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范文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第1篇

一、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思想品德课是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课程,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上好了品德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指导他们的行为。我们要要将品德教育融入生活,将生活实际与书本结合在一起,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从正反两面全面地展示现实生活、人情世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力,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利用晨会、队会开展德育教育

晨会、队会多以班级为单位,形式生动活泼,针对性强,时间短,收效快,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常见的途径。有经验的老师便会抓住这一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在最近、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最新的问题、形成学生良好的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在学科之间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思想品德课以外,其他学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不分学科,它贯穿于所有的学科当中。例如,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其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各学科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四、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

劳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自我服务劳动、手工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值日生打扫卫生、简单的家务劳动都能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培养劳动观念、学习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

五、在丰富的主题活动中强化德育教育

教师在选择和设计德育活动时,首先应考虑到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活动组织的既浅显易懂,又富有教育意义,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如“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生“了解家乡风土人情、学习家乡山歌谚语、走访家乡历史遗址、探寻家乡文化名人、采访家乡英雄人物、说说家乡旅游景点和丰富特产、知晓家乡近远景规划”,让学生走进家乡的本土文化,对家乡的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在探究过程中继承、发扬、创新家乡的本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六、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渗透德育教育

环境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优美的环境能够净化人,陶冶人的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影响。加强环境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优美、整齐的校园环境、健康的文化活动、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校风,都是无声的教育。学校良好的风气和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德育: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不光是让学生掌握全面深层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仍然不成熟、可塑性强比较强,也就是说,如果有正能量指引、引导着他们,他们就会走在成才的道路的上,而一旦被社会负能量感染、或者是放任他们在社会中不闻不问,那么当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就很容易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感染,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上。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势在必行,而且十分紧迫,我们首先来分析中学生目前在德育方面的一些表现:

一、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屡见不鲜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例如某女生由于是留守儿童,从小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那么到了初中,感觉自己“翅膀硬了、能够自立了”,经常出入网吧,随后被社会不法分子盯上,自认为是遇上了社会上的“大好人”,殊不知已经做了社会不法分子钓鱼的鱼饵。与社会不法分子合谋拐骗了不少未成年少女去偏远地区,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被捕之后,该女生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见,德育教育的疏忽,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2.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中学校园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胡侃,三五人成群结队“结帮拉派”、社会上的“行话”、网络上的俗语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其中也不乏女生。更有少部分学生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如在人多或经营店主不注意的情况下会偷拿正在出售的商品,他们本身并不是买不起这些商品才导致偷窃行为的发生,究其原因,在他们看来:反正没人看见,不拿白不拿,别人也拿了,我不拿的话,岂不是吃亏了?这种歪曲思想的形成,正是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此问题在农村表现的更为明显),学校对德育教育的不重视等。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呢?下面来阐述我的几点建议:

二、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我之见

1以班会为基础,增进德育意识

班会课,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我们认为好的班会课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结晶、师生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黄金时段。但我们发现有的人缺乏这种意识,班会课成了“自习课”,成了传达布置工作课。我们可以把班会课变成学生们思想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形式可以是多样式的,例如,学生们平时上课已经厌烦了说教式的课堂,那么在班会课上就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形式,用真人真事现实说法,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影像,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这样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德育意识。

2努力抓好后进生的转变工作

后进生通常是指学习不好或无心学习的学生,而这二者之间,如果少了德育教育指引的环节,二者变成了恶性循环,及越是学习不好便越是无心学习,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家庭原因:如农村家庭中的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学习的主观条件不足,又如家庭父母离异等造成的学生感到无人亲近,无心上学;二是学校的原因,学生可能在不同的课堂多次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们的嘲笑;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了失落心理;三是学生个人原因,学生自身就没有大的志向,感到读书没什么前途,不想学习,结果就破罐破摔。为此,我们要注重对后进生的德育教育问题,要经常鼓励后进生积极上进,努力抓好后进生的转变工作。例如,他们做了好事,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要多亲近和关心他们,与他们促膝谈心,对他进行理想、前途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和促成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充满信心,迎头赶上;要坚持建立学校和家长联系制度,共同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商讨解决的办法,抓住后进生的心理和特点,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第3篇

一、中学生与德育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学生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的现象。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的、率真的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这些要想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才能为人师表。

第4篇

【关键词】政治课堂;学生;道德教育

公民的道德素质不仅决定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国家于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来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对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何加强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则是我们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德育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政治课在德育诸途径中居特殊重要地位,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方法,培养良好品德起着导向作用。”政治课作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政治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长期以来为了顺应高考的需求,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历来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师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视为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忽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其实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只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

二、精心备课、充分挖掘德育素材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如果想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深透德育教育,在备课过程中要体现德育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备课中把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德育素材备好,如果课堂中教师信手拈来,教学就会缺乏条理性和说服力。那应该如何准备好德育素材呢?我认为一是要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而不是仅局限于教材中知识点的讲解,要深刻领会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这一目标,深入拓展所涉及的情感知识,并且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相联系。二是要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道德修养等,这是教师教学的客观依据。因此,教师要与学生真诚沟通,了解其心声及思想动态。

比如在学习文化生活《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课时,发现学生对于民族情感理解不深,爱国主义对他们而言居然觉得不实际,于是课堂上我先从正反方面列举几个典型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去搜集有关体现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事例,拿到政治课堂上进行辩论,最后以小论文的方式谈谈如何认识和弘扬民族精神。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良好。

吃透《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政治课教材、教参等材料中的课程资源。例如:在学习初二《法律常识》“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时,不仅要讲清讲透我国存在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及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的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带来的诸如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严重危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基本原则。使学生通过了解环境知识,增强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责任感。

通过图书馆、科技馆、互联网等途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如在初三“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考察社区环境,了解本地环境和人口现状及开展环境保护、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等方面的策略和措施;指导学生通过上互联网,获取大量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教育的生动素材,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感性认识。

关注学生环境教育素养的基本现状,将其在环境道德教育中的经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纳入课程资源。例如:在学习初二法律常识“青少年要自觉履行保护环境义务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拟出诸如:你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吗?看到漫天的沙尘、又黑又臭的河水,工厂的烟囱冒黑烟,你的心情怎样?你知道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吗?通过调查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环境素养的基本现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三、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理中育情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教育学生辩证分析和看待对待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要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尽量贴近学生角度去教育,而不是强制性甚至强迫地进行。例如在学习《走进文化生活》一课时,针对我校学生上网成风这一不良现象,我认为需要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于是我设置了如何文明上网这个探究问题,因为网络的诱惑是学生所不能抗拒的,所以我在该问题上很“民主”,甚至可以说是“鼓励”,一下子在感情上拉近了和学生间的距离,在良好的情感沟通下我引导学生去探讨如何文明上网、科学上网、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抵制不良文化信息的侵害,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效果很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和学生的共鸣,只有在师生的共鸣中才能真正开启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

四、手段多样、方法灵活、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情境、方式及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如果在政治课堂上教师只是进行一味的理论说教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抗拒心理。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应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工具以及挂图、实物等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例如我在讲授《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时,用多媒体播放了“广东女童小悦悦被碾压事件”,新闻的播放震惊所有的学生,由此学生展开了对这个问题道德层面的认识、理解与思考,使学生立刻认识到目前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社会、国家的重要性,没有过多的说教,但却深刻地“刺激”了学生的道德的神经,使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领会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政治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以实地参观、服务等形式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从而把所学理论知识、社会现实及自我情感有机联系,增强关心社会、服务他人、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

五、知行合一、以身立教、以德育德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者的一个规则就是:要把自己在广泛的意义上培养好,那时你就必然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如果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教育,在塑造学生心灵的同时,首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灵魂”。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自己却没做到,无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妙语连篇,学生都会认为老师的道德教育是虚假的,教师也就失去了学生的信任与依赖。所以教师必须首先提升和完善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完善人格,做到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以德育德,用自身的道德魅力去感召学生,这不仅树立了教师的威信,也激发学生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追求。

政治课堂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政治课教师作为主阵地上的主力军,必须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和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德育这一政治课的重要功能,真正把学生培养为有德之才。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要发挥德育教育功能》王义;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年第5期

第5篇

一、主动关爱学生,拉近师生关系

在小学素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缺乏交流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关爱学生,积极和他们进行交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更多的交流话题。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拉近了师生关系,学生在尊敬教师的前提下,把教师作为了自己学习和生活上的伙伴,在发现问题时能主动和教师进行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在学习中树立自信心,喜欢上学习。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严厉的教学态度,融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针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沟通讨论,利用教师的专业能力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他们能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教师要善于进行表扬,让学生获得激励,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在不断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进行,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给他们自由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活跃的氛围中学习,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自由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在学习中获得新发现时的激动,让他们用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新课改的教学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发挥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增强自主学习意识,通过思考和主动提问来完成学习内容。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要让他们的学习获得实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因此,教师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要加强对教学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让学生把握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入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

三、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德育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进行教育指导,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以道德规范为准则,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要改变说教式的方式,让学生从枯燥的受教中解脱出来,采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能够对道德行为做出判断,促进他们道德意识的发展。例如,在进行班级卫生管理时,一些学生做得比较好,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并时刻维护班级卫生。个别学生对教室地上的垃圾视而不见,并随地扔垃圾。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对比教育,让学生在观看两种对待班级卫生的不同态度和不同做法中受到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

四、加强心理引导,促进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在素质教育的中,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学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及时发现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疏导,减轻学生的压力,让他们保持轻松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会存在一些现象:一些学生由于学习能力不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错误,他们失去了主动回答问题的信心,久而久之形成自卑的心理。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后,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会导致他们之间形成仇视心理,不利于班级的顺利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要针对这些现象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缺少自信心的学生多鼓励和引导,让他们先回答简单的问题,在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之后,让他们向更难的问题挑战。对于学生之间的矛盾,教师要及时发现和疏导,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平友好地解决矛盾,加深他们之间的友谊。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育人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校园文化建设同样对学生起到了教育的作用。在发现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管理者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来教育学生,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在进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时,要注重物质文化的多元性和特色,从校园景色设计出发,用精致、美丽的风景来突出校园的美,让学生在欣赏校园景色美的同时,得到熏陶和感染,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操。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教师可以组合学生根据校园的优美景色开展绘画比赛、校园主题演讲、校园风景设计等活动。在校园的展示栏中,可以把学生的优秀绘画作品、作文、书法等张贴到展示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始终用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六、构建家校沟通平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第6篇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在各地已经遍地开花,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中职学校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德育教育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整体的和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流意识的自我觉醒。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恰恰是突出了对“人”的教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德育除了具有和其他各类教育所共有的目标、内容、途径之外,职业学校还承担起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增进心理能力的义务,注重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创业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青年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力量。

二、中职学校是促进德育教育的前提

1.要解决认识问题。这个认识不仅仅是学生的认识,还有教师和领导的认识,只有两方面都到位了,才能真正搞好德育教育,实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是学校主动增加德育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有些学校在课余时间安排一些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知识不能生硬地加到专业课中去,老师要言传身教。把教做事与教做人结合起来,以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建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职业学校开设像高等院校一样多的正式德育教育课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4.加强对人文社团的扶持。比如,文学社、诗社、书法协会、公关协会等。对这些人文社团的扶持,一是给经费。二是关心社团组织者的成长。三是帮助和鼓励他们搞一些大型活动。

三、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坚强保证

1.加强“班主任校本培训”课题结题报告的准备工作。对以往学期所开展的班主任培训与实务比赛等资料进行收集,并对班主任论坛、案例分析、优质主题班团课教案组织教师进行筛选与汇编。排定计划,定期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研讨,在学期期末形成课题的初步框架。

2.抓好教师参与学生个案研究的培训与实施工作。学生处对受到处分的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并逐步推广教师联系制度,开展一对一帮教结对活动,从而使尽可能多的教师投入学校的德育工作,参与班级管理的实务。

3.增强班主任助理的培训工作。适当调整各班班主任助理,明确与细化班主任助理参与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时间,及时协调与沟通班主任与班主任助理的工作,使之在班级管理中能形成最大合力。由专人落实班主任助理的培训与考核,注重培训与实践的结合、个体自学与集中交流的结合。

四、学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1.注重学生自我推荐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职校的学生离校后直接面对的就是就业,如何让他们在学校里就学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与推荐,自信地步入社会,成为职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支撑点。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掘自身优势,在人际交往、谋职技巧、社会调查等方面加以辅导。

第7篇

[关键词]加强 职业中专 德育教育 适应时代

职业中专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学生的教育需根据社会的变化,时代的进步而调整、改进。职业中专学生是个特殊群体,其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职业中专德育不仅需要传授道德知识,还需要以公共生活为中心,向生活世界回归,注重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的养成,还需要道德体验的交流,并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对职业中专学生德育素质要求愈来愈高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策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以师为尊,爱师敬师”的教育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现在,这种美德却在职业中专学生中有所丢弃。近年来,全国老师与学生发生冲突甚至造成流血事件的事屡见报道。作为一名甚至造成流血事件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愿意读书且思想素质差,没有礼貌,脾气暴躁的学生。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是因为大多数的甚至造成流血事件学生是成绩不佳,中考落榜或者是在初中就是表现不好的问题学生,其理论知识差,思想素质低是整个中职学生的通病。教育学生一定要有耐心和包容心,要注意方式方法。除了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解除疑问,化解矛盾。还要了解学生关心什么,喜欢什么,老师的业务能力及学识水平也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加强和提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公平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即使是“不可救药”的学生,也有他们的闪光点。老师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多些鼓励多些褒奖,从而促使他们品德和学习的进步。“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真正的爱护和关心学生,学生才会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老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

二、加强“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的教育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课题,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所以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教育重要而且必要。如何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呢?这个工作需要学校和家长一起来完成。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感恩。由于现在社会上人们追求物质的思想日益突出,学校的学生相互间攀比心较为严重,他们只知道一味的向父母索取,而不知回报,作为老师让学生在体会父母关爱的同时,还要让他们了解父母养育她们的艰辛,使孩子懂得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其次,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感恩,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是需要别人的帮助的,老师和家长要利用各种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良种子,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要将他人的恩惠铭记在心,增强社会集体、家庭责任感,要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珍惜他人的付出,懂得尊重别人,与人为善。最后就是培养感恩的心,一个人的品质不是教育出来的,是潜移默化、一点一滴慢慢地养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真切,最具说服力,对学生的感受也是最深刻的。三、在中职德育教学实践中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

1、创建职业的教育环境和实施环境。

培养企业所需的员工,不仅仅要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没有专长的人才是次品,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学生是危险品。因此,中职德育应紧紧围绕培养“职业”作为主线,学校的德育内容围绕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组织,按岗位需求进行德育创新。把学生在校的一日行为和在校三年的行为规范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内容可为:激发潜能、挑战自我、学会沟通、熔炼团队、自我保护、吃苦耐劳、抗击挫折、逆境求生、顽强自立等。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同时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同伴影响作用,形成一个富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场”。

2、引导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生在心态上相差很大,因此,学校应努力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如通过拓展训练,让其点燃激情,超越自我在活动中分享快乐、感悟生活。同时,以心理辅导为牵引,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设法让学生领悟:自卑是事业的大敌,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生活动的三大要素,我们不会遭遇失败,碰到的不过是暂时的挫折。而且让学生在成功训练中经历磨砺生存意志的逆境体验,使其遇到挫折时而不选择逃避。

四、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可见诚信是立人之本。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下一代进行诚信教育,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诚信教育已经深入人心。而笔者认为,诚信教育也是德育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要从大事着眼,小事入手,从学校最基本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要求抓起,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诚信的认识,积累经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成为追求高尚的公民。要学生知羞耻,懂荣辱,要求他们做事诚实守信,有了错就要改,养成良好的处世立身品格;其次是对待他人要信守承诺,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能言而无信;其三,跟老师、家人、同学、朋友相处,也要时时处处保持诚信的立场,老老实实地学习,堂堂正正地做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与老师、同学真诚相待、和睦相处。要求学生讲诚信,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要讲诚信。因为教师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所以必须要发挥教育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同时,学校也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把对诚信的要求纳入学生手册中,有关诚信的教育也要制定到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中。把诚信的基本内容、要求和意义利用宣传栏,校报,板报,广播的方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

总之,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是全体中职学校的共同责任。任何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道理既懂也能讲,而且对德育都能评判一番,而难的是操作与践行,难的是有实效,中职德育更是如此。因此,学校的各项教育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紧密结合,要关心学生发展,严格要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社会培养具有高超技能和高尚品德的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8篇

关键字: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 德育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文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的推进,社会上各类矛盾和不良现象增多,高校德育教育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身上出现理想信念模糊、道德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特别是以下三方面亟待解决。

第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有待于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主要指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的态度。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而当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压力下,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家庭责任意识缺乏,个人责任意识弱化。出现了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重索取轻奉献,重物质实惠轻精神境界的现象。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高校必须承担起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任,这就需要一种文化的引导,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在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后,恰好是我们当今时代呼唤的道德情操,也是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道德标准。

第二,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有待强化。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五千年来倡导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理应具备知书达理、待人以礼的基本素养。然而,由于大部分高校尚未构建系统的传承体系,缺乏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校园中不文明现象越来越多。如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社交场合不用敬语雅语、脏话连篇;个人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追求,浓妆艳抹、服饰怪异。这些现象表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是重建中华礼仪之邦和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

第三,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强化。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当前,大学生诚信状况总体良好,但随着造假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出现,大学校园中逐渐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作业抄袭、考试作弊、随意违约、助学贷款不还以及求职简历造假等,这种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此,高校必须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把诚信作为立人处世的内心向往。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激发爱国热情,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独一无二。让当代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文明会强烈激发他们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尤其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强烈地体现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优良传统,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优秀传统必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二)培养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

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文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经典性地概括了中华民族刚劲强健、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这种刚健笃实、励精图治的精神,体现着强我中华的进取精神,推动着民族自强和创新。当今的大学生群体全部为90后,当他们面对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等各种困难时,容易产生退缩心理,有的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有的想做“啃老族”、不思进取……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观念去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培养他们刻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始终保持不屈不挠的信心和斗志,为将来成为社会栋梁之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的途径

(一)加大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第一,专门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发挥到最大。第二,要创新“两课”教学内容和模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第三,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将精心设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融入到生动形象、感受力强的媒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构建文明、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模范引导作用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想开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任课教师应该定期培训和进修,不断增强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了解,以渊博的人文知识折服学生,推动教学效果最大化。第二,任课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具备爱国爱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友善等优秀品质,自觉地在言谈举止、性格态度等表象行为层面表现出深厚的文化素养,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者。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组建传统文化类社团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高校各级团组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引导和帮扶学生组建各种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如国学协会、文学社、书画协会、棋类协会、民族乐器协会、武术协会等,并选派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不定期开展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高等教育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高校要在传承、变革和创新中,积极完善传承体系和传承方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本文为锦州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成果

第9篇

关键词:学校 德育教育 办学特色

学校以德育工作为先导,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前提,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对未来的社会做出大的贡献。而一个品德差的学生,他的才能越大,则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应本着德育为先的原则,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始终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国、爱校、爱学生”作为师德建设的主旋律,积极开展以“树师德、为师表、塑师魂”为主题的师德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自律,以德育人的自觉性,铸造“敬业、乐业、专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学校还应坚持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升国旗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最基本的方式,是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解放中国所付出的一切,让生活在安逸环境中的学生能更多的了解旧社会的中国,并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另外,学校还应利用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集体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责任与担当,进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德育教育应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之中,把每节课的德育教育目标放在评价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在开展教育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把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评价的主要部分,引导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做到德育教育的常态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教师的言行举止,学校宣传栏的标语,校园广播等都是对学生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德育教育是一个塑造人、改变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具有实效性与持久性。有效开展班主任工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守则》《规范》为标准,要求学生熟记内容,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学校画廊定期更换教育内容,学校主要位置设置宣传标语,让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随处都能受到教育,充分展示学校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依法治校。学校应指定专门的中层领导负责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学校法制工作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建立法制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法制宣传和法律知识考试、讲座、培训等普法活动。学校还应定期聘请法制副校长到校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全校的师生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学校每学期要为学生开设法制教育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法制观念,学校设有申诉办公室,及时处理师生的申诉,全面推进学校依法治校的工作进程。法制教育是安全工作的保障,我校始终以“质量为先,安全第一”的办学思想为指导,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学校要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各职能部分分工要明确,各项工作要落实到人;各项安全工作制度及应急预案制定要科学、合理;各项安全责任要落实到位;开展具有实效性的安全演练;安全及法制教育要做到经常性。调动全校领导、教师以其高度的责任心,开拓的进取心与事业心、无私的奉献心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确保学校安全事故零发生。学校经费的使用关系到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是一切教学工作的保障。因此,学校要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会议及文件精神落实财务工作,重大开支项目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确保经费使用合理。把学校的每一分钱教育经费都用到实处。为此,学校要成立专门的财务领导小组,对学校的经费使用进行审计、监督,并定期向教职工公布学校的收入与支出情况。确保学校的经费使用规范、合理。

第10篇

关键词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

一、优化家庭教育

众所周知,教育本身就是具有持续性的和连贯性的,好的教育的完成,唯独依靠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是必然不足的。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儿童生长发育最快速的婴儿期和次快速的幼儿期、学龄前期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长是其子女德育启蒙的第一导师,他们给予儿童许多道德观念的指导,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道德标准、基本能力的最初养成与家庭有着深刻的联系。中国的古话说得好“三岁定八十”,足见一个儿童幼儿时期学习到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对其影响十分深远。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儿童从很多方面来讲,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习惯和思维方式会深刻映入子女的行为习惯中,而子女的坏毛病我们也能在其父母身上找到答案。到了学龄后期,儿童进入学校,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八小时外,业余时间基本上都是与父母度过的,父母的行为仍然对子女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如果父母的行为习惯与学校教师对儿童的道德标准教育违背甚至冲突,学生会陷入巨大的思想矛盾中,从而影响其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说“身教胜于言传”,因此,针对学龄前期的儿童来说,家长应该做好子女的道德榜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子女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标准;而针对学龄后期的儿童来说,家长应该在做好道德榜样的同时,应该积极配合老师和社区的活动,从小事做起,如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不随意践踏草坪,参与植树活动,不浪费水资源,节约用水,爱护公物,对错误的事情进行抨击,对正确的事情提出赞扬等,以此树立小学生热爱集体、帮助他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完善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现当代对于儿童德育教育中,比较弱化的一个环节。很多社区针对儿童德育教育的活动并不充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社区德育教育工作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儿童时期很多的业余文化生活是在社区中完成的,一个社区的文化生活和环境本身,都会对儿童的道德思想建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社区不妨多开展一些道德文娱活动,吸收学龄儿童的参与,让儿童投身到了解道德准则的第一线之中,在学中玩,从玩中学。针对当地地方特色,社区也可以做出相应的道德指导,若身处油田环境之中,社区可以指派老有所为的老石油工作者,讲述该油田发展历程和自己的奋斗过程,或者以社区为组织单位,以学校为实施单位,鼓励学生以“我是祖国小油娃”为主题进行写作比赛等,从而激发学生对当地的认同感和对石油事业的自豪感,从而培养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格”。除针对地方特色举办活动外,社区还可以针对不同的节日开展社区活动,丰富儿童业余文化生活,如组织“七夕爱家活动”,鼓励学生深入社区进行文艺表演,对孤寡老人进行慰问,或组织“三月十二植树活动”,鼓励社区义务劳动等等,以此培养小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

三、落实学校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品德;素质;市场经济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在各地已经遍地开花,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中职学校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1.德育教育的作用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密切。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挑战。近几年来,受“普高热”的影响,考不上普高的初中生选读中职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职高招生不仅在数量上呈下滑趋势,生源质量也逐年下降,近六七年间录取分数从400多分下降到100多分,有的学校现已基本不设入学分数“门槛”。由于生源道德认知的基础差,对道德“底线”的认识与学校的道德规范都有很大距离。如调查“学生‘可为与不可为’的行为”时,认为毁坏公物和打骂别人等行为是“可为”的学生逾10%,对于赌博行为持认同态度的学生竟高达18.3%。另外,职高生与普高生存在明显的差异:一是他们大部分有自卑感,不少学生是出于无奈才进职高校门的;二是他们中单亲家庭及父母双下岗家庭的比例明显要高于普通高中学生家庭,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的父母亲由于在文化程度、生活态度、教养方式上存在着缺陷,使这些学生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家庭教育。不少学生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学习动力;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社会责任感淡薄。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地影响了职高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对职高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真正将其培养成为一个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是迫切需要我们探索和实践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对职业教育的主体——中职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我们只有对职高生的现状做充分的分析和了解,才能在德育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中职学校是促进德育教育的前提

我们认为,德育教育实施的好与坏,关键在于学校是否重视德育教育,是否以学生的进步为已任。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这个认识不仅仅是学生的认识,还有教师和领导的认识,只有两方面都到位了,才能真正搞好德育教育,实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其次,是学校主动增加德育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有些学校在课余时间安排一些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知识不能生硬地加到专业课中去,老师要言传身教。把教做事与教做人结合起来,以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这样才能收到良好地效果。

第三,建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职业学校开设像高等院校一样多的正式德育教育课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3.学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适应祖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工作者艰巨而重大的任务。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人将直接走向工作岗位。要使学生胜任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不仅必须具备一定的岗位技能,更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接受的第一个考验不是怎么“做事”,而是如何“做人”。引导学生从职业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提高在求职择业中抗挫折能力和变换职业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有位教育家说过,德育的基础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学会负责”。这句话寓意深刻。可以说,如果社会的每个成员,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尽职尽责,社会必定安定祥和。

3.1 以开展社团建设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优势能力的发挥。校园活动的丰富多彩,是培养学生能力、交流的沃土。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的团体意识提供良好的契机。加大对文学社的指导和工作条件创设的力度。使文学社既成为学校的氛围营造者,又成为文学社成员交流思想、培植能力、发挥特长的团体。指导教师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2至3次学习、交流沙龙和校外采风等活动,同时确定运行机制和相关章程,使文学社有机地运转,服务学校,服务学生。职教校园的氛围应体现自身特色,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筹划与布置,使校园的墙、黑板、草坪都成为我们体现职教特色和提升学生专业思想的载体。

3.2 优化学生会的工作职能,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进一步理顺团委、学生会组织机构,明确两者的工作内容与分工,让学生干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使这两个学生团体运作模式从教师组织开展,逐步过渡到教师指导,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的模式,形成学生管理学生的校园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通过定期地组织学生干部学习管理方法,开展热点问题的讨论,到本市内的相关学校对流,邀请来访等形式,拓宽学生干部的交流面,使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形成和谐的协调能力。进一步发挥学生团体的优势,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活动,通过活动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筹划和宣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J].2006.

[2]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第12篇

【关键词】区校共建;小学生价值观;德育教育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有较强的进取心,但在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中也存在着一些偏见和误区,比如:有的学生都喜欢当“官”,认为当“官”就可以管着别人、当“官”后很威风,自己很满足;有的学生做事不考虑班集体和其他同学,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高兴的就做;有的学生总能发现其他同学的缺点,却看不到别人身上的长处和自己不具备的优点;还有少数学生爱占便宜、不能吃亏,平时欺负同学时洋洋得意,受了委屈就来找老师哭诉等等。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这些现象呢?通过我们与家长交换意见,与学生进行沟通,我们对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了明确地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也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正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外界环境的刺激和社会主流、非主流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们在思想上、行动上难免会出现种种问题。我们当前学校的德育教育是积极的、主动的,是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社会是教育的大生态,学校所在的社区和学生居住的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校仅仅是这个生态中的一个小小的“群落”。作为社会的人——学生,是不可能脱离这样的“生态”而生存的。正是这一生态系统内的社会风气、教育、思想塑造着学生的思想和才能。学生的人格、情感、智力、经验、知识、意志、理想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交互作用和共同培养来完成。

一、区校共建的必要性

1.传统的学校式德育教育存在死角和缺陷

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虽然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说教式教育方法,引入了高科技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接受德育教育。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点,就是教学形式改变不代表教学模式的改变。学校德育教育并没有摆脱单纯的理论式教育,还是表现为“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机械性“灌输”模式。体验和实践是人获得外部信息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需要让他们更多的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就达到了开展好德育教育的目的。

2.社区教育的积极作用

社区教育可以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外部环境。小学生的种种消极思想和不良行为往往是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习惯的影响,而社区中的老、老党员和先进模范人物有很多,让小学生更多地接触这一群体,可以得到生动的正面教育。这不仅大大拓宽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新资源,也有效地消除和抵消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此外,现在街道下设的社区居委会中,大都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这些部门可以通过清查非法网吧、个体书摊、娱乐室等行动,净化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

社区可以为小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中小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学工、学农、学军等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必要途径,而社区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社区可以落实学生参观、访问、考察、劳动等活动的场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品德,显著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的必要性。学校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点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门,可以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理论层面上夯实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社区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的协调全面发展,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必要补充,可以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开阔眼界和思路。只有将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促进小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区校共建的初步尝试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结合学校德育教育,开展多项活动,与学校所在的社区共同协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区校共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1.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在国庆将至之时,我校举行了“祖国爱我我爱她”活动。我们带领小学生们走出校园,深入社区,与学校所在的街道联合共同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今年9月,我们组织学生与社区工作者、无职党员一起,开展“祖国爱我我爱她剪切画”大赛。每个小学生和一名社区人员组成一个小组,由小学生构思,社区人员协助,共同完成以“庆国庆过中秋”为主题的自制剪切画。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使得小学生开阔了自己的思路,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锻炼了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步体会到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也锻炼了他们与陌生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通过他们与社区工作者、无职党员的交流互动,也使得他们进一步了解到:社区中、社会上有许多不当“官”,默默无闻为社会做贡献的普通人,他们也在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快乐。

今年暑假期间,我们带领中年级学生走进社区,参加“寸草难报三春晖”演出活动。活动中,6名学生用朴实、稚嫩的语言,怀着感恩之心与家长面对面进行了情感交流,浓郁的挚爱亲情感动了在场每个人。社区文艺乐团和幼儿园的老师及小朋友们还同台献技,为大家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并将活动推向了。通过此次演出活动,使小学生充分体会到爱的无私和伟大,理解做父母的艰辛,让他们常怀感恩之心,也使家长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孩子的成长。

2.开展法制和安全知识教育活动

在采取“走出去”方式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实行了“请进来”的教育方式。一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开展法制和安全知识的学习讲座。今年,我们再一次地聘请了一名社区民警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开展了以法治和安全知识为主题的两次学习讲座活动。讲座的重点涉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自护和维权能力、安全知识等方面内容。通过法制副校长生动具体的讲座,提高了小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充分了解了一些安全方面的基本常识,增强了自我保护能力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二是我们积极争取社区居委会支持,利用暑期在社区成立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我们利用班队会时间组织小学生参观社区法制教育基地,通过图片展示、现场宣讲等方式,向小学生灌输法律知识和安全知识,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用贴近生活的大量鲜活的事实教育小学生,充分弥补了学校此方面教育的死角。

3.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共建“结对子”活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学生的“国际化”趋势日趋呈现,不少外国学生来到我们学校学习。由于风俗习惯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学校的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我们针对外国学生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即一名外国小学生与一名居住社区的同龄学生结成对子,定期(每月一次)在社区居委会开展交流互助活动,使外国小学生能够更快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同龄人的帮助下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到班集体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了解到:现在的学生中,单亲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逐年增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因素产生的影响,表现出自卑、自闭的状况,这对我们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是十分不利的。针对这一新特点,我们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将单亲家庭子女与社区中的残疾儿童编成对子。让这些单亲家庭子女能够理解和体会残疾儿童生活的艰难,进一步坚定他们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的信心。同时,也使他们明白互助友爱和关爱他人的道理,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观念和人格。

三、进一步加强区校共建的工作思路

我们开展区校共建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经过实践证明是符合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是行之有效的。通过与社区共建举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打破了单方面以学校教育为主题的传统形式,迈出了区校共建的关键性一步,学生们每次参加完区校共建活动都兴高采烈,都反映到了社区,体会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快乐。同时,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德育教育工作目的。我们在开展区校共建活动中感到:拓宽区校共建的模式,真正使社区教育成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校外组成部分,我们仍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注重体系建设,逐步构建区校共建整体框架

区校共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德育教育和社区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存在把学校德育教育与社区教育分开看待的思想和做法,这样无形中就减弱或割裂了两者互补互助的关系。我们要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固定的整体框架,更好地发挥双方的优势。

2.依托区校共建,探索个性化教育

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要求每一个小学生完成或达到的目标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小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素养是存在差异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现代教育讲究“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因此,我们要充分以区校共建为依托的基础上,探索针对不同个体的自主管理,在学校和社区中都确立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成立特色小队、特色中队,开展竞赛活动、科技创造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德育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3.利用区校联动,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推动着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优化。针对当今小学生不断出现心理问题的新情况(患多动症、厌学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小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单纯的学校教育不能完全担负起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重任,需要社区教育辅助解决。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在学校和社区开设联动的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可以向教师倾诉,也可以向社区的长辈咨询。在此基础上,建立区校一体的小学生心理档案,能够使学校、社区及早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辅导,帮助学生彻底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从而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第13篇

新课改 德育 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中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探索与完善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那么,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学生的德育教育呢?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学校德育是多方位、多因素、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设置德育工作的管理机构,组成合理的、高效能的管理系统。学校德育组织系统应包括党、团组织、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教导处、年级组、班级等,此组织系统既要有德育决策指挥层,又要有德育的具体执行层。学校德育组织中每一个组织成员要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工作对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完成学校德育基本任务,实现社会主义培养目标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在实际的操作中,学校德育组织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即统一目标原则;德育管理的组织体系与整个学校的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则;统一指挥和相互协调的原则;分层管理原则;职、责、权一致的原则,以及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原则。

二、加强班级德育管理。

班级建设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一个中心环节,为强化班级管理,我们建立了班级整体负责制,以班主任为首,任课教师紧密配合的主体包干形式。我们制订了班级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系列措施。第一,每周开展一次班队活动,一次时事读报活动,并做好记载。第二,全期重点搞好六次以上的大型思想教育活动,要求有备课、有总结。第三,全期至少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会,进行一次以上走向社会的服务活动。

三、建立德育教育导向机制。

我校建立了一系列德育的常规制度,引导德育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先后制定了《德育目标管理方案》、《创建良好校风(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班级班风)实施细则》、《班主任德育考评方案》、《学生思品评价方案》、《学生校外行为规范评比制度》和《文明学生评选条件》。在此基础上,每期确定一个主题教育内容,每月有部署安排,每周有活动记载,力求教育形式求新、求趣、求实。

四、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五、树立整体观念,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形成育人合力。

首先,学校要建立“三全”德育模式,即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就是全体教职工都要增强德育意识,担负育人责任,教师教书育人,行政干部管理育人,后勤人员服务育人。全面育人就是全方位育人,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及每个环节都要发挥育人作用,对全体学生全面负责。全程育人就是将德育实施的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上延伸,保证德育工作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充分发挥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等诸方面的导向作用和动力作用。

其次,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德育网络是指:为有效地实施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途径之间结成的一种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组织体系。德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增强育人效果的根本途径。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相对独立性,稳定性和可控性;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个别性和终身性;社会教育具有多样性,及时性、灵活性的特点。科学地组织德育力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使三方面的教育协调统一、互相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互补中形成对青少年整体教育合力,才能取得德育的最佳效益。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切实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使家庭教育真正成为补充学校教育,净化社会不良诱因的港湾。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组织社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担负起教育青少年一代的重任。

最后,注重学科德育渗透,开拓课堂教学主渠道。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目标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教学渗透德育可以避免简单的说教,在为学生奠定知识基础的同时,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意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结合学科知识体系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就能够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之中,陶冶感化学生,持之以恒地增强德育的效能。

第14篇

当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转变,即“读书无用,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很多“00后”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他们不再像“70后”那样单纯地渴求知识而勤奋学习,也不再像“80后”那样顽强而执著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他们是新时代的产物,具有独特的个性,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服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要。他们不感恩家长的辛苦付出,也不为教师的正面教导而感动。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我们教师该如何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从而转变他们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

通过一年的不断实践,在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我找到了以下方法,仅供同行参考:

一、配合家长,切断网瘾

网吧的兴起,高科技手机的普及,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又给缺乏自控能力的中学生带来无穷的危害。这些学生虽然走出了网吧,却又偷偷地把手机带进课堂,借助书本的遮掩沉迷于手机游戏,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干扰。对于这种情况,我会及时通知学生家长,让学生主动把手机交给家长,从源头上切断学生的网瘾。

二、借助名著,励志教育

“好书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为了转变学生扭曲的人生观,即“及时行乐,吃穿攀比”。我从书店买来大量的励志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杀死一只知更鸟》等,在班上办一个图书角,人手一册,互换阅读,让他们从书中吸取有益的知识和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抓住亮点,及时表扬

对于一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学生,我不是一味批评,而是设法从他们身上找出些许亮点,在班上及时给予表扬,并颁发奖品和荣誉证书,让他们找到自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一无是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譬如,班上有个学生常常课堂上偷着玩手机游戏,为了制止这种恶习,我就让这位学生每天值日,专门在课堂上制止别的学生玩手机游戏,并及时表扬这位学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收效很好。

四、组建班干,互相监督

想要彻底转变学生的网瘾和陋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德育观念,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在班上组建了一支班干部团队,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自我监督,互相管理。长此以往,即使老师不在教室,他们也会渐渐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

总之,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也需要我们教师有极大的耐心和博大的胸怀。

第15篇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德育;途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63

《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我们应该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性,采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把政治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耳染目濡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较好的道德教育。

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其涵义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等多方面的。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呢?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浅谈在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德育的途径和措施:

一、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如何占领课堂教学阵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传授生物科学知识之中呢?首先,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时,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索,正确运用的基本原则,去提炼授课内容中的育人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这些育人的思想内容有机而和谐地融于课程内容之中,使二者构成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巧妙地选准切入点和结合点,使学生很自然地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教育。其次,教师还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思想动态和发展变化规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这方面,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有针对性的育人材料和生动的事例,还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加上形象的语言,把课堂创设成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地联系思想实际,敢于和善于触及思想深处的东西,从而为培养学生形成好的思想品德、行为意识打下基础。例如在癌症的预防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倡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习惯,良好的作息时间,良好的饮食习惯等等。

二、开展多样化教学课外活动

结合教学内容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课内教育的延伸,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十分有效的。在这方面,生物学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组织指导学生做生物学实验;观察、采集、制作当地的动植物标本;建立生物园地,栽培各种代表植物,或者配合校园的美化绿化,种植各种花卉、树木草坪等,也可以饲养一些实验小动物或经济动物;还可以组织学生举行生物科技竞赛或者举办专题讲座等,通过开展这些多样化的活动,使教学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获得扎实的知识,又能在接触社会生活实际中,受到生动的现实的思想教育,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通过组织这些集体活动,使学生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养成爱集体、爱劳动、讲文明、讲科学的优良品格。

三、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

俗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德育工作,首要的问题在于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一个合格的生物学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只有如此,才能立足于高的思想境界,用自己的正确思想、观点、模范行为来教育、影响、熏陶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一个不讲道德、勾心斗角、行为不光明的教师,也必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加强和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成了育人的基础和关键。

四、教育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应遵循渗透性原则。空洞说教,牵强附会最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有紧扣教材,自然渗透、融知识、方法、哲理、情感为一体,才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二)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思想教育。所选的材料一定要典型,尤其要选与生产实践、日常生活或本地实际给合较为密切的例子。通过举例和列数据等方法进行,使学生产生实在感,亲切感,增加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