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绿色低碳交通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世界无车日活动是在1998年9月22日,由法国一些年轻人最先提出的,面对许多欧洲城市由于汽车造成的空气和噪声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他们提出“在城市里没有我的车!”的口号,希望城市能获得片刻的清净。一年后的9月22日,66个法国城市和92个意大利城市参加了第一届“无车日”活动。2001年,成都成为我国第一个举办无车日活动的城市。2007年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由建设部发起,在全国108个城市开展,至今已有4个年头。
“无车日”的意义,绝不只是一天的节能减排,一天的健康环保,而是一种对新观念、新潮流的接纳,一种对旧姿态、旧习惯的摒弃,倡导的是一种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爆出最新研究成果,因为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中国15座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财富。“我们研究中国百万人以上的50座主要城市,这些城市的居民平均单行上班时间要花39分钟。”牛文元算了算,按照人口来算,中国15座城市居民每天上班单行比欧洲多消耗288亿分钟,折合4.8亿小时,“上海每小时创造财富2亿元,据此算,15个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人民币。”
《中国青年报》报道:调研报告显示,200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1755万人,全年净增机动车51.5万辆。截至今年2月底,全市机动车已达413.2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329.1万辆,且私人小汽车使用强度过高,年均行驶1.5万公里,超过东京的两倍。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虽提至38.9%,但轨道交通不堪重负。5号线日客流量达80万人次,已接近2032年的远期预测客流。而使用自行车出行的比例由 1986年的62.7%下降至2009年的18.1%。
我国曾经被外国人感叹为“自行车王国”,然而24年来自行车出行比例下降45%。根据媒体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受访者对自行车出行环境满意度最差,不满意率达到39.8%。很多人出于安全的考虑而放弃了骑自行车。据公安部去年公布的一个调查表明,近几年来,全国每年被盗自行车近400万辆,其中电动自行车70多万辆,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人民日报评论说,是什么动了我们的自行车?一些交通部门拿掉了自行车道,再加上私家车是“身份”象征的畸形观念,自行车的空间已是越来越小。
海淀如何打造这一生态科技新区?带着这一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研究部部长、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贾顺平教授。他认为北部新区要建设成生态科技新区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在城市空间布局已经形成、路网格局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再去优化调整交通会非常困难。海淀北部新区目前面临规划建设绿色交通体系的历史机遇,我们应该从规划源头创造条件,而这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
“绿色交通”始自规划源头
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用于交通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人们对机动交通工具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随着城市机动化的过度发展,大城市交通状况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通病,造成了交通污染、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一系列负面后果。这种情况下,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绿色交通”的重要意义。
什么是“绿色交通”?贾顺平教授介绍说:“绿色交通(或低碳交通)一般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同等社会经济状态下实现较低的交通出行需求;二是采用低污染、低能耗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工具,构建形成节约型的、适合城市环境的综合交通系统。要更加重视绿色交通方式,清洁能源小汽车可以是绿色交通工具,但小汽车交通并不是一种绿色交通方式。绿色交通方式主要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公共交通。”
城市空间布局是决定交通需求强度的重要因素。除了经济收入水平,城市空间布局是决定交通需求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合理的用地类型分布会额外增加交通出行需求,从而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压力。因此需要从城市总体规划层面考虑交通出行需求问题。
“科学的交通规划是绿色交通形成的先决条件。”贾顺平教授指出,世界各大城市,尤其是北京交通的发展历史证明,私人小汽车具有强大的自我发展力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会逐步挤压其它交通方式。而绿色交通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需要在规划源头为绿色交通创造条件。
海淀北部地区交通“面面观”
海淀北部地区以海淀北部的行政区划边界作为规划范围,规划总用地约22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69平方公里,建筑规模4800万平方米,就业人口规模为62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贾顺平教授认为海淀北部地区交通的发展有几个问题尚待解决。
首先,总体布局不合理导致进出新区的交通压力过大。海淀北部地区规划未来的就业人口规模为62万,而新区内规划的居住面积为990万平米(包括安置房、商品房、公租房),按理想状况(三口之家的双职工均为新区就业人口)大约可满足23万就业人口的居住。这样,未来单方向有39万人次需要在上下班高峰时段进出新区,对海淀北部地区的对外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规划中的南北及东西向的进出通道(包括城市轨道线、高速路、快速路及干道、快速公交线等)合计约有单向13万人次/小时的通行能力,无法满足这样大的短时交通流量的冲击。
其次,公共交通规划及建设滞后导致小汽车交通的自发发展。目前海淀北部地区沿北清路两侧初步形成了若干产业园区,各园区进驻的就业人口约为6万,绝大部分就业人口居住在区外。由于公共交通规划建设滞后,公交线路及车辆有限,使得人们不得不选择小汽车作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因此目前高峰时段北清路已经严重拥堵。人们一旦拥有了汽车,形成了开车出行习惯,就为以后公交的发展制造了强大的障碍。
再次,大地块占地及较低的路网密度会导致未来交通网络效率低下。海淀南部历史形成的封闭大院(高等院校、研究院所、驻军、企事业单位等)较多,对交通网络的阻隔非常大。北部地区在不同产业功能区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严格控制,也容易出现大地块封闭布局的倾向。对比北京和国内外其他城市交通的经验及教训,可以发现,只注重快速路、主干道的规划建设,忽视道路微循环系统的疏导功能,会导致道路网络的交通效率非常低下。
最后,对自行车交通缺乏足够的重视。自行车是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适宜的出行范围(一般5km内)应该成为主要的出行方式。但目前北京市自行车交通的出行比例越来越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规划中自行车道的设置不合理。目前的自行车道都依附于机动车道,一般在干道会有隔离措施,大部分是混合行驶。这种设置存在重大缺陷:一是机非混行容易发生事故;二是沿机动车道出行的起点和终点之间不是最短路,再加上途中的立交桥,使得自行车出行要额外付出极大的体力代价;三是在机动车旁骑车,尾气污染会极大损害骑车人的健康。
规划建设“绿色交通体系”
贾顺平教授认为,海淀北部地区用地类型及空间布局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要高度重视职住平衡问题,对北部地区用地类型及空间布局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出行需求。海淀北部新区与东邻的昌平区已经存在紧密的联系,要加强两者之间的交通联接规划,优势互补形成合作共赢局面。
尽快优化调整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要把超前规划建设公共交通系统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思想。提前投入,提前形成方便、快捷、通畅的公共交通体系,对遏制小汽车交通的无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避免日后事倍功半的后果。
避免大地块封闭开发现象,重视微循环系统。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避免大地块封闭开发现象,避免只关注快速路、主干道的规划思路,要重视规划建设微循环系统,加密路网,提升交通网络效率。
规划构建区内自行车道专用网络系统,为自行车出行创造条件。北部新区不同功能区域内部、相邻功能区之间的距离属于自行车的适宜出行范围,北部新区内部自行车交通是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系统理念考虑骑车出行的最短路需求,与绿地、水网、园林景观自然融会,规划构建北部地区自行车道专用网络系统,解决自行车骑行条件问题。
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增加配套设置自行车停放设施的要求。在商业区、办公区、居住区、公交站点换乘区等地规划设置自行车停放设施。尤其是居民住宅区,要在符合人们就近存取自行车的习惯下,解决自行车的停放问题,同时可研究规划自行车租赁点的设置问题。
构建“绿色交通”系统,防止重蹈大区大院占地及较低的路网密度导致道路网络效率低下的历史覆辙,是海淀北部建设最大低碳生态区的重要保障。
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现在和将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然而,中国老百姓对于气候变化问题似乎并不十分感冒。一切都在涨价,唯独工资没变,还可能因为金融风暴丢掉饭碗,已经焦头烂额的百姓无暇关注那看似遥远虚无的“100年后上升2℃”。
然而,事情远非如此简单,亦非“事无关己,高高挂起”。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在国际合作的大背景下,人人都是地球村的地球公民,气候问题,人人有责。
2007年公布的《广东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按照人类现在的情形,2030年,海平面将上升30cm,珠三角可能有1153km2土地被淹没。
“十二五”期间,是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广东绿色货运示范项目
近日,广东省政府与亚洲城市清洁空气行动中心共同举办了广东国际绿色货运展示会,该展示会还得到了中国交通运输部、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与“中国(深圳)国际物流与交通运输博览会”同时举办。该博览会极具规模,吸引了上万人观展,定位“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在会上,广东省政府还启动了以支持货车车队提高燃油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的广东绿色货运示范项目。该项目是广东省政府、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GEF)的合作项目,资金规模达一千四百万美金。
广东绿色货运示范项目是世界银行利用全球环境基金赠款,在全球道路货运行业实施的首个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旨在利用国内外道路货运车辆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改进运输组织模式,降低车辆空驶率,提升整个道路货运行业节能降耗水平,力争用3至4年的时间实现减排二氧化碳13万吨的目标。
全球环境基金是联合国发起建立的国际环境金融机构,1990年建立,1991年正式开始运作,基金的宗旨是以提供资金援助和转让无害技术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防止气候变化、保护生物物种、保护水资源。基金赠款投入其中约39%为生物多样性领域项目,约36%为气候变化领域项目,约18%为国际水域和臭氧层损耗领域项目,其余为综合领域项目。
节能环保领头羊
事实上,早在2010年1月,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牵头成立了广东绿色货运示范项目协调小组,并专门成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开展工作。2011年6月,在世界银行、CAI等国际组织和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的联合推动下,项目建议书获得世行批准,从而为当前的启动打下“国际化”的基础。
“广东省正致力于使货运部门更环保,同时更具竞争力” 广东省交通运输部副厅长杨细平在项目启动仪式中强调。同时他提到 “节能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之一,政府可以促进绿色技术和货运公司的交流合作。”
在本项目中,货运公司可受益于政府提供的绿色货运购置返款优惠,在他们的卡车上安装涵盖轮胎、空气动力学以及驾驶行为诊断系统等的节能设备。同时,良好配合技术运行监测和报告机制的企业还将获得政府授予的绩效奖金。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研究,道路货运部门的燃油消耗占整个交通部门燃油消耗量的44%,既约占全国原油消耗量的15%,在2010年排放了约350万吨二氧化碳。 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局副局长翌艾德先生指出“中国货运行业的节能潜力是巨大的,因为在中国道路上运行的卡车的燃油效率比先进的经合组织国家低30%左右。”
广东绿色货运示范项目分为三项示范和四项支持,项目实施周期48个月,预计2015年3月完成。其中,三项示范主要包括绿色货车技术示范、甩挂运输示范和物流交易信息平台示范;而四项支持则有广东省道路货运公共信息平台、绿色货运政策研究、绿色货运项目培训以及宣传与推广。
助力绿色项目
作为节油轮胎市场的创新者和领先者,佳通轮胎率先支持“广东绿色货运示范项目”,并以“更节油、更耐用、可翻新”为主题参展,推出最新的节油环保技术和产品。
借着“广东绿色货运示范项目”在此正式启动的契机,佳通轮胎率先与该项目联手,为该项目供应节能环保轮胎,并提供相应技术支持,以期帮助广东省的50多万家货运公司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环保效益。
此外,佳通轮胎还强调,在提供高品质节能产品时,卓越、专业、贴心的服务更是最终实现节能环保的有力保障和支持。关于如何使用轮胎才最省油、节能环保轮胎如何选择和保养,佳通轮胎现场举行了两场技术研讨会,给广大车队、用户提供最专业的解答和建议。而佳通轮胎在展会现场设置的多项互动游戏,则以深入简出的方式,让广大车队及用户了解了轮胎节油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在轮胎上节油省钱。
作为广州绿色货运项目的技术设备供应方之一的东莞市蔡记玻璃钢有限公司,目前已经研制出一些适合中国货运的节能设备。据了解,公司从2009年起开始研制并生产货车节能设备,目前在车厢导流罩、车头导流罩、轮胎护板导流罩等方面已具备技术与成本优势,并向奔驰、江铃、福田等货车销售部门及德邦、中集、新大洲等高油耗的物流公司提供导流罩的安装、维修等服务。一直为高油耗、高油价困扰的新大洲物流有限公司也进行了节能改造。
广东试水“绿色货运”,解货运业节能减排难题,效果如何,还待时间检验。
广东绿色货运示范项目总体实施计划
项目实施准备阶段 项目总体准备工作(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
绿色货车技术示范准备工作(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
甩挂运输示范准备工作(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
物流交易信息平台示范准备工作(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
示范实施阶段 绿色货车技术示范(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
甩挂运输示范(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