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第1篇

关键词:医疗改革;市场经济;竞争;政府

一、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医疗改革逐步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焦点话题,且因为涉及到民众的利益,所以可以说是备受关注。现阶段,我国的医疗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看病难、看病贵、医务工作者不能很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等都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这样的形式下,倡导医疗改革,提出应对医改困境的措施势在必行。而且,我们也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党和国家政府推出了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

二、医疗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医疗改革涉及到老百姓的生老病死,涉及到老百姓的健康水平,涉及到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改革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意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看病不方便的困难。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疗制度体系,解决民众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仅仅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还能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符合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三、医疗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但是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中的不足。当前的医疗改革依然还面临很多突出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和社区医疗水平较为落后;医保制度还有待健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医药流通领域发展不成熟、不规范,药品市场价格过高,民众买药难;对医院的运行和管理不够严格,制度不健全,弱化了公益性的医疗机构;有待健全卫生投入机制,改变单一的办医体制,逐步向多元化发展过渡;政府医疗卫生事业支出较少,与当前国情相符合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尚未建立,难以解决民众所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现状。此外,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逐步加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自然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等,这些都将成为影响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要因素。

在供给层面上基本形成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是现行的医疗卫生行业的显著特征。行业限制基本没有,也没有出入门槛,各种资本纷纷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市场需求决定着新进入资本的布局以及服务目标。无论是公立的医疗机构还是公共卫生机构,都逐步采用了企业化的运作和管理模式,独立经营、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方式。同时各医疗服务机构之间也逐渐形成了全面竞争的态势,市场供求关系成为了决定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关键因素。与供给层面的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不同,在需求层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演变成为了私人的消费品。相比较于城镇地区约占半数的覆盖人口,医保制度的农村覆盖率只占到了农村全部人口的10%左右。

商业化和市场化是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趋势。这样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一、竞争机制发挥作用,提升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意识,提升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二、各种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全面提升了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更多更大的的医疗服务机构出现,改善提升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行业的运转效率以及医疗服务机构和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向好的方面发展。

但不能忽视的是,商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走向其实是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背道而驰的,这直接导致了强调社会公平性的医疗服务和注重宏观效率的卫生公共投入等措施的功能被弱化。它具体表现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目标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

四、对策:政府主导,充分引入竞争、放开医疗市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

根据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市场的资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会达到优化配置。医疗卫生事业也可以逐步走向商业化、市场化。降低医疗市场的准入门槛,开放准入机制,从政策上对进入行业的资本予以相应的优惠支持等措施,吸引民间资本广泛进入,并通过竞争机制的作用,促使医疗服务机构通过提升内部运转效率、服务能力以及从业人员素质来提高生存能力以及行业供给能力。但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发性、自动性、自主性的经济,谋求物质利益最大化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直接目的。在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引领下,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的情况。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社会看得见的手”,如法律制裁、行政约束、道德谴责等对经济行为进行约束和制衡。因此,在未来的医疗改革中,各地区各级政府应该作为主导,领导医疗改革。在明确政府职责的前提下,重新构建政府、市场、医疗机构等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根据新的医疗改革方案中的内容:“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可以看出,政府必定会在未来的医疗改革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第2篇

【关键词】新医改 公立医院 财务管理 目标 路径

一直以来,我国公立医院无论是在日常运营方面,还是在业务活动中,所涉及的财务问题都非常多。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新医疗改革政策之下,我国公立医院纷纷对自身财务管理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而其改革和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得公立医院自身公益性能和服务性能得以发挥,并在充分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和改进。故此,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进行分类阐述,并详细分析其具体的实施路径,是本文即将研究和讨论的主要内容。

一、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相关概念分析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是指公立医院在实际运营中所囊括的所有与财务相关的总和,不仅包括日常运营中涉及的财务活动,还包括业务活动中所有的财务关系,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四大财务管理部分,即成本、预算、内部控制、分析评价。

就财务管理的目标而言,公立与私立医院是存在本质上的差异的。私立医院进行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将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公立医院则不同,其目标是在资金利用率最优化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丰收,并最优质量地服务于广大民众。

二、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分析

(一)长期目标

就公立医院而言,其长期目标通常是作为医院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存在的。始终坚持公共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为人们提供高质量且低成本的医疗服务,切实以保障人民健康、提升国民体质为根本目的,是公立医院进行财务管理的长期目标。作为国家建设并成立公立医院的根本目的所在,全国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和福祉的提升和改善,才是最具现实意义的。因此,公立医院在开展财务管理时,必须以长期目标为中心,紧紧围绕其进行。无论是通过合理规划财务的方式,还是通过科学管理资金的方式,都可以使得医院自身运营成本和患者就医成本得到双重意义上的保障。同时,通过先进医疗技术以及设备的引进和持续研发,也可以大幅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中期目标

在不断提升公立医院可持续获利能力的基础上,使其发展潜能得到相应积蓄,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公立医院在新医改政策下的中期目标。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刺激下,公立医院想要持续稳健地生存或发展,就必须遵循市场既定的竞争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各种医疗用品价格都出现了大幅度上升,医生、护士以及勤杂工在内的所有人力资源成本也在猛增。与此同时,受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医疗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医疗设备也随之频繁更新,至此,公立医院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已无法满足公立医院的在这方面的发展需求。长此以往,不仅医院本身的服务性能会持续下降,其自身效益无法得以保障,会导致严重的财务后果,使得医院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无法实现服务社会、保障民众福利的基本职能。

(三)短期目标

实现公立医院资本结构的最优化、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合理化,是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不断努力的短期目标。作为公立医院存在于社会服务行业的现实基础和根本前提,该短期目标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刺激下,作为市场竞争的客观主体,公立医院如果仍旧不思进取,纯粹依赖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是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所以,在短期的发展时间内,公立医院首先应该针对自身资本,建立合适的结构体系,使其资产负债率始终保持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在医院日常运营资金得以保障的基础上,积极找寻并探索筹资成本与风险之间的最优结合点,实现最少成本与最低风险的最优化资金筹集。其次,医院还应该根据行业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资金的流动比率以及速动比率,从而实现财务风险的有效束控。最后,为了保障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实现,医院应该不断进行成本核算强化。对具体医疗服务中出现的各种成本以及费用进行仔细确认并精确计算,并对成本组成进行同步分析。然后在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条件下,针对医疗成本组成和费用构成中出现的问题,分门别类地采取措施,从而实现医疗成本最低化、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优化的短期目标。

三、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具体路径分析

(一)对医院财务实施动态管理

对医院财务进行动态管理,是借鉴静态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的,该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良好,管理效率极高。从这个角度分析,动态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资产、负债、盈余管理。其中,公立医院的资产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类型。在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公立医院应该以资产形态和自身特点为基础,积极完善相应的资产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公立医院财务的制度化、全程化、体系化以及标准化管理。其具体措施如下:一,优化医疗资源,采购切实需要的医疗设备,尽可能减少闲置设备,从根本意义上提高医院各种固定资产的实际应用率,从而降低医疗投入成本。二,对医疗采购进行公开招标,并制定相应的采购制度,使得整个采购招标过程公开化、透明化,从而保障所需资产的成本最低化购买。三,对医院资产进行定期盘点,核对审查业务账目,使得账与账相互符合,从而保障国有资产的有效储存。

(二)对医院财务进行预算和计划管理

通过编制预算的方式进行财务预算和计划管理,可以对医院内部的所有医疗、人力资源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整合、控制、分配以及考核等。这样可以从根本意义上保证各种医疗项目以及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从而实现既定目标的高效管理。在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医院进行财务预算和计划管理,必须切实做到:首先,对基期数据进行合理选择,全面剔除具备影响效果的偶然因素。其次,对医疗收支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科学预测之后,再对医院的年度财务预算进行精心编制。需要注意的是,在预算编制的同时,需要兼顾常规医疗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对重大投资项目以及转向资金计划进行重点突出。最后,完成年度预算和年度计划编制之后,医院必须按照计划严格执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医改背景下的医疗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其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是保障其自身稳健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无论从何种角度理解,其意义和作用都非常重大。

第3篇

目前新农合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1.宣传不力,农村居民对改革缺乏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项涉及农民群众的惠民政策,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宣传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宣传不力的问题依然存在,从根本上影响了新农合保障制度的建设力度。具体表现为:第一,宣传过分重视农村医疗合作保障制度的优势讲解,对于具体适用范围却很少涉及。由于政府财力有限,目前,我国新农合制度起付标准、报销标准甚至具体到用药都有一套约束性规定。但是在具体的宣传中,有关宣传人员只重视宣传新农合给农村居民带来的好处,忽视了具体的适用范围讲解,其结果是很多农村居民“兴高采烈买保”,看病报销时却“一脸苦水”,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切实利益,而且给政府公信力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第二,宣传的覆盖范围依然较低。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所限,除少数发达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很差,出于各种原因,宣传人员没有深入到自然条件极差的乡村,导致宣传覆盖范围较低。第三,宣传的形式化倾向比较严重,导致宣传内容严重偏离政策本身。目前,很多地方的宣传采用层层培训的形式,即通过县到乡、乡到村,最后再到具体村民这样一个链条过程。由于在具体培训过程中的形式化,最终到村民中几乎被捧成了无所不能的政策,对村民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2.监管不力,医疗费用过高。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医疗行业高昂的治疗费用已经成为民众反映的一个焦点问题[1]。由于新农合制度指定了具体的医疗机构,使得农村居民只能在指定的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服务。这种指定在医疗领域制造了一种相对垄断。作为公益事业,对各种垄断必须强化监管,但是目前我国有关监管力量薄弱,难以实现医疗机构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监管,部分医疗机构出于盈利最大化的目的,违规开药、不合理治疗,造成农村居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有违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初衷。

3.报销水平低,手续繁琐。由于财政的制约,除少数发达地区外,新农合报销水平低也成为当前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一大制约。报销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起付标准过高。设置起付标准的初衷是合理利用资源,将资源分配到更需要的群众中。但是,目前新农合制度的起付标准与城镇居民的起付标准几乎一样,以江苏淮安地区为例,2010年市级医疗机构不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起付标准都是500元。对于收入相对较高的城镇居民而言,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起付标准。但是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还未超过6000元,江苏淮安的农民人均收入也才7100元,500元的起付标准对于农村居民的收入而言,明显是一个较高的门槛。第二,报销范围和病种太小。必须肯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新农合的报销范围和病种较之以前有了进一步扩大。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居民只有得了重病、大病才去医院就医,一场治疗通常会花掉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费用,目前普遍最高5-10万的报销数额明显不能帮助这部分群众更好的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除了报销上的问题外,在报销程序上也异常繁琐。具体表现为:第一,异地就医难以及时报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很多农村居民选择外出打工。在打工期间,一般都是异地就医。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现行的分割管理体制,新农合报销只能在户口所在地进行,这就导致异地就医难以及时报销。第二,报销手续过于繁琐,需要的凭证较多。按照现行的报销程序,农户要在有关机构完成报销手续,需要的凭证竟有十多种。当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资金的安全,但是,十多种凭证无形中让农民增加了时间成本,这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4.基层医疗结构不合理,制约了质量提升。由于历史欠账等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与人民群众的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2],这种差距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业务人员缺乏。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医务人员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导致农村医疗机构尤其是偏远农村的医疗机构业务人员极度缺乏。就笔者的调查,淮安涟水县一个偏远乡镇卫生院定编20名,目前在编人员仅有7人,缺编近70%。第二,业务人员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除了业务人员的缺乏,业务人员较低的技术水平也制约了新农合制度的建设。笔者对淮安涟水县3个乡镇共计52名医务人员的学历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大学本科学历的只有1人,专科15人,中专34人,初中及以下2人。缺乏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

5.筹资渠道单一。目前,新农合制度的主要筹资渠道依然是政府出资,政府出资的额度按照不同地方的财力至少40元。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很多县市是多方筹资,才能实现这一标准。其次,按照农户自筹的原则,农户或按户或按人每户(人)自筹资金不低于10元。这是我国当前新农合制度的两个主要筹资渠道。随着参保群众的增多和未来报销范围扩大,如果要继续依靠政府财政维持新农合制度建设,无疑会给财政带来极大的压力,甚至成为许多财政穷县的巨大财政包袱。对于农民群众而言,虽然新农合制度符合自身的利益诉求,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民自我出资的意愿较小。针对这两个问题,唯有进一步扩大筹资渠道,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到新农合基金的建设中,才能进一步促进新农合制度建设。

强化科学发展,促进农村医疗条件改善

1.农村医疗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群体,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新农合制度有助于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减轻农村居民的经济压力[3]。未来新农合制度建设必须坚持这样几个原则:第一,非营利性原则。对于农村医疗改革而言,各级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在农村医疗改革中,不能完全采取市场化的路子,要坚持农村医疗改革的非营利性,切实保证农村居民享受到医疗改革的成果。第二,多渠道筹资原则。农村医疗改革必须坚持多渠道筹资,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医疗改革的进程中来。第三,统筹协调原则。要切实推动农村医疗改革的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原则,实现不同区域的医疗服务的和谐、整体发展。第四,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是我党的基本路线,也是我党得以不断发展的“三大法宝”之一。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差异,要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各地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医疗改革,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2.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改革过程中。将以人为本这一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深入到新农合制度的建设中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新农合制度建设。一要强化服务理念,增强为农民群众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农合建设要服务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此,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升为农民群众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尊重农民群众,关心农民群众,切实聆听群众的心声和意见。这应该是我们未来新农合建设的核心,只有不断收集农民群众的意见,发现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给予解决,才能为新农合制度的完善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

3.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农村居民对医疗改革的理解。宣传,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沟通。虽然这种沟通更多的是一种单方面的沟通,但是,无数的事实和实践已经证明,宣传对于一项事业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宣传在新农合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未来我们的宣传必须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建设:第一,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目前的宣传,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在适用条件上宣传力度不够,引起了群众的质疑。为此,未来在宣传新农合制度好处的同时,还要如实的向农民群众告知各类适用条件,说明医疗报销的条件和报销水平,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以赢得农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第二,强化宣传的有效性。针对宣传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必须要采取有力措施,增强宣传的有效性。由于目前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未来的宣传活动可能还是要依靠县到乡、乡到村、再到村民这一模式,为了保证各级培训的效果,可以采取考试的形式保证培训效果,避免培训的形式化和过程化,从而保证宣传活动的有效性。

4.强化监管,控制医疗费用。目前,医疗费用过高的问题已经成为民众舆论的焦点[4]。新农合资金作为农村居民的“救命钱”、“保命钱”,各级政府和有关监管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监管职能,强化监管,努力保证这笔资金真正用到实处。为了保障农村居民这一“救命钱”的使用效果,有关部门必须努力加强监管,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第一,在药品来源渠道上,实行统一采购,既避免了各种药品的中间环节,同时通过集中采购,减低进价成本,从而促进药品价格的下降。第二,完善治疗过程的监控。可以通过引入专家评审机制,对医生施治过程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对不合理的治疗行为,要求有关医生和医院自行承担各类费用。第三,强化医生职业道德建设,通过教育、培训等措施,增强医生自身的从业素质。对于违规操作的医生,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取消执业资格,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以严肃医生队伍。第四,加强基础医疗知识普及教育,鼓励人民群众举报各种违规行为,通过一张强大的社会监督网络,有效规避各种违规行为,从而保障新农合资金的合理使用。

5.积极调研,进一步扩大保险范围,简化报销程序。随着农村卫生改革的深入,新农合制度不断发展,保险范围不断扩大,报销程序不断简化,但是这些成绩与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的现实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有关机构必须要加强调研,简化报销程序,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新农合制度带来的更多优惠和益处。要实现这一目标:第一,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分析当地群众的医疗费用使用情况,确定更为合理的起付标准,降低起付门槛。第二,在病种覆盖范围上,由于目前财力的限制,可以考虑将一些花费相对不大的病种纳入到新农合制度范围;对于那些花费较大、发生概率低的疾病,引入社会救助体系参与到这类疾病保障中,从而缓解新农合制度的资金压力。第三,在最高限额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的财力将会逐步增长。为此,可以考虑最高限额的浮动制,以一定的期限,适度上调。第四,鼓励甚至要求还没有设立报销窗口的医院设立窗口。对于异地就医的报销,建议国家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报销系统。可以考虑引入委托人制度,通过委托实现办理,避免群众往返的路费开销和误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