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

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健康发展;竞争意识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学生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中学的体育教学应加大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影响我们的学生,使其朝着更加健康的发展发展。

1 当前中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体育教学观念来看,应该遵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体育教学出现了一些偏差。过于强调体育技术的学习,而又忽视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特别是缺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考核上,大都不能适应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形式单一,不能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中学,对学生的教育是不够完善的,也是值得深思的。

2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学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没有个性创新就失去了基础。而人的个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培养其创新品质。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联系教材,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分析问题,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练习,从中发展身体,掌握知识、技能,促进身、心、社得到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呢?

2.1 尊重学生,发现个性

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

2.2 创造“育场”,培养个性

当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特长。反对强求划一的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使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积极有效的培养。

2.3 因势利导,发展个性

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此外,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3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3.1 培养学生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体育课上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3.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关心他人

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3.3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

4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4.1 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为了完成某一身体活动目标,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长跑项目,除了需要有较好的耐力素质以外,若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坚持下来,也不会取得好成绩,并有可能完成不了;又如斜径直腾越、杠上支撑、双腿摆越成骑撑等技巧类项目,学生完成这些动作时,不仅要求掌握动作技术,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条件,还要靠意志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排除胆怯心理,才能获得学习成功。由此看来,体育教学不仅能磨练人的意志,也为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品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4.2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是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在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端庄稳健的姿势、准确流畅的示范都能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视觉,引起学生的赞叹和羡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本身就是力与美的和谐的统一。如:健美操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强烈的激励性,能够比较直接地体现男性的阳刚之美与女性的阴柔之美。

4.3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未来的社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正是为其步入社会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这种竞争意识再没有体育竞赛中优胜劣汰、能力至上的竞技法则更直接、更生动形象了。体育竞赛中胜利与失败是并存的,对学生胜负观的教育尤为重要,在竞争过程中使学生建立责任感、荣誉感、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失败挫折。

5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敬业爱岗思想。

5.1 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矗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得的成绩就越

(下转第78页)

(上接第59页)

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5.2 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

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

6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要忽略教师自身对学生品格的影响

结合教师自身,言传身教。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学生最可依赖的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行为的典范,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正、言正、行正,做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师不但要注意言行、衣着,还应注意思想面貌、工作态度等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潜移默化。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

第2篇

(一)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专业技能素质教育现状: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传授,“一言堂”、“填鸭式”教育,学生不能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很低。因而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实施课程改革,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多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教学相长。采取简单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困难问题小组合作完成、复杂问题教师引导完成的策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使学生能更轻松地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得到灵活的应用,从而提高专业技能素质。

2、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要根据变化了的社会和市场需求改变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并根据专业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二)就业技能素质教育。就业技能素质教育现状:

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实习实训课时量不足,缺乏实践锻炼,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毕业后不能马上就业,就业后不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的现象。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去那些第一线基层岗位工作,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就业技能素质教育。就业技能素质培养对策:

1、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训课时量,改善学校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践锻炼,将生产车间作为主要的学习场地,边学边练,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联合办学,多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和实践,感受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生产,提前为就业做好思想和能力的准备。

2、其次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就业环境和现状,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让他们明确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可请企业员工到校介绍企业工作情况,使学生感同身受,明确自身价值和优劣势,准确找到自身定位,发挥自身特长。

3、教师还应向学生传授应聘技巧和方法,模拟应聘现场,增强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就业素质。

(三)德育素质教育。德育素质教育现状:高职学生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德育素质,关系到他们是否能高质量地完成社会任务,承担起社会责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目前部分高职生德育素质较差,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他们不讲礼貌、不讲诚信,缺乏社会公德,因此加强学生德育素质培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素质培养对策:我们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遵纪守法、讲文明懂礼貌;培养他们的意志、毅力和高尚的人格。

1、教师是学生愿意模仿的对象,在授课中教师应将德育素质培养贯穿在其中,言传身教,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才。

2、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学生德育素质培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结合时事新闻和身边小事,定期开设德育教育讲座,为学生分析、讲解大事小情所折射出来的做人的道理,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

二、结语

第3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教学策略 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由于过分看重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综合性,也忽略了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以及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诸能力的要求,下面笔者谈谈一些做法。

一、把写作、口语交际教学融于活动之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综合性学习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既为听、说、写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规模小的活动,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于活动之中。比如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可以设计出这样几个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加强课外专题性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

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儿童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要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和教材的拘囿,开展专题性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可以采用下列常规程序:一是围绕一个主题确定阅读内容,如科普读物、文学名著、科学家的故事等,一段时间安排一个专题,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二是摘记或评析所读内容,并列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三是通过交流讨论或查阅相关资料,主体地判断、思考,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专题性课外阅读综合性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了经典文化的熏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主动探究、自学自悟的能力。

三、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有力延伸,它有着许多个体学习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主动深入地解决问题,可以增加信息量,提供学生交流情感、展示个性的机会。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从而促使个人的创新潜能与集体的智慧相互补充,相互调节。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可以设计若干子课题,倡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四、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育就是生活,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办报纸,演课本剧,举办诗歌朗诵会,进行书法比赛,等等。这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我们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组织学生作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这些综合性学习都有利于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同时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依赖于语文这个工具。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教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应用,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传播功能。比如可以让学生写广播稿、倡议书、借条、招领启事、办手抄报等,也可以让学生为旅游公司设计广告语、导游解说词。

综合性学习就能把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把学生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在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安排如下活动:一是访谈。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建设工厂掩埋了多少条水渠和池塘及水污染的情况。二是调查。调查马路积水、小河浑浊的原因。了解地方管理机构对水资源的管理。三是讨论。讨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对策。四是写建议书。集体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写成建议书,张贴在社区,提高居民的认识水平,增强环保意识。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走访、调查,便是运用语言跟人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并且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把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写成建议书,这便是运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如此,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就达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效果,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手段,拓展综合性学习的时空范围,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比如在“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的综合性学习中,可让学生实地采访、网上采集,经加工、存储后成文,最后在网上传送,根据需要进行现场交流。在“家乡的桥”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让学生自由挑选一种桥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并在电脑中画出自己喜欢的桥,旁边可配上简短的文字,介绍这种桥的生活构造、功能等。这样通过学习,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能促使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相碰撞交汇,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1世纪呈现出了全球一体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之相适应,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在价值观、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蓬勃兴起的,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014-01

一、概述

素质教育在日渐深入,也改变了过去的教育观念,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应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能将学生的身、心、能力发展等多个方面的情况充分反映出来,还能用评价结果去衡量学生是否已达到中学教育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要求。

对中学生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要涉及到多个方面,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必然,对教育改革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总之,综合素质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面发展。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含义

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定主要依据教育部和各地区,在教育改革观念下所制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状况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判断。在新课程改革前,对学生评价的重点在于甄别与选拔,却忽视了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当做是关键,却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将量化评价作为重点,却没有注意到量化积累对质的影响。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自身具备的各种潜能进行开发和激励。每种潜能只是所在的领域都各不相同,并没有孰轻孰重之分。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哪个学生更聪明,而是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是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也是多维的。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通过客观的综合评价来发现学生的强势所在。而不是只采取单一的方式,用笔和纸去测试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从学生的知识、技能、体质、思想等多个方面的实际水平去判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也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思想品德素质评价

对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首要内容就是思想品德评价,这对推动学生思想品德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从根本上改善学校德育工作都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应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大纲》等相关文件,并有针对性地结合着当前教育需求和时代要求来制定出学生的评价标准。在进行思想品德素质形成性评价时,要上好思想品德评价课,这对学生参与评价来说是一个重要阶段,也是鉴定学生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科学文化素质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要进行学期评价,在期末还要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做一个总评。另外,还要从上课、听课、课堂提问、课前预习、作业质量等多个方面去考查,最后给出一个综合评定。在教育进行中,还可以开展对美术、音乐、英语、社会活动的评价。美术方面可以采用作品展方式进行评价;音乐更重视技能和知识的掌握;英语的核心内容是对话及表演;社会活动所展现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身心素质及劳动技能素质评价

身心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素质;另一个是心理素质。我们可以将身体素质分为体育、卫生习惯和体育运动成绩两个方面,对学生每天要进行一次卫生检查,每周还要进行一次综合的评比,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评定学生心理素质时,要坚持以平等、发展为原则,在学生行为基础上,还要概括、升华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劳动技能素质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对劳动的态度以及对劳动技能掌握情况,劳动课教师应随堂进行三次评定来作为劳动课成绩,期末得出最后成绩。

(四)对每个成功的足迹都要做好记录,抓好学生奋斗的契机

各班班主任要将班会、日记等多种不同形式充分利用起来,作为激励学生的手段,并且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促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动机得以形成和深化。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让学生在充满爱的世界里,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最好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走到他们中间去,真正体会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新时期,我们所追寻的是新的教育观念,以新视角去评价当代中学生,突破过去的种种局限,为综合素质评价开辟一个新天地。

四、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一)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评价强调建立一个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既能真实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成绩,又能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通过评价能掌握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也能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在于对学生的作用影响,在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时,也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学校可以多开设一些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具有研究性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此外,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还能从中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使分析更为精确,在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最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强化。

(二)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需要

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是更多的人才,这也给人才提出了更多挑战和新要求,意味着要重视人才的专业化知识水平和创造能力;在重视人才的多元化素质的同时,也要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新时代,我国教育所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以此增强综合国力。而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能充分反映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也可以用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招生学校要求。总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使人才强国战略得以最终实现。

(三)转变教师评价观念,提高业务水平的需要

以往的教育及评价方式均是以选拔为目的,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教学评价方式,教师也将考试作为导向,不重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也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应以新课改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观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将人本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更重视挖掘学生的多种潜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对社会及人的同步发展价值取向做了进一步的明确,教师的评价观念也从本质上改变,重点强调通过教育帮助学生获得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从而促使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再根据反馈的信息来推动教学工作的进行。

五、实施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策略

(一)形成良好的评价制度环境

大力宣传先进教育评价理念,在全社会形成素质教育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及评价观,从而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公示、诚信、监督、申诉等制度进行完善,最终能形成全社会对教育评价及考试制度改革的共识,并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中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和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建立起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时应该注意将素质教育观、教育评价观以及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全部渗透到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去。认真听取多方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再进行反复沟通和研究,最终达成一致的意见,也就是总目标。要重视起评价内容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同时也要注重评价时间、空间上的多层次与多角度的有效结合。

(三)对综合素质的评价技术进行不断完善

依托于信息技术,对综合素质评价涉及的各项数据进行规范、整理、保存,并注重日常生活的观察、积累,以保证资料的完整。另外,还要从多角度、多渠道去获取评价信息。对于评价人员要进行评价内容、评价方法方面的培训。

六、参考文献

[1]吴熙龙《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及问题审视》[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年06期

第5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中学生

国家要富强,发展教育是必由之路。一说到教育,人们表述频率最高的莫过于“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了。中学阶段全面推动综合性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水平,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对我国全面普及中等教育以及社会综合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占有、使用、分配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的再生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和引导[1]。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

综合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特殊要求的体现,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使人的素质综合发展的教育,是使人的适应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教育。

二.当前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走访、调研发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学里,90%以上的学生能清醒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已是当务之急;30.2%的学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表示比较满意;50.8%的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现状表示担忧;17%的学生则对自身综合能力表示怀疑,没有自信。这表明,中学生生综合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综合素质教育应该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始终,特别是在学校这样专门实施系统教育的机构,但是,我国长期对于人才和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没有发生变化,仍以成绩、升学率作为考核机制,导致了综合素质教育在整体教育环节的弱化。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更看重升学率,看重教育的结果,忽视教育过程,重视统一规格教育,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即使是在呼吁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也无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较大的距离。

中学阶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对于提高人才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学校对人的教育是系统性的,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还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学习如何做人。家庭教育观念对于一个人影响却是直接的,潜移默化的,而很多家庭在教育的观念上是重呵护、轻锻炼,重知识、轻品德,重身体、轻心理,有的甚至为了让孩子一心一意学习,除学习之外的任何事都是家长全包。这就造成了家庭教育观念与学校教育理念具有了较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性影响了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效果。

(三)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大环境严重脱节。

学校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涵盖是比较全面的,培养目标是符合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基于这样的人才可持续发展理念,学校教育总是想方设法净化育人环境,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公正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其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和能力。但是,随着社会上很多不良的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人生价值观的影响,使一些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了良知和道德,这就给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中学生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四)教育资源不平衡

从经济格局来讲,自此改革开放以来,就形成了沿海高于内地,东部高于西部的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虽然国家近几年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教育资源、设备、人才建设方面都投入不少,但总体还是西部条件较差。即使是一个地区,也存在着不平衡,其中教师的素质也存在着差异,这些都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平衡发展和效果。

三.实现中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提高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的途径

综合素质教育,是个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政府、学校各方通力配合,积极合作。

具体说来主要途径有:

(一)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价值导向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对物质和个体价值的追求,同时西方追求“人权”“自由”“金钱万能”的价值导向的渗透,加上网络文化迅速的传播渠道,加剧了不良社会风气的传播,面对纷坛复杂的社会现象,学校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是搞好综合素质教育的关键。不能沉浸在理想的教育教学中去实施对学生的教育,这种教育容易使学生对学校的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产生认同危机感,此时如果教师不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进行价值导向教育,本身人生目标不很明确的大学生就更容易迷失自我。

(二)呼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对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光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是要靠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共同教育和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达到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学校采取的是正面引导,积极教育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局限性。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个人早年的成长经历对一个人的性格、人格结果影响深远[2]。社会风气的世风日下和整体道德的急速滑坡,以及社会中出现的种种丑恶的现状都是用实践验证着我们教育的无力,我们必须让社会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争取到家庭和学校的认同,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氛围,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三)从人的发展立足,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从人自身发展去实施教育,尊重环境,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并且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上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考评手段,才能推动综合素质教育有效实施。评价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分数、知识、升学率,而应该包括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实践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这样才能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将来立足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水平。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教育的不平衡,教师素质和水平也曾次不齐。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政府和社会就应该多给予扶持,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样一来可以改善教育效果受制于教育资源不足的局限性;二来提高了人才质量,也能为社会提高更多更好的服务,同时还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双赢的举措。这些都是搞好综合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五)深化教学改革,加大“第二课堂”的作用。

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必须深化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进行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有根据中学生所具体的共性和独特个性进行因材施教,凸显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并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采取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学生的认同。多利用“第二课堂”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注重创新教育。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只会念书和考试,缺乏动手实践能力,没有创新精神和生存技能,那么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无法立足于社会,更谈不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伟大复兴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奕杉.当前中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教育教学研究.2012第44期

[2] 岳霞. 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反文化现象浅析. 中国商界[J].2011. 10(上)

[3] 曲士军.谈谈中学生的教育问题. 新校园(下旬刊) 2009(5)

第6篇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中学政治教师面临的挑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潜心学习教育理论,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而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必须钻研教育理论,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认真研读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等教育论著,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观念;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观念;转变以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转变以求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求知与做人相结合的教育观念;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确立全新的学生观。

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等。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一桶水”,因为“一桶水”若不及时更新,就会风干、枯竭或者变成一桶死水、废水,既不能喝也不能浇灌。只有不断汲取源头活水,随时吸纳新的信息,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形成“一条流动的河”,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活力。所以,中学政治教师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拓展学科知识,具备精深的专业素质;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具备广博丰厚的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中学政治教师的知识应该是复合性的,既要横向拓宽,又要纵向深化;也应是文理渗透的,既要熟知人文科学,又要了解自然科学;还应是动态的,要不断补充、丰富、重组知识结构,了解前沿知识,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欠缺,跟上时代的脚步,实现中学政治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

三、注重教育科研,提高科研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角色定位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由“教书匠”转向“专家型”、“学者型”,这种转变的实现要依靠教育科研。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树立科研意识,懂得一般的科研过程和科研方法。通过参与教育科研,教师对教育发展趋势,教育规律,教改实质,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的认识更为准确、深刻,能将教育教学活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并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所以,中学政治教师要树立强烈的科研意识,在教育教学中积极钻研教育理论,拓宽视野,确立现代教育观念,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不断分析、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理性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的要求。

四、适应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依赖于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理论知识不足,教育科研水平较低,学科知识薄弱及知识结构单一等,这些问题必然导致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必须培养中学政治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首先,确立教育创新的意识。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和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权威结论,轻反思批判;重识记应试,轻实践应用等,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其次,在学科教学活动中体现创新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科知识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积极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理,保护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新结论,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学习的广阔时空,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再次,构建教师的创造性素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创造型教师应具有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和真挚的教育情感;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善于创造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获取、加工和处理最新教育信息,创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开创教育科研新领域;要有广博、精深、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开放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点拨思想火花,激发创新灵感。

第7篇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保证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教育者的素质。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师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较高体育素养、体育意识、身心健康的新型人才这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21世纪随着“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确立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中学体育教师的素养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以及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中学教育的新目标,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对体育教师的素养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为了培养新世纪的一代新人,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1 与时俱进,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教育观念的变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转变过去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和竞争体育观,树立把生理、心理、社会融为一体的多维的综合体育观。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彻底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以考试为中心,以成绩为目标的教育观,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诸育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作为唯一标准的观念,以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生理心理、个性专长等为标准综合全面的评价学生,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建设者,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坚持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意义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2 热爱教育,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尤其要加强个性与人格的修养。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坚强的意志, 稳定良好的情感以及浓厚广泛的兴趣, 都是跨世纪教师不可少有的重要心理品质。教师是道德的实践者与示范者。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厚实的专业基础和渊博的综合知识,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对教育事业的来自灵魂深处的热爱。他应该热爱教育、关心学生、关注社会、关爱身边的人,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能正确引导学生,传递着阳光和正能量,成为学生的楷模和表率。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相互攀比、追求享乐成为一种学生中一股不容忽视的不正之风,正在侵蚀和泯灭学生的理想和追求。体育教师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课堂里引导学生讨论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帮助学生辨是非,明善恶,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收获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未来社会理想和追求。

3 不断学习,完善教学技能,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体育教学要重视创设体育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联系。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创设体育学习环境提供了许多便利。中学体育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为自己的教学目标服务,使学生在亲历其境的氛围中,拓宽视野、感悟体验、获取知识、激发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改变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科学性的教育方法,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培养创新精神和素质教育能力。

第8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美术教育观念;审美能力;创造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为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改变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发展观念是促进美术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改变高校美术教育观念,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积极应对当前美术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为使我国美术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成长规律,深入开展高校美术教育的改革,对当今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

一、当前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校在美术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限制了自身美术教育的完善及发展。在经济化社会的今天,只注重专业学科发展是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直接阻力。当前高校均开设美术课程,但为了就业率和考研率,学校和家长都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美术教育。学校片面的追求学生知识技能的提升,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的教育上,一切为了就业。从而忽视了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这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学校放松了对大学生的美术教育,直接导致高校美术教育问题突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飞速,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这对我国素质教育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高校美术教育的推行是知识经济时代与我国教育发展以及人的自身需求共同发展的结果。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在成长的关键过程中不能拥有良好的鉴赏能力。加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坚实力量,其综合素养不仅代表我国形象,而且直接影响我国民族发展、决定国家的前途命运。

二、教育的本质决定美术教育观念改变

教育面对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步入社会时既有广泛的知识又有各方面的技能和创造力,成为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也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只有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以便培养真正适合与社会发展的人才。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最好的教育是影响学生的心理灵魂,帮助他们拥有良好的品格和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作为高等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教会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有转变当前美术教育观念,重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一代有思想、有灵魂的祖国接班人。高等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它是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的专业教育。但在本质上高等教育和一般教育是想通的,不仅只是教授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高等教育不是短期教育,教给学生的不应是一种工作技能,而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受益一生品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改革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需求,必须转变美术教育观念。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呆板,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对美术的热情。长期以来美术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学生在人生路上的长期发展。转变美术教育观念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美术问题。

三、高校美术教育观念改变的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飞速,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这对我国素质教育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国日渐强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越加重视。高校美术教育的推行是知识经济时代与我国教育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共同发展的结果。美术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对美术文化的发展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高校美术教育观念的改变,对新一代人才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有着重要作用。转变美术教育观念,加强对美术教育的基本素养教育,为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大学阶段加强学生美术教育,对学生思维扩展、审美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改变美术教育观念,是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和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社会市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全面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养、个人修养等全面发展。高校教育应为社会培养综合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从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来看,社会十分注重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高校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必须依靠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改变美术教育发展观念。

总结

高校美术教育观念的改变,是时展的客观要求。目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快,我国的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改变高校美术教育观念,是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和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我国教育的长期发展。在当今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为社会培养思想健全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是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亚娟.论高等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D].河南大学,2002.

[2]王睿.新时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应加强艺术理解力的培养[D].曲阜师范大学,2008.

[3]沈家华.关于美术学科教育基础问题的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0.

[4]郑微.当今美术现象与美术教育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

[5]江洁.浅谈多媒体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戏剧文学,2004(05).

第9篇

【关键词】职高生 素质 对策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

一、职高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2011年初,调查组从以下几方面对职高生素质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显示:1. 58%学生胸无大志,缺乏学习动力;2. 27%学生纪律观念松弛,自我约束能力差;3. 72%学生没有良好学习习惯,不能倾注于学业;4. 76%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高;5. 45%学生怕吃苦,还期待成功;6. 95%学生愿望良好,渴望进步并得到欣赏;7. 100%学生希望得到理解、尊重和宽容。

调查结果显示,职高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了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他们没有远大理想,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缺乏爱心和审美情趣,没有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

二、职高生综合素质偏低的原因

(一)教育观念滞后

有些教育者认为,职高教育就是升学和就业教育,只要学生考上大学或是掌握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就达到了教育目的,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突出强调专业课的地位,忽视素质教育。据调查显示,大部分职业学校很少开设有关素质教育及礼仪方面的相关课程。

受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到职业学校就是学习专业知识,或是考入大学,没有必要学习与高考无关的知识。

(二)职高学生自身素质不高

职高学校的生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中招考式招收的初中生。职高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在各类高中是最低的,进入职高的学生,同其他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综合素质都是较低的。二是“插班生”。这类学生学习成绩很差,文化课水平极低,可进入社会年龄又很小,家长只有把学生送入职高学些技能。这些学生的素质可想而知了。

三、提高职高学生素质的对策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俏皮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

(一)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

在职业高中教育中,传统教育模式重考试科目相关知识传授,忽视素质的培养,重认知过程,忽视情感、意志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素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克服“功利主义”“专业至上”“重文凭轻素质”的思想。同时,也要教育学生转变观念,自觉地学习多方面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孩子成长。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高度发展的综合素质。必须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训,可从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相关知识水平、强化教师自身健康心理素质意识等方面着手,选派部分教师进修学习,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教师队伍,使其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较好的渗透对学生素质的教育。

(三)在平时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内容

职高教学计划特点是考试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结合平时教学进行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涵的丰富素质教育内涵,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发挥专业课在提高素质方面的作用。

(四)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增设素质教育课程

调整教学计划,设立一定比例的素质教育课程和开展必要素质教育活动,使素质教育走进课堂,构建学生合理知识体系。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平台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职高学生素质、培养其集体精神、增加荣辱观念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和失败的磨炼,如专题讲座、征文、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娱乐身心,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人文素质 有效策略

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当前对人才质量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关于人才的衡量标准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而是更趋向于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一直将应试教育作为发展重点,弱化甚至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中生物课程来说,其是一门基础性的自然科学课程,传授的不仅是单纯的知识和认知技能,还应将人文素质包含其中,以此完善学生人格。高中生物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各方面素质进行提高,确保能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 人文素质教育

1.概念。素质属于心理学和生理学范畴,是在先天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和教育形成的。对于素质更好的理解是将它分为不同要点,素质是人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学习及教育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内在和外在行为的生活折射。

2.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身体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其发展的五大要素。对于人来说,基础思想又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及社会文化素质三方面。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

3.素质教育最早提出于十年前,将发挥个人潜能,提高完善个人素质作为教育宗旨。后现代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前提导向,以心理素质为媒介,以身体健康素质为基点的,它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有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高中应试教育、升学教育应积极进行改革,实行人与才并重的教育,使高中学生能在原有能动力上促进人文素质提高和发展。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1.高中生物素质教学的必然性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因为经济科技发展带来不能忽视的负面效应,显而易见,科技高速发展需要正确价值观作为导向。为解决当前面临的科技道德问题,在高中生物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为这种正确价值观发展埋下了有利的思想种子,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科技文化的发展需要依靠健全人格的引领。

2.加强人文教育精神,培养高中学生高尚、优良的品质。我国独生子女由于受到家庭的溺爱,大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娇生惯养、意志不坚定、漠视生命、忽视环境保护等问题。基于这一点,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生命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高中学生生物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3.对于生物科学来说,思想性体现出生物学的丰富人文素质观念,说明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三、高中生物教育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策略

1.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一直是主导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中机械化地灌输给学生知识和应试技巧,学生学习自主性很难调动起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高。需要高中生物教师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一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在生物教材中深入理解生物教学大纲和生物教材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确保生物教育技能得到全面发展。二是生物教育不再是掐头去尾的教育,而是面向绝大多数中等生,且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没有三六九等,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三是注重学生主体参与感,并使他们获得学习乐趣,为学生树立合理的师生观、人生观、价值观。

2.学生思想价值观的转变。新时代需要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不是只有知识发展的畸形人才,所以在学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文理双方渗透、知识技能运用熟练和人文素质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3.促进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内在欲望。人只有拥有了欲望,才能更好地获得满足欲望的动力。教师从实际角度出发探知学生价值观和教育观,正确地激发学生自我突破、自我成长的欲望,将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热情激发出来,提高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4.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价值观。人文精神本质上就是对生命的尊重、价值的尊重,强调以人为主体,所以教师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以人为本”观念,并在这个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特点且因材施教,把每一个学生都放在自己教学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重视,让学生得到尊重理解的同时学会尊重理解他人,使他们在人格上进一步升华,在精神上老师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同样行为上老师也要做行动的巨人,以高尚的情操、人格的魅力、良好的精神面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引导学生,潜移默化改变学生的行为。只有在这种耳濡目染的教学环境中才能为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才能让这种观念更深入人心。

就现在我国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来看,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改变的重要部分,培养全方面的人才是漫长的过程,是需要多方面配合的,如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个体。日常生活中生物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高中生物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明确自己担负的责任,力争为祖国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丹,龚军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2).

[2]王雪慧,胡兴昌.高中生物学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J].生物学教学,2015(23).

第11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国家对教育的呼唤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强烈过。而语文教学伴随着这场春风乘势而上,在经历了种种批判、责难之后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且适应形势发展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当前在广大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新课标和素质教育仍然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还是一块贫瘠落后的阵地,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仍然还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她更呼唤切合农村教学实际的探索与思考,更企盼语文教改的春风雨露。

二、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落后的原因分析

1.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有限的区域里推行的“贵族教育”,在农村地区几无立身之地。在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显然不具备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实条件。这里其实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层含义。就硬件来看,在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没有多媒体,教室里仍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学生从早到晚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没有黑板报,没有广播室,更别谈什么手抄报、文学社、电视台。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语文除了教材之外,还有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世界。虽然说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若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的辅助,语文教学又有多大的施展空间呢?而从软件来看则更宣布了语文教学的死刑,部分农村中学的领导认为语文教改可有可无,没有对语文教改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在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及投入上没有把语文课摆在应有的位置。

2.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未能端正对语文的态度,抱残守旧、不知创新。结果是一支笔,一本教材便打发了整个中学的语文教学,最终使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3.虽然有关推行语文教改的理论文章、实践经验、教学设计等等纷纷见诸各种报刊杂志,但是又有多少是能切合农村中学实际的呢?从某种程度上说,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是向往语文教改,向往实施素质教育的,但是现实决定了他们只能是“瞎子”、“聋子”,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探寻,可以说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是所有语文教师中最痛苦也是最困惑的。

4.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空间也较为狭小,信息滞后,教研氛围不浓等。这些不利因素像条条绳索捆缚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身心。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不可回避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三、对策及建议

如何解决目前这些不容回避的难题,近些年来,笔者在现实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逐渐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从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柳斌同志说:“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就不能取得成功,因而可以说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指导下,为了提高升学率,采取“魔鬼训练”和“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严格管理,学生在成绩方面提升得比较快,但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却是非常匮乏。中考不是孩子人生的终点,抓住中考,注重分数并没有错,但也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质量观、人才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都成才。”只有确立整体教学观念、加强素质教育,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基础扎实、个性鲜明、德才兼备、体魄健壮、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的能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教学负担和家庭负担的沉重,往往存在着知识老化、“吃老本”的问题。为此,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中,我们要树立现代教师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师态度,转变教学方式;平时,要努力学习、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适应新课程的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创新,只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语文教师更要吃透课文的内容、掌握学生的基础和心理,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一些枯燥、单调、抽象的内容变成学生喜欢、具体、生动的内容。

3.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培养能力,激发兴趣。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不能将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强加于学生,而应该鼓励学生多维思考,大胆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善于启发诱导,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从真正意义上使学生思有所悟,学有所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是从课堂教学指导中产生的,教师引导得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强烈。其次,加强指导,掌握方法,农村中学生学不好语文的原因,除了条件限制的因素外,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加强阅读,拓宽视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社会性,决定了这一学科的综合性。语文知识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覆盖面相当大,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容。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还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课内讲授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一种全新的、整体性的、开放型的语文教育。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摆脱目前的困境,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自己从应试教育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其次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中,打破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扬民主,把主人的位置还给学生,变“授鱼”为“授渔”,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自己;最后,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文本教学,若限于文本教学,只会把活生生的语文教死,既枯燥又乏味。要积极探讨,引导学生走向灿烂辉煌的文化世界,引导学生走向火热丰富的民众生活,走向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现状;提高途径

【分类号】G633.951

1、引言

初中音乐教育对于帮助中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提升精神境界以及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下,我国初中音乐教育的发展并不完善,仍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普及,提高初中音乐教育质量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初中音乐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经过素质教育的多年发展,我国初中音乐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音乐教育观念有失偏颇,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尽管新课程改革早已启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仍有部分学校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够透彻,没有完全理解“教育育人”的本质意义,部分初等中学迫于升学压力,将初中音乐教育置于整个教育工作的边缘,没有切实落实初中音乐教育工作。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农村地区近半数学校初中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不科学,甚至部分毕业班直接取消音乐等与升学无直接关系的课程[1]。部分学校没有坚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办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功利化,往往是教育局下发的文件规定考什么就教什么,音乐教育观念缺失直接导致了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2)音乐教育投入不足,教师素质不高,教学设施不全。由于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对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学校在教育经费和教师资源的分配上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发展需求,教育资金严重不足[2]。初中音乐教育投入不足,一方面由于初中音乐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不高、职业发展受限等原因导致了初中音乐教师专业素质难以达标,部分音乐教师甚至是其他课程的兼职老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和器材的学习和培训,另一方面导致了音乐教学设施不足,缺少音乐教学室、多媒体设备等。音乐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教师素质不高和教学设施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初中音乐教育的发展。

(3)音乐教材脱离实际,教学方法有待提高。由于现行的初中音乐教材大部分由教育部门统一制定,音乐教材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和社会文化差异,教材内容可能并不利于初中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受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目前仍有部分学校在初中音乐教育上采用教师本位制的教学方式[3]。在这种模式下,音乐教师通过带头示范作用来引导学生模仿,带有填鸭式性质的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人爱好,也容易扼杀初中生的创新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的积极性。

3、提高初中音乐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针对我国初中音乐教育存在的不足,提高初中音乐教育质量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提高对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视,树立现代化音乐教育理念。首先,教育部门应当深化义务教育改革,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工作,提高对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完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考核体系,全面评估音乐教师的教学工作;其次,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要转变陈旧过时的音乐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初中音乐教育在帮助初中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提升个人品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深入了解素质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树立现代化音乐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加大对初中音乐教育的宣传力度,定期举行歌咏比赛等音乐活动,呼吁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其中,提高社会各界对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2)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音乐教师素质,完善音乐教学软硬件设施。学校应当在充分认识到初中音乐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学校教育资金等教学资源,落实音乐教育工作。一方面,学校应当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校可以通过提升音乐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提高音乐教师进入门槛等措施吸引外部优秀人才为本学校服务,学校也需要加强对现有音乐教师的培训,定期举行音乐专业理论知识和音乐器材的学习班,鼓励音乐教师积极参与音乐专业的资格认证考试,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为了解决农村地区音乐教师匮乏的情况,学校可以加强与艺术类高校的合作,积极吸引高校音乐专业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完善音乐教学环境,修建音乐教学室、购置钢琴和多媒体等音乐器材和设施,加强音乐教师对相关器材和设施的学习,为初中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软硬件支持。

(3)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完善音乐教材内容,转变音乐授课方式。学校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师本位制教学模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树立现代教学模式。一方面,音乐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流行音乐因素对音乐教材进行相应优化,也可以将音乐教学活动与当地民族特点和社会风俗相结合,创造出受初中生欢迎的音乐教学内容,适当降低古典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比重;另一方面,音乐教师应当灵活运用音乐教学方式,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户外音乐活动的形式将音乐教学工作与踏青郊游等野外活动结合起来,也可以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流行电子游戏,提高音乐教学活动的娱乐性,让学生在娱乐中体会到音乐教育的魅力,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初中音乐教育仍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教师素质不高、教学设施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不足之处,通过树立现代化音乐教育理念、提高音乐教师素质、完善软硬件设施、改善授课方式等措施,可以提高初中音乐教育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玉辉.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应对策略探析[J]. 戏剧之家,2014,07:132+144.

第13篇

【关键词】 体育教育;人才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55-01

体育教育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中学的体育教育承载着强健体格、培养健全人格的重任。然而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却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强健体格的塑造。在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趋势。针对这一状况,专家分析是由于学生体育锻炼不够,体育锻炼在时间和强度上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为此,本文研究并分析了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进行相关研究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水平、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观念陈旧

“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来展开。虽然新课改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论,但如何将其进行落实实施,很多学校研究的还不够,并没有在实质形成以“健康第一”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模式。许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过于侧重“技能教育”,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未能落实。

(二)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刻板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发展和尝试。此外,还存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老化、简陋、现代信息技术很少使用等现象。

(三)体育场地不足,体育设施落后

体育课程对于场地和设施的要求,是这门课程良好开展的基础。然而,当前很多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不足,遇到风雨天则不能使用;有些学校田径场设置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不符合田径场规范要求,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很多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缺乏维护管理,很少进行相应的更新,甚至出于应付的目的,只是配备简单的设施以应付检查,而在广大农村中学,体育器材一直以来严重不足。

(四)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教学能力在整个体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难以将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付诸实践的主要原因,便是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滞后、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理论功底较薄、教学和科研经验不足、对教育思想、观念的理解跟不上时代步伐等等。因此,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二、完善中学体育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中学体育教育方法的转变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指要求广大体育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转移到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上来。单纯的体能训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要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现代中学体育的根本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法,活跃体育课堂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首先要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变体育教学过程的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趣味性与情景性相结合,多运用电化教学,把声、光、像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身体运动感觉充分融为一体,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

此外,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加强体育重视度,加大投入,完善体育设施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应将体育提到一个能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的层次上来。只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体育课程的资金支持才能达到应有的层次和规模。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投入,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大选择空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四)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养,首先要完善队伍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使之成为趋于适应工作需要的合理的学术集体,同时做好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加强体育教学业务研究,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学术活动。制定激励和竞争机制,切实落实体育教师的各种待遇制,加速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质量、高素质的体育教师群体迅速成长壮大,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使中学体育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14篇

    【论文摘 要】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中学的体育教育改革,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加大体育教育投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体育教育的功能不断完善、深化。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选择。

    体育教育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中学的体育教育承载着强健体格、培养健全人格的重任。然而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却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强健体格的塑造。在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趋势。针对这一状况,专家分析是由于学生体育锻炼不够,体育锻炼在时间和强度上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为此,本文研究并分析了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进行相关研究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水平、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观念陈旧

    “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来展开。虽然新课改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论,但如何将其进行落实实施,很多学校研究的还不够,并没有在实质形成以“健康第一”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模式。许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过于侧重“技能教育”,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未能落实。

    (二)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刻板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发展和尝试。此外,还存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老化、简陋、现代信息技术很少使用等现象。

    (三)体育场地不足,体育设施落后

    体育课程对于场地和设施的要求,是这门课程良好开展的基础。然而,当前很多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不足,遇到风雨天则不能使用;有些学校田径场设置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不符合田径场规范要求,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很多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缺乏维护管理,很少进行相应的更新,甚至出于应付的目的,只是配备简单的设施以应付检查,而在广大农村中学,体育器材一直以来严重不足。

    (四)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教学能力在整个体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难以将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付诸实践的主要原因,便是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滞后、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理论功底较薄、教学和科研经验不足、对教育思想、观念的理解跟不上时代步伐等等。因此,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二、完善中学体育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中学体育教育方法的转变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指要求广大体育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转移到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上来。单纯的体能训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要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现代中学体育的根本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法,活跃体育课堂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首先要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变体育教学过程的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趣味性与情景性相结合,多运用电化教学,把声、光、像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身体运动感觉充分融为一体,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

    此外,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加强体育重视度,加大投入,完善体育设施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应将体育提到一个能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的层次上来。只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体育课程的资金支持才能达到应有的层次和规模。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投入,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大选择空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四)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养,首先要完善队伍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使之成为趋于适应工作需要的合理的学术集体,同时做好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加强体育教学业务研究,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学术活动。制定激励和竞争机制,切实落实体育教师的各种待遇制,加速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质量、高素质的体育教师群体迅速成长壮大,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使中学体育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15篇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中学的体育教育改革,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加大体育教育投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体育教育的功能不断完善、深化。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选择。

关键词:体育教育 人才素质

体育教育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中学的体育教育承载着强健体格、培养健全人格的重任。然而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却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强健体格的塑造。在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趋势。针对这一状况,专家分析是由于学生体育锻炼不够,体育锻炼在时间和强度上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为此,本文研究并分析了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进行相关研究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水平、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观念陈旧

“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来展开。虽然新课改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论,但如何将其进行落实实施,很多学校研究的还不够,并没有在实质形成以“健康第一”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模式。许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过于侧重“技能教育”,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未能落实。

(二)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刻板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发展和尝试。此外,还存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老化、简陋、现代信息技术很少使用等现象。

(三)体育场地不足,体育设施落后

体育课程对于场地和设施的要求,是这门课程良好开展的基础。然而,当前很多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不足,遇到风雨天则不能使用;有些学校田径场设置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不符合田径场规范要求,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很多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缺乏维护管理,很少进行相应的更新,甚至出于应付的目的,只是配备简单的设施以应付检查,而在广大农村中学,体育器材一直以来严重不足。

(四)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教学能力在整个体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难以将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付诸实践的主要原因,便是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滞后、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理论功底较薄、教学和科研经验不足、对教育思想、观念的理解跟不上时代步伐等等。因此,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五)适合青少年活动的设施短缺,锻炼内容形式单一

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器材以成人的竞技体育的体系为规格标准,场地、器材的成人化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锻炼的兴趣。教育部体、卫、艺教育司司长杨贵仁指出:我们的中小学校一直沿用成人器材,使孩子们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身心愉悦。“成人化”是少年儿童篮球的最大误区。有的学校由于场地的客观限制,导致开展活动的时候只能选择跳绳,踢毽,呼拉圈等趣味性和运动量不太强的项目,如吴江松陵一中拥有2000左右的学生,但只有250米田径场地,尽管学校尽一切努力保证每个学生的活动,但对于活动内容的开展,学校也很无奈。

二、完善中学体育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中学体育教育方法的转变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指要求广大体育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转移到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上来。单纯的体能训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要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现代中学体育的根本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法,活跃体育课堂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首先要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变体育教学过程的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趣味性与情景性相结合,多运用电化教学,把声、光、像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身体运动感觉充分融为一体,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

此外,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加强体育重视度,加大投入,完善体育设施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应将体育提到一个能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的层次上来。只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体育课程的资金支持才能达到应有的层次和规模。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投入,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大选择空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四)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养,首先要完善队伍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使之成为趋于适应工作需要的合理的学术集体,同时做好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加强体育教学业务研究,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学术活动。制定激励和竞争机制,切实落实体育教师的各种待遇制,加速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质量、高素质的体育教师群体迅速成长壮大,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使中学体育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