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具体措施:
1、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
六、学生品德评定: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具体措施:
1、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
六、学生品德评定: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具体措施:
1、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 当前,在不少教师中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意识淡薄,课堂教学方法简单,改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已迫在眉睫。
思想品德课要做到一课一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所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为目的,系统地理解每册、每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做到每一节课都能有所收获。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大纲,以及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下教学基本内容:热爱祖国教育、热爱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爱人民爱劳动教育、爱学习爱科学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健康和心理品质教育。大纲对小学生爱劳动的教育目标已按年段明确规定:在低年级只要求学生知道从小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校当好值日生,在家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课文《自己的事自己做》。中年级则要求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要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学会做饭菜》。高年级要求学生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勤劳守法、劳动致富光荣;损人利己、投机取巧可耻;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如《从小学创造》。如果教师把握不准各年段的教材,对小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层次就很可能提得过高或降低要求,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通读全套教材,明确大纲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以便各就各位,瞄准目标,搞好教学。
广泛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凭书讲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我们根据教学任务和教材特点及师生实际精心选择教法,采用了故事、游戏、小品表演、儿歌等形式,运用幻灯、挂图、摄影、录音、录相等教学媒体。如教低年级《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先让学生学儿歌,再让学生看摄影。孩子们看到的是只有亭、桥和光秃秃的公园,然后教师用复片为公园种上花、草、树,这样整个公园变得有生气了,以景激情,让学生懂得爱护花草树木、美化环境的道理。对中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选择摄影、歌曲、幻灯、录相等手段。教学《林则徐》,先让学生在看书、听录音后,带着课后的问题看录相《林则徐》片断,学生从心中油然升起对林则徐这位杰出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到了高年级,事理型的课文增多了,可用摄影、录相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来辨明事理。如教学《祖国河山多壮丽》,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祖国名山和风景区,然后用幻灯片介绍泰山、华山、黄山、武夷山、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西双版纳、大兴安岭等,让他们领会名山之秀,景色之奇,引发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为保护名山、建设风景区作贡献的情感。
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要正确理解素质教育,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素质。人的素质既指先天通过遗传获得的一系列自然的生理解剖特点,又指后天通过环境和教育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品质。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可以理解为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等。
素质教育正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在人的天赋条件的基础上,融进社会的新质,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而言的。尽管通常认为应试教育中也包含有某些素质教育的成分,但从总体上看二者是相对立的。素质教育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备受青睐。我国自8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素质教育,经过近20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目前已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广泛的重视。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与应试教育那种比较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满堂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的教育方式相比,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地、系统地、极大地发展和完善人与生俱有的素质,使人的先天潜能和后天个性特征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形成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的不同素质和品格。人的素质不是自发形成的,而应是有目的的教育培养的结果;通过教育活动可以使人的先天素质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即先天潜在的素质只有通过科学的教育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同时,要承认人的素质的差异性和社会需求的不同性;最后,素质教育既注重群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亦注重个性品质的发展和培养。
在操作性方面,素质教育可围绕素质所包含的六个方面展开,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
通常,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成长不断变化和丰富。就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内容:
第一,民族素质教育。其基本内容包括民族个人智慧潜能的开发教育,民族心理和情感教育,民族科学文化艺术教育。
第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其中以政治教育为方向,思想教育为基本内容,道德、品格为基础,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
第三,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包括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教育,智力、能力教育,审美教育。
第四,劳动素质教育。包括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教育。
第五,身体素质教育。包括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能,提高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养成良好的健身、卫生和用脑习惯。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彻底推行素质教育还有一定的阻力,它所具有的发展性、内在性、全体性、综合性、时代性、长期性等特性都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作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二、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现状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资料显示: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仍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相仿,比韩国低近4年。报告中还指出: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接受高层次教育人口比例过低和初中以下学历人口比例过大。在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较高。如美国和韩国,25-64岁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者比例分别占87%和66%。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分别占35%和23%。相比之下,中国2000年25-64岁人口中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者只占18%,受初中以下教育水平的占82%,受小学及小学以下教育水平者比例高达42%。每百人中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不足5人。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从业人员中仍以具有初中和小学受教育水平的人员为主体,占75%左右,其中仅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占33%。而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者占12.7%,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占4.7%。这种受教育比例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一个由同时依赖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转向主要依靠劳动力质量的重大转变。然而,目前我国国民素质偏低,高层次的科技、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各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实施国民素质教育的意义
国民素质的提高,要求教育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当前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校长、教师,应当努力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家庭、社会对整个青少年一代进行教育、熏陶、施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种综合的影响是否科学有效,是决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情,必须引起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
国民素质教育是个大教育、大系统。国民素质教育自然是对全国所有人的教育。从我国和我党一贯制定的教育方针看,它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心理教育诸基本方面,并随着国民个体和群体社会职业分工不同,其具体教育内容和形式也应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国民素质教育形成了从基础教育到中高等教育,再到社会从业人员教育的基本梯次结构。并且是依次从基础教育到中高等教育,再到社会就业教育,甚至终身教育的递升过程。这个过程是相互衔接,承上启下,相互影响的。即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中高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中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为受教育者进入社会从业提供了可靠保证。反过来说,社会就业人才模式需求又对基
础教育和中高等教育分别提出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后者必然会根据社会需要来塑造受教育者的素质,它们正是在对立统一中形成了整个素质教育的结构网络系统。而这一系统工程完成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个国民素质的高与低,影响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强与弱。显然,理顺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框架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有高素质的国民。我们的国民素质,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总体来看,还是要承认我们的国民素质是不太高的,提高国民素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则要求基础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如果说有障碍的话,最大的障碍,不是资源问题,不是资金问题,甚至也不是技术和设备问题,而是十几亿人口的素质问题。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一到人均都是排在世界倒数第几位。资源很少是事实,资金不足也是事实,许多技术还很落后,也是事实,这些因素可能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障碍,但不是最大的障碍。日本的资源不多,瑞士、瑞典、新加坡的资源也不多,他们却都很发达,所以资源的问题是个问题,但可能不是最大问题。资金及技术的问题也不会是最大的问题,资金可以自己积累,还可以引进;技术可以自己发明创造,也可以引进。但是13亿人口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必须靠我们自己去提高。从这个方面讲,提高人口素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小平同志对中国的优势进行过论述,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如果能提高素质,那是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的;人口众多,而又素质不高,那就不是优势,反而会成为一个很沉重的包袱。
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B)―0014―01
当前,学校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然而,部分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智力投资,渴望子女成才,可在渴望和期盼之中,淡化了家庭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学校德育常规教育,阻碍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教育偏差,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这种现象,学校也力不从心,家庭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盲区。
一、提高家长对家庭德育的认识
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孩子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与社会发生联系,首先是从家庭这个渠道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难以起到的作用。为此,家长们一定要抛弃“树长自直”和“顺其自然”的思想。
二、家庭德育的内容
家庭德育的内容与学校德育的内容是一致的,但从家庭的特点及目前家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1.“五爱”教育。“五爱”教育是家庭德育的基本内容。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青少年儿童好奇心强,又缺乏辨识能力,很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对社会的竞争认识模糊,导致心胸狭隘,这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家长要经常创造有利于教育孩子的客观条件,如读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获取各种信息。同时,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关心别人,进而关心和热爱学校、家乡、祖国和人民的崇高感情。
2.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家庭德育的重点,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人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在客观上存在一个“先入为主”的规律,在孩子思想尚属单纯之际,给予正确的教育,儿童易于接受,易于形成习惯,易于稳定巩固,可以为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好基础。要注意培养他们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遵纪守法的优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家务劳动教育。家务劳动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手段。从幼年就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逐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非常重要。必要的家务劳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也可增强他们的体魄。
三、家庭德育的方法
1.统一要求。家庭德育必须与学校德育紧密配合,统一要求。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系统化的品德教育,因此家长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与学校配合,特别是与班主任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孩子的表现,克服重智轻德的错误做法。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理解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也要配合一致,如果孩子做错了事,父亲批评,母亲护短,妈妈责备,奶奶撑腰,必然会使孩子无所适从,是非不分。
镜头2:2年级的1名男生喜欢打架,尤其喜欢欺负小同学。班主任将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要打架,他说:“我爸爸说了,叫我在学校里面火色(方言,凶的意思)点,免得别人欺负。他还说,如果别人打我,别怕,只管还手,有他帮我……”
镜头3:为了庆祝“6.1”国际儿童节,6年级准备了1个舞蹈。班主任在选拔学生跳舞时,1名学生对老师说,她不参加,老师问原因,她说,家里说了,不让参加,妈妈说那样会浪费时间,影响她考重点中学。
从目前实际看,学校进入了独生子女教育阶段。学校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然而,部分年青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智力投资,且期盼、渴望“子成龙”、“女成凤”。可在渴望和期盼之中,淡化了家庭德育教育,忽视了子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尤其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冲击下,读书无用与1味以分数高低权衡孩子的优劣占据着1些家长的观点,1定程度上冲淡了学校德育常规教育,阻碍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造成了1定的教育偏差,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上的例子表明,家庭德育教育在孩子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家长的不良思想和恶劣的行为习惯都会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对于这种现象,学校往往忽略了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成了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盲区,为了纠偏补失,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提高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的认识
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儿童人生旅途中的第1站,儿童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与社会发生联系首先是从家庭这个渠道而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1任老师。1个孩子从降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3分之2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这个时期基础打不好,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决定其孩子未来的发展。列宁夫人克鲁斯卡娅曾说过幼年打下的烙印,如同青石上刻的花纹,很难磨灭。为此,家长们1定要克服“树长自直”和“顺其自然”的说法,切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古训,因为人是有意识的。
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学校德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但是,孩子的大部分时间仍然在家中度过,与家庭成员的接触交往更多、更亲密,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女,“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如果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就如前面的例子,即使学校再努力,也是难以起到有效作用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例让人深思,有才无德的下场是可悲的,其行为危害家庭和社会,父母10几年的心血付之东流。我们应从反面的事例中汲取教训,加强家庭德育教育,以弥补我们德育教育的漏洞。如果整个社会的家庭都能自觉承担着下1代共产主1品德教育,都积极培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少年儿童,那么,我们的教育会越办越好,人民的素质也会不断提高,社会的精神面貌必然发生巨大变化。为此,让我们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为培育跨世纪德才兼备的人才共同努力。
2、家庭德育的内容
家庭德育的内容与学校德育的内容是1致的,但是从家庭的特点及目前家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5爱”教育。
“5爱”教育是家庭德育的基本内容,做1条红线贯穿于思想品德教育始终,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孩子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共产主1品德,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起着重大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青少年儿童好奇心强,又缺乏辨识能力,很容易被1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甚至怀疑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比如例子1,那名同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就由于对社会的竞争认识模糊,导致心胸狭隘,还振振有辞,这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其次,家长要经常主要利用和创造有利于教育孩子的客观条件,如读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了解祖国在前进,“小康社会”正在逐步实现,使他们从小就与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通,逐步懂得党是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小康社会”的核心力量。同时,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关心别人,进而关心和热爱学校、家乡、祖国和人民的崇高感情。
2.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家庭德育的重点,也是我国家庭德育的优良传统。孔子很早就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观点,因为人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在客观上存在1个“先入为主”的规律,在孩子思想尚属单纯之际,给予正确的教育,这种教育,儿童易于接受,易于形成习惯,易于稳定巩固。可以为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好基础,要注意培养他们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活泼乐观,坦率开朗,勇敢
坚强,遵纪守法,言行1致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家务劳动教育。
家务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手段。青少年从幼年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逐步培养孩子地劳动价值、劳动创造世界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无产阶级世界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马克思说:“体力劳动是防止1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因此,必要的家务劳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强健体魄,还可以增强抵御轻视劳动以至厌恶劳动,怕脏、怕累、贪图享受的资产阶级腐朽生活作风。
适当的家务劳动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也有好处,可以使孩子心灵手巧。对长时间学习的孩子来说,能起到调节大脑功能的作用,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此外,家务劳动也是孩子锻炼身体的1种好形式,健康的体魄与适当的体力劳动是分不开的。同志在《回忆我的母亲》1文中曾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又给我强健的身体,1种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劳累。”这种体验是何等的深刻。
3、家庭德育的方法
1. 统1要求。
家庭德育必须与学校德育紧密配合,统1要求。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系统化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家长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学校配合,特别是与班主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孩子的表现,克服只谈智、不谈德的错误做法。及时了解并支持学校教育的要求,掌握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另1方面,如果孩子做错了事,父亲批评,母亲护短;妈妈责备,奶奶撑腰,必然会使孩子无所适从,是非不分,是做父母的切忌。
2. 家长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家长的言传身教10分重要,好的榜样和正确的行为示范可以使孩子有形可循,有样可学。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1环境,家庭风气的感染和熏陶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具有良好风气的家庭里,孩子能逐步养成高尚的品德,易于识别和抵制住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在1个自私自利、腐败堕落的家庭里,子女往往染上不良习气。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怒,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谈话——这1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要求父母在政治品质、道德修养、工作学习、生活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告别不良行为,如赌博,打麻将,酗酒,玩扑克牌,说脏话等等。同时,要以诚待人,遵守社会公德,夫妻和睦,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
关键词 教育 有效途径 探析
教育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向受教育者宣传、讲授的基本内容,离不开各种教育工具、手段、方法,以及所面R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环境情况。途径实质上是一种方法。马克思在谈到方法时曾指出,“撇开自然物质不说,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它们发挥效能的程度,取决于各种方法和科学进步。”
1教育的一般途径
教育对象具有主体性,其对思想信息的接受是以自身的判断、内化等为基础的。“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这要求教育方法能够调动教育对象的主动性。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多元发展,教育的一般途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传播教育和自我教育。
1.1理论教育途径
人的需求有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教育应满足受教育者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理论教育的具体形式有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讲,应遵循下列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科学对待。是科学,需要当作科学来对待。“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认为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是完备的体系。“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受教育者学会运用的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理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联系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开展教育,是理论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原则。这需要教育者能够准确把握的内涵并将精华传播给受教育者,引导其能够运用方法论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第三,坚持理论教育的长期性和层次性。教育是一个动态的、需要累积的过程,教育者应长期坚持理论教育。层次性是指教育的内容、方式根据教育对象类型和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党员领导干部、大学生可组织认真阅读经典作家的原著,而广大群众则学习的基本原理。
第四,坚持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当今社会生活多元化,人们思想日益复杂,信息科技发展迅速,理论教育的方法应予以创新。
1.2实践教育途径
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的教育。在受教育者意识活动过程中,实现教育内容由“外我态”向“为我态”、“属我态”的转化。但是由知识层面发展到信念层面,需要通过教育对象具体的实践。列宁指出:“只有学会独立地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你们才能认为自己的信念已经十分坚定,才能在任何人面前,任何时候,很好地坚持这种信念。”能够自觉运用思维分析问题,需要受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付诸实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实践的内容、范围、方式更加丰富,实践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劳动教育、社会服务和社会考察。劳动教育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社会服务是指运用智力、知识、技能、体力等方式,帮助人们解决困难,比如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社会考察则是通过认识、研究社会,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1.3传播教育途径
传播教育途径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通道,主要包括组织传播教育、大众传播教育和网络传播教育。
(1)组织传播教育。组织传播是现代社会开展教育的主要传播形态。利用党、政、工、团等正式组织进行教育是十分有效的途径。的组织传播教育应遵循组织传播的规律,并符合组织要求。建立民主制度,带动成员共同参与;营造安全、平等、开放的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发挥教育者在组织传播中的核心作用。
(2)大众传播教育。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期刊、书籍等形式,对广泛的受众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使教育对象在接受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教育,提升理论素质,确保教育的实效性。
(3)网络传播教育。当今社会已发展为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信息内容广而深,信息传播和更新快捷,传播手段具有兼容性,传播方式具备互动性。网络传播教育可以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有效性,运用先进思想营造教育网络阵地,符合教育大众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1.4自我教育途径
自我教育是指教育对象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本身进行知与行的转化,是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途径,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自我思想品德提升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2教育的特殊途径
教育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具有相应的特殊教育途径,主要涉及对党政领导机关、高等学校和社会群体的教育。
2.1党政领导机关
党政领导机关、军队、党校、团校、工会等组织,可通过理论灌输、讲授讲解等方式开展教育,比如开会学习、、学术报告会、专家讲座等。充分发挥党政领导机关的组织性、架构性、系统性、正式性、规范性等特点,有利于开展教育。
2.2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的教育途径主要有思想政治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2.2.1思想政治课程
高等学校通过开设教育的理论课程,并运用现代化的媒介平台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育。同时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比如教育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发挥多学科的教育、影响作用。学校开展通识教育,将专业知识、公共基础知识、道德教育与有机结合,这符合的追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课程内容精品化、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实现教育的有效化、动态化、长期化。
2.2.2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其将理论知识转化实践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社会实践对于学生运用十分重要。各级政府和部门、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学生走进基层,走向社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责任担当意识。
2.2.3校园文化建设
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层面,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建筑、活动设施、校园绿化等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方面;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等制度文化,以及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校风学风班风、教学理念等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发挥校园文化隐性教育的特点,滴水穿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寓教育于各种文化活动之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2.3社会群体
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组成社会生活共同体,比如村庄、街道、城镇、大都市等,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以喜闻乐见、通俗化、简单、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方式,宣传,理论教育效果更佳。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扩大教育的覆盖面,还可以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全方位的育人氛围,有利于的传播和教育。
家庭对每个人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最深入人心、最直接。家庭文化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新闻媒体、电视网络平台的影响。个体是家庭的一员,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思想对家庭价值取向、个人价值观有引导作用。家庭不仅带给人们在思想品德、人格伦理等方面的成长,在正确传播、宣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教育途径的特点
3.1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理论应与时俱进,并且符合实践发展的要求,得到人民的认可;理论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融入最新的时事政治内容,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让理论更有说服力、感染力、真实性、科学性、先进性。实践教育的进行应依据理论的指导,即使在实践中发现与理论有偏差的现象,人们能够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行判断,做到明辨笃实。本身是科学的体系,其传播和教育过程也应是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升教育的效果。
3.2猿纸逃主体与教育客体相结合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相结合,主体要有一定的客体性,能从教育客体一教育对象的角度考虑开展教育的方式、途径,力争运用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教育途径,真正使客体了解、接受。教育的客体要有一定主体性,在受教育中由被动学习逐渐转为主动学习。“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是客体真学、真懂的动力源泉,“实然我”向着“应然我”的目标前进是客体学习、接受、运用的刺激来源。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促进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所称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以下简称“校外教育机构”)是指少年宫、少年之家(站)、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农村儿童文化园、儿童乐园、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少年科技馆、少年儿童艺术馆、少年儿童业余艺术、少年儿童野外营地、少年儿童劳动基地、和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中心(馆、站)、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中少年儿童活动部分等。
第三条校外教育机构基本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普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劳动技术等方面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第四条校外教育机构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面向全体少年儿童,面向学校,面向少先队,实行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二)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应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三)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特点,寓教育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
(四)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重视和提高普及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对有特长的少年儿童加强培训和训练,使其健康发展。
第五条地方各级政府要对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进行宏观协调和指导。各级各类校外教育机构的业务工作,应接受当地各主管部门的指导。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各种形式、内容和层次的校外教育机构或捐助校外教育事业。
第二章机构
第七条设立校外教育机构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符合少年儿童活动需要的活动场地和设施。
(二)具有合格的专职管理人员和专(兼)职辅导教师队伍。
(三)具有卫生、美观的活动环境、活动室采光条件;场馆内有防火、防毒、防盗、安全用电等防护措施。
第八条设立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应报当地主管行政部门批准。当地主管行政部门应报上一级主管行政部门备案。
独立设置的校外教育机构符合法人条件的,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第九条校外教育机构一般应由行政领导、后勤供应、群众文化、教育活动、专业培训及少先队工作指导(限少年宫)等部门组成,以满足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工作的需要。
第十条校外教育机构实行主任(馆、校、园长)负责制。主任(馆、校、园长)在主管部门领导下,依据本规程负责领导本单位的全面工作。
机构内部可设立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由辅导员、教练员、管理、后勤等人员代表组成,主任(馆长、校长)任管理委员会主任。
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工作计划、人员奖惩、重要财务开支,规章制度建立以及其他重要问题。
不设管理委员会的单位,上述事项由全体教职工会议议定。
第十一条校外教育机构应加强内部的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按机构规模及工作性质建立岗位责任制以及财务管理、考勤考绩检查评估、总结评比、表彰奖励等规章制度。
第三章活动
第十二条校外教育机构开展各项活动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得以少年儿童表演为手段,进行经营性展览、演出等活动。
第十三条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思想品德教育,应结合国内外大事、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古今中外名人故事、新时期各行各业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良好意志品格、遵纪守法和文明、有礼貌的行为习惯教育。
(二)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应通过组织开展科普知识传授、发明创造、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活动,向少年儿童传递科学技术的新信息。引导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培养创新、献身、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
(三)体育运动,应通过田径、球类、游泳、体操、武术、模型、无线电、棋艺和多种多样的军事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他们勇敢、坚强、活泼的性格和健康的体魄。
(四)文化艺术教育,应通过课外读物、影视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工艺制作以及集邮、摄影等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五)游戏娱乐,应因地制宜地开展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并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多种游艺设施,让少年儿童愉快地玩乐。
(六)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凡有劳动实践基地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应按国家教委颁发的劳动教育纲要提出的各项要求,组织开展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成果和不怕苦、不怕赃、不怕累的教育,培养自立、自强品格,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
第十四条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可采取以下形式:
(一)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是面向广大少年儿童开展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应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选择鲜明的主题,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如:举办展览、讲座、组织联欢、演出、开展各项比赛、夏(冬)令营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开放适合少年儿童的各种活动场所。通过参加活动,开发智力,培养少年儿童的各种兴趣,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三)组织专业兴趣小组。通过对少年儿童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技巧的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一门科技、文艺、体育、社会服务等技能。
第十五条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向少年儿童开放,安排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活动项目,并按有关规定对少年儿童实行减、免收费及其他优惠。
第十六条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工人文化宫、艺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科技馆、影剧院、园林、遗址、烈士陵园以及社会单位办的宫、馆、家、站等,可参照本规程规定的有关内容组织少年儿童活动。
第四章人员
第十七条校外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拥护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校外教育事业,热爱少年儿童,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文化水平,身体健康。
第十八条校外教育机构按照编制标准设主任(馆、校、园长)、副主任(副馆、校、园长)、辅导员(教师、教练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第十九条校外教育机构主任(馆、校、园长)除应符合本规程第十七条的要求外,还应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其学历要求可按当地具体聘任文件执行。
校外教育机构主任(馆、校、园长)由主管部门任命或聘任。
第二十条校外教育机构主任(馆、校、园长)负责本单位的全面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负责本机构的行政管理工作。
(三)负责组织制定并执行本单位各种规章制度。
(四)负责聘任、调配工作人员,指导教师、教练员、辅导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
(五)加强全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政治、业务学习,并为他们的政治、文化、业务进修创造条件。
(六)管理和规划机构内各项设施、经费的合理利用。
第二十一条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应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取得教师资格。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实行聘任制或任命制。
第二十二条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应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做到:
(一)关心、爱护少年儿童,尊重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制止有害于少年儿童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现象。
(三)对本单位工作提出建议。
第二十三条校外教育机构其他工作人员的资格和职责,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校外教育机构应重视工作人员的职前培训并为在职培训创造条件。
第二十五条校外教育机构要主动争取各级各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协会)中的老干部、老专家、老文艺工作者、老科技工作者、老教师、老工人、老党员、老模范等老同志的支持,定期和不定期的聘请他们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专、兼职辅导员。
第五章条件保障
第二十六条校外教育机构建设应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形成地、市、区(县)到街道(乡、镇)的校外教育网络。
第二十七条校外教育机构的经费应列入各主管部门财政专项开支,随着当地经济建设和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加。
第二十八条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要按《教师法》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教育事业编制、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中的教师依照《教师法》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校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活动下,不削弱骨干力量、不占用主要活动场地,并经当地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开展社会服务,其收入应全部用于补充活动经费。
第六章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条对滋扰校外教育机构工作秩序,破坏校外教育活动设施的,有关部门应予制止,并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校外教育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当地主管行政部门给予警告,限期改正、整顿,以至停办等处罚:
(一)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校外教育机构的;
(二)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活动内容不健康,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
(三)校外教育机构开展活动以营利为目的的。
对主要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行政部门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对开展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活动成绩突出的校外教育机构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关心、支持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工作,贡献较大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章附则
思想品德课要做到一课一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所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为目的,系统地理解每册、每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做到每一节课都能有所收获。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大纲,以及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下教学基本内容:热爱祖国教育、热爱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爱人民爱劳动教育、爱学习爱科学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健康和心理品质教育。大纲对小学生爱劳动的教育目标已按年段明确规定:在低年级只要求学生知道从小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校当好值日生,在家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课文《自己的事自己做》。中年级则要求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要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学会做饭菜》。高年级要求学生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勤劳守法、劳动致富光荣;损人利己、投机取巧可耻;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如《从小学创造》。如果教师把握不准各年段的教材,对小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层次就很可能提得过高或降低要求,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通读全套教材,明确大纲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以便各就各位,瞄准目标,搞好教学。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则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我们在对小学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当然,评价小学校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爱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要有激励性。特别是对待道德行为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和信心,使其刚刚萌芽的思想火花能够越闪越亮。在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同时,要为其道德行为的培养设置一定的情境,通过少先队、班集体,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之中,使其产生出各种道德情感,培养意志,促进道德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每一个学生在知识、能力、品质三个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交往素质构成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初中物理教学应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这些素质为中心,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结构,在传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同时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贴近生活实际。作为教师我们十分清楚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教师、学生都是以升学为目标;课堂教学采取满堂灌方式,强迫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大脑机械、思维僵化,导致学生对物理产生消极、畏难和厌倦情绪;只注重少数优生、个别尖子生;课堂上长期形成“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背、学生考”的局面,培养的学生不少属于高分低能型。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更新教育观念势在必行,应该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面向于21世纪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抓纲扣本,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教学目标
为了避免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出现随意性、盲目性和片面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深入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每章节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包括知识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目标,使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内容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
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设素质教育的情境
1,优化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改变为“启发式综合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创设学习环境美、教学气氛浓的情境。
2,软化教学过程,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建立起物理模型,实行直观教学,创设有声有色,直观感知的情境。
3,磁化学生主体,改“呆板说教”为“幽默形象”,实现师生信息同步交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创设生动活泼,人人积极参与的情境。
4,强化实验基础,把过去的“讲实验,看实验,背实验”改变为“做实验,观察实验、思考实验”,实现由“纸上谈兵”向“实战演习”的质的飞跃,创设主动探讨,认真思索,眼、耳、手、脑并用的情境。
5,分化教学结构,开辟第二课堂。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灌输,学生在课后下题海的现象,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在课后开展与学科教学有关的活动,以便培优帮差,发展个体特长,创设扩大知识视野,培养创造能力的立体教学情境。
四、多种教学形式密切配合
1,介绍式。针对教材的有些章节,素质教育的内容比较突出和集中,教师可以用几句简明扼要的语言向学生进行介绍。例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火柴的“链式反应”去模拟铀的链式反应,形象具体地帮助学生理解“链式反应”过程。
2,渗透式。由于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素质教育的内容不是十分明显,而是融贯在对知识的分析之中,所以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引而不发”地把素质教育渗透在知识传授之中。例如:
①在物理基础知识的相关部分进行课堂渗透。讲测量时,要求学生一丝不苟;讲时间测量时,要求学生养成惜时、守时的好习惯;再如,大量使用插图,以图代文,以图明理,培养学生善观察、勤思考、求理解的习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
②在物理实验过程中渗透。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互相协作的交往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纪律教育和劳动教育。
③在物理知识的应用中渗透。如,在讲述“摩擦起电”现象时,学生举出了“用小刀削铅笔时,小刀上附着有细木屑”,“用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梳子飘舞,头发也变得蓬松起来”,“油灌车的尾部总装有一根拖在地上的铁链”等这样一些与身边的生活、生产相关的事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④在有限的作业内容中渗透。布置学生观察自家使用的洗衣机、电视机、录音机或风扇等家用电器的说明书,了解有关内容,识别有关符号,知道一些数值所含的物理意义,引导学生按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简单安装、调试和安全使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实践能力,增长他们的才干。
一、结合德育的基本内容,加强德育建设
1.加强对学生思想前途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近代史和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2.增强道德意识,学校应以“五爱”为目的,以“五心”教育为中心,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位蓝本,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造就高尚的社会主义新人,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3.强化纪律观念。学校应通过严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纪律观念,勇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同时,向学生进行一定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便培养他们成长为合格人才。
二、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力量,努力开拓德育的多种渠道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时,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现实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把握好德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
1、小学德育综合课程教学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恰当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活”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2、校内延伸活动学校是开展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小学德育综合课程教学必须和学校其它德育工作、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晨会等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生活德育的实效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6—9岁期间处于他律的阶段,在道德认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两个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因此,小学德育综合课程教学可以结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开展“行为规范示范班”和“执勤中队”(即“执勤班级”)的双向评比活动。通过设置“爱校、礼仪、节俭、卫生、守时”等评比内容,由一个中队担任一周的执勤任务,使全班学生人人都有醒目的执勤标志,人人都是执勤员,都有自己的岗位和检查内容,都有机会体验为学校服务、为同学老师服务的苦与乐。在执勤中队进行检查的同时,各班也要相应地开展评比活动,班内同样设班级执勤员。一周执勤结束,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上进行换岗交接,宣布下周执勤中队。此时,学生心中定然充满:“我们终于可以为同学服务!”“我们一定要公正评比!”的快乐信念,也定然意识到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的深刻含义。这能使学生自主意识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提高,道德认识提升。
3、加强家校联合教育活动。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和父母长辈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对儿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请家长配合学校用各种方式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非常重要。可以把学生必须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列在家长会上明示,让家长明确,并根据每条要求,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如教师布置学生在父亲节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给爸爸准备一份礼物,让在家表现好的学生的家长给老师送喜报。这种鲜活的实情施教,把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的有效途径。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与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公益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公益劳动”的理解,强化了劳动技能。以实际行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使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自我体验,增强自我劳动教育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顺利开展德育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特点、PHOTOSHOP
一、项目教学法概念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好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后期逐渐趋于完善,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育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项目过程的教学组织方法。项目过程是完成一种项目任务并获得项目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尽管项目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和工具(五个要素)均会发生变化,但完成项目任务的六个步骤----信息(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则相对固定上。
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充分接触社会和企业,广泛收集信息,提出项目任务,在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各自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下,由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已有的专业能力,独立自主地或在老师帮助下实施和完成项目。项目的完成既要接受老师的评判,更主要的是要接受社会的评判、市场的反映,经济效益上的体现。
学生通过基于项目过程的不断学习,不但学会了职业技能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而且学到了具有普适性的工作思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所能完成的项目任务越来越多,越来越综合,于是学生的职业水平和职业行动的能力培养目标得到实现。同时,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信心、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和创业意识,并对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兴趣都有较好的效果。
二、项目教学法特点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项目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传统的教学方式(被动模式),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创新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高职教育院校,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具如下特点:
知识种类多:项目教学法不单独要求学生掌握教学的课程知识,更加还需要掌握项目管理、市场调研和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基本知识。
实用性强?押项目教学法中每个项目都是教研组或者老师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现实企业中实际生产过程或某一个领域(如商业经营)的整套流程中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校的真实模拟环境中通过行动(操作)获得一些实际工作经验,产生的实际效果与将来走向社会有很大的关联,它帮助学生更容易走入企业中去,也为今后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行业引导: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还对学生起着指导作用。学生在项目行为(操作)中,可以更好的了解学课中的知识在现实社会或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让学生了解学科在实际生产过程或某一个领域(如:商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它也将在生产过程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一一告诉学生,学生通过项目操作,了解对学科是否喜爱,对行业是否有兴趣,将来人生发展是否选择这个学科行业。对学生人生规划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4、提高自我学习能力: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项目为目标。学生通过这种模式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写工作计划书,组织同学或单独去进行生产工程,完成项目任务。工作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查找资料或咨询专家等多种方式,去掌握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用来解决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5、增强自信心:项目教学法可以通过项目任务,让学生在行业(操作)中克服困难,在解决困难过程中,增加对自身工作能力的肯定,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当项目完成后,有明确或具体的成果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产生荣誉感。
三、项目教学法在《PHOTOSHOP技术》课程中应用
1、深入企业进行调研
教师针对《PHOTOSHOP》课程中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知识技能去企业或公司做有关PHOTOSHOP技术人才需求调研。首先对需求PHOTOSHOP技术人才的企业进行分类,例如:摄影公司、广告公司、电视传媒公司、文化传媒公司、动漫公司和网络公司等进行横向分类,对企业在不同的地域位置不同的规模等进行竖向分类。根据调研目标制作有关针对PHO-TOSHOP技术人员需求问卷调查表。通过统计软件针对有关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对PHOTO-SHOP技术人才(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员)需求逐年增加,尤其是广告设计、文化传媒设计、平面设计、网站页面设计、动漫设计、包装设计、影楼后期制作和海报设计类人才需求十分迫切。
2、制订项目目标
直接到东莞A广告有限公司拿到一份为东莞虎门B少儿辅导培训中心做广告设计这个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客户提供的要求,素材和培训中心资料,使用PHOTOSHOP软件独立设计出广告宣传页,从而让学生更加掌握有关PHOTOSHOP软件的操作和技巧。
3、项目内容
东莞虎门东林少儿辅导培训中心针对广告宣传页有以下几点要求:1、能够体现出东林培训中心教学模式;2、能体现东林培训中心的师资力量和教学优势;3、能体现学生辅导后的成绩;4、画面要有很强的冲击力;5、画面大小40*30CM,分辨率为300dpi?鸦6、广告词:根据东林培训中心的简介和有关东林培训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了解东林培训中心的宣传页主要针对的客户群是初中生和高中生。
4、要掌握PHOTOSHOP的技术
要求学生掌握以下PHOTOSHOP的技术要求:
关键词:比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绩效评估
国别研究是比较教育学对比分析的标准之一,对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程、内容、方法、环境、主客体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是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手段。研究、比较,总结不同类型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的异同点,分析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能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供启示和借鉴。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本土来源主要两个方面:一是神道教教义;二是武士道精神。这两个方面对日本千百年来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日本优越民族感、天皇崇拜、忠君思想和武士重恩义轻生死思想的直接来源。同时,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成员,长久以来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另外,日本的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也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截然不同,面对西方民主、自由、个性的教育方针,日本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独创性,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但又以服从和服务于集团利益为根本目的。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日本,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交汇、现代化的过程中,从本国实际出发,注意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重构本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了适应本民族文化传统、集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沿革及其具体内容
日本民族是运用传统而不为传统所桎梏的民族,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在东西文化融合中继承又创造性的民族。日本道德教育以中国儒学为母体,但并非照相式翻版。日本面对西方民主、自由、个性的教育方针,同样立足于国情,主张个人价值的实现以集体价值的实现为前提,服从和服务于集团利益为根本目的。这正符合儒家教育的思想,这种个性教育是典型的中西融合的教育模式。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趋向国际社会时势,迎合政府的政治经济目的。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设立了“修身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明治维新之后,提出了“和魂洋才”的口号,并把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指导方针。
受美国“个人本位”哲学、“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及“个人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是把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与日本的道德传统融为一体,保持了“和魂洋才”这一民族特色。“日本要把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道德教育上的“儒家伦理”观和西方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相结合,可以说是日本教育乃至社会的一大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本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个性教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国际意识的教育。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战后,日本政府就明确提出:“在远东,的最大武器就是要启蒙日本国民。”日本开展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防共的国民。实现“国际国家的日本”是日本制定并推行自己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出发点,要教育国民懂得在国际事务中,不仅要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学校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把战后提出的“智德体”的排列顺序改为“德智体”。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法及特点
1、国家高度重视,全面干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政府指挥,文部省操作执行。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组织化,确立了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在经济恢复、高速发展时期,又确立了特设道德教育体制。
2、以立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立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依据,又是教育得以全面深入的保证。《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是日本教育实施的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日本设立了一整套教育法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准绳。政府亲自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并明确由政府主管教育的文部省执行,责权非常明晰。
3、以学校为主,有效利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实现道德教育功能。在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学校正规的道德课程、各科教学的渗透和特别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学校还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与各种社会团体的有益交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开展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设置专门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课程和活动时间,是公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日本文部省从1990年起施行一套法定的“学习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公民道德科目和内容。
5、利用特别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正规课程教育的同时,还利用特别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日本学校很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日本学校的特别活动主要有课外学习、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行政活动等。
6、重视心理咨询。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绝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小组咨询和个人咨询等方式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心理上的问题。
8、重视学校氛围和教师人格的影响。教师人格、学校校风、班风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亚于正式的课程。因此,日本高校对教师的职业规范非常严格,如学历、仪表、行为举止都严格限定;对学生要求就更加严格。
日本高校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借鉴西方的“理论基础构造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教育理论,结合本国实践,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除体现出民主主义、团体主义和集团主义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国际意识。日本地小人多,资源匮乏,如果离开了国际社会,它就难以发展,所以日本特别强调对青少年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
2、重视感恩教育。教育孩子尊重父母,知道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艰辛,是家庭教育的成功。教育孩子感恩师长启迪智慧、传递知识。教育孩子感恩朋友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自己排忧解难,共渡难关。
3、提倡体验性教育。提倡并推广“体验学习”,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创造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充分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养成内在的道德性。
4、利用动画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动画产业发达,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传播了日本民族文化,阐述各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青少年对伦理道德进行判断,在引导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这种隐性渗透的方法,是非常隐蔽而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四、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评估
日本学校根据《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内容,制定出各自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明确。日本《教育基本法》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格之充分发展,努力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民,使其成为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尊重劳动、具有浓厚的责任感和充满独立精神的和平社会和国家的建设者。”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与中国情况较为相似,职业化程度较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对单一,多元化程度不高。日本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校风对学生的影响,对高校教师学历、仪表、行为举止等要求非常严格,对学生各方面行为举止要求也十分严格,以此来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隐性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战后初期,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略显粗糙,手段僵化。随着时代变迁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切合实际需求,体现了个性化、时代化和民族性,强调爱国心,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了政治统合力,日趋成熟。但是,日本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中体现出了日本传统国家主义
的取向,甚至表现出国粹主义和皇民思想,这不得不引起担忧。特别是在教科书审定中,有美化、篡改历史事实的行为,掩盖对亚洲各国的侵略暴行,理应受到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的谴责和唾弃。
参考文献
[1]王瑞荪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超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褚雷:中美日通识教育比较研究―哈佛大学、广岛大学、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比较研究《现代教育论丛》2008年第2期
我监教育改造工作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首要标准”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监狱教育改造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厅局有关精神。围绕“首要标准”的工作要求,以贯彻落实《教育改造罪犯纲要》为重点,牢固树立新时期教育改造时空观,突出一条思想教育主线(法律知识、思想道德主题教育),抓好两个亮点(贯彻落实《教育改造罪犯纲要》工作出亮点;罪犯改造质量评估工作出亮点),夯实三项教育基础工作(“三课”教育;个别教育;出入监教育),实现四个方面创新(监区文化建设有创新;社会帮教工作有创新;服刑指导工作有创新;教育改造考核工作有创新),构造制度完善、运行规范,适应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改造工作体系,圆满的完成省局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为监狱的持续安全稳定奠定基础。大力推进教育改造工作创新发展,全面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努力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开创我监教育改造工作的新局面。
一、主要工作目标:
(1)思想教育:入学率为100%考试合格率达到98%。90%以上为守法守规服刑人员;95%以上为法律常识教育合格、道德常识教育合格;
(2)文化教育:所有50岁以下的文盲罪犯都必须参加扫盲教育。文盲2年内脱盲,年度刑满释放人员,脱盲比例应达到脱盲人数的95%,小学文化程度以上的达到应入学人数的90%以上,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数比例力争达到在押罪犯的15%,单科考试及格率力争达到40%;
(3)技术教育:罪犯岗前培训要达到70%以上,刑释人员职业技能教育获证率达到应参加培训人数的90%以上;
(4)入监教育:入监教育不少2个月,入监教育合格率要达到98%。新投犯心理测试面达100%,罪犯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面达100%,接受心理咨询及矫治面达到60%;
(5)个别教育:民警参与个别教育率达到100%,罪犯每月接受个别教育率达到100%,顽危犯年转化率达到70%以上,防非监控要达到100%;
(6)监狱与社区矫正、帮教安置部门签订“无缝对接”联动协议书、联合帮教协议达100%;
(7)进一步提升32211工程建设水平,统一规范监内文化设施;广泛建立兴趣小组,罪犯兴趣小组参与率达100%;
(8)全监罪犯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面达100%,罪犯接受心理咨询及矫治面达到60%。服刑人员指导中心每月要完成20名以上罪犯的心理咨询;
(9)出监教育覆盖面达到98%。年度刑满释放人员,开展出监评估的罪犯达100%。
(10)成年罪犯的教育改造时间每年不少于500课时,积极推行每周5天劳动教育、一天课堂学习教育、一天休息的“5+1+1”模式。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围绕“首要标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改造罪犯纲要》。
按照省局的指示精神,认真组织广大民警认真学习“首要标准”,使广大民警充分认识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重要意义,明确教育改造罪犯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基本原则以及主要内容和要求。在认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要根据省局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教育改造罪犯纲要)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着力推进教育改造工作的四个转变:教育改造工作格局由教育部门单一向齐抓共管、齐施其责的“大教育”转变;由传统的“三课教育”向管理、学习、劳动、生活等综合施教转变;教育改造的模式由封闭向开放式社会化教育转变;教育改造手段由依赖传统经验向依赖科研和运用现代科技方向转变。对教育改造工作要提出更高的标准、更严格要求,制定更科学、更严格的考核办法。
(二)突出抓好“法律知识、思想道德”主题教育
首先要规范三课教育基础工作,落实教育内容、时间、教材,聘请专职教员授课,建立罪犯学籍管理制度,创新教育内容,加强三课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思想教育要根据罪犯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结合时事政治开展法制、认罪悔罪,道德情操、赎罪感恩等各项专题教育,同时引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一步提高罪犯的道德素质。要大力加强法律知识教育,使罪犯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增强认罪悔罪意识,切实树立遵纪守法观念。要对罪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使罪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分清是与非、善与恶、荣与耻、美与丑的界限,成信改造,为重新做人打下基础。强化罪犯主题思想教育,积极开展感恩祖国、感恩亲人、感恩社会三个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各单位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因势利导,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结合监狱实际,深入开展时事政治教育。
(四)、加强个别教育,完善个案分析制度,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个别教育是教育改造罪犯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进攻性改造措施,是监狱人民警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落实《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纲要》,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必须加强个别教育工作,监狱要根据每一名罪犯的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要严格落实“四知道”、“十必谈”的规定,每月对每一名罪犯至少进行2次以上个别谈话教育,并根据不同罪犯的思想状况和动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措施。在做好“一般罪犯”个别教育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个案分析制度,对重点犯和顽危犯要综合其成长史、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犯罪的主观意识和现实改造表现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制定教育计划,提出相应的个别化教育转化方案和具体的教育措施,并落实警察专管专教,完善规范重点犯和顽危犯档案,实行跟踪管理。全面构建罪犯个别教育工作体系,
进一步提高教育改造罪犯的针对性。
(五)积极推广和探索罪犯改造质量评估工作
今年,我监将在基层监区、分监区全面开展罪犯改造质量评估工作。在全监推广实施。要按照《监狱改造罪犯纲要》对罪犯“认罪悔罪,遵守规范,认真学习,积极劳动”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改造质量评估工作,分阶段对罪犯进行评估。并据此制定和调整改造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造转化工作。到年底,评估工作基本要走入正轨,取得实效。同时,要积极发挥理论阵地作用,征集质量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体会文章,为提高改造质量和评估质量提供智力支持,使我监改造质量评估工作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六)认真抓好出入监教育
入监教育的重点是开展法律常识教育和认罪悔罪教育,使罪犯了解服刑人员的行为规范,引导罪犯认罪悔罪,明确改造目标,适应服刑生活。要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了解和掌握入监罪犯的基本情况、认罪态度和思想动态,对其危险程度、恶性程度、改造难度进行评估,提出关押和改造建议。
今年我监修订了《监狱出监教育规定》,完善出监教育措施,出监教育要按照“相对集中时间、相对集中人员、相对集中教育内容”的办法落实出监教育的基本内容,重点是进行形势政策前途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可邀请社会相关部门向罪犯介绍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就业形势,加快罪犯由“监狱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步伐。出监前,要对罪犯进行重新犯罪可能性评估,评估率达100%,要将罪犯的服刑情况和评估意见寄送罪犯原户籍所在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要积极作好帮教安置的衔接工作,实现监狱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无缝对接,共同降低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率。
(七)普遍开展罪犯心理健康教育
要加强对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普及对罪犯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完善罪犯心理测试工作,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增强测试的准确性。要加强罪犯心理咨询和矫治工作,把加强心理矫治和精神疾病治疗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多种咨询方式,在罪犯中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矫治,引导罪犯树立关于心理健康的科学观念,懂得心理健康的表现与判断标准,了解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关系,对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节或主动要求辅导和咨询,增强心理承受和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服刑指导中心要利用现有网络,合理安排咨询时间,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治工作,特别对有自杀倾向的罪犯,要加强心理辅导和咨询,把防非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八)进一步拓展教育改造工作的社会化路径
今年我监制订了《武昌监狱联合帮教实施办法》,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使我监帮教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沟通,扩大社会帮教志愿者队伍。运用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帮教体系。营造社会化的改造环境,实现改造力量、改造手段、改造内容的社会化,社会帮教工作要做到“四争取”:一是争取领导支持。依靠我们本地党委、政府,动员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重视和参与帮教工作和刑释安置办教工作;二是争取罪犯亲属支持;三是争取社会力量支持。重视与我们本地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沟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知名人士视察监狱,请求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和条件开展技术帮教和就业帮助;争取地方教育部门把监狱办学列入发展规划。
(九)不断加强和创新监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监区文化建设对罪犯的熏陶作用
进一步加强监区文化建设。要为罪犯营造良好的改造氛围,要美化环境,整洁监区,要突出监区文化的改造功能,系统安排监区文化体育活动,使罪犯在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促进罪犯积极改造。围绕以先进的文化为导向,以弘扬改造正气为主旋律,积极构建富有监狱特点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监区文化环境;通过开展创建监区文化品牌、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组织读书活动、歌咏比赛等活动,用高雅文化熏陶罪犯,缓解罪犯的改造压力,调节罪犯心理,要强化罪犯兴趣小组的作用,全面推动兴趣小组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罪犯的特长,让罪犯人人有兴趣,活动有人参加,从而起到充实罪犯闲余时间、维护监管秩序安定、活跃狱内氛围、矫正罪犯恶习、提高改造质量的效果。要加强监区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定期举行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组织罪犯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丰富罪犯文化生活,陶冶罪犯情操,使罪犯在文明、人道,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矫治恶习,有利于重返社会的氛围种得到改造。
(十)进一步健全教育改造工作责任制
要不断完善教育改造工作激励机制。要积极探索运用宽严相济的司法政策调动罪犯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罪犯参与教育活动情况及接受教育的成绩与罪犯的处遇、行政、法律奖励挂钩,充分调动罪犯接受教育改造积极性。要继续开展个别教育能手、标兵的评比活动,激励民警开展教育改造的积极性,要将个别教育能手评选结果和工作业绩与公务员考核挂钩,与晋升职务挂钩,充分调动民警开展教育改造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