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初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第1篇

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互渗透。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不能孤立进行,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日常道德、理想、纪律、法制等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克服困难,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特别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有针对性的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注意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例如可结合屈原、司马迁等仁人志士百折不挠逆境成才的感人事例,树立榜样认同对象,以增强学生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情感与暗示。情感是人的活动的动机之一,也是组织和协调教育教学活动、改善人际关系、保持群体和谐稳定的纽带。它可以促使个体相容,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为其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因此,应重视学生的情感联系,理解学生的想法、兴趣和习惯,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引起感情的共鸣。而暗示,既是纠正心理疾患的重要手段,又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心理趋向。教师的一张满怀期待的笑脸,一次表示赞许的示意,一个充满肯定的眼神,只要运用恰当,都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促使他们处于积极主动的愉快的学习状态。这要求教师:1.要保持心理健康,不论顺利还是挫折,都应一如既往,不上“情绪课”,同时心境要愉快,仪表要和善,始终流露出对学生的期待,不要给学生以“厉害”的感觉,造成精神压力和压抑感。2.教学中创设和保持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能以满堂灌来突出教师德中心地位,更不能以专制压服学生,造成他们的心理创伤。

转换与脱敏。所谓转换,就是转换那些导致学生不良心理的环境、活动以及固有的心理状态,从而克服消极心理因素,达到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目的。

所谓脱敏,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接触或再植曾使个体产生异常心理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必须坚持转化与脱敏的辩证统一。例如,一些生性胆怯、性格软弱的学生往往关系密切,彼此相互影响,形成抑郁、低落、自卑自怜的心态,对此在课堂分组讨论或组织活动中,教师应采取把他们分开的转换法,以阻止消极心理效应的蔓延。同时对这些胆小、怕露面、一上台就十分紧张的学生,还要运用脱敏疗法,可以让他在大会上发言不感到紧张为止,从而使学生逐渐脱离异常。

课堂教学与个人疏导。课堂教学一般应结合教学内容,解决一些普遍性的心理问题。

由于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差异,心理健康的程度不可能一样,同时心理问题不可能也不允许全在课堂上予以讲授和解决。因此,必须加强个别疏导,运用个别谈话、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卫生保健技术,形成他们自觉、自知、自爱、自持、自尊、自强、自制的良好心理。对个别抗挫能力差的学生,可通过突然改变活动内容、条件等方法,培养他们的敏捷的应变适应能力,有意识的让他们独立处理各种问题,以强化其心理承受能力。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学

基本素养是基本生活中应有的基础,而核心素养是基本素养的内核和高度理念,联合国组织对核心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视。因此,初中政治课堂上核心素养的培养非常的重要,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以及学生有意识地去自我完善自己的素养。

一、初中政治核心素养的构成

初中政治核心素养包括的知识点有很多,能力,精神面貌,思想价值观念等,笔者认为,初中政治核心素养可分为三个层面,外显层面,内隐层面,社会层面。

1.外显层面

外显层面主要是初中政治这门学科的一些知识点,学习态度,基本观点,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初中政治的时候对于一些知识点的学习和一些自己的学习习惯就属于核心素养的外显层面,要学会理解一些政治观点。

2.内隐层面

内隐层面主要是政治学科的思维品质,情感价值观念等等,学生在学习一些知识点的时候,要注重深入学习它的情感价值观,认真思考它内隐层面相关的内容。在养成自己的一些思维品质时,注重培养和提高辩证思维,因为初中政治这门学科是一门从具体到抽象的知识点的学习,所以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要注重内隐层面的一些思维品质的思考和学习。

3.社会层面

初中政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体现在社会和生活方面的应用,学生在学习一些核心素养和价值观的时候,更重要的不是知识点的学习,而是价值观的应用,个体核心素养的养成,组成了整个社会的整体素养,所以初中政治核心素养放在社会层面上讲是指学习者身为社会一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核心素养,因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等之间的交流都离不开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道德与法治”“公民责任”等等知识点的学习。

二、初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初中生的性格,理念和一些思维方式正处于成长和塑造阶段,这个阶段的引导和教育非常重要,而政治学科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一些素养关系很近,层层相扣,所以在初中政治学科的学习中,学知识的时候要注重与生活和工作的联系,因为很多道德观,人生观都有引导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养成正确的三观,而且初中政治包含的知识点很多,呈现多元化特征,其中的一些法治教育,政治教育,人文教育等等方面也对学生理念的塑造有极大影响力。

三、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对策

1.初中政治教师自身不断提高核心素养

育人者,先育己,初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完备自己的文化修养,提升自己的政治洞察力,将一些时政例子与政治知识联系起来讲授给学生,对整个初中政治教材深刻把握,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让整个初中政治课堂的学习更有深度与可操作性。政治教师自身的核心素质高,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听其言,信其道,真正的塑造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注重整个初中政治课堂与实际结合

如今初中教学现状中普遍出现的问题便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积极度不够,初中政治的学习亦是如此,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门学科的教育对自身很多观念的培养有极大影响力,听课的时候只是觉得能放松自己,但并没有与实际结合,思考一些价值观以及应用一些理念。初中政治教育的课堂教授,要将重点多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能产生共鸣,更好的理解一些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动力。

3.结合其他活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3篇

当今时代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发展,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通过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综合解决问题,而且还指通过自身技能和观念的提升,在各种问题面前表现出的综合品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大体上是指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相关的技能以适应生活,并在个人情感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正确的发展,走正确的人生道路。立足于学科,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科的本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作为学科素养的精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集结了“最能体现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和关键性要素”。培养中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关键就是要加大中学生对此科目的重视程度。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综合性的,但是却又有别于我们通常所指的综合课。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标识,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更是对国家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基础作用。提高核心素养,也是育人的本质。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1.注重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

政治思想教育本身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努力下,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辨析性思维,不仅能够培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还能尽快实现教育的改进与突破。在课堂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充分运用每一分钟,鼓励学生提出疑点,在各个知识点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共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分析,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

2.注重课堂设计,增强练习引领

自古以来,教师都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虽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却能创造精神财富,给予每个人真正的财富原动力。课堂设计对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把握课堂,设计课堂展示方式,体现课程活动性。课堂设计大致可分为三个维度:主体活动、思维激发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提高知识掌握程度和素养。练习引领就是将练习题联系本课的内容,让学生从书中和生活中寻找答案。课堂设计与练习引领相结合能逐渐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3.注重课下指导,体现差别式评价

教师对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课堂的实践和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每一个环节中督促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结论,而不是一味地追随课本。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尽量进行单个指导,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追求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第4篇

摘 要: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来源于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和职业前经验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方面的观念、知识和能力中,也体现在个人素质和管理、合作、研究等方面,分为必备、应有、可能三个层次。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非教学工作和生活都有明显影响,应在此基础上制定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教育方案和专业发展方案。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 特殊素质 来源 影响

裴云,男,忻州师范学院政治系副教授;王子虎,男,山西省太原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中学高级教师;王鹃,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为什么要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

在研制《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标准》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提出哪些特殊的要求。这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及其培养者、管理者、研究者来说都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发现,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素质的大量研究都主要关注一般素质,很少关注特质。关注特质的文献大多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个人素质方面应该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在教学知识方面应该有特殊的学科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有学者提出“更强的德育能力”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①,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有“更强的德育为先的育人观”②。

总体而言,目前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研究很不够,在认识上存在着忽视、窄化、泛化等很多问题。对教师特质认识不清楚,必然导致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的盲目性,影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因此,我们从概念、来源、内容、影响等方面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进行了探讨,希望增进相关教师和管理者在这方面的认识。

二、什么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

“特质”一词在不同场合使用时有不同的含义。在本文中用于中小学教师素质的研究,是指某个学科(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积极性的特殊素质。

学科教师的特质是必然存在的。每个学科(课程)的目标、内容不同,教学方式也有不同之处,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自然不同。但是学科教师的特质也是有限的,因为所有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都有很多相同之处,在目标和内容上也有相同之处,不能因为强调特质而泛化特质。而且学科教师的特质是多层次的,因为学科的特殊性在教育工作的不同方面有不同表现。为了避免忽视、窄化、泛化等错误倾向,更好地确定学科教师的特质,我们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A.必备特质:其他学科教师没有,但是这个学科教师必须具有的素质。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学科有紧密、直接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教学领域。

B.应有特质:其他学科教师也有,但是这个学科教师应该更强的素质。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学科有直接联系,但是不紧密,主要体现在非教学领域的观念和知识维度。

C.可能特质:其他学科教师也有,但是这个学科教师可能较强的素质。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学科没有直接联系,或只有少量间接联系,主要体现在非教学领域的能力维度。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从何而来

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是由哪些要素决定的?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形成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教学形式的特殊性、职前经验的特殊性。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教学内容就是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下面我们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对它的特殊性进行分析。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德育①和社会科学教育。多数人把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简单认定为德育课程,但是实际上一直存在其他认识,如规范性文件中就出现过“理论教育”、“社会科学教育”等表述,学术界也有“德育为主,德智交织”、“智育为主,德育为次”、“政治教育为主,社会科学教育为辅”等观点。本研究认为,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应该是“德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并列”②。所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既具有德育的素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教育的素质,而不只是两者之一。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提升思想品德,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作为德育课程,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因为很多教师和文件认为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只是德育课程,所以没有把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作为核心目标。这是多年来对思想政治课程目标认识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思想政治课程功能发挥的不足,也导致了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滞后。“人们……对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则一向容忍它的守成性,……政治教育也存在鼓励创造思维和更新知识的课题”。③毫无疑问,社会和社会科学也需要创新;对于社会来说,创新就是改造社会;思想品德课程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培养改造社会的人才。所以我们认为,改造社会也是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①,特别是在当今“创新驱动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这个目标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具有引导学生提升思想品德并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素质。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初中包括心理、道德、法律、国情;高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实际上所有的教育活动(包括课程教学)都包含着德育,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也要进行社会科学教育,但是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有着特殊的内容。从德育方面看,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要进行专门、集中、系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虽然语文、历史课程中也包含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的内容,历史、地理课程中也包含着国情教育、政治教育的内容,但都是隐性、零散的。而心理教育、法律教育、哲学教育,只有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才有,其他课程几乎没有。所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具有进行这些方面专门教育的特殊素质。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教学形式的特殊性

每一门课程都会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其中既有大多数课程都常用的形式,也有其他课程少用而该课程常用的形式,还可能有其他课程不用而只有该课程使用的形式,后两者就构成了该课程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当然这里的教学形式是指基本的教学样式,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面。德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常用体验式教学,以培养情感和理解能力为核心目标;社会科学教育则常用情景模拟教学,如模拟政府、模拟法庭、模拟公司、模拟家庭、模拟学校、模拟社区等,以培养发现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社会科学教育和德育都常用辩论教学,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而这些教学方式都是其他课程比较少用的,例如,多数课程都不把培养情感作为核心目标,理科课程常用实验教学的方式培养发现和应用能力,常用变式训练的方式培养思维能力。

课外教学方面。由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能力,需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体验和探究,所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常用的课外教学方式,例如社会调查活动、社区参与活动、德育体验活动,而其他课程就很少使用这些教学方式。

学习评价方面。社会科学教育的学习评价方式与其他智育为主的课程基本相似,都是以专门的纸笔测试和操作观察为主。但是德育就有很大差异,因为德育效果是很难通过纸笔测试和操作观察来评价的,而要以日常的行为观察作为主要评价方式。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职前经验的特殊性

职前经验是指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承担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以前的经历和体验。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就是上学时的经历。因为基础教育是不分专业的,所有人的经验都相似,而且大学阶段不同专业的学习经验很难统一考虑,所以我们这里只讨论大多数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共有的经验——大学阶段学习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经验。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造成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职前经验特殊性的因素主要是教育专业特殊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特殊实践、学科专业实践等四个方面的经验。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想状态,或者说未来师范教育改革之后的状态,而不是现在的状态。当前的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存在很多问题,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有的职前经验还有较大距离。

四、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有哪些

按照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标准的结构①确定了其特质的结构,即按照工作领域分为个人素质、教学、管理、合作、研究等五个方面,每个领域按照素质形态分为观念、知识、能力等三个维度。特质的内容主要是依据前述决定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因素分析得出的,并按照前述学科教师特质的三个层次进行标记。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来说,同一方面的特质也可能表现出水平的差异,但是如果再按照合格、熟练、优秀、卓越等四个层次进行划分,工作量非常大,现在还不能完成,所以我们在这里权且以“熟练”层次为例来进行分析,列表如下。

五、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有什么影响

从上面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分析可以看出,特质在教师素质的不同方面有不同体现,所以也有不同的影响。

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最主要影响是满足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的需要,促使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性质,真正把握课程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形成应有的学科素养。

其他工作。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对于教师在教学之外的其他工作方面(管理、合作、研究)也有一定影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特质从事与学科有直接关系的工作,如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党团活动的组织,做出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大的成就。也可以在与学科虽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有一定间接联系的工作中,如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校外合作、专业组织建设等方面,利用学科优势,打造工作特色。

生活方面。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对教师的生活也有一定影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学科知识从三个方面促进自己的生活。首先是提高个人和家庭成员的素质,如利用心理知识塑造健康心理、利用伦理知识树立高尚品德、利用文化知识发展兴趣爱好等等;其次是积极参与社会,如利用经济知识投资理财、利用法律知识维护权益、利用政治知识参政议政等等;从而呈现出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同的生活特色。

第5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 人文精神 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28

人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在于通过学科的教学对人文精神进行弘扬,注重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人格尊严,使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初中政治属于人文学科,通过政治教学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初中政治教学既肩负着传授学生基本的政治知识、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技能的重任,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本文以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核心,对如何在政治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进行阐述。

一、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

通过政治教学培养初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最关键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因为道德修养是人文精神的本质所在。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广大初中政治教师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不仅要把成绩作为考察学生的依据,还要把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等作为考查的对象,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提升,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通过政治学习真正能够有所感悟,并感受到政治学习的用处,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以及未来的能力。

如果广大初中政治教师不能够按照初中生特有的心理特点来施教,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机器,则很难引起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使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反感。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教材的高度,难以有新的突破,也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难以实现。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政治教学的前提

传统教学中,教师独霸课堂,学生需对老师毕恭毕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大多学生对老师都有一种畏惧心理。现代教学要求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在政治课堂上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基础,同时,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学生自尊、自强的人格的形成。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这只是对教师的部分职责的描述,但就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把教学过程看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教师既控制了整个的教学过程,还扮演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角色,以至于教师成为权威与知识的化身,结果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难以进行平等的交流。这样的师生关系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正常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因而必须改变这些不良的教学理念。新时代的教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广大初中政治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发现知识,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大胆地质疑,并大胆地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的勇气。例如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一政治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在一边旁听并适时予以指导,师生之间是绝对的平等关系,学生也可以就此问题与老师展开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使学生变得敢说,又增强了学生的进取精神,这正是通过政治教学对初中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目的所在。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研究,自主探索,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对于初中生而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广大初中政治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性,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自主搜集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即使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也不会畏惧。

自主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初中学生政治学习的效率,同时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产生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政治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纯粹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感到厌烦,教师应该把政治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用政治理论去剖析社会现实,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政治学习的价值所在。同时,广大初中政治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去试着分析社会现实,并运用政治理论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政治理论知识的能力。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题中之义。

四、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第6篇

关键词:高考改革;思想政治;高中政治教师;角色定位

新高考改革政策中明确表示:考生总成绩由语、数、外三门和在政、史、地、理、化、生六个科目中自选三科构成,文理分科将不复存在。这一举措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知识储备,有益于扩大学生选考的自。但是,思想政治课由过去的必修课变为选修课,这对高中政治教师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新高考改革视域下,研究高中政治教师的角色再定位,对于充分发挥政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三观”,引导他们成为新时期合格人才和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高考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政治课地位受到挑战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在培养中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向中学生传授党的先进理论教育,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中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在中学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课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学生长远发展看,思想政治教育处于首要地位。然而,新高考方案的实施让思想政治课由必修课变为选修课,使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受到严重冲击,极有可能出现学生不选、教师不管、学校不睬的糟糕局面,使政治课的地位一落千丈。

(二)政治课价值受到质疑

思想政治课的价值远远不只是简单枯燥地传授政治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不仅是政治课价值的体现,也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的要求。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是培育良好政治素养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优秀品格的塑造时期,这是政治课被赋予的使命。然而,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使政治课面临着学生不重视、不选择的残酷现实,致使政治课的育人价值不能充分发挥,甚至遭到普遍质疑。

(三)政治课教师岗位受到冲击

巨大的选考比重差异间接反映了政治学科教师的生存压力,在整个社会普遍追求高考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这一形势还可能继续恶化。常言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政治教育客体急剧减少,那么以政治教学为主要生计的政治教师的又将何去何从呢?如果选课人数少,开班数量则变少,需要政治教师人数也随之减少,大量的政治教师将被迫转岗或调整结构,而大学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更加黯淡。这一严峻形势,曾一度在浙江一些中学中引起恐慌,觉得一辈子的“铁饭碗”瞬间灰飞烟灭。巨大的落差不得不引起政治教师的内省和重视,重新审视能不能继续留在岗位?以怎样的角色和姿态留在岗位?这样的思考相比自怨自艾和惶恐不安更加实际和有效。

二、新高考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师的角色再定位

新高考视域下,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对思想政治学科有一个清楚而准确的定位。这个定位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根据新高考政策,二是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性质。2014年《全国高考政治考试大纲》指出: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2010年版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也明确说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因素,思想政治学科具有与时俱进、相互交融、系统性强、综合性高等特点,它不仅是对初中思想品德内容的延续和拓展,而且是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铺垫和奠基,既承上启下,又一脉相承。因此,面对新高考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根据思想政治学科定位来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从自身做起,不断修炼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同时,也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新高考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师针对自身的角色定位

对比新旧高考,原高考模式虽然也分文理科,但却带有明显的“捆绑”性质,而新高考3+3模式取代了文理分科模式,学生选科完全消除了“捆绑”。这意味着思想政治课教师会面临学生不选择政治的情况,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更要坚定自己的学科信仰,增强学科自信,不断修炼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用自身的独特魅力来赢得学生的青睐,最终扭转学生不选政治的尴尬局面。那么如何提升自己呢,应做到以下两点:1.做政治学科专业素养的“修行者”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也起着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使命。新高考改革的实施,对政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应成为政治学科专业素养道路上的“修行者”。首先,要修炼德行,以具备优良的道德品格。师德是教师之魂,是一个教师安身立命之根本,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尤为重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示范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引路人和促进者。育人先育己,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师自己都是道德败坏,知行脱节,松懈怠慢,又怎么去引领和感召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呢?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时候静下心来修炼这场德行之旅了。扪心自问:你站在启迪人生的舞台上,你真的已经尽力给学生们做好榜样示范了吗?面对那么多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你真的足够爱他们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你还没有底气十足的信心来诠释这句话,那么请在通往德行的道路上继续修炼吧。其次,要修炼学识,以储备渊博的综合知识。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和时代性都很强的课程,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不断地修炼学识,与时俱进地储备广博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拥有正确的处世之道来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才能拥有良好的人格和品质来拥抱美好的未来。第一,要有扎实的理论学科基础知识。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对这些基本的专业知识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并灵活运用。第二,要有敏锐的时代嗅觉。思想政治学科在中学的所有科目中,时代性最强,信息量最大,综合性最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正确把握社会的发展态势,以发展的眼光和远大的格局,传递社会正能量。第三,要对经典著作进行深度阅读,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功底,增强思想政治学科信仰,从而更好地引领思想政治学科健康发展。2.做政治学科课程资源的“设计师”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2010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思想政治课应开发四种课程资源:一是文字和音像资源,二是人力资源,三是实践活动资源,四是信息化资源。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时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呢?首先要遵循育人性原则。这不仅体现着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也是思想政治课的首要目标;其次是遵循开放性原则。互联网社会,资源多样和共享,这要求我们在研发教材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升级,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最后是遵循校本性原则,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特点,呈现出课程资源的特色。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才能从丰富的课程资源中高效地开发与取舍呢?第一,要确定清晰的课程目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对基础必修课程的补充和拓展,没有目标,课程资源开发就缺少方向性和计划性;第二,要创新课程内容。要想不被取代,只有不断创新,人们对于新事物充满了本能的好奇,尤其是中学生,对枯燥乏味的政治课早已厌倦,如果给课程内容融入新鲜元素,就能极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第三,要创新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方法如同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能提升教师们的专业素养,激发学生求知欲,还能增强政治学科的学科价值和实效性。

(二)新高考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师针对学生的角色定位

高中思想政治课有着自己独特的德育功能和学科价值,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和灵魂,是其他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取代和相提并论的。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抓住这样的机会,敢于和勇于承担起班主任、辅导员、德育处和政教处教师等重要职责。利用自己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尽心尽力地做好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做学生发展的心理咨询师,做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师,让政治学科的价值和优势充分凸显。1.做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良师犹如“摆渡人”,站在学生每一个关键渡口,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目标与理想。纵观全局,我们培养的人才不是缺乏知识和技术,而是缺乏美德和良知,缺少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要给予学生怎样的教育才能使他们受益终生的呢?才是算得上是有文化、有素养、有修养、有良知的呢?这是每一个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清楚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不仅是职责所在,也是责任担当。首先,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观。政治观是指人们对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关系和政治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2]。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政治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向中学生传递党和国家的意志、排斥腐朽异端思想、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一元化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当今社会,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信息交流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的政治思想,崇洋倾向突出,政治观多元化趋势明显,这将造成中学生的精神混乱、价值偏颇和信仰危机。由此可见,不重视中学生的政治观引导,就会导致中学生政治观偏激,就会损坏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始终坚持辩证思维和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全球意识,使他们的政治理想和信念越发坚定,使他们的政治方向始终跟随着党的脚步,使他们拥有正确科学的政治观。其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随着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走进了一个微网络时代。绝大部分学生都通过手机获取资讯,触网率极高,但纷繁复杂的信息扑面而来,良莠不齐,学生难以分辨,使一些中学生丧失理智,迷失方向。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德育观的主阵地,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责所在。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能利用课堂主阵地向学生渗透良好的道德观,还可以借助自身得天独厚的学科素养,兼任学校的其他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交相呼应,在学生道德观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没有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存在价值,那么培养的人才将是人格不健全的的人,甚至是道德低下的人,最终沦为社会的“蛀虫”,害人害己。因此,要积极地通过思想政治课向学生全面进行基础文明、伦理道德、法治纪律、理想情操、政治意识、经济意识、辩证思维等方面素质的培养与教育,为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养成提供丰富的育人内容。同时,也要借助多种平台和载体,将德育与班级管理有机融合,将德育与社团活动紧密结合,将德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2.做学生发展的心理咨询师心理素质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个体养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个体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00后中学生,人格独立,争强好胜,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力,加之学业繁重和升学压力,导致很多中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若不及时沟通和处理,后果将非常严重。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虽然不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专利,但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拥有良好的学科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这是每个政治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人们常把十六七岁称为人生最危险的心理动荡期,心理上存在诸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和困惑,众多学生的分数与受挫能力成反比。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更是应当义不容辞地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和疏通,要让他们明白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要教会他们学会正确地处理挫折和困难,使他们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矛盾、不公和黑暗,正确地对待人生旅途中际遇的坎坷与挫折,化压力为动力,让那些绊脚石成为垫脚石,始终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他们所经历的一切美好与不幸。3.做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师2010年7月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开设人生规划或职业生涯课程,把培养学生谋生创业能力作为教育的使命。但大多数学校在高考升学率压力影响下,学生的职业规划未得到重视。2014年9月新高考政策明确指出:考生总成绩除语、数、外三门之外,还要在政、史、地、理、化、生六门学科中任选三科构成,6选3,意味着有20种不同的排列组合,面对这么多种选择,引起了考生、家长和学校的恐慌。这一系列的政策和现实告诉我们,高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迫在眉睫。思想政治教师应当认清这一形势,牢牢把握这一机会,积极主动向学校提出建议和申请,将职业规划作为选修课为学生和家长答疑解难。对高中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不仅需要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时代嗅觉,这正是政治教师所擅长的。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应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扩充知识面,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在新的事业中找到自己事业的立足点。要不断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引导他们要为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提前做好规划,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结合高校专业设置,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从而进行理智选课,合理规划。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新高考视域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任重而道远,不仅要修炼好自己的德行和学识,而且要做好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心理咨询师和职业生涯规划师,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从心底里认同思想政治的学科价值,并将其视为人生成长的宝贵财富和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余虹.新高考政策下的思想政治学科定位[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24):71—72.

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改革 初中政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51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素质教育大趋势下的政治教学活动必须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进行教学方法的完善。初中政治课程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比较低,但是,中学政治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指导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手段,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所以,初中思想政治课在初中教学中尤其是德育教学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那么初中教师在素质教育下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如何在德育的培养中做好政治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德境界同时又能提高学生政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呢?

初中生政治学习热情低这是政治教学中普遍的一个现象,政治课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差,这源于教师片面追求成绩和教学成果,课堂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受挫。此外,政治课程需要学生背诵的内容多,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学生政治学习出现让人担忧的现象。伴随素质改革和新课程改革,政治教学工作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而应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开展课堂教学。为此教师必须对过往的教学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要求。所以,面临改革的大潮,教师应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有效的促进政治教学活动的开展呢?

一、深入研究教材,提升教学能力

新课改对政治教材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内容设置变得丰富多彩,而这为增强政治课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利的。那么,面对优化的教材内容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充足的备课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师面对新课程,在新旧的对比中必须找出以前授课的缺点,找出教案的不足并进行弥补,同时,加强自身文化素质的修养,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能力,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将教材理论参透,敢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最后将整合的知识以系统的方式教授给学生,避免出现重点不突出,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政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修习课程数目多,课业任务重,而政治相较其他学科学习内容显得较为枯燥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如果教师不能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易导致学生的反感并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业的发展,对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采取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政治是一门讲究时效性的课程,与时事政治的联系比较紧密。同时,政治又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其对学生的思维逻辑要求比较高,所以,要想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须将日常生活发生的实事与课本的理论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初步了解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解读。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本的理论知识又能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事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密切教师与学生联系,融洽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在培养起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之后,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多与学生进行除学习之外的情感交流,加强师生联系,融洽师生关系。初中生对事物的判断没有一定的标准,其价值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其心理活动和爱好取向比较随意,因此,如果初中生喜欢一位教师那么他会将对教师的喜欢作为自己学习的动机不断加强本课程的学习以此期待获得教师的奖励和喜爱。基于这样的原理,教师可以采取情感的策略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毫无疑问,这种情感的建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当然,在这里我们不是说为了搞好教学让教师有意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而是让教师意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学习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课堂管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第8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减负理念逐渐深入教育教学实践中。减负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增效是教育改革的终结目标。所以,减负理念可理解为减掉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质量及效率。现代化的初中政治教师要树立减负教学理念,才能够推动政治教学的改革,进行高效的教与学。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减负理念的落实现状

近些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减负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认可,“减负”已成为广大初中政治教师都在深入研究的课题。究竟需要“减”什么,以及怎样“减”,成为困扰广大初中政治教师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当前广大初中政治教师的调查发现,部分教师认为减负会给学生留下过多的时间与空间,这样会对学生的成绩造成影响。所以在实施减负教学的过程中,反而会运用更多的手段来弥补学生的成绩,这样的“减负”教学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就表明当前部分初中政治教师对减负的认知还比较片面,并没有把握住减负的核心,即减负要将学生的喜好与教学内容进行完美结合,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主动的态度参与课堂学习及延伸学习中,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与能力。因此,初中政治教师想要将减负增效的教学作用发挥出来,就需要彻底从减数量和减质量的错误认知中走出来,想方设法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思想压力。

二、减负理念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减负理念,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实现减负,是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思想负担,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知政治学科的学习魅力与价值,消除学生对政治课堂学习的恐惧感和压迫感。第二,实现增效。随着学生课业负担的减少,会留出更多的课堂及课下时间,能够基于课堂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学习兴趣爱好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政治学习压力向学习动力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效率。但减负理念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时,不能够仅将“减负”作为口号,而是要将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减轻学生政治学习负担,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是当前减负理念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研究的重中之重,也只有探寻出最佳的实施途径与策略,才能够使得增效减负所具有的目标及效果全面达成,将减负理念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内外价值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三、减负理念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要素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是开展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灵魂,是保障教与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初中政治教学都处于高能低耗状态,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堪重负,而之所以出现此种原因,就是因为目标不清、方向不明,就像大海中漂着一叶扁舟。因此,教师教学中必须要运用减负思维,从全局出发,设置集中的教学目标,绝不可出现“贪多求全”的教学现象。

(二)教学内容要优化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需要围绕教学目标来推进,这是必然的。但从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来看,往往存在“不遗余力”的情况,教师想要将自己肚子里的墨水一下子全掏给学生,这就会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杂乱而无序,既无法让学生有效接受,又无法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要具有精选的意识,要突出重难点。

(三)教学环节要合理每节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都包含多个教学环节,而对于这些教学环节,不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推进,如哪个环节在前,哪个环节在后,而是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全面的考虑,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另外,每个教学环节安排的内容、形式与时间,都需要精准确定好,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合理有序地推进,保障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式要灵活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师教学风格、学生层次来推进,要确保所选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该精讲的绝不略讲,该合作的绝不自主等。另外,还要具有优化组合教学的意识,将教学方法助力课堂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真正意义上落实“减负”教学理念。

(五)学习方法要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既要有效地教,还要让学生有效地学。如督促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逐渐养成学习习惯;阅读教材时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课前、课中及课后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等。如此这般,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及效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效减负。

(六)教学语言要精练精练的教学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是落实减负理念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要精练,如开场白要“开门见山”;过渡语要干净利落;提问要精而少;板书要简明扼要等。如此这般,能够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给学生预留更多思考与内化的时间。

四、减负理念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设计1.准备教学资源。初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合理选择极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基础上,去广泛地搜集教学资源,并对其进行筛选、整合处理,将最佳的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实现对学生能力及素养的培养目的。2.精选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根据教与学的实情,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如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哪些内容需要学生思考后自主获得;哪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等。这样教师就能够在课前就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能够精准选择出合适的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基。3.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是必不可少的两大方面。预设具有计划性、封闭性特点,而生成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特点,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政治是一门德育性较强的学科,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才能够强化学生的体验及感悟效果,为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奠基。比如在学习“诚实守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采取这样的设计思路:将本节课划分为戏剧性的几幕,每一幕都需要设计吸引人的名称,如“诚信者之光”“诚信者之感”“诚信者之喜”等。在这样鲜活素材的引导下,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而针对每个环节,教师还需要对其进行精心设计。如刚上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生活性的视频素材,其中有拾金不昧的清洁工、与人约定好不迟到的小朋友、答应陪孩子看电影的家长等等。当学生看到这样熟悉而又具有思考性的场景,会不由得进行联想,感悟到“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学生能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并将学习上升至情感态度方面,为减负增效课堂的实现奠基。

第9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新课程改革;优化策略

初中政治学科理论观点较多,教学内容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大。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要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遵循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选择具有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促进初中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为日常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政治教学水平,根据初中政治学科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初中生以饱满的热情面对政治课,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一、初中政治的教育意义

1.教育学生知法守法,优化学生的人生观初中政治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公民权利和法律的相关知识,比如《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权利义务伴我行》《融入社会肩负使命》等等,这些知识对于初中生学习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运用能力具有推动作用。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上升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对于社会不良诱惑和违法犯罪的抵制能力不足,学习初中政治知识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了解违法犯罪行为,增强自我的防范意识,避免初中生陷入生活的误区。初中政治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政治教材的设计符合初中生的需求,体现了政治学科的人文关怀,政治教师应该采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教育学生知法守法,优化学生的人生观,从而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我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斗争,担心自己教不好,但是最终我坚信事在人为,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教好。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情感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把初中生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辅助教学。

2.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改变学生的社会观

初中政治学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政治教学不仅要让初中生学会马列主义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变初中生错误的社会观念,提高初中生的思想觉悟,让初中生可以形成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初中政治教材中,《做自立自强的人》《交往艺术新思维》《满怀希望迎接明天》等知识都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培养了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让初中生懂得如何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初中生既要求自尊,又感到自卑的心态,初中政治教师应该从政治教材入手,不断完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调动初中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我的班级中,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下滑严重,在政治课上不注意听讲,甚至在课堂睡觉。后来我主动找到这名学生,帮助他挖根源,才知道是父母离异对他的伤害太大。我给他举了许多生活实例,鼓励他要坚强,要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这名学生最终走出了心理阴影,在课堂努力学习,成绩很快就赶上了。由此可见,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具有一颗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初中政治教学工作的优化策略

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政治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避免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初中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一堂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必须要真正激发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良好的师生互动活动,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政治课堂。比如讲初中政治《自我新形象》,这部分知识要求初中生能够全面的认识自我,为自己设计符合实际的未来,要对自己的未来提出新的期待,激发潜在的学习动力。我在教学时首先带领学生一同欣赏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并要求初中生仔细品味歌词,善于挖掘歌词背后的含义。然后我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展示歌唱明星和体育明星的图片,以此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我鼓励初中生进行独立思考:你喜欢的明星是谁?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明星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哪些行为应该拒绝?当初中生能够意识到理性追星的时候,就证明初中生真正的长大了。为了引导初中生确立人生方向,我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偶像崇拜的利与弊。通过学生的讨论,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能够辩证的看待问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人生规划。

2.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初中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的课堂练习,使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养成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政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把政治与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才能够发挥政治的指导作用,教会初中生运用所学政治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比如讲初中政治《身边的侵害与保护》,这部分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难,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必须要通过政治教学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初中生的法制观念,让初中生远离违法行为。我给初中生播放各类侵害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看图片,并且讨论对于青少年的侵害都有哪些方面?初中生都积极的参与互动,有的说家庭侵害,有的说学校侵害,有的说社会侵害,还有的说意外事故侵害等等。此时政治教师进行总结:我们身边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可能会遇到侵害我们,我们应学会时刻保护自己。最后我让初中生以小组为单位,讲述自己身边遭受侵害的真实事件,师生共同探究:种种伤害究竟给未成年人带来哪些伤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改善初中生的社会观念,提高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

3.归纳总结,深化巩固

初中政治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还要引导初中生对所学政治知识做简要的归纳总结,一方面深化所学内容,便于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巩固教学重点和难点,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只有做好课堂总结,才能为课堂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让初中生不再厌烦政治课,使初中政治课焕发生机和活力。在进行课堂总结的时候,需要政治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师生互动为主,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课堂归纳总结,不仅可以培养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优化初中生的应变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初中生的思想认识。比如讲初中政治《认清基本国情》,在教学后我对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并给学生做出详细的解答,包括:如何认识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如何认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认识高举旗帜开创未来?通过我耐心的指导,初中生掌握了解题技巧,学习的信心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总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政治教学需要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突出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初中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意识,促进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规范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让初中生感受到政治知识的博大精深,从而提升初中生的政治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苏梅.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J].读与写,2012,(08):142-142.

[2]朱显利.探析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J].软件,2014,(02):67-67.

第10篇

关键词: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解决对策

一、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表现

根据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可知,思政专业毕业生当老师的仅占23.97%,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占35.64%,任职于企事业单位的占10.52%,自主创业的占1.58%,其余学生属于无业或待业状态。由此笔者将思政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社会对思政专业毕业生需求少的环境困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政治意识正在渐渐地提高,追求自由和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需借鉴其他学科如政治学、教育学,培养的大多是师范生。随着大学的扩招,思政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但中学所需的政治教师却处于饱和状态,甚至有的学校不招政治老师。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势必对其造成了一种挑战。

(二)就业选择面窄的职业前景困境

大学生毕业人数在逐年上升,庞大的就业人数面对有限的就业岗位无疑是一种不平衡的表现。而思政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除了面临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困境外,更主要的困境在于其就业选择面窄。从学科角度来看,思政专业学生所学的内容大都比较抽象而空洞,既不具有理科学科的实践探究和实验分析,也不像文科中的其他专业如语文和英语学科的专业性强,更重要的是思政专业学生就业面就没其他学科学生就业面宽。比如英语和中文专业学生,除了当老师外,还可以干文秘、翻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招聘单位对待应聘者的观念困境

在现实应聘中,我们不难看到大部分公历学校招聘老师的要求一般都是211或985院校的毕业生,甚至现如今对学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据笔者所知,好多高中要求学历在研究生以上,有些更残酷的竞争是研究生二选一,可见当老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此外,一般企事业招聘单位很少到高校招聘该专业学生,甚至有的用人单位没有听说过此专业,招聘单位对待应聘者的这种观念使思政专业的学生无可奈何,颜面扫地,必然面临就业困难。

(四)思政专业学生自身技能及心理困境

在大学四年期间,许多思政专业学生过度沉浸在轻松的环境中,不思进取,不努力钻研,把作为一名师范生应具备的师范技能和师范素质抛之脑后,导致基本功不扎实,同时他们一方面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对周围存在一种睥睨的态度并且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另一方面自暴自弃,对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缺乏正确定位,不敢面对竞争导致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二、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一)中学对政治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中学的政治课表面上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和主要学科,实际上在应试和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压力下,往往被当成副科来对待。据笔者的社会实践来看,大部分学校补习的科目是语数外和物理化,另外从高中课表的排列上也能力证这点。例盐湖二中高一年级的课表中政治课一周才上三节,以1205班为例,分别是周二上午一节,周三下午一节,周五上午一节,自习也只有两节;而在初中,政治多是开卷考试或者根本不考试,并且大部分学校把政治学科当做小学自然科学的教授来对待,甚至初中教授政治学科的老师多半不是科班出身,要么是其他任课老师来代,要么是校领导来代。

(二)教师职业社会化的压力和政治学科可替代性强

许多非师范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人考取教师资格证使得教师这一岗位的竞争显得异常激烈。尽管这一举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似乎形成了一种公平竞争的氛围,但从另一角度来说,无异于是与思政专业毕业生“抢饭碗”,从而增加了其就业压力。

思政专业对应的学科和其他师范专业的学科不同,相较于地理、历史而言,它的专业性要弱一些,也没有专业的研究领域,而相较于语数外和物理化这些学科来说,其专业性更弱,可替代更强,它不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例在近年来国家改革的号召下,初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使本就教授难度小的这门学科完全可以由其他专业的教师来兼任。

(三)招聘单位较看重名牌和经验意识

而中学招聘单位就常常陷入这种“名牌意识”的误区,他们普遍认为:一,好学校的学生都是好学生,普通学校的再好也还是要比名牌学校的学生差;二,这些毕业生可使单位提高名声和声誉,为学校的教学研究和培养方案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

在社会上的企业招聘单位眼里,经验是他们选聘员工的首要考虑要求,利益和效益是他们的至上追求,所以他们希望找到的员工具有自己所需职位的求职和实践经验。但是思政专业所开设的课多半是基础性学科,又具有师范性质,往往给企业留下了不能胜任的初印象,所以招聘企业的名牌和经验意识无疑又成为思政专业毕业生的荆棘之一。

(四)自身综合素质欠缺

据笔者所知,有部分学生对于专业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置若罔闻,在大学期间极度颓废,没有很好地确立专业理论素养和思想结构层次,还有部分学生并非真正喜欢此专业,所以他们主修自己喜欢的专业,导致本专业和第二学位都没有学精学好。在应聘老师面试环节,许多本专业毕业生由于对教材不够熟悉,或者讲解的知识点不是很透彻或者自己也没有清晰得弄懂所讲知识点,令招聘方不是很满意,面临淘汰的结局。

三、解决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一)提高对政治学科的重视

根据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表明,目前我国的大学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理科的师资力量占全国大学师资力量总数的80%左右,文科的师资力量占全国的20%左右。例如,工学是中国的大学里最大的学科,在校的学生人数300万左右,占全国大学在校人数的40%还要多;相比而言哲学是中国大学里最小的学科,在校学生人数1.5万左右,还达不到全国大学生总数的0.2%。而在硕士生的教育里,那些文科基础学科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报考其它专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能考上被调剂到该专业的学生。

在当今时代,再次让大学焕发精神活力,担当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任务,为将来我国培养人才的使命做出贡献,除了要不断地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让大学恢复其自主性,让高校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自主性办学的实体,还需要改变教育的模式,抛弃重理轻文的现象,实行通才教育模式。大学应当努力成为面向公众开放的、资源共享、富有效率的学习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还应该成为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

(二)深化高校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性转化

首先应该培养对待专业的正确态度,把专业基础学扎实。思政专业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是任何高深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想有点人文精神、人文气质,就非得好好学这门学问。因此我们要克制浮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和研究,打好专业基础。

其次要向应用性方面发展。思政主旨是经世致用,本专业的毕业生要善于在职业中利用自己所学到的思想方法、经验智慧为社会做实事。专业知识应用性转化应面向大众需求,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攻某一门必需知识及训练实践能力。

2、提升思政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首先要重视辅导员的核心骨干工作。学校应在每年都召开专门的辅导员研讨会议,出台和完善专门的关于思政辅导员专业素质的一系列文件和制度。其次要注重思政辅导员的管理。学校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职能,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应配置党团建设、心理辅导、职业发展指导等专业辅导员,形成矩阵式的管理模式,实现取长补短,各司其职。再次要注重辅导员的选聘。学校应该坚持专职为主的选拔制度,通过内升和外聘相结合的方式,优中选优,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做学生工作的人员选到思政辅导员的队伍中来。

3、大学思政课程设置应与中学接轨

有关部门必须明确思政教育的整体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大学思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既要把握宏观,又不能忽视微观层面。要将大学和中学的思政领域的专家聚焦在一起编写具有整体性效应的教材体系。另外,高校思政老师在进行专业授课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其掌握思政专业的核心,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容易适应中学思政教育。

4、建立“1+1”素质拓展模型

思政专业学生可以进行一个“1+1”素质拓展模型即在写作、英语、书法等方面,选准自己感兴趣又有一定基础的某一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做出成绩,再以另一个方面作为辅导,发展自己的特长。当然,要培养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用人单位应剔除“院校门槛”的招聘惯例

在招聘活动中,“院校门槛”应当引起高度关注:一要落实反就业歧视法,维护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权利;二、各地方政府以及高校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服务力度,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保护毕业生公平的合法权益;三、用人单位应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四要改变用人观念,要更加注重能力,先进行试用再给其定位从而消除专业歧视。

(四)转变就业观念并提升综合素质

1、转变观念,多面开花:以退为进,曲径通幽

一是大学生要转变视线,不要只盯着国家机关、大城市、大企业,而是要面向中小城市,中小企业,面向基层;二是转变自我定位,不要总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宁愿饿肚子,不能失面子,古语云:将欲进之,必先退之,要从最基层工作干起,我们不能认为大学生去车间普通工人的岗位是浪费人才,是专业不对口的表现,相反,要看成是对自身的更深层次的培养和锻炼。用人单位很多管理岗位,都是采用内升制度,都需要基层工作经验。如果一位大学生先在企业做了一段时间的工人,然后来应聘某个适合大学生的岗位,而另一位大学生直接来应聘该岗位,企业会选哪一个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了。

2、掌握基础知识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毕业生就业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外语、计算机及社会适应能力。而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一个人的思维、动手、语言表达等综合性能力,而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素质。

平时要多注重自己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习的时候,要珍惜每次上讲台的机会,用心讲课且应该自觉地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善于与用人单位沟通,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浩斌,王飞南.论思政专业发展困境及出路[J].吉首大学,2012,(10).

[2]叶松,张德义,霍新刚,朱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相关研究:以思政专业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2012,(03).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一、认识信息技术在政治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根本目标在于通过学生理论知识的习得,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思想品质、道德修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信息技术在政治学科中的应用为更好地体现师生互动,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

(二)实现更强的交互功能,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了师生教学行为的变化,把传统的师生教学系统发展为师生交互、人机交互、学生与学生交互的三位立体的新型教学系统。它既充分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又为学生之间互帮互学、互相协作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三)使教学资源不断丰富,突出实效性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具有时代性强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又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线,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局限于教材,那么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而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往往会使人产生强大的感染力、说服力。

二、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发展与学科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整合”的关键,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将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基本要素如教师、学生、(每节)课以及计算机建立起有机的联系,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有益于探究的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都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恰当、合理地应用,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提高。

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的主要特点如下: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加工、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该模式基于建构的思想,积极主张创设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

(2)十分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具有社会性的,而且当前社会也需要培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尽管这种模式并没有必要一定要求学生分组学习,但是,学会承担一个有效的小组成员的角色却是每一个学生都应掌握的必要技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有效地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使用的认知和探究手段以解决问题的工具。强调在计算机的基本功能与学生的学习之间建立起必然联系。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学科课程整合的一般模式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自由度比较大,很难有固定的模式。依据构建的思想和本文对“整合”的理解。在政治教材上《研究性学习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国情、国力,提高爱国热忱,增强社会责任,促进学生更好地成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把探究性学习引入政治课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实践也表明,一个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都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如果没有对现实的观察分析,没有对现实问题的亲身体验,必将会导致政治课的知、情、行脱节。

网络教学使传统课堂的师生交互发展到网上的师生交互、人机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三位立体的交互模式,人机、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了交叉网状的交流渠道,实现多方互动。在这里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思想,教师始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四、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学科课程整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把握好教学目标,做好指导者的角色,注意对学生进行及时监控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进行及时监控。因为中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的事物很感兴趣,但往往又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外界干扰。

(二)不同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的同学要有深浅不同的学习方向

自主性学习虽然注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

(三)要加强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目的性的认识

我们应树立运用信息技术为政治教学服务的意识,即应当为学生获取信息、参与教学、交流思想、解决问题服务,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所以应根据教学实际,有目的地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媒体教学手段,切不可为使用而使用,切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忽视实际效果。

总之,现代教学论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为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暴露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过程和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精神的过程。整合的目标只有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才能实现。因而,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应有恰如其分的认识,从更新观念入手,不断推进教学手段的创新,创建最佳的整合教学模式,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教育,2001第8期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政治;策略

1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整合的优越性

1.1提升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课程的整合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在政治教材的处理上要求政治教师更加注重内容的时代性。比如政治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与初中生一起了解时事政治,然后结合课程内容对其加以分析。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不但要注重“教”,而且对于“导”更是不能忽视,要更加注重,采用多种方式让初中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提问,在“无疑有疑无疑”的循环往复中学习政治课程。通过这些,初中政治教师的业务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会有较大的提升。

1.2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强调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较为强调初中生对政治知识的主动探索及发现。通过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的整合,初中生参与政治教学的主动性及积极性都明显的有了提升,他们个性的发展空间也明显的有了提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政治课程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及好奇心。譬如在初中政治货币本质这节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政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上展示出我国各种货币,譬如银元、圆形方孔秦货币及金条等。然后向初中生发出提问,哪些属于货币?它能当作货币的原因在哪?它们有什么共同的本质?初中生结合自己知识的储备对于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而后边两个则需要初中生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后才能做出答案,这样的课程教学设计不仅可以调动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深层次的带动初中生的思索。

1.3促进新课改的实验与推广

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包含了价值观、态度及情感的培养、教学方法、手段、内容与目标等。而这些内容都可以在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整合中体现于贯穿,新课改的实施可以脱离传统政治教学模式的舒服,采用新型教学理念及模式实施初中政治教学,可以促进政治教学观念的更新,从而促使政治新课改的实验及推广。随着社会快速化的发展,初中政治课程越来越多的知识需要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进行深化,在一些发展经济较为缓慢、教学条件难以达标的地区,也可以通过参观学习试验区政治教师的活动,借鉴他们的经验及素材为新课程的推广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2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整合的策略

2.1强化教育资源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只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建立在生动、鲜活的素材之上,才可以更具征服初中生的魅力。生动、鲜活的知识素材来源于网络,然而网络上与初中政治教材配套学习的教学资源毕竟是有限制的。因而,初中政治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工、剪辑、建立一个应用方便、检索快捷且优化组合的政治资料库。这个政治资料素材库可以是系统性的,按照政治课程体系划分,亦可以是专题的。初中政治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中的重点问题收集一些相应的素材资料,为初中生提供相关资料的网址,或者建立专题网站、资源库,以便初中生对于政治课程内容的深入学习及研究,促进初中政治课程效率得以最大化的提升。

2.2注重交流和协作学习,渗透人文关怀

第一,网络中有很多人文主义内涵的信息资源,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及教育。作为初中生学习的指引者,政治教师应善于了解网络知识,利用网络提升自身素养,为初中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政治知识提供表率作用。第二,由于信息技术良莠不济、鱼龙混杂,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多下功夫,为初中生选择科学性、艺术性以及趣味性较强的画面。第三,初中政治教师应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学习。采用多种交流学习方式,以此减少网络学习的一些弊端。初中政治与信息技术互动协作的整合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初中生对于政治学习的参与度,对于初中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有较大的便利之处,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课程整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向。

2.3充分考虑政治学科性质及特征

每门课程都有自身的性质及特征,初中政治课程也不例外。其他形式无法替代文字的变现力,我们不能否认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促使学科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对于一些科学实验的模拟也有着独特的作用,然而初中政治课程却不同,它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特殊性。换句话来讲,一个有限的画面或者多媒体课件中活动的场景是不能表现出文字所变现出来的所有东西。然而,信息技术手段也有它独有的优点。因而,初中政治教师应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熟练掌握,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与传统教学方式相互结合,提升初中政治教学的效率及效果。

3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相互辅助、协调发展是初中政治课改的重要手段。初中政治教师应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机遇及挑战,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政治教学手段完美结合,优势互补,促使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课程整合高度得以最大化的提升,进而达到整合政治教学资源、优化政治教学过程以及提升政治教学效率、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宇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5(06).

第13篇

一、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初高中政治新课标研读力度不够、课程目标把握不准而形成的衔接问题。总体把握初高中政治新课程的课程标准是搞好本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初高中学科课程标准有共性,也有区别:初中课程目标在设计上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与思考;高中课程目标则注重学生的思维、大胆质疑、求异、敢于争辩以及学生学法上的引领。初中思想品德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具备基本的法制观念等;高中思想政治则侧重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能力等。

2.由于初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容量、知识深度、教学节奏的变化而形成的衔接问题。总体而言,高中学科的知识容量和难度都比初中大,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而成为新高中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初中思想品德一节课的内容平均是1.5 页书左右,知识容量较小,难度小,因而教学节奏比较舒缓。而高中思想政治每节课知识容量翻倍,难度加大,知识加深,这要求在科学处理教学节奏的同时要深化知识,对教学节奏把握的要求明显提高。若把握不好易造成两难局面:讲快了,不深入,学生不懂;讲慢了讲透了,学生懂了,时间又不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3.由于初高中学生身心变化、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等因素而形成的衔接问题。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多数初中生学习的被动,习惯较差:学生欠主动预习、主动做笔记、主动思考问题发表见解、主动更正作业试题。造成这种局面,除了学生身心特点因素外,还与政治教师在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方面的引导不够和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法密切相关。

4.由于本学科在中、高考上的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中考的第一目标是完成初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要求都相对低些。而高中思想政治高考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学科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对学科教学的要求比前者高得多。

二、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的对策

1.研读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掌握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重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率。高中新课程目标是引领课堂教学的航标,如果目标不清,则必然会使课堂教学迷失方向,因而课程与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归宿,也是衡量教学效率(有效性)的核心标准。初高中新课程标准虽然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但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独立,同样,与课程和教学目标对应的知识内容也相对独立。初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衔接过程中教材内容的衔接方面没有严密的连续性,基本上是独立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务必向学生讲清学习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如高一《经济生活》的第一堂课,建议不要马上讲授新课内容,而是先介绍全书的知识结构体系,总体学习目标、基本要求和学习的主要内容等,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明确所学的知识是什么,有何用,初步形成知识体系框架,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且随着日后教学的推进基本上能逐步细化、完善甚至能重构知识结构体系。

2.处理好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知识深度、广度与教学节奏的关系。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能力的形成便如空中楼阁,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由于初、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适应过程,同时,初高中教材在内容上又是相对独立的,在知识的衔接上存在空白,且高中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学生也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高中教师务必处理好高中学科知识深度、广度与教学节奏的关系。以高一政治新课程教学为例,在教学初期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忙于赶进度。如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既是经济生活的入门和基础,又是全书的重点,学好这一单元对今后的学习影响重大,在教学中必须围绕“货币”、“价格”、“消费”三个核心概念讲清“商品与货币”、“外汇与汇率”、“价值与劳动生产率”、“价值与价格”、“价格与供求”等近十对重要关系,并以核心概念和诸多关系为基础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要讲好本单元,需切实做到“内联讲深讲清(深度)”、“外联讲活讲开(广度)”和“总体放缓(教学节奏)”。教学的起始只有扎实地抓好基础,才能构建起能力的“殿堂”。而从第二单元开始,相对而言知识深度、广度小一些,加上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扎实学习已“登堂”,教学节奏可以适当加快。

第14篇

 

1.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是管学生一辈子的教育。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养成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养成教育的内容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这样才能落地、落实、有效。

 

我们结合学校办学目标,以小、近、实为原则,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构建了“2486”十二年制一体化养成教育活动体系。“2”即开发两类德育视频教材——《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德育视频教材;“4”即实施四个主题教育,包括传统性节日、政治性节日、特殊性节日和自定性节日;“8”即开展八项礼仪教育,包括仪表、餐饮、言谈、待人、行走、观赏、游览、仪式;“6”即举行校园“六个仪式”教育。

 

养成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一点一滴的浸润中,学生逐渐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我们在加强小学思想品德、初中思想政治以及高中政治学科课程教学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数学、外语、艺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之中,以校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为蓝本,挖掘各学科教材特点,发挥各学科内容优势,融合后的内容更加丰富,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语文和英语学科挖掘传统节日文化,通过绘画、小报、海报、制作节日作品、编写传统节日诗歌、制作节日食品等展示与创作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节日承载的中华文化内涵。英语学科还拓展延伸到西方节日文化,让学生学习、感悟不同国家的文化,这也是培养世界公民的教育。

 

3.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多元社团

 

学生社团不单单是学生兴趣爱好、特长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平台,也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载体,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有效渠道。学校重视学生社团建设,既有市、区级艺术、体育、科技大社团,也有文化味道浓郁、特色鲜明的小社团。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提升了素养、陶冶了情操,感知着文明、和谐、自由、平等、诚信、友善,更加自信、更加阳光。

 

学校的体育社团有足球社、篮球社、跆拳道社团、健美操社团、轮滑社团,还有威风锣鼓社团和冰壶球社团等。其中,跆拳道、足球、威风锣鼓、轮滑、冰壶球是我们的特色社团。此外,学校还有多种多样的文化社团。如茶道社、小记者社、节气美学社,话剧社,世界模联社等。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们感受着文化、感受着艺术、感受着团结与和谐。

 

4.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综合实践

 

在国家课程中有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课程决不是在必修课程之外的一种“点缀”和“装饰”。如何完成这门课程的校本化、如何实现这门课程与国家必修课的整合以及这门课程内部的整合,是我们一直在研究探索的课题。

 

学校从2010年就开始探索德育活动课程化,尝试将京内、京外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成课程,变为全员、全学段、全体教师参与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低段以学习单为载体,高段以研学报告为主要载体。学生的游历过程就是建设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过程。学生在游历名山大川中感受祖国的壮美;在聆听历史、触摸历史遗迹中感悟曾经灿烂辉煌的古代史及屈辱的近代史;在飞驰的高铁上体会现代文明;在讨论交流中懂得真善美、假丑恶。行程中所设的“生活服务组”“信息报道组”“活动策划组”“小小导游”等均是课程的再生成和再教育。总之,这些实践活动就是感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真实的课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不能仅仅靠挂横幅、贴标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文化、课程和活动。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的形式和载体。

第15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古诗词;爱国主义;环保教育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文学价值极其独特。从先秦的诗经,到战国的楚辞,从汉代的汉赋到唐代的唐诗,从宋代的宋词到元明清的元曲散曲,它像一座绵延起伏的万里长城,盘俯在中国文学的广袤大地上,它既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我们初中政治学科进行德育教育有效的载体。俗话说,“万事德为先”,学校教育也是以德育为首的,那么,如何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挖掘我国古代的经典诗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体现了一种对祖国的认同和支持的态度,它是千百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诚团结、一致对外的思想基础,更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祖国统一的精神力量。古诗词教学中尤其需要强化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使学生时时处处牢记自己是祖国的一份子,理应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首先,爱国教育无处不在。爱国主义是德育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的古诗词也不胜枚举。例如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时,我运用南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来进行课题的导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被俘的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我从文天祥悲壮激昂的爱国观、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出发,让学生分析、交流、探讨,并使文的精神与我国的统一大业联系起来,学生心中自然升腾起爱国主义的火焰,对港澳台的回归也充满了爱国情怀,引入课题十分自然。

其次,乡情教育无时不有。爱国教育,从小处讲,即乡情的教育。如果人人都爱家乡,愿意为家乡的改变出一点点儿力,那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家乡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例如讲“爱国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时,我引入唐代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针对本节的乡情教育,并有意设置了两个问题:“(1)除夕之夜,为什么作者不写大红灯笼高高挂和鞭炮烟火的齐鸣闪耀,而有意写了一盏寒灯呢?(2)诗句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质是写什么?”通过问题

的设置和学生小组的讨论与交流,得出作者写一盏寒灯是为了渲染旅馆的清冷,表达作者内心的凄凉孤寂。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就是写作者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再让学生联系自己家乡的面貌与亲人的音容,思考改变家乡落后的办法、降低对亲人思念的方法等等。无时不有的爱乡教育使学生牢记自己的学习使命,用学到过硬的本领来建设家乡,从而报效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乡土的哺育之恩。

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其性格还具有可塑性,且学生的学业有成与将来的事业成功都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指导。探寻浩淼深邃、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深入挖掘“三观”教育的内容,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讲“人生难免有挫折”时,我引入了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全诗表达的是作者遭受异己打击,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然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却是富哲理的经典,它将郁闷转为豪放,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作者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却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它蕴含的积极的人生观是值得借鉴的。对此,我让学生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将来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三、环保教育的常抓不懈

目前,人类追求快速发展中,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等过程中环保的忽视,导致污染严重、气候异常等问题的发生,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挑战。例如,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程度惊人,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等等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利用古诗词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环保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初中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探索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功性利、名利性很强,自私、不尊重他人、对人事采取冷淡漠不关心的态度等时常有之。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中,经常引入关于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让学生不断欣赏、品评,久而久之,会使学生逐渐忘却了名利与得失,平复了心理的失衡与不快,在保持高尚的节操、锤炼高贵的品格、提升道德的品位等方面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讲“人类面临有严重的环境问题”时,我有意把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引入话题,让学生分析与品赏,顿时泰山的高大巍峨映入眼帘,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会油然而生,由爱而生护,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战胜困难、攀登高峰等品质,从而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道德涵养的闸门。

总之,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我们从我国浩瀚如烟的优秀古诗词入手,抓住经典名句背后的深刻寓意与人生哲理,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一定会使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改革焕发出新时期德育教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长周.古诗中的德育教育赏析.《华夏教师》,2012年09期

[2]聂荣刚.古诗文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甘肃教育》,2011年15期

[3]张劲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借用古诗词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之我见.《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