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石油化工走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炼油技术,尤其在加氢技术方面、重油加工技术方面、油品质量技术升级方面都取得了进步。(2)乙烯技术进步,成套大型乙烯装置技术独立开发取得新突破。(3)开发自主产权大芳烃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是世界芳烃产品对二甲苯(PX)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自己完整的芳烃成套技术,一直用巨资引进国外技术的方式建设芳烃生产装置。2012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芳烃成套技术的国家。(4)石化产品差异化生产技术取得新进步。(5)支撑石化产业“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进展。石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及FCC烟气脱硝关键技术都得到了显着进步。
2国际石油行业市场
如今世界经济形势逐步向好,国际油价走势受美国经济数据提振,2013年1月国际油价反弹,轻油2013年3月期货结算价每桶96.44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56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2013年3月期货结算价每桶113.48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20美元。国际炼油业的炼油毛利已经自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上升,预计全球炼油业2013年将仍处于炼油行业景气周期末期。国际化学品方面,美国化学理事会预测2013年美国化学品市场增幅1.9%,与2012年1.5%增幅相比微增。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预测2013年欧洲化学品增幅为0.5%,与2012年下降2.0%相比有所提高。全球对特种化学品需求方面也有较乐观的估计,预计将增长3.1%。
3我国石油行业市场
我国石化行业运行态势可以概括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持续深化,加上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防止经济过热,我国经济减速明显,持续回落下行,对石化行业影响明显。从全过程看,2012年开局石化行业运行步履蹒跚、如履薄冰,运行压力前所未有。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也开始起作用,石化产业运行态势从下半年起也开始趋稳,到四季度行业步入平稳和小幅回升阶段。总之,我国石化产业全程运行几渡难关,生产经营业绩前降后升,最终缓中趋好,全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4我国石油行业市场的发展
进入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基本没有改变,宏观经济将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调控措施作用,2012年第四季度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已跨年延续,预计全年GDP增速会在8%左右。根据工信部下发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石化行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5年,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左右。工信部网站2013年2月19日综述,预测2013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将保持平稳,回升势头将进一步巩固,上半年虽然有下行压力,但下半年“稳中趋好”。2013年我国炼油产业预计仍处于景气周期,城镇化的推进和第二辆汽车开始进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家庭,使国内成品油需求得以稳定增长;新建大型乙烯的投产和芳烃市场的紧俏也带动了化工轻油需求的增长。此外,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7月12日第36号文件,改变过去乙烯芳烃类化工产品的石脑油燃料油退免消费税的办法,对境内生产石脑油、燃料油的企业对外销售用于生产乙烯、芳烃类化工产品或用于其他方面的石脑油、燃料油征收消费税,这一政策措施使得国内成品油市场更加有序。然而,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的步伐当属炼油企业2013年头号任务,也是对炼油企业的严峻考验,需要抓紧开发、采用先进的国四、国五汽油和车用柴油的生产技术,并设法落实所需的巨额技改资金。化工市场需求方面总体回暖。展望2013年,丙烯产能释放较多,众多企业竞相上马丙烷脱氢制丙烯、甲醇制丙烯等专产丙烯装置。浙江有3套丙烷脱氢项目正在建设,分别是宁波海越公司位于北仑的60万吨/年装置、浙江三锦石化公司位于绍兴的45万吨/年装置、浙江卫星石化公司位于嘉兴平湖的45万吨/年装置,这些项目预计在2013—2014年陆续建成投产。甲醇制烯烃我国当前已有4套装置在运行。同时石化企业加快推进大型裂解装置建设,两套新建的大乙烯装置将于2013年投产,新增联产的丙烯产能80万吨/年。因此,丙烯产业链的延伸会有丙烯需求的增加,但是市场供需改观的程度不会太大,估计行情总体仍将延续较低迷状态。进入2013年,受国际市场资源偏紧、下游需求增长、重要基础有机化工产品高位持稳等的影响,纯苯市场供少需多,预计仍将延续相对高位。PX需求仍较紧俏,1月价格大涨至1700美元/吨。合成树脂需求方面,2013年国内包装、建筑、农业、家电和汽车等聚烯烃需求增速略高于2012年。价格和毛利均会小幅上涨,LDPE价格和毛利将回到合理水平。预计2013年国内塑料包装的需求为1950万吨,比2012年增加4.8%;国内建筑业塑料的需求在890万吨,比2012年增加4%;农业对合成树脂的需求为345万吨,比2012年增加10%;家电业对合成树脂的需求为620万吨,比2012年增长1%。汽车行业对塑料的需求为325万吨,比2012年增长10%;2013年年底国内五大合成树脂产能将达到6260万吨/年。根据商务部网站援引日本媒体报道,2013年1月合成树脂的亚洲现货价格已正在进一步上涨,低密度聚乙烯的亚洲现货价格为1430美元/吨左右,比2012年12月上旬上涨了10%,亚洲行情主要取决于中国。国内PE现货市场稳中有涨,从2013年1月LLDPE价格止跌反涨,均价为11266.6元/吨。2013年PVC行业受扩能不止等影响,国内PVC市场预计会延续2012年价格“阴跌”、“低位”的弱势局面。合成橡胶需求方面,2013年全球合成橡胶需求预计达到1594万吨。国内汽车需求预计增长9%,合成橡胶需求量2013年预计为426万吨,比2012年增长7.5%。轮胎企业运行环境将向好,轮胎生产销售将逐渐转好。但是,国内合成橡胶新增产能的大量释放,供需关系会有所逆转,使供大于需求局面进一步体现。
[关键词]石油化工;进展;市场走势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2-0079-02
石油化工(简称石化)行业横跨能源采掘、加工以及原材料制造两大工业门类,石化产品对经济、民生和国防影响广泛。石化产业投资强度高、工程技术密集、产品加工链长,对国家工业产值快速增长贡献率大。全球强国的崛起过程均离不开石化行业的支撑,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法国、英国等2011年的炼油能力均排在世界前13名之内,我国名列第二。至今,石化产业的原油加工量和乙烯产量与钢产量、发电量等一样,仍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发达的核心标志。经过近5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石化大国,2012年的石化产值已占当年国内工业总产值的1/6, 名副其实地成为传统经济的支柱产业。更令人欣慰的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行业制定了一系列创新发展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在“十二五”计划进入第二年的2012年又取得了新进展,见到了新成效。突出表现在我国石化产业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局冲击的能力增强,在复杂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到了锤炼。此外,石化行业通过延伸产业链和紧密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联系方面,乃至局部融合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亦令人印象深刻。
我国石化行业在高油价和低增速的不利条件下,践行了中国特色的石化运行模式,在生产经营、产能建设、建设世界一流、技术进步以及产业转型与升级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业绩总体向好,满足了经济和民生对交通运输燃料、三大合成材料和化肥等石化产品的需求。当然,也存在某些不足,引发了不少的思考。石化运行仍然面临着大致相同的局面,显然进行回顾、总结和思考,对我国石化运行有深远的借鉴作用。
1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进展
(1)炼油技术,尤其在加氢技术方面、重油加工技术方面、油品质量技术升级方面都取得了进步。
(2)乙烯技术进步,成套大型乙烯装置技术独立开发取得新突破。
(3)开发自主产权大芳烃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是世界芳烃产品对二甲苯(PX)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自己完整的芳烃成套技术,一直用巨资引进国外技术的方式建设芳烃生产装置。2012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芳烃成套技术的国家。
(4)石化产品差异化生产技术取得新进步。
(5)支撑石化产业“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进展。石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及FCC烟气脱硝关键技术都得到了显著进步。
2国际石油行业市场
如今世界经济形势逐步向好,国际油价走势受美国经济数据提振,2013年1月国际油价反弹,轻油2013年3月期货结算价每桶96.44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56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2013年3月期货结算价每桶113.48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20美元。国际炼油业的炼油毛利已经自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上升,预计全球炼油业2013年将仍处于炼油行业景气周期末期。国际化学品方面,美国化学理事会预测2013年美国化学品市场增幅1.9%,与2012年1.5%增幅相比微增。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预测2013年欧洲化学品增幅为0.5%,与2012年下降2.0%相比有所提高。全球对特种化学品需求方面也有较乐观的估计,预计将增长3.1%。
3我国石油行业市场
我国石化行业运行态势可以概括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持续深化,加上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防止经济过热,我国经济减速明显,持续回落下行,对石化行业影响明显。从全过程看,2012年开局石化行业运行步履蹒跚、如履薄冰,运行压力前所未有。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也开始起作用,石化产业运行态势从下半年起也开始趋稳,到四季度行业步入平稳和小幅回升阶段。总之,我国石化产业全程运行几渡难关,生产经营业绩前降后升,最终缓中趋好,全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4我国石油行业市场的发展
进入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基本没有改变,宏观经济将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调控措施作用,2012年第四季度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已跨年延续,预计全年GDP增速会在8%左右。根据工信部下发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石化行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5年,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左右。工信部网站2013年2月19日综述,预测2013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将保持平稳,回升势头将进一步巩固,上半年虽然有下行压力,但下半年“稳中趋好”。2013年我国炼油产业预计仍处于景气周期,城镇化的推进和第二辆汽车开始进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家庭,使国内成品油需求得以稳定增长;新建大型乙烯的投产和芳烃市场的紧俏也带动了化工轻油需求的增长。此外,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7月12日第36号文件,改变过去乙烯芳烃类化工产品的石脑油燃料油退免消费税的办法,对境内生产石脑油、燃料油的企业对外销售用于生产乙烯、芳烃类化工产品或用于其他方面的石脑油、燃料油征收消费税,这一政策措施使得国内成品油市场更加有序。然而,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的步伐当属炼油企业2013年头号任务,也是对炼油企业的严峻考验,需要抓紧开发、采用先进的国四、国五汽油和车用柴油的生产技术,并设法落实所需的巨额技改资金。化工市场需求方面总体回暖。
展望2013年,丙烯产能释放较多,众多企业竞相上马丙烷脱氢制丙烯、甲醇制丙烯等专产丙烯装置。浙江有3套丙烷脱氢项目正在建设,分别是宁波海越公司位于北仑的60万吨/年装置、浙江三锦石化公司位于绍兴的45万吨/年装置、浙江卫星石化公司位于嘉兴平湖的45万吨/年装置,这些项目预计在2013—2014年陆续建成投产。甲醇制烯烃我国当前已有4套装置在运行。同时石化企业加快推进大型裂解装置建设,两套新建的大乙烯装置将于2013年投产,新增联产的丙烯产能80万吨/年。因此,丙烯产业链的延伸会有丙烯需求的增加,但是市场供需改观的程度不会太大,估计行情总体仍将延续较低迷状态。进入2013年,受国际市场资源偏紧、下游需求增长、重要基础有机化工产品高位持稳等的影响,纯苯市场供少需多,预计仍将延续相对高位。PX需求仍较紧俏,1月价格大涨至1700美元/吨。合成树脂需求方面,2013年国内包装、建筑、农业、家电和汽车等聚烯烃需求增速略高于2012年。价格和毛利均会小幅上涨,LDPE价格和毛利将回到合理水平。预计2013年国内塑料包装的需求为1950万吨,比2012年增加4.8%;国内建筑业塑料的需求在890万吨,比2012年增加4%;农业对合成树脂的需求为345万吨,比2012年增加10%;家电业对合成树脂的需求为620万吨,比2012年增长1%。汽车行业对塑料的需求为325万吨,比2012年增长10%;2013年年底国内五大合成树脂产能将达到6260万吨/年。
根据商务部网站援引日本媒体报道,2013年1月合成树脂的亚洲现货价格已正在进一步上涨,低密度聚乙烯的亚洲现货价格为1430美元/吨左右,比2012年12月上旬上涨了10%,亚洲行情主要取决于中国。国内PE现货市场稳中有涨,从2013年1月LLDPE价格止跌反涨,均价为11266.6元/吨。2013年PVC行业受扩能不止等影响,国内PVC市场预计会延续2012年价格“阴跌”、“低位”的弱势局面。合成橡胶需求方面,2013年全球合成橡胶需求预计达到1594万吨。国内汽车需求预计增长9%,合成橡胶需求量2013年预计为426万吨,比2012年增长7.5%。轮胎企业运行环境将向好,轮胎生产销售将逐渐转好。但是,国内合成橡胶新增产能的大量释放,供需关系会有所逆转,使供大于需求局面进一步体现。
5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预见,我国石化行业总体趋稳向好。经过经历的洗礼和考验,我国石化行业有信心继续攻坚克难,灵活运用高油价、较低经济增速条件下保持石化产业稳定向好的做法与经验,为我国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作出支柱产业应有的贡献。同时,我国石化行业在新的一年继续面对着油价高和化学品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会进一步细化落实绿色低碳与差异化战略,优化与调整产能结构、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炼油企业会继续将高价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生产出社会最需要的高质量汽柴油和航煤。可持续发展方面,推进传统石油化工产业向能源化工产业的转型已成为共识,随着我国石化产业高层对现代煤化工为主的石化二次创业的日益重视,未来化工原料的煤炭替代和构建具中国特色的“煤油化一体化新模式”等方面会取得新的进展。可以预期,我国在石油化工领域,不仅在产能产量上,而且在产品档次和节能减排上,赶超美欧世界一流的努力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时代 有机化工 生物质能源 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剧烈增长,人类欲望的无限增长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地球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因此,创新发展清洁煤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有机化工体系,将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
一、低碳时展下的能源格局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工业革命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经济生活,还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方便,但同时又给人们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等环境问题。由于问题的严重性,我国已经开始改变能源格局,合理使用现有的能源,并注重其它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希望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
二、中国有机化工趋势分析
由于工业时代的到来,消费产品数量的持续上升,资源越来越短缺,而有机化工原料储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应采取多种渠道进行循环利用,以此最大程度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有机化工科技的进步,能源消耗的减少以及替代相关矿物能源的出现,为满足人们的相关需求提供了可能。
1.煤化工的发展
伴随化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有机化工领域出现了现代煤化工,其不同于过去的煤化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的改革。煤化工按其产品种类可分为传统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传统煤化工是指煤制焦炭、电石、甲醇等技术成熟的产业。新型煤化工是指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烯烃、二甲醚、乙二醇等以煤替代能源为导向的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煤炭能源化工产业已经拥有雄厚基础。截至2013年底,我国焦炭产量为4.76亿吨,电石产量2033万吨,合成氨产量为5745万吨,甲醇产量为2878万吨,均位居世界前列。2013年,我国鼓励发展新型煤化工。10多个新型煤化工项目相继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建立,其中包括了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和煤制油等项目。目前,大多数新型煤化工项目仍处于产业化示范和开发研究阶段,预计部分项目将在未来3-5年内建成并投产。相信在未来的努力下,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技术改革,我国煤化工的绿色发展指日可待。
2.生物质的发展前景
作为一种新型化工资源生物质,生物质能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地球上的太阳能,这个过程当中吸收了非常多的二氧化碳,所以生物质化工具备着“碳中和”的能力,这是化石能源完全不具备的,因此生物质能最有可能成为新世纪主要的新能源之一。据估计,植物光合作用每年贮存的能量约相当于世界燃料消耗的10倍;而作为能源的利用量还不到其总量的百分之一。其实,生物质能源是人类利用最多、最直接、最早的能源。生物质燃烧是最原始的利用方式,不仅热效率低,而且污染严重。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可以高效地利用生物质能源,生产清洁燃料,来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从而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依赖,以此达到保护国家资源,减轻能源消耗给环境造成污染的目的。
2.1生物柴油的研发
我国多年来开展了大量的生物柴油研发工作,为此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人、财、物力。“八五”期间,我国开始进行利用纤维素、废弃物制取乙醇燃料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主要是研究纤维素、废弃物的稀酸水解和发酵技术。目前,中科大、辽宁能源所、西北农林科技大、石油化工研究院等分别进行了实验研发及小型工业试验,一系列关键技术已被攻克,我国生物柴油工业产业化已日见成效。我国正在进行和探寻着可持续性好、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的绿色环保道路。探索生物质合成液体燃料技术,对确保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2.2生物质-沼气的应用
沼气技术是我国发展最早的生物质能源项目,是一种生物质气化技术。沼气与其他燃气相比,其抗爆性好,是一种很好的清洁燃料。此外,沼气气体调节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科研技术广泛应用于果蔬保鲜。以沼气作为环境的气体调节剂,用于粮食、果蔬的贮藏,可以降低贮藏物的呼吸强度,减弱其新陈代谢,推迟后熟期,并可以抑制贮藏器内粮食、果蔬的生理病害,防止真菌病害及虫害等。
结束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延伸将是一个持续升温的发展话题,在这低碳时代里,以往作为主要化工原料的石油将失去它的主导地位,为各种新型绿色环保能源所取代,最终退出化工原料的舞台。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发展的主题,伴随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作为经济运行的血液,已成为经济、科技界及各国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我们通过对石油、煤炭和生物质这些有机化工原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后,不难看出只有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有机化工发展规划,才能让我们在低碳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使中国有机化工持续健康优质高效的发展下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生物质能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必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