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能源信息化前景范文

能源信息化前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能源信息化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能源信息化前景

第1篇

今天中间件在哪?在银行,在电信,在交通,因为他们系统复杂,中间层应用的可归纳性强。

明天,中间件会在哪?

在那些信息化应用越来越多,有章可循,能找到共性规律,既可以凸现行业特性又能标准化的明星行业,他们中的代表是能源、电子政务和医院。

在能源

市场前景

能源是寡头行业吗?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好像不做信息化,不用提高效率,能源行业依然可以赚的盆满钵盈。但可以看到的是,在几大能源巨头之间,竞争也在不断升级,无论是电力改革,还是中石油与工商银行联名推出中油卡,对客户的争夺使得各能源公司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这就需要能源行业整合优化其内部流程,提高客户服务,减少运作费用并使生产力和效益达到最大化,中间件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目前,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正由低端的系统集成向高端的应用集成方向发展。第三方调研机构通过调研发现,2006年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出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趋势,一是向整合各个子系统和应用集成方向发展,业务与信息系统的结合程度逐步提高;第二就是向管控一体化方向发展,把生产控制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管理信息化的应用逐渐向深化方向发展。

与此相应,在这个趋势影响之下,能源行业对中间件的应用逐渐升温。从发达国家来看,随着能源行业面向服务的业务转型,中间件在能源行业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中间件业务集成解决方案可通过集成企业系统、流程和应用程序来实现作业调度、流程监控、库存跟踪和客户通知等,从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在能源行业的电力领域,电力事业已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迅速过渡,电力营销正在由以生产为中心阶段进入以消费为中心阶段。提供良好的服务,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最为直接的体现,也是增供扩销必不可少的条件。

上海电力公司需要对全市范围内637万用户的用电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业务集中处理,达到服务标准统一、业务规范统一和数据结构统一,形成从上海市电力公司到各个供电公司、供电分公司、营业站的多层业务处理能力,成功建立起对电力市场真实、准确、及时的反应和预测机制,为电力营销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面对这一快速发展的电力营销管理需求,以及日平均处理资金近亿元、日处理交易近80万笔的工作压力,上海电力公司提出了建立在中间件基础上的三层架构解决方案――上海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以集群数据库作为后台数据存储管理系统,以中间件系统进行进程调度和管理,较好解决了上海电力数据高度集中、业务集中处理后对系统处理性能和系统安全性的要求。

现在,上海电力建设起覆盖全公司范围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集中、工作标准统一、业务规范统一,为上海电力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

更重要的是,通过该系统的建设,上海电力公司还成功地将下属各个供电公司和供电分公司的市场营销工作都纳入到集中统一的一套计算机系统中,建立起了平面透明的监管和考核机制,实现了从上到下的规范、透明化管理。并且能够实时统计和分析市场营销工作的各种数据,为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未来,借助基于中间件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上海电力将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使得上海电力600多万用户,无论是工业用户还是居民用户,都可以随时到上海电力相关部门来办理各种用电手续和在全市范围内查询用电情况。

而宁夏电力公司则通过建设基于中间件技术的客户服务中心系统,成功地实现了公司下辖16个基层单位、4个地市级供电局电力调度中心、25个直管县供电局的统一客户服务管理。客户利用电话、传真、互联网等信息手段,即可完成以往的用电报装、电费查询、事故抢修和咨询投诉等业务的繁杂手续。在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宁夏电力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有力地支撑了用户市场的开拓,提高了宁夏电力的市场竞争能力。

与电力企业类似,在能源行业其他领域,中间件技术的应用,将有效支撑能源企业积极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创新,并为企业营销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客户服务管理、企业营销管理等方面的提高,将有效支撑企业市场拓展,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医院

市场前景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从有人类开始,医生、诊所、医院就一直在帮助我们寻找健康。这个谁离了都不行的行业,到今天也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因为没有信息化,竞争的同行会逐渐蚕食自己的市场。

医院信息化由原来的单一HIS到现在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医学图像存储传输处理系统(PACS)、检验科信息管理系统(LIS),功能越来越复杂,早已不是单一厂商可解决的了。不同厂商的产品在同一家医院的应用存在着集成问题。而且,医院应用系统以C/S结构为主,它们大都一般使用参数定义的方法解决软件的适应性问题,一旦参数定义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修改程序就可能成为灾难性的工作―为了满足参数定义的需要,模块写得十分复杂,修改很容易出现新的错误。多层结构的思想就是把过于复杂的大模块细分为多个层次,以简化模块内部的复杂度,换句话说,将中间层分成系统层和应用层,应用层与具体应用需求联系密切。清华同方社保和医疗信息系统事业部业务主管王建认为:“如果医院管理系统能建立在一个通用的中间件上,就能把底层系统开发和行业应用技术分开,专注于把应用平台做好。”

中间件技术在我国医院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经日渐受到重视。但是,中间件是一门新技术,要被广大医疗用户认可需要时间。在国内,标准的中间件模块出现,似乎也还为时过早。我们不妨把视线转向国外,看看他们的医疗机构是如何应用中间件技术的。

位于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Athena Diagnostics是一家为神经科医生提供先进神经诊断化验的顶级实验室。他们希望能找到一个整合的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顺操作流程化,节省经费和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Athena IT 部副总裁Mark Smith说:“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整合工具,它能够很好地进行数据协调,复合应用开发,业务行为监督等等一系列连贯任务。”

实验室有一个项目受到了客户的欢迎。Mark Smith说:“我们有上百个不同的神经诊断学化验测试。有一些需要花6个星期来完成,医生和病人很焦急地等待结果。电话中心一个月会接到上千个电话,许多是来咨询化验进行的如何了。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工具来随时通知客户有关化验的进行状态,我们使用了集成平台来建立一个自动通报系统。”Misys程序中的新复合程序会识别出实验状态的变化。如果一个变化信息确认发出,平台会从Athena的数据库中抽取这一信息并写一封邮件发送给客户。客户会得到更多有关实验进度的信息,Athena的客服代表也得以从以前大量的工作中抽出身来。

再如,荷兰全国卫生系统电子病历项目也采用了通用集成平台。这一项目的目的是为了要让荷兰的医疗各组织之间能够安全保密地快速交换病人信息。这一被认为是动脉工程的项目是全荷兰信息框架的结构基础,项目的第一阶段在2006年初完工。

在国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不断完善现有系统的基础上,正在建设PACS、LIS、手术室信息管理系统(ORIS)、临床监护信息管理系统门诊信息系统等。在建设这些系统的过程中,医院分别选择了不同公司的产品,最后采用HL7标准进行系统集成。首先试点的是PACS与HIS的互连,目前已经进入实际测试阶段。这是国内首例HL7应用尝试。

虽然HL7只是医疗领域不同应用之间电子数据传输的协议,是由HL7组织制定并由ANSI批准实施的一个行业标准。但是,HL7 V.3的对象分解标准和流程标准将直接影响下一代HIS的基本结构和模块划分。这种HIS子模块内部的标准化将大大简化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从而促进标准中间件的生产。这种标准化也将促进HIS从不同层次向即插即得发展。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主任何雨生认为,对于医院的管理者和信息部门来说,需要制定出比较长远的发展规划,制定出一套贯彻实施的规则并坚持实施。其中,模块的划分和接口方案既要考虑当前需要,又要考虑长远发展。

在政府

市场前景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是几年前民间对政府形象的顺口溜,那时候政府的办事效率和形象可见一斑。而从发展电子政务开始,服务型政府的口号越喊越响,政府网站、一站式办公、市长信箱等等各种名词的出现,就是政府形象转变的最好佐证。

可以说,电子政务是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最有广阔前景和市场的领域之一,而政府对信息化的需求也从以前的形象工程变得越来越实际,越来越通过多样考虑百姓的利益,通过降低信息化成本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共性突出,可复用价值高的中间件,自然也成了政府采购的新宠。在一些大型政府采购招标项目之中,中间件已经被明确写入了招标书。有人分析,电子政务的投入规模今年有500亿元,其中,中间件的比例应该在3%。

电子政务建设经过前期的分散建设、分步实施阶段,目前正处在进入跨部门、跨省市互联互通的关键时刻。特别是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人们对政府部门能够实现快捷的“一站式”办公,办公透明化等要求越来越强烈,而这背后,就是数据库的统一和对共性应用的“合理抽象”,而这恰恰是中间件产品的强项。

以目前人们对政府办事部门的普遍要求―一站式办公为例,出于安全的考虑,许多政府对外的门户网站和内部工作网站之间是相互隔离不能互通的,内外信息不能及时传递。静安区作为上海市的中心城区和上海的重要商业商务区,实现内外网的统一操作更是当务之急。根据需求,内外网一体化将充分利用公共信息平台中的数据交换平台功能,实现系统间的数据映射和代码转换。同时采用“安全岛”方式,实现内外网数据交换。内网、外网和区委办局的信息系统,都需要将进行一体化的内容到本系统的前置数据库中。项目小组仔细考虑之后选择了消息中间件和集成中间件架构的数据交换平台,该平台负责将方的前置数据库表中的数据,交换到接受方的前置数据库表中。数据格式转换和映射的功能则由中间件负责完成,因此前置数据库表的具体数据格式定义由各系统定义,而且保证能够将格式转换成符合规范的格式。

工程实施以后,静安区政府外网门户网站和内网公共信息平台建成异步联结,保证了各部门内部信息不会对外泄露。同时,操作人员只需要一次,就能将信息内容到分别在内外网不同的网站上。更方便的是,百姓在政务外部网上进行的申请、申报或反馈等信息能及时转交到政府内部网上,以便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及时处理。

与金融、电信等行业相比,电子政务引入中间件产品有其显著特色:虽然不需要像银行、电信那样大容量、高频率,但也需要繁复的流程,对信息流的交互要求很严格。而且,政府应用不如银行、电信那样规范,里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再加之我国正处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阶段,所以,给中间件厂商带来的课题更加复杂。另外,电子政务还需要中间件产品具有很好的前瞻性。比如说,为了未来实施“网上政府”,中间件产品必须现在就打通信息化工程与基础数据库之间的联系,将人口数据库、城市地理信息库、综合经济数据库纳入考虑范围之内,为以后上马市民卡系统、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社保工程等预留位置。

电子政务对中间件厂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中间件属于基础软件领域,技术门槛比较高,前期研发投入也会比较大。很多中间件厂商需要自筹资金,坚持几年后普遍感到压力重重,开始寻求融资、出售的最佳时机。对这些厂商而言,电子政务带来的机遇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二,很多中间件厂商虽然在市场上成名已久,但是很可能还没有获得过真正的客户,结果导致产品已经升级换代很久了,却一直找不到可以应用的客户。由于政务领域应用相对简单,政府也有意扶持国有软件,因此,很多中间件厂商会全力抓住这个机会,当有了一定的成功案例后,对其进入其他行业也有很好的帮助。第三,由于电子政务在一些敏感领域,国外厂商会很明显地感觉到存在压力。但即便如此,他们也势必会迂回前进,切入电子政务市场。第四,中间件是一类特殊产品,它需要和应用软件开发商协同作战。而这种磨合就需要国产软件之间互相开放,制定更完整的标准。

记者手记

明天的共性

金融、电信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以服务制胜导致他们必须用信息化,尤其是成本低、个性突出的IT手段以提升服务水平。而中间件的下一个战场,也就是能源、医疗和电子政务为什么会是未来的明星行业?在于两点。一是他们面向的都是公众服务,服务对象数量巨大,服务要求种类繁多,不用行业特性明显的中间件,那么每提供一种服务的成本都太高;二是他们都是“有钱的机构”,实力雄厚,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现在正处于大规模建设阶段。

第2篇

商务部研究院的调查表明,中国各行业前20年的信息化实现了从无到有,注重信息化对行业和企业的覆盖,注重硬件产品的配备的信息化投入。而未来三年将是实现质量(应用水平)的提升。进入这一阶段标志着信息化真正实现了由初级向中级乃至向更高级应用水平的跨跃。

未来三年各重点行业信息化IT需求分析主要表现为:

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信息化投人规模与增长速度都很高,未来三年的平均增速仍将达15%,由此政府在信息化IT投入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的会略有上升。政府信息化是行业信息化的关键,是指挥系统的信息化。政府的信息化从横向看是税务、工商等为主体的信息化;从纵向看是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信息化。信息化不仅面临单一主体的信息化改造问题,还包括各主体间信息化之间的相互衔接的投入。近年来随着电子政务的开展,带动了又一轮政府信息化投入的增长。虽然增速不及2008年18%的水平,但未来三年的平均增速仍将达15%,由此政府在信息化IT投人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的会略有上升。

电信行业:预计未来三年电信的信息化IT投入将呈现增速逐级放大态势。2008年的增速将接近20%,2008年、2008年的增速则更是高达30%以上,2008年将超过政府行业而跃升至首位.此后三年将是信息化IT投人的主战场。电信企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是信息化的主力军,不但要实现自身的信息化,同时还要服务于其他行业,带动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因此电信的信息化在行业信息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近年来电信信息化IT投 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占总体信息化投人的比重13%,行业面临一个高速增长的契机。

金融行业:2008--2008年银行信息化IT投入将继续保持11%以上的增长,但2008年增长率上升后,2008年增长率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原因主要是,2008年是银行数据大集中和网络改造的最后一年,银行会继续保持对信息化建设的高投入,同时2008年是保险行业新业务信息化建设和主要业务信息化建设的扫尾阶段,将保持较高投入,而2008年银行数据大集中项目基本完成,各级网络也完成改造和升级工作,银行总的信息化投入增长速度会降低,同时保险、证券基金行业主要业务系统也已经完成建设,投人总额增长速度将略有下降。

制造业:制造业信息化是整个行业信息化的核心,预计未来三年的信息化IT投人将以接近15%速度递增。至2008年将达到340亿的规模。WTO后世界制造中心正向中国转移。制造业的竟争也空前激烈。信息化作为提升竞争的手段,近年来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汽车、钢铁、电子电器、烟草等行业的信息化呈遍地开花之势。这些行业应用,也带动了整体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的扩散。

能源行业: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对能源产品的强劲需求。这也大大促进了能源行业信息化的进程的加快。2008年信息化IT投人增长13%。但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趋稳等因素影响,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趋于缓和。能源行业也将呈平稳增长。其信息化投人大体维持在11%的增幅以内。预计至2008年,能源行业信息化投入将接近280亿元。

教育行业:预计教育信息化IT投入将呈平稳增长态势,未来三年的平均增幅接近9%。2008年后教育行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的变化源自以下几个原因:2008年以后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将进入教学资源整合阶段。随着行业信息化建设在资金投入、投资结构、采购标准上趋于理性化,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由基础设施建设转为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从区域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进人到业务整合阶段,处于较高发展水平,用户的IT采购需求将同业务需求的增加而稳步增长,业务系统升级更新的用户增多,大规模采购的用户减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从城市向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但是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信息化投资以国家扶持为主,地方财力有限,对整个市场的影响不大。

第3篇

关键词:产业政策;经济转型;工业化;信息化

中国经济处于迅速变革中,第二产业经历了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等。第二产业应根据时势改变就有的产业发展模式,结合新科技产业,创造价值。国家为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鼓励工业和信息产业相融合”的经济战略部署。此战略旨在用信息技术推进第二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支持工业走现代化之路、达成新的经济发展目标:用信息化提升第二产业科技成分、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问题、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各自发展

(一)工业的发展

第二产业的工业是各个先驱国家走进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工业发展促进了社会和经济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整体向前进。工业用人力结合大机器实现了工业产品的规模制造,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更低廉的商品走进千家万户。工业用人力和机器把原始能源和资源进行工业化生产,产出人类社会需要的工业产品,但是到了工业发展的现阶段,工业生产制造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已经到了让人不能不重视,无法忽视的程度。现实情况是,工业必须找到新的发展思路,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价值、作出贡献。工业亟需迎来变革。

(二)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就是用信息技术手段调配社会资源,完成经济和资源的配置过程。计算机、通信、网络、数字等技术都是信息技术的范畴。信息化主要是依靠人脑,用代码,编程等完成信息处理。信息化主要在于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又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信息化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工业化、信息化相融合的战略意义

社会要发展,就需要向前看。工业发展已经来到了瓶颈,如果想要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就需要为工业找到一条更新的发展道路。信息化具有的美好发展前景给我们拓展了思路,信息化以其具有的科学性,可以将其融合进工业发展之中。幸运的是,我国的工业发展已经颇具信息化特点,所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进行更广泛的融合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用信息化融入进工业发展可以解决能源与环境危机。信息技术可以融合进整个工业生产流程,它们具有高度的兼容性,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工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并在售卖和运输环节提升效果。这既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也能保证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要求。

三、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促进工业经济转型的策略方法

(一)发展战略方法

想要完成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首先要将传统产业经济。我国传统工业多以劳动密集产业为主,如制造业、服装行业、机械等产业,每种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较大。形成了相互隔离的生产方。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来的传统产业也迎来的新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向由原来的重视生产转化为现在的信息化生产方式。运用信息化技术在不同行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沟通,转变了原来的不进行互相接触的状态。所以工业经济转型要注重自身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交流,让不同工业能形成相互合作的发展趋势。

经济转型离不开主导产业的带领,主导产业不管是在区域上还是行业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信息化与工业融合的背景下,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先进行主导产业的经济转型,为整个行业树立榜样,带动整体行业的经济转型。例如,以小型家用電器行业为例,可以创新自身的核心设备,由原来的注重生产树立改为注重质量的发展,发挥工匠精神,将小型家用电器也做精做细。实现产业的转型,这样一来其他企业也会纷纷效仿,形成整个行业的转型发展。

(二)结合信息化发展方向

首先企业要找准自身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入手点。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生产情况,所以先进行自身形式分析是有必要的。不同行业的入手点不同,如生产制造与信息化融合,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改进生产的过程,让生产过程变得更加高效,还能提提高产品的生产水平。也可以从行业进行入手,例如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不同企业管理人员的高效沟通,在沟通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管理能力,还能将自身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让不同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一起合作发展。

企业要注重产业与信息化融合的深度。将工业和信息化结合不只是利用信息化进行生产加工、增加自身销售途径这么简单。更为重要是是要整个现阶段信息化资源来带动整个行业甚至不同行业的全面发展,让工业产业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密切,企业上下员工有较高的工作态度,让工业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将原有的小产业和边缘产业进行有效整合,减少不同企业之间的隔阂,让不同产业之间形成相互配合相互需要的竞争模式,促进工业产业的整体进步,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第4篇

8月18日,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出席并且发表讲话,几天后这位已逾退休年龄的部长宣布退职,这是他最后一次为了电动车把16家关系国计民生的龙头企业聚集到一起,这看起来有些意味深长。

这是已逾退休年龄的李荣融最后一次以国资委主任的身份公开亮相。

会上,16家央企的负责人表情凝重。他们明白,这个旋即被称作新能源汽车“国家队”的超级联盟,意义远不止在章程协议上签个字那么简单。

16个央企的一二把手出席活动,除了国资委内部的会议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产业能聚集起如此强大的力量。

这样的豪华阵容,不仅是电动车行业,甚至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新能源行业以及汽车行业都会把目光聚焦过来。不过作为当事方的国资委、联盟理事会以及16家央企,还有一些非联盟车企表现得都相当淡定。

高调成立低调运作

在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中,一汽集团属于16家成员单位中的整车代表之一。一汽集团总经理徐建一在该联盟成立的新闻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谈了联盟的意义,也宏观地谈了该联盟对于一汽集团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性,但更具体的方面则没有谈及。

而记者了解到,联盟秘书处的办公场所正是一汽的北京办事处提供的。

一汽集团新闻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关于中央企业成立电动车联盟的表态,一汽集团总经理徐建一已经在新闻会上完全表述清楚。”该人士建议,笔者只要看看徐建一在新闻会当天的谈话就可以了解一汽的观点,“截至日前,一汽集团对于新能源汽车联盟这件事没有更多的话要说”。

与一汽集团的无话可说相比,中石油的态度更让人意外。

出乎业界意料,在此次央企“渭水之盟”的名单中,中石油赫然位列其中。专家称,中石油遍布全国各地的加油站,正是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极为短缺的基础设施资源,中石油加入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可谓“瞌睡碰上枕头”。

然而,记者致电中石油新闻处时,其工作人员对新能源汽车央企联盟成立一事非常吃惊,连连表示对此并不知情。记者与一位中石油某中层联系,该人士称,中石油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态度是“有所不为”,“我们并不感冒”。

奇瑞新能源汽车公司总经理袁涛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会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发展机会,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会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会积极地推进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政府扮演了支持者、倡导者和引导者的重要角色。

“国家是有这样迫切的战略需求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则可以让国内车企跟国外车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赛迪顾问城市战略研究中心分析师闪承东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

闪承东认为,现在国外车企仍然占据着国内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它们不希望新能源汽车出来挑战这种垄断地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国家引导央企去开发。

南车集团和上汽集团作为整车企业进入央企电动车联队,“表明国家将先从公共汽车、大客车入手,推广新能源汽车,这样推行起来比较容易。”闪承东表示。

国资委:只管召集

国资委新闻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国资委事实上只负责召集16家央企,只是做了个新闻会而已。

“现在联盟与国资委已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接下来的事情将交给联盟理事会,理事会常设的秘书处将负责具体事宜的执行。国资委没有参加联盟理事会的工作。”上述国资委新闻处人士告诉本刊记者。

近来忙于新能源产业规划起草的工信部副部长苗圩也参加了“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成立仪式。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汽车处处长钱明华在电话中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他们这几天正在忙着准备部长联席会议上新能源产业规划的讨论稿,根本没时间谈新能源汽车央企联盟的事情。

事实上在今年6月份央企电动车联盟办事机构就开始运作,该机构的办公场所由一汽在北京的办事处提供,理事单位派出代表共同负责产业联盟的运作。秘书处按照会员单位的条线划分为电池部、充电与服务部、整车及电驱动部三个服务部门。

秘书处某服务部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现在秘书处主要的工作就是将过去几个月来所做的工作进行归档,以及进行下一步规划的准备工作。目前规划还没完全清晰。

“这需要16家企业坐下来一起研究商量未来的行动方案。”该人士表示。

16家企业大部分都派出了自己的人员开始在三元桥附近的一汽北京办事处提供的办公场所里上班。普天海油已经成立了专门部门具体负责与新成立的理事会的对接工作。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或者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遍地开花。前不久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宣称成立了省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但通过公共渠道,仍然联系不到该基地的具体管理方。

而成立数年之久的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则直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自己的官方网站,该基地在成立之初也是声势浩大,但不久后便淡出了公众视野。

参与新能源汽车央企联盟成立仪式的某位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联盟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发展电动车产业成立一个联盟是非常必要的。不能说联盟运作模式是否更优或者更劣,关键看怎样运作。

“如果联盟内企业能够放眼长远,真正体现协作的精神,联盟就会发挥很好的作用。但如果大家最终没能找到利益契合点,联盟就会形同虚设。”闪承东认为。

“相比于企业间的联盟模式,基地模式通常由政府或者企业自身主导,这样运作,各方的积极性可能会更高。”闪承东认为,事实上目前各地方政府很热心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了解到,企业主导建立的基地也可能是那些追求做整车的车企。福田建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以及奇瑞建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都是整车企业主导的,而且它们已经表明了希望做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雄心。

奇瑞新能源汽车公司总经理袁涛也说,奇瑞对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纯电动三条技术路线均进行研究和产业化推进。奇瑞新能源汽车拥有传统与新能源技术双重优势、成本控制优势、质量性能优势。

“由地方或者企业主导的基地模式和由多个企业组成的联盟模式孰优孰劣难以定论,关键看如何运作。”某分析师认为。

是否垄断?

央企联盟的成员企业几乎囊括了电动汽车整个产业链的各个重要环节。内业人士担心各大央企的强强联合,会对其他地方国营或民营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发展造成一定冲击,从而形成市场垄断。

在联盟成立的会上,面对垄断质疑,李荣融说:“中央企业在联盟中扮演的是先行探险者的角色。电动车的发展,不是某个企业能做起来的,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但这条路起步艰难,我们先走。前面的路都没看清,大家跟着瞎跑,这样不成。我们开辟出道路后,欢迎大家踊跃加入。”

李荣融反复强调,央企联盟的成立不会产生国进民退的效应。

关于新能源汽车“央企垄断说”,身处不同阵营的奇瑞新能源公司总经理袁涛向记者表述了他的观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政府扮演了支持者、倡导者和引导者的重要角色,如果政府在消费政策导向、基础设施、购买补贴三个方向走下去,会为这个产业创造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他表示:“新能源汽车会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发展机会,央企产业联盟会积极地推进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这是很有意义的。同时我们应该继续多做抢占技术和专利制高点的工作,谋求新能源与传统汽车核心技术的全面突破。”

上海某证券公司汽车行业分析师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说,央企联盟与其他联盟外企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不存在垄断的隐患。

“联盟如果运作得好,可以起到‘火车头’的作用,带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该分析师强调。

吞钱之嫌

记者了解到,该联盟初始投资为13亿元,由国资委从央企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中提取。业界普遍的疑问是,13亿元投资后,是否还会有更大的资金支持?

央企联盟成立的消息后,业内人士不约而同地联想到了8月初出炉的《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草案,其中提出了中央财政将拿出1000亿元的巨额资金,用以扶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央企联盟适时成立,被外界解读为抢食国家新能源汽车千亿投资的信号。

第5篇

关键词:风电项目;信息化管理;实践策略

1风电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耗用,致使这些资源严重匮乏,同时,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也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全球变暖等严峻问题的出现是全球节能减排意识逐渐增强,各个国家都在研发更先进的技术,转化能源使用的结构模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这时,风电项目便充分显现出其优势,利用风能发电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关注,风电项目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管理要求,企业必须采取一种高效合理的管理手段才能维持风电项目安全正常地运行。风电项目包含了许多种类,在操作时涉及到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分类资料,只有信息化技术所具有的强大储存功能才能较好地服务于风电项目的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技术的便捷、高效、准确将为风电企业的生产、运行提供良好保障,不仅能帮助风电企业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更能同时对资金、技术、质量、效率等方面进行管理、维护、加强。这样,风电企业才能稳步发展,不断创造更高的价值效益,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2风电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实践策略

2.1开发项目实践管理

风电开放项目的展开包括很多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对风场进行选择,由于风电项目的规模较为庞大,所以其位置的选择一定要以城市郊区为主,不能影响到交通与房屋建设。且这个阶段由于资金投入较少,所以在进行耗费办理时,要合理进行调配管理,以免前期的资金消耗太大,影响之后的工作开展。信息化平台对开发项目进行管理时,能够系统地对各类工作事项进行分析、构建、规范,并进行统一管理,尤其在资金成本统计规划时,信息化平台能够对所有项目完成过程中所耗费的物资、设备、人员进行处理分析,得出项目所需成本,在项目进行之初,信息平台作出详实的记录,可以随时进行查询跟踪。

2.2工程项目实践管理

工程项目是风电项目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关系到风电项目所有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更关系到风电项目后期的资源质量,只有风场各项数据指标合格规范,才能保证电力资源充足安全。为此,在进行工程项目繁杂的工作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对每一个工作任务作好合理安排。工程项目包括风场的搭建、设备的安装、变电站与设备调试、生产准备等相关工作,这个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各类设备的采购工作,均在这一阶段完成,那么信息化平台将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使其能够完全符合工程项目的要求标准。对施工项目所需的材料、设备、备件等数量庞大的消耗品,信息化平台要进行严格地计算,确保数量与金额没有差错,才能通过审批。

2.3检修项目实践管理

整个风场建设完成后,并不意味着风电项目工作已经结束,为了保证风力发电的性能安全可靠,工作人员要对风电工程进行必要的试用检修,在确定没有任何问题后,方能真正投入运行。与开发阶段、建设阶段的任务性质不同,维修阶段的重点为安全、节能、高效。信息化平台将所有生产运行的业务项目进行统一管理,对所有的数据及时作出分析处理,以保证质量的可靠。由于风电公司的运行需要在每个项目过程中进行审批,以往传统的人力管理模式在进行审批工作时常常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无形中延误了项目的进程,然而在应用了信息化平台管理后,信息化平台强大的信息处理性能可以将资料方案作出细化分析,并将整个项目完整地统计处理,以保证每个阶段的方案都合理规范。

3结论

“风电属于可再生能源,具有蕴藏量大、可再生、分布广、无污染的特性,已成为目前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无论对国家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还是对人民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而言,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做好风电工作,是目前我国电力事业的一大重点方向。

作者:李承霖 单位:吉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第6篇

关键词:风电项目;信息化管理;实践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30

1 风电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耗用,致使这些资源严重匮乏,同时,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也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全球变暖等严峻问题的出现是全球节能减排意识逐渐增强,各个国家都在研发更先进的技术,转化能源使用的结构模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这时,风电项目便充分显现出其优势,利用风能发电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关注,风电项目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管理要求,企业必须采取一种高效合理的管理手段才能维持风电项目安全正常地运行。风电项目包含了许多种类,在操作时涉及到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分类资料,只有信息化技术所具有的强大储存功能才能较好地服务于风电项目的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技术的便捷、高效、准确将为风电企业的生产、运行提供良好保障,不仅能帮助风电企业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更能同时对资金、技术、质量、效率等方面进行管理、维护、加强。这样,风电企业才能稳步发展,不断创造更高的价值效益,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2 风电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实践策略

2.1 开发项目实践管理

风电开放项目的展开包括很多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对风场进行选择,由于风电项目的规模较为庞大,所以其位置的选择一定要以城市郊区为主,不能影响到交通与房屋建设。且这个阶段由于资金投入较少,所以在进行耗费办理时,要合理进行调配管理,以免前期的资金消耗太大,影响之后的工作开展。

信息化平台对开发项目进行管理时,能够系统地对各类工作事项进行分析、构建、规范,并进行统一管理,尤其在资金成本统计规划时,信息化平台能够对所有项目完成过程中所耗费的物资、设备、人员进行处理分析,得出项目所需成本,在项目进行之初,信息平台作出详实的记录,可以随时进行查询跟踪。

2.2 工程项目实践管理

工程项目是风电项目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关系到风电项目所有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更关系到风电项目后期的资源质量,只有风场各项数据指标合格规范,才能保证电力资源充足安全。为此,在进行工程项目繁杂的工作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对每一个工作任务作好合理安排。工程项目包括风场的搭建、设备的安装、变电站与设备调试、生产准备等相关工作,这个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各类设备的采购工作,均在这一阶段完成,那么信息化平台将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使其能够完全符合工程项目的要求标准。对施工项目所需的材料、设备、备件等数量庞大的消耗品,信息化平台要进行严格地计算,确保数量与金额没有差错,才能通过审批。

2.3 检修项目实践管理

整个风场建设完成后,并不意味着风电项目工作已经结束,为了保证风力发电的性能安全可靠,工作人员要对风电工程进行必要的试用检修,在确定没有任何问题后,方能真正投入运行。与开发阶段、建设阶段的任务性质不同,维修阶段的重点为安全、节能、高效。信息化平台将所有生产运行的业务项目进行统一管理,对所有的数据及时作出分析处理,以保证质量的可靠。由于风电公司的运行需要在每个项目过程中进行审批,以往传统的人力管理模式在进行审批工作时常常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无形中延误了项目的进程,然而在应用了信息化平台管理后,信息化平台强大的信息处理性能可以将资料方案作出细化分析,并将整个项目完整地统计处理,以保证每个阶段的方案都合理规范。

3 结论

“风电属于可再生能源,具有蕴藏量大、可再生、分布广、无污染的特性,已成为目前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无论对国家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还是对人民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而言,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做好风电工作,是目前我国电力事业的一大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第7篇

——本报记者 何立中

岁末年初,各界人士都在为2013年的发展进言献策。刚刚闭幕的以创新、融合为主题的2012年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从IT产业角度探讨了我国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信息化是实现这一跨越的支撑点之一。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如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劳动生产力成本上升后,它们既不能以低成本优势与低收入国家竞争,也无法与发达国家在高价值产品市场竞争,这是发展中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企业的运营效率不高限制了我国在高价值产品市场的发展。

信息化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突破口。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它要求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一切不适应该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将随之改变。从经济学角度讲,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源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

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同时信息化也是IT产业发展与IT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的,不断运用IT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从而通往如前所述的理想状态的一段持续的过程。

第8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技术进步;标准统一

中图分类号:U66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也是正在全面建设坚强的智能电网,即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并实现电网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在供电安全、可靠和优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清洁、高效、互动的目标。

中国电网智能化的全面建设其实已经在很早就开始进行建设,目前仅针对中国数字化电网建设可以算是智能电网的基本雏形。目前中国数字化电网建设涵盖了发电、调度、输变电、配电和用户各个环节,组成部分包括:信息化平台、调度自动化系统、稳定控制系统、柔流输电,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微机继电保护、配网自动化系统、用电管理采集系统等。

一、数字化变电站对电气设备行业影响

现代社会的发展,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为主要目标,如今的数字化变电站将会导致二次设备行业、互感器行业甚至开关行业的洗牌,并且以IEC61850为纽带将促进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企业的相互合作与渗透,新的并购机会将会产生。

国家电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分三步走:

(1)2009~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设备研制及各环节的试点工作。显著受益上市公司有特变电工、平高电气、天威保变、国电南瑞、思源电气、荣信股份、科陆电子

(2)2011~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建设华北、华东、华中“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显著受益上市公司有特变电工、平高电气、天威保变、国电南瑞、思源电气、荣信股份、科陆电子、许继电气、国电南自、长园集团、东方电子。

(3)2016~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智能电网与互动电网之间的对比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发展阶段和资源分布的情况各部相同,中国的智能电网和美国的智能电网在内涵及发展的方向和主要重点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中国的智能电网的建设首先是需要建立在一个坚强的电网基础之上,在此情况之下具有长距离、大容量的输电特征和特高压电网将成为核心环节。这是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能源集中分布不同的一些特点所决定的。

提及“智能电网”这一概念在国内的兴起,不得不提及著名能源问题专家武建东先生。他今年1月19日独家在东方早报发表《奥巴马如何以能源革命再将美带到全球经济的顶端》一文,率先解读了美国大力推进智能电网的战略意图。其后,武建东连续在早报上发表了4篇论述中国应该发展有别于欧美模式的“互动电网”。

针对开放性和互联的信息模式基础上,通过加载系统数字设备和升级电网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发电、输电、供电、用电、客户售电、电网分级调度、综合服务等电力产业全流程的智能化、信息化、分级化互动管理,是集合了产业革命、技术革命和管理革命的综合性的效率变革。这是“互动电网”定义,两者相较之下的对比可得出智能电网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不只靠技术进步更需要标准统一

当今的科学发展可谓的日新月异,但是在加强智能电网的建设之上我们若之是单单的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远远不够的,我还需要一个标准的统一才能全面贯彻落实智能电网的整体的可实施性,我们会想过去的20年之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打造出了信息高速公路,那么未来的20年,我相信智能电网的全面实施与使用也必然是打造电网高速公路,简而言之在建设初期我们必须贯彻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应大力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全反方位的优化能源结构,高效率的提高能源效率,以确保能源安全为首要目标。

例如:针对地区不同能源生产地和能源消费地区,相隔距离比较远的原因,那么发展远距离、大容量的特高压电网就成为了首要选择目标。

因此,制定一个统一相关的标准是相关重要的要素,哪怕你技术在先进,在没有一个能适应发展的前提下和统一实施的标准之下,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能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标准统一的模式的制定必须要存在一个开放兼容的广泛环境的方式下进行全面运作,以确保各方的利益都能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体现和重视。

在标准制定的过程当中,针对各个主要的相关行业的负责人员必须都要参与其中,共同研究适应市场生命周期的产品标准。这些行业涵盖了电力、通讯和IT行业,还包括汽车、消费以及医疗保健等,政府也需要全面的参与进来,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确保各地区的需求得到全面解决。

智能电网的发展前景将会像网络一样不断变化,面对未知的未来世界,智能化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现在所面对的还是在初期的建设过程当中,什么时候会真正走向成熟,是难以预测。电网的通信和传输将会在新的科学技术上不断发展,电动汽车和智能交通的整合将会不断发展,智能城市、智能家居等也将不断发展,然而整合了发电和输电系统的智能电网也将会不断的有着全新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智能电网论坛即将举办[J].电气应用,2009(21).

第9篇

关键字:冶金自动化;能源;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TN830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etallurgy automation industryin China,this paper clearly proposes that enterprise energy sources should be considere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technology in metallurgy automation industry. The second level math model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integration ability of the enterprise,and become the guarantee of modern automation industry.It is the duty of the metallurgy automation industry for the promising future.

Key Words:metallurgy automation;energy;math mode

1、引言

近年来,中国冶金行业保持着高速发展,冶金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急剧扩张,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成为潮流,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公司的管理幅度迅速加大,冶金企业出现了集团化的发展趋势,资源整合成为冶金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课题。企业的竞争,也从传统的产品、技术、成本的竞争向资本、资源、服务的竞争转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就钢铁行业而言,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产品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钢铁企业布局也出现新的特点, 一些内陆发展空间不大的钢铁企业通过向沿江、沿海方向搬迁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同时能源环保更成为钢铁工业未来发展的更高目标。

ERP系统、MES系统以及PCS系统在钢铁行业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信息化、自动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二级模型的开发与应用,在一些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这些仅仅是开始,冶金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正在一步步向纵深发展,许多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正在逐步引起业界的关注。

2、冶金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能源管理系统作为管控一体化的综合监控系统,将在提高能源系统运行管理水平及整体安全水平、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及能源系统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劳动降耗水平及改善环境质量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钢铁企业的节能工作要做到科学节能、系统节能、达到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实现最大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建设钢铁企业能源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对各种能源模块的运算实现对钢铁生产过程中使用能源的情况进行监控、对能源管理使用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以及实现能源平衡预测系统运行优化、路。能源数字系统应用、GIS能源管网管理等是建设绿色钢铁企业、发展可循环经济的必由之

2.1、能源工程数据处理子系统

信息处理子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数据采集和过程监控。它是能源管理系统的基础子系统。

(1)不同需求的数据采集(周期采集、中断采集);

(2)分类数据归档(实时数据、短时数据、统计数据、历史数据、记录);

(3)实时调节;

(4)逻辑分析处理(条件联锁、越限报警);

(5)人机界面(过程图、过程曲线、设定和查询等);

(6)管理报表(瞬时报、正点报、日报、月报等);

(7)基本数据处理等。

2.2、预警子系统

预警子系统主要包括:监控、分级报警、事故信息记录、事故处理、减灾处理、事故分析、事故恢复等内容。

通过GIS能源管网系统对全部能源管网进行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控,是预警子系统日常重点工作。当某一部位出现异常时,将采取多级报警方式,这样可提高对事故判断的准确程度,并可将事故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所以,在减灾处理工作中,除现场处理外,还将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能源管网系统,千方百计保证下游能源用户的需求,争取通过其他旁路管网,实现对下游用户供气。钢铁企业的能源系统本身就是一个业务连续性生产管理过程,对其可能发生的事故,要有全新的认识和方法,所以要从传统的被动应对转变为积极主动的预测预警,从局部防范转变为全过程防范。

2.3 能源管理子系统

能源管理子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

(1)能源实绩管理(实绩分析、归档、查询);

(2)能源质量管理(质量分析、质量跟踪、趋势评估、越限警告等);

(3)能源调度优化和平衡指挥。

我们可以利用系统提供的工具,通过对大量的煤气数据进行挖掘,能够提供煤气中长期调度规划,分析影响煤气利用的因素,制定节能目标和对策。同时还可以利用系统能够提供煤气供需计划和煤气设备运转计划,以及煤气供需与管理的年报、编制公司煤气平衡表,对公司煤气供需实绩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另外还可以制定出各生产工序的能耗评价指标,落实节能指标,考核指标,以及跟踪管理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系统还能根据煤气的生产量、供应量和各工序的消耗量,调整煤气的供需计划和运行方式,指导煤气中心实施在线调度和合理分配煤气。

通过能源管理子系统的应用,我们就可以全面实现在信息分析基础上的能源监控和能源管理的流程优化再造,满足能源设备管理、运行管理等的自动化,建立客观的以数据为依据的能源消耗评价体系,向管理要效益。

在能源管理子系统中,专家系统是核心内容,在能源管理的各个环节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离不开数字模型的作用。

3、自动化服务产业是冶金自动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当今自动化信息技术行业内,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你干基础自动化,我也干,你上了ERP系统,我也上ERP系统。这种应用技术同质化发展下去,会使所有冶金自动化技术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地压缩。正如萨谬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提到的一样,如果某一农场主获得了丰收,他的收入可以增加,但是如果所有农场主都获得了丰收,则他以及所有农场主的收入就会下降。而在此时,我们推出的顾问式服务理念,用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自动化信息技术服务来占领服务市场,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关怀,也使企业本身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我们所要求的自动化、信息化专业服务,是一种全新模式、全新理念的服务。

顾问式服务是自动化专业服务发展的全新的服务发展模式。这种服务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服务,如果说过去的服务属于长工式服务,那么现在的服务则是管家式服务,“长工”是可以随时更换的,而“顾问”或者是“管家”一般是不会轻易更改的。

这种顾问式自动化、信息化服务完全符合现代化钢铁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发展所建立起的新体制、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的需要。

这种顾问式服务是一种标准化、流程化的全过程服务新模式,充分体现了集中一贯的管理思想。

这种顾问式自动化、信息化服务把用户的利益、需求始终放在首位,发挥顾问的作用,不断地对用户的自动化、信息化设备,以合理的配置,用与工艺相匹配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来满足生产经营需求。其次对用户自动化、信息化应用提出发展战略规划,供用户参考。第三以最小的成本,发挥自动化、信息化设备的效益最大化。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具体的自动化、信息化的服务工作了。

做好自动化专业服务工作,就要不断跟踪钢铁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与工艺的紧密结合、引进、消化。吸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集成产品,全面服务于钢铁生产,提高钢铁主业的质量。在愉悦钢铁主业用户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满足,并形成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数学模型的开发将成为冶金自动化发展的主流

开发一级基础自动化方面的科技创新是我们的强项,国内许多冶金自动化、信息化企业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且有些单位已经做出了不菲的成绩。但目前的发展现状是大家不是在分蛋糕,而是在抢蛋糕,我们为什么不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呢?目前国内冶金企业应用的二级数学模型,许多都是引进的,我们在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同时,也应当看到,这给我们进行这个方面的消化吸引创造了条件。尽管困难很大,但市场空间也不小。做好数学模型等技术的开发,需要一个团队,不仅需要复合型高科技人才,也需要许多高级专业人才,做这项工作的前期投入也是比较可观的。目前国内宝钢、武钢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而许多冶金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企业尚未把这项工作提到日程上来,真正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不多见。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这方面科研开发的工作,是发展差异化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把握住“兰海战略”的发展方向,就会引出一片新天地。

发展二级模型的应用于开发,我们要有明确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现在不仅是“不进则退”,而是“慢进则退”,“慢舟侧畔千帆过”。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戮力同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引领未来,为我们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举例来说,数学模型就是能源数据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核心,在钢铁企业中,从各种气体能源的产生、输送、存储,使用都要用到数学模型,特别是在能源调度优化。能源连续性管理、能源平衡、预警系统以及能源的合理燃烧,这些环节都需要模型发挥作用。特别是通过运用计算模型对能源管理与合理使用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从而起到对能源管理和智能化决策的支持作用,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关注的热点问题。

第10篇

上午好!在举办两化融合成果展览期间,我们举办这次研讨会,主要是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共同交流探讨推进两化融合的一些重大问题。借此机会,我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与会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关心和支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是中央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明了努力方向,也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主动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加强统筹谋划,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两化融合的层次和水平。

借此机会,我谈三点意见,和大家交流。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举措,着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广泛应用和综合集成,着力增强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构建惠及全民的信息服务体系,两化融合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规划、政策和标准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组织实施了技术改造专项和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了一批两化融合区域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目前,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50%。钢铁、石化等行业涌现一批综合集成应用水平世界领先的大企业。超过30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一站式”信息化服务新模式初步形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二是推进信息产业做大做强,支撑工业转型升级。发挥大部门制和全产业链管理优势,统筹用好科技重大专项、电子发展基金等资金和手段,加快软件、集成电路、信息安全等关键软硬件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开展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突破。65纳米-45纳米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实现量产,国产CPU基础软件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大型立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研制成功。加快建设宽带网络基础设施,3G网络已覆盖全国大部分城镇。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三网融合取得积极进展。

三是推动生产业现代化,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聚焦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领域,加快发展现代生产业。涌现出一批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的行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基本实现电子口岸无纸化大通关。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新的活力。2011年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分别实现收入1864亿元、20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7%、42.2%。

四是两化融合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加快两化融合推进体系建设,建立了由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加强政策宣传贯彻和标准规范引导,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总结推广经验,逐步建立长效推进机制。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既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更是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探索。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两化融合的推进,与发达国家的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信息化仍处于以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不同行业水平差异较大,多数企业的集成应用水平亟待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仍未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网络信息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复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准确把握信息化与

工业化融合面临的

新形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引领人类生产方式的新变革,正成为一种全面、动态、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重塑全球化时代国家产业竞争的新优势。我们要准确把握当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速重构全球工业生产组织体系。工业革命实践表明,产业技术革命带给制造业最重要的影响是不断催生和建立新的生产和组织方式。当前,全球产业竞争,已不仅是技术的竞争、产品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管理的竞争,也是生产方式的竞争。进入新世纪,集成了生产诀窍、成熟工艺、科学方法、先进理念的智能装备、工具软件和管理系统快速普及,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信息化正加速重构全球制造业的生产组织体系,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生产方式日益成为制造企业增强市场控制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近期备受关注的3D打印制造,融合了智能装备、软件、新材料、网络等科技成果,被视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引领性重大突破,将带来工艺流程和制造模式的新变革。

二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成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广泛渗透,不断突破企业规模和组织界限,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信息技术与能源、材料、生物和空间技术交叉融合,不断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现代生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成为制造业的“心脏”和“大脑”,为高端制造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支撑。

三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企业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和知识的扩散以及人力资本的提升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创新了研发手段,优化了研发流程,提升了研发效率和研发能力。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组织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构建起了集成先进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管控平台,为一些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的企业提供了赶超的机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了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市场需求从产品导向向产品与服务组合转变,高价值环节从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转变,推动了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

四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应对资源环境挑战提供了新方式。随着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资源环境对工业发展的约束将更趋强化,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日益结合,实现了对能源资源和物资资源的调控、配置和优化,进而提高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据全球气候组织预测,到2020年,应用普及信息通信技术将帮助其他行业减少78亿吨CO2当量,可减少全球约15%的碳排放。同时,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入应用不断催生资源利用和节能环保的新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排污权交易、碳交易等节能减排新机制,以及企业内部能源管理中心等新组织的建设,正成为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三、围绕稳增长、调结、

惠民生大力推进

两化深度融合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艰巨性进一步凸显,不同经济体走势出现分化。美国经济依然疲弱,第一季度经济增长2.2%,低于市场预期。欧债危机仍然是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不稳定因素,3月份以来,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商业景气指数等现行指标全面转弱。日本受日元升值、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增长前景黯淡。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降,使得我国外部需求萎缩难以避免。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正在加大,工业领域尤为明显。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跌破11%的年初预期目标,其中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下行幅度比预期更快、更深。企业生产经营更加困难,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6%,下降幅度有所收窄,但也不容乐观。

我们一定要准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围绕中央提出的“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部署,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立足当前,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应用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眼长远,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一,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我国已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体和工业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调整结构的主攻方向。一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营销物流等环节的覆盖渗透、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把技术创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把商业模式创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处理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关系,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和支撑条件,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现代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及外包、节能和安全生产服务等重点领域,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坚持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两化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是信息技术装备投入的主体、应用的主体以及受益的主体,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两化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完善两化融合发展环境,通过评估规范、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引导培育一批实现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具有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引领行业发展的行业骨干企业,加快精益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协同设计、供应链协同、服务型制造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二是针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低、资金不足、市场开拓难等突出困难,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走向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大幅增强企业产品创新、质量控制、节能减排、市场响应和拓展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坚持把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作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对我国两化融合的进程、深度和广度有重要影响。要按照“需求牵引、多业联合、协同攻关、重点突破”的思路,以增强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和信息服务能力为重点,提升支撑两化融合的水平。一是依托科技重大专项和技术改造,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间协同创新,加快汽车电子、船舶电子、机床电子等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二是大力发展高档数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工业软件,提高国产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实施“宽带中国工程”,着力构建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第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突出重点。面对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的艰巨任务,要以节能减排需求为导向,以实现节能减排的实效为目标,着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关键应用和集成创新,着力发展节能减排服务业,不断提高两化融合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程度。一是加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和普及应用,实现从单体设备和工序节能向统筹优化和综合利用转变。二是以信息化创新能源资源管理和利用方式,实现能耗管理、统计分析、趋势预测和科学决策,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三是更加注重发展与节能减排相关的信息技术与产业,组织攻克和推广一批结合信息技术与节能技术的新工艺、新装备,探索物联网、云计算等节能减排应用新模式,培育中小企业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的服务体系。

第11篇

石油产业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石油的作用较大,其应用范围也较广。因此,油田的开发与管理也越来越现代化。能源产业不仅仅是需要保证其生产的高效率,也要保证其生产的安全性。由于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之一,而其在人们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又非常重要。因此,其生产和管理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传统的石油管理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人们对石油生产以及石油供给量的要求。因此,石油产业在面临着发展与改革的问题。而油田的生产与管理,是直接影响其石油产量以及生产安全的主要因素。因此,目前的数字信息化油田开始逐渐引入油田的管理中,并不断影响着整体石油产业的发展。

2石油能源的产业发展以及地位解析

石油,作为一种能源,与煤矿、天然气一起成为世界目前主要的能源资源。石油的能源优势在于其应用广泛,石油是一种天然的混合物,其中富含多种能源物质,能够提炼汽油这样的高质量燃油。此外,柴油以及沥青等都是通过石油的提炼产生的。因此,对于石油而言,其与天然气和煤矿相比较,最大的优势在于石油能够提供多种能源与产品,并且其含量比较充足。但是,石油的开采也比较复杂,而且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的技术也比较复杂,生产流程繁琐,需要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源。

对于整个石油的能源产业发展而言,石油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并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其产品的多样性,能够与多个行业进行产业对接,从而实现多行业的协调性发展。因此,其生产区域的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油田是石油开采的主要区域,油田主要的功能作用在于石油的开采。石油经过开采进行封装,然后再进行加工,从而生产出人们生产以及生活所需的产品。

对于石油能源产业的地位而言,其主要承载着世界大部分的能源使用。石油的附属产品比较多,因此在多个行业中都能够有所应用,并得以巨大发展。但是,与天然气对比而言,石油的缺点在于其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得其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如此,但是石油产业的地位依然十分重要。从储量分析,其储量巨大,并且能够提供人类较长时间的使用。开采难度上分析,石油的开采需要采用排水法。石油通过钻井进行开采,同时要注入等体积的水,保证油田地区的稳定性。

3传统油田的生产与管理

传统的油田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油田企业的要求是要实现高效率、高安全的生产模式。安全理念主要在存在于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安全防护设施等等,而高效率就包括对于石油生产的高效率以及管理的高效率。传统油田的生产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冗余信息,而这些信息是需要进行记录和备份的。但是由于条件以及科技的限制,造成这些信息的存储和记录非常麻烦,而且更新也非常复杂,并且会容易造成错误。此外,在进行油田的设备管理时,需要经过重重的审查和签字,如果负责人不在,就会造成搁置。因此,传统油田不仅是在生产上存在技术的不足,在油田的管理方面,也存在非常达大的问题。

4数字信息化油田的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与领域也不断开始引入计算机技术,并与之结合,从而实现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石油产业由于也逐步引入计算机技术,其生产与管理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数字信息化油田的管理模式开始逐步成为油田的主流管理模式,并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在未来的石油产业发展中,数字信息化的石油产业模式会有着怎样的发展阶段呢?目前数字信息化的油田的现状如何呢?

4.1数字信息化油田的产生

传统的油田管理,由于存在太多的人工因素,对于整体的管理内容和管理制度等,都有着一定的问题。在石油生产量以及油田各项管理内容不断增加时,油田的管理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难题就是信息的管理。所谓信息管理,主要是指在油田的生产以及开采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数据管理。此外,油田的日常维护,施工人员以及设备的管理与仓储等诸多问题,这些信息都需要进行必要的管理。而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这些信息的处理要求,不仅会出现信息管理的工作量非常巨大,而且造成油田信息管理人员的开支。对于油田的企业而言,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再进行长期使用下去。因此,油田管理亟需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式。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油田的管理以及生产等诸多环节带来了启示。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对于同等任务的安排与管理,能够实现智能化分类与统计。此外,计算机的工作量相对较小,并且能够实现数据化记录,从而减少由于人员工作量巨大而造成的数据存储冗余的问题。因此,信息化的油田管理开始产生。

当然,油田的信息管理只是油田工作中最为基础的一部分。生产日程安排、人员调度,开采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以及开采设备的自动化控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油田的整体运行,并亟需得以解决。计算机技术不仅仅单纯可以实现信息管理,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油田的信息话传递,将有用的信息进行网络存储,从而实现网络化的油田管理模式。

4.2数字信息化油田的具体运营模式解析

数字信息化油田,对于其理解,可以从信息和数字化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数字化与连续性是相对的,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可以理解为对油田生产与管理的分类处理模式。而信息化,则主要是针对油田生产和管理中充分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原因。那么,对于数字信息化的油田而言,其主要的运营模式有哪些呢?

首先,油田内部工作的管理信息化模式;油田的内容工作比较复杂而且比较多,其内容范围也比较广。内部的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油田的信息管理;油田的信息管理是油田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其中包括油田的开采设备的登记管理,油田生产设备的维修和使用管理,油田的日常支出,油田的仓储维护等等。油田是一个庞大的生产运营模式,其中的信息量非常巨大,造成对信息的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疏漏。此外,由于生产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处理,因此需要大量的信息更新与信息调用等工作。计算机技术中,能够将数据信息实现电子化,而存储的方式也成为了硬盘管理。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存储空间的节约,并且提供了便捷的存储方式。计算机的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的录入、备份、更新以及调用等等。其中,数据库最适合应用与数据管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智能化管理。其中,对于数据的更新和调用,都十分方便快捷,从而满足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

第二,油田的人员信息管理;油田的人员管理,主要是涉及每个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信息以及支出等等。针对油田的人员管理而言,其主要的重点在于实现人员的功能最大化。人员的冗余会造成生产环节缓慢,而出现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就是说,并不是人员多就可以实现高效率生产。因此,在进行人员管理方面,要实现人员的精简和高效。

其次,油田的外部工作管理的信息化模式;在油田的外部工作管理中,目前的应用还不是非常深入。但是,也能够改变传统的运行模式。油田生产与控制技术进行结合,从而实现自动控制的生产流程。但是,目前自动控制技术还不是十分完善,尤其是应用在油田的生产过程中。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控制技术与石油的生产设备进行结合,从而减少人员的使用支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此外,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自动控制技术也将被应用到生产作业中。因此,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的数字信息化油田也将应用现代化的智能管理控制技术。

最后,油田生产的网络信息化管理模式;网络化是目前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优势非常明显,并且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油田的管理实现网络化,不仅仅可以提高生产的效率,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的共享。在传统的发展和管理中,设备的申请需要多个流程,并且需要负责人进行签字。这样的管理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缺乏实效性,并且收到地域性的限制。如果一旦负责人出差,那么设备的申请就会出现延迟,从而对生产造成影响。而采用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申请人可以在网络后台进行申请。然后通过网络的申请流程逐一进行审批,从而实现设备申请。

5数字信息化油田的发展前景

对于目前的数字信息化油田而言,已经能够解决在生产以及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但是,在油田的实际管理中,依然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虽然有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但是计算机在应用中也同样会有问题产生。例如,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虽然能够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但是,数据库还无法实现云储存,就是脱离计算机的硬盘管理,能够存储在一个虚拟空间中。此外,工作的类型和调动等管理信息,依然需要人工进行分配和管理。因此,对于未来的油田发展而言,其发展方向将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智能是目前计算机技术的主流研究课题,在一定的领域中已经出现了智能机器人等实际应用,但是整体的应用效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进行实际量产。油田生产是比较重要的生产模式,其不容许发生意外,因此,未来的发展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6结语

石油产业是朝阳产业,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都是能源产业中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但是,油田的管理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得以进步和发展。数字信息化的油田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油田管理的现代化。传统的油田管理受到诸多的问题与难题,而无法满足企业对于石油生产的需求。计算机技术的引入,让整个石油行业的生产与管理有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将油田的数字信息化推动起来,从而实现最大化的数据管理模式。对于油田的数字信息化,目前的发展已经比较深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智能化技术的引入,对生产模式的智能管理等等。数字信息化油田未来还有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希望其能够发展的更加现代化与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刘建涛,李春雷,杨河山.插件式集成技术在数字油田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3,(03):79-81.

[2]张祖峰,李彦,倪心富,姬瑞.热泵技术在油田污水余热回收工程的应用[J].石油石化节能,2013,(02):11-13.

[3]夏玮,梁爱国,史建英,黄寰宇.红浅稠油污水高效利用技术及运行管理优化[J].石油石化节能,2013,(02):14-15.

第12篇

物联网的出现为电网工作人员免去了高海拨缺氧和暴风雪侵袭之苦。

不仅在电力行业,在更多的能源行业中,物联网已经悄然实现。过去,一提到能源行业,大家就会联想到危险的工作性质、灰头土脸的作业环境和老旧不堪的机械设备。然而,物联网正在改变这种局面。从温湿度复杂多变的矿井环境监测到遥远的海上石油开采平台,从智能抄表这样无微不至的便民应用到覆盖全国的智能电力云,物联网技术正闪烁在能源行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物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等十大领域重点部署。智能电网被排在十大重点领域的首位,显示出能源行业,包括电力、石油石化、煤炭三大基础能源行业,在物联网应用中的先驱作用及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物联网进入能源行业,智慧能源所带来的便利,正在不知不觉中优化着普通人的生活。

原来,物联网与我们距离如此之近。

电力系统学“聪明”

每一个智能家居专家,都会描绘如此的未来:不论你在家里的哪个房间,用一个遥控器便可控制家中所有的照明、空调、音响等电器。例如,看电视时,不用因开关灯和拉窗帘而错过关键的剧情;卫生间的换气扇没关,按一下遥控器就可跟换。遥控灯光时可以调亮度,遥控音响时可以调音量,遥控拉帘或卷帘时,可以调行程,遥控百页帘时可以调角度.....

在这种美好的前景背后,应用的就是物联网技术。智能家居只是物联网应用在电网行业中的一个典型。而电力行业中,有许许多多不为消费者所知的物联网应用正在改变着行业,从而让电网成为智能电网,让城市成为“智慧的城市”。

“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设备会产生震动,温度较高,我们通过闸刀触点实时监测,可将温度控制在一个正常范围内。”国家电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信通”)物联网小组成员、博士曾令康介绍,在一些闸刀、线缆接头、开关柜上安装传感器对限制电流参数进行监测,确保电压安全可靠,这就是物联网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大家可能见的比较少,变电站是电力系统很重要的设备,主要负责一定区域内居民用电。变电站涉及很多大设备,需要做温度、湿度、延误等监测来避免大范围停电。”

目前,物联网已经在电力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智能小区、智能家居、无线抄表、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系统、输电线路在线监测、高压电气设备状态监测、智能巡检、智能用电等。

过去,电力检测主要是靠人工巡视,只能在问题发生之后进行检修和处理。通过安装物联网设备,可以通过温湿度传感器、三维加速器传感器等诸多传感器监测和保障电力正常生产和传输。同时远距离传输网络将感知到的信息进行传递,以便电力系统人员及时监控。

在人迹罕至、气候条件较为特殊的青藏高原,物联网巡检的优势更为突出。工作人员只需在无人直升机上装一个高倍摄象头,就可以对输电项目进行具体分析了。

电力行业实现物联网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节能环保。在空调、照明灯、风口、发电机组等一些节能设备上,泄露电传感器、无线湿度传感器、智能插座可以实时监测并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网络发回主站,确保设备运行在可靠稳定状态,同时进一步降低系统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向社会公开智能电网研究报告,该报告中对智能电网概念以及具体研究内容给出了详细说明。智能电网即以特高压骨干网架和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一体化融合的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现代电网。

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电网逐步融合的大背景下,国网信通于2010年成立物联网技术研究小组,由两院院士陈俊亮、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带领团队,围绕智能电网输、变、配、用环节,攻克传感网络关键技术。据曾令康透露,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涉及物联网的相关投资预计约为700亿元。

更加智能、人性化的电网指日可待。

越物联 越安全

当物联网应用到煤矿行业又能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众所周知,煤炭行业的重中之重是安全。为了强调安全,有部委三令五申并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没有一个即安全又提高效率的技术手段?

“煤矿最核心的是安全。为此,我们不仅建立了‘数字煤炭安全’动态实时多级监测系统,实现了对高瓦斯矿井的多级安全监管,还利用无线信道资源技术实现了瓦斯无线接入。”山西阳泉煤矿集团(以下简称“阳煤集团”)信息中心主任韩立武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

在能源行业中,煤炭行业的环境最为艰苦也最高危。在开采过程中,易受到岩层变化、潮湿、震动等环境影响,现场数据采集条件非常复杂。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对于改变煤炭行业现状可谓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安全生产、节能减排、无人采矿等方面。

通过网络远程监视技术和射频传感技术,实时监测可以有效提高生产安全。“登录人员定位系统之后,我们就能看到井下有多少人,还可以查询人员的下井轨迹和指定区域的人员信息。”韩立武举了个例子,根据国家安全总局要求,矿工下井必须有一个副矿长跟着下去,“那我们可以查看干部跟班下井的情况,对他们进行综合打分”。

经过60年发展,阳煤集团总部资产910亿元,旗下拥有三个上市公司。阳煤集团具备煤炭生产规模6千万吨,煤炭基建技改规模7千万吨,化工实物产能1047万吨,铝土矿产能80万吨,氧化铝产能40万吨。由于起步较早,该集团现已初步完成了管理应用系统向工业监控系统、地面信息的延伸,业务系统向企业综合应用门户的延伸。之后,物联网应用逐渐成为阳煤集团信息化发展的新重点。

基于物联网,工作人员可以对井下瓦斯浓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雷达捕车器、红外线生命探测仪等等都进行监测并在显示屏上进行提示。

井下往往横道复杂、车也很多。这时,井下运输集团系统的计轴器传感器,就能对各轨道路段通过的车辆型号、速度、车厢数、载重量等参数进行判断,从而自动将路段附近的信号集中闭锁,保证整个车辆运行。

“我们十二五信息化的工作重点,一个是结合集团发展建立信息化管控体系;另一个就是研发物联网。物联网弥补了很多管理漏洞、大大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我们希望在这上面有所创新。”韩立武说。

石化行业的中级目标

与其他能源行业不同,石油化学产品具有液体物品或散货的特性,更由于其大部份属于危险化学品,对生产、仓储与出入库计量,特别是对生产线协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主任李中看来,物联网将在石化行业发挥最重要的是安全效能功能。危险化学品生产、仓储管理是化工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环节。除了传统意义上通过ERP、MES实现进、销、存和物料配方与传输管理外,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高效反映设备与物料的各种现场物态,再通过实施信息化实现化学品生产早期预警,产成品的安全储运和事故应急救援响应也给企业和化学工业园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在节能效能上,物联网也同样表现出色。上海焦化有限公司通过采用MES系统实现了:信息集成平台的正常运行,将装置优化、实时监控、生产管理、优化调度、软测量、能源管理的应用软件集成在统一信息平台。这些应用帮助焦化实现年节能3000万元以上的效益。

管理效能上,在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物料传递与储运是精益制造的关键环节之一。在一体化物流配送与供应链管理中,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支撑流程运转的重要技术手段。

在现代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外包方式,利用专业化、高水平的物流公司解决其产品的储运任务。这就要求承包方具备优异的整合、协同能力。不但能随时了解生产动向、物料输出量,还要配合生产企业,及时反馈产品数量、质量信息,实现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协同能力,也是物联网除安全、节能、管理效能之外的第四大功用。

过去,中国石化生产营运指挥系统多采用三级原油管理体系,手工上报数据,总部不能及时掌握原油管网、油轮运行情况;同时,还存在难以统筹安排码头接卸,导致油轮滞期费的产生。

自从中石化将传统沟通方式改为网上全程实时监控,原油资源调运终于得到优化。这套系统支持新管理模式,实现了原油运输的实时监控,全面支撑了重构的二级管理体系。在邮轮滞期费的问题上更是成效卓著,仅2009年一季度同比减少邮轮港口滞期210小时,节约滞期费1630万元。

“我们石油化工行业的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中级阶段,在推动两化融合这个时期,物联网是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角度,应当作为一个重点。”李中认为,我国绝大部分化工企业正处在由初始、扩展阶段向控制、集成阶段发展的过程中,总体上已从起步阶段进入中级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大量信息化项目开始启动,企业信息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这一时期,石油化工行业需要继续以应用为主导,进一步按照规划组织实施信息化项目,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专家视点:应用驱动物联网发展

日前,在《计算机世界》报举办的第四届能源行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指出:“物联网市场是一个高度细分的市场,是一个长尾市场。我们要寻找能形成规模应用的行业作为重点去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煤炭行业,物联网在该行业有非常好的应用。所以,按照细分市场来推进物联网,以应用驱动带动物联网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符合中国现实情况。”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两化融合提出了新的目标,提出全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那么深度融合究竟深在什么地方?

董宝青认为,当下要将企业信息化延伸到产品级的信息化,也就是做信息化的企业要生产信息化的产品,从信息化的产品中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在他眼中,物联网本质是推进物的信息化。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正在从组织、流程的信息化过渡到物件的信息化。“所以,我觉得物联网可以作为物信息化的代名词。物联网跟互联网确实不是对应对比的概念。我们现在还看不到把所有物体互联互通起来的经济必要性、社会的必要性。我们现在做的物联网都是以某一同类,有必要相连在一起项目,所以物以类聚是现在物联网推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事实上,在过去任何一个企业信息系统中,或多或少都包含对物进行感知、管理、控制的内容,能源行业在这方面拥有良好的产业技术基础。

但眼下,物联网知识产权、核心技术都很缺乏;龙头企业的大规模物联网应用也尚未形成。董宝青建议:“应该采取审慎态度,根据物联网把技术、产业和应用三者之间关系联动起来,不能再像前几拨赶技术浪潮的时候,单纯走技术驱动、产业驱动路线。应用驱动,比技术驱动更重要,而且在应用驱动的时候要拉动本国物联网技术产业发展,更应该鼓励使用自主创新的一些成果。”

会议链接:

第13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水利行业     应用及发展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水息息相关,因此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多与水利有关,当然,这其中不但有人类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也包括与水利灾害的抗争。以我国为例,早在夏朝时期就出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而随后不断涌现出诸如京杭大运河开凿等利用江河条件进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例。可以说,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对水利设施的建设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当前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人们越来越多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之中。水利建设也只有妥善利用信息化技术,才能够紧随时代的步伐,起到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化技术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

当今世界已经正式步入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化技术早已完美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信息化技术以其信息处理能力强、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采集质量高等优点在当前得到了广泛重视。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水资源总量占世界前位,但是人均水资源量相对仍然较少。除此之外,近些年来,我国也经常发生较为严重的洪涝或干旱等自然灾害。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其进行有效治理无疑成为了最为重要解决措施。

1、GIS技术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当前信息化技术在水利行业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可以说,GIS技术已经融入了水利行业中的方方面面,并且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水利行业中,有关地理信息的采集是极为重要的,其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对当地水利信息进行更为详尽的了解。通过GIS系统,可以更加清晰的观测到地区内各种水利设施,如:水坝、水库、水渠、水闸等的工程位置。同时,其也拥有较为强大的分析处理功能,可以对当地能够对水文数据产生影响的外界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工作,如:降水量与地区降水分布、洪水覆盖面积与干旱覆盖面积、江河流域水量调度等[1]。通过GIS系统得到的各类数据相对来说较为粗糙,但是仍然可以为地区防汛、防旱、防暴雨等工作提供详实完整的数据支持,使传统的初步粗略估计向定性定量分析转变。

2、数据库技术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

    数据库技术可以说是信息化技术的基础,因为其对信息的保存与整理有着非常高的效率。同样,在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水利行业之后,数据库技术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数据库技术的核心便是对数据进行储存以及分类管理,而这对当前的水利行业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水利行业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全国范围水利领域数据库,其涵盖了全国各个地区的降水情况与水文信息。该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方便水利工作人员进行历史信息搜集,并进行归纳分析,以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降水问题、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等进行有效规避[2]。

3、网络信息技术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

可以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人民生活发生最大的改变便是方便了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与。同时,它也实现了跨越空间范围的信息传输,同时也减少了信息传输的时间,保留了信息的时效性。水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是如此。各种天气现象往往持续时间较短,各类由于水利问题而产生的地质灾害发生也较为突然。如果不能够保证信息的迅速传输,往往不能够支持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扩大受灾范围以及受灾情况。除此之外,网络信息技术也可以方便不同地区水利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学习,加强了地区之间水利工作的沟通与联系。

二、信息化技术在水利行业中的发展前景

当前社会的经济水平与科学技术都在不断发展,为了能够保证地区水利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相关部门在水利行业中的投入越来越大,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快,利用信息化技术引导水利行业不断进步将会成为未来水利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信息化技术需要满足更多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视程度有着极大的提高。如何才能够最大限度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成为了当前各行各业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信息化技术在投入到水利行业中之后,其功能便不再仅限于收集、传递、归纳、整理信息这几个方面。他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如何才能够与水利行业更完美的结合并减少由于气候气象问题等带来的自然灾害、环境破坏、资源匮乏以及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问题。

2、信息化技术将为水利建设提供条件

无论是数据库技术、GIS技术、网络信息技术还是GPS技术,其快速发展都为水利行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水利行业整体的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例如我国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便大量使用了信息化技术,其在多次洪涝、干旱灾害应急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但在事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指挥作用,同时也能做到事前预警、事后分析。这无疑说明了,利用水利建设信息化来推动水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3、信息化技术仍然需要专业模型技术提供支持

水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需要各类自然气象数据以及相应的分析结果支持,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各个地区的天气预报、洪汛预警、干旱预警等,而分析结果则主要来源于相对应的各个专业模型系统。

4、水利信息化发展将会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我国的综合国力在近些年来有着飞速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得到了重大改善。可以说,当前国家最为紧要的工作建设目标便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安全、稳定、富裕的生活环境。

三、结语

   本文针对当前信息化技术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当前信息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水利行业的方方面面,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因此我们需要针对当前水利行业存在的问题,依靠信息化技术对其进行相应调整,以保证水利建设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市场;机遇;挑战

智能电网就是将骨干网架以及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作为基础,将通信信息平台最为支撑,包含发电、输电、用电、变电、配电以及调度等各个与电力系统相关的环节,并将所有电压等级都覆盖的现代电网,它具有自动化、信息化以及互动化的特征,实现了业务流、信息流以及电力流的高度融合,促进了电网运营的安全、可靠与经济发展,使用户的电费支出得到有效降低、在此基础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是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

1 智能电网环境给电力市场带来的机遇

智能电网能够利用优化模型深度挖掘并分析相关数据,并以此对电能流的情况进行预测,比如用电量分布与电压变化,将信息决策提供给配电、发电、输电、以及用电和监管单位,实现动态配电、清洁发电、高效输电以及安全用电的目标,智能电网环境给电力市场主要带来了以下发展机遇:

1.1 保证电能质量体系的高度可靠性

电能就是一种由电力市场输出的商品,而提高电能的质量是智能电网的本质要求,由于智能电网建设与运作过程中广泛应用了现代通信技术,所以它与传统的电网相比,能够在电力系统的电网、发电以及用户端等领域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信息监控,保证了电能质量体系的高度可靠性。

1.1.1 对电场建设的影响

对电场建设来说,智能电网的先进并网技术能在电力系统中有效介入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还能经过介入容量的合理协调将较大容量的间歇式能源也接入电网之中,这种模式不仅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还保证了电能的质量。

1.1.2 对电力技术的影响

对电力技术来说,配置在智能电力系统中的智能无功补偿装置以及电压稳定装置能够大大提升电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通过高级资产管理系统进行联合控制,促进电网的多功能化。

1.1.3 对用户的影响

对用户来说,智能电网能够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降低用户端不利的用电影响,并通过新型的负荷侧管理系统促进用户在适当的消费时段进行合理消费,以满足新能源的发展需求,促进电力系统的稳定发展。

1.2 促进交易主体的多样化发展

与传统的电力市场环境相比,智能电网环境能够实现双向互动通信系统与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促进绿色能源在电力市场交易中的参与,促进交易主体的多样化发展,智能电网体系包含了传统的电力生产商、投资商、运营商以及期货商,还包含了各个分布式能源、微电网以及普通用户,所以市场主体规模的增加促进了市场选择范围的扩展,也引发了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分散了一定的市场风险,促进了电力市场的稳定。

1.3 促进交易平台的全面信息化建设

电力市场必须以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促进其发展和成熟,电网信息系统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全面化的信息化建设平台,智能电网能够对常规电网的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监测,并有效识别和诊断其中出现的故障,此外,智能电网可以对大容量绿色电源的运行状态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保障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提高其运行质量,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电力市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 智能电网给电力市场带来的挑战

由于电力市场不断的创新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所以新能源与绿色能源的整合使智能电网逐渐奠定了节能效益的基础,在给电力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由于受节能调度与大规模绿色能源接入的需要和影响,给电力市场中的电力系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

2.1 大规模分布式绿色能源并网的挑战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激发了人们对用电的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电能等能源越来越依赖,所以风能、核能以及太阳能在整个能源系统的分布量中逐年增长,只有在现有的电网系统中并入这些新能源,才能对其进行统一的调度和使用,但是在运用这些新兴绿色能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新问题,影响电网系统中的协调使用,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绿色能源不能与传统的电力并在一个电压级别运行,此外,配电网与用户瑞的能量流动趋势的改变也是其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不仅使智能电网的运行效率和绿色能源的利用率降低,还对其运行的安全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2.2 大容量间歇式绿色能源的挑战

就目前来说,绿色能源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电网系统需要较大容量的能源,所以电能输出为主的方式仍然是当前电网体系建设的主体,此外,风能与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由于受到自身特点的限制,所以其能源供给的特征是间歇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智能电网在电力市场的推广和应用带来了挑战,绿色能源跳跃性的供电特征只能用于处于高压供电状态的并网中,所以这种极不稳定的供电模式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所以如果不能一一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在电力市场中推广应用这些新能源,也不能有效解目前的电能现状。

2.3 广域互联电力系统的挑战

地域因素和季节因素是影响绿色能源分布的主要两种因素,在我国,风能和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分布比较分散,风能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而太阳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所以将这些比较分散的绿色能源集中并与一个整体的电网体系中也是电力市场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广域互联电网系统的模式加大了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市场电力运行的成本和风险,所以降低了其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脆弱的电力系统不具备较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即使在各种绿色能源充分发展的形势下,电力市场在应用这些绿色能源的过程中仍然具有较大的难度,如果不同电源的并网运行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智能电网的运行和发展也会减缓,因而影响了电力市场的持续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电网的发展为电力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促进了电力市场的改革与进步,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电力部门应该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其带来的一些挑战,促进智能电网的健康持续发展,以此推动电力市场的不断繁荣。

参考文献:

[1]颜伟,文旭,余娟等.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24).

[2]郭政.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科技信息,2012(24).

[3]李洪波.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促进发展,2011(12).

第15篇

【关键词】 煤炭销售;信息化;对策探讨

我国煤炭市场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总体表现为: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衡;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市场集中度过低,无序竞争严重;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目前,我国的煤炭产量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煤炭产品的买方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的煤炭市场,制定完善的营销对策,对于搞好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煤炭营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 煤炭营销中存在的系列问题

1. 运输瓶颈长期存在

我国煤炭运输呈现“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的格局。煤炭资源需求和地理分布的不均衡使煤炭运输成为制约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煤炭行业的产品运输仍以铁路为主,虽然我国政府在增加铁路运力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并将对国有铁路系统进行进一步扩能,但目前仍不能完全满足煤炭运输的需要,运力短缺的局面近期仍然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随着市场化和集约化经营的展开,煤炭企业开始“做大、做强、做精”,产量迅速增长,煤炭运输能力的瓶颈制约越发突出,运输能力不足的矛盾加剧了煤炭销售的局限性,企业开始认识到运力是制约煤炭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2.煤炭营销信息化有待加强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帮助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效率,加强信息获取能力,增强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及时了解煤炭市场的动态及煤炭价格变化。我国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不晚,但信息化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较低,一是煤炭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二是人员素质相对较差,尤其缺乏高水平的企业管理人才和信息技术人才。因此导致煤炭企业信息化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一,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巨大部分仍然停留在重复单向开发和单项应用的水平上,第二,煤炭企业的一些领导决策层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导致建设力度无法保证信息技术带来的对传统管理,企业机制等方面的改造,使得信息化成为一个“技改”项目。第三,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缺乏。企业应加大财力、人力的投资,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走出生产领先与管理滞后并存的困境。

3.煤炭价格不合理

目前煤炭供求关系并非完全为市场机制决定。煤炭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电煤价格“制”还存在,煤炭运输环节的非市场化因素制约还存在。可以说,是体制的因素导致了煤炭供求关系和煤价的扭曲,放大了市场供求关系的波动幅度。因此,煤炭价格不合理的根本问题还是体制改制不协调、不到位。这里,既有下游相关行业改革滞后的问题,也有煤炭行业内部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

二、 关于煤炭销售问题的对策探讨

1. 多渠道解决运输问题

以铁路运输为主,结合公路、船舶运输,尽可能分担运输负担问题。在铁路方面:a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各铁路局合作,签订路矿合作互保协议,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确保煤炭运量。b与各铁路局协调,争取被列入铁路局确保运力的重点对象;对关系企业大局的重点客户,尽可能开通直达列车。对其实施“定点班车”,保证供货的稳定性。C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为指导,合理配置运力,保证各矿发展平衡,调整和优化运输效率,加大品种煤、出口煤、港口煤的发运比例。d运用国家政策,尽可能减少运输费用,降低运输成本。

2. 以市场为定价基础

煤炭价格策略就是煤炭企业要适应市场采用的定价手段。2001年7月,原国家计委宣布,从2002年1月1日起取消对电煤的指导价。从2002年起,煤炭产品的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国家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会加强对煤价的调控,防止煤价大起大落。煤炭企业制定价格策略应考虑价格调整产生的各种不利因素。应根据供需情况变化,与战略伙伴确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价格理念的和思路。

3. 加强市场信息工作

由于有些因素煤炭企业不能进行控制,增加了营销策略制定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及时获得信息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煤炭企业要建立并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信息网络,加强市场调研,及时、真是、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宏观、微观经济信息,对影响煤炭市场变化的主要内、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企业可控因素进行综合利用,对不可控因素进行因势利导,达到合理配置资源。

煤炭企业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必须推进煤炭工业生产现代化、销售网络化、管理网络化、采购电子化与管理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