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疗卫生规划范文

医疗卫生规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疗卫生规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医疗卫生规划

第1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布局规划

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水映出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民生质量与社会稳定状态,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受到普遍关注。近年来珠海市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随着“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粤港澳合作的不断深入,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定位的确定,港珠澳大桥等一批大型基础设施的加紧推进,珠海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特区功能优势不断增强,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对珠海市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现状特征与问题解析

珠海市目前形成了涵盖医疗救治、疾病防治、卫生监督和教育培训四类设施的医疗卫生体系,基本能满足全市居民需求,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医疗体系配置不完善

除香洲区和斗门区外,其余行政区区级医疗机构配置不足。

(2)机构配置不合理,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

①供给总量不足

珠海市医疗床位供需比0.8(>1为过剩),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东部地区床位缺口较小,西部地区床位缺口较大。

②空间布局不合理

多数医疗资源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而广大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香洲区,其他各区优质医疗资源不足。

③结构配置不合理

市级医疗救治机构缺乏大型专科医院;金湾区缺乏区级综合医院,镇级医院偏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偏少;采供血机构缺少固定献血点;卫生监督体系和疾病控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④资源利用效率低

医疗服务相对集中在高层次、高成本的医疗机构,大型综合医院承担了大量基层医院诊治的常见病治疗工作,造成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闲置,利用效率低。

(3)部分医疗机构用地和业务用房不足

部分医疗设施的床均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偏低,用地规模和建设规模不能满足要求。

2设置标准

(1)床位数配置标准

珠海市毗邻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既面向珠海市民,又面向港澳居民,是医疗服务内向型与外向型兼有的地区。考虑这一因素,参照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千人指标情况(表1),并根据珠海市各个城市单元的发展定位、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水平,采用需求预测法和目标导向法综合确定珠海市医疗卫生设施床位配置标准(表2)。

(2)用地配置标准

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包括四大部分。①医疗救治设施用地包括各类医院用地、紧急救援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等,计算公式为医院床位数×床均用地面积。医院床均用地采用《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规定新建医院床均用地面积不得小于109m2。紧急救援机构、采供血机构不需设置床位数,用地参照国家有关标准。②疾病防治设施用地包括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用地,分别参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确定用地。③卫生监督设施用地根据《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确定珠海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开展日常工作所需各类用房。④教育培训设施用地结合珠海市医疗教育培训设施的需求进行设置。

3规划理念

以城市发展定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为导向,以城市空间格局划分和人口规模为支撑,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为宗旨,以促进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强化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为主线,以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社区卫生为重点,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的基础上,在城区完善以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地区则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设施布局立足珠海,兼顾周边城市,注重设施的公平性、效率性、可及性、可行性。

4规划布局

(1)医疗救治机构

综合医院

综合医院的建设符合珠海市总体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要求,并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避免重复或过于集中建设。院址选择在患者就医方便、环境安静、地形比较规整、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位置,并尽可能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应避开污染源和易燃易爆物的生产、贮存场所;除此之外,还应充分考虑医疗工作的特殊性质,按照公共卫生方面的有关要求,协调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专科医院

专科医院原则上不受区域限制。优先发展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恶性肿瘤、精神病、传染病及口腔等专科医院,在用地配置上给予重点保证。引导布局不合理、重复设置、医疗服务量长期不足的中小型综合医院向专科医院发展。鼓励二级医院通过内部优化、资源重组,上升为综合医院或者有特色的专科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结合珠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珠海市每一个镇(街道办)设置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通过对现有一级综合医院、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进行转型、改造设立或由综合性医院举办。

其他医疗救治设施

每个镇规划布局一所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全市有农村建制的镇各规划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政村原则上按一村一站的要求设置卫生站。

合理布局急救网络,完善三级急救服务网络医院的建设,形成以急救医疗指挥中心调度为核心,各急救分站联合的救护体系。

采供血机构按照《血站基本标准》的要求,根据全市用血需求,采用血站-采血屋两级布局模式布局。

(2)疾病防治机构

专科疾病防治机构按市、区两级配置。依托结核病防治所、慢性病防治站等专科防治机构,建立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体系。

疾病控制机构按市、区两级配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宜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选择在地形规整,交通方便的区域;避让饮用水源保护区;避开化学、生物、噪声、振动、强电磁场等污染源及易燃易爆场所。

(3)卫生监督机构

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按市、区两级配置,原则上每个乡镇或街道设立一个区级卫生监督所的派出机构。机构的设置要方便卫生监督车辆的进出并及时到达监督目的地。

(4)教育培训机构

结合现有的市卫生学校、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人民医院等形成5处教育培训设施。

结语

总之,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是落实医疗卫生发展设想、调控城市公共资源、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众利益的综合体现。通过规划优化卫生机构布局,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布局合理、健全和完善的城乡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城乡的卫生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需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伟鹏,闫整.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与城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J].

[2]《珠海市区域卫生规划》

第2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设施 用地布局 规模预测 弹性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在空间上落实总体规划而编制的一项专项规划,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框架内,结合城市发展、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等情况统筹规划。

1 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布局

医疗机构按规模、床位、专业技术人员数分为不同的级别,不同规模级别的医疗机构有其不同的服务半径,因而规划医院建设应考虑其分级性,并选择交通便利、环境安静、位置适中的地方;同时应避开污染和危险等不利因素,并与学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保持一定距离。其他医疗设施用地,如医疗废物处置及管理机构等,应根据医疗用地的使用特点安排。

2 规划实践―以《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医疗卫生设施规划为例

2.1 大连市医疗卫生设施现状概况

大连市医疗卫生设施用地总面积287 h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8%,人均0.8 m2。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32个,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现状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设施床位数6.50张,执业医师3.43人。卫生工作人员医护比全市为0.96∶1,平均医院床位利用率为84.24%。2007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03岁。

2.2 存在的问题

现状卫生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够合理,各区存在很大差异。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影响了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卫生设施相对集中在城市,农村卫生设施匮乏。

各类医疗服务设施存在供求结构矛盾,资源超载利用和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主要医疗设施过分集中于城市中心区,不便于其他各区市民就医,也加重了城市中心区医疗设施的负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设置结构比例不够合理,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作用还十分有限。特别是金州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较为缺乏,社区内部的基本医疗卫生设施和医护人员严重不足,致使二级医疗体系难以形成,居民初等医疗服务需求不能得到充分保证。专科疾病防治院相对较少。缺少服务于老年人的医疗机构。城市已步入老龄化阶段,但是尚无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医院。

2.3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根据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人口预测,规划至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480万,每千人7.0床配置,共需3.36万床,床均用地按上限117 m2计算,需要医疗卫生设施用地393 hm2。以占规划总用的的比例下限1.0%计算,为520 hm2。以人均医疗卫生设施用地上限1.1 m2,2020年规划医疗卫生设施用地为528 hm2。根据全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医疗设施用地比较,以及大连的自身发展特点,用三种计算方式校核,规划最终确定用地指标为520 hm2,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0%,人均1.1 m2。规划医疗卫生设施床位数按7床/千人、用地面积按117 m2/床计算。新建三级综合医院规模为500~800床,每床占地111 m2;新建二级综合医院规模为300~499床,每床占地117 m2。核心区医疗设施比较充足,规划按医院等级、类别按供求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并通过区内医疗设施用地的平衡调配解决部分医院床均用地不达标的状况。利用现有三级医院人力、技术资源,在其他区新建分院,以达到卫生资源的公平性。在金州城区、大窑湾城区新增医疗设施用地,充分利用和扩大现有医疗卫生设施,新建二级以上医院,并在建设标准上适当超前。旅顺城区根据规划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调整改造,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在各居住区、居住小区设立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所、保健站等,形成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网络。不断优化整合专科医院体系。在核心区以外各区新建儿童医院、妇产科医院、皮肤科医院、精神病医院、老年病专科医院,作为核心区的有效补充。并在核心区北部预留应急医疗卫生服务用地。到2020年大连市将形成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为特色,门类齐全、立足本市、辐射城乡的医疗服务网络。通过规划使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规模、功能进行合理的调整,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布局合理、健全和完善的城乡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城乡的卫生服务质量。

2.4 规划的弹性

总体规划阶段的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刚性不宜太强,主要医疗卫生设施用地的布局要明确,便于下一级规划操作、执行。用地总量的控制要科学、合理。可以指导医疗设施用地的规模和级别,专科医院和其他医疗设施用地应结合各自特点和医疗卫生部门的实际要求在下一步规划中进一步明确。

3 结语

加强城市规划,特别是近期建设规划与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沟通和衔接,落实医疗卫生设施的承载空间,实现对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的指导和控制。加快制定城市级、社区级二级医疗卫生设施的规划建设标准,以适应城市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要求,促进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健康有序地建设。建立新的数据统计分类,适应二级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变,满足卫生事业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2008.

[2] 建设部.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8.

第3篇

一、20*年建设任务

1、区级医疗卫生筹建项目:启动区公共卫生综合大楼建设选址论证工作,对*区人民医院设置调整进行可行性论证。

2、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丁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分中心(丁桥东单元)、九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分中心(九堡中心单元)、笕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续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天杭社区卫生服务站、红五月社区卫生服务站、彭埠社区卫生服务站、云峰社区卫生服务站、六堡社区卫生服务站、凯西社区卫生服务站、丁桥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

5、迁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9个):其中迁建章家坝社区卫生服务站、机神社区卫生服务站、宣家埠社区卫生服务站、九堡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水墩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改建健风社区卫生服务站、观音塘社区卫生服务站、万家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和黄家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来源于:

二、总体工作目标

根据《*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我区到2020年将设置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着力形成“一轴、两心、三级”的卫生资源布局,为在2010年前初步形成卫生资源布局的框架,现提出三年总体工作目标。

(一)三年总体目标

1、新建区公共卫生综合大楼。

2、续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

3、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

4、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

5、迁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7个。

6、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0个。

(二)分年度目标

1、20*年目标: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续建1个;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迁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9个。启动区公共卫生综合大楼建设选址论证工作,对*区人民医院设置调整进行可行性论证。

2、20*年目标:启动区公共卫生综合大楼建设的前期工作;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迁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

3、2010年目标:区公共卫生综合大楼开工建设;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迁建1个;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0个;迁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

20*-2010年的个别项目将根据大项目推进情况及城市化推进速度适当调整。来源于:

三、工作要求

1、强化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对“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区相关部门和各镇、街道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年行动计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由分管区长牵头,各部门和各镇、街道负责人参加,分析研究解决建设计划中的政策性问题和牵涉多部门的问题。

2、坚持标准。一是严守工作标准。在实施中,必须严格按照“三年行动计划”规定的规模、时序、进度高标准、严要求的抓好落实,为推进卫生强区、强镇(街道)打好基础。二是严守建设标准。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12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房屋建筑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三是严守配置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按照国家配置标准配(补)齐基本设备。

第4篇

我们辽宁团的体制改革开始时正值党的“十三”大之后,团省委提出的主张是:不等,不靠,在积极主动地适应全社会改革大潮的同时,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指针,积极主动地研究团的自身改革。我们经过为期半年的调查论证,形成了辽宁省团的体制改革的宏观决策方案——《关于近期我省团的体制发展的实施重点》。方案确定了全省进行团的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从微观入手,向宏观拓展;从实践入手,向理论延伸;面向基层,注重实效。省委充分肯定了这个方案,以文件形式批转到全省。在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逐步强化着这样的思想:

——把团内的建设从理想化的观念形态引向逐步完善的实践过程。团内民主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我们所熟识观念只是停留在文件上,于是我们从完善组织机制入手进行了一些探索。在省第八次团代会上我们率先尝试实行了委员、常委和副书记的差额选举。1988年全省有45%的市和省直团委在换届选举中全部实行了差额选举,基层团委和团支部90%以上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这些尝试为团内民主建设走向更高的层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同时,团的基层组织出现了一批设置灵活,工作效率高,按行业、按类型、按分工组合的新的组织形态,适应了各行各业经济改革后出现的新格局。

——从单一的教育职能发展到教育与维护权益相结合的“双向桥梁”职能。在多年来团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共青团对于广大青年来说并不仅仅是教育者,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必须是青年合法权益的维护者。从1988年起团省委和全省80%的市级团委在机构上设置了“青年权益保护部”,颁布实施了《辽宁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各市普遍建立了青少年保护工作协调委员会。在省市政协,普遍设立了青年界别组;60%的市制定出在企业职代会中增加青年代表数量和设立青年工作委员会的规定;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协商对话渠道也初步形成。

——从单纯的观念灌输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把单纯的娱乐变为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使我省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逐步从空洞的说教中脱离出来。几年来,省、市、县(区)直至基层团组织创办了数以万计的不同类型的青年学(协)会组织,1989年全省13个城市参加了全国首届青年文化科技博览会,沈阳、大连、抚顺、锦州、阜新等5个城市受到团中央的表彰。团省委还通过与社会合作扩大团的宣传文化阵地,与辽宁电视合拍摄了对青年有益的电视系列片。

——从强调工作方式的一律性到鼓励各具特色,各显其能,充分发挥各行各业团组织的创造性。几年来各系统团组织都根据自己不同的特点创造了许多很好的经验。企业团组织注意结合生产经营的特点,大面积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五小”等竞赛活动,全省有20万名青工通过技术比武受到各种奖励,有46人获国家工人技师称号,有379人获得高级工称号,有5万青工得到晋级长工资的奖励。1987年以来,全省青工双增双节创价值达10亿多元。农村团组织在提高人的素质、加强培训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全省有194万农村青年受到县级以上培训,有3000多人被授予“科技星火带头人”称号;创建了863个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1125个各类培训协会。各基层团组织还从创办实体入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团的工作的物质依托问题。目前辽宁省共创农村团办实体5000个。学校团组织在注意抓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注意及时了解学生中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去年春夏之交的斗争中,在稳定大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省、市委的表扬和肯定,各个时期的大学生专题调查也多次被省委批转。

第5篇

石墨烯是已知度最高、韧性最好、重量最轻、透光率最高、导电性最佳的材料,使得石墨烯在能源、生物技术、电子及网络技术,航天航空和汽车工业等诸多领域展现出宽广的应用前景,因此被称作可以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

目前,市场生产的二维石墨烯粉体材料,主要来源于氧化石墨烯还原的方法,其合成成本高,工艺复杂、污染大。另外,上述方法合成的石墨烯通常受范德华力或悬键作用的影响,制成粉末样品后,易于堆积或团聚成石墨片,失去原有石墨烯材料的许多优良特性,因而使用前需分散于稳定剂中,浓度很低,故不利于石墨烯的广泛使用。此外,商用粉末样品的石墨烯比表面积通常小于100m2/g,大大降低了其使用性能,使得其在很多应用场合下存在一定的局限,难以实现产业应用需求。

石墨烯的三维化是一种能有效防止二维石墨烯之间团聚或堆叠的结构。它不仅保持石墨烯的本征特性,而且拥有独特的自支撑结构和多孔性。另外,它也能提供大的比表面积、高的机械强度和快速的电子和离子传输。因此,被认为是未来石墨烯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制备技术方面,广西大学可再生能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沈培康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发明了创新的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的制备方法。该技术与传统石墨烯制备技术相比,具有合成工艺简单,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可批量化生产。并且通过改变含碳聚合物的种类、金属离子浓度,造孔剂的量实现可控调节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产品特性。此方法合成的石墨烯三维多级孔自掺杂(氮、磷、硼等)材料,具有其它碳材料包括商用石墨烯不具备的性质,如超高比表面积、高导电性、自掺杂、多级孔结构等。这些独特性能的石墨烯三维多级孔材料可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二次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能源领域以及与高分子复合合成具有优异特性的功能性涂料和增强材料,用于电子业、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

目前,在南宁高新区建有一条自主设计、产年15吨的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材料生产线,开发出多种具有特色、性能卓越的石墨烯粉体材料下游应用产品,现已投放市场。在石墨烯产业发展规范方面,制定了5项涵盖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材料名词、术语、生产装备、生产技术和检测方法的广西地方标准(为全国首个石墨烯系列标准,2017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应用开发实例

一、锂离子动力电池

将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材料作为导电添加剂制备出来的锂离子电池具有高功率、内阻低、发热少和循环寿命长的特点,该电池在5C高倍率充放电条件下使用,1万次以上循环容量保持率92.5%,电池自发热温度小于2℃,说明石墨烯在磷酸铁锂颗粒之间形成了有效的导电网络,充分发挥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大倍率下稳定耐用、循环寿命长的特点。

二、脂和调理剂

石墨烯作为助剂添加到油脂中,可大幅调高产品的综合性能如降低摩擦系数、提高极压性。在普通的油中添加1‰的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材料,综合性能提高300%以上,调理剂和脂中添加了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有效增强了此类产品的性能。与德国FUCHS URETHYN E2脂相比,滴点从200℃提升到329℃;FUCHS脂的磨痕大于5mm,而改性后降低到0.40mm;体现了优异的耐水性和抗腐蚀性。

三、机械加工化学品

利用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材料研发出高性能金属加工切削液和防锈油产品。与传统的产品相比,切削液的,冷却和防腐性能大幅提高,进而有利于提高金属的加工精度和减少磨具的耗损。防锈油在金属加工中间过程和产品存放期间,起防锈作用。添加石墨烯后,盐雾实验证明,防锈作用显著提高。

四、发动机冷却液

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材料大幅提高传统冷却液的传热性能100%以上。此项产品除了产品的自身价值之外,对日后汽车发动机散热系统的轻量化设计和降低汽车油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五、LED灯

添加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材料作为散热材料,LED灯发热可以从90℃降低到70℃,延长了LED灯寿命。

六、功能性涂料

将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加入涂料中,可以制得具有优异特殊性质的功能性涂料,主要特点为抗静电、高稳定性、高耐磨性、耐腐蚀等。

目前,此项石墨烯粉体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已实现量产,并有明确的下游应用方向,建立了从石墨烯生产原料、装备、生产、销售和下游工程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此技术涉及行业众多,这些行业全部加起来我们预测所需石墨烯粉体量将达万吨级。石墨烯的广泛应用将推动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以上工作均依托广西大学可再生能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10月获批“广西电化学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广西石墨烯工程技术中心(组建)”两个区级科研平台)开展。中心于2014年12月正式成立,中心现有办公和实验室面积5000m2,设有实验中心,小试基地和中试基地等。中心人员已发展到40人的团队(教职工14人),科研仪器总值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拥有大批世界先进的大型测试仪器如:现场环境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全国首台)、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原位-高温X射线粉末衍射仪、拉曼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等精密贵重仪器。并都已验收并纳入国家设备共享系统开放使用,现已对外承接送样检测、表征等工作。

本中心定位以“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平台”为基本目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石墨烯、燃料电池、二次电池、超级电容器、光/电水解等。本研究中心以“提升广西大学综合实力,推动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推进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促进‘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为导向,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国际一流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为发展战略目标。

中心主任沈培康博士――广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石墨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电化学委员会燃料电池分会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终身会员,广西石墨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专长包括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在内的能源材料和装置、纳米功能材料、微观电化学和石墨烯技术。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基金委-广东省联合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和联合基金项目及产学研等五十余项。迄今为止,共培养了29名博士研究生,59名硕士研究生和10名博士后。在能源材料领域核心专业期刊,如Chem. Rev.,J. Am. Chem. Soc.,Adv. Mater,Energy & Environ. Sci.等340余篇,累计ESI论文25篇,h-因子55。工作被广泛引用超万次。2016年获选全球高校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最具影响力的高被引150名学者之一,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能源领域)排名2014年第二名、2015年第三名和2016年第三名。受世界科技出版集团CRC Press和Springer邀请组织编写英文能源材料科技前沿著作4部。作为大会主席主办了6次国际电化学能源材料会议。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因在电化学能源领域做出的科学贡献,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欢迎各界朋友前来洽谈合作!

联系方式

地址: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广西大学西校园可再生能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邮编:530004

第6篇

10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之前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相比,一个是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目标;一个则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心,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解决阻碍卫生事业发展重大体制机制问题和体系结构调整为重点。《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深化医改的体系支撑,为实现医改提出的“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奠定工作基础,是一个“大卫生”的观念。两项政策法规从不同侧面描绘了中国医疗卫生发展的蓝图,互为补充和支撑。

这两项政策法规都用一定的篇幅且独立的章节提出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医疗卫生发展中应起的作用,并明确了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将基层医疗卫生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以保证全民医疗卫生普及的实现。该《方案》指出,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药品器械、医疗服务、医保信息等数据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建设;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发展专业的信息运营机构;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强调为“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该《规划》指出,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医疗各系统的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医院诊疗行为管理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提高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平性;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医药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建设,普遍实行预约诊疗,实现电子病历跨区域医疗机构的共享。

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跨区域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居民健康管理、社会化医药卫生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化建设项目将串起医疗卫生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使全民享受优质、高效、平等的医疗服务成为可及!

第7篇

(一)区域概况

地处三国交界地带,市位于省东南部的江下游地区。东北亚地区的几何中心,总面积为平方公里,辖有9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21个行政村。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万人,城市人口18.6万人。

(二)医疗机构设置现状分析

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医院为龙头、中医院突出中医特色服务,市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数213所。其中: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厂矿部门所属医院1所、一级医疗机构10所(其中9所乡镇级卫生院1所待评)民营医院3所(待评一级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3所、专科医疗卫生机构2所(妇幼保健所、结核病防治所)民营医疗机构87所(西医56所、中医6所、口腔20所、医学美容5所)村卫生所(室)99所、厂矿部门所属企业卫生所1所。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为基本医疗服务、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遍及城乡各乡镇村屯、各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整体网络,能够满足全市居民基本医疗保健需求。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基本满足了全市人民的需求,但分布不均衡,结构层次不合理。2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卫生资源的利用水平不同,未能开展有效分工合作,竞争秩序尚待规范。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不尽合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不规范,功能也未能得到有效开展。3卫生经费投入不足,投资主体单一,政府投入的经费难以满足医疗机构的发展。

二、规划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医疗资源整体效能,提高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和服务能力,保证全市人民能够得到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健服务,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规划目标:改善乡镇卫生医疗机构工作条件。全面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各项业务,形成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面向农村、面向基层辐射的技术服务网络;全市所有的行政村设置符合要求的村卫生所或卫生室,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健需求;本着“减少机构重叠、加强薄弱专业、弥补遗漏学科”思路,适当放宽民营专科医院的设置,凡符合准入条件的准许其在市区内设置,并逐渐建立民营医疗机构退出机制。形成按功能、分层次,方便就医,及时转诊、低价优质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三)规划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从我市医疗资源城乡分布现状和医疗服务供需出发。大力培养农村适宜的卫生技术人才,配置适用的医疗设备,提高其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使全市农村居民也能公平合理地享受基本医疗保健服务。二是整体效益原则:医疗机构的设置要符合我市卫生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医疗系统的整体功能,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统筹兼顾,提高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整体效益,既能为全市人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又能比较有效的控制医疗成本。三是发展与调整并举的原则: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发展乡镇卫生院,使其发挥具有辐射周边各医疗机构的能力。一级医疗机构要按照其辖区内人口设置床位,控制其规模。四是功能明确、结构合理分级医疗原则:为了合理有效的利用卫生资源,确保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整体功能的发挥,按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分级医疗的要求,一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营医疗机构、村卫生所的设置应层次清楚、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职能到位,并按医疗机构的功能、任务、规模,将其分为城乡不同区域、不同级别,实行标准有别,要求不同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划分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体系。

五是公有制主导的原则:医疗机构设置应坚持国家举办为主,个人和其它社会团体举办为补充的原则,要在坚持医疗机构设置准入的基础上,适度审批营利性民营专科医院的设置,充分发挥竞争机制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的调节作用,建立社会化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还要发挥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六是可及性原则:医疗机构的设置要考虑其可及性,便于城乡居民就诊、转诊、易于为群众服务。七是前瞻性原则:根据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制订对一些未来可能迅速发展供不应求的专业和中间性医疗服务专业,如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家庭病床、护理站、护理院、老年病、慢性病的医疗机构以及临终关怀等学科的发展规划和措施。八是中西医并重的原则:遵循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中西医并重,保证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心辐射功能。大力扶持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推动中医事业健康发展。九是总量控制原则:规划周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置原则上不得超出规划数量,医疗机构的设置按其自然减少的数目适当增设。

三、医疗机构具体设置规划

(一)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保持现有的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数量.

(二)一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规划周期内不再审批增设中医医疗机构、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含民营医院)

(三)一级专科医疗机构设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广大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有条件的基础上可适当设置审批专科医疗机构。但不设置性病、皮肤病、外科等专科医疗机构。

(四)乡镇卫生院设置:各乡镇必保一所由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卫生院。

(五)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规划周期内不再审批增设市区内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六)民营医疗机构的设置:总量控制的原则下。

(七)村卫生所(室)设置:每个行政村应设置1所非营利性卫生所(室)未设村所的行政村为便利农村居民就医。其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由卫生院直接承担。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不设村卫生所。

(八)远离市区及乡镇的企业单位以及其它人民团体组织举办的集体性质医疗机构的设置:原则上不再审批设置。但特殊情况需要设置的要具备下列条件:12公里半径范围内无一级医疗机构;2企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职工人数在3000人以上。企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职工人数在2万人以上,职工工作生活区较为集中的可在工作区内审批设置一级综合医院,负责本企业职工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原则上不得对外开放。

(九)急救中心(站)设置:市急救中心挂靠在市医院。

四、实施措施

(一)依法行政。依法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

(二)加强组织领导。把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纳入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努力使规划内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医疗机构评审标准》

(三)理顺管理体制。并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行行业归口管理和监督执法工作。严格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大型仪器设备准入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必须符合设置规划要求,对现有的不符合规划及“三项准入”要求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可依法责令其限期整改、吊销、取缔,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佳效益。

第8篇

六大中心铸医疗强省

根据《规划》,到2020年,湖北省将重点打造“六大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集群,使全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医学高端人才、医学科技创新、医疗服务能力、居民健康水平等重要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六大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分别包括:武汉国家级医疗卫生中心;武陵山医疗卫生中心;秦巴山医疗卫生中心;大别山医疗卫生中心;幕阜山医疗卫生中心;“两江”城市群医疗卫生中心,包括长江城市群医疗卫生中心、汉江城市群医疗卫生中心。

对于这六大区域医疗卫生中心,湖北省将根据各区域不同的发展状况,实施不同的发展策略。对于武汉、十堰等资源聚集区域,重在结构调整、内涵发展;对于襄阳、宜昌、荆门、咸宁、随州等资源相对丰富区域,保持适度发展,不断优化结构。对于其他资源薄弱区域,要加快发展,增加服务供给。

湖北省卫生计生委卫生计生监察员彭俊告诉《中国医院院长》,此次打造六大区域医疗卫生中心的目的在于集中优势医疗资源建设精品医疗圈,发挥湖北在整个中部地区的医疗优势,将省内的医疗资源更加合理地进行再分配。据他介绍,这一方面有助于推进分级诊疗的实施,同时让当地群众不必再奔波到省城或者北京等大城市,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每个区域的不同医疗优势,重点打造各区域所擅长的特色专科。

“以武陵山地区为例,那里有以眼科闻名的医院,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眼科作为当地的特色专科来重点发展,让当地群众无需去武汉也可以享受到最优质的眼科服务,甚至未来,武汉乃至其他地方的眼科疾病患者纷纷主动到武陵山看病。”彭俊告诉《中国医院院长》。

严控公立医疗机构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在《规划》中,湖北省首次明确了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的设置数量和规模:部省属医院规划设置13家;市州按100万到200万人口设置1家综合医院,每个市州设置1家中医院,根据需要设置适宜的儿童、肿瘤、传染病等专科医院;县级原则上设1个县办综合医院和1个中医医院;每个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街道办事处或每3万到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村卫生室等。

《规划》中明示,除2015年底以前已经立项和在建项目外,未来5年内,湖北省各地一律不再审批新设公立综合医院。同时,将严控现有公立医院的单体规模,县办综合医院床位数原则上不超过1000张,市办医院床位不超过1200张,省办及以上医院床位不超过1500张。

针对控制公立医疗机构的设置数量与规模等规划,彭俊表示:“将来,公立医院不应再是盲目扩张,走粗放式路线,而应该打造精品专科,走强而精的发展路线。”对于机构床位数超过标准的公立医疗,必须逐步压缩床位,可通过设置“院中院”将部分床位拆分到专科医院,或在医疗联合体内部调剂。不符合设置规划要求的公立医院,可转型为康复、老年护理、精神卫生、儿童医疗等专科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可考虑改制。

彭俊表示,目前湖北省内医疗卫生资源结构不尽合理,专科医院偏少问题突出。长期以来,儿科、老年康复科、精神科等都是医疗服务的薄弱环节,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以及精神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科室都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所以,在控制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的同时,政府还鼓励这些医疗机构打造自己的特色专科。

“目前,精神科的床位为每千人口0.2张,很多患者只能选择在家治疗。老年康复科的床位为每千人口0.1张,我们规划5年后要达到每千人口0.4张床位。对于儿科,目前全省的儿科病床数为1.2万张,未来5年将加强儿童专科建设,力争病床总数达到2.4万张。”彭俊介绍,“未来5年内,湖北省要控制综合医院数量,加强儿童、精神、肿瘤、老年病、康复等薄弱专科建设。同时,省政府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类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站),以及口腔疾病、老年病、慢性病、临终关怀等诊疗机构。”

此外,未来势必会对儿科专科医生实行规范化培训,5年制医学生毕业后必须进入有资质的医院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年后成绩合格方可进入临床。儿科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将可为儿科输送更多的合格专科医生,以有效缓解医疗人才短缺、医疗服务不到位等现实难题。

针对《规划》提及的重点医院特色专科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姚尚龙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该院一直致力于打造以肿瘤为特色的专科医院,集中力量重点发展肿瘤特色专科,现已发展到近千张床位规模。“从国家政策来看,政府不希望公立医院的单体规模做大,却鼓励各医院打造符合本院特色的专科优势。”他表示,医院为各个院区制定了不同的发展规划,在将肿瘤专科、创伤专科等打造成强势学科的同时,医院还与其他医院联手合作,以“大带小”的方式拉动一些特色专科医院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专科医联体”。

为社会资本办医铺路

湖北省卫生计生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末,湖北省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已达到31.8万张,但是全省公立医院床位利用率却达到了103%,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大中型医院长期加床、住院难的问题。

第9篇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 综合实验区 医疗卫生行业 人才需求

一、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一)郑州航空港区现状

郑州航空港区是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和郑州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中国首个内陆开放试验区,于2012年7月设立。自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后,一年多的时间,河南省委、省政府按照“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开局良好、成效显著。目前,围绕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实验区累计签约项目48个,总投资1516亿元。在制造业上,除富士康外,已引进了酷派、天宇、创维等整机智能手机生产项目,台湾科技园内布局了生物科技和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在航空枢纽建设上,郑州机场已成为中部地区唯一获批开展国际快件业务的机场,开通全货机航线23条,国际货运航线数量占中部地区九成左右,郑州至纽约、莫斯科、伦敦等13个国际城市可“当日寄出、次日递达”;电力、热力、天然气、电信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医院、购物中心、文化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启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入了关键时期。

(二)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现状

2014年9月11日,郑州市城乡规划局正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专项规划》。为全力满足不同区域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努力从根本上改善辖区群众的就医环境,整个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设施方面,将建18家专科医院、9家中医院、13家综合性医院。2014-2016年,计划开工建设医院7家,计划投入使用2家。其中一家为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港区医院项目,计划投资8亿,占地294亩,住院床位1600张;另一家为总投资拟定为15亿-20亿元、占地248.6亩、住院床位2000张的河南省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中心项目(省儿童医院、省胸科医院、省立医院)。2015年在准备投入使用的安置区内规划建设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016在准备投入使用的安置区内建设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到2016年年底,逐步实现步行15分钟基本医疗服务圈的目标。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郑州航空港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根据专家测算,近期郑州航空港区可以带动至少20 万人就业;从远期来看,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深度2013―2040 年)》,郑州航空港区人口规模2020年达到90 万,2030 年达到190 万人,2040年达到260 万人。郑州航空港区专职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总工会主席赵新中认为,结合郑州航空港区的发展实际和规划要求,郑州航空港区现在及将来会重点引进三大类人才:建设发展层面人才、产业项目层面人才、社会管理层面人才。在医疗卫生行业,重点涉及公共管理、公益事业、社会医疗、基础设施、生物医药等高需求专业。由此可见,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在数量上对人才是迫切需求的。

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不仅对人才需求数量庞大,同时对人才需求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以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建设,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为目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这必然决定了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对相关专业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人才政策应以引进和开发培养高质量人才为重点。

二、郑州航空港区面临的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困境

(一)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匮乏

对郑州航空港区而言,其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疾病预防和卫生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不足,缺乏顶尖的医学专家及医疗行业领军人物,没有一支技术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港区对高层次卫生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卫生医疗机构并没有完全的市场化,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环境下,行政机构过多干预,在卫生资源配置上的倾斜造成了基层医疗单位人才和技术力量的匮乏。另一方面,医学类高校的招生结构、学科设置、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未能适应市场需要,此外,毕业生在医学人才市场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单元有着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而此时港区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产业集聚尚未形成规模,与沿海东部地区相比经济优势和政策优势并不明显,还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

(二)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

纵观河南省内的各个医疗机构,拥有经验的老医生、教授炙手可热,但是上升空间也是有限的,随着医疗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医疗机构也需要高科技人才,老教授拥有多年行医经验,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能力下降,看病也形成了一种传统模式。年轻医师只有经过多少年在最下层的实践经验以及奋斗才可能走向更高的位置,才能拥有资格坐台行医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此循环,高级医师是无法学习同时代的新知识,这样造成了人才结构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年轻的医疗天才被埋没,缺少创新。郑州航空港区某医院医疗项目带头人也表示,医学类专业学科带头人等专家队伍年龄普遍45岁以上,“领军人物”老龄化问题突出,中青年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且储备不足,学术积淀相对薄弱;职称结构上,高、中、初级职称比例失衡,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比例偏低,存在断层问题,人才梯队建设不够健全。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找不到”和“要不到”并存

郑州航空港区建立初期,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医院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建设和发展,招聘所需人才成为难题,导致医疗卫生人才短缺。每年第二季度是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旺季,虽然毕业生作为求职主体的人数庞大,但不少求职者素质与就业岗位不相适应,特别是新兴的产业、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短缺。一方面,“80后、90后”已成为就业市场主体,工作对他们的束缚性普遍减弱。大多毕业生抱着“骑马找马”的心态,跳槽率高,不利于人才培养需要,加剧劳动市场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问卷统计数据表明人力资源、行政是求职人气最旺的职位,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求职人群以技术含量不高且工作环境较好的岗位为就业目的,导致一些岗位很难或招不到专业对口的人才,同时,部分应聘者因工作性质、环境、薪资等工作条件与就业期望值不匹配,从而竞聘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最终造成招工、求职两难的状况。

(四)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引进政策缺位

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在构建人才支撑体系方面,吸引人才政策不到位,导致优惠政策无法弥补地区差距。尤旨其在主观上纳才意识不强,政策倾斜不够,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投入不足,条件苛刻。由于郑州航空港区地处内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有限,而政府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也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郑州航空港区引才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导致人才来了也留不住。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开发与培养建议

(一)完善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转换机制,重视并加大政府向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倾斜力度,完善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加大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事业资金投入,加强郑州航空港区基础医疗设施建设,改善港区医疗条件。对医学院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就业安排,向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倾斜。用事业、待遇和感情稳定人才,对人才要委以重任,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规范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的任职条件,实行人员聘用制,公开招聘院长和医疗卫生监督人员,把年富力强、懂技术、善管理的人员选聘到管理岗位,逐步形成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队伍。

(二)实现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制定和实施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规划,制定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标准,提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原则和岗位结构比例,完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录和持证上岗制度,杜绝非专业人员进入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严格实行医师、护士资格准入制度,优化医师、护士队伍。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根据医疗卫生人才的工作特性和能力要求,逐步健全和完善以岗位职业为基础、分层次的人才评价体系,落实单位岗位设置、人员招聘和职务晋升等方面的自护权,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标准,改进和规范评审行为,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净化人才竞争环境,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优化医疗卫生人才配置。

(三)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

政府这只“无形的手”应适时适量的干预,避免造成卫生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环境前提下,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完全市场化的条件。其次,教育部门应赋予相关高校更多的自,使其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统筹规划人才培养,结合高校特点和优势,进化合理的专业设置,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最后,作为应届毕业生,应充分了解市场,关注就业形势,了解“行情”,提高自身的硬件指标,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坚决避免“眼高手低”的现象出现。同时注重培养自主能力,由得之以“鱼”转变为得之以“渔”,提高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建设的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

(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规划和管理所需人才

根据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区的发展和需求,对所需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对人才投入,加大对相关人才培养的扶持和指导,健全完善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等一系列便利措施和政策,尽可能地创造具有吸引的大环境。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沟通协调机构,形成良好的社会和谐发展和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人才生态还环境,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开发新模式,破除人才流动壁垒,形成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开展区域合作,实现多方同步可持续发展。最后,政府应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推动郑州航空港区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

总之,在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培养、引进、留住、使用、凝聚专业人才作为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一方面实现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的充分供给,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盲目开发引进而造成人才浪费。通过坚持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创新机制、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充分利用各类专业人才,有效的实现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彩霞.郑州航空港建设与我省高校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6).

[2] 王春晓.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探析―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3,(7).

[3]瞿群臻,尤晓敏.上海高端航运服务业人才生态区建设探索[J].交通企业管理,2013,(11).

第10篇

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统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服务模式和财政补偿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同步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合理配置资源,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核编定岗,优化医疗卫生人员结构;实施绩效工资,建立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双考核”、“双挂钩”制度;建立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转变服务模式,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重心转到居民健康服务上来。通过综合改革,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规划,建立健全与城乡建设同步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

1.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规划。颁布《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规划(-2020)》,按照每3-10万常住人口或每个街道所辖范围规划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辖市城关应设置1-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屋面积3000平方米,设置30-50张康复床位;中心覆盖不到的地方,每1万人左右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房屋面积200-300平方米。按照规划要求,在新建城区和老小区改造中,住宅开发项目所配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必须与项目同步规划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2.每个建制有一所政府举办的乡卫生院,每3000-5000人口设立一所村卫生室(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对撤并乡的卫生院,可设置为卫生院分院,具备条件的逐步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内所有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达到省定建设标准。

(二)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建立健全药品采购供应机制。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对所有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病人均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药品均执行零差率销售。

4.严格落实基本药物采购供应、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规定。在市确定的统一目录框架内,统一在省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平台集中采购、统一执行省招标采购价格、统一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基本药物监管平台。

(三)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5.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按照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的原则核定,所需经费由当地财政按规定予以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单位进一步搞活内部收入分配,可以自主确定绩效工资的构成及分配办法,实行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全部兑现到位。

6.实行“双考核”、“双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工作任务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财政经费补助挂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考核结果与职工个人收入挂钩。细化考核标准和操作办法,考核导向突出公益性,考核内容突出服务效率,考核方式突出群众参与。

(四)推进经费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多渠道补偿机制。

7.落实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经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足额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政府负责安排,并实行绩效考核、政府购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政府指令性任务由政府按照服务成本核定补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包括离退休人员经费)、人员培训和人员招聘所需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根据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相关人才培养规划和人员招聘规划补助政策合理安排补助;政府对村卫生室的建设发展提供合理的资金支持。

8.推进医疗服务价格综合改革。按照补偿合理成本,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稳运行、发展和维护群众利益的要求,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医保支付政策。将现有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不再单设药事服务费,合并项目内容按国家规定执行。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在原来分项收费标准总和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在不增加群众现有个人负担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医保支付比例。一般诊疗费按照每诊疗人次10元,由市、辖市价格、卫生、人社和财政等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考虑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服务能力利用率、医务人员劳务成本、医保承受能力等因素制订。

9.落实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原则,政府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界定服务功能、明确使用适用设备、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核定任务和收支的基础上,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进行绩效考核后予以补助。实行先预拨后结算,按序时到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基本医疗服务等各项收入全额上缴财政管理,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经常性支出由政府核定并全额安排。

10.推进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积极探索社区首诊负责制。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结算办法,将按就诊人头付费与签约服务人头挂钩,逐步建立医保为居民健康付费的新机制。深化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实行门诊统筹基金总额预付制、门诊特殊病种补偿。对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分别实行按定点人头、总额预算、服务单元、病种付费等不同结算方式。

11.多渠道加大对乡村医生的补助力度。将实行乡村一体化的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并落实补偿政策,乡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卫生室人员纳入乡卫生院内部绩效考核。

对未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助。认真落实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政策,年现职乡村医生合理养老保障要实行全覆盖。妥善解决好超龄离岗乡村医生基本生活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

(五)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

12.建立健全总量控制、统筹使用和动态调整的编制管理机制。完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事业编制核定,按照“一次核定,逐步配齐”的办法,以当地服务人口为基数,核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人员总编制,卫技人员所占编制不低于总编制的90%。以辖市(区)为单位,在核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总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功能定位、职责任务、服务人口、服务范围等因素,适时对编制进行动态调整。积极探索村卫生室人员总量控制和定编定岗,实行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

13.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员额范围内,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科学规范设置岗位,组织岗位聘用,建立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规范聘用合同管理,全面实施人员聘用制度。严格执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准入资格制度和按岗位公开招聘人员的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得招聘不具备执业资格、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或从业资格的人员。现有在职人员,未取得执业资格的,不能参加国家已实行执业资格制度的专业技术岗位的竞争、聘用;未取得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不得参加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竞争、聘用。对乡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实行公开选拔、择优聘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14.实行人员退出制度和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连续两次考试未能取得相应执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按照《关于深化全省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通〔〕66号)规定,及时终止(解除)聘用合同。切实做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竞聘落岗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对编制内未聘用的人员(含政策性安置人员),采取提前退休、轮岗待聘、鼓励辞职或自谋职业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对编制外聘用人员原则上予以清退。

(六)推进服务模式转变,建立健全分工协作机制。

15.全面推进以电子档案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化建设。8月底基本建成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与基本医疗保险、基本药物供应使用、居民健康管理、绩效考核、妇幼保健、传染病报告、计划免疫和医院电子病历等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16.实行“3+X”家庭健康责任团队服务。在辖区范围内组建200支“3+X”家庭健康责任团队,年内完成30万人社区居民健康服务签约任务,其中65岁以上老人、救助对象、慢病患者和0-7岁儿童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90%以上;建立30万份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集团医院下派所属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日制工作医生不少于2人,参与团队服务的人员不少于200人;转诊病人通过家庭健康责任团队预约服务率达到90%以上。

17.探索医疗集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医疗集团采取委托管理、股份制合作、医院自主举办等方式,与城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建立紧密型区域医疗联合体,实现一体化管理,形成上下联动、双向转诊、分工协作的区域医疗协同运行模式。将医疗集团的技术、人才、资源优势,通过技术帮扶、多点执业、流动医院等方式,延伸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构建功能完善的两级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联席会议统筹组织协调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工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各辖市(区)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负主要责任。各地要把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摆上突出位置,辖市(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过问,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本地区医改工作负总责,政府负责常务工作的同志要直接分管,分管卫生工作的负责同志给予协助,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推进综合改革。发改、卫生、编办、财政、人社、规划、住建、物价、食药监、监察、组织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对规划实施、核定编制、岗位设置、竞聘上岗、分流安置等需要审批的事项,进行集中审批,加快进度。各辖市(区)政府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行包干负责制,按“一人一院(中心)”的要求确定乡(科)级以上干部包干负责,确保各项改革按时间节点要求有序稳妥推进,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财力保障。

各辖市(区)政府要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任务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按时足额拨付到位。财政部门要做好资金调度和经费保障工作,优化资金拨付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要建立政府投入长效机制,完善政府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三)严格督查考核。

市医改办会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各辖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进展情况和效果的监测评估,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从6月份开始,市委、市政府每月开展一次集中督导检查,对各地工作情况进行汇总通报,年底进行全面评估。

第11篇

人们期盼已久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始终没有出台,听了总书记的这段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规划要求,人们可以放心了。

第一,彻底革除了当前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弊端。多年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直存在的政事不分、管办不分、医药不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不分等问题,是滋生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诸多问题的体制性弊端所在,这些弊端不彻底革除,政府的有限投入也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并充分发挥作用,才能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比较满意的服务。

第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按照总书记的描述,政府要完善和建设覆盖城乡的“四大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这些既全面有具体的规划和要求,完全照顾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尤其考虑到了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农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日常食品药品安全、生活卫生、身体保健等需要。

第12篇

1.1基层医疗“以药养医”的模式依旧存在

目前,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营状况依旧不佳,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严重亏损。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中只有药品出售得相对较好,其他医疗服务性收入几乎没有,机构运营成本结果只能靠药品收入来弥补,但依旧远远不够。

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运营情况不佳

目前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良好的财务运营管理,还不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在获得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后却无法有效的合理利用,导致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财务运营不佳则就无法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发展扩大。因为收入和成本不成正比,在收入增长的同时,支出的增长速度比收入更快,导致每年的运营结余不足以维持当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1.3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巨额负债

部分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为基本建设等各种原因存在着负债,但是又因为财务运营能力不佳,无法获取足够的盈利进行偿债。这样就经过长年积累,产生了巨额的负债。

1.4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体发展不平衡

众所周知,在农村中普遍存在着各级医疗机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同地区的相同级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不平衡,同一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同年份发展不平衡,同地区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因为卫生机构之间存在优劣之分,加上绝大部分患者都有“重优质、重高级”思想观念,这就导致了好的医疗机构发展越来越好,甚至在超负荷运转,差的医疗机构则发展越来越差,甚至出现了医疗资源浪费。纵观全国大部分农村比较得出:村级卫生服务站发展情况不佳,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村卫生服务站稍好,县级医院是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发展最好的。因为发展不平衡,则无法同步进步,相互之间还会有所制约,甚至导致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无法拓展。

1.5政府投入不足制

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各地政府虽然每年都有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的资金,但投入资金的比例和数额几乎维持原样,导致分配到各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相对来说就是逐年降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缺乏盈利手段的情况下,政府投入不足最后制约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2改善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现状的建议

2.1政府性投入资金需合理

应将地方政府的卫生财政情况加入政府每年考核中,使得当地政府能够更加重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状况以及机构的发展情况与问题。政府应能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每年投资总量,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彻底地落实,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制定有效合理的投资分配计划,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高效地分配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做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合理平衡的发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

2.2任用培训相关经济类管理

人才拥有充足资金后更需要加强合理的运营管理,不能让非专业管理人员盲目进行管理,导致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用。需要挑选合适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提高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意识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使得其能够对机构营运支出和收入进行综合协调,能够将机构的效益最大化发挥。除了以上所述,在资产管理以及机构设施合理配置上也应进行长远规划,使得投入资产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降低因自身不了解而产生资源浪费的情况。

2.3相关医疗保险制度需要完善

为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利用率,需要制定一系列合理适用的配套医疗保险制度,使得广大居民能够合理地被分配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要从制度上使得农村居民对于看病求医的方式得到改变,而不是一拥而上过度集中到其中某一级医疗机构就诊或是自己盲目买药胡乱治病。

2.4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根据各地不同的卫生体系建设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计划,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进行推进和发展,有效地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可以充分利用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合理优化分配各级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减少因为系统内部上下游竞争而互相抑制发展。

2.5系统的成本核算及适度收支平衡

为了避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以药养医”的现象,需要对整个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进行规划调整,不仅能做到将人群进行分流就诊,还能进行系统的就医成本核算,使得在业务拓展的同时,能够使得收支适度平衡。

2.6对固定资产及各种物资进行适用管理

就当前各地区存在的同类大型医疗设备采购过多,实际效用并不高的现象,相关部门应统一对其进行盘点与管理,同时也可相互调剂,将自身不需要的设备通过折旧采购或者赠送的方式,移交给急需此类设备的医疗机构。今后应以地区为单位对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进行规划,在对应的规划管理措施论证后,再决定是否采购;进一步建立完善大型设备库存物资及固定资产的调剂制度和流程,提高大型医疗设备的效用。

3结语

第13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大众对医疗服务质量、就医环境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型、先进的医疗设备不断引入,使医疗卫生建筑逐步向大型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对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复杂性也越来越高,因此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也越来越重要。

一、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特点

1、自身特点

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与一般建筑工程项目不同,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具有自身特点。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的建设主要目的是满足广大民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向广大人民群众开放,保证医疗卫生质量。

2、经济特点

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与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的其他不同,是在于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与一般建筑工程项目具有不同的经济特点。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不是单纯的谋取商业利益,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是项目施工主要目的,高于经济利益的是公共利益,因此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具有其自身的经济特点。

3、社会特点

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具有相应的社会特点,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具有相应的社会效益。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可以改善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医疗卫生状况,不断改善医疗条件,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同时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建设增强了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满足更多民众的医疗卫生需求,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对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1、建立成本管理体系

加强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要建立起科学有序的成本管理体系。建立的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应包括材料成本控制、人工成本控制、机械成本控制、技术成本控制等,按照管理体系中的细化模块进行相应的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保证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施工质量。

2、严格项目审计工作

加强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要严格项目审计工作,可以编制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工作计划,确定整体的详细工作流程。做好公共采购规划,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动态管理,对实际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实行并加强建筑工程定额管理和建筑工程任务单管理,控制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加强建筑工程调度,避免因建筑工程计划不周和盲目调度造成窝工损失、机械利用率降低、无聊挤压等而使建筑工程成本增加。成本控制工作只有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兼具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稳定的作业秩序,完整的信息传递,才能获得最好的成效。组织措施是其他各类措施的前提和保障,但实施过程中一般不会增加费用,运用得当还可以收到良好的成效。

3、加强费用支付监督

成本管理人员应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确定、分解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目标。对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目标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性对策。对各种支出,应认真做好资金的使用计划,并在建筑工程中严格控制各项开支。及时准确的记录、收集、整理、核算实际111111111hg的成本。对各种变更,及时做好账务处理,及时落实发生凭证,及时结算工程款。通过偏差分析和未完工工程预测,可发现一些潜在的将引起未完工程建筑工程成本增加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应以成本控制为出发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进而加强对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费用支付监督。

4、加强施工单位资质控制

加强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要好加强施工单位资质控制,选择具有国家认证的施工建设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而保证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单位资质,可以通过合同措施进行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采用合同措施,贯穿于整个合同周期,包括从合同谈判开始到合同终结的全过程。首先是采用合适的合同结构,对各种合同结构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在合同谈判时,要争取采用适用于工程规模、性质和特点的合同结构模式。其次,在合同的条款中应仔细考虑一切影响成本和效益的因素,特别是潜在的风险因素。通过对引起成本变动的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分析,采取必要的风险对策,如通过合理的方式,增加承担风险的个体数量,降低损失发生的比例,并最终使这些策略反应在合同的具体条款中。在合同执行期间,合同管理的措施既要密切注视对方合同执行的情况,以减少合同索赔的机会;同时也要密切关注自己履行合同的情况,以防止被对象索赔。

5、加强材料控制

材料费用控制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部分。事前控制是指在材料采购前,根据工程造价和工程预算,准确核算材料消耗,合理规划材料采购数量。采购过程中,材料采购价格也是重要的因素,尽量满足“物美价廉”。也可以适当的招标,保证材料的“物美价廉”。事中控制是指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材料的使用,对材料的领用要最好规划管理,领料要登记,库存材料要进行适时清点,避免材料的丢失和浪费。事后控制是指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工程完成后,也要注意材料使用情况的清点,以及材料成本的核算。

三、总结

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具有其自身的项目特点,对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控制可以通过建立成本管理体系、加强施工单位资质控制、加强费用支付监督、严格项目审计工作、加强材料控制措施来实现,进而保证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质量,做到医疗卫生基础工程项目成本控了lj制。

参考文献

[1] 宋延海; 李志强. 医疗卫生系统应加强基建、维修工程项目审计工作[J]. 河北审计:2002

第14篇

1资料来源

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年“河南省卫生人力资源普查报告”;2006年河南省新农合运行状况调查数据;2007年《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年2月课题组调查数据。内容主要包括全省城乡医疗机构数、床位数、卫生人力数,重点关注人员与床位数据;按照社会人口和经济水平的不同,选取具代表性的舞钢、临颍、平桥、尉氏、泌阳等五个样本县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数据。

2研究方法

2.1文献研究查询学术期刊和报刊、杂志、图以及国内专家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及资源配置的观点;部分地区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实践介绍及评价。

2.2问卷调查按照社会经济和卫生发展状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舞钢市、临颍县、信阳市平桥区、尉氏县、泌阳县五地作为样本,对其农村医疗资源现状进行调查。

2.3专家访谈以河南省卫生厅医政处和河南省医院管理协会为平台,对省内外部分卫生事业管理和医院管理专家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看法和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差距过大我省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十分不平衡,呈向城市集中状态。2007年,我省城市拥有卫生人员总数为210171人,县以下为164753人,城市是农村的1.28倍;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是4.82人,县以下1.99人,城市是农村的2.42倍。城市人口拥有总床位数为12732张,每千人口床位数为3.69张,而县以下人口拥有床位总数为84915张,每千农业人口卫生院床位数只有1.26张,城市人口拥有床位总数是农村的1.5倍,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是农村的2.93倍。城市人均卫生费用是1136.40元,农村是352.80元,城市是农村的3.45倍。同时,农村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医疗机构床位数均低于全国2.17、1.49的平均水平。由表1可知,河南省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人员学历构成悬殊,其中高学历人员构成比由省级到乡村逐级递减,中专及无学历人员构成比随级别降低逐级升高。省级医疗机构拥有本科以上人员比例最高为38.39%,村卫生室最低仅为0.11%;拥有中专及无学历人员构成比最低仅为30.15%,村卫生室最高为96.17%。

3.2农村三级医疗网内部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1)床位方面: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除舞钢外普遍超编;乡镇卫生院除泌阳县、平桥区实际开放床位略超出编制床位外,其余三地乡镇卫生院开放床位总数均未达到编制床位数,城镇拥有床位数远高于农村。(2)人员方面: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实际职工人数均超出核定编制人数,其中泌阳县最为严重,实际职工人数是核定编制数的1.87倍。乡镇卫生院除泌阳县外,其余四县的实际职工数均未达到编制数,人员总数较为缺乏。(3)业务收入与设备方面:五县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职工人均毛收入远高于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数量远高于乡镇卫生院。(4)人员学历方面:五县农村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学历分布也不平衡。①本科学历:县级除临颍外,均高于2006年全省9.87%的平均水平。而乡镇卫生院除平桥区外均低于2006年河南省1.42%的平均水平。乡村医生拥有本科学历者仅平桥区1人。②专科学历:县级只有舞钢、尉氏与2006年全省36.42%平均水平接近,其余三地均与省均水平相差较大。乡镇卫生院平桥区为23.46%,高于2006年全省19.58%的平均水平,其余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乡村医生均低于2006年全省3.72%的平均水平。③中专及无学历情况:县级比例最高者泌阳县为62.97%,与2006年全省53.91%的平均水平相比,仅舞钢、尉氏两地较好。乡镇卫生院仅平桥区低于2006年全省79.02%的平均水平。乡村医生五县均高于2006年全省96.17%的平均水平(见表3)。(5)卫生经费投入情况:五县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008年共得到人员经费财政投入1377.92万元,81家乡镇卫生院共得到人员经费投入803.3万元,县级医疗机构人均投入0.35万元,乡镇卫生院人均投入0.21万元,其中临颍县与尉氏县乡镇卫生院2008年未得到财政人员经费投入。专项经费投入方面,仅舞钢、平桥、尉氏获得资金,资金缺额较大。

3.3农村三级医疗网络内部有限的医疗资源过于分散受现行体制条块分割的影响,我省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分散于各个行业、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中,既有横向的不同部门分散,也有纵向不同层级的部门分散。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首先是纵向医疗资源分散: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名义上是三级医疗网,应互相协作,分级收治病人;实际上各自独立,既不存在医务人员的双向流动,也没有病人的双向转诊,且均收治常见病、多发病病人,形成三级医疗机构市场竞争的局面,区域内不同医疗机构重复购买医疗设备,造成资源浪费。

3.4农村县乡医疗机构不能适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求2008年我省有7249.07万农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在90%以上,按照政策设计,新农合报销比例由乡镇往上逐级递减以引导农民利用基层卫生医疗资源。但是,根据田庆丰等[2]调查发现,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与实施前及未实施县医疗机构相比,门诊病人由村卫生室和县医院流向乡镇卫生院,部分住院病人流向市级以上医院;农村三级医疗网中高级别医疗机构收益比低级别医疗机构收益大,新农合促使较大部分住院病人流出三级医疗网,农村现有三级医疗网资源缺乏与分散的现状影响新农合制度效用的发挥。

4讨论与建议

4.1明确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按照2009年3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卫生投入责任,地方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中央政府主要对公共卫生、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以及有关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等给予补助,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的要求,河南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卫生事业尤其是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把农村卫生事业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政府在政策上、财政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健全农村三级医疗网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环境[3],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可及、有效、价廉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最大程度上满足农村居民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4.2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规划和调整如何使农村现有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比单纯强调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更加重要和实际。政府应站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整体高度,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重新规划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对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优化组合,避免设备重复购置和无序竞争。充分利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机遇,从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和服务农村居民健康的落脚点出发,引导农民形成健康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观念,实现病人的合理分流,避免城市资源过度利用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提高农村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4.3加强对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农村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基础,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针对河南省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高学历人才的缺乏,应配合河南省卫生厅“51111”工程和国家“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的政策机遇,一方面积极争取省市三级医院和医学院校为乡镇卫生院培训人才,提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另一方面争取城市医师服务基层,尽可能吸纳部分城市医师到各乡镇卫生院进行支农服务,以解决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短缺的问题。同时,严把卫生技术人员准入关,严格执行医师、护士准入制度,严格控制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技术岗位[4]。

第15篇

“没有人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小康不小康,首先要健康。”铜仁市高速公路旁、政府大院、医院里,类似的宣传标语格外引人注目。

2014年以来,铜仁市委、市政府积极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期盼,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服务能力建设和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就医环境。2015年,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铜仁市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对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作出了安排部署,铜仁市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

顺应民心 科学规划

石阡县汤山镇雷屯村38岁的雷某,2013年12月患重症胰腺炎,经多家医院先后救治无效死亡。虽然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了一部分医疗费用,但余下部分费用仍给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雷某的妻子迫于一家人的生计和丈夫治病时欠下的大笔债务压力,只得外出打工赚钱。

雷某一家的遭遇虽然令人唏嘘,但由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始终存在,铜仁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并非少数。同时,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体制存在问题等原因,医疗卫生总量偏低、地区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沿河县谯家镇地处德江、印江、沿河三县交界处,距县城38公里。镇卫生院有业务用房2300O(其中900O是危房),走进医院,人影寥寥,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及医疗设备陈旧老化。该院负责人一脸无奈地说:“我们医院编制60人,在岗人员只有18人,因条件差,留不住人才,业务也很难开展。”该县卫生计生局副局长崔德富说:“全县医疗卫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专业人才,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00余个编制,现在岗在编的只有300余人,很多乡镇卫生院都不能正常运转。”

资源不足、布局不科学、服务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方便”的问题始终存在,亟需有效解决。铜仁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医疗卫生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2014年9月以来,铜仁市委、市政府将全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认真研究,科学规划,成立了全市医疗机构建设三年规划方案起草工作小组,多次深入各区(县)、市直医疗机构调研,多方听取意见。铜仁市政府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先后分别组织召开座谈会,就初稿广泛征求修改意见。经反复修改、不断完善,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于2015年2月印发了《铜仁市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

据铜仁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该计划总体要求及目标为:突出政府保基本、民营办特色,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体系,夯实基层网底,到2017年,构建市、县、乡、村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每千人拥有床位数5.25张、执业(助理)医师2.1人,注册护士2.5人,每万人全科医师数达到1.6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覆盖率达95%以上;基本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乡村30分钟健康服务圈。

“‘三年行动计划’终于出台了,干货多,贴近实际,将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多次参与起草组讨论的市疾控中心负责人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统一思想 全面部署

今年全国“两会”刚结束,市委书记、市长夏庆丰便马不停蹄地赶回铜仁,参加全市卫生工作大会。在会上,夏庆丰市长要求全市要“全面实施医疗卫生三年大会战,通过实施‘铜仁医疗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逐步缩小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努力实现医疗卫生事业跨越发展!”铜仁市副市长夏虹在会上代表市人民政府与各区(县)签订了2015年度卫生工作责任书。

“这次大会是对铜仁市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行动计划的总动员、总部署、总安排,具有里程碑意义,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吹响了集结号。”市卫生计生委负责人这样评价。通过会议,铜仁市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抓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全面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看作重大民生问题和重大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春天真的要来了!”沿河县人民医院院长张栩信心满满地说。

强化落实 务实推进

全面提升铜仁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受到铜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铜仁市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十项重点改革任务中,医改任务就占了三项。

全面实施“三年行动计划”,须进一步凝心聚力。4月14日,铜仁市卫生计生委党组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专题学习“四个全面”战略重要思想。通过思想碰撞,进一步找准了铜仁市卫生计生工作与顺利实现“四个全面”战略之间的差距,形成了共识,更加坚定了铜仁市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决心和信念。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部门成功经验是重要途径。2015年,铜仁市全市卫生工作大会刚结束,夏庆丰就急如星火地率团到福建三明市考察学习当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要求各级各部门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充分借鉴三明市先进经验,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让群众共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