另一方面,企业要实现差异化战略,要了解顾客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对此,价值链是一种有用的思考方法,它考虑怎样通过价值创造形成差异化的不同基础,以及不同基础相互提高、相互支持的程度,并最终通过价值链的多种联系实现差异化。
(二)拓宽价值链的管理范围
企业的价值链分析,不仅要分析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更应向企业外部价值链扩展,将企业的价值链管理范围扩展到其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顾客之间,以及行业的整条价值链,加强价值链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导向作用。一方面,通过对供应商价值链的分析,帮助企业确定以下战略行动:通过谈判,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更有利的价格;同供应商进行紧密的合作,帮助其降低成本;尝试使用成本更低的替代品。另一方面,通过对购买商价值链的分析,帮助企业确定以下战略行动:促使购买商减少利润;转向更具经济性的分销战略;尝试砍掉价值链中前面某些阶段的成本;通过管理企业价值链与购买商价值链之间的联系,消除不增值作业,以寻找降低成本的双赢机会,优化财务管理,提高财务分析水平。
(三)优化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形成协同效应
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企业在战略管理的支配下,企业内部实现整体性协调后,由企业横向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的功能来耦合而成的企业整体性价值链功能,它远远超出企业各价值链的功能之和,可以简单地表示为“1+1>2”,即企业的整体价值大于各部分的价值之和。正是这种隐性、不易被识别的价值增值,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因此,我国企业应该优化企业自身的价值链,使企业的采购、生产、营销及人力资源管理协调统一,以及各分支机构在资源上共享、资金上互补、人员合理流动等,从而充分发挥企业整体价值链对财务分析的协同效应,完善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财务分析体系。
(四)力求量化成本动因,优化价值链财务分析环境
在成本分析过程中,企业的规模、产品的复杂性、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等无形动因是很难量化的,为此企业常常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但其实对更高层次的成本动因与成本之间关系的数量化并不要求非常精确,为了能判断各种成本动因的相对重要性,一定程度的量化还是很有必要的。为此,企业可以力求量化成本动因,并引进先进信息技术为价值链管理提供保障,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得出更高层次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程度,以便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④①
参考文献
[1]陈秋萍.浅析现代企业的财务分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1) [2]迟晓英,宣国良.价值链研究发展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01)
[3]郜丽梅.论现代企业的财务分析.大众科技,2006(05)
关键词:价值链;营运资金;价值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9日
一、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涵义及特点
(一)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的涵义。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创造价值、获取利润,实现价值最大化一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营运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部分,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与其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关系日益紧密,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价值链管理思想被逐渐引入企业管理之中。价值链概念最早由迈克尔·波特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可以被视为价值活动,各种价值活动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有序的联系的,这些有序联系的价值活动就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价值链涵盖资金流、信息流和实物流,企业的资金流贯穿整个价值链,流动的资金在数量上最大化、在流速上保持顺畅是维系价值链的关键。
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是指以企业价值链中的营运资金活动为对象,从价值链管理视角出发,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以优化价值链,对营运资金管理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实时反映和控制营运资金管理情况,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方法。运用价值链导向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使资金创造最大化的价值,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二)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的特点。对于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在时间上对营运资金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实时反映与评价,强调营运资金管理信息生成、披露和分析评价的实时性。在空间上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多维立体控制,企业的价值链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不同价值链构成的纵横交错的价值网络。营运资金贯穿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中,涵盖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及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都是营运资金流动经过的节点。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将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结合,使营运资金管理对象由以前的以营运资金收支为管理对象扩展到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管理对象,强调计量方式的多维性。
二、价值链导向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容
(一)传统营运资金管理内容划分的局限性。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资金管理的基础,传统的营运资金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统称,营运资金管理包括企业流动资产管理和流动负债管理。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关注于资金收支,研究如何确定各种营运资金项目的最佳持有量,忽视企业其他业务活动以及营运资金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优化配置,对营运资金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关注甚微。传统营运资金管理是集权式管理,主要管理部门是财务部门,而实质上营运资金贯穿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全过程,贯穿价值链的各环节,如何优化价值链、协调各业务活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平衡营运资金项目之间的关系应成为研究重点。
(二)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内容的划分。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以业务流程重组为主线,以营运资金活动为标的,对企业的营运资金执行预算、决策及控制相结合的有效管理。从价值链角度审视营运资金,营运资金贯穿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首先,企业必须为生产投入必要的资金;其次,为顾客提供价值的过程不断消耗资金,在顾客价值实现时伴随着资金的收回。营运资金管理包括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可划分为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其他的营运资金项目如库存现金、应收利息、应收股利、交易性金融资产、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和短期借款等不直接参与经营活动,称为理财活动营运资金。这种划分能够明确地反映营运资金在价值链上的分布状况,为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奠定基础。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是为价值创造事先需投入各类营运资金,营运资金的项目包括原材料、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采购活动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可以节约成本、降低库存,为企业创造更多收益。生产渠道营运资金是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实际耗用的营运资金,货币资金被耗用并转移到产品当中,生产过程中营运资金项目体现为在产品、应付职工薪酬等;营销渠道营运资金是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价值得以实现,营运资金体现为产成品、应收账款、应交税费等项目。
三、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的实现途径
营运资金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企业资产变现能力和获利能力。通过优化企业价值链、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合理重组、进行资金流程再造来加速营运资金的周转,提高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可以实现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
(一)价值链优化。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链,在此基础上能更有效地进行营运资金管理。价值链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对企业价值链进行重构,使企业采取有所不同、效率更高的方式来设计、生产、分销或销售产品。企业通过对价值链审视、梳理和整合,识别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将非增值作业进行外包,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高效的价值链设计、价值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生产的协调合作和库存可见性,会改善订单实现率,降低库存水平。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各环节间相互协调配合,加强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价值链联盟的运行效率,增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信息处理水平,为价值链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全面、准确的数据。
(二)业务流程重组。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是业务流程重组,传统的业务流程是按职能部门进行划分,常见的是直线职能型的结构。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应将企业的业务流程按照“链”的特征进行再造,使企业的供、产、销系统形成一条链,将企业的订单、采购、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机地整合起来,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它们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形的组织管理结构,以作业流程为中心,形成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扁平化的管理结构适于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实现企业内部各层次的有效沟通,灵活性更强。业务流程重组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将企业内部各个独立的部分联系起来,共享信息资源、优势互补,企业部门之间打破原有界限而更好地协作。通过业务流程重组,降低组织和经营成本、控制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促进价值增值。
(三)营运资金流程再造。伴随业务流程改造的是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各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更加方便。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只集中于财务部门,忽略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业务活动存在资金流动和资金信息。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通过价值链上战略联盟的信息共享,对上、下游市场的信息做出快速的反应,减少不必要的营运资金占用,提高营运资金流通速度和效率,降低周转成本,实现增值最大化。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形成完备的信息流,通过信息实时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材料到制造、再到销售的全过程库存成本。
建立适时管理系统(存货JIT系统),实行零库存管理。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缩短订货周期、降低与供应商之间联系成本,企业在购货时可选择延迟付款,充分利用商业信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非增值作业,缩短产品完工时间,降低在产品库存,减少非增值营运资金的占用量、缩短其占用时间。健全应收账款体系,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在企业内部建立协调机制,采购部、销售部、财务部等相互协调,共同参与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从销售活动开始,应进行事前调查了解和事后追踪。首先调查了解客户的支付能力、经营状况等信息,充分掌握信息后决定交易与否,确定交易的赊销额度、期限结算方式以及信用政策等,事后对客户信息进行追踪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并及时更新,随时掌握客户信誉程度并进行风险规避。
主要参考文献:
[1]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2.
内容摘要 :随着新世纪资本内容的泛化,即资本从传统财务资本泛化为包括财务资本、知识资本、生态资本在内的广义资本,企业的价值创造也从传统的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嬗变为强调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在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理念下,企业的价值创造是财务资本、知识资本及生态资本价值创造的耦合。
关键词:财务资本 知识资本 生态资本 广义资本 价值创造
新世纪企业资本的泛化:从财务资本到广义资本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资本呈现出一种“泛化”的趋势,即资本从传统财务会计的“财务资本”嬗变为包括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组织资本、生态资本等内容在内的“广义资本”。
(一)财务资本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界定,财务资本是指投入企业的货币或购买力,是企业的净资产或产权的同义词。将财务资本投入企业后,依次进入供应、生产和销售环节,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并在循环中通过新价值的创造,确保财务资本保值增值。
(二)知识资本
由于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都是以知识或智力为基础,所以将其统称为知识资本。
1.人力资本。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他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能的存量,这些知识、技能在其使用中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增值性,高投资必然会产生高回报。
2.组织资本。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的第4篇“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中,就提出应把组织作为与土地、劳动和资本一样的生产要素。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最简单的工业操作也需要第四种要素:有管理的组织。这第四种要素是现代大规模生产中最重要,同时也是唯一不能被替代的要素”。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组织,可称为组织资本。
3.社会资本。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环境、企业与供应商、客户、政府机构及其他组织之间的相互信任、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等,也具有资本属性,即需要进行投资,并能产生投资收益。所以,都可称为社会资本。本文中提到的社会资本,仅指企业外部的信任网络,不包括企业内部的信任网络。企业内部的信任网络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体现在组织资本中。
(三)生态资本
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不仅是谋取自身经济利益的组织,而且是谋取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协调优化,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生态资本表现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资源生态潜力、环境自净能力、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整体有用性等生态质量因素之和,是具有生态价值的资本。 生态资本具有一种公共产品的特性,其所有权主体是国家。
综上所述,新经济时代企业总资本由财务资本 、知识资本、生态资本等构成。本文将所有这些资本的总和,称为广义资本。如图1所示。
价值创造理论的发展
(一)共生理论的产生
共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是企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观。股东利益最大化曾经是企业价值观最为核心的理念,然而随着企业所处环境之嬗变,这一观念日益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共生理论和传统的企业竞争理论的最大不同就是对合作的重视。共生理论从合作本身的作用出发,认为合作本身并不是竞争的一部分,而有自己特有的,竞争机制所不能替代的功用。
(二)价值创造理论的新变化
共生理论要求企业的价值观要由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创造不仅仅要为股东、顾客、员工、社会创造价值,还必须与股东、顾客、员工、合作者及联盟等利益相关者一起共同创造价值。
1937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科斯提出了著名的“企业契约理论”,把企业的性质概括为生产要素的交易,确切地说是劳动与资本的长期的权威性的契约关系。在科斯理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公司定义为一个由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及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组织。这一理论表明,公司作为一系列契约的组合,缔结该契约的当事人都应该是独立的、平等的,即缔结契约的当事人并不必然由传统的物质资本所有者充当,拥有人力、知识、信息等资源的所有者同样具备契约主体的资格。这些与企业相关联的主体组成了“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理、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及其他有关利益主体)。
公司作为契约组织,是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信息等)投入者联合起来达成的一种契约关系网络。各种资源都是公司利润的源泉。因此,公司利益理应回报各方主体。从股东利益最大化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转变是一个公司价值观发展的合理的必然选择。
广义资本与企业价值创造
如上所述,现代企业既处于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之中,也深陷复杂的内部环境之中,其价值创造不是简单的物质资本的价值创造,而应当是物质资本、知识资本、生态资本等广义资本所创造价值的耦合。
(一)基于财务资本的价值创造
公司的创立需要财务资本的投入,财务资本是公司的生命之源;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财务资本来维系,财务资本是公司的血液;没有财务资本的投入,公司不可能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存在下去,价值创造也就无从谈起。公司财务活动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是公司拥有一定量的要素资本。一个公司的要素资本总额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就是该公司真正的资本结构。各种要素资本的价值及其增值便形成企业的财务价值。
财务资本增值的具体措施包括:
1.加强财务资本的总量积累。总量积累可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公司内部自我积累。公司应强化自我积累机制,通过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提高治理效率来挖掘财务资本潜力,确保财务资本不断增值并资本化。第二,外部积累。公司应不断拓展并充分利用财务资本的外部积累渠道,主要包括吸收直接投资、股权筹资和可转换债券筹资这三条基本渠道。
2.注重财务资本结构优化。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之间,以及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各自的构成要素之间,既要在质量上相匹配,又要在数量上形成一定的比例,这是提高有形资产使用效率的基本条件。优化有形资产的内部结构,是企业在项目投资和资产运营资源配置战略中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这种结构优化是资本增值的一个关键。
(二)基于知识资本的价值创造
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由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构成的一个特殊契约。而人力资本是知识资本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资本由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构成。知识资本价值实现的前提是与物质资本结合。知识资本和物质资本结合之后便开始了价值创造的过程。
1.人力资本与价值创造。人力资本是知识资本的核心和基础,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人力资本价值的核心体现在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上,而更重要的是员工的创造性和学习能力。它的价值是一种产出性价值,是潜在的价值,是未来能物化在商品或劳务上的价值,它取决于其创造性潜力的大小和发挥程度。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实质是人力资本创造新价值能力的保持和提高。
提高人力资本价值创造,要根据劳动者的能力素质特点,提供持续的、必要的教育培训,合理配置,科学使用,尽可能做到岗适其人,人尽其才,不断增强劳动者的智力和才干。人力资本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其所有者所受的激励、约束力度,取决于其权益的保障程度。这就要求企业要切实维护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使劳动者的所得真正与劳动者的贡献相匹配。
2.组织资本与价值创造。组织资本存在于专业化经济、规模化经济、范围化经济、模块化经济、网络化经济等多种组织形态中。这里仅以网络化经济组织形式为例。
在网络化经济中,边际收益递增规律起着主导作用。企业组织资本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较高的资源投入,因此,其生产成本比较高昂,但是组织成本一旦形成,就能在企业内甚至企业间通过协同作用实现低成本复制。这一特点使组织资本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而边际收益递增。因此,组织资本能在不追加投资的基础上反复利用,降低了企业成本。同时,组织资本投资有助于激活企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催化企业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不但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尽可能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且使企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率。另外,持续的组织资本投资还使企业拥有良好的市场形象和声誉,给企业带来正的外部性效应。
3.社会资本与价值创造。社会资本指在一个组织或群体中,人们为同一目的而共同工作的能力。这种自愿合作的能力取决于群体内价值观和规范的共享程度。我们可以将社会资本理解为存在于一个群体中的共同的价值观和相互信任的程度。价值创造不仅是物质生产过程,也是积累与运作社会资本,创造社会关系、社会声誉的过程。
信任是企业社会资本的本质。目前,社会资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网络价值,超越了家庭、工作场所和官方公共机构,将人们与朋友、同事以及陌生人联系起来。它是可以量化的,具有可转变性、可代替性以及创造其他形式资本的能力。
(三)基于生态资本的价值创造
生态资本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同时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它包括阳光、空气、朝向、沙滩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过去,生态资本作为机器所占有的无偿生产能力,它仅仅是企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必备前提。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生态资源不再是无偿的,不再是只产出不投入。企业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同量劳动投入会体现为不同的产品或企业价值,甚至不用劳动也能创造价值。
虽然生态资本在价值创造理论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在实际中,不管人们是否承认没有投入人类劳动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否具有价值,该生态系统都是客观存在的,发挥着具体的生态服务功能。长期以来,企业急功近利地发展生产导致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出现生态危机,人类社会生产的要素、材料和能源需求与生态资本生产的供给之间出现供不应求的尖锐矛盾,生态资源的破坏反过来又严重抑制企业生产的正常发展。所以,充分协调生产、环境、资源和企业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的成长、价值的创造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属于同一过程。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的价值创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关系。企业的价值创造实际上就是通过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生态资本要素的相互耦合、相互作用来完成的。在企业中,财务资本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于企业的价值创造而言,我们更为关注的是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它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更多取决于企业的知识资本,因此仅有财务资本的投入是不够的,这会使得增长是低效率的。企业要创造长期的价值, 应该更多关注企业知识资本等知识要素的积累和投资。
参考文献:
1.祝建军,肖芳华.广义资本结构-一个新的概念[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
2.胡国恒.广义资本初探[J].财经论坛,2004
3.别晓竹.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分析框架研究[J].商业时代,2007
4.阎建军.企业价值创造理论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
5.吴娜.关系资本与企业价值创造[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7
6.张清.组织资本理论评述[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集团化企业构筑价值管理模式的优势
企业集团化是以母公司为基础,以产权关系为纽带,通过新建、资产兼并、股权运作或相关协议等方式,使成员企业之间在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管理等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协同运作,形成企业航母,有助于发挥规模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实力。
第一,规模优势,具有竞争优势。企业集团化有助于保持对供应商在采购成本、资金支付、产品替代等方面的主动权和决策权,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利用产品的规模优势,有利于低成本销售战略的实现,赢得市场控制和话语权,进一步促进规模的扩展和规模战略的价值。这种从采购到销售的整个价值链的全程控制,为价值管理模式的构筑提供了可能。
第二,资源共享,有利于成本降低。集团化企业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的优势技术力量、研发平台、销售和物流渠道、管理销售团队以及以集团为中心的资金池等共享资源,节约在制造、研发、销售、物流、结算、融资、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费用,有利于突出集团化企业的集中优势,提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效率,为价值管理模式的构筑提供了条件。
第三,优势互补,提高了企业风险抵御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企业集团化运作有利于规避多元化产业带来的多头风险,通过产业链条整体布局,可以用某一企业的“长板”弥补其它企业的“短板”,使“长板更长、短板加长”,带动其它成员企业提高运作效率,使企业及集团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升,为价值管理模式的构筑夯实了基础。
集团化企业价值管理模式的构建
任何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必须要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在目标之下寻找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集团化企业价值管理的目标。计划经济时期完全充分的卖方市场条件下,企业以产值最大化作为企业最大目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决定着企业竞争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的大小,利润最大化较为直观地体现了企业的管理目标。但是由于利润最大化与企业资本回报联系不够紧密,特别是在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关系条件下,经营者往往脱离所有者利益,以一个时期的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管理目标,使企业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给企业所有者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为避免投资风险,企业把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管理目标,虽然考虑了投入与产出、风险与回报的关系,但忽略了银行等债权人、经理管理层、企业职工、政府及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这些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却会对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产生重要影响。通盘考虑利润、风险、利益相关者等多重因素,短期与长期相结合,通过树立价值创造理念,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充分协调各方利益,追求企业长期持续的健康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最优化目标。
第二,集团化企业价值管理的要素。价值管理是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目的,实现价值增长为目标,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上影响价值增长的各种驱动因素的全面分析和评估,挖掘企业采购、制造、销售、研发、投资、财务等全过程、全环节、全员的价值增值潜力。价值管理的要素要主包括:
一是识别价值,就是对企业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作业环节进行分解剖析,找出能够影响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以便后期进行价值优化和管理。识别企业价值驱动要素是实现价值管理的基础,价值驱动要素就是实现价值创造的那些具有战略性、关键性的创造性活动。只有通过具体分解从投入到产出整个价值链条上的各项作业活动,价值理念才能具体化。价值驱动要素存在于企业的各个领域,需要有专业的工程、经营、财务、管理人员共同识别和确认。
二是衡量价值,也就是企业价值评估。在识别价值的基础上,评估影响企业价值增长的因素和程度大小,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加以改进。因此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各个领域、整个生产过程、全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准确区分和衡量各环节是否增值,通过寻找原因来确定成本动因,找出哪些是增值作业,哪些是非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存在于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价值管理在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中至关重要,通过价值衡量,找出非增值作业并制定措施加以改进,为下一步价值管理和价值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三是管理价值,在识别和衡量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理顺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上下游一体化流程、完善企业公司治理、变革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引领企业文化、加强成员企业沟通、强化企业领导力和执行力等,实现价值的最优化。注重价值管理,一是抓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各个程序上可以增值的环节,降低投入(成本)、提高产出(效率)。二是突破固有体制机制约束,充分发挥现有资源效率,提高组织设置和运行效率,提高员工效率。
四是创造价值,在流程、机制、体制优化的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消除无效作业、减少低效作业、增值有效作业、提升高效作业,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创造。
第三,集团化企业价值管理的保障措施。一是要形成全员、全方位的价值管理责任体系。在企业价值管理模式下,各项价值管理工作要按照具体价值驱动因素分解后的指标进行责任匹配,落实到集团企业的产业链条中,落实到各个企业、车间、业务部门和具体个人。价值管理需要企业所有成员,无论是高管、还是中层乃至基层职工的认可和支持,只有把目标与责任挂钩,企业的价值管理才有可能实现。二是要以整体效率最优化为目标,实现价值链协同管理。集团化企业要发挥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益,必须根据其专业分工的不同将资源分配到各个生产活动环节,将原来内部产、供、销一体的企业链集群进一步整合在集团企业的价值链关系中,通过对价值链各环节(包括以原材料、生产制造一直到消费者的一系列连续的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充分利用人员、技术等共享资源,从生产作业管理向价值链协同管理转变,实现企业集群内所有职能与活动的共享,有效地进行价值链协同管理,实现集团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第四,集团化企业价值管理的持续优化。要充分认识到价值管理是一个持续优化的动态过程。市场在不断地变化,企业也将随着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因此原来可能较好的组织结构体系或者供应结算流程,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需要重新进行业务再造和流程优化,否则就会从原来的价值增值变为阻碍增值的环节,因此要求企业价值管理也要适应这种变化,在动态中进行价值管理,着眼于持续创造价值并实现企业自身整体价值增加,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
第五,集团化企业价值管理的绩效评价。在价值管理理念下,企业的每一项作业都会产生相应的价值,扣除各种投入成本以后,各项作业最终累计为企业价值增值,体现企业价值创造,价值创造成为公司追求的目标,对绩效的衡量将通过对价值增值的衡量来体现。在企业业绩评价和考核中引入价值管理并不断加以改进,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利润、产值等为核心的指标体系,促进企业管理升级和战略提升。因此建立一套适应价值管理模式、具有操作性的绩效评价体系,使其能准确体现企业战略目标并为企业价值管理服务,是企业价值管理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上通用流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中都注重对占用资本和回报率的考核,如经济增加值(EVA)的考核,就体现了企业的价值导向,对我国的集团化企业实行价值管理的绩效评价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集团化企业价值管理模式构建的作用和效果
构建集团化企业价值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战略上的重大变革,将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第一,构建企业价值管理模式将提升企业管理战略。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是价值管理,改进价值管理将有助于公司战略制定、组织架构建设和管理流程重组在内的战略性管理体系的重建和完善。通过强化企业价值创造理念,促进企业建立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战略,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整体需要。
第二,构建企业价值管理将改善企业治理机制。价值管理有助于企业更加关注股东价值创造最大化这个目标,促进企业建立良好的治理机制,协调好企业股东、管理层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一致的决策目标,避免出现重规模扩张、轻质量发展、追求短期效益的行为,促使企业经营者考虑价值创造,避免企业陷入风险困境。
第三,构建企业价值管理将促进财务目标转换。价值管理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以“利润至上”为企业目标的经营管理理念,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利益相关者统一的目标和追求,实现了人、财、物等资源在企业内部的优化和有效配置,有利于经营者、股东、社会、债权人、政府等相关利益者协同一致,避免企业财务决策与执行之间发生冲突,实现目标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