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范文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

第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茶艺课程

作者:马晶(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利用茶文化资源开发设计旅游活动,把茶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实现共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茶艺课程,以基础课或选修课形式出现在课程体系中,增进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成为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以便将来更容易就业。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茶艺课程的必要性

1.1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文化旅游是是我国新兴的一种旅游理念,引领了旅游业发展。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修身养生的休闲方式受到国人的广泛喜爱,这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拓展茶文化旅游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茶艺课程,培养学生茶文化相关知识,掌握茶文化旅游活动设计与开展技能,适应当前茶文化旅游业发展需要。

1.2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

茶文化旅游业迅猛发展,是当前国内外游客相当喜爱的一种文化旅游形式。受中国经济形势利好趋势影响,我国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将来既懂旅游又懂茶文化的专业人才会十分抢手。为适应这样的职业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设置茶艺课程。

1.3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不仅包含旅游方面的内容,也涉及文化、经济、管理等方面内容,这使得文化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这些年来茶文化旅游业异军突起,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文化教育提出了更要要求。从教学角度看,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茶艺课程可以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素养。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设置分析

2.1课程设计

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茶艺课程设计的主要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现结合,以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茶文化体系设置课程,传授給学生茶艺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建立基础知识与能力培训一体化课程。茶艺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无缝衔接。以泡茶为例,了解茶叶的特性、茶具的质地等基础知识是泡好茶的前提条件,掌握泡茶的工序、技巧是泡好茶的必备能力,只有兼具知识与能力才能泡好一杯茶。因此,茶艺课程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教学与校外就业的无缝衔接。

第二,以“茶艺师”岗位为导向设计茶艺课程。根据“茶艺师”的岗位要求、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等设置茶艺课程,切实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提高未来的就业能力。

第三,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茶艺师”等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设计茶艺课程,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要求相对接。

2.2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

2.2.1内容选取

基于课程设计选取茶艺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茶艺课程内容选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选取的课程内容要能突显应用性与实用性,做到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切合实际。从课程内容的规划到遴选,再到整合分解,每一个环节都要突显应用性与实用性并重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第二,茶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课程,其设置目的是补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茶艺技能,使学生成长为未来对口岗位需要的人才。因此,应当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对口岗位选择茶课程,如“茶艺师”等。以岗位活动为内容、以岗位要求为立足点,针对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

第三,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拓展课程内容。设置茶艺课程,不仅要学习相关的茶艺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有关能力,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便于将来顺利就业。因此,茶艺课程选取的内容要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适应,实现教育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

第四,把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作为茶艺课程内容选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岗位从业能力,增设茶艺课程,拓展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广度、深度。

2.2.2内容组织

根据茶艺课程设计与内容选择要求,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与教学规律,基于“模块化整合项目遴选任务分解”思路建立茶艺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茶及茶文化基础知识课、各类茶及冲泡技能课、茶艺服务课。其中,茶及茶文化基础知识课的主要内容是茶叶基础知识、茶文化简史、饮茶的健康性等,教学目标传承茶文化知识,让学生掌握我国的茶文化;各类茶及冲泡技能课的主要内容是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知识、冲泡技艺,教学目标是让其掌握各类茶叶的特性与冲泡技巧,能够进行茶艺表演;茶艺服务课的主要内容有茶艺接待服务、行茶礼仪、茶叶销售等,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茶艺服务能力、茶礼、接待能力等。

茶叶课程内容要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具备实践性、职业性及开放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为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因此,课程内容要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两个方面,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训的教学现状。如,结合冲泡技艺、流程等讲各类茶的知识,将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真正掌握茶艺技能。

2.3课程教学

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茶艺课程以基础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以培养学生的茶艺基本知识、茶艺表演技能及茶叶销售能力等为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茶艺课程教学应强调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课程教学要教、学、做相结合,切实践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活动都在实训室内完成,先讲解理论再动手实践,学生一边学一边做,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

第二,采用“三段渐进”实践教学模式,实行分段分层教学。在实践实训环节中,根据学生能力发展规律和一般认知规律将实践课程分成三个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逐步展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能力逐渐提升。第一阶段,在课堂、实训室内开展基础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让学生初步接触茶艺并掌握基本泡茶技能和岗位工作能力;第二阶段,组织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实训,强化课上所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内部顶岗实习,将课堂所学的技能应用于岗位实践,实现从课堂理论知识到岗位实践的顺利转换,培养学生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多渠道、多方式的进行教学考核,客观而全面地反映教学全貌,发现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成因,及时制定改进措施以优化教学效果。第一,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使考核覆盖教学的全过程,改变过去只注重结果考核的片面做法;第二,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课程考核与职业技术鉴定相结合,使茶艺课程教学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培养优质人才。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结合构建健全完善的考核体系,发挥考核结果对课程教学的优化、完善作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第2篇

关键词:茶叶视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已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高校,必须将高质量的幼儿教师人才培养作为首要目标。2012年教育部明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等成为了现阶段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重要依据。但当前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并未严格按照《专业标准》的指导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导致存在专业课程内容重叠、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艺术类课程不完善等等问题。开设茶文化公共课,以及茶艺表演必修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传统贡献力量。

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课程内容重叠

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重叠问题,针对学者已经做过详细调查研究,2014年俞裕芝等人对新进幼儿教师工作适应性调查中显示: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内容较为混乱,整体呈现出弱分类和弱框架现象。弱分类是指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重合度高,弱框架是指老师决定授课内容,这一现象使得课程内容和课程本应传递的知识存在很大的差异。[1]学者们的研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从学前教育专业书中也可以看出课程知识之间存在重叠的现象,《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以及《幼儿园游戏》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如果不重视各专业知识的整合,高度关联的知识内容将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势必会影响新教师,在授课中很难将自己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2]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对于刚入职的幼儿教师而言,这样现象容易影响其对工作的适应性以及能力的发展,只能照本宣科,照葫芦画瓢,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1.2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都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设置,本科、专科院校基本上会开设思政类、计算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军事理论与训练等公共课程,明显缺少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而教育部《专业标准》明确提出幼师要具备一定的“通识性知识,”这就要求幼师要了解、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在教学中不至于照本宣科,积极地发挥能动性增加课程的知识容量。[3]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与人各种现象的学科,观察与逻辑推理是自然科学基础,幼儿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指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幼儿的科学意识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开拓幼儿视野。人文科学知识是研究社会现象与发展的一门学科,其涉及文艺学、哲学、宗教学等等,具备一定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的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思维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爱学习的习惯。

1.3艺术类课程设置仍需改进

艺术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其中包括音乐、舞蹈、美术、钢琴、视唱练耳等等,较为系统地即从理论层面到技巧层面学习这些艺术课程,不但能提升艺术技法,而且也突出了学生内在艺术修养与人文底蕴的培养。但当前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师绝大多数是艺术院校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法轻人文素养的倾向。音乐、舞蹈等技法类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艺术所蕴藏情感、人文精神关乎教师道德修养以及思想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感悟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4]这些能力的缺失对于一个幼儿园教师来说是一个致命的不足。针对上述分析高校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茶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课程中,理由有二,一是茶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如茶文化产生、发生以及内容,茶道精神发展等等,又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茶叶生产、制作等等,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二是茶文化与音乐、舞蹈、美术等等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既具有茶文化本身博大精深的内涵意蕴,又蕴藏着各艺术门类自身的审美趣味,培养教师的审美观。

2茶叶视阈下探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近些年,茶文化在社会大众生活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城市茶馆还是乡村茶文化产业旅游都为大众提供悠闲、娱乐、释放压力、放松心灵的场所。不少学者也在积极倡导将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一方面在于通过茶文化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本文重点在于谈论如何茶文化视角从构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解决当前学前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开设茶文化相关内容的公共课

我国是种茶大国,几千年年来的种茶历史不仅养育了一方村民,培育闻名于全世界的茶叶品牌,而且孕育出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茶文化,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类型,在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之中,形成博大精深、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可以说,茶文化包含雅俗共赏的文化意境,“琴棋书画诗酒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附庸风雅的人生乐趣,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亦是寻常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之一。那么如何开设公开课呢?笔者认为应该分层次进行授课,一方面以茶文化内容介绍为重点,即一种通识性的知识介绍,旨在让学生们了解茶文化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以茶道、茶艺为重点,这一方面可以适当地结合学前教育的艺术类课程进行展开,其实如有可能,这一方面可以拓展成为学前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关于茶文化通识性知识的学习,囊括了与茶相关的所有内容的发展形态,如茶叶、茶馆、茶文化等发展史,茶道、茶艺、茶礼俗、茶诗歌、茶舞蹈等内容的介绍[5]。其实,笔者一直认为不仅仅是学前教育专业应考虑开设茶文化方面的公共课,国家教育部应该将茶文化课程与大学英语、计算机、政治等一起纳入必修公共课之行列,或者融合到大学语文教材,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因此,茶文化包含着道家淡泊、宁静、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朴素精神追求,表达了道家“朴素而天人莫能与之争美”、“贵天法真”的审美理想,也蕴藏着儒家中和之美的思想内涵与佛教内省顿悟、净化心灵的修身养性之道,这些思想对于有利于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精神的腐蚀,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

2.2茶艺融于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中

如前所述,大学生艺术类课程教育过于注重技巧训练,忽视了艺术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审美趣味的培养,因此,建议将茶道、茶艺融入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中。茶艺、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核心,茶道是茶为载体的生活礼仪文化,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即在烹茶的过程中学习礼法、增进友情、培养审美情操、陶冶性情,也是儒道提倡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有句古话:“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羡仙人做茶人,”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文人雅士无不爱茶,茶圣陆羽,诗僧皎然、坡、王安石等等都留下许多赞美茶的诗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茶艺表演”课程,通过老师们课堂讲授、现场示范、学生训练主要环节,让学生了解茶艺蕴藏的茶文化内容以及高雅的精神文化,掌握基本茶法、各类茶艺演示,并可以艺术化、科学性展现茶叶泡饮过程,获得美的精神体验。[6]与此同时,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的学习中,适当地融入茶舞蹈、茶戏曲、茶美术等内容,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在提高学生艺术技巧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内在底蕴,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与西方开放性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具有内向闭合性的特征,但这一文化形式不太符合儿童思维发展,因此,老师们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了解茶艺表演、采茶歌、采茶舞等形式与内容后,可以将其改编成幼儿喜欢动画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以及教育理念的提升,社会上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那么幼儿教师培养的重担则落到高校的肩上,高校教师队伍的建立,学前教育课程的建设等事关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首先分析高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从茶文化角度构建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方案,并从茶文化公共课与艺术类专业课角度详细给出建议,旨在为社会培养一批人文底蕴深厚、专业素养高且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进而为祖国下一代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个有力契机。

参考文献

[1]俞裕芝,李召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入职适应研究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性质的视角[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11):14-15.

[2]张晓梅,,王晖,刘大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困境与超越——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87-90.

[3]霍巧莲.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构建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8):103-105.

[4]胡知凡,包雪鸣.教师艺术素养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

[5]郭威,陈力群,孙云.高职院校茶文化专业建设初探———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49-53.

第3篇

庐山云雾茶因其品质优良广受国内外消费者赞誉,凡庐山之游客大多都会带些回去自品或馈赠。庐山云雾作为庐山最主要的旅游产品,在庐山旅游产业链中举足轻重。如何打好庐山云雾茶这张牌,弘扬庐山云雾茶文化,树立庐山云雾品牌,使之成为庐山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庐山云雾茶简介

庐山植茶始于东汉,跟据史料记载,唐朝时众多文人雅士云集庐山,茶叶生产得以发展。相传诗人白居易也曾结茅于庐山香炉峰下,种茶自饮。至于庐山云雾之名据传是从明代起始启用。到宋代,庐山云雾茶已位列“贡茶”名目。1959年,司令品尝此茶后,欣然赞许以:“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庐山云雾茶之所以能成为“中华十大名茶”之一,首先得利天时,庐山海拔较高,各季节间的温差大,再配以紫外线的照射,促进了茶树体内芳香物质形成,从而确立了庐山云雾那独特的品质 。其次依托地利,庐山各山峰间(特别是五老峰与汉阳峰)终日云雾不散,茶树沐浴在甘露之中,自然所产之茶极佳;再配以陆羽所点之几处极品山泉,更是妙处无穷。再者借势人和,庐山自古人气鼎盛,是十足的“人文圣山”,禅有名僧慧远,道有“茶圣”陆羽,文有白居易、朱熹、周敦颐,武有岳飞、。正是这些人文文化赋予了庐山云雾茶深厚的内涵和底蕴。

二、庐山云雾茶开发现状

(一)茶品生产

庐山云雾茶种植区域有限,已申报通过原产地区域认证保护,环庐山的十二个乡镇所产之茶才属庐山云雾茶。正宗的庐山云雾茶生产因其生产条件苛刻,一般只有产自海拔800米以上的汉阳峰、含鄱口、花径、小天池、青莲寺等处所产的庐山云雾茶视为佳品。除种植的环境要求苛刻外,庐山云雾的采制更有讲究。茶片采回后,需经过杀青、抖散、揉捻、初干、理条、搓条、拣剔、做毫、再干燥等多道工序方成茶品。现阶段,茶品生产企业良莠不齐,严格按照生产标准开展生产的企业并不多。更有甚者为追求暴利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大大影响了庐山云雾的良好形象。

(二)市场销售

庐山云雾茶产量有限,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随着庐山旅游业的发展,庐山云雾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不良商家为求暴利以次品、仿冒品充斥市场,造成目前茶叶经营较为散乱。好在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整合庐山云雾茶资源及规范其产销行为的重要性,正努力做好云雾茶资源整合工作,实现茶叶生产标准化管理,维护好庐山云雾品牌。

(三)茶文化开发

所谓茶文化是指包括茶园林、茶制作工艺、茶艺、茶道、茶礼仪等与茶有关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作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文化景观、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国家首批5A级景区之一的庐山自古就不乏文化资源,但世人对庐山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却不甚了解。现阶段,庐山的茶文化旅游尚处起步期,开发力度小,与其它旅游项目整合度不高,文化内涵不够,特色不突出。

三、对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整顿市场,打造金字招牌

近年来庐山云雾茶饱受外地假冒茶叶的侵袭困扰,本地茶产品质量也良莠不齐,且无有效的定价机制,报价混乱。整个庐山云雾茶市场商誉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其品牌优势。建议有关部门适时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庐山云雾茶产销规范化管理行动,出重拳打击不良厂商;制定一套有约束力的定价体制,稳定庐山云雾茶价格;建立起庐山云雾茶销售售后保障制度,为购买正品者提供查询渠道,也为不幸购买了次品、假货者提供一个举报、申诉平台。最大程度地保障广大游客利益,树立良好的庐山云雾茶品牌形象,促进庐山旅游业健康发展。

注重完善庐山云雾茶产品体系研发,建立多系列、多层次的产品生产销售模式,对高、中、低层次的消费者都应有对应的产品生产、供应,从而杜绝恶性“炒作”事件的发生。

(二)规划旅游项目,发掘茶艺文化

规范开发以茶园观光、传统技艺采制茶体验、传统茶风、茶俗体验、茶文化节庆等多种茶文化旅游项目,可以举办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节的形式,配以品茶活动,茶艺表演,游园活动、茶文化歌舞表演,茶保健知识讲座,学术讲座、茶产品推介等多项内容以最大程度地发掘庐山茶文化资源。

(三)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互促互补

庐山旅游资源可以集名山、名水、名人、名茶、名泉、名寺为一体来形容,自古多有与茶相关的诗、书、画、故事。桃花源康王谷帘泉作为陆羽品定的“天下第一泉”一直是茶客向往之处。香炉峰作为诗人白居易种茶、饮茶、做诗之处也是茶客来庐山必访之地。作为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之一,庐山禅茶文化历史久远,高僧都与茶结缘。开发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应该整合庐山几千年中儒、佛、道等众家之文化积淀,采众家之所长,为茶所用。

(四)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旅游客源

旅游业要想发展,最关键的是客源市场的开发,茶文化旅游更是如此。为不使庐山云雾茶这一人间极品“香酒藏深巷”,宣传必不可少,促进庐山茶文化的旅游发展应大力进行形象包装和营销宣传。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平面媒体等传媒,积极宣传以吸引游客;可与相关旅游业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开发高质量的茶文化旅游路线和项目;可积极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茶文化论坛、茶知识讲座、茶产品展览等活动,努力提高庐山云雾茶得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培养茶艺人才,完善人才队伍

培养一批高技能、高素质的科技开发、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导游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是促进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必要任务,人才的保障是建立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产业链的基本要求。可依托九江市现有的茶叶研究机构和中等、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工作,也可根据需要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外出进修或是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山传道、讲学。

第4篇

中国茶文化走过了历史的沧桑,在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从萌芽,走向形成,最后发展成目前的茶道文化,这个风雨历程不仅仅是茶文化的成熟,其中还折射着不同时代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本文主要通过对茶文化的研究,来揭示中国茶文化体现出的审美特性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影响。

【关键词】

茶文化;审美观;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陕西文化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编号:2013JK0183)和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项目“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探析研究”(编号:201156)成果。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我国饮茶的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时间的饮茶活动进行下,茶文化便在其中诞生出来。茶文化从文学角度分析就是雅的文化,其主要分类包括茶道、茶艺、茶学和茶精神,我国茶文化诞生年生在汉代,在历史的影响下,茶文化盛行在唐代,唐代以后茶文化开始分布在各个阶层各个区域,不同的区域都诞生出了特色的茶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茶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茶文化汲取各家之长,在原茶文化基础上融合了儒道的思想理念,进行有机的结合,最后形成了我国特色的采茶、做茶、泡茶、饮茶的茶文化,在我国茶文化中还有个重要的精气神那就是敬茶,在中国传统茶人眼中,茶不仅仅是一种植物饮料,茶更是上天赐给人间的礼物,因此茶人从心底尊敬茶感谢茶,就是这种敬茶的理念给我国茶文化提供了发展环境。

一、中国茶文化的审美内涵及其外在表现

中国人对于茶的品尝是最苛刻的,同时也是最完美的,在中国茶人的眼中茶要通过色、香、味、形全方面去发现茶所具有的内在美感。茶的美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色泽,清幽怡人的芳香,优雅多姿的形态展现给世人的,人们对茶的品尝过程中,要把自己的身心情感融入到品尝过程中,用口舌的味蕾和心灵的感触同时去和茶交流,体会茶带来肉体的清爽和精神的纯净,当人们开始用心灵去认识茶的美时,人们对茶的美就已经不再局限在外在美而是已经升华到去感触茶的精神的高级饮茶层次。对茶的欣赏要先从茶的形之美,在古人的诗词中,我们可以发现关于茶形的描述无不是美的,古人用琼蕊、兰蕊来形容茶芽蓓蕾初放的美,用旗、鹰爪、雀舌来形容茶的芽叶动态的美,古人使用最优美的词藻来描述茶的形之美,在欣赏这些关于茶的诗词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茶的外在形态美,茶的形象仿佛在眼前活灵活现,给我们带来了美感上的享受;每种茶都有独有的香味,或清新优雅、或浓郁深沉,随着茶的冲泡时间不同,同一种茶也出现不同的芳香,在对茶那种超脱尘俗的香味品尝过程中,人们会获得心灵的宁静,在饮茶的过程人们能得到超脱世俗、远离凡尘的清净感觉,茶的香味是对感官的影响,但是人们心灵上会为了产生共鸣,使得感官的享受转化为全身的愉悦,从而把茶的外在美升华到了精神美,品茶也是品人生,在长久的品茶过程中,人们品茶的心情不同对饮茶时产生的感觉也不同,在尘埃落定之时,手执一杯清茗欲求茶香品出的却是人生的味道,人们借助茶香来慰藉自己的心灵,人情冷暖、世事沧桑不知觉间便依附在了清茶之上,茶味因此也超脱了味觉上的感触,逐渐对品茶人的心情和精神产生了影响。

二、中国茶文化的品茗之美

茶一旦从饮上升到品的层次,便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植物饮料了,而是成为了人文美感的境界,中国人对于品茶的诸多因素要求是苛刻的,想要泡一壶好茶,沏茶的水的品质要用最上乘的山泉水,茶具要用绍兴产的紫砂壶,环境要在山水交汇的美景中,当这些要素都符合了,一壶好茶才可以符合品茶人苛刻的要求,简单的饮茶,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进行,而品茗则需要各种因素、条件、心情共同影响,品茗求的不是肉体上的舒畅,它追求的是更高的关于茶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品茗使茶脱离了简单的解渴作用,上升到了一种对心灵探究寻味的过程,同时品茗也是认为对于生活进行反省思考的途径,品茗之时也加深对生活的领悟,品茗者注重的是修身养性,因此品茗者对于环境的要求很高,在品茗时,不仅品茗人要做到精神上神怡闲适、无牵无挂、无欲无求,并且环境还要清幽雅静,只有同时达到这两个标准才可以真正超越俗我,使飘逸、空灵、洒脱的心灵与自然之景融合在一起,到达精神最高的要求,在这个品茗过程,心灵、人格、境界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总之品茗要做到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和品茗者的内心精神状态有机融合在一起,只有两者结合得最完美,才可以品尝出醇厚的茶香。雅致的茶具也是品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简单的器具也可以体现出文人对于茶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历史上泡茶的茶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茶具有着自己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历史阶段的茶具都有着自己那个时代的审美特征,是那个时代饮茶方式、品饮艺术和审美情趣的反映,但是不变的主题就是无论茶具怎么发展演变,茶具都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的载体,在茶文化方面占着重要的分量,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古人对于泡茶用水则是到了万中挑一的境界,首先烹茶用水要达到清澈纯净,透明无色的标准,水清才可以显出茶色,茶水通透便可以在饮茶的同时欣赏到茶水中摇曳多姿的茶叶,如此这般才能感受到清幽的雅静,在取水清澈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取活水烹茶,古人有诗句说到:“泉不活者,食之有害。”一滩不动的死水与古代文人心中的自由理念背道而驰,只有持续运动的活水才可以因为运动保持水质的清新,这样的水才可以激发茶的清香,使饮茶变得更加清新怡人,人的心灵得到最好的净化。

三、韵味高远的茶道之美

中国茶文化从诞生发展到今天,其形式还有喝茶的内涵都在不断改变完善,茶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上无不是得到巨大的提高进步,但是无论外在形式怎么改变,茶文化的核心与精神中心一直都是茶道,广义上茶道是指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茶文化活动最具哲理性、道德性、规范性的部分,狭义上茶道是专指茶艺中追求的精神底蕴、文化、审美理念,无论广义还是狭义,茶道都是茶文化在精神方面体现的重要部分,中国茶道最重要的是其的精神内涵,所以在人们眼中茶文化显得旨意高远,中国茶道的四谛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整个茶道的灵魂所在;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要方法;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人的心灵感受;真才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无论哪种看法,“和”都是茶道文化的思想核心,“和”是对心灵的最高要求,一个字包含了中国所有茶道思想和内在精神,它不仅影响着茶文化的每个环节,更深层次体现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敬”主要体现出了中国人对于茶文化的严谨的态度,在饮茶过程中饮茶人之间互相谦敬是茶道精神的重要部分,它是我国传统礼仪的基本要求,茶道精神寓意深刻,旨意高远,其是指导茶文化发展的精神内涵,茶道的美是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在无形之间,我们的精神境界便会受到茶道的影响,使我们的气质在不知不觉间得到提升和完善。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茶文化也推广到了网络媒体、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新的时代对于茶文化有着更高的要求,茶文化的精神价值在这样的物质社会变得愈发重要,中国茶文化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在物欲横流、心理浮躁的现代社会,茶文化以自己特有的内在气质滋养我们,让我们缓解压力,平静内心,让我们在社会上前进。

作者:王雪莉 许芳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包大明,任天飞.中国茶文化历史漫谈[J].兰台世界,2013,28:115~116

第5篇

关键词: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 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 教学改革

前言

2012年贵州省旅游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审批,正式列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行列,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被列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经过两年的建设,在上海职业教育研究院杨黎明教授的指导下,建设项目小组紧紧围绕目标任务和学校实际,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在教学改革中通过实施“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尝试新方法、新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内涵的整体提升。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顺应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一位专业课教师同时担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教学,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这种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解决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重复教学问题,将应知的专业理论和应会的操作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强化专业理论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习理论兴趣,促进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为学生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同时还可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特征

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通俗的理解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

第一,“三个一体”。即实现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室一体化。

第二,实践性强。一体化教学由于把授课地点搬至实训场地,要求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在训练实操的同时又可以巩固理论知识,通教学在理论知识巩固和动手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均有较高的实践性。

再次,综合性强。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教学内容从单一的理论或实践,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条件表现在课堂教学条件更为丰富,但对资源整合调配能力要求较高;教师专业能力表现在需要教师具备“一专多能”,达到“全科教师”水平,并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方法则是由于课程改革不能仅用一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需要利用更多更适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组织教学活动。

三、重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的宗旨明确了中职毕业生在校学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为就业上岗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加强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同时,加强实践技能教学。为适应市场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呼唤新的教学模式,“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实践一体化”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实践与探索中。这种教学模式,是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突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重点,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适合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建设小组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邮件调研等方式深入开展调研工作,走访了省内外十余家著名高星级酒店,收集了大量资料,从岗位层级来看,酒店行业岗位管理类人才高级岗位的需求占10%,中级岗位占20%左右,初级占70%;操作岗位高级操作员工占70%,中级占20%,初级占10%。从部门来看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到一线部门的占85%,二线部门的只占15%,而一线部门中又有80%的集中在前厅、客房、餐饮、宴会、康乐等主要营业部门。

通过对酒店高级管理者和一线技术能手进行调研,我们梳理出了高星级饭店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行了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组:(表1―1)

我们通过课程体系重组,形成了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构架,并结合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和学校办学特色、教学资源配置情况,整合课程内容,形成了前厅服务、客房服务、中餐服务、西餐服务、调酒服务、咖啡服务、茶艺服务、会议服务、插花服务9个理实一体化项目。

四、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整合

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紧扣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教学体系的框架,以企业需求为主线,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重点,以职业技能要求为根本,将整个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首先,将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三门专业核心课程整合为饭店服务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是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学方式为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交叉进行。主要讲授高星级酒店三大主要部门一线对客服务技能操作与基本知识。而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三门课程内容合并成一门课程内容,进行简单的加法,而是通过企业调研,通过走访一线技术能手、主管领班等高星级酒店一线服务人员与初级管理者后,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梳理,将三大部门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后得到的项目课程。如《前厅服务》课程中通过梳理我们得出了“礼宾服务”、“预订服务”、“前台接待服务”、“住店服务”、“离店服务”、“商务中心服务”等多个典型工作任务,这些任务都是作为一名前厅服务人员必须要掌握的;而《客房服务》通过梳理我们分析出了,作为客房一线服务人员,必须要掌握“客房清扫”、“VIP服务”、“楼层服务”、“ 房务中心服务”、“公共区域清洁”、“洗衣房服务”等多个工作任务;《餐饮服务》则需要掌握“中餐零点服务”、“中餐宴会服务”、“西餐零点服务”、“西餐宴会服务”、等多个典型工作任务技巧。把传统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和梳理典型工作任务后,我们进行了整合。一是把内容相似的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如预订项目,在前厅接待中有客房预订,而在餐饮服务中也会出现宴会预订,如礼仪礼貌的相关内容,不仅仅是前厅需要,客房、餐厅同样需要,像类似这些相似的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避免重复讲授和训练。二是各项目之间以情景化再现的方式把每个工作任务联系起来,如一个团队的宾客的接待,从前台到客房再到餐厅,这个团队就是我们情景模拟服务的对象,而他们提出的需求就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也就成为了教师的教学内容。

五、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实现条件

1.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专多能”教师

《饭店服务》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要顺利进行,必须有一支高素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且专业教师要从传统的思维中跳出来,把自己打造成“一专多能”的全能教师。一专多能教师的提出最早始于“全科医生”的概念。专业教师不仅仅要掌握前厅技能,而且要掌握客房、餐饮、礼貌礼仪等方面甚至茶艺、咖啡、调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对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

2.加大理实一体化实训条件的建设与资源配置

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模式要求事先把专业课程的理论内容、实习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有机的组合和统筹安排,统一制定模块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进度,编制相应的教学讲义。以学生够用、适用、会用为原则对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一定删改、编排,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求学校的教学实习岗位尽可能做到一人一岗,配备必须的教学及实习硬件设施、实现理论教学、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练习法,提问法教学的有机统一,以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满足教学需求。

3.加大对理实一体化项目教材的开发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理实一体化教材要摒弃传统的专业教学课程方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各个知识点分解实践训练任务,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知其然。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加强教学评价改革

在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中,传统的“纸笔测验”+“实践测试”的评价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必须对课程评价的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因此,我们把主体考核方式改革为“分阶段考核方式”进行,针对每一个技能知识点,通过项目方式进行考核评价,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结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过程环节。

六、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

1.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必须加快高技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加大“一专多能”全科教师的培养。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

一、前言

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方向性问题,更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节点。在校企合作中,不同的专业其合作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就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而言,校企合作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走之路。作为培养掌握现代酒店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酒店管理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最契合了酒店行业对人才的语言、技能、素质、形象等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它能够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校以及社会提供优质实践性人才。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作为新建高职院校,以国家级示范高职建设为发展目标,学院大力支持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人文财经系的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最早是在2006年应用英语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而开设,2011年才专门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与建设中,人文财经系在2006年就尝试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相关酒店合作,开展了顶岗实习,在8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建立了相应的酒店实习基地,开展了学生到酒店为期4个多月的顶岗实习等等。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历程

酒店管理专业自2006年作为应用英语专业的一个方向开办开办后,校企合作的模式就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校企合作的初级运行阶段。2006年人文财经系成立后,系部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0)指出的:“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等要求,系部极力倡导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推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由于系部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应届毕业生,对于高职的人才培养要求还没完全理解,各专业虽然都在通过人脉关系联系企业进行合作,但是还处于非常表面化,限于完成任务阶段。就酒店管理方向来说,由于该方向属于应用英语专业,基本上所有的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教师,所开设的课程向酒店服务英语、饭店英语等课程本专业教师来教授,其他的酒店行业认知、酒店营销、酒店服务礼仪等核心课程基本上都是靠外聘教师来完成,本系教师对于酒店管理认知非常有限,因此当时的校企合作一方面是为了完成专业发展任务,认为有实习基地即可,如何有效利用则没全面考虑,另一方面,当时签署的酒店基地虽然也比较多,但是如何运作却没有明文规定,基本上仅限于解决酒店的旺季用工问题。以兰亭大酒店为例,该酒店位于郑州CBD附近,如果CBD没有什么大型活动,酒店一般也不与系部联系,如有大型活动,酒店就会与系部联系,要求安排数量不等的学生去酒店实习,但一般时间也较短,有时半天或者一、两天,学生的实习实训非常表面,得到锻炼的机会也很少。

(二)校企合作的改革探索阶段。该阶段是实施“2.5+0.5”的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五个学期,这五个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譬如餐饮、客房、前厅、营销等都有相应的实训室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学习,但是学生缺少实战经验,因此系部安排最后一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而且在该学期就基本实现了学生的就业。虽然企业非常愿意接受这种相对较为稳定的实习模式,可是系部培养学生时缺乏对市场的把握,再加上社会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酒店本身的环境原因,以及学校对学生职业认同感教育的不完善和学生个人的原因等,实习期满后学生留职于酒店的很少,以2010届酒店管理方向的学生的就业跟踪调查来看,该专业116名毕业生,只有2名毕业生从事了酒店行业。

(三)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阶段。2013年9月,人文财经系酒店管理专业开始实行2+1模式,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学生要利用在校的前2年时间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部分实习实训课任务,最后一年的时间让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专业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这种模式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创新,一是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及企业参与力度。二是尝试将部分课程如《酒店康乐服务与管理》授课模式的场景由校园内授课转化为企业内授课,授课方由高校教师转化为企业专家,教学资源由教材转化为企业资源,针对性更强。在这一模式的引领下,系部深系了郑州本地及外省高星级酒店,与杭州维景酒店、澳大利亚雅阁酒店管理集团、上海中油酒店、北京建国饭店等取得了联系,并达成了加强双方人力资源互换、企业资源引入学校,并进行深化合作的意向;专兼职教师的管理步入了正轨,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训练进行主要指导,共同推进学院实训室的建设;最后,强化监管评价制度,从校企两方面分别对学生的实习和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监管,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三、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与其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相比,人文财经系的2+1模式实施较晚。在前一阶段的2.5+0.5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如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具备了一定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最后半年有些学生需要参加专升本,有的学生需要参加毕业清考、还有全体学生于5月份办理毕业手续等各类事情,导致半年时间保证下来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3个月都离职了。由于实习的时间较短,合作的酒店想要发现一些好的培养对象都比较困难,而且对实习生实习轮岗,全面发展基本能力,时间短也难以保证。基于这些原因,系部于2011年开始对人才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根据学生的就业跟踪调查、企业的用人情况调查以及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在2013年上半年才开始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制定了“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加大实习实训的比例,下半年开始施行“2+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收到了明显成效。具体来说,其实践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改教学计划,整合课程。根据新的培养模式,教研室将原来两年半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整合,针对性更强;在教学内容上,合理选择和使用教材,注重“实用”与“够用”;在“2”的教学安排上,不仅仅是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习,还增加了实“模块”课程内容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以技能为主,解决专业的针对性;在教学改革方面,尝试改革部分课程的授课方式,如《酒店康乐服务与管理》授课模式,场景由校园内授课转化为企业内授课,授课方由高校教师转化为企业专家,教学资源由教材转化为企业资源。

(二)系部以职业资格为导向,实行了多证书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的岗位证书。学生通过学习该模块课程,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就业上岗能力,满足当前就业的需要,并且有利于组织个性化的学习,灵活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几年来,人文财经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引进、建设国家(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点、考点或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点,适合酒店管理专业参加的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餐厅服务员资格证(中级工)、国家助理营销师资格证等,使学生在就业时更有竞争力。

(三)充分利用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013年酒店管理专业的茶艺实训室、餐饮实训室的设备进行了补充和更新,2015年计划建立一个客房实训室,已购置部分设备,为充分利用校内建设的实训室,在课程安排上提高了实训课时比例。针对我们已建好的校外实训基地,系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或者是短期的实习。如2013年5月组织11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至CBD进行酒店相关企业的综合会展参观,包括酒店艺术品展览、茶艺文化展等。提升行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审美及专业学习素养;利用我系的一些星级酒店合作基地永和铂爵酒店、索菲特酒店、北京金隅凤山温泉度假村等,在每年寒暑假集中组织该专业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一月或两月的实习,不仅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口语能力得到提高,还使他们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了职业素质,磨炼了意志,增强了吃苦精神。

(四)建立了一批“对口高效”的合作单位。系部利用一切尽可能的关系或渠道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利用企业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近些年来,人文财经系实习的单位有国家旅游局北戴河培训中心、南戴河蓝色海岸、南戴河鹤岗疗养院、北京中家鑫园温泉度假酒店、上海中油阳光大酒店、工大建国酒店、禅武大酒店、北京文锦世博园大酒店、北京凯美佳国际会议中心、北京金隅集团度假村、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等,其中值得提出的是,有不少的星级酒店的合作是通过第三方实现的,如我系长期合作的同心圆教育咨询公司,是一家专门作大学生酒店管理对口实习的公司,他们通过收取酒店佣金,为酒店寻找合适的合作对象。这给我们也带来了很多便利,毕竟,点对点的校企合作成本较高、效益低,而且一个高星级酒店也许会与多家学校合作,通过第三方的协调、监督与服务,保障了双方合作的顺利进行。

(五)完善实习的相关制度与细则,加强了实习期间的管理。人文财经系在顶岗实习中制定的《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考核办法》、《安全自律承诺书》等,坚持做到以科学的态度制定制度,并以灵活的管理方式执行制度,学生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供《顶岗实习鉴定表》、《时间评审表》、《实习周志》等材料。通过建立由企业相关人员和学院教师参加的学生管理,制定管理工作规范,达到学生在实习期间实现评价、考评,加强了对在企业实习学生的管理,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第7篇

[关键词] 旅游管理 实验教学体系 模块 层次

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具备“一专多能”的特质,实现人才与企业的“零距离”,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接轨。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受市场就业需求的影响,大多数旅游院校在旅游专业的学科培养结构中均开设了实验课,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所需的、具备旅游业从业基本素质与操作能力的旅游管理专门人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在实验项目数量、实验教学地位、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师资、制度体系方面均存在不足。

1.开出实验项目少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日常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对所开设课程中蕴含的实验环节未能深入挖掘,开出实验项目较少,且多是一些操作技能方面的实验(如:客房西式铺床、中餐摆台、口布折花等),实验开出率较低。

2.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基本是按照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设计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为理论教学服务,而不是为学科素质培养服务,未形成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3.实验教学内容缺少层次性

实验教学的内容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趋势,实现层次化、模块化。但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项目简单孤立,而且实验教学一般与理论教学同步,显得过于集中和呆板,使得实验教学缺少层次性,不利于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能力。

4.实验教师缺少实践经验

随着旅游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缺乏的状况,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发展。

5.实验制度体系不完备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长期以来处于边缘状态,其实验教学体系的内容不太明确,制度体系也不完备,使得实验教学缺少相应制度保障。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设想

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应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内容。硬件方面主要是实验环境体系,即各类实验教学基地,实验环境体系是整个实验教学的载体;软件方面主要有实验队伍体系、实验内容体系和实验制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各方联系如图1所示:实验内容体系和实验队伍体系是核心,实验环境体系是基础,实训制度体系是保障。

图1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整体示意图

1.实验环境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验环境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校内实验环境与校外实验环境。校内实验环境为校外实验环境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条件,校外实验环境是校内实验环境的延续。

(1)校内实验环境。校内实验环境主要是指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为学生专业岗位职业技能技术训练服务,是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活动和技能考核的主要场所。校内实验环境通常由一系列培养学生旅游业从业基本素质与能力的模拟实验室构成。其中,模拟导游实验室主要培养学生旅行社企业各方面就业能力,如导游讲解能力等;形体礼仪实验室主要培养学生个人形象塑造及基本的待人接物能力;模拟酒吧、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前厅、西式面点、茶艺(道)实验室主要培养学生星级酒店一线服务及基层督导技能;酒店管理控制中心主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酒店各种信息的能力(见图2)。

图2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验教学基地构成图

(2)校外实验环境。校外实验环境是指校外实验教学基地,即与旅游相关的各类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而言主要是星级酒店和旅行社。在校外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以“准员工”的身份顶岗实习。校外实验环境体系的建设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校内实验教学基地受环境所限,其操作或管理大都是模拟性质,不能够提供“全真”的工作环境,学生不能够获得真实体验,实验效果及能力培养均受到影响。而校外实验教学基地所提供的实验教学环境是全面的、真实的,能够强化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够强化产学研的结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内实验环境为校外实验环境提供“毛坯产品”,校外实验环境则为社会提供“半成品”,在校外实验环境内,学生将真正做到“三了解”: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自己,为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真实的参考。

2.实验队伍体系

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是制约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瓶颈”。实验队伍体系应由业务优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相对稳定、具备“双师型”素质的实验室工作队伍组成,才能确保实验开出率、更新率与开放率,发挥实验教学的特色与效益,才能保证完成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任务。

当前实验室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努力提高人员素质、特别是骨干教师和实验指导人员的素质。其具体的培养途径可通过学术交流、培训、进修等措施,持续提高实训人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或采用激励机制,鼓励现有实验人员深入酒店、旅行社企业实地学习,掌握旅游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可鼓励实验人员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项目进行研究创新,突出其科学性、合理性和适度超前性以达到产学研的相互促进。

3.实验内容体系

实验内容体系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将原分散在理论课中的单项实验和一些分散的实验课程统筹安排,优化整合,按认识和能力提高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次(或分阶段)安排实验内容,各个层次有明确的能力培养定位,分别以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科研性实验为主,使实验内容自成体系,后一层次以前一层次为基础(见图3)。

图3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内容体系

4.实验制度体系

实验制度体系主要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运行制度、安全制度、文档管理制度等规范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规章制度,实验制度体系能够确保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具体而言,就是结合高校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和专业实验室管理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完善校内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规范化、网络化管理,同时对有条件的模拟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如酒吧);另一方面加强校外实验教学基地的建设和评估,主要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实验指导人员的配备、实习生的管理三方面。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实践性强和内容更新较快的特点,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构建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实验项目的开出率,修订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文军等:新专业实验教学策略的构想和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1):105~106

[2]李志瑶等:实验教学体系设置改革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0,10(3):70~71

第8篇

目前在中国对于职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广泛接受,然而人们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和定义却多种多样,学术界尚无精确的定论。姜陈剑、牟永善认为,综合职业能力就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后两种能力合称为关键能力。谭移民、钱景舫认为高职生职业能力包含一般能力、群集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三个层次,彼此间可以互相迁移,其中既有从长远考虑的个性发展所需的一般素质和能力,也包含有指向近期的职业流动的职业能力。孙世军认为,职业能力是成功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中稳定的、综合性的个性心理特征,良好的职业能力是就业的基本要求,和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不难看出,各家观点已充分认识到,高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括具体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操作技能,而且还包括适应社会、市场与岗位变化的学习发展能力,以及处理人际交往与工作生活压力等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既能熟悉一线实际操作工作,也能从事中基层管理的技能加管理的人才,他们需要将来能够充任酒店餐饮部、客房部、人事部及前厅部等各岗位操作人员,或担任部门初级管理领导者。本文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应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者相辅相成,其中以专业能力为基础,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则为关键能力。专业能力在整个能力结构中起到核心作用,它是劳动者胜任岗位工作的基本要素,包含对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各个部门的相关知识与特定技能的掌握。例如:近年来中高职院校采取的“双证书”制度,有效促进了能力训练的规范化,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方法能力是一种发展能力,它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它包括科学的思维模式和基本技能。例如:学生要制作团队客人接待计划,则需要考虑团队的性质、人数、设别等级、服务内容、消费标准等方面的相关情况;接到需要促进客房销售和预定的任务,要学会搜集资源信息,查找资料文献以获取有用信息。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它是饭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能力;是他们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对于组织团体、促进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酒店人员的职业能力中也包含拥有良好的工作服务意识、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各项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使酒店工作人员在对客服务中最终形成优秀的综合能力。

三、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该专业毕业生在酒店的实际工作表现,提高学生酒店工作的职业能力,笔者选择自己所在学院多位学生和学生实习的酒店企业单位进行了相关走访与调查。

(一)毕业实习生的调查反馈

通过毕业实习生的调查反馈表明,(一)在知识方面,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教学表示赞同,但学生认为自身缺乏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如客房服务员实习生面对客人丢失行李时,不知道该如何积极配合酒店和客人处理问题。(二)在口语表达能力方面,英语口语表达和专业英语培训不足,学生在接待外宾时缺乏自信和现场处理能力。如实习生遇到外宾咨询时不知所云,降低了工作效率,有损于酒店形象。(三)在实际操作方面,实习学生缺少岗位流动,无法获得全面的锻炼。酒店一般安排学生在餐厅、客房工作,行政楼层、前台等岗位部门始终无缘。(四)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在学校和酒店两种环境的过渡。如学生在酒店遭受到老员工排挤、薪金发放不公等,实习学生会因此而失望沉闷。(五)在作息时间方面,酒店与校园里宽松的作息时间截然不同,旺季和周末的大量招待工作使得部分学生作息紊乱。学生身体素质有明显下滑趋势。

(二)各个酒店的信息反馈

根据各酒店对于实习生职业能力的信息反馈表明,一方面,实习生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多个岗位上上手快,很快胜任技能型的工作岗位,如客房部的做床、餐饮部的摆台等。由于他们在校期间都有过扎实的实训室操作和专门指导,在技能方面相比本科学生,均有着较强的操作优势和心理上的自信。但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在社会能力和职业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如:入店初期会不能适应酒店内严格的管理制度,缺乏服从意识与团队意识,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及业务创新方面的能力表现出不足。

四、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只有明确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才能做到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根据针对笔者所在学院酒店专业学生的座谈和调查,发现学生对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初期,对“职业能力”一词表现出茫然与困惑。很多学生虽是进入酒店专业,却认为上大学仅仅是提升学历的手段,认识不出本专业的发展性和前瞻性,将职业能力的培养简单等同于找工作。因此,教师及教辅人员在学生入校之初,就应注重培养学生能正确认识高职的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科学合理进行人生规划,使之成为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高素质服务水平的基层服务与管理人才。

(二)建设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师资队伍

在中国高校普遍趋向引进高学历师资,有酒店工作实践经验的学士进入不了高校工作。而实际上,酒店专业的教学更需要部分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还有着丰富的酒店行业工作背景。学校应引导校内教师注重生产实习,他们应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能为学生技能训练进行指导,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针对性的请进一些实践丰富的学者、酒店管理人员、酒店著名培训专家等,形成一支兼职教师队伍,从而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有效提高高职酒店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优化模块教学的课程模式

借鉴国际上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如:单科分段式、核心阶梯式、能力本位式等,突出培养酒店职业人才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四大模块:

1、基本素质模块。

将公共课程和酒店专业课程有效结合。改革“两课”教学和传统做法,将法律基础课与酒店服务法规相结合,可以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适度增加酒店英语口语课课时,提高学生不同场景中与外宾交流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拥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职业精神。

2、职业基础模块。

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设置适合高职学生的、实用精干的教学模块。通过讲授服务心理学、职业素质与礼仪、形体训练、管理学原理等课程,使学生掌握酒店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服务意识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

3、岗位技能模块。

培养学生熟悉酒店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管理方法,重点强化餐饮、前厅和客房等部门管理的主课,抓住形成岗位能力的关键;通过酒店技能体验实习与岗前培训,强化学生具体岗位的操作技能。

4、职业拓展模块。

主要是为学生将来工作需要所设置第二专业,如企业管理、食品营养管理、酒店公共关系等,无论是酒店,还是工厂,管理理念基本相通,职业拓展模块为学生将来有更宽的工作岗位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训体系

1、分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训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应该分阶段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实训,针对性地安排在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实训内容。第一,课堂教学实训。强化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在课堂中通过现场简单操作,让学生熟悉基本操作实务流程与技能。第二,酒店专业综合实训。通过安排学生在第三学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为学生安排模拟或全真的专业实训操作,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认知。第三,在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期间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校外酒店实习基地进行全方位的顶岗实习,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和综合素质进行专门的实际现场训练。

2、完善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基本对酒店管理专业不同程度进行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较为普遍的有:中西餐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和前厅实训室等,但是酒店消费人群不断产生着新的变化,如茶艺实训室与酒吧实训室等仍未得到广泛普及,培训资源十分稀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有待不断开发和完善。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各高职学院在甄选的基础上,与国内酒店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产学结合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等目前较为成熟的合作模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酒店专业成立以来先后与上海、浙江、山东及江苏省内各大星级酒店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然而,学生实训实习需求不断呈现多样化趋势,有的学生希望到国内一线城市,有的学生需要到外资酒店或者海外酒店去锻炼等,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和建设方面,应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发展和成长的机会。

(五)构建职业能力反馈和考评体系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双语教学;课程设置;境外酒店;国际化

一、引言

随着全民旅游时代的到来,酒店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出境游、入境游人数的不断增加也给酒店的国际化运营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化酒店运营成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高校承担着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的重任,与本科专业相比较,高职学校由于生源受限,教师双语能力不足等原因,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学生普通英文水平不高建设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和酒店客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是基本能力,也是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建设的基本要求。高职学生大部分文化分数不高,英语水平偏低,英语语言基础薄弱。以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17年启动实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以来,从2017年、2018年、2019年酒店管理专业分类招生面试表现情况来看,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自我介绍的考生屈指可数。

(二)教师双语教学能力不足教师是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建设的核心要素,要想培养酒店专业国际化人才,教师的国际化素养就首先体现在双语教学能力上。酒店管理专业真正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很少。双语教学中的外语教学主要指用英语教学,而能够用法语、西班牙语、泰语、韩语等教学的老师就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等管理学专业,并不是外语专业毕业,所以要实现双语教学的任务需要长时间的自我学习和提高。

(三)课程设置国际化程度不够课程设置是否能与国际接轨,是衡量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的重要途径。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为通识学习模块,由基础课程组成。例如《实用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语文》等课程;第二个板块为专业学习模块,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组成。例如《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英语》《酒店服务礼仪》等课程;第三个板块为专业拓展模块,主要为学生提供选修课程。例如《职业情商》《咖啡制作》《茶艺基础》等。总体来说,课程设置能够做到模块化分类,也提高了英语课程的占比,但极少有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接轨的课程。例如《跨文化沟通》等这类国际化基础课程还未开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制定课程方案的过程中没有全面了解国际酒店人才需要具备的要素。

(四)境外合作酒店不多境外实习合作单位的数量及质量是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建设的有力支持,是国际化教学理实一体的载体,是学生国际化实践的有效场所。高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境外合作企业不多,有些高职学校甚至没有境外合作企业。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境外实习的涉外性质,合作实习程序繁多,手续复杂,受理时间长,办理难度大;二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情况欠佳,无法支付在境外实习的生活费用;三是因为与境外酒店沟通渠道少,难以建立合作关系。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建设措施及建议

(一)全面提高学生英文水平1.把控招生环节在招生面试过程中,着重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不仅英语文化成绩要达到一定要求,教师更要注重对于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英语听力能力运用的考查。在国际化酒店服务过程中,除了具备基础的英语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自如流畅的与客人交流和沟通。2.举行英语角定期组织学生举行英语角等英语兴趣小组活动,至少每个星期1次,每次;两个小时,主题让学生拟定,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话题讨论,既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和口语对话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此外,教师也要全程参与英语角活动,起到指导与监督的作用。3.分层教学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教学活动。课程授课语言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英语提高进度,按照“多中文、少英文”——“半中文、半英文”——“少中文、多英文”——“全英文”的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的推动。4.利用手机APP“00后”学生的特征是手机不离手,教师可引导学生让手机成为“随时随地”的学习工具。英语学习的基础是单词,可以推荐学生下载英语学习软件APP,例如沪江学习、百词斩等,并强制制定学习任务。

(二)全面提升教师双语教学能力1.教师自我英语学习教师要做好工作和学习规划,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规划自己的英语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应循序渐进:记忆单词——分析句子——看懂文章——“听、说、读、写”全面运用。英语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多年的坚持才可取得进步,所以教师们要有学习英语的恒心和毅力。2.争取学校培训机会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除了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学校的支持。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语境,教师们可争取学校派出的学习机会进行自我提升,包括国外学习、国内英语学习、校内英语培训学习班等。有外教资源的学校还应邀请外籍教师一起组织教师英语角等有助于教师提高英语水平的活动。3.争取合作酒店资源加强与国际合作酒店的联系,争取加入酒店顶岗实践计划,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自己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在国际化酒店管理中,每天早上各个部门经理会议全程全英文进行,每个部门的所有资料都是全英文文件,上级与下级,平级之间的日常书面沟通也用的是全英文邮件,教师要争取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三)课程设置方案国际化课程设置方案一定要和国际接轨,方能保证培养人才的国际化。国际化课程设置方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材;三是教法。第一,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国际化酒店管理认为员工的一线技能,诸如餐饮摆台,斟酒技能等都是作为一名酒店员工最基础的服务能力,现在的国际酒店更看重员工的其他能力和技巧。笔者经过与多家国际酒店管理层交谈后,整理出现在国际酒店员工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与素质,并列出了与其能力相对应可开设的课程。如表1所示。第二,从使用教材来看,教师们要大胆尝试教材改革,摒弃那些已经脱离酒店行业实际的教材。鉴于国内出版社基本少有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双语教材,学校可以和国际酒店共同开发双语教材,也可以引进国外原版的酒店管理英文教材,更可以鼓励酒店管理专业的老师自编双语教材。第三,从教师教法来看,改变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全方位多角度鼓励学生以双语方式参与到课堂讨论,小组展示,情景模拟中来。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完全可以将酒店管理运营教学整体情景化,即老师上课的身份可以既是课堂教师又是酒店经理,以教师为身份时,传授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以经理为身份时,指导学生进行酒店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管理思维能力。

(四)加强境外酒店合作1.学校全面支持酒店管理专业与境外酒店的合作首先要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通过外事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了解办理境外酒店实习合作事宜的相关流程和具体程序,加快办理步伐。同时,在经济方面,针对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英语能力强,但家境困难的学生,学校可实施境外酒店合作奖学金制度,给予一定的国际交通费补助和生活补贴,避免优秀的学生因贫困失去境外酒店实习的机会。2.国际酒店集团支持酒店管理专业应通过现在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外资酒店进行境外酒店的合作探索。例如万豪酒店、凯悦酒店等国际性酒店管理集团在全球各地都有酒店运营,所以可以通过该方式联系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境外国际酒店,定期邀请国际酒店的管理人员到学校做讲座,或者通过线上的方式召开教学研讨会等,促进沟通并最终与境外酒店建立合作关系。3.合作范围拓宽现在很多高职学校在与境外酒店合作的内容方面,大部分是关于如何建立境外实习基地并长期合作,多数院校忽略了另外一个可合作领域,即学生境外就业。这个领域是比建立实习合作基地更易于实施的方案。从境外酒店的角度来看,企业更愿意给能够长期在该酒店上班的员工提供工作机会,因此国内学生更易获得工作签证,大大增加了与境外国际酒店合作的可行性。同时,境外就业学生也极大的提高了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结语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建设既必要又可行,虽然在建设的道路上还有很多挑战,但是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难得的机遇。相信在学校政策的支持下,教师艰苦奋斗的征程里,学生勤恳刻苦的学习中,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的建设将会盛开出怒放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全鑫.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J].广东蚕业,2018(5):100-101.

[2]李震清.“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国际化战略探析[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7(3):91-94.

[3]孙嫘.旅游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6):153-155.

[4]曹艳芬.探讨世界技能大赛引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知识经济,2019(5):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