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

移动支付的影响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移动支付的影响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移动支付的影响

第1篇

Abstract: Based 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 and investigations from users' usage experience , the paper probes into users' adoption intentions of mobile payment and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consumers' usage intentions. Finally,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usage intention, the paper puts forth several proposals for promoting and spreading mobile payment business.

关键词: 移动支付;科技接受模型;信任;感知风险;网络外部性

Key words: mobile payment;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rust;perceived risk;network externality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06-02

0引言

移动支付由于其独特的支付方式,将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如何加快移动支付业务的普及和应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TAM模型对移动支付用户使用意向进行研究,尝试找出影响移动支付用户使用意向的关键因素。

1文献回顾

Davis以TRA为理论基础,提出了适用于研究信息技术采纳的科技接受模型(TAM)[1]。在技术接受的许多研究中,态度与行为意向具有一致性,态度显著影响用户行为意向。杨霖华和邵兵家在研究个人网上银行使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首次将感知风险、信任、计算机自我效能、结构保证同时引入TAM[2]。SY Hung等人认为已经存在大量理论文献证明网络外部性是影响网络接受的一个决定因素[3]。邓朝华、鲁耀斌和张金隆在短信服务使用行为研究模型中提出使用费用也是影响短信业务推广的重要因素[4]。

2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

2.1 研究模型本文以Davis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型为基础,并将网络外部性理论作为本研究模型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加入使用成本、信任、感知风险三个变量,结合移动支付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特征,在总结其他学者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

2.2 变量的定义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2.3 研究假设基于上述模型和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风险与其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向呈负相关。

H2: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与其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向呈正相关。

H3:用户对移动支付感知易用与其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向呈正相关。

H4:网络外部性与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易用性呈正相关。

H5:网络外部性与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呈正相关。

H6:移动支付的使用成本与用户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向呈负相关。

H7:用户对电子渠道的信任与其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向呈正相关。

2.4 变量的测量

2.4.1 量表设计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各变量的量表,如表2所示。

2.4.2 问卷设计、发放和回收

2.4.2.1 问卷初测在问卷初稿设计好之后,先请专业人士提出了修改意见,修正了诸如问项语意表述,页面设计等问题。在2010年1月初,发放10份问卷进行了小规模的问卷初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完善形成了共35个问项的正式问卷。

2.4.2.2 问卷发放和回收在一移动营业厅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1份,问卷回收率为95.5%;由于部分样本数据填写不完整而无效,最终有效回收问卷为178份,有效回收率为89%.

3实证分析

3.1 信度和效度分析

3.1.1 效度分析问卷数据的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观测值为6313.688,相应的p值接近0。同时,KMO值为0.842,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对35个问项进行因子分析获得7个因子,与研究模型提出的变量个数相同,而且相应的子变量没有差异,这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1.2 信度分析 对问卷数据进行Cronbach’s Alpha信度检验,得到其值均大于0.7,表明本文所采用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3.2 模型验证本文选取的路径分析法为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本文提出的模型,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信任、感知风险、成本影响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意向。将五个变量作为自变量,使用意向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成本变量及信任变量的系数未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剔除成本变量及信任变量,构造新模型1再次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

从表3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VIF低于10,表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强的共线性。回归方程整体的F值为10.558(p

使用意向=2.451-0.151*感知风险+0.247*感知易用性+0.279*感知有用性

同样方法,针对感知风险和感知易用性得到如下归回方程,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感知有用性=1.596+0.370*网络外部性+0.154*感知易用性

感知易用性=2.986+0.187*网络外部性

综合以上分析,各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如表4。

4结论与启示

研究表明,网络外部性和感知风险是影响移动支付用户使用意向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适当的营销策略,促成正向的网络外部性,降低感知风险将有助于用户形成积极的使用意向。

参考文献:

[1]Fred D. Davis, Richard P. Bagozzi, Paul R. Warshaw.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1989, 35(8):982-1003

[2]杨霖华.个人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27(5):141-143.

第2篇

关键词:移动支付;大学生;影响因素

所谓移动支付就是以手机登移动终端为工具,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年轻用户是移动支付推广和使用的主力军。而大学生作为年轻用户中的核心群体,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移动支付今后发展的走向。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使得其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高速发展,并渗透到大学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研究大学生移动支付的行为也就成为了必要。

一、大学生移动支付的行为特点

1.移动支付在大学生重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当代大学生基本认可和接受移动支付。一方面是基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资费的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是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而移动支付的便捷性更是契合了大学生追求创新、追求便利的消费心理。

2.呈现从网络消费到实体消费。大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最容易接受移动支付这种新鲜事物,并容易向其身边传统的家长们进行宣教和传播,且大学生是未来潜在的高收入人群,所以各大运营商非常看重大学生客户群体的挖掘和培养。各个运营商纷纷在大学周边开展移动支付市场拓展,使得移动支付在大学周边得以井喷式发展,逐渐形成了移动支付商业圈,让移动支付从线上到线下形成有机一体,全面覆盖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如餐厅、饮料、外卖、文具、水果等大学生日常消费场所均被移动支付攻占,实现一只手机玩转大学生活。

3.小额支出较多,大额支出少,总体在大学生消费总额中占比逐渐增高。移动支付已经逐渐应用于大学生日常的餐饮、娱乐和学习中,其中绝大部分此类支出系小额支付,减免了找零的麻烦,更加符合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绝大部分的大学生也看好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但是对大额支出还是持谨慎态度。因为大学生月均生活费有限,涉及到大额支出任然较为谨慎。但总的来说,随着移动支付商业圈的形成和更多移动支付渠道的开发,移动支付逐渐取代了较多的现金交易,在大学生消费总额中占比逐渐增高。

4.大学生借助移动支付软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由于移动支付的便捷性,许多大学生以支付宝、微信支付、百度支付等平台为基础建立其创业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大学生线上创业如淘宝店、微商、微代购等普遍采取移动支付,线下开展的实体店如饮品店、零食店、餐厅等也更倾于使用移动支付,甚至与移动支付合作开展价格营销。而大学生创业的受众也主要为大学生,也更能接受移动支付消费模式。

二、大学生移动支付的影响因素

1.安全因素。安全因素是大学生接受移动支付的首要原因。一方面,年轻的大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运营商的安全技术宣传,并认可和使用移动支付软件。另一方面,大学生们也更容易获知和发现移动支付软件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风险,相比在小额支出上的普遍使用,大学生们在大额支出上的谨慎态度反映了他们对于更高安全技术的期望。

2.便捷的操作契合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相比繁琐找零的现金支付,用手机支付更受当代大学生欢迎。一方面,日常出门可以不带钱包,省去了繁琐的找钱包、取付钱、找零的环节,更降低了外出钱包遗失的几率;另一方面,减少了和钱币的接触,也减轻了零币收纳的负担,也更加卫生方便。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成为了绝大部分大学生选择的重要因素,也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群体追求新兴技术的习惯。

3.商家宣传因素和价格因素。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每月的生活费依赖家庭的经济支持,所以对价格因素较为敏感。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使用移动支付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消费,容易受到商家的一些营销手段影响,比如移动支付减免金额或赠送礼品等促销手段对于开发大学生客户群体较为有效。

三、结论和对策

大学生群体对使用移动支付的意愿较高,但基于安全考虑对大额支出的接受度还有待加强,且容易受到商家营销策略影响。在当前移动支付运营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大运营商应当在以下几个方方面不断提升服务,吸引和巩固大学生客户群体:

1.提升安全性和加大宣传。安全是大学生们在移动支付中最为看重的要素,也反映了大学生对移动支付的后台和管理有极高的期望。近期频发的移动支付故障也为移动支付运营商们敲响了警钟。一方面,运营商们可以不断改善和提升安全技术、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运营商应当加大安全性宣传,为大学生消费者释疑解惑,消除大学生的顾虑和不安全感,增强大学生对移动支付的信心。

2.扩宽移动支付场景。大学生们希望移动支付可以向更多的场景渗透,从网络购物到实体餐饮、娱乐消费、超市购物、便民服务等生活周边覆盖,全面实现无实体钱包化。一旦大学生们形成移动支付习惯,将会具有迁移性。在一些个案访谈中,大学生们就反映移动支付在高教园区相当便利,但当其回到家乡就会发现使用场所较少。他们希望移动支付不仅覆盖大学周边,更需要延伸到市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加大宣传力度和优惠力度。基于大学生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和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运营商应当积极采取广告宣传、移动支付优惠、构建移动支付生活区等方式刺激大学生下载和使用移动支付客户端,培养大学生实用移动支付的习惯,既可以形成忠诚的客户群体,又可以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为基础,纵深到其背后传统的亲人朋友,形成一带多的传播模式,不断扩宽的客户范围。

参考文献:

[1]王慧.不同技术水平下手机支付采纳因素的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3篇

【关键词】移动支付 商业银行 第三方支付 策略

从2014年春节兴起的微信抢红包开始,移动支付就开始在打车、购物、就餐等众多线下支付场景中攻城掠地。如果说2014年是移动支付爆发的元年,那么2016年则是移动支付快速扩张的一年。你会发现菜市场、煎饼摊都开始采用移动支付的时候,移动支付方式已经由高端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全民移动支付的时代来了。随着2016年股市的收盘,腾讯公司以363亿元人民币的市值优势成功超越工行排名第一,另外一家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名列第三。这两家互联网公司的关键业务都是移动支付,商业银行的基础支付业务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情况

1.1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

移动支付是指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完成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目前移动支付终端主要是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属于金融支付范畴,其核心是通过数字化的货币来实现商品价值的交换,完成支付。

随着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使移动支付迅速增长。根据CNNIC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占我国网民数量的92.5%,在手机网民中,使用手机支付用户的规模达4.54亿,占网民使用率的64.1%,手机支付已经是大多数网民使用支付的一种方式。据央行支付报告显示,2013―2015年,移动支付笔数从16.74亿笔增长达到138.37亿笔,增长了7.27倍;支付金额从9.64万亿元增长到108.22万亿元,增长了10.2倍。而第三方支付机构主导的移动支付快速增长,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前三季度已达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5%。

1.2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格局

目前在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上,目前主要有三大模式:

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主体的模式,是第三方支付服务商通过构建移动支付平台,并与各家银行相连,提供支付账户,充当信用中介,资金通过第三方提供的移动支付账号进行划转。这种第三方支付代表如支付宝、微信支付( 财付通) ,目前已从发展之初的线上走向线下,支付方式采用扫码支付,是目前国内移动支付的主流方式,开始侵蚀传统线下收单市场。

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模式,主要包括中国银联和商业银行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特点是通过用户自己的银行账户进行交易支付,不另设账户沉淀资金,优势是线下支付。2015年底银联“云闪付”产品,其移动支付方式被称为闪付派,主要由银联、银行、手机厂家合作采用NFC支付,较扫码付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使用便利性。

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模式,是以移动运营商代收费业务为主,在进行移动支付时,一般是将话费账户作为支付账户。目前移动运营商也发展支持话费之外独立账户形式,如中国移动 “和包”业务,中国电信翼支付业务等,支持扫码与闪付。

目前移动支付处于支付宝、财付通两强相争的格局,截至2016年三季度,据易观智库的研究显示,支付宝、财付通占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份额88.54%,中国移动和银联联合发起的联动优势占1.21%,银联旗下银联商务中仅占1.08%。

2、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1 降低银行客户获客和访客能力

获客能力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能力,只有不断发展优质客群才能使银行不断发掘新商机。移动支付及应用本身代表互联网金融的科技性与先进性,天然过滤掉了大量的较低价值客群,而筛选出的一般多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年轻客户,这部分客户消费需求旺盛、成长性好等特点,而被过滤掉的那部分客户往往继续依赖于银行物理网点与人工服务。第三方移动支付的高速发展,不仅使商业银行流失了大量潜力客户,还加重了网点对于较低价值客户的服务工作,造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局面。

第三方支付的存在,从客户关系来看,出现了直接与间接客户的差别。在第三方支付体系中,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直接客户是买方、卖方,银行的直接客户却只有第三方支付机构一家,买方、卖方俨然成了银行的间接客户。银行极难看到客户的交易信息,银行账户只是客户用来向支付账户充值的渠道。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曾说过,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更实质性的挑战应该是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冲击,银行和客户之间的联系被互联网这种场景化隔断了,如果银行的客户渐行渐远,银行就完全失去了对市场需求的判断成为一个简单的划账工具,银行被边缘化了。

2.2 分流银行存款,提高银行资金成本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银行账户体系之外设置了账户体系,即支付账户体系,商业银行仅是作为支付资金的提供者存在着,支付账户成了一道第三方支付机构设置的“防火墙”,它有效地阻断了银行和客户之间的通路,资金潴留形成了特殊的“三角地带”。这使得客户的部分资金由银行存款变为支付平台的备付金,支付平台的备付金又以较高的协议存款的形式存在银行,提高了银行资金成本。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现在客户资金又流向第三方支付衍生的“宝宝类”产品,这类产品又向银行要协议存款,直接又导致资金成本的提高,存贷利差就变小了,银行最重要的利息收入也就变少了。另外,一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已开放了理财产品的申购,这也使得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这一商业银行最后的资金堡垒也出F松动的迹象。

2.3 影响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发展

第三方支付公司大力发展支付业务的目标不仅仅是赚取微薄的结算手续费,他们的目标是更广阔的互联网金融,其触角已经伸到传统的金融业务领域。在互联网的生态环境中,移动支付除了作为工具之外,还能实现业务延伸,通过提供自有服务或者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构造更加庞大的移动生态环境。移动支付的典型衍生应用包括供应链金融、线上线下收单、消费金融、征信、财富管理等。看一下阿里巴巴和腾讯旗下的金融机构,我们就会发现,两家互联网金融巨头均涵盖了支付、理财、征信、信贷等金融业务。特别是阿里巴巴,其金融业务可直接服务于旗下淘宝商家、消费者,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生态系统,这种竞争优势传统商业银行很难模仿。

2.4 改变银行卡市场传统格局与利益分配机制

传统银行卡支付的体系是基于卡组织的四方模式,它认同支付的专业分工,兼顾发卡、收单、卡组织和商户的各方利益。第三方支付机构采用客户、商户、平台的“三方模式”不仅卡组织缺位,而且发卡机构主体银行则因支付账户,逐步被边缘化。

商业模式上,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移动端的创新将线上应用于线下场景以获得支付收益,二维码被动扫码模式改变了传统“刷卡”环节,本质上是把线上支付模式运用到线下商业环境中,不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线下的产业链将被动摇,打破了线下银行卡收单的利益分配格局,以网络支付替代线下银行卡收单,直接侵蚀了传统银行、银联的利益,线下银行卡收单的几百亿元手续费因此受到影响。

3、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的策略

移动支付和实体经济的高契合度,让银行有机会进入这个行业,但商业银行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市场变化,拥抱新技术。商业银行要努力树立用户体验、平台战略、共享经济、跨界合作等互联网思维,勇于变革,敢于创新,才能迎头赶上。

3.1紧盯用户体验,加大银行产品创新

互联网经济是一种体验经济,紧盯用户体验应针对不同的客群提供其需要的移动支付产品。针对城市客群,商业银行在满足远程支付需求外,重点打造便捷的近场支付产品,并尊重其选择性,推出扫码付与闪付并存的支付端产品。针对线上应用的支付客户,商业银行应主要推动远程支付服务,改善用户体、拓展产品功能。针对电子商务支付结算客户,如当大型企业需要结算和对账服务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便捷的银企结算接口,加强远程支付功能。银行不能再满足于渠道端的网络化和移动化,更要注重产品端的互联网化,把渠道思维升级到产品思维,从产品思维角度来看,建设银行龙支付产品,创新支付收单产品,中信银行推出了异度支付、探索虚拟信用卡业务等成为金融产品创新的亮点。产品创新支付创新将打开客户的入口,深刻改变银行未来在零售业务上的竞争格局。

3.2 建立移动支付生态,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构建更完善的支付生态,才是移动支付的未来。零售方面,银行应推动支付业务便利连接后续个人综合金融服务(包括理财、信贷、财富管理等),大力推动网点由交易型转向营销服务型,由传统网点向社区和直销银行转变,从支付便利性到零售金融综合服务的情景代入。银行可以通过自建或合作电商平台,引入交易场景,获取客户海量交易信息,结合传统金融业务信息,开展多项线上线下的金融服务。企业方面,依托银联“云闪付”支付平台,商业银行应和企业客户所处行业进行对接,扩大成员机构和合作伙伴,拓展建设内容,建立移动安全支付生态圈,向用户提供方便安全的一致性体验。银行可以通过自建或外接电商平台和企业ERP 系统获取企业订单和支付交易信息,同时参考物流企业的货物运输和流转情况对交易信息进行监管。银行通过整合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来延展和巩固传统公司业务,提供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以金融服务为支点,提供包括产业整合、交易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帮助客户向互联网迁移,实现银行与客户共赢。

3.3 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竞争中合作

目前,银行和银联是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核心和跨行清算枢纽,占有线下收单市场90%的份额,在传统支付市场具有优势地位。而互联网公司则在线上与线下结合,定位于众多小微客户,金融服务个性化需求强,并能覆盖长尾市场。从目前来看,两者错位竞争,双方向各自的优势支付市场渗透。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有效的合作,达到共赢的目的,合作模式包括:一是作为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备付金存管和清算银行。根据央行最新备付金存管监管要求和设立网联的政策要求,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二是征信合作,采取输出信用模型的纯中介模式,根据外部银行的目标授信群体的特征、模型参数进行筛选,或直接提供客户的信用评分报告。三是联合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科技优势来提高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水平,快速推动支付领域的技术和商业创新。

3.4 深度挖掘农村市场的移动支付潜力

截至2015年12月,三到五线城市和农村人口达到9亿人,农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规模为1.70亿,年增长率为16.3%,而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这些人群逐渐成为电商消费的新力量。在一二线城市的主流市场经过多年的厮杀,格局也基本确定,未来的方向应该在农村,农村的移动支付市场是一片蓝海。 对于广大边远地区的农民而言,移动互联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手机终端的使用则使居民在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完成交易。以农村移动便捷支付为核心,逐步延伸至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农民生产生活服务、农业信息资讯服务等领域,将全面覆盖支付、结算、融资、理财、信息咨询,最终打造完整农村移动支付生态。

3.5 大力发展银行卡跨境业务

线下传统的实体卡支付对于整个支付产业依然至关重要,传统卡基支付仍然有较大创新发展的潜力与空间。据报道,2015年全球卡基支付规模约为22.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仍达13.3%。可见从全球来看,卡基支付市场仍然在快速发展。2015年中国居民出境游突破1.2亿人次,出境消费达1.1万亿元,2015年中国海淘大军全球消费高达2400亿元。商业银行应一是加大与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的合作发展国际银行卡业务,一方面要加强产品研发,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境外服务水平,与其他出国金融服务交叉营销,以增加客户粘性,二是发展出国消费金融业务,加大出国金融业务的受理种类,除传统的旅行支票、结售汇业务之外,可考虑发展银行卡出国金融业务,如开展出国金融账单分期、大额分期等业务,积极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黄慧,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比较研究[J].金融经济,2015(10)

[2]张爱军,移动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2016(11)

[3]赵彦雯,移动支付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金融,2016(7)

第4篇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服务方式也发生了急剧变化,移动图书馆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随时随地满足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为读者提供了图书馆利用的便利性,提高了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

1 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

在服务内容方面,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大部分集中在图书馆新闻、馆舍介绍、讲座、新书通报、书目检索、图书到期提醒、预约、续借等图书馆基本服务,虽然也有部分图书馆在移动图书馆服务中为读者提供电子书和音视频资源,但均处于试验或者初始阶段,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用户的需要。目前关于移动图书馆特色服务内容还没有应用到手机上,而具有图书馆服务特色的功能,如全文阅读、统一检索、参考咨询、个性化定制、情报服务等,并没有真正实现。其中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则使利用图书馆变得方便无比,其需要采用数据库技术、数据推送技术、动态手机网页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网络技术,能够通过跟踪用户的兴趣偏好和使用习惯来获取用户的特征,建立用户行为模型和信息模型,实现信息的智能推荐。比如“我的检索”会保留以往使用记录,当再次搜索时,不需要再进行输入,直接点上次的关键词即可进入,如果该条目下有新增内容,系统会主动标出,避免使用者重复工作。对于需要精读的文献可以加入收藏或者发送到邮箱,使用者可以用电脑仔细研读。对于知识的分享与互动,移动图书馆也能做到更有针对性,比如一名导师检索到某一文献,可以短信群发给自己的学生,并加按语,提示他们此文有价值、需精读等,或者也可以实名或匿名方式推荐给更多人等。移动全文阅读要发展成支持各种移动设备均可查看正文,随时检索查询所需信息资源。图书馆的资源如果能组建成联盟形式向用户开放,扩大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资源内容,相信会满足大部分用户随时获取想要资源的需求。如果移动图书馆以后的发展能将个性化服务内容成功融合入移动服务中,相信能显著提高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

2 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现状分析

1.现有服务模式亟待创新

终身学习、全民阅读、开放式学习、随时随地学习等各种教育学习新模式成为新时代的特征,客观上要求图书馆的服务从以前被动地应付读者查找和获取信息,转变为打破图书馆各种信息的人为束缚,确保读者随时、随地找到所需资源、直接获取全文。方便读者破解数字鸿沟,平等共享知识,并能互动交流。现阶段,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一是现有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设计,大多是基于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通过近十年的资源建设,虽然已拥有大量资源,但还没有对用户的移动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海量的图书资源反而成了读者快速检索和获得目标信息的负担。二是图书馆管理人员服务观念陈旧,对读者新增的移动阅读意愿缺乏职业敏感性,独特的、采用新技术的原创不多。三是仅限于探索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把移动图书馆作为传统图书馆各类服务的延伸,还亚需设计和开发出丰富多彩、满足各类不同需要的服务形式。

2.现有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与信息社会高速发展不相适应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常常脱离具体的载体形态传播,图书馆数字资源也存在资源系统不统一、数据格式不统一的问题。一是在移动客户端,读者的各类手持设备软硬件五花八门,屏幕大小、分辨率也千奇百怪,使用的移动运营商也不同,不同系统和不同格式的数字资源很难正确显示在不同软硬件设备的手持设备上,移动图书馆服务合理使用的传统界定受到很大局限。一些营利性的企业钻监管不力的空子,影响了移动图书馆正常开展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服务。二是在国内各高校,由于各自利益保护和自身知识产权问题,一般只在校园内网开放购买的数据库和各种资料。如果不用远程访问系统(VPN),人们在校园网外的PC机和其他移动设备上就不能正常使用高校各类数据和信息资料。三是由于技术原因,目前我国的VPN往往限制并发用户的数量,一旦达到并发数就不能再行访问,因而使移动图书馆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3.现有移动图书馆服务终端缺陷尚未解决

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一般通过使用PC机、手机等各种移动设备来完成服务。现有移动图书馆服务终端缺陷尚有以下问题未解决:一是目前WAP网络传播速率低,一些电子图书期刊的全文服务还未延伸到手机,移动设备本身受制于传输宽带的客观限制,仅仅适合简单的信息浏览和查询服务,移动图书馆的功能还未真正实现。二是少数移动图书馆虽然实现了手机短信服务,但GSM手机数据传输速度偏低,手机图书馆也仅仅把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的Web模块功能从PC机移到手机上。手机屏幕不大,读者阅读不便等原因,使访问比较困难。三是由于技术原因,目前我国无线通信设备与信息交换平台还不兼容,手机终端也还不支持多媒体信息,移动图书馆进一步创新发展受限。同时,手机上网费用较高,每月数量不菲的使用费用,使很多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服务望而却步,这对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市场进一步扩大造成很大影响。

3 提升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推广宣传力度,深入学院内部,深入学生内部

除了现有的图书馆内部宣传,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⑴加大培训讲座力度,可以制订培训计划,定期安排讲座。每学期有针对性地对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培训。(2)充分发挥学科馆员和读者学社学生的作用,加大与学院联系力度,将宣传深入到学院内部,帮助教师查找资料;联系各学院辅导员,定期有计划地对学生发放宣传手册和讲座计划。(3)充分利用华东交大微博群,编辑并持续地发送移动图书馆使用方法短微博。

2.加快建设校园免费无线网络环境

虽然许多学高等院校建立了无线网络,但是却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想随时随地上网是比较奢侈的,目前来讲无线网络仅仅多见于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和高端实验室内,学生宿舍、操场等用户密集的区域无线网络是不能使用的;现有的无线校园网络的信号稳定性与覆盖范围,是不尽人意的,经常会出现学生们为了获得理想的网速而抢占距离发射器较近的位置的情况;

3.构建方便快捷的移动服务平台

一是创新智能化搜索。通过提供期刊、论文、外刊、外文论文和图书的同构统一搜索服务,使各类不同结构的文章在手持设备上实现统一显示。二是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移动图书馆中每位用户是唯一的、精确的。在保护隐私的情况下,可通过加强后台系统管理,详细统计、记录用户访问信息,根据这些用户访问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精准服务。三是个性化设置用户。为了方便读者查找资料,可通过自动保存读者的文献浏览历史记录,并且提供收藏夹等功能,保证读者认为有价值的文献方便以后查看。将读者推荐的文献在摘要页面和内容页面显示推荐文献的读者数量,使用户搜索查找文献时起到良好的互动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中国移动位置服务

中国移动的手机位置服务利用了蜂窝网多基站的特点,原理是计算手机到不同基站的时延或到达角度,从而推算出手机的大致位置。这种方法在受到建筑物遮挡时,误差比较大。

也许你还不知道,其实自己的手机中可能早就预置了这个功能。使用中移动网络的手机中,都能在菜单中找到“SIM卡应用”。打开之后,就能找到“位置服务”这条,其中包括了“你在哪里”、“我在哪里”和“寻找最近的”三个条目,可以迅速找到自己周边的饭店、宾馆等场所。但实际应用中可以发现,它找到的目标往往会有较大误差,只能当作参考。

中国联通位置服务

和中国移动不同联通推广的位置服务“定位之星”有着与普通GPS相近的精度。它采用的是A GPS(网络辅助GPS)方式,其原理是搭建GPS参考网络,其中的接收机可以接收GPS信号,将位置信息传送给内置Qualcomm gpsOne技术的手机。这样一来,它的首次定位时间和搜索时间比起普通GPS还要快捷。联通提供的位置服务种类也比较多,多数是Brew平台下的各种应用软件带来的比如语音导航、好图探针、导航犬等。

通信与导航的融合

运营商的位置服务和普通导航仪比起来。最有价值的是它利用通信功能将导航功能丰富化。就拿导航犬来说,输入目的地时除了手动操作外,还可以拨打服务提供商的电话,由客服人员设定目的地,这对于驾车者来说比较实用,无需停到路边进行输入,地图更新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它并不在手机本身存储地图,而是根据需要从服务器下载,地图更新在服务器端就可以完成。而且CDMA 1x网络的传输速度比GPRS快一倍左右,下载的过程基本能做得实时进行。

如果双方都使用了位置服务,还可以利用短信功能进行指路。在导航犬中选择“自我定位”并将位置发送给好友,对方收到信息就可以进入功能选项页面立即导航。这一点和智能手机中某些导航软件提供的功能类似。

第6篇

【关键词】云闪付 第三方支付 手机支付

当今中国第三方支付平台基本保持为支付宝,财付通(腾讯微信支付)“双寡头”独大,银联在线等大型企业奋力追赶,中小企业只能靠卖牌照维系运作。而随着4g网络的提速降价,手机全功能nfc芯片的普及,第三方支付平台行业新格局正在拉开。

一、银联云闪付联盟:联合银行、手机厂商一起反击

2015年移动端第三方支付行业蓬勃发展,是支付行业中增长最快的板块。而线下支付一直是各方都在争夺的“蛋糕”作为中国线下支付的老大哥,中国银联开辟了一条依托自身优势的云闪付线下支付解决方案--中国银联云闪付平台。

银联的目光并没有局限在与银行合作,依托最新的科技,银联云闪付还与国内国际多家是手机厂商合作,推出了诸如三星Pay,Huawei Pay,小米pay等多种移动手机端支付产品。手机厂商借助银联积累十几年强大线下支付优势的和优秀的业界口碑快速的拓展了自己的移动支付业务,而银联云闪付借助三星、华为、小米、苹果等品牌的手机普及与手机厂商推广自家支付推广云闪付,合作共赢。

二、银联云闪付的本质

相对于利用芯片卡挥卡支付的闪付银行卡来说,银联云闪付是建立在智能手机全功能nfc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术基础上的一种先进支付方式。在去年的年11月,中国银联完成了和我国大部分银行关于银联云闪付支付标准协议的谈判,建立了行业标准规则,将每个银行的标准统一,使统一的云闪付变为可能。

三、支付方式

这两年生产的手机几乎只要带有NFC模块,手机系统为安卓5代或者苹果9代系统及以上都可以使用云闪付的功能。

使用银联云闪付一共有两个方式:其一是利用手机上的银行应用程序制作虚拟卡替身,及具体操作是持卡人需要绑定自己的银行卡所在银行的手机应用程序,登录手机银行账号,进行操作生成一个张云闪付卡,相当于实体银行卡的电子版。其二是利用手机厂商提供的支付平台诸如huawei pay,小米pay。M入华为钱包,小米钱包,绑定huawei pay,小米pay银行卡,系统会自动在银联下载银行卡信息然后导入nfc芯片之中,这就完成了设置。

接下来便可以使用先进的云闪付在任意支持云闪付的付款机上消费了。如在贴有银联闪付的消费场所,用户仅仅需要把绑定银行卡后的手机放于付款机之上做挥卡的动作,在机器发出“嗒”声后即支付成功,比使用付款码更加方便。

四、和传统移动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比较和优点

传统的传统移动端第三方支付平台已发展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商业模式:通过快捷支付绑定银行卡,通过搭建线上购物平台吸引受众使用。线上通过支付密码完成支付流程,通过资金沉淀盈利。线下通过扫码支付完成支付。

银联云闪付主攻线下pos机实物支付市场,传统移动端第三方支付有以下优势:

(一)线下支付的pos机已普及接入云闪付很简单

每一年的年底,支付宝平台都会宣传其“光棍节半价”的购物活动。并且这几年已经将这样的半价风潮带向了线下的餐饮、娱乐行业,开拓线下业务。银联凭借其扎根线下银行卡pos机支付十余年的经验。拓展线下业务并不会比支付宝等移动端第三方支付平台慢,而支付宝所使用的的二维码支付方式,商家还需购买相应设备才能使用势必会增加营运成本。所以在开拓线下支付方面,银联有他的天然优势。并且由于其支付和银行卡支付区别不大,商家学习成本极低,势必会让其推广愈加方便。

(二)不需要网络的支持

银联的云闪付支付仅仅需要手机芯片的支持,所有信息都是储存在手机之中。相比于微信支付宝的支付所有支付环境都需要在联网下进行。如今虽然商铺的无线网络得到了普及,但公众场合的网络安全性一直是一个大问题,顾客使用公共场合的无线网络出现信息泄露盗号的报道屡见不鲜,并且公共无线网络一般网速较慢支付的速度会大打折扣。

(三)政府监管方便

现在流行的大部分移动端第三方支付的扫码支付容易导致商家偷税漏税。而银联云闪付pos机支付,用户商家流水清晰,便于商家结算帐目和交税,较少店铺店员腐败问题。对消费者而言,使用云闪付的店铺一般更加正规,消费售后有保障,方便维权。

(四)云闪付技术更加安全

无论是在线上线下都会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用户信息不同于支付宝会把用户名称发给商家并可能针对用户习惯推送针对性广告银联云闪付在线上支付时不用透露自己的隐私信息,它使用的付款密令和网上再验证方式,在消费时,每时每秒都在被保护中,从根本上杜绝了所绑定银行卡被盗用和被盗刷的可能性。而且不用联网的特性也保护它在公共场合公用wifi网络的支付安全性。这些设定能非常好的保护消费者的私密信息及支付的具体细节。

五、银联云闪付相对一般移动终端第三方支付不足

(一)注册操作繁琐

不同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端第三方支付平台一个手机app就能就能体验该平台全部服务。银联云闪付由于联盟企业银行过多,在日常打开手机银行app的虚拟银行卡功能时,需要对应每张银行卡,安装该银行app,注册登录,再注册到手机nfc钱包。

即使华为、小米、三星、苹果手机厂商的部分手机才能使的apple pay、Samsung Pay,Huawei Pay,小米pay的也面临着起步时期签约银行数少,功能不稳定的问题。

(二)支付几乎只限于线下

不同于支付宝、微信支付拥有完善的,网上购物平台。银联云闪付,是为银行卡打造的支付方式,主攻线下支付。而当前线下支付的,发展趋于缓慢,并不是重点增长行业。而当前移动端第三方支付发展最快的行业依旧是线上团购(如美团、百度糯米、大众点评等平台),与网上购物平台(淘宝、京东等平台)。这些平台一般都有自己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联云闪付,很难在这些平台快速的开展自己的支付业务。

(三)依旧不能完全替代银行卡

虽然云闪付nfc绑定的信用卡,HCE云闪付信用卡的卡片额度与绑定的信用卡一致:每笔的交易限制到5000元,此银行每日的交易限制为20000元。但银联云闪付各银行app绑定的虚拟借记卡,每笔支付限额为两万元,每日总计支付额度为五万元。其中,Apple Pay绑定的借记卡、Samsung Pay绑定的借记卡及Huawei Pay绑定的借记卡和小米pay绑定的借记卡每笔和每日总计支付限额均为5000元;并且三星支付虚拟卡片的磁条交易项目每笔与每日总计支付限制都是2000元;HCE模式下的普通银行卡每笔与每日总计限额都为1000元。这样习惯线下购物习惯使用借记卡的人群依旧不能摆脱银行卡片。

六、银联云闪付对当前移动端第三方支付的冲击

(一)银联云闪付撼动移动端第三方支付根基很难,但已初具规模

笔者认为,银联云闪付的普及对以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端第三方支付平台有一定的威胁但并不足以撼动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平台的寡头地位。支付宝结算平台经过多年推广线上线下签约商家数量繁多,拥有大量商铺支持和优惠折扣,大部分用户已经习惯了支付宝的线上团购线下支付功能。若银联云闪付想要让线下顾客支付方式变化,还有很多需要做的。

(二)按照互联网思维,任何新事物的竞争都是靠补贴活下来的

银联云闪付的普及除了依靠广泛的银行业的支持、手机厂商的宣传来吸引受众人群以外;必然还是需要通过补贴来给予用户优惠。即使是支付宝,在拓展线下市场的时候,也走了企业补贴这条路,银联云闪付想要拥有更大的市场,这条必不可少。

第7篇

关键词:先看病后付费 经营管理 经营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250-02

新医改的核心就是突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而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是公益性的重要体现。自2013年卫生部在全国多个地区试点推出“先看病后付费”支付方式以来,在各试点地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医疗付费新模式能够彰显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对患者的信赖和对生命的尊重,从而提高了患者的对于医疗机构的信赖感,对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医院品牌形象的提升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医疗付费模式有效缓解了基层群众就医过程中资金筹集的难题,如果实施过程中能够有效管理,不断改进,可以实现患者、医疗机构、医保机构、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多赢局面,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先看病后付费”支付方式与传统付费模式的对比

“先看病后付费”是指对于纳入医保和新农合报销范围内的病人(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以及病情危重急需抢救的病人,通过签订相应的结算协议,无需全额缴纳住院押金,就可直接住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病人出院结算时,将个人承担费用一次性结清后,住院处应及时将病人的医保或新农合证等抵押物归还。

在传统的就医模式中,患者被收治入院后,患者需要先根据病情交付一定的押金,在治疗过程中随着治疗费用的增加再补交押金;出院结算时,医院财务部门与医保或新农合管理机构结算后扣除自费部分后再把剩余的押金退还给患者。

从“先付费再看病”到“先看病后付费”,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就医模式的一个小的变化,但是从本质来讲,却是整个医疗服务领域的流程再造,更是对几十年来“先交钱后看病”的付费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并由此带来新的服务理念支配下的一系列医疗服务模式与医院收费管理制度的改革,这项改革必将促使医疗机构在加强经济管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方面再上新台阶。

二、实施“先看病后付费”支付方式对医院经营管理的积极影响

1.改变了传统的就诊习惯,提高了群众对医院的满意度。“先看病后付费”这一便民、利民、惠民政策使患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该支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益色彩,改变了传统的住院结算方式,开通了住院“绿色通道”,使一些家庭贫困或资金筹措暂时困难的患者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从而确保了不会出现因患者交不起押金而影响治疗、延误病情的现象。这种服务模式可以使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都得到提高。患者不用再因筹资问题耽误疾病治疗,不必再将过多的时间消耗在排队等待等中间环节上,体现了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彰显了医院的公益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患关系。

2.减轻医务人员工作强度,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先住院后付费”这一新的结算方式降低病人住院期间缴纳住院押金的次数和金额,免去了医务人员天天催要欠款的麻烦,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使医护人员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提高医护质量而不是催交医疗费上面。由于该支付方式也免去了患者家属在治疗期间因筹措资金而浪费的大量时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使百姓切实地体会到新医改带来的实惠。

3.促使医院通过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避经营风险。“先看病后付费”制度实施后,病人只需在出院结算时,向医院支付医保或新农合报销后个人应承担的费用,这无形中增加了因患者失信而转移给医院的坏账风险。为了有效地控制医院的经营风险,医院必须通过优化医疗服务流程,降低医疗运营成本,规范医疗行为,严格执行临床路径和医保用药目录,尽可能地降低患者支付费用的比例。规范的医疗行为明显地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使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间接地提高了患者的缴费能力,缴纳医疗费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从而降低了医院的经营风险,保证了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由此可见,“先看病后付费”制度能促使医院规范经营行为,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从而有助于医院规避经营风险。

三、“先看病后付费”支付方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医院大量垫付报销款,影响资金周转。目前,定点医院支付给医保和新农合住院病人的补偿款属于垫付款性质。也就是说,医院先按照程序将报销款付给病人,每月定期向医保局和各县区的新农合结算机构提供出院病人结算资料,收回部分垫付款。随着“先看病后付费”服务体制的实施以及医保、农合全覆盖的实现,病人就医的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各级医院的住院人数不断增加,医院需要垫付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医院的这些垫付资金普遍存在收回渠道不畅,资金拨付不及时的问题,造成医院大量医疗应收款挂账。资金回收周期的延长,会给医院的流动资金带来压力,影响医院资金的正常运转。

2.医院承担着因病人逃费而形成的坏账风险。“先看病后付费”服务体制的实施,使疾病在危及到公众生命的基本权益时,公立医院能够对公众提供及时的救治,患者能及时得到住院治疗。不过,对于“三无”病人(无姓名、无地址、无陪护的病人)出院欠费及病人恶意逃费的担心却是医院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特别是一些“三甲”医院,由于患者来自县乡级地区,医保和新农合的报销比例偏低,仅占治疗花费的50%甚至更少,这就增大了坏账增多的风险。病人出现恶意逃费情况后,如果没有制度层面的资金安排予以弥补,造成的损失只能由医院自己承担。

3.因信息沟通不畅,在执行过程中产生误解。一部分病人认为只要医保、农合登记上了以后,无需办理其他手续,就自动可以享受“先看病后付费”的服务,因此与病房以及住院处产生误会和分歧。还有一些病人认为与医院签订结算协议后,住院期间就不必再缴纳任何费用,对病房催缴住院费感到不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认为医院剥夺了自己享受便民政策的权利,造成医患矛盾。这主要是因为医保机构、农合管理部门、医院对“先看病后付费”服务体制的宣传力度不大,导致病人及家属对“先看病后付费”服务体制的各项细节不够了解。

四、对策

1.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降低医院运营风险。支撑“先看病后付费”模式的前提条件是各项医保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医疗保险机构的高效运转。通过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筹资水平和规范基金的管理,保障该模式的推广与实施。在此过程中,医保和新农合管理部门与医院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业务量等情况,提前拨付部分周转资金,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转,并且通过逐步推进单病种付费、临床路径等方面的改革,积极探索控制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的综合措施。

2.将商业医疗保险适当引入医院结算流程,与社会医疗保险相结合,减轻患者就医负担。社会医疗保险是基本医疗保障,而商业医疗保险是对社会医疗保险的一种补充。商业医疗保险是医疗保险体系的组成部分,单位和个人自愿参加。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投保意识也在进一步增强。传统的商业医疗保险理赔模式是患者自行结清住院费用,先通过社会医疗保险报销一部分金额,对于未完成报销的部分,再通过商业医疗保险申请理赔。这种方式既加大了患者住院的经济压力,也延迟了患者获得理赔的时间。将商业医疗保险适当引入医院,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办理商业医疗保险的理赔,一方面可以方便患者准备各项报销资料,进行实报实销;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积极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值得有关方面加以考虑。

3.加强医院内部各部门的协调与管理。医院内部要加快运行机制的改革,设立专门管理部门负责协调与管理,保证“先看病后付费”支付方式的作用与效果。这个专门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有:(1)负责宣传和推广“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让更多的病人可以享受这一优惠政策。(2)对病人资料进行审查,为符合条件并愿意签订协议的病人办理相关手续。(3)管理“先看病后付费”病人的资料。(4)负责联系病房、医保、农合和财务各个职能科室,加强相互之间沟通与协调。另外,还需要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信息体系,以保证服务和费用等信息的透明和及时性,加强医院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及时解答病人的疑问。

4.充分利用法制建设和全社会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成果应对逃费欠费风险。医院在充分信任病人及其家属的同时,也要考虑对有意钻空子的行为给予必要的应对,加强与政府机构、社会组织、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协作,完善全社会个人诚信体系建设成果与医院信息系统的衔接,防范恶意逃费、欠费行为。同时,利用法律的手段,对恶意逃费者予以追讨,通过提高大众的守法意识来提高患者自觉缴费的意识。

综上所述,“先看病后付费”支付方式不仅仅是一项医疗服务流程的改变,更是改革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模式与制度的契机,随之而来的系统变革将有效提高公立医院的医疗效率、服务质量,使之更好地为病患者服务。

“先看病后付费”支付方式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有效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其有效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方便、看病不放心”等社会问题。在实际的建设中,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医院创新方法,加大宣传力度,构筑配套的管理机制与诚信体系,使之成为一项对国家、医保机构、医院、患者多方共赢的制度,成为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保证,并大大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敏,兰迎春,葛洪刚,等.“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公立医院公益性本质的回归[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10):1024-1026

[2] 王梦雪.公共服务管理创新的三元分析框架:以“先看病后付费”制度的地方试点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61-65

第8篇

[摘要] 目的 分析早期活佣钥谇话治性切除加皮瓣移植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口腔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切除加皮瓣移植术治疗;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40例口腔癌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40例口腔癌患者基于常规护理给予早期活动干预;对比两组口腔癌患者的腰背痛发生率、压疮发生率、一次拔尿管成功率、留尿管时间以及血循环危象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40例口腔癌患者的一次拔管成功率、血循环危象发生率分别为100%、2.5%,对照组40例口腔癌患者的一次拔管成功率、血循环危象发生率分别为92.5%、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40例口腔癌患者的腰背痛发生率、压疮发生率以及留尿管时间分别为5%、0%、(40.15±6.31)d,对照组40例口腔癌患者的腰背痛发生率、压疮发生率以及留尿管时间分别为32.5%、17.5%、(52.82±5.47)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早期活动;口腔癌;根治性切除加皮瓣移植术;康复;影响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3(c)-0141-03

Effect of Early Activity on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after the Radical Resection of Oral Cancer and Grafting Transposition of Skin Flap

ZHANG Ai-li, LU Xiao-lin

Second Ward,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early activity on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after the radical resection of oral cancer and grafting transposition of skin flap.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0 cases of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June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adical resection of oral cancer and grafting transposition of skin flap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0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given the routine nursing and early actively intervention,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lumbodorsal pains, incidence rate of pressure cores, success rate of one-time urinary catheter removal, time for detained catheter and incidence rate of blood circulation crisi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success rate of one-time catheter removal and incidence rate of blood circulation crisis between the research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out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100%,2.5% vs 92.5%,5%)(P>0.05),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rate of lumbodorsal pains, incidence rate of pressure cores and time for detained catheter between the research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5%,0%,(40.15±6.31)d vs 32.5%,17.5%,(52.82±5.47)d](P

[Key words] Early activity; Oral cancer; Radical resection of oral cancer and grafting transposition of skin flap; Recovery; Effect

口腔癌根治性切除加皮瓣移植术后,患者口腔颌面部组织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损状况,导致面部畸形、功能障碍等不良状况发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1-2]。通过皮瓣移植修复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功能障碍,还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创口Ⅰ期愈合[3]。该文主要通过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口腔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早期活动对口腔癌根治性切除加皮瓣移植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口腔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切除加皮瓣移植术治疗;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研究组40例口腔癌患者中,26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8.51±10.76)岁;疾病类型:2例口咽癌,8例颊黏膜癌,16牙龈癌,6例口底癌,6例舌体癌,2例舌根癌。对照组40例口腔癌患者中,27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8.45±10.82)岁;疾病类型:1例口咽癌,7例颊黏膜癌,18牙龈癌,5例口底癌,7例舌体癌,2例舌根癌。两组口腔癌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40例口腔癌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即:手术之后,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平卧位,平卧时间控制在2~3 d范围内,将软枕垫于头部,头颈部予以合理制动,以此加速无张力下吻合血管的愈合。3 d之后,给予低半坐卧位,将床头抬高30°左右,促进静脉回流,缓解头面部水肿状况。同时,头部不能过度后仰及过偏向健侧或者患侧,防止过度牵拉对皮瓣存活造成影响,手术1周后,指导与协助患者下床活动。

1.2.2 研究组 研究组40例口腔癌患者基于常规护理给予早期活动干预,即:⑴护理人员应当对口腔癌根治性切除加皮瓣移植术后早期活动计划予以制定,主要选取表格式,包含19项内容,即:①上肢运动(1~4项)。主要包括:旋肩、抬臂、曲肘、握拳。②胸部运动(5~7项)。主要包括:有效咳嗽、扩胸运动、深呼吸。③下肢运动(8~11项)。主要包括:足踝脚趾运动、髋关节外展、抬腿、膝关节曲伸。④床上全身运动(12~13项)。主要包括:床上翻身、双手支撑床上坐立。⑤床旁活动(14项)。双腿着地,双手支撑坐于床沿。⑥下床活动(15~19项)。主要包括:室外自由行走、室内自由行走、扶床行走、床边站立、坐于椅上。⑵早期活动干预实行。手术前1~3 d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与传授术后早期活动方式,并对其掌握情况予以考核。手术当日,麻醉清醒6 h之后,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早期活动计划”指导与协助患者进行每日活动锻炼,即:做足踝脚趾运动、膝关节曲伸运动、有效咳嗽、深呼吸、抬臂、曲肘以及握拳等,每日活动锻炼次数控制在2~3次范围内。术后7 d内,护理人员可以指导与协助患者进行1~13项活动;7 d之后,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对于体力、精神状态良好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指导与协助其进行14~19项活动。相反,对于精神状态、体力欠佳者,可以适当延后。运动锻炼时间选择患者的精神状态良好且对检查治疗工作不会产生影响的时间段开展。根据个体差异对活动量予以设定,然后根据患者的恢复状况对活动量予以适当增加。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口腔癌患者手术之后第6天的腰背痛发生率、压疮发生率、一次拔尿管成功率、留尿管时间以及血循环危象发生率[4]。

1.4 统计方法

选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综合处理信息数据,χ2检验计数资料,通过[n(%)]对计数资料予以表示,t检验计量资料,通过(x±s)对计量资料予以表示,P

2 结果

2.1 一次拔尿管成功率、血循环危象发生率对比

如表1所示,两组口腔癌患者的一次拔尿管成功率、血循环危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腰背痛发生率、压疮发生率以及留尿管时间对比

研究组40例口腔癌患者的留尿管时间为(40.15±6.31)d,对照组为(52.82±5.47)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85 2,P=0.000 0)。如表2所示,与对照组相比较而言,研究组40例口腔癌患者的腰背痛发生率、压疮发生率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第9篇

【关键词】 山茯方;运动;高脂饮食;胰岛素; 大鼠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compound recipe CHT combined with 90 minutes swimming exercise on blood lipids and insulin of high fatfed rats. Methods: Fifty male SD rats were enrolled and pided randomly into 5 groups (each group with 10 rates) and practiced different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were studied. Group I,Ⅱ,Ⅲ,Ⅳ and Ⅴ were treated with normal diet, hyperlipid diet, hyperlipid diet with compound recipe CHT, hyperlipid diet with 90 minutes exercise, hyperlipid diet with compound recipe CHT and 90 minutes exercise respectively. After seven weeks of treatment and the last exercise of 24 hours, blood samples of the rats were taken through the abdominal aorta and the levels of TC, TG, HDLC and insulin were determin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groupⅡ,levels of serum TC of the rats in group Ⅲ,ⅣandⅤ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P

[KEY WORDS] CHT;Exercise;Highfat diet;Insulin; Rat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脂性的饮食模式易诱导肥胖的发生。肥胖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与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密切相关,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1],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2]。山楂和茯苓是常用的药食兼用的中药材,适量的运动能增强机体的代谢机能。本实验通过高脂饮食喂养,并进行山茯方和运动干预,观察血脂及胰岛素(INS)的变化,探讨山茯方和运动治疗对高脂饮食肥胖大鼠的影响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取健康SD雄性大鼠50只,清洁级,体重70~90 g,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分笼饲养,每笼5只,饲养笼选用塑料制品,并配有不绣钢罩,塑料吸水瓶和不锈钢吸水管;环境温度22~27 ℃,自然光照,各组大鼠每天自由饮水。

1.1.2 山茯方 山楂、茯苓水提取物(生药含量1 g/mL),均由国药控股江苏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厂提供。

1.1.3 仪器 日立70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KDC2046型低温大容量离心机、GC911r放射免疫计数器、电子天平、解剖器械。

1.1.4 试剂 TG测定试剂盒(GPOPAP酶法)、HDLC测定试剂盒(直接法)、TC测定试剂盒(CHODPAP酶法)和GLU测定试剂盒(氧化酶法),均由浙江东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胰岛素放射免疫试剂盒,由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50只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Ⅰ组为正常对照组,Ⅱ组为高脂饮食组,Ⅲ组为山茯方组,Ⅳ组为运动组,Ⅴ组为山茯方+运动组。除Ⅰ组大鼠饲喂普通饲料外,其余各组均饲喂高脂营养饲料。同时,根据计量换算方法[3],将Ⅰ组、Ⅱ组、Ⅳ组大鼠每天以3.3 g/kg·bw标准灌服纯净水,Ⅲ组、Ⅴ组大鼠每天以3.3 g/kg.bw标准灌服药液,每组以6 d计。需灌胃的大鼠每日1次经口灌喂。

1.2.2 运动方式 大鼠在体积为150 cm ×60 cm ×70 cm 塑料缸游泳池中进行无负重游泳运动并被人工驱赶,水深为大鼠体长的2倍,水温(30±2) ℃[3]。运动模型的建立依据Chambliss[4]等的研究,自30 min/d开始,逐周递增,每周递增30 min至游泳90 min/d,每周运动6 d,周日休息。

1.2.3 取材和测试方法 于实验结束,运动大鼠最后一次游泳后24 h,所有大鼠取腹主动脉取血 10 mL,分离血清,测试血脂和INS水平(GC911r放射免疫计数器法)。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所有数据均以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间采用oneway ANOVA进行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对SD大鼠血清中的TC、TG、HDLC浓度的影响见表1;对SD大鼠血清中INS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的影响见表2。表1 SD大鼠血清中TC、TG、HDLC浓度的影响注:与Ⅰ组比较* P

由表1可知,血清中TC、TG、HDLC含量Ⅱ组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表2可知,Ⅱ组大鼠血清中INS含量及ISI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实验采用营养性高脂饲料,发现Ⅱ组大鼠血清中TC、TG含量较Ⅰ组明显升高(P

当一定量胰岛素对靶组织的生物学效应低于正常水平,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症状时,机体表现为胰岛素抵抗(IR),IR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7]。ISI按文献计算[8],以基础血糖和空腹胰岛素乘积的倒数取自然对数表示。本实验中Ⅲ组与Ⅱ组相比,血清中INS有下降趋势,而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Wickelgren I. Obesity how big problem[J]. Science,1988,280:13641367.

2 Rupert G. C. Yip, M. Michael Wolfe. GIF biolgy and fat metabolism[J].Life Sciences,2000,66(2):91103.

3 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671170.

4 Chambliss HO. Exercise duration and intensity in weightloss program[J]. Clin J Sport Med, 2005,15(2):113115

5 李贵海,孙敬勇,张希林,等.山楂降血脂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02,33(1):5052.

6 陈修,陈维洲.心血管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8990.

第10篇

关键词:政府补贴;养猪农户;养殖规模;Logistic二元选择模型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639-04

2007年以来,肉市场价格一直表现出异常的波动。对此,有学者在深入分析后认为,猪肉价格的频繁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生猪的供给量的减少,而供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猪市场自身周期性波动的结果[1,2]。因此为了调控生猪市场价格,必须增加生猪的供给量。然而由于盲目投入、无规划养殖、注重短期利益、土地资源紧张等多重因素的作用,规模化养猪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为了提高国内的生猪供给量,1992年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生猪养殖支持政策。如2007年7月份以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能繁母猪补贴制度,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工作,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国家按每头50元的补贴标准,对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户(场)给予补贴,同时建立能繁母猪保险制度,保费由政府负担80%,养殖户(场)负担20%。2012年8月农业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又联合出台了《2012年能繁母猪饲养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对全国所有饲养能繁母猪的场(包括规模养殖场、养殖户、种猪场和散养户)每头能繁母猪补贴100元,补贴资金由国家承担(其中东部地区由地方财政负担;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负担60%,地方财政负担40%)[3]。

这一系列的补贴政策无疑大大鼓舞了养殖户(场)业主饲养能繁母猪、促进生猪养殖的积极性,但是究竟对促进养殖农户扩大养殖规模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这一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对政府补贴政策所产生效果的思考和研究。

1 文献综述

散养户与规模化养殖户相比,由于在疫病防控、猪肉质量保证、稳定投入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即使散养户的数量大也对增加生猪的供应量帮助不大,因此为了增加生猪供给量必须提高规模化养猪户所占的比例[3]。对于如何扩大养殖规模,国内的研究仍以定性研究为主,如姜冰等[4]定性分析了中国发展规模化养猪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张颖等[5]认为选择优良品种猪、坚持“预防为主”的防疫原则、提供营养全面的饲料等措施可以提高规模化养猪的经济效益;齐秀华等[6]分析后认为,提高管理水平、防疫、品种等可以显著提高规模化养猪的经济效益;李桦等[7]对养猪农户规模变动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后认为,户主年龄、收入满意度、合作社和政府服务可以显著影响到规模变动效益。但是这些研究均没有涉及到政府实施的生猪补贴政策。

国内专家学者们对政府补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植业上,如王姣等[8]利用PMP模型对中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虽然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大但是可以明显提高农户的种植业收入;吴连翠[9]通过对粮食主产区安徽省农户的调查研究发现,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和物质资本投入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万敏等[10]通过对湖北省5县市的调研发现,种植业惠农补贴政策能够起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但是相关措施不配套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补贴政策的效应。

上述研究表明,政府补贴对种植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相关的政府补贴对生猪养殖业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些补贴能否达到政府所期望的效果,除了政府补贴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到生猪的养殖规模,为了研究这些问题,本研究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实地调查的数据,同时结合养殖农户养猪的内外环境因素,以政府补贴对养猪农户规模变动意愿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 数据来源及样本分析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研究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2012年7~8月份对四川省资阳市生猪养殖农户的调查。由于能繁母猪补贴是政府对生猪养殖补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选择能繁母猪补贴作为政府补贴的替代变量。之所以选择四川省资阳市作为调查地点,主要是因为四川省不仅是养猪大省而且是政府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工作开展得较好的省份,同时,资阳市的养猪农户的数量较大,因此调查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政府补贴对养殖规模变动的影响。

本次调查采用了农户问卷调查和个人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问卷内容包括养猪农户的家庭人口特征、养猪状况及疫病状况、借贷情况、收入状况、所获得的公共支持状况等问题。调查地点为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宝台镇和祥符镇的4个自然村。抽样方法为随机抽样法,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4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7.5%。在开展问卷调查的同时,调查人员还对养猪农户进行了个人访谈,以求更深入地了解农户的生计现状。

在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很多农户家中的养猪栏空置或被挪作他用。在与农户访谈时了解到,2007年以前资阳当地农村基本家家户户都养有生猪,但到了2011年调查时期很多散养农户已放弃了养猪。当被问及放弃的原因,大部分养殖农户都反映饲料成本太高,养猪的利润太低。而对于本研究所探究的政府给予的生猪补贴,大部分养猪农户反映都听说过,而当地的政府补贴主要是能繁母猪补贴,而非养肥猪补贴。因此本研究用“是否购买能繁母猪获补贴”作为政府补贴的替代变量,用“是否愿意扩大养殖规模”作为养殖规模变动意愿的替代变量。

2.2 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2.2.1 基于人口统计学的被调查者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养猪农户,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8.72岁,这说明养猪农户以中老年人为主。由于调查对象年龄偏大且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因此养猪农户的平均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水平。由于抽样方法为随机抽样,因此只有28.6%的调查对象是村干部。

2.2.2 样本的收入特征 考虑到养殖农户的规模变动根本原因是利益的推动,因此本次调查涉及到家庭主要劳动力数量、养殖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和收入满意度3个变量。被访农户的劳动力数量平均值为3.24,而且绝大部分调查对象没有雇佣人工,仍以家庭成员为劳动力。养殖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集中在50%~80%,这说明养殖农户的家庭收入仍是以养殖收入为主;收入满意度为2.88,这说明大部分的养殖农户认为养殖收入在可接受范围内。

2.2.3 养殖环境特征 本次调研地点为养殖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因此这些地方都有养殖培训和政府提供的各项支持政策。政府所提供的支持政策主要有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生猪疫病防控、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化饲养场及农业贷款等,但很多养猪农户反映政府所提供的支持政策存在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2.3 研究假设的提出

本研究将养猪农户作为“理性人”来进行分析,养猪农户是否扩大规模取决于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扩大或缩小规模所获得的生产效益。因此设定养猪农户的规模效益函数:

D(R)=P{[E-C]/N≥R/M} (1)

式中,R为养猪农户养殖规模变动前的净收益;M为养猪农户养殖规模变动前的规模数;N为养猪农户养殖规模变动后的规模数;E为养猪农户变动规模后的预期收益;C为养猪农户变动规模后的成本投入。(1)式表明养猪农户只有在变动规模后的净收益不小于变动前的净收益时才愿意变动养殖规模。因此可以提高养猪农户收益的因素将对养猪农户扩大养殖规模起到促进作用。由于养猪农户的净收益受到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的共同影响。因此本研究从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两方面选取了15个变量来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养猪农户资源拥有量对扩大养殖规模起正向作用。

假设2:养猪农户收入对扩大养殖规模起正向作用。

假设3:政府补贴对扩大养殖规模起正向作用。

养猪农户的资源拥有量主要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11];养猪农户收入包括养猪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和收入满意度;政府补贴主要是指能繁母猪补贴。

3 实证分析

3.1 模型构建

对于以分类数据为主的离散型数据,采用概率模型(Logit、Probit和Tobit)比较理想。由于采用的数据是以分类数据为主的离散型数据,因此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来分析政府补贴对规模变动意愿的影响。

Ln■=β0+β1X1+β2X2+β3X3+…βkXk (2)

式中,Y1表示养猪农户愿意扩大养殖规模;Y0表示养猪农户不愿意扩大养殖规模;β0为常数项;βi(β1,β2,β3,…βk)表示Xi的回归系数;Xi(X1,X2,X3,…Xk)表示解释变量。

3.2 变量说明

本研究将因变量(养猪农户扩大养殖规模的意愿)分为想要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和不想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两大类;将解释变量分为养猪农户个人特征变量、养猪农户生产变量、养猪农户经济特征变量、所获公共支持变量四大类,其中每个大类变量又分别选取若干可测度的具体变量作为替代变量。具体的变量说明及相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可能影响方向如表1所示。

3.3 模型估计结果

利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140个有效样本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处理,采用SPSS默认的强迫引入方式对养猪农户扩大养殖规模意愿与政府补贴等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3.4 结果分析

由表2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对规模变动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共有6个,分别是年龄、婚姻状况、养猪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收入满意度、养殖培训、政府补贴,这也说明本研究的三个假设都得到了验证。

1)养猪农户资源拥有量。养猪农户年龄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并且回归系数为负,这说明年龄越大的养猪农户扩大养殖规模的意愿越低,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①从心理上来说,由于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达到了48.72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子女一般都已结婚,因此迫切希望通过扩大规模来获得更大利益的需求没那么强烈;②从生理上来说,由于被调查对象绝大部分都没有雇佣员工,随着年龄增大农户的体力和精力也随之下降,因此农户大多无法承受扩大规模带来的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婚姻状况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而且回归系数为正,这说明婚姻状况对养猪农户规模变动意愿起到了正相关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已婚的农户比未婚农户面临着更多的经济压力(子女教育等),因此改善目前经济环境的意愿也较强烈。

2)养猪农户收入。养猪农户收入主要包括养猪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和养猪收入满意度两个变量。养猪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和养猪收入满意度分别通过了5%和10%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养猪收入所占比例越高、收入满意度越高越希望通过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来获得更高的收益。

3)政府补贴。从模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政府补贴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并且回归系数为正。这说明如果政府进行补贴,养猪农户倾向于扩大养殖规模;如果政府不提供补贴,养猪农户更倾向于保持养殖规模不变甚至缩小养殖规模。由于被调查的养猪农户大部分为小规模养殖和散养,政府的能繁母猪补贴(每年每头100元)对他们来说属于较大的额外收入,因此政府的生猪补贴对养殖规模变动意愿就起到了促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受教育程度和近一年是否发生疫病这两个变量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本研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①被调查农户的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平均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水平,因此整体的文化程度对养殖规模变动意愿的显著性影响不大;②由于被调查对象养殖规模集中在小规模养殖和散养,对这些养殖农户来说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对疫病认识不足等问题,因此养殖农户关注点就集中在生猪价格、饲料价格等直接影响到收入的因素,生猪疫病这种概率性事件反而被选择性忽略,这就造成近一年是否发生疫病对规模变动意愿显著性影响不大。

4 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政府补贴和其他因素共同影响到养猪农户的规模变动意愿。有政府补贴、养殖农户的年龄较轻、婚姻状况为已婚、收入满意度高和养猪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大等对养殖农户扩大养殖规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相反的是,养猪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和养殖场近一年的疫病状况对农户扩大养殖规模意愿影响不大。

因此,为了提高养猪农户的养殖规模、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生猪供给量,政府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完善生猪补贴政策、养殖保险政策等相关政府支持,同时保证执行力度,促使养猪农户扩大其养猪规模;第二,通过建立地区养殖规划、提供优惠的养殖贷款等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养殖队伍中来,利用年轻人的冲劲、干劲等来保证和扩大生猪养殖规模;第三,政府不仅要重视生猪疫病防控还要加大对生猪常发疫病防治的宣传工作,引起养殖农户对生猪疫病的重视,从而保证生猪养殖户免受大规模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李秉龙,何秋红.肉价格短期波动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10):18-21.

[2] 吕 杰,綦 颖.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7):89-92.

[3] 尹正纯,蒋 林,李 剑.生猪规模养殖场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畜牧兽医杂志,2009(3):73-75.

[4] 姜 冰,李翠霞.黑龙江省生猪规模化饲养问题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8(8):28-31.

[5] 张 颖,王慧钢.我国生猪散养模式的分析及预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8-29.

[6] 齐秀华,翟雅杰,尹大权.规模化养猪小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6):28-29,52.

[7] 李 桦,寇应超.养猪农户规模变动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关中地区养猪户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8-53.

[8] 王 姣,肖海峰.我国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减免农业税政策效果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2):24-28.

[9] 吴连翠.基于农户生产行为视角的粮食补贴政策绩效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1.

第11篇

[关键词]主动免疫;复发性流产;封闭抗体;T细胞亚群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c)-0085-03

复发性流产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病因较复杂,除免疫、感染、内分泌、解剖、遗传等因素外,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也较多见。据相关数据统计,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在复发性流产中所占比例达45%~50%,且近年来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3]。为探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封闭抗体的影响,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12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采用两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2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经B超检查,由我院妇科专家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制定的复发性流产诊断标准[4]。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编号,单号为研究组,双号为对照组,各56例。研究组中,年龄24~35岁,平均(29.81±3.47)岁;流产时孕龄4~11周,平均(8.12±2.16)周;流产次数2~4次,平均(3.37±0.43)次。对照组中,年龄23~34岁,平均(30.06±3.29)岁;流产时孕龄4~12周,平均(8.26±2.07)周;流产次数2~5次,平均(3.49±0.36)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协议。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诊断标准;②年龄20~35岁;③内分泌功能正常;④夫妇染色体检查均正常;⑤抗核、抗心磷脂、抗双链DNA、抗子宫内膜等抗自身抗体检测为阴性。排除标准:①经B超检查子宫出现先天性畸形、宫腔粘连等情况;②合并支原体、衣原体、巨细胞病毒、艾滋病病毒、弓形体等生殖道感染;③丈夫或第三方提供淋巴细胞者检查异常;④夫妇肝功能检查异常者;⑤不愿签署协议书者[5]。

1.3方法

1.3.1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黄体酮(规格:50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902,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餐后口服100 mg/次,1次/d,连续口服2周,经确诊为妊娠后,肌内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000 U,每2天注射1次,1周后改为2次/周,2周后改为1次/周,连续治疗12周。

1.3.2研究组给予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 ①主动免疫前,行封闭抗体检测于孕前空腹状态下分别抽取双方的外周静脉血各2 ml,抗凝后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封闭抗体,所用试剂产于美国莱姆德公司,由北京索奥生物科技有效公司提供,根据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规范操作,并准确及时记录测定结果。若检查结果为阴性,则在免疫治疗4次后再抽外周血,采用同样的方法检测机体内封闭抗体。②在主动免疫治疗中,对患者和供者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行HLA-Ⅱ位点基因分型,若2位点以上相合,则需第三方供者,并检验双方血型。然后抽取供者外周血20 ml,抗凝后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并提取淋巴细胞,生理盐水洗涤,调整淋巴细胞浓度,并于患者前臂三角肌处行肌内或皮内注射,3周1次,4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应避孕,1个疗程后复查封闭抗体。若封闭抗体呈阳性者,则可建议在3个月内受孕;若抗体仍呈阴性者,则继续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待封闭抗体转阳后再受孕,连续治疗12周。

两组治疗后均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准确记录随访中不良反应,并予及时有效处理。

1.4观察指标及评定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封闭抗体、T细胞亚群的变化,受孕后的妊娠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T细胞亚群的测定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2 ml的外周静脉血,采用产于Beckman Coulter公司的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8+水平,然后计算CD4+/CD8+和CD16+CD56+,并准确记录。

妊娠成功率为治疗后妊娠成功例数在各组中所占比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不良反应例数在各组中所占比例。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封闭抗体检测阳性率的比较

治疗前,经ELISA法测定其封闭抗体均为阴性;治疗1、2次后两组封闭抗体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4次后,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T细胞亚群中CD4+、CD8+及CD4+/CD8+和CD16+CD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细胞亚群均有变化,CD4+降低,且研究组CD4+水平远低于对照组(P

2.3两组治疗后妊娠成功率的比较

研究组妊娠成功率为64.29%,高于对照组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荨麻疹、皮肤变态反应及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等不良反应情况。

3讨论

复发性流产是临床上较难治的一种妇科疾病,病因种类较多且复杂,尚未明确。临床上认为复发性流产主要与免疫因素中的封闭抗体相关。多数学者研究证实,封闭抗体可抑制机体产生淋巴细胞反应,封闭母体淋巴细胞对滋养层细胞产生毒性反应,促进母体T细胞识别胎儿抗原抑制物,最大限度地保障妊娠成功率[6-9]。

在孕妇血清中,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表面存在CD4+、CD8+和CD16+CD56+等抗原。临床上采用外源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可刺激母体产生封闭抗体和淋巴细胞毒抗体等免疫反应,抑制母体免疫应答反应破坏胚胎的正常发育,保证孕妇顺利度过妊娠期。有学者指出,外源淋巴细胞作为一种刺激抗原,可刺激母体产生抗外源淋巴细胞,提高母体抗体的组织相容性,既支持复发性流产患者免疫因素的发病机制,又表明临床上采用主动免疫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有效性[10-12]。

相关学者研究指出,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妊娠成功率,且患者治疗期及妊娠后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少[13-16]。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的研究组封闭抗体检测阳性率和免疫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妊娠成功率远高于对照组,未出现治疗期不良反应,与上述研究结果趋于一致。

综上所述,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提高妊娠成功率,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曹文丽,叶玲玲,姜雯,等.复发性流产的免疫因素及抗免疫治疗效果的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8):1118-1119.

[2]彭婀娜,姚若进.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主动免疫治疗前后封闭抗体的变化及其意义[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10):773-775.

[3]黄志强,邱俊杰,张海波,等.转化生长因子TGF-β1-509(C/T)基因多态性与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的易感性研究[J].现代医院,2015,15(12):32-34.

[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诊断标准[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2,47(12):957-958.

[5]张劲丰,苏荣,庄健海,等.封闭抗体在不同孕育状态妇女中的分布规律[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298-300.

[6]邢志艳,谭欣,王金旺,等.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效果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 19(12):753-754.

[7]Khonina NA,Broitman EV,Shevela EY,et al.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blocking factors (MLR-Bf) as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indication and efficacy of paternal lymphocyte immunization in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J].Arch Gynecol Obstet,2013,288(4):933-937.

[8]杨如,杨君,许芝山,等.白蛋白保护下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1):3478-3480.

[9]丛林,刘长明,朱立新,等.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前后细胞亚群的变化[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28(5):378-380.

[10]田丹,戴海青,李兆萍,等.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肾两虚证封闭抗体阴性所致复发性流产38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8):167-170.

[11]金平,靳荣,秦晓黎,等.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与CD56CD16 NK细胞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 29(24):3418-3421.

[12]李维宏,牟晓玲.黄体酮保胎治疗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辅T淋巴细胞17/调节性T淋巴细胞免疫失衡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36):4444-4449.

[13]胡道琴,梁宝珠,陈敏,等.复发性流产患者主动免疫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3, 21(6):76-77.

[14]吴美梅,孙丛萌,周运花.复发性流产免疫治疗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0):3363-3365.

[15]Largeron N,Petry KU,Jacob J,et al.An estimate of the public health impact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universal vaccination with a 9-valent HPV vaccine in Germany[J].Expert Rev Pharmacoecon Outcomes Res,2016,7(11):116-119.

第12篇

关键词:语言迁移;母语;搭配

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55-02



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妨碍他们熟练掌握英语的主要障碍之一是词汇搭配,而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母语负迁移影响。在我国的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由于学习者已经系统地掌握了汉语语言结构及中国文化,因此,他们在英语词汇学习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汉语的影响。他们往往先汉语思维,再用英语一一对应,结果影响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由此引起的词汇搭配错误尤其突出。本文主要探讨母语负迁移对词汇搭配的影响,特别是对英语动+名词这一类型的搭配影响。

一、理论阐述

(一)母语负迁移

Odlin(1989:27)在其《语言迁移》这部专著里给语言迁移下了简明而精确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一种常见现象,对二语习得有重要影响。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Sclinker,1983)。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的某些特征相似或一致时,就会帮助、促进二语习得,母语就起正迁移作用;反之,当目的语的某些特征与母语相异时,母语就可能干扰、妨碍二语习得,从而产生负迁移。

(二)词汇搭配及搭配错误

词汇搭配(collocation)指的是词与词之间的习惯性的结合,是一些意义完整结构定型的组合词或短语。陆国强(1983)在其主编的《现代英语词汇学》一书中指出:词的搭配关系主要指词与词之间的横组合关系,即什么词经常与什么词搭配使用。任何语言中的任何词都有其约定俗成的搭配范围,这些搭配范围限定了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果违背了这些约定或习惯,按照母语搭配习惯生搬硬套,那么这些英语搭配就不符合英语的语法结构或文化习惯,这种英语对英语本族语者来说是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的,这就造成了搭配错误。正确的搭配是二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的重心,词汇搭配意识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学习者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流利性。

由上可以看出,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汉语势必对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负迁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动+名词的搭配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最为突出,因此了解错误类型,分析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弱化这一影响的关键。

二、学习者在使用动词+名词搭配过程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词汇搭配的错误表现在多方面,如:“名词+名词”,“名词+动词”,“动词+名词”等,其中“动词+名词”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犯错误最多的,对初、中、高级学习者都是一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多义动词的误用。汉语表意模糊,一词多义现象随处可见,有些词用于多种场合而不会在词形甚至词性上有丝毫的改变。由于二语学习者往往采用一种过于简单化的词汇学习策略,即从汉语的意念出发,在汉英词语之间生搬硬套,寻求简单对等,所以面对汉语的多义动词,无论后面跟的什么宾语,他们往往用最常见的一个英语动词来简单对应,这是中国学习者最常见的搭配错误。如“做人,做事,做学问”,汉语只有一个动词“做”,有些学习者会直接对应用“do”来包办完。而事实上,与之对应的英语动词却分别是“behave/conduct,do/handle/treat/deal/with,pursue”,可见仅用一个“do”来表达以上所有搭配,显然是不合理的,这就是汉英搭配习惯上的一个重大差别。又如“接电话,接受,接收,接人”,同一个简单的中文词“接”却分别对应多个英语动词:“answer,accept,receive,pick up”,可见决不能用“receive”表达所有的“接”的内涵。由于二语学习者词汇量有限,同时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在遇到含有相同汉语词汇的短语时,全部用一个对应的英文词,这是母语负迁移效应最为突出的地方。

(二)词项意义的简单对应。词汇搭配主要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词的搭配意义是由一个词从与它相结合的其它词的意义中所获得的各种联想构成的,是一种必须与别的意义搭配在一起产生的意义。英语词组并不是词组中各个词项意义的简单对应。如:

“拍马屁”,有些学习者直接表达成pat ones ass,而实际上应为lick ones boots.该短语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以前在欧洲,臣民见到国王与王后要葡匐在地,亲吻他们的靴子。后来,人们将lick the boots引申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讨好某人”,它与汉语的“拍马屁”含义一样。

“找某人的麻烦”不是find ones trouble,而是pick on sb.find ones trouble是“发现某人的难处”的意思,而pick on sb.它不仅表示“挑剔某人、找某人的碴”,而且还包含tease(取笑、戏弄)或bully(威胁、欺侮)的意思。中英词汇的内涵和外延意义相差甚远。

“点名”不是call ones name而是call the roll。英语的roll有“名册”的意思。而call ones name(s)的意思是“谩骂某人”,意思大相径庭。

词项意义的简单对应是学习者母语思维最直接最明显的见证。在表达某一概念时,两种语言的用词可能是对应的,但在表达另一概念时,其用词与搭配可能完全不同。中国学生常常脱离不了汉语词汇搭配定式,把他们直译成英语从而造成错误。

(三)动词词性混淆不清。汉语在形式上难以区分词性。同一个汉语词汇经常具有不同的句法功能,体现不同的词性。汉语是一种多动词语言,动词十分丰富,使用频率很高,汉语动词也无及物不及物之分。由于汉语的这种语法属性,使得学生对英语动词词性的敏感度非常低,导致经常出现词性误用现象。学习者在语言生成中往往只注重词义而忽略词性,顾此失彼,导致许多词性误用的现象。如:marry with sb.,将marry视为不及物动词了,导致介词with的误用,又如arrive Yew York,将arrive视为及物动词了,把该用的介词in漏掉了。

三、结语

以上讨论说明汉语知识体系给英语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影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英汉的词汇概念基础和文化内涵不尽相同,这种差异导致学生在理解和使用一些英语词汇时出现障碍。

通过分析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动词+名词搭配错误的影响可以给今后的教学几点启示:(一)重视词块教学。词汇教学应特别重视词块教学方法,尽可能以词汇搭配的形式向学生呈现词汇,提高学生词汇搭配意识,鼓励学生不要孤立地记忆单词,而是按搭配或者词块进行记忆;(二)培养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注意英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意义,适当引入构词背景或典故,唤起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正确理解和使用词汇搭配,尽可能减少汉语负迁移对学习的影响;(三)鼓励阅读原著,观看原声电影。鼓励学生阅读原著,观看原声电影,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真实语境,有助于他们发现和习得更多新的搭配。

词汇搭配能力是决定能否准确、流利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英语教师不仅要提高词汇搭配教学意识,还要对学习者辅以相应的词汇搭配习得指导,使词汇搭配成为词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参考文献:

[1]Odlin,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27.

[2]L Sclinker(eds.),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C].1983.

第13篇

上诉人(原审原告)周某。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某物资供销公司。

周某原系某厂财务。1997年2月,因企业效益不佳与厂方解除劳动关系。同年3月,某物资供销公司因业务需要,招聘其担任该公司财务出纳工作。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周某在该公司工作至1999年5月,因公司对不在编临时工进行清理,通知周某不再雇佣。同年6月1日起,周某未再上班。此后,双方就工资、福利及养老保险费缴纳问题发生争议。1999年10月18日,周某因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遂向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某物资供销公司为其补缴1997年3月至1999年10月的养老保险费;支付1999年6月至同年12月的下岗工资;承担其子幼托费人民币1000元。在仲裁期间,某物资供销公司发现,1997年7月至1999年2月,周某凭《劳动手册》已向社保部门领取了20个月的失业救济金并报销了部分医疗费用,遂据此为由坚决不愿为周某缴纳社会保险费。

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认为,劳动者进单位工作后,应主动将劳动手册交给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对此予以督促。周某为领取失业救济金不交劳动手册,造成用人单位未办理录用手续也未缴纳社会保险费,应由周某承担主要责任,其主张的工资及幼托费等诉请不予支持。周某1999年3月停止领取失业救济金后,其与某物资供销公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双方应补缴此后的社会保险费直至周某离开该公司。

周某不服裁决诉至一审法院,称其辞职后进入某物资供销公司工作了两年多。劳动合同系单位不肯与其签订,未签劳动合同的责任在单位。其因未签合同无法享受正常的员工待遇才凭劳动手册申领失业救济金。现其愿意退还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华东公司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违反有关规定,侵害了其权益,应为其补缴社会保险费,并让其享受和其他职工同等的待遇。

华东公司辩称,周某系以下岗职工的身份应聘,双方建立的仅是劳务关系。周某非正式职工不能享受报销医疗费用等相关福利,并提出1997年7月至1999年2月,周某凭《劳动手册》已向社保部门领取了20个月的失业救济金并报销了部分医疗费用,不同意为周某补缴社会保险费及报销医疗费等相关费用。

一审法院认为,未签订劳动合同系因周某未交劳动手册,双方未建立规范的劳动合同的主要责任在周某。周某称退还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后可补缴社会保险费用的主张,因其未提供相应证据,不予采信,遂判决:周某与某物资供销公司之间的劳动关系于1999年5月解除;某物资供销公司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为周某缴纳1999年3月至同年5月的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人民币1374元(其中周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将其个人负担的人民币244元交付某物资供销公司);周某要求某物资供销公司报销幼儿托费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周某要求某物资供销公司支付1999年6月至2000年1月下岗工资人民币2560元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判决后,周某不服,提起上诉,双方均坚持各自的主张。在二审期间,周某并将其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及医疗费退回了社保部门。

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主要责任在用人单位。1997年3月至1999年5月,周某在某物资供销公司工作,双方虽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周某向该公司实际付出劳动并取得了劳动报酬,某物资供销公司也对周某实施了管理、指挥、监督的职能,双方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社保机构向周某发放失业保险金并不影响周某与某物资供销公司事实劳动关系的成立,也不能免除该公司为周某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且二审期间,周某已将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医疗金退回社保部门。基于周某与某物资供销公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其应享受报销医药费及其子的幼托费的劳动福利。1999年6月起,周某不再至某物资供销公司上班,双方的劳动关系于此时解除,周某要求确认与该公司的劳动关系至2000年1月并要求该公司支付其1999年6月至2000年1月下岗工资的请求缺乏依据,不予支持。据此判决:某物资供销公司与周某的劳动关系于1999年6月解除;某物资供销公司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为周某缴纳1997年3月至1999年5月的社会保险费共计人民币9361.2元(周某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将其中个人负担的人民币1251元交付某物资供销公司);周某在某物资供销公司工作期间发生的医药费用人民币588元,某物资供销公司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按该公司规定予以报销;周某在某物资供销公司工作期间其子的幼托费用,某物资供销公司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按规定的标准予以报销。

「评析

本案的讼争俱因单位未能与劳动者按劳动法的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所致。本案主要涉及劳动合同的签订、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应签而未签劳动合同的职工的福利待遇与社会保险费缴纳等问题。

一、劳动合同的签订。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我国从1986年起,对新招收职工实行了劳动合同制。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亦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但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对用工成本等因素的考虑,有部分用人单位不愿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为就业迫于无奈接受。一旦双方发生争议,由于无合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往往难以实现。为防止用人单位采取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逃避法定义务,1995年5月10日劳动部颁布的《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二、三条规定,对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即招用后故意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以及劳动合同到期后故意不及时续订劳动合同的,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赔偿劳动者损失。其中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按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入支付给劳动者,并加付应得工资收入25%的赔偿费用;造成劳动者劳动保护待遇损失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津贴和用品;造成劳动者工伤、医疗待遇损失的,除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劳动者相当于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造成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身体健康损害的,除按国家规定提供治疗期间的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相当于其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此外,还应承担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2002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五十六条还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本条例规定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按每人五百至一千元处以罚款。对应签订劳动合同而未签定的,首先应分清责任。由于目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签订劳动合同的主动权往往掌握在用人单位手中。对于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责任不能简单地根据表面现象认定。就本案而言,某物资供销公司作为用人单位在录用周某时并未为其办理过录用手续,本已违反规定,如周某不交劳动手册,该公司完全可以不予聘用。而对周某来讲,提交劳动手册、签订劳动合同与不交劳动手册而享受失业待遇相比,显然前者对其更为有利。因此,仅从周某在某物资供销公司工作期间还凭劳动手册享受了失业保险待遇即认定未签劳动合同责任主要在周某依据不足。从本案的情况来看,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责任在某物资供销公司。

二、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

某物资供销公司在诉讼中始终坚持其与周某间系劳务关系。由于根据目前的政策规定,劳务用工,用人单位可以不缴纳社会保险费。因此,如周某确是劳务工的话,其诉请就没有了依据。那么如何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呢?我国学者史探径对劳动关系的定义是“劳动关系是职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基于劳动合同义务所为的职业上的有偿劳动而发生的关系”。劳动关系既具有财产性,同时又兼具人身性。劳动者除了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获取报酬外,双方还存在着身份上的隶属关系。而劳务关系则是以劳动者完成一定量工作,用人单位据此给付报酬而形成的关系,双方并不存在身份上的隶属关系。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劳动关系的认定首先应看双方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即当事人双方建立劳动关系的形式要件有欠缺,但双方已实际履行劳动权利义务的,仍应视作双方的劳动关系已经确立,双方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同样受到法律保护。事实劳动关系的的认定,一般应具备下列条件: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付出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或劳动者实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约束;用人单位系劳动者发放“工作证”或“服务证”等身份证件,或填写“登记表”、“报名表”,允许劳动者以用人单位员工的名义工作或不为反对意见。由于一直以来我国都是采取一个劳动者只有一个劳动关系的观点,因此用人单位基于与其他用人单位签订劳务输出协议而与劳动者建立的关系,或用人单位与其他用人单位协议保留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建立的关系,目前仍被视作为一种劳务关系。本案中的当事人周某系失业人员,未与其他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其作为某 物资供销公司的一员,在某物资供销公司工作,为该公司提供劳动、从该公司领取劳动报酬并接受该公司的监督管理,双方间的关系完全符合事实劳动关系的构成要件。某物资供销公司称与周某系劳务关系,但双方间从未订立过有关劳务协议,周某也非其他单位输出的劳务人员。该公司无任何证据可以证实其观点。同样根据事实劳动关系的构成要件,是否领取失业保险金显然也不能作为事实劳动关系建立的标志。周某与某物资供销公司实际自1997年3月即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三、应签而未签劳动合同的职工的福利待遇。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权利。与用人单位建立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虽然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形式有欠缺,但并不因此影响其享受法定的权利。这样的规定对促进劳动用工制度的规范,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实现,意义非常重大。医疗费用等的报销系劳动者享有的劳动福利。周某作为与某物资供销公司建立事实劳动关系的职工,其同样享有该项权利。该公司不按规定的标准为周某报销医疗费等相关费用的做法是错误的。

第14篇

关键词:医疗保障;动态共付率;影响因素

一、现有研究――最优共付率

1.定义及其作用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参保人的医疗费用在起付线以上、封顶线以下部分,主要由统筹基金支付,但个人仍需负担一定比例,即个人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共同负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这就是所谓的医疗保险共付比例。

2.最优共付率的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对于共付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最优共付率的确定。学者普遍认为医疗保险机制能够通过成本分摊的方法影响参保者的卫生服务利用和经济风险。面对卫生服务价格的相对降低,价格弹性促使参保者更多地利用卫生服务,包括一些不必要的医疗卫生服务,即出现道德风险损失。部分研究探讨了道德风险损失的存在,通过估算费用分摊变化带来的卫生服务需求的改变,如Manning等人1996年的研究得出“当共付比例为45%时,增加的边际效益等于由于道德风险增加带来的边际损失,即个人支付比例为45%时为理论上的最优比例,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与医疗保险项目的复杂性,最优的共付率水平在实际中很难确定。

成本分摊政策(主要包括共付率与起付线标准)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医疗保险制度实施费用控制的重要手段,不管是公共医疗保险制度还是私人医疗保险制度,都在制度运行中不断协调成本分摊政策,而且大多数实现了对总医疗费用或者单个疾病费用的有效控制。随着我国医药费用的日益增长,不但需要考虑对医疗服务进行价格上的控制,还需要考虑运用医疗保险手段来调整成本分摊政策。此外,部分国家在降低总卫生费用、调整成本分摊政策的同时,加重了参保者特别是低收人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等群体的经济负担。

由于不同特征老年人对共付率变化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即在相同的共付率下,老年人的医疗服务价格弹性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提出了的对策是对共付率进行动态调整。

二、动态共付率

1.定义:共付率的动态调整

动态共付率是指以参保老人的年龄,收入,健康状况(患病种类)以及上一年度医疗消费情况等因素为依据,为每位参保人制定不同的共付率,同时由于这些因素可能会变化,因此需要每年度进行调整,故称为动态共付率。

图1动态共付率简表

这是我们根据老年医疗保障与生活质量之间基本特征研究得出的全新的概念,是以医保制度中已有的共付率(亦称共保率或共付比例)为基础,着重提出动态二字。

动态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第一是每个个体不同,不同老年人的收入、年龄、健康水平和医疗消费状况都不相同,因此他们对医疗服务的价格弹性曲线都不相同,需要针对个体异质性建立不同的共付率;第二是动态调整,因为在时间维度上要素也会产生变化,所以每年都应根据上一年度要素的变化对共付率进行适当调整。

建立动态共付率的目的是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的消费,减少或避免高收入人群过度医疗的现象,促进基本医疗制度的持续健康发展,打造健康老龄化社会。

2.基本原则: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

根据上述基本点――“动态”,本文在为老年医疗保障制度提出建议时会考虑以下五点:

(1)上一年度的医疗消费情况,是我们调整的主要参考因素;

(2)参保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适当拉开不同收入人群的成本分摊标准;

(3)不同类型卫生服务的价格弹性;

(4)不同健康状况人群制定有差别的适合各人群的成本分摊标准;

(5)该政策的变化将可能导致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根据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实施状况来制定相应的成本分摊政策。

因此,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下实行成本分摊政策要同时考虑到每种成本分摊方法的特点,和不同患病人群对不同类型卫的生服务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特别是可能引起弱势群体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最大程度地体现公平健康。

动态共付率的数据来源来自于医疗信息系统中建立的健康档案与信誉档案。

①上年度医疗消费情况

老年人的上年度医疗消费情况我们主要考虑是否存在过度医疗现象。结合老年人健康档案中的身体状况,综合考虑当地的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对老年人是否存在过度医疗现象进行评价,将该评价成为信誉档案。当老年人多年的信誉档案记录较差时,我们认为应根据现实情况,对老年人的起付线和共付率进行调整。

②参保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不同收入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不同,这可能造成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我们认为在考虑动态共付率时,必须讨论参保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对于高收入的老年人,为了避免其进行过度医疗,可以适度降低起付线并提高共付率。这样既不会增加老年人的经济负担,也可以利用共付率降低过度医疗的可能性。而对于低收入的老年人,则适度降低共付率,以减少经济负担。

同时医疗需求是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医疗费用支出不能影响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因此动态共付率成本分摊政策中的上限也是动态的。以杭州市为例,有学者认为杭州最低生活标准约为1083.5/月,每年约为1.3万元。那么假设老人每年收入为5万,那么该老人自付上限小于3.7万元,这可以很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

③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服务

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指不同级别医院不同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由于缺乏相应的转诊制度、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以及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不高等原因导致患者不管疾病大小直接就医大型医院,造成大型医院的拥堵严重,看病困难;同时由于大型医院医疗服务成本相对于中小医院和基层医院较高,从而导致相应的医疗费用也较高;基层医院陷入就医患者较少,资源利用率低,医疗技术水平越来越弱的堪忧状况。因此,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应运用信息经济学的“信息甄别”理论,设置一、二、三级医院对应的不同个人自付比例,而不是单纯的以不同的起付线作为区分,促使参保人员根据病情的轻重和种类在不同级别医院合理就医,引起合理的医疗服务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同时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能够展开公平的竞争,促进医疗机构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降低医疗成本。

④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非常大,它几乎决定了老年人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我们认为应根据所患疾病种类,根据疾病的医疗消费特征设置不同的共付率,如针对感冒、风寒等所需医疗消费较少的疾病设置较高的共付率。

3.作用:促进家庭供养,减少过度医疗

动态共付率主要可以解决两部分问题。

首先对家庭经济供养的促进,对家庭经济供养水平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两个部分。第一是不同的医疗保障水平对家庭经济供养的促进水平不同,通过对共付率的调整,可以很好地促进家庭经济供养水平。第二是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保险金的交付可以对子女起到教育作用,促进他们提高供养水平。

其次是动态共付率可以减少过度医疗现象,促进医疗保障可持续发展,从而持续保障老年人口的晚年生活质量。我们在动态共付率中考虑老年人上一年度的医疗消费情况,如果存在过度医疗,则对其共付率进行调整,这对老年人进行不合理的医疗消费产生了约束作用。

4.实现路径

(1)建立老人的健康档案和信誉档案

个人信息档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参保者个人的健康档案;二是参保者个人的信誉档案。分开建立档案是为了方便管理和保护患者的隐私。健康档案有利于及时掌握参保人的健康信息,避免重复检查,提高诊疗效率;个人的信誉档案便于监督参保人的消费行为,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这可以强化对参保患者的支付约束,强化患者节约意识,有利于减少参保患者的道德风险。

(2)加强医疗消费相关因素研究,完善动态共付率建立机制

现有大多数医疗消费相关因素研究是基于理论研究,而实证分析不足。我们认为应加强医疗消费相关因素的研究,根据各地的情况选择合理的因素纳入动态共付率的建立机制中。

(3)设置科学的动态调整频率

以往医疗保障的成本分摊政策的调整时间跨度大,现代社会瞬息万变,过长的调整频率使成本分摊政策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各地应科学设置动态共付率的调整频率,甚至可以将其指数化,这样更易于进行调整。

(4)统筹部门的统一

建立统一的经办服务机构,统一结算平台和信息系统,既可以降低运行成本、节约社会资源,又方便群众,便于医疗卫生机构,因而这一措施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同时明确将这项医疗保障业务交予一个政府部门主管,有利于调整和协调社会医疗保障政策,也为今后医疗保障制度的统一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治芬.中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及其转移支付[D].财经研究,2005(5).

[2]刘国恩等.中国老人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需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1(3).

[3]黄枫等.过度需求还是有效需求?―城镇老人健康与医疗保险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6).

[4]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黄丞,李玮.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模型中的最优共保率[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37(4).

第15篇

中图分类号:R543.2;R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06_0 488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6.33

随着冠心病临床治疗各种方法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aft,CABG)的广泛应用,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已明显降低。继而人们更加关 注术后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 研究表明,康复治疗能明显降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促进 机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存质量[1]。本文拟探讨综合康复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后运动耐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按WHO冠心病诊断标准,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确诊为冠心病并成 功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2周的患者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48~78(67.52± 5.82)岁;其中左主干病变18例,两支病变6例,三支病变1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 对照组,每组1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病程、合并其他疾病情况及LVEF等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患者均无认知障碍,并取得患者书面知情同意。

1.2 方法:对照组术后给予营养心肌、抗血小板、控制心率(β受体阻滞剂)以及降压( ACEI类)、降糖等常规治疗及护理,病情稳定后进行每两周一次的门诊随访。观察组施予综 合康复方案。

1.2.1 康复运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6分钟步行试验(6_MWT)结果制定个体化运 动处方,包括运动类型、运动强度、持续时间、频度和进展速度等。康复运动以有氧运动为 主,运动方式有步行、太极拳、踏车、慢跑,并予以一定量的阻力训练。先以最大耗氧量的 60%作为运动强度起点开始运动,每两周进行运动量的评估,逐渐增加运动负荷,达最大耗 氧量的80%时进入维持量。运动前进行5~10min的热身运动,然后进行30min的运动锻炼, 最后做5~10min的恢复运动。运动频次每周3~5次,每次40~60min。观察组患者在运动过 程中有专职康复技师进行指导。康复护士密切观察患者对康复运动的身心反应并做好记录, 为修订运动处方提供依据。

1.2.2 音乐治疗:观察组患者每周接受2次音乐治疗。治疗地点为康复科心身治疗室,选 择舒缓优美的轻音乐,每次治疗30min。

1.2.3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康复运动重要性、安全性及相关注意事项;疾病 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等。健康教育的形式采取集体上课结合个别指导,健康教育每周1次。 健康教育鼓励家属参加,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提高综合康复的依从性。

1.2.4 心理疏导:由专职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状况的评定,根据检测结果采取个别 辅导与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以改善患者心理状况。

1.2.5 危险因素的干预: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全面评估患者的各种危险因素,与主管 医师及患者共同商讨个体化的干预计划,主要内容包括饮食指导、体重控制、戒烟、高血压 控制等。干预遵行从易到难的原则,便于患者有效执行。

1.3 评价指标: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3个月进行评价。心理状况评价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 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测试由专业人员担任,指导语严格按量表要求进行,使 患者充分理解后进行自评。活动耐力评价采用6_MWT,以心肺功能测量仪检测6分钟步行距离 、运动过程中最大耗氧量及最大代谢当量、每搏耗氧量。

1.4 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10.0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行t检验,数据以( x-±s)表示,P

2 结果

治疗三个月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运动康复是心脏术后康复中的主要组成部分[2]。运动可使心肌有氧代谢能力加强 ,肌凝蛋白ATP酶活性增强,横桥活化水平提高。从而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 运动也可使血流重新分布,骨骼肌峰值血流量增加,氧化代谢增强,以耐受强度更大的运动 [3]。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心肌的血液循环 [4]。本文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的运动疗法,可使冠状动脉旁 路移植术后的患者的运动耐量明显增加,与仅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相比有明显的优势。通过 6_MWT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患者的运动耐量进行测评显示,接受运动疗法后的患者的 步行距离、最大摄氧量、最大代谢当量、每搏耗氧量均有明显提高。有研究认为6_MWT简单 、经济实用,易于被患者接受,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而得到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低功能 贮量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能力的评价[5]。

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紧张、恐惧、孤独等负性情绪 [6],而焦虑、恐惧和抑郁是手术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7]。诸多的研究表 明,冠脉搭桥术后康复运动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术后心功能,促进患者康复[8 ]。本文显示通过系统的康复运动及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参加综合康复的19例患者的焦 虑、抑郁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危险因素的控制对患者术后心脏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有 文献指出任何时候戒烟都可以使急性心血管事件或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明显下降[9 ]。本文中,观察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心脏事件。通过对患者危险因素评估 ,制定及实施干预计划,定期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等手段,促使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控制,从而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并进一步改善其 心理状况。

本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远期疗效有赖于术后持久、系统及 科学的康复干预,这是广大心脏康复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Receipt of outpat ient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mong heart attack survivors_United States,2005[J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2008,57(4):89-94.

[2]林小丽,陈静薇,陈日宇,等.冠脉搭桥术后运动康复研究及应用现状[J].实用医学 杂志,2006,22(24):2935.

[3]汪萍,郭兰.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综合康复临床疗效[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 02,24(5):282-283.

[4]崔芳,任雨笙,王惠芳,等.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运动耐量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3):177-179.

[5]刘江生.心脏病患者运动的意义和运动处方[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 (1):64-66.

[6]张瑞岭,李福民,许志亮.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及其意义[J].中国临床心 理学杂志,2000,8(3):139.

[7]沈晓颖,周郁秋.心脏介入诊疗术患者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 ,42(4):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