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范文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老年医疗服务市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

第1篇

“我们现在看到的老龄化趋势在接下来的3~5年还会有巨大的变化,60岁以上的人口会从现在的2亿上升到4~5亿,这就意味着老年人口对劳动人口的比例将从现在的38%上升到63%,这是对社会的巨大挑战,特别是对服务行业。” 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复星医药”)国际部副主席黎兵在首届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发展中国家峰会上如是说。

黎兵称,中国的服务行业早在2012年就已占到GDP的45%,并预测2025年,服务行业将反超制造业坐拥GDP 67%的比率,与美国一样,服务行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更胜一筹的是,中国在移动支付业务上已远超美国成为全球移动支付领域的第一大市场。

在他看来,移动互联网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也会逐步体现出来,而整个社会对医生、医疗,以及长期的健康促进、康复、养老等将有更高的服务需求。康复医疗服务作为健康产业不可或缺的一个板块,将在中国大健康产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会有更多的患者或健康人群对产品和服务提出主动需求,这意味着他们愿意以支付的方式,得到更好的技术和服务。因此,我认为整合医疗健康的趋势会变得越来越明朗化,特别是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院的高度结合,以及一些高端住宅与医疗健康服务的结合,甚至是一些度假设施与医疗健康的结合,并且这种结合的方式会越来越普遍。”黎兵强调,在未来的5~10年内,医疗服务产业将达到150~3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然而,具体到康复医疗方面,如此大的需求却并未推动其快速发展,部分原因在于康复医疗服务大多与大型综合医院结合在一起,其后期的康复医院、康复中心乃至是社会家庭为主的康复服务几乎不存在。黎兵表示,这个蓝海市场的业务模式尚未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2013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及,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康复医疗服务领域,无疑推动康复医疗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更为有的放矢地应对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需求,复星医药在海外投资项目上更注重其跨境业务服务。“首先,有了成熟的服务模式和团队,已经稳定运行但缺乏增长,亟需一个较强的国际化管理团队作为支撑;其次,一些主流的服务、技术已经开始跨境尝试,并具有较可观的中国市场潜力。再有,一些新的移动技术和业务模式以及与康复有关的工具,包括穿戴式、便携式的仪器等。”

第2篇

关键词:商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供给方控制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0日

一、商业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产生

医疗保险与其他险种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它除了涉及到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关系之外,又引入了医疗机构这一第三方。作为提供医疗服务这一特殊消费品的医疗机构,它的作为与否,效率高低,对于保险合同的执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特征以及保险合同三方当事人的相互作用等因素使得商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较之于其他险种更为复杂,更难控制。

(一)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所谓医疗服务市场,是指将医疗服务作为一种产品,按照商品交换的原则,由医疗服务的生产者提供给医疗服务的消费者的一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存在着一般市场构成的基本要素,即医疗服务的供方、需方及用于交换的医疗服务价格。与此同时,由于医疗服务本身的特殊属性,包括非原生性以及作为首要生存资料的重要性等,使得医疗服务市场有别于一般的商品市场,在供方、需方和价格等方面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信息不对称导致供方垄断。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医疗服务产品在许多情况下往往具有不可更改性、不可重复性与不可逆转性,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消费缺乏何时需要与需要多少的相关信息,也无法事先知道医疗服务的治疗与效果,较弱的信息可获性导致了较弱的判断力,病人始终处于劣势地位而不得不屈从于医生。由此,医疗服务供给方在提供服务时权威性很高,形成了医疗服务市场中的垄断地位,这种供方垄断为“诱导需求”提供了条件。

2、消费方式的极其被动性。医疗服务本身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而医疗服务消费者在作为医疗服务需方的同时,也是身受病痛折磨的患者,与其他消费者相比,他们处于更弱势的地位,也更具有盲目性和被动性。为了其生存与健康着想,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无论如何也不会将医生的建议置之不理。

3、医疗服务领域竞争性市场理论的不适用性。经济学中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效率最高,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提供最低价格。然而,就医疗服务市场而言,其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完全竞争。医疗服务提供者具有严格的资格限制,在我国,医疗资源中公立医院的比重最大,曾一度占到98%。虽然近些年来非公立医院比重逐渐提高,但大多数医疗资源和市场仍集中在公立医院手中。较高的垄断性使得医疗服务机构对医疗费用的收取享有更高的话语权。

(二)医疗服务市场固有的道德风险。由于医疗服务市场的以上特点,医疗服务供给者相比于需求者站在了更有利的地位上。医生在信息上的垄断地位使其有能力诱导需求,有倾向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如果医生的医嘱要求病人做某项医疗检查或手术的话,处于信息劣势的病人不能完全判断自己所需的医疗服务及其数量与质量,更无从评估医疗服务的价值是否与医疗收费价格相匹配,他们往往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或手术,尽管有时这些医疗服务并不必要。这就是所谓的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的“萨伊定律”,即医疗供给创造医疗需求。医生诱导需求的能力大小与医疗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呈正比关系,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医生诱导能力越强。由此可见,医患之间的矛盾可谓由来已久,而近些年来医疗纠纷事件的日益增多正说明,医患之间的矛盾正愈演愈烈。

(三)商业保险介入后的道德风险转移。医疗保险市场使得原有的医患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三方之间的关系。在目前先自付后报销的付费模式下,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缴纳保费,当被保险人患有可保范围内的疾病时,医疗机构向被保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而最终的医疗费用通过报销形式全部或部分的转嫁给保险公司。

在投保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由于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不仅面临医疗机构过度治疗的风险,连患者也有了过度治疗的激励。总结来看,围绕道德风险问题,形成了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和患者三方的三角关系。(图1)医疗机构虽然与保险公司没有直接的作用关系,但由于医疗费用补偿机制使得原有的产生于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作用到保险公司身上,如图中空心箭头所示。可以说,医疗保险的介入改变了原有的医患之间道德风险的作用模式,切断了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直接的经济联系,弱化了医患之间的矛盾,但是这部分风险并没有从根本上消失,而是转化到了保险公司身上。

二、商业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事前道德风险与事后道德风险。不同于逆选择,道德风险一般是指在合约订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一种经济外在性问题。图2给出的是一个保险事故发生情况下的时间轴,如图2所示,从保险合同生效直至最终保险合同终止的这一时间段都属于道德风险的博弈时间。(图2)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道德风险可根据保险事故发生前后分为两个时间段,即事前道德风险与事后道德风险:被保险人的行动发生在自然状态改变之前的道德风险称为事前道德风险,发生在人知道委托人自然状态之后的属于事后道德风险。

关于医疗保险中事前道德风险的一般看法是,被保险人投保医疗保险后,主观上产生了一些侥幸心理和依赖心理,对自己的健康变得大意起来,减少了对疾病预防的投入,从而引起发病率的增加,导致保险赔付率的增长。然而,由于医疗保险的所保标的是医疗服务费用,其本质是对消费者的健康投保,一个理性人是不会随便以自己的健康为代价的。长期对医疗保险经验研究也表明,事前道德风险并未对发病率造成显著影响。

事后道德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既包括需方即被保险人对医疗服务的过度需求,也表现为供方即医疗服务机构的过度供给。事后道德风险被认为是医疗保险道德风险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医疗保险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根本原因。因此,研究道德风险问题的重点在于研究事后道德风险。

(二)事后道德风险中的需方风险。事后道德风险中的需方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两大类:

1、过度医疗消费。医疗保险的补偿机制使得许多参保人在疾病发生后,缺乏费用节约意识,甚至主动要求提高医疗费用以达到预期治愈效果更佳的精神满足,以至于小病大养、小病大医的现象屡见不鲜。其机制可由图3中医疗消费供需曲线直观地表现出来。横轴为医疗服务数量,纵轴为单位数量的医疗费用。假设病人对医疗服务具有弹性需求,且需求曲线用图中斜线CD表示;同时,将医疗服务市场看作供方主导的垄断市场,且用图中横线AB表示。(图3)

当未投保时,消费者面临的医疗费用价格为C1,均衡时的医疗需求为Q1;投保后消费者面临的医疗费用由于保险公司的分摊降到了C2,均衡时的医疗需求为Q2。则(Q2-Q1)的差距即为医疗保险介入后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而产生的超额需求,造成保险人的实际赔付大大超过预期赔付。

2、欺诈行为。商业保险领域的保险欺诈率长期居高不下,据统计,美国商业健康保险欺诈带来的损失占总健康保险保费的10%,而中国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大于10%。被保险人通过故意制造假门诊、假住院、虚报医疗费用等方式来骗取保险赔付,此外借卡就医、冒名就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都给保险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保险理赔过程中,由于难以得到医疗机构的有效配合,难以参与到医疗过程中,取证调查困难,保险欺诈行为也就变得难以杜绝。

(三)事后道德风险中的供方风险。排除上文中提过的与医疗保险需方合谋的人情处方与违规报销等助长需方欺诈行为的情况,供方风险主要表现为在利益趋势下,安排过度检查与过度用药方面,即医疗机构的诱导需求。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本身的原因,供方诱导需求较为严重。

在我国,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由医疗服务、药品收入、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构成。随着医疗服务市场化进程,国家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业务收入即医疗服务收入与出售药品收入逐渐成为医疗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于是,在当前“医药合业”制度下,医疗机构存在强烈的利用其优势地位诱导病人过度治疗的正向激励:通过多开药,采用多种治疗手段以提高收入。如果在认为较高的医疗费用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的条件下,这种名利双收的正向激励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三、控制道德风险的基本思路

鉴于道德风险对医疗保险正常运作的负面影响,如何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已成为广为关注的话题。控制道德风险的最终目标在于控制不合理增长的医疗费用。以前控制道德风险的主要手段往往着眼于医疗需求方,包括设置免赔额或起付标准、使用共付的方法提高投保者的费用分担比例。但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制约了其有效性的发挥:首先,在医疗保险中,供方风险处于主导地位,如前文中所分析的那样,基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及患者处于病痛困扰的弱势心态,医生在决定医疗方案进而影响医疗费用方面有着较高的话语权,以激励投保人的方式控制医疗费用的方法效果有限;其次,起付标准过高或参保者费用分担比例过大会使医疗保险这种商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可能导致医疗保险需求不足,低风险个体的投保率降低导致逆向选择的出现,进一步恶化商业医疗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因此,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有效解决还应该从医疗服务的供给方入手更为有效。近年来,“被管理的保健”概念的提出和新型医疗保险组织的出现正是这种管理理念的体现。

主要参考文献:

[1]任燕燕.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基于老年基本医疗保险市场的考察[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8.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医疗资源 医疗服务 非价格竞争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医院非价格竞争的利弊及建议。方法:结合卫生经济学中医院竞争理论与我国实际情况,分析非价格竞争所带来的利弊及弊端产生原因。结果与结论:政府有必要了解医院非价格竞争的利弊,并采取应对措施,如明确市场机制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转诊制度,合理化医师收入等。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各种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应势而生。医院之间的竞争亦 日趋激烈,主要表现在价格和品质两个方面。价格竞争主要指医院在价格上采取优惠措施吸引患者;而非价格竞争 (Non—price competition )是指医院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吸引患者就医。当今社会,“看病贵、看病难”是困扰百姓民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已成为建立和谐社会道路上一块巨大的绊脚石。由于该问题主要涉及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分布,与医院非价格竞争联系紧密,因而对医院非价格竞争的研究重要而迫切。本文尝试探讨医院非价格竞争现象分析其利弊与弊端产生原因,并据此提出建议。

1 医院非价格竞争之利弊

1.1 利

1.1.1 提高健康服务产出质量。激烈的竞争有利于医院主动加强管理意识,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而这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能帮助患者提高健康水平。Daniel等对美国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中患有某种心脏病的非农村老年患者研究发现在竞争程度较高的地方患者接受诊治后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1.1.2 提高就医便利度。竞争的加剧使患者获得更多接受医疗服务的机会。以使用大型医疗设备为例,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患者,以前为了就诊可能不得不颠簸数日去邻近城市的大医院,如果随着竞争加剧能使得提供该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数量增多或该医疗设备在地区医院逐步普及,就能大大提高就医便利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1.2 弊

1.2.1 盲 目引进大型医疗设备,可能降低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和配置公平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和使用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人力等资源,若在配置前未对其需求,包括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目标患者数量,该地区同类型设备使用率、数量等进行评估 ,就很可能出现使用率远低于目标服务量甚至造成设备闲置的现象。卞鹰等在对经济发达城市“三甲”医院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系统(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服务效率的分析中指出,PET服务量普遍偏低,其中北京某医院实际服务量甚至不到目标服务量的 1/10。在上海,一台 PET工作量大的一天服务量仅 8至 1O例,江苏省某医院 PET试运行3个月,共为 110例患者进行了检查,平均每天仅 1~2例,而据报道南京即将拥有 4台 PETI4I。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指出,我国以计算机断层摄影 (CT)和核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为代表的大型医用设备的实际工作量,不到其潜在工作能力的一半。即使不考虑诱导消费因素,设备能力也存在 50%~60%的浪费。

此外,盲目引进大型医疗设备还可能使得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现象更加严重。据统计,我国西南 、西北和中南地区的人口数占全国人口的 60%,而CT拥有量仅占总数的 29%。而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则以40%的人口占有了CT总量的71%。可见,医疗设备过多地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大城市,从而减少了多数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的机会,难以体现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原则。

1.2.2 “开单提成”现象普遍存在。医院为了尽快回收购置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往往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医师提高设备使用率。其中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将医师的经济收益与检查费用直接或间接挂钩,通过“开单提成”的方式返还部分检查费用给医师本人或诊疗科室。根据苗春霞等对四川省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状况的研究,发现 CT使用中平均有 16.2%的设备检查收入返还至诊疗科室17 1o这些受经济利益驱动的诊疗行为将直接损害患者的经济利益和健康。

1.2.3 过度诊疗现象严重。医疗服务具有高度的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特点:医师相对于患者拥有丰富得多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医疗服务的高度专业性使得医疗决定权基本上集中在医师的手中,从而容易出现“诱导需求”(Suppliinduced demand,SID)行为。另一方面,医疗服务属于价格弹性较低的商品,“健康无价”的观念使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往往对医疗服务价格不敏感或敏感性低,为改善其健康状况不惜花费重金,往往都会顺从医师的诊疗意见。上述两个原因容易致使过度诊疗现象的出现。

北京大学医疗改革课题组在对江苏宿迁地区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医院存在“小病大医”现象。以当地口碑最好的医院为例,每天 500多例门诊患者中有近 100例/次的 CT检查和 1例/次的胃镜检查,比例远远高于北京等城市的医院;某些医院的剖腹产率达 90%。有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大型医疗设备使用频繁,但多数是在做“无用功”。经检查发现病症的只占检查人数的 30%,远远低于卫生部要求的阳性率 60%的标准。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的患者进行了不必要的检查。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中国的 16%的 CT扫描没有必要。

2 弊端成因分析

2.1 政府对市场机制给医疗服务市场所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

医疗服务涉及百姓民生和社会安定,因而是一项重要而特殊的社会福利,政府有责任保证公众得到医疗服务并引导医疗服务市场的合理发展。现阶段医疗保险制度尚不健全,政府在对市场机制所带来的利弊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就将市场机制引入医疗服务市场,势必会导致诸多问题和矛盾。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非常有限,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基本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医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承担“自负盈亏”的经济压力,就容易将负担转移到患者身上,使其在经济利益受损的同时还可能面临过度诊疗带来的健康危害。

2.2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政府将医院推向市场竞争后并未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于是许多医院趁机利用自己手中的医疗资源大肆创收,成为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又一重要原因。在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和使用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政策和规定,给医疗机构留下了可趁之机,从而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2.3 分级医疗制度及转诊体系未真正奏效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政府期望中的分级医疗制度及转诊体系并未真正奏效。由于现有制度尚未提供医院间相互转诊的诱因,使得医院缺乏转诊动力,想方设法牢牢抓住手中的每一个患者;同时大部分患者还是依照固有观念涌向大医院就医,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其结果是最好的医疗资源并没有被最需要的人所使用,造成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低效率,同时大型医院的垄断趋势进一步加剧。

2.4 医师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

医师是一个高度专业的职业,其从业者需要在长期接受专业训练后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医师的培养需要社会及其个人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而医师在提高患者健康水平甚至挽救生命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巨大的诊疗风险。所以,如果医院的收入分配制度无法恰当地反映医师行医过程中体现的高度专业性及其承担的风险,使其实际收入与目标收入问出现差异,则医师就很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医疗服务价格弹性低的特点鼓励患者接受不必要的医疗服务,以弥补其差收入。而患者利益却因此受到损害。

3 建议

3.1 明确市场机制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对低收入人群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

政府引入市场机制的目的在于给医疗服务市场带来活力并解决患者就医中存在的问题。但目前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际解决。在认识到市场机制对于医疗服务市场存在局限性的同时,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以尽可能地减少其负面影响。尤其必须保证低收入人群能接受必需的基础医疗保健。这就需要政府制定救济制度并严格实施,以体现资源使用的公平性。另外,对于公立医院,建议强化其公益性质,促使其积极承担更多的公众医疗救助责任。

3.2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并整合现有资源

加大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构建规范的医疗服务市场。严厉查处“开单提成”等不法行为。对于大型医疗设备的购买和使用,相关部门需建立相应的制度准则并定期抽查,使监管部门和医疗服务机构“有章可循”,从而避免盲 目配置所导致的设备闲置或过度使用。同时,及时统计和公布各地区大型医疗设备的数量及使用情况,加强医院之间的合作与联系,通过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现有设备。

3.3 完善分级医疗及转诊制度

通过完善分级医疗制度合理分流患者。具体来说,一方面提高小型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品质,建立起患者对其的信任度;另一方面使其担负医疗资源使用的把关责任,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是否需要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或需要接受何种程度的医疗服务,体现“大病到中心医院,小病到社区医院”的原则从而更合理地利用医疗服务资源。

3.4 制定合理的医师收入分配制度

政府在加大对医疗服务机构扶持力度的同时,需要制订合理的医师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医师收入。建议参照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的 “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标准”(Resource—baserelative value scales,RBRVS),即根据医师工作、开业费用和职业责任保险等权重调整收入。只有将医师收入与疾病诊治相联系,而与药品处方和设备检查脱离开来,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以药养医99%~6以械养医”现象,进而解决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参考资料

[1] Dranove D,Mark A.Satterthwaite.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when price and quality are imperfectly observable[J].Journal ofHealthEconomics,1992,23(4):518

[2]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rch.The effects ofcompetition on variation in the quality and cost ofmedical care[EB/OL].http://www.nber.org/papers/wl1226.2005.2007,3,1.

[3] 卞 鹰,庄宁,孟庆跃,等 .PET运行成本及服务效率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o02,8(21):15. .

[4] 佚 名 .大型医疗设备“购买竞赛”之风不可长[N].新华日报,2005,12,13.

[5] 曹丹佳 .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面临瘦身风暴[J].中国卫生产业,2006,4:80.

[6] 雷海潮 .大型医用设备地理分布公平性的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1999,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