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生思维培训范文

小学生思维培训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生思维培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生思维培训

第1篇

一、在验证猜想中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猜想让学生验证数学问题,以数学独特的魅力扣住学生的心弦,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验证猜想的全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路,还有利于培养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二、在一题多解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定向,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的问题的解决,以致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灵活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去思考和判断问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让学生学会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如比较5/8和2/5的 大小,学生都能用通分的方法比较,但这还不够。于是,我要求他们思考,看还能找出哪些方法?结果有的化成小数比较(0.625>0.4);有的画图比较;有的与1比较(5/8=1-3/8,2/5=1―3/5);有的与1/2比较(5/8>1/2,2/5<1/2);甚至有的同学把它们的分子化成相同后再比较(5/8=10/16,2/5=10/25,)……这样,学生通过多种思路,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比较出了这两个分数的大小,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活跃、发散了思维。

三、在质疑问难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是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留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够积极思维、大胆设想、任意表达,勇于思辩,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如在推导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我就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针对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推导过程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质疑,很多问题都能较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注意。一学生提问:“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一个长方形后,面积不变,周长变了吗?”这一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提出“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面积与周长有变化吗?”。有的学生还提出“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截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后,面积与周长怎么变化?”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让学生的思维不断飞跃。实践表明,质疑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在合作交流中提高思维的广阔性

第2篇

一、形成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氛围

⒈创建思维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新知背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好学、探索、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这时,教师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就轻而易举。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公式的推导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它的面积有变化吗?”学生回答:“它的面积没变,还是6平方分米。” “它的面积变了,比6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⒉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借助操作性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而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设计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笔者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10个小圆片当作苹果,用两个大圆片当作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1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剩余的情况,进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动手实践,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就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思维方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以形成具体生动的表象和概念。而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掌握内容丰富、印象深刻、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更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通过实物的分割、图形的分割、集合圈的应用等,直观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建立起单位“1”、平均分、若干等份等表象,为进一步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好准备。

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比较、分析、综合是思维的的基础。小学生认识事物总是先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随后把事物分解成各个对象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然后把各个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联合起来。比较、分析、综合是思维过程的起点,离开了对事物的比较、分析、综合,就无从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对感知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当得出等式3/4=6/8=9/12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等式中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看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结果怎样。从而总结出:“分子和分母发生了同倍数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结论。

⒊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果教师经常让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推理、判断、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方法的应用过程、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充分运用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除了要让学生剪剪、拼拼以外,更要注重让学生比划着拼成的图形,说出公式的推导过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指图叙述,再小组同桌叙述,通过反复叙述,学生大量地说,从而使学生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且真正让学生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就会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形象,在以后运用公式计算时,就不会出现“漏掉除以2”的情况,同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思维的流畅性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⒋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在知识方面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能力上,发散思维越广、越灵活,越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机会。在课上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时间和自由,多方位地思考一个问题,对问题做较周密的分析、讨论和估计,同时可以让学生充分进行质疑,并相互解疑。

第3篇

一、情境新创,打开思维

情境教学使小学生身心沉浸在特定的外界环境中,在情境的刺激下,有利于小学生在体验环境刺激的过程中进行积极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数学情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打开思维。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四边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主动打开思维,思考“什么是四边形”,可以在课前准备好教具和课件,教具包括三角板、五角星等便于携带和吊挂的器具,在幻灯片课件中包括五颜六色和形状各异的平面多边形图片如卫星、金字塔、高楼大厦等,让小学生身处有许多形状的世界。小学生就会对这些物体和图片进行观察和思考。小学生的思维从对比这些图形开始了:

学生1:“这么多图形都不一样,但是有的有相似的特征……”

学生2:“这些图形有的边多,有的边少……”

……

教师:“大家看一看这些图形中的轮廓边缘有什么特征?”

学生3:“有的边少,有的边多。”

学生4:“四个边的图形比较多。”

教师:“大家按照边的多少给每个图形起个名字吧!”

学生5:“四边形!”

这样,学生通过所处课堂情境的刺激,积极主动地打开了自己的思维,然后经过教师的引导,顺利地对四边形的概念进行理解,进而掌握正确的四边形特征。

二、兴趣吸引,展开思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要想学生对知识学好、学透,获得相应的技能,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兴趣,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激发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才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展开思维。

例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章“年、月、日”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这些问题非常熟悉,会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学习这个不知道有什么用处,因为只要翻看和查阅就什么都知道了,所以对这章知识的学习兴趣不足,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思维会出现惰性。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几个问题:

问题1:“有的月大,有的月小,你知道你出生的那个月是大还是小?”

问题2:“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对吗?”

……

教师设计几个问题在上课时提出来,学生一听感觉这些问题自己回答不了,认识到原来自己日常生活最基本的时间问题也不是那么简单,里面有很多学问。这样,学生就会对这章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然后就会积极主动地跟着老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学习中思维活跃,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三、交互合作,延伸思维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谚语告诉人们合作的力量远远大于单干,合作就会产生“1+1>2”的效应。一个人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几个人在一起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很多,通过合作就拓展了每个人思维的局限性,使每个人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延伸。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解决一个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

例如,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应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索,看每个小组能够探索出更多解题方式。以“5001-247-1021-232”这道运算题为例,让学生分小组用简便方法进行解答:

学生1:“5001-1021-(247+232)”

学生2:“5001-1021-(247+232+1)+1”

学生3:“5001-(1021+247+232)”

……

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思维方式,最后小组内成员通过互相沟通,发现了好几种解题方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每个学生都学到了更多解题思路,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四、实践操作,妙用思维

实践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标,实践反映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又依赖于对理论知识巧妙地应用,也就是思维能力。由此可见,通过实践过程中对具体问题进行解决,可以有效锻炼主体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适时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从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统计”这章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到家里统计自己的玩具:

要求1:归类玩具的类型,统计各种玩具的数量;

要求2:统计各类玩具损坏的数量,并计算损失了多少钱;

……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训练

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陕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

2 培养问题意识,养成思维好习惯

带着问题阅读数学是养成数学思维的好习惯。看到一道题目,要给足学生认真读题的时间,要给足学生认真思考的时间。我想知道什么?我能求出什么?我能提出哪些问题?我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急于动笔,也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思考成熟以后再动手动笔。如:在在教学新课的时候,出示一幅主题图,要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再让学生说说获得的数学信息,再让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最后让学生互相检查,互相评价,找出问题,共同探讨,突破重难点。又如:在看到―道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找出有用条件,经历思考过程,整理思路、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诚如我们所知,数学是一门极具逻辑性和研究性的学科,但是数学也是一门讲究学习技巧的学科。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技巧,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渗透精髓的数学思想。例如: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等,虽然小学中涉及不多,但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就开始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对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质量是极为有利的。

4 强化评价与反思

评价与反思环节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不但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肯定,同样也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和纵深的重要时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科学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要培养学生的评价与反思意识,需要教师能够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集,使其把自己做错的题目记录在其中,并详细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做错题目,并找到正确解答问题的方法,对错题的反思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避免再犯类似错误,同时再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散思维的过程,对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有一定的帮助。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对反思和评价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同学互相评价,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鼓励,使其坚持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积极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5 加强动手实践,提高思维能力

第5篇

(一)丰富表象与发展学生语言的形象性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运动等来获得,而视觉表象最具有鲜明、多样性和灵活性。表象是可以储存的,它是想象的材料。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其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的发展。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儿童的观察活动,其目的就是为积累表象,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在方法上多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尤其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孩子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会获得大量的表象。如春天到了,引导儿童观察花草树木。要求把看到的说出来或写下来。有的老师引导孩子认识柳树:柳条长长的,是绿色的,在风中摇摆着。他就可以说一句话:“绿色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摆。”或“柳树的长长的绿色柳条,在风中飘摇。”又如,儿童看见桃花,数数五个花瓣儿,一串串的,粉红色,有香味。这时在语言调节下,就会说出:“桃花开了,粉红色的,每朵有五个花瓣,一串串的,太美了,我还闻到一阵阵的香味呢。”这些观察结果的表述,会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发展想象与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狄镇罗普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这句话看来似乎过分,但确实是真理。如果学生的想象力差表现在阅读中,往往对课文的情景理解不具体。表现在说话、作文中就不会具体生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会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

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成分会日益增多。由于儿童的知识的限制,其想象的逻辑性和概括水平不会很高。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呢?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靠生动如画的语言。口头语言通过声音传导意义,由听觉接受;书面语言通过文字传导意义由视觉接受。不论是由听觉还是由视觉接受的信息,对语言所体现的景物、事物、人物,要能实现其具体效果,是需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才能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的一般做法:

1.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人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例如《林海》的第2-5段,写岭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写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种的绿色: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写落叶松的海洋和俏丽的白桦的句子等。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言,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会发展想象力。

2.揭示关键词句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想象。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即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全神贯注》一课,第二节中,两个“好像”的句子,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出说了什么悄悄话?(可能自言自语:这样画,不如那样,这再加一点颜色,或那再淡些……)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为什么?似乎在跟谁争吵?实际上是自己的意见在争论(你那么画不对,应该这样……)。“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画好了,陶醉于作品之中,什么都忘了……)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把两个“好像”的句子内涵指示出来是需要学生想象的。在启发学生的想象时,学生还会想出更多的内容。

3.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才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要善于给学生一些联想的条件,善于给学生描绘、设计出一些情境,使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想象,使学生听教师读、讲,如身临其境。如教师的语言干巴巴,就是有好的教材,也不会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想象与情感分不开,只有情感充沛,想象才会丰富。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感情,要以富有感情的生动语言,唤起学生的想象。

(三)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第6篇

关键词: 《数控车削实训与考级》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自信心和自我反思的习惯,表现为自控能力不够,学习和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目标;怕动脑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下面我就以《数控车削实训与考级》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选择多媒体资源全面的新教材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思维的能力。

1.用旧教材实施项目教学法的问题。

当前有很多职业中学还在使用《数控制造工艺》、《数控车削实训与考级》等旧教材,虽然也使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跟以前相比好了一些,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与老师的设想还是有一定差距。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以完成学习任务和作品制作成功为目的,没有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再者,由于老师的课件制作、多媒体使用技术的缺乏,能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还不够多、不够全面。

2.选用多媒体资源比较全面的新教材,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思维能力。

如果我们能选择一本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新教材,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控车削实训与考级》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方式组织教材内容,该教材打破了原来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分颁发的相关国家职业标准为编写依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发展同步,在完成任务的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体现“做中学、学中教”的职业特色。另外该教材还具备配套的教学光盘,光盘中有教案、PPT演示文稿、学习任务PPT课件和学习任务教案、交互式动画教学软件、企业产品生产流程和生产现场录像视频资料等。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情境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采用多种途径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维,语言表达。教师扮演的角色既是组织者又是积极的参与者,还是学生的朋友,实行教学民主,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讨论,甚至争辩,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难点,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意识,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问题情境”设置不好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大家都注意到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工作任务的完成为根本目标。老师也会分析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提出来去引发学生去思考、分析和讨论。在《数控车削实训与考级》教学中老师会设置为问题情境的内容通常有零件图的分析、刀具选择及刀具卡的定制、切削用量的选择、加工工艺过程卡、数值处理、程序编制等。这些问题学生思考清楚后,在模拟运行、实际运行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就是出现了也能自行解决。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因素很多,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事前都没有考虑到。当出现这类情况时,有的问题同学们通过相互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后能解决,有的不能解决,有的问题甚至连老师都不能解决。这样的情境出现多了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滞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一部分学生甚至会放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任务。

2.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在学生数控模拟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任务进程中、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任务内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下面几点:(1)分阶段设置,不同的任务进程设置不同的问题,即问题与真实事件联系;(2)分层次设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即问题设置因人而已;(3)设置问题要全面,设置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加工产品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进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设置好“问题情境”后要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提出恰当的建议,以便于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在一个小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模拟运行编程过程中所遇问题分析、解决过程中的困难,用可视化的方式对过程进行描述,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分析、综合等。教师对学生的产品分类汇总,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展示给学生,逐渐引导学生学会全面思考问题。这样既能活跃教学的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三、利用“评价反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评价反馈”:任务完成后的评价与反馈,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同组互评及教师评价。中职生可能没有反思的习惯,也不大会自我评价。教师要通过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等合理评价学生,应避免以一次完成的加工产品来决定的情况,并有意识地让学生评价他人,通过评价他人展示自己的思维、反思自己的加工过程,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从而达到自我改进的目的,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留充足的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控车削实训与考级》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多让学生进行评价反馈,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第7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发散思维的意义

1.小学数学的学习是思维能力建设的前提

从时间上说,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启蒙成型和培养拔高的阶段。数学作为一门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学科,其中的分析、比较等具有发散性和严密性的特质,对人的思维水平的塑造极有帮助,毫无疑问也对今后更高水平的智力开发、科研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2.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发散思维培育的有利途径

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数学知识本身,而是在于对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为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因数学本身的思维学科特质,其学习研究本身就是提高思维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利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

1.做好思?S训练的基础教育

这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讨论的,二者具有一致性。学生要想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进行更高级的发散思维锻炼,必须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打好思维培训的基础。学生要采取针对性强的数学练习,通过反复强化基础性数学知识,构建起数学思维网络。那些一味的拔高和培优是不适宜的,只有在普遍建立起发散思维根基之后才有可能谈论高水平的逻辑培训。对教师而言,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的上述需求进行教学准备和设计,有序合理地开展教学活动,是保证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关键。

2.提高数学学习热情,建立发散思维定式

由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本身就是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小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关系和数学现象,就是发散思维的一种体现。留心生活中的各类数理现象结构,也能够激发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

3.结合教学实际,改进培养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时必须关注小学生的接受过程和心理状态。首先,要注意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避免小学生战战兢兢听数学课的场景出现。这样的心理放松状态有助于他们打开思维闸门,开展发散思维的训练。其次,要多借助“一题多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调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并养成习惯。小学数学中的知识性问题虽然不深奥,但是却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教师要教会小学生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解决同一个问题,使他们学会调动多种思维感官,训练思维的宽阔性和自由性,从而更加协调和高效地处理难题。“转化思想”“变式引申”都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广阔性、联想性、活跃度的好办法。最后,教师要自己先锻炼发散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本身就是个难题,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寻找多层次的方法进行试验,这也是对培养发散思维的一种考验。

三、关于新课改与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的关系

第8篇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学习环境

开放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推行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教学方法,为小学生创造开放与自由的音乐学习环境,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升。

一、创造开放音乐学习环境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形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引导,极大地影响着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营造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模式,需要教师尊重小学生的音乐学习自。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可以用声音或者肢体动作去表达他们的音乐感受,也可以用表情去抒发。在课堂中,教师不要以示范与模仿为唯一的教学模式,而要变化教学场景与情境。比如,在讲解《小猫钓鱼》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聆听歌曲时,做出相对应的动作,进行角色扮演,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二、利用开放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让小学校园管理者加大了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促进了许多创新教学方法的传播。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引导者角色,利用创新教学方法实施音乐教学,让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比如,在讲解《卖报歌》时,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展开小组快速学习竞赛。用竞赛的形式激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思维,急中生智,创造更多适合自己的音乐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音乐学习方法,有利于开放教学的落实。

三、重视开放性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促进和谐与民主课堂氛围形成的最佳方法。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选择,利用师生互动去了解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期待,从中选择可行性强的方案落实在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解《丰收之歌》时,教师与学生讨论丰收的场景,一些小学生提议:“我们把丰收之歌画下来吧。”美术与音乐是密切相关的两门艺术,让学生利用绘画的方法去表达音乐欣赏想法,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开放性,教师应当采纳学生的建议。

综上所述,开放式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小学生开放式思维的形成。利用开放的音乐学习环境与方法,让小学生建立全新的音乐学习观,能够让小学音乐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为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而服务。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对策建议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广泛性,它可以给学生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所以说小学数学是最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

一、采用合理思维培训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比如,运用综合分析法、抽象具体法、求同求异法等教学手段。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渡的培养。例如,在关于圆柱体侧面积的教学内容讲解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圆柱模型从侧面剪开,想象剪开后的形状,根据与正方形、长方形相似的关系,间接的求出侧面面积的计算公式。经过这一系列的知识引导,使得学生大大增强了对知识结构体系的了解。然后教师再运用求同求异的思维方法,结合知识内容,将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不断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抓住思维起始点

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网络都是环环相扣的,而数学是最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思维发展的过程,逐渐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例如,在关于按比例分配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从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配入手,在对原有知识有效复习的情况下,对有效地引出了新知识的探索。然后,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记忆,加深记忆能力。最后,可以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实际分析、讲解,从而巩固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知识的起始点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情况下,教师比较熟练与利用已学知识作为新知识教学的起始点、导火索,来引出对新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从而激发学生大脑思维不断运动起来,逐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第10篇

(一)记忆和注意力方面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笼统的感知事物的整体到可以感知事物的每个部分,他们的记忆力最初是无意识的,以机械记忆为主,注意力方面还不能很好实现自我控制,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而且是和自己的兴趣相关的。

(二)思维方面

小学生最初没有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从模糊向清晰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简单直观的特点,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模仿性会逐渐降低,开始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形成简单的想象。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的形象向抽象形象发展的,但这种抽象思维仍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三)感情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情特征变得更加稳定和丰富,低年级学生经常出现感情不稳定现象,如哭闹等,但是到了高年级,这种现象就有所改善,感情更加稳定,自尊心更加强烈,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道德感情也逐步确立。

(四)意志力方面

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很快,精力旺盛,同时也暴露出他们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较差的特点,容易感情用事,处理事情的耐力较差,而且大都是靠外在压力的催促,而不是自觉执行。

(五)性格个性方面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在不断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可以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判断自己,而是可以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进行对照,做出独立的评价。所以,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使他们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非常重要。

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心里矛盾、冲突、烦恼等不能适应学生和生活的状态,这些心理问题是在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过程中产生的。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产生,当他们凭借自己的主观能力得不到调节,或者得不到他人的帮助时,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影响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依赖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造成孩子自理能力较差,遇到一丁点困难就伸手向别人求助,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依赖心理,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持续下去的话,小学生的意志力将会变得越来越薄弱。

(二)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以后,由于学习环境、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有些学生会出现不适应现象,如忧郁、烦躁、恐惧、厌学、不遵守纪律等,不适应问题给小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障碍。

(三)厌学问题

厌学心理是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遇到困难后不知如何排解导致学习障碍,缺乏艰苦学习的毅力,教师和家长没能及时鼓励,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他们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说话,看课外书,打瞌睡,甚至逃学等。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有人超越自己就会挫伤自己的自尊心,产生厌学心理。

(四)人际交往问题

因为当前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都是和成人在交往,生活的环境比较顺利,因此就养成了他们固执、人性的特点,进入小学校园这一集体之后,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放生了变化,如果他们仍以这种心理去交往的话,就会造成以自我为中心,遇到困难缺乏克服的信心,交往中障碍重重,从而造成过于严重的防范他人,把自己封闭起来,出现交往困惑。

三、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构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帮正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引起学校领导足够的重视,形成以校领导、教研处、班主任为主的教育体系,制定完善的教育计划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每个层次的心理教育工作制定具体的执行标准,保障心理教育工作的秩序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教育网络,实现全面教育,使心理教育不留死角。

(二)建设完善的心理配套设施

构建完善全面的心理配套设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是帮助小学生消除心理困惑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心理辅导机构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并应用到实践当中,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完善的心理教育设施,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心理服务,确保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11篇

寒假期间,我们发现,在不同机构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中,不乏“奥数”的身影。对于“奥数”培训,社会“叫停”呼声不断,为何依旧热度难降?“奥数”该不该“绝杀”?诸如此类的“教学前置”培训,应怎么看待?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湖南省社科院副巡视员方向新教授。

记者:“奥数”,这项只适合不足5%的有一定天赋的学生学习的竞技项目,而在我国几乎成了一门必修课,将近95%的中小学生都在学习“奥数”。对于各级各类“奥赛”,比如“奥数”,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方向新:坦率地说,“奥数”风,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有点“走火入魔”的趋势了。

记者:用“走火入魔”这个词来形容当下小学“奥数”的现状,您觉得对小学生而言,学习“奥数”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影响?

方向新:“奥数”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个超前的东西,是一个靠记忆去掌握知识的办法,许多小学生对此实际上并不能理解。很多“奥数”题目,小学生并不懂,只好靠做题目来重复记忆。见多了,记住了,自然就能解“奥数题”,但是并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奥妙。在基础知识尚不具备下,学生不知道为何要这么解题,也就不可能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记者:“奥数”,被称为是数学的思维体操。世界上不少国家开设了“奥数”教育和“奥数”竞赛,其目的是发现具有数学潜质的天才少年,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启智教育,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和兴趣。但是在我国,奥赛成为进入名校的“硬通货”和“敲门砖”。在许多中学名校、示范校,“奥数”证书就是选择优秀学生的“硬件”。只要这个“硬件”过硬,“家长求学校”一转眼就会变成“学校求家长”,许多名校都甘愿在“奥数牛人”面前放下身段、虚席以待。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行为与目的的偏差?

方向新:这种偏差是超前式的教育和填鸭式教育所导致的后遗症。许多校长、教师之所以对“奥数”情有独钟,是因为他们简单地认为,与其他科目相比,“奥数”在考试评价、选拔生源方面更有区分度,“奥数”学得好就说明学生发展有潜质,于是,“奥数”被看作丈量学生素质的唯一尺度。

事实上,对小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知识而言,还不应该去解“奥数”这些难度高的题目。如果一个小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都还不够,那么“奥数”在某种程度上所起的是一种摧残作用。

当然,对少数基础知识较牢、有天分的孩子而言,“奥数”还是能够开拓思维。

记者:据了解,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禁令,规定奥赛成绩不得与中小学招生挂钩。从最新的政策来看,从2014年起,除进入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外,其余奥赛获奖者都不再有高考保送资格,省级赛区获奖者曾享受的加分照顾也将取消。但从教育现实来看,每一次的“禁奥”行动几乎都以“死灰复燃”告终,老百姓对各类奥赛的热度依然不低。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方向新:实际上,在不少地方仍然是“换汤不换药”。在高考保送或加分等方面,表面上“奥数”获奖不再享有“优惠”,但实际上一些学校的自主招生,仍有意无意地还在运用这个东西。尤其是面试时,依然是“奥数”思维。

家长和学校现在还没有从这个所谓的“奥数”的怪圈中走出来,我觉得症结源于此。“奥数”是一个加分项目,现在不仅仅家长这么想,学校也在这么做。在面试环节时,有些面试题目或多或少还是涉及到了所谓的“奥数”思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指挥棒,在它的引导下,家长也不可能真正的走出来。奥赛热就算没有家长的功利意识在助推,但只要有“指挥棒”的存在,是绝对无法真正“降温”的。

记者:有人认为,现在中国教育之所以屡被诟病,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者喜欢拔苗助长,违背人的成长规律,给孩子打“催长剂”,也就是你最开始谈到的,“奥数”对小学生是个超前的东西。有人这样形容:现在读书,是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大学没啥可学了,就瞎混几年捞张文凭。对于这样的“教学前置”,您是怎么看的?

方向新:这就是现在中国的教育存在的误区。家长和老师看一个小孩是否有潜质,有发展前途,更多的是看这个孩子能不能超前,能不能压过别人一头。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上个世纪当年非常热的少年班。那些少年班的苗子,当时是轰动一时,但到最后都差不多烟消云散。现在所谓的“少年天才”,就是有点“奥数”思维,小的时候能够超越别人,但很少有人能够成为真正的科学家。所以,我们应该让教育慢下来。

“教学前置”从某方面来说是一种摧残式教育,我觉得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前置”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重复性的教育和重复性的记忆,就像小孩能背很多诗一样,只是一种重复记忆,并不能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小的时候学了很多东西,但越往后走,后劲就越不足。只掌握表面的浅显的逻辑思维,缺乏创新思维,缺乏动手能力,在科学的道路上是走不远的。

链接:

他山之石——“奥数”在国外

美国:美国大学入学是自主招生,录取的时候看平时成绩、个人陈述、老师推荐等多方面材料和个人表现。“奥数”得奖的学生申请大学的时候会有优势,但让一个数学资质一般的孩子去参加“奥数”比赛,还不如去社区医院做义工来得实际。

日本:“奥数”获奖者也能获得优秀大学的学习机会。但是,日本的教育资源相对公平,一般不需要择校,而是就近入学。所以,日本小学生几乎不存在“小升初”的升学压力,也不需要通过奥赛或者其他的“附加条件”来为自己“加分”。

第12篇

【关键词】 奥数热;奥数;小学生

作为一种素质教育的典范,奥数在各国都被热力推广,但是在我国,奥数的本原却发生了改变. 奥数让小学生们的负担变得更加沉重. “奥数热”暴露出了许多教育问题,例如教育公平、择校热,等等. “奥数热”已经是全国人民都关注的问题.

一、“奥数热”现象出现的原因

造成“奥数热”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三点.

第一,教育的不公平.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当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 但是当前的教育却并非这样,仍然有许多学校存在着重点初中以及重点班级. 这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必然会导致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

第二,家长盲目跟风. 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肯在教育上投入,他们会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奥数培训班. 他们重视教育非常正确,但是不考虑自身经济条件,只是盲目跟风,将孩子送去参加奥数培训班,提高孩子进入重点初中的可能性.

第三,择校机制. 它可说是导致“奥数热”的直接原因. 经过调查所得,家长们之所以会不顾一切地送孩子参加奥数培训班,是因为都希望孩子可以进入重点初中. 而现今的择校机制凸显了奥数在择校时的重要性,这就让家长们格外重视奥数的学习.

二、“奥数热”的特点

通过研究发现,“奥数热”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低龄化和全面化.

据统计,三、四年级的学生中参加奥数学习的有60%~70%,五年级学生中有90%参加了奥数学习. 甚者,有的小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去参加奥数培训.

随着“奥数热”的越演越烈,据媒体报道:北京市2003年的小学中有半数以上的小学生参加了奥数学习. 突然之间,不论是数学特长生还是数学学习一般者或是数学学习困难户都开始了奥数学习.

三、奥数训练带来的好处

奥数是肯定能够给小学生带来好处的,它的思维方式能够活跃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更善于动脑,乐于动脑. 奥数的学了在孩子们的小学时期就能带来很多好处外,也能帮助他们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畅通无阻.

奥数训练能够提高对数学的理解能力、解题能力,看到数学的实际作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力,从而真正提高数学成绩. 对数学的理解是学好数学的真谛,这不是任何技巧能代替的. 对小学生而言,数学能力的提高才是他们在以后数学学习生涯中的重中之重.

通过一系列数学题的练习,让学生获得一些新的解题决策技巧,也可以看作是在新的情境下的数学思维,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不仅限于获得新技巧. 这能够为小学生们在初中学习函数时打下基础.

据调查发现,奥数学得好的学生学习习惯基本都很好. 学习奥数的过程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 最重要的一点是小学生在习惯上的可塑性比较大,即使有不好的习惯也来得及改,因此,在小学时代让孩子们学习奥数是非常适合的.

四、“奥数热”现象带来的危害

学习奥数的好处毋庸置疑,但是同时奥数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 它的危害不仅影响到了小学生们,也影响到了他们的父母、家庭.

很多国家开设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具有数学潜质的天才少年,为了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启智教育,为了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好奇和兴趣. 但是在中国,“奥数”的本质却彻底被歪曲,与其真正的主旨背道而驰.

许多学生在一年级起就被家长逼着参加奥数班,他们表示自己就是去那里坐着,其实什么也没有学进去. 学生难以领悟到学习奥数的乐趣,学习奥数对他们而言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对家长而言,参加奥数班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甚至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了三四个奥数班. 每逢周末,就是家长带着孩子风尘仆仆地行走在各个奥数班之间的时候,这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孩子,都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小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知简单的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据研究,只有5%智力超常的儿童适合学习奥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首先,它会让大多数孩子产生挫折感 ,他认为他不行,他很笨,这个对孩子的发展是很大的伤害. ”

小学生们过早地涉及奥数这个与他们素质、能力都相距甚远的东西,并不会带来多大好处,反倒很可能会抹杀掉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在他们以后的学习中将一直学习数学,现在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让他们参加奥数训练,虽然成绩可能一时有提高,但是非常不利于他们将来数学的学习,会影响他们的中考、高考,甚至是他们的人生,这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

奥数其本身并没有很大的问题,通过学习奥数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学理解能力,活跃数学思维. 但是,随着“奥数热”的升温,它更多的是与教育公平、择校相联系,成为进入重点初中的砝码. 笔者认为,奥数教育应该及早回归其本身,重新拥有属于它的数学之美,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们通过奥数燃起对数学的好奇与兴趣之火.

【参考文献】

[1]徐韶峰,霍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第13篇

关键词:数学语言 能力 培养

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其实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工具,掌握好数学语言是有效地、顺利地实现数学活动的基础,还能更好地锻炼小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学语言的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引导学生把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对与错,或是数量上的多少,忽视了语言表达是否严密,是否具有条理,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这一矛盾,致使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等成为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尽管现在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但教师仍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再通过各种练习,加以巩固。

3.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改以来,数学语言的教学虽得到一定的重视, 但很多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达的教学地位存在片面性认识,认为语言表达教学应附属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并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数学教师不能因为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而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没过好语言关而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度差,语言之间的转换不流畅,思维显得缓慢,从而造成数学知识接受、处理困难。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也是一门语言。所以数学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数学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习纸中。例如,10以内、20以内及后面的100以内(整数)加减法口算,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的各个学科都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那么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谈谈自己的体会。

1)对教师进行数学语言教学的培训

有的教师对于数学语言的使用以及教学情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等,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提问过多、过难或过简单都影响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另外缺少激励性的语言和指导性的语言,也使学生口头表达的积极性不高,不能畅所欲言,出现只会做不会说,爱说说不出的境况。因此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培养的前提下,首先必须对教师自身的数学语言教学进行培训,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自身语言素养,明确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目的,掌握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多种教学方法。

2)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其畅所欲言

有些学生性格内向,在课堂上只愿做听众,不想说,只是些机械模仿式的简单应用,久而久之就丧失了语言表达的欲望与技巧。有些学生则由于老师的尊严与权威,畏惧而不敢说,“师云亦云”,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心理上的紧张畏惧,说话时也张口结舌,断断续续,语不成句,条理不清。有些学生怕说错说不好,从而达不到自己想在大家面前树立的形象或者是破坏了原有的美好形象。这些都是存在于小学生的心理障碍,要彻底消除这方面的障碍,须作长远的研究。我们主要是针对原因,树立教师正确的学生观,走入学生心灵,与学生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有包容的心态,让学生敢讲,敢说,从不愿说到愿意说,再到畅所欲言。

3)创造机会,加强“说”的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可目前有的数学教师为了赶进度,一个问题点到即止,没有真正从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考虑,教师不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课堂上常常好学生独领,其他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陷入自然沉闷的状态,甚至沉闷一生。所以我们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说的训练”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认真地完成。教师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形式,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给学生提供说的时间和空间,教学生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尽量多地重视学生说的质量。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49-01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学学科又是一门将思维与语言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国有很多小学的数学教师就思维能力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实践,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

1.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课程相比,其内容的难度与知识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以及相关思维能力的锻炼,对相关数学知识需要通过自主的思考才能有效的理解与学习。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完成了教学大纲内所制定的教学内容,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的数学成绩上,运用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这种模式的数学教学,将数学课程的特点逐渐的弱化,是其失去了独有的学科特色,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与态度,体会其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相关的人文风采与气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提升,进行恰当准确的表达。除此之外,思维能力也是学生综合能力中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

2.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2.1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低。就目前而言,在大多数学校中,即使对教师提出了需要在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训,但是仍旧有很多的数学老师对这项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的教师依旧秉持着传统数学教学的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求学生对相关字词以及重点文章进行掌握,并在考试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2.2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不科学。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数学教师对课本中相关的内容进行清晰、明确的讲解,同时还需要留给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观点。但是就目前而言,有很多的数学老师在上课时紧紧的抓住学生的思维,不给其时间进行独立的思考。在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上缺少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于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进行及时的更新,进而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方面出现很多的困难。

3.增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3.1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将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形象化与具体化,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师想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激发,就需要在教学小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发挥想象力和联想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就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或者是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并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分析,而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观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课堂的参与度,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3.2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要做到眼、耳、手、心相一致的情形,学生在上课时需要用耳朵听老师讲课的内容,眼睛看相关的文字,用心思考的同时还要动手做好笔记,进而达到数学学习的读写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培养其逻辑思维的能力。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使其,对与周围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但是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往往缺乏一定的完整性与逻辑条理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数学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来帮助小学生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与知识点,并对其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与概括。同时,老师还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答案,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能力。

3.3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创新思维就是指人脑在对某些事物的形象感知认识的基础之上,将其进行一定的改造,进而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进而引发出新的灵感,创造出新事物。小学数学学习就是要对事物进行较多的认识与了解,掌握其发展的规律。进而对其标新立异,追求创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独立思考,并且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进而想、从中找出属于自己的新思路与新观点。

4.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相关的数学课堂知识点,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的基础之上对其他科目进行更好的学习。以此来完善学生的发展,提升其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数学教育 独立思考 能力养成 分析

一、前言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养成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能否成功培养起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其将来的影响十分巨大。独立思考能力应该是每个小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在数学课程中更是如此。本文首先探讨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1]

二、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与课题的研究价值

1.存在的问题

2011年2月13日《福建教育》编辑部钟建林在主持题为“小学数学预习,利大还是弊大”的辩论时,开场白是这样的:我曾经负责了几次大型教学观摩活动的前期组织工作,几乎每次都有教师不愿意让学生提前预习。不让学生预习,那就剥夺了学生充分地进行独立思考的权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的数学思考方面有一条: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2]

2.课题的研究价值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老先生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既然“凡为教,目的都在达到不需要教”那我们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也应该如此。他还指出:“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可见,与教师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相比,使学生获得自学能力更能使学生受益一生。如果教师把精力都花在教学生有限的知识上,不仅学习效果不如人意,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依赖教师获取知识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想拥有自学能力,首先要能独立思考,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很多的好处,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更能使学生受益一生,学会独立思考,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目前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原因解析

当前,我国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还不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还很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原因导致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不足:

首先在于我国教育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千百年来,我国的教育一直是讲授式的教学,中国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就,平时只关注标准的答案是什么样的,而不思考变准答案是怎么得出的。这样的教育是保证了学校和学生的升学率。但是却形成了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学生只能盲目的听教师讲授或者记笔记,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有些老师甚至认为学生有自己的意见是叛逆的行为,长期下来,学生自然放弃自己思考的机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终成为老师口中的“勤奋好学的好学生”。

其次,应试教育导致学校和家长过度地关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学生每天的课业非常繁重,据调查显示,小学生平均每天要学习5-7科的科目,上课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由于小学生智力和精力都有限,加之绝大部分时间已经耗在课堂之上,就客观地造成了小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然难以形成。

四、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几点建议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虽然较差,但是,只要稍加引导就会养成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活跃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民主教学为主。将数学课堂打造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分析、自我探索的民主式的自由课堂,老师做好纪律控制和引导。例如,在倍数教学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充分发表意见,或是分组讨论,让学生自行演算和分析,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和指导。

2.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很多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控制能力差,所以仅依靠课本上的内容和教学案例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的,也就达不到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案例教学,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会更好,也会在生活中学会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数学知识。例如,在加减法算数中,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或是利用身体的某些部位,如手指来进行验算,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其实,当下流行一种手指演算法,无论是加法、减法还是较难的乘法、除法都可以用手指简单地进行计算,而且结果非常准确。但,鉴于这种方法多存在于一些课外培训机构中,教师可以选择进修或是培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更好的将适合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加强数学的课下学习。数学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课下的求知和探索过程更加重要。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也可以不分组,安排与课程有关的数学讨论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自由探索和寻找答案,并及时对学生的课下探索结论进行检验和纠正。课下学习可以强化学生的独立性和合作意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4.学生应该自觉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小学生不能总是被动地学习,应该培养主动好学的精神,以拼搏进取的精神战胜别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外界的判断能力不强,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更好地面对世界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凭空地去钻研,没有一定的基础是不能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提高自身独立思考能力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相关知识的理解,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纸空文。比如,在课间和放学的时间里,其他同学都去玩耍,自己却静下心来研究和思考课上老师讲的知识和理论,对不理解的自己进行思考,同时要加强对自己的自信程度,长期下来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五、结束语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分析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都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缺憾。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措施,能够很好地培养起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