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资产管理职能范文

资产管理职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资产管理职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资产管理职能

第1篇

[关键词]智能;资产管理;仓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042-02

仓储资产管理是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和行业竞争形势的加剧,仓储资产管理的运转效率和运转成本成为企事业重点关心的问题。依靠传统工人记录、纸质单据以及条形码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事业日益发展的需求了,加快管理节奏,提高运转效率和降低成本成为愈加迫切的需要。并且为了能对仓储的资产情况进行实时的了解,科学化、智能化的仓储管理是仓储发展的需求。

如图1所示,仓储管理分为五个部分,即从货物运来进行卸货到入库,然后将货物运送到库房进行仓储的日常管理,以及到物品出库,作为仓储管理员,由于在日常管理中需要进行盘点,移库以及出库,如果均采用人工操作,工作强度非常大,下面结合图1中的管理流程对仓储管理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仓储管理的新方法以及仓储管理智能系统。

1当前仓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的仓储管理存在两种管理方式。第一种是通过人工记录仓储中的资产出入库情况,这样的管理方式过于落后,其需要管理人员付出高强度的工作,记录的准确性也不能保证,并且要通过库房管理员人工将记录的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无法保证实时获得仓储资产信息;第二种是使用条形码,其也是目前常用的管理方式,库房管理员通过打印出资产条形码后,将其贴在资产上,然后进行出入库的管理,下面针对第二种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条形码容易损坏,导致之前的盘点失效。由于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条形码容易磨损,或者被水浸湿了也容易损坏,损坏后导致条形码无法识别,因此,也就导致之前存储的资产信息出现部分缺失,进而导致整个资产信息不准确。

(2)人工记录或条形码扫描的方式处理入库环节速度慢、效率低。目前的仓储管理多采用人工进行条形码扫描的方式进行入库处理,由于每个资产均需要先打印条形码然后再贴到资产上,都需要人工操作,因此,导致整个入库环节速度慢,效率很低。

(3)通过扫描条形码盘点的过程慢,并且无法实时进行盘点。由于条形码的特性,扫描只能一个一个的按顺序进行扫描,因此盘点的时间会很长,并且经常会由于工作需要而对资产信息进行调整,如资产的使用人进行变更等,由于这种频繁的变动使得条形码的信息无法即时更新,因此,无法做到仓储中资产的实时管理。

(4)不清楚货物的真实存在情况,无法进行动态管理。由于工作需要,经常要把资产从一个库房移动到另一个库房,如家具,因此,会导致资产管理的信息不准确,不可能在每次资产移动后均进行盘点,这也就导致资产的信息有不准确的地方,无法进行动态管理。

2智能仓储资产管理的探讨与研究

2.1采用超高频RFID技术和射频识别总线技术

采用无线射频标签,其具有氧化金属外壳,抗电磁干扰,防静电,防腐蚀,并且无须外部电源单独供电,对于大面积仓储管理覆盖,可大大简化工程实施,并节省辅材线缆。

如图1所示,在仓储管理流程中,在卸货前,管理员可以让供货商将RFID标签贴在资产上,在进行入库操作时,管理员只需通过超高频RFID手持机在一定范围内对资产进行自动扫描,扫描时当遇到资产信息重叠时,系统会自动删减,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资产入库工作;而当资产进入库房后,可在库房中设置感应器,这样当资产有变动时,系统会自动记录移动记录,这样当通过超高频RFID手持机进行扫描库房时,就能自动更新信息,并且由于采用超高频RFID手持机,因此其可以对某些被物品或屏风等遮挡的资产进行信息读取,并且也可以对由于物品较多而使得管理人员无法进入的库房进行扫描,进而管理人员可实时对库房进行盘点和对资产进行移库;而当出库时,管理员也只需通过超高频RFID手持机进行读取,将资产信息在系统中自动更新,由此可见,可以解决采用条形码带来的问题,如人工盘点效率低并且容易出错等问题,下面将通过智能仓储控制系统对仓储管理进行更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2.2采用整套的智能仓储控制系统进行仓储管理

如图2所示的智能仓储控制系统,其通过智能仓储控制软件在服务器上进行操作,通过读写器读取库房设置的感应器或者RFID标签中的信息,进行资产出入库的自动扫描,自动更新数据库中的资产信息,并通过读写器对资产进行盘点而后通过服务器更新资产信息。

下面结合图2阐述采用上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高效、实时、准确定位的特点。系统减少大量人工扫描、清点、找寻货物的时间,并且大大提高了出入库、盘点、移库货物的效率;系统简化了各种复杂的业务操作,节省了人工成本的开销;由于标签可存储大量信息,因此,管理人员能全面地了解库房中的资产信息,并且系统能通过感应器动态监控所有库房的情况,管理人员可以即时了解整个库房的宏观和微观信息;系统遵循先入先出的原则,即出货时查验资产的批次信息,找寻先入库的资产出库,并且通过报警系统,查询要过期的资产信息,因此,可以保证资产均在有效期内使用以及即时处理过期资产;系统能够实时或定时的自动盘点,可选择盘点部分或所有在库物品,并自动更新;并且在管理人员寻找某物品时,系统通过LED指示灯等方式可以容易的找到物品。

(2)具有较强的维护特性。

系统正常工作时生成仓库管理日志,通过调取日志,获取仓库历史使用情况,更好的管理仓库;通过RFID射频识别总线,可方便的根据仓库布局将一个扫描点扩展至数百个扫描点;通过图形化软件界面,可形象的实时监控仓库货物信息,做到全面管理;软件自行诊断总线以及感应头状况提示管理人员,方便排查系统故障。

2.3采用具有管理软件和监控软件的仓储管理系统

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包括管理软件和监控软件,其中管理软件具体实现卸货、入库、上架、盘点、移库、下架、出库等仓储环节,监控软件可设计货区、货架、货位布局,监控其范围内的活动动态信息并实时显示。管理软件出入库流程图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当需要入库时,读写器对资产标签进行读取,然后将读取的信息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如果显示读写器读取了正确的标签信息,则进行允许入库的操作,系统记录标签信息进而完成入库记录;如果读写器读取了不正确或未读取到标签信息,控制器发送信号给操作装置,操作装置根据控制器的信息进行处理,如果未读取到标签信息则重新读取,如果读取到了错误的信息,操作装置对信息进行二次识别后,如人工确认等,经过系统处理为正确的标签信息然后进行入库记录;如果操作装置无法通过系统处理为正确的标签信息,则判断该标签信息为无效信息,则无法进行入库处理。

如图4所示,当需要出库时,读写器对资产标签进行读取,然后将读取的信息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首先判断是否合法,即该物资是否允许出库、出库人是否有权限等,如果不合法,禁止出库;如果合法,并且当控制器显示读写器读取了正确的标签信息,则进行允许出库的操作,系统记录标签信息进而完成出库记录;如果读写器读取了不正确或未读取到标签信息,控制器发送信号给操作装置,操作装置根据控制器的信息进行处理,如果未读取到标签信息则重新读取,如果读取到了错误的信息,操作装置对信息进行二次识别后,如人工确认等,经过系统处理为正确的标签信息,然后进行出库记录;如果操作装置无法通过系统处理为正确的标签信息,则判断该标签信息为无效信息,则发出警报,无法进行出库处理。

并且智能仓储管理系统软件不采用常用的软件表格或文字形式的显示方式,而以图形和动态形象的显示仓库所有物品的情况,其具有如下的特点:

(1)仓储中的所有信息均能在该系统中进行显示和查询;

(2)能够实时获取仓储的存储情况;

(3)随时获取仓储中任一物品的信息;

(4)能实时物品的出入库的信息。

系统软件提供第三方系统接口,通过该接口可获得及时准确的库存信息,实现真正的实际库存与系统库存的对应。

第2篇

关键词:部属高校 国有资产职能 管见

高校国有资产是指高等学校占有和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包括国家划拨的资产,高校按照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现实中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质上是对产权属于高校的一切财权和债权经济活动的各个运转环节,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等一系列的管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若干部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情况,旨在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提出相应对策,为实务管理者贡献一条参考路径。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的理论依据

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与时俱增,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张势头,尤其是全国各地高校的校区规模以及学生总数的不断扩增。另一方面,高校中国有资产的数量质量呈几何级数倍增,特别是国外科技高端设备的引进量不断增加,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的转变也越来越多。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教育部审时度势,出台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特别强调高校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财政部综合管理,教育部监督管理,高校具体管理”的管理体制,同时规定“高校应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履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职责”。高校抓紧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势在必行。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的现实情况

本文选取了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四地共12所高校作为调研对象,详见下页四地12所部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基本情况表。

从网站公布的信息看,设置资产管理处或国有资产管理处的高校6所,设置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的2所,设置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的1所,设置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的1所,设置资产与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的1所,设置资产与后勤管理处的1所。细作比较容易发现,没有使用规范资产管理处名称的高校,其机构名称出入并不是很大,有几所高校在设备与实验室上“绕口令”,存在先后摆放次序不同,实质上职能相近或近似,只是将实验室管理或后勤管理职责融入资产管理处的帽檐下。

从科室设置看,绝大多数高校设置综合管理科或处办公室;绝大多数高校还设置了设备管理科;有半数以上高校设置了公房与土地管理科;也有一半以上高校设置了实验室管理科或实验室安全环保科。

从职责内容看,绝大多数高校对固定资产实行了全周期管理;有的高校还加注了设备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公房维修等职责。但较少高校关注共享平台建设、无形资产管理、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等内容。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完善的几点管见

(一)重视共享平台建设。有数据显示,我国高校仪器设备有20%以上处于闲置状态,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最高不过15%,存在着设备的占有率高但使用率低的问题。高校应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和调配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消除闲置现象。

(二)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现实生活中,无形资产被无偿使用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甚而发生严重的侵权行为。而很多高校对此认识不足,认为加强房地产、实验室及设备、科研仪器等实物资产管理就足矣,鲜见设置无形资产管理科。高校应梳理无形资产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明确职能,规范管理,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无形资产管理体制。

(三)强化经营性资产管理。高校为增加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将部分富余的非经营性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这是“因校制宜”。但在高校“非转经”的过程中,出现了未按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未进行产权界定,未办理资产转移手续,未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造成校企产权关系模糊,产权归属不清,部分国有资产隐性流失。高校应按照规定的程序界定并明确产权关系,加强对“非转经”资产的评估和管理,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

(四)建立绩效考核机制。高校应改变“重投资、轻管理”的现象,加快建立国有资产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对管理不善、处理不当、损坏和盲目购进造成严重浪费的责任人,施行部分或全部的经济赔偿,对在管理中有突出成绩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适当奖励,以保证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激情,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甘海忠,黄柑童.基于法律c经济双重视域下高校国有资产之研究[J].商业会计,2016,(17).

第3篇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资产评估专业服务、机遇与挑战

(一)资产评估机构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服务

我国资产评估专业目前广泛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等,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需要,资产评估服务将广泛地参与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助力我国的经济转型发展。如表(1)所示。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产评估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作为服务于经济转型的资产评估行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新的机遇常常意味着资产评估行业业务量将迎来多样性增长、资产评估机构的营业收入规模将持续提高。为应对此类情况未来的发生,未雨绸缪,有资产评估机构开始超常态规模化扩张、抢占发展制高点。当面临行业发展的时候,常常会忽略品质的要求,应注重能力的测评。

(三)供给侧结构改革资产评估挑战

从目前评估行业的发展环境看,极容易陷入短期收益陷阱,如有评估机构大量吸收业务合伙人、对项目风险评价不足、盲目满足委托方估值要求等,实际上陷入这样的境地后,很可能因为利益因素难以协调,难以平衡收益和风险。

收益的增长依托于业务拓展,风险的管控依赖于执业质量,这两个方面和谐共存、互相影响、互相推进。业务的适度拓展有利于增强评估机构向心力、提升公司品牌,从而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执业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执业质量的不断改善有利于强化评估机构核心竞争力、铸造公司品牌,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延伸业务拓展的广度和深度。收益和风险是评估机构健康、持续发展的两个基石,应根据评估机构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平衡两者的关注度。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时期,面对大量的收益机会,需要冷静地思考风险问题。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机会的增加、收益的增长实际意味着市场要求资产评估机构承担更多的责任、履行评估机构应尽的义务。资产评估行业两个重要的市场是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建设,资产评估专业服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任何行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市场化和政府监管,市场化给了市场参与主体充分的自主决定权与发展的自由,纯粹的市场化会导致市场混乱,政府监管给市场参与主体充分的保护,政府监管的不恰当会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下降,只有市场和监管适度的融合才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该交给市场决定的事监管不要介入,该由政府监管的事情不能放任市场自主选择。

《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中,明确了国资改革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社会监督三方面的具体内容,将建立统一的信息公开平台,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证监会今年以来强调将切实履行“两维护、一促进”的核心职责,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维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稽查执法体系,证监会职能及工作重点正逐步从审核审批向监管执法转变,工作重心正逐步从事前把关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事前审批(行政许可)、事中监管(自律监管、日常监管)与事后稽查执法,将形成互相独立又互相关联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根据WIND统计,截至2016年5月25日,沪深交易所共发出559件问询函,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倍,问询函涉及的重要内容是并购重组,并购中的估值问题成为问询重点。

随着《资产评估法》列入我国人大会议程进行审议,资产评估行业将迎来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资产评估法》的通过,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明确资产评估的法律地位,保障资产评估从业机构、从业人员的执业权益;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法律监管为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护手段。随着监管的加强,资产评估机构将更多地关注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少数只重视短期收益而忽视风险的评估机构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产评估执业风险分析

(一)资产评估现状分析

笔者梳理了证监会2012年至2015年年度检查公告、2016年5月立案稽查文件中对资产评估执业中的问题说明,归纳了资产评估行业执业中的风险。如表(2)所示。

从证监会近三年对资产评估机构处罚公告中的措辞看,均涉及用语“未勤勉尽责”。2016年5月证监会的对6家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立案稽查的文件中,首次提及了勤勉尽责定义:勤勉尽责指归位尽责、勤勉履职,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归位尽责是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要清楚地明确自己在经济行为中的职能和责任,不要不到位、不要越位,并尽心去做,这是关于执业意识方面的要求;勤勉履职是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要独立、客观地执行自己在评估执业中应该遵守的规范要求,该做的要做到位、不能做的不要做。

从证监会公告的具体问题看,勤勉尽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独立性缺失,如第33条,迎合委托人需要,执业程序“走过场”,相关报告“量身定做”;二是执行准则不到位,具体细分为未进行必要的现场调查、未收集充分的评估资料、未按照相关业务规则执业、未确定合理的评估假设等,如第23条,部分评估项目关键评估参数的选取缺乏合理依据;三是职业怀疑不足,如第29条,未对委托方、评估对象提供的评估资料进行独立分析、调查与判断,直接以此为依据进行评估测算;四是职业判断不合理,如第31条,评估过程中重要假设不合理、参数选用不恰当、公式设置不正确。

(二)资产评估风险界定与分类

资产评估风险指源于业务经济行为本身的重要性、特殊性、重监管,或者因为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产评估师执业能力与业务需要不匹配,而可能导致的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师出具了重大遗漏的评估报告,或者因为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产评估师主观意愿,而导致出具了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评估报告,由此可能产生的各项处罚或损失。前者是主观非主动行为、后者是主观意愿行为。

主观非主动风险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经济行为风险项目。此类风险是基于业务经济行为本身的原因,如重要性项目(国资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国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去产能目的国资转让给民资、国资境外并购、国资职工持股项目等);特殊性项目(无形资产评估,高科技企业、互联网公司估值,金融企业评估等新业务);重监管项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股权收购、非上市公众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等);第二类为技术风险项目,主要是因为承接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机构内业务部门或资产评估师,执业能力与业务技术需要不匹配,可能导致出现执业重大过失而引起报告重大遗漏的项目。

主观意愿行为风险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资产评估机构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委托方或相关方的不符合评估规范的要求,而出具虚假评估报告或误导性评估报告;第二类为资产评估机构因为收费低、工作时间短、态度不端正等原因,导致必要的评估程序未履行、计算公式错误等现象,而出具了虚假评估报告或误导性评估报告。

第4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能化;库房管理;资产管理水平

1智能化库房管理的优势

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下,计量资产管理比较粗放且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手段支撑,对电能计量器具出入库、拆回退库、资产盘点等细节琐碎、管理难度大,存在诸多问题。如,资产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资产未按规定流程领用管理;备表工作未遵循先进先出原则;电能表实物出库未采用条码扫描方式;计量资产定期盘点记录不完整等。智能化库房管理采用信息化的资产管理手段,实现自动化存取表,自动盘点及计量资产的定量、定位、运行维护的全方位动态管理;实现设备自动化操作、计量器具智能化管理,达到计量器具的可控、在控;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生产调度管理平台无缝对接,实现网上实时浏览计量管理信息,达到部门间数据共享,确保运行及库存信息实时在控;采用可自由组合的列式存储结构灵活布局,同时节省仓储面积及多余过道面积,充分利用有限空间。促使计量工作及计量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更加集约,资产规模效应明显。

2智能化库房的构成

厦门供电公司建立的智能密集柜库房,由硬件设备“智能密集柜系统”与软件系统“智能表库管理系统”组成。通过智能表库管理系统与营销业务系统、生产调度管理平台的互联,实现计量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智能密集柜系统由密集柜、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五层智能感应箱柜机、输送系统、RFID扫描器和红外条码扫描器等部分组成。智能表库系统对库内电动密集周转箱、传输装置等设备加装RFID识读设备,实现计量器具信息识别、自动录入功能;再结合设备管理监控平台,实现计量器具信息实时动态更新,能够实时监控计量器具的使用和流动情况;采用传感器技术解决了库房内环境、动力的监控问题,为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环境动力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库房内温、湿度环境监控系统、门禁系统、柜门开关监测系统、设备运行情况监测系统、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等内容;利用多媒体智能引导,对库房的各种操作进行实时语音播报,实现异常自动告警、信息互动。如在非法出入库时,实现语音报警,当领用超时、库房温度或湿度超出阈值时,自动报警等,从而实现傻瓜式出入库操作与仓储管理;采用精确定位技术,通过集成压力、红外等多种传感设备和运动控制装置完成精确定位表计位置、自动识别表计信息实现表计存取的无人化自动操作。智能表库管理系统分成三层:信息管理层、实时监控及调度层、工控设备层。信息管理层配置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设备,对外提供营销系统、生产调度系统的接口,对内(本地的操作人员)提供WEB交互界面。实时监控及调度层配置前置服务器,一方面监控各设备是否工作正常,发现异常可对外报警,另一方面可接受信息管理层下发的指令,转发给各设备,并负责协调各设备的动作,共同完成特定的任务。实现计量生产调度平台、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实现出入库、数据采集、统计汇总等业务功能。

3智能化库房的应用

厦门供电公司建立的智能密集柜库房主要用于计量资产的仓储管理,包括计量资产的出库、入库、库存盘点、配送、库存预警等功能。负责和计量中心生产调度平台、营销系统进行交互,生成出入库任务。库房管理人员登录系统接收到作业指令,控制相应的硬件系统完成计量器具的出入库操作,作业完成后将结果反馈给营销系统。管理系统由控制模块、接口模块以及应用平台组成。目前这套系统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共支持21种业务,包括:配送出库、配送入库、新装更换出库、领出未装入库、拆回设备入库、检定/检测出库、初始化入库、移表出/入柜、尾箱返柜、临时借调出库、临时借调返回入库等。下面具体举例电能表的入库与库存盘点应用:(1)电能表入库智能表库以周转箱为存储单元,入库流程如下:新表到货后或旧表拆回后人工将周转箱从货车上卸下,人工将确认合格的周转箱放在周转箱传送装置上面,周转箱传送装置将把周转箱传送至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感应到有周转箱放入,且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有空位,步进马达将带动上升链条,周转箱上升实现自动周转箱堆垛。如果无空位或者系统通知停止接收新周转箱,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将发出位满信号,不再接收堆垛周转箱,等待其他部件来获取周转箱直至腾空位置。当周转箱堆垛完成后,系统将通知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将五货叉有轨箱柜机移动至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当接受到获取周转箱的指令后,五货叉有轨箱柜机会自动伸出五对机械叉,刚好穿过周转箱的提把手,上提机械叉,提起周转箱,进而收缩机械叉,把周转箱收入五货叉有轨箱柜机的柜内,五货叉有轨箱柜机的扫描系统将对电能表进行扫描,把信息传至智能表库管理信息系统,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会把五货叉有轨箱柜机移动至密集柜指定的储存位置前,五货叉有轨箱柜机伸出机械叉,下放机械叉,把周转箱放置在储存位置上,收缩机械叉完成周转箱的移动。(2)库存盘点智能表库以周转箱为存储单元,盘点流程如下:系统可以定时自动进行库存盘点,也可以手动触发进行盘点,系统收到盘点命令后,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将移动到自动周转箱货柜外,自动周转箱货柜将前后移动,开启第一货柜,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将移动五货叉有轨箱柜机至开启的货柜内,通过控制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的上下左右移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获取周转箱到五货叉有轨箱柜机内,通过五货叉有轨箱柜机内的扫描系统将依次扫描表记编号,并与智能表库管理系统内的计量器具信息进行对比,如果出现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将记录错误信息,盘点完成后统一通知操作员进行人工确认。

4结束语

智能化库房的应用,为厦门供电公司的库存电能计量器具管理提供数据支撑等服务,使计量器具在库房内做到可控在控;机械化、智能化的存取功能,以及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优化了计量器具发放领用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偏差,达到计量器具的有效可控性。真正实现库存计量器具数据实时更新,做到账、卡、物一致,实现电能计量资产管理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智,张胜男,沈修远.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1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崔南方,张安.现代企业资产管理-EAM系统的原理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2008.

[3]高伟.数据资产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4]周文泳.现代仓储管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第5篇

关键词:高校资产 智能化 管理 条形码

1.实行资产智能化管理的现实意义与应用前景

“高校资产智能化图文管理系统”是针对高校资产管理的软件,可以有效的解决资产与账目不符的情况。从事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都有体会,资产的管理非常复杂繁琐。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消耗品作为学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务管理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也是日常管理中最繁琐最消耗人力、物力资源的部分。由于资产具有价值高、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帐、卡、物的一一对应,这就给资产的使用、监管、变更、置换、维护、盘点、清理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对其基础之上的数据报表统计、资产结构分析、资产评估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校资产智能化图文管理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在管理理念上,该系统是以资产为核心,结合条形码技术,在资产入库时即赋予每项资产唯一的“资产全息身份证”――条形码,赋予每个实物一张唯一的条码资产标签,从资产产生的源头开始控制,可以实现资产的源头管理;在内容上覆盖了高校资产管理的全部内容,不仅可以对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进行管理,还可以管理用户自定义的资产类型,保证资产管理深入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和细枝末节;管理流程上涵盖了资产从购入、使用到增损、转移、退出的完整生命周期,实现资产整个生命周期的动态跟踪与管理。该系统可以进一步满足广大用户实际应用的多种需求,使资产管理工作化繁为简,优化资产的合理配置,简化了资产管理中的资产清查问题。为学校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可靠、高效的动态数据与决策依据,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与标准化,使资产的管理变得轻松、准确,快捷和全面,全面提升学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主要技术特色

“高校资产智能化图文管理系统”的主要技术特色是以条形码为主线,每一件新购入资产的相关图文信息输入计算机以后,都会由计算机自动地打印生成不干胶条形码,条码上的内容可由用户自己设定,其中包括资产名称、购入日期、保管(使用部门)和资产实物图像等内容。将条形码贴在资产实物上,既明显地区分资产的使用部门,又给盘点带来极大的方便,盘点人员不必通过记录资产编码、核对账本的方式进行盘点,只须通过专门的条码识别器对资产上的条码阅读,条码信息自动存储在条形码识别器中。条码识别器采用电池供电,不必用电线连接,盘点人员可以方便携带到任何地方,进行相互核查,读入的信息存储于条码识别器中。条码器中可以存储近5万条左右资产的编码,使盘点速度提高了90%以上,同时还避免了重复盘点或错盘。将条码识别器与电脑相连接,迅速地获得资产的实际情况,通过组合查询可立即发现资产短缺、溢余和资产是否被更换(对比购置时的图文信息)等变化情况。本产品是基于C/S技术的网络化软件系统。

3.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创新

“高校资产智能化图文管理系统”是针对高校资产管理的实际需要,以实物管理为特点,以计算机为操作平台,以条形码技术为核心,以“快捷”、“精准”和功能全面为优势的管理类软件。系统采用C/S结构,分布式数据库。

该软件系统通过先进的条形码技术对资产实物从购置、领用、清理、盘点、借用归还、维修到报废进行全方位准确监管,结合资产分类统计等报表真正实现帐物相符。

(1)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如下内容:

①采用C/S架构设计,网络拓扑结构见下图;

②计算机操作平台;

③便携式条码识别器;

④采用分布式数据库;

⑤网络通讯采用TCP/IP协议。

(2)技术创新

①使资产管理工作化繁为简,解决了资产管理中帐、卡、物不符,资产不明设备不清,闲置浪费、虚增资产、资产被置换和资产流失问题。

②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与标准化,使资产的管理变得轻松、准确,快捷和全面,全面提升学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

③通过条形码识别器与网络终端实现资产的快速盘点。

4.经济及社会效益

“高校资产智能化图文管理系统”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极大地提高高校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有助于学校真正实现厉行节约的原则。它的简单易学的用户界面及强大的系统功能,使原来耗时耗人耗力的资产盘点工作,现在只要一两个人很短时间内就可以轻松完成,以前大量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情况现在及时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徐洪民.加强资产信息管理,提高资源配置和科学决策能力.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

第6篇

每股净资产是指股东权益与股本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每股净资产= 股东权益/股本总额

这一指标反映每股股票所拥有的资产现值。公司净资产代表公司本身拥有的财产,也是股东们在公司中的权益。因此,又叫股东权益。该指标是一个静态指标,反应现实条件下股票价格,在市场中投资者往往是将该指标与股票市价比较,判断股票价格与现行股票价格的偏离程度。

在实际问题中,随机变量Y往往与多个普通变量x1,x2,…,xp(p>1)有关,对于自变量x1,x2,…,xp的一组确定的值,Y有它的分布,若Y的数学期望存在,则它是x1,x2,…,xp的函数,记为u(x1,x2,…,xp),它就是Y关于x1,x2,…,xp的回归函数,如果u(x1,x2,…,xp)是 x1,x2,…,xp线性函数的情况则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公司的综合能力包括资本构成、经营能力、偿债能力、投资和收益。那么公司的股票收益与公司的综合能力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他们之间是否有线性关系呢?

二、案例模型

样本的选取:以2008年为时间窗口,随机的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的(A股)的600000到600118号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样本的数据来源:全景网(省略)。

样本数据的处理:选取每股净资产做因变量,反应公司综合能力的部分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速度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比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比率和固定资产比率)(不包括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扣除后每股收益,因为这三项作为研究对象)做自变量,用spss软件做多元回归分析。

从表1可以看到,第一步引入的变量是总资产周转率,第二步引入的变量是流动比率。变量进入和移出的方法是逐步筛选法,标准是以F统计量的理论值为标准判断自变量能否进入或剔除出回归方程。如果某个自变量的偏F统计量的概率p值小于0.05。则应拒绝其检验的零假设,认为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线性影响是显著的,应进入回归方程;如果某个自变量的偏F统计量的概率p值大于0.1。则不能拒绝其检验的零假设,认为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线性影响是不显著的,应剔除回归方程。

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总资产周转率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该数值越高,表明企业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

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流动比率可以反映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付债

流动比率过高并不一定表示公司财务状况良好,短期债权人可能对较高的流动比率表示欣赏,但过高的流动比率也可能是由于存货积压呆滞所引起的,这非但不能偿付到期债务,而且可能因存货跌价等原因遭受损失而危及财务状况,过高的流动比率也可能是拥有过多的货币资金而未加以有效地运用,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因此,这并不是一种良好的财务状况的反映。根据国外多数公司的经验,一般而言,生产类上市公司合理的最佳流动比率是2。这是因为在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约占流动资产的一半,其余流动性较大的各类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只有这样,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才会有保证。一般情况下,公司的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流动比率越高,公司的偿债能力也就越强,但是流动比率没有考虑公司流动资产中个别资产项目的流动性。一家流动资产主要由现金和应收账款组成的上市公司,其资产流动性要比一家流动资产主要由存货组成的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大。

从表2可以看出引入这些变量后,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分别有0.316增加到0.406,复相关系数的平方由0.1增加到了0.165,调整的相关系数由0.088增加到了0.143,这些数值都反应了自变量和因变量得相关性得强度,值越大,相关性越强。同时估计标准误差由1.8236159减少到1.7681104。

由表3可以看到,F分布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因变量和自变量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建立线性模型。

表4显示了回归模型中的常数项,非标准化的回归系数B值及其标准误差、标准化的回归系数B值、t值以及显著性水平。

从表4中可以得到回归模型的方程:

每股净资产=1.741+1.079总资产周转率+0.704流动比率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分别是0.005和0.017,其小于0.05,认为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以建立线性模型。相关系数是0.406.复相关的平方系数是0.165,说明回归方程解释了整个因变变异程度的16.5%。

表5显示了所有的市场质量指标的B值、t值、显著性水平、偏相关系数和多重共线性分析的容忍度。

表6显示了预测值、标准预测值、预测值标准误差、调整的预测值、非标准化残差、标准化残差、学生化残差、剔除残差、标准化剔除残差、马氏距离、库克距离和中心杠杆值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和观测量数目。根据概率 原则,标准化残差或学生化剔除残差的绝对值大于3对应的观测值为异常值。从表中可以看出。该样本数据中存在异常值。

在回归分析中,总是假定残差服从正态分布。图1是根据样本数据的计算结果显示残差直方图与其上得正态分布图得比较,可以认为该数据的残差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图2学生化剔除残差-标准化预测值散点图中,纵坐标是学生化剔除残差,横坐标是标准化预测值。图中各点在纵轴零点对应的直线上下就基本均匀分布,因此,可以认为方差齐性的假设成立。

三、结论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灵魂所在,如何衡量上市公司的质量,仅仅靠独立的数据很难对上市公司做个横向地比较。同时也难以辨别数据的正确性和实际有效的价值。把这些分散的、内在联系密切的数据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发现上市公司的问题和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让投资者在大量的数据面前更能直接、有效地理解其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差异,从而对证券市场的投资做出理性和定量地判断,对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对市场组织者和监管者也可以起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IT资产 全生命周期 智能化 条码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南宁供电局信息化的工作充分表明,目前的我局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资产数量大、种类多、价值高、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分散等特点,管理难度大。

2、目前仍然依赖手工记账的管理方式,由于管理单据众多、盘点工作繁重,需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固定资产的历史操作和资产统计工作异常困难,导致资产流失和资产重复购置,使单位成本大幅增加。

3、存在账、卡、物不相符合,难于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由于缺乏有效的资产实物的日常管理手段,即使单位花大力气进行了资产清查,没多久,账实不符的情况又会重新出现。

4、资产缺乏中间跟踪管理,没有固定资产的历史记录,如安装、移动、调拨、报废、维修等。

二、研究目标及思路

随着南宁供电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IT资产的种类及数量以几何倍增长方式的暴增,资产有效管理环节对我局的IT运维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资产的规划、调研、采购、验收、使用、维修、报废、处理等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及时性要求更高,采用传统方式管理方式不能满足需求,要达到资产有效地管理,对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需实现以下目标:

1、Web控制,可以利用利用Web浏览器可以进行资产信息的登录、查看、打印等,并对每个登录用户访问权限的设置防止了对数据的不慎删除。

2、智能化,可实时进行设备统计,能够自动的反映PC配置规格及软件的变更,通过智能终端,可以快速识别IT资产。

3、形象化,使用资产树形结构可以生成网络图,可把例如“在哪里有什么样的计算机”这样的信息用简单明了的树形结构进行表示。

根据建设目标,需要建立一个将全局范围内的各种IT资产,如计算机、笔记本、打印机等各种机器以及日常用品、备用品与资产有关的信息连同附带的设置场所、管理部门、使用者、维护等进行统一管理的新型资产管理平台。平台需要拥有统一的管理界面,通过访问权限的设置,实现每个用户只能使用符合自己的适当权限(只读)等来访问自己所需的信息。管理者可随时通过系统对现有的IT资产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在维护设备数量等。而由于资产使用地点分散的特点,即使在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固定资产标签的制定、填写或打印、粘贴、资产状态的跟踪,盘点等工作的性质和工作量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变和改进,固定资产管理依然是手工和计算机管理相结合。因此,需要引入条码来有效解决固定资产数据分散采集输入的瓶颈难题,这样才能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三、使用智能化技术的可行性

1、管理可行性

智能化资产管理,在计划采购环节可以更好的控制不必要的采购,在IT运维环节,结合南网的两级三线维护模式,可以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提高运维部门计算机维护水平,为南宁供电局安全生产提供有效的硬件支持,因此,智能化资产管理平台的建设对我局信息化管理至关重要。

2、技术特点

智能管理平台:

智能管理平台,可以采用现有的服务器资源,结合我局实际使用情况,可以直接使用Landesk的ALM管理系统,此技术目前基本上已经非常成熟。具有以下优点:

易查询:

因为系统设置"设置场所"和"管理部门"两个树形结构,所以能使用场所进行管理、查询,因为可以同VISIO图形进行联动,所以机器实际设置的详细场所和设置场所的规划能被很容易的表示出来。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检索条件进行检索。

智能变更管理:

利用拖放图标的方式可以方便的进行资产移动的变更、管理信息的表示。设置场所、管理部署、使用者等的变更都由变更历史记录进行管理,可以立即掌握对象的变更情况

访问权限的设置:

利用访问权限的设置功能可以实现让每个用户只能使用符合自己的适当权限(只读等)来访问自己所需的信息。

通过该平台,可以有效的对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

条码技术:

条码作为目前最为经济、实用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制作简单:

条码标签易于制作,对印刷技术设备和材料无特殊要求,扫描操作简单易行。

可靠准确:

有资料可查键盘输入平均每300个字符一个错误,而条码输入平均每15000个字符一个错误。如果加上校验位出错率是千万分之一。

信息采集速度快:

普通计算机的键盘录入速度是200字符/分钟,而利用条码扫描录入信息的速度是键盘录入的20倍。

采集信息量大:

利用条码扫描,依次可以采集几十位字符的信息,而且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码制的条码增加字符密度,使采集的信息量成倍增加。

灵活、实用:

条码符号作为一种识别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有关设备组成识别系统实现自动化识别,还可和其他控制设备联系起来实现整个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同时,在没有自动识别设备时,也可实现手工键盘输入。

自由度大:

识别装置与条码标签相对位置的自由度要比光学字符识别(OCR)大得多。条码通常只在一维方向上表示信息,而同一条码符号上所表示的信息是连续的,这样即使是标签上的条码符号在条的方向上有部分残缺,仍可以从正常部分识读正确的信息。

条码技术使用应用方法:

将条码技术引入到资产管理的方法非常简便。具体程序是:

1、打印资产条码标签。

取消手工书写或普通打印机打印的固定资产标签。在原有固定资产编码的基础上,用条码符号把资产编号表现出来,使用专用的条码打印机打印出特殊介质的资产标签。专业的条码打印机可以打印PET、PVC等薄膜类特殊介质,因此可以选用防水、防油污、防撕裂的PET标签纸,保证固定资产标签长期保存和清晰。

2、IT资产条形码信息固化。

将带有条码信息的标签粘贴在固定资产上,用于数据终端对资产基础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使用带有条码扫描功能的手持数据终端进行固定资产现场管理。

IT资产分布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场所,进行资产的跟踪和盘点必须到每个现场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录入。此时给资产管理员配备带有条码扫描功能的手持数据终端,可以进行现场的数据采集、信息录入包括状态的改变,使用部门的改变和其他备注信息。同时在现场也可查询相关信息,在此之前会将系统中的有关数据下载到手持终端中。

4、数据的上传与同步。

将现场采集的数据上传到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自动更新系统中的数据。同时也可以将系统中更新以后的数据下载到手持终端中,以便在现场进行查询和调用。

经济可行性

智能平台,因为是成品化产品,无需自行研发,相比独立研发的产品就有稳定性高、易于维护等特点,除购买成本外,基本无需其他费用。

条码技术因为结构简单,所以成本低。条码符号识别设备的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无需专门训练。与其他自动化识别技术相比较,应用条码技术,所需费用较低。

四、可行性分析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资产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已成为企业资产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内外众多企业的执行者纷纷探索先进、智能的高效管理方法,而南宁供电局资产管理虽然已有多年的管理经验以及一套相对完备的管理平台,但是大部分流程都处于人工操作及非智能状态。智能化技术在数据管理方面有先天的自然优势,它可以通过统一的管理平台系统,结合条码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对资产的智能管理。

五.应用管理措施保障

智能化技术在我局IT资产生命周期管理的应用实现后,还应建立相应的人、机、智管理措施,即:人员管理措施、IT资产管理措施、技术管理措施。人员管理措施,规范每一个流程中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例如采购行为准则、资产录入行为准则、资产领用行为准则等,用一定的管理措施规范行为操作,提高行为正确率。IT资产管理措施,暨南宁供电局资产管理措施。技术管理规范,保证技术的安全性,保证技术的实时监控,保证技术的维护,保证技术的更新。

第8篇

建立一个良好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环境和有效地实施计划的执行机制,保障可持续经营的实现。为此,需要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对市场经济的推动,增强政府对自然资源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森林经营者的自主性,探索共管和适应性管理的新模式。

一、体制新框架

根据上述分析,按照林业部门统一管理、政企分开,森林资源公共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国有资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经营权分开的原则,构建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新体制框架一一二层次管理体制框架。具体内容如下。

1.第一层次:在林业系统内部(国家和省级)组建森林资源资产管理机构一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该框架首先需明确由国家林业局(不包括各省林业厅)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代表职能。在此基础上,由国家林业局授权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具体行使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出资人职责,代表国家及其林业主管部门对所在地区的森林资源分级进行产权管理和营运,具有法人资格,通过对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营运、有偿使用、审核批准、划拨,对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占用费的收缴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剂,向国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

其具体职责包括:审查批准国有森工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年度运营和收益分配计划,并对森工企业执行情况(包括森林资源消长情况)进行考核监督,对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的董事长、监事会主席、经理进行考核奖惩,提出任免建议,实行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制定关于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经营管理办法,建立森林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审批划拨制度、收费盈利制度等。

国家林业局虽然代表国象行使所有者职能,但由于其承担着公共管理职能,不宜直接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经国家林业局对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授权,可由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集中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并成为负责资本营运的国有资产营运主体,实现政资分开。

2.第二层次:国有森工企业。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成立后,国有森林资源的产权管理职能即从林业部门公共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该机构对国有资产经营单位一一国有森工企业履行所有者职能。两者的关系为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国有森工企业为经营性组织, 对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所授权管理的森林资源拥有法人财产权,有权对授权经营范围内的森林资源资产进行运营,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义务,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国有森工企业可以吸收不同经济成分的投资主体,形成多元化的财产及利益关系,但国家股权在其中保持主体地位。国家股权获得的收益,上缴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统一支配,主要用于森林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投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与国有森工企业不发生直接的联系,仅行使公共管理职能,及通过产业政策、经济激励措施等对国有森工企业实行间接管理。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在国有森工企业内部委派董事长或产权代表,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管理职能。此外,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森工企业原来行使的森林资源管理职能分离出来,仅作为森林经营单位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培育、保护、利用等),并承担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等。

二层次管理模式确立后,原有的集团企业管理模式即行废止,其产权经营管理职能应纳入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局,行政管理职能归还林业主管部门相应机构。在这一楱式中, 林业主管部门与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局是授权委托关系,森林资源资产局与国有森工企业是投资关系。在林业系统内部实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

二、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新框架的特点

二层次管理模式即国家出于战略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门代表国家拥有和直接管理资源性国有资产,在部门内设立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统一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这一点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国有资产的模式有根本的区别),采取委托经营、授权经营、有偿划拨经营等多种方式,按照国有森林资源管理的内在要求选择森林资源经营者,实现国有资源资产管理由行政隶属关系向出资关系的转变。其特点是出资人责任主体明确,监管到位,并有利于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国家所有。林业主管部门代表国务院统一行使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所有权,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实行宏观和全方位的管理。

2.垂直管理。由国家授权的森林资源管理机构一一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垂直分级管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对森工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对国有森林资源有两方面的主要目标,即实物量的保值增值和价值量的保值增值,鉴于森林资源的公益特性,以实物量管理为主。

3.授权经营。森林资源资产局授权国有林区的森工企业经营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

4.分工监督。包括部门公共管理监督(资源林政管理机构的检查和监督),以及森林资源资产局以出资人身份的监督等。

概括起来,二层次管理模式遵循“国家所有、垂直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建立以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为核心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

三、新体制的内在要求:职能转变

上述双层结构,不再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而是以资本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出资关系。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不能再以命令的方式管理国有企业营运主体,特别是不能再继续沿袭计划经济时期,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如随意向企业摊派各种社会任务,随意抽调和使用国有企业的资产等。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职权要严格限定在出资人职责的三项权利(资产收益、重大决策、经营者选择)之内,企业仍有相当的经营自。

第9篇

从1982年以来,我国经历的几次机构改革,每次都对经济有很大的推进。我的评价是,这次根据十六大《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基本精神,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可以说是我们最彻底的、最好的改革。

实际上国家政府职能有两个:一是社会管理,二是资产管理,在我国的政府职能中,由于过去片面强调发展公有制经济,政府及其部门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国有资产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从而使其社会管理职能落在了从属地位。

之所以说这次改革最彻底最深刻,是因为这次体制改革,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表现为行政,同时对经济的管理体现为对资产的综合管理。国家决定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将过去分散在各部门的职能分离出来,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改变了改革的观念思路:政府营造环境,而非经营者。而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从企业管理转向资产管理,这是一个很深刻的转变。不再着眼于企业管理,使政府强化了社会管理职能,真正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迈进了一大步。

回顾历次的机构改革,总的来说,政府机关的多次改革撤并设立,虽然意味着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缩小,但不管是直接经营还是间接管理,都没有彻底摆脱政府的企业管理职能,只不过是多一点少一点,基本是围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行。改来改去,改的都是国家与企业关系,政府怎样调控、指导企业。但此次的改革方案,按照十六大报告精神,在总结我国历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曾经由多个部门分别拥有的国有资产(企业)管理职能,被剥离后系统集中交给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原有职能部门不再管理资产,而成为彻底的政府机构,可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营造经营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打击经济犯罪、保护经济发展。

朱少平说:这次在十六大报告指导下的机构改革,在指导思想上有了根本的改变:政府的经济职能以资产管理为中心实现调节而非控制,从管理企业为主转变为管理资产,从管理资产角度出发来处理资产管理与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

朱少平说:新的改革思路从根本上倡导、实践、促进了两个原则:

1、政资分开。要把国有资产集中起来统一到国资委,“资”的职能与“政”分开。国有资产管理功能分离后,国有资产的经营和使用机构应完全独立于政府,由国资委委托过去和以后将要设立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包括国有投资公司、大型企业集团、国有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独立运作,与政府部门,如计划、财政、贸易等部门不再具有直接联系,而新设立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则专门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不具有社会管理职能,更不能干预其他所有制经济组织的活动。

2、政企分开。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表现为行政,对经济的管理则体现为对资产的综合管理。各职能部门不再有人财物产供销的直接管辖权,只能通过政策引导、规范约束来促进企业发展,而不能再直接干预。现在政府的两大职能应是:社会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按照新的改革方案,改革发展、财政、贸易部门都要退出企业经营,而其行使的“政”的职能要面向全社会,包括营造经济环境,指导经济政策、包括产业政策,这些部门制定的各种政策、法律、规则等对任何企业和投资组织都是平等、公开、公正和一视同仁的。都要覆盖全社会,要辐射到全社会。政府职能部门重大政策、规范环境,考虑的是全体经济主体的利益,为他们服务。

第10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事业单位特别是普通高校,一方面,注重软件,即师资力量等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即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购建固定资产,以扩大办学规模,增强自身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那么,管好用好这些固定资产尤为重要,它是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而且还可以推动和促进整个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化,其意义深远而重大。因此,事业单位应从基础工作抓起,对固定资产进行严密核算和监督,做到既要保证需要又要节约利用,避免闲置、浪费和损失,确保固定资产账物相符、安全完整。但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固定资产账物不符,家底不清

主要表现在:1.购建后不按固定资产管理。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大部分为财政拨款形成,其占用具有无偿性。长期以来,重钱轻物,单位没有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或者是对固定资产的概念不清。所以,一些事业单位购置设备或建造的建筑物等只作经费支出,不列固定资产管理;2.接受捐赠资产不入账。接受捐赠资产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一项重要来源,但因与资产相关原始单据不齐全或因不需付款等,而不办理入账手续,出现账外资产;3.用经营收入购买的设备不列单位固定资产。如:有的学校未脱钩的校办企业购入设备,只在校办企业账中列固定资产,而不在学校财务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4.房屋、建筑物完工后已投入使用多年,而不做工程决算,财务部门因手续不完备无法入账,使“在建工程”累计数额巨大,形成账外资产;5.对报废的固定资产不按规定程序审批。许多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早已被占有使用部门淘汰报废,但因没履行报废手续,财务部门和管理职能部门不能及时销账;6.捐献及变卖资产不销账。捐出资产不履行无偿调拨手续,财务部门和管理职能部门不能及时销账。对闲置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变卖,但财务部门只是收款而不冲销相应的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明细核算不规范,对账和清查困难

由于部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弱化,对资产的核算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基础工作薄弱,不按要求进行固定资产明细核算。目前,各高校都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财务核算,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核算的准确性。但有的普通高校在对固定资产录入凭证时,因录入工作繁锁而不逐项录入,出现固定资产明细账不规范。固定资产明细账的记录内容无具体名称、数量、单价和使用部门等信息,使用价值不高;有的普通高校资产在各部门之间频繁串动而无任何手续,财务及资产管理职能部门不能及时在账中调整占有使用部门,致使资产分布情况不清。由于以上原因,造成财务部门、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和占有使用部门三家的固定资产明细无法核对相符,给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清查工作造成极大困难。

三、资产购置缺乏统筹规划,使用率不高

高校一般都以各部门为单位向学校上报购置计划,但有些部门往往是从小集体利益出发,希望尽量多占用固定资产,盲目申请购置。学校对其又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很少从内部调剂或挖潜考虑,造成固定资产购置的随意性,不能达到资源共享。如:数码相机基本上每个部门都有;有的普通高校为了使教学仪器设备达到某一指标,单纯追求设备的数量和价值,而不考虑设备的使用率问题,使购置的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的甚至长期闲置;对专业设置不作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论证,盲目购置设备增设专业或扩大专业,由于生源萎缩造成设备闲置。

四、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损失浪费严重

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严格的验收、使用和保管制度,责任不落实,造成财产损坏、丢失无人追究。如:工作人员随意将数码相机等设备带到家中。工作期间使用的设备在退休前没有收回,造成资产损失;有的学校后勤部门将已毁损的风机、电机等设备自行变卖。

五、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不适应管理工作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国有资产处或设备处,实施固定资产的采购和管理,但管理人员不懂管理业务。如: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界定不清,将单位价值未达到800元的教学设备不按固定资产管理;闲置与报废界定不清,将闲置的固定资产做报废处理;教学设备与行政办公设备不能等同管理,只重视教学设备管理而忽视行政办公设备的管理;资产清查方法运用不当;盘盈、盘亏的界定不以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明细账为基础,而是以管理职能部门的管理明细账为基础等等。这种状况与固定资产管理的专业性要求相距甚远,使固定资产管理的许多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资产缺乏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讲座》编写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刘志强:《学校资产管理实务手册》,宁夏大地音像出版社,2003。

第11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预算管理

我国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至今,经济的发展速度是非常的快的,事业单位的规模和数量也是在不断的增加,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自从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35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36号),我国就已经开始学习如何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进行结合,这一过程也是为了让事业单位的资产获得更加有效的利用,对于该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结合的方式来让其提升,为事业单位资产提供保护。

1、目前事业单位中关于资产预算管理的一些问题

1.1、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机制落后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受到了各级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这也是我国对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的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对预算管理模式进行评价,当资产形成,单位和部门就能够无偿的使用。实际的工作当中,大部分的单位都是以自身利益作为出发点,想办法来获得经费,来建立项目,可以说财政经费就等同于单位利益的一个重要来源。如果对于资产没有妥善的进行管理和利用,导致了资产被搁置在一旁无人问津或者是重复堆叠,那么资产就会造成浪费或者效率低下。这些问题都是因为该种绩效评价制度所引起的,因此资管管理如果持续的以目前的管理模式来进行,那么资产管理的需求将不能够得到满足,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也就会变得混乱。

1.2、单位资产存量在预算安排中缺乏关注

因为我国事业单位的资产形成被财政预算分配所影响,导致了预算管理模式能够影响着行政单位资产的形成,这些影响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形成了连锁反应。我国目前的预算管理模式是对投入进行控制,这样的方式和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了很大的鸿沟。在我国,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形成主要受财政预算分配的影响。对支出的控制作为现在的预算管理模式核心内容显然满足不了需求,资产存量的关注过度的忽略,应该要将重点工作放在资产增量的审批和审核上,这样才能够不让事业单位的项目和预算超支。其实在实际的应用中,对支出进行控制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多的弊端,既不能对资产实现全面管理,同时将精力放置在了无谓过多关注的地方,造成了浪费,这是管理脱节的表现。

1.3、缺乏有效监督,部门职责不明确

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标准以及人员编制都是由我国的财政部门来进行负责管理的。事业单位需要依照核定好的标准和标志来进行年度预算制定,让其提供的服务与产品能够符合核定的资产配置和人员构成。像是技术人员、各职级科研人员他们使用的设备、办公器具、设备等等都需要根据相应的标准来进行分配。可是实际却并非如此,因为政府主管部门对单位的资产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控,以至于实际的资产配置往往超过了核定配置,这样就形成了资产浪费,这也是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浪费的情况处处可见。根据目前的预算管理模式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的安排并没有采取有效的限制,因此造成了严重问题。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对策

2.1、明确管理部门及其职责,加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

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相关部门自建国以来,颇多改革。由1988年之前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后变革为1988年成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局,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由国家财政部和国有资产管理局共同行使。1998年,中央进行机构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再次划归财政部,除去个别地区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放在了国资委之外大部分的省、市(地)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放在了财政部门。

2.2、严格执行《办法》,处罚违法单位

目前,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中一直被使用的是2006年财政部出台的《办法》。而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原则标准则在《办法》中被确立为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但是这一原则并没有被在实践中进行很好的运用,制定出来的《办法》也并没有被良好执行,在很多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中形同虚设,这便直接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但是要实现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规范性的全面提高,实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价值管理的有机结合,相互配合,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办法》的相关规定,遵循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标准,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履行职能,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要求,最终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同时对于不遵照《办法》规定,导致单位资产管理混论,以及造成国有资产浪费和流失的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严厉惩处。

参考文献:

[1]沈利.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对策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2):131.

[2]林翰文,林火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思考[J].求实.2010(05):34-35.

第1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1-0128-02

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备受关注,社会大众关心事业单位是如何使用纳税人的钱的。固定资产管理在监督事业单位的财政运行的过程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固定资产管理的作用受到了制约,甚至起不到监督的作用。笔者认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提供了一些解决的措施,希望能够为丰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理论体系贡献绵薄之力!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涵

(一)事业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基本上是由国家财政支出的,所以在现实的使用管理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像资产闲置,资产坏损等等。笔者认为,目前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明确责任人监管制度,或者该项制度贯彻的不够彻底,是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不当严重制约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因此,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就具有迫切的重大的意义。事业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指的是由事业单位内部的机构组织对单位的财政运行状况进行监督。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负责人对单位每一笔基金的使用情况要详细备案,并留下收据等。事业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是按照单位的章程进行监督工作,有明确的工作程序指导,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的程序,避免出现非程序化办事的情况。

(二)国家监督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

国家行使固定资产管理的权利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运行状况进行监督指的是享有固定资产管理权的国家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比如国家财政局每年会完成各级事业单位的年度预算,并随机抽调事业单位进行审核。此外,还有国家审计局执行各级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除了财政局,审计局,还有国家会计师事务所,纪委等单位可以从外部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外部固定资产管理一般是由国家专职机关行使权力,代表了国家,因此具有一定的强制力,监督的效果更好。事业单位拥有十分优质的固定资产,但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管理中却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固定资产的价值降低以及资源浪费。所以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并探寻总结出对策,就具有重大的意义。

1.固定资产管理行为的监督和检举

固定资产管理行为的监督和检举主要是社会群众或者事业单位内部的其他工作人员对单位的财务运行状况有权监督,有权检举。社会群众如果有证据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行状况进行检举,可以举报至上文所述的行使固定资产管理权的国家机关。

2.总述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有很多的方式,主要三种方式,其中内部监督是基础,国家监督是保障,社会监督是补充。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多种方式。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丰富,这是为了能够切实实现监督事业单位的财务透明,合理运行的目的。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现状

(一)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我国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本身设计不够科学,不够完善。制度很多内容的设计本身就有问题,所以就导致在实践中不可避免的出现问题,或者被不法分子钻空子。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不够重视,以一种无所谓,可有可无的态度对待之,这样,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怎么能够贯彻,科学,符合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呢?在我国,很多的事业单位没有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笔者相信很多事业单位之所以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有专门的部门执行工作,不过是为了实现从无到有,装点单位的门面罢了,实质性的作用一点也起不到。事业单位自上至下管理固定资产的意识不够高。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是由国家财政来支出,事业单位的领导以及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承担的责任并不明确,此外,固定资产的消耗成本由政府负担。这就导致目前我国很多的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管理的意识不够高。

(二)从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素质欠佳

正是由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所以从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素质欠佳,缺乏专业性,缺乏职业操守。由于工作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所以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效果,效率都比较差。又由于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欠缺,使得其抵抗诱惑的能力较低,应对风险的能力不足。综合言之,就是现代很多事业单位从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无法胜任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我国,很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出现了闲置、浪费的现象,这些现象令笔者十分的心痛。

(三)固定资产管理职能缺乏独立性

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职能缺乏独立性是另一个严重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因为内部固定资产管理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是附属于事业单位的,在关系上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固定资产管理职能严重缺乏独立性。会计职能缺乏独立性导致的后果十分严重,就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意志服从于事业单位的领导的意志,极容易被左右,无法发挥固定资产管理的正常作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形同虚设。我国事业单位关于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没有确立一整套成熟的制度,现存的制度在内容上已经明显落后,不够科学。制度上的落后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使用不够爱惜,管理方法不够科学。管理方法的不当表现在固定资产出现问题后,修理工作不能及时进行,以及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的报账工作比较随意,导致单位财务混乱等等。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首先,事业单位要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深刻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之于单位的重大意义,不仅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的现代化改革,还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单位形象,获得社会的普遍赞誉。此外,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还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总之,要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其次,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通过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推进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在实践中严格贯彻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且根据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二)全面提高从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

有了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还需要有能够开展固定资产管理中工作的工作人员。事业单位要全面提高从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人员的素质,具体包括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和道德素质。现代市场经济十分复杂,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也因而十分复杂,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的人才才能够胜任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道德素质也称职业素养,即要求工作人员具备处理风险的能力和拒绝诱惑的能力,要能够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规定的程序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行状况进行固定资产管理。

(三)提高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意识

提高事业单位内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意识,是为了防止单位内的领导干部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干涉和左右。现代固定资产管理职能缺乏独立性,主要就是严重受制约于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只有领导干部提高觉悟和认识,才能使固定资产管理职能相对独立化,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能够比较顺利地开展。举例而言,于2014年3月在河南省兰考县考察时,自费伙食,并严格按照领导的伙食标准。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干部就更应该以身作则,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绝对不能自上至下违反单位的相关制度,使得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无法正常顺利开展。虽然,事业单位内部缺乏约束领导干部的有效规章制度,但是领导和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深受党和人民的信任,就应该砥砺品行,以身作则!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身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旦任由一些问题严重,蔓延,那么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就形同虚设,根本上起不到一点作用。所以,一定要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措施,解决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这些问题。固定资产管理在监督事业单位的财政运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时,才有利于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提高我国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资金运转的透明程度,提高老百姓对国家事业单位的信任程度。

参考文献:

[1] 刘蓓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经济师,2009(1):79-80.

[2] 白絮飞.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11):156+155.

[3] 李 晶.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导报,2009(4):87-88.

第13篇

1.国企资产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针对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方面有出台了一些法律条规,来规范国企资产的运营,但还是跟不上实践发展需求的节奏,法律体系不完善,在保护国企资产安全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主要表现在:首先,国企资产管理法规不健全。在规范国企资产管理方面的法规大多数都以部门规章、暂行条例等形式存在,在实践操作方面缺乏严肃的权威性,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缺乏具体的依据形成对经济业务的管理。其次,对国企资产的保护力度不够。国企资产在经营过程中是需要强有力的监督的,对国企资产的监督一般有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有资产管理机构、审计机构、验资机构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内部监督主要有监督理事会。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外部的监督机构几乎未能起到监督实效,会计事务所出具作假验资报告的现象经常发生,而且内部监督机构并不直接参与到经营决策中,难以发挥监督作用。最后,对造成国企资产流失的行为责任追查力度薄弱,没有对相关的部门单位和负责人进行法律制裁,这就使得国有资产的流失没能得到有效控制。

2.国有出资人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们发现国企资产的形成渠道多种多样、复杂、管理分散,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国有出资人没有明确,多存在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代表的政府对资产的管理和所履行的政府职能混为一谈,这就使得国有资产的经营有更多的公共管理职能和目标,这些实现起来都具有一定难度。其次,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和机构过于分散,比如企业管理人员的任免、国企资产经营状况的监督、收益的分配和国有资产的变动、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等都由不同的部门的审定,没有统一的部门进行管理,这就导致了权责不明、多头管理的出现。再者,政府没有将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区别开来管理,管理手段太过于笼统,影响了管理效果。最后,经营权和所有权没有分开,导致股东过度干预,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效果。

3.国企资产经营人权责不明

首先,是属于国家控股,还是属于国家授权投资机构,都没有明确的责权利;其次,国有资产经营“内部人员控制”的现象比较普遍;再者,由于政府给国企的经营目标作了过多的设置,而且还存在相互矛盾,这就使得难以对经营负责人的责任进行界定,再加上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开,这就使得在经营情况不佳时,经营人可以不承担相关责任。此外,国企资产经营的股份化、资本化和科学化水平都相对较低,经营效果不理想,国企资产经营管理目标不明确,难以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同时国企承担还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责任,难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实现盈利目标。

二、国有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的对策

1.构建保护国企资产的法律、执法和监督管理体系

(1)加强立法保护,用法律的形式来确保国企资产经营的安全性。保护国企资产的法律建设,首先要体现出国企资产不可侵犯的原则。国企资产属于全民所有的财产,不允许个人或单位私自转移,占为己有。对于哪些财产是属于企业法人所有,哪些是属于国家所有,将国有资产转化为企业法人资产的合法途径都应该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其次,要体现出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益原则。国企资产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所以立法上应该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效益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制定出针对资产经营行为的考核检查方法,这样才能推动国企资产经营目标的实现,防止国企资产流失。最后,用法律形式明确的将国企资产管理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我国现有体制框架下,国有资产所有权代表和国企资产的经营者都共同参与到资产的经营管理中,产权界限模糊不清,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经营者的自主决策权,因此,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

(2)补充、完善法律层面上的监督体系。从外部体系上,要明确国企资产评估机构、验资机构和会计注册师等这些监督机构的法律责任,使他们真正发挥出监督的作用,规范国企资产管理部门领导的行为,对、导致国企资产流失的行为要严厉制止。从内部监督上,要为实施法律监督创造有利条件,让董事会、监事会在参与经营管理监督中做到职权清晰。

(3)运用各种法律手段来加强国有资产的执法保护。对侵犯、私吞国有资产的行为,情节严重者,构成犯罪条件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不够成犯罪的,要追究民事和经济责任,除了要求归还侵吞的财产之外,还要对所造成损害追究赔偿责任。

2.完善出资人制度

针对目前出资人制度缺陷的问题,应该从以下三个层面予以解决:

(1)国有出资人所有权代表的政府层面。在管理职能上,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要跟公共管理职能分开,并由政府来任命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成员;在管理方法上,要区别对待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控制好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国企,实行分类管理,针对不同领域的国有资产,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对关系到国计民生问题的国有资产要以社会目标为主,盈利目标为辅,并提高这一领域的整体福利支出;在管理职权上,要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真正分离,即实现政企分开,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政府行使所有者职能,对资产经营负有限责任,并享有重大决策权和选择经营管理者的权利,但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2)公司层面。在经营机构上,要建立健全负责经营国有资产的公司结构和体制;在经营体制上,要实现国有资产经营的股份化和资本化,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提高国有资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在经营权责上,要实现国有企业的独立经营,对所有者权益负责,承担起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责任。

3.明确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目标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国有资产应该要建立起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目标,只有制定明确、科学的管理目标,才有助于实现经营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另外,理顺政企关系,把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落实到国有企业身上,调整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国有企业既要履行国家和社会责任,也要实现盈利目标,因此,就更加需要制定出合理的经营管理目标。

三、结语

第14篇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不同概括方面。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职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发挥政府经济职能作用的问题,理论界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主要职能。

2.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职能。党的以后,我国进行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前一时期可以称为转轨经济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的本质还表现为计划经济,但市场经济的成分不断强化。这一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代表性观点是“三职能论”。即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调节、监督三大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基本职能,调节和监督职能是派生职能。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主要内容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九项:一是管理和监督国有资产运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二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方针和政策,并据此制定和实施资源开发、智力开发、科技进步、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等全局性方案,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其它必须由国家统一决策的重大事项;三是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掌握和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调节手段,引导市场并通过市场调节,协调地区、部门、企业的发展计划和经济关系,以保证国家重要经济决策及发展计划的实现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四是对垄断产业加以必要的管制,使市场价格体系能够有效发挥配置资源与收入分配的功能;五是对有成本溢出或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行为如环境污染加以必要的管制,对有效益溢出或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如教育、科学研究等予以必要的资助,以减少妨碍市场正常运转的外部性问题;六是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避免因公共产品短缺而引起市场运转失灵;七是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收入分配公平公正;八是制定市场交易规则,推动市场体系发育,发展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九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重点建设、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重大项目,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顺利进行。

三、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及实现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上述各项政府经济职能,概括起来就是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市场监管职能、宏观调控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职能。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市场监管职能、宏观调控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职能又可以概括为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

1.国有资产管理及其实现途径

国有资产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首要经济职能,是指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即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划分,运营状况评估,收益分配享有和资产的处分归属等行为所进行的控制和监督。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有五种实现途径:一是国有资产登记,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为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权以及各种组织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权利,而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确认;二是国有资产投资,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或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部门依法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对经济组织进行参股、控股;三是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或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部门依法对国有资产所产生的收益进行分配;四是国有资产稽核,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核实或评估经济组织占有国有资产的实际数额;五是国有资产处分,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依法对国有资产进行最终处分。

2.市场监管及其实现途径

市场监管是国家为控制市场失灵,而对市场进行的微观介入。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监管而言,要实现有效监管需从两种路径人手:一是从不需要监管的领域退出;二是对需要监管的领域综合运用各种监管手段,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有效竞争。要从根本上改变由政府统一计划、配置人财物的权力模式,将这种职能切实交还给市场。对于政府在微观经济中的一些审批权、管理权、制约权也应取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监管的加强是指对市场应当介入的领域,政府应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有效监管,弥补市场失灵。

3.宏观调控及其实现途径

由于目前我国要素市场的培育还不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工具还比较单一,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预测、监控和预警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以确保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体途径可选择:一是制定经济计划。就长期经济计划而言,加强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任务和途径。就中期计划而言,主要是指项目规划,项目规划应依中期规划制定。二是调控的方式应转向间接调控。直接调控方式严重地挫伤了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的宏观调控方式进行了改革。整个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式仍是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但是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三是调控手段应由实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相结合,逐步地转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4.公共产品的提供及其实现途径

提供公共物品组织和实施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按照物品本身的性质,合理确定政府供应公共物品的范围,恢复私人部门对纯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应。同时,按照效率原则,将相当部分的准公共物品交给私人部门生产和供应。

第15篇

20世纪90年代,在探讨政企分开的背景下,提出了政资分离问题,即把政府的所有者代表职能与公共管理者职能分开,由新组建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行便后一种职能,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经营管理国有资产,这被认为是政企分开的前提。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针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这些措施推动了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而包括国有森林资源在内的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则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而明显滞后,体制依旧,问题依旧。因此,必须针对森林资源管理的特点,建立国有森林资源管理的新体制。

一、世界各国森林资源管理的特点

世界各国森林资源管理从其演化过程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森林资源管理始终是各国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之一。森林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国家对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及控制权;维持林地的森林覆盖和可持续生产能力,保护国家生态安全;以一种平衡的方式满足国民经济对森林产品与服务持续增长的需要,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益。

2.森林资源整体性特点越来越得到承认和尊重,各国越来越依靠行政、经济、法律、社会、技术以及科技等手段对森林资源进行综合协调管理,从以木材生产为主的管理向多用途和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方向转变。

3.尽管各国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各异,不同所有制的管理模式也不相同,但一个共同点是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产权管理、公共控制管理和森林经营管理相结合。

二、建立新体制框架的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特点及传统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弊端,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林业主管部门对国有森林资源的整体管理与综合管理。中国现行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采用的是部门管理及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这一模式直接导致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分离。这种分权管理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泛滥,乱砍滥伐屡禁不止,造成国有森林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森林资源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本,是必须传承的自然遗产。国有森林资源的垄断性, 决定了对其管理应当实行统一的所有权管理。应在继续坚持由林业部门代表国务院统一行使森林资源公共管理职能和所有者代表职能的同时,实行管资产、管人与管事相结合,摒弃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条块分割的模式,建立统一的、实施垂直管理的国有森林资产管理新体制。以林业主管部门为轴心,责无旁贷地落实和负责国有森林资产的经营、监管和处置。

不仅分级行使出资人的改革思路不符合国家利益,在林业部门之外建立新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机构也不切实际,因为森林资源管理的主要工作与林业部门的职责并无二致。

2.产权明晰,责、权、利对称。在具体确立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时,通过实现国家层次上行政管理者职能和所有权职能的分离、国家和企业层次上资源所有权(最终所有权)和经济上的所有权(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确立国有森林资源的所有者主体和权责,使国有森林资源产权关系明晰,责、权、利对称。在森林经营单位中,林业主管部门内的相关机构作为出资者依法按照明晰的产权关系取得资产收益权、重大决策权和选择经营者的权利等,按照市场经济下的市场运行规律来运营其资产,促进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三、模式设计

目前,国家对资源性资产的监管及改革,并无明确的思路和规则。可借鉴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三层次模式。这也是我国正在实践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该模式第一层次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该机构不是政府部门,而是一特殊的法定机构,政府委托其专司管理国有资产。第二层次是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包括国有控股公司、投资公司、资产经营公司等,也可以是直接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但不能是行政性的翻牌公司。第三层次是国有资本投资的企业,包括国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分别隶属于各国有资产营运主体,与政府部门完全脱钩,按市场原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我国森林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是,因其专业特殊性及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意义,一直归属部门管理。如果在系统外再建立一个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这样不仅会使机构更臃肿,且更不便于集中管理。因此,该模式不适于作为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架构。

2.国外国有资产管理的两层次模式。国外许多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一般并不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多采用两层次的管理模式,即政府将国有资产直接授权给国有企业,政府按不同方式直接管理国有企业,不设中间层进行产权经营。这种模式委托层次少,国有企业享有的自更大一些,在面对市场时能更为及时有效地做出决策。

显然,不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国家建立国有森林资源主要不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而更多的是生态上的考虑,对国有森林资源进行更直接的控制,更能体现国家目标。因此,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管理模式。

3.林业发达国家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模式。国外林业发达国家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多采用两层次模式,依管理机构的性质和任务大致分为两类。

A.政企合一模式。即政府林业行政管理机构既是职能机构,又直接经营国有林。美国、日本、英国等国皆属此种模式。

B.政企分离模式。即政府林业行政管理机构纯属职能机构,不直接经营国有林,而是由相应的企业性机构经营,接受职能机构的监督。瑞典、法国、奥地利、加拿大、新西兰、印度等国均采用此模式。其特点有二: 一是职能机构只管林业方针政策,不直接经营国有林;二是企业具有法人资格,按企业会计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走企业化的道路。