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浅谈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范文

浅谈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浅谈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浅谈初中物理教育教学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因材施教 互动性 教学质量

一、引言

何谓教育质量?《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的普遍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最基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教育者的具体质量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变成当务之急。

二、当前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追求的是教育规模的扩张,使得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张,硬件是上去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有相当程度的下滑。而且,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现象;部分教师的工作态度令人担忧,以至于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学生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有些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教学方法单一,时常忽略“学困生”的存在等,从而影响整体初中物理教学成绩。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教学质量普遍得不到提高。

三、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育质量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初中物理教师队伍。

“身教胜于言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熟练的教学基本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从而教出优秀的学生。

那么,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初中物理教师队伍呢?首先,努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得教师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并乐于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其次,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水平,增长文化知识,不断开阔视野,努力提高修养。再次,抓好校本培训,结合本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研讨,探索适用性强、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另外,课后,物理教师们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增强教师之间的友谊,增强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教师团结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从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原始动力,是增进记忆和开拓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如在“物体浮沉条件”的教学过程中,上课前将一系列的实验器材准备好,接着可以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浮出水面吗?”一个跟生活有关的事例,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经过思考,有的学生回答:“在水里加些盐。”然后,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说法,在加入鸡蛋的清水中放盐。随着放入的盐越来越多,发现鸡蛋果然慢慢地浮起来。学生看到自己的猜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是一致的,自然十分开心。接着,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进一步追问:“如何才能使浮在水面上的鸡蛋沉入水底呢?”学生的反应可想而知,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某学科感兴趣,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把物理这门学科学好。

(三)加强物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做到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例如,在“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上课前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材,上课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张“一个中学生很轻松地就把一辆大型摩托车给提起来”的照片。学生肯定感觉不可思议,觉得不可能。但是当教师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介绍清楚后,学生自然而然就可以知道:滑轮组是集两者优点于一身的机械,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接着教师可以先提供给学生一个定滑轮和动滑轮,让他们设计不同的滑轮组,提升重物。分别计算出不同情况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进行比较(课后也可以让学生用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进行实验,再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量和动滑轮的重量有关(忽略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物体越重,动滑轮越轻,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就越高。

四、结语

教育教学质量决定学生素质,关系教师和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己任,以提高自身修养为目的,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奋斗目标。总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每位教师要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断探索和付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

第2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 实验教学 素质教育 主体作用

为实现我国新世纪的宏伟目标,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如何在物理教学中,以“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人”为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个物理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收到本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成效,就要研究本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验、观察,认为要搞好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兴趣是初中物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初中物理的素质教育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潜能,使他们愉快地、积极地去探索,实现其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提高其素质。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途径很多,我在讲课中经常采用的有:

1.通过知识的应用激发兴趣。讲课中多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并指导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有效地用于实际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学过上海科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后,让学生解释雾、霜、露的形成;学过九年级第七章《电功率》后,让学生计算自己家里每天用多少电等。这样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离不开物理,学好物理确实有用,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以物理学家的奋斗史激发兴趣。物理课本中有许多物理学家的名字,教学中适当穿插讲述他们在科研道路上表现出的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不迷信前人、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拼搏精神,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学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认识浮力》时介绍阿基米德,告诉学生阿基米德一生中有四十多项发明,被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工农业生产中,他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的豪言壮语和他为科学顽强拼搏的献身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传授方法是初中物理实施素质教学的关健

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作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第一条是学会认知而不是学会知识。这里充分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如果一个物理教师只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得以调动,主体性就得不到发挥,学生的认识就会很零碎、浮浅,提高学生素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要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关键。

例如讲教科版九上5.3《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一节时,告诉学生:研究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常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控制几个变量,使其中一个变量与研究的物理量发生关系。并分别提出“要研究导体电阻大小与长度有关,应控制哪些因素?”、“要研究导体电阻大小与横截面积有关,应控制哪些因素?”,让学生讨论。再如讲教科版九年级上3.3《电与磁》“奥斯特实验”时介绍科学家“观察现象?――作出预测(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研究结果――修正预测――作出结论”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对提高学生素质、能力有益,而且对今后从事工作、适应社会都有好处。

三、发挥主体是初中物理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探索、研究,使他们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必要的讲解、引导不能超过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要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交流思想与信息,使课堂变成“群言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课,精心设计问题,认真启发、引导、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之逐步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远比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要难得多,教师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并应努力做好。

四、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实施素质教育的手段

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做好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要合理安排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

例如讲《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一节时,用明显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小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在一起,闭合开关后,小灯泡随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逐渐变暗或变亮,这种现象促使学生急于探求灯泡亮度为什么会随滑片移动而变化?于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在弄清上述问题后由学生动手实验,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然后布置课后小制作:自制一个滑动变阻器控制灯泡亮度。下次课检查时,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完成,并且控制小灯泡的亮度效果明显。小制作过程发展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物理教学中,除着重抓好以上几方面外,还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坚强意志,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使用音、像、声等多种媒体,提高教学效果。总之要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新的教法,使学生通过物理的学习,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以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趣味性教学;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18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119

物理是初中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中的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枯燥的,这些理论知识不带有一点感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激起情感的共鸣,对于课堂教学总是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但是,物理知识是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初中阶段物理学科是一门必须要学,而且必须要学好的学科。要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将枯燥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增强其趣味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趣味性极高的课堂教学呢?笔者将根据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浅谈如何将趣味性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运用趣味性高的课堂教学手段

很多物理理论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但是我们的教学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将枯燥的知识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表现出来,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学习中来。

采用趣味性极高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从而提高初中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将初中物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为课堂注入无限的活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很多的知识经验也都是从生活中而来,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要学习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要时刻谨记,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服务于生活。所以,越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就越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例如,各大商场的升降电梯、日食月食、天空上美丽的流星雨,这些事物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大的,而且其中都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物理知识。在学到相关知识的时候,由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引入课堂教学,将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积极情感的感召下,枯燥的物理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的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良好。同时学生感受到了身边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继而养成从生活中学习、体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经常为学生准备一些有趣的物理小实验,不时给学生一些惊喜

对于未知的事物,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创造未知的过程,在实验没有结束之前,谁也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做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小实验,他们一定会被深深吸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些实验器材的制作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改进,使这些实验简单易操作,确保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顺利实施,增强学生的新鲜感,提高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浓厚兴趣。

四、修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解枯燥的物理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调剂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具有感染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枯燥无趣的理论知识,教师如果能够把幽默的语言与枯燥的知识相融合,就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他们对于生动风趣的语言是很有兴趣的。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下掌握物理知识。语言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力量,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推动学生活跃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教师要由主宰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共同参与者;学生则要由教学的旁观者变为活动的参与者、执行者。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物理知识的传授上,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趣味性教学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物理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物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物理;教与学;实践;方法;艺术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三年的教学实践,会让一个青年教师得到磨练,其间不断尝试、思考、反思、总结、积累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对于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深深的感受到从理论到实践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尽快适应工作实践中具体环节,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特色和方法,以便缩短教师成长周期。下面,对初中物理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见解:

一、理顺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清醒意识到:完美的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学为前提,也就是学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是基础、根本,离开了学,教就是空中楼阁,一纸空文,一片空白,教就是无效的,表现为教学过程可以促进学的成效。然而学的过程也能反作用于教,表现为学的过程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如何做好"学"的工作呢?

(一)建立和谐的稳定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才信其道,形成良好的班集体、班风、学风。"亲"有亲切,亲近,亲密等表示感情好,关系密切之意,表现为信任、爱心、关心、温暖、支持、帮助。是指在言传身教过程中,教师通过其人格魅力以及信任、关心、爱护、帮助学生等带有感情倾向的行为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从而促进其学的效果。

(二)教师还需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1)、以人为本的观念,(2)、多元评价的观念,(3)、民主平等的观念。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新课标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等等,有良好的能力,也会给学生以好感,从而让学生更加亲近。

(三)除此以外,构建班级自我管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制定"班规"。(2)实行"一带一负责制"。(3)推广"兵教兵"。构建自我管理体系。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为每个学生提供管理与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使其在班级中找到满意的位置,担任成功的角色,促进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不如授予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或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学习兴趣。

教学中,目标定位思想渗透,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及水平层次、兴趣等诸因素,确定目标,达到可以达到层次要求,让学生有喜悦感、成功感,促发学习的信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鼓励厌学、学习动力差的、目标不明确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通过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一种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用画草图、图形分析物理过程发生及发展,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大多喜欢动手,爱做实验,可选择身边的、手边易找的器材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兴趣,使学生感到在课堂上学到的并不是空洞无用的东西,而是和我们生活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物理学习习惯的养成,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育方法的艺术化

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要达到"润物细物声"的感觉,就要让教育方法艺术化,通过"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情操法、动手实验法、品德修养指导法等方法进行处理,下面做具体说明:

(1)说理教育法: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

(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青少年学生爱好学习,善于模仿,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比较适合用榜样示范来引导。

(3)陶冶情操法: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4)实际实验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验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5)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做到"贴近生活讲物理"、"回归生活谈应用"、"走向社会求发展"。

生活中洋溢着"物理知识"的气息,体现了物理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本质与精神,教师要以教材为据,但不局限于教材,把教学内容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中,适当拓展到科学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关心生存环境;关心科学发展。

五、教师必须拥有崇高的师德和个人修养。

教师要有崇高的师德和个人修养,要有自信、有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爱心感动学生、用热心激励学生,用信心相信学生,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感恩之心。

第5篇

在物理课程目标中关于环保问题提出的努力目标如下:(1)“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3)“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根据初中物理教育的内容和特点,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环保教育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通过身边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环保危机感

为了达到激发学生的环保危机感这一目的,有些教师喜欢引用一些经典的环保实例,如酸雨等破坏环境所引起的恶劣后果等,希望以此来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笔者认为,这些经典的环保事件肯定有些效果,但对于生活在远离这些事件的学生来说,很难产生环保的危机感。因此,教师在举例子时,宜多利用一些学生身边的、学生生活中的事件,这样学生的危机感更容易产生。如,让学生观察家旁边的河流,让学生调查现在还有多少人在饮用河水,且设问为什么。再如我们学校旁边有一个建筑工地,上课时经常会听到刺耳的声音。一提这事,学生就会义愤填膺。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了环保危机就在身边,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环保危机感。

二、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师需要以身作则,绝对不能带头污染环境。如,上课前后教师要自觉的把讲台整理干净。办公室里要干净整洁,绝不能在教室里吸烟、吐痰,写完的粉笔头不能随手乱丢乱扔,要放在专门的盒子内。无论是教师做物理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己做实验,实验前一定要把仪器用品摆放整齐。尤其是学生实验,教师一定要强调注意或禁忌事项。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并要求所有学生都这样作,这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爱护环境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密切结合教材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

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教师要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结合一些具体例子来进行说明:(1)噪声问题:一定分贝的噪声能够使人烦噪、耳鸣、头痛、失眠、恶心、心悸、肝胃功能失调、严重时会使人四肢麻木、胸部有压迫感等,重则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而防止和减弱噪声通常有三条途径:A声源处,如汽车摩托车的消声器;B传播过程中,如,学校的围墙,多植树(能够吸收声音)C人耳处,如耳塞。(2)电磁污染:移动通信系统,发射台、雷达系统,人们常用的电视机、手机、电脑、微波炉、日光灯等都会带来电磁污染,它常使人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好,血压升高或降低等症状。这些情况时刻在我们身边,但学生知道的不多。家庭减弱电磁污染的常见措施:A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保持电器间安全距。B注意人体和电器间的距离。C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都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D饮食注意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加强机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以上仅仅是一些例子的说明而已。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时,教师应该非常重视,一定要把这些知识讲透,让学生理解。因为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及时应用,就可以用正确方法解决一些环保问题。把物理知识逐渐渗透到环境科学中,既讲了物理知识,又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另外这些环保知识在近几年的中考中也经常出现。因此结合教材,进行环保教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四、通过课外活动强化环保教育

第6篇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培养适应时展与变化的人才,要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而不能简单的只是关注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为此,在全国悄然掀起一场课堂教学改革的革命。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应运而生,有探究教学、愉快教学、三边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从某个角度改变了传统教学,但如何结合教师、学生、内容三者的特点,设计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直在不断探索着。

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和物理是一门新学科的实际,从一开始应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学习掌握初步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技能,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跨入物理学科的殿堂。而物理实验恰好能使上述几方面得到体现,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及科学的认识惯性,从而能更高、更深层次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要求。

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点,是学生理解现象掌握物理知识的必要途径,进而培养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实际意义,丰富活跃学生的物理思想,并怀着对科学的新奇、兴趣去探求知识,充分发挥个性,求异求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动手试验,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进行验证、消化、理解,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又促进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2011年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部分。

第7篇

一、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打开学生的心扉

我们都知道,一段好的导语可以紧紧抓牢学生的心,使他们尽快进入情境,融入知识的学习中。相反,一段不适宜的导入语,将使学生兴趣尽失,茫然不知所措,从而适得其反,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导入方法,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以较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进入课堂学习之中。因此,好的导语是非常重要的。

1.用导语营造意境

情境创设是物理课重要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挂图实物、小魔术表演等直观型教学手段固然能展示一定的情感环境,但精湛的导语艺术更能起到增强情感氛围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用导语介绍背景

有人说,写文章“有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其实上课也是如此。上课前几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或与文章内容相应的社会环境,就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情境。如,教学《地磁场》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课文的:“四大发明有哪些,其中指南针是为什么指南的,地球存在磁场,但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它是我国科学家沈括发现的。”这段导语不但为学生学习并认识物理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与升华也做了极好的铺垫。

3.用导语设置悬念

有时,进入新课前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延伸、设置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联想,迫切想知道结局。如,教学《气体的压强》这课时,课的开始,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介绍“草原穴鼠”,然后问学生:“刚才我们一起看了录像,同学们能不能以小侦探的身份去破解这个鼠洞之谜呢?”之后,学生开始通过实验的方式去取证,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共设计了三个实验,实验的材料如一角硬币、纸条、漏斗、乒乓球均取自学生身边的物质;实验报告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都争着抢着去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这样,很快把学生从已知引向未知,激发起他们寻求新知的热情。

4.用导语切入主题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简洁明快、情感丰富的导语对本课知识作主题揭示,常能为物理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浮力》一课,我首先做了一个趣味实验:将鸡蛋放入水中,逐渐向水中加盐,以此说明上浮的条件。那么,还有其他物体有这种现象吗?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会找到正确的答案。用这种直观实验与语言描述互相配合的形式揭示课题,开门见山,入情入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二、用有效适度的提问语发展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顺畅、和谐地发展,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课堂提问的意识,寻求提问的切入点,恰当而富有艺术性地提问是启动学生思维的“剂”,是增强学生记忆的“催化剂”。当然,教师提问时还要注意一些细节。

1.提问应注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不同,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不同,因而语言和思维的水平也不同。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学习,去理解知识,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内容,也帮助他们认清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提问应注意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第8篇

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的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

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学生不应只关注自己,也应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会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对他人要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或者说一次成功的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间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作为历史教师应懂得理解、接受、同情和公平对待学生的重要性,试想如果青少年在校园里都得不到公平待遇,进入社会他们还指望哪儿有公平呢?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谁能说学生不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呢?我们也应明白个性的重要性,和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并专心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师应拥有出色地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并且喜欢与学生相处,

喜欢学生,而且也乐于帮助学生,做他们的顾问,给他们及时的指导。热情来源于内部世界,它的真谛是主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表现为求知欲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教师如能把握这种心理,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不仅使课堂充满活力,赢得学生的青睐,还能有效调节教学进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的中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强烈,对于生活中的事有独特看法,他们不满足于课堂,渴望走向社会,因而教师应适应这一需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实现教学向开发实践的转化,把社会当做教学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历史课堂是学生想象的天地、创造的源头。教师创设一些通俗、趣味性的情境,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当然历史课堂讨论要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也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知识理解的一种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应变能力、自控能力及心理素质的改善,大有裨益。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需要教师利用教学中的积极因素,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把爱的鼓励倾注给学生,使学生求知的渴望得到满足,特长得以发挥。

在历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而无为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非常有利于师生间的融洽性和亲和性,有助于形成宽松、民

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最优化的环境下主动地投入自觉的学习中。因此,历史教学中开展和追求无为教育,将大大激活和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进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专题”复习时,我给学生出示了有关建国初的、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化运动和四段材料,按传统做法是由老师把事先设计好的有关四段材料的问题抛给学生,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解决老师设计好的问题。可这次我提出的要求是:每组同学自设问题,自我回答。组内一位同学提问,组内其他几位同学回答,问题不限。每组选出一位发言人,代表本组展示所探究讨论的内容,班内交流。探究时间为3分钟,展示时间各为1分钟。学生接到任务后,有的反复读教材;有的查阅相关资料,由各小组长把本组设计的问题归纳整理,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其他小组分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中迎刃而解。通过这个课堂设计,学生感悟到“我行!”,收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和战胜困难的意志,是我的“无为”创造了同学们的“有为”,这比空洞的说教高超得多,这正是“无为”教育艺术的典型事例。

第9篇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是一种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效的实验教学对物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型科学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重要关系。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结合STS教育,合理把STS教育渗透到实验教学中,做到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提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科学评价能力、以及科学价值观。本文研究了STS教育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作用以及应用实施。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STS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带动着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因此,社会需要更多的科学技术性人才,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识和价值观。STS教育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合贯通STS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必要条件。

一、STS教育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简称,STS教育重点强调现代科学素养以及社会价值观。初中阶段对学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学生智力、认知、感觉、思维、想象力以及记忆能力得到不断的增强,理解、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也在成长。而初中阶段增加物理科目主要是为让学生引起对物理的兴趣,进而对生活中其他的科学技术进行关注,为今后的物理学习和科学素养打好基础。初中阶段物理教学中以实验为主导地位。通过实验对事物进行观察、思考、理解总结出物理学中重要的理论。而实施STS教育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能有以下作用:

(一)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的偏向

(下转第23页)

(上接第22页)

物理教学是一门实验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初中物理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初步知识以及应用,结合比较全面的物理理论知识,合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逐步了解物理以及其他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学科。但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比较偏向物理教学的理论知识而不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缺乏实际的应用。STS教育能结合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实际问题,突出物理实验和实践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还深刻的认识到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

(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STS教育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其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其所涉及到的知识和学科比较多。在学生的综合能力测试中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命题,考察的知识多样、复杂。可见,STS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用整体的、综合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三)开辟多样化、开放式教学

传统教学主要以课本知识为主要的吸收工具,且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而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能将现代科技以及社会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及时地渗透到物理教学之中,教学内容的选取突破了教材内容的限制,有利于更新教学内容,使物理教学紧跟时代的发展。同时,实施STS教育,将学校与家庭、社会以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的教学。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STS教育的应用

(一)STS教育的内容选取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主要采取渗透式教学,然后选取合适的内容。由于STS教育内容较为广泛,因此,在选择内容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所选择的STS教育内容应该与物理教学内容联系密切且相适应,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相适应,做到深度和广度适当。(2)时效性:STS教育内容能够及时反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相联系的社会问题。(3)综合性:STS教育内容应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根据以上原则选取渗透式教学内容。

(二)STS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

STS教育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此,其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可根据编写的STS教材和STS教案适时地开展STS活动课。具体如下:(1)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活动课系列。一是定期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创新、小发明以及实验操作活动,如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照相机、潜望镜、潜水艇等。二是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实践操作,如测定炉子的效率,安装照明电路,测定太阳的直径等。(2)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活动课系列。如举办“生活用电知识竞赛”“生活中的大气压知识竞赛”等。(3)增长学生见识、扩大学生视野的科技讲座系列。例如,超导、新兴电源的发展前景、核能的利用等。(4)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的STS报和科技小论文系列。如举办物理STS报和开展撰写科技小论文活动等。

(三)STS教育的社会实践

STS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接触大自然,领会物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地的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如环境污染调查,围绕环保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分别到油漆厂、特种水泥厂、造纸厂、化工厂等地进行调查、访问,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白色污染、光污染等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并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索怎样控制、消除这些污染等。

三、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建议

(一)开放实验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开放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要开放;传统的实践教学中主要是以课本的实验内容为主,教师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进行讲解并做出来,最后得出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告知学生即可。实际上,这样的实验教学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现代物理实验教学应该不局限于课本的内容,既要将课本中的实验,特别是演示实验,扎扎实实地做好,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又要注重适当增加实验内容,特别是探索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遇到实验现象与课本中的内容有出入时,有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改变实验教学形式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除了课堂上老师演示、学生操作课内实验这些传统、简单的教学形式外,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室外进行各种实践教学。实验教师可以提倡学生根据实验教学相关物理知识,结合实际生活,设计完成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小修理等实践操作。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电子仪器厂等进行实践,定期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学习。使得学生更加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技术的内涵和重要性。除此之外,学生可以课外到图书馆、科技馆等地方阅读学习,增加物理兴趣。

(三)把握实验教学原则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验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学习,使学生主动的学习,在面对问题时,能独立的思考,积极进行探索。同时,还要根据物理知识进行实践。但是实验所用知识最好不要超过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程度,要与教材紧密结合,对实验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应用延伸。不要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太远,要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实验过程提出的要求不要太高,最好是学生经过努力后能够达到的要求,否则学生会失去信心。

结语

总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主在培养学生的动手、管理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而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STS教育则是主要的教学形式,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海.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STS教育[J].教育界,2013,10

(22):136-136

[2]阮雪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渗透STS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2(2):144,147

[3]邵亚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12):29

第10篇

一、从学生出发备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讲什么,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在备课时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才算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想知道哪些问题?会提出哪些问题?教师要寻找到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欲望的契合点。其次,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对教材中哪些问题能理解,对哪些不易理解,教师要灵活把握教材、课程标准,对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重组,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最后,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理:学生喜欢教师用怎样的形式讲课,希望我们用怎样的语言表达,从而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巧妙的把学生应该把握的知识点、学习技能灵活的设计到学案中去。只有备课中以满足学生期待为出发点,备学生所想,答学生所思,才能在课堂上把物理知识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从而深受学生的期待和欢迎。

二、从学生出发讲课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什么的教育才算的成功教育?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为此,很多教师绞尽脑汁,搜索成功课堂的所谓“经验”,阅读很多理论书籍,总结了无数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却发现不尽人意。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才是一切问题的生发点,也是一切问题的终结点,所以,我们必须换位思考,从学生出发组织课堂,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对教材,对老师都存在着期待,因此都是要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感知、学习,而不只是把知识传给他们。当学生对某些问题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时,引导他们找到技巧,并与他们一起分析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做的意义要远大于给学生明确的答案。当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活跃或茫然时,教师就要组织调控课堂。只有这样,物理课堂才会变得和谐、轻松、活跃,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三、从学生出发反思

一堂课的终结不是下课铃声的响起,而是教师对本节课的反思结束。有人说过,每一节课都是有缺憾的课堂。也正是这样的缺憾才促进了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教学反思是都是提升教学技能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应该学会体谅学生的情绪、想法,理解学生的感受,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反思以下几点:为什么不能按照预定计划开展教学?也许是你忽视了学生思想的多样性、接收问题的过程性;为什么课堂死气沉沉或者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不予理睬?也许你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接受能力;为什么学生不和你互动?也许你缺少和学生的交流,没有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这样的问题有很多,也让我想起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者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不能强加给别人。知识也是这样,都是要有一种能力,把知识变成学生喜欢喜欢的东西,再把它传授给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是主动的接受,而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源是学生乐于学习。

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重任。学生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都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这一载体,因此探索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模式、途径和方法,就成为当前物理教师思考的问题。有人认为物理教师像是哲学家,训练人的思维;而我认为物理教师是一位演讲家,他的听众是学生。一个成功的演讲家就必须充分揣测观众的心理,调动他们的情绪,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教师必须充分揣测学生的心理才能达到课堂中教与学的共鸣。教与学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学生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的教更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习而孤立存在。学生的学是目的,教师的教是一种途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无疑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一条捷径。所以教师应该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备课、讲课堂、反思,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育教学 实验教学 情境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58-01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物理学是注重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其课堂教学也主要是围绕物理实验来开展。因此,关于物理课堂教学如何提高物理实验效果,实现站在学生理解的角度上把抽象的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直观形象地传达给学生的有效教学策略,是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作为裴圩初级中学的一名物理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笔者对于新时期初中阶段物理实验教学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实验教学情境的构建,是新时期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

实验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我觉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通过教学情境的构建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要想达到一个的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一种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过程,习惯于通过经验材料来分析与判断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来进行推导。据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该阶段的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存在着一种直觉优先的倾向。而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感性材料与活动机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进行探索式实验教学活动。在进行探索式实验教学活动时,首先应该提出问题,按照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视频的播放、图片的展示、谚语或者小故事等各种方式来展现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现象,同时组织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并发现问题,提出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物理教师要提高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合理地创设物理实验教学情境,构建具有趣味性、引导性及实践性的教学环境,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满足初中生的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情况下,快速地导入课堂教学内容。合理的情境构建,良好的知识导入,以及兴趣的充分激发,大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实验激情,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 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我们必须重视实验的准备工作

优质的实验效果的产生离不开良好的实验准备。在上课之前,作为教师要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全部实验内容,以及可能会发生的一些特殊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合理开展。作为教师,也得应该精心准备实验讲解内容。一些教师可能认为备课越充分、讲解越细致越好,但是这样极易抹杀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凡有问题找老师的依赖心理,最终丧失对物理探究实验的兴趣。故而,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准备一些与实验相关的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同时还要留下少量课后任务,在实验之前将任务布置到学生手里。比如,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中,为何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小灯泡的亮度会随之变化;变阻器的阻值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变阻器的使用方法等等。而作为学生,必须要求学生具有自身主体意识,要提高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放弃过去老师说一步、学生做一步的传统教育模式,而要形成教师作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创造的实际情况。因此,初中生们在实验之前,要对所做物理实验有整体了解,掌握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大体操作,有问题的地方要做好标记并在课上及时提出。最后,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实验器材的准备。如果说材料是物理实验的血肉,那么填充实验的步骤、实验器材则是物理实验的骨架,支撑整个实验的进行,材料的完整与有效性、器材的精密与科学性都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最终结果。因此,实验前必须仔细检查所用材料及实验仪器的准确度与科学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为学生提供足量的实验材料,以供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动手创造能力,使其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其可行性,就像摩擦起电现象的验证实验中,教师可准备橡胶棒、胶皮等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设计方法可选,这样学生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巩固了理论知识,也提高其参与实验的几率,增强了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3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第12篇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慢慢向素质教育转变。所谓素质教育, 是以培养和提高全民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 而初中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 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 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质的传播为宗旨, 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 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

初中物理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从小给学生打好物理基础, 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是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因此素质教育在初中物理教育中的实施,直接影响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思想道德、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当前, 初中物理教学受“ 应试教育” 的影响仍存在着重知识轻学习, 重课内轻课外, 重“ 学会” 轻“会学” 的现象, 束缚了学生学习本文由收集整理主动性的发挥, 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 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明确初中物理教育的指导思想是着眼素质, 加强基础, 培养智能, 重视德育, 发展个性。

下面, 笔者试就现代社会对人的几个基本的素质要求, 如何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 在教给学生物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 进行训练、促进发展的尝试, 作一点粗浅的阐述:

一、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意志力培养。意志力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能撇开意志力而做任何事情。物理的学习不是每时每刻都是有乐趣的,我们就要鼓励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物理,培养其意志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同时要通过适当难度的问题, 有意地难一难学生。当学生急于依赖老师指导时,有意拖一拖, 设置悬念, 做到“ 道而弗牵, 开而弗达”,培养学生乐于做敢于克服困难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心理品质。

2.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 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提高正确率都有重要作用。

二、独立自强, 踏实进取

独立自强、踏实进取, 这些素质的形成, 可以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着手, 在锻炼坚强的意志性格上下力。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强的意志性格, 既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磨炼, 又可以帮助他们不断克服困难, 取得成功, 取得进步。所以, 物理教学对于培育这些素质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深感养成以下这些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这些习惯是: 集中注意、专心听讲的习惯; 正确阅读课本、运用课本的习惯; 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善于求异和质疑问难的习惯;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思考与书写的习惯; 准确运用物理语言、完整表述思想的习惯等等。学生由此发挥出了其非常亢奋的想象力和主动性,作为教师,就要用心去感受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是贴心的,是可以信任的。认识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他们的个性品质,关心学生的爱好、兴趣和需求, 使教学真正能深入儿童的心坎里去。

三、教育观念要新

教育观是教师教学的灵魂,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必须体现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较强适应能力, 又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智能型人才。故而,教师要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把教学目标落实在“素质” 二字上。

四、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

人们历来把物理教学比喻为“ 思维的体操” , 这个

比喻形象而充分地说明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正是训练他们思维的过程, 使他们从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是教师要有明确的意识, 科学的指导, 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笔者曾在一个班级教了5 年物理课, 从入学第一天的第一堂课开始就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经过一段时间, 由于贯彻始终持之以恒,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训练从观察开始。观察是一种由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 人们要较为全面而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 必须从观察入手。我在第一堂课上, 让学生看课本第一页的准备图, 要求学生讲出图上画了些什么。此时整个班级的孩子出现了各种现象: 忙“ 乱” 的, 东张西望的, 不知所措的, 随心所欲的, 说明他们不懂得如何观察。

第1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生活 物理

一、将生活与物理联系起来

物理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学科。割裂物理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的教学不符合物理的学科特点,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物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用生活的眼光来看待物理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加强物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拉近与物理学科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物理问题

教学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从大量的生活信息中提取物理信息,提出具有探索性的物理问题。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可提出一些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积极收集相关信息来提出物理问题;如在炎热的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雪糕的包装袋上有“粉”,当把包装袋撕开后会冒“气”,放入水杯里,杯子出“汗”;河水结冰、融化等等。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锻炼了学生从大量生活现象中进行分析、整理、提炼与总结的能力,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以更大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从生活出发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时,学生自动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初中生已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物理宝贵的资源,可以有效让学生从心理上降低对物理知识的抽象感与陌生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生活,从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物理教学情境,由所熟悉的生活事物来引入物理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可以将生活现象联系起来,为什么夏天感觉井水凉,而在冬天感觉井水热。为什么我们在测量体温时都要把体温计先甩一甩再测量。这些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这将大大增强教学的亲近性,更易激起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激情。

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让物理走进生活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把其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生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生产生活实践,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学习的阵地向外延伸扩展,要让学生带着课堂上从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在实践中提升认识,在实践中丰富认知结构,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

(一)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这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学生成功地运用所学解决了问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会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用好物理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如学习热学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在海拔较高的山上用普通的锅烧水能否烧开? 一杯热水与一杯冷水在冰箱时,哪一杯将更快结冰?蔬菜和水果怎样才能更好地保鲜?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教学中我们要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要将课堂交给学生,为学生能力的施展提供平台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可以让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事物来提出物理问题,并在学生间展开讨论与交流。这样的设计将激起学生极大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与交流的主动性。

(三)走出课堂,深入实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认识。这对于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兴趣的激发等意义非凡。如学习“噪声”的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区和工厂附近展开社会调查,并针对噪声的污染、危害、应对策略等撰写调查报告。这样的活动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于一体,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增强应用意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实现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有其内在必然性、必要性与重要性。我们要以生活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教学,以物理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生活,切实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使物理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冯海燕. 论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开展[J]. 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 2009,(02)

第14篇

关键词 物理;教学语言;教学效果

初中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自尊心。他们中的大部分对于一个学科的爱好缺少与目标的联系,往往还停留在“尊其师而爱其道”的简单层面上。如果教师能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幽默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引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当中,体会到探索科学的乐趣,逐渐形成探索科学的志趣。

教学中讲究语言艺术,不但会增强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吸收,而且会对难点知识起到易化和分解的作用。语言形象准确,物理研究对象就会更加形象逼真;语言幽默、有趣,能使同学们欢畅乐学;语言生动、简练,会让人生智开窍。所以教学语言尽量做到清晰、准确、简练、生动、形象、亲切、幽默、有趣。

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对于妆中物理来说,教学语言要言之有国、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一、物理教学语言要尽量地形象生动

物理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自然科学,物理学严密的理论、灵活的方法和对学生观察、实验等多方面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学生会产生惧怕感。如果教师再板着脸孔,物理术语漫天飞,只能会让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特别要强调语言的形象、生动。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表象,促进学生的想象。例如,在讲解比热容的概念时,用容器的容量、不同的人的饭量来类比讲解,再结合以前的密度的概念分析,不仅能让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比热容这一物质的特性,而且为以后学习电容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一些科普文章、书籍的对一些物理问题的描述也非常值得物理教师借鉴。比如在讲解完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之后,我就用这样的一段话来描述了一下原子。“现代物理学认为原子构成我们周围的一切。原子很小,50万个原子排成一行还遮不住一根人的头发。一个原子与1毫米的线相比,相当于一张纸的厚度对于纽约帝国大厦的高度。原子很多,一立方厘米的空气中所含的分子数多达4500亿亿个。而分子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稳定的,一起工作的原子。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原子大约有10亿个原子。而且原子不可思议的长寿,据说它的寿命长达1035年,也有人认为原子将永远活下去。由于它的长寿,它们可以到处漫游。你身上的每个原子可能已穿越了几个恒星,曾是上百万种物体的组成部分,然后才成为你。原先它很可能是莎士比亚身上的原子,也可能是释迦牟尼、成吉思汗、贝多芬等等人的原子。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别人转世化身而来。我们死了以后,我们的原子就会天各一方,成为一片叶子或别的人体或其他所有的物体的组成部分。”学生听了之后,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二、物理教学语言要富于情感,以情激趣

初中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普遍反映物理学习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学习。这不能说,与教师的课堂语言没有关系。要使学生主动、愉快的接受知识,自觉地把教师的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有广泛的知识、丰富的生活情趣,扎实的语言表述能力,能把自己对生活真善美的感受,对知识的爱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根据教学的内容,用语言表述给学生,去感染学生,达到以教师之情动学生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运动和静止,及运动相对性”时,考虑到学生刚学物理不久,为了激发兴趣,我先用一些描述物体运动、静止的优美诗句,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等,将学生引入大自然那一动一静的优美意境中,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物体的运动、静止状态及相对的参照物,学生情绪高涨,积极进行分析、讨论。再如在讲授用分子运动论解释液体汽化的过程中,讲到液体分子从外界获得大量的热能,从而使自己的分子动能达到足够大时,可以脱离周围分子对它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的气体分子。马上结合学生实际:我们现在作为学生在学习,就如这些分子一样,不断的从外界吸收各种本领,充实我们自己的能力。当我们有足够的能力时,就能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成为有用的、受人尊敬的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学习和人生产生更深层的联系和思考。且教材中给出了大量的知识应用的实例和物理学家的动人小故事,都是我们在课堂上可以用来激发学生情感和学习兴趣的素材。

三、物理教学语言要反映深刻的教学思维

第15篇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特点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以下简称“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边学边实验教学是一种低容量高密度思维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因材施教,切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课的容量是指一节课内运用新概念、基本规律、技能、科学方法的多少。高密度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

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四动”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边学边实验能够起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和测量性实验,一般都安排在新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之后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加上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则往往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往往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边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安排在教室里进行。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边学边实验是一种效率高负担轻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十多年来,我们开展边学边实验所需的仪器,大多是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因陋就简自制的。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

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可以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它可以安排在新课的开始,作为新课的设疑引学,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可以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用来建立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规律,作为学生辨疑解难的一种手段,起到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还可以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作为复习巩固之用。在教学时间上,可以用一整节课时,也可以用半节课或几分钟。总之,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可能灵活掌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边学边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对试验班毕业前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喜欢物理的占86.4%,不喜欢的仅占2.7%。从初二到初三,学生对物理一直感兴趣的占34.8%,一直不感兴趣的仅占6.8%。 在学生所学的7门主课中,物理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 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7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而边学边实验,既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最后自己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上面所说的最后一种情况。可见,边学边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实施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策略

恰当地选择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教改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

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边学边实验的内容。例如,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会使用某些基本物理实验仪器,那么就应该采取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使用频数,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

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若改为边学边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