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口老龄化的危害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1、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1)。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2)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3)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4)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5)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6)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
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此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构筑符合民族地区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也是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发展迅速,已给或将给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针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从而为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时正中.青海高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J],西北人口,1994(4);
[2]、四川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四川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蒋彬.四川藏区城镇化与文化变迁——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M],巴蜀书社,2005;
[4]、陈喜强.人口老龄化如何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去影响广西的经济?[J],百家言,2002(11);
[5]、杨晓熙、刘平等.石河子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12)。
[6]、贵州省黔东南州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黔东南人口的现状与未来》第82页,巴蜀书社200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1、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1)。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2)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3)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4)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5)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6)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
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此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构筑符合民族地区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也是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发展迅速,已给或将给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针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从而为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时正中.青海高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J],西北人口,1994(4);
[2]、四川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四川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蒋彬.四川藏区城镇化与文化变迁——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M],巴蜀书社,2005;
[4]、陈喜强.人口老龄化如何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去影响广西的经济?[J],百家言,2002(11);
[5]、杨晓熙、刘平等.石河子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12)。
[6]、贵州省黔东南州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黔东南人口的现状与未来》第82页,巴蜀书社2004.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 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距媒体报道第一例肺癌至今已100余年,在这100年间,肺癌已经从“不引人注意”的疾病,变成了癌症病人的“第一杀手”。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逐年上升,2008年卫生部公布的最新死因调查结果显示:从城乡前十位恶性肿瘤构成来看,肺癌已取替肝癌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肺癌在过去30年增加了4倍多,升幅最大。目前,我国每年有近50万肺癌新发病例。据预测,肺癌发病率在未来20年仍将继续攀升。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肺癌在近100年间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有什么对策?
一、吸烟
早在1761年,专家报道吸鼻烟者出现鼻息肉时,就引发了烟草吸食可能导致癌症的猜测,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964年,一位专家发表文章,第一次揭示吸烟的危险性,指出肺癌主要和吸烟,以及暴露于职业和周围环境致癌物质有关。如今,我们知道吸烟是导致肺癌的最主要因素,肺癌的发病与吸烟呈剂量正相关,每年10包香烟可增加70%肺癌风险;戒烟10年后,肺癌的风险下降20%。
当前,几乎所有国家男性肺癌发病率都在上升,其上升率与吸烟率几乎一致。芬兰、英国、美国吸烟率下降后,肺癌的发病率也在下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也是烟草危害最严重的国家。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年人平均吸烟年龄已由1984年的22.4岁下降为现在的19.7岁;女性和未成年人吸烟者的比例也在逐年明显上升;我国现有烟民总量3.2亿,长期受“二手烟”侵害者高达5.4亿。上述人群若不及时远离香烟,将成为罹患肺癌的庞大后备军。近年来,女性肺癌患者增多,其中一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是“二手烟”和厨房油烟。
对策:不吸第一支烟,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远离“二手烟”,戒烟等。
二、空气污染
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导致的空气污染,空气中多环芳烃类物质严重超标。研究表明,每燃烧一千克煤可产生0.1毫克苯并芘(一种多环芳烃类物质),汽车每行驶1小时可产生300毫克苯并芘。研究发现,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即PM2.5) 含有一定量的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所谓多环芳烃,是指分子中含有两个以上苯环的碳氢化合物,如萘、蒽、菲、芘等。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曾列出94种对实验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化合物,其中15种为多环芳烃。
研究证实,含有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的细颗粒物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不容易被呼吸道黏膜所吸附或经由咳嗽排出体外,能够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甚至进入血液循环,从而诱发哮喘、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加拿大的一项研究显示,PM2.5浓度每增加10微克,肺癌死亡率增加8%。
对策:保护环境,少开一天车; 选对口罩,大雾天戴好口罩再出门;不在高架道路下锻炼身体等。
三、人口老龄化
除了吸烟、环境等危险因素之外,人口老龄化也是导致我国肺癌发病率上升较快的重要因素。1999年,我国进入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从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等部门获悉,截至2008年底,全国老年人口已经增至1.69亿,短短10年,我国老年人口增加了5000万,现正以年均近1000万的增幅“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速度和程度超乎我们的想像。而每增长1岁,肿瘤发病率增加11.44/10万,人口老龄化也将是今后几十年内肺癌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中国式”的养老办法也众多起来——特别是中国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尤为众多:中国退休人员众多,国家怎能养得了,不行,延迟退休!延迟退休不行,延长缴纳养老金年限!如此循环,方可养老!真有办法!
养老乃人之养老,非钱之养老——无钱怎么养老?中国老年人好养!几十年的中国老年人是怎么过来的?
中国老龄化率高,来得快,是计划生育的副作用。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对中国的发展功不可没,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一个火烧,给一个孩子和两个孩子吃是不一样的,但是,生育是自然规律,违背生育规律,是会给社会带来麻烦的:过多的老龄化,男女比例可能失调,人的竞争力减弱(富窝里的人竞争力怎样呢?)等等。
所以养老还需要计划生育负责!
过早老龄化,是相对青年人来说的,青年人的数量,即可解决老龄化的问题——将计划生育在三至五年内(有待考察)放开二胎,迅速增加青年人的数量(2014年~2040年26周岁人口生力军)来中和老龄化,同时中国人口总量也增加,然后再回归正常的计划生育——凡是都有一个调节!
其作用:一、增加青年人的数量,中和老年人的数量,有利于养老。二、增加中国人口的有生力量,稳定中国的经济发展。三、调节人口结构,调节男女失衡。四、适时放开二胎是社会公平的象征,不能有钱人多生,无钱者叹息,更何况社会抚养费,对社会危害极大!再说普通老百姓也未必愿生——养不起!五、生二胎也是减轻下一代养老的压力,同时防止出现更多的“孤独老人”。
……
关键词:老龄化 护理保险 构建
护理保险,又称长期护理保险(long term care insurance,LTCI)、看护保险以及介护保险,它是指被保险人因疾病、年老、伤残等原因而需要他人长期照顾时,国家或者保险公司通过为其支付费用或提供护理服务的方式来缓解被保险人生活负担的一种保险。在分析应对老龄化的措施中,护理保险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1 我国发展护理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人口老龄化压力。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1]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要缓解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压力,护理保险的建立迫在眉睫。
1.2 家庭结构变化。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化,护理保险需求逐步上升。
1.3 “空巢”老人增多。护理保险的存在不单单是缓解老人及子女负担,更重要的是为老人带来精神慰藉。
1.4 发展老龄产业的契机。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产业必然成为各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护理服务机构的设立将会吸纳大量就业,增加国家税收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护理保险的建立将是我国发展老龄产业的良好契机。
1.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已建立由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和工伤保险共同组成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角度出发,建立中国特色护理保险制度十分必要。
2 关于建立中国特色护理保险的构想
2.1 关于护理保险性质的构想。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决定我国只能实行低水平护理保险模式;同时我国收入水平和养老观念上差异大,这要求应充分发挥商业护理保险的补充作用。因此,建立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并存模式是我国的最好选择。
2.2 采取城乡多元化护理保障体系。中国城乡收入、思想、教育程度等方面差距较大,并不适合建立统一的护理保险标准。所以,城市可以针对护理保险单独收取保费,与城镇养老保险相一致;而农村则借鉴德国模式,采取“护理保险遵从医疗保险原则[3]”,所有参加新农保的人都必须参加农村护理保险。
2.3 具体制度设计
2.3.1 护理保险分类方面。将护理方式分为家庭护理以及机构(或住院)护理两种。我国应该重点发展“以社区为主,以家庭为辅”的护理模式。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相应配套设施,这样可以满足老人护理需求,和“家庭情感”需求,节省了费用,方便老人出行。
2.3.2 保险费缴纳及资金来源方面。我国护理保险可以采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负担原则,在筹集方式上采取基金积累模式,这不仅适合我国国情,还可以避免给国家和个人带来过大压力。
2.3.3 保险赔偿形式及操作流程方面。在保险赔偿形式上应采取服务赔偿为主,费用赔偿为辅。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具体流程:主要由提出赔付申请和核保两部分组成。在核保部分,日本以市町村为单位成立的保险基金部门的长期护理保险鉴定委员会要对被保险人是否已处于需要长期护理状态(定性鉴定)、以及处于哪一种需要长期护理的状态进行认定(定量鉴定)。如果被保险人对以上鉴定不服,可以向都道府县一级的相应评定机关提出申诉。[4]
借鉴日本经验,我国可采取以下流程模式,同时介于中国“居家养老”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及经济实力薄弱的具体国情,我国在具体实施时要更强调和重视社区的作用。
第一步:申请。由患者或其监护人向有关部门申请,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可由社区工作人员代为办理,但需要缴纳一定费用。
第二步:核实。经过相关部门审核、主治医师证明以及监管部门实地调查后,监管机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其所对应护理等级,制定出针对患者的护理计划。此处可以具体考察日本核保情况,进而借鉴、修改。
第三步:护理服务的取得。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若该人未使用护理保险,则可以将个人部分作为其遗嘱按照一定比例折现。
2.3.4 缴费与待遇享受关联性。在缴费与给付相关性上,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经验,在基本社会护理保险方面采取社会公平原则,在商业护理保险方面依照“权利义务相对等”原则。社会公平原则是指“不因投保人收入和财产悬殊而有所区别”[5]。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我国国情适时进行调整。
3 我国实施护理保险后可能面临问题及解决策略
3.1 护理保险实施过程中的欺诈、贿赂问题。虽已采取了种种措施来避免道德风险产生,但仍难以避免老人骗保、护理服务机构与患者联合欺诈现象的产生,甚至形成一个巨大的依附在护理保险上的利益集团,并滋生腐败等危害国家利益的现象。
针对此种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加强监管,完善法制建设,对一切违法欺诈、腐败现象予以严惩,建立一个多层次、高效整合的护理保障体系。
3.2 护理人员缺乏问题。护理工作需要就职者有很强的耐心和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但工资待遇不高,这使得此工作很难吸引那些具有高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就职者。
针对于此,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工资水平。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工作,针对不同等级的护理要求,培训具有不同医疗护理水平的工作人员。从而形成多层次、满足不同护理需求的护理服务体系。同时,将不同的护理等级划分不同的工资水平,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供服务质量。再次,引入竞争淘汰机制。护理服务机构应由私人护理机构承办,并允许多家机构存在,形成一个高效竞争的护理市场体系,这有利于提高被保险人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工资待遇。最后,注重老年学医疗护理方面教育,尤其是大学专业护理教育。老年护理工作需要大批专业护理和管理人员。注重对老年医学与服务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将会对我国护理人才发展产生重要促进作用。例如我国天津市民政局与天津职业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该专业从2010级起,每人每年都将获得市福老基金会50%的学费资助。这一举措不仅为我国养老行业输送了对口人才,同时还能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投身到养老事业中来,也为我国护理保险的开办储备了人才。
4 小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我国应积极推进护理保险的建立和发展,建立一个以“多层次、广覆盖、低水平”社会护理保险为主、商业护理保险为辅的中国特色护理保险体系,缓解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压力,增进社会福利,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参考文献:
[1].
[2]丁纯,瞿黔超.德国护理保险体制综述:历史成因、运作特点以及改革方案.德国研究,2008(3):42~47.
[3]张拓红.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9(3):146~150.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社区护理干预;优越性;效益成本
当前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而如何为老年人慢性病提供行之有效的护理方式,减轻老年人的病痛,提高其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了医疗事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经过不断的实践证明,采用社区护理干预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护理是综合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笔者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以及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我国老龄化现状以及老年人慢性病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寿命增长,当60岁以上人口占国家总人口数的10%以上,即可将该国定义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我国早在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老年人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0.09%,随着科技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已大大加深。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表明,在老年人中,能够保证自身仍处于健康状态,重要脏器无严重疾病的老年人仅占总体老年人的1/5~1/4左右,老年人普遍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等类型的疾病,疾病严重地影响了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对自身及儿女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2 当前我国对于老年人慢性病的护理干预
2.1建立患者相关资料档案 对老年人患者进行护理,首先要掌握患者的具体信息,如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等,并对患者的患病时间、患病严重程度等天蝎入患者病历档案,使得社区护理医院对患者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方便情况,决定定期对患者进行上门访问或要求患者定期来我院进行病情检查。
2.1提供基本的护理 由于社区医院医疗水平并不是很高,因此,主要对老年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注射治疗以及对患者进行定期检查等治疗,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出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就该疾病对患者自身的具体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危害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方式
2.2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也应对患者进行老年人慢性病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使得老年人患者对于自身的疾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能够更科学的避免疾病恶化,保证自身的恢复质量。
相对于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后再进行治疗,更应对老年人进行慢性病的相关健康教育,使老年人能够对该疾病进行预防,这是从根本上控制老年人慢性病出现的方法。主要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口头宣教、定期在社区内举办老年人慢性病相关的讲座,向老年人讲述慢性病的危害、如何会患有慢性病以及如何加强自身体质,提高自身的疾病预防能力等内容,帮助老年人制定出相对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预防疾病。
2.3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家庭回访 近年来我国医学领域响应国家号召,采用人性化的医疗与护理模式,针对老年人患者可能行动不方便等现状,我院制定了护理人员定期回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方针,这能够提高老年人患者于我院之间的和谐关系,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老年人的病情恢复情况并及时作出下一步的医疗判断,减少了老年人出现健康危险行为的几率。经过不断的实践,我院在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定期回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医院口碑提高,老年人患者治疗效果较以往显著提高。
3 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进行社区护理所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3.1培养专业的护理人才 一般对于专业人才来说,社区医院与大型医院之间大型医院有更大的升值空间,因此,大部分专业医疗护理人才在就业时均选择大型医院,导致了社区医院在人才上出现不足,因此,社区医院应注重对于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提高对于专业人才的待遇,以此吸引人才就业。
3.2吸收借鉴新兴的护理理念与模式 我国社区护理尚不属于成熟阶段,因此,应广泛吸收外国以及大型医院的护理方式与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自身的护理质量,吸引广大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来我院就医,注重新型护理方式与护理理念的创新,提高社区医院的知名度。
4 讨论
当前在我国广大的老年人群体中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不在少数,而慢性病并不需要长期在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大型医院治疗费用相对较高,对许多家庭会造成较为沉重的负担;相较于大型医院来说,社区医院消费较低且十分方便,适合老年人就近治疗。
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的社区护理干预,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海丽,张桂珍,崔玉凤.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家庭与社区护理干预分析[B].社区医学杂志,1672-4208(2008)23-0053-02.
[2] 刘霞,张新娟,王海燕.社区护理干顶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1004一7484(2013)一O1一0234一02.
[3] 陈绪新,罗红.社区老年慢性病及其家庭护理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 2009, 23(7): 1869 -1871.
[4] 苏艳美,陈秀霞.社区护理在老年性痴呆患者康复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5):88-89.
[5] 张莹莹,张新宇.老年患者慢性病的社区护理干预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3):119-121.
[6] 刘小芬,陈轶君,卢兴优.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社区护理干预及效果研究[J].现代医院,2007,4(5):12.
(一)老龄化程度加重计划生育以来,虽然人口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在我国逐渐出现了一种“未富先老”的现象。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带来了压力。据不完全统计,在不考虑医疗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下,因为人口老龄化加剧而导致医疗费用增长比为百分之一点二二。在以后的十五年内,因为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将会比当前医疗费用增加百分之二十七点六。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大,出现疾病的人群将会不断的增加,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加大和老年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将会大大增加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医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消费价格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受医疗消费刚性及消费信息不对称性的影响,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难度日益加大,挂床住院、分解住院、大型检查、大额处方等行为屡进不止,致使近年来,医疗费用一直持续高速增长,这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定运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提高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是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二、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一)优化参保人员结构,加强预警,提高医疗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针对医保人群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趋势,一是应积极有效地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尤其是要广泛吸纳就业年龄结构相对较为年轻的个体私营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参保,逐步优化参保人员结构,平抑参保人员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使医保基金得到合理的配置;二是在基金运行过程中加强预警分析,实时监测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结余状况,分析影响收支的关键因素,及时发现基金运行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二)加强监管,合理控制,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一是改进现有的医疗费用结算方法,医疗服务费用支付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也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产生明显的作用。在现阶段总额付费的基础上,将按单病种付费、服务项目付费、住院封控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综合使用,通过医疗费用结算方式的多元化,以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二是以金保工程数据库传递的数据为基础,适时进行指标的监控与分析,增强稽查力量,针对重点指标、重点人群、重点医疗机构、重点病种开展稽查,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预警和事中控制,使费用控制关口前移。同时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情节严重的暂停或取消其定点资格,以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基金流失。三是建立有效的举报奖励制度,由于经办机构人员有限,应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建立制度,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举报,可以按违规费用的一定比例进行奖励。
(三)完善内控,强化监督,保障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从组织机构控制、业务运行控制、基金财务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方面制定内控制度,规范业务经办,优化操作流程,将内控嵌于业务流程之中,使各岗位之间、各业务环节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衡。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定期对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基金运行中的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堵塞漏洞,从源头防范挤占挪用医疗保险基金等不法行为发生。同时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完善医保基金监督体系。依据《社会保险法》及《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应各负其责,相互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将本部门应管的事管好。通过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有机结合,确保医保基金的安全、完整。
(四)加强保值增值管理,提高基金运行效益按照财政部《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规定,医疗保险基金结余除国家规定预留的支付费用外,全部用于购买国家发行的特种定向债券和其它种类的国家债券。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基金结余进行其它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针对医疗保险基金结余额逐年递增的现象,各级财政部门、人社部门应积极探索社会保险基金增值的有效途径,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积极稳妥地进行投资运营,使医疗保险基金增值。首先,在充分了解医疗保险基金特点的前提下,探索医疗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向,把握好医疗保险基金的投资原则。同时要时刻关注市场经济下的资金流动趋势,充分了解我国投资市场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保证医疗保险基金在低风险的情况下投入市场,获得高收益。其次,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和投资部门内部的监督体系,努力改善医疗保险基金投资的外部环境。
三、结束语
关键词:老年人 ,景观空间,心理特征,传统,人性化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analyses and tells the old house and its landscape of the status of the space and design elements and space characteristics. First of all, introduced the global aging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ageing population proportion. Second, the contrast analysis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old house and its landscape. Then, analysis the elderly life habit,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o the residential houses and landscape space design of the influence. Finall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inese elderly ideal residential houses and landscape design elements, the form of the space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exploration prospects.
Key words: the old, landscape spac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raditional, human nature is changed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二十一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化的步伐加快,面对新世纪老龄化社会,社区服务项目和居住环境显的特别重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家庭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日益解体分化为小家庭。传统家庭对老年人的支持作用正在逐渐减弱。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好坏与所处的整体社会环境、居住环境、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的社会化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老年人住宅及其景观空间的设计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1、老龄化背景现状分析
1.1老龄化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水平提高,大型战争远去,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增加,出生率持续下降,社会趋于老龄化。目前,全球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70多个。据联合国最新统计,目前全球老龄人口总数已超过6亿,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或60岁以上的老人。到2050年,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近20亿,占总人口21%。
1.2老龄化现状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史以来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的社会。中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目前已有26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龄化地区。2011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3.26%,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8.87%。中国是现在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2、中国与世界各国老年人居住模式的对比
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我国出现了更多的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但大部人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愿意在子女身边安渡晚年,而子女也将把父母送到养老机构视为不孝。然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并不只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养老机构的不完善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在兴建养老机构的经验上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体现在起居饮食、医疗护理、景观环境等各个方面,并且我国现行的托老养老住宅多是由普通家庭户型、公共建筑改造而来,而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居住空间在国内仍是凤毛麟角。这就出现居住空间不适应老年人的需求,甚至严重干扰和破坏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的情况,影响和危害到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3、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对住宅及其景观空间设计的影响
进入老年后,人的生活结构发生了重大转折,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影响了他们对环境的感知、判断、理解。在生理特征方面,老年人的各种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感觉能力、观察能力、行动能力等逐渐下降或丧失。因此,老年人的行为空间和环境设施须补偿他们各种能力的降低,并应维护和锻炼老年人尚存的生活能力。在心理特征方面,有安全、交往、尊重三要素,他们需要与亲人、朋友、同事、邻居广泛联系,寻求友谊、慰藉与互助;惧怕孤独、寂寞、无聊和被社会遗弃。在社会特征方面,希望老有所为、所乐、所学、所居、所养、所医。这些变化和需求对居住空间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
4、探索中国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未来
通过对老龄化背景现状,中国与世界各国老年人居住模式的对比,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对居住空间设计的影响等几方面的分析阐述,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出发我们应该营造这样一个老年人居住空间:
4.1老年人住宅及其景观空间设计要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的特殊需求;
居住空间规划的基本要求是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这种需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在人口老龄化的状况下,整个社会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住宅区的规划建设必须综合考虑这一新生的社会因素,使住宅区规划与社会规划相结合,居住区规划向社区规划延伸,把"社区"建设作为居住空间规划设计的深层次的研究课题,将住宅区视为整个社会发展与运动的一部分,从老年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医学等新角度来研究和设计老年人的住区环境,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种种特殊需要。
4.2以老年人为本的设计,体现人文关怀;
由于我们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老年人居住空间规划建设的影响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缺少客观的、长远的、战略性的指导思想,没能把居住空间建设作为一个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来看待。那些大量对成年人、身体健康者来说是正常合理的居住环境却给这些行动相对困难的老年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以人为本"的住宅区规划设计理念需要重新定位。在老龄化社会中,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须从可持续性出发,应该更多地面向那些行动范围常常只能局限于住宅区内的老人,面向那些活动能力下降、行动灵活性差,视力听力下降、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老年人;应设身处地为年老人考虑,把他们对居住环境、居住建筑类型、设施配置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需求贯穿到住区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生活要求。
4.3趣味性、合理性、中国味并存的户外空间
为老年人营造出一个丰富生动的室外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议新建的养老机构选址在近郊,这样为老年人提供宽阔的室外区域就成为可能。室外环境大体可分为观赏区域和活动区域。
观赏区域应紧邻主体建筑,并与生活区域融为一体。老年人由于视力等感觉器官的退化所以对景观细节的要求更高些,而且怀旧情节浓厚,所以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对院落进行规划,步移景异,给感官功能退化的老年人以传统的但同时又是新鲜的感觉。具有浓郁中国味的建筑景观例如徽派建筑和庭院,北京四合院在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向人们表达这是一个中国式的场所,在老年人的心里这更是一种文化上的落叶归根。趣味性的空间设计可以给感官功能衰弱的老年人是一种人文关怀,它可以给老年人一种心理上的愉悦感,当穿过胡同和竹林这样狭窄的空间然后进入宽阔的空间可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活动区域的道路应区别于普通造园手法,尽量避免起伏和弯曲,以保证老年人节省体力和坐轮椅老人的方便。道路的铺装要丰富多彩,但要避免产生眩光,这种做法不仅是出于对美观的考虑,而且也是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导向系统,这一点对于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人群是极为重要的。室外的绿化,在树种和花卉的选择上必须绝对避免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和刺激呼吸道疾病的植物。另外带有尖刺的植物也应尽量避免种植。树木的栽植数量和间距要科学合理,既要保证足够的树阴面积,也要保证人们视线的通透。
5 结束语
在全球老龄化如“海啸”般袭来的时候,老年人住宅及其景观空间的设计是我们所必须关注的课题。如何使其更有利于丰富和提高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使他们积极健康地去享受余暇时间,安度晚年;如何让中国的老年人过上他们所希望的夕阳生活,在中国式的空间结构里体验中国老人的快乐,我们必须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建立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住宅及其景观空间设计,保持老年人的生命活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这一庞大的群体提供一个宜人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剑敏.适宜城市老人的户外环境研究[J].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9
[2]张文苑.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选择[J].城市规划 2002 2期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非价格因素;启示
国际资本流动的成因可分为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价格因素的理论包括以利率差为成因的流量理论,以“利率-风险”为基础的存量理论,货币现象的货币分析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和危机模型等理论。非价格因素主要包括制度质量和人口结构。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和人口老年化的发展,非价格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本文将综述国际资本流动的非价格性因素和对我国的启示,这不仅有利于我国更好地管理好国际资本的流动,还对防止它们危害中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非价格因素的文献综述
1.制度质量
制度质量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应从“卢卡斯之谜”开始研究。“卢卡斯之谜”是指与资源应该从资本丰裕(收益率低)的国家向资本稀缺(收益率高)的国家流动的理论相反,在现实中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向了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制度质量低下是“卢卡斯之谜”广泛受到认可的解释。制度质量低下主要指产权保护不力、政府债务违约和官员等。这些不良现象会使得发展中国家风险调整后的资本边际报酬不高于甚至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而导致国际资本逐渐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Alfaro等对解释“卢卡斯之谜”不同的理论假说进行经验分析,其中假说包括制度质量、人力资本和信息不对称等。研究结果表明在1970-2000年间,制度质量低下指标解释了52%的外商直接投资和证券资产的国际流动,这说明制度质量低下是解释“卢卡斯之谜”的主要原因。
2.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的分析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人会从一生整体上权衡消费,换句话说,即年轻和年老时消费大于储蓄,甚至透支消费,而中年时则多储蓄少消费。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分析基础的人口结构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一是老年和少年人口占比大,抚养负担会增大,从而需要减少储蓄来满足抚养需求。二是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劳动人口减少,会导致投资回报下降,同时劳动人口的就业需求减少,从而导致投资需求下降。三是封闭经济下,储蓄率下降,投资率下降;开放经济下,经常账户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缓冲工具,会打破国内储蓄率与投资率之间的关联,使得储蓄可以在国际间流动,而如何流动取决于储蓄和投资下降幅度的相对大小。大量实证分析证实人口结构对储蓄的影响要大于对投资的影响。换句话说,当人口结构趋于成年时,储蓄增加幅度大于投资增加幅度,经常账户余额上升;反之,当人口结构趋于老年时,储蓄下降幅度大于投资下降幅度,经常账户余额下降。
从对我国的分析来看,简永军等通过基准模型的模拟,发现资本会由人口快速老龄化地区流向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对较慢的地区,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会使得我国向世界输出大量的资本,我国扮演着“资本输出”大国的角色,而美国则为最大的资本流入国。从对国际的分析来看,朱超等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发现总体上经常账户余额与人口抚养比的逆向相关,全球国际资本从成年国家流向老年或少年国家。
虽然非价格因素越来越重要,值得研究,但非价格因素研究有难点,制度质量的衡量指标难以选择,导致关于制度质量的实证凤毛麟角;人口结构问题选取指标与模型困难,因而虽然有一些实证证明,但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所以如何选择指标和模型成为非价格因素的未来研究方向。
二、启示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基于非价格因素的文献综述给我国以下启示:
从制度质量上来看,我国需要规范产权制度、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严惩官员腐败等,以提高我国制度质量,以稳定我国国际资本流动。
从人口结构上来看,我国要密切关注人口结构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渐渐消失,我国可以采取推迟退休年龄的政策。这不仅可以解决人口老年化问题,还可以降低储蓄率和经常项目顺差,有利于管理好我国国际资本流动。
参考文献:
[1]王永忠.国际资本流动悖论:一个文献综述[J].金融评论,2010,(04).
[2]Alfaro,L.Kalemli-Ozcan,S.and Volosovych,V.(2005):“Why Doesn't Capital Flow from Rich to Poor Countri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NBE
R Working Paper, No. 11901.
[3]Kim,S.and J.W.Lee.Demographic Changes,Saving,and Current Acco
unt:An Analysis Based on a Panel VAR model[J].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2008 (20): 236-56.
[4]简永军,周继忠.人口老龄化、推迟退休年龄对资本流动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02).
【摘要】: 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在“未富”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口同非老年人口相比,在生理上会出现一些与年龄相关的特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机能日趋衰退,抵抗能力不断降低,健康状况下降。一些慢性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是困扰着老年人的主要疾病。这里主要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与治疗进行解析。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 降钙素 中医理论 高频电疗 营养疗法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以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据专家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五普”结果表明,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充分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在“未富”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另据国家卫生部门1994年统计,“我国城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60.2%,城市总人口患病率为23.7%,老年人口患病率高出总人口的1.54倍。农村老年人患病率22.6%,农村总人口患病率7.4%,老年人比总人口患病率高出2.1倍。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口同非老年人口相比,在生理上会出现一些与年龄相关的特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机能日趋衰退,抵抗能力不断降低,健康状况下降。一些慢性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是困扰着老年人的主要疾病。这里主要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与治疗进行解析。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骨骼是活的硬组织,不断地新陈代谢,旧的骨质被吸收,由新组成的骨质所代替。吸收过多或过快,骨质疏松症便会出现。也是人体衰老过程的一部分表现形式。
1. 骨质疏松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骨折发生率高是属于骨质疏松的危害表现之一。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骨折,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如咳嗽可发生肋骨骨折。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并发骨折者高达12%。轻者可使活动受限,重者须长期卧床,给社会和家人造成很大负担。
1.2 老年人骨折可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并发症,骨质疏松的危害可导致肺感染和褥疮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骨质疏松的出现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死亡率可达10%~20%。因此,这也是属于骨质疏松的危害表现之一。
1.3 骨质疏松的危害性还在于它常常是默默无声、悄悄的发生。多数骨质疏松患者没有明显症状,而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钙在不断流失,一旦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骨钙常常丢失达50%以上,短期治疗难以奏效。
以上所讲述的就是患骨质疏松的危害表现具体的描述,
2. 造成骨质疏松症的原因有哪些?
2.1 内分泌变化:妇女停经后,雌激素合成量突然减少,休内的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质流失过多,是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也叫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又称原发I型骨质疏松)。
2.2 功能衰退:骨质疏松症的原因有随着年龄的增长,造骨功能减退,越是高龄,骨流失得越多,越易引起骨质琉松症,也称老年性骨质硫松症。
2.3 与使用部分药物有关:内于内分泌疾病、肝脏疾病、肾脏、肿瘤等疾病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强的松、抗痔药、利尿剂、含有铝制剂的胃药等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原因。
2.4 骨质疏松症的原因还有长期不合理的缺钙饮食,再加上老年人食量减少、缺牙掉齿、咀嚼功能差,摄取钙质和维生素D常常不足。
2.5 老年人户外活动少.阳光照射少,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减退,加上肾功能减退,使维生素D的话化能力也下降。
2.6 缺乏体育锻炼与运动.有抽烟、酗酒等嗜好等也是骨质疏松症的原因。
3.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具体如下:
3.1 药物治疗
停经型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绝经后雌激素减少,使骨吸收亢进引起骨量丢失,因此应选用骨吸收抑制剂如雌激素、降钙素、钙制剂。老年型骨质疏松症,其病因是由于增龄老化所致调节激素失衡使骨形成低下,应用骨形成促进剂,如活性维生素D、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钙制剂、氟化剂和维生素K2等。
3.1.1 雌激素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有人认为单独使用有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建议同时使用一种孕激素如黄体酮可减低癌的发生率。雌激素对骨代谢的作用;降低PTH对骨吸收的作用;促进CT分泌,抑制破骨细胞功能;促进肾1α羟化酶活性,增加1,25(OH)2D3的生成,促进骨形成;直接作用于骨细胞,促进骨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TGFB)的生成,增加骨的新生。
3.1.1 ①雌二醇1-2mg/d。②乙烯雌酚0.25mg/每晚。③复方雌激素0.625mg/d。④尼尔雌醇2mg/半月,3个月后加服安宫共体酮10mg/日,共7天。如无出血,可延至6个月加服 黄体酮一个疗程。尼尔雌醇对子宫内膜增殖作用不强。⑤利维爱含7-甲异炔诺酮,它具有雌激素活性使骨量增加,又有孕激素活性,防止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危险;还可使甘油三酯显著下降,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每日服0.25mg,连服2年。10%的可有轻度子宫内膜增生。
3.1.2 降钙素(C T)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分泌,是调节钙的三种(PTH、活性Vit D)主要激素之一。主要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活化1α羟化酶,促进1,25(OH)2D3合成,改善Ca代谢。还有中枢性镇痛作用。一般在用药二周腰痛即可改善。一般主张同时补钙600-1200mg/d。若单独给CT,使血浆Ca下降,PTH上升,反而增加骨吸收。若与Vit D及Ca合用效果更好。
①降钙素是天然CT,猪CT,由甲状腺提取。40U肌注或皮下,2-3次/周。上痛可用200U,1次/隔日,应用前须作过敏试验,1:1000稀释液。②益钙宁(依降钙素,)为合成鳗色(腮后腺)CT,10U肌注,2次/周或40U,1次/周。最大用量每日100U肌注。对肿瘤、多发性骨髓瘤、乳癌、甲旁亢引起高Ca血症、骨痛显著者,可用40U肌注,2次/d,2-3周显效。③密钙息(合成鲑鱼CT)一般用量为10-20U,2次/周,皮下注射。现有鼻吸剂,每日200-400U,分多次鼻吸,吸收率20%-30%,使用方便。急性胰腺炎可每次用300U溶于生理盐水500ml静滴连续6日,可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并有消炎作用。以上三种CT制剂比较,以密钙息(鲑鱼CT)作用最强,比猪CT强20-200倍,比人CT强10倍,可能与半衰期长,且不易灭活有关。
3.1.3 Vit D的作用是促进肠道Ca的吸收,调节PTH分泌及骨细胞的分化。Vit D经肝、肾羟化后形成1,25(OH)2D3为最终活性物质,直接参与骨矿代谢。老年人一般Vit D吸收代谢(羟化)功能下降,影响Ca的吸收,必要时应适应补充。老年人每日Vit D摄取量为400-800单位。①罗钙全(钙三醇)。本口是活性VD(1,25(OH)2D3),无须经肝、肾羟化,直接参与骨矿代谢。每日口服0.25-0.5μg。②阿法骨化醇(α-D3)是1α(OH)D3,经肝(无须羟化,所以肾功能不全者亦可应用)羟化为1,25(OH)2D3参与骨矿代谢。0.5-1.0μg/d,,长期服用(3-6个月以上)。
[关键词]社会保障 国家经济安全 要素 相关关系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9-0076-08
一、引言
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具有严格国别性的概念,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而言,其国家经济安全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因此研究经济安全问题应遵守“外部着眼,内部着手”的原则,即从可能的外部冲击出发来分析一国经济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这一原则,当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应界定为通过加强自身机制建设,使我国经济具备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以保证我国经济在面临外在因素冲击时能继续稳定运行、健康发展。从传导途径来看,经济安全问题可以区分为直接经济安全问题和间接经济安全问题,直接经济安全问题系指某些对外要素的变化直接导致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如贸易摩擦频发与产业对外依存度提高等;间接经济安全问题系指国内某领域出现问题,通过一定的传导渠道,导致某些对外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在某些外部冲击的诱发下,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从操作的层面上看。经济安全问题又可以分为安全条件问题和安全能力问题,所谓安全条件问题系指衡量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所面临的经济风险程度,包括产业、环境、外贸等方面的安全程度;安全能力问题则是考虑我国经济系统应对风险的能力,如金融风险应对能力、社会风险应对能力以及国家经济保障能力等方面。
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问题愈演愈烈。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特别是2007年8月开始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突显了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的经济安全隐患。而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社会保障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从我国来看,中国经济首先是大国经济,经济总量上,1978-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2亿元增长至34.05万亿元,30年来,GDP居世界的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2位;其次,中国经济是转轨经济,所有制改革取得进展、经济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再次,中国经济是欠发达经济,中国经济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科技研究成果与现实生产的结合也不紧密。由于中国经济的这些特点,导致中国经济社会在发展上很不平衡,有些导致明显的歧视。比如,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存在深度歧视,机关与非机关之间、企业与非企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国企与私企之间、垄断国企与一般国企之间社会保障的标准差异很大。结果导致一部分人没有任何保障,多数人有少量保障,极少数人被过度保障。而城乡差别是社会保障深度歧视的典型。有专业人士估算,即使不计失业保障,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需求缺口也至少在10万亿左右。
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一国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国际上针对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该问题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术界针对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安全的内涵、主要涵盖领域、安全状况监测与预测以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措施几个角度展开的;社会保障问题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学术界针对社会保障的研究也是由来已久,研究的范围也相对宽泛,有从社会保障中社会保险各个组成部分如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展开研究,也有针对国别社会保障的总体研究等等。总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然而笔者发现,基本没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国家经济安全要素,以及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的社会保障要素屈指可数。
不论从时代背景、世界范围还是中国自身而言,将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结合起来研究,都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试图从国内外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的国家经济安全要素和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的社会保障要素两个角度出发,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对学术界针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结合研究现状进行梳理。
二、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关联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1、国内外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关联研究的回顾。
笔者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发现,国内外学术界基本没有明确地将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两者相结合进行的研究,只有少量的在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因素,以及在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社会保障要素,以下将分别论述之。
国外学者的社会保障文献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因素的研究思路主要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从而对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可以看作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之一)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一国经济安全能力,最终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Jonathan Gruber(1997)的研究认为工业化国家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人的寿命预期增加,而老年人退休的年龄不断降低,所有这些趋势给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财务偿付能力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压力,而社会保障制度规定本身,也容易导致老年劳动力人口的减少;Rowena A.Pecchenino(1999)研究了中年人所面对的孩子教育问题和老人赡养问题,论述了社会保障现收现付制度的经济影响。在各种人口学的假设下,如资本积累、教育经费、社会福利以及经济增长等,分析了社会保障税的效果,研究表明,很多情况下,社会保障挤出教育,减慢经济增长和减少社会福利;Bertholdu Wigger(2001)对作为公共选择的结果的非累积制社会保障在内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其目的是在内生增长构架下,阐明社会保障的政治经济作用,研究表明,尽管非累积社会保障一般而言并不危害经济增长,但是却危害民主的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种危害效果越来越明显;Rodrigo A.Cerda(2005)研究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是内生的,他通过内生人口统计变迁模型分析,以及劳动力供给的反面效应,即久而久之产生社会保障税率的持续上升,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是内生的,因为社会保障影响生育力和人力资本决定,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社会保障现收现付制财务问题,社会保障税率、人口转变和劳动力供给的关系导致了现收现付制爆发性的恶性循环,现收现付制无法维持,只能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税率。
在国内学者的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因素主要有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人口老龄化和 社会保障基金缺口问题以及我国社会保障的歧视问题三个方面。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可以归结为从社会保障影响社会稳定的角度展开论述,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基金缺口问题以及我国社会保障的歧视问题则主要是从社会保障影响经济发展角度研究,而不论是社会稳定,或是经济发展均是影响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方面,王国军(2000)认为,合理化解中国的城市化难题,使人口城市化过程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过程同步,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以推动农业人口的城市化。要给进城的农民提供一个最低的生活保障,让他们能够安心在一个地方工作,而不是在农村和城市间频繁流动,给交通治安带来巨大的压力,解决民工在城市中没有责任心和归属感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李强(2001)认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问题很可能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离乡背井的外来民工,如果在城里遇到困境、没有工作、又得不到任何社会帮助,他们就会形成城市中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力量;刘翠霄(2001)、鲍海君和吴次芳(2002)也分别对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对我国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的研究方面,宋晓梧(2001)在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严峻形势时指出,养老保险基金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要求,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存在着互促与互制的关系,经济发展既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保障发展的制约,而社会保障亦反过来促进或制约着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表明有效地运用资源和恰当地分摊负担及利益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尤其需要审慎考察,力求相得益彰的双赢局面。
在我国社会保障的歧视问题方面,杨翠迎(2004)认为,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但不能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反而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现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迫切需要统筹城乡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收人再分配的调节器减小贫富差距,熨平社会严重不公,努力实现保证社会公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但在实践中,中国现行一边倒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严重扭曲,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反而因其不公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至于国外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是否涉及到社会保障要素,笔者分别使用State Security、National Economic Safety、Economic Threat和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等相关检索词进行了广泛检索,发现国外文献中涉及到Economic Security和Economic Safety,同时是我们所谓“经济安全”含义的都是中国人写的文章,并且文章数量很少。国外传统意义上的“Economic Security”基本是用来指“经济保障”,是有关健康问题、退休、失业问题等方面的经济保障,而不是我国所谓“经济安全”的含义,相关文献涉及到Economic Security的也都是针对社会保障的研究。我们所谓“经济安全”在国外并没有对应的名词,因此没有明确定义,是分开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等,都归属于国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国家利益(National Welfare)范畴。用National Security检索,可以查到很多相关的书籍和文献,针对国家安全的学术研究很多,在涉及到日本、美国等国家安全的文献中,大多涉及三个领域,即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方面主要是针对资源、市场、贸易和金融等方面研究,但没有论及社会保障要素,因此,此处不进行国外研究的综述。
国内针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中,涉及到的社会保障要素主要是从三个角度体现。第一个角度是社会保障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第二个角度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个角度是在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中,加入社会保障因子。
第一个角度方面,张如海(2000)认为,应该从一个国家的内部因素和所面临的外部因素认识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其中一国的内部因素之一是社会的安定程度,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在社会安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去发展经济,也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有国家经济安全的物质基础;谢伏瞻(2001)认为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是同国家的经济安全紧密相关的,没有国家的经济安全就没有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在中国尤其如此。当然,即使国家经济安全无忧,在繁荣发展的条件下,还会有一部分家庭、一部分个人会受到经济安全的困扰和威胁,这也是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的。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涉及就业机会、收入高低、社会保障程度等诸多方面。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张士铨(2009)认为,以民为本的国家经济安全观,旨在建设责权利对称、促进将个人与公众利益相融合的制度。在市场化进程中,做好社会保障医疗统筹等工作的宗旨,不是由政府施惠于民,而是让民众掌握自己的命运,是政府、民众和市场都发挥各自功能,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得到总体和个体收益。
第二个角度方面,即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研究方面,Wang Zhengyi(2004)在论述中国应该如何面对经济中不安全因素时,建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制定城乡就业的全局计划、优化就业结构、建立再就业服务培训中心以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持社会稳定最基本的制度,应该优先发展;徐学陶(2005)认为,政府为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应建立完备的社会安全体制,并以缴纳保费的社会保障为主,使人人获得可预期且可靠的基本保障而安居乐业。对少数不幸或有特殊情况的国民,则以社会救助作选择性补助。社会保险保障的水准,应以保障基本生存的假定需要为限,并以此决定保费的高低。顾海兵(2009)等从政府机构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保障经济安全需要从政府机构视角研究,既包括短期,也包括中长期,因为机构的设立、健全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社会领域,建议对民政部有关机构进行改革,部分职能放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民政部改为紧急情况部,只对经济社会中发生的紧急情况进行干预和调解。还认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短期对策侧重于政策视角的研究,在社会领域,尽快取消户籍制度,完善最低社保制度,提高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同时指出当前主张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主流观点是不现实的,由于财力不足,全民社保的实现面临很大困难,而且从目前的社保管理实践看,社会保障管理相对其众多的工作人员来说,其运行的低效率较为突出。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安全保障必须走向规范化和体系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从总体上看应该建立《国家经济安全法》法律体系,从分领域看,在社会领域建议出台《最低保障法》,建议尽快出台《常住人口管理条例》,还认为目前应该主要抓住最低社会保障问题。
第三个角度方面,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中社会保障因子方面的研究中,顾海兵 (2007)等在国家经济安全能力指标系统的子系统及指标中,引入了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这一指标;年志远、李丹(2008)在研究中将国家经济安全预警体系的指标分为财金安全预警指标、社会安全预警指标、外经安全预警指标、资源安全预警指标和产业安全预警指标等,认为其中社会安全预警指标应主要通过收入分配风险、失业风险、社会保障风险、经济增长风险和生态环境风险等指标反映。
2、研究评述。
综观已有的研究,不难发现,所谓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两者相结合的研究只是在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一点国家经济安全要素,或者在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到一点社会保障要素,并没有将两者相结合的深入研究,笔者在查阅文献过程中甚至没有发现针对两者关系的详细论述。国外针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相结合的研究,明显少于国内,国外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基本没有涉及到任何社会保障要素,而国外社会保障文献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要素的也十分有限,并且只是从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障财务危机一个角度来论述,结合点单一。国内社会保障文献中涉及到经济安全要素的相对较多,包括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我国特有的社会保障歧视等。国内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到的社会保障要素也可以从社会保障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社会保障作为经济安全保障措施之一的制度建设问题以及经济安全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中的社会保障因子三个角度来看。国内的研究相对丰富,某种程度上也跟中国社会的现实有关:我国的老龄化问题、社会保障资金的严重缺口、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对不同阶层的严重歧视等。
已有研究虽然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并且相对零散,但至少让我们认识到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从来就不应该是独立的、不相关的领域,两者结合着研究,不论是从世界上其他国家来看,还是单从中国来看,都确实有其现实必要性和学术意义。笔者认为,未来针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相关的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论方面,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相关理论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国家经济安全可能构成的影响;实证方面,有关国家经济安全的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构建,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关系的实证研究等。
三、社会保障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路径的前瞻思考
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是息息相关的,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范畴来看,社会保障涉及间接经济安全问题,属于安全能力的部分。社会保障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经济手段。当然,社会保障制度也需要根据各国的不同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水平而相应、适度的发展,并且在一国的不同发展阶段相应地呈现不同的问题和特点。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和社会保障歧视这两个问题可能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能力,进而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1、社会保障基金缺口与国家经济安全能力。
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系指社会保障基金的需求总额与现行体制下所能筹集的基金总额之间的差额,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缺口达到10万亿元。从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的视角看,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将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能力。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法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专款专用的资金。社会保障基金按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分,包括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社会福利基金和社会优抚基金等。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险基金按照基金的用途又可以分为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等,养老保险基金数额最大,在整个社会保险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单从养老保险基金来看,形成缺口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供给方面的,也包括需求方面的原因,如历史欠账、人口老龄化等。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机制可以简单由下图表示(见图1)。
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7%,就表明该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1.67亿,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到1899万。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基数大、速度快的特点,人口预期寿命延长,高龄化趋势明显。加之社会统筹养老金曾被国家挪用、调用,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转轨的过程中,产生了历史欠账,个人账户资金被用来当期支付,空账严重。另外社保基金理事会所掌管的社保基金在海内外投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这一系列因素将会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愈演愈烈。据有关学者测算,到我国老龄化高峰的2030年,离退休人员将达到全国职工总数的50%,这意味着在职职工的养老金缴费率将由目前的20%急剧上升为50%,这必然会加大中国的养老金缺口。2005年初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当时叫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向国务院提交的报告指出中国在未来30年将会产生6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另据世界银行2005年进行的测算,不考虑货币购买力贬值等因素,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达9.15万亿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国家必然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采取诸如推迟法定退休年龄、提高缴费率、国有股减持、征收社会保障税等可能的措施。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加大养老金的财政投入,可能增大财政赤字、增发国债,也可能导致货币供给增加,从而加大了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如果政府完全用税收来弥补缺口,将会增加企业税负,如果政府采用发行特种国债的方式来弥补缺口,会导致民间资金供给减少,利率上升,企业融资更为困难且成本加大,对各类企业、特别是经营业绩较差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不可否认的,广大退休人员仍然很可能面临“老无所养”的境地,在职人员也会因此而恐慌。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政府公信力极大地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政治稳定,导致国内外对中国经济预期的变差,进而影响某些对外因素的变化,这一切均对我国社会风险应对能力以及国家经济保障的能力提出了考验,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以上仅从我国养老金缺口视角初步探讨了社会保障与经济安全的相关关系,实际上养老金缺口对一国经济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在中国以外的其他一些国家同样存在。笔者现采用法国养老金改革引起的一系列罢工事件这一典型案例进行说明。法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同时随着退休人口大量增加,工作人口减少,养老金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2010年赤字在107亿欧元左右,明显高于2008年56亿欧元和2009年82亿欧元。法国政府有关机构甚至预测,2015年赤字将达400亿欧元,2050年赤字将达1140亿欧元。弥补养老金缺口的惯用做法是财政拨款,养老金缺口占一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无疑是一项重要数据。由于没有找到完整的近几年法国养老金缺口和财政收入数据,笔者采用估算的方 式。根据笔者从IMF、国家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等相关网页以及《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查到的部分年份法国财政收入和GDP数据,从相关机构测算2008-2010年法国养老金缺口的数据可以看出,法国养老金缺口约以每年35亿美元的速度增加,估算可得2007-2010年法国养老金缺口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39%、0.63%、0.87%和1.27%(其中欧元数据按2011年1月24日汇率折合成美元:1欧元=1.3596美元)。由此可见,养老金缺口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约以每年超过0.2个百分点的幅度增大,并且随着缺口的扩大,增加的幅度也存在增大的可能。
为缓解这一问题,2010年10月法国议会通过了退休制度改革法案,该法案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将最低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2岁,二是将可领取全部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而这一制度改革引发了一系列全国性,在抗议中还发生了严重冲突事件,扰乱民众正常生活,影响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政府公信力下降。实际上早在该法案改革没有通过的2010年初,英国路透社就报道了一家民调机构的调查结果,选民担忧法国经济疲弱,并且不满萨科齐的执政风格,有65%的法国受访民众不希望萨科齐参加2012年法国总统大选。种种情况导致了国内外对法国经济预期变差,进而可能引起某些对外因素的变化,这一切均对法国的社会风险应对能力以及国家经济保障能力形成了严峻的挑战,考验国家经济安全能力。
2、社会保障歧视与国家经济安全能力。
社会保障歧视指的是一个社会里的不同群体适用不同的社会保障标准。社会保障制度最根本的特征是公平享有,我国当前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歧视问题则严重违背了根本特征,城市和农村之间、公务员与非公务员之间、企业与非企业之间,甚至企业中国企和私企、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之间,公务员里高级干部、普通干部和一般公务员之间,社会保障待遇都存在着明显的很大差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项目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等。仅从养老保险方面来看,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养老保险待遇的不同,必然导致相互攀比现象,此现象日益突出,并已成为每年“两会”代表批评的社会不公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媒体关注的热点新闻,由此导致上访案件逐年增加,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类现象频发,极易导致社会摩擦和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从而可能引起一些对外因素的变化,影响我国社会风险应对能力和国家经济保障能力,进而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我国社会保障歧视最典型的表现是城乡之间的差异。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障项目差异显著。我国城镇地区已经基本建立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项目的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险体系,而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只在东部少数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新农合医疗也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生育保险更是一片空白。第二,保障水平差距大。根据《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统计公报》中数据,2009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支出8894.4亿元,农村养老金支出76亿元,农村养老金支出仅为城镇养老金支出的0.85%,而农村人口数却是城镇人口数的1.15倍。第三,覆盖面差别较大。《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数据显示,2009年末我国乡村人口71288万人,占总人口数53.41%,而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仅为8691万人;城镇人口62186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550万人。
但一般而言,农民拥有土地,不可否认土地仍然是我国大多数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尽管存在社保歧视,土地带给农民的保障程度也很低(土地保障程度可以用农民土地收入来衡量,笔者根据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查到的数据,按照全国种植业产品中稻谷、小麦、玉米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平均,用净利润、人工成本和农业补贴之和减去成本外支出计算得到2008年农民每亩土地收入为409.30元,从《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查到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2.18亩,算出农民平均每人土地收入为892.27元;土地保障程度也可以用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家庭经营纯收入当中的农业收入来近似,这里采用以上两种方法相结合取算术平均值的办法来估算,2008年土地带给农民平均每人每年的保障价值为1159.62元),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问题和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因此,农民社会保障歧视目前还不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国家经济安全能力的影响也较有限,但长期看不容忽视。
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近年来农民土地被征用的规模不断扩大,失地农民数量逐年增多,日益凸显的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已使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严重,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处理,也存在明显的歧视,如补偿款被层层盘剥、就业难、部分失地农民几乎丧失了基本国民待遇等。而农民工问题更是成为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夹层、牺牲品。在某种意义上,农民失去土地、从农村走向城市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社会保障歧视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是需要特别重视的,在一定传导机制作用下,很可能对国家经济安全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卫生服务;策略
1 社区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是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1]健康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对个人及群体的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为其提供健康咨询与指导,并对危害其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社区健康管理是指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健康管理,在社区内将被动的疾病治疗变为主动的疾病预防与管理,是现代医学服务的一个新模式。
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能够调动个人及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创造最大程度的健康效果。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预防和控制个人疾病的发展与群体疾病的蔓延,降低发病率、病死率以及疾病致残率,可以有效防治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并降低医疗成本,可以建立有效的个人、家庭及社区健康档案以形成科学、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为医疗卫生部门制定与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全面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对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社区健康管理的发展与问题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范围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体,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着良好的基础医疗条件,因此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健康管理具有良好的时效性,既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同时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在我国健康管理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加之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贫穷与患病人数众多,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因此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战略任务,既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与前景,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社区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医疗卫生费用上涨等诸多问题。
2.1 社区人口老龄化
社区人口老龄化为社区健康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老年人群是多种疾病的易发群体,加之体质上的衰退导致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对疾病监测与预防能力下降,以及在日常保健与康复护理上都要投入较大的人力与物力。
2.2 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升高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增高不仅造成了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降低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同时也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2.3 医疗卫生费用上涨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与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增大,多种因素导致医疗卫生费用的增加,很多社区群众不愿将钱花在疾病预防与日常保健上,忽视了健康管理的作用,影响了社区健康管理的建设与发展。
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的策略
3.1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合作
与政府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现阶段社区健康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人们还不愿意为购买健康管理而付费的实际问题。政府出资进行财政支持,主要包括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的建设费用、居民的部分医疗费用与医保费用,以及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宣传与教育的费用支出。社区服务中心出力,对社区居民进行档案数据系统的建立,对居民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与制定管理方案,对危害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大力宣传并开展健康管理教育。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联手,共同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
3.2 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
社区健康管理系统是以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医疗、康复、保健、预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以此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水平的一种系统。[3]社区健康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应用信息、网络、数字化技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就医情况等进行整体评估与分析,减少社区健康管理过程中的人力与物理投资,实现办公与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并逐步实现网上在线的健康监测、管理与教育。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可以在社区医务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之间搭建起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拉起一张保护网。
3.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教育
疾病的发病要通过一个不断累积与发展的过程,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做到将疾病防患于未然,病患可以熟知疾病的康复与保健知识,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物遗传因素,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为与生活方式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因素。[4]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社区居民的生活与行为方式进行干预,使得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摒弃不健康的行为。加强社区健康教育,要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渠道对多人群以多种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在校园里可以在儿童游戏过程中灌输健康管理知识,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讲解健康管理的文化课程;在家庭里贴挂健康管理宣传活页;在社区里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俱乐部等。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与文化水平,知病懂病防病,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4 小结
社区健康管理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初级探索阶段,社区卫生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完善是解决我国医疗矛盾的一大出路,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国医疗体系与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改善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实际状况,实现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的权力。虽然要全面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功能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发展道路任重道远,但是在我国只有大力推进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才能真正的将社区健康管理建设成一项惠民利民的服务项目,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建勋,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01).
[2]邓晨珂,等.社区发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价值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2,26(09).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人口河南省
一、制约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人口问题
1.人口基数大,人口低增长率和高增长量长期并存。1990年末,河南省人口总量达到8649万人,占全国的7.57%,在全国仍然排在第2位;2000年末,河南省人口总量增加到9488万,占全国人口的7.49%,人口总数上升为全国第1位。从人口增长的速度与规模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降低,人口增长率大大低于90年代以前的水平,1992年后开始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的庞大,加之人口发展自身的惯性作用,河南省人口每年增加的绝对数仍然在70万以上,1990年到2004年14年间共增加1068万人,每年平均增长7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84%,低增长率与高增长量并存。2005年底到2008年底共增加150万,年平均增长50万人。2008年底人口总数达到9918万人。2010年7月超过1亿人。
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末河南总人口7067万,其中乡村人口6104万人,占86.4%;2000年末河南总人口9488万,其中乡村人口7287万人,占76.8%;2005年末,全省总人口97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94万人,占30.7%;乡村人口6774万人,占69.3%。2008年末河南总人口9918万,其中乡村人口6345万人,占64%。人口过多,特别是乡村人口过多仍是中原经济区建设长期面临的首要问题。尽管河南乡村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减少,但农村每年仍有一定规模的新生人口,人口数量依然庞大。庞大的人口虽是潜在的人力资源,但只有与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而河南的耕地较少,2007年和2008年耕地面积都是7202千公顷,而人口却净增加49万,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78年人均耕地面积为1.5亩,2008年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亩。庞大的人口分母效应将给河南实现崛起带来沉重的负担。众多农村人口拥挤在有限的耕地上,这意味着农业内部就业容量很小,大量的劳动力与较少的土地资源资源难以有效配置,农民在农业上的增收空间有限,只能实行小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土地生产率可能提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极其困难;土地成为“生存资料”公平原则高于效益原则,“发展资料”的功能弱化。在农业内部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借助农业外部的资源。但由于市场机制作用,资源和要素必然流向高收益、高回报的地区和产业,农业这个弱质产业、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农村这个薄弱社区很难获得更多的农业、农村外部的发展资源。尽管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技术、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第
二、三产业的发展,但生产要素与人口的配置比例依然较低。
2.人口总体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要求。河南是人口数量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本大省和强省。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人口素质较中国整理低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一是文化素质较低。2000年平均每万人中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为27.9人,比全国少13人;全省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率为7.91%。人口文化素质低对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负面影响将是长期性的。二是健康素质较低。河南残障人口数量较多,出生人口素质较低。“五普”数据显示,河南省现有各类残疾人数523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5%。在每年出生的110万人口中,出生缺陷的婴儿总数高达7.8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的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在5岁以下儿童中、高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6.08%。我省个别乡村部分群众由于采血患上艾滋病,严重威胁人口健康。三是部分人道德素质不高,诚信意识差,缺乏社会责任感。此外,人口素质城乡差异较大。农村人口的身体和文化素质远低于城市人口。河南农村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在25岁及2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为0.4%,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25岁及2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高达14%。尽管河南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启动了大规模的农民培训工程,但由于人口流动以及劳动力转移,农村中年轻、有文化、有技能、有特长的人都外出务工经商,而年龄大、低文化、无特长的人,只能留在农村种地或经营林牧副业,农村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依然较低。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者无法向外输出,农村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者也难以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3.河南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一是持续升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将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1990年为115,2000年为130.30(“五普”长表数据),是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的五个省份之一。据调查,近年来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仍居高不下,并随着孩子的升高而升高。到2020年,20-45岁男性比女性多250万人左右。受城乡婚配梯度模式的影响,部分农村女性嫁到城市,我省农村的男性婚姻挤压问题更加突出,容易引起社会问题。二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发展不平衡。据预测,未来50年河南老年人口比重一直呈上升的态势,由2003年的7.11%上升到2020年的11.43%,再到2030年的16.23%,2040年的22.30%,2050年的24.40%。由于我省是流出人口大省,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外流,将导致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农村地区平均生育水平高于城市,但由于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农村的人口老龄化比城市地区更快且更为严重。老龄化程度快速提高,而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并没有相应的提高。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上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目前平均达到2万美元左右。河南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3000美元,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更低,人口老龄化是“未富先老”。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老年人口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家庭其他成员供给。农村老年人口由于其经济水平较低,是经济上的最弱势群体之一,社会保障的缺乏更具有脆弱性。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前景下,农村老年人口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大量农民的生活,也会影响整个农村的和谐稳定,影响到中原经济区建设。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与人口和谐发展的对策
1.进一步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减轻人口总量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进一步强化人均观念,继续把人口总量作为衡量人口发展的首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确保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坚持现行的生育政策不变,进行广泛地宣传教育,促进人们切实转变生育观念,从注重生育数量转向注重生育质量。坚决依法治理违法生育行为,杜绝计划生育工作的漏洞。加强服务,让执行计划生育的政策家庭真正获得实惠,将农村家庭的致富奔小康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对执行政策的家庭,在生产、生活方面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致富的途径,解决农村夫妇执行生育政策的后顾之忧。只有保持农村妇女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有效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2.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大省变成人力资本强省。要全面发展教育事业,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核心途径,切实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公共教育要向贫困地区、落后山区和农区适度倾斜。要提高农村人口健康素质,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和出生缺陷干预,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控制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地方病,解决好农村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的救治救助问题。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根本途径,也是我省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
一、新型城市化的概念界定
新型城市化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传统城市化提出的,在中国,传统城市化是城乡之间不协调的发展,城市没有带动郊区的发展;城市内部也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城市分布不均衡,大城市集中发展,造成其房价远远高于其他中小城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也形成了较大的冲突。针对这些弊端,我国在城市化集中飞速的时期,提出并逐步实施新型城市化的道路,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利国利民的好方针,所谓新型城市化是指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功能完善、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新型城市化对人的要求也突破了传统城市化,单一的人口从乡村到城市转变的过程,“新型”两个字也注定了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多方面的要求。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
1 人口数量的均衡问题。目前我国人口数量虽然基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人口生育水平呈现严重的不平衡趋势。农村地区生育率较高,城市却较低,且差距加大。贝克尔从孩子收益曲线的角度,证明了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重视孩子的质量,轻视孩子的数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人口逆淘汰”的观点(穆光宗等,1993)。“人口逆淘汰”导致城市人口相对增长缓慢,而农村人口增加迅速,加大了人口城市化的力度,增加了新型城市化的难度。
2 人口素质依然较低。人口素质的内涵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人体素质方面主要是出生人口缺陷严重和残疾人口基数大,我国每年新增80-120万例出生缺陷儿,各类残疾人总数达8296万人。残疾人口给社会增加了巨大的负担,每年国家要拿出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解决他们的生活,教育,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新型城市化的推进,起到了很大的阻碍。科学文化素质主要从教育方面讨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有了很大进步,平均受教育年限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7年,但是相比发达国家仍然差距较大。目前各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平均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而我国的比重一直处于4%以下。
3 人口结构的问题。当前人口结构最大的问题是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性别比的严重失调。计划生育实施以来,我国人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的急剧上升。1999年60岁以上老年人数超过10%,我国正式进入老年型社会,2009年这一比例到达了14%。伴随老龄化的加剧,对于当前并不强大的国家和并不富裕的国民来说是一大难题,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差,需要投人较多的医药物质;老年人生活料理困难,需要有人照顾;老年人心理问题较多,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要建设新型城市化,务必处理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自80年代实施严格一胎化的计划生育生育政策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据统计,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1982年为108.5,1990年为111.3,2000年为116.9,2005年为118.9。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出现对新型城市化的建设将带来极大的危害和严重的后果。
三、对策思考
1 要在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过程中,开展多形式、大规模的普法宣传、咨询活动,使法律法规家喻户晓。即尊重人民群众作为计划生育主人的地位,又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全国计生系统要会同有关部门广泛开展政策服务,切实做到生育政策宣传到家、服务到人,真正将人口数量稳定在合理范围之内。尤其是农村地区做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宜传,奖励独生子女户,对独女户实施经济补助。
2 重视教育,开展学校教育后多样化的培训,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换,为新型城市化提供更好的人力保障。我们要加强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学校的教育是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换的重要方式,但它也只是一个过程,并不是说完成了教育,就从资源转换成了资本。学校教育毕竟大多数时候是在校内,因而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轨,需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政府和企业结合起来重视对他们的实际培训。新型城市化以工业化为动力,就需要一大批拥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和培训是两种很好的方式。此外,广开就业门路,缓解人口就业压力,为新型城市化的推动提供更好的经济保障。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