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理教学后记范文

地理教学后记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教学后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地理教学后记

第1篇

关键词:地理学视角;新疆;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07-01

一、历史上的新疆及教育发展现状

1、新疆的光辉历史

新疆曾有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在西域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汇集、交融。汉唐时期,国富民强,统一西域,促进并形成了空前繁盛的西域文化。而后的大量汉族移民以及军事屯田,加速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耕作技术的传入。在这里,不仅只有中原文化,还有印度文化、波斯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等,并创造出了许多种语言文字。

2.新疆的教育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新疆的教育发展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教育的结构和规模日趋合理,基本建立了,以九年义务制教育为基础、普通高等教育为龙头、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教育体系框架。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总体受教育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由于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的限制,新疆少数民族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与汉族同胞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大学和高中受教育程度人口数量依然偏低,文盲率不容小视。

二、目前新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由于受到传统的男尊女卑旧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女性文化教育的偏见,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远远少于男性。从受教育程度看,2000年,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比例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43%;接受过初中教育的比例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 38.15%。新疆15岁及以上少数民族人口有880.43万人,文盲人口为81.57万人,占15 岁及以上少数民族人口的9.26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文盲率仅仅下降0.01个百分点。但同全疆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数相比高0.94个百分点,和汉族相比高2.2个百分点。

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造成新疆教育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新疆地域环境特点的制约

新疆远离内地,环境闭塞,东部沿海城市的先进文化和教育理念,很难传播到西部地区。由于新疆地域辽阔,居民的居住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交通不方便 ,增大了相互往来的难度,尤其是在偏远的农牧区.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区,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农牧区,居住分散,以及游牧民族迁移流动频繁,少数民族的孩子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这就使推进新疆基础教育的难度加大了。

2、新疆各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且差异大

新疆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时间短,限制了新疆的教育水平。新疆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 ,师资力量差别很大,在农牧区,多数学生仅能完成义务教育 ,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很难落实。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过快增加,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新疆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南北疆的农牧区,这才是各民族受教育程度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新疆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3、新疆文化事业发展受到限制

新疆长期以来的人才缺失,严重的影响了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据资料表明,近3年来高校流失教师达531人,其中高级职称 20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4人,硕士学位的136人。由于缺少教师,新疆各院校只好培养本校的毕业学生来当老师,再教下一批学生,“近亲繁殖”的结果使教育质量难以有大的提高。

三、针对新疆教育事业落后的原因提出的建议

1、坚持民汉兼通、民汉教学并行的原则推进双语教学

早在1984年,自治区就提出了 “民汉兼通”的目标,并要求把加强民族学校的汉语教学,作为新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截至2009年底,全疆有75. 33万名中小学生接受了双语教学,占到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31. 79 %,已累计使近34万人次的少数民族学前幼儿受益。大力推进民汉合校以及“双语”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突破口,对全面提高各族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在新疆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组织管理机构 ,实行统一的、规范的管理和考核制度。

2、政府应保障并大力投入教育事业的经费

政府应当重视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行向农村教育倾斜的政策,在教师待遇上向一线教师倾斜 ,保证边远基层教师待遇等同或高于同等城市教师,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向农村教师倾斜,逐步改善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

然后,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要将有限的资金,尽量发挥其最大效益 ,首先要保证边远地区学生有学上,尽量做到: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其次,坚持推进教育公平,建立优质资源学校帮扶薄弱学校机制,努力缩小校际差距。同时要动员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办教育 ,对捐资助学者给予一定荣誉 ,从而促进民间资金的融入,积极支持有资质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开办民办学校 、私立学校等,使教育投资多元化。

3、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人口增长数量

新疆的总人口数虽然远低于全国各省平均数,但人口增长速度仍然是全国最高的 4个省份之一。新疆人口增长主要以新出生人口的增长为主 ,因此,计划生育工作成为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最终,达到人口文化、智力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新疆辉煌五十年[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2] 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第2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达地区;非学历教育;调查研究

非学历教育贯穿于人们走向工作后的各个阶段,它已不再是学历教育的辅补充教育,而是使社会成员能不断跟上社会步伐,持续取得个人成就的十分重要的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能够弥补学历教育的不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后金融危机时达地区出现许多新的社会特点,其中最突出的是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而非学历教育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经济发达地区成人非学历教育在后金融危机时展的状况,以期因地制宜制定相应对策。本文以东莞市非学历教育调查现状为例,试图就此作一初步探索。

一、资料收集与样本特征

为深入了解当前东莞市非学历教育发展的现状,课题组自编调查问卷,分别对个人、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等进行了相关调查。问卷数据经课题组核实后编码,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样本反映了经济发达地区东莞市的整体原貌,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中个人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300份,其中有效问卷1163份,有效率89.5%%。被调查者中男性占48.9%,女性占51.1%。18―25岁年龄段占40.3%,26―30岁占27.7%,31―35岁占13.8%,36―40岁的占8.6%,40岁以上为9.6%。东莞户籍占55.6%,非东莞户籍占44.4%。高中或中专学历占3I_4%,大专与本科学历者占27.8%、22.7%,高中以下占17.5%,硕士及以上占0.5%。

企业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82份,回收率91%,其中有效问卷167份,有效率91.8%。在调查的企业中,私营企业比重最大,占到有效百分比的59.1%;其次是外资企业,为18.9%;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都各占到调查总数的7.9%;企业规模也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其中员工人数50一200人、201―1000人的中型企业各为58家,各占所调查企业总数的34.9%;1001-5000人的大型企业有10家,占6%;5001人以上的超大型企业有4家,占2.4%。

教育培训机构问卷共发放30份,回收27份,回收率90%,其中有效问卷27份,有效率100%。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教育培训机构中,国有性质的教育培训机构13所,占48.1%,私营性质的为14所,占51.9%,而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性质的机构为0所。在教育培训机构的类型上,以综合培训机构和成人学校为主,分别为12所和10所,所占总体样本的比例分别为44.4%和37.0%,而其他类型的教育培训机构为5所,所占比例为18.5%。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愿望强但重视和投入不足

在个人方面,调查数据显示,从希望接受的教育培训类型来说,63.3%的受访者最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是职业技术性质的短期培训,15.4%的受访者最期望接受休闲娱乐式的教育(如美术、舞蹈等),而仅有21.3%的受访者最期望接受成人高考性质的学历教育。从教学形式的组织来说,31.5%的受访者倾向于企业组织的岗位培训,24.4%倾向于社会机构组织的非学历教育培训,28.2%倾向于个人自学,0.9%为其他,仅有15%的被访者倾向于到当地高校组织的学历教育。

从个人消费支出来看,用于日常生活的消费占主要部分,其中食品类消费支出占24.5%,衣着类消费支出占22.0%,居住类消费支出占10.2%,医疗保健类消费支出占4.8%,交通类消费支出占22.0%,居住类消费支出占10.2%,医疗保健类4.8%,通信类消费支出11.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消费支点占8.7%,用于学习教育类的消费支出仅占7.4%。而每年支出的教育培训经费结果也显示,48.5%的受访者目前每年支出的培训经费在1000元以内,22.9%受访者目前每年支出的培训经费在1001―2000元,9.7%的受访者目前每年支出的培训经费在2001―3000元,4.7%的受访者目前每年支出的培训经费在3001―4000元,5.5%的受访者目前每年支出的培训经费在4000元以上,8.7%受访者选择其他。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东莞市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认识到了继续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并特别倾向于选择非学历教育,但在教育经费支出及投入上,明显落后于实际需求。

企业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后金融危机时代,有124家认为企业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很有必要,占74.7%;有33家认为说不清楚,占19.9%;有9家认为没有必要,占5.4%。

有员工教育培训计划的企业有130家,占79.8%;没有培训计划的33家,占百分比的20.2%。组织员工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的企业有5l家,占30.7%;有时会组织组织员工参加教育培训的企业有100家,占60.3%;不会组织员工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的企业有15家,占9%。

样本调查中有关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后是否有教育经费预算数据显示:有47家会有所增加,占36.4%;有42家会与往年持平,占32.6%;有21家暂时没考虑,占16.3%;有15家没有预算,占11.6%;有4家会有所减少,占3.1%。

从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为以制造业为主的东莞企业,大部分认识到了员工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也进行了教育培训,但仍有小部分企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教育或培训投入的积极性并不强。

在教育培训机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多选),在所选的27所教育培训机构的样本中,有18所开办了函授或夜大形式的学历教育培训,占总样本的40.0%;自学考试形式的学历教育3所,占总样本的6.7%;而开办岗位培训等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则仅有24所,占总样本的53.3%。

调查结果显示,培训机构意识到了学历教育的萎缩和加强非学历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不少培训机构都有加大对非学历教育投入的想法,但遗憾的是还未有具体行动计划。

(二)喜好技能和岗位的学习内容

在对个人对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调查中,有45.9%的人认为是增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有29.8%的受访者认为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有18.6%的受访者认为是争取晋级加薪的机会,有4.5%的受访者认为是结识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选择其他的占1.2%。

在对企业“您认为贵企业员工最需要哪方面的教育培训?”的调查中,有85家选择专业技术,占57%;31家选择团队协作,占20.8%;29家企业是选择管理技能,占19.5%;1

家认为是学历,占0.7%;3家选择其他,占2%。

在对企业“您认为贵企业员工参加哪种教育培训方式最有效?”的调查中,有140家企业认为是岗位培训,占85.9%;有13家认为是非学历教育培训,占8%;有5家认为是学历教育,占3.1%;有5家选择其他,占3.1%。

调查显示,不论是企业还是员工个人,最需要的教育是技能培训(管理技能或专业技能)或岗位培训;企业重视动手型人才,而非理论型人才,这也影响到个人接受教育培训目的。

(三)青睐案例和实践的教学方法

在对个人“您喜欢哪种类型的教师”调查数据显示,34.5%的受访者最喜欢企业内优秀员工或管理人员给自己上课,38.8%的受访者倾向于接受职业培训师,24.6%的受访者倾向于接受高校专业教师讲课,其他2.1%。

在对企业“您认为企业员工接受教育培训,最合适的教师是?”的调查中,在有效受访的企业中有82家是认为是企业内优秀员工和管理人员,占52.6%;有12家认为是高校专业教师,占7.7%;有16家认为是职业培训师,占39.1%;有1家选择其他,占0.6%。

在对企业“您认为哪种教育或培训方法最有效?”(多选)的问题上,有效受访的424个企业员工中有47个认为是理论讲授,占11.1%;有100个认为是案例分析,占23.6%;有143个认为是实践模拟,占33.7%;有42个认为是专题研讨,占9.9%;有91个认为是参观交流,占21.5%,有1个选择其他,占0.2%。

企业内优秀员工和管理人员很受企业和个人的欢迎,实践模拟、案例分析和参观交流成为最受欢迎和最有效的教育或培训方法,也再一次说明了企业的培训讲究实用性、重操作轻理论的特点。

(四)注重时间和空间的便捷性

在对企业“您认为员工最理想的学习场所是?”的调查显示,有107家认为是企业内部,占65.6%;有45家认为是社会培训机构,占27.6%;有7家认为是地方高校,占4.3%;有4家选择其他,占2.5%。

在对个人“目前情况下,您倾向于选择哪一种学习场所”的调查显示,31.9%的受访者倾向于在企业内部培训,42.3%的受访者倾向于到当地社会培训机构接受学习,23.6%的受访者倾向于到当地高校接受教育,选择其他的占2.2%。

在对企业?您认为贵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安排在什么时间比较合适?的调查显示,有效受访的161个员工中有18个认为是脱产学习,占11.2%;有80个认为是业余,占49.7%;有51个认为是双休日,占31.7%;有12个选择其他,占7.5%。

在对个人“您认为上课或培训时间安排在什么时候比较合适”的调查显示,47.8%的受访者认为在晚上接受培训较为合适,37%的受访者认为在周末(双休日)接受教育培训较为合适,12%的受访者认为脱产学习比较合适,选择其他的占3.1%。

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内部和培训机构接受培训比较受到企业和个人的青睐,在时间安排上大多数的企业还是不希望员工脱产去学习,大多倾向于业余时间(晚上和周末)接受学习培训,企业和个人都比较重视教育培训在时间、空间方面的便捷性。

(五)学习经费和成本承担失衡

在对企业“贵企业组织员工接受教育培训的经费来源?”的调查中,有效受访的165家企业中有8家认为是员工个人支付,占4.8%;有14家认为是个人承担绝大部分,占8.5%;有73家认为是企业承担绝大部分,占44.2%;有65家认为是企业全部负责,占39.4%;有5家选择其他,占3%。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主动承担全部或绝大部分教育培训经费,但仍有部分企业不愿意承担教育培训经费,严重存在着学习经费和成本承担失衡的现象。如果政府或企业都能主动承担起全部或大部分教育培训费用,无疑会刺激更多人学习的欲望。如2009年6月,东莞市东坑镇出台了《东坑镇户籍30岁以下青年大专或以上学历继续教育学费补助实施办法》,符合条件的东坑户籍青年就读东莞电大东坑分校(东坑成校)只需交10%学费。此项惠民政策极大地提高了东坑镇青年提升自身文化水平的积极性。2009年、2010年东坑镇分别有340人和470人报考成人高考,是往年的三四倍,专科起点升本科类考生录取人数逐年大幅增加,优惠政策鼓励再教育成效显著。同时,经了解,东莞企业大量需要技术工人,如模具设计、车工、大型设备操作人员等,培训这些技工需要有大量现代化的机器设备进行实践操作。但是这些机器设备造价昂贵,而且更新换代非常快,举办此类技能培训的成本过高。当然,一般贵重机器设备的生产厂家会对购买单位的使用人员进行培训。总的来说,举办非学历教育的成本相对于学历教育来说,成本较高。但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在承担这样的成本时,存在着失衡的现象,绝大多数由个人承担,因此,制约了非学历教育规模的发展。

三、后金融危机时展非学历教育的思路与启示

(一)提升全民学习意识,增加非学历教育投入

大力举办各类兴趣班、老年社区大学等,广泛宣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以此提升全民学习意识,让学习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需要。建设和谐幸福东莞,不仅仅是要加强物质文明的建设,更应该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鼓励人们进行非学历教育培训,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整体素质。

同时,加大政府对非学历教育的财政补贴。在政策层面,可以扩大补贴的对象和补贴的范围,将补贴拓宽到非学历教育方面,对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巨大促进作用。

(二)鼓励岗位技能培训,构建非学历互通平台

大力加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宣传,鼓励学校和培训机构兴办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等非学历教育。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带头倡导岗位培训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的效用。

同时,也需要加强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的相互认同。例如,获得了由政府审批的学校或培训机构颁发的非学历教育证书,在接受学历教育时,可以免修相应的课程,提高非学历教育证书的含金量,以此刺激人们学习需求。

(三)注重教育内容需求,大胆启用双师型教师

注重企业和个人的教育培训需要,非学历教育的培养计划、教学内容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机制,应该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及时修订培养计划和更改教育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同时也要突出地方特点。具体做法上如可以派遣任课教师深入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和个人的实际教育培训需要。

同时,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应该成为非学历教育质量的关键,这关乎着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应该注重聘请“双师型”教师,大胆从企业中聘请有经验的优秀员工来校授课。

(四)坚持送教服务上门,加强培训机构和企业的联系

便捷的时间和空间,成为求学者是否参加非学历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坚持送教服务上门进企业,加强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的联系,特别是加强与机器设备生产厂家的联合办学,有利于更好地推动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具体做法比如可以在企业中开办岗位培训班级,或者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自身成立相关的教育培训部门。

(五)完善经费分担机制,政府和企业勇挑重担

第3篇

世界气候类型在湘教版地理教材中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本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乃至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气候类型的判断更是学生必备的地理技能之一,学会判断气候类型有助于学生学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而且高中对这些知识仍然有要求,所以世界气候类型的教学和学习很重要。

但现实情况是世界气候类型的教学很难、很枯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感兴趣,课堂上学生面对众多的地理景观图、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资料图和分布图,都会感到无所适从,再次感觉地理好难,气候好难,抱着这种心态听课自然效率低下,有的老师填鸭式教学更不利于学生接受,或者把气候类型的教学拔高,介绍气候类型分布的成因,学生学得很辛苦。

二、对世界气候类型教学的思考

1.研读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如下: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从课程标准可以知道这部分内容应该重点让学生学会气候类型的判断,一是根据气温、降水资料图分析气候特征;二是根据气候类型分布图判断气候类型。所以进行这部分教学要注意解决这两个问题,通过读图、比较、归纳等手段让学生学会判断气候类型。

2.世界气候类型的教学策略。

(1)按照地球五带的划分学习各种气候类型

按照地球“五带”的划分学习各种气候类型,本节内容可以安排四课时,按照热带气候类型、亚热带气候类型、温带和寒带气候类型及高山高原气候进行教学,最后可以安排一节习题课复习巩固。

按照“五带”划分可以让学生明确热带和寒带气候类型的典型特点,热带因为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终年炎热,而寒带因为纬度高,太阳辐射弱,终年寒冷,然后告诉学生热量带的界限是不固定的,而是存在一定的过渡带,如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带是“亚热带”。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共性。

(2)热带气候类型教学

先通过展示各种气候类型的景观图和“热带雨林”的视频,给学生一些直观印象,让他们列举各种气候类型的代表性动植物。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动起来,往往兴趣比较高涨,有助于接下来的教学。

为什么有这些景观的差异?引入热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的学习。老师可以结合新加坡的气候特点介绍热带雨林气候的气候特征,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全年多雨,每天午后基本都会有雷阵雨。经过新加坡的介绍,老师引导学生从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然后老师归纳总结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气候特征=时间+气温+降水。一般来讲:

月平均气温>20℃可以描述为高温或炎热;

夏季月平均气温

冬季月平均气温>0℃可以描述为温和或温暖;

冬季月平均气温

月平均降水量>100mm可以描述为多雨;

月平均降水量

学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描述其他几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让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并把这种描述方法变成自己的一种能力。

在学生学完热带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之后,老师还要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归纳热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能力。

热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的异同点:共同点:全年高温,每个月平均气温均大于>20℃(反过来,每月气温>20℃可以直接判断其是热带气候类型);不同点: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最多,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最少,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都分为旱、雨两季,但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多,旱雨季更分明。

接着,展示“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说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介绍气候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入手,如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地区学生可以找到亚洲的西南部,非洲北部和南部,澳大利亚的中部,以及南北美洲西部沿海等,学生可以很容易观察这些地方被南、北回归线穿过,从海陆位置说,大多位于大陆西岸或大陆内部,这样学生就可以说出热带沙漠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的教学

老师先介绍亚热带是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带,是温带的较低纬度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这是它区别于温带其他气候类型的重要标志。

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一样不仅可以应用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学习,而且可以让学生画出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的气候资料图,让学生在画中学,在学中画,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气候类型的特征。让学生画出这些气候资料图还有另一个好处是学生可以更方便地比较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的异同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些气候的特征。

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可以按照分析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方法进行。

可以简单地按下列表格给学生总结这些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4)寒带气候类型和高山高原气候的教学

之前已经学习了九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本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老师给学生出一些气候特征和分布规律的填空题即可。

(5)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可以出现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当堂检测,找出学生知识的障碍点,再加以突破,也可以让学生完成一整节气候类型的练习,补缺补漏,夯实基础。

3.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气候类型教学应该落实课程标准,落实图表,扎实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学会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对学生成长是很有利的。

第4篇

关键词: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型大学

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给地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国家教育部确立并实施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以来,地方院校藉“以评促建”之东风,坚定地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日益变得越来越严峻。新建地方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对地方院校而言,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评估过后,地方院校更为重要的发展就是切实把握好着力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面向社会,加强专业建设,增强与地方发展的适应性

一所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否受到社会的欢迎,取决于其专业设置是否科学,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等多种因素。其中,合理设置专业和科学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既是地方院校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检验地方院校办学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

新建地方院校经过近年的发展,一般已具有相当数量的基础学科专业和一定数量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然而,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尽管通过评估,地方院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体系和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但现有专业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文科和理工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渗透不够深入,专业设置没有体现自身定位,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面向高新技术、面向服务行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比较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较弱等等。实践表明,专业建设往往是多数地方院校的薄弱环节。那么,地方院校如何突破专业建设的瓶颈,坚定地创出自己的特色?

笔者认为,地方院校要突破专业建设的瓶颈,关键在于摒弃过去完全依据学校内部资源设置专业的思路,在设置专业时既要考虑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又要兼顾地方经济社会的现实特征;既要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更要适应教育的外部环境,把专业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动态系统中去考察,注意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价值导向,进行科学预测,率先建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适应地方未来工业和社会发展的新型专业。在进行现有专业的结构调整时,要以“主动适应”为出发点,以服务地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人才需求为原则,以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专业为重点,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形成与地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地方特色,进而形成鲜明的自身办学特色。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主线

就新建地方院校而言,早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通病:人才培养方案照搬老牌大学同类专业方案的内容较多,没有自身办学特点和适应自身定位的特定内容;各门课程自成体系,对课程内容的整合较少,内容重复较多,应用型知识课程和实践环节较少;教学内容没有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陈旧的内容占据大量课时;各类课程均衡设置,专业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等。要革除这些不尽人意的通病,新建地方院校要在近几年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本着“保证专业性质,适应大众化教育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原则和“专业技能课核心突出、专业知识课重点稳定、兼顾学生就业与发展的普适性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多样性与开放性”的思路,进一步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从根本上保证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应着力于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效果明显的课程,改变各门课程均衡发展的局面,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即可掌握的课程,可考虑删除或选择其他方式进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学生求职就业生涯确实需要的课程,要注重从基本理论、技能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强训练、培养。在优化课程设置的总体角度下,对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专业模块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把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进行整体优化。整合、更新教学内容,恰当地处理好基础与发展、共性和个性、理论与应用、重点内容与知识面等关系,使基础系列课程内容体系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通融性,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具先进性、实用性和可选择性,突出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气息,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强建设,确保质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新建地方院校在评建过程中对实践教学往往注意改进的是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的硬件建设,而对实验教学内容以及实际效果关注不够,还存在着:实验内容较为陈旧、简单,缺少高水平的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项目;对师范与非师范兼容的院校而言,师范类专业实习落实较好,而非师范专业实习还不够规范到位,在实习基地选择上,往往表现出选择大城市、大企业的倾向,经费开销较大,效果不能得到保证: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选题空而泛、题量太小、简单论文化的现象,没有体现专业特点,缺少综合性训练和学生自己的东西。因此,在评估后要深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注意讲究实效。重视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得到系统全面的训练。把握好时间和经费问题,努力把校外实习与学生就业上岗实习结合起来。在选择实习基地时,坚持立足地方、就近就地原则,尽量选择周边地区开展实习。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上,要做到选题突出专业特色,保证工作量饱满,增强综合性,可考虑增加一些基本能力训练和测试,与毕业论文配套,让学生获得真正的专业综合训练,提高专业能力。

四、把握规律,强调实效,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地方院校为迎接评估,已较好地保证了教学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但也还存在制度执行不够严格,部分制度制订不合理,部分措施简单化没有取得应有效果的问题,比如专业教学计划执行不够理想,有随意性的现象;学生分散实习的质量及成绩评定、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等缺少依据;部分教学管理环节过于繁琐。比如试卷的评阅,不少学校通常的做法是流水阅卷,正分统计,参阅教师均须在每份试卷上签名,显得程序繁琐;毕业论文成绩的确定程序也过于繁琐,片面追求形式,忽略内容与质量。其实,

在试卷评阅过程中,只要教研室作统一记载即可,无须阅卷教师在每份试卷上逐一签名。对于试卷的记分,也大可以采用记负分的方式进行,这样更合理、更准确。在毕业论文工作上,可以将有关权限下放到教研室,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有关部门只需着重控制关键环节,严格质量和内容把关,这样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证质量。

新建地方院校在教学评估中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得到了有力推进,但仍还存在普及程度不够和实际效果不太理想两方面的问题。不少课程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没有采用。不少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时,机械地运用多媒体,缺乏师生互动环节,缺乏激情,简直就是电子版的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欠佳。有些教师在采用多媒体上课时,常常还要禁闭式地拉上整个教室的窗帘,这就使教室气氛显得非常沉闷压抑,没有活力。我们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是因为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生动、感性认识强等特点,但不等于教师节节课都要用多媒体,每节课自始至终都用多媒体,教师坐着讲课,只做演示,自问自答。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当注意体现自己的教学意识,讲求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讲求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双语课教学也存在专业教师口语不好、外语教师不懂专业、学生外语底子薄弱、实际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

五、深化改革,创建特色,形成办学优势

通过“以评促建”,地方院校办学水平普遍得到了提升,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地方院校在升本以后仍将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地方院校必须把握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式、新机遇,倍加注重内涵建设,深化改革,努力培育自己的特色,形成办学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是办学传统不能丢。升本、评估过后,地方院校所处的区域没有变,地方仍然是学校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的基地。因此,地方院校仍需坚持依托地方办学的传统,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平台。师范与非师范兼容的院校仍需坚持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并重,走综合发展道路,实现“整合资源、优化共享”的高教改革思路,努力走依托传统办学特色,不断拓展、创建新的办学特色之路。

二是强化师资队伍,提高科研能力。尽管通过以评促建,师资队伍实力比自身有了较大提升,但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仍是新建地方院校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敬业精神。要树立“不搞教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不搞科研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的观念。不要因为“教学型大学”的定位,而忽视教师科研。要努力实现“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的双赢局面。

三是凝练特色,打造自身品牌。地方院校倘若一味强调“向老大哥学习”,重复走老牌大学的发展路子,是难以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的,更遑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地方院校惟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品牌,才有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可能。在办学品牌上,不追求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些学科领域、某些专业上有自身特点,在某些研究方向上或专业能力培养上有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上更胜一筹。

六、结语

第5篇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创新

郭沫若有句名言:“兴趣出勤奋,兴趣出人才。”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该事物的奥秘。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领域中有所创新,首先得让他们对地理课堂有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我校在推行“先学后导、问题引领”教学模式后,打破传统的分组方式,在班级中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科专长,合理搭配,将4~6人组成一个小组,组内推选组长、学科长、记录员,学生对这种新的分组方式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另一方面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关于创造发明的事迹和人物介绍,如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等。这样通过一个个成功的事例,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又可以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使之乐于创新。

二、放飞个性,使学生勇于创新

心理学认为,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是人类心理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勇于向某个目标积极努力。在教学实践中,要使学生勇于创新就应该尊重其个性、放飞其个性,张扬学生的人格力量。首先,面向学生个性的教育是创新的基础。创新不能光靠精英教育,更需要面向不同个性学生的教育。因为任何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发展潜力,通过培养都能使他们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在地理教学中,通过个性化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更好的心理品质,为其形成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放飞个性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学生参与课堂,除“听、说、读、写”之外,还可以运用“唱、画、演、做”等诸多手段。以“90后”为主体的初中学生,大都具有绘画、音乐、书法、表演等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特长。在课堂上,让学生动眼看一看、动脑想一想、动手画一画,或编一编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让其释放最佳潜能,让书本中的活动变成真实的场景,达到见其人、闻其声、睹其物、临其境的效果。笔者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国》内容时,因公开课的缘故,课前布置了预习要求,讲到美国人权状况时,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场景:一个小组的学生将书中的插图以及文字说明改编成了一个小品《白人、黑人、华人和印第安人去微软公司应聘》,语言幽默,神态、动作逼真,将美国的人权不公、种族歧视表演得淋漓尽致,赢得了阵阵喝彩。

三、启发思维,使学生敏于创新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一个人讲、满堂灌、一张地图一星期、一支粉笔一节课。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先学后导、问题引领”教学模式实施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成为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办法。该模式下,学生们增强了参与意识、活跃了思维、提高了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堂上教师设置的问题以及教学中的资源,他们大都能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此,创新思维自然会如泉涌般涌出。同时,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还能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例如,在讲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内容时,很多学生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秸秆焚烧使得空气质量变差;有的认为化石、矿物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当大多数学生都将因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导致气候变暖这一现象视为坏事时,一个小组的学生将他们讨论后得出的不同看法告诉给大家:随着气温的升高,中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的种植将发生变化,如我国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可能扩大,俄罗斯农作物类型将会更加丰富,西伯利亚的冬季不再那么寒冷……在“先学后导、问题引领”模式指导下的地理课堂上,这样的案例很多。教师需指导得当、启发得法,及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敏于创新。

第6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选手的课堂案例进行质化研究,利用NVIVO软件对课程逐字稿以及课后访谈稿进行分析,萃取出教学演示PPT背后所使用的软件对整个课堂教学所起到的支撑作用,对其按照图表制作软件、音频制作软件以及视频制作软件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及所适用的课程进行了举例分析。

视觉传播学者保罗·M·莱斯特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今天的现实是,我们周遭的世界以视觉为主要媒介,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是通过文字,而更多的是通过视觉信息。”在对视觉传达原理进行研究的文献中,基本的视觉理论的数量是相当繁多的,但大致都可分为7个基本方面:完整形态、符号语言、结构主义、生态学理论、认知理论、赫青黎一莱斯特模式以及全方位模式。纽约大学的心理学专家杰罗姆·布鲁纳通过实验得出,人们可以记住大约10%听到的东西,大约30%读到的东西,但是却可以记住大约80%看到的东西仁3,。在演示中,不管你采取的是何种手段,其实质目的都只有一个:可记忆(memorable )。而之所以演示被广泛地采用,正是由于可视信号是最直观最易被人感知的信号,人脑在处理视觉信号时的速度要比处理声音和文字信号时快得多,而且视觉信号中的图像也更加容易记忆,不像声音和文字信号那样容易忘记。与此同时,虽然国内外关于研究多媒体教学的文献数量不少,但并没有具体对高校课堂不同课程中教师们所使用的PPT演示技术背后所包含的制作软件进行过统计和分类分析,教师们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究竟使用过哪些软件,这些软件都有什么用途,它们所适用的课程基本有哪些,这些问题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

本文通过对参加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理工类、文史类、英语类课程中教师们所使用的教学演示PPT背后支撑其完成知识传递的软件进行了详细的归纳研究,并对其适用的课程以及产生的效果进行了举例分析,为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演示软件的选择上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一研究方法

本文对参加北京市第六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的120位教师的授课现场情况进行文本逐字登录,并对其相关的教学演示类技能点进行了萃取。在萃取过程中,对这120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演示PPT背后的制作性软件进行了统计,并对每位教师的访谈文字进行了分析,访谈中关于教学演示主要提出了以下问题:

1被访者用什么软件来制作和处理PPT

2.被访者运用了哪些独特的演示技巧

3.被访者在制作PPT的过程之中用到了哪些新的技能

4.被访者的PPT从色彩到动画方面的制作有什么心得

5.结合被访者学科的特点,被访者在演示方面有什么特色

这几个问题基本涵盖了教师在教学演示中关于PPT制作的相关问题,因此比较全面。部分样本见表to

本研究第一步为课堂行为的质化研究。即将研究对象的讲课录音、课后结构化访谈录音进行文本登录,并结合现场的教师、学生同步双向视频对逐字稿进行演示技能萃取,这部分使用了NVIVO软件。第二步是形成课堂行动清单。将萃取结构修订成为技能编码薄和学生反应编码薄,项目包括编码(nodes)、命名(name )、描述(description )。在描述中使用举例的方式描述了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得到兼顾,此部分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在对教师上课的视频、文字登录以及访谈结果进行了分析整理之后,归纳出高校教学演示中主要用到的制作软件的种类、适用的课程种类及其产生的效果,下面将分别对这些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论

1图表制作软件

图表是PPT演示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它具有简洁易懂、传递信息清晰明确的特点。有一位教师在课后接受访谈时说:"PPT中文不如图,图不如表。”而现在用于制作图表的软件非常多,Office系列本身制作图表的功能就十分强大,可选图表种类很多,生成的图表也更易编辑。

在比赛中出现过的关于图表制作的软件有很多,其中有适用于理工类学科中建筑、机械、设计等学科当中,用于制做二维或三维图形的软件;也有用于图片处理的软件;还有用于统计分析的软件。例如讲授工程制图的李红教师,她在讲解零件三视图的画法时,除了用Powerpoint自带工具绘制的零件三视图之外,在右下角还插入了一个用3DMAX软件制作的零件立体图样,并且让这一3D图样进行360度旋转,让学生对零件的每一面的结构都看得十分清晰,从而对其三视图的画法有了更感官的认识。

讲授“安乐死的刑法分析”的方鹏老师在介绍我国关于安乐死案件的审理结果时,对案件中被告人,刑罚等相关特征采取了列表的方式加以演示。在访谈中他告诉我们:“法律需要以实证研究,需要进行一些案件的统计分析,然后需要结合一些社会学的知识,你比如说这种数据统计包,SPSS这样的一种统计包来进行一些很复杂的分析。那么法律不仅是法条的问题,它也是社会现象和案件的一种归纳和整理。”

讲授“女装结构”的邵新艳老师在讲解连身袖的绘制方法时,就向学生们演示了AutoCAD软件制作的连身袖图样,她也谈到:“不管是我用动画也好或者是课堂的其他演示也好都会有所辅助,但是宗旨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学生思维活跃程度。”

很多教师在访谈中都表示自己在平时教学工作中会根据情况使用各种各样的软件制作图表来支持教学演示的完成,图表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他们所要传递的知识内容,并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很有意义。表2对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教师们所使用的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所讲课程名称进行了介绍。

2音频制作软件

音频制作软件是对声音及音效进行处理的一类软件。很多教师在PPT中添加了Powerpoint自带或自定义的一些音效来配合讲课的内容,起到了渲染气氛和聚焦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还有一些教师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在演示中使用了一些较为专业的软件来制作所讲的内容。

讲授“音响工程设计”的张福贵老师在他的课堂演示中运用了好几款音频分析软件,图1是他在讲授声场效果时在演示用PPT中粘贴的用EASE软件得到的声场仿真效果图,他在接受访谈时说:“我把现在最先进的一个软件,引用到课堂里头,这个软件是去年刚推出来的,在目前国内应用范围还是非常窄的,但是它属于一种发展趋势。”

一些用于对声音语调等进行分析的音频分析软件也被广泛地用于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当中,以便对学生的发音及语调等指标进行分析,也起到很好的教学演示效果。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教师们所使用的音频软件的基本介绍见表30

3视频制作软件

现有的视频类软件极其丰富多彩,而这些软件运用到教学当中,能起到很好的聚焦学生眼球和与学生互动的作用,因此这类软件在课堂上也可称为教学互动软件。在比赛中,不同课程的教师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视频软件素材,其中有Flash. Maya、全能格式转换大师、Premiere, Moviemaker,Moviemaker、屏幕录像专家、Multisim. Mathematica等软件。

讲授“相对时空观”的梁颖老师将带有可输入变量的Flash界面嵌入到PPT中,这一技能的运用起到了有效而生动的传递知识的效果。她所播放的这个包含有操作键并且可以根据随机输入的变量而有不同效果的Flash和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对不同变量下发生的情况进行演示,这一技能点的运用是她演示中最大的亮点(见图2)0

梁颖老师课后也谈到:“用语言去描述可能会比较苍白,我们给出这个Flash,可能是很新鲜的,这样一种教学工具,会非常管用。直观的演示,学生们很快地就能懂了,而且加上这种直观的演示之后,学生也会觉得课堂很生动,那么对它的抵触就会低得多。所以教学效果真的很好。”

讲授“领导科学与艺术”的王红梅老师在讲解一个领导决策失败的案例时,就在其PPT中嵌入了一段用Premiere剪辑而成的合新闻、图片、音乐于一体的视频案例,并配合了声情并茂的解说。她的这一教学演示手段无疑使学生都怀着浓厚的兴趣聚焦于她所讲授的知识上。

讲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李江的老师在其教学PPT制作过程中使用了不少于其课程相关的软件,其中他为了讲解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现象先用Multisim软件模拟了带有晶体管的电路图,然后用屏幕录像专家将仿真电路图中开关闭合时电流变化的整个情况录了下来,嵌入到其PPT中,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观看(见图3)。他在访谈中讲到:“我把它仿真的过程给录下来,一个视频。这多省事儿,我也不用控制电脑,因为上课时间很重要,耽误同学们的时间,就是浪费上百人的生命。”

整个比赛中还有很多教师使用了种类繁多的视频软件来支撑他们的PPT教学演示,而且不少教师在访谈中都谈到了视频演示的重要性,程文浩老师就说:“多媒体教学现在己经非常成熟,实际上视觉冲击力最强的不是文字,不是图片,而是视频。所以说,如果用一个简单的视频,能够立体地展示教授的原理,大家看了之后就能马_L形成深刻的印象,就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另外,视频演示作为一种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演示手段也被很多老师所认可,讲授“体育心理学”的关梅林老师在讲解心理技能训练方法时,就让一位学生上讲台身带测试设备,亲自感受了她的心理分析软件,并通过相关的视频图像对其心理变化进行了模拟。在表4中罗列出了基本功比赛中教师所使用的视频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使用它们的课程名称。

第7篇

关键词:身心投入 地理教学 策略思考

平时的地理教学,人们都在埋怨着,地理学科课程真是难教,不管你怎样,就是提高不了课堂教学的高效。但人们很少这样去思考,为什么就是这样的低效?就不可能去高效?假如教师能够在现阶段也去做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思考和努力,其效果会是怎样?可以肯定,就不可能是完全意义上的低效,而且就是理想意义上的有效,甚至就是高效。

一、用全身心投入的地理教学其基础――关爱学生

也许人们会这样去说,我们教师有谁不关爱学生,人人都在关爱着,而且就是人人都关爱着每一个学生。平时的地理教学,我们在课堂上是那样的将地理课程教学的内容,力求做到每个学生都懂,更力求做到让学生都去学深学透着所有的课程内容。除去教学,就是训练,我们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去训练过关,尤其在阶段测试时都可获取理想的成绩,甚至就是全体学生的高分。其实,如此意义上的完全应试教学不是在真实性地关爱着学生,也完全实现不了地理课程教学的有效。窃以为真正意义上的关爱学生,作为地理课程的教学应当形成这样的趋势,让学生爱上地理。因此,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不仅仅去钻研着教材,也不仅仅去思考教学的方法,更去研究着学生的心理需求。尤其注意在不同的时段去发现学生的心理欲望、对学科课程学习的情感等。如教学《环境保护》的内容,一般都去这样处理,让学生去知晓我们的周围在环境保护上所存有着的问题,让学生知晓环境保护的相关意义,让学生知晓环境保护的一般性策略即为满足。为了真正意义上达成关爱学生的目的,实现《环境保护》学习内容的真正有效,笔者将教学从课堂逐步地向课外去延伸,如让学生去进行这样的实践,对自己的周边环境进行调查,让学生在自己的调查中发现环境保护的重要;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做出相关的思考,针对这样的环境,我们所能做出的是什么?学生便比较自我意义上认识到:我们可以充当环境保护的宣传者、践行者;让学生去进行着比较理想的践行。这不仅仅就增强起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还增强了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用全身心投入的地理教学其需要――帮助学生

苏州大学张丹老师曾经做过意义学习的研究,这对我们的启迪意义比较深刻。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比较有意义地发现,从事地理学科课程学习的高中学生,虽然他们选择着地理,但并非就在意义学习着。如不少学生为什么要选择地理?那是因为他们认为地理课程学习就是比较简单的课堂听听,做做笔记,然后记记一些比较要点性的内容。当这些学生不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乃至现代课堂教学节拍时,就呈现不出意义学习的态势。如对地理课程内容不思探究,对地理课程的学习不再刻苦等。如果出现这样的学习现象,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就不可能实现有效,而且不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高效。新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而且应当将以学生为主体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态势。怎样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态势?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注意把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权完全交付于学生,教师仅在学生的探究中去进行组织和引导。如教学《宇宙中的地球》的相关内容时,让学生自己去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在发现有学生所描写的不尽合理、具体和科学时,不去进行片面意义上的指正,而是做积极意义上的引导点拨。并运用期待效应,促使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正确描述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如让学生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时,为了调动学生搜寻资料的积极性,把资料获取权也交给学生,使得学生比较好地阐述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三、用全身心投入的地理教学其桥梁――促进学生

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的紧,任务的重是人们所妇孺皆知的,我们应当体谅学生。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的现实是,如果我不去理想地督促学生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那学生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偏科现象。所以,我们所能够做出的思考当是,用全身心投入的地理教学必须架构好促进学生这座比较理想的桥梁,要想架构好促进学生这座比较理想的桥梁,作为我们教师必须使出浑身的解数,必须在自身课堂教学去寻求途径,形成课堂教学的正能量。平时,我们都这样去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相关意义上讲,每当我们授生以渔,当学生能够以渔去捕捉不少地理学习上的鱼来,那捕捉到更多的鱼乃至更多的大鱼之信心将会更强,也一定就可能去去捕捉到更多更大的鱼来。在相关的学校开始研究起翻转课堂来,人们开始做着这样的预测:翻转课堂实施起来将会有更多的教师失业。这比较充分地说明这样一点,学生具有着学习的潜能,我们需要促进学生学力的形成,而且应当就是有意义地形成。因此,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不再是那样的心有余悸,努力以一颗仁慈而又赤忱的心去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如和学生一起学习《人口与城市》的相关内容,需让学生能够分析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情况,应当说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以相关的数据,但没有这样去做,而是让学生去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成能够说明问题的图表,进而将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地点交由学生去探究和相互之间的合作探究,并将自己探究的结果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促进着学生自主学习学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韩久霞,郭春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36).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导学案教学 模式建立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导学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起来。导学案的合理使用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激活学生思维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这也使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创新成为可能。

一、导学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可以说是教学的核心与方向,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需要地理教师仔细研究课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分解并细化课标,在导学案中将课程标准转变成学习目标,并且呈现在导学案中,这样,也便于学生更加明确学习方向,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地理知识的探究。这样,无疑会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加强对学生使用“导学案”的有效指导

“导学案”实施的关键在于学生会用。导学案的突出作用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这种引导的具体表现是通过学案“导读”、“导问”、“导思”、“导练”实现的。因此,在“导学案”使用前,教师需提出如下使用要求。

首先,当拿到“导学案”后,要结合其内容认真预习。所有学生都要解决“导学案”中的基础题部分,再做提高题,遇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一定要做好标记,利用课下时间和同学交流或者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在使用“导学案”时也要做到三点:自觉、主动、独立。

其次,课堂学习时也要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笔记,方便后面的复习使用。当学完一章节内容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第三,每隔一段时间,要把导学案归类管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以上这几点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不断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最终养成学习和使用导学案的好习惯。

三、增强情境导入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

从实践教学反馈的信息看,情境导入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在地理教学中,首先需要整合教材的编排意义和背景,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的高中生大部分都是“00后”,这个年龄阶层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以往年龄阶层的学生有很大差异。从个人理解来说,他们对动漫、微电影、PC游戏、通俗小说更感兴趣。对这类东西,只要教师能正确引导,合理使用,这些东西也能成为地理教学的有用材料。比如,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上,地震非常频繁,因此,日本动画片中经常会出现克赛、奥特曼等人物,这些动漫人物都拥有拯救世界的超能力,从这点也能看出日本本土民族的危机意识较强,此时,可利用视频导入的方式,将地理问题融入视频之中,以此帮助学生了解事物变化和地理区域的特征,使得教学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案例精选、问题设计注重生活化和趣味性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程度的高低对学习效果强弱产生较大影响。当学生学习地理学科时,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便会深入学习研究相关方面知识,并且有可能会涉猎与之相关的知识。而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等都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则会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设计“大气受热过程”案例时,笔者选择了“四川和北京太阳伞销售情况统计表”,设计如下问题:

首先,请大家结合图标谈一谈北京和四川太阳伞销售情况有什么差异?

其次,从四川太阳伞的销售情况看,四川和北京的太阳辐射量有何差异呢?

再者,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图谈一谈四川为什么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呢?

最后,通过以上问题分析,总结大气对太阳辐射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设置以上问题,能较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

五、讲解、归纳总结学案,实现疑难释疑环节

新课改强调学习地理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否认教师讲解、归纳总结的作用。导学案教学将地理课堂教学重心前移,学生的问题、疑难、矛盾等得到提前暴露、展现,使教师的讲解更有针对性,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在讲解地理知识时,一定要力求栩栩如生、情趣盎然、言简意赅。比如,教师可以从这些角度讲解、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容易出错的地方等重点强调。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充分了解自己,知晓哪些知识是掌握了的,哪些地方是不明白的,应该如何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这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和迁移运用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导学案模式的有效建立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出来,还拓展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导学案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供可能,这样,也使得导学案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出应有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海,杨雪,仇素芳.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发挥思维导图优势[J].新课程(中学),2014(08).

[2]王晶.研析新课改下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实践与研究[J].文教资料,2014(07).

[3]刘振泉,姚智君.地理“导学案”追求课堂的感悟为先、思维为本[J].地理教育,2012(Z1).

[4]党为民.提升高中地理学案导学实效性的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

第9篇

一、地理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这是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

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创新做起,争做创新科研型教师。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回顾教学过程,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调整教学策略,对教学进行创新,寻求最佳方案。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这些困惑,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和再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了,从而实现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二、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模式应是淡化教学形式,注重实效。

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创设课堂情境。教师可直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进行情境导入,或是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创设一个情境,或是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情境导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有利因素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是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的前提。地理是一门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学科,如讲《大气环境保护》中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及其防治时,可分别出示一幅漫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让其自己总结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再根据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措施。学生在生动的漫画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掌握了知识。

教学方法创新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看法,在地理教学创新过程中,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师应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探知,去获取更大的收益。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将学生分组, 围绕一个或一系列学习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我发现学生为了能使自己的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就力求切合题意,并有所创新,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全面地思考,这就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归纳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室内授课方式,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积极开展各种实践式教学――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让学生在客观真实的环境中,去学习、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让他们手脑并用,学以致用,去拓宽认知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地理教师要教会学生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多渠道获取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版图教学 电教媒体

一、版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地图具有表现地理空间信息的独特功能,它作为记载、传输地理信息的特种文化工具,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版图教学是教师以地理学科为依托,以地理教学内容为指导,师生之间开展的以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地图信息、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各种为终身学习服务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版图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创设一个形象、具体、生动、丰富的教学素材背景,既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习的印象,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新课程一个明显特点是图多文字少,如何通过读图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达到掌握知识目的,是当前课改一个重要课题。新高中地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不把考试置于课程的核心,而是把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进行,版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出很大的作用。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其快捷的地理信息的组织方式、地理信息的存储方式、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等,使地理课堂生动而又直观;而传统版图板画则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空间概念的形成等地理基本素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传统地理版图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传统的地理版图教学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目的设计,依靠自己的熟练技巧用各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的简略地图以及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及演变过程等用各色粉笔描绘出的黑板画。

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非常灵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行设计,也可以把文字变为图形,还可以把复杂的图形简化成略图,从而弥补地理挂图、地图册和课本插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缺陷,在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简化原图、突出地理事物特点和规律、辅助教学等方面也有很大作用。同时教师可以赋予图形一定的趣味性,比如我国的轮廓图画成只报晓的雄鸡;意大利的轮廓图画成一只漂亮的长筒靴和一个足球;法国的轮廓图画成六边形;黑龙江省的轮廓图画成一个展翅欲飞的天鹅;广东省的轮廓图画成一只把长鼻子伸向南海的大象,通过这些活动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随教师的笔触和语言而转移,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的双边活动。

新版的教科书中,图像比重在不断增加,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绘图方面能力的内容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版图教学的缺陷则凸显出来,首先是其容量的局限,不利于大范围的图示讲解,比如其如复习课时,画一张图只能复习一个知识点,未能全面多方面的复习;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这样影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另外,这种图示不能以声、像效果展示出来,在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上及身临其境的感受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也难以模拟演示宏观和微观的动态变化过程。

三、现代地理版图的优势与不足

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是当代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对实现地理教学过程最优化起着重要作用。现代版图教学则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电教媒体,通过幻灯、投影、电影、录相、计算机等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将地理学科中的各种图像材料应用于教学过程的教学形式。

现代版图教学的表现手法非常广泛,既可表现地图画面,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结构和组合的特点,又可以活动画面直观地表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的教材得到充分的感知,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加深了对所学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再加上声音的配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视性强,提高了他们的求知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而且,这种教学具有很大的可控性,既可把图示放大也可缩小,既可放慢也可加快,既可分解也可组合,从而突破了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微观及宏观的限制,可获得最佳学习效果。比如传统地图上等高线表示地貌形态,学生很难看懂,而利用电子地图的等高线和高程点可以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将地表起伏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直观立体地表现地貌形态。

但是,现代版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过多的视听材料和扩展资料容易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造成感性材料的堆砌,把地理课变成电教表演课,一闪而过的图像让学生当时兴趣十足,放完之后记住的内容则少之又少,而且图片课件是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课堂上难以根据学生思维的变化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上不够灵活。而且这种教学对硬件设施的要求较高,虽然近年来计算机等设备在中学配备的数量逐年增加,但计算机在城区郊区各类学校分布不均,校际差异较大,城区数量较多,远郊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不足,重点中学较多,一般中学不足,硬件条件的不足从客观上限制了电子地图的应用。

四、如何优化地理版图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两种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地理表象的形成,因此,教师要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实现板图板画与电教媒体二者的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

1.服从教学内容需要

任何辅助教学手段都必须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设计,包括内容、出现时间、版面安排等。地理学科抽象概念多,需要理解记忆的概念、现象、规律和数据多,尤其在自然地理部分适合采用传统版图的教学内容较多,比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轨道、黄赤交角、大气垂直分层、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等等都很适合采用传统的版图。而在人文地理部分,适宜用电教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内容则更多,比如农业区位因素、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文化景观的形成、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等等内容都非常适合采用多媒体版图教学。

2.画图教学时的注意要点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科学地设计出填绘的内容及形式,采用各种象征符号和形象符号、圈、点、线条以及示意图法和动态图法迅速画出板图板画,从而保证图简略明确、爽目美观、生动形象、迅速准确,富于表现性。一幅版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要目的明确,特征突出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绘制沙丘要突出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的特点;沙漠植物要突出根系发达而茎短叶小的特点;绘制中国铁路线略图时,只需要绘出干线与枢纽城市,其他地理事物即可简略或不画;绘制热带草原的稀树高草景观要突出树干粗树冠较大的特点等。另外,教师绘图时需注意做到色彩鲜明,美观醒目,用笔要简练,不可过于细碎,线条要清晰有力,其轻重与浓淡都应以后排学生能看清为准。教师还要注意画图时间不宜过长,而且在画图过程中要与教学语言配合,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要与直观教具配合可使立体与平面相互印证,与画片配合加深空间概念,使板画更形象突出,从而创造一种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在兴趣中不知不觉地积极学习。

3.电教媒体版图的注意要点

电教媒体引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掌握电教理论的基础上,必须熟悉各种媒体的特性,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技巧,并学会排除干扰因素,细致地策划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确定整体教学过程的具体策略。比如讲授“地质灾害”一节时,教师可以针对火山、地震部分的教学内容,呈现出火山爆发、地震造成房屋倒塌等影像材料,然后进入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再比如进行“中国旅游”教学时,可以布置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电子地图和其他资源(旅游区的介绍、图片、视频等),进行一次模拟旅游。教师选择若干旅游目的地,学生自由组合,分为若干小组,利用网络资源,自己选择出行路线、交通方式、旅游景点、住宿安排等。将搜集的信息整理后,每组由一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旅游方案,全班进行讨论。总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电教资料的内容确定某节课的具体教法,教师必须对照电教资料内容自己多次反复观看,从而了解其内容及其系统性,了解学生应注意哪些内容,教师应该强调什么内容,让学生从观看中找答案,克服视频、投影中内容“一晃而过”的缺陷。

4.两种版图教学有效结合

现代版图与传统版图的最佳组合标准是新组成的媒体群必须能够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必须能够实现学科教学的整体目标。地理教学中有些传统的教学模型或实物标本、板图板画等直观手段还是有电教媒体无法替代的优势,所以必须做到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包括许多环节和步骤,需要多种媒体配合,形成最优化的组合,以加强学习效果。如幻灯长于表现真实的典型的景观,投影适宜表现各类简化的地图,而视频动画的优势又在于表现运动中的地理事象,教师应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比如教师讲授中国行政区划时,可以先通过传统版图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点,然后则可以用电子地图编制练习,让学生随堂进行,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填注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省会等,起到巩固课堂教学的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地理课堂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主阵地,但是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困惑:为什么教师和学生都花了那么多时间,而效果却不好?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兴趣能使整个认识过程的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学生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浓厚的兴趣。为达到此目的,在教学中,可选择适当的地理诗歌、地理散文、地理故事、地理谜语、时事地理等进行教学,如学习“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时,设问为何会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忧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景象?学习“天气系统”时,提出为什么会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通过这些教学资源,学生增强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

2 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是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例如在进行“大气环流”的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先在屏幕上显示地球,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屏幕前。然后闪动0°线(赤道)、30°纬线、0°纬线以及南北极点,进而分步骤显示单圈环流、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这样使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清晰、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加深学生对大气环流形成的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结合身边现象进行教学,是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动力

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个人经验与生活环境,更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地理课程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比如在学习“大气的保温作用”时,可以提出问题:“人造烟雾防止农作物冻害的地理原理是什么?”学习“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时,可以提出“为什么交通警示灯呈红色,汽车尾部呈红灯?”还有根据冬夏季的作息时间表来体验“随季节的不同,各地昼夜长短也不同”,“太阳光照进教室距离的远近”说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随季节变化的地理现象等。对于这样的教材资源,学生感到既亲切又熟悉,可以真正体会到地理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之中,从而乐于接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了解学情,分层要求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在课堂中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乃至有效地消化知识和运用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在吃透、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了解学生的经验储备,能力水平,兼顾学生的可接受程度,掌握学生学习地理问题的支撑点,寻找学生学习地理问题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链”或“知识网”。教师在分析教材内容、知识逻辑的同时,在教学设计上更需要分析学生群体、个体的特点,采取分层要求的策略。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个别谈话、开座谈会、填表统计、课堂提问、作业练习、单元测验等等形式。

5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是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重教轻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构建以学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为基础的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例如,高中地理“地质灾害――地震”的课堂教学,可以有多种设计和教学行为方式。一种是按照教材文字编排,讲解地震的成因和类型,用事例法或多媒体展示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讲述教材中的防灾措施,教师采用的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思想,学生最后记住的是应对地震灾害要加强预报,建立预警机制,制定防灾措施等书面文字;另一种方式是发动学生分组搜集地震的资料,包括板块构造运动,地震的震级,烈度,震中,震源,震中距等概念的图片信息,以及世界著名的大地震史实和世界多地震国家的防灾救灾措施等材料,让学生通过讨论、对话、模拟地震发生现场等探究行为,发现、认识地震的成因及危害。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地学习到了基本的防灾、避灾、减灾的具体措施,并认识到灾害的无情,生命的宝贵,从而树立起“珍爱生命,善待他人”的态度和情感。教师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了学习并获取了知识,获取了生存、发展能力。

6 坚持不断地教学反思

第12篇

一、看图、识图

认识地图是地图能力培养的第一步。首先,要求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能够在图中辨认方向、会换算比例尺、懂得各种图例和注记,其次是让学生分清地图的种类,在教学中对不.同类别的地图一定要整理归类,认识性质。对于统计图,要求学生按照“看图名——看坐标——看数据——分析数据——揭示联系或规律”的步骤来看图。观察图中的线段、曲线、降水多少等,培养学生善于从统计图中寻找关键的数据,从数据的变化中发现规律,解释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第三是识别不同区域的地图。初中阶段,大部分章节是按区域地理学习的,学习了多个不同尺度的区域,利用形状观察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地图记住。如学习“中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然后出示“中国行政区划”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看看它们相邻的省级行政单位,然后记下,并让学生回家后及时收看天气预报,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

二、读图、析图

在教学中,要经常指导学生阅读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图、课本插图和地图册,培养他们正确的读图方法:先读图名、图例,有些学生看了半天图,还是不知该看什么,很多时候就因为忽略了图名;后读图表的内容,一幅地图中信息量很大,要求学生读图时一定要按要求和设问读图,提取有用信息,有选择的读图,即抓重点。通过这些步骤,学生掌握了读图的基本程序,学会有序、有目的阅读地图,就为下一步析图能力打下了基础。

地图中包含了很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图文结合,以图导学,此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运用地图的快乐。

三、填图、绘图

填绘地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动手操作的阶段。学生通过模仿、记忆、想像,做到脑想、眼看、手动,进一步熟悉地图上有关地理事物的分布,进一步巩固所获得的地理知识,是阅读地图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绘制草图、简图。

充分发挥《地理填充图册》的实用性。经常进行刻苦的“看写填画”训练。把相关的知识点在图上描一描、写一写;动手来填、来画,会使学习效果更佳。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当学生脑海中对某些图有一定了解之后,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图,接着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示范绘图,进行相互比较,学生自己找出绘得不足之处,这样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对各种知识更加稳固地掌握。例如在讲“中国三大区域”时,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绘这三大区域的示意图,包括几条分界线;在讲述《中国的地形》这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中国空白图上填出各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名称,指导学生在空白的中国地图上画出各主要山脉的大致走向并标注名称,然后在山脉构成的网格中标注各大地形区的名称,这样对中国地形地势的理解将更为深刻。

第13篇

关键词: 箭头 高中地理 教学应用

高中地理必修1作为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之间的相互关系(物质与能量循环),为其他模块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因此,本模块选取了一些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面对如此多且复杂的地理教学问题,需要在短短半年的时间教授学生,这需要教学者有处理教材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有意识改变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在常规教学之余,总结教学规律,经过不断摸索和课堂实践,发现“箭头”在必修一中的任何章节的地位都非常突出,特别在版图版画中表现明显。另一方面发现,根据现阶段学生的智力水平,经常无法渗透地理原理、规律和过程,若能教授学生高效的解题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则不失是一种手段。总之,笔者认为学生若能把握“箭头”的导向,则有助于学生快速吸收和消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箭头”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初中地理中我们其实已经接触过指向标地图,“箭头”永远代表北。同时,我们在常规利用“箭头”表示风向,箭尾表示风的来源。但到了高中自然地理学习,赋予“箭头”更多的意义,以下笔者通过一些例子,谈谈“箭头”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1“箭头”可表方向

例1:判读经纬度

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向北增加为北纬,向南增加为南纬。

例2:地球自转(自西向东)

处理方式:将“箭头”放置0°经线处,“箭头”永远代表东,“箭尾”永远代表西。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例1的观点进行解题。

1.2“箭头”可表方位

例1:日界线

背景:教材规定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沿180°经线),180°经线以东(西经部分)为昨天,180°经线以西(东经部分)为今天。

处理方式:将地球自转方向放置0时日界线处,“箭头”部分为今天,“箭尾”部分为昨天(东边的时间比较早,这个“早”是早过去的意思)

例2:冷锋和暖锋

背景:教材中判断冷、暖锋,可利用“箭头”是否回旋、锋的符号或者锋面与地平面的倾斜角度等判断,这个不是易错点。学生经常无法判断冷、暖锋的雨区位置。

处理方式:先绘出或判断冷、暖锋,然后将“箭头”放置锋线下面,“箭头”的方向表示冷暖气团移动的方向,最后再根据“箭头”表示锋前,“箭尾”表示“锋后”。由此得出冷锋的雨区在锋后,暖锋的雨区在锋前。

1.3“箭头”可根据现实生活中惯特征判断

例1:锋面气旋冷暖峰的判定

背景:根据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特征,我们可以利用左手右手判断气旋和反气旋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方向。

处理方式:以“北半球气旋”为例,因为气旋为低压系统,为上升气流,同时该气旋为北半球。我们拿出右手,大拇指朝上(代表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上升),再根据四指的方向(代表水平的气流方向:逆时针),可判断出北半球气旋为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最后可引申到锋面气旋的学习,将“箭头”画在低压槽,根据冷暖气团移动方向(箭头代表其移动方向),判断冷暖峰。

例2:假设这是一片海域

先布置学生在作业本写出0、8数字,让学生多写几次,然后由教师描述,即可关注到世界洋流的大致流向。

或前一章节,学生已记住东北信风带,根据东北信风的风向,画出北半球的北赤道暖流,然后“箭头”跟“箭尾”,依次画,即可得出洋流运动的一般规律。由此,每遇到洋流的选择题,即画出洋流运动的一般模式图,根据海陆位置、洋流的流向判断寒、暖流,从而完成解题。

1.4“箭头”代表某符号

例1:在气压带和风带中

背景:高低压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

处理方式:将全球风带大致描绘成一个“<”。先将“<”分为六部分,分别被0°、30°S/N、60°S/N五条纬线分割,然后记住0°―30°N位东北风,最后“箭头”对“箭尾”,“箭尾”对“箭头”即可,自北往南分别极地东风带(东北风)、盛行西风带(西南风)、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西北风)、极地东风带(东南风)。

例2:东亚、东亚季风中

处理方式:先画出一个稍被拉直“Z”字母,将其分为三部分,其次画一条0°(即赤道),分别为东亚、南亚和澳大利亚(不作掌握)三块区域。

1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即“箭头”一致向南;

7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即“箭头”一致向北。

最后,可以分别读出东亚、南亚在1、7月的风向,即季风。红色部分的“粗箭头”越过赤道形成下一风向表示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引起的,其他的风向表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1.5“箭头”可表示具体地理要素之间的转化关系

例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例:先判断三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其次与岩浆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侵入性、喷出型),最后再根据题意,判断哪个是沉积岩,哪个是变质岩。

“箭头”指向岩浆,即重融再生;

“箭头”指向岩浆岩,即冷却凝固;

“箭头”指向沉积岩,即沉积岩;

“箭头”指向变质岩,即变质岩。

例2:五大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箭头”在自然地理技巧应用不仅局限在上述例子中,它一致贯穿在整个自然地理的学习中,如还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热力环流、等温线与洋流性质及流向关系等应用。

2.“箭头”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大多数未接触高中地理的同学,认为地理不难,关键是记性好,只要死记硬背就行,除了背还是背,最后的结果是地理成绩一直不理想。其实,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因此掌握地理学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就会学得简单而有趣。传统的高中地理学习方法非常多,课外很多材料也替我们总结,大体有如下几点:

①地图学地理法

②字头记忆法:即从同类地理知识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短语,简化知识,增强记忆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③谐音记忆法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④归类记忆法

⑤比较法

⑥形象记忆法等

地理学习方法非常丰富,学生如果学习所有地理技巧就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笔者将高中自然地理整个内容围绕“箭头”展开,明显难度系数降低,学生学轻松,老师教得轻松。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案例,利用比较的方法证明“箭头”在地理实际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优势。

2.1以《季风》为例

常规处理这部分内容,笔者根据日常的听课或课外材料发现,大多数老师主要通过列表比较法学习东亚和南亚季风(如下图所示)。从总体上看,这列表分为11行5纵,内容非常丰富,也比较完整。但笔者认为,这内容很多地方显得拖沓,而且记忆难度大,很多学生到了高三还无法正确说出东亚、南亚季风的风向甚至成因,更不要说形成的过程。笔者在处理这节课时,会先列出该表,然后要求学生记住,学生随之而来就是一个“呼”声,最后笔者将这内容进行升华,画出拉长状“Z”形,并标上“箭头”,点名让学生读图说出方向,告知学生地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总结发现规律,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例如:读“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为______________(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______________风,D处盛行______________风,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

(4)夏季,D处盛行______________风,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1)1;(2)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3)西北东北寒冷干燥;(4)西南夏季,随着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为西南风;(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画出季风一般模式图――“Z”形,读出风向。

2.2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记忆内容较多,单单记住那么多的世界洋流对学生来讲已经是一件苦差事,更不要说总结其中的规律。学习这节课需要弄懂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区分寒、暖流洋流?

如何区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洋流?

(2)大陆的东岸(大洋的西岸)是寒流还是暖流?

大陆的西岸(大洋的东岸)是寒流还是暖流?

(3)洋流的分布规律,即(三圈一季)

三圈: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信风、西风

北半球中,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西风和极地东风

南纬40°附近形成西风漂流――南半球西风

一季:北印度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如果学生能参照之前8/0的洋流模式,标注洋流的流向和大陆轮廓,就可发现水平“箭头”基本为风海流,垂直“箭头”基本为补偿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即暖流,由高位流向低纬即暖流,风海流只有一支西风漂流是寒流;最后根据各个海区“箭头”的依次顺序,即可判断出顺时针还是逆时针,不要经常为顺、逆而烦恼,甚至与其他知识点混淆。

例如:读某区域洋流图,回答10~11题。

1.该大洋环流所处的海域位于( )

A.北半球中低纬度 B.北半球中高纬度

C.南半球中低纬度 D.南半球中高纬度

2.图中甲、乙、丙、丁四洋流中,受到西风带持续影响的洋流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A 2.B

画出洋流运动一般模式图,对照即可得出结论,而不是背概念或规律。

通过以上两个例题,即可发现“箭头”在自然地理学习中,通过该技巧,一方面可让学生轻松学习知识,虽然可能有些投机取消,另一方面可让学生轻松解题,而不需要通过记概念或者再次在考场推导出来,浪费时间。由此,“箭头”相较其他地理技巧的特点及优势有以下几点:

1.“箭头”示意图绘图简单;

2.“箭头”记忆简单,图文结合,易学易掌握;

3.“箭头”具有直观性,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或变化趋势;

4.“箭头”可表示地理事物间的运动方向;

5.“箭头”和“箭尾”可表示特定的地理事物名称;

6.相对比其他地理学习的方法,“箭头”地理技巧应用内容相对较小,配合教材学习,更容易理解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

第14篇

高中地理新教材特点创新使用体会和感受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在教材上做了重大的变革,而且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应试教育收高考升学率的影响,主要侧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其最终导致高分低能,缺乏实践能力,这显然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当然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形势下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地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下面,笔者谈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以及使用高中地理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一、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

高中地理这套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选择实用,理论知识和文字叙述做到了更简洁、更生动,无论是知识性还是趣味性以及表现形式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与以旧教材相比,对地理名词、地理概念以及结论性的叙述出现得的少了,增加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环节的教学内容。不必要的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地图数量明显增多,甚至有点地方出现了以图代文的情况,使地理地图成为教材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相应删除了一些难读不易理解的地图和不易理解的地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新教材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兴趣教学,启发教学,充分发挥地图课程资源,突出新课程理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加大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同时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探究,引导勤于动手,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工作反思

笔者在实施新教材时间两年来,通过细心研究,不断摸索和实践,感触很深。地理课程的改革,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比较关注,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我们要创新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同时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估办法,尽量科学全面的评价每一个学生。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使用新教材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学时,单凭教参和课本内容照本宣科的进行教学,已不能满足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渴望。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广泛研究和学习教育理论与地理专业课的最新内容,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驾驭新课程新教材的能力,创新教学方式,加大课堂互动的频率,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共鸣,激发思维的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2.仔细阅读和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教科书课程标准的编制,虽然是专家经过反复调研,围绕教学形势下教学的实际编写的。但按课程标准编排的地理教科书的编写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要的时候坚持集体备课,统一研究相关的要求,在集体讨论研讨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它新教材的特点,同时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寻找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新教材的教学内容。

3.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的传统做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实施探究式学习,努力转变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倡导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其次,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认真阅读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主动探究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拓展练习的习惯、做完习题反思的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等。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养成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挖掘教材中插图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地理教材穿插了许多地理图表,这些图表是地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等。这些图表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很容易从图表中了解地域分布和地理现象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我们要注重教给学生的读图技能,充分挖掘地理图表中内含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启发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

5.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学生激发思维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适时赞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哪怕是非常小的进步和成就,老师也不要吝啬你的表场,要学会欣赏学生的不同表现,有针对性的赞赏和肯定,激发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的正能量。

6.要养成写教学后记和教学反思的习惯

第15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改革;新课程

教学改革承载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诸多内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和基本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学的使命。作为一线的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理解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途径,推动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顺利展开和不断发展。如下是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1.在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有改革创新意识,这是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

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地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应用。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创新做起,争做创新科研型教师。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期间,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杜郎口”模式、“洋思”模式等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必须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变填鸭式的教学观念,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进一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了,才能实现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

2.在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几个方面的改变,这是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1)、教师角色的改变。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

2)、新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简短,图、活动、案例增多,很多知识点到为止,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加重了负担。并且有些探索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讲哪些、讲多少、讲多深、怎么讲,很难把握。在这种形式下,作为一线教师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高,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搜集相关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丰富相关知识点,发动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和搜集相关材料。这样既不耽误时间,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3.在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提高地理课堂的活力,这是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承载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诸多内涵,课堂活力的高低对于出色地完成中学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地理课堂的活力。怎样使高中地理课堂充满生机、焕发活力,提高实效,是摆在高中地理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点焕发地理课堂活力的途径与策略。

1)、让地理教师的语言和教态焕发课堂生机,这是提高地理课堂活力的基础。

教师的语言在传授知识、开启心智、培养人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动机的催化剂。教师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于想像则容易引发学习兴趣;语速快慢、语调高低变化容易给人以兴奋和关注,给课堂带来活力。课堂上教师的举止、神态、仪表、体态同样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亲切的教态和风趣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心境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情趣。因此,课堂上教师若能做到面带微笑、亲切大方、仪表端庄,并能通过手势、体态和神态感染学生,做到手势潇洒、体态恰当、表情灿烂,加上抑扬顿挫、风趣幽默的语言,学生便能积极回应,形成良好互动,从而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整个地理课堂定能洋溢愉悦与活力。

2)、让多媒体辅助教学焕发课堂生机,这是提高地理课堂活力的新时代要求。

现代课堂教学中信息容量大,多媒体在辅助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大信息容量、知识更新快,并且课件中的内容给学生提供的独特视角、清晰画面、动态过程往往给学生带来新的视听效果。如在讲述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时,呈现我国过去进藏物资经过茶马古道运送的情景,让学生产生进藏物资运输的艰难和建设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现一幅幅青藏铁路建设施工场景的画面,映射出青藏铁路建设的艰辛;呈现隧道、公路桥和生态桥等景观,让同学们认识到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对铁路建设的区位选择的重要性,也让同学们认识到我国在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些课件内容的展现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激发课堂活力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建立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这是提高地理课堂活力的最重要的措施。

高中很多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充满畏惧,甚至主动放弃地理知识的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中固然与自然地理本身较为抽象,需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简单化有关。近年来出现的“杜郎口”模式、“洋思”模式等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其内涵就在于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充分与学生互动,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焕发地理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