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始把竞争转到供应链金融上,京东商城的供应链金融也随之应运而生。由于其供应链金融目前面临着信用和监督风险、技术人才资金缺乏、经验不足、系统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分别针对上游供应商的信用风险和信息不完善、银行的监督风险、京东自身实力有限及供应链金融存在的系统性风险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京东商城;信用风险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商家和消费者对于网上融资借贷的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许多电子商务企业紧随形势上线了一系列供应链金融业务,京东商城发展供应链金融正是恰逢其时。
1、京东供应链金融现状
目前,京东商城已在我国各大网上商城中占据领头地位,拥有超过1.2亿遍及全国各地的注册用户,掌握着近十万供应商的业务,因此京东可以借其强大的规模和实力进一步涉足供应商金融。另外,相对于供应商保证供货和应收账款周期过长资金流短缺的压力,更推动了这一业务的发展。2012年京东开展了首批供应链金融业务,初步涉及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同年8月其自行开发的资产包转移计划产品和协同投资计划产品也得到了银监会审批,截至同年12月,已累计融资15亿美元及来自各大银行50亿元的授信业务。2013年在上海成立了商业保理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同年12月增加了“京保贝”。2014年京东“小金库”等理财产品也相继上线 。
2、京东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供应链金融领域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具体的各项融资方式、信用体系、委托方式、风险防控和流程监督等方面都还在初期探索阶段,不仅在经验上缺乏,还在包括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欠缺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与阻碍。
2.1 供应链系统本身的整体性和突发性带来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要想得到稳定的运作与发展离不开京东与各个供应商的紧密合作,由单个中小企业的捆绑贷款方式在增加整体性带来的便利与规范的同时也增加了整体性的风险,使得各个供应商之间利益息息相关,很可能仅仅在某一个节点上发生的问题都会被整个供应链放大,加大了信用风险的营销程度和范围,造成不只是金钱更是信誉及品牌形象等不可低估的损失。此外信用有突发性的特点,联系到供应链的整体性,处于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一旦遇到突发风险问题,有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的瘫痪。比如经济低靡、物价大幅上涨或缩减、金融危机、突发灾害和疫情以及大型活动或节日导致的网络购物高峰,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生产过剩或滞销,随之引发应收账款、库存等委托贷款坏账问题。
2.2 银行监督管理过程中的漏洞
由于银行在传统信贷业务上基本只服务于大中型企业等具有高偿还能力的客户,在提供给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时积极性可能会大大降低 ,导致其监督及处理业务时可能出现漏洞。由于京东供应链金融是作为抵押担保的是物品,任何无论市场还是政策导致的物价波动都会影响该抵押物的价值从而造成损失,这些波动主要体现在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方面。
2.3 上游供应商企业的信用风险
2.3.1 上游供应商信贷偿还能力有限
京东商城传统的供应链平台中的供应商大多为中小企业,大多还保持着过去传统的惯性经营模式,内部管理混乱、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经常遇到资金周转困难、货物积压导致的产能、库存浪费加上较长的交易周期,使得供应商常处于资金流短缺的状态,很难产生规模经济,而因自身的资产负债率较高、经营规模和偿还能力有限,经常受到银行的高标准限制,往往造成处于京东上游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难以预防的财务风险也随之产生。即便有了京东商城这样有良好信用率的“担保人”,由于内部的不稳定也容易受到一些大的经济市场环境的影响而违约。
2.3.2 不良企业的道德风险
由于各个企业之间的经营方式、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各不相同使得京东在对各个上游供应商的信贷能力进行风险评估时增加一定难度,此外还有许多本身喜欢冒险或者资信状况不良的企业的逆向选择风险、故意毁约等引发的道德风险 。然而,在供应商金融里的委托贷款中,这一贷款带来的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恰恰是京东商城本身,这无疑加大了京东商城的担保压力。
2.3.3 京东与上游供应商间的数据共享不充分
京东商城要想建立一个稳定的信用评价体系必然要得到全面可靠的数据加以支持,然而一些供应商由于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许多数据的获取会有一定困难甚至少部分不良经营的供应商可能提供非真实数据以获取更高的信贷额度。加之技术和监督体系的不健全,很多企业即便在供应过程与京东紧密联系也不乏信息缺漏,还要考虑到一些内部数据的商业机密性,使得这些数据无法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偿还能力,都为合理的评估企业信贷造成了不可小视的障碍。
2.4 京东商城目前本身存在的问题
京东供应链金融发展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电子商务实力的成熟与否。目前由于京东在监督、管理和技术人才方面的匮乏,致使高技术的软硬件设施无法大量投入,以及脱离了评价、监督和管理本质的技术框架。同时,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形成规模经济,前提必定是大规模的投入,这需要充足的资金实力支撑,而京东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可谓是不小的难题。此外,除了本身问题还有外部的竞争压力,例如,敦煌网、慧聪网、阿里巴巴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与银行合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信贷业务,共同与京东商城争夺市场。
3、京东商城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3.1 建立规范全面管理体系、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在风险管理时,京东应集各供应商风险管理目标于一致,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并且要全面考虑,包括贷前、贷中、贷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正常运行,做到各个基层管理人员及时有效沟通。此外,京东还应加强风险防范能力,主要体现在风险回避、通过套期保值、推销保险产品等方式达到风险转移的目的以及对于风险保留问题上提前预备资金。即使风险真的发生,也要在必要的时候采取停止授信或通过法律强制违规供应商退出 。
3.2 协助银行监督、监督管理系统正常运行
在京东商城开展的委托贷款融资业务中,负责、监督、协助收回款项的是银行,因此建立良好的监督管理系统离不开与银行的沟通协作。在确保提高自身监督部门正常运作、监督体系良好运行的同时,京东应该积极与银行协作监督,通过保证金、备付金、牌照及应收账款、存货等动产的抵押凭证与银行进行实时核对实时交付,确保运行过程信息公开、及时、准确、安全。
3.3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提高信用管理水平
京东应建立稳定可靠的信用评价体系,在衡量一个企业的信贷偿还能力中,应当首要关注的是其资信状况,包括对历史交易信用评价、不良贷款情况等的衡量,其次是企业自身实力,一个具有良好的管理方式,有实力的人才团队能有效增加企业的信用水平。根据企业个人的信贷偿还能力建立稳定可靠的信用评价体系是京东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在此之上,各个环节也要有相应的信用评价体系来确保把每一个环节正常运作,同时总的信用评价机构也要独立于整个体系又能很好的与供应链相适应。
3.4 建立供应商激励制度,激发企业活力
由于供应链的整体性,以及京东本身具有的庞大供应商数据储存,使得在供应链的物流、销售、评价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增强数据跟踪、挖掘技术的同时,可以采取激励制度,通过给予商家不同程度的信贷额度,奖励或者直接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提供真实可靠、全面及时的数据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培训与沟通,以促使各个上游供应商自愿与京东建立“统一战线”。
3.5 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技术创新
京东要加强人才培养,包括对风险管理、技术监督、财务管理、具整体运作能力的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的壮大供应链金融领域团队领导力量。只有有了人才的软实力,才能有效的管理和使得资产效益最大化。在短期人才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外包计划,将管理系统暂时外包,有助于缓解短期有经验不足导致的可能性的混乱,也有利于后期自己管理时更加体现独立性,既不受整体牵制又能很好地融合。
由于新的服务上线必然伴随着潜在客户的疑问,京东可以借此调整并优化其在线服务系统,派专门人士给予常规答案作为自助服务或派专门的客户进行在线服务,做到及时与客户交流沟通。有助于增强客户信任,提高运营效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6 发展特色业务、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对于行业中的竞争压力,过去十几年,京东商城以其特有的传统自建物流体系抓住了许多信用优良的商家和消费者,积累了大量的交易信息,潜在金融客户也随之积累起来。京东可以凭借这一绝对优势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挖掘潜在客户以及发现潜在金融客户的潜在需求,可以制定针对每一个或每一类商家量身定制的委托信贷服务。一方面,充足的客户信息有利于得到银行的信任和合作,另一方面,针对自身的特色供应链金融这一优势,有利于吸引更多其他平台的潜在客户。此外,在开辟京东自身特色委托信贷业务的同时,京东也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富有经验和运行良好的供应链金融企业,趋利避害,提升自己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的能力,及时作出预防和应对措施。
3.7 产品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活力
供应链金融只是一个近几年兴起的新市场,在顺应潮流的同时,即使发展良好的企业具有的暂时优势也很容易在变化无常、更新速度极快的互联网领域中被湮没变成过时,运营过程中也极有可能遭到黑客或其他竞争者的“背后袭击”,造成系统混乱、信息丢失以及财产损失。因此在确保各项技术能支持现有工作环境正常运行的同时京东商城也要不断地对新产品、新市场、新问题、新漏洞、新需求等加以探索和预期。而这一探索方式也依然需要京东持续不断的向供应链金融领域投入资金、技术、人才、创新等新的活力以确保其供应链金融的长远发展。
4、结束语
本文针对京东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分别来自上游供应商信用、信息风险、银行方面的监督风险、京东自身的资金、技术风险以及供应链本身不稳定、突发性风险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为京东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发展上提供了一些借鉴,使其避免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使其在激烈的竞争对手中保持内在优势。但因时代局限性,笔者时间有限,目前京东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资金、调整机制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马佳.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及风险控制[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8,5
[2] 胡跃飞,黄少卿. 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350)
[3] 闵令波. 京东商城委托贷款融资信用风险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4,6,8
【关键词】3G业务应用风险防范对策电信运营商
一、电信运营商的3G业务现状
”3G”是中国电信业近年来最热门的词语,其全称为3rd Generation,即第三代数字通信。2009年1月7日下午,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3G通信牌照,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其中,批准中国移动增加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电信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联通增加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
3G最吸引用户之处,是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业务应用、更方便快捷的移动通讯服务。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M-zone”、“百宝箱”、“彩信”和中国联通公司的“互动视界”、“彩E”、“神奇宝典”、“定位之星”、“联通在信”等业务,以时尚的品牌形象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从目前3G业务应用的情况来看,有以下几种主要的业务应用。
一是高级话音和简单话音业务:一种实时、双向的3G业务。提供先进的话音功能(如VoIP、语音上网、网络始发的话音呼叫),同时提供原有的移动话音业务功能(运营商业务、号码簿服务和漫游)。业务成熟时,能够提供移动可视电话和多媒体通信。应用目标主要是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
二是定位服务:一种企业和个人用户均可使用的3G业务,使用户具有查找自己或者其他用户、车辆等的所在地,或者查询与所在地相关的有用信息、业务和设施等的能力。其他人也可以通过该业务确定用户的位置,从而为用户提供服务。应用目标包括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
三是多媒体信息业务:提供非实时多媒体信息。包括点对点的个人用户多媒体短消息应用,以及企业组群的群体多媒体短消息应用。
四是娱乐信息定制:一种个人3G业务,提供可随时随地实现个性化内容接入。基于移动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服务,视终端设备支持功能提供不同级别(文本、声音、图片或者视频)的业务。主要目标是个人用户。
五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包括两部分,一是3G商务业务,提供企业局域网(LAN)、虚拟专用网(VPN)和移动的Internet安全接入,主要针对企业用户。二是个人移动接入业务,提供固定ISP所能提供的Internet接入业务,功能与固定Internet接入类似,能够提供全面的I nternet Web浏览,同时具有提供文件传送、e-mail、流体视频/声频的能力,主要是针对个人用户。
可以看到,相比于2G时代的传统语音和简单短消息、文本浏览业务,3G时代的业务应用范围更为广泛、业务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服务的提供更加快速便捷。3G时代用户体验到的是高速、移动、海量信息及更贴近生活和娱乐的服务。
二、电信运营商的3G业务应用风险
3G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是3G规模运营的重要风险因素。了解市场需求状况对3G运营的发展非常重要。充分了解我国移动用户的需求特性,才能开发满足用于需要的3G业务应用。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先后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用户市场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未来3G业务客户群的需求变化,了解3G业务客户群对新业务的预期和偏好,以及用户对终端的要求。
用户接受3G业务程度调查如图1所示。显示用户中有55.52%以上愿意使用3G业务,愿意接收移动新技术和新业务。
根据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调查,中国用户对通信市场的变化持乐观态度,同时用户对移动通信有一定的依赖性。用户业务需求主要集中在话音业务,非话业务未成为支柱业务。
调查显示用户对消息类业务感兴趣,而对移动娱乐类的业务,如游戏、视频并不是很感兴趣。可视电话和视频业务仅得到部分用户的认同。
从已经开通3G业务的国家来看,目前3G还没有很受喜爱的数据业务,缺乏“杀手型”的应用。因此,如何提高业务需求,依然是3G发展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三、3G业务应用风险的防范对策
中国3G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3G杀手级业务的探索、用户的习惯及对3G业务接受程度的业务应用风险。接下来,重点分析电信运营商在业务内容提供及业务模式选择方面可能作出的风险防范对策。
1、3G业务内容
(1)基于智能卡的应用业务:基于SIM卡(或UIM卡――联通CDMA内置)的应用工具箱技术,是一种通过短消息方式传输的增值业务平台,如信息订阅、移动QQ、移动终端银行、移动终端炒股等都是非常典型的应用。
(2)基于多媒体消息(MMS)的业务:MMS业务能够提供点到点、点到应用、应用到点的内容更加丰富的多媒体消息存储和转发服务。消息可以是纯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及其他媒体格式组成的非实时内容。
(3)基于IMAP4的多媒体邮件业务:多媒体邮件业务是将互联网上最为常用的电子邮件业务引入移动通信领域。用户可以将各种格式的文本信息、图片、音频、视频文件作为附件进行接收和发送。
(4)基于WAP的浏览业务:用户可通过手机访问WAP网站上的各种信息。
(5)基于GPS的定位业务:可以提供车辆跟踪、定位等满足各种要求的位置服务业务需求。
(6)基于JAVA/BREW的业务:JAVA和BREW均可提供将下载的应用在不同厂家设备上运行的应用环境。
(7)其他业务:流媒体、可视电话、基于移动网络技术的无线对讲(POC)等业务也在逐渐步入商用化的轨道。
在3G运营初期,必须重视基础语音业务的开发,语音业务始终是移动通信用户最基本的需求,而通过语音业务的开发,可以避免缺乏3G杀手级业务所带来的用户缺乏的局面,使业务应用从简单语音到复杂数据业务有一个平滑的过渡过程。
可以把以上各种业务类型进行市场细分,如针对商务人士而言,更多使用和关注移动互联网业务、本地化业务(定位、定票)以及视频会议业务,该部分群体具有较强的支付能力,所以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以方便、快捷、高质量为目标;而对于青少年群体,其对娱乐类业务如交互式游戏、MP3下载、网上聊天等更感兴趣,但是这一群体通常支付能力较差,因此,针对这一群体的业务开发要以新颖、便宜为目标。这样按照不同的区域、市场的接受程度、市场的容量、消费者的习惯和偏好,做好业务细分,可以在市场竞争中部分避免缺少关键业务应用、难以培养目标用户群体所带来的风险。
2、3G业务模式
业务模式是指电信运营商采取什么样的业务运作方式提供业务,通过用户需求的测定,确定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中国电信运营商的3G业务要想取得良好的业务发展和应用,需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形成自己的业务模式。
(1)品牌模式。通过品牌的建设,稳定客户群体,稳定利润来源,避免和降低市场竞争和业务提供过程的风险。把利润从业务转移到品牌上,给客户以品牌体验,吸引目标客户群,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韩国SKT是这种模式的最典型代表,SKT把韩国所有的用户按五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细化,建立个性化、品牌化服务,通过市场划分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每一类的客户都有了归属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
(2)基础产品模式。运营商利用优势资产(业务、品牌)建立基础产品,获取巨额利润。这种模式实施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种基础产品来积累用户群,但赢利部分主要依靠辅助产品。所谓基础产品,如软件业,软件本身利润并不高,但是后续的软件升级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的利益。移动通信产业有很多业务及产品具有基础产品的特点,移动运营商可以把这些产品打造成基础产品,通过基础产品来获取、扩大和锁定大量用户群,通过开发和提供大量的辅助产品来获取更多利润。
(3)产品体系模式。所谓产品体系就是企业的不同层次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样形成不同层次的产品结构,并且不同层次产品间有一定区隔,提高了营销敏感度。这种模式实施的基础在于客户本身的结构呈金字塔式,而移动通信的用户结构基本就是如此,即最高端的客户数目较少,之下是较多的中层用户,最底层的是大量的普通用户,通过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其低端产品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大量市场份额,而中高端客户才是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4)解决方案模式。全面满足客户的全方位的需求。这种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充分了解客户的深层次需求及全方位需要,通过全面满足客户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来赢利。
四、结束语
电信运营商可以充分利用3G业务的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3G业务在中国是一种新兴的业务应用,在技术、安全防范、公众认知度、服务方式及范围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在3G业务快速发展的前景下,运营商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多赢并为用户带来3G业务价值还需要更多的探讨。
(注: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3G进程各通信运营商面对市场变局和市场风险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07YBB312)。)
【参考文献】
[1] 张君、包玲玲:3G时代电信运营商发展移动商务的市场定位[J].当代经济,2009(7).
[2] 朱晓寅:新形势下的我国电信运营商产业链变化探讨[J].现代商业,2009(3).
关键词:电网经营;电力营销;风险;对策
一、电网经营企业电力营销风险研究
1.财务风险
由于我们国家的电力电能的主要销售方式是消费在前、付费在后的赊账型销售方式, 所以就会出现某些用户恶意拖欠电费的问题。在当前厂网分开的电力运行体制之下, 由于用户欠费所造成的风险被直接转到了电网公司, 而且会对电网公司的信誉以及公信力造成影响。
2.窃电风险
窃电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它会给电力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还会给其他用电户的生活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破坏了电力市场的安全稳定,同时也可能产生重大的安全事故。当电力行业实施政企分开的管理模式后,大大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管理难度,难以对窃电行为形成有效管制。
3.市场运作风险
我国当前的电力市场是卖方市场,整个市场是由相互独立的发电公司与电网营运企业进行主导的。这种市场的整个交易模式趋于一种“单一购买”模式, 就是说相互竞争的一些发电公司把电力资源交给电网公司进行销售, 需要用电的用户是不能直接和发电企业签订合同购买电能,而是需要向电网公司去购买电能。由于电能这种资源很难长时间保存,所以为了平衡电力系统中输电者和用电者之间的功率,电网公司需要先预测用电用户所需要的负荷, 和发电企业签署相关的供电合同。一旦发生预测的负荷不准的情况,因为在市场上销售的电价一般会比合同里的电价要高,这样就会影响发电企业的利益。
4.市场环境的变化
首先,在电力行业采取政企分离的经营模式后,国家对电力企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增加,尤其在物价以及税收方面的监管,同时国家对电企进行审查、追补各种费用,给电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窃电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直接导致电力设备维修费用的增加,同时也导致大量电能的损失。最后,部分与电力建设相关的优惠政策被取消,导致电网建设和电力服务工作缺乏足够的启动资金。
二、电网经营企业电力营销风险对策研究
1.完善企业法律意识,善用法律武器
企业要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用法律法规来武装自己,以确保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企业需要确保供电合同的科学完善,以免在运营中出现不必要的合同纠纷,同时如果出现窃电、恶意拖欠等情况时,电力企业要学会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确保自身的利益,避免自身的经济损失。
2.建立分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
根据不同的管理职责和工作属性来进行安全责任分配,分别控制不同的安全风险与风险类型,此外,在不同的管理层次中各个部门有各自的安全风险,不同的职位与不同的工作位置都有各自不同的安全风险,在实际安全风险控制过程中,需要将这些风险控制责任落实到位。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电力企业的主要责任就是防止电网发生大面积停电状况,要严格控制出现大面积停电的风险,而电力市场运行的整体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各个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并且严格高质量控制风险,除了供电中断事故风险以外,还需要严格控制人身伤亡风险与设备损毁风险。基层工作人员还需要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等各种作业安全风险。
3.建立电费风险的企业内控机制
企业在构建电费风险方面的内控机制时需要考虑到下述几方面的内容:构建电费内控岗位责任机制,其需要涵盖的内容有内控岗位授权、 内控报告、 内控批准以及内控责任。这些都属于电网企业领导层的工作责任。企业领导要做好电费风险的分析和研究,授权企业中相关单位制定电费风险管控政策,实现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确保企业运营的稳定,将电费风险的影响降至最低。电费内控技术审查机制需要肩负其电企内电费内控工作的审查、考核、欠费预警和法律援助工作。这是电网企业内控操作水平的直接体现。高水平的电网企业可以非常顺利地完成上述工作,同时还可以根据风险变化制定出有效的管控措施,因此它也可以作为电企内部监控的一个途径,对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执行能力进行科学的监测。
4.规范电力营销稽查行为
为稽查人员配备统一服饰,进行礼仪培训,加强服务观念,树立良好的形象;要严格规范稽查行为,在稽查营销服务差错和事故处理时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查清原因和性质,找出责任人,总结教训,采取措施;当发现重大或特大营销服务事故,应逐级上报;稽查人员应做好资料证据收集工作,做好谈话记录,保管好相片、录像、录音等资料,实现单据化、规范化。
5.加强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首先,要加强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相关员工对安全风险管理的认识,需要加强对日常安全工作和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培训学习,拥有及时发现风险和控制风险,预防事故发生的警觉意识。电力运行过程中的危险源非常难预防和控制,通常的危险源主要分为显在和潜在两种危险源,显在的危险源通过仔细考察分析可以发现并且加以预防控制,潜在的危险源需要进行科学辨识、预防和控制。尽管潜在的危险源难以预防控制,只要相关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积累,便可以形成一定的风险意识,做好风险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乡村民宿;经营风险感知;利益相关者;设施设备;外部环境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86-2
1 问题的提出
民宿这种小微住宿形态在最近两年以迅雷之势崛起,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且喜欢上这种住宿形态。民宿在旅游产业体系里开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各地民宿遍地开花,各种类型的民宿受到旅游者和投资者的热捧。在民宿井喷式发展的情形下,困惑和纠结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是民宿是美梦情怀,还是噩梦破财?民宿创业真的可以赚钱吗?乡村民宿经营者的风险感知水平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和研究。目前,国内学者都是从满足游客需求角度来研究民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而从经营者角度研究的相关资料较少,且定量研究较少。本文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通过浙江省乡村民宿经营者对风险的感知研究,探讨影响浙江省乡村民宿经营风险的因素,提出防范经营风险的对策。
2 研究假设
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在对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问卷的具体设计参考了赵越、黎霞的调查问卷,并结合浙江省乡村民宿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本文提出影响乡村民宿经营者风险感知关键因素的假设模型,由利益相关者、设施设备和外部环境3个维度的18个具体因素组成。(见图1)
3 实证结果分析
浙江省是我国民宿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民宿发展相对集中和成熟的省份,浙江省民宿经营者的风险感知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笔者在2016年6月27日―8月22日期间,利用为宁波市民宿业主培训的机会和温州地区暑期送教下乡培训的机会,当面访谈了42位民宿业主,并当面发放问卷42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 4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3.1 样本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反映了浙江省乡村民宿经营者多是具有高中学历,年龄在36-60岁的中年男性利用自家房屋改造而成,且有26.2%的经营户是租借别人土地经营的民宿;绝大多数民宿经营者拥有做生意经验,这符合浙江民营经济发达的现象,且近一半民宿经营者拥有相应的管理经验;大部分民宿经营年限在1-2年左右,说明越来越多的民宿爱好者加入民宿投资、改造的群体中,民宿涌现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访谈中,得知多数业主的“经营业务”除住宿餐饮外,均兼做其他业务,如有28.6%业主的经营业务靠出售旅游纪念品,有23.8%业主还提供出售简单客用品的业务,有42.9%的民宿业以副业为主,如提供采摘、禅修、举办画展、贩卖玉器、马卡等旅游产品为生。从侧面乡村民宿业主仅仅有乡愁情怀是不够的,要靠民宿赚钱创业实现美梦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3.2 经营风险感知因素分析
3.2.1 效度检验
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选用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两种方法对数据的适合性进行检验,同时使用方差最大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在本研究中,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同时,因子荷重大于或等于0.50的变量才能纳入因子分析范畴。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得到KMO值为0.713,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2.2 经营风险维度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民宿的餐饮住宿价格比别家高”“民宿的对外宣传不足”、“当地无行业协会规范民宿的经营活动”、“当地政府没有提供帮助”、“经济形势不景气”、“物价上涨”、“当地社会治安不好”、“国家旅游政策出现修改变动”、“旅游淡季来临”9个因子在每个主成分中的因子负荷均未达到0.5以上,予以剔除,对剔该项目后的关键影响因素量表作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最终确定为3个公共因子。
3个公共因子可描述原变量总方差的71.026%的变异,说明分析结果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将SPSS分析结果与假设模型比较,因子分析后的关键影响因素归为3类,与原假设的民宿经营风险感知因素基本一致,假设模型得到验证。
观察表1可以看出乡村民宿经营者对利益相关者这个维度的风险感知水平最高,方差贡献率达到38.310%。现在各地办民宿,多是引进有实力的财团来整体开发,将本地村民排斥在外,曾发生某山顶民宿的游客被山下民宿拦截堵路的冲突发生,故应特别关注浙江省乡村民宿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均衡处理关系。其次,设施设备也是民宿经营者风险感知水平较高的因素,利用自家房屋经营的民宿业主担心其住宿设施的装修和物品配备比不上外来投资者的精装修,面临较大的改造财务压力。另外,当地发生自然灾害这种不可抗力因素也可能给民宿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笔者在访谈时得知,2016年7月份杭州受台风影响导致某民宿所在区域发生泥石流,数间客房被泥浆冲击,民宿经营者财务损失严重;另外有些民宿选择在“人间稀少”的好山好水的地点,需要游客费些周章才能到达,且客人外出就餐极不方便,民宿的对外交通不便因素也是民宿经营者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3.2.3 经营风险感知总体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选择中度风险和低度风险的经营者人数分别占69%和31%,说明目前浙江省乡村民宿经营者的经营风险总体感知水平为中等。表1反映出经营者对民宿与食品原料供应商、民宿与同村其他村民、民宿与其他民宿矛盾与冲突、民宿员工对游客服务不到位这4个题项的感知是最强烈的。
因此,浙江省需构建科学的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利益分享模式,提高员工的整体服务水平,促进浙江省乡村民宿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
4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4.1 主要结论
浙江省乡村民宿经营者多是具有高中学历及以上的文化程度的中老年群体,拥有生意经验和一定的管理经验且民宿经营年限在1-2年左右,经营业务多为住宿餐饮加其他业务。乡村民宿经营者风险感知等级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经营者的风险感知水平主要受利益相关者、设施设备、外部环境的影响,其中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最大。
4.2 对策建议
4.2.1 改善乡村民宿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根据研究结论,民宿利益相关者是影响乡村民宿经营者经营风险感知最主要的一类因素。它关系到民宿业主跟供货商、村民、同行和内部员工四个层面的利益分配关系,因此,需要改善乡村民宿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为此,民宿经营者要与村民进行良好的沟通,增强推动民宿发展的热情。台湾优质民宿联盟执行长也是台湾著名的八番坑民宿的主人吕人凤“我刚到山村的时候,我会带给山民各种小礼物,请他们喝下午茶,主动融入他们的生活。随着和村民关系的融洽,村民逐渐认同了自己的产业。”的做法值得浙江省乡村民宿经营者仿效。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社区民宿领军人物的传、帮、带效应,加强民宿业主间的内部交流,共同促进风险管理。其次,加强对民宿员工的对客服务态度、服务技能等业务培训,减少由于员工对客服务不到位导致的游客入住率下滑现象。
4.2.2 提高设施设备的舒适感
设施设备是民宿经营者向游客提供服务品质的物质基础,也是民宿经营获利的基础,包括房屋建筑、所有设备及低值易耗品等。有些民宿利用老建筑和古民居改造,其隔音、上下水等基础设施装潢不到位,严重影响顾客的睡眠质量。为此,要提高民宿设施设备的完好性和舒适感,建议民宿业主自己要当一回“民宿体验师”,住一晚自己家的客房,只有自己入住体验过了才能观察出民宿装潢设计存在的缺陷,才能明白顾客流失的原因。
4.2.3 重视风险认知及风险管理的培训
民宿经营者为了自由和情怀,为了乡愁梦想的动机开民宿无可厚非,但一味追求美梦情怀而失去对风险的客观评判是不明智。应理性对待美梦情怀和现实经营风险的关系,不能盲目地追随民宿投资热潮中。民宿位置的选择成功与否对民宿投资回报、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极大影响。加强民宿经营者风险认知及风险管理的培训。民宿行业协会应经常举办民宿风险经营管理培训班,同时帮助投资者降低法律风险,以及与政府沟通的成本。
综上所述,影响民宿经营风险感知是一个多维度和很复杂的事,有太多的影响因素,任何一个因素的脱节都有能导导致不良的后果,希望从事和即将从事民宿的经营业主保持理性思考,通过对民宿经营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民宿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曾磊,段艳丽,汪永萍.台湾民宿产业对大陆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11(4):507-513.
[2] 胡敏.乡村民宿经营管理核心资源分析[J].旅游学刊,2007,9(22):64-69.
[3] 王显成.我国乡村旅游中民宿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6).
【关键词】企业;经营风险;规避
所谓企业运营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企业组委运营主体可能承受到的各种风险结果的可能性。为此,任何一家企业都必须重视企业内部经营风险的管理,确定企业的运营风险方位,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企业的运营风险管理。
一、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分析
企业运营风险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因为没有及时的有效控制企业人员、程序以及系统,而导致企业内部出现各种直接或者间接风险损失。通常情况下,导致企业运营风险的因素无外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为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该注意企业运营成本、生产质量、效率等方面的问题。由企业内部因素而导致的经营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四点。其一,企业的持续经营风险;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随着企业管理层的衰老,会出现各种经营风险,企业会面临管理者的变化,管理理念的转变以及在企业控制权等方面的问题,比如,对于很多家族企业来说,家庭成员在公司经营上的分歧可能会给企业以致命的打击,为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管理者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持续经营风险可以分为两点,一是在风险降临时企业没有确定管理责任人;二是很多管理人员在企业内部股份较少,没有授权,缺少对企业的长期规划。
其二,企业的筹资风险;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企业业务的拓展而筹集资金,这时很多企业管理者便会利用各种途径筹措资金,忽视了对企业自身的债务水平的控制,导致很多企业最后出现了筹资风险,甚至破产。
其三,在企业多元化经营中如果出现过度的问题,将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自身所具有的的资源时十分有限的,在开展多元化经营战略之后,必然会要求其在人财物等资源方面进行重新配置,但是,受后续资源在质与量上的限制,难以形成多元化经营所需要的经济规模,最后可能导致企业的多元化产品经营过多,规模较大,但是效益低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因此受到影响,竞争优势丧失。
其四,在企业经营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难度会大大增加。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越高,管理体系就越复制,企业的管理经营难度也会随之增加,在信息的上下传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信息联系困难的问题,决策失误的机率也会不断增加。比如,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在跨地区的经营和管理中,遇到的操作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加之,分公司都具有一定的自主经营权,在财务决策方面可能会出现与总公司不一致的现象,总公司却难以统一进行管理,最后出现账外账。
二、企业经营风险规避的途径分析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经营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必须采取相应的改进对策,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并确保系统的有效实施。在制定了风险管理系统之后,企业风险评估人员就要依照风险管理的实施计划进行企业风险的评估,以寻找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尽量避免风险的发生。为了提高风险评估的有效性,企业需要对企业风险评估人员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考核,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其一,作业标准法,也就是说对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依照效果和作业标准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于没有达标的,让其及时改正。比如,如果参与盘库的次数少于正常的作业标准,就应该要求其增加参与的次数;如果自留风险的损失紧急后果增加了很多,相关人员就应该调整应对风险的办法,核定自留风险水平。
其次,企业要注意避免风险。为了避免风险,企业应该对于任何损失风险进行评估,在订立各种合作合同时,一定要注意对项目的评估,避免风险有两种方式,其一,企业可以完全拒绝承担任何风险,其二,企业可以放弃原来承担的风险,不承担损失风险,并消除现存的损失风险。
再次,企业需要进行损失管理工作,损失管理的目的在于减少损失,降低损失发生的频率和可能性。企业在决定要保留或者转移风险后,就应该在成本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使用各种防损措施。企业损失的多少受其自身在运营中的操作、设备和设施的影响,识别出企业运营中的潜在风险并尽可能的消除或者减少风险,但是这种损失检查工作必须是定期,不间断的进行,并且需要专业人员参与其中,以提出消除风险隐患的有效意见。
最后,企业以非保险的方式转移风险或者自担风险。企业以非保险的方式转移风险是指企业考虑收转让方承担风险能力,让其承担潜在的风险损失。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自担风险,自担风险的情况往往是在风险损失金额较少的情况下,企业可以用自身经营费用支付处理,或者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进行转移,以减少和规避企业金鹰风险。
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很多企业都会利用避免风险、损失管理和转移风险等方法规避运营风险,这可以减少企业的风险管理成本,对于很多企业经营者来说,也比较容易接受。与此相对应,对于很多风险补偿的筹资对策,比如自担风险,或者保险等方式进行风险补偿,有很多的企业管理人会心存抵触情绪,但是一个企业要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就必须要了解和使用多种经营方法,了解各种不同规避方法的利与弊,进而把握企业自身的风险损失承担能力,加强监管力度,并不断提高企业的风险规避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企业的经营风险是企业运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为此,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手段规避各种潜在的经营风险,建立完善的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体系,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微企业发展;公司治理;信息不对称;主银行制
0引言
小微企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突出的重要性。无论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还是关注民生、促进就业和社会和谐,都离不开对小微企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微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外部资金的支持。由于经营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融资难已成为阻碍小微企业发展的重大障碍。目前,小微企业融资主要来源于民间借贷,在直接融资渠道尚待完善的情况下,从商业银行贷款的角度突破融资瓶颈是解决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的关键。从商业银行角度看,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相继完成,“金融脱媒现象”日益突出,就信贷业务而言,小微企业将逐步成为银行业的主要服务对象。
目前,在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解决对策及措施方面已形成较为广泛的共识:如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资金需求“短、频、急”、信用状况差、信息不对称、担保物缺乏等;解决对策主要围绕政府的政策扶持、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调整、银行的产品及管理模式创新、小微企业的自身发展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及建议,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差别化监管、完善信用体系、创新信贷产品、改进信用评级、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小微企业财务制度、采取联合担保等等。综上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从自身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大,其次是投入产出低,缺乏规模效益。从银行信贷经营角度,了解和防范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无疑,上述措施的实施和完善都将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这些措施建议主要围绕银行如何识别风险、规避风险及转移风险成本等方面,对如何从源头上避免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则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措施建议。
1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内在成因分析
1.1风险来源分析
从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角度看,小微企业除了经营规模小、担保物少等客观限制因素外,信息不对称、决策不科学是造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经营及风险状况掌握不足,丧失有效防范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信息基础。当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进行信贷交易时,作为方的小微企业具有掌握自身经营和风险状况的信息优势,商业银行则处于信息劣势,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准确把控小微企业的风险状况,造成商业银行逆向选择风险,阻碍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信贷契约关系后,信息不对称会诱发小微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形成道德风险,造成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信贷风险。决策不科学导致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么损害商业银行的利益,要么导致自身面临发展危机。当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建立信贷契约关系后,商业银行作为小微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其利益应该在小微企业决策中得到体现和维护。小微企业决策不科学主要体现在小微企业所有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不能充分顾及商业银行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形成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对经济规律把握能力差、经营和管理经验欠缺等原因也会造成小微企业的决策不科学,形成经营风险。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决策不科学导致商业银行面临逆向选择风险、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无论哪种风险都会在一定条件下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成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
1.2内在原因分析
小微企业公司信息不对称、决策不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小微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大多数小微企业采用业主制或合伙制,普遍面临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一方面,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高度统一,小微企业决策权高度集中。由于这种高度集中的决策方式,小微企业的企业主在决策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制衡,难以避免因企业主过度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造成对商业银行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侵害。同时,这种决策方式受企业主知识面、信息量及思维模式的限制,决策质量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往往过于简单,权责不明,内控及财务制度不健全甚至缺失,会计和经营信息失真,造成企业与商业银行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角度看,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集中体现为信息不对称和决策不科学,信息不对称和决策不科学则造成商业银行面临逆向选择风险、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等潜在的信贷风险来源。
2防范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对策机制设计
既然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根本原因,完善小微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成为防范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
2.1在贷前调查阶段
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重点是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风险。传统的做法是,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进行贷前调查,搜集小微企业的会计和经营等方面信息,依据搜集到的信息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状况进行判断,进而做出信贷决策。由于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商业银行在贷前调查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小微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收集和信贷审批评价,诱导小微企业完善自身公司治理结构。除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如内控及财务制度不规范)造成信息不对称问题外,小微企业具有造假账骗取贷款的主观意愿也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在贷前调查阶段,商业银行尚未成为小微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无法有效介入小微企业的公司治理,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克服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可以依据激励相容的原则设计能够引导小微企业主动揭示内部信息的信号传递机制。
2.2在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后
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重点转变为信息不对称、决策不科学造成的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通过与小微企业签订信贷契约,商业银行成为小微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两者之间形成委托关系。依据传统的信贷合同约定,商业银行作为债权人主要拥有对小微企业经营的监督权,并在特殊情况下拥有控制权,如破产清算。但是,由于小微企业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根本原因在于小微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单纯依靠监督权和有限的控制权很难对上述风险进行防范。商业银行应当以重要利益相关者的身份,通过拥有更多的决策权、监督权、控制权等方式参与小微企业治理,帮助和促进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根本防范,而且有助于促进小微企业发展,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因此,依据贷前贷后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关系的差异,以及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方式不同,商业银行应设计不同的对策机制:贷前阶段应注重“诱导机制”的设计,贷后则要注重“参与机制”的设计。
3具体措施建议
防范风险是商业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第一要务,但是降低风险的措施往往会带来管理成本上升,因此具体措施要考虑风险成本与管理成本的双重约束,既要达到有效防范风险的目的,又要避免因实施成本过高而不可行。基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投入产出低的情况,本文建议推出主银行制(类似于美国中小企业贷款的基本银行),由主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进行集约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措施建议。
3.1建立小微企业的主银行制
小微企业自成立之后可以自行选择主银行,双方签订契约并建立长期全面的合作关系,约定小微企业的中间业务由主银行负责办理。通过与小微企业进行全面长期的合作,主银行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信息,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主银行应具有排他性,其他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可委托主银行收集小微企业经营风险信息和进行贷后管理。同时,基于长期全面的合作关系,主银行有意愿并有条件参与小微企业的公司治理,促进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3.2对小微企业的贷前调查设置时间限制
由于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靠短时间内的报表分析和现场调查很难有效把握小微企业的风险状况。因此,建议银行监管部门制定贷前调查时间限制标准,统一规范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前调查行为。
3.3加大对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状况的调查评价力度
主银行在要求小微企业提供经营风险信息的同时,应注重对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搜集和调查。并在小微企业信贷审批评价体系中提高公司治理状况的评价指标权重。加大对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状况的重视程度,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从源头上防范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而且有助于引导和激励小微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3.4建立小微企业信息自动申报制和信贷审批的动态评价机制
小微企业确定主银行后即开始定期向主银行提供经营、风险以及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和报告,主银行则对小微企业进行周期性动态评价,根据评价指标的得分状况决定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先后顺序、贷款额度以及贷款利率,从而激励小微企业主动提供信息的积极性。另外,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调查核实,可以有效降低信息收集的成本投入。
3.5加大主银行对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的参与度
主银行与小微企业建立信贷契约关系时,应同时约定参与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的条件和方式。除必要的监督权外,还应包括主银行在小微企业的战略决策、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经营决策等决策中拥有的决策参与权。通过行使决策参与权,商业银行不仅可以防范小微企业主对自身利益侵害,而且能够利用自身的知识和信息协助小微企业提高决策质量。在经营控制权方面,可适度放宽商业银行拥有小微企业经营控制权的条件,帮助小微企业完善内控及财务制度。相关政府部门也应逐步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并保障主银行参与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的相关权利。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微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及其对策[J].金融研究,2006(11).
[2]黄青竹,陈荣举.信息不对称与企业融资难[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3).
[3]王琼.论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金融领域,2010(7).
[4]李镇西.微小企业贷款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关键词】 外贸企业 财务管理 经营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外贸体系的变革,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处在一个十分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没有了政策辅助,如何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这要求外贸企业不断地完善经营方式,加强财务管理,在经营过程中注重对经营风险的防范。具体来说,财务管理方面,应提高财务管理理念,加强财务管理中资金的管理。除了财务管理上的问题外,我国外贸企业目前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加大,构成了影响外贸企业经济效益的又一重大问题,主要有财务风险(含汇率风险)和政策上的风险,文章具体分析了这些风险类型,并针对其弱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1. 我国外贸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我国外贸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受长久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财务管理上习惯静止的思维,容易一成不变地按照某种定式进行核算,未能针对具体的财务情况进行有效核算和控制。由于其拘泥于传统的思想,财务管理的成效无法进行客观体现。大多外贸企业在进行核算时一味追求资产账面价值的增加,而不注重其市场价值。
1.2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资金管理松散导致的,另一个是由于赊销造成的。具体来说,外贸企业资金管理方式陈旧且管理不严格,造成了资金整体运作无效率。比如有的企业集团,下属子公司有的可能账面充裕,存在多余资金,而有的却资金短缺。母公司平时只依据定期的报表很难了解下属企业实际的资金周转状况,使得资金不能统筹运转,造成了整体效益低下的局面;一些外贸企业为了减少存货,增加销售额,采用赊销的手段,合理地赊销是有利的,但是由于外贸企业赊销后对应收账款的监管不利,普遍存在应收账款周转速度慢,期限长,甚至不小的一部分形成了坏账呆账,直接对企业造成财务损失,加大了财务风险。
1.3我国外贸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风险也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这部分风险是影响整个市场的风险因素引起的,不能通过合理的资产组合分散,比如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动、世界政治形势的突变等。具体到我国外贸企业,主要面临的系统风险是政策上的风险,比如2004年,我国出口退税率降低了2%-4%,这将对我国所有的外贸企业都造成出口退税额上的损失;非系统风险,是指仅仅对个别公司的经营活动造成的风险,与整个市场不存在系统的关系,它是由个别企业的特殊因素引起的,比如企业管理不善等。具体到我国外贸企业,目前主要面临的非系统风险是违约风险、财务风险、经营管理风险以及汇率风险。违约风险主要是由于赊销导致的,财务风险如上文提到,是由于财务管理不善导致的。经营管理风险主要是指投资者在投资项目上马之前,对其进行的财务分析并不可行,投资决策失误导致投资失败的风险。外汇风险是指外贸企业由于汇率变动所造成损失的风险,2010年,人民币进行汇率改革,人民币持续升值对于出口企业影响很大,制约了商品的出口,同时压低了出口企业的利润。
2. 加强外贸企业财务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的相应对策
2.1加强外贸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首先,要加强财务部门的参与意识,调动财务人员参与财务决策的积极性;其次,要强化财务人员的控制和监督意识,使财务人员充分利用其监督职能,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最后,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分析意识,及时对企业中发生的财务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提高外贸企业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特别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加强其对财务知识,外贸知识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的学习。
2.2加强资金的使用效率。
资金的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财务管理又是外贸企业管理的关键,所以加强资金的管理对于外贸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尤为重要。首先,外贸企业应当提高资金调配的效率,应当具体了解企业集团下属的分公司的财务状况,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对其财务进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不能流于形式,要对各个子公司的财务运用情况,财务消耗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分析,以便以后资金的统筹分配;其次,在整体资金的运用上,企业可以利用闲置资金进行投资,购买有价证券等,在必要时,也可采取负债经营;最后,采用赊销较多的外贸企业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从源头上,要控制好赊销业务,应收账款的主管在进行赊销时要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判断,赊销后,主管应根据《信用额度期限表》,定期对应收账款的回收和结算情况进行核对和监督。对于问题账款,应当由业务员填写《问题账款报告》,及时进行处理。
2.3尽量弱化和防范外贸企业的经营风险。
首先,应当加强外贸企业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从事国际贸易涉及到的法律是广泛又复杂的,国际贸易中被实践证明的一条经验是注重国际法律的作用,严格按照法律和合同办事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弱化风险;其次,弱化外汇汇率风险。人民币的汇率变动有着许多因素,有些因素可控,有些不可控,外贸企业在对外汇风险进行规避时主要取决于外贸企业自身的财务情况以及贸易措施。最重要的,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本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是抵御汇率波动的根本举措。另外,要提高企业财务人员应对汇率波动的能力,财务人员中,应有专业的人员具备汇率知识,在发生较大汇率波动时,能够运用定价策略,资产负债调整法,期汇市场以及其他金融工具进行合理地避险;最后,规范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人员管理决策严重失误的现象,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可以增设信用管理的专门部门,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评估,对于每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科学地分析和审查,这种制约机制不仅可以对前文提到的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的监控,还能明确企业的拖欠风险职责,有效地对财务风险进行规避。
参考文献:
[1]谷宇,高铁梅.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7(10).
[2]陶素娟.我国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经贸,2007(5).
论文关键词: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环境。风险是市场的灵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其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有产生风险的可能性,企业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风险,其中有些风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危及企业的生存。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偶然性等特点。因此,对于企业来讲,要完全消除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有的风险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另一方面来讲,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赢利能力与其抗风险能力是成正比的,没有对于风险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从而实现对于风险的主动防范和控制,就难以保障企业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因此,为有效地规避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全面分析形成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的能力,防患于未然,将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与并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独立主体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其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必然受到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具体包括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自然因素等。
首先,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行为的支持。而国家宏观调控相关政策,如国家信贷、银行利率等,尤其是产业、行业政策导向的变化等都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重大的改变,对企业的运营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往往是负面影响,使企业经营遭遇风险,影响其正常运作[1]。
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急剧变化,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具不确定性,随时都有可能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替代性产品或服务的出现导致产品销售受阻,影响企业的存货流动率,大大提高了企业存货变现的风险;对正处于衰退时期的产品或服务企业自身必须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否则将失去消费者,无法保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采购市场价格变化剧烈将会对于企业原材料的采取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于出现因库存不足而停工待料或影响销售的状况。
第三,各种不可抗力导致的风险,如地震、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都极有可能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损失。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地区或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都或多或少地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龙源期刊。如2008全球金融海啸中我国许多企业面临倒闭的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二)内部因素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绝大部分源于企业内部,产生经营风险的外部因素除了更种不可抗力所导致的风险外,一般都可以通过良好的风险预警和机制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采取积极的调整措施。因此,对于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具体来讲,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内部经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风险意识。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风险的认识还明显不到位,只是简单地凭借个人个人的主观判断和经验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主观随意性大,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缺乏全面清晰的把握,风险管理往往是呈间断性的特点,难以保障企业对市场的变化作及时积极的应对[2]。另外,风险管理意识的不足,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缺乏和不健全,根本谈不到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日常化和专业化,导致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始终停留于追求眼前利益的较低层次上。即使成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也难以真正地履行其应有的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职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流于形式。
二是,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决策失误成了导致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性因素。究其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决策机制不完善,决策目标的短视化,只顾眼前利益,无视企业资源条件的限制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决策程序规范化有待强化,决策行为个人色彩浓重,等。
三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及健全是提高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水平的前提。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状况不容乐观,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来看,当前部分企业管理层仍未正确认识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两者未能实现有机结合。
四是,我国企业,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并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必须会危及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如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忽视人力资源要素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造成企业人才的短缺和不足,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员支持。另外,受财务管理水平的限制也使得财务风险成为企业经营风险种类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资本结构不合理、应收账款管理不及时等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风险。
二.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风险与机会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类的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是核心决策层的风险意识则是企业有效进行经营风险控制的前提。只有经营管理者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认识到风险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将风险防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的整个过程,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预测、识别、判断、控制和处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保障和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3]。另外,培育和深化富有特色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既能够有效的整合企业各类资源,为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提供良好的企业氛围,更有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于企业来讲,外部环境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测的,企业一定程度上对来自于外部风险是难以实现对其的全面控制。但另一方面,并不等同于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有所作为。为有效应对各类外部风险,可以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密切关注、深入分析,把握其变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对于外部环境及时做出适时的灵活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将可能产生的损失降至最低水平。企业要时刻关注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尤其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对政策的变化对企业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及时做好预算;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及市场的变化,对市场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注重产销的有机衔接,及时调整策略;另外对于企业目标群体的变化要给予全面关注和把握。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重点在于对于经营风险的事前预测与防范,将风险遏制在其产生之初。因此,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和详细的克服预案,积极做好准备应对措施以将控制风险的进一步扩大。通过相应的诊断工具对于经营风险的各种征兆进行分析、判断,一旦发现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就及时发出警告。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应时刻关注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根据相应的指标,尤其是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准确评估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适时地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龙源期刊。其次,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防范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合的企业风险防范制度作为支持,实现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及科学化。具体来讲,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如资金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人负责的良好生产经营秩序,尤其要注意制度规定的可操作性,加强制度落实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
企业内控的加强是保障企业经营合法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从企业发展具体实践来看,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健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之一。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完善内控业务流程、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落实企业内控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将内控理念融入企业的日常经常管理过程中[4]。另外,企业财务内控作为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经营风险防范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五)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首先,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核心的资料,不论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强化最终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支持,尤其是核心员工的流失、人员的频繁流动等将直接对于企业经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在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地强化员工与企业两者间的合作互利共赢关系。培养起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为推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有效的防止企业的人才危机。
其次,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通过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整体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目的。具体来讲,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工作置于事关企业稳定发展的位置,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分析、预测功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充实的数据支持[5]。同时在负债比例的控制上,在格外注意,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和优化调整,避免因财务负担过重影响企业的偿付能力造成财务风险的产生。
第三,在做出相应的决策前,需加强市场调查,对于投资决策的可行性分析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做全盘考虑,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盲目或非理性的决策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
另外,诚信经营,塑造企业良好的商品信誉和品牌形象,也是企业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诚信为本,培育和强化企业的诚信经营理念,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的美誉度。
参考文献:
1.邢春萍.浅析如何发挥财务作用以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14-15.
2.姜艳艳.基于财政政策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规避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019,11,21-23.
3.张炳莲.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经营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9,30,12-13.
4.宾爱琪.论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J].学术论坛,2009,10,34-35.
5.丰国金.建立内控制度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内江科技,2009,9,29-30.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经营风险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3-18 -03
随着建筑行业竞争机制的建立,建设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度以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在质量、工期、造价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控制作用,促进了建设领域的健康发展,但同时建筑市场的竞争,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又面临着日益增大的经营风险。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建筑市场还不规范,竞争机制有待健全。市场总是复杂多变的,各项行业法规和制度的局限性决定存在一定风险。二是由于建筑产品生产的单一性,生产周期长、过程复杂,受地域环境、天气变化等影响,决定了风险产生的必然。再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建设项目往往发展不平衡,建筑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建筑市场的过度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其后果就是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有投标报价风险、承包合同风险、工程施工过程风险、分包管理风险、债权债务风险等。建筑施工企业如果没有风险意识,缺乏对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因此,认真分析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各类经营风险,采取必要的对策,对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对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及对策进行探讨,为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一、投标报价风险分析及对策
投标报价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投标报价过程中因报价失误或因技术处理不当造成项目低价中标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从近几年建筑市场供求情况来看,供小于求比较突出,有时出现一个建设项目参与投标的施工单位多达十几家,竞争十分激烈。在工程项目招投标中,有相当一部分业主采用经评审的最低价确定中标单位,片面追求最低价中标,有的还将让利作为承包工程条件之一,并写入合同条款中。因此,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能够中标,往往采取让利的方式来降低报价,让利的幅度高达工程造价的3%-7%左右,甚至更多。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微利企业,据统计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大致在1%-2%左右。巨大的让利幅度势必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因不能有效消化压价让利损失而带来工程项目施工和安全管理难以到位,质量、工期和成本控制难度加大,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甚至亏损等风险。
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要有效控制和防范投标报价风险,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报价,增加科技含量,努力降低施工成本,不断增强消化压价让利的能力,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由规模效应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化。首先,竞标阶段合理报价。在建设项目的竞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全方位搜集建设项目和业主方的有关资料,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建筑市场动态,深入了解建设项目施工环境,理解和吃透业主方的意图以及合同文本中的相关条款,在投标报价前分析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后作出决策。项目承接优先考虑的是是否盈利,不要盲目投标,盲目报价。同时建立以净利润和现金流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其次,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经济措施等,有效降低工程成本,增强企业消化压价让利的能力。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推行项目成本管理,以中标价扣除税金后作为工程结算收入,再扣除目标利润后确定目标成本。施工中要以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等作为项目成本的重点控制对象,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重点管理。对于企业的管理费控制,必须编制年度、季度、月度费用支出预算,并严格进行考核。对超预算的支出要建立追加预算的批审程序,以确保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下降。
二、承包合同风险分析及对策
承包合同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签订承包合同时由于合同条款不全面,存在缺陷而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合同存在着单方面的约束性,责权利不平等,使承包方在苛刻的条件下,被动地承受着质量、工期等方面的诸多风险;二是业主违约,拖欠工程款的风险。由于业主的资信存在问题,建设资金缺乏或违规工程的存在,使后续资金不能到位,给承包方带来资金动作困难。三是建筑工程先定价后成交的价格风险。合同标的,往往需要一定过程才能完成;受市场诸多因素的影响,建料价格有时会发生剧烈波动,合同的固定价、包死价均给施工方带来较大的风险。四是履约过程中的变更、签证风险。由于业主的原因,引起设计和施工图的更改,施工的自然条件和作业条件的意外变化等,工程量的增加,而业主不按时签证或回复联系单,给施工方带来利益损失的风险等。这些是承包合同风险最突出方面。因此,施工企业应主动防范和规避,切实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要有效防范承包合同风险,必须具有合同履约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首先,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提高法律意识、履约意识。为此,建筑施工企业在合同签订阶段必须逐字、逐句地研究合同的专用条款,发现并采取措施杜绝合同缺陷,拒绝不公平合同。对能够预见的风险在签订合同前,通过合同条文加以约束,以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使合同条文准确、严密且易于操作。其次,健全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施工企业就合同管理的每个环节和操作程序进行规范,建立和健全具体的可操作流程,包括:招标信息的跟踪、投标的决策、中标情况的汇总、合同的草拟、洽谈、评审、履约跟踪、变更、违约、解除、终止等。这样可使合同管理的细节有章可循,有案可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盲目所带来的市场风险。最后,要严把合同评审关。对重大承包工程项目要组织企业生产、技术、质量、安全、财务、预算等有关专家,在投标前,对招标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和评价:项目的合法性、工程承接的可能性、施工的难易程度、风险的大小程度、以及业主以往的经营业绩、合同履约情况、资信状况等,作出明确的评审结论,确定是否参加投标。在中标后、签订承包合同前,根据招标文件和合同规定的合约条款,进行综合评审。针对合同涉及的法律依据、施工和材料要求、免责条款等,进行认真审核,待双方确认无误后,正式签订合同,以避免承包合同风险的发生。
三、工程施工过程风险分析及对策
工程施工过程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组织不严密,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导致工期、质量违约,成本失控,安全事故等经营风险。特别是化工石油工程施工企业,风险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施工管理风险:化工石油工程规模较大、技术要求高、工艺复杂,需多专业协同施工,在管理上难免顾此失彼,一旦发生质量或安全事故,不仅给项目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轻则罚款、通报批评,重则停止施工活动、资质降级等。二是生产要素(劳动力、材料、设备)市场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成本,给承包方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三是设计图纸与现场实际有偏差,特别是地下工程和一些改扩建工程,有时偏差较大,常常出现不可预见的问题,需要及时处理,设计变更、现场签证不可避免,带来的工程量增加,所需材料等的准备,延误施工进度,造成工程项目的经济损失。四是施工技术协调不力带来的风险。施工过程中,出现与自身专业能力不相适应的技术问题,各专业间又不能及时协调;业主管理不到位,对施工中提出需要业主解决的技术问题,不能及时答复,影响施工进度,给工期、质量带来风险;业主工地代表或监理工程师,工作效率不高,不能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等,都会给施工带来影响。再就是施工中的安全生产风险。这是施工企业永恒的主题,对石化工程施工企业来说,施工环境、工艺复杂,多专业交叉作业,点多面广,安全问题随时随地存在,不能有半点麻痹,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带来的各项风险是难以估量的。总之,工程施工过程风险的控制,是建筑施工企业合同履行最重要环节。
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必须加大过程监控,做好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等风险的防范。第一,在开工前必须仔细研究合同,将合同条款逐条消化,根据承包合同要求、施工图设计规范、施工环境,施工期间可能的气候变化等情况,结合自身施工技术水平,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第二,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制定科学严谨的进度计划,合理配置资源,以保证高效有序均衡施工。期间的进度计划调整要及时报送现场监理以及业主审批,以作为工期费用索赔的有效依据。第三,要根据工程特点,明确质量目标,制定相应的质量计划,加强对人、机、料、法四大要素的有效控制实现质量目标。第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组织施工,加强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教育,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排查与整改,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最后,要建立项目施工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工作责任。特别是施工技术和各类管理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参与施工的所有人员要树立高度的合同履行意识及索赔意识,密切合作,及时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和承担的责任。如技术人员要深入施工作业点,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设计人员、业主现场代表和监理联系并妥善处理,出现的设计变更要及时清理,需现场签证的要及时办理,并传递到预算人员,预算及相关人员编制追加预算、调整用料用工计划,在合同规定的有效期间内向业主提出费用、工期等相关索赔申请,待业主确认后,据此调整项目施工总体运行计划,以利于施工项目各项计划目标的实现。总之,建筑施工企业应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有效管理资源,提高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的工作力度,严格按国家规范与技术标准,全面履行合同承诺,通过采取有效的施工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质量、安全措施等,确保工程项目按承包合同约定顺利实施。
四、分包管理风险分析与对策
分包管理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分包工程施工管理中,对分包商管理不到位,对分包工程施工过程监控不力,从而导致总承包项目的工期、质量、成本、安全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带的风险。由于受企业规模、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的限制,建筑施工企业分包行为是不可避免的,理论上说这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整合,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集约效益。但在当前国情和经济环境条件下,分包商结构复杂,难免泥沙掺杂,工程分包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而在管理中出现混乱和无序,造成总承包工程整体在质量、工期、成本、安全上不能全面履行合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主要体现在分包商选择不当、分包合同不规范、过程控制不力等带来的风险。分包商选择不当是指选择了不能完全承担分包工程专业施工能力的队伍,使总承包工程整体施工不能按合同预期目标完成;分包合同不规范是指合同文字不严谨,合同条款不完整、不准确、有缺陷、有漏洞,导致分包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不能完全有效约束合同双方的权力和义务;过程控制不力是指在合同履行中,总承包单位监督不到位,或以包代管,失去控制力。有相当部分分包商总体素质不高,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较大,管理水平较低,存在很大的隐患。再就是出于利益驱使,个别分包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按施工规范组织施工,存在严重的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
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分包管理中,一是要严格建立分包商准入制度。按程序验证分包商相关资质、营业许可证件,对其企业规模、各项管理制度情况、近年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合同履约情况、信誉度等进行审核,并作出综合评价,确认其可分包工程任务范围。据此建立完善合格分包商数据库,作为分包工程队伍选择依据。在分包工程时,选择一至多个合适的分包商进行招标。二是签订合同时表述必须明确,数量条款、价格条款要清楚,工期、质量、安全条款要完备,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要明确,合同条款中要有违约责任约定条款和解决争议条款,不得有违反法律的条款,杜绝可能产生的缺陷和漏洞。三是对分包工程做到全过程的监管,严禁以包带管。分包工程必须纳入企业项目部的统一管理,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施工过程中,分包工程必须严格按规范组织施工,材料的进场要检验其质量、规格以及性能是否与分包合同相符,以避免分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对材料的偷工减料以及采用的产品以次充好现象的发生。工序间的衔接要进行验收,检验施工过程是否符合有关施工规范,资料的整理是否与实际相符等。同时加强施工过程的组织协调,与分包商队伍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现场代表时时深入施工现场指导和监督施工,实现对分包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有效监控。
五、债权债务风险分析与对策
债权债务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债务人的原因导致债权无法回收造成企业资产损失的风险,同时由于无法按时清偿分包工程款和材料款等有关债务,造成被债务人、相关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问责等风险。近年来,建筑领域的工程款拖欠问题日趋严重,有愈演愈烈之势。巨额的工程款拖欠带给企业的风险是利息负担沉重,资金周转困难,坏账准备风险增大,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危及社会稳定。业主不能及时支付工程款,建筑施工企业只能拖欠分包工程款和材料款,拖欠相互理关连,环环相扣,企业随时都面临被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诉讼及行政主管部门处罚的风险。这类风险的发生严重危及企业的商业信誉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采取的对策是:对债权债务风险的控制关键在于有效防范债权风险,防止发生资金链断裂。为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强化工程结算管理和资金管理,加大债权清收力度,有效化解企业的债权债务风险。首先,强化工程结算管理。一是要力争在工程合同中明确工程施工过程中进度款和工程竣工后结算款的时限有利条款。对于业主方有意拖延和无正当理由拒付工程款,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债权,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二是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时效监控,及时预报潜在的问题和可能风险。对由于被拖欠工程款形成的企业应收帐款,要认真测算其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损失成本以及融资遇到困难导致的潜在风险和危机。三是要不断强化工程款拖欠的清收力度。针对不同工程拖欠款的特点,适时洽商或签订还款协议、诉讼或财产保全、债权债务转移和实物抵债等多种有效措施,回收工程拖欠款,以控制工程款坏账风险。其次,强化资金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完善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结算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企业资金结算中心,集中开户,统一管理,严格审批,认真编制月度、季度、年度资金使用计划,遵循以收定支的原则,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不断提高履约能力。此外,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融集资金,以弥补资金的不足,规避分包商和供应商对施工企业的诉讼风险,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六、结束语
在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以上是建筑施工企业最主要的经营风险,只要企业经营管理者高度重视,提高对各种经营风险的认识,时刻掌握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建筑市场发展变化情况,及时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针对不同经营风险,借鉴历史经验,及时研究对策,进一步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体系,无论碰到何种风险,都能将风险化解或降至最低,以提升建筑施工企业营运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兴焰.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经营风险管理[J].中国市场,2011,(19).
[2]廖深鹏.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J].福建建材,2008,(04).
1.1承包风险成因分析
保险公司的承包环节是保险业务开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保险公司风险控制的源头。因此,要控制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首先要控制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从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公司造成承保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树立效益观念,忽视合理的业务结构及业务质量,去盲目追求规模,以至于造成发展保险人不注意风险选择,将一些不符合保险公司承保条件的标的承保进来。(2)向保险机构支付高额的手续费,经营成本急剧增加。由于财产保险市场不完善,市场竞争不规范,部分保险机构的手续费越来越高,部分险种手续费比例超过了30%,影响了公司的盈利水平。
1.2理赔风险成因
营业费用、手续费支出和赔款支出是保险公司经营中重要支出项目。而赔款支出是保险公司经营支出中占比最高的成本项目,因此,控制理赔风险,对于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意义重大。保险公司理赔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健全的理赔制度。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赔操作规范,理赔人员通常根据经验办事,随意性较大,造成理赔程序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理赔管理中漏洞较多。(2)第一现场勘察率不高,导致定损依据不足。公司理赔缺乏具有相关的法律、会计、金融、医学、建筑工程和汽车等知识的专业定损人员,不能合理、科学地定损。2.3准备金风险成因分析财产保险公司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应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由于保险业务经营的特殊性,会计核算年度和保单的保险年度往往不一致。会计核算年度通常是以一年为单位,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而保单的保险年度是从保单起保日期算起到终保日期,由于投保日期各异,造成保险年度与会计年度不一致,部分保单收取的保费早于其未来义务的履行。因此,按照责任方式制原则,必须把部分保费以责任准备金的方式提存起来,这部分就是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2财产保险公司经营风险控制
2.1事前控制
为了帮助财产保险公司尽早地发现风险的存在,找到公司经营风险存在于哪个公司、哪个环节、哪个险种,可以按三个层次来设置预警指标体系,从面到点,层层分解来分析公司经营风险情况。第一层次:按公司预警。对保险公司承保、理赔、准备金、分保和应收保费风险作一个整体的分析。这一层次主要是分析公司的整体经营风险情况,找到公司的经营分析主要是出在哪个环节,以及公司哪个方面的管理出现问题。第二层次:按险种预警。这层次主要是按险种来分解公司的经营风险情况。例如,公司的整体赔付率高,通过这个层次分析可找出是哪个险种的赔付率高而导致了公司的整体赔付率高,从而能针对具体险种来研究控制措施,防范经营风险继续恶化。第三层次:按客户群预警。这层次主要是识别重要风险客户群的情况分布。通过客户群的风险分析,能够准确评价各客户群的经营风险情况,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发现具体风险所在。
2.2事中控制
在通过事前有效的风险发现机制预知风险的存在后,保险公司就可以针对风险成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风险控制的方法有财务法和控制法。所谓财务法,就是当风险事件发生后已经造成了损失,运用财务工具,比如风险自保基金,对损失的后果给予补偿,尽快恢复生产。所谓控制法,即在损失发生之前,实施各种控制工具,力求消除各种隐患,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将损失的严重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保险公司控制经营风险考验采取财务型对策和控制型对策。
2.3事后控制
关键词:上市公司 筹资风险 成因 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自资本市场建立之始,中国企业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使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大大丰富,财务管理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涉及面也日趋广泛,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一场次贷危机引发的环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和重大考验。虽然政府对外贸、信贷和财税等方面的政策进行积极调整应对,但是很多企业仍未能独善其身。由于银行银根紧缩,导致筹资难度增加、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的资金链相继出现问题,运行规模也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引发了其它一连串的负面后果。
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更是公司选择上市的主要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资金筹集已经成为关乎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资金短缺已经成为企业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资金筹集的方式有很多种,如保留盈余、计提折旧、银行借款等,对上市公司而言,还可以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等在金融市场进行筹资,但无论是以方式还是以债权方式进行的筹资行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也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筹资风险。这种风险呈现出双重性质,它既是基于资金来源角度的财务风险,又是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结果的集中表现与爆发,因此对上市公司而言,进行筹资风险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筹资风险概述
(一) 筹资风险概念
企业筹资风险又称狭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过程中由于使用借入资金引起自有资金收益发生变动的可能性,或引起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
一般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筹资,必然会增加按期还本付息的筹资负担,由于企业资金利润率和借款利息率都具有不确定性(都可能提高或降低),从而使得企业资金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借款利息率。该观点认为如果企业经营的资本金全由投资人投入,没有债务,则不存在筹资风险。如果企业决策正确,管理有效,就可以实现其经营目标,即使得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借款利息率。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行情的瞬息万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都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管理措施失当,从而使得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了筹资风险。
(二) 上市公司筹资风险特征
筹资风险的存在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确定性的存在,筹资风险中收益与损失并存,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例关系,风险越小,收益越低;风险越大,收益越高。
1.上市公司筹资风险的优势。首先,企业通过上市募集资金,为企业发展提供后续资金。从财务理论角度讲,股权融资具有低风险、高成本的特点,但由于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没有严格的股利分配限制,所以常被视为低风险、低成本的融资手段,它具有以下几个优势:第一,股本没有固定的到期日,无需偿还。它是公司永久性资本,在公司持续经营期内都无需偿还,除非公司解散。第二,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公司有盈利,并认为适合分配股利,就可以分给股东;公司盈利较少或虽有盈利但现金短缺或有更有利的投资机会,也可以少付或不付股利。第三,筹资风险小。由于普通股股本没有固定的到期日,一般也不用支付固定的股利,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风险。第四,普通股筹资形成权益性资本,能增强公司信誉。普通股股本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本公积金和盈余公积金等,是公司对外负债的基础,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公司融资渠道,提高公司的融资能力,降低融资风险。
2.上市公司筹资风险的劣势。首先,上市公司圈钱忙于募集资金使其使用效率低下。由于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增发融资等方式获得大量不计回报、无需付息的社会资金,因而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对此乐此不疲。同时,上市公司在圈钱成功后频繁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其次,委托理财风险凸现“二传手”的尴尬处境。委托理财原是正常财务现象,由于季节性销售等原因,企业有闲散资金头寸,存银行还是投入资本市场运作,企业是有权利选择的。
二、上市公司筹资风险的成因分析
筹资风险只存在于有负债的企业,但其产生的原因既有举债本身因素的作用,也有举债之外因素的作用。举债本身因素主要有负债规模、负债的利息率和负债的期限结构等;举债之外的因素是指企业的经营风险、预期的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及外部市场环境等。前一类因素称为筹资风险的内因,后一类因素称作筹资风险的外因。要完善企业筹资管理,必须对内外部的筹资风险有全面的了解,才能结合实际情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上市公司筹资风险内因分析
1.负债规模过大。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额在资金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的高低。上市公司负债规模大,利息费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丧失偿付能力或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大。同时,负债比重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收益变化的幅度也随之增加,所以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越大。
2.负债的期限结构不当。一方面是指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相反,都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另一方面是指取得资金和归还负债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将会增加上市公司的筹资风险。
3.资本结构不合理。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不当,使资金周转慢,当债务到期时,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引起财务风险。筹资方式、金额和期限等都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从而决定了上市公司未来的财务状况是否稳定以及未来的财务风险与破产风险。上市公司借入资本的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
此外,当前企业中商业信用广泛存在,如果对往来企业资信评估不够全面而采取了信用期限较长的收款政策,就会使大批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若没有切实、有效的催收措施,企业就会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来进行再投资或偿还到期债务,从而增加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二)上市公司筹资风险外因分析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上市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在上市公司筹资过程中,其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筹资活动的安全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用股本融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本与负债融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
2.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货币资金) 偿还。因此,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契约的规定按期偿还本息,还要看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如何。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偿债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宽,不能足额或及时地实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会面临财务危机。此时企业为了防止破产可以变现其资产。然而各种资产的流动性是不一样的,其中库存现金的流动性最强,而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最弱。
三、防范上市公司筹资风险的对策分析
分析筹资风险成因的目的,就是要在明确其发生规律和程度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及时加以规避或防范,从而确保企业经营过程中理财的安全性。
(一) 选择最优资金结构
上市公司资金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运营效果,合理的资金结构既能够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供给,又能最有效的防范资金风险。在实践中,上市公司要优化资金结构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增加自有资金的比重,从整体上降低筹资风险;另一方面,对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与负债利率等指标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根据上市公司实际发展需求和当前负债规模自动调节资金来源结构,即在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下降时自动降低负债以降低企业负债风险,在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上升时自动调高负债比率以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
(二) 合理布局资本结构
负债比例的合理性主要控制在四个方面: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下;流动比率在100%以上,并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速动比率在75%以上,并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利息率在2%左右。首先,当上市公司资产净利润率较高而债务资本成本较低时,适当提高债务资本在资本总额中的比重对企业是有利的,不能据此认为债务资本越多越好。如果上市公司债务比重过高,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就会要求提高他们的投资收益率,从而加大企业资本成本,使企业财务陷入困境,而形成筹资风险。其次,当资产净利润率较低而债务资本成本较高时,降低债务资本在资本总额中的比重对企业是有利的,因为这样能减少财务杠杆损失,从而维护所有者利益。 最后,上市公司应确定一个最优资本结构,在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选择恰当的配合方式。
(三) 增强筹资方式的可转换性,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由于各种筹资方式的风险大小不同,因此在筹集资金时,应注意各种筹资方式之间的转换能力,即从一种方式转换为另一种方式的能力,以避免或减轻风险。通常情况下,短期筹资方式的转换能力强,由于期限短,如果风险太大,可以及时采用其他方式筹资。而长期筹资方式转换较为困难,长期筹资中,如果合同中规定可以通过一定手续进行转换,则风险也相对小些。除此之外,上市公司筹资应广开渠道,不能过多地依赖于一个或几个资金渠道,而应进行多元化筹资,亦可增强转换能力,降低筹资风险。
参考文献:
[1] 曹兴.企业筹资风险的成因和防范.科技创业,2010年第6期.
[2] 李智敏.上市公司筹资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3期.
[3] 刘一闽.企业筹资风险分析及防范的相关问题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第2期.
[4] 任红.企业筹资风险分析及防范.《商情(财经研究)》,2008年1期.
[5] 马小会.论企业筹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统计与咨询,2008年第2期.
[6] 杨玉才.企业筹资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财经界(学术版)》,2009年02期.
[7] 许学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的研究.《中国商界》,2009年12 月总第188 期.
[关键词]网络营销;经营风险;风险类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132
网络营销经营指的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营销的经营模式,其具有明显的信息交流优势,能够跨越时间和地区的限制,实现网络及时交易,同时还能够降低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本,因此深受众多企业的欢迎。但是,网络营销经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其在经营安全方面也还存在一定的风险,而这些风险的存在有可能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商业损失。[1]因此,要想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及其相关人员必须要加强对网络营销经营风险的研究,并根据网络营销经营风险的类型和特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
1 网络营销经营的风险类型
(1)信用风险。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还能够实现虚拟世界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这为保护用户的隐私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是对于网络营销经营而言,互联网环境的虚拟性却也容易带来信用风险问题。网络营销经营风险中的信用风险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网络营销经营信用风险有可能是来自用户和需求方身份信息的风险。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对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不甚清晰,因此存在用户伪造信用卡或者银行卡的情况,或者客户故意过度使用信用卡以及虚假定货等情况。这些情况中,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会受损,因此承担着巨大的信用风险;[2]二是网络营销经营中,卖方通过图片进行的货物信息展示有可能言过其实,或者卖家提供的服务、产品质量不过关等,会导致买方利益受损,造成卖家信用风险;最后,网络营销实现的交易一般采用的是电子数据的合同形式,这样买卖双方完全可以自己进行信息的更改,或者以未接收信息为由取消交易,因此也容易带来双方信用风险。
(2)信息风险。信息风险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第一,技术方面产生的信息风险。网络营销经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这是网络营销经营的优势,也是网络营销经营的缺点。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不法分子可以利用木马软件对他人的电脑系统进行入侵,从而对他人电脑中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删除、更改或者其他处理,这些对于交易双方而言均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此外,网络营销经营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也有可能因为系统平台问题、安全技术防范问题以及硬软件的质量性能问题,导致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中断或者数据丢失的情况,给买卖双方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第二,在信息管理方面,网络营销经营也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风险。要实现网络营销经营需要有关企业能够在网络上发放自己品牌的链接,以做好网络营销和宣传工作。但是,网络信息具有多样化和复杂性的特征,企业对网页信息的管理不利将会导致虚假信息、恶俗信息以及违法信息相互交杂在一起,从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3)支付风险。网络营销经营一般采用的是网络支付方式,那么支付风险就是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网络政府的安全环境建设还存在较多不足,银行在网络银行和网络支付的控制方面还远远不够,加上各种各样的网络支付软件的出现,导致网络支付安全问题突出,因此消费者和企业都对支付安全表示担忧,害怕面对网络欺诈,损失自己的经济利益。
(4)法律风险。网络营销经营法律风险指的是当前我国针对网络营销经营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完善,因此网络营销经营中出现的部分问题无法得到法律支持,安全性较低,这是限制我国网络营销经营发展的重要原因。此外,就国际法律而言,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消费者和企业可以进入国际市场进行网络交易。[4]但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区别,因此不同国家交易双方很有可能出现矛盾,这就有可能产生国际法律风险。
2 网络营销经营风险的应对策略
(1)完善信用评估体系。针对网络营销经营中的信用风险,我国有关部门和人员可以要求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对交易双方进行有效、科学的信用度评估,这样就能有效保证交易双方的信用程度,从而降低网络营销经营的信用风险。首先,要求能够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以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科技,对我国网络营销经营中的相关主体进行有效的信用评估;其次,要求能够建立独立的信用评估机构。[5]信用评估机构负责对网民尤其是网络营销经营交易主体的信用程度评估,因此必须要求保证其独立性,以确保评估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最后,要求能够加大信用评估的执行力度,完善评估相关制度,确保网络信用评估工作的完成。
(2)加强对安全信息技术的管理。信息风险是网络营销经营中的重要风险,要防范这一风险必须要求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加大对网络技术的资金投入,研发出更加具有保障性的信息安全技术。除此之外,企业在网络营销经营过程中也必须要加强对信息安全技术的管理,引进先进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加强对用户名的识别和口令管理,实现动态密码管理,并设置防火墙技术、信息安全监测技术等,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提高信息传播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对于信息本身,各企业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密处理,防止不法分子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本企业的重要数据和信息,同时要求企业能够做好信息的备份工作,预防信息丢失或者被删除,保障信息的完整性。
(3)加强对网络支付环境的监管。针对网络营销经营的支付风险,政府应该要加强对网络支付环境的监管。一是从在技术上看,企业和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大对技术的投入,如开发新的支付环境安全监测软件,以确保网络支付环境的安全。二是企业在选择支付产品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加强对支付产品安全性能的监测,对于安全性能较低的产品要坚决拒绝使用。[6]三是我国各大银行相互之间必须要加强联系和交流,以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以便及时发现支付未到款问题,保证支付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4) 完善政治建设。政治建设包括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其是保障网络营销经营安全、避免出现网络营销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针对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交易方面的政治建设还存在较多不足,如专门管理机构较少、管理部门的职能不够清晰、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要防范网络营销经营中的信息安全风险、法律风险等不仅要依靠先进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还需要依靠政府的政治建设。因此,政府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视,建立独立的网络信息管理机构,针对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营销经营的特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网络监督;另外,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要根据当前网络营销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法律法规的完善,修改当前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市场经济和网络营销经营的发展情况,增加具有针对性和预见性的法律法规,为网络营销经营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法律基础。
3 结 论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经营模式是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其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信息互通、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企业在网络营销经营中也会面临诸多风险,如信用风险、信息风险、法律风险等,这就要求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完善法律建设、建立信用评估系统等,加强对网络营销经营风险的防范,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昌龙浅析电网经营企业电力营销的风险和对策[J].科协论坛(下),2012(8):134-135.
[2]方雅贤,张漫漫我国酒店网络营销要素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北京桔子水晶酒店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2(18):16-18.
[3]陶薇.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2(34):122-123.
[4]李冬梅.探讨新时期电网经营企业电力营销的风险和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3):110.
【论文关键词】集团公司;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风险管理;对策
一、引言
集团公司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母公司是集团内部控制的主体,其他则为客体。母公司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对子公司生产经营和财务等方面进行控制并获得相应利益,从而在集团公司内部发挥财务、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协同效应。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集团公司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加大,因此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集团公司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所在的厦门海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投集团”)注册资金14.28亿元,主营业务涉及贸易与物流、房地产业、旅游开发、管理、服务等五大行业,下属有厦门海沧保税港区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厦门海沧土地开发有限公司、厦门海投房地产有限公司、厦门海沧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厦门海沧经济贸易发展总公司等五家全资子公司。随着海投集团规模的迅速扩张和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化,集团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也日益加大。因此,本文首先对我国集团公司风险加大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接着指出了目前我国集团公司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如何加强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应对策略。
二、我国集团公司风险加大的成因分析
随着集团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拓展,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也日益加大,甚至威胁到集团公司的生存。为了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就必须对集团公司风险加大的成因进行正确分析。一般来说,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种。经营风险主要是指由企业生产经营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主要受到市场销售、生产成本以及生产技术不确定性的影响。财务风险从狭义上讲,则主要是由于企业借款导致的风险。因此我们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集团公司风险加大成因进行分析:
(一)我国集团公司经营风险加大的成因分析
1、不恰当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加大了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为了降低集团公司的整体经营风险,往往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并认为这样有利于企业稳定发展。然而,盲目的不恰当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反而加大了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因为在多元化经营战略下,集团公司必然要花费一定的资源去开拓一些以前比较陌生的领域和行业,这就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很多集团公司花费一定的资源进入新的领域后并没有形成足够的竞争优势,也没有处理好核心业务与多元化业务发展的关系,从而会导致集团公司失去了自己的支柱产业,进而分散集团公司的各种资源,加大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
2、多级法人治理结构加大了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在风险管理上,集团公司面临着许多下属子公司不会遇到的问题。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普遍存在多级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链条过长等问题,这就使得集团公司与各个子公司之间存在着各子公司的经营目标与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方面的矛盾: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分部门之间往往出于自身独立法人实体利益的需要,它更关注的是搞好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追求的是短期内的经营业绩,为实现此目的,各子公司往往在集团公司内部进行相互间的利益博弈,这种博弈往往导致集团无法对风险管理进行协同管理;而集团公司作为子公司的投资者,致力于整个集团的资本经营和投资策划,追求的是集团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有时出于集团整体利益考虑而采取的一些发展战略可能与集团下属子公司短期经营目标相冲突。假若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引导,那么子公司就会缺乏对集团公司的认同感,集团公司也会缺乏管理权威。这样,即使集团公司大力推行集中管理,分公司对集团公司的决策有选择性地执行,甚至不执行,这种状况必然会导致集团公司整体利益受损,最终导致集团公司经营风险的加大。
(二)我国集团公司财务风险加大的成因分析
1、多元化经营战略也加大了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多元化经营战略不仅加大了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也会加大了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因为多元化经营下的集团公司为了进入其他行业或领域,需要动用大量资金,如果集团公司自有资金不足,往往只能采取举债的方式来筹集实现多元化战略所需的资金。因此,我国集团公司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偏高的现象,导致大多数集团公司内部筹资比例较小,外部筹资比例过大,使得集团公司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加大。
2、内部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复杂化也加大了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在集团公司中,拥有法人地位的子公司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各自的财务风险。但整个集团内部由于相互交叉持股、投资的行为,造成了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或关联方关系,这就容易导致财务风险在集团公司内部进行放大、蔓延。集团公司内部成员之间的互相贷款担保、资金融通等行为,容易造成财务风险在集团公司内部的连锁反应,从而加大了集团公司的整体财务风险。特别是当通过母公司提供担保的形式,使子公司获得贷款的情况下,如果该子公司面临财务危机不能到期还本付息时,母公司必须履行其担保责任,以集团公司资产为子公司偿还债务,这样往往会将整个集团公司拖入债务泥潭。
3、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不完善,缺乏事前财务预警机制。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变动的程度,它会带来超出预期的效益,同时产生预期之外的损失。从狭义上讲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举债等导致的,虽然它是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的,但是财务风险并不是没有任何征兆的。一个公司的财务风险一定可以通过对该公司诸如获利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指标的分析事前得到警示。但是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还没有健全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也没有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更谈不上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了。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明显跟不上集团公司发展需要,也加大了集团公司的风险敞口。
三、目前我国集团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目前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控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于集团公司的发展需要
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而言,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成立的时间较晚,集团公司管理经验缺乏,在发展过程中又急于求成,过于注重扩大资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忽视了风险管理相关制度的完善与健全:有些集团公司虽然制定了一些风险管理制度,但当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后,没有及时制定新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程序,出现风险管理滞后的现象;有些集团公司随着经营条件的变化和业务的发展,一些原先制订的风险管理制度已不适应集团公司发展的需要,却没有进行及时的修订和改进,致使风险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有些集团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建设缺乏系统性,过多地关注规章制度的制定,欠缺总体上的平衡与协调,管理制度条块分割的格局引发了风险管理的分散、脱节、矛盾低效等很多问题。另外,我国有些集团公司没有单独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只是将风险管理工作放在总经理或者其他部门的领导下开展,使得风险管理部门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未能有效地开展专门的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与适应性,不断出现新的管理盲区,引发新的风险和损失,风险管理效率丧失。
(二)集团公司没有发挥财务管理的协同效应
集团公司本应通过对集团公司资金的筹集、投资、使用和分配加以管理,增强集团公司整体的资金利用效果,精简管理机构和人员,节省管理费用。但在现实中,很多集团公司并没有真正发挥集团公司应有的管理协同效应,反而随着集团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一方面集团公司不断加大外部融资,负债比率一直上升;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内部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费用支出增大、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另外,我国有些集团公司为追求规模的扩张或寻找新经济支柱点,不切实际地采取多元化战略,但迅速扩张的多元化战略分散了集团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集团公司在经营管理上无法有效的发挥经营管理协同效应,更谈不上风险管理的协同。
(三)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方法不能适应集团公司风险管理的需要
风险评估要求集团公司能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集团公司在风险评估中,不能正确使用风险评估程序和方法,从而不能及时识别和分析与实现集团公司经营目标相关的关键风险和机遇,而导致风险放任和扩大,以致给集团公司经营造成损失,加大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四)信息沟通失效导致集团公司风险管理欠缺
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和反馈是集团公司风险管理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信息收集的相关性、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与否、信息处理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信息反馈的效果都直接影响风险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大多数实行总、分结构体制,分支结构设置层次较多,管理链较长,集团公司内部的多环节、多部门造成的信息传递速度过慢,使得集团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跟不上集团公司的变化,也加大集团公司的整体风险。另外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还存在集团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的现象,集团公司内部信息共享程度差,信息获取、归集和分析手段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四、加强集团公司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国集团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上述几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建立健全集团公司内部风险制度,降低经营风险
集团公司应该根据业务规模和实际能力及发展战略目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风险管理的执行提供充足、可靠的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风险管理缺乏统一管理机制的现状,集团公司应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的职责分工及定位,从组织机构方面解决集团公司没有集中进行风险控制的局面。集团公司可通过设立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落实机构职责,充分发挥风险管理机构的职能,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二)建立集权式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实践证明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必然要求资金管理的集中化,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容易因较长的管理链,造成规模扩张与资金供应能力不相称,各成员自行其是,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集团公司只有采取集权管理,才能控制重大风险和保障企业战略实施。集团公司总部应统一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资金,要强化成员公司的资金管理意识,调剂和平衡集团内部资金,加强对成员公司的财务监控能力,减少外部贷款的规模,降低集团财务费用,从而达到控制财务风险、优化资本结构等目的。为了强化集团总部对风险的控制力,集团公司总部要以资金投资的集中管理为重点内容,将风险防范渗透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提高资金与资产的运作效率,并做好资金使用计划、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等几方面的工作。
(三)加强集团公司信息系统建设,优化风险管理的手段与方式
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需要众多管理层级的信息,建立健全与集团公司经营管理业务相适应的信息化控制流程,提高信息数据输入与输出效率,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并有效地克服对信息的人为破坏,可以为整个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减少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同时,集团公司应运用适合本集团的手段与方式来执行内部的风险管理,注意正确处理风险管理点和面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集团公司风险控制能力和管理效率。
(四)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改进风险测量方法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在目标设定方面,集团公司应经常开展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并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在风险识别方面,集团公司要努力多方面的信息,努力识别与实现集团公司控制目标有关的内外部风险;在风险分析方面,集团公司应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等进行描述、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重要性水平的,然后尽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风险管理的重点;在风险应对方面,集团公司要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在应对策略的使用上,集团公司应结合使用风险规避、风险承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等策略,而不是孤立使用某一种策略。另外集团公司也要与时俱进地改进风险的测量和评估方法,在风险的测量和评估方法方面,集团公司可以综合采用客观概率法、主观概率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以期求得更精确的风险测量结果。
(五)建立健全长短期相结合的财务预警分析体系,提高集团公司风险防控能力
集团公司要根据自身情况,分别对集团公司本部和下属子公司制定具有差异性的风险考评指标,努力建立健全长短期相结合的财务预警分析体系。这些指标中应至少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以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财务预警可以采用单变量分析也可以采用多变量分析模型,对集团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及早发现集团公司财务危机的征兆。另外,集团公司不仅要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加强对短期财务风险的预警,更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做到居安思危。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模糊综合评价;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5-0073-03
[作者简介]刘秀荣,天津职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经营与管理。(天津 300402)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加深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意义更加重大。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走出去”对国际竞争环境的不了解,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构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可以化解和规避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这是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影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因素
影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又有内部环境因素。本文确定了八个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
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企业外部因素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东道国的政策和政局的稳定性对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只有在东道国政治环境稳定时,企业才能对未来的经营环境进行合理的预测,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才能够有长远的发展。如果东道国政策经常改变、政局不稳定,企业无法进行良好的运营,风险很容易出现,甚至使中小跨国经营企业的安全都无法得到保证。
2.文化环境。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要满足东道国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的需求,要与来自不同于本国文化背景的各类组织机构合作,要聘用与管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消费需求、价值观念、处事原则、思维方式等都是以其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为基础。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文化误解、文化冲突会导致东道国对外来文化的排斥,进而演变为对跨国经营企业的排斥,从而危及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人力资源风险。中小企业一般都没有跨国经营的经验,对于如何输出跨国管理人才、如何在当地国家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只能边摸索边改进。这就为国际化经营带来了风险,因为一旦人力资源管理出现问题,国际化的经营就有可能面临风险,企业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4.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发展,行业竞争情况对于跨国经营企业非常重要。当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时,每个企业都必须根据行业情况调整自身战略。与竞争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避免价格竞争;与消费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保持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当中小企业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时,风险就会产生。
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还需要和外界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关系。首先企业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通过当地媒体向消费者传递跨国企业产品的信息,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次,要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关系,一方面可以获得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供应成本,节约供应时间,从而使生产和流通得以顺利进行;其三,要与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使企业及时了解最新的标准和政策,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危机极易产生。
5.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还要受到东道国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跨国经营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中,要根据东道国的经营环境,不断更新企业的营销观念,按照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绿色营销观念、全球营销观念等作为经营活动的指南,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向东道国社会证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证明自己能够在经营活动中把东道国公共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获得东道国社会的认同,实现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社会形象等的最大化。
6.企业外汇情况。中小企业在跨国生产经营活动中随时都面临着外汇风险,一般将其面临的外汇风险划分为经济风险、会计风险和交易风险。为了避免外汇风险,企业必须对外汇风险进行分析、研究,采取积极应对的措施,把外汇风险控制在最小、最合理、最安全的范围内。
7.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良好的企业管理有利于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包括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企业信誉、生产效率、员工士气、安全生产、产品安全、员工利益等。在企业内部,必须做到生产过程安全,保证员工的利益不受侵害。
8.财务状况。财务状况是衡量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部指标。稳健的财务状况有利于企业在恶劣的经营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获得更多发展机会。财务状况包括财务支付能力、财务结构状态、财务运营能力等。
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评价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对以上风险因素的分析,本文构建了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并将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目标层A;第二个层次是准则层B,由八个准则层构成,即:政治环境B1、文化环境B2、人力资源情况B3、市场经营环境B4、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B5、企业外汇情况B6、企业内部管理水平B7、财务状况B8;第三个层次是措施层C,措施层则由各准则层之下的33个相关指标构成,如表1所示。这些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可以对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及时预警。
设U={u1,u2,…,uq}为q个因素或评价指标,V={v1,v2,…,vp}为p个评价等级。设第i个指标ui对评语vj的隶属度为rij,这样可得到对指标ui的评语集:Ri=(ri1,ri2,…,rip),其中,i=1,2,…,q,∑rij=1
设各因素在综合指标U的权重为Wi,则得到权重模糊向量:W=(w1,w2,…,wi),
其中,∑wi=1,则得到对综合指标U的综合评判:B=W・R,由最大隶属度原则,可得到对指标U的综合评判,从而根据评判结果对中小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情况进行预警。若综合评判结果为较差和差,说明企业跨国经营中已经存在着风险,需要通过三级预警机制,及时作出反应,制定风险防范的战略、措施及对策,以便尽快消除风险;若综合评判结果为很好或较好,说明企业跨国经营状态良好,当前状况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要及时关注经营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趋势对经营策略作出调整;若综合评判结果为一般,这时也应引起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关注其变化趋势,一旦存在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应立即进行风险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有效地防范、化解和规避风险,避免由此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见下表)
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管理
为了防范和规避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实施有效地管理,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三级防范机制。(见下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三个层面来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一级风险防范层面是由风险评价中心来负责日常的风险防范与管理工作。风险评价中心由信息部、诊断部、预警部三个部门组成,而且这三个部门的人员互相沟通,相互制约。风险评价中心是企业评价风险、预警风险,化风险为优势的重要职能部门。二级风险防范是由企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专门负责监督企业风险评价中心的风险管理工作,对风险评价中心的工作进行指导。三级风险防范是由中小企业高层领导组成,根据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有关企业风险的信息,制定风险防范的战略、措施及对策,对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指导。
四、实例分析
2007年底对我国北方某中小跨国经营企业风险情况进行了分析,按照上述指标体系聘请行业内的十名专家对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情况进行了测评,运用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跨国经营的风险情况进行了如下的分析(企业背景资料略)。
1.确定因素集。由下表可知该指标体系将全部因素集分为三层如下:
A={B1、B2、B3、B4、B5、B6、B7、B8}
B1={C11、C12};B2={C21、C22};B3={C31、C32、C33}
B4={C41、C42、C43、C44、C45、C46、C47、C48};B5={C51、C52、C53、C54、B55}
B6={C61、C62、C63};B7={C71、C72、C73、C74、B75、C76、C77};
B8={C81、C82、C83};
2.确定评价集。在该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系统评语中,选取如下的备择集:
V={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3.确定评价因素的模型权向量。通过行业专家评判得到评判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计算过程略。通过由上而下逐层进行计算,最终得出最低层元素重要性的总的相对权重以及整个递阶层次模型的总的一致性比率。
总的权重系数W=(0.00950.02850.00640.0317 0.00390.00980.02420.01470.0147 0.01470.1489 0.08260.0370.0370.0370.01090.01860.0293 0.05478 0.10060.06220.01770.02210.00420.00420.0042 0.0406 0.0222 0.0104 0.01040.06220.0177 0.0221)1×33
总的一致性比率:CR=0.0169
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以及总的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说明各级判断的一致性较好,通过一致性检验。
4.对应于备择集,由10名行业评价专家针对33项评价指标分别隶属于各等级的程度进行评价,最后得到相应的评价矩阵R。
5.计算出综合评价结果。通过计算模糊合成并归一化得:B=WοR=(b1,b2,b3,b4,b5)=(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0.750.180.060.010)
根据以上计算得出的结果为“很好”的隶属度为b1=0.75,属于“较好”的隶属度为b2=0.18,属于“很差”的隶属度为0。本例中b1=0.75>0.5,由最大隶属度原则,综合评判结果为“很好”,说明企业当前跨国经营状态良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还要及时关注企业经营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趋势对企业经营策略作出调整。
总之,加强风险的预警与管理对中小企业安全经营、稳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马春光.国际企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4]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集团公司;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风险管理;对策
一、引言
集团公司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母公司是集团内部控制的主体,其他则为客体。母公司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对子公司生产经营和财务等方面进行控制并获得相应利益,从而在集团公司内部发挥财务、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协同效应。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集团公司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加大,因此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集团公司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所在的厦门海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投集团”)注册资金14.28亿元,主营业务涉及贸易与物流、房地产业、旅游开发、管理、服务等五大行业,下属有厦门海沧保税港区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厦门海沧土地开发有限公司、厦门海投房地产有限公司、厦门海沧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厦门海沧经济贸易发展总公司等五家全资子公司。随着海投集团规模的迅速扩张和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化,集团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也日益加大。因此,本文首先对我国集团公司风险加大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接着指出了目前我国集团公司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如何加强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应对策略。
二、我国集团公司风险加大的成因分析
随着集团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拓展,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也日益加大,甚至威胁到集团公司的生存。为了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就必须对集团公司风险加大的成因进行正确分析。一般来说,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种。经营风险主要是指由企业生产经营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主要受到市场销售、生产成本以及生产技术不确定性的影响。财务风险从狭义上讲,则主要是由于企业借款导致的风险。因此我们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集团公司风险加大成因进行分析:
(一)我国集团公司经营风险加大的成因分析
1、不恰当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加大了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为了降低集团公司的整体经营风险,往往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并认为这样有利于企业稳定发展。然而,盲目的不恰当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反而加大了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因为在多元化经营战略下,集团公司必然要花费一定的资源去开拓一些以前比较陌生的领域和行业,这就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很多集团公司花费一定的资源进入新的领域后并没有形成足够的竞争优势,也没有处理好核心业务与多元化业务发展的关系,从而会导致集团公司失去了自己的支柱产业,进而分散集团公司的各种资源,加大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
2、多级法人治理结构加大了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在风险管理上,集团公司面临着许多下属子公司不会遇到的问题。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普遍存在多级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链条过长等问题,这就使得集团公司与各个子公司之间存在着各子公司的经营目标与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方面的矛盾: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分部门之间往往出于自身独立法人实体利益的需要,它更关注的是搞好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追求的是短期内的经营业绩,为实现此目的,各子公司往往在集团公司内部进行相互间的利益博弈,这种博弈往往导致集团无法对风险管理进行协同管理;而集团公司作为子公司的投资者,致力于整个集团的资本经营和投资策划,追求的是集团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有时出于集团整体利益考虑而采取的一些发展战略可能与集团下属子公司短期经营目标相冲突。假若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引导,那么子公司就会缺乏对集团公司的认同感,集团公司也会缺乏管理权威。这样,即使集团公司大力推行集中管理,分公司对集团公司的决策有选择性地执行,甚至不执行,这种状况必然会导致集团公司整体利益受损,最终导致集团公司经营风险的加大。
(二)我国集团公司财务风险加大的成因分析
1、多元化经营战略也加大了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多元化经营战略不仅加大了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也会加大了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因为多元化经营下的集团公司为了进入其他行业或领域,需要动用大量资金,如果集团公司自有资金不足,往往只能采取举债的方式来筹集实现多元化战略所需的资金。因此,我国集团公司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偏高的现象,导致大多数集团公司内部筹资比例较小,外部筹资比例过大,使得集团公司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加大。
2、内部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复杂化也加大了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在集团公司中,拥有法人地位的子公司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各自的财务风险。但整个集团内部由于相互交叉持股、投资的行为,造成了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或关联方关系,这就容易导致财务风险在集团公司内部进行放大、蔓延。集团公司内部成员之间的互相贷款担保、资金融通等行为,容易造成财务风险在集团公司内部的连锁反应,从而加大了集团公司的整体财务风险。特别是当通过母公司提供担保的形式,使子公司获得贷款的情况下,如果该子公司面临财务危机不能到期还本付息时,母公司必须履行其担保责任,以集团公司资产为子公司偿还债务,这样往往会将整个集团公司拖入债务泥潭。
3、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不完善,缺乏事前财务预警机制。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变动的程度,它会带来超出预期的效益,同时产生预期之外的损失。从狭义上讲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举债等导致的,虽然它是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的,但是财务风险并不是没有任何征兆的。一个公司的财务风险一定可以通过对该公司诸如获利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指标的分析事前得到警示。但是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还没有健全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也没有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更谈不上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了。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明显跟不上集团公司发展需要,也加大了集团公司的风险敞口。
三、目前我国集团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目前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控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于集团公司的发展需要
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而言,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成立的时间较晚,集团公司管理经验缺乏,在发展过程中又急于求成,过于注重扩大资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忽视了风险管理相关制度的完善与健全:有些集团公司虽然制定了一些风险管理制度,但当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后,没有及时制定新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程序,出现风险管理滞后的现象;有些集团公司随着经营条件的变化和业务的发展,一些原先制订的风险管理制度已不适应集团公司发展的需要,却没有进行及时的修订和改进,致使风险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有些集团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建设缺乏系统性,过多地关注规章制度的制定,欠缺总体上的平衡与协调,管理制度条块分割的格局引发了风险管理的分散、脱节、矛盾低效等很多问题。另外,我国有些集团公司没有单独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只是将风险管理工作放在总经理或者其他部门的领导下开展,使得风险管理部门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未能有效地开展专门的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与适应性,不断出现新的管理盲区,引发新的风险和损失,风险管理效率丧失。
(二)集团公司没有发挥财务管理的协同效应
集团公司本应通过对集团公司资金的筹集、投资、使用和分配加以管理,增强集团公司整体的资金利用效果,精简管理机构和人员,节省管理费用。但在现实中,很多集团公司并没有真正发挥集团公司应有的管理协同效应,反而随着集团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一方面集团公司不断加大外部融资,负债比率一直上升;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内部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费用支出增大、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另外,我国有些集团公司为追求规模的扩张或寻找新经济支柱点,不切实际地采取多元化战略,但迅速扩张的多元化战略分散了集团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集团公司在经营管理上无法有效的发挥经营管理协同效应,更谈不上风险管理的协同。
(三)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方法不能适应集团公司风险管理的需要
风险评估要求集团公司能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集团公司在风险评估中,不能正确使用风险评估程序和方法,从而不能及时识别和分析与实现集团公司经营目标相关的关键风险和机遇,而导致风险放任和扩大,以致给集团公司经营造成损失,加大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四)信息沟通失效导致集团公司风险管理欠缺
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和反馈是集团公司风险管理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信息收集的相关性、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与否、信息处理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信息反馈的效果都直接影响风险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大多数实行总、分结构体制,分支结构设置层次较多,管理链较长,集团公司内部的多环节、多部门造成的信息传递速度过慢,使得集团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跟不上集团公司的变化,也加大集团公司的整体风险。另外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还存在集团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的现象,集团公司内部信息共享程度差,信息获取、归集和分析手段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四、加强集团公司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国集团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上述几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建立健全集团公司内部风险制度,降低经营风险
集团公司应该根据业务规模和实际能力及发展战略目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风险管理的执行提供充足、可靠的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风险管理缺乏统一管理机制的现状,集团公司应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的职责分工及定位,从组织机构方面解决集团公司没有集中进行风险控制的局面。集团公司可通过设立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落实机构职责,充分发挥风险管理机构的职能,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二)建立集权式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实践证明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必然要求资金管理的集中化,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容易因较长的管理链,造成规模扩张与资金供应能力不相称,各成员自行其是,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集团公司只有采取集权管理,才能控制重大风险和保障企业战略实施。集团公司总部应统一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资金,要强化成员公司的资金管理意识,调剂和平衡集团内部资金,加强对成员公司的财务监控能力,减少外部贷款的规模,降低集团财务费用,从而达到控制财务风险、优化资本结构等目的。为了强化集团总部对风险的控制力,集团公司总部要以资金投资的集中管理为重点内容,将风险防范渗透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提高资金与资产的运作效率,并做好资金使用计划、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等几方面的工作。
(三)加强集团公司信息系统建设,优化风险管理的手段与方式
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需要众多管理层级的信息,建立健全与集团公司经营管理业务相适应的信息化控制流程,提高信息数据输入与输出效率,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并有效地克服对信息的人为破坏,可以为整个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减少现象的发生。同时,集团公司应运用适合本集团的手段与方式来执行内部的风险管理,注意正确处理风险管理点和面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集团公司风险控制能力和管理效率。
(四)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改进风险测量方法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在目标设定方面,集团公司应经常开展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并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在风险识别方面,集团公司要努力多方面的信息,努力识别与实现集团公司控制目标有关的内外部风险;在风险分析方面,集团公司应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等进行描述、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重要性水平的,然后尽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风险管理的重点;在风险应对方面,集团公司要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在应对策略的使用上,集团公司应结合使用风险规避、风险承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等策略,而不是孤立使用某一种策略。另外集团公司也要与时俱进地改进风险的测量和评估方法,在风险的测量和评估方法方面,集团公司可以综合采用客观概率法、主观概率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以期求得更精确的风险测量结果。
(五)建立健全长短期相结合的财务预警分析体系,提高集团公司风险防控能力
集团公司要根据自身情况,分别对集团公司本部和下属子公司制定具有差异性的风险考评指标,努力建立健全长短期相结合的财务预警分析体系。这些指标中应至少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以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财务预警可以采用单变量分析也可以采用多变量分析模型,对集团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及早发现集团公司财务危机的征兆。另外,集团公司不仅要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加强对短期财务风险的预警,更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做到居安思危。
五、结论
集团公司的发展是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重要保障,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有生力量。 从总体上讲,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风险管理水平明显滞后于集团的发展速度,在集团公司风险管控方面更是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因此,对于集团公司管理风险及其防范问题的研究将是一个持续存在但又不断变化的课题,需要我们当代会计人员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董燕.航空集团财务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探索[J].中国民用航空,2005(10):48-49.
[2]石小明.集团企业风险管理与财务管控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7):75-77.
[3]吴勇.防范集团财务公司风险[J].企业导报,2010(11):94.
[4]李素萍,王海红.国有集团公司化内部控制――资金管理[J].企业研究,2011(7):40-41.
[5]李建新.新形势下对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探究[J].齐鲁珠坛,2011(3):46-48.
[6]邹荣,雷长周.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月刊),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