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
为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物流管理专业推进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优化,为社会培养更多技能型物流人才; 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课题组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往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就业质量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近年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收获、对母校专业建设改革方面的意见建议等等。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收回问卷208份,问卷回收率为94.5%,其中有效问卷203份;调查对象主要为近5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分布与分析
当前,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学校来看,十分重视毕业就业工作,其主要指标为毕业生就业率水平的高低。而本次调查不是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重点是毕业生目前就业质量的调查。就业率反映的是就业的“量”,就业质量反映的则是就业的“质”,即反映了就业的结构、层次和性质等。就业率是一个数量型的指标,而就业质量是一个质量型的指标;就业率是一个单一指标,而就业质量是一个复合型的指标。本项分析主要着重于抽样样本总体的基本情况、样本的合理性与代表性,分析毕业生就业行业和就业地区分布等。
本次调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对在武汉及孝感本地工作的学生采取留置问卷调查或入户访问的方法,对在外省工作的学生采取电话调查、邮寄调查和网络调查的方法。调查收回问卷208份,其中男78人,占37.5%,女130人,占62.5%。学生毕业届次及每届抽样数量如图1。
图1 调查样本(毕业生)所在届次及人数
由于本次调查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在对毕业生就业届次选择上相对比较多,主要目的是研究毕业生工作时间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联性,即随着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业务能力的提升,就业质量是否得到提高。
在毕业生就业地区上,本调查以孝感本地、武汉市、湖北省其他城市和湖北省外为选项,分析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区域分布,结果显示,在省外工作比例最高为42.00%,在武汉市工作比例次之为30.00%,在湖北其他地市比例为11%,在孝感本地的比例为17%。此项结果表明,毕业生在孝感本地就业比率不高,毕业生有偏好发到地区的倾向,湖北省外达42%,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地物流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区域分布状况如图2所示。
图2 调查样本(毕业生)就业所在地区分布
对当前工作单位性质调查上,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主要在民营企业,占69.0%,其他类型企业占23.56%(含国有企业、其他股份制企业及外资企业),两项合计占92.79%;表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为各类型企业,仅有少数毕业生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其他非盈利性组织供职,具体分布见图3。
图3 调查样本(毕业生)就业行业企业类型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对就业质量,莫衷一是,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界定。秦建国将大学生就业质量定义为:大学生所能获得的工作优劣及工作固有的特征满足大学生要求的程度。笔者认为这一界定相对比较科学,他强调了工作的满意度,也反映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感受,从主观以及客观的角度符合就业质量所涉及的范围。
就业质量是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它是一些特征(质量特性)的体现,所以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指标进行衡量。在一般情况下,往往用以下指标体系来进行衡量:工作于专业对口程度、薪资水平高低、职业发展前景、享受福利待遇情况、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工作创新程度等。
工作与专业对口程度指标反映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否与所在岗位、所从事的工作一致,同时也表明学校设置的专业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工作与专业对口度越高,就业质量相对来说就高。本次调查物流管理专业工作与专业对口度总体情况如图4所示,34.61%的毕业生认为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非常对口,29.33%的认为现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基本对口,13.46%认为现在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性,22.60%认为现从事工作与专业完全不对口。
图4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的专业对口性分析
薪资水平也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工资水平高说明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企业的认同,是知识能力转化为生产力的物资表现,是毕业生价值的直观体现,反映学生就业质量。本次调查薪资水平以毕业生月薪及周劳动时间两个指标予以反映,总体情况见图5、图6所示,26.45%学生目前月薪在2000元以下,59.14%学生毕业目前月薪在2000-2999元,8.69%学生目前月薪在3000-4999元,5.72%学生毕业目前月薪在5000元以上;当前每周工作时间上,约87%大于40小时,反映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时间与收入不对等的关系,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劳动时间较长的特征明显。
图5 当前月收入情况
图6 周工作时间分析
职业发展前景是就业质量的核心衡量指标之一,主要反映学生就业后期发展前途及发展空间,是一种就业质量的未来许诺,该指标与学生个体职业发展规则密切相关,也与行业或企业发展前景相关,由于该指标的关联因素比较多,所以也是一个相对难以量化的指标。在此项调查上,课题组采取多维度强度性指标选修形式,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表明毕业生对物流行业发展前景看好,但对个人发展前景一般。
图7 个人与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毕业生工作满意度是反映职业稳定性的指标,该指标与企业文化、员工收入、劳动时间、职业前景、保健与激励等因素有关,对工作满意度越高,职业稳定性越好,员工流失率越低。本次调查我们以对第一份工作满意度调查为主,具体见图8,一般满意者比例较高为49.52%,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者次之,分别为29.33%和15.38%,非常满意者比例较小仅为0.96%。
图8 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满意度分析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对学院教学的反馈
本次就业质量调查中,课题组还就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学院教学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主要涉及到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获得的专业技能、培养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同时,也希望毕业生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认可度比较高,90%的毕业生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满意度较高,但对实践教学满意度相对比较低,仅48%。在涉及对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建议时,部分毕业生反映,在学校学习的一些先进管理方法、管理理念没有实际价值,如: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等,这主要是由于当前许多物流企业仍然处在粗放式经营阶段。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毕业生反映课程体系比较合理,但存在少数课程在当前工作中不适用的情况;也有毕业生提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少数课程内容重复问题,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在涉及专业实践教学时,85%的毕业生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到生产企业参与实际生产活动,获得更多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同时,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实习环节十分重要,但需要对顶岗实习进行科学管理。在问及专业核心能力项目时,91%毕业生认为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不在物流作业技术上,而在综合素质上;同时,大多数毕业生觉得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不够,主要表现为:团队精神培养不力、沟通能力有待加强、人际关系能力相对欠缺等。在对物流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看法上,大部分毕业生认为物流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含金量,证书与就业质量没有关联性。
四、 结论
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教育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但过度关注就业率(数量)而忽视就业质量成为高校学生就业的一大突出问题。本调研通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调查研究,找出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原因,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调查研究,课题组的结论为: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偏低,影响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的主要是综合素质而非单一技能,在影响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中情商的大于智商。
1、 学生就业率虽高,但专业对口性不高。
本次调查显示,约有36%的毕业生现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相关或不对口,由于毕业生当前就业行业部门与学生在校所学专业不一致或不相关,其实质可以界定为一种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在这种状态下,毕业生工作稳定性降低,可能面临再失业的风险,其就业岗位所要求的能力还需学生继续学习或适应,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2、 毕业生薪资水平偏低,工作时间偏长
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毕业生薪资水平在4000元以下,相对当地收入水平偏低。毕业生周工作时间偏长,大部分在40小时以上。同时工作环境比较差,劳动保障条件不好。
3、 校内活动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有限
在校内活动对就业促进上,学生选择其他者占比相对较大,表明学校在此领域有极大的改进空间,目前校内活动项目缺乏、单一,对学生就业及后续发展的支持不够。
4、 从课程或教学环节对就业的影响上看
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对实践教学有一定认可度,但对基础课程的认同度相对较低。
5、 技能证书与就业质量
尽管99%的学生毕业前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但对就业质量提升没有直接的意义或相关性,大部分学生有职业资格证书,然而就业质量或岗位并没有因为有职业资格证书而提高,57%的同学认为就业质量与职业资格证书无关。
6、 实习与就业质量
100%的学生认为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是就业的重要基础,没有此环节就业必然难以实现,但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的管理和控制有待提高,“放鸭式”实习使绝大部分学生感觉茫然;需要加强专业老师适时的指导,加强心理导师的适时辅导,加大学校适时的控制力度,将实习落到实处。(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文章系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与提升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2A04】
参考文献:
[1] 刘小红,王成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2] 邱良.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4).
男生学哪些单招专业很吃香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职业的变化和替换也是最常见的,要求从业者不断学习如何保持这种持续工作状态。同时,一个人学到的技术越先进,掌握的技术越全面,这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越广,就业选择的机会就越大。
物流管理专业
培养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以及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物流企业、工商企业、货代公司、配送中心、港口、物流管理咨询公司及相关行政、仓储、包装、运输、规划等物流业务运作管理等工作。
机电专业
专业性比较强,又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好的专业,机电类专业是比较实在的技术,也是男生相对选择比较多传统专业。现在设备都是讲机械技术,因此工厂也需求部分这类型的人才。
动物医学专业
动物医学专业就业率很高,有些院校的就业率已经连续多年100%。本专业培养具备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机械设备及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特别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维修、管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在现代化企业的生产部门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调整、运行、维护、技术销售与服务、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
拓展阅读:单招考试适合什么样的学生参加1、文化课基础一般,特别是文综或理综不好,成绩总分不高,通过夏考可能刚过专科线且希望读正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
2、文化课成绩不是太突出,但对某一个专业特别感兴趣的考生,比较适合走单招。
3、单招招生院校在考试中,按照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并重、有利于选拔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原则进行,所以希望学一门专业技能,便于毕业后好找工作和好创业的学生比较适合通过单招升学。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47-02
项目化教学法,作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主要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一个教学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比较完整的作业、案例分析或作品。而物流信息技术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涉及的内容多、知识点比较分散,而且知识层次并不深,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利用项目化教学法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授课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但是,若要使项目化教学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设计一份好的课程标准则是必备条件。
一、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与意义
(一)是指导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具有规范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评价学生考核成绩等功能,因此课程标准具有纲领性文件的作用。它既是整个课程各个方面的一个综合体现,也是落实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求的理论前提。
(二)为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内容,因此为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提供了基础,也是项目化教学的前提。课程标准既可以指导教师教学,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课程标准既为教师教学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又为学生学习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教与学的主要指导依据。它对课程定位、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学生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规范课程教学以及教师组织教学的基础。当然,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也是课程设计的具体表现形式,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三)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迫切需要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设计必须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要求相符合,课程标准的设计可以充分借鉴各行业各职业的技能标准。不同的职业岗位(工种)都有相应的初级、中级、高级与技师等不同级别的培训、考核与鉴定相对应。因此,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对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为教学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课程标准是进行教材编写、课程设计、备课、制作教案的重要的依据。高职教育教材需要有行业企业参与编写并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因此编写课程教材时就需要有一个相对较统一的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中教学定位、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学内容设计、考核要求和实施建议等编写教材。从这方面来说,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为教学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具体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的基本信息一般包括:课程代码,学时学分,适用专业,课程所在教研室,课程标准制订人、审核人、批准人及制订日期等内容。
(二)课程性质。物流信息技术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助理物流师考试的必修模块之一。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物流管理过程中的信息管理能力,如WMS、TMS、条码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GPS和CIS货物跟踪定位技术、EDI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物流信息技术既是物流管理的专业必修课,也是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分水岭,是提高学生以后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课程。本课程的前导课是物流基础,后继课程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ERP及应用、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
(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包括:一是了解条码的编码基本知识与编码原则,熟悉二维码的用途及在物流中的应用,掌握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二是了解RFID的相关知识,熟悉RFID的工作原理,掌握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三是了解EDI工作原理,熟悉EDI数据交换工作流程;四是了解GPS与GIS的基本原理,熟悉GPS与GIS的在物流中的应用领域,掌握GPS与GIS在物流跟踪中的地位及作用;五是了解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熟悉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能力目标包括:一是能够熟练利用条码技术进行物流环节的数据采集;二是能够熟练对EAN标准条码进行识别和判断;三是能够将RFID技术应用于物流各个环节;四是能够熟练使用WMS系统进行出入库操作;五是能够熟练掌握CPS技术对货物进行在途追踪;六是能够在物流环节中熟练应用CIS技术;七是会利用常见物流信息技术提高物流效率。素质目标为: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的好处,增强利用物流信息提高物流效率的意识;使学生树立现代物流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
(四)课程设计思路。具体如下:
1 课程开设的思路。物流信息技术相关岗位是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大部分学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可以说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是离不开物流信息技术的,学好物流信息技术是学生毕业后提升职业岗位最重要的资本之一。每一项物流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物流信息,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则可以通过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并能够通过这些信息的反馈,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与控制。物流信息不但在物流管理活动中充当桥梁和纽带作用,而且可以对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以达到系统整体最优化的目标。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物流信息管理,尤其是能够熟练应用物流信息技术,提高物流的作业效率。因此该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
在物流行业,各种物流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的物流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熟练使用各种物流设备,成为现代物流人才的必备技能。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选取应以社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依据,广泛了解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从分析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入手,按照在职业岗位上完成完整工作过程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设计本课程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课程内容设计思路。思路如下: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物流企业、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等各类企业的物流职业工作岗位;确定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尤其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编写的《物流师(物流信息管理)国家题库技能实训指导手册》,根据岗位职业发展及个人发展需求,选取最新的技术作为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课程需要,强调实际工作所需能力的培养,确保养成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课程以学习项目来组织教学内容。在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中,学习项目教学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
3 学习情境设计思路。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根据各项物流信息技术的层次关系来进行的。课程最终确定了8个主要学习项目。分别是:物流信息基础、条码技术及应用、RFID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货物追踪之GPS技术、GIS技术、EDI技术及应用、电子商务与物联网技术。学习模块间设置遵循物流作业流程,在完成流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
(五)项目化的课程内容。要想使项目化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项目内容时,应把项目化任务贯穿于整个课程内容之中,并对接职业岗位标准。具体如表1所示。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物流企业 员工流失
一、问题的提出:物流企业员工的高流失率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物流业迅猛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他们看中这个行业,希望能有个好的发展。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物流企业员工的高流失率,和企业领导高喊人才缺乏的现状。根据相关部门的数据,现在国内物流企业员工的流失率一般在百分之十几,高的甚至达到30%,只有少数优秀的企业可以将员工流失率控制在10%以内。有专家做过分析,流失一名员工所带来的成本是维系一名员工成本的1.5倍。员工流失率过高,会使得物流企业成本上升,管理难度加大。对于很多物流企业来说,在某些特定岗位尤其是管理层岗位,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
过高的员工流失率对物流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增加了企业的人力培训和替代成本。一般来讲,物流业操作类人才需要3-6个月的培训周期,而销售和服务类人才也需要3个月时间来熟悉作业流程和要领。第二,客户资源流失。如果物流企业流失的是客户服务或者销售方面的员工,他们很可能会将部分客户带到竞争对手,从而对企业的业务造成损失。第三,企业的发展受阻。员工流失,导致企业没有足够的人才来满足企业成长的需要,此外还会影响到企业物流服务质量的改善,从而降低对客户的吸引力。
二、物流企业员工流失率高的内在原因
针对物流企业员工流失频繁的现象,我们选择部分快递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分别进行了调研。管理层多数认为,员工的流失主要是因为企业提供的薪资福利较低、工作强度较大,持这种观点的占到60%左右。而多数员工则认为待遇不够好只是他们跳槽的一个原因,或者说只是表面原因,其内在原因在于企业对员工没有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多物流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要么没有,要么就是提供些简单的技能培训之类。
比如,部分物流企业的领导表面上强调“以人为本”,实际上却用人无度,致使企业员工看不到职业成长的路径,员工不敢也不愿将个人的未来与企业的发展捆在一块,只是将当前的工作当作一个短期过渡。调研中,我们注意到,国内物流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最注重的三个方面依次是是否能吃苦耐劳、对工作的态度和学生的心态。在进入物流企业的大学生中,不少存在“先找个普通的物流企业积累经验,干两年再跳到外资企业去”的想法。因为外企有着比较好的待遇和上升空间,对员工有着比较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国内不少物流企业看起来这几年增长很快,业务规模扩大,其实主要是粗放式的增长,即是靠增加员工人数来带动,所以企业的人均利润并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样,企业既没有钱,也没有精力来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很难真正融入到企业里。
其实,经过多年观念的转变,大部分物流企业的员工已认同从基层做起的做法,也能接受辛苦的工作。工作累一些,收入低一些都是可以接受的,关键是在企业未来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如果在一家企业里工作了几年,还是前途渺茫,那就会让员工心灰意冷。这是问题的关键,但恰恰被不少的企业领导所忽视。他们认为,自己是伯乐,看中一个提拔一个,这样会让员工感恩戴德。殊不知这样的后果,是员工对自身成长的路径不明晰,容易碰到职业生涯的障碍。海尔集团的经验值得借鉴,其采用的是赛马而不相马的竞争机制,大家都有机会公平竞争,知道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这其实是给了员工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旦进入了这个企业,就会相对比较稳定。对比来看,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尤其是外资物流企业的福利比较好,对员工有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路径,从而使得大家趋之若鹜,主动离职率很低。员工在企业工作,就像是面对一座山峰,其实非常希望知道登山的道路和技巧。
三、职业生涯规划对物流企业发展的作用
现代物流在国内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多数物流企业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或转型时期,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尚未引起重视;另一方面,员工的频繁跳槽也使他们在企业中不能积累职业生涯开发需要的工作年限,从而降低了物流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开发的积极性。根据经验来看,为了留住和激励员工,公司需要建立一种能够确认以及满足员工的开发需要的职业管理系统,这一点对于留住那些高绩效者以及具有承担管理职位潜力的员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 使员工清楚自身的成长路径
国内相当部分的物流企业里,员工对自身的成长路径一无所知,不知该如何努力,对今后的发展茫然不知。这样,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大打折扣。而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则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职业生涯发展阶梯的设计是现代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生涯管理的关键内容,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物流企业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生涯发展阶梯在帮助员工了解自我的同时使物流企业掌握员工的职业需要,帮助员工成长发展。另外,职业生涯发展阶梯通过帮助员工胜任工作,确立物流企业内晋升的不同条件和程序,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施加影响,使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规划有利于满足物流企业的需要。
(二)使企业为员工设置多种职业通路
不同类型的员工对职业生涯开发的需求是不同的,核心员工主要寻求的是就业能力的扩展,稳定性和关怀性的职业生涯成长环境;专业技术方面的员工追求的是对技术的挑战和更高的薪酬;临时员工追求的是灵活的工作时间和转变为长期员工的机会。
在国外的物流企业里,一般对员工实行的是双轨职业发展通道,详见下图。
双轨职业发展通道图
备注:高层管理者包括总经理/总监、副总裁、总裁等;中层管理者包括经理、高级经理等、基层管理者包括组长、主管等。
从管理层的角度发展,员工的职业晋升阶梯一般是见习员工、正式员工、物流主管、物流经理、物流总监几级。从专业的角度发展,员工可从初级专业人员一直晋升到专家,专家也可获得良好的待遇。这样在企业里,员工只要努力就会有好的回报,也就不必去争那有限的管理岗位了,这对留住人才是很有好处的。
(三)能针对新一代员工特点进行有效管理
新一代员工具有几个特性:期望值高、自主性强、生活方式多样化、多种职业生涯方向。与老一代的员工不同,他们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生活实施高度的控制。他们可以吃苦,他们愿意奉献,他们也看重回报。很多企业都认为,员工是他们最有价值的资产。然而,如果把员工放在不合适的工作岗位,使其没有成长和发展的机会,那么他们最终就会变成企业的一种负债,这往往表现为绩效很差并自愿离职。现代物流企业需要大量的年轻人,这就要求企业对新一代员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使双方在付出与回报方面达成共识,顺应社会潮流的方向。
(四)能满足员工的需要,增加个人的满意度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层次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几个层次。以前物流企业的员工追求的更多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方面条件的改善,现在的员工(特别是大学生员工)非常重视自我实现的需求。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让员工更好地认识自己,为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奠定基础。同时也能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加他们自身的竞争力。 当然,我们也发现,如果企业不能快速扩张,则员工提升的机会较少,可能会较早地进入职业生涯高原时期。这是一个企业应该尽可能避免的。
四、物流企业实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几点建议
目前,国内不少物流企业领导还是将员工当作工具,尽可能地利用这些廉价劳动力来赚取利润。但是,随着新《劳动法》的出台以及行业竞争方式的转变,物流企业的转型已经是迫在眉睫了,员工的使用方式很快将发生大的改变,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式来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一)为员工提供多重职业通路,调整薪酬体系
国内物流企业中,由于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多数还处于手工作业和半自动化作业的阶段,因此,对技术人才相对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在薪酬水平上要差不少,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员工更看重管理职位的晋升。而企业的管理岗位又很有限,一旦升职前景渺茫,就易导致主动离职。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物流领域的利润率越来越薄,企业不转型将在未来难以生存下去。所以,物流企业应该重视技术人才的待遇,给员工以多重职业通路的选择,使优秀员工愿意留下来。具体而言,就是推行双轨制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职位发展通道,就是通过走管理岗位,承担更多责任来实现职位晋升;另一条道路,则是走专业技术线,通过员工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经验和技能的提升,走专家道路。企业应该给员工提供完整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平台,让员工觉得始终在成长。
另外,为了能更好地实行基于能力的职业生涯管理,物流企业应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体系,对员工的薪酬管理宜采用宽带薪酬。物流企业应该将原来较多的薪酬等级压缩成几个级别,将每一个薪酬级别所对应的薪酬浮动拉大,形成一种新的薪酬等级层次垂直向上。员工在自身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可能都只是处于同一个薪酬宽带中,他们在企业的流动是横向的,随着能力的提高,他们将承担新的责任,只要在原有的岗位上不断改善自己的绩效,就能获得更高的报酬。
(二)实施规范的用人机制
在许多优秀的物流企业,领导层更倾向于从内部培养管理人员。据统计,联邦快递91%的管理者都是从企业内的非管理岗位提拔上来的。在顺丰快递和德邦物流公司,企业致力于为员工提供一份满意和值得自豪的工作,员工在企业里的满意度较高,人才流失率很低。国外调查显示,“更高的收入”对于跳槽的员工来说更多的是作为托辞,员工更在乎的是在企业的发展。很多物流人才流失是由于工作安排不合理,自身对职业生涯迷茫、对工作缺乏热情而引起的。
物流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该首先规范岗位标准,工作内容和标准,减少人为因素。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岗位轮换、让员工理解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情况,从而选择适合自身的岗位。现在一般的物流企业过于在乎让员工按企业的要求来工作,而忽视员工自身的愿望,这实际上是单向选择,员工容易厌倦。规范的用人机制,能让员工对自身的发展前景有较为确定的预期,找到努力的方向。
(三)在员工职业初期即进行引导
在物流企业,一个员工要想成长为合格的管理者,必须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这一年限一般为3年。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大学生熬不到3年。第一年,他们往往出于新奇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可以忍受基层枯燥艰辛的工作。第二年,他们也许可以提拔到基层管理岗位,这使他们能看到希望,但是到第三年,如果还提不到中层管理岗位,收入没有大幅度增加,他们就会选择跳槽。
这些年随着物流管理理念的推广,大家对物流企业以及物流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不少企业开始采用自动化、半自动化的设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到处都说物流行业人才缺乏,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缺乏,这吸引了很多年轻学子涉足。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这里往往是收入少、工作累,上升空间有限,于是纷纷主动离职。一方面,年轻学子感叹在物流企业没有前途,对人才不重视;另一方面,企业老总在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沉不下心做事情,刚想培养他们,他们都跳走了。
不少的物流企业里,企业领导和年轻员工之间就象是捉迷藏一样,你不告诉我职业前景是怎样的,我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发展。要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物流企业在新员工进入初期就要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让他们有盼头,并能够逐步实现这些目标。
(四)与部分高校联合培养人才
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实是可以提前到读大学期间开始的,现在许多的本科、高职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培养的方式为企业输送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在这方面是推广的较为顺利的,因为一个物流企业往往需要大量的人才,比较容易与学校达成合作意向。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与韵达快递公司合作的几年中,为企业输送了一批适合的员工,他们在企业也得到了不错的发展。与高校联合培养,可以让这些大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状况,知晓企业的文化,从而在老师的指导下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这种做法,形成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美)雷蒙德.A.诺伊等.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
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独立,今后应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校企合作项目为支撑,打破单个专业培养人才的局限性
目前“工学结合”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得到了高职教育界的广泛认可,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且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高职院校已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形成了灵活多样、各具特色的局面。但是由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同时随着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因此目前所实施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笔者针对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双轨并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5年来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改革思路。
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工学结合、双轨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5年的实践证明,得到了学生、企业的认可,学生对口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今后的工学结合之路怎么走,改革似乎也到达了一种的瓶颈。现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近几年所招学生中发现男女生比例越来越不协调,13级女生与男生比例达到2.6:1。然而现代物流是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业务流程偏向于重型操作。因此,物流企业对男性的需求更多于女性,有数据表明可能达到7:3。与我们合作的林森物流集团订单班组建其中一个要求就是男生与女生比例达到2:1。目前1 3级的学生是无法达到此要求的。因此,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不可忽略此问题。合作企业性质和岗位设定因考虑到目前的男女生比例。
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一直更加强调学生的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从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但是通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及社会调研中发现,企业更看重学生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综合素质等能力。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做事情缺乏一种韧性和毅力,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和同事很好合作,有时甚至发生冲突;遇到问题后不会主动解决问题;不珍惜实习期间的岗位,轻易放弃;心理承受力较差,自卑心理也较严重等等现象。这些无疑都影响了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和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
目前工学结合是分三阶段进行实习的。第一阶段是大一暑假的识岗实习,第二阶段是大三第五学期集中跟岗实习,第三阶段是第六学期顶岗实习。目前大一暑假的识岗实习是不集中安排,是属于系部暑期实践活动的一种开展的。跟岗实习系部进行统一安排,安排合作企业到校集中宣讲,学生填报实习志愿,然后安排面试,确定好名单后分配校内和企业双指导老师。顶岗实习阶段主要是和导师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及撰写毕业论文,完成论文答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对企业的了解时间可能要到第五学期宣讲后,这样对企业具体岗位、职责、待遇、发展前景了解就不够深入,导致部分同学进入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并不适合。这样他们就带着情绪在工作,不能真正融人到企业中去,学习和工作效果就不明显了。那如何在三阶段实习中更好发挥企业的作用,使得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对这一现象肯定有很好的改善。
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独立,今后应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校企合作项目为支撑,打破单个专业培养人才的局限性,实现专业群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基地、师资保障、产学研合作、市场就业等多方面的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今后改革思路研究
由于近几年招生中出现了男女生比例失调的现象,因此在校企合作选择企业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一因素。目前我们紧密合作的三家大型物流企业(林森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对男生的需求比较高,一般两个班的男生基本不够分,岗位主要集中在物流现场项目管理和营业厅现场操作。今后可能要寻找更多更适合女生工作的企业及岗位。女生则更侧重客户服务、连锁经营等方面去发展。目前我们合作的江苏中和贸易有限公司为女生提供了很多的实习岗位。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呼叫中心也为女生提供了客服岗位。今后在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时,要考虑到目前的男女生比例。
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这种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要通过优质及多元化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借鉴香港职业训练局的全人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特质(包括团队精神、解难有道、沟通无碍、学习得宜、自家社之结合、事业形象与职业道德、表现自信、事业发展及工作态度),及建立四大核心价值(发挥创意、积极参与、关心社会及道德伦理)。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相应的全人教育课程,同时将学生参与活动纳入必须学分(比如毕业前必须获得15学分)。这样鼓励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合作企业探讨,企业在员工培训时也比较注重素质培训。比如江苏中和贸易有限公司对新员工都会有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将企业训练模式搬入校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化校企合作深度。首先,在“工学结合、双轨并进”的背景下,可将识岗实习集中安排,有计划的安排参观所有的合作企业,对合作企业业务流程有个初步了解。也可以集中一周进行某项短期实习工作体验,比如配合电商的双十一活动,支持合作企业进行分拣、配货、分发等基础性工作。这样一方面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对我们合作企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后期合作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跟岗实习过程中,可以由实习单位根据岗位实际提供课题选题供学生选择岗位时选择,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就可以围绕课题内容有目的的工作、思考,而非为了工作而工作。同时,学校指导老师也应该定期到企业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那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同时更好指导学生工作。再次,目前的“双师制”更多体现在实习阶段,虽然有设想,一门课程的教学授课也应该由校内老师和企业兼职老师共同完成,比如核心课程的课内教学可以由校内老师承担,而企业兼职老师承担课程的实习,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但是目前缺乏了“双师制”授课制度,实施起来就困难。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龙头专业的现代商贸与物流专业群今后如何建设,如何也走“工学结合、双轨并进”之路呢?如何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商贸复合型人才呢?在原来建设方案中提出构建“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方向互选”的课程体系,前期的基础共享、核心分立都很好实施,现在实施难点主要在方向互选。主要集中在两种观点:第一种,结合地方经济产业特色和我院办学特色,拓展为第三方物流产业、农产品产业、服装家纺产业、电子商务产业等四个方向,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力促服务业与生产、流通业联动、融合发展。第二种,是校企深度融合,实施订单培养。拓展为江苏中和(八融食品)贸易班、林森(德邦、顺丰)物流班、淘金信息(淘宝、阿里巴巴)电商班等方向。课程安排、授课完全由企业安排。这样“工学结合、双轨并进”的创新人才模式得以在专业群建设中得以应用。
关键词:威海地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
一、行业背景和专业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和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年我国进口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出口贸易额跃居世界第二位,吸引外资连续十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2009年我国货物出口额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这些都为报关与国际货运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市场以现代化通讯及信息技术、物流服务和金融市场为纽带,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报关与国际货运业作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渐从小到大,从改革开放之前的独家企业到目前的68000多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其发展呈现大幅上升势头。
报关与国际货运业务覆盖了国际贸易、国际运输、现代信息技术、国际商务、法律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知识水平、经验积累等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培养适应报关与国际货运行业一线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较高实践工作能力的高等应用性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已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之一。
二、威海地区人才需求情况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临海,与朝鲜半岛海上距离最近,开通了国内第一条到韩国的客运航线,后又相继开通了到日本及港澳地区的航线。该区位优势非常有利于威海市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广泛的贸易关系,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
报关与国际货运业作为服务经济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的经贸合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适合的就业岗位很多,毕业后可从事报关行、外贸企业、进出口公司、海关、货运公司、物流企业、大型企业、国际货运公司等从事报关、货物运输、货源组织、对外销售、仓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011年3月至6月,我们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先后做了四轮市场调研,调研目的:适应社会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本专业建设方案和教学改革内容,进一步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调研对象:以用人单位和中小企业为主(威海科日贸易有限公司、威海纺织集团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山东艺达有限公司、威高集团、威海金丰货代公司、威广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威海新海丰物流有限公司等毕业生安置率较高的40多家企业),其次为本专业的03、04、05、06级毕业生;调研方法:对企业的调查主要通过采用实地面谈、电话访问、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毕业生采用座谈会以及调查问卷方式;调查方案设计:调研分以下4个方面:
(1)现有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2)企业对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及人才需求情况;
(3)毕业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信息反馈;
(4)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
调研结果显示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具有稳定的社会需求。结合对威海及周边地区的调查,未来五年内,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至少在1000人以上。
三、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通过分析社会需求,进行企业调研,与校企合作单位威海科日贸易公司、威海新海丰物流公司、文登艺达集团等外贸类企业共同开发,基于职业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专家深入分析专业面向的岗位,遴选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学习任务、开发课程标准,重视操作、强化技能,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
1、基于职业分析构建课程体系
基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国际货运资格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将单证员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课程融合,将报关员与《报关理论与实务》课程融合,将报检员与《商检理论与实务》课程融合,将国际货运资格与《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课程融合,即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以报关与国际货运涉及到的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以报关与国际货运岗位职业环境和真实业务为载体,融合行业职业标准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我们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分为3个平台,分别是:职业基础能力培养平台、职业能力培养平台、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平台。分别找出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与能力体系如下。
(1)职业基础能力培养平台
职业基础能力培养课程: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经济数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INTERNET应用。
(2)职业能力培养平台
职业核心能力学训课程:报关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集装箱及多式联运、外贸函电、剑桥商务英语、现代物流管理、国际市场、营销与调查。
(3)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平台
职业发展能力学训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商务礼仪与谈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专业知识讲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大赛、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2、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重构了课程内容,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的课程内容,突出工作过程特征,在学习领域课程描述中强调了工作对象、工具与材料、劳动组织、工作方法和要求这些工作过程要素。
以《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课程为例:该课程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我们基于工作过程,重构了课程内容。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以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从而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工作思路与方法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素质提升;数学素养;职业学校
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数学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们的生活和职业充斥着数学知识,你要能够阅读用数学文字表达的书刊报纸,如政府的财政报告、医疗报告、税率报告等。你要看懂用数学符号和图像表示的工作手册,并能用数学语言与合作者进行沟通交流。因此,职业学校需要基于学生素质提升转变数学课教学模式。在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中,将原大纲试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调整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大部分,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基础模块有10个单元,职业模块有8个单元,拓展模块有3个单元。从新大纲的修订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在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体现出了职校特色。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四年制的中专生在校学习三年,数学课最多能上三个学期(每周4课时)。一般情况下教学内容只能完成数学基础模块的教学,很难涉及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的内容。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思考如何基于学生素质提升数学课教学效率,把数学课上出职校特色。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扎实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中职教育按职业岗位设置专业,按照实际需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决定教学和实践内容。因此,中职数学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着重让数学的思想指引学生,影响学生的处事方式。这是中职数学的教学目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展开。
数学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空间想象力等。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首先要扎实地教学生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而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职校学生也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学生专业的需求,在实施基础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数学作为基础课程,又是整个职业素质的基础。这个基础与职业相关,与职业素质相关。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素质的途径,是实现人的全面素质提高、实现公民素质提高的途径。在普通教育中,数学以学科为基础,在职业教育中,数学以能力为基础,以应用为基础。针对职业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步形成学生的文化基础。
二、贴近生活、贴近专业,上学生喜欢的数学课
数学发展到今天,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应用性越来越强,一些数学家称之为发展到了数学史上的第四个高峰,无论是中小学还是中专数学课程都能从本质上反映出这种趋势。学生应该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面对大部分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的现状,在教学中,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衔接、与专业的链接,既是中职数学教育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如在函数的应用举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同样是一个生活中分段函数的例子,针对电商专业可以把问题设计为网上促销打折活动的问题情境,针对物流专业可以设计为快递资费分段计费的问题情境,针对会计专业可以设计个人所得税分段计费的问题情境。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并在教学中围绕同一个问题情境展开课堂活动。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贴近生活、贴近专业,上学生喜欢的数学课。
三、加强数据分析的能力,上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数学课
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人们越来越多地运用数据进行推断。在运用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亲身经历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活动中,逐步学会用数据说话。如何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成为公民的一种基本技能。在职业教育中,“数据分析”更是数学课与学生专业联系的纽带。学生不但可以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对市场进行一些调查分析,运用统计图说明情况等,更能应用“数据分析”的知识解决一些专业上的问题,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服务。所以“数据分析”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加强数学课与学生专业之间的联系。
以我校为例,大多数专业涉及商业、服务业领域以及财会金融领域。这些专业以及就业单位都对学生提出了能力需求。其中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到培养学生与“数据分析”相关能力的专业共9个,占41%。
如,财金系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在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中提到“能够应用搜集、加工、整理、分析会计信息的方法,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会计、统计信息资料”;财金系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也提到了要使学生“能够对会计数据进行有效电算处理”;在商贸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提到“能熟练地操作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物流信息收集、分类、处理及等”;在商贸系商务助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在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中提到要使学生“掌握推销商品和对营销市场进行调查研究、获取经济信息的方法,能够根据要求收集和处理信息”;在信息艺术系广告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在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中提到要使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对市场、产品、消费者能够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定位,掌握市场调查、资料收集与整理的方法,会与客户进行良好沟通”;在旅游服装系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在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中提到要使学生“能够时时进行旅游市场调查,做到分析及预测,能够独立进行旅游营销策划”等等。可以看出该校以上各个专业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专业需求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出了相关的要求。
综上所述,中职数学课教学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数学概念和重复单调的基本练习,而是应该增强学生在专业领域对于数学概念的应用意识。同时,中职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要求知识的应用性和灵活性。我们应从更实际的角度来重新定位中职数学课,从中职生专业特点出发,减少单调乏味的习题演练,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环节,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具体情境,尤其是他们的专业情境灵活运用的意识。在中等职业学校尤其应该加强对统计的学习,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四、考核方式全程化、多样化,助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的考核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的学期成绩不仅由期中、期末考试决定,平时的各方面表现也在学期成绩中有所体现。如在本次调查的中等职业学校中,数学考核标准里考试成绩占40%,其他占60%。这60%里包括了学生课堂表现的成绩、考勤情况、笔记、作业、小组活动作业等。笔者认为可以根据职业教育考核方法的特点,把数据分析的相关内容的考核放在小组活动作业里体现,这样不但可以避免课时上的冲突,并且通过小组活动可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效果。活动作业主要由教师在课下指导学生分组完成。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完成活动作业的过程中体验数据分析的整个过程。活动作业的具体考核方法及评分细则要事先设计好,有利于全程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课题以活动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分组完成,让学生在以下题目中任选其一完成调查分析:
1.生活费大调查:调查在校生每月的花销情况,花钱最多的地方是什么,男生女生有没有不同,北京和外地学生有没有不同。
2.校服需求调查:调查在校生喜欢什么风格的校服,最喜欢的颜色、款式、功能等。
3.最受欢迎洗发水大调查:调查学生喜欢什么功效的洗发水,大家都喜欢多大容量的洗发水,喜欢什么味道的洗发水等。
4.手机话费大调查,调查学生每月手机的话费情况,学生都用什么SIM卡,手机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5.调查同学午休时间(12:30―13:30)的安排,总结现象,找出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6.调查同学喜欢的工作,对于工作最看重什么。(薪水、发展前景、能学到东西、轻松、兴趣、人际关系、其他)
7.调查同学今后是否计划考大专,如果我校开设大专是否愿意读,愿意的原因,不愿意的原因。
8.调查同学对所有学的专业喜欢吗,原因是什么。如果再选择一个专业学习,会根据什么选择。(兴趣、前途、薪水等)
9.京郊最受欢迎的旅游线路调查:调查学校同学最愿意旅游的京郊景点、原因等。
每组学生首先需要选定题目,确定调查对象,之后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整理问卷,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要求学生分好小组后,确定分工。问卷的题目在10题以内,经教师审查合格后方可下发问卷。教师指导学生抽样调查的方法,根据学生调查的内容进行指导,加深学生对抽样调查的理解。回收的问卷要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用Excel表统计问卷并生成统计图,指导学生简单分析数据。
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应该继续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策略,并把这些策略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86-04
我国物流企业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
物流业在我国发展迅猛,相伴而生的物流经济也越来越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2008年,社会物流总额增长为89.9万亿元,国内物流增加值为2万亿元,占GDP比重的6.6%。2012年上半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8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国内物流增加值为1.6万元,占上半年GDP的7.2%。国内物流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增大凸显出物流业发展对做大服务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作用。并且,在物流领域中,涉外物流的发展尤为显著。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6 420.6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2.5%。同时,伴随我国物流业的涉外业务的发展以及国外物流企业的进入,作为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英语,其应用与发展无疑成为物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以重庆市西永综合保税区为例,作为目前我国规划面积最大的综合保税区,它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功能于一身;驻区企业已增至百余家,进出口物流业务频繁,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据统计,2011年西永综合保税区共计新招聘员工200万左右,其中物流相关岗位招聘中的高职生比例达到13.4%。据我校毕业学生进驻园区企业工作数月后的反馈情况来看,高职物流毕业生在熟悉新环境,掌握设备操作上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在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岗位上发展较快。但随着在岗时间推移,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无法适应企业物流运营具体需求,呈现出后劲不足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熟练填写企业物流运营中的外文单据;(2)不能及时处理企业的涉外物流业务;(3)不能很好地与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日常业务交流。
这些表象的原因可归结为两点,首先是学生在校学习时没有掌握必备的物流专业英语知识;其次则是学生没有通过在校学习掌握物流专业英语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因此,对于这类高职学生而言,企业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其进行相应培训,既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目标,也影响了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的职业发展前景。
综上,随着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大,其自身发展的速度也会提高,物流企业对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员工的英语技能要求将会逐步提高。此外,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物流专业必须根据中国当前物流领域的发展,及企业在发展中对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为物流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其中,专业英语知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必须结合企业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对双语教学的条件和方法进行改革研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高职物流专业中许多课程,如《进出口报关实务》、《进出口单证实务》、《国际货运》等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这些课程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及单证绝大多数都是用英文书写的,制单、审单所依据的原始资料均是英文表述,相关的国际惯例和法规原文也是英文,并且在相关业务环节中需要用英语对外交流。
其次,从学情分析,大多数高职物流学生具备了双语学习基础。近几年,我院招生分数线都在三本或以上,物流专业的本科生国家英语四级考试的合格率为60%~70%,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专业学生具备较好的双语学习基础。
再次,实施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素质。高职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可提高自己的择业竞争力,并且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能力,符合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双语学习特点
通过对我校物流专业全体学生行双语学习问卷调查,得到学生双语学习特点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的结果可以发现,当下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双语教学存在以下特点:(1)双语教学学习积极性不高;(2)对双语教学作用的认识不充分,强调中文教学,通常只期望顺利通过考试;(3)对双语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存在较高要求,希望通过多种方式学习;(4)对双语教学的考核偏向于传统方式。
结合上节所述的企业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可认为表1中所示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双语学习特点的成因有以下方面。
首先,从全国来看,近年来高职物流专业学生招生保持在三本分数线以上,因此在生源基本素质上要于本科院校。以我校为例,近年来物流专业新生的进校英语水平测试5%左右为优秀,75%左右为合格,大约20%的新生成绩位于及格线以下。这表明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双语学习的一个特点是基础薄弱,起点较低。
其次,学生双语学习主动性不高,不重视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身存在畏难厌学情绪,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前的双语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即使引入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往往都是对理论教学方法的补充。高职学生对于理论教学普遍缺乏积极性,对以英语为载体的理论教学缺少学习动力。
再次,对课程理论及实践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不能很好地把握。由于高职物流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学习主动性,另外,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企业的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策略,并以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加以体现。但由于存在企业需求定位与学生学习特点匹配不到位,不能正确预估企业需求,以及将企业需求转化为知识点等方面存在障碍,对学生知识点掌握的考查方式存在瑕疵。最终导致学生主要根据考试要求把握课程理论及实践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忽视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的改革应结合高职教育办学方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企业的需求对物流专业双语教学在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研究
综合上述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现状和企业需求、学生学习特点,针对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在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应改革。
(一)加强双语教学多媒体硬件和软件建设
多媒体英语教学具有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省时多效、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创造具有真实性、交际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教学环境等特点。传统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只是将多媒体用作纯粹教学硬件如“白板”和“放映机”,一味以文字或者视频为主,忽视了其与课堂理论教学、情境讨论等方式的结合,往往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后没有及时总结归纳,或者只对多媒体的形式和表面内容感兴趣,忽视了知识点的把握。另外,许多多媒体教学内容没有经过整理和总结,占据了大量课堂时间,同时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点。因此,我校从硬件和软件上对物流专业的双语教学进行改革。
在软件建设上,首先,将企业生产、服务的知识需求转化为课程知识点,将各个知识点转化为独立的模块,并根据企业各个具体流程将知识点进行重组。知识点分为概念性知识点和操作性知识点。其次,在双语教学时以英语进行概念知识点的教学,例如物流领域中货运的各个参与方的名称、定义、特点。然后,概念知识点以操作性知识点进行连接,组成企业的具体流程。例如,在货运参与方基础上进行信用证的开设、通知、流转和结汇等流程讲授。在这一步中则以中英文教学结合为主,在学生把握企业流程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英语知识。最后,在课程结束时以中文教学复习归纳所学习的英语知识点,并在下节课开课时进行提问。
在硬件建设上,要求物流专业的双语教学课件必须具备多种表达形式,如文字、图片、动画等。根据学生问卷调查反馈结果和学习规律,要求电子教学课件中文字的比例不得超过一定标准。由于PPT篇幅限制,中英文教学内容可以分开,并且着重点可不同。但在针对企业需求的知识点讲授上必须有相对应的中英文内容。此外,以流程图辅助文字表述的步骤说明,以动画解释文字阐释的企业物流运营。在节省教学时间的前提下,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二)强化“校企合作”,完善双语教学条件和方法
高职学院应把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作为全面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在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中,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各专业实训室、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以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现场教学。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调研组的调研数据,全国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办学历史大部分不超过7年,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零距离”对接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于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而言,应通过现场教学和实训教学把握双语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契合点、双语教学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以及企业对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效果的反馈三个方面进行调整。我校物流专业已经和重庆市西永保税物流园区的多家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除了定期和企业物流工作人员开展讨论以及进行员工培训外,还通过让学生参加物流业务实习及时掌握知识,发现问题,巩固双语教学成果。并且根据参与学生和企业的意见反馈,对相应课程的双语知识进行调整。至2012年10月,我校物流专业参与企业顶岗实习学生中有20%左右进入西永保税物流园中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或者企业物流部门进行工作,而从事物流岗位工作的学生比例达到84%。其中,约25%的学生反映自己从物流专业双语教学中所学知识帮助自己快速适应环境和工作需求,并希望进一步在双语教学中增加实践知识的案例情境教学。而上述接纳实习学生的企业中有66%的企业建议学校还应加强在物流单据、企业公文和产品流通等过程中的外语教学比重,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国际物流发展趋势和知识。针对这些要求,我校物流专业对已有课程知识进行了相应调整,在实践教学中应广泛采取现场、情境、案例、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其主体作用。
另一方面,物流企业的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传统的物流企业由于经营机制一直在转换,致使经营者和所有者忽视了企业的硬件升级。新上马的物流企业往往受资金的影响,无法对基础设施、网络技术、物流设备进行规模投入,物流企业层级提升缓慢。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企业对就业人员的能力的要求。因此对于高职物流专业而言,企业一定要在人才实训上进行配合,保税物流园区由于其业务具有国际性,如果能与高职物流专业开展合作,一则有利于物流园区内各企业的人才培养,二则有利于物流园区自己选拔管理人才。
(三)改革物流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高职物流专业双语教学考试只着重于期终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物流专业学生上课时“第一次课”和“最后一课”到勤率最高,出现了学生双语笔试合格,而一旦进入企业后若与外方进行日常交流则表现不佳的问题。另外,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能力的需求也从填报单据、熟悉流程、器械操作等操作能力基础上向着熟悉进口器械操作,开发涉外物流业务,开展国际物流合作等学习能力产生转变。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掌握传统物流双语教学知识基础上,培养物流双语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通过设置合理的评价体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励学生学习。因此,我校物流专业对双语教学课程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如下改革。
首先,一改以往期终考试决定成绩的考核形式,转为对每个物流单项项目进行考核,最终的期末考核只占学生总成绩的一部分。每个项目的考核分为双语笔试口试和双语知识实践操作。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单据填写和业务流程等知识的双语掌握能力,口试则通过聘请企业物流员工的外籍人员与学生开展业务衔接交流以及让学生根据外语说明书指出设备的操作步骤等考察学生对物流知识的双语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最后,通过让学生在工厂中通过阅读外语设备说明和外语业务合同等进行实践操作考核。
其次,在日常双语教学中,将知识点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划分。一般知识点通过双语课堂教学完成讲授,通过日常作业和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水平。重点知识点则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课前共同探讨学习,上课时随机选取小组进行双语资料演示和讲解,并回答教师和学生提问,根据课堂讲解和提交的双语资料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再次,在日常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和企业需求不定期课后作业。其中,既含有单据填写、流程业务、器械操作等客观知识的双语题目,也包括让学生自己就企业物流业务中的难点问题——如库存水平与服务质量,合作企业选择与维系等话题——展开阐述,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国际最新的物流知识和操作设备进行回答,并要求在阐述中含有用外语描述的目标、方法、步骤等内容。这样,在培养学生双语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向物流管理领域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秀丽.基于业务流程的《进出口单证实务》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0(8):69-70.
[2]刘红.多媒体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11):85-86.
[3]朱占峰.论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就业导向[J].价值工程,2011(21):177-178.
[4]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陶杰.谈学生自主创业背景下的物流管理课程之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6):144-145.
[6]康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6):137-138.
[7]王萍利.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1(29):252-253.
[8]徐丽,李梅,王冬梅.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0(32):421-422.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以四川省三所开设财经类专业代表性院校(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全日制高职专科在校生和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接受调查的抽样学生四川财经职业学院200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200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名,涵盖大二、大三阶段学生和2012届部分已毕业学生。参与调查的600名学生分别来自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审计、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经济贸易、国际贸易、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
(二)调查内容
本研究的调查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关于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包括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经费、场地等;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就业政策与就业帮扶等情况。二是学生就业状况。包括在校生的就业意愿、就业准备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具体内容包括就业率、薪酬、行业分布、区域分布、社会保障、就业心理、就业政策了解、就业方式与途径等。
(三)调查方法
从高职大学生就业心里、就业服务、就业权利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确定问卷调查的指标内容。通过搜集和查阅大量资料,确定选题。在调查过程中根据问卷回收、接受调查的机构和学生反馈等情况进行整理,选取与高职学生就业紧密相关的一些问题,力争在各选题之间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逻辑关联性,最终完成调查问卷。
(四)问卷发放与回收
我们分别调研走访了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与就业指导中心,发放问卷调查3份,回收3份,回收率100%。在三所学校二、三年级和2012届毕业生中各随机抽样200人,涵盖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审计、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经济贸易、国际贸易、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1份,回收率93.5%。其中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96%,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83份,回收率91.5%,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93%。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就业状况分析
1、就业率从调研结果看,2012年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就业率99.02%,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就业率97.76%,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率93.3%。三所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约在96.69%,其中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平均就业率约在97.7%,均高于全国和全省高职院校平均就业率。数据显示与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是吻合的,说明财经类专业依然受到社会的欢迎,就业前景广阔。2、就业区域从调研结果看,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区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选择成都就业的351份,占62.6%;选择四川省内二线城市(主要是德阳、绵阳、乐山、自贡等)就业的106份,占18.9%;选择西南地区重庆、昆明等地就业的45份,占8.1%;选择上海等东部一线城市就业的35份,占6%,选择县级城市就业的16份,占2.9%;选择西部农村就业的8份,占1.4%。从统计数据看,财经专业学生主要在学校所在区域的大中城市就业,地域观念强,面向西部、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就业意愿不强。3、就业单位类型调研结果看,就业选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113份,占20.1%;选择国有企业的212份,占37.8%;选择非公企业的208份,占37.1%;选择自主创业的28份,占5%。说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召吸引力仍然很大,希望职业更加稳定。国有企业的品牌效应、高薪酬和高福利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实际就业中,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的比例更大。受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和创业条件的制约,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意愿不够。从毕业生创业情况看,创业成功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4、就业报酬期望与实现分析调研结果看,就业报酬期望值在800-1200元的40份,占7.1%;在1200-2000元的104份,占18.5%;在2000-3000元的243份,占43.3%;3000元以上的174份,占31%。据麦可思公司《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平均工资2010届2142元,《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平均工资2011届2482元。调研数据看,大部分的学生的薪酬期望与现实吻合,能够比较好的实现,但有部分学生期望值过高,心态不稳定,对就业产生影响。5、就业模式调研结果看,就业选择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93份,占16.6%;面向企业就业357份,占63.6%;选择参军49份,占8.7%;选择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等31份,占5.5%;选择自主创业31份,占5.5%。从数据看,学生大部分就业选择是面向企业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就业,选择参军和参加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等项目就业意愿人数有所增加。6、就业途径调研结果看,自行参加社会招聘就业72份,占12.8%;靠父母亲戚帮助就业53份,占9.4%;通过社会中介服务就业81份,占14.4%;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就业的93份,占16.6%;学校招聘会等提供岗位就业197份,占35.1%;通过互联网上信息就业65份,占11.6%。从数据看,目前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是招聘会,用人单位集中招聘,规模大,直接可靠。通过学校招聘会和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就业应该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7、就业选择主要因素调研结果看,就业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薪资213份,占38%;企业发展前景84份,占15%;个人发展前景157份,占28%;专业对口86份,占15.2%;其它21份,占3.7%。数据显示,学生就业考虑主要因素为薪资和个人发展,对于初次就业学生而言,对专业对口率要求并不高。8、就业心理调研结果看,充满自信145份,占25.8%;压力较大213份,占38%;迷茫109份,占19.4%;自卑心理68份,占12.1%;依赖心里26份,占4.6%。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多数学生就业压力大。自信心强的一般是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干部;知识技能较弱,相貌平平,个人素质较差的学生具有自卑心理和依赖心里,希望学校和老师帮助其解决就业。相当多的岗位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还有部分的学生就业迷茫,没有职业方向,值得重视和加以解决。9、毕业去向调研结果看,选择求职就业414份,占73.8%;选择专升本58份,占10.3%;选择出国学习19份,占3.4%;选择应征入伍17份,占3.1%;选择创业36份,占6.4%;暂不就业的17份,占3%。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就业,但其中创业比例较低,应加强创业教育和引导。2013年国家调整了大学生应征入伍的时间,应加强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应征入伍。10、未能顺利就业学生情况分析从三所院校看,近几年来大概5%的学生未顺利就业。主观原因分析:毕业后有旅游、治病等其他安排暂不就业;结婚生小孩;继续提升学习;不愿工作啃老;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客观原因:因病治疗不能坚持工作;身体残疾学生暂时找不到工作;就业能力欠缺学生,难以适应竞争等。大中城市生存成本高、生活压力大。蚁族对贫困生在大城市的心理冲击很大。贫困生求职成功比例大大低于非贫困生。
(二)就业指导和服务情况分析
1、组织机构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和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均没有独立设置就业指导中心,招生就业合署设招生就业处,就业服务指导作为常规性、事务性工作。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职业与就业指导中心。三所学校均成立了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各系建立了学生就业工作小组。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还在各系专门设立了就业指导工作岗位,其余两校均没有设立。2、师资情况三所学校均没有建立专业化师资。职业指导师资由行政和部分辅导员兼任,虽经过培训多数教师持有职业指导师资格,但学历、专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还没有建立一支有企业人士、社会专家参与的校内外结合、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调研结果看,认为就业指导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背景(多选):就业政策知识521份,占92%;就业指导知识561份,占100%;心理学、教育学知识502份,占89.5%;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519份,占92.5%;法律知识441份,占78.9%;信息技术网络知识410份,占73.1%。3、就业指导服务对就业形势:调研结果看,对当前就业形势了解并认为非常严峻的448份,占79.8%;认为就业形势较乐观,就业容易72份,占12.8%;对就业形势盲目,不了解的41份,占7.3%。对就业政策:调研结果看,对当前就业政策关注和了解的94份,占16.8%;对当前就业政策关注,但不十分了解的318份,占56.6%;对当前就业政策不关注,基本不了解的149份,占26.6%;对行业和企业需求:了解,比较明确的64份,占11.4%;有一定了解,但不明确的296份,占52.8%;基本不了解,也不明确的201份,占35.8%。对职业指导有效形式:选择专题讲座的204份,占36.4%;选择职业指导课的195份,占34.8%;个体职业指导的106份,占18.9%;网络指导的56份,占10%;对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调查(多选):提供招聘信息493份,占87.8%;职业适应度测试386份,占68.9%;职业生涯规划525份,占93.7%;择业指导417份,占74.5%;求职简历制作指导460份,占82%;面试技巧指导521份,占92.3%;商务礼仪培训539份,占96.2%。4、就业平台服务希望学院提供就业平台(多选),从调研结果看,选择毕业生双选会的541份,占96.6%;专场招聘会552份,占98.6%;就业网站314份,占56.1%;就业信息QQ群486份,占86.6%;顶岗实习451份,占80.4%。5、就业能力服务希望得到提升就业能力帮助(多选),从调研数据看,选择职场分享的408份,占72.8%;选择职业素质训练提升的515份,占92%;选择模拟面试的496份,占88.4%;选择创业教育的174份,占13.2%。
三、对策与思考
(一)加强学生就业观念教育
1、先就业后择业。教育学生以务实的态度,积极引导学生毕业后先就业,在实际工作中再选择就业方向和更适合的就业岗位。特别是要面向基层和大量容易进去的中小企业就业,淡化考公务员,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竞争激烈,人才拥挤的就业去向。2、立足西部,面向基层就业。西部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也是最急需人才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地方去勇于实践锻炼成才,实现人生的理想和抱负。但不要太集中在成都、重庆、西安等发达的省会城市,应眼光下移到区县、乡镇和农村地区就业。3、自主创业。市场经济机会多多,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要加强创业教育,引导和支持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实践,设立创业基金、提供创业项目、建立创业园区、网店等帮助学生创业。鼓励毕业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创业初期的继续扶持和帮助。
(二)加强学生就业全程指导服务
1、建立学生就业全程指导和服务体系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在读期间和毕业后半年或1年内的就业全程指导和服务体系。将职业指导课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帮助做好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培养职业素质;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中心,创业孵化中心,配备职业化的指导教师;建立校内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常态的就业信息网络,努力开拓就业市场,促进学生顺利和充分就业。2、建立和打造就业指导专业化师资队伍就业指导是一项政策性强、要求高、难度大,涉及面广而复杂的专业技术工作,必须要依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应当建立由职业指导师、政府人力资源部门人士、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职业顾问等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化师资队伍。3、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四方联动机制就业是系统的民生工程,应当建立政府主导,企业需求,家庭需要,学校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制,切实将政策落地,工作落实,学生满意、社会满意。学校要承担整合资源,帮助和服务学生顺利就业和充分就业的使命。
(三)加强学生就业跟踪反馈
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促进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就业率,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前很多学校委托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等专业公司开展此项工作,专业性、针对性、科比性、权威性较强。
(四)加强学生就业帮扶
学生就业群体中部分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身体残障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能力较低的学生,在就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关注和帮扶力度。
(五)加大就业工作经费投入
摘 要:汽车行业人力资源面临着人才匮乏、需求旺盛、流失严重、薪酬持续增长的困境。为了吸引、留住、激励、从内部培养人才,减少从外部招聘稀缺少人才的高额成本,构建汽车人才职业化管理体系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介绍了汽车人才的特点,概括了职业化管理体系的内涵,分享了职业化管理体系的设计过程及认证结果的运用,提供了一种建立汽车人才职业化管理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汽车人才;职业化管理;任职资格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41-02
1 汽车人才的特点
1.1 人才总量:严重短缺,需求旺盛
我国汽车行业一直是人才资源密集行业,但正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局面。对人才的需求从技工、技术人员到管理人员,每一个级别的职位都存在严重空缺。就汽车制造业而言,有两类人才相当缺乏:一是高级汽车开发造型人才,二是高级技工。据相关统计显示,欧美发达国家的汽车行业中,汽车研发人才一般都占到30%以上,而我国还不到8%。当前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汽车工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最近三年,根据有关数据预测,全国急需汽车人才达50万人以上,未来10年,全国汽车人才缺口是80万人。在上海,未来10年内将需要6万汽车人才,15年内需求将激增达10万人,但现有人才量还不足2万人。总之,既缺乏高级人才,又缺乏操作技术人员,总体存量严重不足。
1.2 人才市场:流动频繁
人才的稀缺性使汽车行业人才竞争激烈、流动频繁。2004年中国各行业人才的平均流动率8.8%,而汽车行业人员的平均流动率为9.4%。近几年,汽车背景的各类工程师的流动率逐渐高过汽车销售、汽车物流等热门人才的流动率。如某汽车公司2004年的汽车销售职位的人员流动率为12%,工程生产部门人员的流动率为14%(2003年为6.7%)。
1.3 人才“薪情”:持续增长
“高度稀缺”、“高流动率”、“高薪酬”,概括了目前我国汽车行业人才的现状,尤其是近几年,汽车行业薪酬持续增长。中国汽车人才网统计数据显示,对于应届职校毕业生来说,汽车业上海地区月薪已达800-1500元;高级技工为2500-4500元;研发设计类(项目经理)年薪为8-20万元。2006年的汽车行业财务经理的平均年薪达11.4万元,销售经理年薪已为10.6万元,物流管理经理平均年薪为10.2万元(太和顾问) ,汽车中层管理以上人员年度总薪酬位居最热门的五大行业之首(快速消费品、医药、房地产、汽车以及IT高科技行业)。
汽车人才高流动性、高稀缺性与高薪酬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薪酬体系设计不够合理;缺乏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员工看不到职业发展前景;员工晋升渠道比较单一,没有给员工提供多种发展通道。针对以上情况,调薪、培训、招聘等措施都是短期和局部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吸引、留住、激励、培养人才,减少从外部招聘稀却人才的高额成本,提高员工的职业化水平,走职业化管理之路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在职业化管理过程中,应以发达国家已有的大量经验为导向,以汽车行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2 职业化管理体系的内涵
工作和职业不是一对对等的概念,工作是职业的一个初级阶段,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密,随着知识体制的强化和扩张,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成为职业。从工作走向职业的过程就是职业化。Eliot Freidson(2001)提出职业化理想模型需具备五个基本因素: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受职业影响的劳动分工;获得职业认证才可在人才市场流动;提供职业认证与培训的职业培训机构;强调卓越价值,肯定工作贡献而非经济回报的职业意识。豆世红认为职业化包括由内而外三个层次的含义: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行业规定的行为标准。职业素养是从业人员应该体现出一种职业素养,而不是凭个人兴趣自行其是;专业技能和行为标准根据不同行业或职业有所不同,包括做什么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如何做的操作程序和规范化行为。
从过程上看,职业化主要指员工从原来非职业化状态转化为职业化状态的历程、途径,它是以事为中心,以完成工作为目的,以人来适应工作的过程。而对这个过程的管理就是职业化管理。职业化管理是通过定期的资格等级鉴定和职业行为能力评价,进行职业资格认证;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明确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提供多种发展通道,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为招聘、薪酬、晋升、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3 职业化管理体系的设计
3.1 职业化标准的建立
职业化标准是优秀员工关键成功行为和专业技能的提炼,它引导员工正确的做事,加强员工的业务规范性,提升员工的职业化水平。它包括资格标准和技能标准。资格标准应包括作为一票否决条件的职业道德;以实用为导向的必备知识;以行业工作经历为导向的经验。行为标准应包括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以业绩为导向的工作成果。
汽车行业是生产高档奢侈品、高技术和资本密集的行业,囊括研发、生产和销售等部门,是由技术工程人员、技术工人、销售人员等多种职业组成的营利性组织。根据以上基本特征,职业化标准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源于工作,符合企业战略与关键业务需要的原则;分类分层分级的原则;企业及行业成功工作经验模板化的原则;现实性和牵引性相结合,以及持续改进的原则。
图1是根据以上原则建立的职业化标准过程模型。
3.1.1 职业资格分类分级
针对汽车行业工程师、技工、营销及管理人员比较稀缺现象,现以这四类人员为例,对汽车行业的职业进行分类,包括管理序列、工程序列、营销序列和技工序列。每个序列下面又分为几个专业,如工程序列包括汽修、模具设计、制造工艺、结构设计等专业(见表1)。
根据汽车人才行业的特点,结合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员工的职业标准分为基础、骨干、中坚、核心四个层级,九个职等(1-9),六个职级(A-F)。如工程序列分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资深技术专家。从纵向来看,高级工程师处于中坚层第6级;从横向来看,高级工程师又分为6A-6F六个级别(见表1)。
表1 职业资格等级对应表
3.1.2 级别定义
级别定义就是根据员工在某一领域成长的内在规律,概要地描述每个层次、每个级别员工是应具备资格,为资格标准和行为标准的开发定下基调。级别定义需要考虑五个纬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难度和熟练程度;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业务变革的作用;应负的责任。
3.1.3 标杆人物分析
对标杆人物的知识、经验和职业道德进行分析描述,形成职业资格标准。知识包括公司知识、专业知识和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经验指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经历与时间;职业道德作为参与资格认证与否的一票否决条件。
对不同级别标杆人物的行为要件分析主要从专业技能和工作成果两方面着手,从而形成行为标准。模块分析法即针对某一个重要行为进行详细的分析,它是分析行为要件的常用方法。如助理客户经理的行为模块有:市场策划模块、客户关系建设模块、项目运作模块等。这里简要说明助理客户经理市场策划行为模块:
(1)市场策划。
①信息收集与分析。
收集历史数据,分析客户需求;竞争对手分析,客户关系、自身分析,所辖区域市场格局分析。
②形成市场策划。
确定市场目标:目标明确,立足实际,可操作性强;确定相应的市场策略:注重策略的合理性、严密性、可行性;明确目标达成所在的问题和所需的支持。
③制定策划方案。
确定各项具体任务和时间要求,明确每个步骤的效果评估的标准和方法;设置监控点,确保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需要相关部门配合的事项要明确目标并与相关人员沟通。
④按照公司的规范和要求提交市场策划报告。
(2)策划方案实施。
按照既定市场策划的要求,进行目标和任务的分解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落实;根据监控点,及时简称与总结工作开展,必要时向相关人员求助;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修正目标和策略。
(3)实施总结。
根据市场工作的结果和过程,对市场策划与实施进行总结,明确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撰写相应总结报告。专业技能是与行为要件密切相关的,是从行为要件中提炼出来的。专业技能是衡量一个员工是否达到某个级别的最主要指标。工作成果是在专业领域的所取得的业绩,例如次成功地独立策划并开发项目,完成了销售额。经过业务分析、职业资格分类分析、级别定义和标杆人物分析,职业化标准基本可以建立起来了。
3.2 试评价
选取各业务典型级别人员进行试评,并对试评工作进行总结,对试评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修订或应对措施,为认证工作的全面启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全面“松土”培训
职业化“松土”培训旨在通过编制宣传手册、企业内部公共媒体以及个案讲解、分析等方式向各个层次的人员进行职业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各个层次的员工都能了解职业化管理的必要性、目的、思路、标准开发等,取得各个层次人员的支持和重视。
3.4 资格认证
资格认证是职业化管理工作的关键。认证程序见图2。
资格认证应遵循以下原则:
既评价结果又评价过程;评价是一种鉴定活动,强调证据;评价要以工业绩为导向;自上而下分层评价;测试与评议相结合;评价结果面向应用。
资格认证一般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知识要求可以通过测试来评价,对于定性的指标只能通过评议的方式来评价。取证的方法有观察、工作成果或产品、工作模拟或技能测试、工作业绩与经历、第三方证词及提问等方式;证据的评审方式可以采用周边调查、日常观察、绩效考评等;复核可以采取考评员抽查的方式。认证时间可以采取日常认证与每半年或一年举行一次。
3.5 认证结果运用
职业化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其认证结果可以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如可以把认证结果运用于薪酬、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招聘、人员配置等环节。由于汽车人才高度稀缺、高流动率、高薪酬,只有把认证结果与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相结合,才能吸引、留住、激励稀缺人才,职业化管理体系才能得以有效运作。如果职业化认证结果不与员工利益联系起来,职业化管理只能流于形式。
4 结语
中国加入WTO带动了汽车行业的发展和竞争,2006年取消配额、降低关税,中国汽车市场的大门已经彻底向海外汽车品牌敞开,激烈的人才竞争已有目共睹。人才的高流动性和高稀缺性给汽车行业的人力资源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留住、吸引、培养、激励人才,汽车人才的职业化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具有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燕荣.加快汽车人才开发 推动汽车产业发展[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4(3):27-30.
[2]Freidson(2001), Freidson, E.(2001). Professionalism: The Third Logic.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80.
[3]豆世红.职业化管理――提高员工绩效的重要途径[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9):54-56.
[4]樊宏,韩卫兵.“五步法”开发任职资格标准[J].人力资源,2006,( 10):14-15.
国外经历促使选择
国内选择先于兴趣
工商管理专业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也有院校称为企业管理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如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主要致力于培养通晓企业运营管理的人才,是造就未来职业经理人的“摇篮”。
工商管理专业的产生源自管理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的工商管理实践家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即通过对工作进行分析改善,提高工作效率。后经霍桑实验(20世纪20~30年代),梅奥等人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工商管理进入人本管理时代,随后管理学进入大发展阶段,由此带来了工商管理专业在商学院的繁荣。哈佛大学最早开设了商学院,教授工商管理课程。但国外许多大学不倾向在本科开设工商管理课程,比较推崇的教育方式是本科学习某一门文、理专业,待工作约2年后,如果确实对管理岗位有兴趣,且也表现出一定的管理潜质,再报名读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用1~2年时间全面学习工商管理的知识。中国的院校大部分在本科阶段就设置了工商管理课程。目前在我国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有500余所,工商管理是工商管理学的重要分支,除此之外,技术经济与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等专业都属于工商管理类的分支,与工商管理专业也有不少交集。
工商管理与人力、
财管和营销如何取舍?
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围绕企业运作的内容展开,管理类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和物流管理,经济类课程有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以及金融理论与实务等。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是让你对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内容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这是未来能够走上管理岗位的基础。
工商管理专业还分有三个方向,分别是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堪称企管专业的“三朵金花”。有许多院校将这三者独立出来,成为并列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有些同学会疑惑:是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好,还是选择市场营销等这些学习内容更具体的专业呢?对此,有必要在此作简单的介绍:市场营销方向侧重学习营销,人力资源方向侧重培养人才招聘、选拔、培训、薪酬制定、考核等技能,财务管理方向重点培养财务管理、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工商管理就上文提到的课程看来,可以说三者都有涉及。由于学习内容范畴广,专业性来说不如前三者。如果你能在上大学之前就确定学习方向和兴趣,那么可以直接选择具体专业,这样会学得更深入透彻,未来就业的针对性也更强;否则你也可以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待确定对哪方面感兴趣后再深入学习。
如果你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对某一方面产生了兴趣,比如市场营销,你可以在大学期间多看些这方面的书籍,多关注企业营销方面的新闻事例,多研究一些现实企业的营销策略,并参加一些专业资格考试,如营销员资格证书等,为将来的职业发展作积累。我有位本科学习企业管理专业的同学,大学期间他对会计这门课很感兴趣,通过努力学习,他在本科毕业后两年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后来他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工作。所以说,事在人为,大学的专业教育只是一个基础的学习,具体的学习兴趣需要你在以后的过程中不断地挖掘、探索,在专业的积淀上不断地钻研、努力。
案例是活跃思维的
一剂良药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教学中会广泛地用到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课上,老师讲解组织结构时采用了乐百氏公司组织结构变迁的案例,使我们深入理解了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组织结构方式。再比如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招聘这一章的内容时,我们通过观看雅芳公司的现场招聘视频,总结分析人员选拔的方法。大家会针对某一个人的选择争得面红耳赤,老师则最后才给出具体的分析和理由。总之,课堂的活跃有趣离不开案例教学对思维的开发。
除案例教学外,实训内容也是工商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通常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会安排一些实训内容,比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建”一家公司,为公司命名,确立行业和经营项目,选出领导班子和组织结构;或者调查一家公司、组织现场模拟面试、模拟谈判等。通过实训环节,学生学会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有时学生还能到实践基地进行考察,我曾参加过燕京啤酒和蒙牛公司的考察,得以参观生产工艺流程,切身体验企业的管理运作方式。
总之,无论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实习,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在学习中,你的兴趣将会被激发,好奇心被带动,对企业的真实考察会让你切身感受管理的学以致用,说不定还会激发你创业的热情,未来自立门户成为企业家。
市场营销门槛低
人力资源重名校
财务管理易留学
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就业情况一直比较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司益磊介绍,根据网络招聘信息的汇总,工商管理专业在职位需求专业排名中位居第一。总体而言,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职业经理人。目前在中国,职业经理人相对缺乏,中国急需一个健全发达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一般而言,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都要从基层做起,就算进入大型企业作为管理培训生,也要在各基层岗位轮岗2~3年,之后才有可能确定在某个部门作为中层的管理者。如果你在该领域做出优异成绩,也有机会成为高层的“左膀右臂”,担任如市场总监、销售总监、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职位。
如果你已经选定了具体的发展方向,也可专攻这些行业。如市场营销,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发展处于初创或中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营销人才,就业门槛低,营销方向的毕业生一直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而且总体的收入在企业中也是相对较高。
人力资源近些年比较热门,就业渠道也很广泛,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岗位。如果想进入外企或者大国企,名校的学习经历较为被看重。不过,我国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管理不够规范,人力资源的业务职能不够明确,很多与行政混杂,专业性不够突出。但中国的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可以预见今后人力资源岗位将会得到重视,未来的发展前景应该不错。
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当中技术性最强的一个方向,选择这个方向需要对数字敏感,如果你的个性沉稳安静内向,喜欢分析数据,不妨可以考虑做财务类的相关工作。企业理财师、会计、证券金融行业的财务分析师和财务策划师等,都是不错的职业。
关键词: 通识教育;电子商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3-0022-04
E-business Teaching under General Education
Zhao Weidong
Software School, Fudan University 200433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genera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some problems of e-business teaching under general education are firstly analyzed. Then, how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in e-business teaching is discussed in detail.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Electronic Business; Education
1引言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又称为普通教育和通才教育。自19世纪初 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之应用于大学教育之后,世界一些著名大学的学者开始热衷进行研究[1]。通识教育不仅是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更是一种教育观[2],通识教育中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是不矛盾的,两者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更重要的是,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性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它也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
通识教育的本质是反对过细的专业划分,强调学科综合,目的是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电子商务公选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等与通识教育的内涵是一致的。首先,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教学方法也兼有多个学科的特点,这与通识教育跨学科的特点是一致的。其次,电子商务课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学习中,同学可以锻炼口才、组织能力、科研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也可以根据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有针对性的在课程中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以能力培养为手段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2国内外通识教育简况
美国哈佛大学是通识教育最早的发源地和试验场,很早就推行了选修制度,1951年开始正式实施通识教育计划,20世纪70年代推出了针对所有本科生的“核心课程”计划,2004年推出了更加强调多学科融合的“哈佛学院课程”取代已有的核心课程。我国的通识教育开展得比较晚,由于受功利主义思维和重专业轻基础的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通识教育在国内开展得并不顺利。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由北京大学提出了“淡化专业,加强基础”的通识教育原则[3]。90年代末,复旦大学按照学科大类构建了综合教育、文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课程板块,扩大了学生的选课自[4]。除了上述两所大学以外,全国的其他著名高校也在近些年实施了通识教育计划。
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通与专的关系问题。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来看,此前过多地强调了专的问题而忽略了通才的培养,导致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合理[5]。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才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强调多种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专才式教育中,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专业知识,虽然在专业知识上可能很精通,但知识面和能力往往有局限,一旦应用领域发生变化,很难胜任其他方面的工作。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因为通识教育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适用于各个领域,利用通识教育积累的知识和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专业学习。通识教育也是专业教育的延伸,通识教育为专业人才提供了继续学习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在强调通识教育时还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识教育不仅意味着知识的广博,更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离开专业培养的通识教育只能是空谈,因为通识教育毕竟不能取代专业学习。另一方面,通识教育强调学生的基础学习,以通识教育为平台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生规划。
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多学科综合性与突出各个学科重点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教学中学生多种技能的培养都值得思考。
3通识教育与电子商务教学
在电子商务教学中,通与专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两者不是矛盾的,要处理好通与专的关系,就必须做到通、专兼顾。首先,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要以案例为中心,通过案例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情境,让没有电子商务基础的学生也能理解教学内容。其次,电子商务课程也应该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注意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第三,通识教育不是没有重点的综合,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方向和职业发展,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教学内容。第四,电子商务课程应当注意自身内容与其他专业的结合,帮助同学在电子商务与自身学科的结合领域找到兴趣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既要注重综合教学也不能忽视学科重点,既要把握整体教学,也要做到个性培养。
3.1通识教育环境下电子商务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电子商务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主要问题是课程内容安排的问题。有的课程内容涉及到过多专业的问题,如信息安全技术、网站开发,等,这些内容可能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比较适合,但其他专业的同学就往往难以理解。在有限的课时中涉及太多的专业细节不能体现电子商务的学科综合性。另一方面,一些电子商务课程似乎内容丰富,表面上有一定的综合性,但没有重点的综合只能让学生浅尝辄止。因此课程内容的专与泛需要很好地平衡。
3.2把通识教育思想贯穿到电子商务教学中
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分析通识教育环境下电子商务教学改革的思路。
(1) 教学内容
电子商务综合了很多领域的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商务战略、电子供应链、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网络营销、移动商务、电子商务技术、电子商务法律和商务智能等[6]。每个部分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教学单元。这些内容涉及到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多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有上述学科的基础和综合讲授的能力,利用开设讲座、课程实践、课堂讨论和研究型教学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是由电子商务多学科相关性决定的,案例分析是学习电子商务的有效手段。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学生需要从各个角度分析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情况,不同学科的学生除了要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外,还要学会从其他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案例分析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知识的综合,更体现在思想的综合。单个人的见解总是有局限性的,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通过创业计划书等小组形式完成项目,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即电子商务教学中“通”的部分。另一方面,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改变专业划分过细的教育体制,通识教育并不意味着取消专业,而是为了促进专业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对于电子商务课程而言,虽然它是一门综合学科,但是选择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兴趣方向,教师可以鼓励同学对本专业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更加了解本专业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情况,这可以说是电子商务教学内容中“专”的部分。事实证明,交叉学科经常能产生创新点,在知识综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新的研究方向,这里的“专”已经不局限于已有的专业,而是学生思维的创新。
(2) 教学方法
电子商务公选课的特点是课时少、知识量大,短短的课时无法讲授所有知识点。参加公共选修课的同学来自不同专业,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如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可能对电子商务支付、信息安全和网站开发等内容感兴趣,企业管理专业的同学可能倾向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等。针对上述情况,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注意“通”的部分外,还需要为不同的同学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即“专”的部分。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一直致力于鼓励教师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课堂参与者,并把创新的想法投入实践。电子商务中有很多前沿性的研究课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结合其专业,对一些题目进行深入探讨,进行研究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或者对不同兴趣方向的同学布置不同的课外阅读材料或不同的课程项目,鼓励他们通过电子商务的学习选择一定的专业方向。也可以为不同职业规划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中遇到将来职业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锻炼自己的能力。
(3) 专业学习
开展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电子商务课程可以起到综合性平台的作用,提供学生各个不同领域的最新应用情况,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与方向,明确学习的目的,例如某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了解到商务智能是电子商务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通过课程的学习他了解到了商务智能应用的巨大市场前景,他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选择有针对性的相关课程或者进入商务智能公司进行实习;对于没有选择专业的低年级学生而言,电子商务课程的学习可以让他们在综合性的教学内容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从而选择相应的专业继续深造。在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相对于专业知识,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引起高校更多的重视。单一的思维模式往往会束缚想象力,多学科的思维方法常常可以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电子商务课程不仅带给学生在本专业中实用的知识,更能提供给学生一个知识融合的平台,它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扩展思维。一般说来,理工科学生习惯于逻辑思维,而文科学生主要习惯于形象思维。电子商务课程本身就没有明确的文理界线,既有计算与分析,也有丰富的案例与讨论,这有利于发展理科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等形象思维, 对文科学生则有利于培养他们定量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多学科思维方式的养成对学科中的创新十分有益的。
(4) 能力培养
大学的知识可以分为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为主的学术性知识和以各类工科、法律、医学为主的应用性知识。有的学者提出在通识教育中应该以讲授学术性知识为主,尽量少开设应用为主的课程。这种观点有利于帮助学生重视基础知识,为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终身教育体制,毕业后的学生很难有时间接受进一步的教育,他们希望在校期间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应用性知识。
在通识教育中,学术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并不矛盾,它们可以统一归结为对能力的培养[7]。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知识讲授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是有悖于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宗旨。在课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组织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此外,有不同职业规划的同学也需要在课堂中锻炼各种“专”的能力,在布置各种课程作业时,教师应当给与学生一定的选择余地。如打算锻炼开发能力的同学可以尝试开发校园网上交易平台;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合适的题目研究,最终形成论文;对网络创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加模拟项目,制定相应的计划;对项目管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担任小组的项目组长,对项目进行规划并监督项目的实施。除了实践能力以外,团队协作意识、学术道德意识都是未来人才所必备的素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小组完成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某个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能力。课程论文的写作可以培养同学的基本学术道德,有关电子商务的文章随处可见,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身边的电子商务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
综上所述,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都要注意处理好通与专的关系,通作为专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的平台,促进对专的学习;另一方面,专是通的目的,通是为专服务的,只有经过专的实践才能深化了对通的理解。
4结论
在通识教育的大环境下,高等院校中开设电子商务课程是符合通识教育要求的,但国内大学通识教育和国外大学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通与专的关系是通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电子商务教学中也要处理好通与专的关系,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做到通、专兼顾。
参考文献
[1] 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72-76.
[2] 张寿松.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10):12-14
[3] 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3):59-62
[4] 秦绍德.复旦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6,2(15) :18-21
[5] 王纬.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浅析[J].教学研究,2006,29(5):12-15.
[6] 赵卫东,黄丽华.电子商务模式[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 Ronald C.Floyd. A model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C]. Proceedings of the 5th confer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ACM Press. 2004. 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