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区域卫生规划的核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0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之前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相比,一个是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目标;一个则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心,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解决阻碍卫生事业发展重大体制机制问题和体系结构调整为重点。《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深化医改的体系支撑,为实现医改提出的“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奠定工作基础,是一个“大卫生”的观念。两项政策法规从不同侧面描绘了中国医疗卫生发展的蓝图,互为补充和支撑。
这两项政策法规都用一定的篇幅且独立的章节提出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医疗卫生发展中应起的作用,并明确了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将基层医疗卫生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以保证全民医疗卫生普及的实现。该《方案》指出,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药品器械、医疗服务、医保信息等数据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建设;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发展专业的信息运营机构;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强调为“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该《规划》指出,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医疗各系统的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医院诊疗行为管理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提高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平性;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医药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建设,普遍实行预约诊疗,实现电子病历跨区域医疗机构的共享。
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跨区域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居民健康管理、社会化医药卫生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化建设项目将串起医疗卫生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使全民享受优质、高效、平等的医疗服务成为可及!
关键词:社区居民;医院信息化;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4-8103-02
以病人医疗信息为核心构建数字化医院,在医院“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现在:以病人为中心。未来:以健康为中心”的发展历程中,成为医院改进业务流程、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的神经中枢,带给医院“全方位质量管理、立体化成本控制、数字化医疗服务”的全新体验与收获。因此,医院也应该以此为动力,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制定好自己的对策,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不断创新。
1 医院信息化的总体目标
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医院内人财物管理和医疗技术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进程, 从而实现日常医务工作、管理工作、质量监控、数据采集等方面的信息化, 为医院进行医疗改革、信息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基本支持。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医院管理水平上层次, 运营成本更低廉, 医护工作高效率, 病人方便更满意。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进行“整体规划”,每个医院必须要规划未来几年的长期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效益。系统在进行局部实施的时候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要能够服从整体的需要。同时,进行了整体规划以后,才能避免各部门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另外,进行整体规划还可以降低整个信息化建设的投资,避免资源浪费。
但是,“整体规划”并不是意味着一定要整体实施,而应该进行“分步实施”。 分步实施,可以随时发现设计的问题并将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同时还可以避免医院初期混乱,以免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行。期间,我们应该要注重软件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要符合我们医院自身的特点。可靠性与稳定性、可管理性、可扩充性、易维护、可操作齐全,系统数据维护方便,备份及数据恢复快速简单。
2 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成热点
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医院是指在传统数字化医院基础上,多家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通过宽带网络和标准协议相连接,而形成的具有高度区域整合、资源整合特征的数字医疗社会服务体系。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目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有助于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的高度共享与交换,有利于规范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子病历和个人健康档案的社会化,形成一个统一的健康服务信息平台、卫生信息平台以及卫生宏观管理支撑平台。应该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标准、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建设方针,构建一个综合的、多层次的、多方位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该网络体系包括与各相关业务单位的横向网络建设和与省卫生平台的纵向网络建设。
具有统一控制的安全机制,保证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网络平台与相关业务部门业务网络各自的安全要求;医疗卫生核心业务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的连接通过统一的交换节点,防止分散连接,造成安全上的隐患、资源的浪费以及管理的不便。促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当前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社区医疗机构医疗水平落后,且难以获得上级医院的支持。建设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医院旨在充分挖掘大医院的优势资源,有效支援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增强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的实力,使更多的群众能享受到医疗服务,缓解 “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的社会问题。
建成包含上级医院和多家社区医院及农村医疗机构在内的一套合作医疗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医院系统,实现区域内的资源高度共享。开展社区和农村基础医疗保健、网络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一体化的合作医疗服务。从技术层和管理层,建立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和机制,保证此类事件的及时上报、统计、控制和处理。
使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也能融入社会信息化体系,以获得上级医院全方位的支持。通过开展数据异地交换、远程会诊和教学等项目,改变当前其医疗硬件设施、工作模式落后和医学人才短缺的现状。
3 医院信息化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就是数字化,表现在拥有网络通讯技术的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最优化的工作流程,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监控,实现包括医院临床和管理在内的全部信息的数字化;同时还要进行与政府机关、社会相关行业的信息传递。实现数字化医院目标,在医院迈向“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化服务型、经营型历程中提供解决新流程、新目标的应用。业内普遍认为"三无"即“无纸、无片和无线网络”是实现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标志。确实,医院要能实现“三无”,应该说其信息化建设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但应该说,“三无”只是数字化医院浅层次的目标,它不能涵盖数字化医院的全部内容,还具有以下特征:
1) 医院信息数字化、标准化,信息高度共享:以患者为中心、流程优化、 医疗质量控制、无线终端的充分应用.
2) 核心价值:优化了业务流程,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降低了医疗差错,提高了医疗质量、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病人负担.
4 当前医院信息化的一些措施
1) 医院需制定一个短期和一个中长期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2) 加强职工信息化知识技术培训。
3) 改变医院的管理模式: 以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为核心,形成先进的医院管理理论和医院管理模式,建立医院内部完善的医院信息处理系统。
4) 切实加强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安全保护措施、设备安全系统、防火墙系统、防病毒系统、数据备份和恢复系统的建设。同时严格控制各类操作人员的访问权限,完善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5) 医院制定出基本的信息化规范和标准。
5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在从事医院信息化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同时也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与支持。该文主要对于医院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进行了阐述,也研究和分析了目前国内乡镇医院信息化的现状,希望能抛砖引玉,启发人们将医院的信息化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朱弋,张卫东.数字化医院的管理问题[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9):55-56.
关于医疗信息化,国际上有一个数字化医院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即以财物收费为核心的第一阶段,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为主线的第二阶段,和以区域化、集团化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区域医疗是医疗信息化的最高阶段。
区域卫生信息化缘起(2003年~2006年)
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医院信息化、公共卫生信息化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在2003年以前,卫生信息化主要是医院自发建设内部的医院信息系统,也可以称为机构信息化。2003年SARS之后,以政府为主导,重点建设了以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也可以称为条线信息化。条线信息化的建设与医院信息化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存在矛盾和冲突。对于广大普通老百姓来说,感觉更直接的是“看病难、看病贵”。在新医改之前,部分地区就在自发地探索以居民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
以上海为例,2003年SARS之后,上海市及其下辖各区县开始探索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其中有些区县不仅考虑政府管理和应急指挥,也在考虑基于健康档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例如浦东新区在2004年立项浦东卫生信息网一期工程。该项目以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为核心,同时涵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业务,是平战结合、一体化的工程项目,在当时是极富超前理念的。不过在工程实践中,一些矛盾逐步暴露出来。以疾病预防控制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参考中国疾控的网络直报模式,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登录到浦东卫生信息网上,报送病例,完成业务流程。而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中的传染病管理、慢病管理、计划免疫等与疾控系统中业务重叠的模块,社区工作人员只能放弃。这样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一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中开展,一部分要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中开展。工作流程不连续,数据要重复录入,数据标准也不统一。这样工作效率、数据质量、工作积极性都很难保障。这就是所谓的条线信息化与机构信息化之间的冲突。
社区卫生服务与医院不同,医院是以疾病为中心,而社区以居民为中心。社区卫生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居民健康,因此社区全科医生要通过健康档案来维护居民的健康历史和健康状况。在本世纪初,健康档案收集的手段,主要是全科医生上门开展基线调查、主要现状和回顾性调查,但是无法了解居民以往就医的详细情况,并且调查的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也有局限性。在实施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后,居民在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有了比较全面的记录,但是居民在医院及其他社区开展的卫生服务记录就无从知晓了。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必须依靠区域信息化来支撑。
医疗机构传统上是一道围墙相隔,“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是三级医疗体系的分工,本来就是要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疑难杂症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这种医疗模式,要求医疗机构通过分工合作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即社区发挥可及性、成本及服务的优势,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发挥技术和资源的优势。目前“社区门可罗雀,大医院门庭若市”的局面是“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现象,这一现象只有通过“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才能改变。而“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必须依赖区域信息化来支撑。
1.探索实践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原卫生部到地方原卫生部门,以及医疗卫生信息化企业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
还是以上海为例。2005年上海率先开始了以“管办分离”为特征的医改探索。作为国务院首批两个“管办分离”试点城市之一,上海借鉴香港医管局模式成立了正厅级事业单位――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持,开始了以“医联工程”为名的区域医疗信息化探索。“医联工程暨上海市市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暨协同服务工程”于2006年启动,首要目标就是把申康所属23家市属三级医院互联起来,实现跨医院诊疗信息交换共享,建立就诊患者统一的电子病史档案资料,实现医院之间协同医疗服务,实现申康对所属医院运营及人财物的综合管理和辅助决策,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医联工程“无疑是以医院为核心实现区域医疗的代表。
2.原卫生部工作
原卫生部主要围绕标准规范来推动卫生信息化工作。从2003年开始,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在国家层面,主要从标准和科研两个角度出发开展了许多积极和有意义的探索。
在2004年底启动了《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标准》和《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编制工作。其中《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标准》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委托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牵头。2006年启动了《社区卫生信息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由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牵头。2008年启动了《中国卫生监督信息标准》和《中国妇幼卫生信息标准》编制工作,分别由原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和中国妇幼保健中心牵头。这些标准范围涉及医疗和公共卫生,大部分是数据元和代码等业务标准。
3.企业发展
在这一时期,一些先知先觉的IT企业开始参与到了相关项目的建设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承担了上海医联工程、长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浦东卫生信息网建设的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信息”)总部在上海,前身是上海市科委下属的上海市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该研究所于1995年整体转制为企业,成立了上海万达信息系统有限公司,2001年在国家工商总局备案更名为“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万达信息是国内比较早的专业从事以政府信息化为核心的城市信息化的软件企业。1999年承建了上海市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依托在政府信息化和医保信息化积累的大型应用软件开发、大型信息系统集成和异构信息整合的经验,万达信息积极探索医疗信息交换和整合技术。
在上海,上海金仕达卫宁公司(以下简称“卫宁”)、上海兰恒公司(以下简称“兰恒”)、上海乙木公司(以下简称“乙木”)、上海易可思公司(以下简称“易可思”)也是比较早就开始在该领域进行探索的企业。卫宁和兰恒最早都是做医院HIS系统的企业。在本世纪初,上海开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依托在HIS方面的经验,卫宁和兰恒开始研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承建了上海多个区县的健康档案系统。乙木是上海比较早的专业从事公共卫生信息化的企业,承担了上海市疾控的传染病、慢性病相关系统的开发,并在松江等区县建设健康档案系统。易可思的张少荣总经理从海外归来,带着新的理念来做闸北区健康档案系统。此外杭州创业软件公司(以下简称“创业”)也在上海的闵行建设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上海的区域卫生和健康档案建设应该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区域卫生信息化初探(2007年~2010年)
1.工程实践
先以上海市为例。在上海除了长宁区,闵行区和闸北区也开始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但是角度和切入点不同。长宁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时,先期完成了所有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以及部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其中二级医院的开发商有卫宁、兰恒、军惠,社区HIS系统均由军惠承建,社区健康档案系统由卫宁统一开发。因此长宁区有强烈的把异构信息系统整合、建立基于区域平台的健康档案的需求。在上海市科委“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应用”的资助下,长宁区开始了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而闵行与闸北的情况不同,闵行主要由杭州创业来建设,闸北的医院、社区主要由易可思复高来建设。
2.课题研究
上海科委牵头,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以下简称“IHE课题”)2007年在科技部立项。
在前期长宁区域医疗信息整合课题实现一个区内部医疗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解决市-区两级纵向医疗信息整合共享,这是IHE课题的核心。以医疗资源共享、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协同服务共享为目标,解决大型城市区域医疗信息整合与共享体系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在市、区、医院集团等之间实现健康档案、诊疗信息、医学影像等医疗信息资源的信息互通和共享,为进一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协同服务奠定基础。该项目总投资1.45亿,其中中央财政4500万,上海地方配套1亿。
除上海市以外,厦门市也是比较早的以整个城市为单位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地区。厦门市从2006年开始了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探索。恰逢科技部2006科技支撑重大课题“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的分课题“军民协同共建区域医疗协同示范工程项目”承担单位总医院(以下简称301医院)来厦门选择合作单位,双方很快就敲定了这次合作,将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纳入该课题的研究范围。
科技部于2006年启动了“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2007年启动了“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2008年启动了“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应用示范上,科技部主要从区域医疗协同业务领域入手。在“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启动了三个以区域医疗为方向的科技支撑项目。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总投资1亿,其中中央财政拨款2000万,承担单位配套8000万,承担单位是301医院、华西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电子科大。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总投资2.9亿,其中中央财政拨款9000万,浙江省地方配套2亿。
301医院与厦门市卫生局合作的“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厦门示范区”,即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于2009年启用,是中国首个成功投入运行的地级市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该系统已覆盖占厦门市90%以上医疗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并为厦门市一半以上的常住人口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126万份),每月共享调阅万余次。实现了一个中小型城市完整的医疗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上海医联工程于2008年3月正式上线,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档案的整合。诊疗档案的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疗事件记录、诊断、处方、检验报告、检查报告、医学影像、病案首页和出院小结等主要的诊疗信息。上海市23家市级医院可实现跨院诊疗档案调阅。2009年针对自费患者的“医联卡”系统上线,患者在任何一家医院办卡,可以实现在联网范围医院就诊,并实现诊疗信息共享。2010年7月,治疗安全警示和近期诊疗信息智能提示全面推广。
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李兰娟教授联合多位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学者,本着现代健康维护的理念,结合我国医改的实际需求,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准备利用计算机和新一代网络技术,开展研究并示范应用,构建区域数字卫生体系,为实现数字卫生、健康中国而努力。这也促成了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原卫生部联合向科技部申报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运用研究”项目(即“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的落地实施。
项目通过构建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交互式卫生信息平台、城乡社区与医院双向转诊、远程诊疗、远程教育和健康咨询等系统,进行数字化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数字化医疗服务、数字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等区域示范,将有效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服务可及性,推进卫生改革发展,从而达到突破信息孤岛、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就医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和谐医患关系、保障人民健康,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好评,项目取得的关键技术和成果不仅在浙江省内22个示范区和5个样板示范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也给卫生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起到了助推医改、服务健康的技术支撑作用。
3.原卫生部工作
在各地自发实践的同时,原卫生部继续以标准为核心开展探索和研究。特别是2007年原卫生部电子病历委员会和CHIMA启动了《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与前面的几个数据标准不同,《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首次在技术架构标准上作了探索,它在技术架构上采用了IHE规范,基于IHE规范实现临床检验结果共享的互操作,并且在规范文本编制完成后启动了配套的《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的概念验证工作,为国际规范的落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些标准工作的基础上,原卫生部2008年在上海的长宁、闸北、闵行三个区开展了标准化健康档案应用系统的试点,在广东的佛山和江门开展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的试点。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原卫生部承担了两个关于健康档案和社区卫生的课题。2008年,在基本完成标准化健康档案研究后,时任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的饶克勤意识到:健康档案可以在社区管理,但数据来源不仅限于社区,需要整合医院等区域内的其他健康信息。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并没有成熟的先例可循。为此,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开始面向全行业广泛征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意识到方案征集工作背后的重要意义,多家国际国内IT公司纷纷提交了自己的答卷。方案提交后首先由部里组织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遴选出十家企业提交的方案。然后请这十家企业的代表到北京讲解方案。由原卫生部专家、全国省卫生厅信息化负责人和部分开展区域卫生试点地区的卫生局信息化负责人组成的评委对各家企业方案最后打分。
2009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信息作为医改方案的“四梁八柱”之一,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等。原卫生部领导要求必须尽快制定信息化对医改的支撑文件,所以建设方案就精简成《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并于2009年5月完成。该《指南》在技术路线上参考了加拿大Health Infoway电子健康档案蓝图的基础,结合了中国卫生体系和信息化现状及中国健康档案建设目标,提出了我国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架构,可以说是一种引进、消化、再创新。
原卫生部《指南》后,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编写工作,在《指南》的基础上,在业务方面深化了结合中国业务特点和健康档案要求的业务建模和信息模型;在技术方面强化了区域平台的架构是基于IHE互操作规范的要求。《方案》于2009年12月。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期项目于2009年12月启动,该项目遵循《健康档案基本架构和基本数据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
区域卫生信息化大潮(2010年至今)
1.原卫生部工作
2009年初,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提出“打好三个基础,建设三级平台”的顶层设计思路。逐步明确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2010年底,我国首个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即全国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35212工程建设蓝图出台。该规划在充分总结“十一五”期间工作的基础上完成,总投资达到800多个亿。该规划概况为医改信息化“3521”工程:“3”即国家、省、地市(区域)三级平台,围绕三级平台建立的业务系统和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资源库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国家将投资上百个亿;“5”即五大业务领域,包括医改“四梁八柱”中的“四梁”――医疗、公卫、医保、药品这四大领域和卫生综合管理;“2”即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大资源库;“1”即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
从2010年底开始,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连续启动多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卫生信息化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其中与区域卫生信息化相关的是35212省级平台试点,即按照35212规划,在省级层面进行试点,要求建立省级平台,试点若干地市级平台及下属县级平台,在省内建立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资源库,通过试点为国家、省、地市三级平台建设奠定基础。
2010年,第一批五个试点是上海、浙江、安徽、重庆、新疆;2011年,第二批八个试点是北京、内蒙古、江苏、湖南、河南、云南、宁夏、新疆建设兵团;2012年,第三批是湖北、陕西、贵州。截至2012年,全国省级平台试点三批共16个省,相关地市平台超过50个,各地自发投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百个。区域卫生信息化从象牙塔走向全国。
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启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以下简称“发改委基层项目”)建设。表面上该项目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业务系统,并不属于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范畴。之所以要提这个项目,在于35212省级试点的投资规模是5600万(对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是2100万),一般仅能试点性地建设1个省级平台,2~3个地市级平台,每个地市平台下接2~3个县,即使完成试点,也无法实现地市级和县级的全覆盖。而发改委基层项目县级全覆盖的,即大部分项目以县为单位来建设,部署在县级数据中心,供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使用,通过发改委基层项目可以实现县级数据中心全覆盖。
因此部分省开始考虑利用县级数据中心建设的机会,在软件上建设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把县内的基层卫生、医院和公共卫生系统互联起来。2011年启动了第一批――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甘肃、江西、安徽、浙江、山东、黑龙江十个省的建设。2012年启动了第二批剩余20个省的建设。其中贵州、黑龙江是省级大集中云计算试点省,浙江、甘肃、辽宁、广西是地市级集中云计算试点省。
在区域卫生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是个人身份唯一识别问题。原卫生部从2010年底启动了居民健康卡标准的编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在2012年初形成了6大类15项标准规范。
原卫生部选定了河南全省、广东佛山、内蒙古鄂尔多斯和辽宁锦州四个试点地区作为首批居民健康卡试点地区。在2012年3月1日,这四个地区同时启动居民健康卡首发仪式。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佛山已经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从2009年起,佛山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建设,于2011年1月1日正式上线,并开通佛山健康卡。因此佛山发行原卫生部居民健康卡,主要是替换现有佛山健康卡。居民拿到居民健康卡后,可以通过区域平台开展自助预约挂号、居民健康档案调阅等跨医疗机构的服务。由于佛山在居民健康卡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的突出贡献,佛山市卫生局荣获2012年中国卫生信息学会首届“卫生信息化推进优秀奖”。
之后原卫生部又启动了居民健康卡第二批试点,包括以下单位:四川成都、绵阳、雅安,湖北武汉、鄂州和湖北同济医院,湖南湘潭、郴州、株洲和湖南省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上海闵行,河北石家庄,江苏连云港、淮安、高邮、扬中,山东枣庄,陕西榆林、子长县和安塞县,重庆部分区县和试点医院。
2.课题研究
2011年,“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科技部启动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跨区域医疗健康协同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中央财政拨款5000万,各地配套1个亿。该项目在“十一五”期间数字医疗三个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的探索。可以说“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完成了一个单一区域内部的医疗信息整合和协同,而“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实现了市-区两级互联基础上的大型城市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和协同。以上两个课题的重点是一个城市的区域医疗信息整合与协同。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探索了跨城市跨区域的医疗协同和异地医保结算。跨区域医疗医保协同是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最尖端。2013年7月12日该课题通过了科技部验收。
2012年科技部又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数字化医疗工程技术开发主题项目”。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以建立医疗信息标准体系为基础,重点突破医疗信息集成与融合、个人健康信息获取与分析、医学知识库与临床决策支持、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研发医疗信息集成引擎、功能性临床信息系统、高端电子病历系统、临床信息决策支持系统、个人健康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等产品,设立不同模式的数字化医疗示范工程。
3.各地成效
从2010年起各地自发开展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010年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2011年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2012年武汉市“智慧卫生”一期项目――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广州市一直高度重视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于2009年12月招标的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一期对国际标准有较高要求,特别是HL7。广州市也成为首个按照原卫生部平台方案落地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2011年11月1日,经过近两年建设,国内首个千万级的全人口基于HL7的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正式上线。2013年全国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佛山召开前后,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和原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分别到广州市卫生局调研,对佛山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成都市在2011年3月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该项目由成都市发改委医改办牵头,业主单位为成都市卫生局,涉及医保、食药监和新成立的医院管理局,因此该项目也成为全国首个面向医改四大体系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通过该项目将形成临床数据一次采集,人社、食药和医院管理共享的局面。
近年来武汉市把“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医改,把“智慧卫生”作为“智慧城市”的切入点。武汉市区域平台与上海、广州、成都等采用的市-区两级平台不同,在一期将以市级平台为中心,市级平台直接接入10家三级医院和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三级医院与社区的直接打通,实现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因此也算是区域卫生对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支撑。
4.卫生信息标准
区域卫生指南和技术解决方案出台两年后,结合各地工程实践,原卫生部在2011年7月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编制该规范的背景是,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基本上仍主要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基本上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指南》、《方案》给出了建设的思路、方法和设计,35212规划给出了各级平台的定位。但是对省市县卫生厅局而言,区域平台在卫生信息化领域中更偏重于技术,区域平台是卫生信息化的金字塔,对建设方有一定门槛;《指南》和《方案》更多地是从如何建的角度、而不是如何评价的角度出发,建设方很难开展对承建方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
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厂商而言,《指南》和《方案》的外部约束性不强,企业首先考虑如何占领市场,如果采用规范化的手段来开发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产品成本较高,则企业趋于规避采用符合标准的技术来开发,最终市场上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因此在2011年,原卫生部在《指南》和《方案》的基础上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本项目由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牵头,联合包括上海、四川、浙江、重庆等4省市和医疗卫生IT企业共同参与标准研制工作,并从各参研单位抽组长期从事临床、卫生信息标准化、医院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工作的专家组成标准研制项目组。在2012年5月通过了原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标准报批会议的评审。
在此基础上,原卫生部于2012年6月30日启动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试点工作。到2013年1月完成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预实验,出台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评方案》、《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等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并编制了测试中的典型测试用例,开发了用于机器测试的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平台。
当下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
1.35212工程进展情况
截至2013年8月底,各地工程建设情况概况如下:
第一批:上海健康信息网基本建设完成(万达信息),实现了对全市600家公立医院的全覆盖,接入38家三级医院和17区县平台;浙江省、安徽省(东软)、重庆市(重庆亚德)的平台基本建成,其中浙江省5个地市建立了区域平台,安徽省2个地市建立了区域平台,重庆市若干区县建立了区域平台。
第二批:湖南省(万达)、河南省(蓝海联盟)、江苏省(东软)、内蒙古(用友)建立了省级平台,湖南省建立3个地级市、江苏省已有10个地市建立了市级平台,内蒙古有2个地市建立了市级平台。宁夏、北京、云南在筹建平台。
第三批:陕西、湖北和贵州也在筹建省级平台。
其他省市中,福建省(厦门智业)、天津市(厦门智业)、河北省(厦门智业)、海南省(东软)已经建立了省级平台;四川、广东、江西、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在筹建省级平台。
2.发改委基层卫生项目进展情况
截至2013年8月底,各地工程建设及承建商分布概况如下:
第一批:四川(自建)、贵州(万达信息)、湖北(创业)、陕西(卫宁、天网、世轩)、甘肃、江西(万达、创业等)、安徽、浙江正在建设。
第二批:湖南(卫宁、东软等)、内蒙古(用友)、河北(厦门智业)、云南、重庆(亚德、中联等)、青海、辽宁(东软)、福建、江苏(东软、卫宁、创业、中联)正在建设。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下一步
(三年内的“智慧医疗”)
作为今年中国医改的纲领性文件,《2013安排》除了继续聚焦医保、医疗和医药三大核心领域外,促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也被再次提及。
长久以来,中国条块分割的医疗服务体系,造成区域医疗信息建设举步维艰。由于责任主体不清,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一直缺乏强劲的建设动力。
不过,在近期医联体建设的热潮下,以资源整合为目标的医联体,对区域内医疗信息共享提出了新要求,从而为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新动力。
因此,除了传统的行政手段推动外,随着医联体的建设和医保支付改革的深入,中国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或将迎来一轮新。
探寻动力源泉
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作为“四梁八柱”之一的医疗信息化,便被各方寄予推动医改的厚望。不过,在院内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之际,院外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却仍未见突破式发展。对于其中原因,某媒体曾对全国31家医院的信息中心主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其首要原因在于医院缺乏动力。
由于中国医疗服务机构分属不同机构和管理条块,要做到相互间的信息共享,难度非常大。
而在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朱夫看来,作为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医保是推动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动力之一。“1992年两江试点后,医保对医院信息化提出了很多要求。医院内部开始启动大规模信息化建设,从最初的财务会计、绩效考核起步,到病区管理、物资管理,最后逐步深入到医院管理。”
镇江市卫生局局长林枫认为,医保不仅可以推动院内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区域信息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镇江在做区域卫生信息化时,其动力来自改革需求。”林枫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镇江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起于医保改革,然后逐渐推向医疗费用与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
“当费用控制到一定程度,我们发现,区域服务体系的合理性可能会影响医疗费用的控制效果。例如,如何让部分患者转移到社区康复?为此,我们在2010年开始做区域健康服务联合体、社区康复联合病房等举措。”林枫介绍,这些举措的核心,是希望通过医院与社区间的联动,实现管理市民健康的目标。“信息化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基础性条件。若没有信息化,寸步难行。”
事实上,不仅在镇江,在世界范围内而言,医保部门都是推动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的主要动力之一。
美国凯撒医疗集团为近30%的美国人提供保险与医疗服务。借助信息化系统,患者能够在线预约就诊、付费,并获得健康教育信息等服务;医生则可实时查询病历及治疗方法指南等。凯撒医疗集团以健康管理为中心,实现医保与医疗的良性协作。
而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信息科主任沈韬看来,中国医疗信息化与国外路径基本一致,但发展程度却有显著差别。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政府在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上,缺乏足够动力。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舒婷表示,大部分美国医疗机构没有独立的病理、检验和影像部门,大多需要向第三方机构购买服务。在此背景下,医疗机构间的医疗信息共享需求非常迫切。而美国政府在推动国家卫生信息网建设上,也是不遗余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医疗机构大而全。不仅大医院,就连小医院也都有检验科。政府和医院在信息共享上的需求到底有多大?”舒婷如此反问。
视线从国外转到国内,在福建省厦门市,却从另一个侧面证实,政府在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上,足以取得良好效果。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厦门卫生部门不仅建立了覆盖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平台,还借助实施“医疗重组计划”,拆除掉阻碍医疗机构共享的医院围墙,实现了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
截至目前,厦门市的个人健康档案管理人群覆盖面,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5%以上,全市90%的医疗机构都连通了健康信息系统。厦门也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在同一城市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市民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城市。
不过,尽管厦门以行政主导的建设模式成效显著,但在部分专家看来,各地政府财政水平不一,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出资建设。且除去行政主导,倡导协作分工的医联体,亦将成为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建设的动力之一。
对此,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总院长何少锋深有体会。他表示,在2008年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成立前,各家医疗机构林立的业务系统,不仅造成了重复检查,还加重患者负担。而在医疗集团统一各检验项目及收费标准编码后,各医院实现了检验结果系统内共享,不仅方便了患者就医,还降低了检验成本,提高了检验质量。
“只有解决了为什么共享信息、谁能在共享中获益的问题,才能让信息共享真正发挥作用。”何少锋表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集团化都是医院的发展方向,也只有医院集团才有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的内在动力。
逐项深入开展
“中国对区域医疗网络的希望和要求太高,这是一个很大问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原主任李包罗,曾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国区域医疗信息化的问题。他认为,区域医疗网络应用要逐个系统建设,而非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上一下建立起这么多应用。“如果我们希求过高,可能反而无视现在应该和只能做到的事情。”
“中国现在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买设备、建档案、建数据中心等层面。但为何要建?想达到何种目标?实现何种功能?却没有任何概念。”北京西城区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朱树宏表示,大家只知道信息化能有所帮助,但唯有明确建设目标,才能形成规划,并最终在管理效果上得到体现。
为使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能尽快最大化,福建省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孙卫,在研究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及管理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运行六年多的实践经验,提出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功能进行分级评审的建议。
按照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孙卫将目前中国的区域信息化平台从低至高依次区分为从0到Ⅵ的7个等级。在他看来,简单的数据互联互通,仅仅处于Ⅰ级、Ⅱ级水平。即使厦门、上海等地的信息化先走一步,也只是在某些方面达到了Ⅲ级、Ⅳ级的水平。
孙卫表示,提出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分级研究的初衷在于,各地在今后的建设中,可在项目设计阶段就确定系统功能定位,分别对方案设计、施工、入网医疗卫生单位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都提出明确要求,以期项目功能设计至少在Ⅳ级以上,使各种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避免设计缺陷,尽快进入高级应用阶段。
在此方面,镇江的做法值得借鉴。据林枫介绍,镇江在建设全市健康信息系统之初,便设定了逐项开展、按步实施的原则。首先卫生部门统一规划,建设了一个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数据库,并将数据库通过局域网,与社区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联网。
随后,镇江按照基层医疗机构、大型医疗机构、公卫系统的顺序,逐个进行信息整合接入。在此基础上,再做业务系统的应用模块,比如卫生管理模块、社区考核模块、12320挂号平台等。“在健康信息系统建设推进过程中,我们制定了总体规划、资金安排和资金奖补方案。一边建设,一边逐项增加业务系统。”林枫表示。
以需求为导向
在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卫生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冯东雷看来,国内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前期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部分地区在新一轮医改启动前的自发探索。科技部、原卫生部等相关部委也抛出了一些与信息化相关的课题和经费,正好与地方自发探索同步。
当时,国内不少地区几乎同时开始了区域卫生信息化探索,但是只有上海、厦门等少数地区笑到了最后。一些行业专家认为,这与上述地区同步进行的医疗资源整合有关。
2005年前后,上海整合了30余家市属三级医院,成立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下称“申康”),探索管办分开。为了进一步整合申康体系内的医疗资源,上海启动了实现临床信息共享的“医联工程”,建立庞大的中心数据库和信息化网络。申康的数据中心和网络,最终成为整个上海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林枫对此颇为赞赏:“上海随后的卫生信息化没有搭建新的数据平台,而是选择在申康基础上进行扩容。申康的信息系统逐步吸纳更多的医疗机构,并增加各种管理模块,不断更新,最终发展出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化体系。”
厦门市在卫生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也同步进行了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2007年,厦门市委市政府推行三级医院直管社区,厦门岛内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3家三级医院接管;市属医院和区属医院同步合并,并入大医院,实际上形成了3个医疗集团。孙卫表示,“为了统一管理,医疗集团客观上需要统一系统。医疗资源的优化重组配置,有力促进了区域医疗信息化工作。”
2009年,新医改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化进入第二个阶段。为解决“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双重交逼,信息化被寄予极大期望。决策者和行业专家都希望,以区域卫生信息化,优化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重构,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区域卫生信息化被提升到“四梁八柱”的高度,“3521工程”随之启动;原卫生部牵头制定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区域平台建设标准;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了100亿元资金,推进信息化建设。
在冯东雷看来,区域卫生信息化从纸面上和政策上,都变成地方政府必须执行的一项政策。
由于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几乎全面开花。不过,冯东雷也认为,上海、厦门等一些地区最早探索信息化,确实是有需求动力的;但是现在从国家层面推动,许多地区反而面临着需求和动力缺乏的问题,出现了不少问题。
他不客气地指出:“一部分地区可能在追求政绩与亮点。区域医疗与其他的信息化一样,需要一定的积累。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推进到更深入的层面。因此,与前一阶段相比,现在亮点反而不容易出来。”
而那些真正立足于本地医改实际需求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反而更有动力。
何少锋和他的信息化团队,并不急于渲染集团数据平台集成的多种管理软件和海量医疗信息。在管办分开的总目标下,他们更愿意强调信息化在检验资源整合、药品供应链管理、区域学科资源整合、集团运营管理中的作用。
在谈到镇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需求与动力时,林枫引入了一个链式反应来说明:医保控费走到一定程度,需要引入健康管理,实现社区与医院的联动;为了更好实现医疗服务体系的上下联动,健康服务联合体探索应运而生;构建区域健康管理体系,必须有健康信息化的支撑。
为管理而服务
截至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化仍然被视为“花钱的事情”,主要依赖政府的高投入。
展望未来,冯东雷认为,政府投入可能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信息化建设本身能否创造价值,更值得期待。在他看来,信息化的价值还是要回归到为医疗资源的区域协同服务中去。
孙卫曾参加中部某省地方政府组织的一次信息化招标评审,国内有10家企业都提交了自己的设计方案。与厦门起步阶段相比,每个方案都很专业,似乎都能实现区域内的数据互联互通;但是,如果考虑到数据利用挖掘,每个方案都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区域卫生信息化绝对不是简单的信息工程学问题,而是信息技术与卫生管理、医疗技术、临床管理的深层次融合。”孙卫不无忧虑地指出。
作为厦门模式的主要决策者之一,孙卫表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不只是制定规划和筹集资金,更重要的工作是负责协调组织,甚至重构卫生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提升区域卫生管理效率。“即使是看似简单的预约挂号,做好也并不简单。由于区域内全体医务人员都要跟着预约挂号系统运转,因此需要就诊流程再造的配合。”
朱树宏同样认为:“卫生行政部门不能只关注区域数据共享的规模,而应该真正地将数据和管理结合在一起,将数据变成管理的常规需求,为管理服务。这才是信息化的真正动力。”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动,跨机构的互联互通的确已成为很容易落地的目标。各地区域数据中心的存储设备越来越大,数据积累已臻海量,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利用,反而成为更为迫切问题。
关键词: 县市级中医院; 网络硬件平台; 基础设施;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3  ;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2-28-04
Design of network hardware infrastructure for municipal and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ng Zhihui1, Wang Zhifang2
(1.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2. The first junior high school of Chibi city in Hubei province)
Abstract: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2006-2020" stat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 inform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ministry ofhealthissued the "construction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platform technology based onEMRsolution" in March 2011. In October 2011, the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sued "basic norms for the Hospital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These are all providing technical supports and unifying the informationization requirements for each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hospitals, the hardware design of networkinfrastructureplatform is discussedto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requirement of informationiza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Key words: municipal and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hardware platform; infrastructure; information
0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芬兰、爱尔兰、日本和韩国等先后都开始了自己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完善了社会医疗体系。我国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而中医院作为医疗行业中发展速度较慢的一个分支,其信息化建设也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迟缓。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中指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应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系统集成、互联互通、实用高效的原则。通过调研,我国中医院信息化中还是存在院方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少,医院信息中心技术人员缺乏及技术实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阻碍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发展。因此如何结合中医医院自身情况探索和规划出适合医院自身特点的信息化建设思路,迫在眉睫[1]。
目前,我国中医医院业务体系架构图如图1所示[2]。
1 我国中医医院数量统计及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2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3]显示:截至2012年末,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39317个,其中中医类医院3397个。 《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全国只有8%左右的中医医院为三级医院,县市级医院多为三级以下,占全国中医医院的绝大多数,而医院信息化水平的高低都会直接影响到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病床周转率、医护差错率等。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行医疗改革的大好形势下,各县市级中医医院都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以利于更好地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接轨。
根据2012年人民网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榜》[4],本文分别选取经济发达区、经济中等发达区和经济欠发达区作为调研对象,统计出各个省份县级中医院信息化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县市级中医院网络硬件平台建设中,以单核心、二层架构居多,无线建设基本没有开始,安全措施简单,在网络建设方面还有较大改进和完善空间。
2 我国县市级中医院网络基础设施平台的搭建
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基础软件、网络及其他辅助设施。在网络基础设施平台中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实时性和先进性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性能指标。
2.1 需求分析
我国县市级中医院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应在满足当前各种业务顺利开展的前提下,结合医院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业务发展需要和医院资金投入情况,在网络架构设计、网络设备选型、综合布线等方面要保持一定的先进性[4]。医院需要建成一个“好用”的网络,不仅仅对于用户来说高速、稳定和安全,对于网络管理者来说,整网应该是一个可控、可管的系统。
2.2 网络基础设施平台架构设计建议
大中型医院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具有技术人员数量多、技术强、专业分工细致等特点,而在网络业务方面具有“三多”即数据多、业务多和用户多的特点,因此对网络安全、稳定、扩展、先进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型中医医院业务系统少,数据量相对较小,另外网络信息部门在人员配置、技术实力等方面有限,因此在网络搭建方面与大中型医院还是有所差别。
经过调研和综合设计,县市级大中型和中小型中医院网络拓扑示意图分别建议如图2所示。
图2  ;市级大中型和中小型中医院网络拓扑示意图
大中型医院网络拓扑建议采用成熟、安全、稳定的三层双核心架构。在设备选型方面,医院应该以各个建筑物实际布局,结合各个楼栋的内网和外网总共信息点,以及楼栋自身功能的特殊性来考虑部署汇聚交换机的性能和数量。譬如放射科,如果医院建设有全院级别的Full PACS系统,则对放射科汇聚交换机以及门诊楼、住院楼的汇聚交换机、接入交换机性能都有很高的要求,可以采用万兆甚至更高性能的交换机以满足大量数据高速、稳定传输的需求。而在医技楼等平时上网人数较少,数据流量不大的科室,采用千兆汇聚交换机即可。又如在门诊楼,同时并发人数众多,数据流量大,门诊挂号、收费、药房管理系统等都对网络的稳定性、高性能和安全性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因此在架构设计和设备选型方面都需要区别性的对待。总之,医院是个特殊单位,关系到民众的病痛疾患,大中型医院如何在有限的投资控制下,设计科学、合理的网络架构,给医护人员和病患者以良好的上网业务体验,既能够满足当前医院各种业务正常开展的需求,又能为未来5-10年留有扩展余地,不至于新建的网络在短时间内就惨遭淘汰,这些都是医院信息化建设规划者必须长期考虑的问题。
2.2.1 核心区域设计说明
医院的网络中心作为全网所有数据的中转中枢,核心层设备不仅要保证自身能够7×24小时的稳定运行,还要能够承担各种业务系统中大流量数据的考验,同时,还要协调全网的数据流量和访问策略,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保证网络中心设备自身及数据的安全。
考虑到大中型中医院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建议网络核心层设计至少采用两台十万兆核心交换机互为冗余热备,在进行负载均衡同时保障数据的不间断传输。核心交换机之间采用虚拟化技术,简化核心层的管理和策略配置,提高性能。虚拟化技术有硬件虚拟化和软件虚拟化两种,用户可以根据业务及资金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链路设计方面,核心、汇聚之间都采用双链路互联,构成一个环路架构,有效保证业务不中断。核心层与汇聚层之间可以启用VRRP或RSTP、MSTP协议等技术,保障数据的正常传输,提供冗余备份功能。核心交换机自身也需要采用关键模块冗余设计(如双电源冗余、风扇冗余、管理引擎冗余等),保证自身的稳定性。
从医院业务发展角度考虑,核心交换机的性能也有非常高的要求,如要求很高的背板带宽、交换容量、包转发率等。另外还需要根据目前和未来业务发展的需求规划,对核心交换机的可扩展业务槽位、支持的多业务板卡类型等都要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中小型中医院,可以根据自身业务数据量的统计情况结合医院资金情况,选取万兆机架式单核心或者模块化核心交换机,主要考虑到为未来若干年医院的发展充分预留,保护用户投资。
2.2.2 汇聚层设计
汇聚层在整个网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够减少核心交换机的数据交换压力,也将接入层的广播风暴等网络攻击控制在汇聚区域以内的较小范围,减少网络振荡的风险。
汇聚层设计需要根据各个医院建筑物布局以及信息点分布实际情况,结合终端用户性质综合选定,而不能根据某一单独因素来判断。根据经验,如果一栋楼内总共信息点超过240,则强烈建议部署一台汇聚交换机对楼栋接入交换机进行汇聚,这样除了对网络整体性能和安全性上有所提高外,在投资保护方面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楼栋终端用户类型和具体需求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
汇聚层交换机在整网中起到的作用如下:
⑴ 提前将各种数据流进行预处理,降低与其相连的核心路由交换机数据处理压力;
⑵ 区块化管理,抑制广播风暴的泛洪、提升网络性能;
⑶ 开启三层路由功能以终结各VLAN信息、增强核心路由管理能力;
⑷ 汇总RIP、OSPF等主流路由协议,减少核心路由表项,加快网络路由寻址;
⑸ 提高整网安全性,对网络攻击和破坏控制在小范围内部或者边缘完成;
⑹ 增加整网的扩展性、能快速定位故障点、更易于管理。
当今以太网标准是40G/100G共存的时代,为了保证网络的先进性,对于大中型中医医院,汇聚层交换机建议选用支持10G扩展甚至更高性能的安全智能交换机。而对于中小型中医医院则可以根据网络整体规划和建筑布局,结合综合布线难易来确定是否采用汇聚层交换机。
2.2.3 接入层设计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光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接入层交换机的性价比越来越高,安全智能型百兆接入交换机和千兆交换机成本相差无几,考虑到接入信息点多而且集中,大中型医院普遍采用接入层交换机的设备数量较多,建议采用全千兆安全智能可网管型接入交换机。
接入层交换机承担着所有终端用户的接入功能,给接入用户共享网络带宽,同时对网络中终端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接入用户的网络安全,对保证用户的网络体验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考虑接入层交换机的选型时,需要结合医院各种应用系统使用现状以及对于高带宽、安全性、虚拟化、用户管理的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接入交换机自身需要有较高的交换容量、包转发率,需要有适当的扩展接口,包括千兆电口/光口、万兆光口扩展端口;安全性方面需要支持硬件安全控制机制和数据安全性保护技术,支持CPU保护和防止ARP欺骗功能,能够避免非法者对CPU的恶意攻击,充分保障接入层用户的安全。
2.2.4 出口区域设计
现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业务需要,大部分医院网络建设均将内网和外网建设合二为一,这样的建设思路在给医护人员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医院信息中心的管理带来了挑战。信息部门既要保障内部用户对外网的访问通畅,又要保证医院内网重要业务数据的安全,不被恶意攻击者破坏。
医院出口区域一般通过ISP接入Internet互联网、银联和医保网等接口,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
对于大中型医院,在出口建议部署专业硬件防火墙,实现对数据的深度包检测,避免外来的恶意攻击,保证内网的安全[6]。另外对于内网用户要实现流量控制和行为审计,保证合法用户在规定的时间,在合理的区域做正确的事情,并且对于用户的上网行为进行有效记录,以便在出现信息安全事故时候能够顺利追查到人。同时考虑到医院移动用户访问内网的需要,建议在出口部署专业硬件VPN设备,根据实际需要开通IPsec VPN或者SSL VPN,既方便移动用户,又保证内网数据安全。对于医院门户网站,需要一套完整的门户保护系统,防止外来用户对网页的篡改。
对于中小型中医医院可以选择多合一的易网关设备,融合硬件防火墙、路由、流量控制、行为审计、日志、VPN等多功能合一的硬件设备,方便管理,节省投资。
2.2.5 服务器区设计
数据中心服务器区域设计,可以分为服务器区域和存储区域设计,大中型医院根据用户需要可以将业务系统服务器配置双机热备,并且将所有业务数据保存在存储区域,同时可以将医院数字监控、医保数据、病人信息等数据全部纳入存储区域进行数据统一管理,更加方便安全。随着医院发展,可以进一步考虑数据备份机房和容灾机房的建设,保证重要数据的安全。数据中心建设需要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
中小型医院则可以根据数据量大小选择服务器区域设计,为了保证业务数据的稳定性,最少对重要业务系统应该建设双机热备的设计。
2.2.6 无线医疗区域设计
无线医疗是医院信息化“三无趋势”中“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之一,也是医院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高度的重要标志。大中型中医院在技术实力和资金投入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设无线查房系统。需要考虑全院有线网络设备与无线设备之间的融合管理、认证、无线AP三层漫游、流氓AP避免、同频干扰、信道优化部署等等技术问题,同时无线网络需要对无线接入终端的可控可管,保证网络中各种用户的行为管理和控制,保证内网所有数据的安全。无线AP的供电建议全部采用POE交换机供电模式。
目前医院中小型中医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依然是以有线网络为主体,无线网络为补充。
2.2.7 运维管理设计
在完成网络硬件建设之后还需要对整网设备包括网络设备、服务器、中间件、应用系统、数据库运行情况,以及机房的温度、湿度等物理环境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在各种设备可能发生故障之前就对可疑情况进行预警提醒,使网络管理员能够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够实现整网的可控、可管。
3 结束语
从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至今,各地持续加大对县市级中医院的信息化投入,使得中医医院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得到空前重视和发展。本文就医院网络硬件基础设施信息化的建设,结合我国县市级中医医院的现状进行全方位的阐述,为各个中医院的信息化规划提供了一种参考解决方案和具体建设依据。对于医院的无线网络建设还需要医院信息化部门根据实际业务需求情况进行规划和设计。
参考文献:
[1] 北京赛迪世纪信息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我国“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
设前瞻性研究[J].信息化研究,201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卫
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201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2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
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mohwsbwstjxxzx/s7967/ 201306/fe0b764da4f74b858eb55264
572eab92.shtml
[4] 人民网,http://.cn/GB/8215/356561/359047/
[5] 张汉雄.浅谈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建设[J].中国医院统计,2004.11
(1):96
一、基本情况
初步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市医疗集团。市医疗集团是以市第三医院为主体,2001年1月7日经市体改委批准、由25家医院组成的具有完整框架、组织结构的多元化医疗集团。第三医院占地面积214.5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资产1.5亿元。现在集团拥有职工3978人,硕士生导师4人,主任医师42人,副主任医师210人,中级职称86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5人,学科带头人92人,其中医务人员2700人,名医17人;总资产2.8亿元,开放床位3160张,年门诊量153万人次,年收住院5.5万人次,手术1.6万人次,是市卫生系统阵容较大、实力较强、功能较全的多元化医疗集团。
向国际化品牌医院迈进的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地处首都商务中心西区北侧,是一家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2003年实现业务收入近7亿元。医院现设病床1030张,年门急诊量120余万人次,有临床、医技科室49个,职工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00余人。该院以呼吸、心脏、泌尿、高压氧、职业病、器官移植、实验医学、急诊医学等学科特色和呼吸衰竭救治、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治、心脏病介入治疗、脏器移植、中毒救治、试管婴儿、急诊医学、危重症医学等众多特色医疗项目为重点。“市呼吸病研究所”、“市高压氧治疗研究中心”、“市器官移植中心”、“市职业病与中毒医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烟草与健康合作中心”设于该院,同时是“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市临床检验中心”、“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大肠外科专业学组、疝与腹壁外科专业学所在地。承担着首都医科大学及市护士学校临床教学任务,是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承担百余项国家、部、市级科研项目,获得科研成果300余项,医学居国家医疗机构先进行列。医院把"博爱诚信"作为立院之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以先进精益的科学技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医护团队,为广大患者提供人文优质、可靠诚信的医疗服务并向国际化品牌医院的目标迈进。
二、主要做法
(一)实行集团化经营战略。第三医院和医院从发挥现有人力、技术、设备优势出发,注重提高集团医院的整体水平,优势互补、资源重组,减少重复购置,降低成本,形成了集团框架和以合作形式共同构建的医疗联合体。市医疗集团抓住集团核心医院这一关键,不断增强驾驭能力,在特色门诊建设上成为市之首,在占领医疗市场方面收到明显成效。按照医疗集团章程,确定了集团的性质、宗旨、范围、规划、机构及权利和义务,然后按照独立法人、行政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财务核算形式、收费标准、资金所属关系、人事归属不变的原则,在互惠互利、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进行集团组合。组建后的市医疗集团由25家医院组成,目前发展到35家成员单位,其中核心层一个,即市第三医院;以管理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市急救中心、市中医院;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民族医院;以契约法律关系为纽带的松散层30个。医院集团于2000年组建,核心医院为医院,医院集团第二医院、中医医院、八里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里屯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团结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里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左家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急救分中心为松散层单位,由于没有产权关系,尽管医院有很强的技术影响力,但目前集团化运营框架已基本名存实亡。
(二)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考察中我们认为医疗集团运作比较成功,他们通过核心医院与各成员医院签订协议,建立了专家人才技术、科研教学和医疗设备共享机制。
一是人才技术共享。核心医院按协议组织集团内外专家,每月到两个成员单位进行会诊、查房、手术、带教;在成员医院急需的情况下,核心医院做到随叫随到,及时为成员单位排忧解难。去年以来,核心医院为成员单位巡诊46次,解决疑难病症35例,门诊2500人次,手术166人次,收转诊住院病人286人次;并派技术人员,免费为成员单位维修设备。
二是科研教学共享。集团核心医院多次组织成员单位进行科研、教学活动,并组织到协和医院学习,听国家级专家教授对目前出现的疑难重症治疗报告。集团还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增加对医疗纠纷的防范能力。多次承担代培任务,学习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知识,大大提高了科研教学水平。
三是医疗设备共享。卫生资源得到充分使用,减少了重复购置,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负担,促进了社会稳定。集团核心医院的X-刀、螺旋CT等大型设备,集团成员单位开单来使用的数百次之多,促进两个效益得到同步提高。通过发挥核心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了中小成员单位的发展,尤其是厂矿和乡镇医院,其形象、业务、精神面貌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三)在抢占医疗市场上下功夫。市医疗集团强烈的市场意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充分利用各成员单位在地域上的广泛分布,按照市场化和集团化经营目标,强化集团成员的互补性,努力通过集团知名度,提高各成员单位在群众中的声誉,借此扩大服务群体,在努力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医院抓住品牌建设这一关键,提出“一二三”发展战略,即确定国际化发展方向,在硬件建设和顶尖技术上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采取开放式办院,积极构建一套适应于国际化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抓住两条主线,一切工作紧紧围绕学术学科和强化经营管理来展开,处理好学术学科为实现两个效益服务,增加效益支持和促进学术学科发展的关系,努力在实现双蠃或多嬴上下功夫;抓住三个市场不放松,努力拓展社会保障市场、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和专科专病市场,创造了主营业务收入数亿元的经营业绩。同时医疗服务对内辐射区各街道办事处、东风乡所属的行政辖区外,对外逐渐面向全市、全国和国外。通过市场辐射,促进了区域内卫生资源的有效组织,并实现了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的有机结合。
三、几点建议
我们此次学习考察收获很大,一方面感受到这些医疗单位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所做的大量探索性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从这些单位坦诚的介绍中看到由于集团化经营在产权、经济利益等方面不清晰或者不完全到位,对集团化经营带来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对此,我们应当充分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明确整合区域卫生资源的思路,以引入市场机制、争取多元投入,实行强强联合为手段,加快医疗资源整合步伐,构建与市场相适应的新的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共享化、医疗水平的现代化、医疗服务的人文化、医疗消费的低廉化目标,确保我区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一)搞好调研,认真编制区域卫生资源整合规划。抓住国家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的有利时机,科学做好区域卫生规划,为优化配置区域卫生资源提供依据。
一是摸清底数。调查摸底要涵盖全区所有的卫生资源,既包括重点医院、厂矿医院,也包括各镇街、各村的卫生所、个体行医点。对于厂办医疗机构,要认真核实年度经营收入、人员结构、经费拨付及使用情况,为区委、区政府整合卫生资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是立足区情实际。遵循国家和我市要求,立足我区石化基地建设的实际,在区域卫生规划中,以技术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努力提高服务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卫生需要。
三是明确规划目标。在统筹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特别是“六大经济板块”建设、现代城市发展对卫生资源的需求,控制卫生资源总量,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提高质量,促进我区国民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组织领导,借鉴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尽快拿出一套符合我区实际的卫生资源优化和配置方案。
(二)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集团化整合框架。本次外出学习,给我们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这些地方在组建集团时,还没有形成具有产权关系的集团,只是以市场划分或者技术合作、支持下的联合。没有产权关系,必然导致在整体运作上,考虑眼前多、思考长远少,特别是在利益上不能形成相互促进机制,人、财、物过度松散,整体合力难以形成。所以在谋划集团化运作时,要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经营性集团,在保证满足政府基本公共卫生要求的同时,为医疗机构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创造条件。在具体操作上,对核心医院可以采取多元投资的方式,增强其经济实力,特别是强化对外投资功能,尽可能多地收购和整合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形成全资或控股单位,掌握调度卫生资源的权利。同时,根据发展需要,按照集团化运作模式,吸纳一定数量具有协作关系的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单位。只有这样,集团治理结构才会合理,整合目标才能实现。
(三)突出特色,在优化新型医疗技术结构上下功夫。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的专科分科越来越细,谁能突出特色,掌握新的专科技术,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我区医院不乏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和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要把握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专科。这就要求一些较大规模的医院,必须构建新型的医疗技术结构,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趋向整体化,在实行多种综合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应注重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各种诊治中心,如在医院建立癌症治疗中心、糖尿病治疗中心,在油田医院建立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心,器官移植中心等。只有把特色专科建设好,才能在地区甚至在国内外形成病人流,创出自己的牌子,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四)重视人才,培养-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队伍。医院的发展取决于高质量的医疗水平,而高质量的医疗水平关键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医学技术,而且要具备现代科学技术。因此,要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注重医护人员的基本功训练与专业训练,一般培养与重点培养,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培养一支具备开拓型、智力型的专业队伍。由于人才队伍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瞄准高新技术利用人才。高度重视横向联合,特别是充分发挥京津地区名医众多的优势,加快与国家级医院高新技术接轨步伐,带动本区医疗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档次;拟定国家级专家教授会诊带教计划,聘请一定数量的名医来我区进行技术指导,通过传帮带提高我区医务骨干的技术水平。
二是招贤纳士吸引人才。市第三医院和医院除了为人才搭建一个优越的生活平台外,更注重为这些事业性强、工作热情高的有识之士,创造一个展示才华、施展才干的事业平台。我们可以高薪聘请一些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作为的专家,也可以聘请一些退休的专家充实到业务科室,以发挥余热,传授技术,提高医院整体技术水平。
三是眼睛向内培养人才。加快对医院内部业务骨干的培养和锻炼,是医院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利用专家会诊的机会,对有培养前途的业务骨干加大培训力度。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把更多的业务尖子送出去进修深造,特别是加大与大专院校挂钩,尽快提升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
“这是建设分级诊疗的需要,特别是在区域内设置一个重点疾病的核心医疗高点。”一位医药行业资深研究员表示,这些中心将成为区域内专科疾病的最高机构,并且只承担疑难杂症,而其他常见病由基层医院负责。
新增医疗新高点
根据《规划》,国家医学中心将按综合、肿瘤、心血管等专科类别设置。此外,每个省(区、市)将建设1个综合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原则上,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个区域分别设置专科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规划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完毕,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国医疗体系中,除了现有的三级外,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也会补充进来,届时将变更为以国家医学中心为引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骨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根据规划,国家医学中心将在全国范围按综合、肿瘤、心血管、妇产、儿童、传染病、口腔、精神专科类别设置。同时,根据重大疾病防治需求,设置呼吸、脑血管、老年医学专业国家医学中心。
其中,国家医学中心定位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医院管理等方面代表全国顶尖水平、发挥牵头作用,在国际上有竞争力。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定位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医学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疾病防控、医院管理等方面代表区域顶尖水平。协同国家医学中心带动区域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水平提升,努力实现区域间医疗服务同质化。
在设置形式上,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一个适宜规模的医院为主体,联合本区域内其他医院(含1家中医医院)共同承担区域中心的功能和任务。主体医院具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覆盖与其职责任务相对应的临床主要专科;满足疑难重症诊疗需要,专业构成、病种分布和患者来源合理,并符合相应中心的设置标准。
分级诊疗需求
2003年到2013年是公立医院的“黄金十年”,公立医院的数量、床位数、诊疗人数、资产、平均收入、净资产等多项指标都获得了井喷式暴涨。
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局面仍未改。
中国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城市。其中,东部11个省份有三级医院998家,中西部21个省份有三级医院1125家,基层医疗资源却严重不足,因此,患者向大医院集中、跨区域就诊。此外,中国医院在科研、学术、成果转化等高精尖领域与国际顶尖水平还有距离。
“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立,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上述研究员解释,近些年来,国家推动分级诊疗体系力度很大,而今年是一个节点,相关政策的出台也是为了配合这个节点。
2月8日的卫计委例行会上,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示,自2015年开始,我国启动为期三年的“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加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因此,在“十三五”医改规划、“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我国相应都有一系列安排。最近印发的《规划》,也是为了加强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
另一行业分析师也指出,在目前医保余额不足,国内医疗矛盾日益尖锐的环境下,自去年起国务院、发改委、CFDA等多部委政策频出。希望通过顶层设计的变革,加快推进中国医改的实质性推进。
体系内选拔好医院落地
根据《规划》,即将成立的国家医学中心定位于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医院管理等方面代表全国顶尖水平、发挥牵头作用,在国际上有竞争力。
此前上海已有探索。在上述规划正式的次日,上海成立了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其将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为联合主体设置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共同构成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则代表区域内的顶尖水平。此前,河南省的“十三五”规划中曾计划优先打造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包括以河南省人民医院和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成立的心血管医疗中心。河南省肿瘤医院成立肿瘤医疗中心。而郑州儿童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成立儿童医疗中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医疗中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和郑州人民医院成立器官移植医疗中心,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为主成立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
“这些医院还不属于真正的区域医疗中心。”上述研究员指出,国家医学中心要求主体医院具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除了是国内一流医院外,还强调医院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和信息化。同时,其医疗技术水平、临床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有较高的国内知名度和一定国际影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主体医院,需要在区域内综合实力数一数二。此外,在教学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而区域医疗中心则要求主体医院在规划的服务区域内整体实力强,综合优势明显,能统筹区域内医疗资源,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对此,上述研究员也表示,新规划的医疗中心和机构不是另建一个体系,而是借助原有医院体系,且根据区域内的重点医院和科室来强化资源投入,在现有体系里强化具体医院的职责,目前来看应该还是设在经济较发达和试点地区。
私立医院是否有机会成为医学中心,对此,爱尔眼科董秘吴士君表示,希望建设国家医疗中心的医院选择,不要以国有、民营为界限,而以业务量和诊疗水平、科研能力为准绳。
一个网络、两级平台、三个数据库
下一步北京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任务是:建设“基于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的医药卫生信息化工程”。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网络、两级平台、三个基础数据库”。
一个网络:在互联网、政府外网和医保专网的基础上,建立连接市、区县、基层三个层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院、社区、疾控、急救、保健院等)的网络联结,形成卫生互联互通的网络,彻底实现卫生部提出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全面支持卫生信息化应用服务。
两级平台:建立市区两级卫生信息平台,包括四方面功能:
(1)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区域医疗协同共享平台,为连续性医疗服务协同提供支持;
(2) 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健康管理平台,为居民全面动态连续服务提供支持;
(3) 以卫生管理为核心的卫生数据管理平台,为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4) 以面向公众服务为目的的综合卫生信息服务平台,为信息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知情和监督权提供途径。
三个基础数据库:搞好信息资源规划,依照规划建立和完善三个基础数据库即执法相对人数据库、医疗卫生资源数据库、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建立以其为核心内容的市区两级协同共享的卫生数据中心,为辅助决策、科学制定卫生政策、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公众服务能力提供数据资源支撑。为实现不同业务间、不同机构间、市和各区县间信息共享和交换,为卫生管理、领导决策、居民健康服务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化支持。
打好两个基础
为建设好“基于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的医药卫生信息化工程”,要打好两个基础,推进北京卫生信息化发展。
一是加强标准规范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制定相关标准,如: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和规范、临床术语标准、门诊症状诊断编码标准、药品编码、电子病历相关标准规范、医疗机构网站建设规范标准和医院系统与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标准等。另外还要加强已有标准的维护、宣贯和执行。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北接黄河,东拒太行。作为古都之一,郑州始终站在中华文明的舞台中央。
从提前4年实现新农合全覆盖,到全国首张居民健康卡的诞生,从郑州“片医”到全省首家医联体的成立,郑州虽然未在17个国家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列,但始终以“改革急先锋”的姿态,活跃在新医改的舞台中央。
作为这场改革的亲历者和主政者,郑州市卫生局局长顾建钦可谓前线总指挥。面临不断激增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的短缺,如何实现病有所医,是包括顾建钦在内,所有医疗卫生系统主政者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
面对这一难题,顾建钦给出的答案是:守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片医”争先
《中国医院院长》:您如何看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在新医改中的地位?您所创建的“片医”服务模式有何特点?
顾建钦: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事关绝大多数人群的公共卫生和健康需求,是现代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新医改提出的“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目标的重要环节。近几年,郑州市卫生系统一直把打造“为民卫生、效能卫生、公平卫生、和谐卫生”作为工作的总体目标,将工作重点聚焦在基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上。
在学习借鉴英国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和中国片警服务理念的基础上,郑州在全国首创“片医”服务模式。其基本内涵是,通过组建包含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在内的“片医”小组,以定岗、定人和定服务的十定服务形式,向社区家庭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全面承担起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郑州的“片医”服务模式首先是覆盖城乡,其次是内容丰富,再次是服务主动性和服务效能高。总理曾专门批示,要在全国推广郑州“片医”服务模式。2009年9月,我还跟随陈竺部长到美国哈佛大学专门介绍郑州“片医”服务模式经验。
《中国医院院长》: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岗位缺乏对医务工作者的吸引力。郑州在化解此问题上,有何经验可借鉴?
顾建钦:在全世界医疗卫生系统中,提高基层岗位对人员的吸引力都是一个难题。我们也面临着待遇低、人员不稳等问题,但目前郑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事“片医”了。之前整个郑州市只有400余名工作人员,现在仅城市工作人员就已扩充至4000余人。
大家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工资待遇比之前有所提高,能够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其二是政府投入有所增加,除了对新建和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大投入外,郑州市按照市、区两级财政4:6的比例,每年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拨付一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09年片医服务区域达到人均35元。其三是原有主办机构有部分经济资助。其四是社区服务中心通过发展,得到了公众认可,机构收入有所提高。“片医”能够在岗位上学有所用、用有所成。公众的认可,也是促使他们留下来的很重要原因。
同时,卫生系统还会给他们很多培训机会。我将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都送到新加坡进行培训;每年新进“片医”的第一堂培训课,也都是由我授课;我们还先后组织多项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授课,使社区卫生的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中国医院院长》: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片医”的工作积极性?
顾建钦:首先要给“片医”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为此,我们专门聘请设计公司为“片医”做了形象设计,并做到工作的“十个统一”,以此打造富有特色的“郑州片医模式”。
其次是制定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我们将建档率、投诉量、表扬量、规划免疫量等数量指标,与工作质量、工作效能等质量指标相结合,制定了一整套“片医”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引入第三方调查机构,对社区服务中心满意度进行评价。医疗机构收入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如此,有管理、有激励、有考评,片医的工作积极性便有了制度保障。
目前郑州市的“片医”服务范围,已拓展至80余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40余万人群。未来,我们还将借鉴国外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从待遇、保障、激励等措施着手,不断提高“片医”的工作积极性。计划用3~5年时间,让郑州人民全部拥有自己的社区保健医生。现在,我们离这个目标已越来越接近了。
医联体起航
《中国医院院长》:日前,郑州市成立了河南首家医疗联合体。在您看来,此联合体有何特点?
顾建钦:2012年11月17日,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区域医疗联合体(下称“郑大中心医联体”)成立,成为河南首家医联体。医联体由郑州中心医院牵头,联合46家医疗机构组成。
首先是城乡统筹、全面规划。为合理规划郑州市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我们计划在郑州建设5个区域医疗联合体,同时在医联体内打破医疗机构的属性限制,无论公立还是民营、综合还是专科,只要愿意加入,都积极为其创造条件。
其次是采取多元合作机制。合作形式包括整体接管、全面托管、派生新院和建立联盟等多种方式。郑大中心医联体就是通过联合市、区、县医院、行业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种医疗机构,整合而成。目前医联体正通过兼并、新建等自身裂变的方式,不断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再有就是服务同质化。在区域医疗联合体内逐步建立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统一的学科建设规划、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及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去年有232名二、三级医院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坐诊。
除此之外,郑州还组建了河南省老年医疗联盟;郑州市儿童医院也加入了北京儿童医院联盟;郑州市骨科医院加盟了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联盟。未来我们还将依托郑州某三甲综合医院,成立企业性质的医院集团。“资源共享、信息互联、服务同质、便民惠民”,是我们为医联体提出的总体目标。希望通过机构间协作,实现强强联合、上下联通、服务公众的目的。
《中国医院院长》:为鼓励医联体建设,郑州市卫生局出台了哪些鼓励政策?
顾建钦:为加快推进医联体试点工作,郑州市卫生局下发了《关于支持郑州市区域医疗联合体发展的意见》,提出了12条鼓励政策,比如建立统一调配急诊急救应急反应机制、人才考试考核机制、合作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机制等。
在便民、惠民方面,为支持区域医疗联合体,新农合实施了“一免一减一提升”政策,即区域医疗联合体内下转患者免除起付线;上转患者实际起付标准等于上转医院起付标准减去转诊医院起付标准,连续转诊患者起付金额最高不超过区域医疗联合体内三级医院起付线标准;提升区域医疗联合体内医疗机构新农合总额预付标准,市级医疗机构增幅为20%,县级控制在15%~20%,乡级控制在10%~15%。
《中国医院院长》:除了构筑合理的分级诊疗体系外,医联体在非临床服务集约化管理中能发挥何种作用?
顾建钦:医院非临床服务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医院后勤管理服务。它承担着为一线医疗、教学、科研、预防提供服务保障的任务,与全体医护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化医院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对医院的需求由治好病痛提高到良好的就医体验,医院对非临床服务业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有鉴于此,今年6月,郑州市卫生系统在市中心医院举行了第41次核心管理团队集中学习,专门邀请了全球医院非临床服务领域的领军企业美国爱玛客公司的管理团队和专家来郑州,以“医院非临床服务管理理念与实践”为主题,进行了授课和分享。
今后郑州卫生系统要高度重视非临床服务的管理工作,提高医疗服务品质。在医联体内部,药品采购、设备购置和后勤保障,都可以实现集约化配置。医联体还可以将保洁、设施管理、能源管理、运送、配餐等非核心业务整体外包,通过引进专业公司,引入国际化的服务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服务理念。这种整合型外包服务,可以做到服务上统一调配,资源共享,管理成体系化。
《中国医院院长》:您是如何看待新兴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对此有何规划?
顾建钦:新兴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一定要把社区中心和全科医生发展起来。目前中国基层医疗机构太过薄弱,医保和其他配套政策尚不完善,距社区首诊还相距甚远。这些年,郑州卫生系统所开展的工作,就是在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为未来实现社区首诊奠定基础。一个可喜的现象是,2007年郑州只有100万人次在基层就诊,而2012年这一数据已增长到400万人次。这说明郑州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设是卓有成效的。
自1999年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指导意见》以来,文献中有关区域卫生规划的报道与讨论迅速增加[1-5],但现有的区域卫生规划在理念与操作两个层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偏向与不足。在理念上,现有规划缺少合理的框架与模型,从而导致卫生规划及资源的分配脱离居民的实际需要。在操作上,现有规划则缺少简便而有效的操作规程与技术,不能保证规划原则的贯彻执行,因而无法赢得利益相关者对规划目标的认同与支持,使规划流于形式。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在系统的文献复习基础上,提出了以“健康”和“健康危险因素”为导向的区域卫生规划理念;并以这一理念为指导,通过深入的软系统分析及反复的专家咨询,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且易操作的规划程序与技术工具。我们将陆续发表这些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本文介绍其中的第一部分: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操作程序。
1规划的基本导向
国家将宝贵的资源投入卫生事业,目的只能是保护和增进居民健康。所以健康是卫生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目前还没有客观公认的测量方法,健康通常是以其对立面(疾病)来反映的,如患病率、死亡率等。许多疾病(特别是慢性病)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不可逆性”,这就决定着传统的单纯围绕疾病做规划卫生的做法具有严重的缺陷。我们主张将规划的焦点前移,即以导致疾病并进而损害健康的危险因素为导向制定一个区域的卫生规划。这样做不仅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核心理念,实现事半功倍;同时也将大大缩短规划收效的时间以及规划效果的可观测性。
2规划的主要步骤
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即依据实际的需要确定合适的规划研究内容和采取合适的规划步骤。典型的区域卫生规划内容与过程可概括如图1所示,它包括规划的起动与准备、分析相关环境、诊断卫生问题、确定发展目标、开发卫生策略、分析资源需要、制定实施计划和实施监督与评价等几个基本过程。这些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虽然这些步骤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但又并非绝对需要按顺序执行,有时则要在各个步骤间往复或跳转。此外,科学的区域卫生规划需要充分调动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因此应把它当作一个研究项目来实施,以保证规划工作收到而切实的效果。这其中,领导层是否重视并提供必要的支持,是否拥有负责任而又干练的规划管理与技术力量,是否占有充分而准确的相关信息,是否采用了恰当的方法与技术,以及是否得到所有成员的理解与配合等是决定规划研究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下面我们将分别扼要讨论每个环节的内涵与要点。
3规划的起动与准备
任何地区都应建立常规的卫生规划需要分析机制,以及时起动规划研究项目。首先是成立规划领导小组,由卫生局主要领导牵头,吸收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其次是选派3-4名熟悉规划工作且负责任的人员组成规划“预警”小组,专门负责收集相关信息,定期(每年至少一次)向规划领导小组提供规划需要分析报告。第三是建立规划审议制度,讨论预警小组的分析报告,决定是否需要制定或修订当地的卫生规划。一旦决定实施规划项目,接着就要成立区域卫生规划“执行”小组,其职责包括:(1)做好规划项目设计,包括规划研究的步骤与过程、规模与资源投入、参与人员与参与方式等;(2)向领导小组汇报规划项目设计并争取审批;(3)按照规划项目设计的要求培训规划技术人员和宣传动员利益相关者参与规划活动。
4规划环境分析
只有完全符合当地实际的规划才有可能成为可行而有效的规划。环境分析的目的是全面而系统地收集与卫生规划有关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信息。卫生涉及错综复杂的因素系统,所以环境分析既要有合理的总体思维框架,以保证环境分析系统而有的放矢;又要有简便易行的操作规程(SOP),以保证环境分析按要求实施。环境分析的内容可概括为“HD-BECH-PEST”。其中的“HD”代表“健康”与“疾病”状况分析;“BECH”代表“行为”、“病原”、“保健”和“宿主”状况分析;而“PEST”则代表“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状况分析。在这里,““HD”健康与疾病是环境分析需关注的核心内容,“BECH”是影响健康与疾病的相对直接的因素,而“PEST”则主要是影响健康与疾病的间接因素。由于环境分析内容广泛,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定性与定量(尤其是定性)分析方法。
5诊断卫生问题
卫生问题是“理想”或“期望”的卫生状态与现实的卫生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诊断卫生问题是指通过系统的规划环境分析,发现并明确界定卫生问题。与上述环境分析相对应,一个地区的可能存在的卫生问题也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重大疾病(如主要传染病、心脑血管病等);二是引起这些疾病的主要直接因素(如吸烟、吸毒等;三是导致疾病和直接危险因素的间接因素(如贫困、保健技术落后等)。问题诊断的要则是寻找对居民健康有“明确影响(确有证据)”的关键因素。例如,依据国内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结果及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全球卫生报告》等,上述“BECH”领域已经证实的险因素主要有:(1)卫生服务—不安全注射与侵入性诊疗过程、医源性生物与理化污染、假冒伪劣医学药物与用品及卫生服务技术与责任事故等;(2)机体因素—低体重、高血压、高血脂、BMI(身体质量指数)异常、营养不良(包括铁、锌、碘、维生素A缺乏)、出生缺陷等;(3)行为因素—营养(包括能量、蛋白、水果与蔬菜等)摄入不足、体力活动不足、不安全(如多性伴、避孕措施不足等)、物质(烟、酒、)成瘾、儿童虐待、不良个人卫生习惯等;(4)环境因素—不安全饮用水、城市空气污染、室内固体燃料烟、铅暴露、气候变化、工伤危险因素、有毒有害工作等。问题诊断还需关注“反应性(Reponsiveness)”、“公平性”及“效率”三个方面的问题。另外,卫生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主要卫生问题解决之后,下一个主要卫生问题就会产生[6]。
6确定发展目标
诊断出主要卫生问题之后,接着要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卫生发展目标。比如问题诊断发现“当地青少年吸烟率高达到30%”,则将其转化为“5年内将青少年吸烟率降低50%”。一般来说,由“问题清单”转化得出的“目标清单”会比较长,需要进一步精简。规划目标的遴选最好分三步走。首先是根据明确性、适宜性、可行性、期限性和可测性等原则,专家咨询或小组会议法等做一次初筛,把“长目标清单”变成“短清单”;然后依据健康影响、特殊性、成本效益、个体需求、成本负担、公平性、社会性、外延性、市场效率等[7]逐一评价每项目标,排出这些目标的轻重缓急(参见图2);最后按资源的可得性优先其中排序靠前的目标。#p#分页标题#e#
7开发卫生策略
经上述步骤形成的卫生发展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组合的工作活动来实现,一系列逐步通向既定目标的活动组合在管理学中就称为“策略(Strategy)”。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发相应的卫生策略以保证既定卫生发展目标的实现。策略开发是整个区域卫生规划中最具挑战性的活动,它需要尽可能多的思路创新及多种措施、方法的巧妙组合。一般来说,策略开发需从特定目标开始,“自顶向下”逐层深入地开展,直至得出可操作的实施措施。关键成功因素(KeySuccessFactors,KSF)分析法是卫生策略开发的有效方法,源于信息系统开发规划方法,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卫生发展目标(即选择在上步骤中已经确立的某一目标作为研究对象);(2)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3)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4)针对每一关键因素开发可能的实现方法与措施;(5)运用多种定性、定量方法(如SWOT、成本效益等分析)优选出出最佳实施策略。需要指出的是,发掘策略这一过程应尽可能做得深入和全面,强调多多益善。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的策略与措施越多,从中选出有效方案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为达到这一要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调动全部利益相关人员积极参与策略发掘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利用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能够了解与目标有关的各利益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使策略与措施的执行阻力降至最低。
8分析资源需要
通过上面的策略发掘过程,将得到一系列的实施策略,这其中的每一实施策略均需要一定的资源投入,而不同策略所需的资源数量和种类各不相同。资源分析就是指规划人员依据卫生策略开发阶段所设计的实施活动,测算潜在的卫生资源需求量,并对照区域内可得资源数据,制定“需要资源与可得资源对照表”。资源分析中需注意如下几点:(1)再贫困的地区都有尚待发掘利用的潜在资源;(2)调动当地社区领导和群众参与资源分析,他们的参与不仅能在社区可得资源方面提供许多有益信息,更重要的参与本身还是社区资源动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3)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时时想想能不能找到更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与方法;(4)把立足点放在社区本身可得资源之上,申请政府临时性的投入或各种形式的外部援助虽然有助于卫生卫生工作的开展,但这不能成为主要的资源利用策略,过分依赖政府的额外投入和外界捐赠的卫生是不可能持久的。
9制定实施计划
在确定了卫生规划的目标、策略、资源需要以及具体活动后,接着还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目的是保证区域卫生规划有步骤、高效率地开展。实施计划的关键是明确规定有时间限界(比如分季度或年度)和可以客观测量的预期目标,以及资源保障、责任单位与个人以及监督评价指标与办法等。
【关键词】三级医院 一院多区 医院协同管理
【摘 要】目的:以上海市三级医院一院多区现状为例,总结归纳一院多区发展特点和趋势,为相关卫生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上海统计年鉴》,利用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网站公立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查询系统以及相关医院官方网站获取所需数据资料,建立上海市三级医院一院多区分析数据库。结果:一院多区医院可分为紧密型、松散型、混合型三类,上海市一院多区三级医院多为紧密型一院多区医院,分院(分部)规模普遍较大;同时,多院区医院发展趋势明显,院区联系紧密度进一步强化,而且一院多区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医疗资源布局优化。结论:三级医院一院多区发展新趋势下,需进一步充分激活三级医院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纵向作用;同时,应注重创新一院多区协同管理模式,抓好医疗服务同质化管理。
近年来,我国许多医院呈现出一院多区发展态势[1]。医院一院多区发展具有调整卫生资源布局、满足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给医院管理带来新的巨大挑战。三级公立医院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一院多区发展情况对我国卫生资源布局以及公立医院改革与管理产生的影响更加深刻。因此,关注并了解三级医院一院多区发展特点和趋势十分必要。本研究以上海市三级医院一院多区发展现状为例,总结归纳一院多区发展特点和趋势,以期为相关卫生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通过查阅《上海统计年鉴》,同时利用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网站公立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查询系统以及相关医院官方网站获取三级医院相关信息(数据截至2014年3月),建立上海市三级医院一院多区分析数据库。具体包括:院区数量、床位数量、法定代表人情况、所属行政区域等相关资料。
2 一院多区医院定义与分类
一院多区医院是指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院区,并且院区以“核心医院名称+分院/院区/分部”命名或冠名的医院。根据组建方式不同,笔者认为一院多区医院基本可以分为紧密型一院多区医院、松散型一院多区医院、混合型一院多区医院。
2.1 紧密型一院多区医院
紧密型一院多区医院通常通过新建、迁建、改扩建、兼并等方式发展而来,院区名称通常以“核心医院名称+分部/院区/分院”命名,具有相同的法定代表人,统一的财务管理。该类型医院如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目前拥有法定代表人相同的黄浦和杨浦两个院区。
2.2 松散型一院多区医院
松散型一院多区医院通常通过托管、共建、合营等方式发展而来,分院区名称通常以“核心医院名称+分部/院区/分院”为第一或第二冠名,医院拥有多个不同的法定代表人,各院区具有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该类型医院如上海医院,目前除院本部外还拥有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以其医院名称冠名的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上海医院闸北分院)。
2.3 混合型一院多区医院
混合型一院多区医院既拥有与核心医院同一法定代表人的紧密院区,也拥有相对独立、法定代表人不同的联系松散院区,是紧密型和松散型一院多区医院的结合体。该类型医院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目前既拥有法定代表人相同的南北两院区( 松江院区、虹口院区) , 同时还拥有与核心医院非同一法定代表人但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冠名的如下分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3 上海市三级医院一院多区现状分析
截至2014年3月,上海市共有包括4家新建郊区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在内的48家三级医疗机构。按照通常称谓,本文将48家三级医疗机构中的妇幼保健机构、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视为医院处理,将郊区4家新建医院作为其核心医院分院进行研究,故本文所指上海市三级医院为44家。此外,由于上海医院南京分院执业地点不在上海,故未将其纳入本研究讨论范围。
3.1 一院多区医院数量较多且以紧密型为主
总体来看,上海市一院多区三级医院数目及院区数量较多,且医院多为2个院区,拥有5个以上院区医院较少。上海市44家三级医院中17家为单体医院,其余27家是一院多区医院,占三级医院总量61.36%。上海市一院多区医院数量分析详见表1。由于作为单体三级医院的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为曙光医院宝山分院,所以上海市三级医院实际院区总数达到97个。
3.2 一院多区医院分院(分部)规模普遍较大
总体来看, 上海市一院多区医院分院(分部)规模普遍较大,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提供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所有分院(分部)中,综合服务性质医院有40家,床位大于500张医院有21家;按照一院多区医院不同类型分析,紧密型一院多区医院综合服务性质三级分院和病床数100张以下的分院数量均比较多,这与各核心医院的规模、性质有很大关系;松散型一院多区医院拥有分院数量最少,即每家医院拥有一个分院,且医院等级均为二级,这是由于该类型分院均由二级医院托管而来;混合型一院多区医院拥有分院数量最多,分院等级以二级医院居多,且多为综合性医院,病床数500张以上的分院个数最多有15个,这与冠名二级医院为分院和以实力较强的核心医院为依托新建三级分院有关系。
3.3 多院区医院发展趋势明显,院区联系紧密度进一步加强
多院区医院[ 2 ]是指以资本或长期的经营管理权等为纽带建立起来的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院区的医院。这样的医院大都有一个核心院区,由核心院区向其他院区输出人力、技术、管理等各类资源要素,发起并开展各类医疗服务活动,并且这些院区拥有同一个法定代表人、统一的财务管理。紧密型一院多区医院和混合型一院多区医院剔除与核心医院非相同法定代表人分院(分部)后即为多院区医院,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剔除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冠名的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嘉定分院)后即符合上述多院区医院定义。
从医院数目与分院( 分部) 数量来看,多院区医院数目占到上海市三级医院总量的50.00%,多院区医院分院数量占到一院多区医院分院(分部)总量61.11%,多院区医院分院数量明显多于冠名分院数量,提示上海市三级医院一院多区发展有偏向以新建、改扩建、兼并等方式发展紧密型院区趋势(见表2)。
从多院区医院分院(分部)规模来看,多院区医院分院(分部)多为床位数大于500张的三级综合服务性质医院,规模大于以二级医院为主的冠名分院。通过对不同类型医院床位数量比较发现,多院区医院核心医院床位数最多,其分院(分部)床位数分别大于冠名分院与单体医院床位数,占到多院区医院床位总量38.51%,多院区医院床位总量在上海市三级医院床位总量的占比达到75.09%。
3.4 一院多区一定程度上实现医疗资源布局优化
根据三级医院院区在各区县的分布情况,结合有关研究[3],得出上海市三级医院布局可及性较高,但青浦、奉贤等郊县卫生服务提供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上海市各区县均有三级医院院区分布,其中三级医院院区数量排在前3位区县是浦东(15个)、徐汇(13个)、杨浦(11个),这与多院区医院发展有很大关系,以上3个区县多院区医院院区个数分别为12、8、7个;三级医院院区数量排在最后四位区县是青浦(1个)、崇明(1个)、奉贤(2个)、普陀(2个),其中青浦和奉贤仅拥有三级医院冠名分院,无联系紧密的多院区医院院区和单体三级医院。除普陀和崇明外,其余区县均有三级医院冠名分院。
4 讨论
4.1 一院多区或成为医院发展新趋势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城市郊区新城正在形成,进而逐步成为新的巨大的人口导入区。这些区域有限的卫生资源存量短时间内难以满足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卫生服务需求激增,借助三级医院的品牌、技术、专家团队等优势新建分院成为许多地区所采取的快速提升人口导入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的有效方式。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出于区域卫生规划的考虑,一院多区或成为医院发展新趋势与新特点。
4.2 一院多区发展应兼顾横向公平与纵向作用发挥
采取全新建医院方式提高区域卫生服务可及性往往资金投入较大,人力资源投入周期较长,医院短时间内很难提供足量、优质服务。以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为依托,发展一院多区医院可以为卫生资源薄弱地区快速注入优质医疗力量,迅速提升其卫生服务可及性,促进卫生服务横向公平。目前,上海市三级医院一院多区的发展使卫生服务可及性得到很大提高,但三级医院通过冠名二级医院分院的形式,只能将优质卫生服务有限向下传导,表现出三级医院纵向作用不够明显。纵向作用不明显的情况下,三级医院横向卫生资源趋于富集,有可能不利于当前患者无序就医问题的解决。
4.3 医疗服务同质化将是一院多区医院发展难点
有研究表明,在全国水平上,单体三级综合医院的床位要控制在620-850张左右[4]。一院多区发展有利于医院缩小经营管理单元,从而保证医疗质量和效率。但是随着以院区为单位的经营管理单元增多,医疗服务同质化成为一院多区医院发展的难点。因为只有保证院区同质化发展才能充分发挥一院多区医院整体品牌效应,实现一院多区整体协调发展。
5 对策
5.1 一院多区发展需关注并结合区域卫生规划
一院多区发展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达到快速提升卫生服务可及性的效果,但一院多区发展需注重区域卫生规划。我国公立医院存在规模扩张的内驱力[5],只有科学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合理布局一院多区建设,才能避免一院多区发展畸形化,从而真正实现以一院多区形式调整卫生资源布局目的。
5.2 以点带面辐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局
充分发挥三级医院优势,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以点带面辐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局,助力推进有序就医格局形成。上海市两大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瑞金-卢湾医疗联合体”“新华-崇明医疗联合体”已经进行一段时期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6-7]。有条件的一院多区三级医院应在政府正确引导下,充分利用自身多院区、触脚多、能力强特点,建立大型医疗联合体。当然医疗联合体的有效运行和居民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涉及诸多如医保制度、转诊体系等顶层设计内容,这也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和关键问题。
5.3 创新一院多区协同管理模式是实现医疗服务同质化的必要手段只有突破单体医院管理局限,根据多院区发展实际,创新一院多区协同管理模式才能实现医院院区联动,促进人力、物力、技术力量有序流转。只有良性运行一院多区协同管理模式,才能实现一院多区医院有机整合,从而达到院区同质化目标。一院多区协同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分有必要从实践和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5.4 文化建设是一院多区医院协同发展的根本
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基因和固有特质,更是一院多区医院协同发展的根本。各院区医院文化的整体融合,为一院多区医院内部协同管理提供环境基础。同时,各院区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是患者识别并认可医院品牌的保证,患者对不同院区医院品牌的识别和认可程度是检验一院多区医院协同发展实现情况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李鸿浩,郑尚维,彭文涛,等.我国医院分院建设现状调查[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3):224-228.
[2] 贾同英,袁蕙芸.多院区医院管理难点与对策探析[J].中国医院,2014,18(8):28-30.
[ 3 ] 车莲鸿. 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空间可达性模型的医院布局评价[ J ] . 中国医院管理,2014,34(32):31-33.
[ 4 ] 雷海潮,周志男,谢学勤,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三级医院适宜规模研究[ J ] . 中国医院管理,2014,34(3):11-14.
[5] 罗力.我国公立医院规模扩张的制度环境分析[J]. 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1):1-3.
(一)拆迁以城镇规划、镇发展平台拓展及市定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实施为目标,细化工作计划,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亮化工作措施,强化工作合力,加快推进征迁等政策处理工作,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二)招商以三产服务业为主招方向,以沿江、园区及大道段沿线为主要承接区块,加快对外招商,积极吸引各界投资主体参与我镇的产业投资,全力服务项目落地,助推全镇有机更新有效实施,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发展。
工作计划
(一)重点项目征迁工程:积极推进园区发展涉及村的征迁工作,有力推进以“芦湾、”为重点的安置区域征迁,快速推进市级重点工程、重点区域的项目征迁,从而进一步为园区发展开拓发展空间、为农户安置提供建设空间、为项目推进保障实施空间。(二)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加快镇域内的道路、桥梁、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对新市镇核心区域的配套建设,推进道路、桥梁的提升改造,电力、通讯等管线由架空向地埋改进,完善公共配套,改善城镇形象。(三)宜居小区拓展工程:以两新工程建设为龙头,引导农户向规划建设区集聚,形成“1+4”的新社区。加快各个安置区块的基础建设,通过规划设计、设施配套等提高小区建设品味,完善小区周边的商贸、文教娱乐等配套项目,真正为人民群众打造一个宜居创业的居住环境。(四)商贸服务开发工程:在杭浦高速出口与新市镇建设交汇处形成新市镇商贸服务区,进而向整个新镇区延伸,形成镇区与市区的有机衔接。以旺角一号区块开发和拓展为主,强化商贸、商办、人才公寓等配套服务,推进园区商贸服务区建设。以老镇区农贸市场、综合市场开发建设为主要内容,增加功能配套,以盘活教育、卫生和直属系统的存量资源为重点,实现现有集镇的提升完善。(五)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加快政策处理助推沿江百里钱塘生态绿带中林业或果园的开发与建设,在沿江夹塘带内形成区域性、规模性、有特色的绿色氧吧或水果采摘园。完成大道段绿化改造的政策处理工作,注重与市区绿化规划的衔接与配套,提升道路绿化品味。加快对重点区域闲置区块的绿化改造,特别是镇区道路沿线、河道两岸及闲置地块,实施杭浦高速两侧绿化带建设。以城市概念设计为依托,引导大道段两侧及镇核心区域内主体建筑及主要区块的美化与亮化,加强对大道段两侧现有保留建筑外立面的统一改造,对意向企业引导开展“退二进三”;对原大转盘、主要道路交叉口等区块及建筑进行重点设计,实施形象改造。(六)旅游产业培育工程:依托沿江开发,以提升改造新仓村夹塘和海潮村、村大缺口附近农居为重点,把美丽乡村创建与沿江旅游开发有效结合。配合做好大缺叉潮公园等景区开发建设,在休闲农业上优化调整开发思路,主导和培育农业休闲旅游项目,以环境改造带动沿江开发,助推沿江开发。注重镇域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积极打造的旅游特色。(七)公共服务建设工程:积极完善我镇核心区域内的规划编制,布局好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体系。同时加快推进卫生院、小学、社区等一大批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上述七大工程共涉及53个重点项目,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实施,到2015年基本完成。
关键词:区域医疗信息共享;虚拟存储
中图分类号:TP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4-0000-01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Virtualization Storage Technology for the Regional Medical
Jiang Zeguang
(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1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als mainl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orage virtualization,realization types and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sharing.
Keywords:Reg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sharing;Virtualization storage
一、前言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围绕数字化、网络化开展的各种健康数据不断增加,数据存储变成了新的难题,区域医疗数据共享中的各种应用对存储网络平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不仅表现在对存储容量的要求,还包括对数据访问性能、数据传输性能、数据管理能力、存储扩展能力等等多个方面的要求。
所谓虚拟存储,就是把多个存储介质模块通过一定的手段集中管理起来,所有的存储模块在一个“存储池”(Storage Pool)中得到统一管理。系统升级、建立和分配虚拟磁盘、改变RAID级别、扩充存储空间等都比以前容易的多,存储管理变得轻松简单。
二、虚拟存储的实现方式
虚拟存储技术已经融合到存储系统结构的各个环节中。虚拟存储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基于服务器的虚拟存储、基于存储设备的虚拟存储以及基于存储网络的虚拟存储。
区域医疗虚拟存储可应用到多个方面,应用于服务器以及存储设备;同时也可以使用网络虚拟存储完成分布式、联邦模式存储等。从技术上讲,在网络端实施虚拟存储的结构形式有以下两种:对称式与非对称式。对称式虚拟存储就是指把进行虚拟存储管理和控制的高速存储控制设备(High Speed Traffic Directors,HSTD)置于网络系统的传输通道上。HSTD与存储池子系统(Storage Pool)集成在一起,组成存储区域网络应用系统(SAN Appliance)。
非对称式虚拟存储就是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之间正常的数据访问传输通道之外,通过配置一个虚拟存储管理器来实现存储器池的虚拟化处理。
三、虚拟存储技术在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中应用
区域医疗中心最重要的业务就是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为实现医疗网络间的卫生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共享交换及提供统一的信息和应用服务的长远规划,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需站在一定的管理高度下进行设计和构建。整个应用规划可分为信息基础设施层、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层、区域卫生应用层及区域卫生表示层。
按照目前建设的模式,一个大的数据中心里的各系统不仅在逻辑上,而且在物理上也都处于独立分散的状态,每个业务系统都有自己独立的接入表现层,应用逻辑层和数据处理层。从规划的全局角度看,如果沿用这种思路和架构,它的局限性和消极方面都将逐渐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硬件配置低;设备利用率差,各系统间的资源无法根据应用情况灵活调整;系统管理的负担太大。为了避免这些弊端,必须考虑新的IT硬件构架模式,事实证明,当信息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IT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是必然的方向。
后台数据集中处理层后台数据处理层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集中存储各业务系统产生的数据。后台的数据库层对整合的要求比前面两层更高,存储虚拟化技术能使其具有更强大的管理功能和灵活性,高度的计算和数据交换能力。
综合考虑区域医疗系统的业务规划要求,强调系统结构的简洁性和灵活性。数据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建设一种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承担部门信息共享利用,同时提供服务的开放数据平台,为卫生部门的用户提供清晰,先进,可以灵活部署,具有易于扩展,易于管理特点的基础IT硬件平台。SAN具有高可用性、高可扩展性、高性能及集中存储管理等诸多优点,能满足区域医疗信息的集中存储的要求;但同时它也存在一些与生俱来的问题:互操作性、兼容性差;体系结构复杂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SAN内部虚拟化的解决方案VSAN,区域医疗存储系统的核心是2个高速SAN交换机,而磁盘阵列和磁带库都通过这个交换机连接到各台服务器上,同时通过SAN技术可以进一步实现存储虚拟化和LAN free的数据备份。在SAN体系结构中加入一个新的虚拟化层架构。通过这个虚拟化层,可以将多种设备上存储容量集合起来,虚拟成一个大的磁盘,提高存储容量的使用率,为应用程序和用户提供SAN的全局逻辑虚拟化视图。区域医疗中心服务器不必关心后端物理设备的物理特性,也不会因为物理设备发生任何变化而受影响。这样从用户和应用程序来看,原来复杂结构的SAN就是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具有统一界面的虚拟存储池,它对用户和应用程序完全透明,而存储池中逻辑存储单元的具体细节则只是系统管理员所关心的问题。管理员可以通过GUI等图形用户界面让很多服务器共享后端的存储池,因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管理员的工作效率。
通过区域医疗协同平台,把大医院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覆盖到区各级医院及辖区内各社区医疗点,使三级机构之间合理协调各类医疗资源,实现区域卫生资源的优化整合。同时也使三级医院紧张的医疗用房情况得以缓解,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孟冉.异构存储区域网络中存储虚拟化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05
[2]邓劲生.存储区域网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周继茂.虚拟存储技术在视频网络中的应用[J].中国有线电视,2002
顺应改革 全方位推进智慧的医疗
2009年是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开局之年。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医疗信息化产业都积极投身到医改当中。IBM“智慧的医疗”不仅在时间上契合了医改方案的,更契合了新医改对卫生信息化提出的要求。以医疗卫生标准为基础、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建立互联互通的区域医疗体系;建立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和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的全民共享是当前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目标。
尽管国家的新医改方案已经制定,但是新医改的目标和要求的具体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可能会有一些新的问题产生。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保险的普及性和覆盖面的增加,如何实现医疗保障体系的高效、安全、广覆盖地运行?近年来国内大型医院的业务量、门诊量、运营收入等都有很大提高。如何在医疗业务急速扩展的情况下,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医院的效率,降低成本?这些问题不仅是医疗卫生行业管理者、经营者以及医院的院长们所面临的挑战,更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潜在推动。随着各地医改具体实施细则的不断颁布,公立医院改革、区域医疗体系建立、以及使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改善,都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也为医疗信息化厂商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和舞台。
IBM作为一个信息技术的厂家,一直关注如何将先进的IT技术与医疗卫生领域相结合。近一年来,面对当前的医改形势和医疗卫生领域对信息化的需求,IBM在能力、资源、解决方案成熟度以及对中国用户的适用性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公司在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省市级卫生主管机构、大型的医疗机构、社区、制药、以及医疗流通等领域积极寻求发展,业务涉及战略规划、发展路线、信息成熟度、信息基础架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区域数据中心、医疗信息标准、医疗业务规范化等等。IBM中国区政府于公共事业四部总经理刘洪先生表示,“我们希望利用自身在医疗信息化方面的积累和研究,携手合作伙伴继续推进智慧医疗的开拓与落地。通过联袂合作伙伴展示IBM在医疗行业的前沿技术和最佳实践,我们将向业界证明‘智慧医疗’不仅勾勒了医疗信息化的美好未来,还涵盖了一系列洞悉行业需要、切实可行、且覆盖从区域医疗协同到医院信息化改革的全面解决方案。”
区域医疗 促进政府服务创新
在过去的一年中,为推进区域医疗的实施和建设,各地卫生局都进行着各方面的创新,特别是在电子健康档案和开放标准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并迈出创新的第一步。由于医疗信息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各级医疗卫生主管机构,将成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生态链中的核心角色和第一推动力。作为中国区域医疗改革创新合作伙伴的IBM公司,也借助智慧的医疗以及自身在信息科技方面的能力配合各地卫生局在医疗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
在广州,IBM在对广州市卫生信息化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了广州区域卫生信息资源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以及各卫生专业领域主要应用系统的建设策略、软件选型以及实施方法等详细方案。为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目标,提供科学化、规范化、可持续的方案指导。
在云南,IBM与云南省卫生厅合作,全力打造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的省级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立了全国首个基于SOA资源共享平台的区域公共卫生整体规划项目。实现了全省公共卫生、医疗保障、新农合等各个业务领域信息系统的资源整合和信息整合,成为云南省卫生厅的信息中枢。
协作创新 推动医疗信息化发展
IBM作为中国医疗行业创新合作伙伴,凭借多年来服务于医疗行业的丰富经验及领先的信息技术,一直致力于帮助合作伙伴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近年来,IBM与众多国内外企业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开展不同医疗领域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和实施,积极推进国内医疗信息化建设。
IBM与飞利浦的合作将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信息技术与临床技术的紧密融合。IBM的动态基础架构和虚拟技术将为飞利浦在PACS的新技术应用方面打开局面。与SAP的合作,IBM将在项目咨询、管理实施、动态基础架构等方面对SAP进行支持,共同打造创新医院管理解决方案,实现智慧的医院整体运营。IBM与天健科技的合作,将联手打造基于IBM云计算架构的区域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低成本、易管理且可以按需灵活扩展的信息共享平台,致力于区域医疗数据中心新模式的开发与探索。
今年,IBM还携手多家国内合作伙伴实施院内信息系统整合。IBM与南京海泰公司开展了电子病历等临床应用软件研究和开发合作,以及为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咨询服务;与福建实达软件公司开展HIS系统开发合作;与西安华海公司开展PACS系统的开发合作;以及与广州怡捷科技公司开展临床检验室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合作。
IBM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成功实现医院资源规划(Hospital Resources Planning, HRP)及业务智能分析系统,使全医院后勤系统能实现数据流、业务流、财务流的三流合一,并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效管理信息,助力医院管理层优化决策,让院长可以了解医院每一分钱的具体流向,实现高效智慧运营。
“智慧医疗的实现绝对不是任何一家企业或机构能独立完成的。IBM一直致力于为行业提供一个开放的技术平台,通过整合合作伙伴在不同领域的优势实现协作创新,一起打造更全面的智慧解决方案,携手推进中国医疗信息化发展。”IBM新兴市场医疗行业高级方案经理Fahara Nakhooda表示。今后,IBM将继续携手合作伙伴进行医疗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共同勾勒“智慧医疗”的美好蓝图。
推进标准 实现区域和系统的交互
IBM在中国的智慧实践同样体现在对开放标准的推动之上。多年来,IBM一直坚持合作与创新,积极推动医疗信息化行业标准的研究、建立和推广应用,以确保信息系统的灵活性能实现不同系统的整合和互操作。
IBM与浙江数字医疗卫生技术研究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采用符合IHE开放标准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探索医院、社区、公共卫生机构协作模式、业务流程创新等内容。同时,双方也将推进建立浙江省医疗应用开发、测评、认证服务中心建设。通过测评认证,共建支持开放标准的生态系统,发展壮大浙江省医疗行业信息化服务,助力医疗卫生国际国内标准的开发与应用。
IBM联手海泰、嘉和、联众和杭创等合作伙伴,建立基于其区域医疗解决方案(HIE)的临床共享和互操作系统,成功地实现了不同应用开发商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通过开放标准不仅可以确保信息系统的灵活性,实现不同系统的整合和互操作。还可以避免受制于供应商,维护用户对数据长久的访问权、开放性和继承性,提高采购资金支出的长期有效性。
智慧城市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移植的万能模式,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从宏观指导上看,需要分类指导。分类指导需要将建设智慧城市面向的对象类型进行区分,分清楚不同的类型面临哪些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
一个简单的分类标准是按照智慧城市的区域、类型,分为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城市核心区和城市非核心区。不同的城市面临的问题必然不同。
以中心城市和城市核心区为例,这类城市的人口会不断增长,其对人口的吸纳能力还会持续爆发。由此带来的问题会聚焦在居住、卫生、交通、环境等方面。这是中心城市和城市核心区面临的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智慧城市的基本建设策略便集中在提高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水平上,如数据的开放共享等。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是推动信息化发展,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重点。这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个颇有难度的切入点,但成效也将非常显著。
另一种类型是中心城市周边的开发区、县城、镇,如西部地区的县城和东部地区的部分镇,这些地方将是下一步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区域。对于这些地方来说,完善其与中心城市的配套功能是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
此外,还有新兴的中小城市面临的产业升级问题、转型中的中小城市如何培育新兴特色优势产业的问题。如广东汕头等中等城市,资金外流现象较严重,发展缺乏后劲,转型急需方向。在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城市都存在类似问题,对于这些地区来说,最迫切的是需要调整产业结构。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区、城市、城镇应采取分类的指导,同时要重视城市之间的不同区域存在的问题。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既需要着眼于现在的继续优化,也需要从未来、从大处着眼。
过去人们谈及智慧城市时,主要是从优化一个既有城市的运行角度切入,现在从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经济转型要求来看,未来要在建设适合智慧型经济发展的城镇形态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