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地理线上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1 教学方法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群内中的课程中有很多都是以基本概念和管理原理为基础的,也就是要求学生首先掌握相关的理论,其次再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尤其对于大学本科学生而言,一定的理论基础还是必须的。但往往这些内容是枯燥乏味的。对此可以采取参与式教学方法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1.1 参与式教学方法

1.1.1 培养创造性思维、强化创新意识。如有些实际问题,案例分析,不同类型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因为经营者就可分为几种类型:如风险型、保守型等。不同类型的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对于有些问题,可以使思维发散一些,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1.1.2 教学互动,提倡参与式教学。工商管理很多专业课程都经历了兴起、热潮、回落、重振这样一个过程。其中包括很多理论、很多学派。许多定义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如果老师能告诉同学,这门学科并不是“天衣无缝”的,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在教学内容中介绍多种学术观点,包括一些有争议的论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他们的求知和参与的欲望就大大增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1.3 启发式教学。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主动地位。对于工商管理课程群内的课程来讲,可以安排学生先行进行自学,使其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再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帮助学生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且要让学生表达出他们的认识。

1.2 实践教学法

1.2.1 课堂案例讲授。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收集和制作相关的案例,把有关素材完整地提供给学生,而后运用基本原理进行启发、引导,要求学生在查阅资料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或点评,或进行补充性、提高性的讲解,以学生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作为考核方式,通过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决定考核成绩。这种方式有利于保持专业课程的鲜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帮助学生掌握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方法和途径,形成主动收集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 适当运用情景式教学。有两种方式:一是借助模拟教学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演练。二是建立相应方向的有形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训练的场所。

2 现代教育技术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现代工商企业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为了全面提高和增强学生在今后实践中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就要打破原先的“教材 + 黑板 + 笔记”的模式,在教学手段上要有一定的创新。而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在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应用方式共有两种:

(1)以媒体为基础的应用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更加适用于某种环境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应用于教与学的领域,它们都在为一个共同的教学目的服务――优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

(2)基于课程类型的应用课堂教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主要是对理论和技能的教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以生动和直观的形式呈现的学生面前,使学生易于理解,克服传统教学内容显示过于呆板的弊端;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一支粉笔,一个讲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发现式等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夏大慰,陈启杰.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一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赵纯均,雷曜,杨斌.中国管理教育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中国工商管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工商管理研究备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赵呈领,杨琳,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策略分析

引言

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这种独特的语言以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表现出来。地图中隐藏着浩瀚的知识,仔细读图,众多的地理特点和规律都能在地图上找到。地理教学有一大特点就是离不开地图,这是由它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它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殊功能。纵观历年的高考题,地理图表题型占了非常大的比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非常重要。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教学现状

一方面,在当今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相关数据表明,大部分高中地理老师对于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在许多老师的认知下,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背下来,就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地理学习,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读图能力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其实,地理图标作为地理语言的一部分,可以清晰地对地理知识进行概括和表达[1]。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缺乏重视,将地理学科划为副科范畴,没有给予重视,受这样的思想影响,学生不愿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进行地理学习,对于地理读图分析也缺乏练习,由此一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活跃,不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的读图技巧

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相关课堂教学活动时,应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提升其读图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熟练掌握教材中与地图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对一些较为常用的图例进行识别、记忆。学习地图是学习高中地理这门课程的基础,对地图中相关信息的解读在地理综合测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识别并记忆地图中一些较为常用的图例,并对相关的地图基础知识充分理解与把握,例如,引导学生对比识别与记忆一些分布图、地形地势图、统计图以及景观图等。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相关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识图习惯,逐步树立识图意识,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将地图作为学习工具的良好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逐步使用图例、比例尺、指向标等相关要素,并对地图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标注。通过这样的方式,高中生可以逐步养成学地理这门课程的习惯,从而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二)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高中地理学科中绘图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读图的升华阶段,它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识图、析图、记图能力。动手绘图,既能强化记忆,又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第一,自编制图。在地理教学中,在预习或复习阶段,学生可以自己编制地图,把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文字内容变成图,把繁杂的知识变得直观有条理,易于记忆。比如在复习“地球公转”这一章节内容,学生可以绘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图和地球公转图,通过图清晰地看到,在春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夏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北移到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长夜短;冬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南移到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第二,拼图、补图、填充图。利用填充图熟练绘制重要地图。比如在世界经纬网格上描绘世界轮廓、各大洲地形图;在中国地形图上画出河流、山脉、平原、高原;在中国政区图上填上各省的省会、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世界政区图上画出世界的洋流和四大渔场;用拼板拼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读图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资源

在当今社会信息不断发展的潮流中,多媒体教学方式逐渐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老师在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在网络上搜集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将清晰的地理图文提供给学生,教导学生在分析地图时,注重图中包含的隐性信息,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并注重总结和归纳,使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比如老师在讲授《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这节课时,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播放水资源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人类的作用和影响,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使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提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宽知识视野。

结束语

要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良好读图习惯的培养,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地图、使用地图、绘制地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综合素养,进而提升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包剑锋.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9(11):215.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直观性教学 教学应用

高中地理是一门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需要对抽象化的各种知识进行直观性分析的学科。高中地理教学大多需要学生能有三维空间的想象,要把整个世界的地理构型等全部记忆清楚,这就需要老师借助科学的手段使这些知识更加直观性。现代社会,科学很发达,随着PPT、视频动画等软件在教学中的逐渐应用,老师很容易将复杂的、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视频三维教学或者是动画演示,使教学更加直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可是现如今高中地理教学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解决。

一、现今高中地理教学遇见的问题

1.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单一化。

一些高中生反映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单一化,不能够让学生快乐学习高中地理,老师只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这样的教学太过于死板,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比如:在进行平原、高原、盆地等的分析教学时,老师就只讲解哪些地方是平原等,并没有在学生心里留下一个对平原、高原、盆地的基本区分点,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应试等危害很大。老师只简单地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并不能提高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打折扣。遇见对于课本知识不理解的地方,老师仍然是一概而过,那么学生只单纯记忆并不理解,这样的地理课堂没有任何意义。

2.高中地理知识教学不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直观。

老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只是将复杂的课本知识僵硬地传达给了学生,不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反馈和理解,不探索可以怎样更好地教学,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互相反问,举一反三,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明白知识点,这样会使学生思想产生惰性,对老师产生依赖性,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高中地理知识很复杂,比如:各地的地形气候等的区分,一些老师是列好表格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效果很差,仍然将知识表达得很复杂,很难懂。在进行地球经纬度、经纬线教学时,拿一个地球仪进行教学就可以了,可是多数老师仍要在黑板上板书画一个地球的侧面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太抽象,不能让学生在实体模型上获取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二、高中地理直观教学措施

1.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直观性教学。

无论是地球的运转规律还是地球各个地方的气候变化规律,都需要老师将知识具体化。更何况,现在科技非常发达,多媒体设备教学已经在学校里得到应用,老师不能只应用旧式的板书的教学方式,将要所讲的教学知识以幻灯片、视频动画等方式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乐趣,比如:随着地球自转,各个地球的大洲甚至更加细致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将地球利用动画的方式制成一个实体自转模型,将各地的气候变化规律等知识绘制在模型上,结合动画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记住所学的重要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积极性。同时,这样做使高中地理课堂更加生动化,老师授课相对变得轻松。

利用多媒体设备授课,不仅符合高中地理直观性教学的理念,更为老师和学生解决了高中地理知识难教、难学的困境,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学习的一种方法。

2.高中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更具直观性。

教育来源于生活,老师只有将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东西进行教学才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直观地使学生学好高中地理。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高中地理知识,比如:当学生去旅游的时候,会到不同的地方,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地方的一些地理知识。如果学生到了云南,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体会云南多种不同的气候,将各种气候的特点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获得高中地理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对所学的高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老师引导学生将高中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高中地理直观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老师在进行授课准备时,一定要将所教学高中地理知识有关的生活实例融入备课中。

3.高中地理课后作业巩固注重直观性。

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尤其是高中地理这门知识复杂难记忆的学科,所以,老师一定要将学生的课后作业布置得更加注重直观性,而不是那种默写知识点等旧的方式。高中地理课后作业需要老师精心准备。比如:老师在教授地球经纬线、经纬度等知识时,除了要在课上进行细致教学外,还应该布置比较注重直观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之后买一个地球仪,在重要的经纬线上做标注,拍照发到班里的公众邮箱,这样的课后作业不仅简单,学生还愿意做,既达到了巩固高中地理知识的目的,又使学生对高中地理产生兴趣。高中地理课堂中进行直观性教学很重要。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不论是在教学质量上还是在学生的听课效率上,都很受大众关注。高中地理是高中的必修课程,也是在高考中占有很大比例的一门科学。高中地理进行直观性教学的应用非常重要。将高中地理知识化繁就简,将抽象的高中地理知识借助实物或者是多媒体设备具体化,更加直观性地教学是每一个老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进行探索的任务和目标,需要每一位老师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刘艳丽.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贯彻直观教学[J].商场现代化,2012(28).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图像教学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差异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有气候、地形、地质、矿产等。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关联较大的学科,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点较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掌握看图、读图的本领。因为地理图像承载了很多与生活相关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对图像教学的认识,针对不同的地理图像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解题能力。

一、高中地理图像概述

地理图像涉及很多方面,但就本文的研究范围来说,主要是指高中教材中涉及的一些图像类型。在教材中,这些图像主要用来配合知识点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学习内容,并且掌握基本的计算方式。由于地理图像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因此其作用并不相同。

就高中地理课看,其中的图像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地图、地理景观图、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地理影像、等值线图和地理漫画。其中地图是最常见、常用的地理图像,从中国地图到世界地图,从气候分布图到矿产资源分布图等,这些地图在教学中起到很直观的指示作用。地理景观图是以辅助理解为主,读图较轻松。地理示意图通常是对某种地理现象进行图示解释。地理统计图经常会用柱状、线状、饼状、条状等图形方式表示一些数量变化、数量关系,它能够让地理特征体现的更形象化、数字化。地理影像则通常是利用卫星技术、遥感技术等先进信息科技影像提高学生对地理的整体把握度。等值线图是地理考试中最常见的图像,这些等值线图通常具有比较大的信息量,还需要结合运算。地理漫画是比较轻松的图像,通常很少包含有难度的信息[1]。

这些图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图像时都会遇到困难,因此,教师要尤为重视地理图像教学,把握好地理图像的教学作用,让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知识,形成完善的学习体系。

二、地理图像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应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非常重要,由于不同的地理图像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在地理图像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地理图像的特点,并且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理解能力,针对不同的地理图像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模式选择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从而让学生学会读图解图,从整体上提高高中生的地理素养。

1.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模式进行教学

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讲解地图、地理示意图和地理统计图,这几种图像都需要认真研究图上标注的内容,通过对图像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一定的知识内容。比如在教学世界气候一课时,会参考到一幅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该图片是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不同地区的气候。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分析图片上的不同色彩所代表的不同气候,并进行归类,才能够得出世界上不同地区所受到的气候影响[2]。如果让气候图更直观,教师可以利用更简便的图示方式将这一彩色图像简洁化。比如可以用表格的方式简化世界气候图,通过对于一幅复杂气候图的归纳,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理解世界气候的规律,并且认识到气候和洋流的关系。

另外,在讲解地理示意图时需要用这种先读图分析再归纳总结的方法。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大气压的运动,教师应先让学生明白热力环流的成因和过程,这一部分还需结合一定的物理知识。通过对热力换流图的分析,就很容易看出,空气中的冷热不均导致热力环流,而热力环流正是高低气压作用的基础。

又如在讲解地理统计图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让学生把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讲述出来[3]。比如在分析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图时,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比在10%左右,到2050年将达到35%左右,可见老龄化速度之快。由此可以结合我国刚推出的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进行补充讲解。

2.通过“读图-阅读”模式进行教学

这一模式比较适合地理景观图、地理影像和地理漫画这三种图像的讲解。一般来说,地理景观图都是配合文字出现的,比如在讲黄土高原、梯田、丘陵等地貌时,地理课本上都配有相应的图片。地理影像也是,如在讲海洋污染时可以用到地理影像,从卫星拍摄的影像中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河流污染对海洋形成污染的现状。地理漫画是通过漫画的手法来表现一些客观现实,比如在讲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时,可以通过漫画的形式来讲解,最终通过读图和阅读文本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直观认识。并且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展示一些图像,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3.通过“举一反三”模式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经常作为考试题目出现的等值线图。等值线图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空间感。一般等值线都是平面图,学生必须将平面图和现实中的地形相结合。一般来说,等值线图都有一个共性,即同一条等值线上的数值相等并且等值距相同。根据等值线的这一特点,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快速掌握解题能力。在学生学会了看等值线图并能够对上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都可以解决。

综上所述,地理图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有些教师对于地理图像的重要性认知不够,导致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学生在地理图像的认知方面得不到好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地理素质,教师要重视地理图像的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读图。

参考文献:

[1]聂璇.地理图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2013,10:45-47.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地球运动

从国家教育部门下发文件和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上来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核心素养不仅在于本学科的知识素养,还包括跨学科的知识素养,是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共同素养。在高中地理学科别是地球运动部分,由于空间性、逻辑性、思维性较强,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有心无力”的挫折感。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效率。

一、掌握基本学习技能,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

翻开高中地理教学目录,可以发现地球运动知识章节在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当中,这也就意味着地球运动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入门知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环节。在地球运动中,包括地球公转、地球自转等空间运动,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

比如说,在地球运动中教学地球公转过程中,可以引入生活物理常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手电筒照射的光线照射地面具有能见度,但能见度有一个范围,只有在该范围内才能在黑暗中看清物体,并且手电筒移动的话相应视线范围也会随之变化,但是范围大小不会出现变化。老师在讲解晨昏线的知识内容中,就可以以该小生活物理常识作为“导火线”,将手电筒照射地面的范围和太阳直射地面的半球作为对比,将照射的最外圈和晨昏线作对比。还可以横向移动手电筒,让学生明白晨昏线的运动原理。通过这样结合手电筒照射形象化地教学讲解,学生对于晨昏线有更深地认识,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以及其他知识也能结合生活物理常识进行发散性思考。

二、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

高中学校开设有计算机课,学生对于网络科学技术已然有深入了解。那么在讲解地球运动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幻灯片、小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于地球运动有更直观地了解。

比如说,在讲解地球公转和自转关系的知识点时,由于该知识点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逻辑性要求较高,学生一时半会很难把握地球、太阳、月球之间的位置关系。老师可以事先从电脑上下载和制作地球、太阳、月球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资源,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在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过程中,由于太阳光照射范围的交替会发生白天和黑夜现象。同样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在某一个时间点会在太阳和地球之间的位置而使得人们看不到太阳,这种现象就是日食。这时候老师可以暂停播放,指出月球将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线给“遮挡”住了,因而地球上的人们看不到太阳。同理,月食的产生就是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成一条直线时而产生的。在地球运动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电脑计算机技术,能更大限度地“抓住”学生的眼球,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将知识点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

三、跨学科“联动”组合,丰富知识教学方法

当前教育提倡复合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同样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不仅是单一的地理知识教学,而需要联合其他学科知识加以丰富,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共通性”,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比如说,老师在讲解地球运动知识中,可以结合语文诗句,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当中,有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说法,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这种地理现象是在南北回归线上、南北两极、赤道上,通过语文诗句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此外,老师在讲解地球\动中有关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知识点时,可以结合物理角速度和线速度关系的知识。如果两者位置一定时,线速度越大的话那么角速度就越大,可以得出线速度和角速度成正比;而如果线速度一定的话,位置越近的话那么角速度就越大,位置越远的话角速度越小,角速度和位置成反比的关系。将上述物理知识运用到地球公转有关于地球公转速度内容中,可以得出在近日点(一月初)时,地球离太阳最近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在远日点(七月初)时,地球离太阳最远时,地球公转速度最慢,也就是说地球公转速度和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成反比关系。

结语

综上所述,地球运动作为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对于后期高中地理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地球运动又是高中地理中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吃力和困惑。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关系,以点带面、联合创新,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邵志豪.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程改革 适用例题

地理作为文理兼修的学科,一直被认为是难学、难考的学科。特别是在必修1教学中,学生对地理划入文科,表示不理解。甚至有学生表示,地理怎么是教一套、考一套?作为地理教学工作者,我们越来越感到,在地理教材中,有必要在高中地理各版本教材中添加解题例题。

一、新课程教学改革呼唤教材中添加行之有效的教学例题

众所周知,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教科书,一直都按“原理――例题――练习”的体例进行编写,学生按例题分析步骤,完成练习同时形成解题思维,进一步把知识迁移到测试中。就是说,学生在使用这些科目的教科书时,就能把书中教授的原理、定律,通过例题演练,获得进一步的认知。而地理教科书,从旧教材开始,就大量地使用文字对地理原理、规律做不厌其烦的论述,并配图,同时强调掌握读图技能。地理各类等级测试,从以往必考教材内容填空,到删除填空题,再到目前明确强调不考各版本教材出现过的案例。可见,地理的教和考模式,越来越向理科靠拢,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是说,要求学生在缺失地理例题的情况下,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原理,并直接迁移到各种测试中。难怪有部分学生觉得地理比物理还难。设想一下,如果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添加可以进一步阐明地理原理、规律的例题,就像在课文与练习之间搭建了一个梯子一样,完善了学生的思维及转换的环节,有力地把新课标要求的原理、规律与课后的各类练习、测试联系起来,大幅度降低地理学习的难度。可见,在地理教科书中添加适用例题势在必行。

二、必修1中的某重要问题的解决及在必修1中添加例题的设想

在必修1的教学中,几个例题的解决,使得学生地理技能明显得到提高。案例如下:

1.黄赤交角问题的例题

例题1.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

(1)数码①和②中,表示赤道平面的是

① 。

(2)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是 23°26′ 。

(3)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 之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

(4)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G点时,全球昼夜长短状况是 等长 。

对于本题的教学,关键在于掌握两组垂直关系:地轴垂直赤道平面,晨昏线垂直黄道平面。同时,通过展开空间想象,对晨昏线进行定位,这是一道相当优质实用的例题。完成本题后可进入下一例题。

2.地球运动的相关例题

例题2.下图是阳光照射图,回答以下问题:

(1)在图上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在图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3)a、b、c、d四点分别表示地平线上某一点。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是d点。

本题关键考查上一例题的掌握,是否清楚了地轴与赤道的关系?是否清楚了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通过逐步解题,还可以揭示,黄赤交角变化会引起怎样的变化。这道练习题可编入课后习题。

按照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标准,必修1课程涵盖的地理规律、原理相当多,涉及代数运算、立体几何的内容也很多。因此,必修1教材以下章节应添加例题讲解。《行星地球》:黄赤交角、时间计算、日照图的判读等。《地球上的大气》:热力环流、天气图的判读、气候类型的识别等。《地球上的水》:河流流量变化图的解读、洋流性质判断等。《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质地貌图的解读等。

三、必修2中的某重要问题的解决及在必修2中添加例题的设想

工业按成本进行区位选择的例题。

某企业打算在广东省开办一间生产工厂,他们在不同地区进行了选址考察,制作了一张各地区生产成本比较表(下表)。分析并完成1,2题。

1.该企业厂址应选择( C )

A.①B.②C.③D.④

2.该企业属于( B )

A.市场指向型 B.动力指向型

C.原料指向型 D.劳力指向型

通过学习第1题,学生掌握了计算总成本确定工厂选址的方法。通过第2题,学生真正理解,越靠近哪一类要素,就可推断该要素就是主导因素,这是因为利润受运输成本的影响。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上题是必做例题。

必修2的教学以人文地理理论为主,难理解的知识不多,因此,在教材中添加的例题不多。在人口、农业、工业等这些重点章节适当添加例题即可。

四、必修3中的某重要问题的解决及在必修3中添加例题的设想

产业转移的例题。下图为“世界工业转移(局部)图”,读图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图中工业转移的主要路径是从美国到 日本 (国家)。

(2)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产业主要向 中国东部沿海 地区转移。

这个例题的考查目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过程和地点,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我国东部沿海积累了大量的发展资金,并在我国有向中部、西部迁移之势。因此通过例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是必教例题。

必修3的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最难的是学生对初中学过的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遗忘程度高,因此在添加相关例题的时候,配区域图非常必要。同必修2一样,本册也不需要添加过多例题。

五、使用有针对性的例题促进教学成效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感到,新教材的编写更为实用,但不足的是篇章结构不够完善,必须在教学中添加各种旧教材及最新的地理知识。如,新教材中所有“活动”,学生用书上都没有答案,教师用书也不是每题都有答案,这样的编排,比较适合进入复习阶段的学生使用,而对于初次接触的新生而言,比较容易产生歧义,产生学习障碍。

如果教材中添加了有明确的思维过程和明确答案的地理例题,就能帮助学生及时回忆课堂上学到的内容,掌握核心知识,加强学生学习信心,在缩短学习时间的同时,大大降低高中地理学习的难度。此外,由于高中地理的授课课时缩短到每周2课时,课时明显不足。只有通过习题演练,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和理解。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添加例题教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与地理技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授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快速领会新课程改革主旨,抓住高中地理新课程脉搏,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可见,使地理例题堂堂正正地进入教科书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参考文献:

1.许少星主编.《中学地理读图与训练》.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年8月

第7篇

关键词:地理概念;本质;有效策略

一、教学反思,多么痛的领悟

在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我对于高中地理概念的态度是从不重视,甚至还有一丝不屑。我认为那就是记记背背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体现不出教师的水平,更不能检验学生的能力,在高考中更不可能去考查学生。所以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我对于高中地理概念的处理策略就是让学生自己看看,课本上画画线,最多让学生填填空。长期下来也没出过什么“乱子”,于是乎,我心里还有点得意,觉得自己对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处理比较到位。这种肤浅的认识被两节名师的高三复习课打醒了,那是在高考前一个半月左右的样子,我们有幸去听了杭州两位名师的高三复习课。按照我的想法,这样的名校,这样的名师,在这么关键的时刻,肯定在讲解题方法或应试技巧吧。让我大跌眼镜的是,他们居然都在梳理高中地理概念!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好的学生,每年的重点本科率至少在95%以上,为什么这时候不利用习题训练提能力,教师反而花大力气去复习地理概念?一个也就算了,两位名校的名师同时都在这么做。课后我和两位名师进行了交流,终于若有所悟。这两节高三名师的公开课我收获的是经验,而2011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的1~2题带给我的是惨痛教训:

表1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1~2题。

表1

1.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2.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诲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这是一道组合题,第一题如果错误,会影响第二题的作答。考试考完,学生感觉良好,答案一出,先是怀疑答案错误,后来经证实答案没问题后,骂声一片。后来听说这道题目正确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连一线的地理教师也大加口诛笔伐。学生的情绪我可以理解,一线的地理教师为什么也有那么大的负面情绪和反应呢?当然这道题正确率如此之低,是不是过偏,值得商榷。后来我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这组高考题打中了教师的痛处:为了应试,我们在复习备考中采用了急功近利的教学方法,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复习城市化水平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成绩,常会给学生这样的结论:经济水平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学生正是在老师教的这种结论的指导下去解第1题的,因为经济水平由高到低是英国、日本、沙特、泰国,所以第1题选D,第2题选B。但这是命题者的真正意图吗?如果去除功利化的结论,回到本质的地理概念上,运用地理原理去分析这组问题,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事实上日本逆城市化比较严重,再加上政府鼓励农业发展等原因,城市化水平只有66%,而沙特盛产石油,再加上气候干旱,不宜大规模发展农业,所以8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第1题答案选C,第2题答案也就不难选择了,为D。那一年的高考,我校的文科重点本科上线仅3人,为近年来的历史新低。我想,地理应该负上部分责任,我作为高三地理备课组长应该反思高三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概念的教学。

二、痛定思痛,重新审视地理概念

1.高中地理概念及其特征

要了解高中地理概念的含义,首先要了解地理概念的“概念”。关于地理概念的定义界定,不同学者所下定义各有不同,陈澄在《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层级关系》一文中指出: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褚亚平在《中学地理教学法》中提出:地理概念就是在意识中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虽然专家学者对地理概念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地理概念具有三层含义:(l(1)地理概念是概念中的子概念,属于人脑的反映。(2)地理概念涉及的范围包括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3)地理概念在人脑意识中的反映是本质属性,不同于地理表象,反映的是地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地理概念是将一类地理事物共同特征用更加细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的本质属性。例如,地球上的湖泊,有内流湖、有外流湖、有淡水湖、有咸水湖等。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湖泊的本质特征与属性: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宽阔、水量交换相对缓慢的水体。那么,高中地理概念就是指在高中学习阶段内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它具备以下特征:

①抽象性。高中地理概念就是指在高中学习阶段内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所以它有很强的抽象性。主要体现在一些地理现象概念的空间想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例如,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中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大量的宇宙天文概念,这也属于高中地理概念,这部分地理概念的理解相对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将这些抽象概念具体化,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②系统性。每个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概念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梳理概念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概念之间的区别,不仅了解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完整的地理概念系统。例如黄赤交角这一概念,不仅要知道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更要借助图形理解黄赤交角和南北回归线以及五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完整的地球公转的概念系统。

2.高中地理概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高中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的关键

许多高中地理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地理思维活动,都要以正确的高中地理概念作为基础。高中地理知识的推演、地理原理的建立都离不开高中地理概念。形成正确的高中地理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中心环节。另外,学习高中地理概念时培养的各种初步能力,可迁移至地理课其他知识类型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地理概念学习的能力过程,是培养未来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起点。

(2)地理概念是运用地理学科语言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基础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是地理能力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高考的四大“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用简洁、科学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这些都必须以正确的地理概念为基础。例如,向斜构造为何地形倒置,在地貌上形成山岭,科学的表述是“向斜槽部因受到了挤压,岩性坚硬,不容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学生的表述有:“向斜部分,由于位置较低,高处的物质被带到低处,不断堆积,从而形成山岭。”这段回答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用生活语言代替地理学科语言,如“高处的物质被带到低处”;二是表达不科学。其中还有以下不妥或错误之处:“向斜部分”范围太广,不准确,应为“向斜槽部”;向斜成山并不是周围的物质在此堆积而形成的,而是向斜槽部受到的侵蚀比较弱,而周边的物质受到的侵蚀比较快而造成的,其实质是差异侵蚀。由此可见,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必须建立在准确掌握地理概念、地理术语的基础之上。

(3)高中地理概念教学可促使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高中地理概念具有抽象性、系统性的特征,所以高中地理概念的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受意识支配的脑力活动。意志坚强的学生会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意志薄弱的学生常缺乏信心,半途而废。如果学生有了正确的动机和良好的情感,就能迎难而上,百折不挠,视学习为内部的需要,把解决问题作为一种享受。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可以通过概念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坚持真理、尊重科学的良好品格。例如,在讲授“方位”概念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地理学家为发明指南针所作的贡献,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3.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目标

由于高中地理概念具有上述特征,并且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绝不是让学生去背背那么简单。那么,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呢?我认真钻研了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从中有了一些感悟。新课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角度进行构建,三者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所以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目标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中地理概念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是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基础。它要求学生经过准确的理解掌握、深化巩固、迁移运用、反馈改进概念等过程,最终实现地理概念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这一课程目标。(2)高中地理概念过程与方法的养成是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深化。地理概念过程与方法可以归结为地理概念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即地理概念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策略。(3)高中地理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是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深化。高中地理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有利于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教育审美化的实现。

三、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有了上述的教学反思之后,我开始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去摸索一些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况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概念的过程离不开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绝不是简单、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基于上述理论,我认为高中地理概念教学就是要解决好三个问题:(1)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表及里的过程;(2)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概念之间的比较――认识本质的过程;(3)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地理概念解决具体问题――深入理解的过程。接下来,我结合自己摸索的一些教学案例去谈谈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1.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表及里的过程

高中地理概念,按照其属性可以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具体概念是指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抽象概念是指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我们要能依据概念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策略。

(1)具体概念――概念获得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获得法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假设、证明,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地理概念的方法。以“自然资源”的概念教学为例,教学设计如下:

步骤1:教师提供材料。

石油、汽油、野菜、煤炭、金矿、石灰岩、花岗岩、大理岩、棉花、雷电。

步骤2: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有生命的;能卖钱的;能提高人类的福利;物质和能量。

步骤3:学生针对自己的假设判断上述材料中是否属于自然资源,教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正确的判断。

石油――是、汽油――否、野菜――是、煤炭――是、金矿――是、石灰岩――是、花岗岩――是、大理岩――是、棉花――否、雷电――否。

步骤4: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判断,修改自己的假设,并说明理由。

有生命的(删除);能产生经济价值(口语变为地理术语);能提高人类的福利;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补充);物质和能量。

步骤5:教师对学生的修改做出反馈,引导学生确认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归纳出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福利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抽象概念――图示法

抽象概念比具体概念复杂难懂,通过图示法向学生提供概念的名称和定义,更为直观地理解地理概念的属性,并通过提炼地理概念的关键属性,从而解读得出地理概念的特征,从而归纳出地理概念。例如,对于低压槽这一概念的教学,教师先给出定义“低压槽,是从低压区中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随后在图1中,找到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即图中的槽线),然后做出切线(黑色虚线),提炼出低压槽的关键属性,即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处的气压低于两侧的就叫低压槽。进一步挖掘:低压槽的西侧为偏北风带来的冷气团,东侧为偏南风带来的暖气团,冷暖气团在低压槽相遇,之后一起继续逆时针(北半球)向中心辐合,所以冷气团势力强于暖气团,图中低压槽处形成冷锋。还可以分析冷锋对当地天气的影响。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于高压脊、山谷、山脊等涉及等值线弯曲的问题。简单、直接,即可避免概念的死记硬背,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用一种方法解决同一类问题。

(3)建构概念网络

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不仅是单个概念的教学,更是组织结构的教学,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建构起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概念网络,而概念地图是建构概念网络的重要途径。概念地图是利用直观的图式来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促进知识结构的合理化。例如,以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区域地理与人类活动》为例,这一章的地理概念众多,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混乱。我采取了建构概念网络的方法:步骤1:给出如图2的主要概念,让学生在这些概念之间画线或箭头,以表示出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生拿到之后一头雾水,好一点的学生能连几条线就不错了。步骤2:鉴于学生难以完成步骤1的任务,我引导学生去抓这一章的核心概念,简化如图3。步骤3:根据步骤2,再去找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如图4的概念网络:

2.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概念之间的比较――认识本质的过程

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表及里的过程,而且要让学生能学会分析概念。在分析概念时,学会比较概念尤为重要,这是认识概念本质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索极昼区内的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高度的关系时,我就引导学生画了图5来落实地理概念并比较相关概念:

图中O为地心,AOB为赤道,EF、DH、CJ为三组太阳平行光线,EF的延长线经过地心O,为太阳直射光线,F为太阳直射光线和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FOB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复习地理纬度的概念),设为α;由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可知:DFBK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2:00,CA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00;CD纬线上出现了极昼现象,∠AOC=∠DOB且为该地的纬度,设为X;分别过C和D点做出其地平面(圆的切线)CI、DG,∠GDH为CD纬线上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图中复习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设为H,∠ICJ为子夜太阳高度,设为h。

∠FOB=α,∠AOC=X

∠FOK=α+X

COCI(地平面的定义)

∠JCO=90 o+h

太阳光线EF∥CJ

∠JCO=∠FOK (同位角相等)

90o+h=α+X ①

又H=90o-(X-α)(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②

联合①②解方程组,不难得出结论H+h=2α。让学生在推理过程中充分理解并在图中落实了以下地理概念:直射光线、纬度、(正午、子夜)太阳高度、地平面,同时比较了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子夜太阳高度三组地理概念。更为重要的是,结论浅显易懂,推理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地理概念解决具体问题――深入理解的过程

概念的形成和比较只是个过程,并不是地理概念学习的终点。学生对地理概念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进行实际运用,即运用地理概念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只有在实际情景中对地理概念进行运用和反思,学生才能深刻领悟地理概念的本质,并将其构建为自己的认知体系。作为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除一些功利化、复杂化的结论,引导学生抓住地理概念的本质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在以往有关坡度的教学中就归纳了很多结论:(1)同幅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2)不同幅,若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则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这样的结论看似为学生着想,面面俱到,实际上就是种功利化的教学思想,结论越多,学生越容易乱,越容易去死记硬背。所以我用坡度的概念对结论进行了瘦身:坡度=相对高度/实际水平距离,这一概念完全可以推导出上述结论,简洁明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迁移解决上述两个结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图6中各点为相对于同一基点的实测高程,单位为米,其中M为该区域的最高点。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坡地中,坡地最陡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可能发育成小溪的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分析:两题都是考查地理概念的运用。第1题,如果用我以前归纳的判断坡度的结论根本无从下手,只要抓住坡度的定义就简单了:图上①②③④四处的图上距离一样,又在同一幅图中,比例尺相同,故四处的实际水平距离一样,很明显,四处的相对高度顺序为①>②>④>③,而坡度=相对高度/实际水平距离,故坡度的顺序为①>②>④>③。第2题,小溪(河流)发源于山谷,抓住山谷这一概念的本质:两侧海拔高,中间海拔低。从图中获取信息:ACE三点距M点的距离一样,C点两侧的AE海拔高于C点,同理BF两点的海拔高于D点,故①两侧的海拔较高,中间较低,所以①处为山谷,可能有小溪发育。同理可以判断出②③也为山谷,④处为山脊,故图中可能发育成小溪的有3处。

当然,上述地理概念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不能割裂开来,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从地理概念出发,以地理概念为核心和主线,去除功利化的思想,返璞归真,回到原点,还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本质。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以地理概念为主线设计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程序流畅,能提升课堂的实效性。例如,我在设计《湖泊》这个课题时,抓住了湖泊概念中的“洼地”和“积水”两个关键词,以其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

(1)展示有代表性的湖泊,学生据图归纳湖泊的概念: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

(2)洼地是如何形成的?引出地质作用和湖泊的分类:构造胡、火山湖、冰成湖、堰塞湖、泻湖、牛轭湖。

(3)积水从何而来?到哪儿去了?从而分析湖泊水的收支状况,并以青海湖和鄱阳湖为例比较内流湖和外流湖的不同点。

(4)用材料从湖泊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分别去归纳湖泊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5)河流的进出除带有盐类物质外还带有哪些东西?这些东西哪儿来?如果它们的量异常偏多就会产生什么问题?

(6)湖泊环境问题探究:外流湖和内流湖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内流湖盐度越来越大的原因?外流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的原因?

(7)分析方法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

总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不要忽视地理概念,以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为原点,不断发散学生的地理思维,从而加深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去除教学功利化,教学简单一点,效率高一点,师生更加快乐点!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层级关系[J].地理教育,2006(9):45-46.

第8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 教学设计;

我国幅员辽阔, 地理资源丰富, 在社会与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的人才标准更加关注人才所具有的地理素养。而高中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 只有确保学生具有较高的地理品质与能力, 才能为其更好地利用地理知识提供条件。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涵盖有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 分别从学生发展所必须提升的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等方面给地理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那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 是广大一线教师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

1 恰当设计实践活动, 推动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增强

地理实践力指的是人们在模拟实验、社会调查、户外考察等地理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行动品质与能力。只有确保高中生具备较高的地理实践力, 才能使得他们能恰当借助地理工具高质量完成实践目标, 并产生浓厚的地理探究兴趣, 最终通过地理眼光欣赏与认识地理环境。因此,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在重视教材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 还应积极为学生设计恰当的实践活动, 使得他们都能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推动自身地理实践能力的提高。

乡土资源是开展地理实践力活动的重要素材来源, 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调查某区域环境变迁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布置些较为开放的任务, 引导学生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运用传统调查方法并结合现代技术等软件调查近十年该区域的景观变化, 教师将学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加工, 并和学生一起探究其变化原因。在这过程中, 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得到有效加强, 同时也对乡土资源的了解变得深刻, 提升乡土情怀。

2 合理设计对比环节, 促使学生区域认知力的提高

区位认知是指学习地理学科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 是人们应该具备的预测、解释、分析人地关系系统问题与特点的能力与方法。地理知识在研究理论方面具有较高的共性, 但是在现实中他们却都具有自身的一些个性特点。同一纬度上的事物, 在东西区域中就有很多的区别, 在南北区域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性。针对这一情况, 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 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恰当地把对比教学法应用其中, 使得学生在对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的过程中, 逐渐强化自身的区域认知水平。

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与《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有关内容的时候, 教师在教学中就可提问学生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的洋流方向为什么相反?副极地海区为什么北半球存在环流系统, 而南半球不存在这种系统呢?同一海区的西部与东部为什么有的为暖流, 有的为寒流?学生要想正确回答这些问题, 就需要对这些区域先做全面的认知, 接着才能一一将其异同进行对比, 从而逐渐发现一些个性化的影响因素, 如地势、地形、风带与气压带等。在此基础上, 学生就可针对具体区域中不同方向的洋流分布特点进行对比, 从而精准掌握各个区域中所具有的洋流分布情况。最终, 学生们可得出气压带相同的海区, 由于南北半球不同的风向导致洋流也有不同的方向;海域相同的西部与东部, 由于洋流不同的来源, 导致他们的性质也不同, 从高纬度来的洋流为寒流, 而从低纬度来的洋流为暖流等结论。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在对比教学中, 可逐渐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3 科学设计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力的优化

综合思维属于学习地理学科的一种思维方法, 指的是人们拥有的动态、系统、全面地了解地理现象与事物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具有动态性特征,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与层面分析及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解决一些复杂性较强的地理问题的时候, 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综合思维能力, 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思路, 从而深入而透彻地分析地理问题, 最终获得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内容的时候, 教师就可指导学生深入思考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过程与有效防治方法等。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通过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相互交流、讨论, 就可总结出导致温室效应形成的关键因素为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在此基础上, 高中地理教师应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温室效应可能会对地球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使得学生在深入探究中, 逐渐形成环保意识, 同时还可提高自身用教材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水平, 最终切实优化高中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再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与《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相关内容的时候,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防治措施的时候, 还应及时把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及水土流失等问题综合在一起进行阐述, 激励学生从多个层面与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地理资源产生的消极影响。只有这样, 学生在思考地理问题的时候, 思维才能更为缜密, 考虑才能更为周全, 以便推动他们策划出操作性更强的荒漠化防治策略。

4 巧妙设计生活情境, 推动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增强

人地协调观, 指的是人与环境之间共生、和谐的关系, 崇尚一种融洽、平等的相处观念,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理念。一直以来, 我国传统经济的发展都是以生态环境的牺牲为代价的, 虽然在自然改造与经济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但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凸显出的生态失衡及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假如在未来的发展中, 仍旧用牺牲生态环境为条件来换取发展的话, 那么地球资源将面临很大的枯竭危险。针对这一情况, 要想实现后代长久发展及环境质量优化的目标, 就需要人们都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 努力做到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加强对学生环保及生态意识的培养, 借助生活事件与现象的恰当引入, 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 使得他们能明确人类和地理环境间的对应关系, 掌握地理环境质量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从而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相关内容的时候, 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回想现实生活中人类有哪些活动影响了水循环的一些环节?这些影响属于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受到什么启发?一些学生由城市绿化切入, 谈到增加下渗及蒸发、涵养水源、推动水良性循环、缩减地面径流;一些学生提出清淤河道, 推动水循环;一些学生说企业排放工业废水造成水污染;一些学生说乱砍滥伐导致山泉干枯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使得学生可进一步思考降低甚至消除人类对水循环产生负面影响的方法, 从而使得学生在分析与探究生活化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自身的人地协调观。

5 结语

笔者从一线地理教学实际出发, 明确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 找寻和总结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落脚点, 并将其恰当地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较高的地理能力与品质。

参考文献

[1]林福森.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 2018 (31) :134, 151.

[2]贾惠敏.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有效性研究[J].文理导航, 2018 (3) :66-67.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184-0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从图文并茂到事物的发展演变,再到问题的归纳总结等都可以直观的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而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等特点,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必须重视空间概念的建立和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训练。在传统的教学中,运用板图、挂图等已不能满足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地理学科综合性的学科特点、丰富的时空变化决定了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各种复杂的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和抽象的地理规律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不但有利于地理空间概念的形成和深化,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运用信息技术可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和走向成功、不断进步的持久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比常规教学更为丰富、直观、互动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学生会因此受到感观上的新、奇、异刺激,减少学习中的困难以及增加参与机会而保持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将静态化为动态,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认知能力,促进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作用。例如:在讲授“洋流运动规律”内容时,利用制作的生动、形象且动态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情绪和学习兴趣,而且化抽象为具体、直观,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2 运用信息技术可强化地理空间思维

思维活动是一切课堂活动的基石,思维能力是发展智能的核心,在课堂上如能使学生经常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必然能活跃课堂气氛。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不仅是三维空间,而且还包括时间变化发展,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演示可以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然后把众多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而想象成另一种新的形象。如:在教授“褶皱和断层”内容时,可用多媒体演示水平状态地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力的过程中发生弯曲变形和岩层断裂并沿断层线上下位移的过程,教师边演示边分析。这样,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的图像演示,深化地理事项,形成正确的地理空间思维。

3 运用信息技术可有力地突破地理教学重难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地理原理以及地理规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也摸不着。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可以化不可见为可见,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地理知识的重点、难点问题就能容易突破。如教授“锋面系统”这一重难点问题内容时,可借助信息技术把锋面系统制作成多媒体动态课件,通过三个步骤完成教学过程。

步骤一:分析冷气团和暖气团的性质,冷暖气团相遇产生锋面,依冷暖气团谁移动为主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步骤二:通过动画演示冷锋和暖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各阶段的气温、气压和天气现象。

步骤三:结合我国天气现象让学生分析是由哪种锋面造成的,引导学生总结出我国天气与锋面的关系。这样既增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强化记忆,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使本来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或规律,借助多媒体演示,一目了然,重难点问题得以一一化解。

4 运用信息技术可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增加课堂容量,特别是对复习课来说,其容量大的优点更为明显。新课程的教材内容普遍过于精简,尤其是活动教学内容和探究性教学内容只重问题提出,相关资料数量不足,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调用相关的,甚至较多的素材补充教学,多媒体快速、强大的功能可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地理复习课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经常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归类、总结和综合运用,加上复习课的内容较多,教师普遍感到教学难以合理调配时间,教学内容难以落实。但假如把归类的知识结构、分析的图像、比较的表格,或各种练习题和训练题等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既可以节约板书时间,教师也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分析、讲解、归纳或堂上训练,复习效果显然优于传统复习课。

5 运用信息技术可促进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提高

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要技能,运用信息技术对地图教学进行整合,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多样性和集成性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的媒体丰富的表现力,科学拓展地图的教学内容和空间,不断优化地图要素的呈现方式,把静态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动态地图,使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地图变得更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更具有吸引力。

可见,在新形势的教学环境下,如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还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既得不到学生的喜欢,也得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的地理学科教学,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使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的理念深入人心,还要在不断的学习中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10篇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促进思维的成熟。高中生的思维和小学生、初中生相比,虽然已经成熟了许多,但是学生们要想走入社会,他们的见识和知识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老师在教学时采取思维式的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简洁的概括反应,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一种好的地理思维是学好高中地理最基本的前提性基础,这也是全面贯彻地理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最佳途径。学习就是人类思维的最佳体现,老师们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思维式教学的以下四个要点。

一、目的性

人类的思维都有着目的性,同样在学习地理时,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我们首先就应该按照学生们正常思维的特点,进行学习地理目的的教学。才刚刚进入高中的学习,学生们对待高中的学习可以说是充满了期待、好奇和无知。对待学生们的这种情绪,老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很好地把握。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我们首先得让学生们明白的是学习地理的目的。高中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学生们通过中考的角逐站在了高中学习这个相同的起跑线上。或许在以前的学习中、生活中,学生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另一个阶段的学习已经重新开始了,老师们应该帮助学生重建学习的信心。地理这门学科或许在高中的学习中还没有引起学生们足够的重视,在学习中他们也是漫无目的。这样的学习只会让学生们更加的浑浑噩噩,更加的反感地理的学习。因此,学习目的的教育是在上课前老师们的必要功课。或许很多的老师会这样告诉学生,我们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为了参加高考,是为了少丢分,多拿分,考上一个名牌大学。虽然在高考中地理的分数比例不够大,但是哪怕是一分也会让你们被名牌大学拒之门外。学生们或许在这样的压力下会努力学习,但是他们并不是懂得学习地理真正的目的。而且来自分数、名牌大学的激励在学生们决定放弃学习时就会瓦解,这样的学习目的只是短暂的。老师们别忘了,地理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地理的学习就是帮助生活,帮助更好的生活。即使有一天学生们不想学习了,但是还得生活下去,地理的学习不会是学习的负担,它只是生活的必备知识。学习地理能让我们在遇到生活的难题时更冷静,更充分地解决。学习不是一个盲目的过程,有目的才有行动,有行动,才会有希望。

二、连贯性

学生们的思想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学习也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教学时也需要老师们注重思维的连贯性。高中地理课本内容的编写都是经过专家们的鉴定而决定的,课本里面的内容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而排列的。在进行教学时,老师们首先应该按照这样的规则进行教学。还有一个重点的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连贯性。课堂上的学习是学生们学习的精华,是学生们掌握知识最快的捷径,因此,课堂上的学习应该引起老师们足够的重视。在每一堂课之前,老师要确保我们这堂课所讲的内容,讲课的顺序,这样我们才能够保证学生们能够跟上我们的思维,能跟上学习的脚步。现在高中重新接触地理的学习,虽然还是建立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但是学生们的学习在另一个时段又重新开始了,学生们的成绩也重新开始了,老师们最好能让学生们和谐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跟上自己的步伐。上课是老师们的工作之重,老师要根据学生们的思维特性进行教学,就要把握好课堂上传授知识的连贯性。一堂课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应该做到连贯,有条理。这样学生们在学习时也就会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更容易掌握老师的教学特点,从而跟上学习的进度。

三、逻辑性

所谓逻辑性就是概念清晰,定义准确,体系鲜明,内容自洽,行文有条理,同时对事物的阐述明确、恰当、有哲理性。这也是对老师上课的要求。地理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挺强的学科,比如在进行定位分析时,地质考察时等等,这些的学习都会锻炼学生们的逻辑性。当然在教学时就更加考验老师上课的逻辑性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考验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问的方式也有很多,特别要融入不同的逻辑性思维。在问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采取反问、疑问、多重否定等等这些方式,虽然我们考的是同一道题,但是不同的形式,就会让学生的思维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这样的教学关键的就是锻炼学生们思维的逻辑性,而且也帮助凝固课堂气氛,激励学生们的学习。逻辑性的教学是比较难的教学,这需要老师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去揣摩和实践,希望通过实践能够给我们带来教学的真知。

四、实践性

第11篇

【关键词】地理 改革 转变 关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已在我校施行将近一学期。如何更好地熟悉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开发新课程是教学第一线上每一位教师应该关注的。下面就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

的实施,谈一谈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正确。在模块教学中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我们要培养的是合格公民,而不是地理专家。切忌深挖教材,否则的话,事倍功半,既增加了教学难度又加重学生负担。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第一,地理事实和地理原理的关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新教材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地理基本原理,前者包括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事物及其演变和分布状况等,通常称之为“地”;后者包括地理特征、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形成原因等,通常称之为“理”。“地”和“理”是统一的。有的教师认为地理事实“易学易懂”,教学中不予重视,以致学生缺乏对地理事实材料应有的感知;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光讲“地”不讲“理”,教学囿于地理事实的单纯描述和堆砌,不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探究,其结果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地理事实与所反映的基本原理统一起来,以基本原理统率事实材料,以事实材料印证基本原理,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关系。知识不同于技能。以《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为例,学生在用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时,所应用的地理概念、基本原理等属于知识,而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逻辑推理,以及绘制图表等,属于技能。知识和技能又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地理技能是在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技能又制约着掌握知识的难易、速度和巩固程度。

第三,地理教学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系。按《课标》要求:①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事实材料,努力发掘情感、价值教育素材.②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③价值教育需要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并要做到言传身教,学生才会接受所教的价值观。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实施地理新课程要运用科学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课标》中课程目标的第二部分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新课程重视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学习是整个课程改革最突出的方面之一。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由于每个地理教师的思想水平、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同,在针对不同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从事教学活动时,可以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但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和模式,下述几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第一,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积极探究。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例如,探究式学习的每个步骤都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拿收集证据来说,可以通过观测、实验和调查来收集,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和上网来收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学习的同时,还可积极开展课外探究,包括野外实习观察、乡土地理研究、专题讲座、地理墙报和地理教具制作等。

第二,在探究活动的实施中,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切忌做主讲者,一定要以虚心的态度做一个旁听者,当学生出现难题时,不要简单地给出问题答案,而是提供思考问题的关键点,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教师虽然不做问题专家,但也并非旁观者,教师对课堂活动要进行适当调控和引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让大家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探究学习活动。

第12篇

【关键词】多媒体地理新课程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4-01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以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等特点,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促进了地理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从而给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注入了生机。以下就本人近几年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于新课程的体会作简要总结。

一、突破时空限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常规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教学,很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无法使更多地理知识融入课堂。再者由于学生在知识背景、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别,教师只能针对多数学生能理解的水平讲课,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差的学生跟不上,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影响了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几乎无法实现。比如我在讲授湘教版地理必修Ⅲ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中的西部大开发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容不迫地把西部的地理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丰富的矿产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一一展示,让学生克服了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的困难,再来解答学生疑问,就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巩固,让学生在观看有关西部的视频时,自己总结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然后自主选择完成难、中、易三个不同档次的训练,多媒体课件会给出相应的解析及答案。而我则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程进展,发现难点、亮点,在课堂中由大家共同讨论研究。让多媒体辅助教学走进高中地理新课程,实现了地理新课程中的因材施教。

二、突破虚静限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传统教法中,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述,即使有挂图、板图也无法跳出虚、静的框框。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多媒体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如讲湘教版地理必修Ⅰ第四节《洋流》时,对于 "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个抽象难懂的内容,课本的插图只能从虚静的状态展现,比较枯燥,缺少空间概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则能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将静态的图和事物变为动态的过程,增强其动感。教师可利用多媒体重新着色、闪亮等手段突显世界主要洋流,同时闪烁南北半球洋流流动示意图,显示着南北半球洋流的分布规律,学生能够实在、动态地感受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容易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又如在介绍黄河及其主要支流时,用闪烁来突出显示洮河、湟水、汾河、渭河。介绍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河口和旧孟津所在的位置。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点状、线状或面状地理事物的分布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展示给学生。这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三、突破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有些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制造模拟地理运动现象和过程,可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接受信息时首先有一种严谨务实的感觉,配之以精练的讲解,知识重难点会随之得以突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世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这一问题时,可制作多媒体课件,绘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地球示意图,画出晨昏线,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把太阳光束设置成动画,使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可见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白天时间逐渐变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小,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上时,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到南回归线上时,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以内全是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本来一个很难讲清的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耳闻目睹,一目了然,重难点迎刃而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了地理教学效果。

四、突破地图教学的繁杂性,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强化地图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教学与地图是融为一体的,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一般的教学地图内容繁杂,针对性不强,主题不突出。多媒体则具有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功能,它可将一幅完整地图根据教学需要分解成若干图层,绘制在数幅多媒体幻灯片上,使知识点具体化。例如在讲必修Ⅲ第二单元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一节时,可先制作一幅美国轮廓彩色底片,然后分别制作它的地形、气候、河流、美国农业地带的划分等多幅幻灯片,将图和文字分离制成动作有先后的灯片,讲课时根据不同问题的需要可以调出不同内容的幻灯片。如讲美国农业生产条件时,可以分别调出地形、气候、河流等幻灯片分别从多方面分析美国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在讲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时,可以调出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划分的空白图,让学生读图提问、填图训练,这样学生就容易记住美国各农业带的分布位置以及美国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同样,世界上的各个地区和主要国家也可采取此办法制成多媒体幻灯片。这种幻灯片应用面广泛,既可依图讲解、分析,又可按图提问、训练,尤其在对学生读图能力、填图能力训练上功效非凡,从而强化了地图教学的效果。

五、突破地理事像的形成过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揭示地理事像的本质,培养学生智能

第1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直观性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22-02

地理知识的传授本就离不开插图、挂图、图片等形象化资料。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育也在日益现代化。由开始的幻灯片用于课堂,到后来的多媒体设备安装在教室,教学的硬件设施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么齐备和发达。时代赋予我们这么多优势,地理老师也不能固守陈旧的教学模式不思改变,应该解放思想,勇于接受新事物,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把地理教学装备到一个优秀的程度,使直观性教学成为高中地理的一种常规教学形式。硬件齐备,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究如何高效便利地操作和运用。本人经过多年的尝试,有一点心得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直观性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涉及宇宙天体及运行、大气洋流、水文地质、自然生态、城乡建设等多方面内容。有些知识不在我们目视范畴之内,如果老师一味讲解理论,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抽象思维在头脑中想象出其状态画面,理解难度加大。这时配以形象化的教学资料,我们就可以花费很少的时间迅速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对较多的知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正是由于地理学科需要形象性教学这一特点,教材中的插图众多,还配有地图册、挂图、图片等多种图画资料,现在服务于地理的影像资料也日益增多。直观性教学资料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有利于教师

描述性、议论性语言对于从事以语言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师来说应该是游刃有余的,但是说明性的语言涉及原理、构造、原因、状态等多方面内容,术语众多,教师虽能驾驭,但是讲解起来费时费力,可能还收效甚微。在语言不能唱独角戏的困境下,老师就可以积极寻找其他手段来辅助语言教学,形象化资料自然成为不二之选,诸如手势、图像、影视、课件等均可根据教学之需恰当而便捷地引入课堂。形象化资料的合理应用,可以使老师更好地组织备课,减少授课时语言的压力,更有利于教师拓宽视野和教学思路,促进业务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二)有利于学生

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具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抽象为具象,有意识地还原和再创某些宏观画面和运动变化过程。但是这也提醒我们,学生的学习还是离不开形象思维。当学生困于理论知识的抽象难懂时,结合形象资料往往会使艰涩的理论转化为一种直观可感的形式贮存到大脑知识库中。学生的思维压力降低,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得以树立。地理学科不再是一个弱项,逐渐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强势,应对高考自然不再畏惧。

二、直观性教学实施策略

形象化资料并不能自主生效,还需要师生的合理运用,这是要讲究时机和方式的有机结合与安排。

(一)课前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知识讲解之前,导入得好,整堂课都会顺畅,老师有声有色地讲授,学生津津有味地听讲。所以选择在课前导入环节恰当地运用直观性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如在讲述城市工业化布局的知识时,可以把一段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域的城市工业设置在上风向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视频播放给同学们看,很自然引入问题:视频中工业都建在城市什么位置?在这样的气候带会给城市带来什么影响?如果让你规划城市布局,你会怎样做?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立刻投入激烈讨论和发言之中。在师生问答中不知不觉进入本节正题。老师趁势讲解影响城市工业化布局的因素有哪些,怎样结合相关因素进行规划使城市工业布局更合理,我们身处的城市是否遵循了这些规律和要求,如果不合理,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呈送相关部门。这样导入——设疑——解惑——应用,一气呵成。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顺利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印象绝对深刻。更值得欣喜的是,学生还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加深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强烈感情。

(二)课中引入,适时高效

切忌一堂课仅老师滔滔不绝讲个不停,弄得学生手忙脚乱,紧追不上,甚至昏昏欲睡。我们在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时,或以影视资料做切入点,启发教学;或与图画资料有机结合,边析图边讲解;或讲后用多媒体演示相关动画;更可以整堂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整体教学思路。图文并茂、情趣横生的教学模式很早就被推崇,至今仍无一超越,自有其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利用价值存在。如播放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带、热带雨林气候带的动物种类及活动规律视频时,可切入对非洲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学习;可利用地球内部构造图,随讲解理论知识随指示挂图相应位置,学习地壳、地幔、地核及内部运动情况;讲解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后,可播放一些地方农业、工业循环经济的利用及所取得的成就案例。形象资料丰富多样,取之不尽,只要我们大胆采纳,合理使用,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三)结合图例,设题置疑

地理教学离不开各种形式的图例。学图例、析图例、考图例……可以说图例无处不在。正因为地理是一门图例的学科,所以会看图并运用相关图例完成对地理问题的解答是地理老师锻炼学生的一项任务。老师要能针对图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分析辨认,思考作答。这是直观性、识记性和辨析性多种特点相统一的教学形式。如画一个关于武夷山的等高线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上标上A点和B点,在同一等高线上分别标上C点和D点,然后向同学们提问:A点和B点植被特征有什么不同?分别有怎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什么因素有关?而针对C、D两点可以问同学们,为什么处于同一高度,C点等高线稀疏,D点等高线密集?它们分别处于该山什么位置?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总结一下武夷山的山形特点吗?这样一个图例综合了地形、气候、植被等多个章节的知识,使同学们对地理各知识点的横向联系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开拓了他们的思维。

(四)对比教学,印象深刻

对比教学法适用范围很广,而与形象资料相结合使用效果会更突出。这种方式的运用不但可以省去许多语言性的描述,而且让人看后会产生一种视觉震动,从而波及心灵,令人主动思考明白其中传达出来的信息。如可以给学生播放汶川大地震之前,震中各市镇相关旅游性的影像资料,绝对会让人心驰神往;再播放汶川大地震后的惨景,则让人战栗,不禁惊叹自然界不可狼居的力量;在两段视频的对比中学习和复习地震相关知识,让人如临其境,印象深刻。也可以展示某一城市30年以前的落后面貌和如今发展新面貌的一组图片,令学生在今昔对比中感受城市建设的迅速,再通过一些举措的实施和一系列数据的列举,使学生体会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注重什么,如何科学合理建设等知识。

(五)组织活动,亲身实践

第14篇

1.自主质疑

学生课前预习学案,初步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同时发现、提出并记录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中主动参与,参与中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教师的工作就是认真批阅预习学案:一要整理记录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二要记录学生预习好的方面、预习好的和预习较差的学生名单;三要分类记录知识漏洞、思维偏差、书写表达不规范等问题。学生的问题也不要全部放在课堂上解决,对预习质量较差的个别学生通过单独交流,帮助解决一些基础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因课堂时间限制而忽略学习差的学生。通过自主质疑的反馈,既全面掌握了学情,为教学积累第一手资料,又为课堂教学选择合适教学方法节省了时间,赢得了效益。“热力环流”的问题整理如下:(1)如何直观理解空气的热膨胀、冷收缩现象?(2)热力环流图太抽象不易理解,空气的运动方向搞不懂?(3)如何判断热力环流的空气运动和气压变化关系?(4)如何比较气压大小?是不是高压大于低压?(5)判断气压高低是否可以根据等压线高低直接判断?(6)山谷风和城市风会不会分析?(7)海风和陆风是怎么吹的?(8)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9)书写不规范、表达能力欠缺、个别学生生活经验错误。

2.互动排疑

这是教师选择合适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关键环节。合适的教学方法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即在学生主动参与过程中解决问题。例如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和学习较差的学生合理搭配,组成生生互动小组,一方面让学习好的学生充当“小老师”角色,通过讲解、示范,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在互动中要扮演好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生生互动中巡视,适时点拨,重点关注预习中错误较多的学生,注意不是就题论题,告诉学生答案,而要引导学生挖掘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教师除了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外,还要灵活地、综合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对话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读书指导法、支架式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等。在互动排疑中,教师要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由主讲变主持。学生不仅解决问题,更要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感悟问题解决的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如表1所示)。

3.精讲释疑

为了改变过于强调老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但教师不是不要讲,而是如何有效地讲。教师要杜绝没有重点、主次地“串讲”和根据自己意愿、思路地“灌讲”。应该讲学生易错易混易漏之处;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之处;讲学生似懂非懂很难搞懂之处。总的来说,教师讲解过程要以学生为主。在互动排疑中或在互动排疑后,教师根据学生问题解决的程度,一要探究错因,在讲解过程可以还原学生的错误思路进行讲解,找出学生错误根源,让学生发现错误,反思错误,纠正错误;二要点拨思维,教师用生动、形象、精练的语言进行点拨,让学生掌握地理思维的方法和技巧,理解地理问题的解决过程,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在互动排疑中,引发“为什么等压线在高压处凸起来、低压处凹下去,是否有特殊情况?”的新质疑,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有争议,需要教师讲解。笔者首先在等压线上画了a,b和c三点(见图1),A′,B′和C′的气压分别取值为900(hpa),950(hpa)和900(hpa),通过刚才分析的同一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的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垂直方向上a的气压比A′大一些,b的气压比B′小一些,c的气压C′小一些,所以a,b和c三点的气压可以相等即在同一等压面上,验证了气压高等压线上凸,气压低等压线下凹结论的正确性。5.练习馈疑课堂练习的当堂训练是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精心设计或选择好典型练习,将学生的疑问再次暴露反馈。课堂练习一要体现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以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和初步运用为主;二要体现适度性,就是数量要适度,限于课堂时间确保少而精;三要体现针对性,针对学生的疑点选择或设计练习。

二、“五疑导学”模式构建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优势

“五疑导学”模式的实践,带来了高中地理课堂的变化,使课堂更有了“生态味”,主要体现在:

1.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一个由师生构成的双边活动,两者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的共存整体,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其为教学。[2]因此,教师和学生是生态课堂的主体因素,两者互利共生、共同发展。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即平等互助的双主体关系。教师不能过分强调自我主体,而忽视学生主体,教师应该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发挥自我主体。“五疑导学”模式通过学案导疑,教师尊重每位学生的质疑权利,在批阅学案中尊重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与学困生的答疑平等交流。在互动排疑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学习,把学生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想法、智慧、错误、争论充满课堂,倾听每位学生声音,不断捕捉学生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营造了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实践了生态课堂理念。

2.建立动态平衡的教学机制

在生态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起点和终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状况成为课堂活动的切入点。[3]“五疑导学”模式让教案变学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以“预设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再解决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打破原有生态因子(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平衡,学生解决问题达到平衡,学生生成新问题,再次引起课堂生态的失衡,学生再次探究,寻求新的平衡。因此,课堂教学处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动态稳定之中,在设疑、质疑、释疑的生态链中走向和谐高效。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生态课堂理念倡导“以人为本”,为了体现上述理念,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五疑导学”模式中根据学生的疑问,选择了合作交流、实验演示、支架式、对话式等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较好地解决了热力环流的预习问题。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五疑导学”模式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生成,关注过程与方法的科学,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

4.构建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

雅斯贝尔斯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生态课堂是联系的课堂,各生态因子之间(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需要通过对话和交往互动来达成理解,促进发展。[3]“五疑导学”模式中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合理组建小组,形成新的交往场域,在该场域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小组与老师进行多维互动。在教师合理组织、科学引导和积极参与下,互动交流渠道自由通畅,质疑在互动中生成,智慧在碰撞中产生,思维在交流中升华。如互动中生成了“为什么等压线在高压处凸起来,低压处凹下去,是否有特殊情况?”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讨论交流,学生提出了很多想法和办法,在精讲设疑环节,教师还是点拨引导为主,在师生对话中解决问题。5.形成多元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多元发展性评价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每位学生的生命状态,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位学生有尊严地学习。“五疑导学”模式中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的多元评价。教师在预习状况、课堂表现、互动交流、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反馈评价,强化激励。学生参与自评与互评,不断认识和了解自我,增强学习的动力,优化学习方式,开发非智力因素,提升学习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中多元发展性的评价,帮助师生建立信心,进行自我认识,发展自我,有利于促进师生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1]

三、“五疑导学”模式构建高中地理生态课堂存在的问题

第15篇

关键词:课程;理念;教学探索

一、淞⒔萄Ю砟

从2004年秋季开始,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是全国基础教育迎接21世纪挑战的一项重大决策。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和超前性的特征。作为实施新课程的老师应该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科学手段,具备对各种信息的开发、处理、储存和应用能力。现代教育只有树立新课程的教育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二、定位教学目标

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涉及全部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实施新课程各个环节的关键。根据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教学目标的确定体现三位一体性,既有“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结果性目标,又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过程性目标,也要有提高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行为性目标。

2.层次性原则:教学目标既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又要重视个体差异。在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能力方面通过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根据新课标特点可以确定为二个层次目标:一是基础性目标;二是高层次的弹性目标和发展目标。

3.主体性原则:教学目标的陈述应以学生为主体,陈述学生学习的结果,体现“为学生而教、为学习而教”的理念。

4.多样性原则: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教学模式由讲授式向协同式学习转变。

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发展环境,使学生改变过去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例如:“三圈环流”教学目标的设计,传统的教学目标陈述为“使学生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该目标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作为被动者,使用抽象描述法。根据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我采用行为目标策略,把该目标设计成运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原理,绘出三圈环流图并标出风向,说明其成因,这样设计能使学生成为行为目标的主体。气压梯度力、地转偏转力原理的掌握是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能说出”、“能标出”、“能说明”是行为的结果,这种教学目标设计蕴含了学习结果的检测方式和评价标准。

三、教法新颖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目标要求,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知识本位和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抛开就知识论知识、就原理论原理的教学倾向;确立一种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新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构建一种“以引导为主体――启发式,以问题为中心――探究式、活动式,以案例为主题――开放式”的新课程教学模式。

1.针对教学目标,灵活设计课堂探究活动内容。课堂活动设计应该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发展的过程。有阅读图文、演示、讨论、课堂测练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灵活设计课堂探究活动内容,对落实教学目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探究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学习锋面系统与气压系统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会判断简易天气图”,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气象知识素养。我在课堂探究活动设计中,首先呈现1996年12月26日18时50分,东亚地区天气图,创设模拟图表情景,将全班学生分为南、北、西北、西南四大天气预报组,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老师巡回指导并点拨气压系统与锋面系统的区别与联系。在强大的知识需求吸引下,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和掌握了气压系统和锋面系统基本原理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状况等知识。

2.采用图表、地图创设教学情景。图表、地图是地理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地理信息资源的载体。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为了揭示每节课的关键知识点,突破教学难点时,利用地理图表和相关地图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和空间思维,也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因此,采用创设图表、地图情景也就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例如,学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时,我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示意图,教师同步板图,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在空间上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从直射点向南北两端递减,昼夜长短的变化也随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再选定一个点,如北回归线上某一点,6月22日(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9月23日(秋分日)则为较小的锐角66°34′,12月22日(冬至日)达到最小值43°08′,以后又逐渐增大,在次年3月21日(春分日)又回到秋分日角度,次年夏至日又达到最大角度90°,通过图文结合,动态演示,角度比较,学生就可以自己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从而起着画龙点睛作用。

3.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采用各种教学媒体的辅助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和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它把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知识有机整合。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地理教学中,加大课堂容量,加强知识的形象化、直观化,刺激学生视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加强课堂练习反馈,拓展学生多元化思维。教学艺术是一门不断让学生困惑的艺术,也是让学生在困惑中走向成功的艺术。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是数字地球时代,老师应善于深刻感悟、刻意策划,将学科理论引向教学实践,将有限的知识引向无限的认识时空,时刻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不竭的渴求。通过各种题型的课堂训练,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掌握解题技巧。例如,“黄赤交角及其影响”这个标题内容学习后,我向学生提出疑问:黄赤交角为0°或30°,地球上会产生哪些有趣的现象?授完“大气运动”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分析“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情况”,这样组织教学将学生引向科学探究的新台阶。

四、学法独特

新课标的理念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L庋芯康仁导活动,是新课标地理学法指导的主要途径。

(一)探索规律,加强技能训练

例1、气压带风带位置,采用数字归纳记忆法,0、3、6、9(0即赤道,3即30纬度,60即60纬度,9即90纬度),然后根据气压带位置,运用地转偏向力原理,记忆风向及风带分布规律。

例2、大气热力过程:

通过读图进行二个规律探索,四种辐射比较,列项归纳其作用过程(即保温作用,削弱作用),四种辐射作用结果――热量的相互转化,加强了对大气热力过程的理解和记忆。

(二)开展观察实践,培养探究能力

例1:雷州半岛热带季雨林景观。通过观察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差异,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季风位置分析推理,归纳出雷州半岛的地理特征,掌握不同季风类型影响等地理成因,然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加以印证。

例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观察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可按照如下图式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根据上面关系图,指导学生观察两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可以从两个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进行比较,导出两个地区的气候差异,再结合比较内容,如两个区域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说明产生土壤、植被差异的原因,归纳出各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三)加强读图指导,提高用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信息资源的载体,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新课程图像内容非常丰富,教材中经常出现一图一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学生读图指导,引导学生“知地”――了解地理事实、地理现象;“明理”――理解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形成发展过程,并运用地理原理对地理事物、现象、景观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价。

依据新课标培养学生能力要求,必需使学生学会必备的生存,生活技能和生产技能,感悟自然为人类创造的神奇,领略人类对自然征服的辉煌功绩,思索人类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困惑和成败,尝试奇思妙想方法。因此,在普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优化课堂活动环节。新课标的课堂活动类型多种多样,内容份量大,有阅读、探索、案例研究等。怎样优化地理课堂活动呢?在地理课堂活动的设计中,要突出内容有机联系和地理事物、现象、规律的内在统一,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层面去触摸、感知地理现实,地理事实,在实践中体验地理规律的存在和作用,辅助相关地理事物规律的内在联系,实现由“知识中心”到“能力中心”转变。

参考文献:

[1]从方法论的视角谈高三区域地理复习策略[J]. 张洪杰. 地理教学. 2016(11) .

[2]地理思想引领下的中学地理教学――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J]. 卢彦凝. 地理教学. 2014(16) .

[3]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建议[J]. 史前进,魏智勇. 地理教学. 2013(03) .

[4]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综述[J]. 庞艳辉,徐宝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