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会科学规划范文

社会科学规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科学规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会科学规划

第1篇

版权页是对期刊的作者、编辑出版者以及其他有关版本内容所作的简要记载,是期刊必须具有的标志。版权页一般印在目次页或封底。其作用是便于人们查考期刊的版本源流和出版情况,有助于保障作者和编辑出版者的合法权益。版权页所提供的信息十分丰富,读者、作者以及期刊的发行、订购、管理都离不开版权页信息。

近期,笔者在对山西省2004年度出版的百余种社会科学期刊的版权页审查时,发现30%左右的期刊版权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版权概念模糊、内容分散且著录项目不齐全、体例不统一、版式不规范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88年的《期刊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九条“期刊必须在封底或目录页上刊载版本记录,包括主办单位、出版单位、印刷单位、发行单位、出版日期、主编姓名、发行范围、定价或工本费、国内统一刊号(或准印证编号)和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或准印证编号须印在封底下方。领有国际标准刊号的期刊,同时应刊载此项刊号”。新闻出版署1995年6月的《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及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对学术理论类、工作指导类、时事政治类、文学艺术类、综合文化生活类、教学辅导类、信息文摘类等7类社科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在编辑标准中强调:“版本记录齐全、完整和规范,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印刷单位、发行单位、出版日期、刊期、主编(总编)姓名、发行范围、定价、刊号(包括分类号及取得国际标准刊号者)、广告经营许可证等无缺漏。”以上规定充分说明了国家新闻出版署对社会科学期刊编辑出版质量的重视。所以,我们每个编辑工作者对期刊版权信息的著录不能掉以轻心。笔者在对社会科学期刊版权页信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同人商榷。

一、期刊版权页基本信息

期刊版权页信息内容主要包括:期刊的特定信息,如刊名、创刊年份、出版周期、卷(期)号、总期数、发行范围、定价、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以及期刊形象信息;期刊的编辑信息,包括主办单位、主编(总编)姓名、编辑部和编辑者信息;期刊的出版发行信息,包括出版者、印刷者、发行者、出版日期。根据期刊编排规范的要求,其中:刊名、出版周期、创刊年份、卷(期)号、总期数、出版年月、主办单位、主编(总编)姓名、编辑出版单位及地址、印刷单位、发行范围、发行单位、定价、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广告经营许可证号等为必须著录项,并要求集中标注。

二、山西省社会科学期刊版权页存在的问题

1.版权内容分散

经统计,不少期刊版权页内容并不是集中标注在一起,而是分散标注在封底和目次页,给读者了解期刊版本信息和期刊审读带来不少麻烦;同时也给数据库和文摘期刊以及期刊管理部门在注册期刊信息时带来了不便。这里,学术性期刊相对较好,而文化艺术类、生活类、科普类、少儿类期刊则比较随意。期刊版权页集中标注,是国家对期刊版权管理的标准化体现,也是期刊编排规范化的具体要求。

2.缺少主办单位

绝大多数期刊都标注了主办单位,这是符合规范的。这里应该提醒的是,有个别期刊标注的是“协办单位”或“联办单位”,不符合期刊版权页基本内容标注要求。主办单位是期刊的主要投资者,是期刊的法定代表人;而“协办”、“联办”只是一种合作办刊形式,不能代替主办单位。另外,有的期刊标有主管单位,没有主办者。主管单位是主办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而主办单位是指创办并对期刊实施具体领导和管理期刊出版的组织,两者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同。读者从版权页无法确定这些期刊的主办单位,因而,他就不能承担正常的合法权利和义务。

3.缺少主编

期刊主编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编辑群体的灵魂和核心,期刊应该在版权页标注主编姓名。这次期刊评审中,笔者发现,有少数期刊将“主编”标注成“社长”,这是不符合规范的。这里,“社长”是指期刊社里的行政领导,而“主编”才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业务领导者。

4.缺少发行范围

发行范围是申办期刊、登记注册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在申请办刊过程中,期刊主管部门根据期刊本身的刊登内容、读者范围等诸多因素来确定其发行范围。目前,我国的期刊发行范围有三种,即“公开”、“限国内”、“内部”。其中,发行范围为“公开”、“限国内”的期刊都持有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统一刊号;“公开”发行的期刊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行销售;“限国内”发行的期刊,由于其刊登内容和专业特点只能在我国国内发行销售;而发行范围为“内部”的期刊只有内部期刊准印证,仅限于在行业内部交流。所以,期刊的发行范围是界定期刊发行权限的主要标志,必须在期刊的版权页明确标注,这是我国的期刊管理部门明文规定的。在这次评审过程中,发现不少社科期刊(约25%)版权页缺少“发行范围”著录信息。有部分期刊用“国外发行”、“国内发行”来代替“发行范围”,认为这里已经隐含着“公开发行”,是不可取的。

第2篇

一、结合创新教育进行社会实践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大学生长期接受传统教育,在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培养不够,尤其是缺乏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会面对许多复杂、实际的各种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而这一过程正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和培养的过程。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

1.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的必修课程。、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等文件指出:“要把实践教学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需环节,因此,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应该和大学生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在大学每学年的教学计划中都有体现,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力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以分层次的形式体现,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

2.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组织形式应该多样。由于大学生专业特点和社会实践课程资源不同,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应呈现多样性。总的来说,社会实践应该体现“集中授课为辅,团队实践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发展为主的实践课程中,课程具有把社会作为一个大课堂的特点,学生在走进社会、接触社会现实、参与社会活动的途径中,达到理解社会意识形态、人们的生活模式,积累社会生活经验,体验社会生活,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劳动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观、是非观。

3.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自身具备学科和理论的前瞻性,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目前许多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存在组成结构不合理、专业程度不足、稳定程度不高等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组织涉及多个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学校团委),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又涉及多个学科,而实践主题的不同又造成实践地域分散、内容种类繁多,教学组织过程较为复杂的特点。

4.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校外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场所,许多高校没有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只能靠关系去联系实践单位,甚至是通过中介进行联系,出现了“教学实习打游击,毕业实习靠自己”的情况。实践地点的分散和不确定性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便利条件,社会实践无法深入开展,也不利于指导教师及时解决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学校和学院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借助社会资源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学习实践的目的,社会各部门也应该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欢迎大学生参与到专业实践中来。另一方面学校同时也应该结合高校专业优势帮助社会各部门解决实际困难、促进接收社会实践的单位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第3篇

记者:据我所知,在苏州市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苏州工业园区的区域教育信息化算是起步较晚的,但近两年却后来居上,实现华丽转身,请你谈谈这个中原因。

沈坚: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20年来,园区教育大力实施“现代化、均衡化、国际化和特色化”战略,开创了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园区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学校信息化基础比较好、信息化队伍比较强、信息化理念比较新、应用实践亮点多的良好格局。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园区区域教育信息化统整不够,与园区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信息孤岛、资源浪费的现象较为突出,亟待进行区域统整。2012年,统整契机如期而至,园区启动了“非凡城市,智慧园区”创建工作,并成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智慧教育借力而为,乘势而上,搭上了城市信息化的快车道。

我觉得,园区智慧教育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国际融合。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在中国和新加坡双方的合作下诞生,20年来,园区教育“借鉴经验、共享资源”,在合作中得到共同发展。2013年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举行了第15次会议,中新双方就园区建设中新现代服务业合作试验区、设立新加坡―中国(苏州)创新中心、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等签署了有关合作意向;2014年7月中新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会在园区如期举行,智慧教育成为中新双方深度合作项目之一;二是高位起点。园区智慧教育接受园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得到了区域优势资源和建设经费的支持,智慧教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避免了教育孤岛现象;三是“众智云集”。“集众智以成大业,汇英才云集于此”,园区信息化办搭建了“众智云集”平台,集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区内区外的信息化专家的智慧为园区智慧教育献计献策,“政府搭台、部门互动、专业保障”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机制已经形成;四是数据融通。教育城域网复用园区政务网,教育基础数据库与园区“法人库”、“人口库”、“地理信息库”对接,统一了数据标准,保证了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

记者:智慧教育需要有前瞻的设计,工业园区的智慧教育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蓝图呢?

沈坚:概括而言,园区智慧教育可以用“三化”服务,“四化”建设,“五E”目标,“四建四强”,“无限学习,无限未来”等关键词来表述。

具体而言,园区智慧教育就是以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技术为支撑,立足以民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构建“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家长、服务社会、服务管理者”的教育信息枢纽,通过“区校联动,四建四强”(四建:建网、建云、建库、建平台;四强:强队伍、强资源、强应用、强特色),达成“学生E学习、教师E教学、行政E管理、家庭E沟通、社区E服务”的“五E目标”,实现“学习的个性化、教学的便捷化、管理的智能化”,为园区“教育的现代化、均衡化、特色化、国际化”四化建设服务,真正为园区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公民的“无限学习、无限未来”的美好明天服务。

园区智慧教育的核心愿景“无限学习,无限未来”,反映出园区人的“教育梦”,即构建“无限学习”体系,实现“时时学、处处学、人人学”的优质教育功能。“无限学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无时间限制,学习无时不在,满足终身发展需要;无空间限制,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无边界,具有国际融合的视野;无对象限制,人人享受平等教育,体现教育的公平,顺应均衡教育的发展需要,满足全民教育的需求。

记者:智慧教育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在智慧教育的建设过程,苏州工业园区是怎样理顺区域与学校的关系,开展了哪些具体实践呢?

沈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教学中的六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孩子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样,在智慧教育的建设过程中,教育局要发挥引导优势、统整优势,落实指导功能、服务功能,让学校解放出更多的精力用于“应用与研究”。

为此,我们确立了“区校联动,四建四强”的工作举措,落实角色定位,分工协作,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区域层面,重点在于“建网、建云、建库、建平台”,减少学校的技术压力、资金压力和劳动压力,提高统整度,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学校层面,着力“强队伍、强资源、强应用、强特色”。“强队伍”就是要完善校级信息中心机构设置,配备专职人员,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强资源”就是要加强学科资源的积累与开发,丰富个性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的便捷化;“强应用”就是强化新技术新媒体应用研究与实践,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水平;“强特色”就是要打造学校亮点应用品牌,成为亮点技术运用的先行军,如E学习基地、物联网实验室、仿真虚拟应用、未来教室实验等。

目前,通过“区校联动,四建四强”,园区智慧教育建设已开创了良好的局面。具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基础建设。采取复用园区政务网的技术,创新性构建了园区教育城域网和云资源池。城域网链路部分,直接复用园区政务网络链路,各校校园网通过复用政务网络链路与园区管委会计算机信息中心实现千兆对接,构成园区逻辑教育内网,并在网络边界打通三个出口,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园区教育城域网所需要的园区教育云计算专用资源池,如数据服务器、资源存储均利用园区政务专有云的现有资源,并复用园区政务专有云的数据容灾服务。复用技术的运用,既节省资源又安全稳定。目前,各中小学全部接入城域网,学校的资源存储和对外服务均实现虚拟化、集约化管理,并启动校园网络改造项目,推进标准化校园环境构建与云桌面应用。

二是加快平台开发。根据“补缺、整合、优化”的开发原则,我们制定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思路,加快教育枢纽平台一期开发。到2014年11月底,“教育基础数据库”、“教育智能门户”、“教育协同管理”、“区域教师研训” “区域网络阅卷”、“区域师资招聘”、“区域招生管理”和“生态学习资源”等“一库一门户六系统”将陆续投入使用。我们希望,每一个用户都能够从园区智慧教育获得真实、有益的体验,获得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是落地亮点应用。学校层面,特色建设与品牌创建进一步深化,服务外包学院的纳米实验室合作项目、苏大附中E学习基地、星海实验中学的MOODLE应用、莲花学校的概念图、二实小的交互白板等项目,品牌价值与应用效果进一步彰显。区域层面,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未来教室、微课资源开发等亮点项目逐步落地,“翻转课堂”试点培训与展示、数字化移动课堂研讨、微课制作培训与系统化结构化开发等一系列活动全面展开,为实现教育的先进性而努力。未来教室建设项目也全面启动,8个未来教室经费已经落实,各校按照标准快速推进,2014年9月将全面投入使用。

记者:智慧教育建设离不开创新,苏州工业园区的智慧教育也包含了诸多的创新元素,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沈坚:回顾园区智慧教育,我觉得其创新之处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顶层设计创新。“立项研究,众智云集”。把顶层设计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提高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是园区智慧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园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内,园区教育局申报立项《园区教育信息枢纽平台的可行性研究》软课题研究项目,开展智慧教育顶层设计,研究枢纽平台功能及实现流程等,为具体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与技术保障。与此同时,依托了园区信息化建设大环境,汇集了智慧园区创建的集体智慧,不断深化顶层设计。先后与园区2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深度探讨园区智慧教育的建设工作。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园区智慧教育的顶层设计逐步明晰。

二是建设模式创新。一方面,“多方论证,复用链路”,创新构建教育城域网络,前面已经提及。另一方面,“代建模式,科学推进”,为可持续建设提供保障。根据园区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意见,我们积极探索枢纽平台开发的“代建模式”。园区教育信息枢纽平台的建设由江苏省风云科技服务公司作为代建方全面组织开发工作。教育部门提需求,代建公司负责深化设计、组织开发以及后期的运维。代建模式的推行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团队。

三是管理机制创新。第一是完善了管理体系。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了区教育信息中心,完善了学校信息化管理机构,与此同时,把学校信息化骨干教师引进来,组建了“绩效评估、网络运维、软件开发、资源建设、创新应用”五个协作小组,配合完成各项教育信息化工作;第二是推行了过会制度。从2013年起凡园区学校硬件建设与改造、软件资源开发与购置等,均要申请立项,经过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过会批准才能建设,以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第三是实行了集约运营。坚持“专业的事给专业的人去做”的原则,实现统一运维和标准服务。园区教育城域网链路与系统的维护管理一并纳入园区管委会计算机信息中心维护管理的整体框架,直接由专业公司负责,相关费用由园区财政每年支出。随着各平台的上线使用,有关教育业务数据营运工作也将采取外包的方式采购服务。

记者:园区智慧教育可谓精彩纷呈,借此机会,请沈局长给我们谈一谈下一阶段工作思路。

沈坚:的确,园区智慧教育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