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文教育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语文教育特点

第1篇

关键词:海外华文教育、国内语文教育

华文教育实际包括两部分,海外华文教育和国内华文教育。“海外华文教育属于民族语言文化教育,是华侨华人所在国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的华文教育则属于中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1]本文论述的主要是海外华文教育。它是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在国外的一种延伸,是一种国际性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是传承族裔语言文化的民族教育。它以汉语文化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包括侨民、外籍华人、华裔和少数非中国血统外国人。以教会学生掌握汉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培养华裔青少年的民族素质,增强对中国的感情和促进华人所在国与祖籍国的友好往来为任务。[2]通过比较分析,能使海外华文教育的特点更加突出;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海外华文教育的认识,这对于提高海外华文教育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比较

海外华文教育是培养学习者的民族语言能力,培养族裔后代的民族母语和文化的基本行为能力,以适应所在国家和华人社会的多元文化生活环境。国内语文学科是一门培养人的交际能力的工具性学科。[3]它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因此,海外华文教育与国内语文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基本相同的。即都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母语文化的能力,都具有传承民族语言和文化,培养民族素质的教育意义。但是,因为海外华文教育是培养具有华人族裔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要求的所在国公民,也就是它既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要培养学生所在国家的公民意识。这就要求海外华文教育必须认同所在国的教育目标,认同所在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认同所在国家的价值观。在这方面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比国内语文教育更丰富的内容。

教学对象比较

国内语文教育以在大陆地区居住和生活的公民为主要教学对象,即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也包括各少数民族。教学对象范围主要在国内,对象相对固定。海外华文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海外华人、华侨(包括少数非华裔外国人),这一教育对象使海外华文教育既区别于国内对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又区别于国内对汉语方言区的人们进行的汉语普通话教学。[4]在华裔学生中又有当地出生的华裔和新移民之分别,其中新移民又有来自中国国内各地和其他国家的人之分。因此,海外华文教育是跨国界的,是国际间的教育,它为一切愿意学习汉语的海外华侨、华人及其他外国人士提供学习汉语语言及文化的机会。可以看出,海外华文教育的其教学对象范围广泛。

教育环境比较

教育环境分为校内教育环境和校外教育环境。国内语文教育的教育环境不论是校内教育环境还是校外教育环境都以中文为第一语言,具备多种能直接运用所学语言的载体。国内语文教育的教育环境中所包含或表达的语文内容能较好地将知识化、社会化和生活化三者的有机结合,并且主体易于理解和感受。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以及平时的交往中有着丰富的展开语文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和可能。

海外华文教育以中文为第二语言,学校授课和平时交流时主要为所在国的语言。校内辅助学习中文的场所和校园教育环境中将所学知道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也较少。虽然可能有些华裔学生在与其家庭成员交流时会运用中文,但社会教育环境的以所在国的语言为主。这也就影响了学生将所学语言运用于实际的机会。因此,海外华文教育的教育环境相对于国内语文教育的教育环境来说存在较多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对象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比较

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国内语文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应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方式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模式。

海外华文教育是第二语言教学,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这决定了海外华文教育在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上具有开放性。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有校内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之分。这些课程一方面是有学校为主安排的活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特别是学生的“活动”体现为“教、学、做合一”。另一方面是参与华人社会和当地社会的文化活动。通过活动来提高其学习水平,使其体会到“生活即是教学,教学也是生活”。因此,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实际运用,有较具体明确的实践课程,而国内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中虽然也重视实践,但更多的是将其潜移默化地安排在平时的课堂中,没有明确的语文实践课程。

教学评估比较

教学评估一般以教学目标为评估标准。国内语文教育的教学评估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评估长期以来,无论是对学生的评估,还是对教师的评估,都仅局限于学生的笔试成绩上,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评判教师的教学成绩同样是以授课学科学生考试成绩为主,甚至成了惟一标准。

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评估对学生而言,是看其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对学校而言,是看其教学目标是否正确合理,是否符合所在国教育政策;对社会而言,是看教育是否符合社会要求,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的效果如何,不仅看学生的成绩和要学校的表现,更要看学生在家庭中和社会上的言语行为和文化行为。海外华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母语能力和民族精神气质,因而学生的社会语言文化行为水平才是真正的教育成绩,这也是海外华文教育的一大特点。

总之,海外华文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就要求在开展海外华文教育时应该因材施教。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状况进行教育。因为海外华文教育是华人在入籍国对华侨、华人以及其他要求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士施以中华语言文化的教育。因此,海外华文教育是国际化教育,应具有国际化视野。由于海外华文教育及其教学环境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并且,目前海外华文教育大都成为所在国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理所当然的要受到所在国经济的资助,这也是华教的努力方向。[6]所以应该争取多方支持,确保海外华文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顾圣皓,金宁.华文教育教学法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牡,2000:13.

[2] 黄碧芬,陈嘉庚.“诚毅”与华文教育的“育人”:华文教育研究与探索.[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28.

[3] 彭俊.浅谈华文教学的改革:1994年华文教学论文集[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第2篇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

语文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保障。因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有效地展现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为了最大化地展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也为了展现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思想得到培养。所以,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2)小弗朗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3)小弗朗士为什么感觉韩麦尔先生形象高大了?(4)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特点

工具性特点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课程应用价值的直接体现。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多种方法来展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以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同时,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例如,在教学《古代神话六则》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更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活动,引导学生在同学之间讲述除教材中的几则神话之外的故事,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玉兔捣药》等故事,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组织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开放性特点

开放性特点是为了凸显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找到自我展示的空间,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语文开放性特点的发挥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搭建有关的平台来展现课程的开放性,以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中的《人物专访》时,为了展现课程的开放性特点,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己的性格特点,在授课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超级访问”进行人物专访,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而且对学生交际时的语气、态度的培养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展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当然,除了上述三点之外,语文教育还包括探究性、创新性、时代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等,在此不再进行详细的论述。总之,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选择恰当的方式来有效地展现语文课程的特点,以为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

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以下“三性”:

第一,突显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走出离开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纯工具训练的误区,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如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然而,社会的主流价值如何内化为学生个人价值观,是有一个过程的,决不是靠“刚性”的“楔入”,而是通过熏陶感染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逐步生成的。语文学习极其个性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基于他们独特的生活经验,不同个体对于同一内容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就同一个体而言,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同一个体对于同一内容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常言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第二,加强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从写作中学会写作,从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把听说读写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知识既然只起辅助作用,就“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系统完整的语文训练,而忽视了母语教学有基础、有语境、有丰富的资源这一基本事实。这是造成目前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学生绝不是先掌握了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之后再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的,而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逐步领悟有关语法和修辞知识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这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的吟诵品味,而且包括课外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二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逐步领悟和习得学习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三,体现规律性。

汉字、汉语有其自身的规律,正确把握这些规律,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帮助学生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规则指导学生写字;利用汉语言综合性、模糊性、多义性和感彩强烈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比如“月亮”一词,在一个人的心中可能幻化成温馨的家园,而在另一个人的心中可能成为凄凉的地狱。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里指的“把握”,是指整句、整段、整篇的把握,其目的是要克服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零敲碎打的分析和繁琐零碎的题海训练所带来的弊端。当然,强调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绝不是一概杜绝必要的分析。关键要看这些分析是否必要,是否科学,是否做到局部分析与整体把握有机结合。在把握汉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加他们的文化储备,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凸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体现规律性。从而逐步领悟和习得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增强学生的文化储备,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伟.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引论. 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3(3)

第4篇

本内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6—0029—01

一、从教材、教师、学生三维度界定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1.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1)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激发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育民族责任感。

汉字象形表意,本身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是华夏文化的基石。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外化,蕴含着广袤的文化内涵。教学生学习汉语言,把握其人文属性,学生既习得了语文能力,又熏陶了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和思维方式。

(2)热爱世界先进文化,理解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情感。

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科学与人文并重,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理解全世界人民对自由、和平、文明渴求的美好情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注重审美情趣培养,逐步提升文化品位。

审美能力培养的一般过程是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语文教材中洋溢着真、善、美,浓缩了本民族及世界人民的美好情感的精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应该是“人文素养”的重要内涵。

(4)强化情感目标,尊重个体体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认为语文课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人生态度、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多元因素都应归为“人文素养”的范畴。

2.教师的人文态度。

从教师层面上来说,“人文态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中,教师要尊重人、关爱人、服务人、发展人、保护人,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处理师生关系。

3.学生的人文态度。

从学生层面上来说,“人文态度”就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主、自信、自尊、自强的主体意识,以及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善于合作、乐于共处等品质。这是未来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素养。

二、设定人文养育目标,制订人文养育内容,挖掘教材人文养育点

中学语文教学人文养育的目标是:1.感受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的熏陶;2.积蓄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和思维方式,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3.提升课堂人文意识,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优化语文人文养育,实施课堂教学策略

1.“综合实践”策略

(1)听、说、读、写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四要义”,课堂上要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课堂上最显性的活动就是师生、文本之间的活动。(2)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智力发展的重任。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2.“自主探究”策略

(1)关注学生想学哪一部分。语文课上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言文字欣赏揣摩,激发学生走进课文语言的欲望。(2)关注学生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选择最佳的探究思路。(3)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时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合、共同探讨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3.“感悟·积累·运用”策略

感悟。(1)“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多读是悟的基本方法。通过读的熏陶,让课文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充分感染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2)增强直观感受,减少理性的支离分析。学生感悟语文、对理性知识的依赖是较少的。(3)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4)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感悟、欣赏比理解内容更重要。

积累。(1)让“读、背”在语文教学中返璞归真,提倡多读多背,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对于名家名篇、古代诗文等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2)别忽视了复述的功能,特别是重视对课文某个精彩片断的复述,复述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个人语言的重要手段。

第5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育;专业特点;专业教学;实施策略

语文教育是中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中职语文教学课堂普遍存在无效教学的现象,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究其主要原因,我们发现,中职语文在同一年级,不管什么专业,都采用统一的语文教材,教师就算变换教学方法,也都是采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显然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教学方针是相冲突的。事实上,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为学生的专业需求服务,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本,做好专业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工作。

一、中职语文教育的专业特点

1.专业色彩较强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人们可以利用它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抒感,同时语文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语言的交流来接受、处理信息。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从语文学习中获取的阅读能力和判断能力来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便于专业技能的获取和掌握。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语言交流的工具,同时它还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色彩,具有一定的就业前终端学习的性质。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树立全面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工作的语言应用技能,让语文学习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2.具有较高的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初中毕业生,教学目标则是培养学生具有专业技术人才所必需的语言应用能力。由于中职生的学习能力较差,通常是文化课基础较差的学生选择了中职教育,旨在通过职业技能的培养来顺利就业。鉴于此,中职语文教育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应低于普通高中,而在专业的语言应用能力上则高于普通高中。中职生通过中职语文的学习,在专业技术的工作中应做到清晰、流畅地表达观念,独立清晰地思考专业问题以及灵活掌握检索、阅读,甚至撰写专业技术文章的能力,为今后的顺利就业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打下基础。

3.教学时间较短

随着招生制度的不断改革,许多中职学校的学制也发生了变化,部分专业执行三年制,但是在三年的中职教育中,根本无法保证学生两个学年以上的语文课教学。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对于语文课的设置,通常只有一学年。再加上中职学校实践课程的增多,极大地缩减了普通课和理论课的教学时间。

二、中职语文教育实施专业教学的策略

1.以实用为原则,贴近专业开展教学

语文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程,我们应从职业教育的角度,以实用为原则,结合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以及学生情感的需求,实现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的有机融合,进而实现教学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的目的。例如在旅游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从课本中选出与旅游专业相关的篇目进行重点教学,同时增加一些与旅游专业相关的篇目,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外,教师还应让学生认清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学习文化课是为了专业课的更好学习,这样学生就能有效地将专业学习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找到两者的切入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讲,在毕业后大都从事导游或者酒店管理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比如,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紧紧扣住旅游专业口头表达训练要求,结合旅游专业课本“中国民族婚俗”这节内容,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中国少数民族婚俗的材料,轮流到讲台上演讲,时间5~8分钟,分组进行。同学们的兴趣特别高,都积极参与,讲述了关于壮族、侗族、摩梭族等少数民族的青年恋爱、婚宴的习俗,生动有趣,语言流畅,谈吐大方,表达准确,活脱脱一位小导游在向游客娓娓而谈。

2.贴近生活,实现教学的专业化

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只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而未实现生活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致使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新课程改革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还要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中职语文教材只是一个范本,一个例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逐步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唯本”观念,适度地引入计算机、社交礼仪、营销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学习语文的能力。例如《拿来主义》一文,旨在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入了一些关于“鸦片”“姨太太”等词汇的历史说明,通过故事说明鸦片对人体的毒害以及鸦片曾经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伤害,同时从医学的角度向学生说明,鸦片中含有一种叫吗啡的成分,这种成分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因此,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事物,趋利避害,正确对待。而“姨太太”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生活腐化的象征,必须彻底地铲除。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内涵。

3.与专业相结合,全面拓展学生能力

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始终坚持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形式,还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的渗透不能仅仅从执教者的角度出发,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现有的语言水平进行有效结合。以装潢专业的学生为例,该专业的学生大都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且对绘画较有兴趣。因此,在《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绘画的形式展现“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共游华山洞的情景,然后再配上文字,来描述画中人游玩时的心情和感悟。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生动的绘画形式展现出来,那么作者游山时的心情和感悟,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

4.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职语文课本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善于利用教材内容、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时,作者没有着力描写西山的虫鸣、潭柘寺的钟声,而是独具匠心地选择了白描这一写实的艺术手法,从生活中的细微处着手,向我们展示了“秋槐落蕊、秋院秋色”的景色,将我们带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故都秋天的那份凄凉的美好。通过祖国壮丽河山美景的熏陶,学生会对美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总之,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深入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探索符合中职教育特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等,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47-01

关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实际上是在于对学生掌握语言能力的提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语文魅力,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不小的考验,正如名言所述,“学生的吸收能力高低,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养”。因此,为保证学生对于中国语言文字能力的稳步提升,就需要教师在自身语言素养上养成准确用语的习惯,这样也是从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现在,随着国家教育局课改水平的提升,让小学生的课本也更加的丰富多彩,融合着各种各样的知识,这对于学生展开眼界、扩充知识面也是不小的好处,但是因为知识更加繁多,也就要求老师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更加深刻。通过深刻的解读文章,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理解能力,而且对于文章的解读,并不仅仅是教会他们表面的课文意思,而是更加深层次的引领孩子们了解做人的道理。课堂效率的提升,也许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有关,如果教师能够很好的带动学生参与课堂,那么这个课堂无疑是高效的。因此,如何吸引学生的关注度,也成为了现在教师最需关心的问题。

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其实所需具备的条件才更多,他不仅仅要有这很强的文学底蕴,更要拥有坚实的语言基础,而且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它是汉语的深度延伸,融合着作者的诸多情感也因此才更不好教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认识语文、提升文学素养也更是不容易的事情。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特点

1、生动形象性

小学语文教材为了保留学生孩童时代的纯真、活跃,也将课本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让课文内容更加充满生动性与灵活性,让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更加充满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技巧与文学素养。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通常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其中的人生道理更是耐人寻味,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有时候吸引人的并不是事例本身是否值得关注,而是讲故事的人是否风趣,是否能够将听众引入佳境。这也正应了我国著名教育家李燕杰的名言。在实际的教学上,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的词义,为同学描绘出一个情景,以便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例如:教材中的《月光曲》一文中的“幽静”这个词,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安静幽雅”,虽然对于词的解释精准到位,可是学生却不能够深得体会,这时,老师可以根据词义来创立一个相符合的情景,这样学生可以参与的同时更深的体会文章的深意,当然情景的创立可以由老师进行语言上的描述,也可以让同学进行适当的表演等课上活动。通过这种情景的设立让学生深处“幽静”的气氛中,体会别样的悠远意境。

2、典范性

教师也可以被称为孩子的第二父母,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这也就需要让教师的行为更具有规范性,用词更加的准确也可说是“为人师表”。正如巴金所述“教师是智慧与知识的化身”,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以及保证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面充分发挥语言的正面力量,采用标准的教学语言。小学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最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身体,对于他们的思想也是影响最为深刻的阶段,孩子在这时的效仿能力也是最强的。因此,教师的规范性语言教学也显得尤为重要。保证教师本身的素质水平,可以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更是对学生的未来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用国家标准教学用于,更要通过“全国普通话”的专业考核,以避免学生的口语水平低下的问题。

3、科学性

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内涵意义,让他们精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这些都成为了现在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学生的深刻理解要建立在教师对文章的把握是否到位,以及对语言、词义的体会,对学生的传达是都精准,这些都成为了学生是否能提升文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就像《落花生》这一文中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注意到“落花生”的实际含义,这并不是花生的别称,切不可望文生义,一定要经过仔细的查询资料,以免导致教学上的错误。而且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用词精准,表达意思要清晰,思路要有条理,这样才能让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其中的意味。就如“对于这个同学的解释,有人坚决不同意,而我认为是对的”这句话的理解,根据断句方式的不同,就会有两种思路,“有人坚决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或者“对于这个同学的解释”我认为是正确的,这两种理解会根据老师的引导,而产生不同的观念,因此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更要注意对学生在思想上的统一或者让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之间的相互比重。授课中老师的教学用语要在适当的时候“惜字如金”“立片言可以明百意”的境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真正把握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 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2011,06,28(02).

第7篇

针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保证语言的规范性和标准性

小学生在刚进入学校的时候,会把教师看作是无所不能的人,他们在这一阶段对老师说的话唯命是从。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他们认为老师是知识的化身,老师所做所说的都是对的,因此可能会在经年累月的学习过程中受到老师的影响。教师并不是完美无缺点的,在进行教学时可能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如果被学生学习到了就会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以为优秀的教师应该在言传身教的同时充分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并且在自身的专业素质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在教授语文课程时,需要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在教学时一定要坚持语言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尽量使用标准的书面语言不要出现方言等。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模仿能力都特别强,因此老师需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好榜样,正确的书写和使用规范语言。

二、保证语言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是他们的知识量和语言储备量都远远不及高年级学生,因此,对于很多事物甚至不能清楚的表达,在进行语文学习时由于认识的汉字较少在理解时可能也会产生一些误解和偏差。这也就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难题,并且要求老师积极开动脑筋解决这样的情况。在进行教学时,如果遇到了一些学生比较陌生甚至从未接触过的事物,老师可以将其用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图片具有易于理解和形象的特点,即使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接触过,但是凭借图片也能在头脑中对其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此外,经过研究表明,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将书本中的文字和图片相结合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给学生讲解“瀑布”这一词汇,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肯定都没有接触过也没有亲眼看过,那么这样陌生的词汇教师就可以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逐个解释。相信对于这样新奇的东西,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和被激发学习兴趣的。

三、教师在教学时要保证语言的生动性

第8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职业特点;突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15-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课改的推进,对中职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模式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语文虽然是一门基础文化课,如果教师不了解培养对象将来从事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不能建立起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就容易导致片面强调所教课程的学科系统性,而忽视其应用性。从而使语文的教育教学将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进而丧失中职语文的特色性,丧失其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存在的价值。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对这一学科的教学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努力拓宽我们的专业面,了解学校各专业的特性和学生就业方向,并以此为指导,既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和专业职业教学结合,针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上出有中职特色的语文课。

一、突出语文的实用性,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力量,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明白语文的实用性。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工作。职业教育是就业准备教育,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自主谋生。他们或进企事业单位做员工,或自己办厂开店做老板……找工作要写自荐信、应聘信,面试时需要落落大方、灵活应答;自己开店办厂首先要向工商部门写一份营业申请书;与人生意合作还得会拟定合同;当幼教老师要能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当餐饮服务员要能听清客人的要求;当技工师傅要能看图纸说明书;当文秘人员要能写会议记录……学好语文可使他们更好地交际、交流。处在这一时期的职校生,各方面的可塑性较大,对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可塑性同样强。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本为本,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拘泥于课本,只为学语文而学语文,而是语文教师还要通过其他多种办法,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口语的训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三、加强写作训练, 提高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设计中,听、说、读、写、背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课程。语文课程的设计毫无新意,语文课没有得到过走出课堂的机会。对于职业中学而言,用人单位考虑的更多是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单纯校园里“纸上谈兵”的教学设计是不行的。长时间以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欠缺使得语文教育流于表面。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社会经验稀少的学生不明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例如,在对写作说明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对说明文的理解不够清晰,了解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特别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中,带他们参观了一些较为便利的旅游景点,景点之中的说明文短小精湛,此时讲解更富有实际意义,学生们果然很快就读懂了这其中的要点所在。该方法可以应用到各个专业,烹饪的学生可以了解一些食谱,机电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多分析一些机械说明,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参观一些管理机构,这些活动即把语文教学渗入其中,又给各个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实际的专业教学意义。同时,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把这些非常有用的技能培养融入其中。

中职语文教学有双重职能: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为专业课的学习服务。鉴于职校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而忽略文化课的情况,我们就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专业联系起来,并挖掘语文课与专业课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专业学科的基础,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所以中职教育的特点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确立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导向,必须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专业性,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实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职业化”原则,根据各种专业所需要的具体能力让学生掌握语文的工具性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 口语 特点

小学教育对树立人一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教育对象的低龄化特征,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使用的口语极易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或遵守的行为准则。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利用教学特点,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可以从教师口语中接受尽可能多的正面信息。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小学生的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往往比较粗略。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培养社会未来人才的基础素质的奠基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教学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而语文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从最简单的字、词、句子开始,使小学生能够逐步开始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事物,最终做到能够准确的遣词造句,写简单的作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实现对语言的运用和准确表达。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特点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小学语文教育提供夯实的平台,我们无法建立学校教育的高楼大厦,无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无法使中华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

第二、生动性。小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小学语文老师授课一般非常注重生动性,使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授课内容,又能充分地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知识是创造的基础,而想象是知识与创造的桥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借助童谣、图片和课堂小游戏丰富课堂内容,寓教于乐。生动的小学语文教育使小学生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会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

第三、启发性。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并能改变世界,所以,创造性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要提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索。

第四、示范性。“与其叫做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示范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又一特点。语文教师的发音、重音、选词等方式比任何关于正确说话的教条都要更加有效地、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模仿是儿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动机――学习原动力。在学校内、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儿童的“成就模范”。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学生则更易认可该教师的教学行为标准。再说,儿童的学习一般都是从模仿到创造的,这也是一条重要的学习规律,有人称之为“原型启发律”。示范能比教育更快、更强烈地使学生铭记在心。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实践活动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学生中发挥榜样作用。

第五、重视评价。小学生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兴趣,思维才会活跃,学习才会主动。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激励”。小学生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他们需要老师常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应该特别注重使用“表扬语”,对小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

二、小学语文教师口语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口语,也称教师职业口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它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是教师的劳动工具。教师口语属于专业口语中教育口语的范畴,是根据言语主体而确立的言语范式。

傅惠钧主编,《教师口语艺术》,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页

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再单提听话、说话,而是综合起来提“口语交际”。口语教学以学生为本,以“教”适“学”,以“学”促“教”

田金江,《刍议教师在口语教学中的作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教师既是课堂学习气氛的营造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业及社会化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老师和同学是否相互接受,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意愿和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基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思路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新颖的教学理念使教师能够很好的获得学生的关注度并且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师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被儿童充分理解和完全掌握。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小学语文教师口语在教学中的作用很显著,主要表现在:

第一、为学生架起一座“说”的桥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仅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还要注重创设情境对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让他们从“说”做起,先熟悉“说”、热爱“说”,然后顺利的掌握“说”,掌握语文课本要求的各种知识,并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言的运用。

第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在面对纪律性还不是很强,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小学儿童进行教学的时候,如果可以不以以往传统的权威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搞“一言堂”,而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对话,搭建自由、民主的课堂说话平台,鼓励学生多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学习的情趣,使之有积极的语言表现,那便会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更主动更自由的接受知识吸收知识。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位诗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

第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

第10篇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在语文新课标推出、语文教学思想大转变的背景下出台的,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非线性”。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强调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因此教材体系上呈现线性特征和与之相联系的体系的平面性和封闭性;而新教材强调的是在知识与能力基础上的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呈现出的是非线性、立体性和开放性特征。

粤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所呈现出来的变化绝非简单的技术革新,还融入了多年来国内外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和改革理念。高中语文课标教材鲜明的“动态化”趋向,意味着从静态的语言学架构转向动态的言语活动实践,成为动态的、开放的平台,以活动为引领来带动语文的阅读与表达,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中心组织文本阅读、表达交流的模块主题构设,为学生创设了知识与人的相互敞开、平等对话的生动情境。

粤教版教材将内容整合成“非线性主干循环结构”,具体体现在阅读单元将阅读分成三个层级。最重要的一个层级是“基本阅读”,这是放置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课文的地方,这是学生必读的,甚至是需要精读熟读的课文。第二个层级是“扩展阅读”,这是与“基本阅读”同类内容和体裁的课文,这是给读完“基础阅读”,需要增加阅读量的学生准备的。与此相同层级的还有“参考阅读”。第三个层级是“推荐阅读”,这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的栏目。对高中学生而言,仅仅阅读必修课本中的文章是不够的,语文水平提高快的学生还需要课外阅读。“推荐阅读”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自觉地增加课外的纸上阅读和网上阅读,尤其是大部头名著阅读。

1. 课前准备——先试后学,先学后教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设计学习情景,搭建探索的“脚手架”,突破难点,防止失误,让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先尝试、先讨论、先思考。教师或点拨、或参与、或辅导,通过讨论活动,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领悟思想方法,形成能力。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成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过程。教师心中有“学生观”,把学生视作教学过程的资源,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教师的备课由原来的“讲什么”变为“什么可以不讲”。

例如,在教学《灯下漫笔》时,应鼓励学生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见解。对课文有了一定理解后,有学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奴隶规则”究竟指什么样的法律条文,二十一世纪是否就是鲁迅说的“第三样时代”,为什么鲁迅会说“中国人从来没有得到过‘人’的价格”等。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手段进行课外研究,并给他们专门开设“成果报告会”。

2. 课堂评价——个别提点,合作发潜

例如在教授《近体诗六首》时,可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步骤如下:

第一课时:

①美读六首近体诗,选择自己最有兴趣的一首。

②选择同一首近体诗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选出记录员和组长。

③每个学生先自己通过已有的材料学习,可以运用现代信息工具。

第二、三课时:

①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分别介绍自己学习的成果,记录员全程记录。

②讨论总结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选出发言人。

③每组的发言人当小老师,向全班学生讲授。

④总结并评比各组的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特点

一、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面范围也更加广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因而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语言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教师能够运用正确的语文教学语言来表达出文章中的艺术情感,在阅读赏析中,诗歌朗诵中,故事讲解中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人生的道理,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三观,用形象和生动的语言来探索语文学习的奥妙之处,增强小学语文的教学美感,活跃课堂气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当具备的特点

(一)规范性

小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于很多小学语文课本中比较深奥的内容还是很难理解的,特别是在语言的理解上面,存在着很大的模仿性,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影响到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因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必须要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不要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说地方的方言,教师要注意练好自身的普通话,千万不要平翘舌不分,不能使用口语化教学,一定要严格按照科学的语言表达顺序给学生以正确的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在一个规范性的语言教学环境中成长,这不仅仅是为了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学会正确表达自己,学会理解他人,这就要求从业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职业的教师资格证和二级甲等以上水平的普通话资格证书,才可以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不能在小学生面前口吐脏字,不可以骂人,不能让小学生的心灵受到创伤。

(二)科学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不可以信口开河地欺骗小学生,要给予学生科学的教育学习环境,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艺术素养水平,例如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文的学习中,不仅要注重对夹竹桃外貌描写的分析,教师还要透过表面的描写去探索作家季羡林老师内心的情感,探究作者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思,教师在为学生朗读散文的过程中,需要注入自身的情感,通过动听的朗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夹竹桃那种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激发出学生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小学语文课堂不应当是乏味空洞的,而应该充满着许多丰富的感彩,教师在语言表达时,应该将这种正确的情感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要保证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做到正确地表达自己,不要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给学生造成误解。这也从侧面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要尽量简洁、科学、正确,不要有太多嗦的语言习惯,要用直白、干练的语言来解答小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语文教学中心思想的提炼。因为嗦的语言是无法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教师也会混淆遗忘真正的教学重点,不能够教给学生更多有用的知识。

(三)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当使用可接受性的教学语言特点主要指的是,要用小学生能够听懂的语言去进行教学,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书面化深奥的语言方式他们肯定是听不懂的,因而对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要采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方式来进行教学,要让学生能够听懂、接受语文教师的语言教学方式。运用可接受性较高的生活语言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情景当中去,比如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时,很多学生可能并没有真正去过桂林,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欣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就需要教师运用生活性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进入到桂林山水的情境当中去,将“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三句中的“真静、真清、真绿”作为教学的重点,为学生构造出一幅幅形象的“桂林山水”景色画面,通过语言形象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脑海中的桂林山水形象画下来并且在大家面前进行展示。

(四)艺术生动性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特点;探赜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已然成为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小学时期作为学生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特殊时期,特别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事关小学教学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升。通过研究和探析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全面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技巧,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提供客观支撑和重要保障。

一、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作为小学课程的基础组成部分,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语言特点表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小学语文语言教学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教育成效和教学效果。当然,小学语文语言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自觉学习,在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能够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进而达到提高语言教学效率和教育水平的目的[1]。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相关特点,唯有此,方可达到熟练运用、全面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最终有利于小学生语文课程语言运用水平的提升,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一)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学实质上是语文知识的科学传递过程,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运用水平为目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全面理解和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特点,在语文理论、实践知识讲解中,融入情感色彩和语言元素,认真揣摩语句意思,准确分析语言知识,确保语言运用科学、合理,最终满足科学化教育教学的基础所需[2]。

(二)规范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众所周知,小学作为小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特殊时期,语文作为国人的母语,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领会和掌握语言特点。同时,教师是小学生顶礼膜拜的对象,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对小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小学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做到文明施教、礼貌待人,以道德行为标准和职业规范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教师不仅是语文教学主体,而且是学生行为的规范者。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备规范性特点。

(三)生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生动性特征,具体表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教材大纲和课本内容,发散思维、拓宽视野、生动形象,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思考、探索,融入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系统化了解,进而实现对语言知识的深入理解[3]。

(四)接近性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语言特点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做到语言表达准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合理,确保课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相接近。唯有此,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内容学习当中,方可较好的消化、吸收课本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形象生动、客观易懂、简单通俗的方式,突出语言的凝练性和精准性。牢牢把握学生的心理实际,运用情景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兴趣,进而来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五)情感性

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主要对象为小学生。由于小学生的学习思维意识尚未完全形成,所以需要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感情,结合小学生知识接受实际,积极引导和鼓励小学生建立个人情感体系[4]。通过融入情感,引起小学生情感共鸣,并以此为基础,随着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从某种层面来讲,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实质为情感要素的相互传递,只有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才能确保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情感性特征,要求教师付诸于行动,从情感层面入手,健全小学生情感体系,以此为基础增强小学生语文课程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语言特点尤为重要。小学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必须要求教师从全局层面入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相关特点,采取多元化、层次化教学手段,结合小学生知识能力掌握实际,为小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最终为培养优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万少敏.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J].赤子(中旬),2013(08):317.

[2]李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1):205.

第1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开端,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都起着重要作用,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水平。但是,小学语文的课堂缺乏语言活力,影响整体教学质量,所以必须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使得语文教学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宽广和有深度,这样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不同体裁的课文,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就是能渗透到小学生的生活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些比较有内涵的文章,学生就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透彻地掌握教材中的内容,使语言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转变,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涵,使教学效果更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

(一)科学性

教学的本质是科学的传播,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扩充学生的语文知识、传达细腻准确、合乎科学的情意。教师要正确掌握词语的含义、语体及感彩等语言元素,并且能够深刻、准确地表达、分析与讲授语言知识。

(二)趣味性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而小学语文是一门有着一定趣味性的学科,这门学科的学习,可以给学生带来比较多的乐趣和神奇的体验。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语文教学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如果能运用趣味性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比较多的知识。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文采,善于用语言描绘环境和故事,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接受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善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化深奥的知识为简洁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防止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比如,教师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可以将古诗的一个相关的故事进行讲述,这样学生就能够被带入这种教学气氛中,从而不断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三)生动性

教学语言生动、富有活力就是其具有生动性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以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同时结合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中生动形象、可读性强的文学作品有很多,语文教师要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引入文学作品中要传递的艺术境界里,使学生完全体验形象生动的意境,不断地解决自身的疑惑进而理解文章,最后使形象思维得到延展。有人曾经指出,在讲授课文时,遇到经典的案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打动人心的情节或富有感染力的事例时,教师要将人物、事件等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样就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深奥的事物易懂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

(四)艺术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达到一定的高度就成了一种艺术,而口语的艺术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用富有创造性的美的语言,使学生逐渐感知到语言不论在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中的魅力,进而对美具有一定的鉴赏、感知和创造的能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很高的审美特性:教学时的声音要宏亮有力,语言通常流利,这是语音上的审美;要善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在运用词语和各种修辞上凸显具有形式上的艺术美;教学语言要传达出深刻具体的思想意义,这就是内容上的审美;针对语境上的审美,则要求巧妙运用语言,将学生引入情境,有很强的逻辑性;在结构上,要流畅通顺,衔接得恰到好处,语言节奏鲜明,结尾引人入胜;最后是体态语的审美,教师要善用表情和形态,这也是一种教学语言。

(五)规范性

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日常口语教学中必须规范运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教学语言,做学生的楷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否则会导致教学成效低下、阻碍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总之,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具备规范性,不然即使教师有超高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是徒劳。此外,教学语言的规范化还必须满足发音清晰、声音宏亮、语调自然、语句流畅等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教学语言,以典范性、科学性、可接纳性和生动性指导教学语言的选取,相信长此以往必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14篇

一、中职语文乐学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目的的教育性

乐学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而不是在望文生义的刻意取乐中让学生无所收获。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正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育人,旨在将刻板的、僵化的、模式的教学变革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上来。中职语文实施乐学教学就是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打破学生以往应试教育被冷落的精神枷锁,解放学生的思想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重新归位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树立正确的情感和人生价值观,为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养成必备的素质。

(二)内容的新颖性

实施乐学教学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新颖度,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陌生化”要能恰到好处。中职语文文本上的许多内容在学生看来是无色彩的、枯燥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能依据信息论观点,筛选教育素材并优化教育内容,去除学生生疏、厌恶的信息,保留学生能咀嚼、品味的信息,或是把需要的无魅力的文本知识有机转化为学生容易感知的有生命的符号,或加以挖掘和补充与教学目的相联的新内容,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相对而言,中职语文教材入选了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这些文本内容生动、形象,能够给学生以新鲜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形式的动态性

乐学教学更多的是呼唤动态的教学形式,强调形式的灵活多变,不断扬弃革新,积极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规避单一刺激的乏味和长时注意的疲劳,使学生能一直保持一种比较轻松的学习状态,保证学习效果。可以说中职语文教学更有利于采用动态的教学形式,听、说、读、写不拘一格,这种动态的乐学教学是静态教学形式的有机补充,没有形式上的动静结合,课堂就可能是一潭死水,教学效果往往处于低效区。

(四)过程的情感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的弥散可以深深地感染和影响学生,实施乐学教学无疑要求教师得善于把握情感诱导的“基因”,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呈明显的正相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入情”也就有了兴趣,中职语文文本中有不少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在实施乐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这些因素,学生学习起来就会乐而不倦。

二、中职语文乐学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主导与主体相默契原则

在中职语文乐学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导的教师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应该积极互动,形成默契。一方面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引导、指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也不应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性而削弱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中职语文乐学教学讲究寓教于乐,而这种乐主要来自于学生主体获取学习成功的内在体验中,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体感、体悟和体用,因而主导与主体相默契在本质上是要求教师的乐教与学生的乐学实现有机交融。

(二)科学与艺术相统一原则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在中职语文乐学教学中既要体现内容上的科学性,又要凸现形式上的艺术性,二者并不相悖,可以相得益彰。”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科学,中职语文乐学教学无疑要遵循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而中职语文学习规律性的掌握,可以通过将多种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如幽默化、问题化、情境化等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愉快地进行认知和把握。

(三)适时与适度相结合原则

一方面,教师在实施中职语文乐学教学过程中要能抓住适合教学需要的最佳时机,使学生保持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思维运转积极。开课前创设乐学情境,一开始就可把学生引入乐学的氛围中;课中主要是适时调剂,增加兴奋点,防止课堂中途冷场与学生的思维受抑;结课前主要是能让学生不断回味,为后续语文学习提供持久的乐学动力。当然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教师可随时根据教情和学情掀起一个又一个乐学。另一方面在中职语文乐学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适度,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口味使其“乐”个不停,或是插入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乐料,让学生在嘻嘻哈哈中学不到东西,那不是乐学,也不能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而在中职语文乐学教学中要坚持适时与适度的原则。

(四)学习与生活相渗透原则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内语文学习的知识有限,而课外生活的知识无限,因而语文学习要尽可能地走向生活,生活中的语文学习有时更加丰富多彩,语文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中去。中职语文乐学教学要把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有机渗透,基于语文知识的传递角度,基础主要在于课内,补充主要在于课外;基于语文能力的训练角度,方法主要在于课内,实践主要在于课外;基于语文学习的效果角度,“举一”主要在于课内,“反三”主要在于课外。教师通过课内教学迁移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把课外生活内容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学生于课外生活中有所习得,反过来也会增强其对课内学习的动力,中职语文教学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渗透,与学生因课内外学习而获得的愉快是相辅相成的。

第1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课标 教学特点 发展趋势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大潮,新课标披着新的世纪的霞光走进我们的生活。新课标的提出无疑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天地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春风,给我们的语文教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新课标的实施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崭新的变化,但要真正的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课堂,我们必须抛弃那些陈旧的、不合理的、束缚课堂教学手脚的东西,使每个人都有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让课堂教学如沐春风,不断改革教学模式,稳步向前发展。

一、语文教学的改革成果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扎实的基本功,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良好素质,成为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

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新思维、新教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钱梦龙的“三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教学思想,于漪的“三观”(学生观、兴趣观、整体观)教学思想,魏书生的“三系统”(计划系统、检查系统、反馈系统)教学思想及“知识树”教学法等,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某些范围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说,还是很难摆脱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滑坡的瓶颈。

语文教学的整体状况虽不能说完全是多少年一个样,但基本上没有什么新的重大的突破,难教、难学、难考、难提高已经成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主要制约因素。古人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也就是说要打开制约的瓶颈就必须深入了解语文教学的特点才能掌握其发展趋势,才能作用于语文教学。

二、语文教学的特点

1.语文学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仅“语文”一词的概念,就争论了几十年,究竟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语言文化”,或是“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定论,因而直到目前,《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语文”的解释还是多义项的。《辞海》竟然没有这个词。由于这个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也就给语文学科的内容和范围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学科的对象不确定,学科的学习教学乃至考核当然也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实问题还不在于对中学语文教学要求的界定,而在于语文教学必须瞄准高考、中考,因为招生考试带有选拔性,容不得你仅仅停留在水平合格的基点上。既是选拔,就须高要求,要求一提高就没有个准了。在这种情形下,教与学可以说就是无止境的,师生一门心思都用在应付考试上,欲速不达、煮夹生饭的情况就势所难免,语文的学和教也就愈显得难乎其难。

2.语文学习具有很长的周期性,因而语文教学难有短期效应

数理化等学科体系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纵向性,即它们总是具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下而上的鱼贯性、递进性,好像链条似的一环套住一环地向高深发展,缺少其中的一环,往往就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因此学习这些学科基本上是采取纵向切割的步骤进行的。语文学科的体系则是属于交叉并列型的,具有密切难分的横向性、平面性,它没有明显的一环套一环的链条,因而语文学习很难采取纵向切割的办法,而只能采取螺旋式,需要有一个相对循环、“潜滋暗长”的进程。语文学习必须靠勤奋、靠积累、靠多读多写,靠“铁杵磨成针”的功夫,才能有所建设。

三、语文教学发展趋势

教学改革作为教育实践的运动形式,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过程。根据上文的分析,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教学改革。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来说,还是从人的发展要求来看,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目的重要途径之一的中学语文教育,必须适应21世纪发展的要求,为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服务。那么,面向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如何呢?

发展趋势之一: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教育”转轨。

在巩固“普九”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全面提高中学生语文素质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解决推行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困惑,即“语文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界定、语文素质教育与课程设置以及课型结构的矛盾、语文素质教育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意向的确定性和教学操作的可调控性的矛盾、语文素质教育中的教学评估和教学效果量化测定间的矛盾”四大困惑;二是确立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原则,即“面向全体与重视个性发展并重、促进学生全面整体发展、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学会学习和语文教育活动应具开放性”五大原则;三是改革现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发展趋势之二: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当代意识。

这里所说的当代是指以来的历史新时期,从发展趋势看,应是世纪之交的新时代,它具有立足当代不同于前代的新质,理由有四:第一,原有的语文教学中不科学的内容,有待用当代意识重新加以辨识。比如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人物形象分析采用公式化、简单化、标签化的方法及传统语文教育模式采用“一律化”、“齐步走”出现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等。第二,新的科学理论研究成果需要引进到语文教学领域。我们可以引进“接受美学”来研究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欣赏,借以强化教学中的美学意识。第三,新生代的当代意识要加以建塑。教育面临世纪之交,要培养具有独立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中华一代新人,必须以建塑他们的当代意识为前提。诸如培养科学意识、民主意识、独立意识、竞争意识等等。

发展趋势之三:语文教学结构的各要素得到科学优化。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因素构成的系统,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多种要素的组合。语文教学改革结构的科学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大多侧重于教学方法的修改,基本属于形式的范畴,观念和教学内容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今后语文教学改革将会突破以往的惯性,实现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系统优化,研究出新的教学结构模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发展趋势之四: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会更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记述教师队伍建设时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这里指出了教师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具备教师共性素质之外,还应具有语文学科教师特殊的素质,那就是高超的组织管理水平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及写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练就一手漂亮的文章和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以此熏陶、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语文课程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要素,集中具体地体现了一定的语文教育教学目标。语文课程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反过来,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利于语文课程的发展,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必须通过相关部门领导、广大师生、众多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松泉.谈语文新课标的创新与突破.语文建设,2003,(4).

[2]张伟忠.自主、合作、探索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语文建设,2003,(3).

[3]冯军;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变革浅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