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环境工程发展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环境工程;工程发展;发展历史
环境工程主要是研究人类所处的环境的污染防治以及提高人类所处的环境的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和环境物理学、环境卫生学以及生态学密切相关,主要以治理环境污染为核心内容。
1. 研究环境工程的发展史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处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中的,所以不可能出现和过去一模一样的事物,而环境工程也是一种科学技术,环境工程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要研究过去环境工程的发展中比较规律性的东西,从本质上来认识以往的环境工程。只有对环境工程的发展历史研究透彻,我们才能够充分地认识我们的环境工程,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环境工程发展的方向。因此,研究环境工程的发展史对于我们的环境工程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2. 对环境工程的发展史的简单介绍
2.1环境工程的产生
19世纪50年代初,英国发生了史上罕见的疫情,相关人士在发生疫情的时候进行了比较严谨的调查,在相关人士进行了调查之后发现史上罕见的疫情发生的原因是一个水井受到了患者粪便的污染,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我们熟知的细菌相关的学说还没有建立,人们充分地认识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在此事件发生以后,人们就对平时饮用的水资源进行了过滤处理和相关的消毒处理,在对平时饮用的水资源进行了过滤处理和相关的消毒处理之后,相关的疫情明显的减少。在此以后,环境工程的雏形就出现了,这对于环境工程的发展史来说意义非常的重大,可以说是环境工程的开端,奠定了环境工程的发展历史的基础。
2.2环境工程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活动也开始变得活跃,工业的发展对人类居住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同时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使得人类居住的环境的压力不断的增大,“环境工程”这一专业名词已经产生,实际上“环境工程”这一专业名词的产生只是原来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是说“环境工程”这一专业名词的产生就是环境工程的发展史的开端,“环境工程”这一专业名词的产生是环境工程的发展史的一个发展过程,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这一时期以及我们现今所处的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因此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研究环境工程的意义非常的重大。可以说,处理现今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今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3. 环境工程的主要内容的发展历史
3.1环境工程中噪音控制的发展历史
众所周知,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很注重建筑的噪音控制,我们从很多传统的古建筑中就可以看出,很多古老的建筑中,不管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本土的古代建筑,建筑中的墙壁和门窗的设计和材料的使用都考虑到了建筑的隔声问题,这是环境工程在古代传统建筑中的体现。而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之后,人们对环境工程中的噪音控制展开了很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环境工程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常的重大。到20世纪50年代,环境工程中的噪音控制建立了基本的理论,最终形成了环境工程声学。
3.2环境工程中废弃物处理的发展历史
早在距今5000多年以前,世界上就开始出现了环境工程废弃物处理的人类活动现象,古希腊开始对城市垃圾采用了填埋的处置方法就是出现环境工程废弃物处理的人类活动现象的最好的证明,古希腊对城市垃圾采用了填埋的处置方法对于环境工程中废弃物处理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常的重大,乃至于对整个的环境工程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人们重视对城市垃圾的处理就代表着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的初期已经十分的成熟,这对于后期的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也在逐步地走向成熟,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之后,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科学家们致力于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研究,而科学家们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所研究出来的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的成就可很高,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利用工业废渣制造建筑材料的工程技术,利用工业废渣制造建筑材料的工程技术是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研究的一大重要突破,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同时也主张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要符合新时代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废物的充分利用,倡导废物的充分利用并不是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提出来的,而是早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时候就开始产生,新时代下的废物利用只是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硬性要求,笔者相信,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还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废物的利用将会更加的合理和充分。
3.3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处理的发展历史
大气污染问题是新时代人们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同时它的处理难度也是比较大的环境问题。在人类没有进入工业文明之前,存在着一定的大气污染,但是这个时期的大气污染还不是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当人们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大气污染对于环境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我们对于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环境工程的大气污染处理上,人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19世纪80年代,美国发明了专门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离心除尘器,专门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离心除尘器对于环境工程的整个发展过程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人类进入20世纪之后,专门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离心除尘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是专门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离心除尘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它的除尘、空气调节以及工业气体的净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环境工程的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对于整个的环境工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4环境工程中水资源污染处理的发展历史
众所周知,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就用陶土管修建了地下排水道,古代罗马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开始修建地下排水道。这可以说是环境工程中的水资源污染处理的开端。在我国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环境工程中的水资源污染处理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开始采用明矾净水的方法去处理水资源净化的问题,这对于环境工程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突破,采用明矾净水的方法去处理水资源净化的问题推动了环境工程水资源处理的发展。在之后的发展中,纷纷出现人们熟知的污水处理厂以及给水排水工程。笔者相信,通过人们的不断努力,我们的环境工程的水资源污染处理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4. 结语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十分的密切,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环境工程的发展问题,要想在环境工程方面取得更高的成就,我们就必须充分地认识环境工程的发展史,因为环境工程的发展史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多重要的信息,同时我们应该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去改进环境工程的处理技术,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展环境工程。笔者相信,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我们的环境工程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工程;发展趋势
1环境工程的发展现状
环境工程最早出现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6],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全球环保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由于我国工业起步较晚,导致我国环境工程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技术、从业人员数量、产业规模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7],三废的治理工程为环境工程的主要发展要素,我国废水方向技术逐步完善,规模也大于其他方向,废气的处理和污泥的处置是这些年的热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的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环保行业被赋予“绿色产业”的称号,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环境工程正处于蓬勃发展黄金时期。
2环境工程发展趋势
2.1工艺和行业智能化水平提高
大数据推动环境工程向着智能化发展,在水处理和废气处理等以后的发展工程中,智能化将贯穿其中,在废水处理方面,集成工艺监控,设备管理、报表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的智能化系统被不断开发和优化,在传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大量的生产数据对生产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管理者提供据测支持的系统平台[8-10]。在废水和废气运维的过程中,建立科学化、可视化、标准化管理平台,加强公司对设施的管控力度,提升了公司的科学决策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有助于行业实现节能、环保、降耗的目标。
2.2多元化拓展
大数据在环境工程的应用中,更多学科和技术融入其中,环境工程得到不断升华,其内涵被赋予新的时代需求,产业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长久不衰,环境工程在新时代的引领下将走的更远。环境治理主要靠政府管控,现如今,大数据能够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开辟和衍生新的领域,如在线监测、溯源技术、数学模型、生态预警等渐露铮角。先进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环保大数据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完成[11-12]。
2.3多维化管理、统筹环境要素协调高效发展
环保在大数据的协助下,将政府、企业、公众紧密结合在一起,之前,由于行业割据及壁垒的存在,信息化往往无法发挥其引领作用,大数据的发展为环境工程的管理带来了更多可能,在多维化的管理和监督模式下,政府部门之间分工和配合更明确,为企业和公众打造监管、监控、服务、信息公开平台;公众从政府平台了解到周边环境质量和企业排污情况,及时获得环境预警信息,通过政府平台或微信等app举报环境污染事件[13];企业建立二级平台,实时掌握企业内部环境动态,上传数据至政府管理平台,互动互助,促使企业安全稳步发展。大数据促使环境工程更加便利化和高效化,统筹环境要素协调高效发展,全社会参与的环境工程管理将更加科学,推动我国环保产业迈向新的台阶。
2.4国家政策提速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环保投资力度逐年加大,促使环境工程稳步增长,多年的环境攻坚战下,我国生态环境并未明显改善,从十三五规划来看,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尤为可见,较十二五规划而言,扶持力度大大增加,大气十条、水十条、海绵城市等政策出台助力环境工程的同时,国家实行大数据战略,对互联网大力发展,在环境工程和大数据的共同发展中,利用两者之间的共性,以大数据技术为辅,相互协调,环境工程将得到更加完善地发展。
关键词:城市建设;环境工程;发展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途径是城市环境保护生态工程,其重点环节在于生态技术系统的开发和组装。伴随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以及影响范畴持续扩大,使环境工程领域正在进一步发展。在新的世纪,作为环保科技发展核心和源泉的环境工程学科,对“绿色科技、绿色产业”形成和发展,促进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绿色文明过渡,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兴国战略实施,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
1城市环境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1环境绿化环境工程
自然发展则必须优先保持自然生态,使开发建设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城市环境绿化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城市具体情况制订出科学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稳定的人工自然生态群落,更好地发挥城市环境绿化的生态效益,最大程度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环境的品质。
1.2照明节能环境工程
伴随城市建设生活品质不断推进,城市照明工程建设和管理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照明是城市品位展示,也是城市魅力表现。每座城市都有其不同历史文化、发展定位、社会功能和结构特点等,可见,城市照明工程不是静态平面设计,而是立体的、持续性、扩展性、孕育文化认同感的一种深层次活动。所以,作为展现城市品位与文明的照明工程,必然要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
1.3空调节能环境工程
伴随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环境品质要求的提升,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很多城市建筑环境空调工程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目前,不同类型的建筑空调安装率达30% -70%。在城市用电高峰期,空调工程消耗了用电总量的1/ 3以上。如沿海地区已大量采用风冷式分体空调。一方面,风冷式空调比水冷式空调多耗电15% -20%,而且风冷式会造成室外环境的热污染和噪音污染;另一方面,小型风冷式分体机由于冷媒量偏差及其设备粘尘清理不及时,制冷效率可下降10% -20%,造成能耗相应增加。
1.4噪音处理环境工程
伴随城市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飞速发展,城市噪声来源增多,噪声分贝增大。一般来讲,噪声在50dB以下,环境比较安静,而各种车辆产生的噪声一般都在80dB以上,有的达到180dB以上,造成人们心理紧张以致耳聋。如沈阳园林科研所报导,不同树种对减噪能力不同,以每米绿带噪音消减值分贝比较,白榆0.74、桑0.70、紫丁香0.64、复叶槭0.65、山桃0.44、旱柳0.42、银杏0.24、臭椿0.31。可见,植物的叶与枝条轻而柔软可以吸收声波,宽阔高大且浓密的树丛可以减弱噪音5dB~10dB。乔灌草结构带30m宽可降低噪音3dB~5dB,绿带越宽减噪效果越明显。
1.5生活垃圾处理环境工程
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应妥善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市场化管理,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要求将垃圾处理费用、能耗,以及对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如在海滨建一个千吨垃圾转运码头,在码头货场围地建造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地底部垫不可降解的聚氯乙烯塑料膜防止垃圾重金属流入大海,利用土石方与垃圾混合填埋,填埋完成后填埋场可以改造成万吨级码头。这样循环用地,收益很高,而且是垃圾处理较为妥善的办法。
2城市环境工程给予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也不影响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和其他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理念,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的会议上获得全球共识。在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之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强调应提升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有关体制。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在我国大中城市中,人口稠密,具有高度集中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城市建设和管理任务繁重,社会和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矛盾,相比西方国家更加突出,在城市规划和实施中,特别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以下几方面对进一步改善我国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提出新要求。一是如何确立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方法体系,二是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确保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从总体上如何体现“科教兴市”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资源和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制约,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通过哪种途径可以获得有效体现。当然,对上述问题回应将使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工作更好地适应和反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而有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可协调发展。
总之,它不同于传统技术和高科技就在于,其重点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率,而不是单一产品、部门、品种单一废弃物或一个问题的解决;强调有效发展当地资源和环境,以及利用外部条件,而不是依赖于外部高强度投入;强调技术(技能)与谋术相结合,纵向和横向互相交叉,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城市环境工程的未来发展必须与可持续发展密切关联,其投资、人才和科研领域拓展等问题才能伴随其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建档案作用 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建设档案是城乡建设的真实记录,是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主要依据。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建档案的信息价值和资源功能越来越重要,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显著,从而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综合的服务作用。
一、城市档案在城市建设中的基本职能作用
城建档案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保存价值。城建档案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六方面:一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定位的重要参考,二是工程维修、改造、扩建的重要依据,三是对查明工程质量原因,追究工程质量责任,惩治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灾后、战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依据,五是法院依法断案、解决纠纷以及保险理陪等的法律依据,六是修志编史的重要原始依据。
按照实施规划,未来我国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速度将更加飞速的发展。未来城市建设施工凡在城市规划区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单位在向城建档案机构报送纸质档案的同时,应一并报送符合要求的电子档案,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内容应涉及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部门,内容包括建筑物、城市道路桥梁、城市公用设施、城市地下管线、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地质勘探、地形图以及有关城市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等城市基础资料。
二、城市档案管理数字化是不可逆的发展潮流
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对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城建档案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直接形成的真实记录,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涉及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部门。
1、为市民解决民事纠纷进行维权
当前不少地方已经建成或形成相应规模的城市档案管理新系统,城市档案库日益丰富。为人们在生活维权提供新的便利和依据。如浙江当地一些新交付的小区,业主觉得小区的规划和绿化等方面存在被开发商随意变更的问题,或者感觉房屋设计、建造等方面有缺陷,那如何去获取小区的原始建设资料以利维权!老房子要拆迁或者新房子装修,一些房主想了解房屋确切的建筑结构等事宜,对于这些事关市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在当地档案馆内留存的海量的城市建筑“家谱”的这些市区城建档案馆,为这些市民提供了想要的答案。城建档案近些年来的城市拆迁、建筑立面改造、工程维修、区域规划、解决民事纠纷等等,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
2、为地质勘察节省费用
由于一些老建筑不断被新城区覆盖,个别古老建筑群的由于档案情况复杂,城市档案为此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地质勘察报告大大省去了建设单位重新勘察的时间和经费;为拆除等后续工作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为轨道设计提供参考
城建档案为目前正在进行的轨道交通工程的开展,也提供了很大帮助。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城市在轨道交通的设计之初均通过城建档案馆对沿线的轨道交通沿线建筑、河流的档案,提供数据支持和可行性方案论证、线路和站位确定、沿线建筑物安全鉴定等,为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充分的技术参考作用。
4、支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城市档案在为帮助各地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全套的采集相关联的信息,为每一所学校、每一栋房屋都能建立全面、准确、细致的校舍基本信息档案,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为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能够进行彻底的改建和实现改观。
近几年我国基于城市档案的社会用档意识正在逐步加强,城建档案对社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城建档案利用率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不断升高。城建档案与人类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
三、城市档案服务与创新是城建档案工作不懈的追求
城市档案馆从面向服务的多元化以及满足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出发,就必须要对城建档案工作服务机制进行再创新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要不断更新服务意识、内容以及方式,城建档案事业才能取得突破性发展,才能快步紧跟城市嬗变的节奏。
1、城建档案创新模式:引入“终身负责制”
国内各地城市档案馆为了使城建档案工作与建设程序有机结合,杜绝工程档案整理只变成“回忆录”的现象,城建档案馆富有创意地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终身负责制引入到城建档案工作之中,开创了国内先河,将以往工程竣工后才进行档案的接收工作不断前移,建设单位工程项目从设计初期就必须签订《档案报送责任书》以及《档案终身责任人登记表》,否则政府不予建设单位的各项办理报建和施工手续。通过不断对城建档案馆的管理程序进行创新,彻底杜绝了城建档案工作造成的“马后炮”现象,确保了工程建设项目各项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城建档案创新模式:引入“企业个性化服务理念”
国内一些地区城建档案馆引入的针对建设企业的个性化服务理念,即:对建设单位的每项工程落实到人,由城市档案馆成立专家服务组,并对建设工程企业进行指导前围绕该工程的建筑风格、规模、材料及使用功能进行按国家规范制定该项工程的档案编制和档案验收质量标准,然后进行工程项目的全程跟踪、具体指导、经常督查,使服务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主动到位。通过“这些全程的服务”后,这些企业报送城建档案的业务指导率、报送率和档案合格率均达到100%,城市档案馆也做到了“应收尽收”。档案年进馆量不断创新高。
3、城建档案创新模式:提供优服务创造新效益
现代城建档案工作不仅仅是收集保管档案资料,更重要的职能是通过管理将这些资料用好用活,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城建档案工作的全面创新和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均由于“老城改造”,加大对城市地下管线的工程量,出现了很多盲目开挖、野蛮施工破坏地下管线的事故,通过城市档案信息支持系统的完善,海量数据支持下,这些地下管线的事故基本杜绝。各地建起的“地下管线地理信息系统”为规划设计、地铁工程、隧道工程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和以及城市治安和反恐工作提供了准确的地下管线及相关的地上建筑资料和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城建信息化档案馆系统构建以来,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社会和谐发展创造可测算经济效益人民币每年都在几亿元以上,经济效益空间巨大。
参考文献:
[1]虞亚靖.竣工验收备案对档案管理的积极作用[J].城建档案,2009,(8):45.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归根到底要靠发展经济。尤其是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如何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渐趋匮乏的矛盾,使区域经济保持协调、快速地发展,是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战略问题。
本人通过对资源型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到,只有确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经济与生态的兼容观、生产与经营的节约观、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观,由外延式、粗放式的发展转变为以内涵扩张为主的科学发展路子,才能突破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经济协调持续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资基础。
一、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区别
循环经济(Cyclical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MaterialsCycle)经济的简称。它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的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
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主导产业衰落,综合竞争能力急剧下降。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单一,以资源性产业为主导,并形成了一条关联度高、依赖性强的产业链。资源型老工业城市普遍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低,能源消耗偏高,技术创新力量不强的问题,大部分工业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部分资源型企业管理粗放,劳动生产率非常低。
2、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矛盾突出。生产功能和人居功能的矛盾日趋突出,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急剧缩小,环保与发展的矛盾突出,资源性加工业比重大,人均环境空间减少。由于工矿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特别是煤炭开采、铁矿及有色金属的开采与加工等,对城市自然景观的破坏、对大气、水体、生物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都十分严重。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江河之中,污染严重;煤、煤矸石、尾矿、自然粉尘、扬尘和一些易挥发的气体,形成了大量有害物质,直接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财产的安全。
3、融资环境恶劣,缺乏资金支持。资源型城市已经完全失去了金融支撑。资源型城市的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国家投资、财政补贴和基本经营活动收入三个部分。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中的资源型企业效益低下、亏损严重,自我发展能力较差。另外,由于多年的过量采伐,资源结构破坏严重,使得国家、民间和外商的资金不太愿意投向这些行业,造成资源型城市投资、融资受阻。
三、循环经济在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实践和探讨
1、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观,通过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构建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目标。在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非常低。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消耗的增速远远超过GDP的增速,而且资源利用效率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巨量的原材料需求已经难以支撑未来的经济增长,尤其是那些依矿建市、依矿立市的资源型城市,经过多年的挖掘开采,矿产资源日益减少甚至趋于枯竭,使整个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面对严峻的现实,应该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在发掘和提升工矿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培植食品、饮料、医药以及植物为原料的新型产业,通过对农副产品以及其他再生资源的深加工或再利用,解决矿产资源匮乏对经济增长的严重制约问题,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依靠本地区的资源优势,积极加大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力度,扩大规模,加快发展,特别是重点帮助有能力的企业争取国家级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在不同产业、不同生产主体之间构建一个新资源共生互补的循环发展体系,通过推进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使老工业城市摆脱资源束缚、实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走以内涵扩张为主的发展道路。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衡量标准,发展经济不仅要节约资源,还要保护环境。但是,从有关资料来看,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多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多10倍,每年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作为一个以矿产开采加工为主的老工业城市,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只有牢固树立经济与生态相互兼顾、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的新理念,把经济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才能保证社会的持久生存和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鼓励和引导现有企业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或产业链,通过技术创新将生物资源或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培植一批高科技、高效益、少污染的环保型企业和产业,坚持走以内涵扩张为主的科学发展之路。
3、树立生产经营的集约观。应通过生产要素的聚集使用,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体系。按照循环经济理论的说法,在城市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充分考虑产业之间的衔接和环境容量的大小,尽可能地使土地及水、电气等生产要素能够集中有效使用,以较低的经济投入和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由于受历史原因和旧城布局的影响,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方面城市区域内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很多民营优势企业和优势项目难以找到低成本扩张的空间;另一方面,一批停产、半停产的传统老企业大量的厂房设施长期闲置,成为制约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
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创办都市工业园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坚持把项目建设与企业改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市内企业的土地置换,盘活存量土地;结合旧城改造,通过市场化运作,盘活城市闲置土地。通过整合城市土地存量构建都市工业园,集约使用土地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企业扩张的重复投入,节省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平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工程;科技发展;模式构建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优质的生活。但是,同时人们也认识到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是以生态环境的牺牲为基础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开始影响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和空间的重建。人类文明史从实质上来看其实就是一个人类利用自然力和自然资源进行创造的历史,而当前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让这种实质状况得到了延伸和推进。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与自然相处的方式方法,也让人们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在当前的生态文明背景下,如何让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达到一种平衡的模式,如何让两者和谐有序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们需要考虑,也必将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生态文明背景下环境工程与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则
1.1战略性原则
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是一对相互矛盾又彼此依存的两个元素,只有两者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才能让两者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是,对两者的发展不应当仅仅将视线局限于两者之中,而是要放眼于更宏观的方面,对两者的发展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和设计,准确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已经两者在经济环境中所处的态势,密切关注当前阶段尚未显现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1.2系统性原则
生态环境所产生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也并非其外在所显现出来的简单性和单一性,其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是多面的。因此,在进行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构建的是胡要注重其系统性的构建,从生命周期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的解决。
1.3自主性原则
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的构建应当注重其自主性的发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的方式,构建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全新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让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推动环境工程的发展,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让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环境中获得一种全新的发展和创造。
2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在对环境保护进行探索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科技创新带动环境工程的建设,环境工程建设激发科技领域的创新,从而实现两者的和谐有序发展。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涉及的范围较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绿色经济
从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牺牲了生态环境的建设,而生态环境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阶段,我国在倡导经济发展时,不再一味强调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是倡导绿色经济的构建。绿色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让经济与环境保持协调发展和进步,为人类的健康环境构建创造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在此领域是发展的重点,也是学术理论讨论的难点,环保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2全球气候变化
当前阶段,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性,这也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等方面。我国同样遭受到了来自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的伤害。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是此领域发展的重点,运用科技创新的方式减少企业、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寻找最佳的适应气候发展变化的科技发展方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策略,也能够为环境工程的建设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3环境风险控制和管理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构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相处的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这就需要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做好相应的环境风险预测,做好环境风险控制和管理,一旦发生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财产损失和环境灾害的时候,能够采取强有力的方法予以应对。因此,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在此方面的发展应当注重对我国环境特点的研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和预判,积极探索解决此情况的有力对策,提高环境工程构建的可靠性。
3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工程,其关系到我们自身生活的长治久安,更加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和未来发展。因此,创建良好的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让科学技术促进环境工程建设,让环境工程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让我过得环保道路越走越好,让我国的生态发展获得一个安全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宪洲,何永涛,沈振西,王景升,余成群,张扬建,石培礼,付刚,朱军涛.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03:306-312.
[2]诸大建,朱远.生态文明背景下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化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2:207-218.
关键词:节能环保 BOT BTO EMC 轻资产 资产证券化
目前全球的能源及环境问题都趋于紧张,我国已把建立节约型社会及减少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的层面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税务总局发革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在十二五计划中也把节能减排纳入重中之纳入重中之重的工作。由此可见未来节能减排市场将蕴涵巨大的市场需求。而城市环境能源投资管理公司(以下简称“环司”)作为政府在环保节能领域融资和资金运作平台,也将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城市环境能源投资管理公司经营项目
根据环司的市场定位,环司的经营项目大致可以分为:
(一)投资节约(电、煤、燃油)能源类:
1、空调源热泵改造及余热回收(暖通工程类)
2、公共电梯变频智能化节能改造
3、公共(LED)照明及城城市亮化节能改造与建设
4、智能化城市公共照明节能系统推广(电流载波控制系统)
5、建筑节能材料的开发与投资(保温材料、热学材料)
6、大型工矿企业电机、锅炉、水泵、空压机与空调余热回收减少锅炉使用(机电节能系统)
(二)开发新能源类
1、太阳能发电
2、地热发电
3、风力发电
4、垃圾发电
5、风光互补转化发电
(三)环境保护投资类
1、工业、生活污水回收利用
2、工业废气的防治
3、灰霾的防治
二、公司盈利模式设计
考虑到环司所经营环境能源项目大部分具有投资大、收益低、回收期长、但现金流相对稳定的特点,为了实行公司的良性循环,理顺让投资项目在长、中、短进行有效组合,环司除了做大做强节能环保主营业务以外,还可适时以战略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的形式参与股权投资业务,实现节能环保业务与股权投资业务的良性互动。一方面,由于节能环保投资业务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量池,可为股权投资业务的发展和壮大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为公司的稳定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股权投资业务在积极发展中快速积累资本,其投资收益又可反哺节能环保业务。节能环保业务和股权投资业务相辅相成,这样,环司的盈利将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一)节能环保项目收益,具有以下特点
资本沉淀性强、收益率较低、回收期长;但市场风险小、现金流入非常稳定、发展前景较好。
(二)股权投资项目投资收益
与节能环保项目形成互补,若项目选择得当,则股权投资项目投资回报率将高于节能环保项目收益。除了财务投资方式以外,环司还可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入股能源管理公司、节能设备融资租赁公司等,适时将被投资公司推向资本市场,扩充环司的融资渠道,并且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通过节能环保项目以及股权投资两大类业务优势互补,协同增效,共同做大做强环司,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公司资产收益水平。
三、投融资模式创新
城市节能环保项目大多投资额巨大,项目回收期长,因此环司将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除了常规的银行贷款、发行公司债券、借助应付帐款、商业汇票等商业信用方式外,可以根据项目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投融资方式:
(一)灵活运用BOT、BTO、EMC等模式
通过多种渠道,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BTO(建设-转让-经营)、BOO (建设-经营-享有)、TOT(转让-经营-转让)、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等模式,充分运用市场资金进行项目的建设。尤其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EMC模式,将为环司提供一种无风险的项目建设方式。但此类模式一般对能源管理公司的资金要求很高,因此可协助能源管理公司采用保理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二)充分运用产业投资基金、信托基金来充实公司的资金来源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将众多投资者的小额资金汇集起来,集中社会闲散资金,使众多的中小投资者参与到节能减排项目中,并分享收益。例如国际水务巨头威立雅曾通过中国平安信托融资1.56亿元。
(三)适时开展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ABS)可有效降低融资门槛,为企业建立股权、债务融资之外的第三条融资渠道,并且可以盘活企业资产,降低资本成本,有效提高企业整体经营效率,分散经营风险。例如可以在房屋节能改造中以改造后可以产生的现金流为依据,构成资产池的基础资产是房屋改造后所能节约的能源费用,将这部分收入卖给SPV,从而快速回笼资金。
(四)借鉴 “轻资产”运营模式
“轻资产”源于威立雅在中国投资水务项目中的商业模式。威立雅为了充分发挥其在运营方面的技术优势,将项目投资和项目运营两职能一分为二,通过与合作伙伴合资成立项目公司和运营公司,并巧妙安排合作伙伴在项目公司中占大股,分担大部分投资成本,而自身在运营公司中占大股,又通过灵活的外部资金杠杆,最大限度地获取“技术溢价”。此种融资工具降低了巨额的投资成本,增加了投资收益。
(五)融资租赁
在环保节能项目中,设备往往占到了投资额的绝对比重,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可以考虑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承租时间和租金依节能效益而定。租赁期满后,灵活选择留购、续租或退回出租方。
(六)成立项目公司,打造投融资子平台
对于大型项目,可考虑成立项目公司,利用项目公司作为融资主体。通过成立项目公司,还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风险隔离。
此外,在开展城市节能改造项目中,可尝试积极争取城市资源,确保项目资金。这些资源如城市公共物业、城市空间资源等等,同时还应针对各项目,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在旧居民楼节能改造上,可采取如对部分旧居民楼拆除重建,新建住宅除用于回迁外,扩建增加的面积向社会销售,所得收益补贴未拆除建筑的节能改造或者在结构安全许可条件下,对旧的居民楼的顶层实施加层节能改造,增加面积向社会销售,所得收益用于补贴节能改造等等。
总之,环司要健康发展,需要培育收益性城市环保节能项目、增加城司的现金流量、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益,创造性地、多种方式融资,尽量减少环司的负债比率,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根据州委关于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集中行动的工作要求和临夏市文明城市创建暨环境建设管理提升动员大会工作安排,市城管执法局自3月1起召开动员大会,按照《市城管执法局环境建设管理工作方案》要求,迅速开展临夏市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工作。
在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工作中我局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局班子成员分组带领干部职工,加班加点对瓦窑头广场、兰郎路、环城东路、老花市、红园路、新华街、军民街、刘临路、城东二路、迎宾大道、中心广场、解放路、前河沿路等路段存在的超门店经营、占道经营、流动经营、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栓绑钉挂、乱倒垃圾、乱堆乱放、破损门头广告牌、“牛皮癣”小广告等乱象进行了集中整治。整治过程中,我局执法人员规范着装,佩戴执法仪,文明用语,与沿街商户耐心沟通,引导帮助商户把超门店经营的商品、物件整齐摆放到店内,将晾晒在人行道隔离栏、路边的拖把、衣物等及时收回,要求沿街商铺、企事业单位严格落实“门前五包七禁”责任制;并组织环卫工人将人行道、道牙边、绿化带、路面死角等处堆积的垃圾、杂物进行全面清理清运;安排洗扫车、洒水车对主次街道路面、人行道进行了全面冲洗。
截止今日,我局共计整治超门店经营345起、占道经营61起、流动经营101起、乱堆乱放62起,清理横幅32条、小广告88处、门头广告8起、乱贴乱画200余处,拆除户外违规设置广告牌17块、小灯箱12处。
通过近期的集中整治,市区内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有了很大的改观。下一步,我局将持续加大城乡环境卫生的集中整治力度,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公园化城市奠定基础。
关键词:环境工程;风险评价;发展趋势
Abstract: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n construction projects or regional development behavior induced disasters, as well as natural disasters, the potential loss of human health, economic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facilities, ecosystem identification,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to avoid sudd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 and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n this paper, Risk Assessment of trend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blems discussed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for reference only.Key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risk assessment; trends.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1环境风险评价的历史及趋势
环境工程风险评价发展历史主要兴起于70年代的一些工业发达围家,大体上经历了3个时期:70年代至80年代初为萌芽阶段,主要通过采取毒性鉴定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80年代,美国EPA制定和颁布了有关环境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技术性文件、准则和指南,形成了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从1989年起.环境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基本形成,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初期的环境风险评价主要限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90年代后.生态风险评价慢慢被人们所重视.这两方面内容构成了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总体而言,目前环境风险评价具有如下的特点和趋势:
(1)研究热点已由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转移到生态风险评价:
(2)从污染物数量来看,已由单一污染物作用进一步考虑到多种污染物的复合作用:
(3)从环境风险类型来看,不仅考虑化学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化学物.而且还要考虑到非化学因子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4)从评价范围方面来看,由局部环境风险发展到区域性环境风险。乃至全球环境风险;
(5)生态风险不仅仅只考虑生物个体和群体。而且考虑到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
(6)技术方法上南定性向半定量、定量方向发展。
2 环境风险评价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各类危险化学品燃烧、爆炸、泄漏等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对具有潜在风险的建设项目开展环境风险评价是保障人类健康安全的生活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从历史性事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项目建设以前,进行突发性事故可能发生的原因及其概率分析、事故发生后果危害的预测,以及采取何种对策以便减少危害影响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环境风险评价是对事故出现的概率及其后果进行预测及评价,它不同于常规的环境影响评价,它主要分析环境评价中不确定性的问题,即探讨环境潜在危险及防范措施。因此,将环境风险评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其意义在于通过风险识别找出事故隐患,通过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确定出事故产生的后果及发生的概率,为环境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以便在事故发生时,采取必要的防范与应急措施,使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3环境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1环境环境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
(1)环境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环境风险评价最主要的特征,不仅是一种科学的限制,而且是对各种自然过程多变和混杂形态的承认。造成不确定性原因包括客观和主观原因两大类。
客观原因包括: ①由于自然现象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随机性,环境风险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和不确知性,人类对风险过程中的某些现象和机制无法做出精确的解释。②许多环境风险危害后果具有潜伏性,许多污染因子其致害性要在环境中潜伏相当长时间后才逐渐爆发出来,如许多化学品致癌的潜伏期达20~30年,这对风险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造成评价的不确定性。③环境风险研究的发展较晚,致使有关信息和数据资料的积累有限,导致评价中缺乏基础数据资料的支持,造成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
主观原因包括: ①环境风险评价过程中,由于评价工作者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限制,造成评价的不确定性,如对评价对象性能(包括设备性能与维护保养程度、工艺技术、系统可靠性等)了解不完全;工作者在采集和统计数据时,由于其实验技巧、专业技能、精神状态等外在因素造成数据的不确定性。②在选用模型评价时,或模型选择不合适,或简化模型带来局限性,或模型参数不准确造成评价的不确定性。③参数的不确定性是指在定义模型参数时,什么数值或数值的范围是合适的。这种不确定性是由于对模型的特殊情况了解不完全引起的。
另外,评价模型本身时间和空间的平均化,使得所用的参数不符合直接的观测资料或测量数据。④各种外推过程,如物种间外推、不同等级生物组织间外推、实验室向野外外推、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等,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如用动物的毒理实验外推毒物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尽管附加一定的安全因子,但有毒物质在人体内的反应机制和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影响程度都是未知的。⑤由于公众思想道德观念、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地区社会经济能力等的影响,缺乏能为公众所接受的风险标准,加上评价标准的可变性和非客观性,风险评价标准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2)模型优化问题
模型在风险评价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风险评价是研究人为活动引起环境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是根据有限的已知资料预测未知后果的过程,这就需要应用大量的数学模型才能完成。模型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风险评价涉及的模型很多,主要有污染物环境转归模型、污染物时空分布模型、暴露模型、生物体分布模型、外推模型、风险计算模型等。风险评价就是由这些模型的组合,借助于计算机整合为一体的。随着风险评价越来越复杂,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和完善各种数学模式始终是风险评价研究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工程环境监理;发展;问题;建议
我国环境监理工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来说我国对于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实施的是“三同时”以及环境影响评价两项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建设项目动工之前进行环保审批以及项目竣工之后进行环境保护验收。但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于环境管理却存在不足,使得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并不理想。
1.我国工程环境监理的内容、目标及发展状况
1.1工程环境监理的内容、目标
所谓工程环境监理,指的是业主委托监理单位依照现行法律和合同内容,在施工过程中按照相应的建立方式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建设项目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避免生态破坏。具体来说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针对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与业主共同参与,确保环境管理工作的落实;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提高环保意识;对施工单位进行监督,确保其能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将影响环境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保障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记录完整的监理资料,保证竣工中环保工作的验收。
工程环境监理的目标为保证工程项目中的环保设计与监理文件中提及的环保工作有效实施,并且还必须确保环境影响报告中涉及到的环保的要求得到确认。
1.2我国工程环境监理的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尚处于试点阶段。早在2002年,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同交通部、铁道部以及水利部等部门颁布了一项通知,即《关于在重点项目中开展工程环境建立试点的通知》,通知中要求在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工程中进行工程环境监理。随着我国工程环境监理理念的发展,尤其是2010年之后国内众多工程项目(交通、铁路、水利等)纷纷开始进行工程环境监理。通过对这些工程项目的环境监理工作,我国逐渐总结出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内容和方式,并逐步模式化和制度化,从而为我国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当前我国工程环境监理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完善的工作机制
我国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引起对于其工作的内容、方法、程序以及监理过程的组织模式都有所欠缺,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缺乏完善的工作机制。这样一来因为缺乏相应的规范指导,导致各地进行工程环境监理的监理单位形式多样,建立效果难评价。
2.2缺乏必要的工作依据
众所周知,工程环境监理单位需要依照环境影响报告书以及相应的审批文件和初步设计文件进行工作,然后再同建设施工单位签订形影的工程环境监理合同文本,随后根据合同内容展开相应工作。但是实际上,很多环境影响报告书虽然提及了在施工期间如果采取各项措施保护环境,但是这些环保措施基本上都与实际不相吻合,缺乏可操作性。除此以外,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工程环境建立合同内容简单、单一,甚至缺乏对监理内容、职责以及建立权限等具体的操作要求,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监理单位在施工期间对施工单位缺乏约束力,基本上无法依照合同条款对施工单位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置。
2.3环保主管部门对环境监理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以常理来说,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必须得到相关环保部门的支持与考核。但是实际上当地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因而导致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地方环保主管部门行政管理力度的缺失,使得工程环境监理工作成为形式性工作。
2.4缺乏专业人才和实践经验
工程环境监理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其综合性很强,设计内容众多,这样就需要一支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但是以现阶段我国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水平来说,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大多由与之相关的单位或者部门调配而来。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环保知识与能力,但是现场巡视和监测的工作经验却不足,难以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5环境监理的实际效果主要取决于建设方的环保意识
在监理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对于环境保护工作不重视,往往为了追求进度、效益而忽视了环保工作。这样即便监理单位与各方签订了合同,但是却无法落实,也难以对其约束。
3.关于我国工程环境监理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3.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
为了在工程环境监理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这是环境监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此,当地的环保主管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工程环境监理管理处,并依照各类工程的特征,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监理收费标准、管理标准、实施细则以及考核标准等。监理单位如果发现施工单位没有将环保工作落实到位,就可以上报当地的工程环境监理管理处,由该部门下发整改通知,如不执行则予以停工的处罚。通过这样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的健全,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将顺利开展。
3.2完善监理规范标准,进一步明确与拓展环境监理内容
当完善和明确了监理规范标准之后,就可以使得工程环境监理工作有章可循。所以相关环保部门需要及时进行工程环境监理操作规范、标准的研究与制定。除此以外,还需要建立和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工作流程以及考核评价指标,从而进一步明确和拓宽工程环境监理的内容。
3.3致力于组建更加专业、高效的监理团队
对于从事工程环境监理工作人员来说,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专业知识包括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等方方面面。此外,工作人员还应该熟悉、掌握工程建筑方面的知识,更要了解相应的环保法律法规。但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因此就必须加强培训,提高工程环境监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3.4开展行业内交流和国际合作
我国各省市内的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发展程度不同,同样累积了宝贵的经验。而国外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开展较早,他们的工程环境监理实践经验成熟、丰富。我国工程环境监理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开展行业内交流和国际合作,深入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工程环境监理管理机制和实际工作经验。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的保护了我国的环境。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建设工程项目越来越多,而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益苛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就暴露了众多的问题,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所以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更加辉煌迈进,就需要加强我国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完善相关制度,设定科学有效的衡量标准,并组建高效的建立团队,及时与国外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田丰,宋磊,席天功,陈众,毕军.中国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10).
[2]王河.我国公路工程质量监理现状与前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01).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国内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8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经济的转型以及社会发展的急剧变革,就得要求高等教育做出一个快速的反应。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各个高校也来说掀起来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充分的依据其自身的特色以及优势,对专业进行一个新的定位,并且可以在教育评估以及人才培养的方面争取一个新的优势,从而也就可以更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发展。
1、高等教育国内外发展趋势
有学者认为,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有六大基本趋势。我们认为在国际高等教育的这些发展趋势中对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影响最大的趋势有三个:其一,高等教育与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之中的作用也更加的重要,已经逐渐的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大舞台的中心,特别是知识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中心。其二,就是高等教育迅速的向国际化的方向来进行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很好地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与平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国际化,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国家化,因此,参与国家化竞争的关键就是人才培养的战略。其三,就是高等教育将会和更加的重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结合,更加的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也是互相的温和,但其自身也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办学手段信息化。因其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与普及率,高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办公以及管理等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彻底地进行了改观,甚至是跨出了地域与国界的限制。第二,办学目标市场化。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也就越来越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高校的价值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的认可和肯定。高校正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并且最终完全的融入到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之中。第三,办学方向大众化。根据中国的规划,2010年高校毛入学率将达到23%,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逐渐的走向“大众教育”。
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特点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水、暖、电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内涵,已经不再是通常的生活供水、照明以及采暖。在建筑设备以及系统之中水系统以及水质的处理,室内的空气品质的控制与环境的可调节性能,网络通讯以及楼宇的自动化控制、保安以及消防等等,来充分的满足以及充分的实现人们所需要各种功能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建筑,对于建筑环境以及箭镞设备提出了更为广泛、更高的需求并且还得依赖它去实现、去充分的强化逐渐扩大的建筑功能,同时也正在不断的丰富我们的工作内容以及扩大学科研究的领域,其相互关联以及有机整合日益密切,逐渐的表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学科统一趋势,社会的人才需求也表明需要越来越多的具备水暖电综合能力的人才。
3、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发展趋势
3.1、国外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最重要的趋势之一是与建筑学专业结合越来越紧密,设备工程师与建筑师密切合作的空间越来越大。然而国外的土木建筑类专业的设计目标也是逐渐的开始重视建筑的节能与环境保护或者是可持续的发展性能,而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设计模式日益的趋向于进行集成化建筑设计,设备工程师的工作也日益的凸显出来,其工作重心在建筑设计流程之中逐渐的趋向于前端而不是末端,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甚至是战略规划的时候,越来越需要听取设备工程师或者是环境工程师的意见与相应的建议,保障设计的建筑物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性能。
在高等教育之中,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设置也有同样的发展趋势。比如日本的东北大学,该专业在招生的时候,是充分的按照建筑学专业的名称招生,到3年级才会细分成建筑学专业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此,该专业学生要掌握建筑可持续发展性能的评价方法,与建筑师一起引导绿色建筑的潮流。比如加拿大Concordia大学的建筑工程专业就包括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结构工程、工程管理以及建筑技术等等的众多方向,学生得充分的掌握有关建筑结构、设备以及系统优化设计和匹配、建筑施工管理等知识,这样一来也就充分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宽口径。
3.2、国内的发展趋势
其专业范围从之前的暖通空调设备扩展到建筑设备(建筑给排水、建筑暖通空调以及部分电气自动化)、建筑环境、燃气工程三方面的内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相关的空调、通风、供燃气及供热工程事实上已经成为跨越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四个一级学科的一个交叉性二级学科。据相关数据的统计,2003~2005年,欧盟资助土木建筑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的项目之中,大部分与建筑可持续发展(能源环境)有关。湖南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授分别负责或者是参加了“可持续城市规划、环境和能源”、“面向更好的环境――中国的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各种有机废弃物的气化转化生产清洁能源产品的技术研究”、“可持续建筑课程与教育体系”、“可持续发展城市住宅――如何强化西安市政策制订与实施体系研究”五项科研项目,项目总经费超过2000万元。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充分的反映了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国际合作的必然趋势、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和重新定位的趋势。
4、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发展对策
4.1、办学方向强化市场意识
在高等的教育之中,最为关键的资源支配力量就是市场。其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在办学的方向之上应该得充分的强化市场意识,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尤其是在招生、课程设置以及就业等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当然,这方面的改革力度也正在逐步的加大,但是离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相当多的高校尚没有打破“官本位”的思维。在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高科技、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急需大量的高质量人才。
4.2、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
人才培养必须适应人才全球化流动和竞争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要从同一性向多样性转变,要从“刚性”培养的规格转变到“刚-弹性”结合培养的模式,既要有共性的基础,也要有个性化特色充分发展的空间。“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国际与国内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相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4.3、加强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要达到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2)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工程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起到关键的作用,英国工程教育专家齐斯霍姆说:“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3)有计划的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加强自身培养达到优化各专业学科的师资队伍结构,争取每个方向都有学术带头人。
结束语
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抓住机遇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借助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经验为本国的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培养适应全球市场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思维、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竞争。
参考文献
[1]李志生,张国强,李念平,陈友明,欧阳浪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J].高等建筑教育,2008,01:1-5.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化石能源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的相互融合,这会是生态文明创新工程中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在自身文明的发展中,利用自然界的力量和资源创造,并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为生产和生活创造了各种便利。但科学技术在帮助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也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经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反思的结果,但生态文明的建设仍然不能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1生态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主要体现在帮助人提升劳动能力、改善劳动工具,它是人类与自然的纽带,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间接或是直接的影响,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运用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目前,全球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且这种破坏已远远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虽然人类采用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但随着资源、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有关世界资源的报告显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随着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增长。比如,对木材的需求从1961年以来已增长了64%,谷类食物的消费量增加了1倍多,肉类的消费量增加了2倍以上,农产品中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3倍多。此外,全球对有色重金属的需求在逐年增长。化石能源的开采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们对该类能源的使用使全球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全球能源消耗量将持续增长,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将不断增加。以2000年为基准,2010年的碳排量增长了76%,2020年的碳排量将增长36%.此外,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对大气、河流、森林、海洋等众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导致当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与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是紧密相关的。人类工业文明主要基于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其观念是基本一致的,忽视了自然环境的多样化,未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进而导致科学技术间接对生态文明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人类不断膨胀的消费观、人类主义中心论的提出以及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也间接加剧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生态文明工程应遵守的原则
基于对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改变科技发展的方向、及时开展生态文明工程、避免环境的恶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应制订相应的环境工程、科技创新的战略性目标。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单一的、表面的。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必须实现环境工程具有科学、系统的指导思想的目标,并重视生命周期,建立和形成有利于解决复杂问题的环境工程科学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要遵循针对性原则,确立环境保护的工作重心,优先解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研究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的重点项目给予重视。环境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在人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分析该环节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最终能否形成完整的工程技术系统、防止出现污染转移现象、避免出现一项防治污染技术的诞生是建立在其他污染环节之上的情况。此外,环境工程不能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要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治理污染的具体措施。
3环境工程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
地球系统工程是随着地球系统产生的学科之一,其重点是在运用和研发创新工程和管理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索和改造。全球气候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环境,比如,目前我国的极端天气频繁发生,造成部分地区严重缺水,生态环境在气候的变化下变得更加脆弱,沿海地区受到了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因此,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研发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科技创新内容。此外,地球上不仅生存着人类,还包括很多植物和动物,生物的多样性与人类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生物物种的不断灭绝已成为国际社会观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由此可见,人类必须停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4结束语
环境工程和科技创新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在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坚持生态文明的科技观念、减缓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已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孟伟,傅泽强.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模式[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01).
[2]邱向军.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生态科技新城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12).
一、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范畴及特点
(一)范畴
公共环境艺术的产生与现代城市的出现密切相关,由于人类对城市环境的越发关注,环境中的一切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在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后,人们希望它更多地承载城市的文化、市民的意趣。从形态上看,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既包括静态的,也包括动态的。静态的如雕塑小品、街具、店面招牌、绿化种植等,动态的包括动态水景、行为艺术等。从功能上看,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可以分为功能性的与观赏性的,功能性的包括道路铺装、休息设施、消防设施、安全设施等,观赏性的包括景观小品等,而无论是功能性的还是观赏性的,都是审美信息的载体。它随时随地存在于现代社会生活中,作为一种艺术理念存在于人们周围,影响着城市的风貌,反过来城市的变迁也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特点
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特点是公共性,它不是私人收藏品,它归属于城市这个开阔空间,使用者和观赏者是所有的城市居民和游客,它是在用艺术的符号传递信息给公众,它所铸就的公共精神可以穿越时间被不同时代的人所共享。所以,不断在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构筑意义共识的桥梁,是当代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关注的问题。美国著名城市学家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同样,看看城市的公共环境艺术,就可以看出这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公众的思想文化。
二、公共环境艺术的演变及出现原因
(一)起源与发展
古希腊雅典城市的广场是公共环境艺术的起始舞台,那时大型城市广场和公共建筑陆续出现,市民演讲、集会之风日盛,相应地产生了很多城市公共设施供人使用,公共设施的艺术性也就更增加了民主和参与的特性。
现代意义的公共环境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的美国,由于新的城市规划理念与城市管理方法,人们增加了对城市环境艺术的理解,一些艺术家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进行艺术创作,出现了很多新的室外艺术,其中以雕塑为典型代表,公共环境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国家基金会实行“公共环境艺术计划”,从此,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广泛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二)公共环境艺术出现的原因分析
1.人文因素
城市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城市环境的变化,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与精神文化水平也必然会唤醒人们对艺术的思考,对人文精神的渴求。在当今社会,文化逐渐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的文化氛围已经成为展现城市魅力的重要指标。人们将这种文化投射在艺术品中,这就是公共环境艺术作品,它成为文化存在的一种形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些作品代表了人们新的价值取向,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的新融合。
2.功能因素
公共环境艺术是建设现想城市的一种要求。现代城市需要给人们创造安全、便利、美观、舒适的生活环境,这就需要城市环境中有这样一种特殊载体:它既是有艺术品味的,又能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它必须是公共性的,而非个人所占有;它不是纯艺术和架上艺术,但它承载着社会的文化功能。就是在这种功能性的促使下,现代城市的公共环境艺术产生了,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人们体会到生活在其中的美感和乐趣。
三、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的公共环境艺术这个概念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其在城市大量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公共环境艺术的理念在我国城市居民心中不断深入,其文化价值日益突显。在这一概念出现之前,我国的公共环境艺术是以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例如,20世纪80年代北京修建了我国第一个以雕塑为主题的石景山雕塑公园,长安街沿线也汇聚了众多的城市雕塑,成为公共环境艺术出现较早的地方。后来,北京798地区逐渐汇集了众多艺术家,他们创作了很多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该地成为公共环境艺术比较集中的展示基地。
我现代的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很多新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出现了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艺术形式,主要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商业广告,其中有的艺术水准较高,有的只考虑商业效果,对城市景观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第二,伴随着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更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第三,由于城市设计思想的引入,城市的环境建设更注重建筑与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从室外延伸到室内,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我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现存问题及对策构想
(一)关于原创性
我国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起步较晚,近年来虽然涌现出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但总体来说水平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公共环境艺术作品经常被批量化生产,同一条座椅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环境中反复看到,雕塑作品缺乏原创性,基本都由工厂定制,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好的艺术作品被克隆到另外的城市。由于缺乏原创性,许多作品浪费了建设资金,难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甚至成为一处败景。针对这种现象,可以调动一些社会资源参与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比如艺术院校的师生,通过公开竞赛、竞标等方式来进行公共环境艺术方案的确定,以此来提高作品的原创性,避免雷同。
(二)关于公共精神
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城市精神面貌的浓缩,是特定城市共有的地域文化的表现,因此在题材的选择和形式的塑造上都必须体现公共精神。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应该深入挖掘当地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研究当地的历史和民俗民风,不能仅凭着自己的创作热情和兴趣偏好进行创作。虽然我国现在还暂时缺乏对公共环境艺术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但设计师应该有充分的人文关怀和公共意识,一味追求夸张的造型和晦涩的主题,就是置公众的需求于不顾,这样就会与公共环境艺术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关于艺术性
由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多种艺术的有机整合,而不是随便的拼凑,它涉及的对象具有很大的广泛性,具有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特点。我国现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经常对环境与艺术的互动缺乏考虑,机械组合的多,有机融合的少。例如,在有的环境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的广告“异军突起”,只顾自己的商业宣传,完全不管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有的环境艺术作品像是街边为应付检查的点缀品,无人欣赏,无人使用,无人维修,日渐生锈,完全不顾其对城市生活的影响。针对该问题,一方面要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对公共环境艺术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不能让低级趣味的作品流入市场,对城市的风貌必须从建设之初就严格规定,不符合规定的不能批准其立项建设。
(四)关于功能的整合
现代城市是复杂的综合功能体,多种元素在此集合,在有限的空间里,要兼顾到建筑、景观、公共环境艺术作品的统一整合。然而,目前,这三者的设计、立项常常不是统一的平台,并且经常缺乏沟通,造成了其功能上的缺失和艺术上的不协调。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层面要加强立法管理,政府应从顶层设计时就开始干预,对环境中的各项功能进行整体协调后再进入下一层面的设计。
(五)关于人性化设计
人的需求是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出发点,因为城市服务的最终对象是人,如果环境中的各种“艺术品”都无视人性的需求,那么就会使人与环境陷入对立与僵局,也会使人在城市中找不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如广场上只有巨大的雕塑而无遮阴的场所,地面刻意追求华丽的铺装而让行人在雨雪天行走举步维艰,城市中只有巨大的不能进入的草坪而没有合理的休息设施,凡此种种,不管设计的如何“艺术”,都是失败的设计,因为缺少最基本的原则:对人性的关怀。我们应从艺术人才的培养开始,就多做一些实际的基础性的工作,比如测量人体及活动范围的基本尺寸,考察周边环境设施的尺寸与功能,随身携带尺子、记录工具等,踏踏实实从每个细节入手,真正做到对人性的关怀。
五、Y语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集结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肩负着“卓越计划”贯彻实施的重要使命。“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外延扩张转向了内涵发展,在内涵发展的大环境下,地方高校如何肩负起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地方高等学校在内涵发展环境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指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工程师基本能力、并有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工程师职称的潜力的后备工程师[1]。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截止到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差,进而出现毕业论文甚至毕业设计抄袭现象。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弥补现在大学教学实践经验缺乏的不足。
卓越工程师培养内涵式发展的核心问题为工程综合能力的培养。该能力的培养分校内学习部分和企业实践部分,校内学习部分主要侧重于夯实文化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培养工程实践意识,同时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企业实践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从认识、参与到“顶岗”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2],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来指导、评价学生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
二、地方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地方特色是地方高校的特点,其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以利用地域优势为基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依靠对行业和区域地方经济的特色服务求得支持和自我发展。因此,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主要体现在特色人才的培养及地方经济的服务上。
(一)培养特色人才是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方向。
大学教育起着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作用,其无论是外延式发展还是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都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是其内涵的体现。对地方高校而言,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和高水平领军人才短缺是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两大瓶颈,但区域特色又为其发展提供了拓展的空间,寻找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突破口,借助内涵强校的机遇,挖掘潜力,培养地方特色人才是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方向。
(二)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是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任务。
大学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地方高校需树立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要把服务行业、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作为个性化发展的切入点,形成服务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育特色服务人才。
三、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内容[3]。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和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以区域特色为切入点,培养特色专业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其发展的重中之重。特色创新人才是区域经济的引领者,是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对于地方高校,培养地区特色创新人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地方高校大学生除具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的一般工程综合能力外,还需要具有突出的特色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成为真正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卓越工程师。
(二)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改革设想。
1.通过广泛调查分析,目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闭门造车式的工程教育。目前,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大部分还停留在形式上,缺少实质性的合作,再加上校内缺少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和实践创新氛围,实践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最终导致学生闭门造车式的工程教育。
(2)师资队伍工程综合素质差。地方高校教师,特别是在本科评估阶段招进一大批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本科、硕士到博士连读的应届毕业生,缺少工程实践过程,而不具备“卓越工程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很好地实施“卓越计划”。因此,整个实践创新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工程实践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专业基础课程安排不合理[3][4]。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偏后,影响了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时间,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影响了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实施。
2.根据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依托行业,立足地方,开展系统化的产学研教育。让学生从认识、参与到“顶岗”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以受教育、长本领、作贡献、取报酬;让企业把接纳、指导、评价学生实习作为自身应尽的职责,企业及社会用人方认真积极地对毕业生进行评价,逐步建立“第三方”的认真严肃、科学透明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2]。同时,建立教师企业挂职和顶岗实习的机制,企业为教师设置挂职和顶岗的工作岗位,学校出台政策保证教师在此期间的待遇不变,彻底打通大学与企业间兼职、转岗的通道,引进企业工程师参与学校教学工作,使工科教师普遍取得企业经验,使产学联盟不仅是科研联盟而且是教育联盟。
(2)在完成数学、计算机等与专业基础课相关的基础课后,紧接着安排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增加大一和大二上课课时,同时将人文、政治类课程可适当向后调整,以便及时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三)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
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计划应遵循“依托行业、立足地方、注重实践、特色创新、特色服务”的原则,彻底打破过去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地方特色的工程师综合素养。
1.校内层面的培养模式
从本校优势专业中遴选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成立卓越工程师班,从大一开始招生,从大一开始培养,实行“素质—能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素质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主要通过大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本行业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主要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本行业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运行、维护能力和工程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这些能力要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得到提高[3]。校内层面的创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的培养在学校层面上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可以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引进企业工程师和本校老师同时指导,一方面结合工程项目和相关课题进行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举行大量的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进行训练。
2.企业层面的培养模式
企业层面的培养穿插在各个学期进行,实行三学期制,从大一到大四,企业实践由短到长逐步进行。选择满足“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条件的企业,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让学生从认识、参与到“顶岗”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企业要为学生配备导师,将企业要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转化为综合设计题目,保证企业能够接收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和基本技能培训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1]。
四、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保障措施的建议
(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仅仅涉及高校,还包括企业、政府及教育部门,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综合管理部门,并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卓越计划”,建立并落实企业实习的制度,协调高校、企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
(二)作为“卓越计划”的实施主体,学校必须采取多方保障措施,成立“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增加实验室建设投入,建立保障实践教学效果的管理和奖励制度。
“卓越计划”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为了有效推进该计划的进行,学校、企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真正掌握现代工程技术、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2]龚克.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8):10-12.
助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作用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学科齐全、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广泛深入开展“联百乡(街)、帮千村(企)、扶万户”科技服务工作,每个市级学会和企业、院校科协确定1-2个乡镇(街道)、5-10个村(社区、中小企业)、100户家庭作为“联帮扶”对象。积极组织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年内建设5个市级示范企业。引导和支持学会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力促发展质量和速度双提升。
着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扎实做好群众性科普工作
按照《唐山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要求,以服务于唐山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五类人群为重点,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开展好全国科普日唐山市系列科普宣传、“迎新春”科普宣传、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等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进一步创新方式,通过科普大篷车、科普影视展演、科普大讲堂、科普大家谈等形式,增强活动效果。
推进唐山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力度,以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为着力点,有效集成农村各类科普资源,推动形成由科技专家、专职科普工作者、科普带头人和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共同构成的农村科普大军,形成农村科普全覆盖工作格局。坚持“四创一争”典型联系制度,市科协确定5个农村科普惠农典型联系点,每个县(市)区科协确定3个联系点,服务到点,联系到人,帮助到事。着力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提高群众的科学素质水平,开展集中科技培训讲座100场次以上,为群众提供科技咨询5?000次以上,解决难题1?000个以上,全市科协系统累计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
大力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为文明城市服务
以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为抓手,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城区居民科学素质,促进城市文明和谐。创建10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20个市级科普示范社区。加强社区综合性科普设施建设,加快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成1所国家级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服务
紧紧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培养人才,积极举荐人才,构建具有科协特色的科技人才成长服务体系。以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在河北省召开为契机,积极争取承办卫星会议,提高科技人员学术水平,为科技人员搭建学习平台。继续做好全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唐山青年科技奖等评选表彰工作,鼓励青年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大力宣传在科技创新和普及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物和科技创新团队,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建设好“科技工作者之家”,使科协成为举荐优秀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通道。
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实行“五个一”“三公开”工作制
每位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一个县级科普惠农中心、一个科普示范村、一个科普示范社区、一位科技工作者、一名科普带头人,经常深入到所联系的科普惠农中心、科普示范村、科普示范社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坚持为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带头人办实事、办好事。在“唐山科普在线网站”等媒介公开月重点工作、公开月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公开市科协领导班子成员的电子信箱,接受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干部群众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