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如何发展范文

商业银行如何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商业银行如何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商业银行如何发展

第1篇

一、农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现状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一环 金融业,农行淮安新区支行着力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能力,二是提高对现代服务企业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近年来,该行不断提升自身整体实力,培育核心竞争力,积极向上寻求政策支持,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电子服务渠道,优化业务流程,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和金融产品,以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能力;加快开发面向服务业企业的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在实际操作中,为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融资咨询、项目评估、财务辅导、融资设计等特色服务,以期更好的为现代服务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撑和服务。针对现代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融资支持,根据不同环节、不同企业的经营特点和需求特征量定制解决方案,探索推出适应各类现代现代服务业客户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形成了特色产品体系。比如除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中区域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及日常经营周转以外,还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上下游贸易融资、满足了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和客户综合化的金融需求。该行还努力为现代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外的投资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结算与现金管理、对公存款、企业年金和资产托管以及个人金融业务等全产品服务。

该行积极为在淮台籍人员提供生活业的金融支持,解决台商、台干购买住房、投资商业用房的资金需求,先后对近20位台籍人员发放按揭贷款800多万元;同时对富士康、达方电子、膳魔师等台商企业的本、外地籍职工购房全力支持,优先受理、优先发放,并提供优惠利率,满足其安居的需求,以达到乐业的目的,2007年以来,己先后发放上千户台资企业员工的按揭贷款数亿元。罗马假日、华安新城、红豆国际商务城、天生赢家等楼盘,都是台企员工比较集聚的住宅小区,也多是该行的客户。

对台在淮的现代服务企业,该行也积极予以全力支持,如台商房地产企业――淮安首裕置业有限公司,从成立之处,该行就与其合作,对该公司所开发的楼盘“天生赢家”,该行安排专职客户经理为该楼盘服务,提供“绿色通道”,优先受理、优先上报,尤其是在信贷计划紧张的时期,优先满足信贷计划供应,提高楼盘的回款速度,对这一个楼盘,就先后发放的按揭贷款近30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现代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成长、高知识密集的特征,在产业结构调整及消费升级过程中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商业银行应紧抓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把握重点发展领域,针对产业特点积极创新,持续完善服务体制,提升服务能力。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存在诸如对现代服务业外生支持作用总体偏弱、资源型城市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支持较弱、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滞后对现代服务业的外生支持效应较弱等不可忽视问题。

(一)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融资的要求。抵押和担保是商业银行对信息不透明的企业提供贷款时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工具,而许多现代服务业企业具有重知识和技术含量、轻固定资产的特点,自身资产较少,普遍缺乏可用于抵押担保的土地或房产等资产,使得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融资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信用状况不佳。现代服务业大多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民营性质中小企业,许多财务制度不规范、不透明,申请贷款时难以向商业银行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状况调查和评价的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贷款持慎重态度。

(三)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内在动力不足。大多是点多面广的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一般贷款额度较小、频率较高,商业银行为其服务需要增加更多的机构网点资源,增加更多的运营设备,配置更多的人员,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导致商业银行缺乏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内在动力。

(四)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上偏重于传统工业、房地产业及基础建设,而对现代服务业的认知度偏低,面对现代服务业旺盛的市场需求,由于传统的观念认识,缺乏相应创新支持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产品,导致现代服务企业从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难度较大。

三、几点思考

当前,商业银行如何促进区域服务业快速发展已成为产业经济领域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政府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把握机遇、顺应趋势,积极从拓展策略、业务创新、系统建设、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进而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中拓展客户、赢得市场、树立品牌。这不但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更决定了未来在现代服务业市场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就该行而言,下一步,该行也将进一步完善服务体制、机制,打造专业化营销团队,通过细分市场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实行差别化业务绩效考核,努力把这一块业务做大做强,为该行健康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一来自农业银行江苏淮安新区支行的报道

(一)高度重视,着力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面对未来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相关业务,有利于其拓展客户、带动业务发展、改善业务结构,是商业银行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

首先,商业银行拓展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能够有效拓展客户群、扩大业务量。由于现代服务业为生产型企业和居民消费提供广泛深入的服务,因此现代服务业客户和商业银行以制造业为主的战略客户、广大的零售客户联系紧密,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服务,加强和现代服务业客户的合作,将有力带动商业银行在其他产业领域和零售领域的业务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其次,商业银行拓展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有利于自身转型发展。随着市场变化,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在如此“紧环境”中,商业银行亟需找到一条更有质量、更有内涵、更具可持续性的转型发展之路,而广阔的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提供了此种机遇。客观而言,现代服务业客户的金融需求和传统银行业务有较大差异,客户业务需求类型多样。现代服务业市场不仅为商业银行传统融资服务发展提供了机会,更为投资银行、电子银行、结算与现金管理、投资理财、企业年金和资产托管等全产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紧跟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趋势,大力拓展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现代服务业客户,将是商业银行优化业务结构,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实现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开拓思路,创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面对现代服务业企业难以符合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标准的状况,商业银行要不断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流程创新,探索推出适应各类现代服务业客户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形成能覆盖大多数优质现代服务业客户需求的特色产品体系,得到广大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认可和接受,实现银企双赢的局面。

l、创新拓宽现代服务业融资渠道。商业银行应根据服务业企业不同的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和金融需求,积极开展产品、服务创新,实现金融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化和多样化。例如,在信贷业务方面,对信誉度高、资产质量良好的成长型服务业企业,可采取公开统一授信的方式,适度扩大授权授信额度,积极推行仓单质押、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等业务;对信誉良好、收益稳定的服务业主,可适度发放创业贷款或提供具有一定透支额度的贷记卡等金融服务;对市场波动较大的服务业企业,可以法定代表人或自然人财产抵押质押的方式提供可循环使用的信贷资金额度扶持;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和业主,适应其短、少、频的资金需求特点,可在适当增加动产、不动产抵押质押及财产权利质押等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发中小企业或业主联户联保贷款业务。在提供服务渠道方面,商业银行应根据现代服务业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大力发展网络银行等业务,推广自助设备以及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在服务模式方面,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中间业务优势,为服务业企业提供投融资政策咨询、项目评估、财务辅导、融资设计等特色服务,协助其筹措和有效利用资金。 引导现代服务业企业完善会计制度,强化公司治理,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集合票据、联合债券、应收账款支持债券等新型直接融资工具提高债务融资比例,让更多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分享金融服务的阳光雨露。

2、扩大消费信贷增加现代服务业有效需求。引导商业银行适当简化房地产信贷审批手续,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等有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研发、推广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的消费信贷产品,推动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不断增加现代服务业有效需求,促进健康发展。

3、有效介入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建设。商业银行进入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即是介入与之相关的基础建设。为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大力推进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层出不穷,促成了对商业银行项目融资、结构融资产品的强烈需求。商业银行应紧跟国家、省市战略规划,立足于资源基础、市场潜力和发展条件,灵活运用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融资租赁、债券承销等业务模式,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和基地、仓储、景区、医疗场所及设施、文化场馆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等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

4、大力推动产业链和集群营销。商业银行开发和挖掘现代服务业客户需要把握其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度较强以及产业集群化特色明显的特征。一方面,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结合紧密,互动性强,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其产业链开展营销。可依托现有的大型制造企业客户,将外包和衍生出的现代服务企业作为重点营销目标,在业务拓展上拓宽广度、挖掘深度、加大力度,充分发挥银行内部资源优势,强化公司、零售、国际、结算、资产管理、银行卡、网络银行等业务联动,通过产业链辐射实现对现代服务业客户及其上下游企业的整体营销。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特色凸显,商业银行可按照其产业分布集群推进营销。以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园区等聚集区,以龙头企业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营销培育核心客户群,进而辐射整个聚集区。

第2篇

关键词:中间业务 制约因素 相应措施

上个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速。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从1980年的22%上升到1993年的51%;欧洲银行业1990年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26%,到2000年已达39%; 日本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也从20世纪80年代占总收入的24%上升到如今的39.9%。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1995年为3.5%-17%,2000年平均水平为6.3%,加上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仅为15.23%,仅比西方商业银行20世纪50-60年代稍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分业经营的限制、国有银行产权制度不合理、监管不到位、业务收费不规范等方面。

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分业经营体制的限制

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分业经营体制。银行、证券、保险并驾齐驱,互不参与。这种严格的管制一方面促进了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却造成了银行业缺乏竞争压力的局面。分业经营下银行、保险、证券各司其职,银行从事存贷款业务,银行业传统业务领域的利润非银行莫属,其他非银行机构无权涉足,银行感受不到来自其他非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激烈市场竞争的缺乏,导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动力不足。

另外,分业经营限制银行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非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制约了中间业务开拓的空间。就基金托管业来讲,2001年8月底,证监会下发了《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发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但限于分业经营银行发行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不能直接投资股票,只能投资债券。分业经营对中间业务发展的制约依然存在。这种制约明显表现在理财业务中,我国商业银行为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对理财业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其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只是如何搭配储蓄类型,提高利息收益的传统银行业务组合,若涉及证券、保险等其他方面的投资,只能提供一些原则性建议。正如一家个人理财中心的工作人员坦言:并不是我们不想做好个人理财服务,而是受政策的条条框框限制做不好。而在实施混业经营的国家,商业银行融证券、保险等各种金融机构于一体,商业银行可以承销证券、基金和保险业务,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中比重最大的就是投资业务、保险业务。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合理

在我国的银行业中,国有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其产权特征为国有独资,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缺位,其内部员工“国有”思想根深蒂固,缺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竞争观念,缺少应有的创新积极性与提高经营效益的自主性。加之我国利率波动性低,存贷款利差足以维持银行的运营需要,即使中央银行调整利率导致银行遭受利差收益损失,政府也会从国有独资的产权特征出发,采取其他措施加以弥补,从而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固守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忽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就目前开展的几类中间业务,也基本是在经济发展对新的金融业务产生需求以后,在中央银行的统一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开展的。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与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我国商业银行将遭受巨大的利差损失,中间业务将成为新的增长点,而现存的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严重桎梏。

对中间业务的监管不到位

目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考核是把中间业务量作为考核指标,而不是将开展中间业务的收入作为考核目标,造成实际工作当中盲目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仅注重业务量与业务种类的增长,忽视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致使中间业务品种多规模小,收益微薄甚至亏本。例如建设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就有45种之多,但多数规模很小,有的甚至是零星服务。

另外,有关机构缺少对中间业务收费的监督。在中间业务收费问题上,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间缺乏信任和沟通,制定收费标准时各自为政,有的商业银行甚至绕开政策法规,不是通过增加业务品种、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来吸引客户,而是采取随意确定收费标准等不正当手段来抢夺客户,造成了中间业务收费市场的混乱,中间业务竞争无序。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中间业务作为争夺银行传统业务存款份额的辅助手段,在中间业务经营中不仅牺牲手续费收入,甚至连一些起码的工本费也主动放弃。有的商业银行为了达到抢夺大客户的目的,不惜血本,采取相互压价、提供免费服务等不正当竞争手段吸引客户,在银行之间形成了一种盲目的恶性竞争态势。

中间业务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一是对中间业务认识上缺乏战略性远见。我国的商业银行把中间业务的开展当作吸引存贷款的手段,没有把中间业务当作新的利润增长点,当作商业银行的支柱业务来抓。加入WTO的五年过渡期一旦过去,中间业务将成为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争夺的关键领域。如果中资银行不及时转变观念,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将经营战略和经营重心转到中间业务上来,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是对中间业务的管理未设立专门的机构。现在我国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管理分散。这项业务这个部门管,那项业务那个部门管,把管理中间业务当作权和利的化身,相互争抢,致使各部门都有管理人员,却均没有专门的中间业务管理人才。管理多头化、不系统、不科学,难以形成一个通盘考虑的长远规划,不利于中间业务的开展。

三是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趋同,特色产品少。现存的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主要都集中在结算、工资、代收水电费、电信费和信用卡等筹资功能较强的业务上,担保类、咨询顾问类、基金托管类业务相对薄弱,业务品种相同,没有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自身优势和具备的专业人才推出特色产品。

中间业务快速发展措施

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混业经营

从西方金融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混业经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混业经营可以促进银行资产多样化,为增加银行利润创造条件。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和利率的不断下调,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正在下降,如果商业银行能参与到证券、保险、基金等领域经营中间业务,必定会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抵消净利息收入的下降,扩大利润来源渠道。同时,混业经营可以为专门中间业务人才的培养提供宏观环境。中间业务种类繁多,不只局限于,而且包含委托投资、咨询等业务。这些业务要求银行具备不仅在储蓄组合上能提供实质建议,而且对于证券投资、保险投资、实业投资等也非常精通的人才。分业经营下,银行中间业务操作人员被限制在其他非金融机构业务领域之外,混业经营则可为此类人才的实战提供机会。限于实际国情,我国实现混业经营的道路漫长。目前可以创造条件先实现业务层次的混业经营,而资金核算、监管的实施依然分开进行,以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监管体制的完善,逐步扩大混业范围推进混业经营的进程,最终达到全面的混业经营。

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我国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步伐,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建立市场竞争体制与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把国有银行改造为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打破国有银行的绝对垄断地位,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中间业务的开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加大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扩散渗透力度;实行员工持股制,实现股东利益与员工利益相一致,促进银行竞争意识的增强与创新自主性的提高。

建立中间业务的监督机制

在理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同时,必须建立完整、统一的中间业务监管机制。加强对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政策法规的“免费服务”、“低价服务”收费行为进行严肃查处,防止商业银行之间在中间业务收费上大搞价格战。禁止商业银行利用中间业务收费进行无序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为中间业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建立科学的考核奖励制度。在中间业务的考核上应废弃业务量等规模性考核指标,将开展中间业务所得收入,特别是直接的收益作为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列入银行年度责任目标;调动从业人员有选择地开发中间业务种类,提高中间业务的收益率。把中间业务的市场调查、营销推广、收入效益纳入行长经营责任目标考核之中。

制定中间业务发展的长远规划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循序渐进。首先,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从战略角度认识发展中间业务对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把经营重心转移到中间业务上来。改变免费服务,亏本开展中间业务的状态,使中间业务真正成为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点。

其次,要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管理机构,对全行的中间业务进行全面的管理,提出开办中间业务的总体构想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分层次、积极稳妥地推进中间业务的进行,确保中间业务长足发展。

另外,各商业银行要依托自身优势,在进行充分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客户需求、市场潜力,有选择地确定自身中间业务的发展重点,推出特色产品。例如,江浙一带民间资本巨大,地下金融借贷活跃,由于借贷双方责任和义务不明,风险较大,他们希望委托银行以委托贷款或委托投资的方式把资金投放到有关项目或企业中去。这些地方的商业银行则可根据市场需求与自身控制风险的能力,适当开展个人委托贷款。再如有的银行擅长现金管理和信用卡管理,则可重点发展这两类业务,提升服务水平,提高银行声誉和竞争力。

总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稳健发展必须具备宽松的金融环境、完善的法律政策、高度的监管水平以及长远的战略规划。相信在我国政府和银行的共同努力下,中间业务必将逐步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名副其实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资料:

1.鲁向东、张立洲,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的战略构想,财经问题研究,2002

2.林凤萍,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思路,财经问题研究,2002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国际业务 客户 创新 效益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93-02

2011年无论从外部形势还是内部因素看,都使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外部形势看,伴随着人民币的缓慢升值,劳动力成本的节节攀升。全球需求的进一步萎缩,贸易保护势力的抬头,今年的出口业务增幅势必会呈现下降态势。从影响进口的两个因素来讲,一为人民币升值,二为境内投资需求。人民币升值对进口产生的带动效应并不明显,去年6月重启汇改之后,进口增速没有提高,反而呈下降态势。而境内投资增长的回落对进口需求的下降也造成了大宗商品进口增速放缓,因此,进口仍不容乐观。在监管政策上,外管局去年底重新界定了短债口径,收紧了短债规模,致使原本就十分短缺的外债规模进一步吃紧,限制了海外代付业务的发展。从内部因素看,各个银行风险资产和信贷规模的压缩,极大地约束了贸易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也对中间业务收入产生极大的影响。不少授信客户因为风险资产规模的原因非主观层面地停止了部分业务。而外币资金头寸瓶颈问题的凸显也使中小商业银行相对工、农、中、建等资源相对宽松的大行进一步处于劣势地位。

一、多种措施并举,坚持进、出口业务齐头并进

1、通过资金产品和贸易融资提升出口业务。准确地把握市场机会,通过远期结汇、掉期业务和各类理财业务可以有效地绑定客户在银行的出口收汇业务,带来稳定的业务量。为客户提供各类出口融资业务,特别是商票融资业务也是实现提升出口业务的一个有效突破口。中小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针对这类企业的融资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寻求各种措施,采取各种创新手段尽量予以满足和解决。

2、正确认识转口贸易,积极关注大宗商品机遇,鼓励做大进口业务。近几年以中间业务为背景的转口贸易发展异常的迅速。进口企业做转口贸易基于各种不同的出发点,如拓展利润的获得渠道,规避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或是出于合理避税、降低运作成本的角度,也有部分企业是为了获得多头贸易融资。转口贸易作为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其典型的特点是货物流和资金流脱节。对于转口业务,应具备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关注每笔业务的运作模式,加深与客户的沟通和了解。对于传统形式,即两头在外的转口业务、保税区内客户能提供正本进境货物备案清单的一手业务,或是银行能掌握货权的业务要鼓励发展,对于其他形态的转口业务则要特别关注企业的货物流和业务运作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介入。要关注大宗商品的进口机遇,把握当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扬的形势,抓住年初大宗商品进口机会,积极营销进口开证业务。

二、狠抓客户工程,建立优质、稳定的客户群

做大业务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做大客户群,客户群的建设是商业银行始终要抓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客户建设方面,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客户的分层营销。在培育和开发客户方面。要抓好市场调研和目标客户的细分工作,强调客户的分层管理。对于大客户,特别是存量大户,要做好一户一策的服务模式,落实责任人制度。采取高层营销和跟踪营销方式,密切掌握企业的合作动态和开发进度,及时调整拓展计划,借助具有优势的业务营销渠道和平台,强化本外币整体营销机制。找准切入点,强化专业技术部门的技术支持,整体营销,上下联动,将国际业务的优势发挥到实处,争取切实提高大客户的外汇业务归行率。对于中型客户,要做好维护工作,稳定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安全、快捷的服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业务情况,在保证现有各类业务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开发引导企业尝试各种新产品,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以确保此类客户不流失,并进一步提高其在银行的业务贡献度,带动国际业务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客户,要做好基础性的服务工作,这类企业对银行产品的需求往往在于传统的结算产品和简单的融资产品,对于增长潜力看好的客户要积极介入。争取与企业共成长,加大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度和忠诚度。

2、找准定位,有的放矢地推进客户工程。国际业务不仅能带来相应的外币收付汇业务,同时也能带动各项业务的全面发展,如稳定的资金流,中间业务收入及利差收入的提升等。在新客户的开发和介入过程中要优先考虑和选择能带来国际业务的客户,并在授信方案的设计中配套相应的贸易融资额度。

在客户的选择上要做到有保有压。要充分了解和认识你的客户,包括客户从事的行业特征、现金流是否稳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上下游企业的实力、货物流与资金流的匹配情况、客户的发展潜力、高管人员的素养等,这些都是需要去关注的。对于投入产出率高的,能给银行带来长期合作效益的优质客户要积极介入、持续跟进,对于合作效益尚不明朗的客户要适度介入、跟踪调查,对于风险较大、发展前景不看好的客户则要坚决退出。

在生产型企业和专业外贸公司的结构上,要有明确的思路和方向。生产型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业务增长趋势稳定。能给银行带来长期的合作效益。专业外贸公司则依托其平台优势,业务总量比较高,出于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介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业务的大幅提升。因此要合理和正确地认识这两种类型的企业对于银行业务发展的意义,不能只用一只眼睛看问题,要综合全面地分析企业的合作价值。

三、加强创新能力,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创新是推动业务发展的原动力,创新意味着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近几年各家银行的国际业务创新层出不穷,国际业务不断向纵深发展。思则变,变则通,只有不断地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新思路,坚持不断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开拓出业务发展的新局面,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的道路。

1、营销创新。要依托政府平台,借助人民银行、外管局、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监管部门和政策性机构,借助其政策上的导向和扶持有针对性地介入,定期策划和举办银企联谊会、产品推介会等,主动搭建与客户的交流平台,同时还可以与政府联手,与企业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的具体业务需求,找准切入点进行营销并安排政策、资源的投向。

2、产品创新。要发挥商业银行决策灵活的特点和优势,始终以客户为中心,研究客户群体以及客户需求,量体裁衣,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高产品创新能力,重点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特色化的产品组合,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拉动业务的快速发展。只有这样,产品的创新机制才会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态势。

在对客户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要推进产品向“组合化、结构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要根据客户需求,注重对汇率、利率进行风险控制的结构化产品的营销,如贸易融资和外汇理财产品组合的结构化产品、贸易融资业务与国际结算的结构化产品、融合国际和国内贸易的个性化供应链融资产品等。要加强国际业务产品的宣传,突出产品特色。通过产品推介等手段进一步提升国际业务的市场影响力和客户认知度,扩大国际业务产品的知名度。

3、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服务创新。要借助科技手段,如帮助客户实现网上提交该注申请,网银提交结汇申请等提升服务水平。同时要借助行优势和海外机构网络,把对客户的服务延伸到境外,为客户提供境内、外一体的综合服务。

四、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一是广开中间业务增收渠道;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要抓住利率上升、资金紧张的有利时机,提高议价能力;三是通过考核加强引导,突出国际业务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价值。在对每个客户综合成本测算的基础上,可通过提高考核比重引导对国际业务中间业务收入适度予以倾斜。

五、严把风险操作关,坚持合规经营

国际业务除了传统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三大风险以外,还包括近几年显现的各种其他风险。如法律风险、汇率风险,甚至政治风险等。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的同时,要时刻不放松风险的控制,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密切关注客户经营活动和交易进展情况,加强对客户的物流、资金流和单据流的跟踪监控。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使国际业务保持健康、稳健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第4篇

当前,商业银行在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应认真总结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区域业务进行合理布局,分享政策红利,在保证商业银行正常运营的同时,促进区域性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商业银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上收严重

最近几年,一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上收基层贷款权限严重,使资金投大量放到大项目和大企业中,导致基层银行没有贷款审批权限,同时地方政府融资程序十分繁琐,增加了融资的难度。另外,国家进行的宏观调控目的在于保护重点企业,而很多欠发达区域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因此宏观调控对其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些情况给基层银行开展业务带来较大困难。

(二)商业银行利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矛盾

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更加倾向于效益高、发展好、信誉高的工业企业,而对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明显减少,这种情况与某些地方的产业格局相矛盾。针对地方服务业和中小企业而言,提供给银行的抵压物有限,且不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因此,商业银行极不愿意向其投放资金。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地方服务业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措施

(一)抓紧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脉络

落实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目标,需要从扶持相关产业和优惠政策中体现出来,例如对消除政策壁垒等。从宏观角度分析,国家不断出台区域发展规划,无非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尝试,但是考虑到不同区域政策敏感度和经济结构的差别使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所难免。因此为了减少这种不平衡性,商业银行应正确判断并准确把握区域发展的产业脉络,为此需要明确在发展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相关产业。

首先,商业银行应深入研究相关产业的授信政策,并将其进行细分。同时也可借鉴在成熟行业、市场的成功经验,做好经验移植,进而打破区域限制。并尝试整体式迁移成熟行业的研究、分析经验,例如防范措施、风险识别等;其次,详细了解不同地方已出台的发展规划,把握地方未来发展方向,例如不少地区将新能源的开发,以及传统行业中新兴领域当做发展的重点;最后,商业银行应转变以资源换市场的发展观念,因为当前很多地方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淡化了之前“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注重生态、绿色行业发展。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受到当地有限资源的限制,导致开发难度逐渐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资源的耗尽,“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的企业再生难度困难较大。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些项目并不利于长期的储存。总之,商业银行应对地方发展规划进行详细的研究,在对地方不同行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肩负起调配市场资源的重担,为地方相关产业和行业提供支持。

(二)注重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效应的利用

商业银行其优势体现在拥有位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丰富的客户资源,如能巧妙的利用庞大的客户资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纺织业为例,位于该行业链上游的主要是羊毛供应商和制造纺织产品机械设备生产商,另外羊毛生产与自然环境关系联系较为紧密,因此,纺织业具有产业集群特点。此时商业银行如能借助业务遍及全国以及网络机构优势,将防治产品市场整体性的向纺织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转移,不但能够促成商机,而且能降低授信风险,有助于客户资源范围的扩大。

这种发展模式以传统的产业链为基础,促进政策的使用性和有效性延展,即随着产业扶持政策逐渐在产业链上发挥作用,进而为相关经济主体的发展添加动力。在政策向密集、集约式方向倾斜的趋势推动下,社会资本布局的科学性将大大提高,尤其各大商业银行广泛推广的供应链金融,将在这种趋势下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以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对政策过剩提高警惕,因为在政策扶持条件下,很多项目将争先恐后的上马,会加快新兴行业衰退步伐,例如之前晶体硅行业发展形势迅速转变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商业银行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发展质量的把控。

三、准确把握完善业务资源布局时机

商业银行应综合分析自身实际情况,重新安排和梳理业务分布和结构,选择性的退出未被列为重点的发展行业。站在全局角度分析商业银行布局,同时可以借鉴当前区域发展思路适当调整业务,使业务发展与政策相协调,以避免因政策的配置错误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为此,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以中西部能源基地为核心的业务带,依靠不同地域的政策资源优势,实现各个支行的业务融合。同时建立以行业为序列的分析和管理团队,及时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而选择最佳时机退出。

四、准确定位客户

商业银行发展不能仅给实力雄厚的企业提供支持,应考虑给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因为中小型企业贷款时的议价能力相对较低,利率变动较为明显,商业银行如采取措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资本占有量相同的条件下甚至高于大型企业贷款获得的利润。另外,商业银行适当向中小型企业提供支持,能够在分散贷款投向的同时降低信贷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还应注重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尤其应在电子银行、投资银行、理财业务等方面突出自己的战略优势,依靠实力雄厚的影响团队,设计并制定综合性产品组合与金融服务方案,为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持。

五、总结

商业银行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商业银行应认真分析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当增加对中小型企业中的信贷投入,进而实现降低风险实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碧钦.浅议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8).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小微金融业务 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能稳步健康的发展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大事儿,但是近年来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面临严峻的考验,融资难成为困扰小微企业发展最大的障碍。

一、小微企业及其面临问题概述

小微企业是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的,其重要特征是规模小、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管理形式单一等,但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同样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12年底,小微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量的95%,其本身的体制结构决定了它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中坚力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国内外种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由于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的指导和支持,我国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存在自身产业的结构不合理、成本高用工难、缺少政策扶植、融资难等问题。其中融资难成为困扰小微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小微企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在经营中存在必然的风险,由于其自身管理不够规范,生产经营结构比较单一,而且其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也相对比较混乱,甚至没能打破家庭经营为主的旧传统,就使得企业信息的不透明,银行无法获取其企业发展状况。

二、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必要性

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由于其自身多层次,多元化等特点,使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它的发展是否健康稳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小微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以及资金制度等方面需要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小微企业因为其自身经营的特点,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产品单一,甚至是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使其存在经营上存在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管理者本身缺乏先进管理经验,使其企业内部的制度结构体系相对较混乱,没有统一明确的发展目标,且内部管理比较松懈,从而造成很多小微企业的经营不善,甚至破产;此外,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知识小微企业产品加工的成本相对较高,而有没有比较有利的价格干预机制,再加上小微企业之间的恶心竞争,使得小微企业资金链难以保证,就跟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

基于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开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势在必行,有利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以及经营结构的创新和转变,同时也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小微企业受各经融危机以及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其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较大,而且因为管理者自身对于信用意识的薄弱也增加了其荣自己的难度,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的合理把控的基础上,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融资模式相对比较受限,融资渠道比较少,同行业竞争激烈,商业银行小微企业的金融业务有利于银行自己身结构的优化,通过对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发展有利于增加新的目标客户群,拓宽商业银行自身的资金和盈利来源以及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行。

三、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措施

1.改善资金配置方式

足够的资金来源才能有效的保障银行的稳步的发展,才能为小微企业提供充足的金融贷款。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全方位、多渠道的整合资金,例如可以已通过主动负债来完成对市场化资金的整合,打破传统的银行资金来源模式,是资金来源结构呈现多样化,同时可以跟证行、保险公司等开展合作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并对客户进行分类,建立客户资源信息库,深度的挖掘目标客户及其存在的巨大发展潜力,并对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量,从而增加银行的资金链。

2.创新小微金融业务模式

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模式的创新,从而更快速高效的为小微企业服务,通过创新小微企业抵押贷款担保模式,结合本地小微企业的特点,可以采用企业联贷担保的模式,让多家小微企业联名担保,从而使其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和制约,并运用结合信用机制,使其承担相互连带责任,己大大降低了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又更好的从实际出发,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尴尬。

3.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机制

商业银行必须完善对于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信用评价体系。所有的体系的建立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依托,其商业银行内部度对于小微金融业务体系的建立前提是必须要灵活机动,从而使商业银行能更快的更好的把握瞬息万变的小微企业市场的发展方向。首先要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严格的内部评级制度,制定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并严格遵守和执行;一方面要建立统一的对于小微金融业务的评级市场,使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风险把控部门严格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监管,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调查分析,建立并完善小微企业的信用数据库,从而能大大降低小微金融业务的风险。例如可以跟据小微企业的信用度设置黑白名单,通过每次对小微企业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进行目标分类,从而降低了信用风险。

4.设立专门的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部门并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针对小微企业的的部门是基于市场发展的需要,存在必然性。这一部门的设立无论是金融产品的创新、服务流程的灵活性还是从客户的市场开拓上都有着其特有的灵活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效率并快速的整合了资金。而因为其客户开拓渠道的灵活性,所以设立严密的奖惩制度势在必行。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奖励都能很好的调动商业银行小微客户经理极大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之更快更好的服务与小微企业,从而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以及银行的发展。

5.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近年来,各地政府因金融业所缴纳的税款比较大等原因对金融业发展的重视逐渐增大。商业银行应抓住机会积极同政府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承担小微企业贷款所产生的风险。具体的措施为:政府可为银行在本地开展小微企业信贷相关业务的担保工作,担保基金由政府出资设立,政府承担小微企业贷款中贷款人的风险。增加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数量,弥补政策性贷款机构的空白,满足现实的需要。政府应加大贷款机构的信用建设,将工商、公安等部门信息进行整合,提供更加全面真实的信用信息。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商业银行根据政府提供的一些列的支持举措并通过政府部门获取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建立专门的信息数据库,实现政府与商业银行的资源共享,从而规范了小微企业的政府监管体系,从而解决小微企业切实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开展必须要以自己的情况以及小微企业发展的市场大环境相适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发展目标,在不断地发展和摸索中进一步完善自身的金融机制,找到发展小微金融业务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并不断的发展创新,既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又进一步保证了银行自己身的利益以及发现了新的盈利模式,从而促使我国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澄,张晨.小微金融业务挑战银行创新[J].资本市场,2012(04).

[2]李月.论商业银行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的必要性[J].时代金融,2012(24).

[3]徐建卫,杨成元,于洋.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09(09).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 互联网金融模式 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极其迅速,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目前,学术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还未达成完全的统一。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支付、融资和交易中介等服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有别于传统的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与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指借助互联网平台与银行支付系统连接,从而跨过网银界面直接为客户提供支付服务的网络模式。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功能又越来越趋向于移动支付。用户可以在手机等移动终端安装第三方支付的应用软件,随时用手机进行支付,更加方便快捷。

二是信息处理采用云计算与大数据思维。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进行评估工作时,依托社交网络高速传播客户特征信息、资金供求信息以及交易数据,利用云计算技术将金融相关信息组织化和标准化,通过对其形成的动态变化的多变量时间序列进行分析,从而评估用户的信贷能力。互联网金融信息处理的另一个创新点是大数据思维。每个个体本身携带的虽然仅仅是信息碎片,但是通过海量数据的挖掘,便可以把个体各个方面的信息碎片拼接起来,最终得到一副完整的画面。

三是实现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可以通过网上的信息直接进行借贷交易。借助于社交网络和信息技术,这种个体之间进行直接联系的资源配置方式,使多方交易同时进行成为可能。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极其迅速,呈现出几大特点:一是移动支付逐渐替代传统支付业务。近年来,移动支付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而且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增长。二是电商企业涉足金融行业,冲击传统信贷模式。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电商平台能够更精确高效地评估和控制风险。三是多家P2P网络贷款平台从数量和交易量上均呈井喷态势。目前,我国的借贷市场存在分割现象,在小微企业旺盛的贷款需求的拉动下,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商业银行的基本功能遭遇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首先,银行独占资金支付的格局被打破。从金融机构的本质和核心功能来看,传统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之一便是组织起了完整的支付体系。互联网支付模式的出现打破了银行对于线下支付的垄断,网上第三方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的兴起将持续分流银行的垄断收益。

其次,银行单一信贷供给的地位受到挑战。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凭借其资金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成为了小微企业热捧的融资渠道,改变了以往银行单一信贷供给的格局。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借贷过程中必须考虑风险的控制与规避,加之法律法规对企业审核有较严要求,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颇有难度。而网络借贷平台由于能够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四位合一,可以更好评估和控制风险,为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设计更为适合的产品。

再次,y行传统的客户基础被分流。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等平台凭借累积的庞大客户数量以及极强的客户粘性,通过推出简单金融业务,快速掌握了客户的信息流和资金流,从而分流了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在与银行的竞争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博弈筹码。 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商业银行各有优势

互联网企业的优势:一是信息处理高效、成本低。互联网企业的数据采集本身就是在网上完成的,获取的客户信息天然以电子格式存在,扩大数据量的同时也方便了网络间的同步传输和分析,既提升效率又降低成本。二是突破规模瓶颈,实现长尾效应。凭借技术优势,互联网企业可以较好地契合长尾需求,突破了物理位置限制导致的需求不满足;依靠数据分析达到定制生产,降低库存成本;依靠网络搜索引擎,客户的搜寻成本得以降低,等等。三是用户规模庞大,粘度高。目前国内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客户数都在千万级别以上,但是与一些互联网企业相比,用户覆盖率仍不在同一级别。而且互联网公司通过不断升级更新产品,聚合更多新应用新功能,以保持自身用户的粘性。四是数据来源稳定、掌握平台先发优势。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自主拥有的平台是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业务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可以评估商户的信用水平及还款能力,从而可以进行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

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一是信用品牌优势。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我国居民投资类资产最主要的管理机构。商业银行的信用品牌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体现为银行拥有着居民储蓄的国家信用背书。二是风险管理优势。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关注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科学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三是金融专业能力。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上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随着金融产品之间的差异化扩大,价值链的分配将从销售环节转向产品设计环节,那时商业银行的优势将体现得更加明显。 未来的商业银行应当加速转型过程

面对互联网金融浪潮来袭,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互联网因素对金融的改变是模式上的。最近几年,多家商业银行开始对自身经营模式和业务做出调整,进行了产品改进与模式建设。

首先,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始以手机银行为入口,大力抢占移动支付市场。通过推广手机银行客户端消费和转账优惠措施,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用户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其次,多家商业银行致力于打造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覆盖B2B和B2C业务,使银行的企业客户能够建立自己的商务平台,实现采购、宣传、推广、销售、融资等多种业务。最后,部分银行选择与电商进行合作,共建交易平台。实际上,对于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来说,一个合理而现实的选择是联手合作:第三方支付处理大量交易、减轻银行负担,为银行客户提供便利、提高银行的客户粘性;银行托管第三方支付的资金、增加银行存款。基于银行与电商合作的积极影响,多家银行已经与电商强强联手。

基于银行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笔者认为,未来银行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以完成更加有效和迅速的转型。一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应从根本上转变指导思想,将互联网金融从业务层面提高到战略层面。商业银行管理层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模式下“赢者通吃”规则的残酷,以及银行在平台竞争中明显的后发劣势,才能真正从战略上重视起来。二是商业银行有足够的实力参与竞争,应不断加大资源投入。对于大银行而言,可以用传统的现金流业务来支持互联网金融这一增长型业务。除了增加对互联网业务方面的资源投入,商业银行应在线下投入更多资源,动员已有的庞大客户群加入互联网平台。三是合理安排专业人才比例,增加信息技术人才。相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网络部门技术较落后,基于此,商业银行应该重视对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的投入与培养,提高该领域人才在银行发展建设中的的话语权,为最终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与服务扫清结构障碍。

(作者均为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民生面临的思想误区

1 传统观念认为,商业银行效益目标要求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尽可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及股东价值最大化),而民生领域注重分配和公平,从表面上来看没有经济效益,对银行在满足股东要求、抵御风险、增强实力、激励员工等方面并没有显示出直接的作用。

2 认为商业银行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地位与其在民生领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对立的。将民生领域仅视为政府的责任,认为发展民生应依靠国家财政的扶持,商业银行在民生领域作为不大,不应过多的参与民生和广泛的社会责任活动,只应承担与其性质、地位相对应的责任与义务。

3 认为民生领域不同于一个具体的工程和项目,商业银行在同时面对公众、地方政府、股东、客户、员工等多个利益诉求主体时,金融服务将无从人手。

二、我国商业银行关注民生的必要性

1 外部政策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金融发展和改革过程中。除了发挥商业银行的基本功能外,事实上还一直在发挥着通过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和政府意图,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特殊功能。面对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不能游离于这一大的政策环境之外,而要积极支持和参与政府启动内需的努力,这既是商业银行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商业银行必须践行的社会责任。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关注民生领域是实现与政府意图对接,寻找业务发展机会的必然选择。

2 内部发展原因。银行本身既是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组织。关注民生、承担社会责任与银行的发展是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的关系。做好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实现战略转型,优化客户结构的需要。

近几年,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加快了战略转型步伐,并在中间业务、零售业务、内部架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产品的高度同质化,真正要建立持久的差异化竞争力,要靠社会效益转化成一种持久的差异化竞争力:从过去硬件竞争上升到软件竞争,从技术和产品方面竞争上升到社会责任理念以及商业伦理和道德水准的竞争,这才是国内商业银行真正的转型之道。美国管理之父德鲁克指出,把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机会可能不在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而在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即社会创新。这种社会创新可以直接和间接使企业得到利益。营利性作为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是应当得到高度肯定和鼓励的,但任何单向度地对一方利益的过分顾及不利于银行与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利益均衡。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进军民生领域调整客户结构,促进业务发展战略转型,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均衡发展。

三、服务民生的重点领域选择

1 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展中国家民生领域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产品相对薄弱,需要长期性、综合性、可持续的融资支持。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我国迎来了新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客观上为我国银行业积极介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扩大业务规模,特别是信贷资产规模方面提供了巨大拓展空间。

2 保障性住房领域。住有所居是民生领域的基本要求。因此,国家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重点之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2009~2011年,全国平均每年将新增130万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资金规模高达6000亿元,未来i年将是保障性住房市场的黄金发展时期。

3 教育、医疗、环保、社保领域。教育、医疗、环保、社保是更高层次的民生项目,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保、医疗、学校、环保等众多客户群体,多属于服务行业客户,是民生领域建设的直接参与者,这四个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覆盖到银行对公条线和对私条线的各项业务,是我国银行业实现支持民生事业,拓宽增收渠道,实现调整客户结构和业务转型最重要的内容。做好这四个领域的工作重点是:一要注重将建行相关业务和产品整合成一个产品系列,并逐步形成品牌。二要细分客户需求,解决客户最关心的突出问题,提供全方位、高品质、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三要体现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4 财政资金领域。财政资金是民生领域发展的源头,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快速增长的财政收入,为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有力条件。然而,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支付的巨额成本单靠财政是不够的,必然会通过拓展和运用金融平台,加快融资规模和资金运营效率,形成财政与金融两个车轮,共同推动民生领域建设驶向快车道。

第8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银行业异军突起,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在各城市中为加快银行业建设做出了贡献,所有城市银行企业都应具有基础管理平台、基础管理主力军、经营城市主载体三大功能。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方面进行讨论,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推动商业银行发展。

关键词 我国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存在风险

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商业银行率先完成了银行机制改革,而另一部分银行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我国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力。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方面进行讨论,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推动商业银行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指商业银行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银行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其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在当今的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调整和改革。

(一)我国商业银行审计缺乏计划性

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审计时没有实现制定严密的计划,导致了银行审计的盲目性,从而影响了银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计划的不完善还导致了与主管业务的关联度低,有的甚至没有关联度。商业银行在借贷等审计时缺乏考虑内外部的条件,没有做一个完善的计划,在审计时也没有考虑的市场的导向作用。如果在银行进行审计前银行决策者能够制定一个完善的计划,那么在审计时资金的流动和产生效益都能事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审计方向才能更明确,即使遇到突发状况也能解决的很好。

(二)我国商业银行审计决策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商业银行决定审计一个项目时,要综合考虑到项目带来的利益和银行投资金额的多少,是否能对社会产生经济效益。从项目的筛选过程、考察过程、投资决定和监管方面,都要多人商量合作。在我国商业银行审计中,项目从开始到结束一人一手包办的现象非常多,一个人在决策时通常带有强烈的主管色彩,导致了审计决策体系一人揽权的现场,造成了银行审计决策体系的不完善,对银行审计的决策是不利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审计监管体制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监督管理体系,也是造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管理方面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资金的使用和支出都应该有相应的记录,任何人在动用资金时,都要经过领导的批准,方能凭借票据去财务处登记需要使用的资金。但是现在的许多银行在资金的管理上,并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会造成资金使用超出预想范围,在使用资金使没有一个健全的监督体系,也会造成资金流动的混乱。财务人员的不足和分配的不合理,造成非财务人员管理财务,职位的混乱编排破坏了财务的监督管理体系,在财务使用方面,杜绝独揽财务大权的状态,完善银行审计监督管理体系。

二、如何避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把握发展机遇

我国商业银行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如何在当今市场中谋求地位,需要商业银行把握发展的机遇。紧密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发展方向制定银行内部发展目标。在资金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合法审计,资金的保证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的基础,有了资金,商业银行就可以大胆地进行审计,从而保证创造新的利益。除了外部有利条件外,银行内部也要不断深化改革,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经济战略,积极配合,优化商业银行内部结构,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制约,在内部审计的每一个环节上综合考虑,认真对比,确保项目的实施无一纰漏,从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的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创新是指商业银行在质量上的发展即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更新,主要涉及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效率改进问题。其具体内容包括: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创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创新(包括银行项目创新);商业银行市场创新;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管理创新。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方面,可以通过政府审计、银行审计和搭建审计平台来实现。根据市场的走向,选择审计方向。在组织方面,可以在银行内部成立审计小组,负责分析市场经济现状和规划实施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方向。银行通过多方面的改革发展创新,在同银行中率先完成银行内部审计机制改革,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所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的创新能够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资金的使用如何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和创造效益,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资金内部审计管理体系。根据年收入的多少来制定下一年的资金使用条例和使用制度,根据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确定每一笔的投资和审计,财务要对每一笔资金的使用进行详细的记录。制定战略发展计划,明确银行发展目的和发展前景,能够让商业银行员工有一个对自己银行发展总体的认识,有利于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风险的分析,从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把握发展机遇、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的创新以及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何避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风险的措施。

参考文献:

第9篇

>> 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 传统银行如何“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银行畅想 互联网如何养猪 如何检验“互联网+” 如何践行“互联网+”? 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业如何蜕变 银行如何迎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互联网+”时代,直销银行如何突围? 传统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银行如何突围 传统商业银行如何拥抱互联网金融 传统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 传统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出现 互联网探路民营银行 当银行遇上互联网金融 做真正的“互联网银行” 互联网巨头的银行梦 互联网金融挑动银行神经 互联网金融银行神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银行如何“+互联网” 银行如何“+互联网”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商业银行的服务效率长期没有根本性的提高,面临其他新型融资渠道较大的潜在竞争压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近期A股市场互联网金融概念股估值更是屡创新高。然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股的估值却远远不及。

传统商业银行的估值为何如此之低?首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开始集中暴露,2013年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就出现双升势头。加之作为信用中介的商业银行必须对储户兜底,当大量项目违约时,银行将面临业绩大幅下滑的巨大压力,部分银行甚至可能破产倒闭。

去年12月,Lending Club成功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市盈率高达数百倍。以它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能获得远高于传统商业银行的估值,并非由于其风控手段更为严格、坏账率更低,而是因为其坏账损失由理财人自行承担,企业不予兜底,只退还其理财服务费用。

另外,银行的服务效率长期没有根本性提高,面临其他新型融资渠道较大的潜在竞争压力。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运营成本方面极具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的生存构成挑战。

去年年初,美国富国银行发出备忘录,禁止其员工参与Lending Club和Prosper的投资。此事源于这两家企业的模式冲击了其社区银行业务。以Lending Club为例,随着贷款规模的扩大,其运营费用率(运营成本与贷款余额之比)低至2%左右,而富国银行社区银行业务的运营费用率则始终维持在5.5%―6.5%。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正在努力探寻与变革,以争取资本市场认可的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实现转型。转型的第一要点是要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提供信贷服务。由于理财人理财资金背后存在银行信用背书,而银行背后又存在政府信用背书,理财人没有对银行项目违约风险进行监督的激励。在缺乏市场监督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向收益较低但潜在风险并不低的政府信用背书项目。而要改变这种情况,现在存在两种解决思路:

一是要剥离商业银行背后的政府信用背书。当前,我国监管机构计划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与商业银行破产办法,就是在朝这一方向的努力。不过,只要商业银行是国有控股,储户始终会预期政府兜底,即使商业银行成功实现私有化,也存在储户对银行“大而不倒”的预期。因此,直接剥离商业银行背后的政府信用背书实际上很难做到。

其二,要剥离信贷项目背后的银行信用背书。要发展更多的去信用中介的资产管理业务,让信贷项目直接对接理财资金,理财人自行承担违约风险,项目风险才能与银行兜底能力分离。这样还能倒逼理财人对银行项目进行监督,推进银行信贷服务的市场化运作。

另外,商业银行要转型应更多发展轻资产的直销银行业务,以更低成本提供更有效率的信贷服务。商业银行开展线上金融服务久已有之,但其线上业务仍依赖于线下实体分支机构的支持,根本意义上并没有实现轻资产运作。

第10篇

近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表示:“到2006年底,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达到银监会三项政策要求,对于实在难以救助的高风险城商行,要做好退市的准备。”

这三项政策要求:到2006年底,绝大多数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的监管要求;80%以上的城商行要力争建立起合理制衡的“三会制度”和有效运行的决策、执行、监督与约束机制;所有城市商业银行都要全面真实地向社会公众披露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从监管部门的强硬立场来看,对于总体实力普遍薄弱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三项政策就如同三道门槛,2006年底好比商业银行的生死大限,如果缺乏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残酷局面。为此商业银行的董事长和行长们不得不积极、认真地思考,如何在短短的18个月里实施有效的“救市”。

“救市”的困惑与彷徨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基本上都由原来各地市的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成,存在许多先天不足:资本金规模大都较小,资产质量不高,技术水平、服务手段较落后,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整体不高,企业品牌影响不大,经营范围受区域性限制等。历史负担和现实环境的双重压力严重地阻碍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的区域性决定着其业务经营受到狭小的地域限制,特别是在为跨区域的企业集团提供金融服务时受到很大制约,从而最终影响了业务拓展。当然,中国金融机构对城商行的经营范围限制,在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已有所松动。

据业内有关人士指出,目前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都是照搬早期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和业务体系,帐务信息分离、客户信息分散,控制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的能力相对薄弱。

作为中国银行业“第三梯队”的城市商业银行,越来越感受到国有银行、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多方的压力,同时也面临中国银监会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退出”机制的压力,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变革是肯定的。但是,如何变革?变革成什么模式?成为城市商业银行所困惑与彷徨的问题。

企业战略定位

纵观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并不十分明确。尽管目前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体现在“立足地方经济、立足中小企业、立足城市居民”,但是,但是这种定位策略并不明显,在任何一个定位市场上都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从行业发展趋势看,各商业银行都在倡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强化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思想。可以说,“立足地方经济、立足中小企业、立足城市居民”是对城市商业银行粗放的市场定位,无法明确细分市场,无法清楚适合本地区和本银行的市场策略,也就无法采取有效手段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全成本管理

城市商业银行要立足市场,实现成本管理是必然的。但是,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非常粗放,通常只核算到部门。核算的方法主要是将企业的全部成本、费用公摊至利润中心。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用成本控制和成本优势占领市场已成为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也就是说,全成本管理已成为金融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

全成本管理是指成本管理不是简单而静态的成本核算,而是从不同角度,对各种成本进行全方位考察,实行全过程控制。

根据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方法,实现成本的全过程控制几乎是不可能,那么,如何实现成本管理,其成本管理的精细度和准确度是多少,恐怕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董事长和行长们目前十分关心的问题。

差异化服务

差异化服务不仅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积极发展的领域,也是国外商业银行一直探索的的方面。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如何借助当地资源,为中小企业和市民开发一些我有人无的个性化、贴身关怀的产品服务,真正体现地方银行、中小企业银行和市民银行的特色,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决策层苦苦思索的问题。

产品创新能力

产品创新一直是各商业银行积极发展和研究的领域,但是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对于产品创新往往力不从心。例如银行卡业务: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网点有限,开发银行卡业务的单位成本大,其成本效益比可想而知。为此,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是城市商业银行关注的问题,而如何提供快速反应市场变化的产品创新能力,如何开发出适应当地市民、受市民喜爱的金融新产品,却是城商行更为关注的问题。

风险控制管理

风险控制是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先天不足,在资产质量上存在缺陷,一方面要消化先天带来的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又要防范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虽然人民银行出台了有关风险控制管理的规定,但是,落实到具体实施和执行时,仍然存在一些操作和控制的问题。如何在内部经营管理和业务运作中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和手段,使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化,让每笔业务流程和流程的关键环节都具有可控性,是每个城市商业银行近期必须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这些困惑与迷茫,如同某城市商业银行的行长所说:目前国内许多银行都在实施数据大集中,城市商业银行这种区域型银行不存在此类问题。我们更关注数据大集中以后能够解决什么,能够给银行带来什么。如果没有想清楚,数据大集中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数据大集中仅仅是技术实现问题,真正的目的是要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包括全成本管理、产品与服务创新、风险内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等。怎样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需要经过科学论证和规划的,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完全成功的案例可以参照、学习”。

城市商业银行再造出路

当然,从近期各城市商业银行积极引资行动可见,城市商业银行在当地政府主导下正在实施和酝酿重组改造、增资扩股和资产置换,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从而化解历史风险,强化内控能力,同时也在按照市场规则和自愿原则进行联合并购,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

尽管城市商业银行通过重组改造、联合和积极引资是缓解自身压力的有效手段,但是,这仅仅是“被动”提升自身实力的一个方面。从战略层面看,应该涉及到IT技术、人才资源、金融创新、资产质量、市场信誉等诸多因素,而IT技术的应用却是“主动”提升城市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手段,也是近期城市商业银行渡过生死大限的有效手段。

利用IT技术打造业务新模式,实现专业化的精品银行;利用IT技术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实现良性的公司治理机制;利用IT技术加强内部控制能力,实现高标准的资产质量;利用IT技术有效调配内部资源,实现优质的资源组合。

然而,城市商业银行在建立初期,其信息化的发展具有一定共同性。城市商业银行在资产结构上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很多雷同,现在绝大多数都是对公业务。而银行的业务品种、服务品种和利润来源却决定着信息化的投入程度和方向。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区域化比较明显,所以比较容易开发出适合当地客户的服务以及金融产品。普遍而言,过去城市商业银行对IT技术的要求并不高,而且它们与大银行不同的是,在问题的解决上要求立竿见影,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需求就开发什么。就好比头疼治头,脚痛治脚。

大多城商行是从最初的储蓄、对公业务会计核算、央行国债交易系统,到工资管理、央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以及后期的股权管理、电话银行、储蓄后督、印鉴比验、咨信评估等系统。也就是说,城市商业银行是根据自身业务的发展需求,逐步经历了从业务操作电子化,到业务系统支持、管理系统支持和新产品开发的发展历程。

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商业银行业务逐步拓展,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可以总结为四个部分:票据结算风险、会计核算风险、会计监督风险、结算风险。

会计人员风险如何防范与控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节中遇到的金融会计风险成为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构建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本文将详细剖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给出针对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相适应的防范与控制方案。

一、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的界定

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可以归结为会计管理风险和会计素质风险,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可以表现为票据结算风险、会计核算风险、会计监督风险、结算风险。其具体表现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节中由于会计人员自身专业水平不达标素质低而导致会计核算风险的产生进而影响了整个决策的失误,从而导致最终商业银行经济和信誉的损失。

二、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金融会计风险是当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会计风险中加强会计核算在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尤为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进步,商业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商业银行安全稳定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商业银行经济和信誉的损失。因此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控制与防范,研究一套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相适应的方案,避免金融会计风险问题进一步恶化而影响了整体商业银行安全稳定的发展,以下内容将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宏观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影响

宏观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传统的地方政府治理理念多以自身所具有的权利、权威,运用政府权力集中对社会的各种事务进行强制性管理,对于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产生也有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机制下,存在不公平竞争,非正规的金融机构频繁出现,导致菲菲活动猖獗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因此宏观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当地政府本位主义的思想都是导致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

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在规范性的实施, 建设一套完善的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导致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之一,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票据结算机制、会计核算机制、会计监督机制、结算。比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的管理不健全,有的员工责任心不强,导致联行报单的错发漏发,银行内出现柜员之间混岗的现象,支票等先关票据核算审查不够严格都是因为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而导致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商业银行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银行管理体制的优化关乎着银行安全稳定的发展,一套完善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系统,不但可以增强银行效益,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在新经济市场条件下,加强银行财务管理,建立银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降低了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实现提高银行管理效率,促进银行安全稳定发展的有效手段。以下内容将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一)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人才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就是专业人才的竞争,增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是提高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低,专业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或者在风险预测,财务监督上不能严格按照规范实施,甚至参与犯罪极大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管理质量,增大了商业银行金融会计的风险,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是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在技术上杜绝操作失误,在道德和法律规范上做好自我约束与监督,了解怎样做才能有效地防范与控制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问题的发生,因此要求专业人员要具备夯实的专业知识,培养金融会计高素质的人才,是解决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问题的首要任务,进而实现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

建立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避免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发生的根本保障,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加强各岗位人员责任的明确分工,坚决杜绝违法犯罪现象,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从管理层次与操作层次进行会计人员的内部管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管理体制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去摸索创新,积极构建出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防范与控制方案。

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会计风险是当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一套与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管理体系,对实现银行收益最大化,推动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晓光.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第12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业务 机遇与挑战 建议

一、利率市场化现状

利率是由市场供求变化自发形成的一种市场价格。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由市场价格机制形成。在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利率政策是利率管制。利率管制主要是指利率的变化由国家严格加以控制。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2012年以来,我国的利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一)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营销

利率走向市场化,商业银行有了存款、贷款的定价权。商业银行可以细分客户,针对不同的客户可以给以不同的利率,实行差别定价。在市场上,商业银行可以自由定价,吸引优质客户,使负债优良化,保证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同时商业银行对于非优质存款客户实行利率下浮,减少成本;对于非优质贷款客户实行利率上浮,增加收入。

(二)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法人贷款业务多样化营销

目前,在利率管制下,商业银行对于法人贷款业务整体营销思路在于营销一些虽然在一定范围内有收入损失但是具有贷款高安全性的优质客户。一旦利率走向市场化,商业银行会寻求收益与风险的均衡,营销不再仅仅高度集中在上述客户之中。在不同客户市场中,现有五大商业银行必然依然积极营销大客户;高风险的同时是高收益,中小银行在一定风险承受范围内,必然以创新产品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个人贷款业务结构

目前,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主要分为房屋按揭贷款和非房屋贷款。第一,无论自然人申请哪一种个人贷款业务品种,自然人申请贷款都具有一定的刚性。控制个人贷款业务风险关注的要点在于自然人违约的概率。考虑自然人违约的概率的因素在于自然人的人品、工作单位、截止申请贷款日的信用状况等等。在自由利率定价的条件下,可以对于违约概率较小的自然人适当给以利率优惠,吸引其选择利率较低的商业银行贷款;可以对于违约概率较大的自然人以利率上浮,作为风险补偿。第二,个人贷款业务受政策影响较大。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衡量收益与风险,在一定政策情况下,以利率的变化调整商业银行自身的个人贷款业务结构。在需要大力发展某种个人贷款业务品种的政策指导下,适当将该业务品种的利率定价给以优惠;在需要控制某种个人贷款业务品种的政策指导下,即可上浮该业务品种的利率。

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会加大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竞争

在利率市场化下,各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定价变得灵活。存款大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忠诚度并不高,严重受利率变化影响。利率一旦变化,存款大客户即采取行动,即将自己名下存款流动到存款利率较高的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存款大客户,短期内各商业银行必然大幅增加存款利率,造成恶性竞争。商业银行受利润驱使的这种短期行为可能会造成金融市场的混乱,并产生经营危机。

(二)利率市场化会增加商业银行定价的难度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利率管制,商业银行不需要考虑利率定价的问题。利率走向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定价对于商业银行必然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利率市场化下,五大商业银行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可能促使定价趋于同质化。商业银行如何合理进行利率定价、如何吸引优质客户、如何有效控制风险等等这些问题必将成为商业银行进行利率定价的难题。总的来说,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的结果,是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博弈结果,是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博弈的结果。最优的商业银行定价,是实行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博弈的均衡。

(三)利率市场化必然降低存款与贷款的利差,使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依然主要集中在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对利率自由定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然做出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短期行为。若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增加、贷款利率下降,存款与贷款的利差必然下降,商业银行的利润必然下降,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必然减弱,必然影响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四)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借款人逆向选择

在利率市场化的状态下,由于借款人与商业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借款人的逆向选择。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的,为了争夺优质的借款客户,会降低贷款利率,可能导致借款人逆向选择,一些非优质客户会进入借贷市场。这些非优质的借款人违约的概率较大,可能给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带来挑战,会恶化商业银行的整个资产结构。

(五)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提出了新要求

利率从市场管制走向市场化,利率从在政府不调整的情况下一成不变走向随市场变化而波动。利率波动变化,存款客户的流动性增加,贷款客户的敏感性增强。当然利率波动变化,使得商业银行的利差会下降、盈利会减弱,存款人提前支取、借款人提前还款的可能性会增加,负债与资本的机构匹配受到挑战,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增加。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协调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将是利率市场化下的另一个难题。

四、商业银行业务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一)审慎考虑,合理定价

商业银行应立足自身状况,针对所处细分市场,协调风险与收益,完善资产负债机构,结合同业定价情况,审慎考虑利弊后合理定价。商业银行进行利率定价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避免短期行为,避免与同业恶性竞争,以股东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有效预测利息收入,全面考虑利率影响因素,以此作出合理利率定价。

(二)细分客户,差别定价

商业银行作为法人组织,在控制风险、保证流动性的情况下,经营以盈利为目的。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是营销优质客户。在利率市场化的机遇下,商业银行可以细分客户,对不同的客户实行差别利率。第一,对于存款客户,规定一定存款额的区间,不同区间内客户实行不同的利率。执行利率的原则在于客户存款金额越大,利率越高。第二,对于贷款客户,优质客户实行利率优惠,曾有信用逾期的客户实行利率上浮。

(三)创新产品,吸引客户

目前,商业银行仅仅经营传统业务,已经没有发展的空间。商业银行可持续经营、与时俱进的发展的根本在于产品创新。在利率市场化下,利差收入降低,商业银行再以利差收入作为利润的主要增长点是有碍其发展的。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于产品创新,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目前,金融发展已不再处于以需求、供给为导向,而处于内生引导发展的阶段。当前,商业银行要想发展的一方面就在于面对自己的细分客户,创新产品,找到新的利润增加点。

(四)完善制度,甄别客户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针对借款人,商业银行应按照业务特点和风险特性的不同,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有效甄别借款人,减少借款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应以有效信用风险计量为导向,制定相应防范风险的制度,平衡收益与风险,有效选择优良借款人,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五)建立体系,防控风险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有效防控风险。在利率市场化下,受利率波动影响,商业银行行为选择以逐利为核心。促使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约束商业银行短期逐利行为的有效措施在于商业银行自身合理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体系的原则在于有效进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的管理。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应有效利用机遇、面对挑战,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体系,以研发创新产品为基点,有效进行利率定价,并且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成功实现转型,稳健、可持续经营下去。

参考文献

[1]游春,胡才龙.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银行影响的问题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08).

[2]李海波.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公司业务的影响[J].银行家,2013(01).

第1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营 绩效评价 发展思考

1、引言

伴随着近年来,外资银行在介入,中国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部生存压力也在不断增大。伴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于当下的市场竞争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潮流之下,国外银行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还是较大的。因此,在这个社会背景之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如何发展就成为当下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发展挑战。本文从当下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结合当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进一步提出当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法相,同时结合笔者的专业知识以及在金融工作方面的一些经验,从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来剖析当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更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如何以更好的状态来面对等问题。旨在更好的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在科学经营的前提下,保证我国国家经济的安全和平稳发展。

2、当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现状

当下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过程当中,对于银行经营的绩效管理还存在诸多为,例如最明显的就是在管理过程当中利用指标进行评价,而这些指标通常也是较为单一的。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初期大多是借鉴国有银行的发展模式好管理方式,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导致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背离,甚至是出现格格不入的现象。国有银行机构冗杂,绩效低下这些问题近年来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当中也不断凸显,因此这些问题在商业银行当下的发展过程但中必须要得到重视。这样,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当中,提升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促使绩效评价制度不断的完善。

3、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的建议

3.1、通过管理模式的优化来促进商业银行的盈利

纵观当下我国的国有银行,在绩效评价当中,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其自身在经营过程当中,机构冗杂,效率低下。而我的商业银行同它的区别较大,因此必须谨慎面对管理问题。当下在我国的国有银行当中,管理模式存在问题,最直接的关系是当下国有银行目前实行的是法人授权分级管理机制,由于管理层次过多,不仅直接导致了管理在上传下达过程中效率降低。在冗杂的管理体系当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基层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致使国有银行的经营目的的实现受到阻碍。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便会直接导致国有银行在发展过程当中绩效低下,这些是当下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当中,必须重点注意的问题。同时,国有银行冗员众多,负担过重,也限制了盈利能力的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国有银行的发展,因此国有银行发展带给商业银行发展的管理启示便是要积极促进国有银行的机构改革,裁撤冗员,进行管理模式的重建,推行扁平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才可以达到提高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目的。

3.2、推进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在当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当中,为了更好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一定的银行改革,在这条道路发展当中,我们也看到改革带来的优势。因此,需要继续巩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优势,形成银行间竞相赶超的局面防止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其行为表现也逐渐出现了国有化的趋势。当时,在进行改革过程当中,商业银行还需要注重对于内在实力的提升,通过督促股份制商业银行完善内控制度,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对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控制继续完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等来更好的提高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使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经营机构和监管机构相互分离、互相制衡。这样在构建一个稳定的商业银行绩效发展的基础上,更好的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以股票期权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3.3、利用中间业务来更好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在我国银行的发展过程当中,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仍是我国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从国外的发展来看,除了注重存贷款业务之外,手续费收入在总收入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特色,因此如何更好的服务地区经济,同时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增加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将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因为,借助手续服务费不仅可以促使加快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而且对于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金融联系网也具有重要意义。银行盈利点单一的弱点不仅影响了盈利能力的提高,而且也增加了经营风险,因此,在当下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应鼓励商业银行开发新的中间业务品种,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为消费者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方案,而且,也可以拓展商业银行的收入渠道,同时帮助商业银行通过利用中间业务来更好的增加收入,保证银行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连太平.中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及效率增进[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03).

[2]程雪梅,段云,文守逊,黄,王仁杰.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绩效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19).

[3]晋静静,王翠娟,王倩.对中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的探究――基于人才流失的视角[J].商场现代化,2008(12).

[4]姚爱丽,朱桂丽.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的实证研究――以上市商业银行为例[J].北方经贸,2010(04).

第1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信用卡

信用卡作为支付工具和信用凭证,是商业银行的最重要的中间业务之一,而且信用卡的崛起对我国商业银行及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远大意义,但是由于发展太过迅速,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如何控制信用卡风险保障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健康稳定发展,是整个金融界乃至全国的焦点。下面我们就剖析一下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形成原因,然后就建立完善的信用卡风险控制体系进行一下研究。

一、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产生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信用卡,就是根据持卡人账户身份和支付能力等信息决定银行授信额度和透支功能,并能为持卡人提供现金交易付款以及相关信贷的服务。1985年6月我国第一张信用卡发行以来,信用卡业务就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在发行、使用、结算等环节发生的风险也越来越频繁,并随着卡的发展和增多,体现了风险种类多、危害性大的特点,因此,对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控制成为业界的焦点。

为了在中国国情下,促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我们对信用卡业务进行了研究,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新兴业务,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对信用卡进行风险控制研究就是为了保障它的健康发展;

第二,对行用卡进行研究风险控制的同时,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在当代经济中的作用

信用卡在一定范围内代替了传统的钱币流通,是当今社会发展最为快速的金融业务,对当代经济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对商业银行的作用

首先,信用卡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很高的盈利,随着持卡人的增多,信用卡还起到了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已然成为商业银行业务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信用卡业务的崛起从根本上减轻了商业银行的粗放经营,提升了银行的业务水平。信用卡业务操作环节多、技术要求高、风险控制严密的特点也对银行员工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信用卡作为支付工具以及全面的信息,真实地反映出客户的经济状况以及消费水平,这也利于商业银行维护优质客户,同时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和营销水平。

(二)对当代经济的作用

信用卡的使用,简化了缴费手续,提高了效率。同时,信用卡还是信贷的组成部分,这就激发了社会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信用卡的发展还带动了通讯、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信用卡业务对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经验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通过近几年我国各个城市、地区信用卡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对市场细致化,实行差异化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银行水平的不断提高,信用卡的服务功能更加细致化:柜台取现、转账以及网上银行业务等。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要积极面对,实行差异化服务,为持卡人提供更加完善、便利的服务。

(二)发展模式因地制宜,不同地区不同策略

我国各个地区、城市经济水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这就导致了对信用卡的认知能力不同,因此商业银行在推广信用卡业务时,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市场制定推广方案,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三)建立健全信用卡体系,降低风险

随着社会发展,信用卡会成为人们主流的支付工具,因此信用卡的安全体系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制定完善的信用卡管理体系,降低持卡人的风险,只要这样,信用卡也才能一直不断的完善发展。

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服务创新的意义及必要性

现在国内的信用卡占比严重不足,与国内经济发展不符。因此,在未来持续开发壮大中产阶层是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增加信用卡的功能也是非常必要的。商业银行可以面对中产阶层,开发为车辆服务、与房贷挂钩、刷卡旅游等功能,促进中产阶层的消费,从而带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五、结束语

信用卡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是一项核心业务,信用卡的发展促进了商业银行利润的增长,同时也成为了商业银行树立良好的品牌的途径之一。本文我们通过对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原因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制定了信用卡风险控制的体系,分析研究了哪种方式才是最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方向。

总之,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刚刚起步,与成熟的信用卡市场还有一定差距,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国内商业银行一定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及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信用卡体系,切实有效的推动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竞争力 共同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日趋强烈,外资商业银行纷纷登陆中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商业银行如同一般性的企业一样,面临着如何立足于市场,如何能在市场中发展壮大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使其抓住激烈竞争所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成为当前我国银行业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意义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地位。当前,中国正面临着银行业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永远屹立于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资本配置率,助推我国金融业向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快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本运营效率,提升银行业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调整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国内、国外学术界关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本文主要是借鉴王朝军等人提出的银行竞争力指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有效提高其竞争力给予若干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王朝军等学者针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了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本文就每项指标选取相应变量进行度量,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经行实证分析。针对市场能力指标,选取存贷比率进行刻画;针对流动能力指标,选取流动性比率进行刻画;针对盈利能力指标,选取净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率及利息收付率进行刻画;针对经营能力指标,选取资本充足率进行刻画;针对安全能力指标,选取不良贷款率进行刻画。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大型商业银行,即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以及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分析研究。相关数据来源于2008年、2009年中国金融年鉴及各银行年报,显示如下:

(1)市场能力指标。就本文选取的四家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大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率较中小商业银行相比较低。归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单设的政策型银行的作用突显,四大国有银行的经营性业务与政策型业务逐渐分离所致。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率具有逐年增加的势头。

(2)流动能力指标。大型商业银行较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其流动性比率较低,但差距逐年缩小。四大国有银行及交通银行,规模相对较大,调剂资金头寸的能力较强,同时具有较高的国家信用作保障,相应地可保持较低的流动性比率。整体看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能力逐年增加。

(3)盈利能力指标。大型商业银行的净资产利润率、人均净利润和利息收付率指标较中小商业银行偏低。主要是由于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成果并未完全发挥出来,但其盈利能力的发展态势已日趋明朗,与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差距逐渐减少。整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4)经营能力指标。大型商业银行较中小型商业银行而言,其资本充足率较高。并且,两者的均值都未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数值。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日趋增强,经营稳健性逐渐体现。就整个商业银行而言,其经营能力逐日提高。

(5)安全能力指标。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降低的较快,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加快了其对不良资产的消化。然而,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较中小商业银行而言,较为偏高,表明其资本金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较弱。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表明其安全能力正逐渐完善提高。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及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的推动下,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已日趋提高。但要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中生存与发展,还需在以下方面有所完善。

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调整,培育四大国有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同时,积极促进各类型、各规模的银行进行合作,充分发挥各行的比较优势,实现多赢。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关注员工自身发展需求,营造保持员工积极稳定工作的环境;改革旧式薪酬分配制度,优化现有分配方式。

深入挖掘商业银行的潜在竞争力,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提升、业务创新、改革管理体制等方式,培育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殷雷.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2.

[2]单莉.商业银行规模与竞争力关系研究――兼论加入WTO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东北师范大学.2006.

[3]王刚.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问题研究.生产力研究,No.1.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