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力工业发展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内蒙古电力现状分析
内蒙古电力工业虽然长期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上大压小、煤电一体化,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及环境保护”等政策,不断深化改革,从扩大电网容量以及清洁发电等方面入手,做出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电力工业的特殊性,这个以消耗能源为特点的产业,必然决定了它必须从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着手探索未来发展方向。
(一)结构不合理
在内蒙古电力现有发电装机中基本是火力发电,一些小型火电机组,技术落后,造成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生产效率和创造经济价值低等负面影响,一些新能源清洁能源发电发展缓慢。
(二)电源点与电网不匹配
电力作为商品,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电力市场的载体是电网,电网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内蒙古电网归自治区管理,与国家电网公司的关系是完全独立的关系。因此,内蒙古电网区域内上网的电厂所发电力,原则上全部由内蒙古电网包销,除少数点对网直送电厂。虽然内蒙古电力工业在发展中不断扩大电网建设,增加了一定的售电量,但内蒙古区内的经济社会对电力需求的增量与内蒙古电网区域内近几年投产的发电装机相比只是个零头,所以出现了大约48%机组不能正常运行,导致大量窝电的现象。
(三)电力技术相对落后及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内蒙古电力工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导致其在发展中创新及研究较弱,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大机组,先进技术应用较少。目前还没有单机百万机组,仍以30万机组为主。电网建设技术不到位 ,如2004—2006年间投入近30亿元资金建设的从额济纳旗到满洲里的区内大联网工程,虽然建成但未能达到安全、稳定的技术要求, 电力技术薄弱等原因造成了该项目不能联网只能断开运行的局面,未能实现将西部电力送到东部的愿望。
(四)发电企业布局不合理
内蒙古电力工业布局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很多不合理,在城市周边建电厂,在缺水地区建电厂,在无煤地区建电厂等的情况很多。例如呼和浩特金桥热电厂屡屡因没有铁路而燃煤告急。“八五”期间内蒙古丰镇电厂装机达120万千瓦,其中80万千瓦空冷机组因电厂用水靠当地地下水,致使水位下降,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水造成严重后果,导致群众上访不断,电厂多次赔偿,在当时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内蒙古西部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严重缺水,锡林河已干枯断水,但是这里仍在利用地下水发电,建煤化工产业。
(五)电源点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由于2003—2005年连续缺电的影响,内蒙古加大电厂建设,导致电源点重复建设严重,加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很多发电厂不能满负荷运行,甚至停机备用,对资源造成浪费,占用大量资金。
(六)电力发展的同时,环境破坏在增加
电力作为基础行业,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动力源,同时也是不再生能源一一煤炭的主要消耗大户。产生二氧化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4.6%,成为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作为西部能源重要基地的内蒙古,能源开发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内蒙古的电力仍以火电为主,煤炭中除含炭外,还有灰分,水、硫、氮以及有害的微量元素。因此煤炭在燃烧后,释放热能的同时还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灰渣和烟尘。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水汽结合生成硫酸和硝酸,形成酸雨,造成农、林、牧业及水产养殖业的损失和建筑物的腐蚀;大量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形成温室效应;煤炭燃烧后的灰尘经烟囱排出飘浮于大气中,危害人群健康;大量灰渣堆放需占用土地,如果措施不到位,还将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火电厂的环保建设。
二、内蒙古电力的发展趋势
内蒙古电力产业的高速发展势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使当地的社会、民生以及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内蒙古电力公司在“十五”期间,在“新农村、新牧区电网”建设方面完成了全区范围内324个行政村、700个自然村、11万户农、牧民用电难的问题。除此之外,大唐电力、神华、华能等大集团企业在内蒙古投资建设内蒙古电力产业,拉动内蒙古的工业化水平高速发展。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内蒙古工业增加值增加到2668.58亿元,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31.7%提高到2007年的44.3%,提高12.6个百分点 。内蒙古电力发展既影响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又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发展的方向及趋势应放到战略规划之中。
(一)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多元发电结构
一、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村供电公益性、基础性意义非常深远,且直接支撑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一直以来,由于电力体制的特殊性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制约,农村供电企业计划性、垄断性特征非常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供电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供电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况且,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农网现代化以及农网补充等工程的不断投入,农村供电企业现代化水平同样在不断提升。从这方面而言,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自我发展,既能够确保农村供电发展的现实需求,也能够确保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于不败之地。
二、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人才结构发展失衡现象非常严重
农村供电企业整体资产和人员结构大都由乡镇电管站演变而来,直接导致人才结构粗放型特点非常明显。以笔者工作单位为例,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仅仅占据到总人数的7.8%,大专毕业生则占据到总人数的19.2%,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不仅仅制约着供电企业的长期发展,更使得企业效率长期徘徊不前。
2.农村供电企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近些年来,在经过农网改造、农网现代化后,农村供电企业已经获得初步发展,但整体电网结构基础薄弱,供电半径偏小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况且,大部分农村供电企业地处山区,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导致大面积停电现象时有发生,最终产生设备使用率低、资金投入大、企业利润回报低等,直接影响农村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3.农村供电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受地域经济因素的制约,加之供电企业公益性特征,导致农村供电企业无法象其它市场经济主体一样,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这就直接束缚了农村供电企业管理的自我创新发展。例如,部分农村较为偏远,用户分散,用电量小,毫无效益可言,但仍然需要投入巨额维护费用。
4.农村供电企业服务成本逐渐增加
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尽管供电企业已经完全市场化,但由于农村供电的社会性和公益性,仍然不免收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甚至会要求为招商引资提供免费用电。除此之外,行政部门对农村供电企业监管力度越来越大,服务投诉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增加供电企业的服务成本。
三、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1.建立新型完善管理创新体制
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应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将管理创新活动纳入到企业工作议程中,从供电企业的发展实际需求着手,明确管理创新目标、理念和规划,积极与政府部门及农村沟通,已形成全社会重视供电,支持农村供电的新兴发展格局。当前,农村供电企业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村电价体制改革,已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除此之外,还应该切实加强农村供电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开源节流,增强企业筹资能力,强化农村电网建设,为提供优质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2.完善供电管理服务创新体系
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提升服务创新为核心,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质地。在这一前提下,农村供电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特点,积极探索电力营销管理发展现状和创新方法策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坚持以需求为目标,既考虑到客户的短期目标,又将客户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互结合。针对不同用户,供电企业可以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并利用阶梯价等相关经济手段指导用户科学用电、节约用电,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做出贡献。具体到农村智能电网建设层面,供电企业应该不断更新自我设备,加强电力体制改革,合理分配电量流向,提升电网负荷率,提高电力影响管理科技含量,提升企业服务整体水平。
3.建设新型供电企业文化体系
农村供电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性质、基本定位和具体使命,结合农村供电用电的实际情况,从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治企方略层面,打造属于自身特点,又兼具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改变过去传统企业文化的单一内容。农村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应该让所有员工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基本理念,创新企业文化意识,已形成良好的工作精神、工作姿态和工作理念,充分展现出新时期农村供电企业的管理创新文化。
4.实施电网规划与建设创新
根据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求,供电企业应该认真规划,长期建设,认真测算农村实际用电情况,完善农网规划,将农村电话规划建设创新计划纳入到基层政府建设整体规划中,努力实现电网建设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和谐发展。农村供电企业还应该不断正确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提升农村电网创新建设审批效率,统一辖区内部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从法律层面、政策层面两个角度争取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赖佳栋.电网企业管理创新之探索[J].管理世界,2007,(1).
[2]董海波.地方供电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广东科技,2009,(24).
[关键词]供电企业 电力营销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V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082-01
一、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营销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供电企业的整体效益,很大程度上甚至决定了其市场竞争力。供电企业之所以需要开展电力营销管理,有下列两方面意义:首先,适应时展的需要。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供电企业也在深化改革,其经营管理所处环境较之前有很大转变。面对该形势,供电企业若不转变过去的生产、产品及推销理念,则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变化需求,很快将被市场所淘汰。因此,供电企业需不断引入竞争机制,突破传统垄断局势,促进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实现与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其次,实现效益目标的需要。供电企业一旦转变经营体制,电力营销则成为企业的主营。若要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高的效益,企业就需逐步健全营销管理,改进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二、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现状
(一)人员队伍素质整体偏低
电力营销管理质量的优劣,与企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挂钩。从当前供电企业状况分析,营销管理人员水平仍良莠不齐。这和企业自身的人员结构不当,很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加上员工学历、技能等差距较大等因素相关,使得整个管理队伍发挥不了原有的作用。部分管理人员已步入中年,学历水平、专业技能相对较低,对各种新设备、技术较为陌生,甚至思想上排斥新事物,这就不利于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居民用电市场难以拓展
现阶段,居民用电市场不仅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天然气、风能等诸多可替代能源,逐渐与电能形成竞争,共同占据居民家庭用电市场。怎样应对挑战, 扩大供电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这是电力营销的核心所在。从现状来看,开拓居民用电市场最大的难点在于:市场敏感度低,供电产品得不到有效更新,企业的产品策划、销售和设计方式相对滞后,不能适应能源市场的变化需求。此外,我国出台的能源政策、相关管理体制也对电力市场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这些都不利于其市场的拓展。
(三)线损管理得不到重视
首先,抄表问题。关口抄表时出现违规抄表问题。为达到线损指标,部分单位少抄关口电量,甚至对关口电量肆意进行调整。其次,计量问题。少数计量设备,其质量不达标,使得电能表出现跳马甚至不走字,有些低压动力表得不到及时更新,也会出现失真问题。再者,素质问题。新型表轮呈现的内容较多,投放较快,错抄现象屡见不鲜。最后,线损管理失调,绩效考核力度小。供电企业的管理岗位,无法与生产岗位保持贯通,降损、技术降损管理极不协调。
(四)电费回收水平偏低
电费回收水平,对供电企业发展、营销管理工作的开展均有负面效应。基于供电企业当前实际,拖欠电费等问题屡见不鲜,对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了极大不便。现阶段,供电企业多采用限电、停电等方式来解决电费回收问题。该类方法虽有效,但却会给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造成恶劣影响,甚至加速企业破产,对电力营销工作的顺利运行极为不利。
二、供电企业实施电力营销管理的策略
(一)积极开拓居民用电市场
首先,实施灵活性较强的销售策略。通过累积消费积分、赠送奖品等方式,积极引导居民用电消费,提升其忠诚度。其次,在居民区宣传用电知识,提倡新时期用电意识。供电企业应积极开展用电安全传播,鼓励广大居民积极消费。应设立和评选电能示范小区,相邀客户参观示范家庭的用电状况,引导客户形成时尚、前言的生活理念,并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再者,深入调查和分析市场,参与可替代能源的市场竞争。供电企业应积极研发可替代能源,在天然气尚未大面积铺设的今天,努力抢占家庭能源市场。应普及电热水器、电锅炉等销售,积极推广电能设施。
(二)积极推进电费回收、线损管理
1)电力回收。A.积极开展电费回收考核,采取科学的考核办法。B.充分借助先进技术,努力推广IC卡装置,并对新装、老户以及交费滞后的用户采用预付费装置,减少电费拖欠现象,确保电费能够有效回收。C.通过法律途径,及时催收恶意拖欠电费的用户,使电费能够按时回收。D.构建并落实电费风险预防机制。对于那些排灌用电或临时性用电客户,需通过预收电费等方式,避免用户恶意欠费。E.及时上报政府部门回收难题,努力获取政府的支持,保证电费能够正常回收。2)线损管理。A.清晰工作职责,重视考核管理。线损管理工作,应列为电力单位业绩考核范畴。B.构建电能量计量管理(TMR)系统,综合分析分区、分线、分压等电量平衡问题。C.积极推进电力改造,提供降损硬平台,并对各改造区进行有效管理;应严格执行抄表程序,避免抄表时间带来的线损波动,提升无功设备的运行效率。
(三)开展需求管理,采用多样化缴费方式
首先,重视需求侧管理,深入用电市场了解供电范围内的经济状况,对电力供应进行科学预测。其次,落实用电报装程序,认真考核报装环节。采用简单、便捷的“一站式”用电报装模式;积极开放电话、网上、上门等多种报装方式,为客户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的电力服务。在营业窗口,供电企业可积极设计、施工与电力供应相关的候选名单,便于用户选择,避免“三指定”行为再次出现;集中管理、拟定工程报价,并构建预算模板。再者,积极宣传电费储蓄、银行批扣或代收等电费缴纳方式,鼓励用户购买和使用充值卡,或网络在线缴纳电费,从而有效解决缴费难问题。
(四)努力提升电力营销人员的整体素养
供电企业应努力打造高素质的营销队伍,打好服务工作的“内功”。应通过薪酬、待遇等方式,广泛汲取学历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营销人才,提升整个营销团队的综合水平。应构建并落实岗位培训机制,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政策,为企业内部的营销人员提供晋升、深造等机会,从而实现整体素质的提升。应重视开展思政理论、职业技能等教育培训,保持营销团队的良好道德。应引进员工激励机制,将眼光放在整个市场,增加营销团队的合理流动。积极培养法律、经营管理及策划等方面人才,为电力营销建设提供人力支撑。
结论
随着电力改革的深入,电力营销成为企业的主营。若要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高的效益,企业就需逐步健全营销管理,改进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因此,供电企业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营销思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增供扩销,实现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共赢。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工业;经济增长;发展概况;产业结构;合理调节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工业的劣势渐渐显现,电力能源的严重短缺大大制约了现有的经济发展,成为了城市化建设中一个难以逾越的短板。纵观我国发展史,因为电力供应不足导致经济发展不稳定的事件时有发生,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于电力开发研究方面的投资,但是相比于现在国民在电力方面的巨大空缺,还是显得杯水车薪。怎样有效地发展电力工业,保证了其供应顺畅,不会出现大范围断电状况,和经济同时稳步进行发展是现有的重大难题之一。由此可知,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1、电力工业发展现状
根据统计显示,在我国现有的发电装机容量中,截止2014年10月,水电20.4%,火电70.1%,核电1.4%,风电6.7%,其他1.5%,,而火电所占比例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虽然总体的发电量在国际发电量三年排名第一,但是我国人均电量却不及世界人均电量的一半。这样的电力发展现状,导致了我国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在国家进行电力工业整改之后,现已根据地域位置形成了六个区域电网,通过地域的传导对于不同地区供电进行调节改善,对于各地区电力使用量的不均衡进行了调整。虽然这样的方法已经极大的缓解了现存的供电问题,但是对于电源结构和布局的合理性还是没有得到切实改善。而水能生电这一方法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使水力发电不能大规模的投入使用,所以导致电力的发展不尽完善,并且电力损耗问题也在不断加重。这些电力工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决定了我国电力供应的基础,合理的进行问题调整,有效地进行解决是现有电力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的联系
从宏观经济上面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每一个部门和产业都密切相关,任何一个行业的变化都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反过来说,经济增长趋势的变化,也影响了现有基础行业的发展。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生存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行业,其研究发展对于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合理的协调平衡两者的发展关系,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两者之间既要保持平衡互利,还要互相制约,这样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加稳定。在电力的发展中,其增长比例需要根据国民经济的增长合理的调整,一味的提高增长比,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还有可能出现资源过剩、资源浪费等问题。电力系统在对于国民电力供应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供电正常进行,还要采用新型的节能技术,减少电力消耗,为今后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经济共同进步。
3、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关系调整策略
从现有的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关系上面来看,调整两者整体发展以及关系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调整才能令电力发展与经济建设协调进行,不仅是未来电力行业的发展重点,也是两者关系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
3.1了解实际、实事求是
在现有的经济发展以及电力建设中,很多人对于现状还不是非常明确,所以对于电力工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发展自身相关部门的时候,不能和其他产业部门进行协调,导致了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没有认清现在经济的发展趋势。想要做到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共同长久的进步,首先就是需要相关人员认清现状,实事求是的从根本问题上面进行分析调整,在保证了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和其他产业发展协调配合。
3.2高效利用电力能源
从我国的人口状况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电力的巨大需求,决不能仅仅依赖于电力能源的开采,自身的节能利用也是重要的环节。在节能利用中,需要各个单位部门对于用电结构进行调整,保证最大程度上减少电能损耗率,在国民电力使用中建立节能的意识,不断地进行电力现状的科普推广,令每一个人都能节约的进行电力使用,提升电力利用率,协调经济发展。
3.3建立电力电网
想要使电力满足于现有的经济发展现状,需要对于电力的提供量进行一定的提升,在保证了人们对于电力需求的同时,扩展现有电力市场,推动经济合理发展。在供电方面,加快电力电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电网建设推广到全国每一个角落,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电力联网,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有效及时性。从现有状况上面来看,我国国民电力使用中,电网使用负荷率不断下降,而使用峰谷差在不断地增加,现有的电力电网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以应对使用状况。这样的状况,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于电网的协调力度,鼓励使用者对于电量使用进行控制和时间的规划。
3.4合理调整电价结构
想要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变电力工业现状,对于电力供电电价调整是刻不容缓的。制定一个合理的电价,有利于市场中对于经济以及电力供应的变动做出快速调整,使整体的产业结构都能与经济同期改变。在价格调节的过程中,对于不同时间的用电划分出价格区间,这样才能有效地鼓励用电者进行用电时段的调整,保证了用电高峰期用电量量降低。
3.5建立相关电力制度
从现有的电力以及经济发展上面来看,建立一个合理的电力企业制度,对于任何方面的增长以及发展前景都起到了好的作用。相关制度的实行,可以顺应市场上面经济的发展规律,不至于出现不合理发展,过快或者过慢发展的状况。在企业建立以及制度实行的过程中,加大对于高端管理人才的选择培育,保证了有人才可以利用。
4、总结
从上文介绍的电力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和发展上面来看,电力行业作为我国现有经济体重比较重要的一环,是与国民经济增长息息相关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发展又相互制约。想要良好的发展现有的经济,就需要对于以电力为首的一系列所属产业链进行调整,只有切实有效地保证了所属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同步稳定,才能使国民经济的增长更加长足和进步。而关于上文介绍的相关调整措施的实行,可以使电力工业最快的进行改革调整,在保证了电力工业实现增长的同时,与经济的发展不会出现不协调,令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稳定快速的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司增绰.我国工业化过程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J].产经评论,2011(1):22-32.
[2]于立敏.基于经济增长的陕西省电力需求数量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0
关键词:内蒙古;电力工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129-03
作为现代社会使用最广泛的二次能源,电力在所有能源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力工业主要通过应用电力技术,把各种化石能源、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一次能源转化成传输使用方便、高效清洁的二次能源,可以提供优质终端服务,并能改进系统效率,控制环境污染 [1]。电力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工业的发展水平。它的发展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并向来采用以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展原则 [2]。
在全球经济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2009年,作为实体经济的电力工业也未能幸免,电力市场不断出现需求低下等严峻问题。但是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前景仍处于上升时期,预期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平稳发展的势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要坚持能源优先发展战略,以能源工业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中电力工业将仍旧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电力工业顺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面对困难,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积极发展电力工业也成为中国保障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加快发展电力工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电量与原煤储量均居中国首列
党委、政府根据区域优势,实施大力发展电力工业战略。从1990年开始实施“煤从空中走,电送北京城”的“西电东输”战略,为解决华北地区的电力短缺作出了贡献;同时,电力企业本身也不断加强体制改革,扩大发电装机容量及规模,加快农电建设以及技术改进等各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在全国电力工业比例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据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发电量总计34 669亿千瓦时,其中内蒙古发电量为2 136亿千瓦时,居全国第四位。①
众所周知,内蒙古火力发电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蒙古托克托火电站在2008年末装机容量为480万千瓦,具有8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发电量为231.53亿千瓦小时;内蒙古达拉特电站到2008年底装机容量318万千瓦,配有6台33万千瓦、2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年发电量为155.05亿千瓦小时, ②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内蒙古电力工业已具备规模型电力企业的条件。
(二)依托现有资源,易于形成产业链,电力工业发展前景广阔
内蒙古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主要以煤炭资源丰富而闻名。内蒙古煤炭远景储量约1.2万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四分之一,煤炭质量好、煤种齐全、易开采、煤炭运输便利而发电成本低、用电市场成长好等一系列特点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原料。
内蒙古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丰富,全区10米高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居全国首位,太阳能总辐射居全国第2位。经过多年的新能源开发和建设,内蒙古已在风能、太阳能领域取得较好的成绩。2008年内蒙古全口径电力装机为4 500万kw,成为中国重要电力基地,其中40%的电力输送到北京和东北三省,少量输至蒙古国 [3]。截至2009年5月底,内蒙古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已达315.28万千瓦,居全国首位。③
其他太阳能及生物质能发电技术也在当地广泛运用,为中国节能减排、科学发展观之倡导新型能源发展政策实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对中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
二、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现状
2007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形势及用电市场下滑等问题开始显现,内蒙古电力工业也面临严峻挑战,但是内蒙电力行业在艰难中求发展,积极创造效益,拉动内需,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自身亦成功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成功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稳定、发展目标
以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电力公司)发展情况为例,作为内蒙古电力工业的代表型企业,它是中国唯一独立的省级管理电网企业,是唯一国有独资特大型电网管理企业,负责除内蒙古东部赤峰、通辽之外的自治区10个盟市供电营业区的电网建设、经营、管理和农村电网工作。
内蒙古电力公司在金融危机中始终以合理配置资源,投资效益最大化,节能减排等为公司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市场和负荷需求安排规划,逐步实现稳定与发展目标。2008年,内蒙古电力公司完成售电量984.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11%;东送电量完成201.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39.71%。完成总产值352.16亿元,同比增长17.27%,其中售电收入304.47亿元,同比增长16.81%;电力公司下属施工企业完成产值29.79亿元,多经企业完成产值17.9亿元,实现利税16.51亿元,同比增长11.51%,其中利润总额6 321万元 [4]。
经济增长最直接的效益是社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蒙古电力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最大受益方是当地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的改善。内蒙古电力公司在“十五”期间,在“新农村、新牧区电网”建设方面完成了全区范围内324个行政村、700个自然村、11万户农、牧民用电难的问题,减轻农、牧民用电负担共3.4亿元,并且行政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97.3%和98%。截至2008年,内蒙古电力公司以服务于全区电力需求的原则,实施“户户通电”工程,解决了2.5万农牧民的通电问题。除此之外,大唐电力、神华煤电、华能煤电等大集团在当地的投资和建设形成了内蒙古以电力产业为主要产业特色的现状,带动内蒙古的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内蒙古工业增加值增加到2668.58亿元,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31.7%提高到2007年的44.3%,提高12.6个百分点 [5]。
(二)尚存在内部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落后、电网运行不稳、电网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内蒙古电力工业长期以来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上大压小、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及保护环境”等政策,不断加深改革,在扩大电网、清洁发电等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出于电力工业本身是一个以能源消耗为特点的产业,决定了它要从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着手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内蒙古电力工业作为中国电力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其他地区电力工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1.区内电力工业内部结构还不够合理
在电力发电装机中,火电比重过大,小型火电机组比重较高,造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负面影响。
2.电网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需要
电力作为商品,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电力市场的载体是电网,电网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内蒙古电网归自治区管理,与国家电网公司的关系是完全独立的电网企业关系,也就是说内蒙古电网供电区域内的电力市场与国家电网区域的电力市场的关系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电力市场,因此,内蒙古电网区域内上网的电厂所发电力,原则上全部由内蒙古电网包销,除少数点对网直送电厂。虽然内蒙古电力工业在发展中不断扩大电网建设,增加了一定的售电量,但内的经济社会对电力需求的增量与内蒙古电网区域内近几年投产的发电装机相比只是个零头,所以出现了大约48%机组不能正常运行,导致大量窝电的现象。
3.电力工业是技术性很强的行业,它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违背这一基本原则必然是劳民伤财直至严重破坏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内蒙古电网在发展中曾有这方面的沉痛教训。2004―2006年间投入近30亿元资金建设220千伏东西部3 700公里即从自治区西部额济纳旗到东部满洲里的区内大联网工程,虽然成功建成,但因电力技术薄弱等原因未能达到安全、稳定的技术要求,造成不能联网只能断开运行的局面,也就没能实现将西部电力送到东部的初衷。
4.电源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环境
“八五”期间内蒙古丰镇电厂装机达120万千瓦,其中80万千瓦空冷机组因电厂用水靠当地地下水,致使水位下降,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水造成严重后果,导致群众上访不断,电厂多次赔偿,在当时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内蒙古西部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严重缺水,锡林河已干枯断水,但是这里仍在利用地下水发电,建起煤化工产业……。从本质上来讲,在内蒙古这样严重缺水的地区,遍地开发建设耗水特大的煤化工产业,必然影响和制约包括电力在内的其他工业及生活用水需求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平衡也会造成恶劣影响。
三、进一步加快发展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建议 [6]
在“十二五”期间制定了绿色能源发展规划,力求将内蒙古建设为国家新型绿色能源发展基地。为实现这一能源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电网建设,坚持电网与发电的有效结合,有效扩大绿色能源外送规模
为坚持电网建设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内蒙古电力工业要从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作为中国西电东送基地、风电基地的战略地位的大局考虑,抓住国家东北网、华北网电网规划的机遇,努力争取东北、华北、西北三个临近电网增加吸纳内蒙古风电的规模,在中国电力市场赢得主动权的同时保障电力上下游产业稳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并且,尽快解决和完善电网管理体制,使内蒙古电力基地早日融入中国电力大市场以促进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的科学化、市场化进程。
(二)以资源优势制定发展战略,在优化火电的基础上,坚持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形成火电、风电、太阳能、地下煤气发电的一体化发展原则,增强能源发展竞争力
举例来说,内蒙古有大量埋深适当的褐煤,我们可用新技术直接在地下气化成煤气,它既可供燃气轮机发电,也可为城镇居民供给煤气。如果这项技术得到大力推广与应用,未来的内蒙古电力产业与现行空冷机组相比将能够为中国节约大量水资源,并能够对内蒙古电力企业所在地环境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三)继续淘汰、整顿发电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以及输配电损耗的老旧输配电设备,持续使用高效节能的发电及输配电设备,提高能源效率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电力工业不断加大技术和装备的投入使用,成功地将国家20%的单位GDP能耗下降指标提高到25%,在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成为同时期中国其他省份的排头兵。2007年,关停小火电103.2万千瓦,占到中国关停总量的1/10。其中,北方联合电力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整顿、关停小机组,占内蒙古全区电力关停总容量95%以上。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坚持以这样的措施进行改革,势必能够促进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推进电力工业技术进步,提高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
内蒙古电力工业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所呈现的卓著表现要求电力企业不断引进人才,提高电网运营技术水平,促进电网装备制造业自主化设计和自主研制开发能力。并且,要积极培养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努力打造勤奋敬业、业务精湛、专业齐全的科技队伍以保障内蒙古电力工业稳定发展。
(五)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塑造经济增长与环境友好同步发展的能源发展工业形象
为了保障内蒙古电力工业顺利发展,应当坚持国家“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消耗”的能源工业发展政策,继续在全区电力企业中普及环保技术、洁净煤技术。如提高生物质能利用率,煤层地下气化,制止煤化工无序发展,加大脱硫脱氮设施安装投入,降低碳的排放量,减少二氧化硫、氧化氮排放量等方面的努力都是成为绿色能源基地的战略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能源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朱永.关于新形势下发电企业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J].中国国电,2009,(5).
[3]杨芳,陈晓东.风电占比的分析[J].中国风能,2009,(5):44.
[4]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工作会暨三届四次职代会会议材料[R].鄂尔多斯电业局,2009:1.
[5]赵振方,赵帅春.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突飞猛进[EB/OL].北方新闻网,省略,2007-06-25.
[6]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蒙古2009―2015年绿色能源发展规划[J].中国能源报, 2009,(13).
[7]陈德铭,张国宝.能源管理工作手册[K].北京:北京市场出版社,2008:97-109.
[8]王罗春,张萍,赵由才.电力工业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5.
[9]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政策综述及规章选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10]张立辉.发电企业竞争力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U Yun-na
(Economics School,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关键词:超导技术;电力技术;应用
引 言
我国处于发展时期,对电力技术的有力发展,会我国经济的发展显示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电力系统容量的增大、系统结构复杂化,电力系统巳突显出了若干技术难题,如电力安全、高密度供电、高品质供电、高效率输送电等。二目前这些问题的解决,越来越依赖于超导技术的应用。超导电力技术是受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一项前瞻性技术,将其引入电力系统会为解决电力系统的固有技术难题提供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因此,从电力系统建设、管理、运行及电力设备市场出发,我国均应大力加强超导电力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开发出性能先进、市场竞争力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导电力设备。
目前,超导电力技术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有些超导技术产品已进入商品化阶段,若干超导电力设备,如超导电缆、超导限流器、超导磁储能系统等已在电力系统试运行。然而,由于电力系统的重要性、电力设备运行条件的复杂性,电力系统对于全面接受超导电力装置的准备还不充分。首先,在电力设备性能鉴定方面,目前还没有规范的标准方法,也没有一个能对超导电力装置进行性能检测的实验基地,无法对超导电力装置是否具备入网条件进行科学判断。其次,超导电力装置进入电力系统后对电力系统产生何种影响,其装置如何和现有庞大的系统、复杂的控制相互协调没有充分的研究。同时,在若干超导电力装置的关键部件上仍需进一步提高技术性能及可靠性。基于此,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对超导电力技术的发展现状、关键课题、特别是超导电力装置的性能检测方法进行了基础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筹备建设和发展超导电力技术检测实验室,为超导电力技术进入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1、超导电力技术的研究现状
超导技术的进步逐步形成了超导电力这一新的概念。美国、日本、欧洲乃至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对超导电力技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政府主导投入超导电力的研究工作,且有若干电力公司、电力设备制造厂家、甚至国防研究部门均开展了与超导电力相关的研究工作。已相继研制成功了输电电缆、限流器、磁储能系统、变压器、发电机和电动机等多种超导电力装置的实验样机。我国也在“十五”期间开发了多种超导电力装置。在Bi系高温超导带材走向商品化后,超导电力的研究开发重点已转移到高温超导。表1为国内外近年来超导电力装置的主要研究项目。目前,高温超导电缆、限流器、变压器和电动机已进入示范试验运行阶段,高温超导磁储能系统也有相应的试样样机问世。同时小型低温超导储能系统的产品已出现。
超导电缆的发展经历了交、直流低温超导电缆和交流高温超导电缆等几个发展过程。随着临界温度>77K的Bi系高温超导线材技术的进步,交流高温超导电缆已成为超导输电电缆研究的主流。超导限流器(SFCL)在正常运行时处于超导状态,损耗极小,在系统发生故障时能立即转为非超导状态,瞬间限制短路电流维持系统稳定,当故障电流消失后立即恢复正常状态。正常情况下SFCL导电状态的跃变可在
我国武汉712研究所也正在研究超导电机。变压器是现代电力系统中用量较大的设备,其技术较成熟。以损耗为例,现代技术的变压器的效率>99%。超导变压器。须体现充分的优越性才有可能替代常规技术的变压器。MVA的高温超导变压器已在电力系统试运行。利用超导体去掉铁心可制作空心变压器。超导磁储能系统(SMES)储能效率高、响应速度快、能四象限实现有功、无功功率补偿,对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改善供电品质有较好的技术性能。SMES可作为LIPS使用。美国超导公司的中小型低温超导SMES已实现商品化,目前,已研制成功若干小型的高温超导SMES的实验样机。华中科技大学在“十五”863计划的支持下,研制了用于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的直接冷却高温超导SMES,并成功进行了动模实验。
在超导电力装置中,通过电流引线侵入低温环境的热损耗占整个低温系统损耗的绝大部分。为提高超导电力装置的效率,抑制电流引线的热侵入是很重要的技术课题。在电流引线的研究工作中,有单纯常态导体(铜)和引入高温超导体的二元复合引线2大类。在二元复合引线中,大多采用高温超导棒材,也有采用高热阻材料包套的高温超导线的尝试。
目前,YBCO系高温超导材料、MgB2等新超导材料的导线制备技术也在快速发展。随着这些新材料的实用化,超导技术进入电力系统的步伐必将加快。
2、超导电力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随着高超导材料制备技术特别是第11代高超导带材制备技术走向成熟和实用化,可以预见超导电力技术将主要基于第11代高超导带材发展:
(1)高超导限流器将从开发适用于配电网的示范样机开始,逐步向发展适用于高压输电网的限流器方向发展。超导限流器的原理也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2)高超导电缆将主要应用于中低压电压等级。主要应用于短距离大电流的场合,如城市配电、发电厂、变电站母线、电镀电解行业等。长距离超导输电电缆还要克服多方面的技术障碍,距离实用化还要走很长的路。
(3)超导电动机的主要应用对象是大型舰船的电力推进系统,而超导同步发电机的应用对象主要是电网的同步调相,对电网进行无功补偿,以改善电压品质和电网的稳定性。
(4)超导电力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是电力工业的两大发展方向,因此有机结合超导电力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优势而形成的新型FAcTs装置也将是超导电力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关键词】电力系统厂站 调度自动化 现状 发展
1 电力系统厂站
1.1 自动化监控系统现状
35kv的变电站也应该配备专门的监控系统和计算机监视系统。这些系统使用是为了实现分布控制,这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所需。我国很多一部分的总装机容量都比较大,变电站所需的单机容量理当在200MW以上,需要获得该容量的发电机组作为支撑。机组运行时,可控性和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在后期发展中应该不断提升机组自动调节投入量,保护动作理当落到实处,为了实现AGC创造出发展条件。当前,现有的大型水电厂,已经在逐渐的实现机组实时监控,对安全事故处理、调节、转化和快速启动等运用,为了实现远方操作,实现无人值班或者少人值班目的。当前大部分的35kv以下的变电站已经实现计算机监控,已经达到无人操作。自动化监控系统使用极大的提升了生产过程之自动化,从而降低运行人员资源投入,更好的提升劳动力生产水平,在当前发展中已经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1.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普遍使用的是计算机技术,基于计算机智能设备中进行控制。它可以将现场数据数字化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直观的数据。例如:常见的序电流、序电压还有谐波分量等。进行计算机数据通信接口设计时,需要借助计算机的存储功能,从而完成统计记录工作。当前推行的自动化控制方式中,最大的特征是将这些分散的系统集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两级单元。现在采用最多的是RS串行通信总线和位总线,在使用中灵活性不强,速率也不高。还有站控制单元使用的是工业PC安装方式,一般是在室内进行组频。主要应用于100kv和35kv电压等级保护中。当前的变电站逐渐实现无人值班,在很多的县级电网中也使得发展,这是一个可喜成绩。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使用的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现代电子技术融合为一体,对变电站进行二次设备重新组合。尤其是对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的重新组合,能够实现优化设计。当设备运行时,可以实现监视、测量以及控制目的,基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使用信息交流互换效率提高,数据共享速率高,短期时间内可以完成控制任务以及监视任务。在使用中不断简化变电站二次接线,在平稳的环境下运行,降低了维护成本,提升经济效益,这是当前高质量电能供电一项重要技术标准。
2 调度自动化
2.1 能量管理系统化
能量管理系统化,是基于计算机为基础上开展的,结合了当前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现。主要面对的是发电和输电类型的升级电网或者是大区级电网。能量管理系统主要有六个组成部分:计算机、数据收集、支持系统还有操作系统还有网络分析和能量管理组成。从广义上看,该系统还包含模拟系统。在系统发展中涉及网络化概念。第一,网络化指的是调度中心在主站间接中,另一个主站直接和直属电厂和变电站之间实现远程通信,数据可以在远程中得到传输。另一个是中心主站直接在调度中心连接。相对于后者而言,当信息交换时,上一层主站可以从全网系统角度运行,兼顾到下一层系统,下一站信息采集中时常出现采集困难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下层主站更好的了解全系统以及系统相邻之间关系,在这样情况下,还可以使得网络等值计算更加精准。
2.2 屯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全网调度,很多地区也开始配备上计算机监控系统。根据国调、网调以及省调数据显示,当前自动化系统已经达到100%,地调自动化高达85%,县级的自动化系统达到25%。在这些调度的动画系统管理中,经过安全监视,都已经通过验收。有些验收成果还达到国际标准。在我国电源和220kv电网中,实时信息传输已经实现有效和准确需求。在调度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而且,还有一部分分网,很多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实现AGC化验。自动化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在正常指标要求中,网络运行频率已经达到要求。随着电网自动化不断发展,电网发展也面临了新局面。电力体制改革影响了电力行业发展,电力改革核心是在电力部分中引入竞争机制,将以往垄断制度摒除。具体做法是,在进行输电、发电和配电分离时,需要将这些电源进行转化,从而获得更强的电力转攻服务。但是,考虑到当前我国电力市场不能一味的放弃了统一调度,电网管理人员在电网发展现状下,应该寻找合适的发展出路。更好的持平电网安全运行和商业效率之间关系。为电力市场发展获得广阔发展空间,更好的推动电网发展。
3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发展迅猛。当前我国电力自动化发展面临窘境,应该进行变革。不断使用多媒体技术和只能控制技术,使得我国电网自动化水平提升。从当前发展现状上看,信息自动化更大程度的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使得电力系统发展得到保障。社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电力系统发展也应该跟上社会发展脚步,电力系统厂站厂,应该满足社会生产需求,而电网自动化满足安全运行需求。当这两者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时,才提升我国电网运行水平,才能更好的提升经济发展。电网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支出,可以实现无人监管,信息可以高速传输。这是电网发展方向,得以实现依赖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谈苏伟.中国南方电网调度自动化实时通信的现状分析和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ISTIC EI PKU -2010(22).
[2]梁鸿健,郭池,乔治中.基于ITIL的电网调度自动化运维流程系统的研究与建设 [J].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2011(21).
[3]刘洋,卢建刚.电网调度自动化实时信息分析与评估系统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ISTIC EI PKU,2010(8).
[4]谈苏伟.电网调度自动化前置子系统实时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电力自动化设备,ISTIC EI PKU -2009(7).
[5]何飞跃.电网及水库调度自动化一体化平台设计与实现[J].年水电站运行与水库调度技术交流,2013(3).
本文阐述了电力企业经济运行的特征和标志,分析了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电力企业 经济发展 现状 对策
电力企业是从事电力生产经营活动的工业企业,它通过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等子系统构成的电力系统,进行电能的生产和销售,它实行独立经济核算,是独立的工商界的经济单位。电力产业改革既关系到电力产业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发展。
1、电力企业经济运行的特征和标志
随着电力技术的突破和提高,电力大规模生产带来了电力生产效率和投资收益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在电力需求导向下,随着电力生产规模从小到大,电力企业经历了规模收益递增、不变、递减三个阶段。可以说电力经济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规模经济。电力是一种技术高度集成的基础能源,在现代社会里它是公共产品,因此电力市场需求弹性与其他产品有着很大不同。从价格弹性特征看,电力作为城乡居民家用电器的动力,富有弹性:当电力价格变化时,引起电力需求量变动比较大;电力价格升高时,大多数居民将减少对电热水、空调等耗电量大的电器的需求及其使用时间;电力价格下调时,大多数居民将增加对电热水、空调等耗电量大的电器的需求及其使用时间。以电为动力的工业完全无弹性。不论电力价格变动与否,它们的生产线不会因电力价格的变动而停止或新增,因此它们对电力的需求量都会相对固定不变。
2、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现状
2.1 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总装机容量达到了870万千瓦。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比重有所增加,到2010年将有10台以上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投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引进取得成果,目前约有近70套9F级燃机机组正在建设或前期准备中,2005年5月大陆首台9FA重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投入运行,燃气轮机的装机容量不久将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2.2 电源结构有待优化。一是煤电比重很高,近几年又增长较快,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水电开发率较低,清洁发电装机总容量所占比例较小;二是20万千瓦及以下机组超过1亿千瓦(4403台),其中10万千瓦及以下有6570万千瓦(3993台),加之目前各地小机组关停步伐明显放缓、企业自备燃油机组增多,燃煤和燃油小机组仍占有过高比重,投入运行的6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仅55台,大型机组为数较少;三是在运行空冷机组容量约500万千瓦,与三北缺水地区装机容量相比,所占比例低,其节水优势没有体现出来;四是热电联产机组少,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为27%;五是电源调峰能力不足,主要依靠燃煤火电机组降负荷运行,调峰经济性较差。
2.3 电网建设不断加强。随着电源容量的日益增长,我国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特别是近十年来,电网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输变电容量逐年增加。并且,截至2005年7月,除海南外已经初步实现了全国联网,初步实现了跨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电网间的电力电量交换更加频繁,交易类型出现了中长期、短期、超短期、可中断交易等多种模式,呈现多样化的良好局面,由于跨区跨省电力交易比较活跃,部分联网输电通道长期保持大功率送电。西电东送、全国联网工程对调剂电力余缺、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
2.4 电力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电力的拉动作用巨大。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基本处于长期严重缺电的局面,电力供应短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电力工业快速发展,1997年开始实现了电力供需的基本平衡,部分地区供大于求。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的经济方针,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电力需求增长也屡创新高。
3、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采取学习型管理模式完善经济理论。以组织学习作为学习型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经济与技术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电力企业对于员工学习环境与学习型组织的引导创建,可通过对于学习平台进行有效地知识管理,从而达到员工与企业知识的积累与提高,达到强化学习的目的。电力企业必须首要制定全员学习任务的固定制度,同时用完善与严格的规程来保证与规范,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来建立起网络化的组织结构。
3.2 加强合同管理。首先,电力企业领导要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紧抓施工合同管理同企业的计划管理、生产管理、组织管理。其次,要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合同实施保证体系,把合同责任制落实到具体的工程和人员。然后需要配备专人,对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合同草案及合同风险进行全面分析与管理。并且,要健全合同的文档管理系统,除施工合同外还要对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合同变更、预付款保函、工程保险等资料进行统一的收集、整理与存档,形成专业、系统的工作。
3.3 重视客户服务工作,实现供电资源调配机制。实现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供电资源调配机制。客户服务效率与品质的提升,需要指挥中心进行监控调度来实现,就此解决电力企业部门之间以及分县局间存在的沟通协调不便的问题,并且有利于为市场分析、预测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客户停电管理是指通过监控,减少供电方出现超时、重复性以及临时性的停电几率,避免客户由于停电时间造成的不便与经济损失,电力企业可以开展停电低压统计的到户工作。
3.4 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疏导电力价格矛盾。规范内部管理流程,实施过程控制是营销管理的核心,通过制定工作流程、明确员工岗位职责、实行营销员工绩效考核,开展营销业务稽查都营销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国应该抓住目前物价上涨趋缓、煤价有所回落的有利时机,抓紧研究和建立基于成本、能够充分反映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电力市场化建设步伐,理顺煤电价格关系,促进电力和煤炭市场的规范发展。
3.5 优化电力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使我国电力工业遭遇了寒冷的冬天,同时也给我国的电力工业结构调整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国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同时,还应不断优化发展火电,努力推进小火电关停工作,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结束语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电力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企业的竞争也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管理体系的不断健全而日益激烈。电力企业需要具备完善的经济理论与实践经验,要摆脱环境与资源约束,实现经济效益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简介:
李玲,女,汉族,大学本科,1973年出生,中级会计师,从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耐火材料 问题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Q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236-02
1 耐火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
2012年,我国耐火材料产量2818.91万吨,同比降低4.43%。其中:不定形耐火制品1127.78万吨,同比增长0.95%;致密定型耐火制品1633.87万吨,同比降低7.44%;保温隔热耐火制品57.26万吨,同比降低14.97%。
2013年1~9月,我国耐火材料产量1865.61万吨,同比增长4.86%。其中不定形耐火制品619.35万吨,同比增长3.55%;致密定型耐火制品1205.50万吨,同比增长5.88%;保温隔热耐火制品40.76万吨,同比降低3.79%。
不定形耐火材料因在生产、劳动生产率、节能、施工效率、适用性、使用安全性、材料消耗等方面有胜过定形耐火制品的优势,在世界各国都得到迅猛的发展。其在整个耐火材料中所占的比例,已成为衡量耐火材料行业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世界上耐火材料技术的先进国家,日本1992年率先成为不定形耐火材料产量超过定形耐火材料的国家。目前,日本不定形耐火材料产量占整个耐火材料的比例为60%左右,美国的为50%左右,欧洲国家如英、德、法等为40%~50%。
根据2013年前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我国不定形耐火材料占整个耐火材料的比例为33%,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当前和今后,我国的不定形耐火材料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耐火材料是钢铁、建材、电力等高温工业的基础材料,其发展规模又受到下游行业的影响,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1.1 钢铁行业和耐火材料
钢铁工业是耐火材料的最大消耗行业,钢铁工业用耐火材料约占耐火材料产成品消耗总量的70%,钢铁工业的规模直接决定了耐火材料的市场容量。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钢铁等高温工业高速发展,生铁产量由2003年的21,366万吨增长至2012年的66,354万吨,年均增速12%。
在钢铁等高温工业的带动下,我国耐火材料行业生产经营状况连年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耐火材料(含原料)产量由2003年的1,477万吨增长至2012年的8,011万吨(其中耐火材料制品产量为2818万吨),年均增速达18%。
1.2 建材行业与耐火材料
水泥、玻璃等建材行业也是耐火材料的消耗大户,约占耐火材料消耗总量的17%。在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我国水泥产量由2003年的86,208万吨增长至2012年的220,984万吨,年均增速接近10%。
1.3 电力行业与耐火材料
根据中电联2012年全国电力工业年快报统计,2012年我国全口径发电量达49,774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发电量达39,108亿千瓦时,占我国总发电量的78.6%。因煤炭等化石能源储量丰富,我国一定时期内仍将维持火电为主的能源结构。耐火材料应用于火电厂锅炉之中,其市场规模与我国的发电量息息相关。
2 耐火材料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的风险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耐火材料企业有2万余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约2,000家,平均年产量不足2.5万吨。除此之外,尚存在大量未进入统计口径的国内中小型耐火材料企业,这些企业数量巨大、生产能力高度分散,使得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据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统计,2012年,全国耐火材料产量2818.91万吨,比2011年年同期减少130.78万吨,同比降低4.43%。耐火材料行业产能已由“结构性过剩”转变为“全面过剩”。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耐材产品市场无序竞争、低价竟销、秩序混乱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
2.2 下游行业萎缩的风险
耐火材料主要应用于钢铁、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和建材等高温工业,其中钢铁工业是耐火材料的最大消耗行业,钢铁工业用耐火材料占耐火材料产成品总消费量的70%左右,因此钢铁行业的景气度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存在重大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内产能过剩及全球经济增速趋缓等因素的影响,钢铁等主要下游行业高成本,低利润的经营现状仍在继续。钢铁、水泥及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显现,产品价格低位运行,产能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据相关协会估测,炼钢产能利用率不足75%,水泥产能利用率也仅在72%左右。
下游行业经营状况欠佳的直接后果就是,一方面耐火材料企业为了获取有限的订单互相杀价、恶性竞争;另一方面下游企业拖欠货款越发严重,使得部分中小耐火材料企业资金链断裂。如果未来钢铁等下游行业景气度继续下滑,其对耐火材料行业的负面影响将会加重。
综上所述,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之中,耐火材料作为支撑高温工业发展的基础性材料,仍将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耐火材料结构中不定形耐火材料比重偏低。考虑到我国耐火材料庞大的总需求量,不定形耐火材料将以更快的速度实现普及,相关行业企业有望实现超常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国不定形耐火材料的技术发展[N].中国建材报,2012-5-22.
[2] 钟香崇.中国耐火材料工业的崛起[J].耐火材料.2013-1.
关键词:少气点火装置;燃烧室;配风盘;稳燃环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049
0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工业更是迅猛发展,燃油消耗的激增将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日益严重的影响[1]。
到2014年底,我国常规油气资源总量丰富,石油地质资源量达到1085亿吨,可采资源量268亿吨。天然气地质资源量68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40万亿立方米。石油和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均比2007年评价结果同比大幅增长[2]。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对于燃料的结构有所调整,燃料结构出现多元化,燃料中燃气所占比例逐渐增加[3]。
少油点火燃烧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燃烧技术,通过工程应用实例说明少油点火燃烧器不仅技术成熟,且能取得可观经济效益[4]。
天然气与轻柴油具有很多相似的方面,进一步研究少气点火技术迫在眉睫。
1 少气点火装置的结构设计
少气点火装置的结构由气枪、配风盘、稳燃环、燃烧室等组成,如图1。
本少气点火装置配置了自动点火功能,采用高压离子点火棒,通过高电压在间隙电极之间电离空气而产生电火花,从而引燃天然气。
本少气点火装置配置了自动检测天然气火焰的紫外火检设备。
2 少气点火装置数据分析
2.1 冷态实验
结合少气点火装置的结构进行了冷态实验,天然气采用压缩空气代替,天然气燃烧时需氧量采用空气代替,压头由风机提供;通过系列数据的拟合成不同工况下的曲线。
不通空气,只通压缩空气,测得气枪的冷态流量关系:压力10―100KPa,对应气枪出力60―200Nm3/h,压力与流量基本成线性关系。
不通压缩空气,只通空气,测得配风的冷态流量关系:压力1000―5000Pa,对应配风出力1000―1600Nm3/h,压力与流量基本成线性关系。
根据天然气完全燃烧时需要空气量为体积比1:9.5,通过对比可以得出本实验范围内空气的补量是完全满足天然气的理论燃烧需要的空气量。
天然气采用10-100KPa压力输送,空气压力采用1000-5000Pa的压力输送,天然气的输送压力是空气的10-20倍,防止气体燃烧时出现回火现象。
2.2 少气点火装置的热态实验
本实验过程中,采用丙烷气体代替天然气,丙烷的物理特性: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56;燃烧热=92.13MJ/m3。
通过与天然气的对比,丙烷的热值是天然气热值的2.52倍左右。由公式C3H8+5O2=3CO2+4H2O可知,丙烷1体积燃烧需要5体积的氧气,而空气中的氧气占21%,这样1体积丙烷完全燃烧需要25体积的空气。在小出力的情况下丙烷是能够满足实验条件的。
少气点火装置初次点火时,丙烷的气量为30Nm3/h,空气压力为1500Pa,点火顺利,气体火焰明亮,火检能够检测到信号。
通过不同工况调整,燃烧比较稳定,没有出现脱火及点不着的现象。由于气枪是利用多孔高压射流将天然气快速通过小孔喷出流速很高,防止了天然气产生回火现象;稳燃环,加强了烟气的扰流,提高了燃烧的稳定性;燃烧室提供了气体燃烧空间,由于烟气快速膨胀,烟气流速很高,提高了出口烟气动量,增强了火焰的刚性。
这种少气点火装置结构实现了气体完全燃烧,同时提高了火焰的刚性。
3 结论
(1)本次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少气点火装置燃烧技术,能够充分保证天然气在燃烧室内完全燃烧。
(2)本次实验结果表明,此种少气点火装置提高了天然气火焰的刚性。
(3)少气点火装置的结构保证了点火的可靠性及火检检测的准确性。
(4)少气点火装置燃烧技术是用微量的天然气,进而为天然气直接应用煤粉锅炉提供可靠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国际电力网.2020年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展望[J].2009,11(13).
[2]央视新闻.国土资源部:我国油气资源丰富天然气储量创新高[N]. 2015,05(06).
[3]徐宏伟.燃气热水器发展现状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09(03).
一、内蒙古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能源开发和利用取得了长足发展,煤炭、电力等常规能源产量逐年增长,新能源的开发也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基本形成了以煤碳开发为主、火力为基础,油气资源和新能源全面开发的格局。内蒙古已查明和预查煤炭资源储量12250亿吨,居全国首位;电力行业方面,发电装机、发电量、售电量、全社会用电量等4项指标增幅跃居全国第1,成为国内电力行业发展最快的地区;石油已探明的储量达7亿吨,远景储量为40亿吨以上;天然气预计远景储量达到4万亿立方米,不仅是中国之最,也是世界级的整装气田。除了常规能源以外,内蒙古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潜力也非常大,风电装机总容量205.68万千瓦,居全国第1;太阳能资源也很丰富,由于其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海拔高、晴天多,所以光能丰富,太阳能源仅次于,居全国第2。
二、内蒙古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随着内蒙古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金融支持能源工业发展的力度在不断加强,能源工业已逐渐成为内蒙古金融业重点支持的行业之一。能源产业与金融支持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促进了支持绿色的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的形成。
内蒙古建立了以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能,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行使监管职能,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种类齐全、功能互补的多元化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和多层次融资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是能源工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血液”
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7919.47亿元,同比增长25.86%,其中新增贷款余额1626.97亿元。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5136.53亿元,其中新增中长贷款1194.05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3.39%。新增贷款中投向农业、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产业和优势特色行业占绝对比重。各商业银行限制和压缩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信贷投放逐渐转向环保、绿色和可持续的行业。“十一五”期末,自治区电力、交通、煤炭行业贷款余额达到近300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倍。
(三)资本市场逐步完善、有力地支持了能源产业
截至2010年末,全区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0家,另有6家公司在香港、美国NASDAQ等海外市场上市。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3207亿元,相当于2005年的7.27倍。目前,全区证券期货公司数量为3家,证券期货营业部59个,投资者有效账户67万户,证券公司总资产、净资产、净资本分别为116亿元、48亿元和37亿元。资本市场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以及具有内蒙古地区优势的企业,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资源整合。
从上市公司的行业来看,内蒙古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能源、冶金、化工、机械装备、乳品加工等领域,许多上市公司在行业内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伊泰B股已经成为我国重点扶持的13家大型煤炭基地中的骨干企业。北方创业、包钢稀土也都是各自行业的典型代表。这些公司在自身迅速成长的同时,直接推动了行业的整合优化,充分体现了内蒙古资源优势、独特价值和发展后劲,为内蒙古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内蒙古有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近百家,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属于能源类企业。这些优质企业已基本具备了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条件。
近年来,内蒙古能源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债券融资和其他融资形式也获得了较快发展。内蒙古电力、包钢集团等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等融资超过100亿元。
三、内蒙古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工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
能源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需要灵活的融资方式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传统的银行信贷、政府扶持远远满足不了能源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巨额的资金需求。长期以来,内蒙古地区能源工业的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能源企业融资手段单一,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产品种类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内蒙古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优化。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信贷资金,占能源工业投资总额的比例大约在80%左右,其他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的比例非常低。在直接融资中,股票、债券的发行量少,信托租赁、产业投资基金以及衍生金融工具使用不多。项目融资、吸收国际战略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引入民间资本等方面也刚刚起步。
(二)银行信贷支持下能源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内蒙古整个能源工业资金需求结构来看,一次性能源开发和绿色能源产业资金需求量较大,而电力工业目前资金需求量相对稳定。从资金供应来看,对资源型企业的建设项目和一次性能源的开发投入较多,而对于有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行业长期收益的领域,以及能源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能源资源深加工转化项目支持力度明显不足。绿色能源产业在我区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出现了快速的增长,资金需求量也不断增长。电力行业经过几年的调整,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中小型发电企业进行了关停并转,行业供需较为均衡。而对能源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能源资源深加工转化项目,由于短期收益效应不明显,所以,许多金融企业投入比例非常小。银行用于新型能源项目的资金严重不足。由于银行对新型能源项目的收益预期不高,银行用于再生能源、节能项目以及能源技术开发等领域的投资严重不足,不利于这些领域的发展。
(三)信贷资金集中度高,潜在风险在增大
近几年,内蒙古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积极推动能源产业的发展,加之煤炭、电力行业收益稳定,短期风险较小,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能源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一些商业银行甚至通过放宽贷款条件和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能源企业贷款,致使信贷资金在能源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随着贷款集中度的提高其风险也在同步增加。
(四)地方性金融机构对绿色能源产业支持有限
内蒙古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更缺乏地方金融龙头企业。近几年,尽管全区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速度较快,但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仍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五)资本市场的规模小,融资能力有限
内蒙古的上市公司无论是数量还是平均总股本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内蒙古经济发展速度和建立国家重要绿色能源基地不相适应。自治区不仅股权融资比例低,债券融资规模也很低。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融资规模十分有限。
四、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 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1.金融部门通过运作金融手段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凡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能源资源节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产业和节能减排技术项目,一律给予金融上的优先支持;而对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高能耗产业,金融部门一律不予支持。
2.将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制度化、具体化,使之成为金融业务运作的具体可操作准则。金融部门应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国家产业政策、国家发展战略方针等相关法规政策的要求,把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进行具体细化,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的金融业务运作操作准则,提高绿色金融业务运作的实效性。
3.为使金融部门配合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让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落到实处,金融部门可以借鉴世界银行的经验,在金融机构内部设立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及时准确掌握国内外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信息动态,并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为实行绿色金融、领导科学决策与金融业务运作,提供有力的方法指南。
(二)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产业投融资体系
一是根据地方经济需要,发行中长期建设债或设立能源开发专项资金以及其它专项建设资金,加大财政投资,创建能源产业的资金持续投入机制。二是除国家开发银行新增贷款要最大限度满足能源产业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外,积极引导各类商业银行进入能源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支持银团贷款。三是鼓励能源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股票和中长期债券,扩大能源企业上市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四是用信息、政策、参数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建立起民间资本投资运行的保障机制。
(三)完善能源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1.建立能源信贷的监测制度,提高风险预警的前瞻性。一是当地中央银行应尽快建立相应的监测制度,把能源企业纳入监测范围,加强对能源行业的景气分析,消除监测盲点;二是要对国际、国内及区域能源发展状况保持密切关注,评估能源产品的市场需求,采取措施防止能源产业的波动对金融市场的冲击,缓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三是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统计能源产业的需求、消费量、增长水平、弹性系数等有关数据,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四是强化金融支持能源产业风险监测工作的长期性和动态性,从时间序列上对能源产业、金融的有关数据进行收集和管理,积极开展区域能源工业与相应金融支持的动态趋势分析,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性。
关键词: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黄文力(1974-),男,河南孟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何琳琳(1972-),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B4700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05-03
近年来,由于隶属机制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日常管理以河南省为主,同时学生的就业形势也由定向培养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因此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改变过去单一管理类的专业设置,调整设立了“管工结合、文理并重、管理学科优势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方针,大力发展工科专业。于2001年筹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其后根据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一步细分,于2008年新设置了自动化专业,从而引起了对电气专业原有的专业特色、人才定位、课程设置等一系列新的思考。本文主要介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的特点,讨论相应课程体系的建设,及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对本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调整时,把原来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及“电气技术”四个强电类专业合并而成的专业,是新专业目录中合并调整原有专业最多的新专业之一。[1]新专业的建设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改变了过去专业设置过多、过细的做法,强调本科阶段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具有强电与弱电、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硬件、元件与系统相结合的特点。由上述的发展可以看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该是一个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相结合的专业,应该体现以“强电为体、弱电为用”的理念,培养的学生既要懂强电又要懂弱电,既搞硬件也搞软件,既掌握电气技术的专业知识,亦了解计算机与电子技术的应用。[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文化科学素质及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等技术的基础训练,既具有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自动化与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其在今后的就业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我国电力工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现今无论是发电装机总量还是年发电量在世界上均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人均装机量与人均年发电量都远远落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电力工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特高压的发展战略,并且提出构建智能型坚强电网的概念与目标,为电力工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及相关的机械、材料工业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潜力。[3]
河南省在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强电网建设,增强电力输送能力。加快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城网的自动化水平”与“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电站辅机以及中高端电工专用设备,风能、低温余热发电设备”。现如今,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电力工业必将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事实表明,高质量的电能供应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有大量合格的电气工程师,而这正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根本使命与发展前景。因此,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紧密跟踪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规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专业的办学方向,力争办出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的电气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一所按二本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是面向地方经济和航空工业生产第一线,培养输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1年筹建,根据电力工业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科发展的水平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师资力量,编制了偏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的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数年的建设,并且与21世纪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于2008年对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细分,新设置了自动化专业,并且该专业在师资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些都促进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电本色的回归,推动了对相应课程体系及专业定位的思考。
虽然近几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专业基础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很薄弱,实验条件与师资力量还很有限,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仍需且必须定位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到电厂、电力设计单位、电气制造企业及各工矿企业从事与电气相关的设计、运行、管理等工作。
4.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强,除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外,还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以后主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运行与管理等工作。应用型人才首先是一种创新人才,具有把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践生产力的创新能力;其次也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而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不能仅靠一种专业知识,实践的创新多出现在学科边缘或者各学科的交叉处,因此应用型人才也是一种复合型创新人才。[4]
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增减几门课就能做到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如何建立以强电课程为主,渗透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透彻理解相关的课程及经受实践的检验。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电气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着重突出“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强弱电、软硬件、电气控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主要依据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强电特色,并且结合电力发展前景与现有师资力量,设置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二是紧密结合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保持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四年不断线;三是强化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保持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四是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就业需要,注重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适应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细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强电特色,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设置。
1.课程体系的改革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专业结合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自动化两个专业的内容,专业的特点为“强弱结合、适当偏弱”;新电气专业的特点转变为“强弱结合、强电为主”,专业课程的口径相对变窄。新电气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再是电气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区分,而是电气专业内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方向的设立。由此考虑把原来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改为更符合新电气专业特点的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新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的理论教学在满足基本学分的前提下,能够小于2500学时,同时优化了课程内容,扩大了选修课程范围,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表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一级学科
基础课 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双语)、电磁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变流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专业技术讲座
二级学科
限选课 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远动及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电气部分
电机设计及优化、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器学
跨二级学科
选修课 高电压技术、发电厂动力部分、供配电技术、电力市场基础、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检测技术及仪表、传感器应用技术、楼宇自动化系统、微特电机、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电气与PLC控制技术;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双语)、可视化程序、EDA技术(双语)、工业组态技术;科技论文写作
跨专业
选修课 管理学、市场营销学;音乐欣赏、美术鉴赏;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双语)
实践教学
环节 金工实习、专业实习、专业调查、认识实习、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公益劳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选)、PLC课程设计(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选)、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选)、电力拖动课程设计(选);电气专业制作实践、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电机学课程设计、电力电子课程设计
2.课程内容的优化
新的课程体系在强电专业“宽口径”的前提下,突出“厚基础”的要求,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学时比例达到总学时的74%。在实现了同一专业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完全打通,专业主干课程也基本相同,而专业方向的不同只体现在专业课程中的非主干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要求的基础上,[1] 新课程体系既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又强化了对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同时还突出了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更加突出强电特色,突出计算机技术与弱电控制技术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运用。按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了两个特色显著的课程模块作为任选的必修环节。另外,按照“拓宽”与“加深”的原则,开设总数达到19门的二级学科选修课,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5~7门。按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了跨专业选修课与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修习约6门课程。
3.授课时序的调整
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计算机教学、英语教学不断线,科学分配各门课程的授课时间与学时。
(1)保持计算机教学不断线。计算机课程按照教学次序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业组态技术”、“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EDA技术”、“可视化程序”、“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
(2)保持英语教学不断线。建议取消“专业英语”课程,增开双语课程教学。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的相关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电路”、“软件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EDA技术”、“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
(3)科学分配各学期的课时量。如第一、第二学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可以适当增加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量;第四学年学生因社会实践、找工作、考研等,学习效果下降,此时可以突出计算机与实践教学环节,利用课程的强实用性平抑学生的浮躁心态,最大限度保证学习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环节,是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各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人才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包括实验条件的完善、实验内容的设计及实验教师的素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组成,组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由线到面、由基础到综合,分层次、全方位的内容体系。[5]
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
课程实验包括电工电路、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C++语言、单片机原理、电气PLC原理等。
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信息检索、相互合作,初步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主要由核心专业课程与部分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如“电机设计”、“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等的课程设计构成。
2.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由校内与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实习基地主要由校办工厂组成,完成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性专业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包括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飞机制造厂、贵州飞机制造厂等,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接受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毕业设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多来自于工程实践。题目通常由导师自行拟定,或者来自于导师科研项目的某一模块,或者来自于导师熟悉的专业领域,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题目陈旧、知识面过窄、实验条件较差、学生支差应付、成果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现阶段可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期抽查考核,组织讨论,询问学生等;对学生加强考勤,不定期考查,组织中期检查与预答辩等。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范围内自由选题,激励他们选择来自于生活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三是创造条件允许学生到实习或工作单位做设计,聘请企业中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除了以上基本的专业实践环节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等全国大赛,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制作,建设专业的开放型实验室,积极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电力工业巨大的发展空间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办学方针的转变,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抓住此发展契机,基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电气专业的教育理念,构建了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为今后培养大量合格的应用型电气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仍需经受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丁坚勇,向铁元,张承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之管见[J].中国电力教育,2000,(1):34-37.
[2]华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思考及探索[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2,(2):34-37.
[3]黄文力,张丹.构建和谐电力系统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27(3):53-55.
摘要 随着近年来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在经济环境与电力工业发展政策影响下,要求供电企业必须加强对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的管理。本文主要从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发展现状、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出现的问题以及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应对策略等几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 供电企业 迁改线路 价值管理 思考 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脚步逐步加快,对供电企业架空线路改建的要求也日益增强。因此,为了使得供电企业迁改路线建设得到更好的管理与发展,必须对原来的架空线路进行重建,这样做能够更好的实现供电企业对人们提供优质化服务等。
一、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发展现状
(一)供电企业迁改线路工程管理现状
根据目前发展的状况来看,供电企业进行迁改线路的要求通常是由客户提出来的,客户提出的申请被通过之后,供电企业便可以针对迁改线路的方案进行研究与分析,过程中必须保证其方案的可行性。待方案确定且被通过之后,客户便可以将此方案委托给相应的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进行施工,供电企业只需负责对工程进行审查和验收工作即可。
(二)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管理现状
供电企业迁改线路竣工之后,客户根据相应要求给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工作进行拨款,促使其能够有效地进行维护与管理,同时供电企业增加固定资产,针对原来线路已经被拆除的部分废旧物进行回收再利用,或者是直接进行相应的处理。
(三)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现状
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主要是指运用货币对资产进行计算和衡量,并将其作为基础针对资产进行分析、比较与处理,有效地实现资产价值增值的整个过程。除此之外,在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资产主要是指迁移资产与异地重建资产两个重要部分。迁移资产与异地重建资产两者的大小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有资产的保值问题等。(1)迁移资产的价值不仅要依据企业财务账面数额进行判断,同时它的大小也必须要根据迁移资产的长度以及造价水平等多种因素进行设定。(2)异地重建资产的价值主要于其需要重建的长度与造价水平有关【1】。
二、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供电企业迁改线路重技术轻价值的问题
供电企业前迁改线路方案在实行过程中,通常是从其技术方面进行深入考虑。客户方在施工过程中关注的问题主要是设备材料质量的好坏以及施工质量的优劣等。待整个施工过程结束之后,客户是否要办理资产移交的手续问题成为工程的重点。但直至目前,我国对国有资产能否保值以及资产价值的判断等问题的管理并未受到国家的重视。
(二)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判断的标准缺乏科学性
在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管理者简单的以为异地重建资产移交上的账面数额高于供电企业迁移资产上的账面数额,供电企业资产家便可以得到有效地的保值。通常情况下,迁移资产被应用于上个世纪,由此可见,迁移资产只能够将造价水平以及资产折旧总数额表现出来,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因此供电部通常运用重置成本的方法针对迁移资产目前的公允数值进行判断。这里所说的重置成本方法其实就是在正常条件下重新建造新型状态的一个评估对象,将需要的全部成本减去评估的对象之后陈旧贬值与经济性陈旧贬值的多种内容的差值数额,因此,将其作为一种现实性的价值评估方法【2】。
(三)供电企业迁改线路中移交资产账面价值缺乏控制
供电企业迁改线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群众,为群众提供更加不优质化的服务,因此,供电企业内部必须遵守“三个指定”原则。就目前供电企业管理的模式来看,客户主要是异地重建线路的业主,是线路设计、施工单位以及资产价值核算等多种项目内容的主导者。由此可见,在信息缺乏对称性的前提下,无法对其移交资产的账面价值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进行有效控制【3】。
三、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应对策略
(一)改变供电企业单一的管理模式
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过程中具有特殊的行业性质,因此,在其具体的建设管理时,客户可将与其相应的人力资源组成起来成为一个团队,进行项目施工。针对没有人力资源的客户,可以选取他人代管理模式,由客户将所有的任务全部委托给施工单位,自身只需负责监督工程施工状况以及核查工作质量即可【4】。
除上述情况外,供电企业必须与客户进行及时沟通与交流,建立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在规避“三个制定”的前提下确保重建线路质量,并为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管理模式。
(二)充分发挥第三方的主要作用
中介机构是供电企业与客户间的第三方,具有独立性与客观性等特征,三者之间必须相互尊重。中介机构的主要作用有:(1)有效地对迁移线路资产价值进行评估,为迁移资产与异地重建资产进行比较提供基础条件,同时还有利于避免我国国有资产发生减值。(2)能够确保客户资产价值的核算工作顺利进行,一定程度上避免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出现核算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导致其迁移资产缺乏真实性。(3)能够用有效确保客户对回收废弃物处理工作的进行,一定程度上减少客户投资成本的数额,同时还能有效地促使双方交易的平等性。
(三)促使技术和价值进行有机结合
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方案进行研究与施工之前,必须对其技术、施工安全性、迁移资产以及异地重建资产价值等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同时,在确保迁移资产线路有效评估的基础上,针对迁移资产与异地重建资产价值及西宁原则性协调等【5】。
结束语:综上所述,关于供电企业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思考在整个线路迁改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对迁改线路资产价值管理的重视,为供电企业的发展奠定优质化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欣,王钢,薛雯.电力企业ERP 的应用研究.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2):100-101.
[2]陈亚莉.电力企业资产评估质量问题研究.江苏大学.2005(11):32-35.
[3]张继凤.浅谈电力营销风险及对策.山东电力技术.2007(2):78-80.
【关键词】 “煤改气” 企业经济效益 低碳与生态
一、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的重要性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二、电瓷性能特点的概述
电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电力工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近年来每年新增装机容量均在1亿千瓦以上。以西电东送、南北互供为特征的远距离大容量送电是我国电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瓷作为输变电工程的关键配套产品,首先应满足我国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的需求,大力发展500kV及以上线路和电站用的各种电瓷产品是电瓷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行业节能降耗、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也是保障电瓷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1、电瓷的分类
电工陶瓷简称电瓷。广义而言,电瓷涵盖了各种电工用陶瓷制品,包括绝缘用陶瓷、半导体陶瓷等等。这里电瓷仅指以铝矾土、高岭土、长石等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类应用于电力工业系统的瓷绝缘子,包括各种线路绝缘子和电站电器用的绝缘子,以及其他带电体隔离或支持用的绝缘部件。电瓷是电力工业的重要基础器件,电瓷制造业属于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的装备制造业领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2、电瓷的性能特点
电瓷是应用于电力系统中主要起支持和绝缘作用的部件,有时兼做其他电气部件的容器。因此,对其机械性能、电气性能、耐环境性能(冷热、抗污秽、老化等)有较高的要求。
3、电瓷的应用
电瓷主要应用于电力系统中各种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变电站、电器设备,以及其他的一些特殊行业如轨道交通的电力系统,将不同电位的导体或部件连接并起绝缘和支持作用。如用于高压线路耐张或悬垂的盘形悬式绝缘子和长棒形绝缘子,用于变电站母线或设备支持的棒形支柱绝缘子,用于变压器套管、开关设备、电容器或互感器的空心绝缘子等。
三、芦溪县电瓷产业的现状及优势
1、芦溪县电瓷产业的发展现状
芦溪县电瓷产业的发展至今已有100余年的生产历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萍乡电瓷厂为龙头的电瓷企业得到较大发展,产品出口亚欧美等地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历年占全国电瓷出口总量的35%,成为全国电瓷出口产品基地之一,“萍乡电瓷”也成为在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叫响的金字商号,久负盛名。近十几年来,芦溪县紧抓全国农村、城市电网改造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发展电瓷产业,使电瓷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电瓷生产企业共有7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5家,投资上亿元的企业3家,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的20余家,通过ISO9002质量认证的有32家。2007年,全县电瓷行业完成产值10亿元,上交税金6000万元。
2、芦溪具备发展大型瓷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是有丰富的瓷泥资源。芦溪是萍乡唯一的瓷泥盛产地,总储量达5.7亿吨以上,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硅含量比较高,厚度在5―15米之间,有的超过20米,且性质比较稳定,易开采。本地原泥在电瓷生产中,用量低压可达100%,高压可达80%以上。据测算,平均综合熟泥成本仅100元/吨左右,是国内电瓷产业地中熟泥成本量低的地区,远远低于其他地区150―300元/吨的水平。
二是有深厚的电瓷工业基础优势。全县电瓷产业已形成了从瓷土开采到主导产品、配套附件生产制造等较完善的产业链,拥有一大批熟练的电瓷产业工人。全县有6200名瓷业工人,其中管理人员423名,技术人员272名。电瓷产业的产品结构已由单一的中低压电瓷向高压电瓷、电瓷附件配套等多元化发展,产品性能达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并可依据美、英、德、澳标准进行生产,形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营销网络和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电瓷产品行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占有全国中低压电瓷60%的市场份额,全县拥有自营出口权的电瓷企业达13家。
三是有政策扶持优势。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扶持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电瓷强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芦溪县关于加快发展电瓷产业的意见》,从技改投资、品牌建设、出口创汇等方面进行扶持;规划建设了工业瓷新城,积极打造电瓷发展平台,加快发展集聚;成立了电瓷工业管理局,规范行业监督和管理;组建了电瓷进出口公司、做大电瓷出口贸易;设立了电瓷产品研发和检测机构,促进产品结构升级;以强联电瓷公司为龙头,组建电瓷集团,积极筹备将其整体包装上市,拓宽融资渠道。2006年3月,江西省电瓷商会在我县成立,下辖会员企业40余家,电瓷行业管理趋向规范。
四、生态经济环境下的电瓷产业能源转换路径
1、传统的电瓷烧制方式
利用萍乡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传统的电瓷烧制采用大量燃烧煤炭的方式,利用烟囱中的热量来熏制电瓷,然而热量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大量被排入空气中。烧制电瓷产生的废水排入河流当中,废渣随意堆放,污染了地下水,被排放的污染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低碳与生态经济背道而驰。不仅如此,烟窑产生的烟熏、变形、砂点、喷灰、火刺、落渣等烧成缺陷严重影响了出瓷率,产品质量不过关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效益不好,银行不愿贷款,影响企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党委政府应给予优惠政策扶持电磁产业的发展。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工作作风务实,主攻工业的决心坚定,并将发展电瓷产业作为兴工强县的重要举措。一是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扶持;二是出台了企业在用地、办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三是完善和落实技改投资、品牌、出口创汇等各项奖励政策,并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服务机构――芦溪县电瓷工业管理局。通过这些举措,完善了产业公共技术、融资、信息、培训、物流等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了产业服务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同时,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还应着眼于产业升级,努力提高电瓷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大资源整合步伐,努力推动芦溪县电瓷产业向规模型、环保型、科技型、效能型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全国知名、江南最大的电瓷生产基地。
2、改用天然气烧制电瓷与用煤炭烧制两者之间的区别
通过对改造前后的建造费用、建造的窑的数量、燃料数量、燃料价格、每一个窑的成本(只包括燃料成本)、每一个窑的产量(p-7为例)、每一个窑的产品容量、每次燃料排放的热量、每个月的窑次进行对比。煤窑的建造费用为100000元每个,气窑为2000000元每个。将之前的4个煤窑改造为2个气窑,一个煤窑需要20吨煤,一个气窑需要5500m3天然气。煤的价格为600元每吨,天然气为3.45元每立方米,所以烧一个煤窑的成本为12000元,气窑为18975元。煤窑的产量为2000片,气窑为5000片。煤窑的产品容量为10吨,气窑为24吨。一个煤窑排放热量4500大卡,气窑排放热量8000大卡。煤窑一个月可烧7―8次,气窑可烧10次。据调查,国家对节能减排的企业进行直接补贴,最多享受30%的直接补贴,而且还享有一系列的政策优惠,银行的贷款优惠等。
由此表可以看出煤窑改造为气窑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效率,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和赢利,而且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了低碳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在能源工程上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强对新能源发电的应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二、新能源发电的概况
未来的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是巨大的,随着石油天然气煤炭的资源日进枯竭,人类正在积极努力的寻找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绿色清洁能源。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潮汐能例外),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1.燃料电池发电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当不断的从外部供给电池时,它可以持续发电。不用经过燃烧这个耗费能源,污染环境过程。理论能量转换率为100%,实际发电效率可达40%~60%,可以实现热电联产联用,没有电热损耗。装置为积木结构,容量大小可灵活调节。燃料电池的效率高,污染小,成本及维护费用低,广泛用于工业,国防,军事中,前景广阔。
2.沼气发电
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具有较高热量,抗爆性能较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沼气发电是新兴的发电技术,现在在我国主要用于农村的小规模发电。沼气作为发电机燃料,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的增多,而生活垃圾可以作为沼气池产生沼气,有效的变废为宝,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取暖的话,可以减少我国对石油煤炭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
3.潮汐发电
潮汐能发电的工作原理与一般的水力发电原理相同。利用潮水涨、落产生的水位差所具有高势能转变为机械能,再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发电)的过程。修筑水坝将潮汐效果强烈的海湾围筑。发电机组安装在拦海大坝里面,利用潮汐涨落产生势能差来推动水力涡轮发电机组发电。发电产出比高,不损耗资源。
4.地热发电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热仓库。,全球潜在地热能源的资源量约4×1013MW,相当于现在全球能耗的45×104倍。地热是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地热发电是利用地热区域的水蒸气或者利用热能交换加热某种沸点低的液体使之变成蒸汽进入并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最近发展起来的“热干研过程法”地热发电法不受地理限制,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地热开采。
三、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加快
目前,中国新能源发展较快,利用比较广泛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居世界首位,热水器保有量一直以来都占据世界总保有量的一半以上。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的太阳能电池生产近年来发展速度惊人,引起世界瞩目。风力发电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发电技术。
2.产业链尚不完整
我国新能源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不完整或上下游产业链无法对接问题。矛盾比较突出的是风电和光伏发电产业。
对于风电产业,产业链上下不对接是制约风电产业化的主要因素。风电产业链大致分为上游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和下游的风电建设运营产业两部分。其中风电制造产业可以细分为整机制造产业和零部件制造产业。我国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不匹配,上游生产能力和研发水平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而下游的风电建设发展速度却位居世界前列,上下游发展速度和规模明显不能衔接,我国风电产业产业化进程受到约束。
3.平均技术水平偏低、利用成本较高,产品竞争能力弱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新能源利用起步较晚,新能源利用技术平均水平偏低。目前,我国新能源利用的大部分核心技术和设备制造依赖进口,技术和设备国产化程度不高,而技术和设备部分一般占新能源投资的绝对比重,导致我国新能源利用成本高,同类产出产品竞争能力弱。
目前,国内风电设备制造整体能力不高,兆瓦级以上风电设备制造技术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近期还不具备国内批量生产的能力;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居世界前列,太阳能系统集成技术虽然并不低于全球各国水平,但尚不具备和常规发电竞争的能力;而我国生物质能发电的净化处理、燃烧设备制造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四、新能源发电的发展思路与规划布局
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就是职能发展一定要确保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安全是基础,安全永远是第一。
(二)。鼓励性原则
一定要鼓励促进新能源的发展,促进电力工业的绿色发展。
(三)、经济性原则
以全系统成本最低为原则,全面优化新能源发电结构比重和区域布局。
(四)、协调性原则
要加强与其他常规电源发展的相互协调,加强与电网建设的相互协调。
2.新能源发电发展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
一定要从单纯的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与速度并重。从集中大规模开发转向分散与集中、大中小相结合的发展方式转变。
(二)、明确各方责任,全方位促进发展
我们在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制造企业、行业协会应该按照《可再生能源法》赋予的责任。
(三)、加强新能源发电科学统一规划
要科学制定规划,明确相对稳定的发展目标。建议能源主管部门按照安全、经济、绿色、和谐原则,根据全国能源需求与可再生能源资源实际状况,对水电、煤电、核电和天然气发电等进行统筹优化,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总量目标。据此总量目标,制定新能源发电规划,优化提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区域布局、重点项目、实施进度、配套电网和调峰电源建设、服务体系和保障措施等。这些内容都是《可再生能源法》里规定的,以及发电规划里要包括的内容。同时这个规划要纳入电力工业发展规划,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要实现中央与地方的新能源发展规划相协调和实现新能源发电规划与其他电源规划相协调。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需要与其他电源的调解能力以及系统调峰电源的规模相匹配,要在规划中具体明确。还要实现新能源发电规划与电网规划相协调,两个专项规划的协调和有机衔接,在新能源发电规划中具体明确大型新能源发电基地接入电力系统的电网工程。要实现新能源发电规划与消纳市场相协调。在规划中必须明确其消纳市场,即具体明确是在本地消纳,本地消纳多少,还是在本省消纳多少,还是在所在区域消纳多少,还是在其他的区域消纳,具体到哪个区域消纳多少,都应该在规划里进行统筹,明确下来,这样才能做到规避并网难和消纳难的问题。
(四)、建立和完善项目审批协调机制
一是要确保开发项目经济规模;二是建立联席审批制度,确保同步核准、同步投产。包括新能源项目、配套电网工程和配套调峰电源都应该做到同步核准、同时投产;三是建立项目审批程序与电价补贴资金挂钩制度。当然,按照法律规定,对同一个新能源的项目如果多家申请的话,应该通过招投标来进行解决,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五)、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一是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二是细化新能源发电优化调度管理;三是落实新能源发电辅助服务补偿;四是制定合理的新能源发电送出工程电价政策;五是出台科学可行的调峰电源电价政策;六是充分保障鼓励新能源发展的财政资金来源,出台简便易行的分布式电源并网管理办法。
(六)、加强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
资源评估的工作力度要加大,要加强发电运行管理,健全相关的标准体系,加强检测和体系认证原则,统计口径建议要加快。
(七)、加快掌握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八)、高度重视生态环保问题
新能源的发展也会带来相应的生态和环保的问题,无论是风电也好,太阳能也好,还是其他方面,也需要同步的无论从规划、建设、运行整个全过程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运行。
五、结束语
通过对新时期下,我国新能源发电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能源发电发展思路,为国新能源发电发展的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能源发电的发展现状[J].中国电力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